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024-08-0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精选6篇)

篇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提出问题象征着科学研究的本源,科学的特征决定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为科学研究提出了新思路,打开了新领域,并且决定了科研的结果是否有创新的意义,甚至决定了科研的成败,提出问题也是一项艰辛的过程,不仅要发现抽象总结,更体现着挑战权威与承受不解与孤独的科学精神。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古人常云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千百年来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才是人类打开宇宙智慧大门通向美好未来的金钥匙。在这里我十分感谢对方辩友用实际行动为我方作证,在攻辩和自由辩论的过程中,他们更愿意提出问题、质疑我方,而不愿意应对发问、解决问题,所以对方辩友在对提出问题欲罢不能的同时,还欲说还说。这是不是证明在对方辩友的潜意识当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能掌控本次辩论赛的主动权呢?

众所周知,所谓的提出问题就是科研主体基于一定的知识背景,对理论现象进行理性分析,预设其求解目标,选取应答域,提出新理论的假设和猜想的过程,当问题提出,就已经决定了科研答案之所在,而解决问题只是在对该问题证实或证伪的过程而已。

下面我将系统总结我方观点

一、提出问题是一切科研活动的开端,如果没有问题提出的话,科研则无从谈起,假如有一天问题都被解决了,而又没有人提出问题假设,那么科研也就终结了,人们只能在自己建设的科学大厦前顶礼膜拜到永远、却手足无措。对方辩友今天的辩题中心是四个字“解决问题”好,大家请看,现在假设所解决的问题是A,但是问题A并没有人提出来,好,扔掉,那么现在我不竟要问问对方辩友你们拿着这么两个字,你们在干什么。

二、问题内容决定解决方向和科研性质,提出问题的同时便找到了方向,解决问题

仅仅是沿着预设的方向再前行,当牛顿被苹果砸到时,他问的是“为什么苹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所以他以此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律定律,但是如果他提出来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苹果要在这个季节掉下来”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如果他问的是“这个苹果看起来一定好吃”那么他研究下去的话有可能成为一名美食家。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存在问题,比如说有人提出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或者为什么人不能单性生殖的话,那么这些问题,解决也是徒劳,甚至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三、提出问题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实证

明,真正推动科学家做出进一步发现、起原动力或者动因作用的出发点是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开端,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世界上没有一沉不变的理论,理论也需要深入和发展,如果人类固步自封那么只能在未被认识的规律面前失去本该有的自由,所以唯有敏锐的提问,我们的科学才能深入发展,科学革命才会一次次到来。

四、面对已形成东西的保守性,提出问题也需要坚强的信念和勇气,也会经历十分

繁琐的内心挣扎,稍有不慎便玉石俱焚,布鲁诺面对火型场对日心假说的誓死捍卫荡气回肠,爱因斯坦面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范例,其深刻质疑更是振聋发聩,再比如说,当有一个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凤姐会不会爱上我的时候”,他将会面临多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所以在人类探求真知这条荆棘重生的道路上,唯有勇敢的提出问题才能启迪革命,若在权威面前俯首称臣,着科学的圣殿将关闭其大门。

爱因斯坦临走前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所谓的学问这个概念,就早已经从文字表面告诉我们了学问就是学会提问。

如果提出问题是光明的呐喊,那么解决问题靠的是呐喊的勇气;如果提出问题是无数次推开未知的门,那么解决问题只是其中一次推开门之后的惊叹。当科研因提问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是提出问题使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的科学要欲穷千里目时,是提出问题使科研更上一层楼。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在科研道路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公众要。

爱迪生的发明天赋是因为他爱问为什么,对方辩友难道否认正是由于他经常提出问题才有那么多的发明吗?

反方二辩:可是爱迪生提出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呀。

反方二辩:科学具有客观性,那么也应该具有价值,比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非常大的价值,不知对方辩友如何认为?

正方二辩: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如果都像牛顿,你用两只脚向前做一个跨越,踏实了你成功,但踏空了又怎么办?

正方三辩:马克思提倡要先怀疑一切再解决问题,对方辩友作如何解释?

反方三辩:马克思之所以先怀疑后解决,正是没有解决才要解决问题,这可使我方的观点。反方三辩:请问对方辩友科学研究是否沿着提出问题的方向进行?

正方三辩:这就好比一只蜗牛,合理问题的提出好比是它的背,而不合理的问题就如它的躯体,仍要继续探索。

1、提出了不解决,有什么意义?

其实,辩题是一个比较性辩题,并没有取舍其一,所以我们认为的是提出与解决都同样重要,只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2、问题的解决更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我相信,对方不能够很好的打好这一点,因为这需要一个标准,我相信对方对这整一个辩题的评判标准很难定夺,即使对于这一个点又标准,也是根基不牢,容易动摇的。

3、打例子战

也许,对方会说某科学家虽提出了一个问号,但是科学的发展更决定与后者所画上的圆满句号。若要争辩,那试问,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

篇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并不否认提出问题这一举动的价值,但是问题的被提出与否不会影响问题本身的价值。相反,缺失了以解决为目的的提出问题,就丧失了探求真理这一关键环节,意义在何处?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提问,最终的目的是被解决。

我们也不能否认,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能力要高于它的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的提出也许只是偶尔的灵光闪现,但没有扎实的基础和灵活的运用,成功的解决遥遥无期。扪心自问,更受人尊敬的是发现规律的歌德巴赫,还是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奉献一生的数学家?是仅揭示封建制度不合理的人文主义者,还是提出完整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的启蒙思想家?我们更尊敬后者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是问题的解决者吗?

离开历史,将目光收回在当前的现实。作为受教育的大学生,不管是过去12年的经历,还是未来3年多的计划,权威考查方式考试将解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分标准。难道不是因为解题能力更真实地反映知识掌握程度吗?

有一种质疑,强调解题的应试教育已让我国学生思想僵化,如果在大学期间仍将解决问题看得更重要,会使思想更僵化,教育制度更无忘,国家前途更渺茫。我方认为,这条逻辑显然错误。问题,它究竟是什么?做题,这一解决问题的一部分怎能以偏盖全地定义为解决问题的全部。问题,远不止功课中的习题。大学阶段,我们作为日趋成熟稳重的成年人,问题更是自主学习中的困难,实践的挫折与不顺,人生思考的困惑。因此,解决问题绝不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机械劳动,而是充满独立思考、统筹规划、自主创新的思维与行动的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综合的素质。一个乐于用与时俱进、兼具传统与现代思维,胆大心细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去解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人生探求中各类难题的大学生不算优秀吗?一个拥有千千万万这样优秀大学生的国家,前途会渺茫吗?

篇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营造氛围, 学生有“疑”敢“问”

“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和研究问题, 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 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 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害羞心理, 生怕同学讥笑, 怕老师说笨。一句话, 就是有“疑”不敢“问”。

教师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 教师要给予鼓励;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时, 教师要耐着性子倾听, 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已反复强调过, 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 放下“教师的权威”, 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不断鼓励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疑敢问。

二、创设情境, 学生想“疑”乐“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等心理特点, 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 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教师出示用三角形、正方形做成的车轮演示, 问学生:你看到这幅画, 你想提什么问题, 学生竞相提出:车轮应该是圆的, 不能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那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属于最佳状态, 学起来特别兴趣、特别亲切。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精心设计问题, 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例如, 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时, 出示拴在木栓上羊吃草的动画画面情境, 给出绳子的长度, 让学生猜想“羊怎样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生:只有羊把绳子拉的最紧, 也就是最长的时候, 吃到草的范围 (面积) 最大。再提出问题:“那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也就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学具圆的半径, 算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学以致用,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知识中, 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 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给方法, 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 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敢问、好问, 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 会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首先, 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

其次, 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学习过程的困惑处, 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 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寻找疑点, 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 算理的推导过程, 解题思路分析过程, 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等去寻找。例如:教学“年、月、日”后, 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 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 提出问题, 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

再次, 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 质量不高。对此, 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寻找终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 “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 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 进而达到问得巧, 问得精, 问得新, 问得有思考价值。

四、学会反思, 学生解“疑”获“问”。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并不一定要通过事先的预设来避免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更为容忍和理解的态度, 通过“错误”, 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自觉反思。允许学生对错误进行修改, 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努力帮助学生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对错题的反思, 不仅让学生养成及时更正解题中错误的习惯, 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改正错误之前进行反思、分析错误原因, 从而真正地把学生的错误解题做为有效地教学资源, 提高其解题能力。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我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想起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时我出示课件: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很容易算出。接着我再出示课件:问: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1: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底边乘以邻边。只要知道底边和邻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生2:我觉得也是这样。因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 只要把它一拉就变成长方形了。而且平行四边形的底边跟拉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一样的, 邻边跟宽也一样。 (大多数学生点头, 表示赞同。)

这时, 我只说了一句:“真的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把平行四边形拉得更斜一些。更多的学生有疑惑, 自觉开始反思, 议论纷纷了……。

我就抓住这一时机, 说:“究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底边乘以邻边呢?我们就开始进行分析, 讨论, 交流, 觉得还是的请说出理由, 觉得不是的也说出理由, 开始吧!”这时, 学生又获得疑问, 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求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核心问题。

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问的火花, 促使学生从“怕问”向“敢问”转化, 从“乐问”向“善问”发展。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 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篇4: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下面是笔者个人在《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运用策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室中提出的问题,第一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第二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第三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地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创设情景,力求让学生自主发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它指明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而科学问题的产生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自己喜好事先设计好问题。课室中向学生连环抛出问题,这种“一问一答”的问题设计程序体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没有参与到科学的学习当中,没有得到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没有投入到科学的实践研究中去。现代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应该鼓励让学生自己来提问,积极倡导学生好问的学习态度。只有多问、多想,学生才会积极思维,深入研究。一个个心中的问号最终变成萌发创新意识的源泉。

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应有适当的成功与挫折等认知体验,同时还应有内外动力促使其全程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从而顺利完成认知学习行为。自主提问教学能较好处理上述问题。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因此,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

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

现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完全由着孩子走,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评判。于是在课室中经常有这样的问话:“关于xx,你想研究什么?”学生非常热情地提出各种问题,笔者曾听过一节课中学生提了20多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毕竟是学校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学计划的规定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且不说不可能让学生离开教学计划来“自由”,即使可以,甲生要“自由”地向东,而乙生偏要向西,教师也就无所适从,课也难上下去了。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教师会说:“这节课我们先研究XX问题。”然后把学生其他问题放在一边,或者说:“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而到底什么时候,笔者想教师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那么教师该如何看待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问题本身特点 仔细分析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所提问题有研究价值,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二是有研究价值,但因各种原因在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三是没有研究意义,已知答案或没有答案的问题。

正确对待问题 第一类问题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由于材料准备充分,一般都能解决。第二类问题由于场地、材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进行研究,大多不了了之。第三类是学生为了提问题而提的问题。关于这一类问题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准真正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样就能减少由于这些问题而浪费的时间和带来的探究难度,但也要注意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和保护提问题的积极性。

把握时机,将提问作为辅助手段

常说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并不是否定教师提出问题。其实,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学生提,有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而绝大多数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新授前提问,搭桥铺路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每一单元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知识,而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授时提问,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热起来了》这课,“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教师通过“衣服本身到底能不能生热?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推理,学生在假设衣服能生热是正确的前提下,推理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结果,从而证明衣服是不会生热的。

训练时提问,抓住联想 联想有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最后形成概念。例如《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教学,当笔者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我知道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接下来,笔者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将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

当然,把握提问时机仅仅是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提问时教师的仪态、语言,以及问题的设计,难易程度的选择等等,这些都将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但是,只要教师能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篇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地方的抢盐潮引起中央的重视。3月1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紧急发文称,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各地要打击扰乱市场行为。中国盐业总公司同时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组织和销区市场管理,确保食盐供给。

随后,包括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上海等多地紧急部署稳定市场措施,并陆续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保障食盐供应措施及澄清谣言。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3月17日下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18日晚,各地的抢盐**逐渐趋于平静。

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1、近年来各种灾难性事件不断发生,如:非典、H1N1、禽流感等在短时间内肆虐全球,造成严重后果和恐慌。提高了“蝴蝶效应”的敏感度;

2、政府对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显得迟缓,被动;

3、利益熏心的“炒客”唯利是图,见缝插针;

4、国民对政府的信任产生危机,政府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地、全面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正面引导;

5、国人“未雨绸缪”的功底深厚、常识的缺乏,成为了“盐荒”最强而有力的推手。

2、利用媒体、报纸等一些传媒的力量,澄清民众错误的认识,比如碘盐可以防辐射、海水被污染等误区

工商部门等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的形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联系盐业公司,保障盐的充足供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快盐的运输,用事实打破遥言

北京市公务员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二、给定材料

1.2008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73484人,平均每小时就有8人丧命,从1998年开始,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行人超过2万人,约占总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0%,而在城市,行人死亡的比例高达50%左右。一些斑马线甚至变成了“死亡线”:2009年5月12日,杭州市一辆在市区道路上狂飙的三菱跑车撞飞一位正在过斑马线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X;7月30日凌晨,兰州市一辆飞驰的黑色桑塔纳将下班回家途中正穿行斑马线的曹X撞飞后逃逸;8月15日,福州市一辆黑色轿车撞伤走在斑马线上的一男一女,事发后,肇事者的朋友竟称:“没事,这是小事情,无非给伤者一个补偿,能了就OK了嘛。”

2.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就导致18371人死亡,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025亿元。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数量显示,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酒后驾车大幅反弹,全市酒后驾车致死事故81起,导致97人丧生,在全市有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所占比例高达17.3%,其中醉酒驾车共导致86人死亡。此外,本年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达11起,其中,醉酒驾车高达5起,酒后驾车为1起。酒后驾车已成为仅次于大货车的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主要诱因。

3.兰州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在其所住小区门前的斑马线上,手持砖块,在不到4小时之内怒砸14量闯红灯的违章车,此事引起近八成的网友支持。支持者认为:虽然老人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看是不合法的,但在道德层面上确实合情合理的。其实,近年来兰州市交警部门对维护斑马线的安全也做了不少工作,但仍难让市民满意。“大张旗鼓的整治行动大都一阵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家住兰州的一位市民说。

4.交通电子监控设备只能拍到违章车辆,不能清晰显示驾驶员相貌,一些违章驾驶员就出钱请有驾驶证却没有车或很少开车的人代为扣分。这些“代扣族”也没有损失,因为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计分制度的计分周期为1年,共计12分,一年违章计分不满12分,第二年则自动归零,驾驶证可继续使用。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6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2.9%的人表示身边存在交通违章代扣分现象,67%的人指出,代扣分现象的存在会纵容驾驶员无视交通法规,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59.4%的人认为,该现象会助长“拿钱消灾”的社会风气。

5.我国2004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饮酒驾车、醉酒驾车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了明文规定,然而,近年来各地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关注。为此,公安部决定自2009年8月15日起,在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严厉整治酒后驾驶的交通违法行为,公安部强调,对酒后驾驶的处罚实行“四个一律”:对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3个月;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拘留15日,暂扣驾驶证6个月;对一年内两次醉酒驾驶的,一律吊销驾驶证,两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属营运驾驶员的,5年内不得驾驶营运车辆;法律法规规定有罚款处罚的,一律从重处罚。从8月15日到9月16日,一个月内,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65397起,其中醉酒驾驶10711起,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6%和91%;因酒后驾驶发生的交通事故仍达到320起,死亡118起。

有专家指出: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查处酒后驾驶具有集中性、阶段性、运动性特点,因此有的驾驶员就能通过关系了解到哪天查,在哪查,以逃避酒后驾车检查;即使有的“不幸”被“抓个正着”,也能想方设法通过找人说情来减轻或规避处罚。这种“打游击”的查处方式不可能杜绝酒后驾车的现象。

6.2008年10月25日晚,济南市一位行人翻越护栏过马路时,遭到多汽车碾压,当场死亡。2009年7月12日海口市一名女大学生因为翻越护栏横穿六个车道,被交警拦下告知翻越护栏横穿马路属于交通违法需接受处罚后,与交警发生口角,辱骂交警,抢夺交警摄像机准备砸在地上,同时还召来3名朋友与警方对峙,造成该路段严重堵塞。按照有关规定,交警对阻碍执法公务的行为做出了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并予执行。这是海南省首个因为横穿马路被拘留的行人。7.2006年6月5日,北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众参与公益环保活动——“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启动,包括车友、学校、社区、企业、媒体还有环保部门参加,30万市民不开车,以绿色方式出行。2007年9月17日以“绿色出行、绿色交通、绿色奥运”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2008年6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致首都市民的一封信”,倡导并恳请市民积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践行“绿色奥运”承诺,以及“单双号”“每周少开一天车”等交通限行措施的实施,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响应。

北京市还广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以便提高广大市民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交通文明意识。例如:每年的交通安全宣传日,数万名首都交警、志愿者等走上街头,在全市各区县的数百个宣传站,向群众宣传普及交通安全知识;交通部门开展征集“温馨交通安全提示语”活动,激发群众参与交通管理的主动性;制发《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读本》,科学规范小学交通安全教育,等等。8.在挪威,任何驾驶员开车,被发现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05%,一律关3个星期禁闭,初犯吊销驾照1年,5年内重犯者永远吊销驾照;在日本,驾驶员血液中酒精深度超过0.05%时要判2年以下劳役,罚款5万日元,吊销驾驶执照,同时追究为饮酒驾驶员提供车辆的人、同乘者和供酒者的责任;在美国,酒后驾驶属于刑事犯罪,按照大多数州的法律,成年人体内酒精浓度超过0.08%,可以将其当场逮捕,轻则会被暂扣驾照和处以罚款,重则会被投入监狱和永久注销驾照;在法国,对酒后驾车要根据情节处以135欧元——750欧元的罚款,驾照被扣6分。如分数全被扣除,将取缔驾照且6个月后重考,如醉酒驾车,将面临2—4年牢狱之灾和4500—9000欧元的罚款。

在我国,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0.2%、小于0.8%,属于酒后驾车,可处暂扣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0.8%属于醉酒驾车,可处15日以下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相对上述国家,我国对酒后驾车的处罚要宽松一些。

9.中国酒文化可追溯数千年,本来有“斗酒诗百篇”的意蕴,渐渐演变成劝酒拼酒的不良酒风。现在酒桌上谈生意、联络感情流行的是:“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焖;感情铁,喝出血”,“会喝一两的喝二两,这样的朋友够豪爽!会喝二两的喝半斤,这样的同志够贴心!会喝半斤的喝一斤,这样的哥们儿最放心!”,“酒品如人品,不喝就是看不起人”,生意不成功!在这样的酒文化氛围下,酒后驾驶的“马路杀手”也就出现了,所以,要防止酒后驾车,必须根除酒文化。10.近年来,行人保护技术在汽车上得到了推广和发展,以降低碰撞时对行人的伤害。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25%造成严重伤害的交通事故和60%引起死亡的交通事故都是因为车辆侧滑所致。如装配有电子稳定程序ESP的汽车,就能精确地干预制动方式,使车辆安全行驶在正确轨迹上并防止车辆侧滑。2001年以来,欧美日韩等地区和国家就实施了严格的汽车碰撞行人保护标准规定新车要安装行人保护装置。据欧洲交通安全委员会的专家估计,行人保护标准实施后,每年可挽救2000个生命,减少17000多个重伤人员。目前,我国在行人安全保护技术方面还没有相应标准,一些先进的行人保护技术因成本原因在新车中的装配率还很低。11.前些年,交通行业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化发展一直不被重视。随着政府提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这个问题开始得到重视。近年来,在北京市交通建设、管理、运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越来越广泛。地面道路交通依靠交通流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交通监测系统、交通控制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管理中心系统,统计分析客流、清分清算各条线路的费用;路网指挥调度中心系统,实现对乘客的指引和换乘;应急指挥系统,统一协调指挥、控制窘态发生事件的情况,平衡各线之间的关系。正是这些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保证了网络化实行之后北京交通安全、高效、均衡地运转。12.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即将启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出资补贴,并支持在大中型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这表明2009年成了新能源汽车元年,且预示着中国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更将颠覆中国人民汽车的价值取向。国内生产企业比亚迪、奇瑞、吉利、东风、长安、江淮等多家民族汽车品牌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争奇斗艳,一个百花齐放的绿色汽车时代正悄然走近人们的视野。此外,自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政府用税收优惠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对1.6升及其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使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符合国家发展导向、节能减排的小型车。

13.2008年7月上海市政规划院完成了首个区级非机动车交通网络规划研究,虹口区被列为该市首个非机动车网络骨架,这传递出重视设立自行车道、尊重自行车路权的积极信号。2009年8月广州市规划局公布了《广州市城市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特色区步行系统规划》,规划建成11条总长约145公里的步行廊道。将自然生态景观、商业区域、近代革命遗址全部串联起来的步行生态绿廊,可以让市民和游客徒步观赏广州最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一座城市的伟大在于它的包容,让汽车和行人各得其所。既是对行人路权的尊重,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14.绿色出行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奥运会后,北京市提出了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和绿色交通的公交城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交通不是只为机动车服务的,而是从根本上为出行的人服务的,是为各种出行方式服务,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应该得到更多尊重和提倡,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先权,发展公共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困局的根本措施,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速度快、运量大、污染小、不堵车的轨道交通。到2015年,北京市19条561公里地铁线网完成后,可将中心城市1/4约880万人次的交通出行量分流到地下,届时五环路内平均步行不超过1000米就可以到达一个地铁车站,此外,目前北京正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枢纽附近设置自行车租赁店,预计规模将在1000个左右,车辆达到5万辆以上。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小汽车、步行、出租车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换乘将更加便捷。15.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比例正迅速下降,如自行车出行比例就正以年均2%—5%的比例下降。自行车是北京数量最为庞大的交通工具,然而骑车容易存车难。目前,自行车存放点的数量较之前几年已大大减少,而较大的正规存车点又不是以覆盖所有人流集中的地区。如东二环附近的一条胡同里,路边就停放着很多自行车。一位骑车人说,附近只有一个写字楼下有一个地下自行车停放点,里面太挤,存取麻烦,只好直接把车停在路边,办完事赶紧跑出来,就怕车丢了。

一些城市的步行和自行车使用的道路空间也被挤压,有时道路两旁的非机动车道俨然成了机动车停车场,来来往往的自行车几乎都被挤上了机动车道冒险骑行,而过往疾驰的汽车们在毫不减速的情况下,还不停地按喇叭来表达对自行车“入侵”影响他们行驶的不满。有的地段,甚至就没有非机动车道。有的十字路口,当绿灯亮起时,行人本应理直气壮的通行,而加速行驶的右拐机动车却把行人的路挡了个严严实实,等右拐弯车辆一辆一辆走完后,路口的红灯又“无情”地亮了起来,行人只能被夹在疾驶的车流中间提心吊胆的等待绿灯再次亮起,并默默祈祷接下来的右拐弯汽车能放自己先过去。

三、申论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2.结合给定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出行问题,请你就“政府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工作”提出建议。(25分)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3.指出有关酒后驾车的材料中哪个观点是不对的,为什么?(10分)

要求:分析准确、合理,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200字。4.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800字。

2009年下半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参考答案与范文

一、材料概括

1.介绍问题:交通事故多,尤其斑马线上事故频发,但有人认为可以缴纳罚款或赔偿了事。

2.酒后驾车成为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3.个案介绍兰州老人怒砸闯红灯违章车。

4.介绍社会上存在违章司机请人“代扣分”的现象。5.《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全国整治行动;有专家认为集中整治难以杜绝酒后驾车。

6.个案介绍行人方面:济南行人穿越栏杆;海口女穿车道并骂交警。

7.北京提倡“每天少开一天车”活动,政府号召“绿色出行”,并做了广泛宣传。

8.发达国家对酒后驾车处罚严厉,我国处罚轻。9.介绍我国的酒文化,并提出杜绝酒后驾车必须根治酒文化。

10.制定相关标准,制定针对行人的保护措施。11.当前的交通信息化建设。12.开发新能源绿色汽车。13.介绍非机动车辆骨架网络、步行走廊规划。14.北京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15.面临问题:自行车、步行难。

二、作答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25分)

要求条理清晰、分析合理,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答案要点:

文化和观念方面:

①公众规则意识不强,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淡薄;

②受我国酒文化的影响较深;

③社会至今仍未形成人人遵守交规的社会氛围;

制度和法律方面:

①立法不健全,没有相关罪名与之对应;

②现有法律法规处罚较轻,不足以起到威慑醉酒驾车的作用;

③违法成本太低,醉酒驾车屡禁不止;

④执法上依赖专项治理行动,未形成内在制度机制;

社会利益方面:

受现实利益驱使,一些人钻法律空子,存在代扣分现象。2.结合给定材料中反映的城市出行问题,请你就“政府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方面应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工作”提出建议。(25分)

要求:建议合理可行,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答案要点:

第一,合理设计,建立专用于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网络线路;

第二,提倡自行车出行,专门设置自行车停放地点,发展自行车租赁;

第三,开展交通整治工作,保证绿色出行方式的时间优先权;

第四,发展新能源汽车;

第五,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规则意识教育,形成氛围。3.指出有关酒后驾车的材料中哪个观点是不对的,为什么?(10分)不超过200字。

答案要点:

材料9中“要整治酒驾,需根治酒文化”是不对的。原因在于:

第一,酒驾针对的是饮酒后为什么还要驾车,而不是为什么饮酒,酒文化不是根本原因;

第二,法律制度不健全才是主要原因,应主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解决酒驾问题;

第三,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酒文化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4.结合给定材料,以你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最重要因素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撰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文字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今年的申论文章写作要求比较宽泛,具有开放性,难度不大。对于减少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因素,见仁见智,如法律制度设置方面、文化素质方面、预防和杜绝酒后驾车方面,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担心跑题的问题。改卷时会依据观点是否鲜明,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完整,分析是否合理,论述是否深刻,语言是否流畅等方面分为五类卷,大多数考生只要写完并不跑题,就会在三类卷的及格分数上。要取得高分,必须注意在分析和对策部分的创新和细节安排。下面是从杜绝酒后驾车方面立意的一篇简单范文,供考生参考。

参考范文:

发挥国家管理职能 预防杜绝醉酒驾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因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成为引发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因素。对交通安全实施管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和职责所在,在交通安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国家的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解决因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安全问题。

导致交通安全隐患,尤其是醉酒驾车导致的交通肇事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法律规定不健全,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力度太低,对醉酒驾车违法者不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其次,相关部门执法不严,执法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受到人际关系、经济利益的干扰,使很多违法者有蒙混过关、破财免灾的想法;第三,我国国民的文化思想中历来缺乏规则意识,没有形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规则观念,从而也没有形成遵守公共规则和交通规则的社会氛围。

针对以上不同原因,从交通安全管理的角度,国家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国家职能部门应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交通安全法》、《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增加新的具有可执行性的司法解释,规范交通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大对醉酒驾车肇事的处罚力度;或增加新的罪名专门对醉酒驾车肇事进行规范,以确保此类案件有法可依,并能有效遏制此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令行禁止。我国各地交通执法部门应严格检查酒后驾驶,加强检查常态化;同时执法部门在处罚时要做到令行禁止,有法必依,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法律危害交通安全,都要严加惩处,决不姑息。

第三,鼓励公众参与,形成社会氛围。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特别是酒后驾车、酒后伤人给人身安全带来的危害后果,使公民及广大司机深刻认识到酒后驾车、酒后伤人对生命健康的践踏。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参与交通安全管理与监督的权利,依靠群众的智慧,形成诚信驾驶的社会氛围,体现社会公平和对生命的无限尊重。

第四,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惩罚体系。有的国家对违法者施加多种惩罚措施,若发现酒后驾车,一律罚款500美元左右,并吊销驾照一年。若血液中酒精浓度超标,还面临6个月至3年监禁。我国的相关法律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办法,加大处罚力度,使得驾驶者在喝酒前一定要掂量后果;而对于公职人员酒后驾车的,则从重处罚,对其行为进行公示,甚至免职。

篇6: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对策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要想提出正确的对策,决策的过程就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从理论上来说,钟君老师总结的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步,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

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

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

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

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

钟老师关于提出对策思维的特别强调:

在这一部分,提出对策的根本思维方法就是辩证分析。具体地说,就是灵活、巧妙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在充分发掘矛盾的共性的同时,抓住矛盾的个性。这是因为,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同时又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个方法在提出对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就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万能八条”结合起来。

第一步根据矛盾特殊性找出问题根源

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通过分析特定事实的现状,主要是分析其存在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提出正确对策的前提和关键。更清楚地说,这里面实际上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到特定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在前面阅读材料和概括主要内容时已经完成。

其次,根据对这种消极负面影响的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

钟君老师以2002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第二题为例分析:

该题的要求是:“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要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就要找出材料反映的种种弊端,然后是找出弊端发生的原因。根据我们前面讲的阅读材料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发现,涉及的弊端主要有网络广告泛滥影响读者阅读、影响电脑运行、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网络诱发犯罪;网络完全无保障等。找到弊端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即找到如何有效管理网络广告,如何减少网络诱发犯罪的可能性,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等等。

实际上,这道题已经被出题者有意地降低了难度,因为题目明确要求“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这种表述相当于给考生提供了一种分析路径,提醒考生所给出的对策建议应该以材料反映出的弊端为框架,不能“漫天撒网”。但是通常情况下,题目要求往往会被设计为“就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即使是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应该非常清楚,你首先要找到的是问题的“弊端”。

因果分析——查找问题根源的基本办法

“追根溯源的因果分析法是查找问题原因的根本方法”--钟老师说。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深层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是能够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前提和关键。关于如何分析和查找问题原因的方法已经在分析问题的部分做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找到了材料所反映问题产生的根源。

例如,解答200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对根本矛盾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城市布局方面的具体措施,否则一味抓住居民与印刷厂的纠纷不放,陷入司法审判的矛盾之中,是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

第二步利用矛盾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

上一篇: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下一篇:口腔修复学复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