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2024-05-21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用6篇)

篇1: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⒈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⒉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㈠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㈡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路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⒈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⒉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给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

⒊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㈠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表现一定的内容。另外,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㈡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①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②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相对稳定,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形势与内容是基本适合的。内容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形式就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形势与内容变为基本不适合。这时就产生了变革原有形式以适应内容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变革,新形式代替了旧形式,形势与内容又基本适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过程。

⒈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①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论思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认识的理论,是对认识的反思和研究②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额发展规律③认识与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⒉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㈠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

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㈡真理和价值有时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人们之所以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就在于它具有价值,在这个意义上,真理与其价值是不可分的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侧。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要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应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真理基础上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⒈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明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②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讲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落后,因此,加速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⒊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有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桎梏。那时的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⒌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①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国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挥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发挥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的作用。

⒍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①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②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就爱、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十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③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④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它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既然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管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而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各自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否则,越是劳动不熟练、劳动越差的人,生产同一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大,同一种商品就不会有相同的价值量,这显然不符合商品经济规律。实际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②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⒉论述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①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

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生产资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为发展,手工生产劳动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促使分散的地方市场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进一步向国外扩展,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②资本积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⒈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从生产力方面看。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在生产力要素的变化上,就劳动者来说,脑力劳动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就劳动工具来说,由传统机器生产的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的“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生产工具的智能化趋势日渐加强。就劳动对象来说,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的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③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⒉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①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有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表现在对生产关系调整和经济运行调控上。这样,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缓和社会矛盾③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⒊试述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①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②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在总的量变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性的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最终完成根本质变。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式质变过程,但在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⒌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长期性。⒉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其开始并不是完善的,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同时也表现为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③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逐步加以认识和利用,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性、艰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⒊如何才能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160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

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⒈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⒉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历史上以往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和更迭具有重大差别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②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⒊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㈠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取了英法两国的空想共产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的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有空想变为科学②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㈡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①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闯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②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之中。

篇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坚持,另一方面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突破陈规,开拓了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

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教文.民族.军

篇3:试述马克思主义责任观

在当前责任理论研究领域, 中国学者关于责任观的叙述比较少。相关学者普遍认为, 责任观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 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通过正确的方法, 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1]。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的话, 责任观就是责任主体对于责任的观点, 包括主体对于责任重要性的认识, 对于承担责任义务的认识, 也包含对于自身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的判断。笔者认为, 责任观应该是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下, 通过责任意识的内化, 从而产生的对于责任的一种科学的认识与态度。

二、马克思主义责任观的概述

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证明了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党就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任何时候如果我们的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党就要遭受重大挫折。大革命、土地革命的两次胜利与两次失败,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1989年发生的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倾向的政治风波, 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开展, 这一系列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无不证实了这一颠扑不灭的真理。

第一,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责任观。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动力, 同时理想也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缥缈虚幻的东西, 共产主义是实实在在的, 它是我们的任务, 它是我们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一般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 现实的人, 你就有规定, 你就有使命, 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 那都是无所谓的。”[2]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 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责任观, 以此来指引我们学习工作的方向。

第二, 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 祖国繁荣富强, 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 抛头颅, 洒热血。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 似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 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中华民族随即陷入了军阀混战, 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状态。事实证明,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旨在中国建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时中国社会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有机结合, 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从此中国社会的面目焕然一新。

第三, 实事求是的责任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早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整风活动中提出来的。它是我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认真总结党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政治路线的经验教训, 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采取批评团结的方法, 以党内整风为主要形式, 而形成的作为指引我们党的工作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然而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 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泛滥, 我们党日益偏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正确思想路线, 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致使国家遭受了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 与时俱进的责任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说, 他们从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终极真理, 他们的理论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得出来的, 因此这种理论必然要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是站在这种理论品质的高度之上, 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得出来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者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从而创立了列宁主义。在中国, 依据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质,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创立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处于世纪之交, 面对国际风云突起变幻,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结合当今中国现实, 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同时, 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创立, 正是与时俱进的深刻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 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3]与时俱进同样是责任的重要品质。责任是社会和历史赋予人们的使命, 其内容和要求, 以及人们所认识的境界、所承担的行为, 都必然体现了时代性、阶段性。责任是发展的责任, 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4]。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责任观, 坚持创新精神, 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 清醒认识到自身要承担的义务, 担当起社会责任, 加强自身责任意识教育,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勇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第五, 和谐的责任观。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 是无产阶级所追求的价值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 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下, 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 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5]。由此可知, 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的充分发挥而达到的社会和谐状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宏图。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6]。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7]。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重大责任, 值此全球金融危机、社会转型时期, 和谐的责任观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 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 自身与他人以及自身诸多因素的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六, 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观。马克思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 目的就是为了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无产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使劳动人民摆脱阶级压迫, 充分实现个性自由, 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 规定了解放全人类, 为劳动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正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所述,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 植根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 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无比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当前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中, 我们必须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观, 是对马克思主义最为深刻的诠释。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生力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要时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 在日常学习实践中, 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泗.论大学生责任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29.

[3]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2:11.

[4]试论江泽民同志的责任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 (1)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16.

[6]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 2005-02-19:706.

篇4: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

关键词:现实的人;自由个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18-02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内涵

19世纪中叶,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不是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现实社会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人受社会的各种具体客观条件决定,是有个体的差异的,因而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个性。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个性的涵义规定为:个体的人在整体的人类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中展示的一种能力。因为,一方面,整体的人类历史的进步,通过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取得自由的程度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体人的自由度,被整体人类实践水平所限制。正是从这个辩证矛盾出发,才能发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历史轨迹,并进而说明人的自由解放的历史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个性”思想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作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作了全面的分析。

1、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

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很多哲学家都从不同的历史条件出发,不同的研究视野、不同的问题域中对人的问题进行过长期的思考与研究。然而,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都没有把人看成是现实的人,而是“一般的人”,没有从根本上科学地回答人的本质。

在1845年春到1849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马克思实现了向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他对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到了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代表,全面揭示了人的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科学论证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完备的时期。

2、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

人与其他生命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没有先天固定本质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超自然性是人的生命本性,这种生命本性马克思理解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本性,人虽然具有“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性”,但这种本性的完全实现却是一个过程。因而,人的历史从人的本性上说是人的本性的实现过程。人的本性展开为现实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同人的自然史与社会史是同一个过程。

人的本性生成大概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是这样表述这三个阶段的: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由于没有社会分工,人没有自己丰富的社会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利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对立,所以也没有人的片面发展。第二大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但是,这种“物的依赖关系”给人的个性发展以深刻的影响,使人的个性发展呈现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趋势是商品经济把处于“人的依赖关系”状态中的个体从旧的共同体中分裂出来,成为平等、自由的商品生产者,使人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独立性和个性。另一种趋势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产生生产手段对个性的奴役,使个体失去作为正常人所固有的多种志趣和才能得到发展的个性要求,不能在自己生产的产品中肯定自己的个性特点。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这一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因此,在这一阶段人的个性特征就是自由个性。这种自由个性贯穿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中。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生成的历史的三阶段思想即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人的历史性的本质概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据,才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性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异化的揭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认为人的本质异化的消除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人类的史前史,而这种异化状态消除之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开始。只有在人性生成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

3、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作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下对“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进一步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研究和实践也逐步深入和走向成熟,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个性”全面思考时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深入考察,描述了人在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地位和存在状态。特别是1848年革命的失败使马克思陷入了重新思索,伴随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对“人的自由个性”生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马克思“人的自由个性”思想开始成熟。这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在1857—1858 年“伦敦手稿”“三个形态”理论中明确提出“自由个性”的概念,标志着其自由个性思想的成熟。从首次明确提出了“自由个性”这个概念,马克思分析商品交换开始,以“交换”的不同形式为脉络,进一步分析了“交换价值”、“货币”、“资本”的产生过程以及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状态,对“异化”和“依赖”作了深刻的辩证分析,对“人的自由个性”生成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这种非人状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达到人本身个性的复归,当剩余劳动本身成了从个人需要本身产生的普遍需要、当剩余劳动产生的大量的财富成为新的一代的普遍财产、当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当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从事的劳动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而这个过程,资本为个人的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因素、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不断生成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很复杂,既有关于自由的思考,也有关于人的个性自由的思考,就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经历了从理想主义的个性观分析到自我意识个性观的哲学分析,再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价值观评判这样一个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对人的历史性的本质概括,正是以这一理论为根据,才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性批判,即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人的本质异化的揭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背后、人的本质异化消除之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开始。也只有在人性生成的意义上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求我们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实践出发来研究人、理解人。“现实的人”既要把握普遍性、共性,又要看到个性、特殊性,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我们科学地领会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本质内涵,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在社会历史的复杂过程中不迷失方向,立足于社会实践,去把握人的本质。

目前,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社会主义这一本质出发,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要追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其实质是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的全面关系的丰富与完善,归根到底是要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构建和谐的社会,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这意味着要构建和谐的社会,就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人类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就要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就是要解放人,要让人独立出来。当人的个性自由得到极大地发展的时候,人就具有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来源于个性。有了创造力就可以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这三者协调发展了才能构建完整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王盛辉.马克思”人的自由个性”思想寻踪[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1).

[6]丁科.马克思论人的个性自由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7]张学书.马克思“自由个性”理论与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J]. 甘肃社会科学,2007,(2).

篇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闪耀着理性光辉和人格魅力的科学理论,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一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高度的自觉自信。这一思想充满着对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觉自信、对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自觉自信、对党和国家事业光明前景的自觉自信。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着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

篇6: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毛泽东为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试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从政治方面来看,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核心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采取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的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从经济方面来看,具体表现在他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他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中国是个大农业国的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他创造性地提出“农、轻、重”的顺序,已为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没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决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我国胜利地克服过许多困难,其中包括帝国主义封锁等造成的困境。

从文化方面来看,毛泽东主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广泛地吸收、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门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提出的“双百”方针,被写入党的八大文件,正式成为我国发展科学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争论,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学派,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但这不意味着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安徽用世房地产开发投资房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