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2024-06-07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精选6篇)

篇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讲的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比较小数,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会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改写小数。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课件的,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课件技术

课件所用的媒体:主要以PowerPoint为主,每张幻灯片在设计过程中,选取了统一的简单幻灯片背景,使整个课件看上去清晰简洁、美观大方。

二、课件的设计

在设计幻灯片中的内容时,我注意了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课改,一般是以旧导新,枯燥无味,创设情境学习新课已经无影无踪,记得以前都是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全课,学生在故事中闯关解题,那时候,他们的学习其实就是在做闯关游戏,所以学习兴趣高。现在的课改让游戏没能进教室,让学习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快乐。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课件制作中,好多课时设计了情境导入,如小数的意义,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中,都有创设情境。(演示几张情境图片 )

2.让问题在课件中呈现,在以前的课堂中,我经常是问题从教师的口中出。在此次制作中,我

把教师要问的问题呈现在教学的课件中(演示课件中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看着文字反复斟酌问题的关键所在,直观便于思考。

3.练习联系生活

其实学习的目的,也是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有知识可用,问题

有些小孩有知识,有知识基础,他不知道怎样在生活中用。也就是所

学与生活脱节,所以在练习中,我尽量用学生经历的,或者有可能经历的生活实例改编成数学练习(演示几张练习)。

现在我就以《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例讲解课件设计,首先以学生经历过的事情体验为素材谈话导入,让学生观察引发思考。后发现小数点很重要。它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接着创设情境,孙悟空把金箍棒变大变小的,这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所以真金箍棒变为多大多少他们很上心信息呈现,这时的数据在他们眼里不是大数小数问题,而是金箍棒有多大问题,看着数据,想着金箍棒的大小,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学完了。紧接着提升对小数变化规律的认识,之后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也是以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为出发点,买本子、面包、牛奶都是学生最常见的事,买几瓶多少钱,在数学作业中出个巩固的题,他们不会做,但出个有图片的题目,就成了生活常识,他们就会做。

单纯的计算可能他们不会做,但是,放个电脑图片在此,就好像在电脑上玩游戏,这时的他们不是在做小数计算,而是在电脑上玩闯关游戏。

有了前面多种方式训练小数的变化规律之后,对小数的变化已经比较熟练,所以思考题就以文字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从生活、游戏回到了课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

总之,在设计时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如有不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课件展示完毕,谢谢!

篇2: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2.感悟任意两个整数之间有无限多的小数存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3.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5.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小组活动卡、检测练习答题卡。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生谈话,做“看字说色”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并总结此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做好这个游戏就要做到“心无旁骛”四个字,然后顺势将“心无旁骛”要求到课堂上,由此对学生进行好课前教育,为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活动一:交流课前调查,复习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小数。

2.出示教师调查的小数,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3.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小数分为几部分,学生说一说。

4.引导学生回顾小数的读写方法。

5.问题引导: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用到小数呢?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此类问题,教师顺势引导 “什么是小数呢?”,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活动二:探究新知——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我们把它看做整体“1”

2.演示课件: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 问:这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为什么?用小数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这一份,既可以用十分之一表示,也可以用0.1表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十分之一等于0.1。(师及时板书:0.1 十分之一)演示课件:继续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问:这一份用分数表示呢?为什么?小数呢?学生说一说,同时得出结论:百分之一等于0.1。(及时板书0.01 百分之一)

3.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师:刚刚我们是取了其中的一份,那可不可以取多份呢?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及活动卡上的内容。学生活动:按老师的要求同桌合作完成活动卡上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上台展示、汇报。学生到台上汇报,师根据汇报内容板书:0.4 十分之四,0.5 十分之五......;0.07 百分之七;0.99 百分之

九十九......5.总结: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师:仔细观察像0.1、0.4、0.5......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我们称这些小数为几位小数?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学生在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认真总结。 师继续问:那像0.01、0.07、0.99......这些小数呢? 学生根据上面的认知基础自己总结出对两位小数的认识。

6.找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根”。师:像0.4、0.5、0.6......这些小数是依据什么得来的?引导学生理解是依据“十分之一”或“0.1”得来的。师:十分之一、0.1就是这些一位小数的根。那两位小数的根又是谁呢?学生马上回答出是:百分之一、0.01。

7.认识三位小数。

(1) 师:继续把整体“1”分下去,分成多少份了?能得到几位小数?表示什么样的分数? 学生根据对“一位、两位小数的认识”经验快速回答。

(2)课件出示:将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问:这一份用小数怎样表示?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师即时板书:0.001 千分之一。教师指着“0.001、千分之一”,问:这是...???学生立即想到说:“这是三位小数的‘根’。”

(3)师:有了这个“根”,你还能想到哪些三位小数呢?学生即兴说出想到的其他三位小数及其组成。(师选择性的`板书学生说出的三位小数)

(4)练习,课件出示:0.006、0.031、0.300这三个三位小数,让

学生再说一说其表示的意义及组成。8.找小数的“根”。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都有自己的“根”,那所有小数的“根”又在哪里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所有小数的“根”就是单位“1”。(教师板书“1”)教师总结:单位“1”就是所有小数的“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根”,才得到了这么多的小数(边说边由“1”这个根起将所有的小数围起画一棵大树)。就像大树一样,有了根才能长出叶来,才能枝繁叶茂。这不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9.了解四位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数量是无限的。教师问:想一想,还能不能继续分下去?分成多少份?得到几位小数?再分呢?能分得完吗?学生回答问题,感受如果这样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是无穷无尽的。师继续引导:从“1”开始往大了想,一到十、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最大能到几?学生回答,感受数字的世界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播放课件,师:这正如《易经》内所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啊,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小数了吗?10.总结小数的意义及计数单位。(课件出示)学生在心里默读、体会。活动三:巩固练习一、考考你。填空题,如:0.6表示( ),是由( )个0.1组成的......二、智力问答:看到小数写分数,看到分数写小数。0.0005万分之九千六百五十三( ) 学生先在答题卡上独立完成,再在全班内交流。

三、拓展练习。课件出示:表示1.2, 2.2, 2.6的图,让学生看图说小数。

活动四:小数的产生师:你们知道最早使用小数的国家是哪吗?学生猜课件出示“小数的产生”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问:是哪儿?谁?哪儿人?你是哪人?什么感受?学生通过阅读、回答,感受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师趁机教育学生也要刻苦学习。

篇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一、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目标定位

顾名思义, 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教学目标是对检测所反映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与“析”。“评”指的是依据检测情况, 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做出正确的全面的评价, “析”就是对检测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剖析。具体地说, 从知识技能层面, 要“查漏、补缺”, 即纠正试卷中的各类错题, 并举一反三, 防止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过程与方法层面, 会“交流、反思”, 即对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有多种思路解答的问题会交流讨论, 反思提高;情感态度层面, 要“自觉、求助”, 即对于试卷中所出现的一般性错误, 要自觉订正, 自己不能够解决或有疑问的题目要乐于求助同学或老师。

二、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编制

单元形成性检测题的设计与编制质量会直接影响以上目标的达成。在检测题的设计时, 不仅要求题目能够巩固与检测学生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还要沟通题目之间的联系, 体现检测题之间的层次性、连贯性和开放性。

(一) 层次性

层次性指由同一个知识点, 设计出题型、情境、应用、难度等方面有层次变化的题组, 以利于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对这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如关于“小数的性质”, 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题。

1.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这个小数的大小 () 。

A.不变B.发生变化C.可能变, 也可能不变

2.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通常用两位小数来表示价格。请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两位小数:

0.8元= () 元, 0.800元= () 元, 8元= () 元。

3. 与0.800相等的小数有 () 。

A.1个 B.2个 C.无数个

第1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识记情况, 第2、3题则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并且这两题又有一定的联系, 第3题的思路可以从第2题中受到一些启发, 而第2题又是小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实例。这三个题目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题型中, 但构成了从多个侧面检测学生对“小数性质”理解情况的一个整体。

题目编制的层次性, 也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评析”, 评析自己理解与掌握的程度。同时, 为了把这些分散于各个题型中的题目联系起来分析, 我们在编制检测题中, 在8K纸两栏的中间增加了一栏知识点, 要求学生在解答完成每一个题目后, 认为它与哪一个知识点有联系就与相应的知识点用线连接, 从而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二) 连贯性

连贯性就是指反映不同知识点的习题, 在思维方式、数据选择等方面要相对一致, 以利于沟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名数的改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与“计数单位改写”是“小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一个单元中有着密切联系的五个知识点。我们用“780.05”和“78005”这两个既有共同数字与顺序、又各自代表了整数与小数特征的两个数为基本数据, 把以上的五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设计了以下四个题目。

1. 小数780.05, 它的计数单位是 () , 它由 ()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小数的意义)

2.小红在读一个小数时, 没有看到小数点, 结果读成了七万八千零五, 原来的小数只读出一个零, 原来的小数是 () 。 (小数的读写、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

3.与78005平方米大小不相等的是 () 。 (名数改写)

A.7.8005公顷 B.7公顷8005平方米 C.8公顷

4.把78005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 亿 (保留一位小数) 。 (计数单位改写)

以上四个题目中, 与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有联系, 如第1、2题中分别都出现了“780.05”和“78005”这两个数, 把两个题目联系起来看, 第1题中出现的“78005”表示“78005”个0.01, 第2题中的“七万八千零五”表示78005个1。因此可以间接地看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第3、4题中, 虽然第3题是名数的改写, 第4题是计数单位的改写, 但是实质都需要用到“78005÷10000”。

(三)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检测题中要安排部分习题, 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做出解答, 形成不同的思路, 甚至得到不同的结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如关于“小数的近似数”, 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题目。

1. 一个三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后, 得到的近似数是7.54, 这个小数最大是 () , 最小是 () 。

2.王奶奶到菜市场买了一把青菜, 电子秤上显示7.544元。你认为卖菜的叔叔会向王奶奶收多少钱?并说明理由。

3.学校为四年级学生体检。小红说:“我的身高正好是1.42米。”小青说:“我的身高约是1.42米。”请你判断:小红和小青谁更高一些?为什么?

第1题可以有多种思路, 如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列举出所有结果后再进行选择, 也可以分为用四舍”时原数大于近似数、用“五入”时原数小于近似数这样两个步骤。第2题则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有多个结果,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第3题则需要根据对“小青说:我的身高约是1.42米”的不同理解结果, 来决定小青与小红谁更高。

一般地, 习题的功能主要是巩固与检测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开放性习题则更加侧重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灵活、深刻、全面地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

三、单元形成性“预学单”的设计

在单元形成性检测后, 教师要认真分析检测卷中所反映的问题, 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同时, 我们认为, 教师分析检测卷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评”与“析”服务。为此, 我们要求把教师的检测分析结果转化为可供学生自我评析的“预学单”。下面是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助学单 (节选) 。

“预学单”第2题中的典型错例, 是教师通过对错题进行统计、分析与整理而遴选出的班级典型错例, 一般这组错例控制在5题以内, 每一题所含的知识点不尽相同。由于学生的差异, 不同学生需要评析的内容会各不相同, 而且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预学单”与批改后的检测卷都在讲评课的前一天下发, 让学生依据预学单进行自查、自纠、自评与自编。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形成性评析教学, 学生已经有了自己需要评析的方向、内容与题材, 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与评价的工作就可以了。

四、单元形成性评析课的教学样式

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的复杂性, 在单元形成性评析课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差异作为课程资源。在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课前学生“自主评析”、课中进行“互助答疑—错例辨析—习题评析”这样一种教学样式。

(一) 互助答疑

以小组内一对一或小组讨论的形式, 解答“改一改”时“仍不会”的题目, 没有不会的, 也可以在组内结合具体的题目, 交流学习心得。我们认为, “查漏补缺”是评析课教学的基本任务, 但是每一位学生查到的漏和需要补的缺不尽相同, 通过这一个环节, 以“生教生”的形式克服集中讲评时一刀切的弊端。如果在小组答疑中还不能够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组织集体解疑, 请各个小组提出在组内还无法解答的疑问或困惑, 发挥全班学生的智慧进行思考与交流。这个环节一般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二) 错例辨析

这个环节就是对在“互动答疑”时没有被学生提到的“预学单”中的典型错例组织辨析。在辨析的过程中, 教师对错题所包含的知识、思考方法等进行板书提炼, 从而形成检测卷所涵盖的知识结构 (如下图) 。其中的难点问题, 在辨析后教师可以补充相应的练习。这个环节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时间。

(三) 试题评析

课前,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上交的助学单, 对其中“评一评”的情况做一个大致了解。尤其是对同一个习题, 会有“好”与“不好”两种意见, 这时可以请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对于认为“不好”的题, 在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 可以进行修改与创编。如对解答题“小红和小青谁高一些”, 大多数学生认为本题好, 题目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但也有学生认为这个题目不够好, 无法确定谁高一些, 有一些学生还因此在“预学单”中写了自己修改后的题目 (如下图) 。

对于教师精心准备的题目, 让学生“品头论足”, 体现了“教”与“学”的平等地位。因此, 学生提出的“批评意见”, 教师要虚心接受, 对于一些不是很“合理”的意见, 教师也要在肯定其想法的同时, 说明自己的用意。

篇4:浅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1.王艳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了3本练习本,李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同时让学生列出比,问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2.8月8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与120∶75)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通过学生的回到,老师指出像15∶3=25∶5和8∶5=120∶75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起了个新名字——比例。然后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这种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渗透学习目的教育。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子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然后教师板书:

7、让学生做一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3和8∶4(2)0.2∶2.5和4∶50(3)和18∶12

当学生判断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做: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将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如果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积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如,

因为0.2×50=2.5×4,所以0.2∶2.5=4∶50。

又如: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小华第一次用0.36元买了3本练习本,第二次用0.5元买了5本练习本。分别写出每次买练习本用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求出比值,看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分别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和7∶10(3)0.5∶0.2.

4.把9×4=18×2写成一个比例。

5.猜数游戏。

(1)4∶3=8∶( )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参考资料:

篇5: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件稿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2—34页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下面我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对目标的预设以及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向大家作简要的阐述。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我并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展现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现实生活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仅注重让学生体验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注重“数学化”和“生活化”的结合。并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归纳—猜想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因为这节课是在整个比例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节,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写出比例,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俩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5、练习,p33的做一做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现,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六年级说课稿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出示有关国旗的四幅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的内容,并找找图中共有的东西。接着出示四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具体数据,并提示国旗的指定有着特定的制作标准,然后让学生去思考,猜测。

二、探究新知主动参与

这里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发现,让学生任意地选择其中的两面国旗,先写出长和宽的比,再求出比值进行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2、把学生的计算结果出示在黑板上(四面国旗都有)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计算结果发现了什么,发现他们的比值都相等。从而引出比例的意义。

3、揭示了比例的意义后及时进行练习。判断几组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让学生说理巩固概念。

4、回到四面国旗,让学生找比组成比例。(可以是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每两面国旗长之比,宽之比)这里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打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第二部分: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这部分的教学,我采用了阅读自学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课本时,老师写出比例的两种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内项和外项的位置。认识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说说比与比例的区别。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黑板上的比例中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分别相乘,比较结果,然后引导他们回答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探讨写分数形式,归纳“交叉相乘”积相等。

3、练习,p34的做一做

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基础练习

1、写两个比值是0.4的比,并组成比例。这里先让学生写,然后请其他学生判断他写的比例对不对。(可以用比例的意义,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2、猜数游戏,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发展练习:

1、把乘积相等的式子改写成比例。这个练习是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意图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有学生可能只能改写一个,而有学生可能改写4个,还有学生可能改写8个。

2、如果5a=3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篇6:小数的意义说课稿参考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以长度为单为例,说明小数实际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详见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举例)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实际测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三、自学指导:

(1)通过观察米尺,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都可用小数表示。先想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分别是多少?

观察米尺。思考:

①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写成分数是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②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呢?

③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份在尺子上是多少?(1毫米) 千分之一米怎样用小数表示?

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还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小数?

四、先学

1、自学看书50页,认识一位小数。

2、看书自学51页,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3、师:这些小数都是怎么得到的呢?

五、后教:

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一或者十分之几,写成小数就是0.1或者0.几,

师;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后面都是只有一位,我们就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那么象这样的一位小数表示什么呢?(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认识两位小数,

知道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厘米,1/100米,0.01米,两份就是2厘米,2/100米,0.02米,-------;小数点后面有两位的就叫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为了测量的更精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就是1毫米,1/1000米,0.001米,两份就是2毫米,2/1000米,0.001米,------,小数点后面有三位的就叫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延伸:这样继续分下去,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10000份,100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0.0001米,0.00001米-------,

六、总结小数的意义:

师:回顾刚才的认识学习,小数到底是什么样的数?它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呢

明确:小数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简单的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就是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七、课堂练习,运用反馈:

a) 说出下面小数表示的意义:

0.3元 0.45米 0.089千克

b) 7厘米=分米=()米 56克=()千克

c) 一块蛋糕两人平均分吃,每人分得()块?

八、全课总结:你获得什么知识呢?

上一篇:道路交通事故鉴定常识下一篇:小学教师高级自我鉴定模板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