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发展历程

2024-07-15

银行的发展历程(精选6篇)

篇1:银行的发展历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总第32期 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杨巍朱正元

提要投资银行是美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美国第一家投资 银行至今,这种金融机构在美国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其一直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甚至曾经被喻为“证券市场的心脏”、“华尔街的法条”。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在不断扩展的同时也

面临着来自各方面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本文拟对这些情况进行探讨。关健词金融投资银行发展历程

作者杨巍、朱正元均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两种看法。狭义看法把投资银行视作一个理

论名称,通常是名为xx公司,如美林公司(MerrillLyn。h吕一Co.)。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认为:投资银行是

指专门在证券初级市场上从事证券发行代理业务(主要是证券承销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实质是长期资

本市场上的金融中介。他们将投资银行定义为“政府、商业证券发行者与投资公众之间的中介人’,①“在

私人资本市场上开展经营活动,并帮助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相互敲定或相互落实的机构”

或“为客户筹集资金以资助新投资的项目的机构’,②;“证券推销商’,等等。狭义看法在西方颇有代表性,投资银行被简单看成了证券承销商(Se。盯itiesUnderwiter)的同义词。而持广义看法的学者则主要是从

那些被公认为投资银行的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具体业务出发对之作出质的规定性的概括。在他们看来,投

资银行是“以承销业务为中心,并从事法人金融业务的大型证券业者’,④;“主要从事证券发行与二级市

场交易的非储蓄金融机构„„帮助公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外国机构获得资金;帮助投资者在证券

市场上买卖证券„„还从事着保险、信用评估、资产管理和抵押贷款等项业务”⑤。美国金融学者罗伯特 ·

库恩(Robertkuhn)在他主编的《投资银行百科全书》中曾对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宽狭不同的四

种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银行下了四个定义。他所界定的投资银行业务,最宽泛者“包括国际海上保

险、不动产投资等在内的几乎全部金融业务;最狭义者“仅从事初级市场的资本保值和增值、二级市场的

证券交易与经纪业务”⑥。本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概念持广义的看法。结合当今美国投资银行的具体经

营特点,我们认为美国投资银行就是:在美国金融体系中,从事与证券有关的各种业务,提供较广泛的金

融服务,并不断进行金融市场开发或创新的金融机构。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

美国投资银行起步于19世纪初,在南北战争期间迅速成长起来。从19世纪70年代至1919一1933年大危机,它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曾经盛极一时。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影响深远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推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离的金融体制,高筑“防火墙”(Firewalls),使投资银行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美国投资银行遂还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但进入本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在国内外急剧扩张,实力与规模大为增强,目前仍不失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角之一。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中涌现出一大批

规模空前的新兴铁路公司、保险公司和公用事业公司。美国的证券市场因而迅速地扩容起来。这有力地

推动了美国投资银行在这一时期的产生和加速成长。在美国金融史上,第一家投资银行是成立于1826 年的普莱姆一伍德一金公司⑦。该公司首先从证券零售经纪业务中脱离出来,成为最早开展证券批发业

务的机构,亦即投资银行。南北战争期间,南北双方的各级政府发行了巨额政府债券以筹措战争经费。这给年轻的美国投资银

行带来了可观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机会,从而为后者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9世纪60年代,美

国最大的投资银行家杰伊·库克就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而暴发起来的。他原是一名银行家,在南北战争 的第一年才进入投资银行业。1861年,他作为一个辛迪加牵头人成功地为宾夕法尼亚州包销了300万

美元的债券。在随后的数年,他又屡次牵头组建承销辛迪加,集结起一支2500人的销售队伍,运用报纸

广告等一切可以运用的推销手段,总共承销了3.6亿多美元的政府债券和大量的军费国债⑧。2.膨胀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33年)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19世纪70 年代以后,美国工业迅猛地发展,只用30多年就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与此同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美

国的发展达到顶峰,生产与资本集中在此基础上加速进行,以股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近代企业制度得到

普遍的推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投资银行迅速膨胀起来,并演变为美国金融资本的一翼。从19世纪70年代到1929一1933年大危机的这段时期是美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鼎盛时代。当时的一

批投资银行首先在铁路公司股票的承销与投机活动中大获其利,有的甚至乘机谋取了不少重要铁路公 司的实际控制权。此后,它们又将业务和影响拓展到新兴的产业部门,业务内容从证券承销、经纪到信托

投资、企业创立与改组、企业兼并、培植新兴企业,乃至大额存放款、汇兑、外汇等几乎无所不包。美国国

会在1913年发表的《货币托拉斯调查报告》中就指出,摩根财团以摩根公司为核心,控制着美国钢铁公

司、通用电气公司等53家大公司,总资产达127亿美元,包括金融机构13家(资产30.4亿美元)、工矿

业公司14家(资产24.6亿美元)、铁路公司19家(资产57.6亿美元)、公用事业公司7家(资产14.4亿

美元)⑨。投资银行家摩根被时人喻为“单人联邦储备银行(one一manFRB)”,并被公认比当时的美国

总统更有影响力,而美国投资银行则被公认比美国政府更有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其他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设立证券子

公司或投资银行部的方式承办投资银行业务。当然,投资银行也大量涉足这些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从

而使彼此之间的业务界限非常模糊。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29~1933年大危机。

3.调整阶段(1933年至本世纪70年代)1929一1933年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金融

业体系受害尤重。1933年,作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的一个重要步骤,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一斯 蒂格尔法案》,将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明确地区分开来,规定商业银行仅限于从事政府证券

业务以及公司证券经纪、结算业务,除此以外不得从事其他证券业务,亦不得与投资银行联营或设立投

资银行子公司;投资银行也不准承办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存贷款、支票等业务。其后,美国国会又先后

通过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1938年马罗尼法》、《1939年信托合同 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1940年投资顾问法》、《1964年(证券法>修正案》、《1970年证券投资保护

法》等重要金融立法,并依法成立了有关的联邦证券管理机构如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全国证券交易商协

会、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等,从而在原来就存在的各州《蓝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投资银行的政

府管制。受其影响,投资银行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发展势头受挫并进入调整阶段。

然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首先,规模愈来愈大的美国企业

纷纷大搞负债经营,外源性筹资比重显著上升,筹资方式与筹资工具日趋多样化;其次,市场利率的攀升

促使了大量公众存款从商业银行“脱媒”,并转入证券市场投资来生息获利;再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 提高,个人对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增强了,并成为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投资主体;最后,为实行扩张性财政 政策,弥补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发行的公债规模逐年扩大,等等。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投资银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与收益,美国投资银行亦不失时机地调整了经营战略与管理制

度,加紧推行金融创新,一些重要的创新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现金管理帐户等均是由投资银

·41·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行在70年代推出的。结果一度不振的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扩张起来。

4.重新扩展阶段(80年代至今)进入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重新急剧扩展,其发展进入一个新阶

段,并呈现如下特点:(1)规模急剧扩大。1980年美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40亿美元,仅相当于该年全美金融机构资产

总额的2%,而1988年其资产总额则增至4760亿美元,并占全美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⑩从个别资产

规模来看,1994年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是所罗门兄弟公司,它的资产额达172.73亿美元,在

1995年美国《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资产额排名中位居第8名,与商业银行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

(第2名)、美洲银行(第4名)。从个别总收入来看,1994年美国总收入最多的投资银行是美林公司,它

以总收入182.3亿美元,名列1995年《幸福》杂志500家最大公司收入排行榜中的第40位,与商业银行

相比,仅次于花旗银行(第17位),而高于美洲银行(第46位)@。

(2)经营国际化。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里出现了资产证券化、金融自由化和证券市场国际化

(全球化)等新特征。美国投资银行趁机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突破国界与国内金融制度的限制,实行经

营国际化。当前,海外经营在美国投资银行的整体经营格局中已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所罗门兄弟公

司为例,1992年该公司的海外资产占其总资产的29.2%,而海外净利润占公司利润总额的比重更高⑩。

美国投资银行还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拓展业务,并在国际同业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1991年,欧洲债

券市场上最大的20家牵头承销商中有6家系美国投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最多;国际股票初级市场上

名列前6位的牵头承销商都是美国投资银行,市场份额高达70%⑩。目前,美国投资银行的优势地位仍

然存在。仅在跨国企业购并顾问(Cross一borderM乙AAdviser)业务方面,以所经办的购并成交额计,1995年前9个月间排名世界前10位的投资银行之中美国独占了6家,其中第一波士顿公司以其经办 的总成交金额268亿美元、业务笔数33笔而居于首位@。

(3)业务多样化。如前所述,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在历史上一度十分广泛,但在1933年后受到有关 的国内金融法规的诸多限制。为摆脱这些限制,不少美国投资银行选择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大力开展

金融创新,使其业务呈现多样化特征。80年代,这一特征愈益强化。现在,一般美国投资银行不但经营传

统的证券承销与经纪业务,而且拓展了证券投资、公司理财、资产管理、兼并顾问、项目融资、抵押贷款、风险投资、保险等业务。其业务结构也有很大的变化。据统计,1973年美国投资银行的佣金收入占总收

入的比重为56%,1986年则降至21%。传统上,投资银行对公司股票的投资非常少,至多只保有少量的

股票存货而占用很少的资金。可是,目前它们投资、持有的公司股票规模仅次于养老基金,而超过人寿保

险公司等其他机构投资者⑩。以美林公司1990年的业务收入情况为例,这一年该公司的传统投资银行

业务收入包括证券承销佣金、证券及其他经纪手续费等在内共约占其总收入的20%,而证券与货币市

场投资所赚取的收入则占总收入的59%左右;同时,其他的多样化业务如保险、资产管理与托管等在其

收入结构中也达到相当的比重。

(4)专业化水平较高。美国投资银行在互相竞争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业务专业化

水平较高。例如,所罗门兄弟公司长期以来就以专长于商业票据发行、公司证券私募及政府债券交易等

而著称;而摩根一斯坦利公司从70年起就崛起为尤其擅长巨额证券承销(包括独家承销)以及公司购并

顾问等业务的主要投资银行。不过,近年来随着业务多样化的发展,加上竞争的加剧,各投资银行提供的

业务种类比较趋同,各项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差异不再如过去那样突出。

(5)高度集中。高度集中是美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投资银行业亦不例外。1986年,所罗门兄

弟、第一波士顿、摩根斯坦利、美林、戈德曼一萨克斯、伦巴特、莱曼兄弟、皮波迪等8家最大投资银行拥

有美国投资银行总资产的71%以上⑩。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最大的几家投资银行在力量对比 上常有变动,但个别投资银行的实力消长并不能改变美国投资银行业高度集中的特征。目前,美林、摩根

—斯坦利、所罗门兄弟等主要投资银行仍几乎垄断着全美国的证券业务。

三、当前美国投资银行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八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东山再起,发展引入注目。至今,它凭藉卓著的声誉、灵敏的信息、丰富的专

业经验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仍居于核心地位。然而,近十几年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42·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当前面临的挑战

美国投资银行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与挑战。这主要包括: 1.来自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互相都是对方的主要

竟争对手。在80年代商业银行不断要求取消对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到80 年代中后期,除公司股票和债券承销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已能合法地从事其他大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1991年初,美国政府提出《银行改革方案》,建议允许商业银行成为可以提供投资银行等各种业务服务 的金融超级市场。翌年,联储又授权30家银行持股公司建立证券子公司,承销公司债券、可转让银行存

单、抵押证券等,其中有3家还被准许承销公司股票。据有关资料,截止1995年上半年,美国最大的商业

银行—花旗银行持股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已占其业务总量的30%左右⑩。可以预计,一旦投资银行

业务对商业银行全面开放,后者以其庞大的经营规模、广泛的客户网络、关于客户及市场的充分信息、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全方位的服务,必将对投资银行带来极大的挑战。

2.来自公司内投资银行的竞争。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许多一流的非金融公司被金融业的较

高利润率和资产增殖速度所吸引,又出于经营多样化、减少筹资成本以及促进主业产品的销售和收益增 长等目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向金融业包括投资银行业渗透。它们利用已有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条

件组建公司内投资银行,甚至购并现存的投资银行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从而由投资银行的顾客变成竞

争者,不仅不再利用原来投资银行的服务,而且还相互争夺客户。如全美最大的百货零售商西尔斯公司

就兼并了曾是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迪恩一维特公司而直接介入投资银行业的竞争。

3.来自新交易技术的挑战。如今,美国的证券投资者已越来越多地通过美国通用的POSIT;CAPI-TALINKSECURITES;INSINET;THECROSSNETWORK等高技术信息系统直接进行证券交易,这当然会使美国投资银行的经纪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4.来自自身的挑战。随着美国投资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开支也越来越高,而激烈的竞争又造

成边际收入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若不能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降低成本,吸引

住高级专业人才,则其发展必定受到制约。1994年,所罗门兄弟公司由于施行一项有争议的工薪计划而

导致一些高级人才流失,并引起管理层内部分裂与改组,结果该公司当年税前亏损达831亿美元⑩。投 资银行自身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对其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投资银行能否保住其现有的市

场地位和发展势头,取决于它是否有能力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有利时机,继续有效地引进金融创新,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并在竞争中取胜。【注释】

①DOugall,H.乙Corrigan,F.Investments(llthEd;t旧n).Prentiee一Hall,Ine.,一954.②Kaufman,G.TheU.5.FinaeialSystem(3rdEdition).Prentiee一Hall,In。.,1986.③⑨参见贝多广等著:《证券市场与金融机构》,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年版。④〔日〕井手正介、高桥由人著:《美国投资银行》,蔡辰男译,台湾国泰信托投资公司发行,1978年版。

⑤朱宝宪、赵家和编著:《当代金融市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⑥参见〔俄〕阿·康斯坦诺娃:《美国投资银行与初级证券市场的价格形成》,载于《世界经济译丛》1994年10月。

⑦〔美〕罗伯特·索贝杀著:《华尔街内幕》,周友皋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⑧Myers,M.AFinaneialHistoryofTheUnitedStates.ColumbiaUn,versityPress,1970.⑩⑩⑩何良桥:《美国跨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载于《世界经济》1994年5月。@参见〔美j((幸福》,1995年5月31日。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n月。⑩⑩参见王继祖著:《美国金融制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⑩⑩参见〔英〕《银行家》1995年6月。责任编辑邱玲

从国外大型投行的国际化实践来看,国际化程度和成效取决于三方面:第一、制度环境。经常项目开放— 资本项目放开—证券市场国际化;第二、产业环境。国民经济—证券市场地位—发达的国内投行产业;第三、产业竞争力。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拆除—投行效率提升— 比较优势。

美国投行国际化成效较为充分体现了以上投行国际化的发展逻辑。美国是战后少数资本项目没有加以管制的国家,这使得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其他经济体。到世纪年代末,美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融资中心并保持至今。美国在年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对英国的超越,工业化对金融依存度不断提升令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地位益显重要,美国投行业很快在这年的股市繁荣期成长起来,并在世纪初也成功实现赶超欧洲同行。海外投行国际化经验与教训

国内市场地位和资本实力是投行国际化的先决条件

英国与日本投行的国际化几乎同时起步,两国主要投行同样借助本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契 机参与国际竞争,但结局迥异: 短短年间,英国商人银行不仅未在国际市场取得一席之 地,反而在本土市场亦遭受了全军覆灭的厄运(见表。

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券商不能同时经营承销业务、经纪业务和做市商(交易)业务。因此,英国券商普遍市场份额有限、业务空间狭小、资本实力弱,这些因素导致整个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

日本券商与英国同行相比,先天缺乏英美文化同源优势,后天缺乏跨国经验。世纪 年代,国际业务取得长足进展,一方面,与日本政府在证券市场开放的态度较英国谨慎 有关,逐步放宽外国证券经营机构在本国持股比例限制,为日本券商适应国际化竞争争取了时间; 另一方面,日本四大券商(野村、大和、山

一、日兴)当时巳垄断了国内证券市场,仅野村证券一家在国内市场份额巳超过世纪年代初,野村资本金超过了美国五 大投行的总和,其国内业务迄今仍保持领先优势(见图。强健的业务基础和资本实力是 日本券商有能力走出国内的关键。

二)自建海外分支是独立投行的主流模式

国际大型投行在海外扩张时,独立型投行和混业型投行的组织结构模式选择是相异的,前者以自主发展模式为主,而后者通常习惯采用并购方式。

独立投行的国际化路径一般是先期通过建立海外联络点(非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经营机 构)加强与当地证券经营机构的代理合作关系; 在国际业务规模发展起来后,则考虑设立独资子(分)公司构建自己的业务运营平台,只有在东道国对外国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有明确法律限制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合资公司的形式—危机前美国五大独立投行中除美林证券外其余四家均采用了自主发展模式为主的发展模式。独立投行发展国际业务倾向于自主模式的原因有几个:

并购对资本金的消耗较大,后期整合成本较高,容易对独立投行脆弱的现金流构成压力。总部对子(分)公司的资源统筹、人员调派、业务协同方面具有高度控制权,能够确保国际战略贯彻的有效性。投行产业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速度快,业务模式多变,这就使得自建模式相比并购模式顺应新的竞争环境下更具有调整灵活、退出成本低的优点。独立投行最初都从合伙制企业发展而来,在不断接纳理念相同的合伙人基础上才形成了各家投行特质性的管理文化,而跨国并购则很难保证企业文化的相承性和相容性。三三)国际分工定位是决定国际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投行在制定国际化战略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自身在国际市场的清晰定位: 如果企业国 际化的愿景仅着眼于收人规模增长而非国际业务质量的话,就很容易为业务发展的难易所左右,被挤到国际分工的低端环节; 从中长期的角度上来说,战略实施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盛伦敦公司在年前后每年亏损超过亿美元,巨额的亏损由所有合伙人分担,但公司国际化的愿景并没有因此而动摇:“ 我们的挑战是在伦敦及整个欧洲复制高盛,使我们看起来更像高盛„ „ 我们只有一个选择: 公司必须在能力及承诺上都做到真正的国 际化。”

四)研究影响力确立投行国际市场地位 无论处于国际化的哪一个阶段,投行的市场形象都应该建立在: 对内应展示其精于国际市 场资本运作的一面,对外则应显示其国内市场地位的权威性和对业务地市场的深刻理解。投行进行跨国经营的初期普遍都会受到异域文化、法律、商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市场开拓上的困难—从欧美投行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当地树立公司市场影响力最为有效的方式则是打造一支能力出众的本地研究团队,增强市场对业务能力的信任并高效获得业务资源。

高盛建立欧洲研究团队的“ 头雁效应”。高盛进入欧洲发展初期市场认知度较低,公司 通过打造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唯一一家名列欧洲研究实力前位的美国公司。绝大多数的顾问和行业专家都是顶尖的欧洲人才(见表这一团队对所在国市场了解的深度、业内人际关系和政府资源都帮助高盛在欧洲市场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① 査五)东道国区位条件将最终影响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的效果 东道国的区位条件对投行国际化战略实施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对投行国际化扩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东道国市场的业务规模和容量;(东道国对证券经营机构的准人限制;(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文化的同源性。欧洲和美国投行的国际化取得的成功,即与彼此文化背景相似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都选择了对方市场作为国际化首选目的地,实现了业务对东道国的成功融合。

篇2:银行的发展历程

张月婷

11402990215 金融一班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corporate finance)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是最典型的投资性金融机构,一般认为,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其基本特征是综合经营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四种:一是独立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比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投资银行,参股或建立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 集团、瑞银集团;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欧洲,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四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我国投资银行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

尽管受到分业经营体制的约束,国内各商业银行并没有放弃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努力中国建设银行1994年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合资创办了中国境内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银行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全资附属区域性投资银行—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如招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投资银行业务目前,金融监管当局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如2001年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差异:(1)我国投资银行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的投资银行的主体是证券公司,当然,一部分商业银行也有参与。证券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金融中介和市场 参与者。中国证券公司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各个证券公司规模还不大,整个行业规模也偏小。与美国相比,美国的投资银行仅就美林和摩根史坦利等几家大型的投资银行就已 经达到了几百亿美元的规模。但是相较而言,我国的107家证券公司规模相差不是很大,并且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像摩根史坦利那样的大型投行。资产规模小必然限制我国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开拓新业务的能力也受到严重的限制,走出国门去开拓国际市场更是力不从心。所以我国整体的证券行业还没有达到可以和国外投行竞争的实力。当然,导致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我国经济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的,也仅30年的时间而已,资本市场发展时间有限,证券市场发育还不是很成熟等等。要想使我国证券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就必须加强我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度。各大投资银行应该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不断扩大规模,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造就出资本总额 较大的投资银行,进而促进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整体发展。加强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缩小与国外大型投资银行在规模上的差距,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可能会提升。(2)

篇3:招商银行的国际化历程

关键词:招商银行,国际化,历程

一、招商银行简介

招商银行始建于1987年4月8日, 总部设在深圳, 起初只拥有资本金一亿元人民币, 一个营业网点, 30几名员工, 截至2009年6月末, 资产总额已达19727.68亿元人民币, 机构网点700余家, 员工人数为3.7万。招行于2002年和2006年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这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 也是中国最早市场化的银行, 现已跻身于全球100家大银行之列。

招商银行具有一系列的品牌业务, 率先打造了“一卡通”多功能借记卡、网上银行等业务, 双币信用卡、金葵花理财等业务也独具特色, 其中信用卡业务在国内居于领导地位, 已被选入了哈佛大学MBA案例。

二、招商银行国际化历程

1. 香港分行。香港作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之一, 已有全球

多家知名银行在此设立分支机构;招行毗邻香港, 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提供了便利;随着香港的回归,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交往越发频繁, 有相应的服务需求。综合以上原因, 招商银行选择香港作为第一个国际化地点, 最为合适不过。

招商银行于1992年就已经在香港设立了代表处, 1997年, 经过董事会的商议, 决定申请香港银行牌照, 将香港代表处升格为分行。但直至1999年末, 招商银行香港分行也没能设立, 香港的贸易结算业务只能委托相应的代理行办理。招商银行的管理层意识到, 要想将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必须使资本充足率达到甚至超过8%的国际要求, 因此, 招商银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上市问题上。经过多方努力, 终于于2002年上市, 筹集资金多达100多亿, 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终, 2002年4月30日, 招商银行成功将香港代表处升格为分行, 2002年8月28日香港分行成立了。

2. 永隆银行。永隆银行是香港一家地道的港资银行, 已有70

多年的历史, 拥有广阔的市场, 丰富的客户资源, 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 这些都是招商银行国际化进程中所急需的。而且, 香港和深圳的地域优势, 使其整合的成功率高, 相同的文化底蕴使得并购成功后招行银行可以更好的经营管理。

并购永隆银行竞争很激烈, 对手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很多优秀银行, 在第一轮的报价中招行已经被淘汰出局, 但是, 招行的管理曾并没有放弃, 凭借其诚心, 成功地打动了永隆银行的所有者伍氏家族, 得以回到竞标中, 并最终成功的并购了永隆银行。

基于相同的文化底蕴, 这次整合很顺利, 业务开展也很快, 信用卡、汇款等方面的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进行。

这次并购, 招商银行学习了永隆银行完善的管理体制, 也扩大了客户群, 这是一次成功的并购, 节省了建立分行的成本, 并且有助于扩大海外市场。

3. 纽约分行。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 招商银行并没有停

止国际化的脚步, 又将目标瞄准了世界金融中心纽约, 于美国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 设立了纽约分行。

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 拥有着先进的理念以及广泛需求的客户, 选址于此, 可以使招商银行靠近高端技术的最前沿, 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机制及理念, 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而且, 正值金融危机, 很多金融界的精英易被吸引, 这些人经营丰富, 有利于招商银行管理层素质的提高。

虽然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但是, 中资银行的资信却随之上升, 从而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业务需求量大幅增加, 但是, 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 招商银行非常谨慎, 只提供一些低风险的银团贷款。

4. 伦敦代表处。伦敦时间2009年7月16日, 招商银行伦敦代

表处成立。这是顺应中英两国经贸发展的需要, 同时, 伦敦同纽约一样, 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的企业早已进驻伦敦, 那么, 银行必然要服务客户跟着走出去, 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

伦敦代表处暂时并没从事具体业务, 主要目的是了解市场, 沟通信息, 但将来成立子行或分行也势在必行。

三、招商银行国际化进程的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已不可阻挡, 招商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国际化, 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招商银行香港分行的成立, 标志着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了国际化经营具有深远意义。

2. 并购永隆银行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这是国内银行进行的

控股权并购标的最大的一次, 多达40亿美元, 同时, 也是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并购。

3. 纽约分行是中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的一个新突破, 美国自

1991年实施《加强外国银行监管法》后, 招商银行是第一个被批准设立分行的中资银行。

4. 伦敦代表处的设立, 使招商银行国际化的地域更广阔, 也是一个里程碑。

四、招商银行国际化的意义

1. 招商银行国际化的进程使招行迈出了国门, 可以更好的了

解国际市场, 了解金融风险, 学习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从而更好的应对一系列金融危机带来的危险, 对加强招商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有机会也有风险, 招行也应该小心谨慎, 应对各种挑战。

2. 招商银行国际化为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对我国银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资银行国际化已成必然, 但是,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 还应在做好本土业务的前提下, 壮大竞争力, 审慎考虑海外扩张的规模与方式, 才能更好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3.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银行业的走出去战略已成为竞争的

重要手段,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化, 将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 有助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 有助于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佩华:招商银行——开拓创新, 科技兴行的策略分析[D].鹭南大学, 2002:5

[2]谢建敢: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及其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影响[J].海口: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5

[3]贺力平:行业国际化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北京:国际经济评论, 2006: (1—2)

篇4: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改革历程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改革  问题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隆重成立,客观上从政策层面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独揽金融大权的银行体制。1985年起,随着新型的银行体系的建立,国家在金融投资领域对融资方式进行改革,由原先的财政拨款充实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由专业银行进行贷款,而后,政府将很多的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也转移到由专业银行进行提供,此即为历史上注明的“拨改贷”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信贷制度正式建立。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盈利性贷款机构分家等1993年改革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逐渐下降,文献表明,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由31.2%下降到11.2%,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该下降局势才得以扭转。与此相对立的是,国有专业银行的金融能力开始逐渐增强,社会财富的货币化进程不断完善,储蓄的主题由以前的以国家资产为主转移到以居民储蓄为主。在1980年初这一比重为40%左右,而到1995年已经升到70%,标志着我国的金融能力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在政府的干预下,大量资金由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国有专业银行,将其资金,据统计高达80%,流向了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建设部门。当时的银行充当了政府的“第二财政”部门。

90年代中期的金融改革意图是改善贷款组合的质量和改善资金控制。他们由朱镕基的1993年6月的16点项目(包含了目的为减少通货膨胀的紧急措施)开始为世人所知。在1993年10月的国家委员会的金融体系改革决定是次年的改革制定的蓝图,其中包括了政策性银行的建立。紧接着在1995年3月18号一个新中央银行法颁布,1995年5月5号新的商业银行法颁布。

1.政策性银行的建立。面对政策性贷款所占专业银行比率过高(1991年估计达到42%)的现状,政府于1994年底完成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其本意是减少相混的政策和商业性目标之间的激励的冲突。目前说来,最大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在很多地区的很多省份都建立的唯一一家银行,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90%以上的贷款都是为了农业货物,主要是种子的采购。政府期望银行的分离能够阻止政策性贷款和高盈利性的借款的分离,另一方面,希望自由的专业银行能够集中注意力到商业借款中,不被政策的责任所拖累。

2.引导性信贷计划而不是约束性。尽管80年代中期的生产和分配计划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年度的国家信贷计划继续成为区域间资金分配的关键决定因素。在和省级政府领导和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磋商的基础上,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每个银行的省分支的信用增长额度。这个计划把经常用于专业项目的政策性贷款目标放在首位,但也将分配效率考虑在内。当要求过于严格时,该计划几乎没有给银行管理者一丝空间来调整总借款规模,也无法进行银行内转移或者同业拆借。

在不同的时期里,信贷计划目标要么是指令性要求,要么是指导性要求。指令性要求在政策性紧缩期出现,来抵抗通货膨胀,减少过度借款。这些时间需要大幅度削减给非国有机构的借款且尽全力减少资金从政策性向商业性的转移。90年代时,指令性计划在1993年末开始的高通货膨胀时期出现,延长至1994年。

3.集中的中央银行再贷款。为了补齐贷款和储蓄的差额,中央银行有再贷款系统。这些资金官方指定用作专业用途,如农业物资的采购,大型和中型的国企的支持或者救灾。

在1994年五月,地方人民银行分支禁止向所在区域的专业性银行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自己指挥再贷款到专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的全国总部,其根据应允的计划再向省级分支拨款。因此,地方分支必须向全国总行申请增加资金,而不是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迫使地方人民银行分支去拨钱。

4.其余的改革政策还包括贷款比率管理,通过商业银行法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激励,开放了同业拆借市场等。

二、改革所涌现的问题以及后续对策

(一)改革所引发的问题

回顾这次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初衷是很好的,改革的效果却几近背道而驰。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1994年的6371亿元升至1997年时的1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994年的20%升至1997年的27%。随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加深了对稳固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不良资产的认识,1997年11月在金融工作会议后,我国进行了再一轮的金融注资和剥离,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4%,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

(二)股份制改革

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率和银行落后的管理体制带来的国有银行盈利能力低下以及WTO入世后开放国内银行界的承诺迫使中国政府对国有银行展开了进一步改革,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要求政府一定要将国有银行改革为现代的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企业,强调银行一定要“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盈利性的金融企业。决定中为这一步改革划定了路线,具体即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通过这次改革,政府意图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起步。

三、总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明确目标、周密策划、区别对待、稳步推进,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从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看其财务风险防范[J].2012(9):125-127.

[2]黄莺,王亚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2013(2):152-153.

篇5: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将逐步缩小。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客户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将日益缩小。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来源。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落后,表现为起步晚、品种少、收入占比低、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1994年后的金融体制改革。从发展速度和中间业务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效益也较差。

从1994——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

据统计,2002——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8%提高到了8%左右,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此时国际上大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高达30——70%,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高达73%。可见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根据上市银行2005~2007年有关会计资料显示,伴随着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尚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情况。2005~2007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暴,使得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买卖等中间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收入首次实现了翻番,特别是依托发达的网上银行销售渠道、灵活的销售政策、广泛的代销产品等,非国有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更是遥遥领先。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差异化,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司治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中间业务产品日益丰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从总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增长迅速,远远超出同期利差收入的增长,也远远超出同期资产、负债的增长,如工行2009至2011年间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而同期利息收入年均增长为21%,而资产与负债同比仅分别增长14%、15%,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是同期利差收入增长的1.7倍,是资产负债增长的2.4至2.5倍。

(一)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情况。根据上市银行2005~2007年有关会计资料显示,伴随着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尚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篇6:银行的发展历程

邮储银行五年发展历程征文:冬,妙不可言

自古逢东悲寂寥,我言东日胜春朝。冬日暖阳,击节而歌。在这蛰伏的季节,韬光养晦的你对未来有何期许?年少的心需要展翅翱翔。你是否想做倚天斩昆仑的强者?你是否想做风雨中不惊的英雄?这里这里有一条船,扬起帆,哪怕是真的末日来临,我们也能乘风破浪。在邮储,我们曾仰天长笑,仿佛晴空燕鹤排云直上。我们不断充实,汲取公司提供的营养,我们跃跃欲试,不停拍打着翅膀渴望飞翔。我们也曾俯首拭泪,就像碧水鱼虾浅底深沉。因为学的越多,我们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浅薄,我们遇到了人生的一次次挑战,泪水与汗水交织而来。坚持下去,就是一片海阔天空,迎接更高的挑战,收获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放弃了,也许我们就会淹没在茫茫人海,甚至激不起一朵浪花。黄沙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确,这里有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了我们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我们知道:任何行业中都有一种狼性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没有人会怜悯失败者。但是,在公司我们看到了狼性的另一面,团结与协作。狼族的每一次任务都是通过分工与合作完成的,没有谁能擅自行动独享其成,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team。实干兴行,勇于开拓。五年来的辉煌与成就已经成为历史,它将继续鞭策我们接下来前进的方向。我们邮储人要把全部心思用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用于研究改革发展的问题上,用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坚持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开拓,追求创新;不怕艰苦,敢于碰硬;精于管理,狠抓落实。

上一篇:2011年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炎夏送清凉之风扇推销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太阳能路灯安装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