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2024-07-24

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精选10篇)

篇1: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如何选报大学专业。

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让我们一起看看美、德、日本的高中毕业生们如何选择大学专业。美国

60%的学生换过专业

本报讯 美国人认为,读一个本科学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且由于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飞涨,所以就更看重一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投资回报率,“专业的不同可能导致日后收入相差300%”。例如,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日后可以拿到12万美元的年薪,而院校心理辅导顾问的平均年薪只有

2.9万美元。若以整个职业生涯计算,前者的总收入达到500万美元,而后者只有约200万美元。一般来说,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商学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后薪水最高,教育、社工等专业的毕业生薪水较低。入学“专业未定”

美国的一些大学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大学生不需要在入学前急着选专业。由于更换专业可能导致之前选的课程与新专业无关、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少大学会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入学以后,再观察、尝试。各大学还会专门为这些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指导老师,在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方面进行指导。

一般来说,大学会要求学生最迟在第一或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定好专业。即便是已经选定了专业,换一个也不难,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一般来说,联系好对口院系再填写几张表格就可以了。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有更换过专业甚至数次更换的经历。有调查显示,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日本

追捧热门专业

本报讯 日本大学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日本高中生和家长大多认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前途,因此,社会需要的专业也会备受考生们追捧,例如法律、能源、设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等都是日本的热门专业。日本学生报志愿时也会希望能进入知名学府的热门专业,但如果遇到无法兼顾的情况,则会倾向于以专业为主,即便学校的综合知名度不高,某个专业只要排名靠前也会受到考生欢迎,竞争激烈。德国

打工帮助 决定志愿

本报讯 每年六七月份是德国的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填报志愿的高峰时段,不过德国毕业生可能不会感到焦虑和无从选择,因为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和职业选择,老师还会据此推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展。

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工,既能满足多数工作岗位至少3个月的低薪学徒经历的要求,又可以利用打工机会尝试未来职业,有助于自己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

此外,德国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到大学校园“参观考察”。大学举办开放周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认清职业方向,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个大致了解。例如布伦瑞克大学举办的开放周为期5天,有20多个院系的教授和来访的中学生交流,其中的汽车制造学院安排教授作为“讲解员”,先带领学生到汽车发展陈列室介绍汽车制造史,然后又带领学生们参观实验室、设计室,最后会将大家集中到教室讲解汽车制造学院的专业设置、职业方向,预留自由提问环节。最后,德国大学规定,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无条件地申请换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搞“度身定做”,利用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度来扬长避短、提高自己。(记者:鹏致)

篇2: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与TUFC加拿大TOP10名校预科,其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感受国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更快,更节约,准备更充分的情况下成功完成留学之梦,并有机会进入美国及加拿大名校就读本科。

出国留学预科课程内容

国内出国留学预科不仅仅是一个获得满意雅思或托福成绩的英语培训班。除了语言应用,许多国内学生高中毕业去国外留学后,最难适应的往往是国外宽泛、自由、独立的学习方式。高标准的出国留学预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英语课程,还要帮助学生逐步从被动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精神。此外,高标准的出国留学预科还应结合国外大学的专业设置,开设计算机应用、微积分、统计学、商务沟通等课程,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国外教育模式,同时帮助学生选择未来大学专业的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专业选择。

出国留学预科课程费用

国内优质的出国留学预科成本通常很高,收费自然也不低,但实际上比直接出国留学节省了十几万元人民币。国内出国留学预科的费用中,不仅包括学杂费,还包括雅思考试费、甚至住宿费等等,还省去了留学服务的费用。因此,在计算预科班费用时,一定要把所有可能的花费计算在一起做比较。另外,好的出国留学预科会提供难得的本科奖学金,降低国外本科学习的学费。

最后TUFC留学预科专家表提醒,国内学生高中毕业去国外留学,在选择出国留学预科时,一定要认清品牌,了解合作机构及历史,选择最有保障、最适合自己的出国留学预科。

篇3:国外大学毕业生如何找工作

美国:公务员职位缺乏吸引力, 就业机制高度市场化

傅添

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呈现出高度市场化的特征, 毕业生自主择业, 由市场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但同时, 各大学和美国政府也设立了一系列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制。

成功的求职始于良好的职业规划。美国各大学往往在学生二年级时, 甚至甫进入大学校门时, 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其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了。美国大学中普遍设有就业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会开设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 定期举办各类与求职和职业发展相关的研讨会和讲座, 帮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的性质, 选择职业方向, 明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同时, 他们还提供各种就业相关信息, 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兼职的场所, 传授简历制作技巧、面试心得和职场经验, 讲授相关法律法规, 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除就业服务中心外, 各院系也常常会举办本专业领域里的职业发展讲座与研讨会, 邀请知名校友和重要的用人单位前来交流指导, 为学生解惑释疑, 并提供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美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围绕就业信息而展开。一方面, 美国劳工部建有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站, 为雇佣双方提供交流的媒介, 成为大学生除学校以外获取就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同时, 它们也会定期收集和公布大量的就业统计数据, 帮助学生分析各专业的就业现状、岗位需求情况和发展前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美国劳工统计局每年编纂发行的《岗位需求手册》几乎已成为美国大学生的就业必读书。

公务员职位缺乏吸引力

美国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多集中在社会服务部门和公司企业中。以2011年为例, 有四成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教育、健康护理、社会服务等领域, 其次便是专业服务、商业服务、休闲接待、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经济金融业等社会部门。而进入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即“公务员”系统的, 只有3%左右。

在美国, 较低的收入、狭窄的发展空间、更迟的退休年龄和缺少挑战性的工作性质, 都使得公务员职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颇为有限。至于隐性的高福利和灰色收入, 在严格的社会监管体系下, 更是不可企及。

在美国, 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最热门、最受欢迎的行业集中在医学、审计和会计、工商管理、通讯、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环境科学、侦查和犯罪调查等领域, 其平均年薪都在6万美元以上, 且市场需求量大, 因而成为众多学子孜孜向往的人生舞台。

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法律保障

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和工作单位里均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 更容易遭遇种种欺诈、侵权行为。而美国完备的劳动法律体系为其求职、入职的全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这类劳动法律法规既包括国会的立法, 也包括劳工部的法律法规和各州的地方性法规。

这些法律的核心目标一是保障所有求职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促进就业公平, 使所有的劳动者都能获得平等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防止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963年的《同工同酬法》、1964年的《民权法案》、1970年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1973年的《联邦职业复兴法案》、1990年的《残疾人保障法》、2007年的《21世纪竞争力法》等。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监管上述就业法案, 并对违法现象进行审查。美国劳工部则负责贯彻实施与劳动就业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以不断改善求职者、劳动者和退休人员的工作条件, 促进就业机会, 保障其包括养老和医疗在内的各项权益。

在萎靡不振的经济形势下, “毕业即失业”的难题, 同样摆在了许多美国大学生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 绝大多数毕业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尝试转型, 或者放低姿态, 从一份兼职或没有报酬的实习工作做起, 以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 为将来正式步入职场做准备。许多毕业生最大的忧虑, 反倒是如何养活自己, 避免做“啃老族”。与没有正式工作相比, 无法独立生存才是令许多美国年轻人最为难堪的标签。

澳大利亚: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雷希颖

今年, 澳大利亚的就业情况良好, 国家统计局4月份的数据显示, 澳大利亚的失业人数为682900, 失业率稳定的维持在5.5%。此外, 在澳大利亚, 有许多学生高中毕业后并不会选择直接上大学, 而会选择先工作一段时间, 因此, 他们也是求职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上投递简历是主渠道

澳洲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最主要的求职途径有两条:第一条是上网搜寻相关信息, 并投递简历;第二条是到学校或政府的就业中心进行个体分析, 求职咨询及求职帮助。毕业生收集好中意的招聘信息后, 标准的流程就是填写申请表, 多轮面试, 实习以及转正。

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公务员考试, 每年的2月和6月, 各个政府机构会在其网站下更新最新的招聘信息, 开始接受毕业生报名。其标准的筛选过程以面试为主, 在多轮的面试中, 偶尔会有一些类似于撰写公务报告的笔试。

澳大利亚招聘会 (fair job) 的主要职能并非当场招聘, 其主要是为求职者与招聘者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让求职者有机会对招聘者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是招聘者进行自我宣传的一种方式。招聘会可分为高校组织、政府组织以及中介机构组织三大类型。其中, 高校组织的招聘会最为常见, 各个州或领地的高校作为组织者, 会联系不同的招聘机构加入到招聘会, 为学生拓宽求职渠道和创造求职机会。

政政府府、学校帮忙找工作

政府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 主要起到规范和保障的作用, 同时也会根据需要于每年的2月和6月在各个具体部门的网站上公布每个部门最新的招聘职位。通过各类政府代理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每日更新的招聘信息, 并会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 为其推荐最适宜的求职岗位。不仅如此, 政府还为残疾人和原住民开辟了“专属通道”, 根据澳大利亚法律规定, 政府及企业招聘方有义务保障原住民的权益, 并且应当设置专属于原住民的岗位。

政府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 监督内容包括最低工资、养老金、职业培训以及安全保护等问题在内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的情况, 并按月发布就业和失业数据, 按年发布平均收入、职业缺口等相关报告。

高校在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主要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案分析, 帮助制定求职规划、职业推荐、技能培训以及组织招聘会等。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例, 学校的就业中心会在全年不间断地发布包括实习岗位在内的招聘信息, 同时, 还会于每年的3月组织面向堪培拉地区大型招聘会, 帮助本校学生求职。

求职中介很少直接介入毕业生的求职活动, 它除了常规的发布信息、个案分析以及职业推荐外, 也会通过举办一定规模的招聘会, 来帮助求职者找到好的工作。

毕业生待遇遵守法律标准

毕业生的待遇必须符合澳大利亚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根据2012年Fair Work Australia公布的标准, 每周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606.4澳元, 按每周38小时计算, 每小时不得低于15.96澳元。在政府毕业生项目中, 毕业生的起薪大致不低于5.4万澳元。不仅如此, 根据法律规定, 用人单位还需按照税前工资的9%为员工缴纳养老金, 而联邦政府提供的福利稍好, 它会替员工缴纳15.4%的养老金。

此外, 夜间上班、加班, 周末上班, 公共假期上班, 用人单位都必须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 对工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国家会议中心为例, 从19时到24时, 每小时的工资需增加1.26澳元;24时至次日6时, 每小时的工资需增加2.52澳元, 周六工资为基本工资的150%, 周日工资为基本工资的175%, 公共假期则需支付三倍工资。

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针对失业者的主要有新起点津贴 (Newstart Allowance) 、青少年津贴 (Youth Allowance) 、家长津贴 (Parenting Payment) 。以新起点津贴为例, 政府会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提供最高每周234澳元的失业补贴, 不过, 申请者必须是澳大利亚公民或永久居民, 同时必须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 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求职意向。与此同时, 政府也会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就业信息以及其他就业帮助等。

德国:大学生就业黄金期

青木

“德国迎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黄金期!”德国联邦劳工局的数据显示, 德国大学毕业生1年内没有找到工作的只占不到3%, 远低于7.1%的全国平均失业率 (4月份) 。而欧洲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平均在20%以上。德国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为200万人, 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德国联邦劳工局青年就业专家凯尔克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德国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组成。

就业政策法律完备

德国联邦劳动与社会部主要负责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据笔者了解, 早在1969年, 德国就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之后, 德国又陆续颁布了《青年人劳动保护法》《学校教育法》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内容涉及了职业教育、岗位规划、就业指导、劳动保护、劳动市场、失业保险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实际上, 德国高校机构在设置课程上也不断改革, 以适应当前就业状况。德国大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外还要选修多个专业, 这种教学体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强, 就业机会更大。近年来德国也频频推出新专业, 如牛奶硕士专业、反腐败MBA等。

同时, 德国就业法规中还制定了一些保护性措施。比如外国专业人才和留学毕业生很容易找到德国企业的工作, 却很难获得德国劳工局的工作许可。这是因为, 为了保证本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德国劳工局原则上只允许外国人填补那些德国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或无法填补的空缺岗位。

不过, 大学毕生也有不能找到工作的。对此, 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 而是努力进行各种培训, 或者进行“免费实习”。柏林洪堡大学毕业生麦克对笔者说, 他目前在柏林一家博物馆实习, 在6个月实习期内, 没有分文报酬, 无保险、无假期, 还不允许请假。但他认为, 实习总比呆在家里好, 说不定实习后可以成为正式员工。

就业辅导机制成熟

德国各个城市还设立职业介绍中心。每年, 这些中心都会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就业辅导活动。比如, 柏林的几个就业介绍中心就与柏林各大学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起, 每年举办数百个就业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专业人士介绍就业市场发展”“大学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等报告会, 企业自我介绍或参观活动, 国外工作培训讲座, “职业申请材料准备”“面试技巧”等培训课程, 大型职业展览会等。

职业介绍中心还开设大学生就业网站, 不仅详尽地列出不同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 还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甚至还有就业咨询热线等。

各个大学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指导中心不仅有专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 还有大学生助理, 有的放矢地举办讲座、报告、讨论和培训, 介绍学生与校友、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系, 举办招聘会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与政府、银行等合作, 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可以从政府取得10万欧元的担保, 在创业初期的两年还不用还本付息。

此外, 德国企业也都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德国各地的工商会, 也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桥梁, 管理协调当地的大学生职业培训活动, 组织实施职业培训考试等。德国还有各种社会组织, 比如基金会等也都热衷于就业培训活动, 并资助大学生在德国和国外的就业培训活动。

公务员职位不受欢迎

德国《经济周刊》的调查显示, 德国大学毕业生第一年的平均年收入在3.5万欧元左右, 其中汽车工程师平均年薪可达5万欧元以上。德国人力资源营销机构的调查显示, 目前德国大学生毕业后想当国家公务员不到10%。德国公务员福利诱人, 无需缴纳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 而且有些岗位终身任职不能被解雇。此前,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 很多年轻人把目光转向公务员, 但现在德国经济良好, 公务员又不受欢迎了。

至于未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青年就业专家凯尔克林认为, 德国目前仍缺200万专业人才, 而且德国人口总数下降, 老年劳动者逐步进入退休年龄, 所以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将供不应求, 甚至会出现“零失业”的情况。

日本:完备的就业援助机制

佚名

今年, 中国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 日本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这一艰难抉择。一提到就业, 日本的年轻人们也是眉头紧锁。

好好工工作作难难找找, 喜欢做公务员

近一段时间, 日本出现了企业回流的迹象, 但就业问题依旧严峻。曾经有中国留学生对笔者讲, 说他留学日本多年, 各种经历坎坷都经历过, 但其中就职活动是最煎熬的。根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 2012年, 日本全国因就职失败导致自杀的人数有149人。虽然听起来很严峻, 但实际上并不是说毕业了找不到工作, 而是不容易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根据厚生劳动省的统计, 截至今年4月1日, 日本毕业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3.9%, 但在日本人的心里, 如果不能找到一个能够长期稳定的职业, 就不能算是可心, 这也是当年日本公司所谓“终身雇佣制”的后遗症吧。

日本的大学生跟中国大学生一样, 大部分都喜欢稳定的工作, 所以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日本的公务员考试依旧热度不减。每到求职季, 各大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都会跑到高校打广告, 屡屡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有中国的既视感。

日本的公务员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级, 并非所有的公务员待遇都很高, 所以年轻人并不是为了追求好待遇才去考公务员。公务员职位最吸引人之处是稳定, 如果不出重大事故, 可以一直做到退休, 而且准时上下班, 与企业的加班无上限相比, 除了警察官等特殊职公务员之外, 普通公务员几乎没有加班, 不需要东奔西跑, 对于顾家的人来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待遇来讲, 日本有非常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 只要在正规企业就职的人都要缴纳社会保险, 包括健康、养老等, 缴纳的标准依照薪水数额多少来决定。一般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工资在缴纳了这些费用之后, 剩下的部分足够负担相对轻松的生活, 极少有年轻人刚入职就背上房贷等沉重负担, 也自得其乐。虽然经济衰退直接影响到了新人的起薪, 但日本的物价没有大起大落, 职场新人们不必为生计而过多发愁。

就职支援体系非常完备

相对来讲, 日本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就职支援体系。厚生劳动省设立了政府层面的求职者支援制度。其中包括建立综合网上信息平台, 在这里可搜索到全国的求职信息, 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甚至可以找到一般不公开招募的职位。

在东京都、爱知县和大阪府设立就职支援中心, 在各地均设有事务所, 有关就职层面的难题都可以来找专业人士商谈, 大到就职技巧, 小到履历书的写法都可以来咨询, 工作人员会手把手教给你。

事务所的顾问会根据个人的情况为每个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制定求职计划, 实行个别指导, 还会根据个人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推荐适合的职业。事务所定期举行讲座, 提高就职者的应对求职活动的能力, 还开设讲座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一系列活动作为公共层面的支援非常到位。

日本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 如男女共同参画社会基本法等, 努力改善性别歧视等差别待遇问题, 营造公平公正的求职环境。比如现在日本的招聘海报上, 绝对不允许有只招男性或者只招女性的字样, 否则将会被视为违法行为, 处以罚款。

另外, 各大院校也会设立就业指导支援中心。在每年就职季开始之前, 学校会召开辅导讲座, 就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和要领一一说明。之后将联络有招聘意向的企业来学校单独向求职者作宣传, 也有各企业联合宣讲会的形式。

除此之外, 中心还会举办企业参观, 让求职者亲身感受企业的氛围是否适合自己。当学生有困扰的问题, 支援中心的老师们可以帮你答疑解惑出谋划策。最有趣的是, 很多高校还会举行就职誓师会, 为年轻人加油鼓劲。

篇4: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赴加专业?

许多申请人在选择留学专业的时候比较盲从,特别是高中毕业后申请本科或大专的学生。归纳来说,有这几种情况:

(1)一切由家长包办。许多中国家长为子女真可谓尽心尽责,恨不得替孩子读书。不知这是家长的悲哀还是这些家长背后那些学生的悲哀——这种类型的家长常常以自己的观点替学生作主,他们认为应该读什么专业就一定要让孩子读什么专业。

(2)家长主导,学生跟随。这类家长一般希望培养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独立能力,于是试图给孩子一些挑战,但往往挑战还没来临,家长就马上接过重担,以免孩子受苦。比如有些学校有一些入学的英文测试,我们一般安排学生到办公室来参加测试,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好,一定要在旁边陪着。在选择的专业的时候,一旦自己的孩子有其他的想法,马上进行批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维一定要去读计算机或商科等等。

(3)以就业率为选择专业的标尺。许多家长和学生往往从毕业后容不容易就业作为选择专业的标准,于是乎大部分学生及家长都选择读计算机或商科。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专业选择本身无可厚非,毕竟大家花大把的银子去加拿大读书也是希望自己的投资将来毕业后有所回报。但是热门专业不一定在三四年后仍为热门,三四年后的就业形势和现在肯定会有些差别,再者,这些热门专业不一定适合自己。加拿大的大学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如果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很容易被淘汰。我们有一个学生申请加拿大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入学后发现学起来非常吃力,一学期下来5门课有3门挂红灯,于是改学会计专业,但修了几门课又发现会计更难,专业术语更多,无奈又改为经济学。如此折腾,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所以,大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专业选择问题:

首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优点或优势。客观审视自己的兴趣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会对自己产生长久的学习动力,即使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有勇气去克服。但是完全考虑兴趣爱好也是不完全的,就像你选择到加拿大读考古学的本科,估计连签证都拿不到,遑论留学了。

其次,结合社会发展及未来就业情况。除少数致力于未来从事研究领域的外,大部分同学出国的目的还是为了将来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而且使馆签证官也会考虑申请人花数十万元出国有没有现实可行性,举例来说,很多人在申请时说自己学完后一定会回国,而且会回到原工作单位,这时签证官就会考虑,如果你回来后收入没有大的提高,那么你的申请是没有说服力的,是有移民倾向的。我们有一位小学教师申请加拿大留学,后来签证官在面试时问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她回答回现在的学校教书,签证官又问,你回后工资能拿多少,她回答不大清楚。最后签证官又问了一下他们学校领导的收入情况。大家可想而知,这样的回答是很难让签证官信服的,加之这位申请人的情况又特别复杂,拒签是必然的。但结合将来就业并不等于完全以就业为选择专业的标准,都去读什么计算机或商科。其实有许多大学提供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电子商务、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这些专业可能既满足你的需要,又有一定的就业保障。

最后,加拿大的大学采取的是学分制,转换专业是很容易的,不像国内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决定了大家的“前途”,大家如果现在还不明确,可以等到加拿大之后再考虑。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人也是逐渐才能认清楚自己,今天选择的专业并不一定你会一直学这个专业,从某专业毕业也不意味着将来就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专业只是你登堂入室的一张入场券,能不能有所作为,还有待于你的进一步努力。

篇5:初中毕业如何选择专业

文章来初中毕业就读中专或者五年制大专的学生一直比较纠结该如何让选专业,学生年纪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不清楚以后的就业形势,家长和小孩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如何选择专业的四条依据:

1.按照个人的特性

有一种理论是说一个人内在的潜能最后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干好一个职业。市面上有许多个性测评软件,但是我发现这些测评报告对于考生和家长的作用更多是证实考生和家长自己的选择。比如一个理科很好的学生,这个报告说考生适合于科学研究。那么,考生和家长决策时就增加了一个佐证。很少有人敢选择自己学的不好,但是理论上证明自己更适合的专业。

2.按照学习的兴趣

数学好的学数学,物理好的学物理,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特长去选择专业。这种办法的缺点是感兴趣的专业不一定是学的最好的。虽然通常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例外。在我们的问卷中,有一个是列出你喜欢的课程(不考虑成绩),这样可以避免按照成绩的好坏来确定自己的专业。而是按照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专业。看起来这条和上一条矛盾,其实不是,寻找自己喜爱专业是最好的选择,除非,你能够调整自己的喜爱。

3.按照今后希望从事的兴趣

许多学生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目。这时可能考虑考生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看看考生对于这个职业是否有兴趣。这个方法的缺点是目前市面上出版的书籍很少有职业介绍的。

4.按照今后可能的发展

有的考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特别的倾向。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选择一个比较基础的专业,把专业(其实是职业)的选择推迟到毕业。

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对于考生,有的时候我们希望选择一个对就业有很多帮助的专业。有些专业有比较直接的职业,比如学会计,法律,医生,建筑等等。但是即使你学了医生,也有许多人最后放弃医生而转去做别的。对于大多少专业,是没有直接的职业,或者说有许多直接的职业。

对于行业,就更谈不上了。比如制造业。是不是只有学习机械制造的人才能够既然制造业不是,比如格力空调属于制造业,但是格力需要许多不同的人才,比如管理,电子,软件,行销等等。

关于各专业具体就业前景

对于每一个希望找到一个好就业的专业的家长,最后可能都会失望。如上所述,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很多因素有关

江西省比较好的招收五年制大专的专科院校:江西外语外贸学院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打,江西旅游商贸学院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为强项,江西现代学院主要是以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优势,江西制造学院和江西机电学院都是以机械类和技术类专业为主。

篇6: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毕业生吐槽所学专业“毁人不倦”

五月底,大学生毕业季即将到来。对于未考研、为考上公务员、未签约的大学生来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求职季”。然而,在面对找工作的窘迫境地时,大学生们心力交瘁,纷纷吐槽起了自己所学专业十分“毁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吐槽高校的“毁人”专业。最近网上热议的一系列“不要报法语,就业已经饱和。”“别报新闻,那完全是个坑!”等吐槽,显示出了大学生们的心酸。

高校毁人专业导致就业难

高校毁人专业导致就业难

即将毕业的高中生该如何选择专业?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难的感慨,波及到了在读的高中生们。看到曾经的学长学姐们的无奈,不少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也开始了对未来的忧虑。如何选择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对此,权威就业指导专家表示,选专业时,切忌盲目追逐热门专业。除了要结合自身兴趣外,更要考察所选专业的行业前景。“比如这个专业人口是否饱和,出去之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因素都是要理智考虑。”专家说道。

选专业,就业好才是关键!

选专业,就业好才是关键!

选专业 就业好才是真的好

篇7: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本报讯(通讯员于海峡)6月28日,文科财经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举行,来自全国38所130余位高职院校领导和专家参会,就如何培养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职业教育中,文科类专业课程如何开展,一直是业界的难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院长王茹芹所作的“创新办学,建设财贸特色”的主旨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反响。

王茹芹提到,北京财贸职院建设了财贸实训基地,以产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将行业、企业、岗位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建设了商贸区、物流区、金融区、财会区、旅游区、艺术区6大区域,以岗位核心技术、典型工作任务和规范的业务流程为内容,自主研发了36门岗位实训课程,开创了学生“上班式学习、研究型工作”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用知识做事的工作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篇8: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美国:入学“专业未定”。美国的一些大学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大学生不需要在入学前就急着选专业。由于更换专业可能导致之前选的课程与新专业无关、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少大学会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入学以后,再观察、尝试。各大学还会专门为这些专业未定的新生指定指导教师,在选择专业和选择课程方面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大学会要求学生最迟在第一或第二个学年结束前定好专业。即便是已经选定了专业,换一个也不难,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一般来说,联系好对口院系再填写几张表格就可以了。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有更换过专业甚至数次更换的经历。有调查显示,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

日本:追捧热门专业。日本大学考试结束10天后公布成绩,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决定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日本高中生和家长大多认为,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有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前途,因此,社会需要的專业也会备受考生们追捧。例如,法律、能源、设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等都是日本的热门专业。日本学生报志愿时也会希望能进入知名学府的热门专业,但如果遇到无法兼顾的情况,则会倾向于以专业为主,即便学校的综合知名度不高,某个专业只要排名靠前也会受到考生欢迎,竞争激烈。

德国:打工帮助,决定志愿。每年六七月份是德国的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填报志愿的高峰时段,不过德国毕业生可能不会感到焦虑和无从选择,因为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和职业选择,老师还会据此推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的发展。到了高中,很多学生会利用假期打工,既能满足多数工作岗位至少3个月的低薪学徒经历的要求,又可以利用打工机会尝试未来职业,有助于自己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此外,德国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到大学校园“参观考察”。大学举办开放周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认清职业方向,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个大致了解。最后,德国大学规定,在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无条件地申请换专业。即便是同一专业学生,也可以搞“度身定做”,利用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度来扬长避短、提高自己。 (广州日报)

篇9:应届高中毕业生的留学选择

留学专家认为:首先,要明确出国读大学的目的。一般来讲,高中生选择去国外读大学,无外乎四个原因。

第一,高中阶段的成绩优秀,但不排除与名校擦肩而过的可能,即便被很不错的学校录取,心有不甘,所以会选择到国外读大学。

第二,高中阶段的成绩不太理想,升入大学的机会不大。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类学生认为,与其在国内重读或花较高学费进入民办大学,还不如出国留学。

第三,在国外有亲属的学生,留学目的是为了将来在国外长期定居或者移民。为了尽早适应国外生活,所以选择出国读书。

第四,向往国外的灵活教学模式,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想体验西方的高等教育。

其次,要了解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在本科阶段的教育有哪些差别。

01、从专业选择方面看,国外的很多院校设有预科,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再做出选择。另外,在国外读大学可以随时更换自己的专业。

02、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国外的大学基本上都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

03、从教学方式来看,国内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授课方式也注重多样化以及灵活性。但相对来说还是国外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强一些,特别是课堂的互动效果明显要好。

04、从就业前景与出路方面看,有留学经历,并且在国外读书期间有实习经验或者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毕业后进人大型外企工作的机会大于在国内读大学的毕业生。对于早已有移民打算的学生来讲,有在国外读书学习的经历,申请移民的成功率要高很多。

05、从生活方面看,如果高中毕业立刻出国读书,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具有挑战性。

06、从费用方面看,如果在国外读大学,不仅家长要为学生提前准备足够的资金,有时候学生本人也会需要边读书边自己赚一点钱,当然这无疑会分散学习的精力。

篇10:国外高中毕业生如何选择专业

关键词:农村教育;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

本论文为“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农村家庭对民办高校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王仪,女,汉族,199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现为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在读生。

F249.21;F320

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经济的竞争已经转变为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据2015年教育部统计,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总数约1271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约738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则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进入高校的人数已占到当年毕业生数的一半以上,上大学是高中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但仍有部分学生并未进入高校。对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制定高等教育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1],本研究将对我国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其选择情况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制约学生选择的因素,从而为探知我国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需求奠定研究基础。

一、调查过程和样本分布

本研究对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899份,有效率达98%。该问卷为非结构式问卷,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进行量化处理和质性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本研究还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优化了研究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最后采用SPSS21.0对调查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全国东中西地区、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男女性别、高中类型、高考成绩六方面具体分析对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影响情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我国不同地区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整体情况

我国大部分高中毕业生将在毕业后进入大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工作或培训。高中毕业生强烈的高等教育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持续推进直接相关,高校扩招和民办高校的快速崛起,为高中生进入大学提供了更多的就学机会。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高等教育具有更高的支付能力,为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大可能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中生选择上大学比例呈现典型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比例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在选择复读、接受短期培训及直接工作方面,西部比例均高于中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学生毕业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不仅反映的是三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更能体现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

2.不同家庭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情况

家庭收入作为影响家庭成员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制约高中生的毕业选择。本文将家庭收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5万元以下,第二等级5万-10万元,第三等级10万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不同等级家庭收入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選择情况。调查中发现,第三等级家庭收入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大学的比例远高于第一、第二等级的学生,而选择复读、短期培训、工作的比例却低于第一、第二等级。由此可以看出,所以即使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但家庭收入依然是制约家庭成员接受教育的物质基础。

3.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情况

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制约对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随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加[2]。本文将分别研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影响,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毕业选择并没有显著影响,然而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形成父母对毕业生教育选择的差异影响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家庭角色分配有关,父亲在关系到家庭重要决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我国男女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情况

本文对男女毕业生的教育选择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女生选择上大学和复读的比例均高于男生,而在选择“接受短期技术培训”和“直接工作”的比例低于男生。目前我国男女生在受教育方面的差异逐步缩小,近年来我国女性的大学录取率不断,进一步说明女生的受教育机会得到充分保障。其原因与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变迁直接相关,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更多的资金为子女保障受教育,逐步缩小了男女生受教育的差异;而且当今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人数较多,无论男女均成为家庭重点培养对象,男女生的受教育机会几乎平等。

5.不同高中类型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情况

高中教育是影响学生人生轨迹的重要阶段,不同办学水平的高中学生的毕业选择具有很大差异。调查发现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高于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可能性也更大,则表明高中类型对学生毕业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不同的高中类型直接决定了高中生的教育差异。重点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是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平台,而普通高中及职中的毕业生,在保证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而选择短期培训及直接工作。所以高中类型是制约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重要因素,更是制约学生上大学的主要因素,这将很容易理解为何当前社会中人们争相进入重点学校。

6.不同高考成绩分数段的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情况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而高考成绩是影响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的直接因素。选择上大学和复读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均值高于选择短期培训和直接工作的学生,而且我国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大学,成绩高于总均分,而选择短期培训及直接工作的学生人数较少,成绩偏低。高考成绩是最终决定学生毕业选择的最关键因素,尤其对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学生影响更为显著,高考成绩的分毫之差将决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决定学生进入怎样档次的高校,更决定学生能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可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高中毕业生具有很高的高等教育需求,但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家庭收入、高中类型、高考成绩等因素影响,使得我国农村高中毕业生教育选择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这些差异所折射出的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平等诸多的社会现象及问题。为了保证高中生能够做出有益于自身发展毕业选择,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应当尽最大限度的努力保证学生应有的教育权利。

1.国家及地区应当致力于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异

从国家角度出发,在制定相关教育规划及政策时,对中西部地区有所侧重,从而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公平提供政策性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城乡、区域内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应该遵循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制定有利于全局及各个地区發展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政策,尽快缩小地区发展差距[3]。

2.家庭应当努力提高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

虽然目前我国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但家庭收入依然是制约家庭成员接受教育及从事其他活动的主要因素。父母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子女接受教育的义务和责任,为保证子女能够享受更优质的、更高端的教育,家庭成员应当努力增加经济收入。此外,父母的教育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子女所受的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不同类型的高中应当尽力缩小校际差异

上一篇:物流管理系统开题报告下一篇:三月份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