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语文教学反思

2024-07-25

《太阳》语文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太阳》语文教学反思

《太阳》教学反思

孙学友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了解用数字、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材的编排目的,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教授上,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太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能基本做到教学条理清楚、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尽力突破教学难点。总体实现了一篇课文带一篇阅读文章。在教学时提示关键句承接读、以讲引渡启发读、读后点评,画龙点睛、逻辑思维引导读、分合读、品悟 背诵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感悟。

篇2:《太阳》语文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然后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以学定教。

我抓住“清凉,香甜,温暖,多彩”四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如夏天你走在街道上有什么感受,你吃过那些香甜的水果,播放一段寒风呼啸的声音,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将这四个词读准,读出感情,从而推进学生对课文内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美的情境中采到了“金黄的落叶”,闻到了“水果的香甜”,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

二、情境表演,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针对我班学生表现欲望强以及本课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表演这环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时,我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通过让学生回想秋天有哪些果子熟了,你最喜欢的果子熟了时你最想干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猜落叶会邀请那些小伙伴来尝尝水果的香甜,为后面的互动表演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请学生上台和我一起表演了“落叶邀请小伙伴长水果的情形。”这师生互动表演既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到学生的表演情绪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我马上让学生去邀请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去“品尝水果的香甜”,无论是师生互动表演还是生生互动表演,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美的情境中体会了“金黄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我觉得这个表演不仅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还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联系课文,拓展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本班学生学前教育较好,在课堂上思维敏捷。活泼,想像大胆、奇特。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因此,我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想画的太阳。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要画个红太阳送给妈妈,让妈妈的手在冬天不会被冻裂:有的说要画个黑太阳送给白发苍苍的奶奶,让奶奶永远年轻健康;有的说要画个长着翅膀的太阳送给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学生畅所欲言,一句句充满童趣和爱心的话语,给课堂平添了不少生机与色彩。

四、朗读感悟,注重积累。

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我还在多个环节中注重学生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夏天的炎热时,我让学生说说那么热的太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说出了“赤日炎炎”、“烈日当头”、“火辣辣”等词语。在教学春天的太阳时,鼓励学生联系旧知,如背诵第一单元中《识字1》及日常背诵的关于春天的诗、文、词、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作者想象之美,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旧知,积累了词汇。

篇3:《三个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3. 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借助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

二、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这篇通讯播报了哪些事件。

(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概括→同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2. 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3. 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几件事?由此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 )

三、 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

1.分析“南极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四名女生读第24-27小节)。要求:听读课文,先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南极人”的整体印象,再说一说最感动你的细节。

(圈点批注→组内点评→全班展示)

2.分析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1探究:女画家是“南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3小结: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

4探究通讯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的人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

3.探究“南极精神”的内涵。

1你觉得“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来概括。

2引导学生感悟“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

PPT: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图片

PPT: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师激情解说)

四、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

研读相关语段,思考三个问题:

1. 这幅壁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 这幅壁画有什么特点?

3.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考察队员们是怎样理解的?(四名男生朗读第 16-21 小节)

4.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你认为还能有怎样的理解?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结束本课

PPT:“南极精神”抒写英雄传奇,冰雪和激情交相辉映;三个太阳凝聚万千情思,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

六、作业

推荐阅读《南极有约》,作者:张彬彬

【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七(下)“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体裁为人物通讯。面对这个课题,我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要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精彩展示,我觉得有点难度。

首先,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长达4500多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长文,仅仅读一遍就得20分钟左右。头绪太多,如何把握?

其次,它的体裁是一篇通讯。这种体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色彩不浓,有滋有味、耐人咀嚼的精彩之处不多,要上出“语文味”,总觉不易。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冷”,因为不是经典篇目,网上鲜有相关的执教资料,只能“白手起家”。

一、长文短教,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事物是相对的,坏事有时从不同的角度看未必就不好,既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资料,恰恰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品读、独立思考,好好地研究文本,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面对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一堂课上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亟待思考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首先揣摩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文安排在“信息传播”这一单元,本单元中有通讯、消息、录音新闻等各类新闻体裁的文章,很明显,编者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熟悉这类新闻体裁。就《三个太阳》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什么是人物通讯?如何写人物通讯?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除了时效性、真实性等通讯共同的特点外,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线索的清晰、选材的典型、构思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这几个特点也是一般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容易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技法,如能在课堂上学习并领会、达成这些目标,可谓“一箭三雕”。

二、大胆取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三个太阳》这篇内容繁多的人物通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为直奔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长文短教。文章中涉及南极环境描写的段落,我几乎没有谈及;女画家去南极之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也没去分析。因为这些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面面俱不到”的后果。

我把握住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设计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说白了,就是由对所写事件的把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对本文所抒情感的领悟。

三、有序紧凑,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

本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构思和流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每一个环节,我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第一板块中,学生浏览课文,先自主概括,再同伴交流,再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归纳。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本篇通讯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第二板块主要是分析“南极人”以及“女画家”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有听:听读课文集中描写“南极人”的相关段落;有说:说说最感动你的细节;有读: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读;有写:归纳写人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辨析女画家是不是“南极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文不仅仅是在讴歌“南极人”,更是在赞颂南极精神,我由此进行拓展迁移,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最新成就,以及神舟飞天的航天精神、蛟龙入海的伟大壮举。学生情绪高涨,由此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四、课前预习,顺利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

从常态课的角度讲,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和通讯的一般常识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因为本文是一篇长文,完成这些内容要耗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课前一天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南极知识等有了认识和积累,为正式上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二课时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预设。

教学中,我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精彩设计,忙着赶环节,有时没有顾及学生的状态,他们稍有半点“偏颇”,我就想着用自己的话把他们拽回“正道”,不想也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尽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强的,读书、讨论、回答问题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控制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二是教学语言略显强势。

在学生表达已经很到位的情况下,我时常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总感觉学生没有自己表述得好。这说明,我主宰课堂的意识、与学生争夺话语权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要不断强化。

三是用非语文的手段达成情感目标。

在突破“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一目标时,我通过图片和自己的激情演说来感染学生,讲得太多,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之嫌。回头想想,如果教师起个头,引导学生诗意地表达,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突显“语文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4:《“番茄太阳”》对话教学反思

一、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其中,文本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内容,也能以主体的身份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因为文本被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因此,教师要先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教师要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积累,以丰厚我们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在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提倡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初读《“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一下子就被课题吸引住了。“番茄太阳”,多令人期待的故事呀。读完之后,我回味着课文的字字句句,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觉自己心底也温暖起来。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于是,我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想,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慢慢地,我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快乐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丽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番茄太阳”。这美好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这条“爱之链”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的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做个爱的使者呢?在思考、交流后,我有了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番茄太阳”,以疑促读,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让学生在读中分别体会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在对话、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

二、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做学生的知音

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有“在语文课堂上成长的人”。而我们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喜欢学什么?他们喜欢怎样学?我们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思考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有兴趣学;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他们爱学;设计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唤起他们思维的灵动性;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望;预设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给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① 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帮助,为学生思维的发展留下空间,为学生的互动对话搭建平台;② 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特别是书后要求的对最后四个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句的研读品味,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加深对“番茄太阳”深层含义的感悟;③ 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并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将不再被牵制,我们将会听到他们成长的声音。

三、 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互为知音

在师生对话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将课堂变成一种精英学生的课堂,师生间的交往常常被个别好学生所专享,而其他学生只有沉没在自卑和淡漠中。如今的课堂,我们倡导面对全体学生来组织教学,而且不再是简单地抛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段的研读品味时,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间展开对话,相互启发,利用阅读期待激起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感受和体验,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我把最后出现的“番茄太阳”的真正含义抛给学生,创造学生间相互对话的机会,让他们相互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小组交流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同学间思想碰撞、灵感涌现的魅力。原来在课堂上被冷落的学生在同学间的平等对话中,从课堂的“失语者”变为充满活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可以期望,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成为更多学生智慧成长的沃土。

四、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重返作者、编者的知音

师生对话的目的何在?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对文本的有关背景和学生的疑难作必要的介绍和讲解,将自己与文本对话中获得的感悟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要循着学生的思路,及时捕捉、迅速判断、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资源,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因此,我教学最后一段时,在课题“番茄太阳”前适时地补上了“温暖”二字,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回归文本,同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感受别人给予的温暖的同时,也学会把温暖给予需要帮助的人,让这种爱撒满人间。

篇5:《太阳》语文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四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文中的小作者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小作者丰富的想像、独特的创造力和善良的心灵。在这次的家长学校活动中,对家长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生字和指导写字。通过几次的试教我们大致确定的本课的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指导“阳”字书写,质疑课文)

二、老师范读课文,解疑。

三、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正音,记字形)。

五、游戏巩固

生字。

六、生活中识字。

七、听《种太阳》歌曲。

八、指导写字。

虽然大致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可是在多次的试教以及最后的开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1、在解答学生质疑、“熟”字的字形和“热”比较和区分“熟”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这些环节时,容易出现没有让学生充分回答,老师讲得比较多,其实大部分的答案学生是可以在引导下讲出来,学生多次不能正确回答时教师可以再教授讲解,要注意不要抢在学生前说出答案,要给学生大胆说的空间。

2、在老师范读后要学生总结课文写了哪几个太阳时,语言过于平乏,可以在学生说的时候适时加入描述性的语言,会使环节的过渡更加自然。

3、在生活中识字的环节介绍我们学校的门牌号码时可以详细一些,带学生认识邮政编码,并说说它的用处。

4、用因为……所以……造句时要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再在课堂上交流效果会更好。

5、“应该”和“因为”在区分时要先回忆“应”是我们学过的.字,是后鼻音,“因”是今天要学的生字,是前鼻音。在开火车读词时有个学生把“因为”的“为”读成第二声了,虽然我纠正了他的读法,也在班级正了音,可要是再说明“为”是多音字,第二声可以组成“为人”、“成为”这些词,那样学生对“为”的读音就会更准确和清晰了。

6、“尝”的党字头以前学生虽然见过,可很多学生不认识,容易说成小字头加平宝盖,教学时如果学生实在说不出来这个部首,老师就要教授这个新的部首,板书在黑板上。“尝”在组词时学生有可能会和“常”、“长”混淆,教学时应该尽量让学生来纠正,老师相机板书这几个字帮助学生区分。除此之外,我教学时还有几个小细节处理的欠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1、开双轨火车的时候是按词语的顺序让学生读的,要是打乱顺序感觉才不会那么单调。

2、给“温”组词的时候让学生说的太少,直接让学生给温暖造句有些生硬。

3、在唱完歌的时候动画出现了“再看一次”的字,学生也念出来了,这个地方我没有很好的应变,告诉学生下次有时间再看。

4、还有个别的过渡语不是很准确,带学生读词的时候语速有些快。

篇6:《太阳你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抓住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体会本文含着的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太阳看见了什么,听说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再联系第四课,可以知道,人类还有很多战争、饥饿、疾病等灾难。既然太阳看到了这么多不平的事,为什么还“微笑着,行走在天上呢”?体会出太阳最爱小朋友的原因──因为太阳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另外,这两个段落还让学生认识排比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知道作者把太阳当人来写,使人感到亲切、生动。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苏醒、活跃”的意思,再联系本课想象春天到了,草木发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七段,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爱哪些小朋友,再理解各种皮肤的小朋友泛指全世界所有的小朋友。最后出示简化的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较,在朗读的基础上领悟反复的修辞手法。至此,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太阳公平、公正地爱每一个小朋友。

篇7: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1.阅读单元导语,了解本组主题。

2.自由阅读本组课文及语文园地,整体感知全组内容,简单交流感受。

3.讨论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动步骤、成果形式。

4.收集资料:有关世界各国的人文风情、体现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根据3的内容补充)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会写“彤、霞、陪、趁”4个字。能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

3.背诵诗歌。

4.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太阳是大家的”,感受世界人民是一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诗歌,理解“太阳是大家的”。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太阳是大家的”所表达出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愿望。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的图片、文字资料。(师生)

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师生)

准备世界地图。(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课文《阳光》

学生听后自由谈感受。板书:太阳。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学过的21课《太阳》介绍你所了解的太阳。

2.提问:太阳是谁的?

揭示课题,板书:大家的。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组词。

区别:陪、倍、培、赔

抽读词语。

2.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不懂的语句。

3.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同桌互读,交流读后感受。

3.指名读,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指导背诵。

自由朗读,读熟诗歌。

尝试背诵,与学习伙伴互相抽背。

指名背,交流背书的方法。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四个要求写的生字,组词。

2.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霞”。

3.抄写五个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背诵。

2.配乐背诵,会背的一起背。

3.听写词语,订正。

二、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引导

太阳做了哪些事?说一说。试仿照课文再写几句。

一天中太阳做了好多好事:

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

她把____________,

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一、二节。

3.朗读三、四诗节。小伙伴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猜猜她会说什么?先说给身边的伙伴听,再说给大家听听。

再次朗读三、四节。

4.朗读全文。

三、拓展认识,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1.“在别的国家里,也有快乐的小朋友……”你知道哪些国家?(出示世界地图引导,注意帮助学生区别国家和地区)

2.你最了解哪个国家,给大家介绍一下。(简要介绍即可,旨在激发学生了解世界的兴趣)

四、积累优美词句

1.你对哪些诗句最感兴趣?有感情地读一读。

2.摘抄诗句。

篇8:《太阳》语文教学反思

本文以《太阳》一课为例, 对课堂娱乐与促进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链接进行阐述。

[教例描述]

前不久, 笔者听了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太阳》。过程如下:

新课第一个环节:教师点击课件, 告诉学生一起跟着小兔去找太阳。随着音乐响起,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动画片:一缕阳光从窗口照进来, 小兔醒了。于是, 它快乐地跑向绿绿的草地, 寻找太阳, 之后, 天色渐渐暗下来, 太阳落山了。

通过这个“看”的环节,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说”的环节。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画面中找到的太阳, 它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学生普遍认为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它的颜色是红的。

然后, 课堂进入第三个环节, “赏”大师以及同龄儿童的作品。教师出示若干张用色块以及线条表现的太阳作品, 请学生选择喜欢哪一个。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色彩鲜艳、样子可爱的太阳上, 对用线条描绘的太阳表视出冷淡的态度。

随后, 课堂进入下一个“玩”的环节——给太阳贴五官游戏。课件中出示太阳的圆盘, 以及各种不同表情特征的五官图片, 请学生点击链接表情。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最后, 教师布置作业, 画出心中的太阳。在15分钟后, 笔者仔细观察黑板上展示的学生作品, 几乎是清一色的动画片里的太阳, 有的“太阳”是把贴五官游戏中的形象进行了复制。这个作业显然与新课程主张的富有个性的美术表现不符。

课后, 笔者随机对学生进行了采访。

问题1:你喜欢这节美术课吗?为什么?

“喜欢。”“有动画片看”、“贴太阳五官的游戏挺好玩”、“电脑上的太阳很滑稽”。

问题2:你会画太阳吗?

“会, 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画了。”

问题3:你现在画的太阳跟以前一样吗?

“差不多, 表情不一样。“

问题4:这节课后, 你对太阳有什么感受?

微笑, 答不上来。

[教例分析]

不难看出, 这样一节有动画片、有游戏的美术课是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 动画片和游戏带给了他们快乐。然而, 从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却没有听到快乐以外的声音, 比如:体验到太阳不同时段的特点、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独特感受、对太阳的亲近感以及对太阳所产生的兴趣与问题等。因此, 本堂课的价值其实没有真正实现。

课堂存在的问题,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娱乐方式纯粹娱乐化; (2) 娱乐媒材过于现代化; (3) 欣赏过程趋于简单化。

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以动画片形式让学生感受太阳的形与色, 娱乐性强, 贴近了学生的心理,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贴太阳五官的游戏环节借助了现代媒体, 体现了生动的动画效果场景。然而表情变化的背后, 也暗示了太阳只有这些形式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造成思维局限性, 难以表现学生的个性特色。

课堂虽然提供了太阳作品让学生欣赏, 但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 停留在“喜欢哪一张”的层面。缺少对相关知识、技能、材质以及作品情感的介绍, 欣赏的过程没有引导学生继承前人优秀的艺术表现经验, 也就无法用心去理解作品的激情与内涵。

显然, 仅追求课堂快乐, 不是美术课改的初衷。采用娱乐的课堂形式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并不是课堂的最终目地, 它只是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手段。形式上的娱乐只能使学生产生暂时的兴趣, 只有在快乐中渗透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仔细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生动的表现力、独特的创造力等) , 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才能使学生形成对美术课的持久兴趣, 最终实现艺术素养的提升。

[教例反思]

那么, 娱乐与发展的连接点是什么?应该是立足文本、注重体验、渗透艺术素养, 从而提高艺术表现、感受能力, 以及发展学生形象、发散、创造思维等能力。

一、立足文本, 挖掘“赏”的力度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 离不开“赏”这个环节, 这里指的赏是观察与欣赏。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作品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 欣赏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和作品美的内涵。

每节美术课, 我们都会设立赏作品这个环节, 要赏到位, 教师心中还得有个谱。这个谱就是:建立欣赏的目的机制。教师应有意识地对作品的形态、色彩、线条、历史背景以及饱含的情感等几方面内容及时予以巧妙引导,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赏的有效性与目地性。

以《太阳》为例, 首先要对太阳实物进行本质结构剖析, 它包括中间的圆盘和周边的光芒两个部分。然后联系重难点, 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太阳形与色的不同差异、不同时间段的特点以及光芒的强弱变化。如:什么样的色彩蕴涵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线条显示什么样的力度与动感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有方法可循, 有想法可表达。

二、注重体验, 生发“说”的内涵

媒材现代化固然好, 但弊端显见。比如课件中动画素材太阳, 其造型是已经概括成型的, 表现的形象是动画作者对太阳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融看、说、画、想为一体, 强调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后的观点。要真正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出真情实感, 说出对周围事物的个性化理解, 关键在于将对生活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做足课外功夫, 细化课内表述, 才能说得精彩。

《太阳》一课中, 首先, 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太阳的形与色的变化, 以及它的光芒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感受。其次, 教师可以请学生做一段文字的描述与记录。第三, 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转换角色, 用自己的形体语言, 做一做动作, 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说”, 才是生动丰富而真实的, 才是全面参与的。

三、引发思考, 拓宽“想”的思路

美术课程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通过适当的学科整合, 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因此, 教师要抓住趣味性的课题, 激活思维, 拓宽思路, 引导思考, 促进发展。

例如《太阳》一课, 可以提供延伸课题:说说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黑子是什么?……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们更懂得生活, 更加热爱生活。我们的美术课, 需要给孩子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课堂上, 只有当娱乐形式为解决课程的重难点服务时, 才会提升它的价值, 只有当娱乐形式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时, 才是有效的娱乐。

篇9:《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好奇

在课的开始,我出示太阳图片,让学生说说太阳的颜色、样子,认识它的作用。告诉学生书上的小主人画了四个太阳,让孩子们说说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问了:“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紧接着又有同学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这是《四个太阳》点亮了学生们想象的明灯!

这,是教师放飞了学生们的想象!

篇10: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我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以下教学流程:尝试绘画——了解认识——启发想象(提供思路)——大胆创作——小结评述。

我在导入新课后,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自由画出心目中的太阳形象,并引导学生了解太阳是由基本形(圆形和四周的光芒)组成的。学生画完后,大家一起来欣赏评价谁画的太阳最美、最可爱,并说明理由。

我观察这两位学生画的太阳,都是显得过于简单,呈模式化,只是一个圆形,圆形的周围添画了一些斜线。这种现象说明,对于画太阳,学生也都了解太阳是由圆形和光芒组成的,但却没有画出有个性的太阳形象。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创作力,从而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阳”来。

我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和课件,然后,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想象太阳的变化……以拟人的角度去看太阳,如“太阳是个爱漂亮姑娘”、“太阳娃娃睡觉了”、“太阳公公生气啦”、“太阳妹妹哭了”等等。也可以从四季的角度来看太阳,春天的太阳光芒是花朵和枝条;夏天的太阳烤得我好热好热;秋天的太阳光芒是串串成熟的果实;冬天太阳懒洋洋。更可以从一天中太阳的变化来引导:早晨的太阳像什么?中午的太阳像什么?傍晚的太阳又像什么呢?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绘画太阳的思路之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纷纷拿出画纸,大胆地画出心目中最可爱的太阳来。

在学生绘画时,我特意为他们播放了一首欢快的歌曲《种太阳》,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个性十足的太阳……

最后的小结评价环节,我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了自我评述的方式,把重点放在满足孩子叙述的需求上,充分让学生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言,表述自己所画的太阳……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是“春天的太阳”;有的学生说,她画的是“爱美的太阳姐姐”;有的学生说,他画的是“太阳公公睡觉了”……再看画面,真的是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新颖,个性十足。就连色彩,学生也是大胆地使用了五颜六色。总之,学生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太阳形象来。

可见,教师只要合理地点拨与引导,就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学生自由表达的渴望!

篇11:课文《太阳》教学反思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恒星。包含了太阳系将近98%的质量。与地球的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直径139万公里,为地球的109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平均密度1.4克/立方厘米。表面温度约6000摄氏度,中心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由氢核裂变成氦核的热核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我们肉眼看到的表面层叫光球,光球上面的一层叫色球,最外层叫日冕,它们组成了太阳的大气。太阳的自转周期为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太阳上最丰富的化学元素为氢。

太阳的活动来源于其核心部分。太阳的核心压力超过地球的340亿倍。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聚变导致四个质子或氢原子产生一个阿尔法粒子或氦原子核。阿尔法粒子的质量比四个质子小0.7%,剩余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并被释放至太阳的表面,并通过对流过程散发出光和热。太阳核心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它的表面。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因此使太阳能够发光。

光球层的上面是色球层。太阳能量经过这一区域自中心向外传递。这一层可见太阳耀斑。耀斑是太阳黑子形成前在色球层产生的灼热的氢云层。在光球层的某些区域,温度比周围稍低(通常是4000摄氏度),这便是黑子。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称为日冕。这一区域有日饵。日饵是在色球层上部产生的巨大火焰。日冕的最外面向太空伸展并辐射出从太阳产生的粒子。日冕仅在产生日全食时才能被看到。

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在其存在的最后阶段,太阳中的氦将转变成重元素,太阳的体积也将开始不断膨胀,直至将地球吞没。在经过一亿年的红巨星阶段后,太阳将突然坍缩成一颗白矮星所有恒星存在的最后阶段。再经历几万亿年,它将最终完全冷却。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系里唯一的一颗恒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的直径为139.2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太阳的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质量约为20xx亿亿亿吨,是地球的33万倍。它集中了太阳系99.865%的质量,是个绝对至高无上的国王。然而,在宇宙中,它还只是一颗质量中等的普通恒星。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没有固体的星体或核心。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其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应区的热核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心的密度和温度极高。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的内部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核心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其核心部分。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压力相当于2500亿个大气压。核心区的气体被极度压缩至水密度的150倍。在这里发生着核聚变,每秒钟有七亿吨的氢被转化成氦。在这过程中,约有五百万吨的净能量被释放(大概相当于38600亿亿兆焦耳,3.86后面26个0)。聚变产生的能量通过对流和辐射过程向外传送。核心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几百万年才能到达表面。

辐射区包在核心区外面.

这一层的气体也处在高温高压状态下(但低于核心区),粒子间的频繁碰撞,使得在核心区产生的能量经过很久(几百万年)才能穿过这一层到达对流区.

太阳的内部结构

辐射区的外面是对流区

篇12:三个太阳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确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中生字、词的音形义,并获得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并通过前后桌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情感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在分析南极人形象的基础上,体会南极人身上那种执着坚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中,生字词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检查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文体知识则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知识目标落实得较好!能力目标的落实,是本堂课的重点。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嘛,阅读这一关,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再加上这关很重要,内容不理解,下一步的分析很难,因此我采用的是分组内容的阅读。一组读一个部分,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理解内容,并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检查阅读效果。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前后桌的讨论、交流上。情感目标的体验,是穿插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产生对南极人的崇敬,学生的思想也自然受到了熏陶。

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照顾每一名学生的教学思想,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已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对发言积极,回答较好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随着教学进程发展,学生也越来越积极主动。

本节课的教学,最令我满意的有三点,首先是课堂气氛的营造 ,调动学生积极性。 因此,在刚开始上课时,我就使用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种太阳》进行导入,这样一来,即调节了紧张的气氛,又与课文《三个太阳》挂了勾。教学过程中,我也尽量用亲切的教态和谐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并借助鼓掌这种奖励方式,来活跃课堂。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其次是让学生分组分部分阅读,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不进行分组分部分阅读,而采取全文阅读,那么整堂课将会花在课文阅读上,()第三是新课的导入和课后的小结。本堂课我采用歌曲导入,用安排学生作画作结。既注重了语文学科与音美的整合,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社区消防训练日志下一篇:探讨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