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2024-07-27

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通用6篇)

篇1: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会计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发展现状

我院的会计专业是2002年通过省教育厅审批,于2005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成立是紧贴会计行业的需要,旨在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近二年考生报名踊跃。本专业生源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5年在校生62名,2012年有三个年级,9个教学班,在校生560余名。

(一)专业现状

1、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本专业专兼职教师12人中,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7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8.3%;高级职称4人,占教师总数的33.3%;双师型教师10人,占教师总数的83.3%。

会计专业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会计专业具有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和4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现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满足理论学习中的实训,也可以满足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并能对外为兄弟院校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2、教学条件

作为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学院非常重视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近年来,学院对专业实训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及教学软件,及时地应用于本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打算在今后的几年内继续扩建实训室,以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同时,积极与校外企业联系,成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走出校园、真正到社会中去实践提供保障。

(1)校内实训条件

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条件与专业学生规模适应,设备较先进,利用率较高,具有真实的职业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师资队伍得到全面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训基地的各个实训室利用率很高,学生可以完成课程任务,同时,课外也可以进行实验项目,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可以接纳其他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进行技能培训。

在专业实训室硬件建设方面,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本专业目前共建立了4个实训室、包括1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1个会计

手工模拟实训室、1个综合模拟实训室和1个ERP实训室。

共有高配置多媒体电脑近200台、实训台6套,装订机1台以及财会模拟实训专用凭证、帐册、单据(新)等实训材料,硬件设施齐全,资源充足,可以充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本专业还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管理员负责日常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在专业实训室软件建设方面,本专业引入了用友ERP财务软件,通过学习这些财务软件,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本专业还建有完整的实训教学资料与考核项目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

为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本专业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设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以及毕业前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了实践能力。目前实训基地运行基本正常,能够同时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实训和实习,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这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能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得到充分的使用,满足本专业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工作。目前这些实训室、实训基地运行状态良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有所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有所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一片大好。

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教学对象和武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编写教材。近几年来,本专业专任教师主编或参编校外教材4,本分别为《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与实务》、《经济学原理》等理论性教材。

4、教学改革

经过近7年的建设,会计专业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课程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内容逐步充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学校积极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同时紧紧围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手段,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5、教研情况

专业教师队伍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教师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2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存在问题

1、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校内实训、实训还需要进一步充实。

2、校外实践基地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3、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有待于提高。

二、专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通过“订单培养”和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符合会计职业培养要求的“工学结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省内同类院校中一流的会计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采取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和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优秀专业带头人、品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率达到100%的教学团队;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主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8%;把会计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工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能够引领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建设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功能于一体的优势专业群,在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建设内容

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会计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会计、出纳、审计、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等岗位的人才需求。基于此,本专业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态度养成,实施“双证制”教学,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主要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使其基本涵盖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

(2)课程体系构建

首先,成立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等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面向各行各业,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典型岗位技术、工作流程调研。

其次,结合会计领域会计、出纳、审计、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等岗位典型的技术和能力分析,以“工学结合,双证

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要求为框架,打破学科界限,构建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态度模块五个部分组成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新型课程体系。

第三、新型课程体系要区分不同课程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避免不同课程交叉内容的重复讲授。比如在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教学中,明确成本会计以产品制造成本作为具体对象,对成本核算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阐述,并就成本报表进行分析;财务管理则系统介绍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并将成本管理的有关内容置于管理会计课程说明。这既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又可保持各门课程完整,并相互补充。

第四、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和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适时修订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更新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

(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支撑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这些核心课程涵盖了会计职业岗位硬技能中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工学结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展开。建设的主要规划有:努力将《会计电算化》和《基础会计》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另外再建设3门院级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与行业企业合作,围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主编或参编一套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重点是紧密结合会计实务的特色教材《初级会计实务》、《小企业会计》2部教材和《基础会计实训指导书》、《出纳岗位实务》。

(5)教学资源库建设

本着开放、自主和创新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整合专业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资料、试题库、教学档案等资源,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资源,增加信息深度和广度,建成一个有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设计科学规范、使用方便快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建立配套的专业信息门户网站,实现与相关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通过有计划的派出专职教师“顶岗实践”,有目标地聘

请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等措施,聘请3名行业技术能手为骨干教师,使兼职教师数达到14人,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培养4名双师素质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以上。选派6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支柱,以行业专家、能手兼职任教为辅助,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厚、实践应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兼结合的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基本思路,在现有的4个校内实训室和4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在强化专业职业技能构架的基础上,改扩建现有的4个会计模拟实训室;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再建设5个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成立“会计咨询服务中心”。将会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具有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示范意义的实训场所,成为同类院校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平台,满足学生校内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

(三)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专业建设小组,由院领导、系主任亲自领导和监督,保证专业建设的如期顺利完成。系部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专业建设小组。

建立和完善由行业企业、学院两方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调整的调研、论证等工作,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以保证专业发展的行业、企业属性。

2、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由学院出资,学院在重点专业建设上,确保资金到位。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障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

3、政策保障

制定《专业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措施。实行项目负责制、专人专管、专款专用,加强过程控制,实施科学管理等,保障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会计专业教研室

篇2: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正在加速学科的综合化、人才的复合化、专业的融合化和英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英语人才由单一语言型过渡到语言型和复合型并存的局面。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在英语教育中既传授英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拓宽知识面,增加外交、外贸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符合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改革。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结合本专业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发展总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地处浙东沿海的区域优势,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技能水平,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发展总目标

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为依据,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把规范教学过程作为专业建设的保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立足宁波,服务浙江,面向华东,以培养能够适应滨海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稳步发展,开拓创新,使英语专业建设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发展和提高。

(三)基本思路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教学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集成、整合和深化,做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合理、课程体系更优化、教学内容更精 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先进;注重突出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时效性,构建出一个适合独立院校本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形成自身的育人特色。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能够适应滨海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以及英语教学、涉外文化产业管理等诸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人文修养;了解英语专业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和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用一门第二外语进行阅读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较强的职业能力、使用计算机操作和图书情报资料检索能力。

(二)专业发展目标

1.以实用英语、对外汉语教育、涉外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教育四大模块为主,适度保留国际交换、攻读硕士的传统。根据宁波市、浙江省人才供需情况、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本专业的办学潜力,计划在2016年增设英语本科专业(新能源方向),在2018年增设英语本科专业(环境保护方向),完善专业结构,实现英语专业的协调发展。

3.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争取将英语专业立项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力争尽快实现本专业与市内外本科院校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2014年,本专业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达到5人,计划今后平均每年新增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20人,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基本合理。

为了把师资队伍建设得更具有竞争力,以下三点应该做到。1.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努力,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凝聚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实现上述学术队伍建设的目标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5年至2016年)加强人才引进和现有人才的优化组合。目前,虽说教师的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且大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较强的业务功底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年来也占到25%。为了进一步保证 教学质量,缓解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局面,需要积极主动,多渠道引进人才。同时也要积极教改,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打造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教学效果,科研俱佳的学术队伍。人才引进特别是专业带头人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和教师梯队进行,鼓励教师潜心研究,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教学研究项目。

第二步(2016年至2017年)加强教师培训。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自身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国内外深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调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在配备青年教师导师的同时,兼顾其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的一致性,使指导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多开展观摩教学、课堂教学录相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相互切磋交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目前科研经费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证每年有2-3位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跟目前已建立合作项目的国外大学探讨互派教师研修的项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和学术活动,提高整体学术队伍的专业水平,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至少能有1-2名省级名师。

第三步(2017年至2018年)壮大队伍,提高层次,推动科研。经过4年的努力,使学术队伍不断壮大,教师按研究方向结成梯队开展学术研究,预期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5%,教授增加到至少8人,科研成果更具学术价值,发表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的文章越来越多,有影响的个人专著教材问世。英语专业在目前的基础上,力争至少1门冲入省级精品课,再有2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2.科学研究

科研是二级学院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做好科研工作对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英语专业今后的科研工作将依托四个工作室,分为四大领域展开。

1)语言文学工作室

英语语言学和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主流。多年来,我院已开设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语语言学及相关的文体学等课程。任课教师皆具有本专业研究生学历。本院计划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英美小说欣赏、诗歌评论、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等课程,尽量做到与国际名校本专业课程设置接轨,并计划在莎士比亚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小说欣赏、中西方文化比较及翻译等方面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本工作室主要是为了教师的科学研究以及对考研学生的辅导工作服务。

2)实用翻译工作室

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几年来,我院英语专业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有关翻译教学及研究的论文数十篇,出版译著数部。我院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梯队建设,其中主讲翻译课程的教师均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院成立了由资深教授牵头的翻译研究中心,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未来的两、三年中,我院可望形成一个以实用翻译为主,凸显宁波城市商务特色,以翻译理论为辅的翻译工作室,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为区域经济产业进行翻译服务为工作核心,既锻炼了学生的英汉翻译实践能力,又丰富了校企联系,同时增加了我院的社会效益。

3)涉外文化工作室

涉外文化交际,随着全球化的快速进展,是越来越受社会重视的一种手段。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差异,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等。这门学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学科。近年来,它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的关注。

在中国,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我们和国外的各种交流愈加广泛,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因此,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研究经历。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探索研究。着英语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交流也愈加频繁,跨文化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英汉教育工作室

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女生居多,这是多年来的定律。而女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钟情于语言教育事业。这里就要分对外汉语教育和英语教育两种情况。眼下对外汉语教育在国内外都很盛行,也是一种很不错的就业渠道,我院将在已经获得对外汉语教学证书的教师中选取适当的骨干来进一步推动该方向的教学和管理。而国内英语教学市场一直方兴未艾,各中小学以及培训机构都需要英语教师,本工作室就是为了对教育方向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以及想在该领域从业的学生进行服务。

英语系将按照这4个主要研究方向设立工作室,教师将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工作室。目前在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师资较为雄厚,今后要大力加强在教育学和涉外文化领域的研究。这四个工作室将定期举办有关本领域具有代表性、前瞻 性著述的介绍和评论;研究所内部教师的论著交流;邀请本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等。

另外,为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教师潜心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制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奖励学术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制订政策,把教师的科研作为计算工作量重要的内容,推动全体教师大搞科研,使本专业的科研活动蔚然成风。

3.人才培养

一个学校的立足之本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首先要加大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另外,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

(1)尽最大努力和国外的学校建立交流或互访关系,尽可能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到国外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2)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外语学院对老师进行培训,尤其要尽最大努力把国外的教学专家请来做讲座或进行培训。

(3)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的知名院校进行培训。(4)鼓励和支持老师在职或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5)利用英语系现有的力量,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形成一个培训小组,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公开课,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取长补短。

4.硬件建设

总体而言,英语专业的基础设施较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教学基础设施

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专门配备固定的教室,以便基础阶段(一、二年级)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课桌设置为圆形或群组型,便于语言教学方法的实施。另外,为学生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利于语言学习效果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尽量能使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实行小班授课(24人/班)。

每个教室都应是多媒体教室,同时有卫星接收器,至少也要有多媒体课件便携式播放器,既便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和新知识、信息的获得,也是教学评估对英语专业教学基础设施的指标要求。

二)教师办公条件

教师应每人配备一台电脑,配备扫描仪,打印机,便于教师备课,进行教学研究;同时,解决教师办公室基本的办公经费问题。

(四)学生发展规模

遵循“注重质量,适度发展”的原则,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120人左右。到2018年,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240人左右,其中实用英语、对外汉语教育、涉外文化产业管理、英语教育、新能源、环境保护等六个方向,每个方向的学生在40人左右。

(五)课程建设目标

2014-2018年,应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力争将现有校级精品课程打造成浙江省精品课程;争取新增校级精品课5-7门;所有开出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计划执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把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习题、课外补充材料等上网,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力争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和国外院校联合办学,例如同美国、英国等院校建立交换生计划,或者以邀请外国学者利用平时学期或者寒暑假来我校讲学的形式,为学生开设有关西方文化、文学欣赏、语言学研究等课程或讲座。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倡在教学中根据每门课程独有的特点,使用先进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力争申报校级、省级教改立项5-10项。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学生的总体评价不仅仅依靠期末考试,而是结合学生在一学期中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的综合评定。例如,各种形式的平时测验、作业、日志、论文、文献综述、课堂参与以及出勤情况等。

(六)教材建设目标

1.到2014年,本专业所有课程选用高质量的、最新的优秀教材的比例达100%,尤其重视选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

2.针对区域特点,编写一套专业选修课方面的特色教材,突出专业优势。3.“十二五”期间,结合选用教材编写与之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集3—5部,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七)学术科研目标

2014年—2018年,在现有本专业教师科研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立项5—10项校级科研项目;适应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立项2—3项校级教改课题;在以上研究课题出成果的基础上,立项2—3项市级、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教师的辅导下,发表科研论文的学生数达到 10%。

(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

1.到2018年,建成5个实习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实习的需求。

2.到2018年,在宁波大市各区内建成2-3个创新工作室,保证学生就业创新需求。3.根据实践教学的发展需求,对现有语言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提高使用效率。4.规范英语角等学生社团,依托社团举办丰富多彩的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它们在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三、实现专业建设规划的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的领导工作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是专业求发展、成特色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把专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首先,成立由主要领导、专家、教研室主任组成的专业建设规划论证小组,负责英语专业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其次,根据学校的情况与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发展潜力,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找准英语专业未来几年中在学校专业结构中的位置,合理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第三,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组织有保障,措施有落实。

(二)改革专业培养方案

继续深化“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阶段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增设朗读课程,开展Workshop、Talk Show、英语电影配音、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译比赛、辩论比赛、词汇大赛等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在高级阶段分流培养,开设富有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如英语中级口译、商务英语、英译汉、汉译英、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涉外文化管理、教育管理学等,并积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针对本专业教师在学历、职称、年龄、学术科研水平等结构方面的改善空间,拟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国家教育部决定实施高考改革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及对策,使广大教师真正树立爱校、爱系、爱岗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以人为本,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

2.统筹兼顾,质量并重,做好教师的吸收、引进工作

(1)大力推进博士、教授的培养、引进工程。今后五年本专业培养和补充教师的主体是博士、教授,每年平均培养或引进1-2名博士,改善本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

(2)加强教授的培养、引进与聘任工作。在引进人才时,遵循师德高、职称高、教学水平高、科研水平高的“四高”原则,切实改变本专业不够合理的职称结构。同时,聘请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其它院校或企业的的教授或专家学者为本专业客座教授,帮助本专业带学科、带队伍、带科研,指导青年教师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促使他们树立严谨治学态度。

3.积极推行优秀教师激励机制

(1)制定规划,提出具体要求,定期考核,动态管理。

(2)采取倾斜政策,创造优良的教学科研条件,提供学术交流机会,加速优秀人才的成长进程。

(3)对学术骨干、教学带头人、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制或奖励制度。给予学术骨干、教学带头人、优秀主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物质上的奖励。

4.建立师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1)对本专业教师实行最低聘任期制,硕士为3年,博士为5年;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尽快进入教师角色;鼓励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报考定向研究生,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工作满2年后报考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

(2)有计划地安排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访学;讲师及其以下职称教师的进修形式以报考定向研究生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方式进行。

(3)根据每年的评教结果,凡被认定为“学生最不满意教师”的教师实行教学待岗,通过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4)2014年起学历达不到硕士及以上者(40岁以上者除外),本专业学科评议组不予推荐高级职称或中级职称的评审。

(5)推行中青年教师(40岁以下)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制度,对不服从安排者不予评聘高一级职称。

(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营造浓郁的专业学术氛围 1.严格规定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任务。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聘期内应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5篇论文,其中1篇在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上发表;讲师在聘期内应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4篇论文,其中有1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助教在聘期内应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2篇论文。

2.实行教学、科研课题立项制,培植优秀教学成果。对校级重点课题负责人及其课题成员进行奖励,并提供学校课题经费百分之十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出台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对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另行奖励。

3.每学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举办1-2次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4.本专业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每年应举办一次全院性学术讲座;鼓励讲师及其以下职称的教师举办学术讲座。

5.开展学术骨干、教学带头人、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活动,并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五)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完善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各模块平台、模块拓展平台和专业选修平台的基础课建设工作,开出国家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英语教学大纲为基础英语教学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构建学业优异生提高班的课程体系,为不同方向的考研学生服务。

2.根据本专业情况,确定2-3门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努力从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市级精品课程的立项打下基础。

3.改革主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大语音和口语课的改革力度,实行语音过关考核,开发口语等级考试,使口语课体现课堂内容与课外内容相结合、课程考试和口语等级考试相结合,要求学生口语标准、流畅、得体;写作课突出应用文体和学术文体的写作训练,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口译实践和翻译课程要以口译课程建设为重点。

4.组织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对于选定的教材,要求教师吃透其精神,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实际,编排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大纲既和课程内容相吻合,又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

5.科学编制教学进度计划。以专业基础课打好专业基础,以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突出专业特长,以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师范特色,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提高实践能力,以公共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强文理渗透,实现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培 养目标。

6.强化教材的选用机制。原则上非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推荐教材不用,杜绝粗制滥造的、质量不高的教材进入课堂;发动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出台激励措施;组织教师编写与优秀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习题集等,提高教材使用的针对性。

7.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内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六)严格教学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1.严格执行《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教师备课制度》、《教师工作要求》、《教学工作规程》和《教学质量责任制度》等一系列教学基本文件,规范和约束教师教学行为,使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杜绝上课迟到、早退、旷工、随意调课等现象,保障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备课、课堂教学、答疑辅导、考试、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等教学工作环节有序运行。

2.实行课程主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和质量进行考核。凡是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原则上都要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务,系领导进行严格审查;对不接受教学任务或教学质量较差或违反教学纪律的教师,要暂停教学工作或调离教学岗位。

3.推行早晚自习制度,加强学风建设。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纠正一部分学生学习懒散的不良习惯,形成学生自觉自习、教师认真辅导的良好学风和教风,将英语专业学生分年级、班次在固定的教学场所上早晚自习,在学生晚自习期间,派三名青年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并辅之以值班人员的严格督查。

(七)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抓好实验和实践教学

1.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切实担负起实验室管理的责任;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听力课程的学时数按教学计划开齐开足;进一步完善语言实验室的开放体制,在时间和内容上给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篇3:独立学院如何推进专业建设

一、课程建设

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是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服务社会是独立学院的主要使命,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独立学院最重要的职能, 以就业为导向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独立学院应结合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专业总览, 深入研究各专业课程设置, 对人才培养的高层设计固然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但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归根到底是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决定的。我院在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分配时充分考虑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问题, 在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业务能力培养与体质健康合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技能训练、专业能力与人文修养等关系的时候, 特别注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断进行修订和调整方案, 防止顾此失彼。学院采取科学方法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 体现专业课程特色;为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的状况, 注意内容的融合贯通和有机联系;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完善计算机课程和外语课程设置, 着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课外结合, 安排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认真研究实践教学体系, 不断进行调整, 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若干措施, 精心安排一些重要环节, 例如建立创新学分的认定制度等, 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 独立学院要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 优秀课程建设为重点, 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目前, 我院要求凡开设的课程必须全部建设成为合格课程, 在此基础上, 全院确定了21门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建设课程, 并力争在未来几年内建成几门省级精品课程。

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用、强技能四个原则。独立学院是本科院校, 不同于高职院校, 它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宽, 开设课程要符合专业的要求, 达到本科学业标准。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动力,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 独立学院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逐步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并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开发出具有品牌性质的实践教学课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 我院已建立97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 独立学院应市场需求, 积极开设了一些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或侧重某些更为合适的专业方向, 此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时, 首先要依据教育部对该专业的批复文件, 确定其学科定位, 然后才能对专业课程进行正确设置。如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于管理学科, 在课程建设上, 要处理好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 适度调整课程设置和结构;要以公共课、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 以商务理论与信息化技能为核心, 一方面适当增加通识课程, 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价值导向, 同时把商务软件应用、商务信息化问题的解决与英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环节。

二、教材建设

加强教材选用管理, 建立教材评估和选用制度, 保证优质教材的适时选用。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专业要求, 尽量选用国家优秀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优秀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推出的“十五”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特别注意选用面向21世纪的教材。坚持教材质量的全面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进一步掌握教材选用情况, 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选用教材时, 要经过课程组遴选推荐, 主讲教师申请, 教研室讨论, 系主任严格把关, 最后由教学处审核批准确定。针对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实际, 组织相关专业教师, 开发符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材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软件和辅助教材, 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 鼓励相关教师加强校内、外合作,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编写部分专业系列教材。

三、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拥有一支素质较高、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较合理、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原因, 师资结构不合理, 而且突出表现在“严重缺少35岁以上的中年青骨干教师”, 即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弱势现状。为此, 独立学院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副高以上教师, 另一方面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独立学院大力引进副高以上教师需要抓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引进高职称教师, 二是重点引进双师型教师、博士研究生;三是重点引进新课程和紧缺课程教师。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应当采取以下五项措施:一是重点培养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二是加强老教师的传帮带, 选送部分工作突出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所进行培训;三是鼓励中青年教师考博, 积极参加社会上和学院组织的各类教学、科研竞赛和评先活动;四是在中青年骨干讲师中开展选拔培养为副教授的工作, 我院选拔培养了28名中青年骨干讲师, 使其逐步具备履行副教授岗位职责的能力;五是鼓励科研多产, 发挥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的作用。独立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重视实践教学, 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如我院法律系有50%的教师具有律师资格证, 具有司法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 这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构成了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我院经济系教师中有高级经济师, 会计系有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旅游系有高级导游等, 逐步构建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队伍, 实习实践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业务指导经验。独立学院开设的新兴专业较难引进科班出身的教师, 在师资引进和培养时, 要根据课程设置需要, 慎重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结构。如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往管理学科靠近, 也可以往工科靠近, 我院该专业则偏重商务, 定位管理学科, 所以在师资组成中, 原有的很多教师是计算机科班出身, 靠自学或接受继续教育获得管理学方面以及经济学方面的很多知识, 慢慢转向管理方向, 从而充分改善了教师的专业背景结构, 教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另外, 该专业根据课程设置需要专门招聘了一些硕士研究生, 他们的本科所修专业为计算机专业, 研究生阶段所修专业为经管类方向。总之, 新兴学科尤其是边缘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共性就是:要求专任教师一般需要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知识背景的, 而且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自学或接受继续教育获得第二专业相关知识。

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 重视实践与创造性教学, 加强专业实验室与学生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我院目前承担教学改革课题27项, 以研促改,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之, 确立和深化“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特色教学的教学改革, 重视实践教学, 以优质教学质量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是独立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方向。独立学院要跟上时代变化, 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第一, 利用多媒体技术, 丰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如在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 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 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 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积极推行导师制,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 以项目、案例等贯穿课堂教学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 以体现教学成果。

五、学风建设

改变传承式教育、应试教育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态度, 掌握素质教育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 我院为营造学习氛围, 改善学习风气, 在各系各年级学生中积极开展“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系列研讨活动, 另外还开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中心。同时, 结合课堂教学,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以赛促学”, 全面抓好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竞赛的工作。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创新活动, 在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学科竞赛中, 比较突出的成绩有:经济系学生在2008~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多名;计算机系学生参加第十五届至十九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作品本科组竞赛, 连续5届屡创佳绩, 获得2次一等奖和2次二等奖;经济系学生2009年获得全国大学生首届网上零售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以赛促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众多的获奖成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声誉, 间接提升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作为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产物, 积极推进专业建设, 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代的本科院校, 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 决定专业建设的主要取向。围绕这个关键问题, 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都在尽显己之所能, 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推行教育教学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篇4: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关键词】外语专业  学风建设  载体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9-02

学风建设的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要实现学风建设的长期有效、深入人心,真正营造起“好学、勤学、乐学”的学习氛围,不仅需要健全的日常管理制度,更需要丰富而有效的工作载体。钱江学院外语分院立足学生,从学生心理需求和专业特点出发,寻找与第一课堂、与专业学习相契合的着力点。创新形式,利用专业教师队伍、团学队伍,开发学生乐于参加的第二课堂专业活动,使学风建设有导向、有载体、有抓手,让学生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使学生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成为良好学风的营造者、践行者、维护者。

一、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风建设载体构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学风建设载体的概念与要求

所谓载体,最早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其涵义是,科学技术上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逐渐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指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泛指一切能承载物质、知识、信息或文化的物体、方式或平台。学风建设的载体即指能够承载、传递学风建设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题所运用,且教育主客体能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方式。[1](127)就其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与传媒载体四种形式。

2.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特点

大学生阶段性心理特点:大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支配心理需求,希望能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获得自主。大学生自主心理包括: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自主探究、自我管理六个维度。大学生正是自主能力构建的时期,这一阶段性决定了学校教育需要搭建平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主能力。

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基本特点: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上集中体现出了以下问题:第一课堂参与程度低、早晚自习积极性不高,专业学习中口语难、单词难、缺少语言环境;在课外活动中,由于专业基本功相对薄弱,因此相比专业活动更偏爱参加娱乐性的文体活动;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存在以下突出特点:喜欢宅在寝室看电影、追剧,社交中喜欢聚会、喜欢分享。

3.外语专业学习的特点与需求

根据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习得理论(Monitor Theory)认为:学习,尤其是第二语言的学习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学习和习得,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例如:母语的学习。通过习得掌握的语言,能轻松的交流和使用。英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是系统学习的第二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除了必要的课堂学习之外,类似母语的语言习得环境是最为宝贵的语言学习条件。

二、第二课堂专业活动的开发与开展

针对以上需求情况,钱江学院外语分院有针对性地开设一系列第二课堂专业活动:

1.玩转第一课堂:玩课本、玩单词

玩课本——课本剧大赛,

内容:针对学生第一课堂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开设,将课本中经典的文章,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并评比。

玩单词——寻找单词王词汇竞赛

内容:针对各年级英语考级的需要,由专业老师出卷,开展词汇竞赛。学生可以借此对词汇掌握情况进行自查。

2.玩转课余生活:玩电影、玩社交

玩电影——影视作品配音大赛

内容:针对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看电影、追英剧、追美剧的爱好特点,选取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开展配音大赛。

玩社交——英语角派对活动

内容:针对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喜欢聚会的特点,每月开展英语角活动,利用外教资源,结合重要西方节日、会员生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派对活动,体验西方社交文化。

3.将课堂还给学生:玩自习、玩分享

玩自习——晨读设计活动

内容:针对学生早晚自习积极性低落的问题来开展,由各个班级设计晨读内容和形式。在早晚自习时间可以开展朗读、单词速记、演讲、配音、课本剧表演等各种专业活动,使分院层面的第二课堂专业活动走进每天的早晚自习。

玩分享——专业学习沙龙

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喜欢网络分享、转载、点赞的特点。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分享活动,如:“英语角嚼英语”名著阅读心得分享,专四、专八、考研、出国、考证等考试经验分享沙龙,利用微博、人人网、qq群等网络载体进行学习资源共享。从而建立起一个完全由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

三、学风建设载体体系的建成

1.按载体类型分类,可构成以下体系:

直观载体: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形成了英语角宣传栏,QQ群、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作为直观载体。这些载体承载了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起到舆论宣传,刺激促进的作用。

管理载体:充分发挥管理载体的约束作用。其中,晨读设计大赛、“寻找单词王”词汇竞赛等项目构成日常的管理载体,使早晚自修等学风建设的难点有抓手,这一层面的载体更成为培养精品专业活动成果的基础。

活动载体:应时、定时开展的专业沙龙、配音大赛、课本剧大赛等活动构成了活动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习得语言,真正实现在玩中学的效果。也使学风建设呈现出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局面。

文化载体: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是英语专业呈现给学院的重要校园文化形式之一,其中表现出了,热爱专业、实践专业的专业精神更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涵。

2.按项目内容分类,可分成以下体系:

听——“寻找单词王”词汇竞赛、配音大赛等项目中,有效训练了学生精听、细听的能力;

说——英语角、专业沙龙、演讲等活动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读——晨读设计大赛中朗诵、演讲,“英语角嚼英语”名著阅读经验分享等活动都大力曾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写——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剧本进行改编、整写,是写作能力的综合锻炼。

综合能力——以表演、交流形式展现的专业活动是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锻炼。

四、实施成效与创新意义

1. 项目实施成效

(1)英语专业学生考级通过率逐年攀升:

英语专业四级一次性通过率:2009级:50.6%,2010级:60.1%0,2011级:73%,其中2011级通过率最高的班级达到93%。

2.项目创新意义

(1) 搭建起系统的学风建设载体,提供学工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建设平台,使分院日常的学风管理有抓手,不再留于“考勤+处罚”这一单一形式。

(2)深化了学风建设的内涵。在这一平台下,学风不仅是指没有旷课,没有迟到、早退,更是从专业角度、从学生生活出发,增进专业理解,使专业走进学生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第二语言的学习创造了语言环境,为学生专业成长提供切实帮助。

(3)使学生真正成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在这一载体下,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早晚自习等课堂时间由学生充分自主,并形成自我管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

参考文献:

[1]薛波.王莉.付瑞琼《高校学风建设的载体研究》[M].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7

篇5:二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规模逐年扩大,已有毕业生四届共356人,现有在校生367人。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本专业积淀深厚,基础坚实,通过输送合格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正以合理的定位、科学的管理、雄厚的师资、良好的学风,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教学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调整为主线,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以《高等职业教育法》为准绳,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为标准,紧紧抓住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各项主张这一契机,按照学校的总体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从我院实际出发,遵循市场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贯彻规模、结构、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把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摆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的原则。2.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全面调整的原则。3.结构优化和动态调整的原则。4.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并重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专业建设定位

通过社会调研与了解,根据我院的综合教学条件和优势,由此确定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定位是:积极培养社会急需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的学前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也重视专业内涵质量的提升建设,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集中力量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具有领先地位和鲜明特色的专业。

四、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适应我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格局的变化,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的原则,通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武威市乃至河西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本基地的建设,使学前教育专业居于省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家评估标准水平,为省内其他同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作为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理应面向西北,承担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找准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地方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地方学前教育完善与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性技能型人才。

2.以“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创新性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而地方学前教育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主要表现为:学生既能把握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理论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同时,掌握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胜任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及小学音乐、美术、舞蹈教学。

3.以能力培养与和谐发展并重为手段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确立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2 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进一步加大以音乐、美术、舞蹈和教育教学理论为核心的理论课建设力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和伴奏、舞蹈表演、手工、绘画等应用性学科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从业能力;三是努力塑造乐观向上、偶爱和善的和谐人格。在此基础上,整合学院的优势资源,进一步把特色专业做大做强,为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奠定牢固的基础。

争取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到2013年,建成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教学条件完备、专业特色鲜明、教学管理先进、教师队伍强、教学质量高的省级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前一阶段专业建设工作所累积的经验和业已打下的基础,借鉴省内外兄弟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向,未来一个时期(3-5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立足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和职业背景,总结省内外同类及相关专业的办学特色,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以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研究、探索和建设,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各项评价指标要求为建设方向,科学定位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强化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前教育专业办成立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际,能适应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

从上述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出发,下一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1)人才培养模式的规范性与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2)人才服务方向的地方性与广域性相结合的原则;(3)人才培养规格的“实”与“活”相结合的原则; 3(4)人才知识结构的理论水平与技能训练相融合的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的“通”与“专”相统一的原则。

2.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和扩建校内的实训室。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经过学习取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教师技能训练室建设规划,完善五个技能训练室:汉语英语语言训练室、音乐基础训练室、美术基础训练室、育婴训练室、蒙氏教育训练室; 新建心理学实验室、幼儿游戏模拟实验室、生理保健实验室、以及 2-3个校外儿童生理心理观察室;建设一家附属幼儿园,增加先进设备,满足实训需求。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通过 1-3年的努力,建成外省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就业实习基地。目标是每年扩建1—2个外省市实训基地,为学生了解学前教育行业和市场现状及发展动态,毕业后顺利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争取建成省市学前专业教育培训基地。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可划归对应教研室管理;校外实习基地要签定共建共管协议,以保证实习和科研的需要。图书和资料、网站也要遵循专业建设的要求,进行系统规划建设。

3.科研目标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并及时总结教改成果编写教材。为了配合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发动全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编写适合高职学前教育的教材 2—4本。其中主干专业课程和特色专业教材争取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积极申报学院、省市级教研课题,全系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研究工作,出研究成果。力争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 1—2项,力争实现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年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 5篇以上。

4.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要求和国外对幼儿园师资的培养的发展趋势,及我们对甘肃省地方的实际情况调研,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本专业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能够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有创新意识,有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的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幼儿园教育研究,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构建我院独具特色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育婴师资格证书、营养师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力争到 2013年,双证书比例达到100%。

5.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引进与培养并重。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双师型骨干教师;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委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学术活动和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念,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在幼儿园兼职或参与、承担教学、科研、管理,提高专业技能;申报学院教研项目和省市教学研究项目,探索教育规律,结合教学实践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和科研论文。通过这些措施,优化教师结构,增大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比例、硕士的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聘请幼儿园及社会人士担任部分专业课兼职教师。

五、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

(一)教学基本建设 1.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以 5 “双证融通”为核心注重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初步形成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岗、证、课”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贯通教学、见习、实习三个环节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把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认证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把专业课程建设与职业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阶段和要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出了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

(1)技能训练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利用校内的资源(钢琴室、舞蹈室、画室等)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实训机会。

(2)交替见习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利用实训周时间到实训基地参加教育见习活动。

(3)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毕业班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要离开学校到教学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活动,在实习中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把实习成绩纳入学生毕业考核与评价中。

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更全面的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继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幼教管理、科研人才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在比较重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强调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教学技能。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课程建设质量的基本保证。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相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坚持 6 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以及教学的针对性,不断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修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逐渐完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构建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配合学院总体部署,加强教学管理,逐步实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建设是学院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关于“要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有计划地建设优秀课程”的精神,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确保合格课程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规划是:凡所开课程(包括选修课)均应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精品课程的比重。计划每年重点建设2门院级优秀课程,确保到2013年有3门以上的课程建成核心课程。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优中求精,计划到2013年有3门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自执行以来,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几次修改但还不完善。在2009年修改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准确分析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及其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专业主干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选修课,将课程体系设置分为“基本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拓展”三大模块,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围绕专业技能展开教学,以初步形成全新的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结构与职业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结构的衔接对应。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必须立足于它特有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以满足就业需要为目的的技能训练体系,研究和讲授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活动设计的理论与技巧,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健康、艺术等几 7 大领域的能力发展与活动规律,以及这些领域的学前教育内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

4.实践性教学环节

制定并完善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案和内容。以提升教育见习、实习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目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①多方争取专业建设经费,新建蒙氏教学平台、幼儿手工艺制作实训平台。②完善实习方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成分。③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要求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率。④在突出和强化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系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深化专业之间的交融,实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⑤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特”和“实”。具体实践上采取选修课、基本功训练、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5.教材建设

及时总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编写适用的教材是专业建设规划的重要方面,几年来,主讲教师出版教材、编写讲义6本。目前正着手继续编写出版学前教育专业教材。

①关于单门课程建设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每门课程进行全面的高质量的建设。② 对有关课程特别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进行教材建设或自编授课讲义。

6.教学研究

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和教学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规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和研究。明确专业研究的重点,参与一些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侧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应用与推广。通过研究,使本专业具有比较宽广的 8 学术视野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能够与专业的发展同步,从而走在学前教育实践的前面。

7.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系教育教学工作督导组,由系上主要领导及各教研室主任担任成员,建立听课制度及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和试讲,并给其安排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方法,确保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文件资料提供、归档、保存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日常教学资料齐全、规范和及时到位,便于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强化教学科研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坚持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学生考评和同行考评相结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 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增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支撑。

8.学风建设

积极组织成立学习性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结合专业学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经常组织竞赛、讲座、主体班会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结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精神,在学生中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项目”,开展包括专业拓展、义务劳动、学雷锋、文化体育活动、主题班会、设计竞赛、各类展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配合第一课堂主渠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形成优良的学风与育人氛围,校园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浓厚,教师风范应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学术思想活跃;学生风貌应做到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二)专业特色建设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初步形成以“吹、拉、弹、唱、跳、画、教”相结合的学前教育专业“四化”特色,即:素质培养一体化;技能训练规范化;实践 9 活动系列化;创新能力个性化。(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一体化 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对教育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2)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规范化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等。(3)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系列化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系列活动,包括教育见实习、师徒结对、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4)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个性化创新特指在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方面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育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等。

专业特色具体体现在总体的办学思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教学特色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教学管理方面。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师资结构

本专业有专任教师20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中副教授5名,讲师11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或研究生学历教师8人。从总体上看,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与学缘结构比较合理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师资的引进和培训

依托学院师资培养相关工程,根据“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上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

1)通过培训和学习,全体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牢固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

2)三年内,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数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使教师学历结构尽快适应我院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到2013年,学前教育的院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15%左右;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5%左右。

4)制定并落实与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稳定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既是专业建设的客体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按照这个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合格的师资队伍。第一,要按学科和课程门类设置教师的岗位。要对现有教师按照岗位需要和业务特长、兴趣,搞好学科定向和工作分工。让每个教师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领域、承担这个领域的教学任务,使之形成特长、发挥特长、尽快成为学科带头人。第二,大力培养紧缺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教师,培养学术带头人。对紧缺学科和重点学科的教师,要鼓励基本符合条件的现有教师改任,不够的,优先引进。要在安排课题与课题经费、安排参加学术活动和进修、选拔骨干教师和评聘职称等方面给予优先,鼓励教师在学术和教育教学上成为名师。第三,大力建设教研室,特别是建立“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教研室。

3.教风建设

1)增强学习意识。全体教师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2)规范职业道德。加大工作力度,坚持政治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将思想工作、政策导向和物质激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职业责任感,自觉履行职责义务,遵守职业规范,发扬科学精神,遵循学术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明确教学要求。自觉遵循学院的教师教学规程,坚决做到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答疑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课程考核、认真指导实训),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

4)加强考试工作。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监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评卷工作严肃、认真、公正、细致;课程成绩考核科学、合理、规范。

5)杜绝教学事故。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教风从事教育工作,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杜绝教学事故。

6)积极开展教研室活动。教研室和实验室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坚持相互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研水平。

7)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做好每的评优选先工作,激发教师努力从教的积极性。

8)完善信息反馈制度。做好班级信息员反馈信息的分析整理工作。9)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尝试新的考核方法。牢固确立学生主体和能力为本的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0)加快新教师的培养。新教师必须能够按照开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熟练地掌握课程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熟悉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新引进专业教师和刚大学毕业的专业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各个实验环节。做好新教师的考核工作,见习期满,对考评不合格的新教师延长其见习期。

11)加强教学管理。将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到教学全过程。12)认真做好辅导员工作。严格履行辅导员工作职责,坚持每周的宿舍检查制度,管教管导,班级管理要有学期目标,具体措施。

13)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年级学生技能考试的合格率、英语和计算机考级的通过率作为工作目标落实到教研室,把各课程学生学习成绩总评的合格率作为教师完成教学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各个教师。

14)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全体学生的技能比赛;至少组织一次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和实践教学基本功)比赛,组织2-3次示范课观摩和交流活动。

六、专业建设的条件保障

1.经费方面:主要由学院负责投入。

2.师资方面:加大引进力度,拟在三年内引进2-3名师德高尚、事业心强、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此外,拟聘请兼职教师8名,开设两门以上实用型的任意选修课程。

篇6:护理学院专业建设报告

护理学院成立以来,经过学业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护理学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护理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护理学专业拥有一支团结务实、勇于创新、作风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护理学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力促护理学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

学院坚持以“面向21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的护理教育事业,培养多层次,满足社会需求的一流护理人才”为目标,依托河南科技大学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大学8个附属医院提供的良好教学实习基地,形成了一个注重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关注人文精神、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高等护理教育体系。2.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

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本专业专业拥专兼职教师5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32人,博士2人,硕士13人,外籍教师4人。

3.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根据护理学科的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系统收集临床护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护理过程的能力,以及控制和评价护理效果的能力,使护理毕业生能在临床、社区等不同的场所为各种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学院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当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和急、难、重症护理,能够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并具备在护理专业领域不断进取的能力。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实践环节教学资源雄厚。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学院重视实践教学,确保实验课程实验开出率100%,同时十分重视到附属医院早期接触临床、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紧密联系各附属医院,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无缝连接,学院拥有9所附属医院,36个优秀实习基地,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实训、实习的教学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夯实护理学专业教学基础,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优势

护理学院成立以来,经过连续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学风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1.教学队伍优。本专业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他们大部分来自学临床一线工作岗位,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学院一贯坚持执行高级职称教师承担本科生教学的原则,高级职称上课率100%,深受学生喜爱,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也给青年教师起到榜样作用。

2.教学计划和大纲针对性强。在学习兄弟院校护理学专业办学经验和总结本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次组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认真设计编写了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培养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从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学生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全面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强化把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临床技能的能力。

3.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本专业注重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基础平台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本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同时,带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开展丰富多样的见习与实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其遇到的问题,培养其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4.改革力度大。本专业不仅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高度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特别是在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有2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人送到协和护理学院进修学习部分课程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专业通过“挑战杯”竞赛、SRTP项目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临床技能和护理科研能力。

5.服务意识强。本着“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考研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灵活就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就业率居全校前列:2013年就业率 2014年 2015年

三、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专业结构调整

本着一切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与时代同步,进一步完善专业结构调整,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

1.牢记四个“有利于”,以便于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简言之,就是为了教育事业这一百年大计,因此,本专业以如下四个有利于为基本指南,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护理学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学科研究的初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获得相应的护理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轻松走向课堂,愉快步入社会工作。2.面向社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成立以来,本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护理人才的需要,科学地将护理学专业分为三个方向,即临床护理方向、涉外护理方向(2014年起招生)、老年护理方向(2015年起招生)。调整原有基础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课时,增开西方文化导论、西方伦理学、护理英语情景对话、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临终护理学等专业特色课程。

四、专业结构调整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建设团队、加强科研、改革课程、开放交流、”为抓手的学科建设思路,促进我院学科发展,力争办成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护理学院。

(二)基本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类健康之整体护理”的办学理念。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实施科学发展,正确处理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内涵与外延,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实现学院改革发展与师生切身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建设和谐校园。

2.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思想。护理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充实内涵、凝练特色、提升水平、增强实力。从有利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出发,加强内涵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新的优势。

3.坚持特色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工作中,注重凝练“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双面向”特色,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以特色树人、以特色塑造人、以特色吸引人,在特色中凸现学院的品牌和地位,提升专业的形象,扩大品牌效应。

4.坚持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大力开展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适应能力。通过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创新,探索一条有利于专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建设目标:

围绕建设国内高水平护理学“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长远目标,进一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省内领先水平和国内竞争能力的学术创新团队、科学管理团队,彰显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优势和特色,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办学实力强、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学科。

1.办学规模:根据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三年内在校生达到1200人;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规模达到15人。

2.学科专业建设 将护理学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确保将护理技能教学培训中心建设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成省级护理统计学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3.师资队伍:五年内,使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达到85%,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争取引进、培养硕士10人以上,博士5人,实现青年教师硕士化。选派5-10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引进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2~3人,打造学术创新团队2个,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培育省级教学名师1-2人,校级名师2-3人。

4.科学研究:五年内力争获得省级教学、科研项目3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科研成果奖1-2项,教学成果奖1-2项。SCI、EI、ISTP收录论文10篇以上,承办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2次。

5.课程与教材建设:新建省级精品课程3-5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力争国家规划教材主编1-2人,出版专著5部。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1.优化学科团队,高中搭配,学科梯队趋于合理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采取“引进、培养、锻炼、提高”等措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有活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创新团队。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安排青年教师到本科院校、医院进修培训,提高实践能力,积累临床经验,选送部分教师去海外或国内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使我院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有较大的改善,形成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教育理念适应护理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科研团队。

2.加强教风建设,严谨笃学、修德育人

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创建敬业、奉献、严谨、自律的教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全体教师真正做到符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形成“严谨笃学、修德育人”的良好教风,有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在同行内被认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科研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青年骨干教师中选拔、培养高水平、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凝炼科研方向,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创出特色,形成优势。集中优势力量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努力提升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依托护理统计实验中心,加强对老年护理研究室、社区护理研究室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引进、培养和调整,为研究室配备高水平的专兼职科研人员和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将二个研究室扩建为研究所,并将其建设成为有明确研究方向,承担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争取每年申报2-3项省级科研项目,并力争在护理学领域国家级科研立项和省级科技成果奖申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加强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实习基地建设

按照本科院校护理专业设置标准,根据我院实际,以护理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快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护理实验教学中心多功能开放性护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护理技能平台、临床护理技能平台、社区护理人文平台和护理研究统计平台等四个模块的建设,提高护理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性能力,在省内普通高校中起到实验教学示范的作用。到2018年,力争建成护理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组织编写护理本科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材。与职业护士考试接轨,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初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加强实验项目微机化管理,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使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稳定现有的实习基地,不断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网络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教师队伍建设及院校之间的协作,做到相互依托、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抓好护理专业实习改革试点,逐步完善实习前技能操作培训、实习中考核及实习管理制度。

(四)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护理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

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利用QQ群、BBS、E-mail等网络载体,推进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全院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健全学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有效地发挥教学督导职能作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教学工作平稳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护理质量工程和课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护理本科教育,成立护理学特色专业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建设督导组,扎实推进“护理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在认真做好省级精品课程社区护理学和妇产科护理学建设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与其他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护理院校的交流,开拓创新,推进我院护理主干课程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课程建设,发挥专业优势,突出护理特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力争在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成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3.深化护理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围绕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把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专业精神教育和人格教育紧密结合,落实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创立学校--医院--社区一体化的综合教育环境,通过多样化的培养途径,把课内教育活动和课外教育活动,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陕西省同类型院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4.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突出基层护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新世纪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逐步形成了人文与护理学科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通过多途径创设生动、形象、新颖、真实的护理活动,激励学生献身于护理事业,树立以人为本,博爱、大爱的护理理念,做“南丁格尔”式的护士,塑造合格的“白衣天使”形象,形成共同向上的行为准则、科学素养、人文理念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充分发挥团队在我省护理教育、科研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每年举办多期护理学术讲座,提高我院护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扩大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强化护理学院在省内护理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逐步提升护理学院在全国的知名度。

继续扩大与美国韦伯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等国外著名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深入开展相互间的教育、科研、文化、管理合作与交流,利用国外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促进我院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学习、进修、访问,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合作研究、讲学、访问。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一个时期,是学校实现建设西北医科大学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护理学院实现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期,为把西安医学院护理学科建设成为一门具有鲜明护理教育特色的国内优势学科,让我们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省教育厅、卫生厅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创先争优,凝心聚力,全面推进护理学院的各项工作,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医科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古诗九首 饮酒教案 北师大版下一篇:五上作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