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2024-07-02

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精选7篇)

篇1: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育儿心得】小班家长育儿心得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我同天下所有家长一样,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是我和孩子相处的一些体会,在此跟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认真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每一位小孩出生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对各种事情都比较好奇,很多时候他们会问很多的为什么,比如琪琪会问:爸爸,飞机为什么是在天上飞呀!爸爸,为什么会有胡子呀!我和妈妈为什么没有呀?妈妈的肚肚为什么有道伤痕呀?……这个时候我和她妈妈都会认真、耐心地跟她解释,让她对自己产生的疑惑得到解决。记得有次家长会中老师说每个小朋友天生就是一个“破坏大王”,我觉得这样比喻她们非常贴切,足以说明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喜欢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小脑袋瓜。这个是他们的天性,也是我们做父母的骄傲。

二、学会与他人分享

现在很多小宝贝都是家中的小少爷和掌上明珠,家里好吃的、好玩的一个人独享,当然我家这个也不例外,在老家爷爷奶奶、姑姑、一大家子人都要去照顾她一个,好吃的好玩的也不愿意跟大家分享,所以来到海安后她妈妈每次都要求她用的玩的吃的先跟别人分享,吃饭先叫长辈们一起吃,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她已经很乐意、很高兴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三、坚持一个好的习惯

宝宝从出生牙牙学语到现在能朗读很多首古诗,这都是她妈妈每天坚持教她朗诵一首古诗的原因,时间久了新教的故事会朗读了,之前交的还要重温一遍,这种习惯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她以后的学习和个人好习惯也是一种帮助。

四、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教育小孩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现在小孩对于手机、电脑都很感兴趣,也非常依赖,这种习惯都是对他们身心健康不好的。想要让孩子远离这些坏习惯,作为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尽可能的少玩或不玩手机、电脑,多陪孩子阅读书籍、多陪他们做做游戏,给她们营造一个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

每个宝宝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家长的默默努力,只要我们肯思考、多想办法,一定可以将宝宝们培养的很好,让他们健康成长。

祝普天之下所有宝宝都能快乐,茁壮成长!

篇2: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中,爸爸妈妈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人生都进行了规划;而在放纵型溺爱中, 爸爸妈妈为了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去做,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替孩子做好了一切事情。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其实对孩子是非常不好的。

“放纵型溺爱会造成孩子狂妄自大。”专家说,“要是爸爸妈妈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在以后,他们会觉得孩子真的是一个噩梦。”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孩子离不开爸爸妈妈,以后也会依赖着自己的配偶或自己的孩子,让配偶和孩子特别烦恼,总是想让别人替自己做好一切的事情,不会关心他人;自卑,他们会发现,要是自己孤身一人的话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于是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可是他们一直都很自大,因此不能接受自卑,就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对别人冷嘲热讽;任性,爸爸妈妈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所以这样的孩子都会没有同情心。“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两岁是关键期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孩子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的,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来发现这个错误。这个探索过程差不多从2岁开始,孩子会逐渐了解社会,让自己知道自己处于社会的什么地位,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爸爸妈妈和亲人其实就是社会。

做爸爸妈妈的一味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其实是在让孩子知道欲望都是合理的,他的自恋是对的。要是一直下去,孩子就不能够遭遇真正的挫折,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都会有影响。

一些孩子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爸爸妈妈后,在人生路上会经历坎坷,会得到很珍贵的人生经验,了解到自己的位置,知道了要去主动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可是还有一部分的孩子会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到了社会以后,就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让整个社会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到了这个时候,孩子要想改变就难了。

心理专家指出,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爸爸妈妈一定要知道这一点。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挫折是一定要的,也是必然的体验。“在0―2岁时,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其实都是可以的,但从两岁开始,做爸爸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和他是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也要关心他人。

溺爱不能算真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觉得,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父性或母性的本能。这样的溺爱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反而还会起到反作用。虽然溺爱能够让爸爸妈妈和子女的关系更好,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仅仅溺爱是不够的。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爱不光是给予,给予是要看情况的。爱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的赞美。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不是仅仅想想就好了,要理性地进行判断。

篇3: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儿童教育非常关键和重要, 这个毋庸置疑。现在的家长队伍已经步入“90后”, 他们的育儿观又是怎样的呢?笔者通过最近几个学期的家长问卷调查以及和家长沟通交流, 将情况梳理如下:

一、“90 后”家长教子现状

1. 做父母的角色意识不强, 与孩子交流少

现在有些“90 后”的家长育儿观念不强, 父母的角色转换不是很到位, 自身作为父母的责任感不是很强烈, 似乎还不怎么与自家孩子交流, 自己也是独生子女, 亲情观相对寡淡, 性格孤僻。有些年轻的家长, 对于孩子教育无从下手, 不知道如何交流。在对孩子溺爱起来的时候, 可以摘星星;烦起来的时候, 拳脚棍棒相加, 按自己的心情变化教育孩子。

我们中班有个很特别的孩子叫爱迪 (化名) , 不喜欢上幼儿园, 每次她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才将她送到幼儿园来。爱迪来园时, 还闹情绪, 喜欢躲着、趴在床底不出来, 不愿意和孩子玩, 老师又哄又讲道理, 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但孩子只能正常几天, 过几天又犯老毛病。针对这一现象我和家长进行沟通, 爱迪的妈妈是一位“90 后”, 她说:“爱迪平时在家里, 都是我一个人带的, 调皮的时候我打她, 但是我不许别人管教她。”我问她:“平时和爱迪有交流吗?”她说:“不交流, 小孩子能有啥想法?管她吃喝, 调皮的时候就打一下, 哪有这么多的道理讲?”现在年轻的家长, 教育孩子就是让他吃喝好, 比别人孩子优越, 过度溺爱, 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 不与孩子做思想上的交流, 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感受, 也不与孩子讲道理, 抬手就打, 以武力制伏孩子。

2. 将孩子的教育转移给祖父母

儿童时期可塑性强, 是最容易受教育的时期, 但是, 儿童不是块泥巴, 可以按自己的主观意愿, 要捏圆就捏圆, 要捏扁就捏扁。年轻的家长也不能完全把“泥巴”扔给祖父母, 高兴的时候自己带两天, 不高兴就推给祖父母。笔者前段时间看到过一篇文章《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里的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家庭占36.57%, 父母抚养占62.5%, 其他占0.93%, 这还是以前的统计数字, 而现在, 通过问卷调查跟以前的数字比对, 隔代抚养子女的比例又增加了不少。现在的“90 后”基本不需要自己去打拼房子、车子, 可以说无后顾之忧, 只贪图个人享受。其更不想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 再加上双方的父母年轻退休早, 加之又疼爱孙辈又嫌子女可能照顾不好孙辈, “隔代疼”似乎就自然而然了。不可否认, 长辈对孙辈的疼爱是无可挑剔, 甚至到溺爱的程度, 但是他们的学历不高, 受教育的程度有限, 很少跟孩子交流, 不利于幼儿好的习惯培养, 不利于幼儿的智力、语言方面的发展。

我们班有个叫硕硕的小朋友, 他的妈妈是位“90 后”, 年轻漂亮, 从孩子生下来就扔给了祖父母, 自己把孩子当做玩偶, 高兴时候就带回来住几天。孩子的祖辈特别溺爱孩子, 刚入园的时候, 姥姥就告诉老师:“孩子午睡的时候要摸着大人的眉毛才能入睡。”幼儿园这么多的孩子, 老师要一一照顾, 哪能躺下了让他摸着眉毛睡呢!

《指南》中要求:“4—5 岁知道父母的职业, 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父母都贪图享受, 不养育子女, 子女怎么会体会你所付出的辛劳?

二、给“90 后”家长的一些建议

1.多和孩子交心, 尊重孩子的意愿, 建立孩子的归属感

《指南》中建议:“教师和家长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 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 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 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家长的责任并不是照顾好孩子的温饱问题, 首先要考虑到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 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 儿童享有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权利。

没有哪个人天生就会有育儿的经验, 一方面需要慢慢地学习, 摸索经验, 多学习别人育儿的知识, 通过看书了解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多和孩子谈心, 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想什么、需要什么。另一方面要全面地尊重幼儿, 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掌控一切, 对幼儿的所有活动进行包办代替。

2.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让幼儿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下就会, 需要慢慢融合、累积, 若指望身心还尚未成熟, 心智还不健全, 思维还是一张白纸的四五岁孩子去“体会”和“体谅”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是, 一个和睦的家庭, 肯定是有利于幼儿成长的。在充满和谐、民主、互敬互爱的家风熏陶下, 孩子更容易学会团结、友爱, 感受到与家长交往的快乐。

摘要:本文面对如何教育好下一代的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与“90后”家长的交流和问卷调查发现, 他们对于做父母的角色意识不强, 和孩子交流得少;把教育的责任推给祖父母。针对部分家长育儿的一些现象, 笔者建议, 要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熏陶, 多和孩子交流, 让孩子学会感恩。

篇4:“留守家长”的育儿经

其实,和留学生孩子交流中的技巧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解决。把对方的心思想通了,把孩子的心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就可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孩子离开家时,还是非常单纯幼稚的。”这说明这个留学生从小到大被家里呵护得比较好,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和大的挑战。“单纯”是件好事,人不论年龄,心灵纯净都是美德。然而“幼稚”却不那么利于年青人的社交、求学、以及职场发展。

这样的孩子出国留学,在遇到各种艰辛和挑战的时候可能因为心理和能力方面准备不足而经历更加曲折和漫长的适应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留学初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想家、不适应,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作息和学习。中国道家有句名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中国家长懂得其中的意思,却难以做到。多数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都含辛茹苦地手捧着“鱼”送到孩子嘴边,甚至连鱼刺都择好了喂给孩子,认为这是一种疼爱和保护。许多孩子年龄不小了,连鱼刺都不会择,更别说知道去哪里钓鱼,以及怎样钓鱼了。

然而子女出国留学后,家长鞭长莫及。留学生人生第一次必须自己站在水边钓鱼,会经历各种紧张、慌乱、惊险、茫然、不知所措,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错甚至受伤。留学生们不论之前自我感觉的好坏,在遇到问题时候都会受到打击,就好像触电般的震惊与痛楚。而相伴而来的,有时候还夹杂对父母的埋怨和愤慨。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归因,是人本能地对自己的错误作出合理的解释:造成自己不适应或者犯错的原因要么是自己不够好,要么是父母长辈没把自己教好。有些学生的情绪表现在某一个极端,也有的人两种归因都有。有了怨气就要找地方撒气。一些学生选择了冷处理地“生闷气”,也就是冷淡父母长辈,不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即便通话也没什么可聊的。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热处理“发脾气”,与父母长辈永远话不投机,说几句话就能瞬间翻脸。

让很多留学生家长百思不解的是,自己的孩子一向温顺,怎么突然就变得不可理喻了?其实这是人的潜意识里的情绪在作祟,很多留学生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心情怎么这么不顺,为什么和父母长辈谈话的模式开始不由自主。回到源头,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处世的能力,既要赋予孩子一颗纯净的心(做人),也要培养他们独立拼搏的能力和灵活坚韧的性格(树人)。家长们还要明白,不论孩子出国前准备有多么的充分,一个人留学海外,一定会吃一些苦头和经历风雨。遇到消极的心理波动是很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在无形中左右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方式。这一点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也希望家长理解,同时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疏导的目的是要“通”,而不是“堵”;如果孩子越说越急,父母那边越说越气,双方就会不欢而散,达不到“通”的目的了。当然,家长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由着他们在电话或者视频的那头发脾气使性子。具体的谈话技巧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明白。简单地讲,家长需要倾听,给孩子发牢骚、诉委屈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小宝宝”,可以无忧无虑不受批评指责地诉说心事。这样父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帮助他们释怀,还能够获得宝贵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进一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和孩子一起成长

“短短两年,似乎没法同孩子沟通了。”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人生长河中真的不长。但是设想,孩子从出生到两岁的短短两年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宝贝不仅体重翻倍,长了头发和牙齿,还学会说话和走路。初长成的青年在两年时间里虽然在体貌上不会发生明显的本质变化,但是心志和思想却可以突飞猛进。留守在国内的家长们所有的信息资源停留在孩子出国留学之前的状态下,且父母长辈本身的生活环境改变也不大。相反,留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自己的“战斗模式”和之前有天壤之别,每天要应付的东西都不相同,几乎天天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留学生和国内的父母们可以说是长时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次元中,有点“地上一日,天上一年”的感觉。

因此,留学生的家长们必须拿出“追星族”的精神,了解孩子留学的国家和城市的新闻时事,网上各种留学生和家长群里的动态,国内社交媒体以及网络新近流行的种种,样样要学习,样样要熟悉。家长们可能会说,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现在还得倒追,也太惨了吧,的确,亲子关系是相互的。留学生本身应该理解父母的期待,体会他们的愿望和情绪,同时邀请父母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

问题是,咱们今天解决的是家长怎么能和自己的成年且留学海外的子女保持热度,通畅交流,家长们还是得端正态度,看看怎么从自己着手下出第一步棋。对留学生孩子的关注以及同他们的交流必须紧密,中间不能忽紧忽慢,要培养出一个适合自己及孩子的节奏和频率,并且保持贯穿至留学生涯的结束才行。其实,沟通的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同步。家长们要通过倾听和观察,还有提问以及自学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求同步。

请给孩子平等和尊重

“(孩子)总是说‘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我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首先,“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说明留学已经起到了作用。孩子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暂不论中西思想孰优孰劣,孩子的这个回答中已经明确表态,家长的思想方式和自己接触的并且接受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别,孩子不太认同家长的观点。听到异议,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我的观点怎么不对了,你说说!”这是“堵”的笨办法,是逼着孩子把好好的聊天往辩论甚至是吵架的方向引。聪明的办法是“通”,家长正好借机会和子女好好交流,可以问“你的观点怎么就有道理呢,快给我讲讲!”这样谈话的艺术是疏导和倾听,好处之一就是通过子女的解释和介绍,家长不但了解了国外的行情、风俗、理念,还对子女的思想获得了了解和理解。同时,询问和倾听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把他们放在了和家长平等的谈话高度,而不是较家长之下的聆听高度。这样做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说的后半句话所折射的问题。叛逆期的孩子,正处在人格定位和定型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留学生遇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挑战,经历了惶恐和磨砺,进而是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和感受到自身的强大。俗话说“出生牛犊不怕虎”,更不用说是一只刚刚体会了成长和成功喜悦,浑身充满力量的牛犊了。

孩子说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而没有说“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事情”。如此看来,孩子实质是在替自己维权。家长爱孩子,那都是实实在在毫无保留。父母们恨不得把自己尝过的甜、吃过的亏,知道的、经历的一切都传授给孩子。当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时(比如孩子说的不认同家长的中国式思维)就摆出家长的姿态强加给孩子。这个时候对话的双方谁更有理已经不重要了,辩论的主动权由谁在家里更具权威来定夺。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时间长了,翅膀长硬了之后就不再听自己的了,于是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所以,家长们还是先放下身段用平等平常心态来和孩子交流。

“做家长的,又想让孩子自立,又想给他更全面的指导,怎耐我的能力和说服力实在不够。”这真是家长最动情的心里呼唤,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自立,当家长的一定要咬牙作出一些恨举动,比如老鹰妈妈必须亲自将小鹰从悬崖上的窝里踢出去,才能完成小鹰飞翔的华丽转身;这其中纵然有风险,但是所得更丰。换个角度想,把未成年或者刚刚成人的孩子独自送到陌生的国家学习居住,这本身就是个特别独立的活儿,孩子想不成长独立都难。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孩子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是家长对孩子是否信任,是否有信心,至于给孩子全面指导的问题,真的不是一人之力短时间内就能办到的。

当家长的不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父母是部百科全书,孩子们期望的父母是那个最理解自己,倾听自己,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能够让自己完全信赖的人。当然,家长要想与时具进,必须豁出去一些时间和体力去不断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生长生活环境,这样父母说出来的话才能在“点儿”上,彼此间的距离才不至于渐行渐远。最后我提醒家长们一句,一个成年人被“说服”的可能性是很微弱的,所谓的交流问题实际上是母女间的“较劲”,各自在争话语权和决定权。当家长的必须再三提醒自己,孩子已经成年,必须向对待成年人一样和他们交流。这个疙瘩解开了,其他问题就都好办了。

篇5:小班家长育儿心得体会

我是毛豆的父亲,让我写一下育儿经验我觉得有点难了,自从孩子出生还不足满月我就离开家在外工作,一年也还女儿见不了几面,每次短暂的团聚还没等孩子和我建立好感情我就又出门了。但作为父亲我还是有两点两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就是安全,相信所有的家长都想着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远离疾病、意外、灾难。做父母的最受不了的就是看见孩子躺着病床上哇哇啼哭,更不要看见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各种优越条件里,但随之而来的不安全也逐渐增多,饮食安全、卫生安全、家里的各种潜在安全,对于幼小的她都是一种危险。由于不长期在家,我每天我都会和孩子视频,看看她是否安全,并叮嘱家人照看好孩子的安全,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第二点就是快乐,对于孩子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我从不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也不会让她每天学多少多少知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她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这件事是快乐的并且安全的那就应该去做,快乐的生活中学习知识更能让孩子很好的成长。

篇6:小班幼儿家长育儿心得

孩子都是每个家长的宝,看着从幼婴落地到会走会跑,能说能唱,家长们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而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如何言行身教,各位家长也是体会多多,感触多多。

作为其中一员,我一直在思索探寻一种既突破常规又符合孩子性格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但决不强求孩子一定做他不喜欢的事。以下是我的几点育儿心得。

讲故事与听故事

对于讲故事,我就不喜欢照着原来的故事平淡无奇地讲下来,一者自己说着乏味,二者孩子听着也提不起多大兴趣。我会将故事戏剧化、搞笑化,配合动漫式夸张的神情动作,有时也会让女儿参与到故事中,女儿听了常会哈哈大笑,同样的故事会反复要求我再讲,而再讲的时候又会加入临时想到的新情节。当然我也会把故事的寓意融入故事中讲给她听,这样她就在欢笑声中记住了。如此讲故事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故事是人创造的,也应该有所创新,这正如相声的传统段子在不同时期的创新,故事的内容只是其次,故事的`教育意义才是目的。

王氏教育法

对女儿来说,最喜欢的人是她妈妈,比较听妈妈的话,这一切缘于妻子自创的王氏教育法。妻子无论教她什么认知或陪她玩什么游戏都极为有耐心,有时也会变成女儿年龄一般大小嬉笑吵闹,使得女儿很愿意与妈妈在一起。对于女儿不乖的时候,妻子从不会发火,会和声和气跟她讲道理,其大多数结果就是女儿很快就接受了妈妈的批评。同样我与妻子都运用王氏教育法,可结果却是出入较大,我想主要是妻子更了解女儿的性格,了解女儿的思想,采用符合她性格的方式引导并教育她。

学习与尊重

我酷爱古文学,但从不会要求女儿会背什么唐诗三百首。女儿很喜欢唱歌跳舞,所以妻子给她定了一年半的《巧虎乐智小天地》,女儿常跟着“巧虎”学唱歌跳舞。有天,女儿在我面前背了首诗《题西林壁》,我吃惊不小,事后我才知道女儿是跟着“巧虎”学的。不久,女儿的外婆给她买了个娃娃,捏一下娃娃的手或脚,娃娃会唱歌背唐诗,这次我刻意在女儿面前显摆了下,将娃娃背的两首唐诗背了遍,没过两天女儿竟在我面前背出了这两首唐诗,并要求我再背一些其它的唐诗,至此以后我有意无意地在女儿面前背些唐诗,只要她要求我多背几遍我也会照做。我想这个兴趣爱好是慢慢培养的,即使以后她没了兴趣我也不强求。

女儿喜欢画画,常在家拿笔在杂志报纸或白纸上乱涂乱画,败作无数,学生时代爱画漫画的妻子常给女儿指导演示,女儿开心极了。有次走过街道见着一群小孩子在作画,女儿更是雀跃欲试。最后我们商量让她去幼儿画画班学习,即使我们知道她一定会愿意,但还是询问女儿是否愿意去,孩子虽小也要尊重她有选择的权利。

轶事

孩子爱玩,天热的时候很容易出汗。一天,女儿出了一身汗,临着要给她洗澡了,她不肯洗,还跟我们讲价还价,目的就是不想洗。妻子有点没办法,我笑着对女儿说:“依依宝宝,你洗澡前是臭的,洗完澡是香的。你看爸爸,洗澡前是臭的,洗完澡——还是臭的!”

女儿哈哈一笑,问:“那妈妈呢?”我说:“妈妈洗澡前是臭的,洗完澡也是香的!”女儿这下高兴极了:“我要跟妈妈一样洗完澡是香的!”

妻子在一旁笑着:“对,让臭爸爸一个人,我们洗澡去了!”牵着女儿主动伸来的手欢笑着洗澡去了。

从此女儿不再讨厌洗澡,但同时她会常跟人说起“臭爸爸”的典故。得,我落下了“坏名声”,成了反面教材。

篇7:幼儿园小班家长育儿知识

随着几档亲子节目的播出,几个明星爸爸带孩子时发生的逗趣,好玩的经历也让屏幕外的观众捧腹大笑,但是笑声过后我们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年轻爸爸适合带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

父亲教育其实是很重要的(父亲教育的重要性)。父亲代表着阳刚和坚毅,孩子能够多跟爸爸接触,对于孩子的坚强个性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爸爸的带领下,孩子可以更快的学习新的事物,并且对于其独立自主个性有着促进的作用。孩子整个生长过程中,并不是无忧无虑就是最好的,适度的冒险和尝试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果害怕摔跤或是承担风险,那么当孩子长大之后独自面对风雨时将会不堪一击。

母亲对待孩子通常会遵循常规或是标准,但是爸爸会更加豪迈,不拘小节,他们可能在照顾孩子不如妈妈仔细,有时候袜子反穿也有的,但是只要孩子感到开心,快乐,又有谁会真正介意呢?很多年轻爸爸心里都住着一个淘气,爱玩的小男孩,这也是爸爸通常能够孩子玩的很开心的原因,他们既有着男人的担当,也有着一个宝贵的赤子之心。

母亲长时间照顾孩子也会感到疲累,爸爸们适时接过照顾的任务,不仅让亲亲老婆感到窝心,也会让孩子觉得新奇好玩,在老爸们跟孩子进行愉快互动的时候,妈妈们也可以获得暂时的休息。

相对于妈妈们的说教或是过于疼惜,爸爸们容易忍耐并且懂得等待,他们不会在孩子一哭闹就对孩子安抚,爸爸更善于保持冷静,给孩子找出他哭泣的原因,并且因势利导,让孩子能够明白错误或是克服恐惧。

实际上,在孩子受挫的时候(挫折教育的方法),妈妈们更加难以忍受,而爸爸则愿意让孩子经历挑战和困恼,因为这样会让孩子学会更多,虽然看似爸爸们没有人情味,但其实良药苦口利于病。爱孩子的独特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面对真正的世界。

上一篇:GPS技术在航道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下一篇:预防感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