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前有哪些预习方法

2024-07-26

思想品德课前有哪些预习方法(精选3篇)

篇1:思想品德课前有哪些预习方法

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支“奇兵劲旅”――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环节中的课前预习

文/张家林

摘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的课前预习是众多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

关键词:现状;教学环节;完整性;课前预习;关注;有效性

任何课堂的教学,若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就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并能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旨在提高学生道德、法律及社会认识和判断能力,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更是如此。不过正像古语所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品德课课前预习也是众多思想品德教师所关注、所思考的,但实际上课前预习的开展并不是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教师认为由于思想品德课独特鲜明的思想性、典型性和情境性的个性特征,学生本身的层次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在布置预习以后众多学生并不会真正的执行,有的甚至连怎么预习也不清楚,里面的案例、漫画对他们而言有点像故事会,看看而已,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益,有浪费时间之嫌;其次,有些教师也不提倡课前预习,因为他们认为学生预习并不能有效促进教学互动,因而试图通过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再次,有些教师并不反对课前预习的开展,但面对不少来自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压力,对布置课前预习失去必要的信心,因而只注重自身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并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精心授课。可一旦遇到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多,或者由于活动形式太多不能有效控制,这些活动形式就会以匆匆收场结束,并不时出现这些类似的话语:“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场辩论就到这里……”等。这样的结局,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那么,到底课前预习的魅力有多神奇呢?以下是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一、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引导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整个课程编排中、课时少,这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链接上不足。另外,众多学生在思想上放松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不少学生因而缺乏学习热情。此时,如果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正确引导,虽然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能力、习惯、爱好、兴趣以及学习基础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在课前预习中的效果差异,但学习心理的调整必然促进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充沛的精力对待每一节课。

二、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课堂导入的有效展开

有古诗这样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确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思想品德课导入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如果在课前能注重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就能避免前面现状中所反映的匆匆过场的活动所造成的缺失,让课程知识更深、更长久地留在学生脑子里。正如市场上各类广告一样,当顾客对产品的`成分、功效、价格等的事先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给这类产品销售减轻了压力、增加了潜在的客户群体。

三、课前预习有助于促进教师课堂有效设问和教学互动的顺利开展

受课程时间及学生自身能力限制,教师的教学互动过程极容易发生,由于学生事先并不理解其内容而产生无话可说、无法准确参与的尴尬局面,或者虽然有话可说却无法弄清教材真正的意图而随意发言造成混乱局面。比如说,如果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程中有这么一句古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事先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教师的设问和教学互动效果必然会遇到障碍,而单纯的讲解更不能在学生心中留下对尊老爱幼的深刻记忆。

显而易见,课前预习为思想品德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到了有力的配合,促成思想品德课德育理念的实现。但课前预习的有效开展,不能离开对以下几个环节的关注:

一、教师从思想上应真正重视课前预习的地位与价值

新课改更加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关注课本知识,关心时政,参与时政,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从意识中主动摒弃像“课后有几个学生会去翻看课本?”“布置预习、布置作业又有几个学生会真正去做?”“课堂上都看他们没精打采,还指望课前?”等等无奈、自嘲言语,以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去战胜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面临的不利因素。

二、教师应灵活设计课前预习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校实际,或最近的国内外时政,灵活给学生提出需要课前预习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关《防范侵害,保护自己》和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知识点时,笔者分别设计了一份表格,如下:

这类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前预习任务的提出应依据班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点、理解力强弱、记忆力强弱、兴趣范围而有所差异,题量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应有所不同,盲目的、千篇 一律的课前预习布置必然影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有效的课前预习,还应抓住预习反馈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并最终提高教学实效。课前预习是否能达到这一目的则需要教师及时收集和整理。通过预习反馈,教师能及时修正预习任务的情境创设、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必须正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存在,作为教师应正确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让他们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感知世界、理性地认识世界。而思想品德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即课前预习无疑是一支“奇兵劲旅”,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在富有个性色彩的自我感悟和过程体验中,有力地扫清了学习障碍,搭建起了新旧知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距离,培养了必要的学习能力,也促成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理念目标的实践。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日升中学)

篇2:思想品德课前有哪些预习方法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要明确的目标, 也就是让学生明确“我将要学什么”。如果不给目标, 学生面对着课本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 简单的把课文内容看一下, 难以达到预习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出示预习目标,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 使学生的预习围绕教学重难点。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做好铺垫, 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自主、积极的思维来完成课前预习。

预习目标不是简单把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 而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 他将要掌握什么知识, 学会什么技巧, 培养什么品质。

例如, 布置《师生情谊》一课的预习目标时, 按照课程的三维目标罗列, 那应该是: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 让学生感受与老师相处和谐民主的氛围,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学会科学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 提高师生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2.能力目标;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增进师生情感, 增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的能力。3.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现场采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 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自学增进师生情谊, 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 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自学增进师生情谊, 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目标虽然清楚和具体, 但不适合预习布置, 而是适合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反思。把《师生情谊》预习的目标设为: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 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 增进与教师的感情。预习目标简明扼要, 清楚明了, 对学生预习指明了方向。

二、落实预习任务

1. 构建初步知识架构。

如何在预习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如果只是把课文知识不经筛选, 全部变成填空或问答, 这就变成了学生做了简单的抄书的作业, 没有实质的预习效果。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样的预习会有反效果。我们要先通过对知识的重点问题的筛选, 把重点难点知识呈现, 可以用的填空、问答或用图表等方式, 把知识关系也能清晰呈现,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知识架构。

2. 设计疑惑引发思考。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在预习中, 我们的目的不是学生把书本看懂, 问题解决, 而是通过预习, 发现问题, 能带着问题来进行课堂学习, 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果预习只是布置知识性的问题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 那预习是表面的, 能力上和情感上的目标都很难达到。所以, 在布置预习任务时,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设计情景、列举数据、分析实事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与分析, 把课文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学习内容更感兴趣。

三、重视预习反馈

预习反馈就是让学生知道“我学得怎样”, 课前预习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 对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把预习的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中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 让学生的预习工作得到承认, 保持其预习的热情,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尤为关键。如果课堂脱离预习内容会挫伤学生参与预习活动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通过正向引导,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反馈预习效果, 还能暴露出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使教师把握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带着问题及时调整备课内容, 更能结合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达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辩,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老师怎样引导他们进行预习是预习效果的关键, 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 把预习作为有效课堂的一个开端, 继续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 创设有效课堂, 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让学生有准备的去学习, 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如何能结合新课标要求, 通过预习, 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知道重难点并初步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为新课的学习和探究做好准备,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篇3:略谈思想品德课的预习与复习

一、思想品德课的高效预习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理念。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和深化。课前预习得愈充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发挥得愈好,愈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由于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预习中,学生可以对问题有初步的了解或看法。学生可以把在预习自学中经过自己努力而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发挥团队的作用,在学习小组或全班讨论、合作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得到解决。在预习中,学生形成想学、想问、想练、想比的良好心理。通过预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愈加积极主动。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在生与生、生与师之间实现充分的交流、互动,展示自己的见解和个性风采,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得到提升,使课堂教学呈现出高效率。通过预习,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自我内化知识,体会、感悟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观点,建构起自己初步的知识结构。课前预习,不仅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1.一般预习流程

教师提出自学目标→学生依据自学目标,自主学习指定的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找出本节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本课的目标相关内容、难点和重点并初步思考→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在课本上做好标记或记入预习笔记。

2.预习具体做法

(1)清除障碍。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等方式搜集资料、信息,积累经验,清除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障碍。

(2)圈点勾画。指导学生在预习教材时,用一套统一的、有一定含义的符号(画线、波浪线、三角等),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从而帮助预习和加深理解。

(3)试解习题。通过上述步骤,指导学生提前试解相关的思考练习题,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概念、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基本框架,以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4)写好预习笔记。内容包括:每一课中的知识结构或提纲、摘要;每一课中紧密联系的原理及主要问题;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自己解决不了准备带进课堂讨论的问题;预习的主要心得体会等。

二、思想品德课的高效复习

课后有效复习是对学习新知识的强化手段,是高效课堂的巩固和再提高。怎样才能做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复习?建议在复习时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指导学生紧随教师课堂教学的进度复习。课堂上或课后及时小结课堂所学内容,“趁热打铁”,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所决定的。

2.尝试回忆

在复习前,要求学生合上书本或闭上眼睛,独立地把课堂上所学的或已经复习过的内容回忆一遍。这样做有利于:

(1)能及时自我检查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有助于养成动脑的习惯,增强印象,提高记忆效果。

(3)能更明确再复习的针对性。

3.复习教材

(1)圈点勾画。在复习时,把课堂学习中出现的概念、原理、结论等目标,在预习中没有勾画出的部分用彩色笔醒目地勾画出来。

(2)归纳概括。在书页的空白处,用少量文字,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结构简单地概括出来。

(3)补。在课堂上拓展、补充的内容,补记在教材相对应的空白处。

(4)正。对于自己在预习中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更正过来。

(5)添。在书页的空白处或者另附纸张,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维活动。

4.阅读教辅书复习

(1)围绕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要求阅读。

(2)按教师的建议选择好的教辅书。

(3)先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看教辅书。

(4)对阅读教辅书的心得体会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5.全课复习

每学完一课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结,概述全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形成一个清晰、简明的内容脉络,形成思维定式。

6.系统循环复习

循环往复,不断重复,是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多次复习一节、一课、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要求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螺旋式的上升,不断有新收获、新感悟、新体验。

7.做习题复习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先做题后看书复习。这样能够发挥独立思考、自检学习效果的作用。当遇到难题时,要有针对性地去查阅、复习所学知识,找到解题的思路、方法和答案,形成难忘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原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中等生或学习困难生,建议花较大精力复习、看懂教材,弄明白所学内容,适当弥补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作业。有困难时可在小组讨论,也可请教其他同学或老师、家长,以便顺利完成作业,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

8.对已做过的习题作业进行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做法?——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他办法?哪种方法更好?有无另外的答案?——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发散思维。

(6)有针对性地补救和训练,查缺补漏改错,吸取教训。

參考文献

李云会.教师管理课堂的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情景录像题下一篇: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