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2024-07-14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共10篇)

篇1: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参加清华大学领导干部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研修班学习有感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总队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举办的《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系统领导干部行政能力与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研修班的学习课程是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根据总队的要求精心安排的,聘请了多位资深的学者教授给我们授课,通过一周的紧张听课,聆听了各位教授名师主讲的《国学智慧与现代领导素质》、《压力管理》、《领导力塑造与执行力提升》、《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公共管理与创新》、《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组织行为学》等主要专题讲座。几天的学习时间,短暂而又紧张,在听课中使我们听得有味,学的轻松,开阔了视野,感触很多,体会很深,此次学习,永志不忘,受益终生。

一、在理论层面上开阔了视野。参加调查队系统组织的专业理论学习一直是我个人较强烈的愿望。此次研修班的学习内容广博,大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同时又渗透到以上各个方面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此次研修班的师资一流,每个教授讲课时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站在较高的角度,博览古今,举一反三,综合分析,系统研究,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对于一些长期存疑的问题有了明朗清晰的解读。

二、在学养结构上提升了层次。学养结构是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反映。思维是一个人学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 的先导。思维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思维判断的正确与否。通过走进清华,看到清华校园的种种创意和校园的人文环境,让我真实感受到一流学府的教育气息,直接领略到清华建校以来知名校长及教授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对“严谨、求实、谦和”的清华校风、对“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目标上更加明确。作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无愧于党和人民群众的重托。要把通过此次的培训学习到的新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培养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和应变能力,不断适应调查工作的新要求。

篇2: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初夏北京,阳光明媚,水木清华,生机盎然。6月,我有幸来到首都参加培训,短短一周让我终生难忘。

十八岁时,我最大梦想成为这座久负盛名的中国高等学府的学子,但命运没有给我安排机会。四十八岁时,我却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校园,成为一名前来求知的学生。从我跨入清华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有一种枯木逢春之感,心灵深处便有一种强烈震撼。

清华大学美称为“清华园”,是一座集学术成就与美丽景致为一体的国内顶尖大学。我从江南小城迈进清华殿堂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在清华园洗礼心灵,感受人生,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让我激动万分,感受多多。

感受清华的历史厚重。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 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南迁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华园”那座欧式牌坊标志,见证着百年清华的艰辛发展历程,见证着清华人背负民族的希望、追求真理、科技兴国的奋斗历程。

感受清华的精神文化。清华的校园文化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到“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使我感悟到“清华精神”的魅力。我深深地感到,清华是一个不尚空谈、注重实干的地方,是一个人才济济、名家荟萃的地方,更是一个追求卓越、永不懈怠的地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的铿锵校训,不断激励着一代一代的清华学子立志报国,创造辉煌。

感受清华的群贤荟萃。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才辈出。百年清华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一代国学大师为世人展示着独特的精神魅力;竺可桢、邓稼先、钱三强等杰出英才,其功绩与新中国崛起共存;华罗庚的迎难而上、闻一多的正气凛然、朱自清的宁折不屈,彰现清华精神。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百年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300多位当选为中国两院院士,18名当选美国国家院士。清华还培养了习近平、胡锦涛、朱鎔基、吴邦国、吴官正等等一大批治国栋梁之才。在这一片群星闪烁的星空,没有人居功自伟,这些杰出才俊却始终心贴清华,默默奉献,为国争光,为民服务。

感受清华的学识高端。这次清华大学为我们这个专题培训班精心安排了《三中全会与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成长》、《经济大势与企业对策》等九门课程,内容涉及到经济走向、领导艺术、企业文化、营销创新等多个领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创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这些授课教授都是国内顶尖的知名学者,他们的授课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观点鲜明,分析深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大师们高屋建瓴,出口成章,收放自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

感受清华的雅致幽静。当我走进清华这座百年名校,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建筑与古代园林交织的美景,校园内垂柳青青,荷塘飘香,古木葱葱,芳草依依,清华正门巍峨壮丽,学堂匾额古色古香,欧式礼美轮美奂堂,图书馆绿荫满窗……,园林美与建筑美浑然一体,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清华风物,尽显其中,形成了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培训期间,我们吃在清华,住在清华,学习在清华,生活在清华,我非常珍惜在清华园里度过的分分秒秒,每天清晨早早起床独步校园,走遍了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陶醉于每一处风景,体验着一名清华人的快乐与自豪!

篇3: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

毕业于杞县高中的李艳方, 一身干净朴素的衣着显示了农村女孩独有的干练和朴素。当笔者对她进行采访时, 她显得非常高兴, 不时能听到她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快乐笑声。

李艳方说, 学习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 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在学习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满足感。她学习认真, 成绩优异, 从高一到高三, 她的排名一直都是班级第一, 全阶段摸底考试中也从未跌出过前三名。在谈到学习方法的时候, 她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学习的关键是你选择的方法, 别人讲的成功方法在自己的身上或许并不适用, 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比如说英语, 我喜欢看原版的英文电影和辩论赛, 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文综, 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 要多看课外书籍, 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从高一到高三, 李艳方一直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认真快速的办事效率赢得了同学们的欢迎和老师的赞扬。一位同学说, “艳方不仅仅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的工作能力同样让我佩服。”“她善于与人沟通, 有一颗包容的心, 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 她在班里积极组织, 利用开团课、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捐款热情,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是我们得力的助手。”她的老师如是说。

对于这样的评价, 李艳方说:“在学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但我认为不能成为一个书呆子, 要多方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生活中的李艳方也有自己的爱好。她告诉笔者, 世界杯期间她经常一个人熬夜看比赛, 过了一把足球瘾。而且她还买了一个足球, 学习累的时候就去玩一会儿。说到时政新闻的时候, 从她有理有据的观点和清晰的分析思路中可以看出她对此方面的关注。当然, 喜欢看书是她最大的兴趣。无论是文哲历史还是人物传记, 她都会仔细阅读并且进行摘抄和写读后感。她说这样做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她告诉笔者:“高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部分, 成功时不能骄傲自满, 失败时更不能垂头丧气, 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遇到的挫折和荣誉。只有这样, 才会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篇4:去也清华 归也清华

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母校

1978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热能系学习,4年的本科,9年的团干,清华的一草一木,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知不觉也成了我的思维方式。1992年因为我妻子先到日本留学,我不想分开时间过长,就自费去日本读书了。当时出国的确没有其它目的,但去了以后,觉得不容易,一是没钱,二是东京大学理工皆重,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我原来研究流体力学偏理,而东京大学流体动力学偏应用,所以我想一是学好日语,二是想学点新东西将来再回到清华教书。

当然钱是不可少的。第一年我是 “research student”,翻译成中文就是研究生,但那是拿不到学位的,主要是过语言关。也就免不了辛苦的打工、外语考试、还跟导师做课题。但正因为无论是打工赚钱还是帮导师做课题都要用日语,在那样高强度的使用环境中,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我,用一年的时间就彻底过了语言关。第二年再去考“大学院”,拿真正的研究生学位。我也就变了专业,学流体工学,搞减少流动物体阻力的研究。日本这个研究主要是让流体的工业传输变得更容易,效率更高。我立刻想到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天然气和煤的运输问题,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还有晋煤的外运,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995年,从清华大学到东京学习工作的学子已有300多人,大家都希望相互有个交流,成立了一个同学会。我当时正是最忙的时候,但我想到我刚到日本时,第一年我的学费我妻子帮我付的,第二年的50万是当时在东京的清华同学借给我的。当时同学间根本没有什么担保,50万在日本也不是小数,我那个同学也知道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一听说我要借钱,二话没说,就给我准备好了钱,而且是约了时间地点,见了面给我钱马上就走,连什么时候还,怎么还提都没有提。想起这些,我体会到这些莘莘学子从内心来说并不是人情淡薄,而是乐于助人,而且学子们每个人都是很孤独的,都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客观上大家都很忙,有个组织真的能帮点忙。所以我就和其他十来个人共同发起,于1995年4月23日在驻日大使馆教育处成立了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那天是我妻子在医院生孩子的次日,她不能参加成立大会,我也只能让她一个人在医院,自己跑去参加成立大会。更让我惭愧的是,大家觉得我有学校工作的经验,和很多在日本的学子都熟,就推举我做会长。

在后来的两届任期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清华。第一届校友会来参会的有200多人,登记的有300多人。会员不光是清华的留日学生,还有很多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的日本人,也有在日本企业就职的留学生,还有台湾清华大学在日本留学和工作的,大家在清华的大旗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联络和沟通工作。

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教育参赞曲德林先生也是清华的老学长,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校友会后,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日本企业与清华大学之间,在留学生个人与日本企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首先是清华有个校友总会,清华大学的老师去日本我们负责接待,学校和日本企业的沟通我们负责联系。因为清华校友会中有很多学子是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我们就很自然地就会把清华和东京大学放在一起比较,从办学体制、管理方法到思想观念。每次清华领导到日本来,作为学生代表,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清华的领导沟通。举个例子,当时国内大学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较少,影响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整体排名。而日本东京大学不仅在亚洲,在全世界大学的整体排名也是很靠前的。但我们这些身在东京大学人却不觉得它在教学上有什么特别,只是他们的硕士毕业必须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博士至少3篇,而不是只看重你的毕业论文和教授答辩。这样的简单规定直接影响了日本学校的国际排名,也保证了学位质量。而当时我回国参加清华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发现很多清华的硕士在做服务工作,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可能在会议上发表论文,他们回答说是不可能的。这样“论文问题”在我个人感觉就特别强烈,我就对清华大学的来访领导认真地提出来,不久清华大学在听取各方意见后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我们觉得特别高兴,也算是校友会为自己母校的建设出了点力。

当时我还教了东京一个区的企业家中文补习班,学生是当地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很想来中国发展,不光学习汉语,也参加我们校友会的活动。后来他们组团来中国参观、投资,到石景山区做了友好访问,还为中国水灾多次捐款。这些活动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现在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已经发展成了清华大学日本校友会,十·一、春节,校庆庆祝活动及赈灾捐款等等公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校友会无论从人数上还是经济实力上与成立初期均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本企业也想通过我们的组织在国内建立长期的投资渠道。从我个人而言,校友会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外企,了解中国国情是留学生的优势

我在快毕业的时候,有一个日本企业想到中国投资,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一位校友立刻推荐了我。当时这个企业开出的条件也很有意思,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兼备在国内工作经验和日本留学经验的,学理工的,最好是清华毕业的。当时我爱人正在念博士,我的硕士已经毕业了,正好有个时间差。在这家日本企业工作,我可以和爱人呆在一起,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企业。当时对我来说,日本企业还是满神秘的。同时我想这家企业是要到中国投资,选择留学生是为了节省了解中国国情的成本,从我个人而言,更是在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避免了与日本经理人的直接竞争,节省了我适应日本国情的成本。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因为纯粹在日本就职,留学生实际上不如当地人有语言和文化优势。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1995年9月,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我就已经开始为这家NOK公司(汽车油封公司)帮忙了。1996年3月,我毕业后就正式被派到无锡,每个月有10多天飞到中国。到1996年8月,日本公司对我有些了解,希望我能负责中国事务,开始对我进行全面培养。最早是市场销售,然后是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全套课程。我在日本工厂里住了整整一年,是这家公司真正花精力培训了第一个海外员工。从后来的发展看,NOK公司对在海外发展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它的股价是400日元,现在已经涨到4000日元,最高时达到7000日元,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用较小的资本介入了中国市场。

具体来说,1997年年底NOK收购了长春的一家中法合资成的汽车油封公司,这家公司原来在5年内亏损了3000万,NOK的老板力主对它进行收购。1997年7月让我先后带了3个团对它作全面考察,当时我认为这家公司不值得收购,但日本老板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意见,还问我希望不希望回国工作,然后就直接把我派到了长春。说心里话我当时不是很愿意,但是又觉得是个挑战,最终还是一个人来到了长春。同时每个月我会从长春飞一次无锡。到长春后,企业原来的管理班子都给换掉了,留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副总经理,负责生产。而整个厂子里就没有日本人。我仔细考察了这家工厂的生产基础与市场环境,力争使所学到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原有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NOK对长春企业法方投资公司的收购。应用了法国的新材料发动机油封,使长春工厂的产品在性能上比橡胶更耐磨,耐高温,有了质的飞跃,也成了国内的独一家。

这样从1997年底到1998年底,一年时间厂子就开始赢利了,我1999年12月又回到了无锡,在走之前,长春的工厂每年增长在50%以上,各方面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成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及其它欧美汽车公司的供货商,2001消化了累计的亏损,每个月的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其后我又回到无锡帮助NOK成立了5家新公司,现在这6家公司均纷纷开始赢利,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良性发展及日本企业管理思路的优势。我也常在总结与反思,企业的成功是实实在在的,我在86年曾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到日本考察,现在想来是走马观花,日本企业真正的精髓无法体会;而且很多东西是在课本上、MBA教程中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去交流,去实践才能体会,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是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同时NOK公司老板很年轻,很小的时候就到美国留学,他认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细化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并强调用本土化的方式来拓展国际市场,在他身上较好地实现了日本管理经验与国际化发展眼光的结合。可以说留学文化在NOK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NOK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是我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延续。

在国内,精通国际规则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到清华同方工作缘于我与同方老总陆致成的一次偶遇。此前我一直想回清华,但有很多顾虑,再回学校教书已经不是我的长项,而我对校办企业没有明确的概念,想当然地认为她与国外企业的观念作法肯定很难吻合,在人际关系上肯定比在外资企业复杂得多。但去年春节期间,我和清华同方老总陆致成偶遇之后简单谈了一下,使我对校办企业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我在日本企业虽然工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个人生活上比较滋润,但说白了是一种平稳的生活,说不上发展了。虽然我已经40岁了,但与陆总的谈话,使我认识到清华同方正处在青春期,在国际化进程中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这正是对我在NOK学到的东西的最好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我的夙愿。

同方本部的业务有两大块,一是IT,二是能源与环境。IT我们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基本上可以跟得上国外的最新进程。但能源环境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差距大发展空间就大,我原来就是学热能的,我觉得这又是一种挑战了。同方有品牌的优势,有资金上的优势,有清华大学的背景,没有理由发展不好。一个星期后,我就决定回国了。当我离开NOK时,日本的总裁在各种场合都说,张宇宙到清华同方,对NOK公司是个非常惋惜的损失,但对他个人和他的家庭(我爱人当时已经回到清华任教了)发展是件喜事。这样2003年4月份就办好了所有手续,我就回国了。

我回来做什么?陆致成先生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方总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从1997年上市,6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资产从2、3个亿发展到60至70个亿,今年销售要突破100个亿的门槛。这也是国内一系列企业的发展模式:2至3年上市,有一个非常顺利的成长期。很多国内企业家由此觉得办企业是很容易的事,但同方高层包括陆总感觉这种高速的发展是基于国内市场空白而产生的,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市场总量的限制,再想发展必须有变化,有突破。所以同方今后5年的目标是发展与合作并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用合作来促进公司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策略上一方面和国际大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引进一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留学人才,我算是从日本回来的,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数字电视专家做我们的副总裁,现在这个引进过程还在持续。同方以前的管理人员都是同方上市以来自己培养起来的,引进了有留学和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无疑是加速发展与合作进程的捷径。

我的具体工作是主抓同方能源与环境,2003年10月我与陆总去日本考察,访问了三洋、东芝等国际大企业,发现所有这些著名的大公司基本上有两个支柱产业,一是IT,二是能源环境,与同方基本一致,这体现了一种趋势。另外我负责企业管理部,因为向外拓展首先要做到自身产品质量,品牌的统一管理,这也是同方真正成为百年老店的基石。从个人讲,国内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又一次给自己找了一个从头学习的机会。到同方的近一年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同方自身的长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日本,美国一些基业长青的公司已经淘汰了流水线作业,而变为以高级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个人操作平台”。从这个细节的变化说开去,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式都是通用的,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同方原来就有自己的基础,有各个分公司、各个本部的管理模式,现在强调统一管理不是由一个人管,同方的领域也很宽,需要自己有自己的管理特色,所以现在的工作就是把一种国际化眼光的管理思路渗透到原有的管理模式中去。对我来说,首先我要了解同方的文化和已有的经验,不能说我有留学的背景,我有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我就要按自己的方式改变你,这样的想法只能使你与原来的团队无法融合。同方这样多年持续发展的企业肯定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但一旦发现同方有什么地方不适应国际化发展,我会明确的提出来集体讨论,或者在管理会议中举例说同样的问题日本是如何处理,美国是如何处理,为大家集体决策做参考。同方的管理团队本身有很强的能力与凝聚力,大家都有共同的完善企业的愿望,而且我和美国回来的副总年龄在整个团队中算是大的,与原来的团队相处更加容易。

篇5:感受清华 提升自我

一、端正态度,强化专业理论学习

在校方的精心组织下,期间我系统学习了《清华校史文化》、《现代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分析》、《企业战略制定管理》《现代营销战略与应用》、《财务管理创新》、《管理沟通与谈判》、《项目管理》、《资本市场运作》、《国学思维与与企业经营》等28个专业课程,在全面完成课堂作业、课题测试、案例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学习笔记达8万字,录制音频文件近200小时,圆满完成了384学时的课程培训任务,一举获得结业资格。

二、感受环境,体验紧张学习氛围

清华大学以其严谨的治学理念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时刻感受着水木清华精神的魅力所在。在三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最令我感动的是清华学子刻苦学习的求知欲望,无论是半天晚上,到处都能看到清华学子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他们穿着并不华贵但很朴素,他们虽然骑着国人难以想象的旧自行车但他们并不贫瘠,这里没有攀比,只有学习。同时最令我敬佩的是清华人敬业奉献的高尚品德。在国人的眼里清华是品牌,但更是人格价值取向的体现。在这里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看到的是来去匆匆讲师教授,为了多给学员上课的时间,主动放弃中午休息授课。正是在这种精神在感召、感染着我的学习热情,时刻用心解读清华人内涵的博大和精深。

三、拓宽视野,明晰经济发展脉络

虽然培训学习枯燥,但回味过程收获无穷;虽然时间短暂,但带给我的是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自己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具体业务多,宏观管理少,对工作的谋划和设计重视不足、思考不够,工作中缺乏创新。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有机会接触到经济管理、资本运作金融政策、国学管理等多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启发了自己的思维,开扩了工作视野,对如何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我将结合新区和办公室工作,努力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全的视角去理清思路,分析情况、解决问题,谋划发展,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做好本职工作,做到思想更成熟、工作更积极、言行更稳健。这是我的努力方向,未必能做好,但我已经知道如何去努力。

四、加强交流,打造学习交友平台

知识虽然难得,友谊更为可贵,在学习中不仅收获着知识,同时也收获着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参加第17期领导力培训的50多名学员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区域和行业,虽然大家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工作各异,很多思想在学习中碰撞,许多经验在探讨中交流。虽然大家的经历不同,但都赤诚相待,尽力将自己最热情、最精彩、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虽然大家来自祖国各地,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通过近百天的学习生活,大家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到相知,发展到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学习和生活中学友们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充分体现着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这是我参加学习的最大收获,更是我今后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

此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引领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摘取了现代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内容精要,传递了商界精英对中国社会认知的主要信息。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一是理论高端定位。这次培训,授课教师不仅有北京知名学府资深教授,也有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由于讲授者站在高端层次思考问题,理论的前瞻性很强,使学员必须站在相近的高度领会、思考和分析问题。加上授课内容选取了某一领域的最高理论成就,居高望远,具有很强理论性和操作性。今后我将努力秉袭这种思维定式,努力工作,不断创新,超越发展。

二是注重实战效果。由于工作的局限,对这次学习的内容也只是在文件、报刊中掌握点滴的概念,尤其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多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破解了一些经济方面的疑惑,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正确引领方向。这次培训,时间较短,内容皆是知识精要,可以说是启迪和导引。真正学有所获,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只有自己具备了一定基本素质,才能够尽快消化和理解培训内容,提高学习成效。这将促使我更加注意学习和锻炼,提高基本素质,适应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

篇6:清华学习感受

清华之行,受用一生

基东小学:罗锦荣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次清华大学暑期研修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各位专家学者的零距离接触,让我从内心发出一阵阵由衷的感慨,清华之行,受益匪浅,清华之行,感悟颇多,清华之行,激荡灵魂。

初入校园,清华大学这所全国最高学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绿荫的草坪,成荫的绿树,气势恢宏的建筑,极富寓意的雕塑„„古朴的风格,优雅的环境,清幽的小径,乃至成行摆放的自行车,无不彰显了清大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内涵和皇家园林的古典神韵。

清华大学,多少人梦寐以求和魂牵梦绕的求知殿堂。在这里,不知培育了多少国之栋梁和社会精英。记得一位教授说过,或许你已经错过了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机会,但你决不能再错过在清华大学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闲暇之余,我感慨,有生之年,来清华学习一回,此生足矣。

观大腕的风范,品大师的性情,领大家的精髓,自始至终,每位给我上课的专家、学者、教授无不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振明教授在开班典礼后给我们上的《清华历史与清华精神》讲座,让我进一步体会了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涵。梁启超先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实质以清大乃至国人无比的精神动力,再加上清华园这座古代皇家园林的高贵气质,无处不彰显了清大的诱人魅力和人文气息。

董关鹏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理和媒体关系应对》讲座,让我进一步捕捉到了当代媒体力量的无限动力,他那“上访不如上网,上告不如上报”的经典理论堪称“绝伦”。他敏锐的洞悉力,超强的语言功能,果断的睿智和健谈的风格,无不让我洗礼灵魂,涤荡思想。

蔡永红教授的《绩效考核与教师激励》讲座,拓宽了我们学校体制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思路,使我眼前一亮,找到了打开时下制约教师评价制度的瓶颈,顷刻间心胸豁然开朗,坚定了改革的信念。

吕建强教授的《走进音乐的世界》讲座,让我从内心深处无限感慨地体会和感悟到了一个音乐家用他的思想和理念赋予音乐教学的超乎实际的精神实质,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外行听得乐此不疲,心猿意马。学习闲暇之余,学院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一天的清华校园的参观。徜徉在清大寂静清幽的校园里,内心深处体验着不一样的情感。

走进清华,徜徉于清华校园内,时时处处都为清华之俊美而折服。二校门、大礼堂、工字厅、清华学堂、荷塘月色,古朴典雅、方正宏伟,充溢着皇家贵气;钟灵毓秀的自清亭、荷塘月色和近春园遗址,碧荷红莲,波光潋滟;最让人陶醉的是庄美挺秀的“水木清华”,其景色的设计别具匠心:四时变幻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本为工字厅的后厦,一变而为“水木清华”的正廊。正额“水木清华”四字,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待考)。闲坐其间,品赏着“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怡人美景,吟诵着正中朱柱上沈广文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一时间竟分不清人间和仙境。

曲径通幽的小道,寓意经典的雕塑,温馨悠远的荷塘,还有校园错落有序的布置格局,通过了解和外人介绍,让我仿佛感受到了清华学堂的古老,庚子赔款的耻辱,以及科技产业的无限能量,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清华大学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关怀。

尹文刚教授的《阳光心态打造与情感管控》讲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知足常乐的那份恬静和自我形象修养以及心态塑造的那份自信。同时也愉悦了身心,从中悟出了案例《移动日本富士山》中“山不过来我过去” 的那份豁达和宽容。

李真顺老师的《校长语言艺术》讲座,让我们在“泱泱华夏”的戏谑声中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他的风趣,他的幽默,他的调侃,还有他的诙谐,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了他极强的感染力和近距离沟通的亲和力。

李左东教授的《经济形势分析》讲座让我们这些不懂经济和政治的门外汉从她的言传身授和字里行间捕捉到了中国经济的另类色彩和真知灼见。

程郁缀教授的古诗词赏鉴讲座让我们又一次读懂和领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诗词歌赋这文化精髓的精神实质。他以自己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积淀的独到见解和研究成果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唐诗宋词的艺术价值和无线魅力。

杨阳教授的国防讲座精彩绝伦,扣人心弦,从他的讲解中让我们近距离地与专家面对面的了解了当今国防技术的先进和飞速发展程度。

窦桂梅和张景浩两位名校长的精彩讲座,让我们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路上坚定了信心,找准了切入点,为谋求学校新的思想定位和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篇7:走进清华大学有感

清华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区,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浓郁的学风以及秀美的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前来求学,是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今天就要去这样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说我能不激动吗!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气势宏伟的清华门,门头上“清华园”三个字分外醒目。啊,这就是我向往以久的清华大学!怀着激动的心情继续往前走,我看到的是一座日晷,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计时的仪器,下部底座上刻着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正是在它的激励下,清华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报国奉献的优秀学者,我也会将它作为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座右铭。再往前走是一座大礼堂,这是一座欧洲风格古典建筑,朴实厚重,庄严雄伟,它是清华师生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清华性格”的象征。

从大礼堂左转,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地方。一座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门头上书“水木清华”四个大字。周围花红柳绿,树木茂盛,几只小鸟儿在枝头轻唱。这里是清华学子们读书、休憩的好去处,置身此处,我真想拿起书静静地读……正沉浸在这幽静中,只听妹妹喊:“好美的荷花啊!”我跑过去,哇,一片绿色的池塘中,朵朵荷花竞相盛开,有的大大方方展开了笑脸,有的含苞欲放,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咔嚓、咔嚓”,我不停地用相机记下这美景。

篇8:走进清华600字作文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绿茸茸的草坪,高大的树木,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我不是在做梦吧,我现在在清华大学。

走进校园,我向四处张望,清华大学简直和我想象的一样,这里绿树成荫,到哪儿都是阴凉坝,惬意极了!

走着走着,我们看到了一块大碑,妈妈说这是清华大学的校徽,上面写着:自强不息物戴得厚。

像是被什么牵引着似的,不知不觉便走到了一个小水池旁,我把脚伸下去,哇!好凉呀!感觉脚被冻住了一样!水底清得连石头都能看见!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人脸贴在书上的铜像。奇怪的是这个人脸上没眼睛没耳朵。咦!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因为没眼睛指读书不能只用眼看,要用脑子想;没耳朵是指不要因为别人在旁边娱乐就影响读书,要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最美的是清华大学主教学楼前面的大草坪,那绿得发亮的小草让人想立刻扑上去啃一口!这时我听见草中有几只麻雀在叽叽喳喳的叫,还不停地跳跃,真可爱!

顺着林荫小道一路向前,我们来到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那一片荷塘。荷叶很多,出水很高,密密的叶子中有许多荷花。除了红色的,还有少见的白色荷花。这些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打着花骨朵儿的,还有已经结成莲蓬的.……。荷塘边是一排排杨柳,投下一片浓浓的绿阴,树上的蝉不停地鸣叫着,好不热闹,似乎正在为我们举行一场独特的音乐会呢!

走在与众不同的“清华路”上,我心中的目标渐渐清晰:好好读书,八年后,争取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清华学子,度过我美好的大学生涯。

篇9:走进清华培训心得体会

多年繁忙的工作和事务,使我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更没有机会与著名学府零距离。今天,有幸赴清华参加干部管理知识研修班,有机会摆脱一切工作和事务,投入清华的怀抱,像清华的学子一样,在科学的殿堂里接受知识的洗礼,聆听专家教授们传道解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 当我置身于清华的校园里,默念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使我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道理。我身临其境似乎找回了我的青春,青春的梦想在血液里翻腾,读书学习的冲动促使我认真聆听每位教授的每一堂讲座。虽然只是短短5天的培训,教授们讲授的内容也不能一一展开,但我却如沐春风,品香茗,其中的精华所在已让我深有所悟。

清华是每一个少年学子的梦想,那是一种朦胧的追求。现在,我的梦想化为了现实,或许她来得太迟,或许她只是匆匆一过,但是,她的到来足以使我为未来增添了希望,因为她告诉我只要自强不息,人生任何时候都是美好的。

感悟“行胜于言”。虽然这次培训的学习是辛苦的,但是回味其中的过程是快乐的;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带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培训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且大都是我知识结构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学习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政治、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最新的理论成果,在危机管理、应对媒体、领导能力、政务礼仪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知识象新大陆一样开扩了我的视野,启发了我的思维。我参加工作以来几乎一直从事事务性工作,实际操作多,宏观管理少,对工作的谋划和设计重视不足、思考不够,这样肯定不利于工作思路的创新和工作局面的开展。通过清华培训我要努力在更高的层面上、用更全的视角去分析情况、解决问题,谋划思路,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努力实现工作中的创新突破,努力做到思想更成熟、工作更积极、言行更稳健。这是我的努力方向,我虽未必做好,但我已经知道如何去努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走进清华培训心得体会三:

清华大学5天的培训,让人非常受益,一是每天行走20多分钟的路程上课,锻炼了身体。二是满满的课程安排让人应接不暇,异常充实。三是通过学习确实收获了很多,增长了学识。感受很多,但是萦绕在脑际最多的就是关于领导软实力与个人魅力的感想,不禁想与同志们分享: 软实力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可见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是靠感召力和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本次培训,共有10位老师分别为我们讲授了关于管理、领导力、媒体沟通、个人魅力等方面的课程,其中有3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雨中下飞机自己撑伞的事例,并飨以照片,使更具冲击力。美国总统公开正式场合不假人手,自己为自己撑伞,进清华,融入;钟灵毓秀的殿非常让人感动,在中国引起了热议,叫好声一片。可见大家呼唤领导软实力的热切程度,软实力的价值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软实力的有无已成为群众评判党员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我们,要想赢得职工的信赖和支持,要想取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软实力的强弱已越来越重要。软实力中透露着人性中的真、善、美,是人们追求的高层次精神境界,是评价和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对一名领导干部而言,软实力与个人魅力息息相关。

软实力中彰显出个人的能力品味。硬实力是有形的、物化的,而软实力则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由此看来,硬实力和软实力具佳则是最令人满意的结果,而现实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当硬实力不足时,软实力运用的好则可以辅以巨大的精神支撑,靠这种精神信仰的力量,会带给人无限的奋斗激情,铁人王进喜“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情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硬实力非常强,而软实力欠缺时,未免诸如内心的冷漠、孤独、自私、混乱等一系列无序现象就会纷至沓来,这方面的例子也是很多的。联想到我们全市的疾控工作现状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比如有的县(市)区财政投入丰厚,但就是工作成绩上不去,有的县(市)区可以用“贫困”这两个字来形容,但工作却井井有条,不一样的硬实力前提,却有着出人意料截然不同的工作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职务、学历或许是硬实力的象征,但是善于协调工作、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游刃有余、能够给予各项工作战略性的正确指导、能够坚持原则给予职工平等信心和关爱、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却是当前不得不修的软实力之课。软实力为个人魅力增色增彩,软实力较强的干部,让人从心底里油生敬畏之意。

软实力中重要方面之一是示范带动。“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古今中外,这是不可改变的一种现实,主明臣直、君明臣贤,上正则下不斜。就一个单位而言,职工看的是什么、效仿的是什么?是领导的一言一行。如果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干事尽责、雷厉风行之人,那就会带动一个单位的风尚改变,反之亦然。在本次培训开学典礼上,我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静”——静下心来做学问;二是“动”——开动脑子想问题,动手做笔记、写体会;三是“苦”——能吃得了做学生的苦,严禁饮酒和追求享受;四是“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但是短短5天中这几条并不为过的要求,有的同志却没能做到,具体表现就是依然外出饮酒,这当然是少数的同志,但造成了负面影响,让人大感失望。如果一个科长缺少约束自己的毅力,可想而知他所在的科(所)难免杂乱无章,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没有起码的自制力,那他所领导的单位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毛泽东同志号召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而他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这对于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和压力,促使其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示范带动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把标尺,看的是行动,看的是成效,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不折不扣地做到,而不是说做两套。我认为示范带动是领导干部软实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

篇10:赴清华大学培训感受3

提升研修班感受

一周的培训很快过去。在这一周的有限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和清华大学老师对我们学员的关心,感受到老师讲课的旁征博引,学员学习的如饥似渴,还有同行经验感悟的真心交流。这份经历,弥足珍贵。

学习期间,在研修班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与研修班学员一起,深入学习了《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与改革的推进战略》、《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管理》、《领导用人的情商与影响力》等十个贴近大局、贴近实际、贴近工作的专题,进一步提升了对新时期基层工作的认识,进而感到作为基层的一名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委的一把手,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局面,仅靠崇高的革命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做好基层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提升应对各类复杂局面的能力。

学习时光十分短暂,学到的知识却影响终生。仔细整理所学内容,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以及自身工作实际,我感受到的是机遇、紧迫,还有压力。科学推进**乡各项工作创先争优,需要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提升自我。

着力提高政策把握的能力。乡镇工作需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唯 1

有不断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一是深入学习政策理论知识。掌握政策理论知识是把握、灵活运用政策的基础。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熟悉地方发展战略,熟悉部门业务,不断巩固、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是深入思考,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到的知识,不思考,不联系实际,只能是书本的知识,而不能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地理论。我将进一步提高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性的用好用活政策,提升推进科学发展的水平。

着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这次培训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依法行政,留给我的感触也是最深。乡镇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最基层单位,乡镇干部如果不懂法,难免在工作中胡乱行事,伤害群众的感情,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乡镇党委、政府如果不依法,难免在决策中突破法律的框架,损害群众的利益,引发干群冲突。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唯有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才能带头守法护法;唯有把依法行政带入到工作决策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才能避免决策错误,从源头上落实依法行政。

着力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乡镇虽然是最底层的行政单位,但所谓郡县治,天下安,乡镇不稳,郡县难稳。乡镇党委书记职低位重,要时刻关注国家的政策走向,了解国内经济动态,科学研判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立足于全市、全县的产业发展科学谋划地方经济发展;要时刻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未雨绸缪掌控社会动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保一方稳定。

着力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出特色。唯有创新,才能超越;唯有创新,才能不被超越。一周的培训让我更加明白,**的科学发展,在立足特色农业,做“特”吃的文章,做“活”水的文章,做“精”山的文章。一是进一步围绕**的绿色生态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拓展农业产业链,在柑橘的品质、小水果的品种、农家游的品位上下功夫,不断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创新**科学发展的方式。二是积极走出去,向市外、省外的经济强乡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吸取别人的发展经验,缩短自己的探索时间,真正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一条学习、吸收、创新的科学发展之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清华 感受清华】相关文章:

走进清华园范文05-22

“我的暑假生活”征文:感受百年清华06-02

到清华大学的感受、体会,学习体会04-07

清华酒业05-24

清华中学05-29

清华游记06-02

作文 清华06-30

清华07-16

清华大学05-25

感悟清华范文05-16

上一篇:关于健康早餐英语作文初中下一篇:信号与系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