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女儿的影响散文随笔

2024-06-26

我对女儿的影响散文随笔(精选7篇)

篇1:我对女儿的影响散文随笔

我对女儿的家庭教育

我女儿四岁,现在上幼儿园中班,虽然年龄不大,但却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这让我很高兴,因为这也是对我向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肯定。

复述故事

每天晚上,孩子都要让我们给她讲一个故事。讲之前,我们会给她提要求:“讲故事可以,你要认真听才行,我们讲完后,你要能简单地讲给我们听,我们还会再讲一个,如果你讲不出来,我们就不会再讲故事了。”女儿为了第二天继续听故事,在听的时候就格外专心,给我们讲的时候也就一板一眼,无形之中,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出版”画册

为的是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前段时间,女儿画了不少画,我们一看,画得还真不错,就把画装订起来,饰上花边,并且写上作者、编辑,把画册和她的书本放到一起,对她说:“一些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的。”现在女儿越来越喜欢画画了,部分同龄小朋友不敢做的事情,她也愿意试着去做。

设“小金库”

为了让孩子养成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我们一周给女儿一元钱让她支配。如果她喜欢的一件东西的价钱不超过一元钱,那她就可以去买了,如果超过了一元钱,那就要等到下一周攒够了钱再买,如果这一周没有买东西,那这一元钱就可以放到储钱罐里存起来。一个学期下来,女儿不再乱买东西了,真有喜欢的东西,她就用储钱罐里的钱来买,对买来的物品也格外珍惜。

延时满足

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幼儿都是见了自己喜欢的.物品就想马上得到,没有耐心等待,我的女儿也是这样。一次,我们刚从超市购物出来,她就想吃包里的糖。我问:“你喜欢吃一块还是喜欢吃两块?”她当然喜欢吃两块了,我就说:“如果你能坚持到家,我就给你两块,你能坚持到家吗?”她在超市门口想了想,说:“能。”到了家,我真的给了她两块,她别提多高兴了。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她一点时间进行缓冲,让她尽量地多坚持,时间长了,就会有耐心和毅力了。

守护自尊

几天前,女儿吃完西瓜,把瓜皮顺手往垃圾筐里一扔,但没有扔进去,我让她捡,她却一扭头就走了。我没有批评她。过了一会儿,她把自己的手洗干净了,我就表扬她说:“你真棒啊,小手洗得真干净。”她很高兴,我就抓住此时机说:“如果我们家的地面和你的手一样干净,那该多好啊。”她一听,就把瓜皮拾起来了。

幼儿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来完成,家庭中的幼儿教育同样重要。 (作者为泰安师范附属学校幼儿园泰山班张梦尧的爸爸)

篇2:我对女儿的影响散文随笔

有次看电视节目,看到一群中学生在玩“叨鸡”游戏,有的地方叫“斗鸡”,顾名思义,就是模仿鸡子斗架的游戏。用手抱起左脚或右脚脖,用尖尖的膝盖与他人搏斗。那群中学生与他人相斗时膝盖轻轻一触,即蹦着离开了,蹦跳是那么笨拙,相斗是那么轻飘。有的学生没有人碰撞,自己蹦着也会倒下,叫人生出无尽的感叹。这个游戏本来是极具观赏性,也充满了危险性。我的儿时经常玩,这个游戏要斗智斗勇,既要灵活多变,又要勇猛战斗。单腿蹦着也要快如风疾如电,上高台下陡坡迅疾异常。搏斗前,要研究透对手,他属于力量型、技巧型?风格是速战速决还是耐心缠斗?他的速度、弹跳、平衡、勇气如何?你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在瞬间决定战斗计划。骨头碰撞时劈叭作响,骨肉相交时淤血一片,单挑时大汗淋漓,群斗时尘土飞扬,性格在这里张扬,激情在这里释放。见血伤骨是家常便饭,没有孩子在意,也没有家长在意,都认为,玩耍就应该是这样。

现在,有不少学校连体育课也不敢上了,怕学生受伤,怕家长闹事;家长也一再叮嘱孩子,不要与同学玩耍,一怕自己受伤,二怕别人索赔。没有游戏,没有搏斗,能保住一个虽然完整但很潺弱的身体,丢掉的却是健康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姚明进军ABN,凭借他的身体条件和篮球天赋,成为了明星,但他自身的弱点,限制了他更大的进步。当别人撞他时,他的意识是躲避,而不是迎上去,ABN的合理冲撞规则他不会利用,因为他压根没有侵犯人的意识。中国的足球没有巨星,因为在他们进攻时,在他眼里前面都是剽悍的防守者,射门时,觉得前面密不透风,没有好的角度,他要调整,当他调整好时,机会没有了。在马拉多纳眼里,带球时犹入无人之境,射门时球门一片开阔。这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

勇敢不是技能,勇敢是高贵。勇敢是快乐的源泉,勇敢是胜利的基础。只会看分数的教育是可悲的,重视培养优秀品质的教育才是伟大的。

篇3:我对女儿的影响散文随笔

英国文学, 源远流长, 而成长问题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 成长小说最早起源于17世纪的德国, 德语为bildungsroman。德国崇尚教育, 认为对人的改造只能通过教育。因此, 国内文学界最初将“bildungsroman”译为“教育”、“修养”或“发展”小说。在注重教育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 德国成长小说迅速发展。歌德于1795 年创作的《威廉 ·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一直被公认为成长小说的原型和典范, 深刻影响了以后小说的发展。从传统来看, 成长小说展现了人物动态的社会化过程。巴赫金在《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一文中对成长小说的特点、 类型、人物形象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对成长小说的内涵作了界定:“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里主人公的形象, 不是静态的统一体, 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 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 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

美国评论家马尔克斯在他的文章《什么是成长小说》中, 对成长小说作了如下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 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 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或者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 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二、《妻子与女儿》作为一部成长小说

伊丽莎白 · 盖斯凯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其最后一部作品《妻子与女儿》是一部典型的关注女性成长的小说。主人公天真善良, 经历了母亲去世、父亲再婚、哈姆利夫人去世等事件, 一步步成长, 最终心智成熟, 但依旧保持善良的天性, 赢得了身边人的喜爱和尊敬。

在形式上, 成长小说多是长篇小说, 重点关注了人物的发展过程。但这并不构成判断成长小说的单一标准。在人物方面, 小说通常有一个中心人物, 他或她的角色性格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主人公的发展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主人公在心理心智和身体上都发生改变, 尤其是心理心智方面。而在这一过程中, 有诸多因素会对其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一些人物的出现、恋爱事件, 以及死亡事件, 都会对主人公成长产生影响。除了中心人物之外, 一个典型的成长小说还包含了其他重要典型形象如, 成长中的引路人和同路人。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人的影响, 他们丰富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并从正反两方面帮助主人公认识自己, 认识世界。此外, 一些事件也会对主人公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在《妻子与女儿》中, 主人公莫莉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死亡事件, 这三次经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的成长和认知。死亡事件之所以重要, 就在于死亡引发的人们的多重感受。这三次死亡事件分别是主人公母亲的离世、哈姆利夫人的离世以及奥斯本的英年早逝。以下分别来分析三次经历对于莫莉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三、死亡事件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1.母亲早逝

就像作者盖斯凯尔夫人自己, 当莫莉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 她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了。这一不幸的经历, 在盖斯凯尔夫人的其他作品中也能找到影子。在《北方和南方》中, 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母亲在他们搬到密尔顿后很快就因为不适应工业城市的环境而去世了。母亲形象的缺失在《妻子和女儿》表现得也很明显。母亲的缺席使得女主角十分依恋父亲, 这一点在《妻子和女儿》, 通过茉莉相和她的继母不能和谐地相处得到很好的证明, 她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个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在小说的第一章, 作者写到, “可怜的孩子, 不错, 她早早地失去了母亲, 这是她一生中的一件不幸事, 但跟眼下所讲的重大事情相比, 还算不上一件大事。再说, 那时候她太小, 对那件事也不太明白。”母亲去世的时候, 莫莉太小, 无法真正理解死亡。在整本书中, 莫丽的母亲很少被提及。但少有的几次也能看出, 对于莫莉来说, 失去母亲是一件伤感的事情。

她第一次谈到母亲的时候是在哈姆利家的晚餐上, 她在讲述她的名字:

“我的名字是莫莉, 是个老式的名字。我的教名是玛丽, 不过爸爸喜欢叫莫莉。”

“叫莫莉好。把这个老式的好名儿用下去, 亲爱的。”

“不过依我之见玛丽比莫莉更好听, 也同样是个老名儿。”哈姆利太太说。

“我觉得是这样, ”莫莉说道, 声音一低, 垂下眼睛, “原来妈妈就叫玛丽, 她在世时就叫我莫莉。”

我们可以看出, 即使谈及母亲去世, 在她的心里面有悲伤, 但是她的生活和成长依旧平静而快乐。因为她还有父亲, 这才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她父亲的陪伴和照顾下, 她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姑娘。父女俩相依为命, 感情十分深。父亲为了更好地引导她成长, 决定再婚, 让莫莉能从女性的角度得到成长引导。但新来的吉布森夫人却打破了她和父亲的平静生活。莫莉来到重新装饰的新婚房间, 内心感伤, 不由地想起曾经的景象:

莫莉还记得当年她被带进这间卧室向她垂危的母亲告别时的情形, 时隔多年, 当时的情形清晰如故, 仿佛就在眼前……自从那个悲伤的日子以来, 莫莉不知到这间屋里来过多少次, 每一次她都活灵活现般地看见那同一张苍白虚荣、难以瞑目的脸躺在枕头上……

当她来到父亲的卧室, 面对新的装饰, 要欢迎新的吉布森夫人, 她变得非常感伤, 因为这是她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房间。她从来没有准备好迎接一个新的妈妈。所以, 整体来看, 对于母亲的去世, 莫莉并没有过多地感悟, 只是在提及此事的时候, 会有感伤的情绪, 主要原因在于, 当时她的年纪太小, 对于死亡还没有清楚的认知。

2.哈姆利夫人的离世

莫莉认识哈姆利太太的时间并不长, 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莫莉得知父亲再婚的消息的时候, 正好住在哈姆利太太家里。哈姆利太太好心地安慰她, 帮助她面对巨大的痛苦。同样的, 被哈姆利太太视为希望和安慰的儿子奥斯本在大学里失败的消息传来时, 哈姆利太太感到震惊, 不知所措甚至几近崩溃。她觉得所有的期望是徒劳的, 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她再也支撑不了而倒下了。莫莉一直悉心地照料她, 给她安慰。在她死之前, 作为小镇医生的父亲吉布森先生告诉了莫莉, 哈姆利太太活不久了。当时莫莉相当伤心, 在18 章中, 有一个对比描写。莫莉走进哈姆利家的花园, 回忆了去年夏天, 当时温暖的空气似乎散发着玫瑰和野蔷薇的馨香。然而, 此时此刻, 树木光秃秃的, 没有甜美的气味, 取而代之的是凛冽的冷空气。

……这时她又想起父亲给她带来他再婚消息的那一天:灌木丛中杂草枯萎, 白霜遍地;大树枝、小树枝, 还有细枝梢都落尽了叶子, 枝干纵横交错, 在天空映衬下清爽醒目。她会再像上次那样哭个死去活来吗?是悟出了真谛, 还是变成了麻木, 竟使她感到人生苦短, 经不起为任何事情过多地折腾?难逃一死似乎才是独一无二的现实。

哈姆利太太的离世, 让莫莉对死亡有了近距离的感知。使得莫莉想起了父亲再婚那天的情形, 仿佛又经历了巨大的精神上的痛苦。两次事件让莫莉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这一次的死亡事件让莫莉开始思考人生了。当她的母亲去世时, 她还太年轻, 只记得她离世的那一幕, 并没有深入思考生命。但这一次, 随着她越来越大, 她意识到生命太短暂了, 死亡来得太快太突然了。这一次她感受到死亡如此真实, 如此近。这也是主人公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开始。

3.奥斯本的英年早逝

莫莉和哈姆利兄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她无意间得知了奥斯本已经秘密结婚的消息, 努力不让其他人知道。哈姆利兄弟也十分信任她, 甚至把她当作自己的家人。人们都被辛西娅的外表所吸引, 但奥斯本发现了莫莉的内在美。奥斯本信赖莫莉。当他觉得自己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时, 他告诉了莫莉自己秘密结婚的妻子的情况。“……你是我们中的一员, 莫莉, 我能像信任罗杰一样信任你。”然后他给他妻子的地址, 以防自己有什么不测。

当莫莉得知奥斯本去世的消息时, 她没有时间独自感伤, 而是首先去到哈姆利家安慰哈姆利老先生。“我要去。我必须去。我不能让老乡绅孤苦伶仃没人陪。爸爸回来后, 肯定会去哈姆利家, 如果那里不需要我, 我可以和他一块儿回来。”

当哈姆利老先生得到长子离世的消息的时候, 二儿子罗杰仍然在国外。哈姆利老先生对长子奥斯本的死非常难过, 没有人陪在他身边。莫莉知道情况, 所以她坚持要帮助哈姆利老先生度过这一艰难的境况。她只是默默地陪伴着老哈姆利先生。之后, 她又告诉她的父亲奥斯本已经秘密结婚并育有一子的消息, 她是怕奥斯本的妻子可能还不知道丈夫的死亡。从这里, 能看出莫莉已经越来越成熟了:上次哈姆利夫人去世时, 她感伤不已, 而这次的事件, 她能妥当地去处理, 首先安慰老哈姆利先生, 再想到奥斯本的遗孀, 不是顾自伤心, 首先去照顾身边的人, 这都体现出莫莉的成长。莫莉从“感受痛苦”到“有所作为”, 慢慢走向成熟。

四、结语

在《妻子与女儿》中盖斯凯尔夫人用她的生花妙笔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莫莉。作为一个女性作家, 作者也十分关注女性成长。整篇小说, 以女性成长主线贯穿全文。主人公经历了三次死亡事件, 对于她的成长, 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这三次事件, 也由最初的不明白到中间的感受到痛苦, 再到最后发生事情的时候, 有所作为。作为重要的成长阶段的划分, 三次死亡事件让主人公一步步成长成熟。对于这些事件的把握, 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 了解成长过程中的足迹。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妻子与女儿[M].秭佩, 逢珍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3.12.

[2]巴赫金.小说理论[A].白春仁, 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19, No.2 1960.

[4]芮渝萍.英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4 (2) .

篇4:我对女儿的态度

我女儿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关注过她的学习成绩,她爱告诉我我就听,爱给我看我就看。有时她把成绩单分数压着,说,不许看,这次成绩不好,你就只管签字吧。我就签字。

不但不管她的学习成绩,我回家如果看到她在做功课,就问她做了多少时间了?她说做了两小时了。我就大惊失色的说,已经做了两小时了还做?还不出去玩?

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说语文算术考了95分,老师鼓励她争取考100分。我就问她老师为什么要你们考100分啊?她说老师为了我们好呀。我说真的吗?我开导她,老师要你们考100分,是为了他自己工作有成,就是为了多拿奖金,为了校长表扬。

她问那我怎么办?我说你也应该为自己考虑。你不读书行吗?她说不行。成绩太差行吗?她说不行,没脸面。所有的时间都为了分数,不玩行吗?她说这也不行吧。我说,你自己想清楚了,不管你作出什么决定,我反正都是支持你的。如果因为玩多了,成绩下降了,老师要批评我会去帮你挡的。

让她从小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由她自己作出选择。这就是我的教育。

喜欢玩就要玩好

我关心女儿的是她爱玩的东西是否出色。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她很喜欢跳橡皮筋,每天都跳得满头大汗回家。我问她,你跳橡皮筋是班里第几名啊?她说不是数一就是数二。我说那你争取数一吧。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如果自己喜欢玩的事情都玩不好,那还有什么出息。

如果她为自己成绩没考好心情不好,我就问这是你喜欢的课吗?如果她回答不喜欢,我就说能考成这样就很不错了,谁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做好啊。被逼得没办法,是吧。

如果她的回答是自己喜欢的,我就说以你的智商,学好这课肯定是小菜一碟,可能是方法有问题或者你不习惯老师讲课方式,然后就帮她找原因。

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我就跟她一起骂老师,还虚张声势说要到校长那里去告老师的状。她就急了,说你不能去告,你去告了,我以后怎么面对这老师?我问,那怎么办呢?她说这种老师算了,以后我自己多下点功夫就是了。

我就顺着她的话说,真正有本事真正聪明的人,凭自己钻研一样能学会的。自己能钻研,有自学能力的,以后就不用依赖别人啦。

一不小心考重点

她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去读徐汇区的位育高中,这是一所新建的住宿高中,操场很大,有塑胶跑道,宿舍也是全新的,她参观后说这个环境好,我就考它了。

第一志愿填的是位育,零志愿填的是上海中学。上海有四所市级重点中学: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交大附中,为了确保这些重点能收到好生源,允许学生把这些学校当作零志愿来填,零志愿没考取不影响第一志愿,但零志愿是提前录取,要高出分数线十分。

我女儿不小心就考取了。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去,说我才不要死读书呢,一点玩的时间也没有。我说是的,就给上海中学招生办打电话,请他们将我女儿的档案抛出来,给位育高中去。

上海中学接到我的电话傻了,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事情,人家甚至愿意多花几十万进来。

我说因为你们学校读书学习太紧张压力太重,我女儿是个爱玩的孩子。他们建议给我十天时间慎重考虑,劝我也不能太宠孩子了。又说我们对他们学校的看法是不对的,他们学校是很活跃的。

电话放下后,我建议女儿,还是去调查研究一下这个学校到底怎么回事,这么重大的决定,仅凭道听途说似乎也太不慎重了。人生任何重大决定都应该充分的调查和咨询。

她去和该校教师和应届生面谈后,回来说这个学校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玩的东西很多,还有电视台呢。就这样她去了上海中学。

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选哪个?

进入高三开始准备高考,有一天,她说,我要考大学了,你一点心思也没有。精神负担全在我一个人身上。

我说我有什么精神负担?像你这种一直靠鬼混过日子的人,考到某某大学去,我才高兴呢。到了那种学校,奇耻大辱一定会让你奋发图强。你从小到大一直很顺利,我很为你的顺利担心呢,与其晚栽跟头不如早点栽。

因为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那年她被复旦大学和港大、中大同时录取。港大、中大要自费,一年费用9万(如今已经涨到16万了),她就放弃了。

中大看她不来就追加了一个全额奖学金给她,她问我去不去?我说你别去。她问为什么?

我说你的英语一般,广东话一句不懂,又是喜欢玩和组织活动的人,到了复旦你如鱼得水,到中大你很压抑,你的活动能力将没有表现的机会;二,你学的是社会学,你研究的目标是中国,在香港四年大大减少你接触了解中国的机会;三,你在复旦读书,大学同学关系都在内地,对你将来的朋友圈很有好处,你在香港读四年书,以后回到内地,你就没有大学同学圈了。

最后,她没听从我的,还是选择到香港中大读书。其实,我心里也是希望她选择到中大读书,只是先把丑话说在前面而已。中大读书期间她参加了中大辩论队,后来还担任了辩论队长。

我觉得孩子在青春期,家长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激励孩子的志向比读书成绩重要的多,有了志向,后面的事情就顺水行舟了。

对孩子要多加鼓励,成绩是小事,为了成绩毁了孩子的自信就得不偿失。

弄堂奇观——

三岁半小女孩买牛奶

另外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女儿三岁半就能自己穿衣起床,拿了钱到胡同口去买牛奶。买好回来,把零钱往床头柜一拍:“你个懒鬼,我牛奶都买回来了,你还不起来?”

她那么小去买牛奶成了弄堂里的奇观,邻居老太太们都啧啧称奇,这成了她的骄傲,从小她就觉得独立是光荣的事情。

从她生下来,我们就把她当作人来平等对待,几乎从不动用家长的权力来强制孩子做什么。当整个教育体制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笼子里赶的时候,我们不是迎合社会、配合社会,而是在孩子还小,才八九岁的时候就戳穿这种应试教育的危害和诡计,给孩子提供精神支撑去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好。我从心底里厌恶和蔑视考分高于一切的应试教育,把孩子的幸福快乐放在第一位,极为重视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开掘她人生快乐的源泉。

大概在自由平等鼓励自我独立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缘故,我女儿到了青春期,也没有出现什么逆反心理。

篇5:我对女儿的“玫瑰三愿”

25岁之前不必急切地把自己嫁掉

参加一个电视节目,编导递过来一份资料,上面写着斗大的几个字——给还没嫁出去的女孩儿们支个招吧!

继续往下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赫然看见:根据网上的调查显示,现今女孩和男孩们认为,女孩可以被称为“剩女”的年龄为25岁。只要是年过25还没有固定的同居男友,就可以被划归为“剩斗士”的潜在大龄未婚女青年的行列之中!

年轻的女编导问我:金老师,您认同这份调查吗?

我不假思索、果决而快速地回答:当然不认同,如果我有女儿,如果她打算在25岁之前就急切地把自己给嫁掉,我一定会非常伤心。

为什么会伤心呢?

因为她还没有好好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急切地把自己设定在一个位置上,作为母亲,我会很心疼,也会为她所失去的感到伤心。当然,如果这段感情是值得珍藏并严肃对待的,她25岁之前就结婚绝对能得到我的祝福,我也会因此而快乐,但如果她只是因为害怕被剩下,就急切地做决定,那我真的就一定会非常伤心!

那么,如果我有个女儿,我会希望她在30岁之前、在人生最美好的这段年岁里做些什么、完成些什么、或只是尝试些什么呢?

我希望她能拥有一次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任性”地出走一次

这段旅行可近可远,可长可短,不需要倾家荡产,只要量力而为和注意安全,但一定是要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旅行。人,或者是女人,年过30之后,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必然会跨入另一个深度不同的界面。在这个界面里,我们会担心或介意更多的事,也更容易被别人在我们脑门上所贴的标签所影响。因此在面对相同的景致时,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相和看见,也不会再用相对简单的心绪去感受周遭。

此外,一旦跨入必须承担更多责任的界面之后,我们需要从心灵仓库里提取美好的库存记忆的需求会更多,也会无可避免地需要有可以暂时栖身躲藏的桃花源。而那个美好的心灵密境,只可以从自己的库存积蓄里去提取,旁人的积蓄,一来,不见得好用,二来,也不一定拿得到。

所以我会鼓励我的女儿在30岁之前,不论结婚了没有,都至少“任性地”出走一次,到一处一直向往、可以宠爱自己的地方,花掉一些钱,换取一些华丽的记忆,好为将来生命中可能遇到的困顿,预先铺好可以蜷卧哭泣的柔软床垫。

我自己在29岁那年就做过一次这样的旅行。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10个月大的儿子,我把儿子交给先生,请保姆暂时全天照顾,一个人用很少的钱去了趟东欧,用年假旅行了一个星期。我至今还记得转了几趟飞机又坐欧陆长途火车抵达匈牙利首府布达佩斯那天傍晚的情景。

那天很冷,布达佩斯陈旧的火车站外,只有两排在晚秋黄昏的寒风中仃伶摇曳的参天枯树。我一个人走进雾霭苍茫的布达佩斯,大口呼吸着清新冷冽的空气,眼泪哗哗地流着。我不忧伤,可却被不可方物的凄美暮色感染,周身涤净。

由于预算有限,那一个星期我多半徒步行走。饿了,就在食品店外和当地居民一起排队买面包;累了,就回到简陋但干净的青年旅馆歇息。白天,我驻足流淌在轰轰烈烈、穿越城市中心的多瑙河畔,在河边的石板凳上往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做什么,只是凝视着奔腾流过的多瑙河水,放空,发呆,澄澈。

一个星期之后,我回到台湾,除了略微清瘦,神色丝毫没有改变。可是我心里明白,那经过多瑙河奔流河水刷洗之后的心境,已然趋于宁静和成熟。

我希望她为自己疯狂地买一件一直想要的礼物

我出生在一个1949年父母从大陆渡海赴台、有四个兄弟姐妹的勤俭家庭。从我有能力赚钱开始,只要是领薪水的日子,就是我最骄傲开心的日子。我会拿着薪水袋飞奔回家,把所有的钱原封不动地交给妈妈,再从妈妈手里领回当月的零用钱。

26岁结婚前的两个月,照常是个领薪水的日子。我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心情焦躁而不安,所以下班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带着薪水袋直接回家。我去了平常不太可能进入的高级百货公司,走进一家一直喜欢的法国精品专卖店,用整整一袋子的薪水给自己买了一只手表,一只有着墨绿色表面、灿灿金色表带的华丽名贵手表。

拿着精致的包装盒,我既兴奋又害怕的满脸通红,努力压抑住颤动得快要跳出胸口的心脏,双脚仿佛踏在云端般晕眩地回家。感谢我慈爱的母亲,当她看见我颤抖的手里拿着的手表时,并没有立即出声指责,她只是在停顿了一会儿之后,仿佛是说服自己一般轻声地说:嗯,要结婚了,是该给自己买件好东西!

如今,那只墨绿色表面、灿灿金色表带的手表仍然在我的手表盒里。我把它保护得很好,表面永远亮晶晶的,没有油印,表带也灿灿闪着金光。它是我拥有的第一件“奢侈品”,是我在进入为人妻、为人母之前给自己买的名贵礼物。拥有了它,我知道纵容过后,自此就可以安心地过精打细算的日子,可以在一切都以孩子和家庭为优先的现实生活里,心平气和。

说真的,当我们羡慕现在的孩子不用再像我们那样物质缺乏,甚至窘迫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充裕的孩子其实也失去了“拥有”的乐趣。所以,你也许已经不会再和我一样为买了一只手表而狂喜,但一定也有一件一直梦想拥有但又不敢“疯狂”买下的东西。(当然,千万不能为这个疯狂而付出日后生活无以为继,或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的代价!)

去吧!去买下它吧!也许你纵容自己的理由不是因为它的价格而是因为它的意义或其它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纵容自己一次吧!因为纵容之后,年轻的心才会因这华丽的饱满,而甘愿认份下来。

在不离经叛道、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我希望她不管成功与否,都能恣意地谈一场恋爱

我是个被老天爷眷顾的人,这辈子只遇见并爱上一个男人,也幸运地和他携手至今。可是在我即将进入50岁之前的几年,却突然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委屈心情,觉得自己今生的浪漫,仿佛还没有轰轰烈烈地被燃烧过,转眼就要划上了休止符。“幸好”,我和先生在结婚之前曾经有过一年的分手经历,而我又把这痛苦的回忆无限放大,才足以“喂养”我心里那点为情伤怀的无聊心绪!

我相信任何一个年近黄昏的女子,都能理解我这小小的私密心情。我们不希望被爱情伤得太惨、太重,但又不希望自己的幸福过于简单直白。我们希望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有些足以让日后感受悲壮凄清的情殇,也希望有些足以让日后寂静无人时私下凭吊的回忆,这些都会给日渐平淡的日子增添旖旎的色彩,也会给日渐冷却的心,加添让火苗继续旺盛燃烧的薪柴。

况且,一个经历过狂风巨浪的灵魂,在寻觅到可以安全停泊的港湾时,会更懂得风平浪静的美好况味,也会更明白拥有简单的幸福,是一件多么需要感恩的事。

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儿在30岁之前,不要害怕去爱和接受爱。因为年轻,因为还不急于做决定,所以她不需要像30岁之后那样,必须考虑投入感情后的投资报酬率,也不需要像30岁之后那样,计量除了爱情之外的种种现实枝节。我希望我的女儿在她纯真美好的青春岁月里,享受一场华丽而纯粹的爱情!

篇6:我对女儿的“公交车”教育

女儿上小学后,就与公交车打上了交道。第一年,她由爷爷奶奶接送,到了第二年,两位老人有事回了老家,女儿就开始独自坐公交车上下学,如今她已经独来独往三年了。开始,我还为女儿的独立感到高兴,但很快就发现“放飞”的女儿滋生出了一些坏毛病、坏习惯。

“逃票”事件

一天下午,我从街上坐公交车回家。到三八亭站时,正碰上女儿就读的学校放学,一群孩子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上了车。我发现女儿也在其中,但车内人多,我坐在后面,女儿没有发现我,我也懒得喊她。这时,监车员清点人数,发现有一个学生没有投币,就问:“还有谁没投币呢?”这时,女儿说:“阿姨,是我,我今天没钱了,明天一定补上!”监车员一听,说:“你们这些孩子经常逃票,没钱就下车,走路回去!”我正想站起来替女儿投币,但转念一想,这孩子怎么没钱?她妈妈每天除了给她坐车的钱外,还会在她的书包里再放5元给她零用。难道真如监车员所说的那样,她逃票?

我这边还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女儿那边就强词夺理上了:“谁逃票了?你说话注意点!”监车员见女儿态度强硬,又是个小孩子,就吓唬她:“逃票的就是你,你再不下车,我就去学校告诉你的老师。”这时,我坐不住了,刚想站起来,却发现女儿并没有被监车员吓住。她毫不示弱地说:“好啊,你去告诉我们老师吧,我也去你们公司告诉你们领导你贪污票款。有一次,我看见你没把乘客的钱投进钱箱,你拿着买麻辣豆腐吃了。”

车上的乘客听女儿说得有模有样,有的就信以为真了。这时,监车员急了,说:“你这孩子咋睁着眼睛说瞎话呢?我什么时候拿票款买麻辣豆腐吃了,有哪个能作证!?”女儿听到车上乘客的议论,劲头更足了,又大声说:“有啊!我的同学们都看见了。你们说,是不是?”这时,和她一起上车的那群孩子就帮着女儿瞎起哄:“是的,我们都看见了!”“我们都要去告她……”

监车员被女儿和这群孩子气得快哭了。这时,女儿突然发现了坐在后面的我。我狠狠瞪了她一眼,她吓得不做声了。下车时,当着女儿的面,我向投币箱里补投了一元车费。

回到家,没等女儿把书包放下,我就教训起她来:“你给我站住!小小年纪,怎么变成这副德性!逃票,多丢人啊,还理直气壮的,太不像话了!”

妻子听我在客厅发火,就从厨房跑了出来,问:“怎么回事啊?一回来就发火。”

女儿委屈地说:“我没有逃票,我是真没钱了!”

我问:“那你妈妈给你的钱哪儿去了?”

女儿哭诉道:“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给灾区捐款,我怕同学们捐的比我多,老师不表扬我,我就把所有的钱都捐了。结果,我就没钱坐车了。”

听女儿这样一说,我知道女儿不是真心想逃票,心情缓和了许多。但是她在公交车上的表现,让我很担忧。现在孩子还小,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怎么得了?作为家长,我不能不管。我说:“你把身上的钱全部用来献爱心,出发点是好的,你做得对,但是你的动机不纯。因为你怕同学捐的比你多,怕自己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你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自私的,就是捐得再多,也是为自己着想。”

女儿听后,一声不吭。我接着说:“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回家的车费时就逃票,企图蒙混过关。当监车员发现后,你才不得不站出来承认,这说明你还不诚实。上车前,为什么不给司机和监车员说明白呢?为什么当时不找同学借呢?”

这时,女儿不服气地说:“我找同学借了,但大家刚捐了款,都没有钱。我不对监车员说,是怕她不让我上车。我不会逃票的,她不说,我明天也一样会多放一元钱补上的。”

我问:“那你在车上为啥要顶撞监车员,说人家贪污了呢?”

女儿说:“爸爸,你也看到了,是监车员先说我经常逃票的。我说她贪污,那也是故意吓唬她的,谁叫她先污蔑我呢!”

我见女儿还不承认错误,只得改变策略,一分为二地说:“是,监车员的言语有些欠妥,这是她的不对,但你作为学生,应该懂得礼让。就依你说的,你不是真心要逃票,但你没有投币,这是事实。难道监车员说你两句不应该吗?而你又做了什么呢?不但不承认错误,还怂恿同学和你一起诽谤人家。你知道这是什么性质吗?弄不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幸好,人家见你是小孩子,不与你计较。”

经过我的一番开导和教育,女儿终于低下了脑袋,说:“爸爸,我错了。”

为了让女儿记住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女儿放学后,我还特意带她到公交公司找到那位监车员,向她说明原因并赔礼道歉。如今,那位监车员和我女儿成了好朋友。

“让座”事件

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上街。女儿为了给我们占座位,公交车还未停稳,就急不可待地蹿上了车。她不仅给自己占了一个座位,还为我和妻子各占了一个。我和妻子上车时,只见女儿还在不停地喊:“这两个位置是我们的,你们不要坐,不要坐……”妻子见女儿喊得起劲,赶紧过去落了座。我平时坐车,就是有个把空位,也懒得去坐。女儿见我犹豫,就喊:“老爸,快坐,快坐。”我只好坐下。公交车驶过一站,上来一位老奶奶,站在我女儿和一位小伙子之间。我对女儿使了个眼色,意思是要她起来让座。但女儿把头侧过去,装作没看见。我只好说:“蕾蕾,你起来把座位让给奶奶坐吧!”这时,她不情愿地说:“那个大哥哥都不让,为什么要我让呢?这年头,还有哪个学雷锋啊?”

孩子这样说话,让我觉得她的思想有问题,但车上人多,我不便教训她,只好自己起身,把老奶奶拉到我的座位上坐下。下车后,我对女儿进行了严厉批评。女儿不服气。我们逛了一会儿街,临近中午,就准备回家了。因为我批评了女儿,坐车回去时,她已经没有了来时的积极性,故意放慢脚步,嘴里说:“懒得管你们了。”我和妻各自提着大包小包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了座位。女儿幸灾乐祸地把身体斜倚在驾驶台的扶栏上,手里拿着甘蔗,不紧不慢地嚼着,眼珠子却不安分地对着车里的人溜溜地打转,那样子就像一个刚入行的扒手。

突然,我发现女儿不吃甘蔗了。她似乎盯住了一个目标,然后三下两下挤到了一个坐着的乘客旁。不一会儿,公交车到站,那个乘客提着个大袋子就下了车。女儿毫不费力地落了座。我感到奇怪,这孩子怎么知道人家要下车呢?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女儿落座后,还向手里提着东西的妻子喊:“妈妈,到我这里来。”然后,她用手指了指旁边的一位大妈,意思是要她妈妈站到大妈的身边去。妻子不解其意,说:“我站在这里很好,你坐吧。”

公交车又到了一站,那位大妈果然奇迹般地下了车,但位置被旁边的一位乘客坐了。女儿嘟囔了一句:“唉,真是个大蠢包!”我知道女儿是对她妈妈没有明白她的意思,错过了座位而不满。但妻子不知女儿在嘟囔谁,竟然还傻傻地笑着。我见了,真有点哭笑不得。

我对女儿在公交车上表现出的机灵劲儿,还是挺欣赏的。但是她的一些行为和说话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却并不让我欣赏。孩子虽小,但如果现在不抓紧对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来她就有可能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缺乏社会公德的人。

回家后,我把女儿在公交车上的表现对妻子说了。妻子开始不以为然:“孩子机灵点有什么不好?长大了不会吃亏。”我说:“你只看到好的一面。难道她的自私狭隘、公共道德意识淡薄,你一点没看出来?”妻子说:“我看孩子现在还小,就没有像你这样深层次地去想。那好,这工作你就来做吧。”

nlc202309040139

我把正玩游戏的女儿叫进了房间。见她有点不耐烦,为引起她的兴趣,我说:“刚才你在公交车上表现‘优秀’,你妈妈夸你机灵哩!”女儿一听是在表扬她,就来了精神,说:“那当然,同学们都说我是占位高手。”这时,我不解地问:“那,你是怎么知道人家马上就要下车的呢?”女儿一听,高兴地说:“爸爸,难道你没看出来,他是一个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民工,刚下火车,搭公交车到汽车东站坐长途呢。”“那旁边的那个大妈,你又怎么知道人家也要下车呢?”我又不解地问。女儿哈哈一笑,卖关子:“爸爸,你说呢?”我说:“我知道还问你干吗?”女儿说:“告诉你吧,她家就住在法院那一片,我坐车经常看见她在法院门口下车。”听女儿这一说,我不禁暗暗佩服起她来,小小年龄却有很强的观察力。见女儿情绪不错,我话题一转:“在公交车上,你很机灵,但爸爸妈妈都不赞许。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时,女儿撅起了嘴。我只好慢慢开导她:“因为你行为的动机和你上次在学校捐款一样出现了偏差。你帮爸爸妈妈占座位,出发点是好的,但你在占座位时,不考虑大家的利益。公共场所,我们要讲究社会公德。爸爸要你把座位让给老奶奶,你装作没看见,还说怪话,做得太不应该了。平时,爸妈和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难道你忘了吗?还有,你在公交车上啃甘蔗,把渣子吐在车内,也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这些,老师就没有教过你吗?”

女儿觉得我说得在理,就点了点头,但又不服气地说:“我在学校表现很好的,老师经常表扬我。”

思考和纠错

孩子这一说,立刻引发了我的思考:造成孩子缺失公德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们传统的教育方法难辞其咎。学校、家庭往往鼓励孩子做好事,却忽视了引导孩子做他该做的事。因而,对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地去做,而是为了获得表扬才去做;对于不该做的事,孩子不是自觉地不去做,而是受到纪律约束,担心被批评而不敢去做。客观地说,以纪律约束和以表扬奖励为主要手段培养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不稳定、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没有了纪律约束和表扬鼓励,这种文明习惯就不见了。

怎样才能让女儿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除了针对具体事例及时教育她外,我觉得做家长的必须身体力行,以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感染她。比如,在车上遇到老人、行动不便的乘客,我和妻子都会主动起身让座。为加强女儿的道德品质建设,我买了适宜她这个年龄段的有关道德修养的书籍送给她读。比如《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日记体小说,它以一个12岁男孩的眼光,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这个社会温情而可爱。这样的书通篇洋溢着爱与关怀,可以引导孩子保持一颗进取而善良的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理性加感性的教育,我发现女儿懂事多了。星期天,我们一家三口去看她外公、外婆。过去吃饭都是我们服侍她,现在她却能主动给外公、外婆盛饭舀汤,还能帮家里擦地板了。在外面说话做事,她也比以前文明多了。我为女儿的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

【编辑:杨子】

篇7:我对女儿念“懒经”

像大多数母亲一样,女儿一出生,我就开始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天,我会把衣服搭配好,放在小床上,等女儿一睁眼,就一件一件给她穿上。怕女儿吃饭挑食,营养不够,我就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饭。我定期带女儿去上亲子课,还给她报了几个培优班……

围着孩子团团转的生活虽然辛苦,却也幸福。但自从女儿上小学后,我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

女儿上小学那年,我的一本专业书要出版了。白天忙工作,只能晚上撰稿。好不容易把女儿哄睡,自己回到书房里写稿,可不到10分钟的工夫,女儿就赤着脚哭着推开了门:“妈妈,你陪我睡!”我与女儿商量:“让爸爸陪你,好吗?”女儿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我要妈妈陪!要妈妈陪!”没办法,我只好放下手中的笔。

随着出版日期的一天天临近,我已无暇顾及女儿。可是,女儿就像故意跟我过不去似的,穿衣要我帮,睡觉要我陪,做作业也要我在身边,还经常跟屁虫似的跟在我后面,妈妈长妈妈短地叫个不停,搅得我心烦意乱。

有一次,我忍无可忍,对丈夫发脾气:“我现在是特殊时期,你就不能多管管孩子吗?”丈夫一脸无辜:“我想管,可是她不听我的呀!”同样的情况不断重复发生,逼得我没办法,不得不狠心搬到单位宿舍住。可是,女儿却在这期间反复生病,从胖嘟嘟的小肉球瘦成细麻秆,报了名的培优班也很长时间没去了。不久,我又接到女儿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女儿连续几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刚学的新课文竟然读不下来!

我的头一下子大了!辛辛苦苦好几年,才把女儿培养得初见成效,可是才几天没管,就出了这么一大堆问题。难道离开我女儿就玩不转了吗?问题出在哪里?为了女儿,我必须坐下来反省自己。

自打女儿出生后,我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的“肉坨”对待,独断专行地包办了女儿的生活,把女儿当成木偶一般操纵。慢慢地,女儿对我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一直按照我设定的套路生活。一旦有一天我不操控了,女儿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切都乱了。可是,当母亲的能陪孩子一时,陪不了孩子一世,倘若女儿一直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必须立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对女儿念“懒经”,我越懒她越独立

我利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在网上查阅资料,寻求解决之道。终于,如同攻克了一道学术难题,我弄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事实上,你把孩子当成大人,孩子就会像大人一样懂事、独立,而能管住自己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好。

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趁热打铁,为女儿量身定做了一套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方案。实施这套方案的前提是,我必须先变成一个“懒人”。

当天晚上,女儿洗过澡,像往常一样,把内衣裤和袜子扔进专门盛放脏衣服的篮子里,换上干净衣服坐到电视机前。我对女儿道:“宝贝,妈妈今天累了,你自己把袜子和内裤洗了吧!”

女儿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新奇又兴奋的表情,从椅子上跳起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洗手间。要知道,这是我破天荒第一次让她自己洗衣服。

因为从来没洗过,女儿把肥皂沫和水洒了一地,刚换上的衣服前襟也湿了一片。我看着女儿笨手笨脚的样子,真恨不得夺过来,替她洗了。但是我忍住了。我在一边指导女儿,直到她用自己的一双小手把脏衣服洗完。

这只是开始。第二天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道数学思考题,女儿习惯性地问我怎么做。我懒洋洋地说:“妈妈今天上班好累啊,你先自己做吧!”这下可难坏了尚未习惯独立思考的女儿,她想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想明白该怎么做。我见女儿实在做不出来,才点拨了一下。苦闷多时的女儿豁然开朗,三下五除二把题做完,高兴得握紧小拳头,连声叫“耶”!

一天放学回家,女儿兴冲冲地对我说:“妈妈,马上要到元旦了,老师打算让我主持班级联欢会。我不会写主持词,你帮我写吧!”我心里一喜,差点答应代笔,但一转念,还是决心把“懒经”念到底,就拒绝了女儿的要求。

女儿嘟起了小嘴,可是,她又实在不想放弃这次机会。让我欣慰的是,女儿自己闷头捣鼓到夜里9点多钟,写出来的主持词竟然像模像样!我不禁心中窃喜,看来,当“懒人”是明智之举,否则怎么能知道女儿还有如此潜能?

接下来,我的“懒经”越念越甚:我再也不替女儿打扫房间,不管房间乱成什么样;再也不替女儿检查作业,哪怕作业本上出现触目惊心的红“×”号;当女儿一个人玩得无聊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带女儿出去游玩,而是鼓励女儿给好朋友打电话,和朋友们一起想点子玩,只要不过头,我都无条件支持。有意思的是,女儿作业本上的红“×”号越来越少了。有几次,女儿把同学约到家里来玩,她怕房间乱被同学笑话,自觉地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

尽管我经常被女儿叫做“懒妈妈”,但女儿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会了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懒经”念到底,让女儿学会自我管理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容易懈怠。

二年级寒假,女儿为了不洗袜子,就天天打赤脚,房间里也乱得不成样子,简直无处插脚,并且,寒假都快结束了,她的寒假作业还没写完。我一生气,批评了女儿几句,没想到小家伙和我顶嘴,说有其母必有其女——我是个懒妈妈,才有她这样的懒女儿。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吗?是不是我的“懒经”念过头了,对孩子产生了负面影响?教育孩子真不容易,既然有负面影响,就得及时消除。

我联想到前不久,一位在荷兰留学的同事曾和我聊起,在荷兰街头的商店里能买到毒品,荷兰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很多毒品是卖给那些想戒毒的人,他们的毒瘾一时戒不掉,就允许他们微量吸毒,逐渐减少,最后戒掉毒瘾。想到这,我眼前一亮,消极、懒惰就像毒瘾一样,把这种“递减法”用在孩子身上会不会起效呢?

女儿喜欢看电视,常常看得入迷而忘了写作业,我屡屡阻止她看电视,可越阻止,她越想看,像吸了毒一样。我决定先把“递减法”用在这上面,就和女儿谈判:“你如果一小时保质保量写完5页作业,就可以看一个小时电视。”女儿一听高兴坏了,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因为这对她来说太容易做到了。结果,她的寒假作业也在开学前保质保量地写完了。

坏习惯慢慢改掉,说明“递减法”初见成效,我又顺势把“加法”应用到对女儿的教育当中。比如,女儿看电视少了,我对女儿的好行为大加赞赏,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千方百计鼓励女儿的好行为不断出现,因为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就越牢固。

这个加减法还真管用,慢慢地,女儿的坏习惯越来越少,好习惯越来越多。这种做法坚持了将近两年,女儿已经能自觉、自愿地管住自己。

正如马克思发展观提出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女儿的成长也经历了这样的反复,有时能考到班级前几名,有时在中游徘徊。我并不在乎一时的得失,以一颗平常心看待,把“懒经”念到底,什么事都让女儿自己做主,并持之以恒地用“加减法”引导女儿完成自我管理。

我的“懒经”在女儿上四年级下半学期显出成效:女儿成绩稳步提升,最终稳定在班级前五名。尤其上五年级后,成绩一跃升至班级第一,并稳稳地踞守鳌头,再没有人能超越。

2011年5月初,女儿在报纸上看到一家日语培训机构向社会招收学生,她觉得学习第二外语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向我提出想报名。我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日语班是面向成人招生的,已经报名的50多人都是成年人。我问女儿:“和大人在一起学,你不怕落在后面吗?你能坚持下来吗?”女儿咬紧嘴唇,使劲地点了点头。

此后,每个星期天从早到晚8个小时,她老老实实地去上课。一个周末,有朋友邀我们一家出去游玩。我对女儿说:“要不,这个周末的课不去上了吧?”女儿连连摇头:“不行!日语课绝对不能耽误,你和爸爸去玩吧,我要去上课。”看到女儿有如此反应,我欣喜不已,女儿已经能牢牢地管住自己了。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很多家长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尤其是知识分子家长,更想让孩子有出息,因此,对孩子的管教也更加严格。可是,往往管得越多,包办得越多,孩子越不争气。

通过对女儿的教育,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家长念“懒经”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能自我管理的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编辑:花洁】

家长念“懒经”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能自我管理的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上一篇:语言文字教师培训方案下一篇:一年级生命与健康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