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择第一题

2024-06-27

高考化学选择第一题(精选9篇)

篇1:高考化学选择第一题

【高考调研】20xx年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

选择题

1.(・保定摸底)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Cl的结构示意图:

B.次氯酸的结构式:

C.CH3F的电子式

D.CO2的分子比例模型:

答案 B

解析 A选项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错误;C选项中F原子的最外层应为8个电子,电子式为;D项中C原子半径应大于O。

2.(2014・宁波期末)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离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16O2,也可以表示18O2

B.比例模型:可以表示甲烷分子,也可以表示四氯化碳分子

C.氯化铵的电子式:

D.CO2的结构式:O―C―O

答案 A

解析 A项,表示的是O2结构示意图,与中子数无关,正确;B项,氯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碳原子-的,错误;C项,Cl的电子式书写错误;D项,CO2的结构式为O===C===O,错误。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②两个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③强电解质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④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能量降低的过程

⑤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都存在共价键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答案 D

4.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与Z核外电子-+ 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答案 B

解析 由Y2与Z核外电子的结构相同,可知Y在Z的上一周期,所以Y为氧元素、Z为钠元素,-+所以X为H。A选项Na2O只有离子键;B选项H2O2有非极性共价键,也有极性共价键;C选项Na2O2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没有极性共价键;D选项NaOH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5.(・石家庄质检)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

A.C2H6、H2O2、C2H5OH

B.HCl、NaCl、MgCl2

C.H2O、CO2、Na2O2

D.NaOH、NaClO、Na2O

答案 A

解析 A选项中各物质所含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正确;HCl中只含共价键,NaCl、MgCl2中只含离子键,B选项错误;H2O、CO2中只含共价键,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C项错误;NaOH、NaClO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Na2O中只有离子键,D选项错误。

6.(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对化学键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B.化学键可以使原子相结合,也可以使离子相结合

C.断裂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形成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D.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离子键

答案 B

解析 A项,NaCl溶液蒸发结晶得到NaCl晶体为物理变化,但是有离子键生成,错;C项,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错;D项,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H4Cl,错。

[高考化学选择题复习]

 

篇2:高考化学选择第一题

选择题

1.(2014・保定摸底)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Cl的结构示意图:

B.次氯酸的结构式:

C.CH3F的电子式

D.CO2的分子比例模型:

答案 B

解析 A选项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错误;C选项中F原子的最外层应为8个电子,电子式为;D项中C原子半径应大于O。

2.(2014・宁波期末)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离子结构示意图:可以表示16O2,也可以表示18O2

B.比例模型:可以表示甲烷分子,也可以表示四氯化碳分子

C.氯化铵的电子式:

D.CO2的结构式:O―C―O

答案 A

解析 A项,表示的是O2结构示意图,与中子数无关,正确;B项,氯原子的原子半径大于碳原子-的,错误;C项,Cl的电子式书写错误;D项,CO2的结构式为O===C===O,错误。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②两个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③强电解质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④形成化学键的过程是能量降低的过程

⑤单质、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都存在共价键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答案 D

4.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与Z核外电子-+ 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答案 B

解析 由Y2与Z核外电子的结构相同,可知Y在Z的上一周期,所以Y为氧元素、Z为钠元素,-+所以X为H。A选项Na2O只有离子键;B选项H2O2有非极性共价键,也有极性共价键;C选项Na2O2有离子键、非极性共价键,没有极性共价键;D选项NaOH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

5.(2013・石家庄质检)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的是( )

A.C2H6、H2O2、C2H5OH

B.HCl、NaCl、MgCl2

C.H2O、CO2、Na2O2

D.NaOH、NaClO、Na2O

答案 A

解析 A选项中各物质所含化学键均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正确;HCl中只含共价键,NaCl、MgCl2中只含离子键,B选项错误;H2O、CO2中只含共价键,Na2O2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C项错误;NaOH、NaClO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Na2O中只有离子键,D选项错误。

6.(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对化学键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B.化学键可以使原子相结合,也可以使离子相结合

C.断裂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形成化学键要吸收能量

D.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只含离子键

答案 B

解析 A项,NaCl溶液蒸发结晶得到NaCl晶体为物理变化,但是有离子键生成,错;C项,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错;D项,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如NH4Cl,错。

篇3:高考化学选择第一题

一、题目解析

7题: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解析:题中“强水”的性质符合硝酸的性质,学生容易选(B)项.在这四个选项中,氨水、硝酸、醋学生是熟悉的,而卤水学生不甚熟悉,只要能想到卤水是含卤素的物质的水溶液即可,这不影响对正确选项的判断.

答案:(B)

8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A

解析:对于A选项,18 g H2O是1 mol H2O,1分子H2O中有10个质子,则1 mol H2O含质子10 NA;(D)是H的同位素,18 g D2O小于1 mol D2O,所含的质子数应小于10 NA.

对于(B)选项,2 L 0.5 mol·L-1亚硫酸中H2SO3为1 mol,由于H2SO3并非强酸,不能完全电离出H+,即溶液中H+离子数小于(1 mol×2)2 mol,即H+离子数小于2 NA.

对于(C)选项,2Na2O2+2H2O=O2↑+4NaOH,Na2O2中O为-1价,O2中O为0价,生成1分子O2需转移2个电子,生成0.1 mol O2需转移电子为0.2 mol,即0.2 NA.

对于(D)选项,由于2NO+O2=2NO2、2NO2N2O4,所以产物分子数不可能为2NA.

答案:(C)

9题: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A)1∶1(B)2∶3(C)3∶2(D)2∶1

解析:由结构式写出乌洛托品的分子式为N4C6H12,HCHO与NH3完全反应制得N4C6H12,则HCHO与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4(按C、N之比计),即3∶2.

答案:(C)

10题:表1所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解析:对于(A)选项,稀硝酸与铁反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应,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未必都有气体呈现;况且当铁过量时,还可发生2Fe3++Fe=3Fe2+反应.(A)选项中现象与结论都有不完善之处.

对于(B)选项,发生反应2Fe3++Cu=2Fe2++Cu2+,有Cu2+生成,溶液变蓝,但不会有黑色固体出现.由反应得出的结论应是Fe3+有较强的氧化性,而不是金属铁比铜活泼.

对于(C)选项,教材上有该实验,其现象是铝箔熔化但不滴落下来.原因是即使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会很快生成Al2O3氧化膜,该氧化膜熔点很高,包在熔化的铝的外面,以致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本实验可以得出铝的熔点较低这一结论.

对于(D)选项,实验是沉淀的转化,现象和结论均正确,且二者有因果关系.

答案:(D)

11题: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解析:由电池工作原理图来看,负极区是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代谢水中的葡萄糖,产生电子和质子,质子穿过质子交换膜从负极区到达正极区,在正极区质子、电子和氧气相结合生成水,从而完成整个生物电化学的电子转移过程.

负极反应:C6H12O6+6H2O→6CO2+24e-+24H+

正极反应:6O2+24e-+24H+→12H2O

电池反应:C6H12O6+6O2=6CO2+6H2O

显然,选项(B)(C)(D)是正确的,(A)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A)

12题: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W>X

(B)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解析:先分析出W、X、Y、Z分别代表什么元素.容易确定出W为氢(H)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X为氮(N)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5.Y、Z元素的L层均为8,全满状态,即Y、Z应为第三周期.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1-5=12.显然,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Y为磷(P)元素,Z为氯(Cl)元素.

由于N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H2的相对分子质量,N2的分子间力就大于H2的分子间力,N2的沸点就高,即(A)选项错误.

W、Z的阴离子分别是H-、Cl-,由于Cl原子得电子的能力大于H原子,则H-失电子的能力大于Cl-,即H-的还原性大于Cl-,(B)选项正确.

氯的氧化物有多种,其水化物也有多种,在这些水化物中,有些是很强的酸(如HCl O4),有些则是很弱的酸(如HCl O).而磷酸是中强酸,故不能笼统地说磷的含氧酸的酸性弱于氯的含氧酸的酸性.(C)选项不正确.

对于(D)选项,可以例举(NH4)3PO4离子化合物给予否定.

答案:(B)

13题:浓度均为0.10 mol·L-1、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 H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

(C)当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解析:浓度为0.10 mol·L-1的一元强碱,其溶液中,p H=13,即MOH为一元强碱.同样,可以判断出ROH为一元弱碱.显然,选项(A)正确.

对于一元弱碱ROH来说,a到b是个稀释过程,b点处ROH浓度小于a点处的浓度,那么b点处的电离程度大于a点处的电离程度.选项(B)正确.

从两溶液稀释过程的p H变化趋势图线来看,二线有相交的可能,相交于横轴坐标4之后,即稀释到104倍之后,或溶液是无限稀释状态.题中选项(C)正确.

,即溶液稀释到100倍,一元强碱MOH的浓度为0.001 mol·L-1,c(OH-)=0.001 mol·L-1,p H=11;升高温度,c(OH-)不变,c(M+)也不变.而对于一元弱碱ROH来说,温度升高,电离度增大,即c(R+)增大.显然,选项(D)错误.

答案:(D)

二、题目点评

7道选择题除了由易到难排列外,还有下列特点:

1.容易题考点单一

第7题仅考查了硝酸的性质;第9题由产物的结构式写出分子式,由产物的分子式确定出反应物完全反应时的物质的量之比.学生也可以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予以验证:

2.一些选项明显

第7题中的卤水,学生也许不十分清楚,但要确定的选项(B)(硝酸)却十分明显;第12题中(C)选项实际上考查学生在教材上所学的HCl O是很弱的酸,这一点虽有些刁、偏,但(B)选项却显得明确易判.这些题中虽有干扰答题的选项,但所要确定的选项显得明显些.

3.围绕中心,适度拓展

第8题考查中心是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即1 mol某物所含的“特定微粒”是NA,这个“特定微粒”是什么要清楚.在这个主线下,考查了原子结构、同位素、弱酸的概念,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判断以及NO与O2的反应情况.第12题考查中心是元素周期表及几个元素的原子结构,直接考查了单质的沸点、单质的氧化性(阴离子的还原性)比较,又考查了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4.新情境中考查化学概念

第11题考查的中心是电池的两极反应,给的电池是微生物电池,如果学生联想C6H12O6与O2的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

在此基础上学生从图示中不难理解负极区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了厌氧反应,就是没有氧参与和生成的反应,且产生了CO2、H+和电子,这时就应当会写出负极反应,进而写出正极反应.正确写出了两极反应,而选项则容易判断.要说明的是题中提到的厌氧反应、有氧反应,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可以理解.

第13题考查的中心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且考查弱电解质溶液随着不断稀释,其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增大;升高温度,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水的离子积、p H与OH-浓度的关系.把这些概念的考查置于图示中,使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从“质”性提升到“量”化的层次.对于(C)选项,两图线相交之点的p H接近于7,即接近于水的p H,此时溶液应是无限稀释状态.

5.重视对实验的考查

第10题涉及四个实验,不仅考查学生的实验原理、现象,还考查了学生是否做过实验.(C)选项的实验,学生如果没有做过,可能认为“液态铝滴落下来”.对于稀硝酸与过量铁的反应,学生要能明确该反应较为复杂,不像铜与硝酸反应那样简单,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道题目学生未必就能容易回答,但明示着学好化学必须重视实验.

篇4:高考化学选择题命题技巧

[关键词]化学选择题命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8

一、选择题的命制应体现其主要功能

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后,高考的功能也从“你学到没有”转为“你会不会用”。试题命制技巧的把握应突出“怎么学”而不是“学什么”。选择题题型的主要功能有:体现知识特点,增大知识覆盖面,调控试卷难度和考查思维品质。因此,命制化学选择题时,应有少量基础题,适当常见题,当然,也可开发多样化题型,以确保试题适合考查多层次能力和对思维灵活性考查有独特功能。

【例1】(2013·江苏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

这是一道很不错的试题。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转化关系和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本题主干知识突出,情境新颖,体现能力立意。考生若熟悉这些物质间的反应,很快就能正确作出选择。此题对一般考生而言,主要的思维障碍表现为:低层次的信息感知与加工水平,未能提取到量对产物的影响,即连续的氧化(还原)、多元酸与碱的分步中和,未能建立起看待物质转化的条件性和规律性的统摄思维。但是,若考生关注到物质转化关系,将选项对应物质依次代入转化关系,同样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命制选择题应具备的特征

命制选择题要求具备全面性、简洁性、一次性、人文性和干扰性。一道好的试题,应能体现考试功能、反映学科特点。选择题应具备如下六个特征:1.符合命题规范;2.情景新颖真实;3.体现能力立意;4.突出主干知识;5.渗透学科思想方法;6.凸显知识价值。选择题题干应包括解题所必需的全部条件,选项可不再做条件上的论述,题干一般要求把问题交代清楚,表述准确、文字简洁,尽可能避免与答案无关的线索,题干与选项内容属于同一范畴,干扰项能反映学生的典型错误,正、误选项逻辑上也要与题干一致。

【例2】(2013·福建)

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为H2、CO。其过程如下:

mCeO2太阳能①(m-x)CeO2·xCe+xO2

(m-x)CeO2·xCe+xH2O+xCO2900℃②mCeO2+xH2+xC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CeO2没有消耗

B.该过程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变

C.右图中ΔH1=ΔH2+ΔH3

D.以CO和O2构成的碱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O+4OH--2e-=CO2-3+2H2O

高考结束后,多数专家学者对此题抱怀疑态度。主要体现在,题干提供的两个方程式,因条件差异太大,事实上是两个不同的过程,而应答要求中提及的“其过程”让考生难以明确;另选项C和选项D,完全可避开题干作答,让人感觉到命题者命题的随意性。此题明显不具备选项的暗示性和排他性,选项与题干也严重不相匹配。

三、选择题的评析

化学选择题中有较多的知识属于了解和理解层次,所以应对命制好的试题要先进行全方位评析,作出必要的调整,以确保试题质量。(以例1为例)。

背景及来源——江苏2013年高考题。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核心内容,概念原理的载体,高考试卷占15%左右。本题突出转化的条件性、规律性和化学用语等方面的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命题立意分析——考查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考查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试题呈现四种物质转化关系图,要求考生能通过转化关系的分析,提取概括出量对反应产物的一般性规律,并用氧化还原规律和酸碱中和规律来整体性看待物质转化的规律。

学生答题评析——考查的内容学生很熟悉,并注意到物质的分步反应与转化。解答时,学生常会将四种选项的物质逐一代入,这样解答不符命题者的要求,命题强调从转化观的视角看待物质的转化,从而掌握元素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道合格的试题,除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及功能特征外,还应具备测试心理特征、适当的刺激情境和应答的规定等要素。

篇5:高考化学选择题答题技巧

在解简答题时,语言文字的表达很重要.答题时内容要突出原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文字精炼.若思路混乱,言不及题,词不达意,即使长篇大论也不得分.

不要乱写符号

篇6:高考化学选择题3大技巧

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内容

1、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经过对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分析,选择题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覆盖面广,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

(2)其中少量的“基础题”增加考生得分的基数,有利于稳定学生的考试心理,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

(3)保留某些类型的常见题,调控总难度。

(4)题型保持相对稳定,利于考生备考。

2、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

(1)化学用语,物质的分类,胶体,能量,化学与社会、生活、高科技等;

(2)阿伏加德罗常数;

(3)离子方程式与化学事实的对应关系,离子共存;

(4)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化学;

(5)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

(6)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7)弱电解质的判定,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

(8)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使用、物质分离和检验)、化学实验安全;

(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0)小计算。

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和策略

1、选择题的常见解题方法

(1)直选法

对考查基本概念、原理、过程和规律的记忆型单选题,可利用已有知识信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2)淘汰排除法

排除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此法多用于单项选择题,更适合于基础较弱的考生。

(3)比较筛选法

选择题四个选项常常存在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后,一般都可以将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分步筛选掉,以求得正确答案。对提供的备选答案彼此相似的题目宜用此法。

如果出现一些未知的知识或者选项,可先对比分析已知的知识,推导出未知的知识,进而作出判断。

(4)特例反驳法

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反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选择技巧。列举特例或反例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法,其中构造反例更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这种技巧适用于从正面获取答案有困难的一类化学选择题。

(5)综合分析法

对于不易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需要进行细致分析,严谨推理判断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解答复杂的选择题多用此法。此法更适合于基础较强的学生。

2、解选择题的基本策略:“稳、细、活、准”

“稳”就是不要慌张,不要急躁,心态要稳,避免忙中出错。

“细”就是要“细致”,审题要细,切勿漏看条件,提倡“两遍读题”:第一遍快速阅读,抓关键词;第二遍放慢速度,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活”就是解题时方法要灵活,面对四个选项,要扬长避短,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准”就是要准确。在选择题中涉及到“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的试题很普遍,要看准题目要求,切勿答非所问,选准正确选项。

选项中的错误分为“知识错误”和“逻辑错误”、“表述错误”,其中“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应肯定是错误的选项;“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选项本身的叙述虽是正确的,但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应是错误的。

【例题详解】

1、排除法

例1、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H3XO4

A.元素的非金属性:X>Y>Z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H3>YH3>ZH3

C.水溶液的pH值:Na3XO4>Na3 YO4>Na3ZO4

D.原子半径:X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来说,逐一排除是比较稳妥的。由题知,X、Y、Z三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则非金属性也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A、B、D选项明显可排除,最后确定C为正确答案。此题如从C选项直接突破的话,难度很大,可见,采取排除法,扬长避短,能显著降低题目的难度。

答案:C

2、特例反驳法

例2、A和M为两种元素,已知A位于短周期,且A2-与M+的电子数之差为8,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M原子的电子总数之和可能为11

B.A和M的原子序数之差为8

C.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8

D.A和M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7

解析:此题可用特例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若A为O,M为Li则,A项O原子有8个电子,Li原子有3个电子,二者电子数之和为11,则A正确;B项中二者的原子序数之差为5,则B错;C项中O、Li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7,则C错;D项中O、Li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差为5,则D错,故选A。

答案:A

3、定量分析法

例3、工业上将Na2CO3和Na2S以1:2的物质的量之比配成溶液,再通入SO2,可制取Na2S2O3,同时放出CO2。在该反应中( )

A. 硫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

B.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C. 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4mol电子

D. 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

解析:根据信息,Na2CO3+2Na2S+4SO2=3Na2S2O3+CO2↑。Na2S中S被氧化,SO2中S被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每生成3molNa2S2O3,转移8mol电子,故每生成1molNa2S2O3,转移8mol/3电子;相同条件下,每吸收10m3SO2就会放出2.5m3CO2。故选择AD。

答案:AD

4、数据型选择题

例4、把2.1g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 )

A.2.1g

B.3.6g

C.7.2g

D.无法确定

解析:采取极端假设法分析。假设2.1g全是CO,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2.1g;假设2.1g全是H2,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也为2.1g。所以,把2.1g的CO与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必然为2.1g,与2.1g中CO与H2的所占比例大小无关。

答案:A

5、定量问题定性化

例5、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 、4 D、5

解析: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相当于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那么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前后系数和应满足什么关系呢?

定容密闭容器,达平衡后,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减小,说明平衡右移,故2+5>4+n,n<3,只有A符合题意。

答案:A

学习化学快速的好方法

一、学习中要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

首先,化学虽然属于理科,但它却有文科的特点:基本内容很多、杂而乱,背诵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某位高考状元说过学化学就是背书。只有把书本上的诸多知识点背熟,才有能力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综合。化学试题中有一种很有意思的题目--物质推断题。这类题目中提供了一些颜色气味的信息依次作为推断的前提,如果你不曾花费时间记忆各种物质的特性,那么推理将受到限制。学化学一定要胆子大,心要细。化学中的原理要求的思维活动跳跃性很大,我们要根据不充分的信息去大胆的“猜”、去“碰”。必须注意到相关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温度等,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是陷阱,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中了命题人的圈套。学习化学要求对各物质的性质必须非常熟悉,因为有很多题并不能完全的按照逻辑去推理而是由果推因。应该牢记纵然题目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化学题目类型明显,每一章节都有其代表性的题目,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特定的解法。学习中应抓紧这些基础的典型的代表性题目真正弄懂弄熟练并抽取其精髓。平时就应该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元素、单质、化合物、变化规律、特性等(即个性与共性)。在日常的学习中,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生活中见到的知识与课本上的知识要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知识面广了,想问题的途径就多了,而且近年来的高考题越来越倾向于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题和那种信息给予题,因此,不能拘泥于课本。

其次,化学的学科特点是规律性强,很容易进行分门别类,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高考前的复习备考中,都要不断的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点,努力为自己建立一个知识网络。

二、掌握轻松愉快记忆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记忆学科”大凡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轻松愉快而又高效的记住了化学众多的知识点。

常用的记忆方法很多。有规律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综合记忆法、单独记忆法、理论联系实际记忆法等。化学上大多数知识点规律性很强我们可以采取规律记忆法,例如:溶解度歌诀(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溶,盐酸盐除氯化银不溶其余全溶,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硫酸钙微溶其余全溶);水解歌诀(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双水解);可溶性碱歌诀(姓贾{K}的拿{Na}着被子{Ba}盖{Ca}里子{Li});还有金属活动性表、物质的密度歌诀等。化学中有些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却十分重要非单独记忆不可,一些重要而难于理解的方程式、某些物质的特性、反应原理等这些对于知识网络有是一个很必要的补充,考试时可以随手拈来。在学习中还可以联系各章的内容以形成知识链知识网,这就是联想记忆法。例如如果我们碰到SO2易溶于水就可以联想其它的易溶于水的物质HCl、NH3等碰到难溶于水的物质AgCl就可以联想到BaSO4CaCO3AgBr等碰到有机物乙炔就可以联想到其它的所有有机物知识。

这些记忆法说起来是独立的,但是应用起来应该综合运用效果更佳,灵活掌握这些方法,你将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多一份轻松,多一份微笑,当然就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你的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

三、学习化学要认真做必要的练习题

篇7:高考化学选择题秒杀技巧

A、2B、3C、4D、5

思维:我们知道87.5%比1小,所以左边系数相加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加,满足条件只有A.

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B、3种C、4种D、5种

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

例题3、38.4g铜跟适量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1.0molB、1.6molC、2.2molD、2.4mol

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是NO和NO2,正常的解法是,列出两个反应式,然后列方程组计算。其实不必,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全部生成的是NO计算出消耗量,假定全部是NO2,计算出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选C.或者直接列总方程式计算,也快捷的多。

例题4、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06gB、大于1.06g,小于2.86gC、等于2.86gD、大于2.86g

思维:无水Na2CO3放入溶液会夺取溶液中的水,形成Na2CO3·10H2O晶体,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被夺走一部分水后必然过饱和,也就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所以晶体质量必然大于Na2CO3·10H2O质量,Na2CO3质量为1.06g,Na2CO3·10H2O质量=2861.06g/106=2.86g

例题5、某烷烃和炔烃的混合气体1L,完全燃烧生成CO21.4L,水蒸气1.6L(均同温同压下测得),该混合气体是()

A、乙烷和乙炔B、甲烷和丙炔C、甲烷和乙炔D、无法判断

思维:用平均值计算:由产物知混合物的平均化学式为C1.4H3.2,必然有碳原子数小于1.4的烃,只能为甲烷。得出甲烷后,就能迅速解题,选项C.

高考化学60天冲刺技巧

一、把握化学的热点内容

化学有许多知识点,要掌握其中的热点,因为热点内容是高考常考内容。在高考化学60天冲刺阶段,应该回顾基础知识了解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在这段时间里做好复习。

二、把握高考重点题型

分析今年高考化学题型,只要选准好题,做一道,弄透一道,特别注重题后的反思、总结,每个知识点做透三、四道这样的好题就足够了。根据老师交代的重点知识展开复习,弄懂弄透彻,保证下次遇到会做。

三、判断与推到

化学重在判断,判断反应机理,反应原理,如化合价是否对等,能否参与反应,如何配平,都是基于周期表规律进行判断和推导的。而有机化学的判断,首先是官能团的判断,而后是碳链的推导。抓住反应特性,然后根据碳链分布规律,就能把知识点吃透,把题拿下。

高考应试技巧

1.按照平时的节奏,松弛而不懈怠,不紧张,不恋战,该扔就放弃。

2.全身心地投入,全神贯注,思维深刻、敏捷、细腻、专注物我两忘。

3.每一点的圈点,每一点的适度推理,适度停顿,主动去想。

4.不着急,审题去!相信自己一定有没看见的题的信息。

5.从头审题,积极的多写,多推理。

篇8:化学妙趣——一题多答

一、元素化合物的“一题多答”

例1已知A、B、C、D四种物质和Na2SO4中均含有同一元素,它们的关系为:(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试推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

分析:从Na2SO4的组成元素为起点进行思考,从Na、S角度,按物质的转化关系可推出以下几个答案(限于中学化学知识):

答案:(1)A为Na,B为Na2O,C为Na2 O2,D为NaOH;(2)A为S,B为SO2,C为S03,D为H2SO4;(3)A为H2S,B为SO2,C为S03,D为H2 SO4;(4)A为FeS2,B为SO2,C为SO3,D为H2SO4.

例2按图1转化关系,推断甲、乙、丙各是什么物质?(条件已略去)

分析:从“可燃物”和O2反应这一核心出发,已知O有-1、-2两种价态,联系元素化合物的转化关系(限于中学化学知识),答案有以下几种:

(1)甲为C乙为CO丙为CO2

(2)甲为H2S乙为S丙为S02

(3)甲为Na乙为Na2O丙为Na2O2

(4)甲为Fe乙为FeO丙为FeO03

二、化学实验中的“一题多答”

例3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的Ca2+、Mg2+、,可将溶液进行如下几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 CO3,⑤加过量BaCl2溶液,⑥蒸发结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怎样的?(用序号表示)

分析:根据杂质离子的性质,Ca2+用Na2CO3除去、Mg2+用加NaOH除去、用加BaCl2溶液除去,但加入除杂质的试剂要过量才能保证杂质离子除尽,最后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因而过量的NaOH、Na2CO3溶液可用盐酸除去,而过量BaCl2只能用Na2 CO3溶液除去,可见加BaCl2溶液一定位于加Na2CO3之后,在加盐酸前要过滤,多余的盐酸可加热蒸发除去.

纵上分析,答案有以下几种:(1)②⑤④①③⑥(2)⑤②④①③⑥(3)⑤④②①③⑥.

例4设计实验鉴别Ba(NO3)2、KCl、AIC13、CH3COOH四种溶液.

分析:利用Ba2+、H+、A13+、K+的性质,可以有以下几种答案:(1)使用Na2 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KCl,只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NO3)2,只产生气体的是CH3COOH,既有气体产生又有沉淀的是AICl3;(2)用Na2SO4溶液确定Ba(NO3)2,再用NaOH确定AICl3,最后用AgNO3和HNO3确定KCl,无明显现象的是CH3COOH;(3)先用酸碱指示剂将四种溶液分成两组:AICl3、CH3COOH和Ba(NO3)2、KCl;再用NaOH溶液将AICl3和CH3COOH鉴别开;用硫酸将Ba(NO3)2和KCl鉴别开.

篇9:高考化学选择题解题锦囊

一、考生作答情况分析

由于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我们不能单纯从考生的答案中得出其解题的思路或者找出错误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考生的作答情况做整体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答题趋势以及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成绩分布。

通过对92233份答卷的统计,得出2008年考生化学选择题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

从上可知:选择题的整体得分情况并不理想,接近17%的考生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分数,大部分考生的得分集中在36-50分之间,能保证错误率不多于两题的考生只占4%左右。

试卷整体编排为“一卷考基础,二卷考能力”,对于以基础知识考察为主的选择题来说,学生并没抓住这个得分的“先机”,这对试卷整体得分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其次,选择题中大部分是难度较低的基础题,对于基础较弱以及中等程度的学生来说,是夺分的“宝地”,应给予重视。

2. 答题剖析。

针对每小题的数据统计,考生答题具体情况突出体现为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传统经典的常规型试题在选择题中的比例最大,而且它们总是以课本以及教学重难点知识为出发点设置问题。从数据分析可知,试题考点主要集中在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部分。然而,对于这类重现率极高的试题,学生还是无法正确作答,甚至还出现了在“在阴沟里翻船”的现象。考生普遍表现出基础不扎实,对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

(2)图表题得分率低

选择题对能力要求是多元、综合的,这种能力的考察除了复述、辨析、迁移、推理等传统的形式外,还有对图形、图表的观察和分析。考生一旦看见这类试题,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无法清晰地理清题目的立意,构建出解题思路,因此,得分率偏低。

(3) 对化学科学与STSE的有机结合认识不深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的学科,化学命题注重考察考生的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然而,高考信息题常以“偷梁换柱”的方式将基础知识融入学生未曾学过的素材中,学生要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对思维能力稍弱或者对信息把握不准的考生来说,这类题目无疑是一大难点。

(4)基础计算题不过关

虽然200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没有对计算题做具体的要求,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化学科的学习中是十分必要。化学中的定量分析随处可见,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基础计算这一类试题的得分率还是偏低的。

二、对高考化学复习的建议

2009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进行高考的第三年,也是广东省高考化学科自主命题的第五年。预计高考试题选择题依然遵循选拔性考试的规律与要求,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反映化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下面结合2008年来高考化学试题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考生的答题情况中反应出来的问题,对高考化学复习提出几点建议。

(1)立足教材,巩固“双基”

高考选择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大部分试题都是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基础题,个别试题还是教材习题的延伸。俗话说:“基础不牢,一切徒劳”。因此,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挖掘教材内容背后的深层涵义,发散思维,拓展课后练习,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的题目或是高难度的题目。落实好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实验、基础计算、有机化学基础的掌握。基本功扎实的人,可以克服粗心的毛病,而且在遇到难题时,解决的办法也多,不易被难倒。

(2)做题要“重质轻量”

学生不能以题海战术来应付高考,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做题的质量,注意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方法,形成解题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漫无目的的做题只会让学生感到精神疲惫,而且没能真正把握出题者真正的立意,上了考场,遇到与自己曾经作过的类似的题目时,只能呈现模糊的印象而不能解题。其次,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挖掘隐含的条件,分析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建立正确模型。建议学生可以自备错题本,将遇到的典型题目或者自己多次做错的题目记录在案,分类整理,时常翻阅,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根据个人实际选择习题

学生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难度的习题,循序渐进,切忌“一步登天”。2008年高考选择题命题难度具有层次性,利于选拔各类人才。因此,随着具有梯度题目的出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金字塔”式的训练方式,将大量的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后,再逐步往层次更高,难度更大,题型更新,题目更精的习题靠拢。作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金字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再不断精益求精。倘若学生没有正确给自己定位,盲目选题来练,最终只会徒劳无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善用历年的高考试题,明悉高考命题的规律和趋势

高考题都是经过命题人员精心设计和编写的,有许多高考题还是命题人员经过很长的时间酝酿出来的,因此绝大多数高考题都是经过检验并得到公认的好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历届高考试题是备考复习训练最好的选择材料。然而,利用高考试题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做完就罢,而是要在做完之后详细分析试题中的规律和反映的问题,把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这样才能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复习。

(5)留意“三高”题目

所谓的“三高”题目,指的是在历年高考中赋分值高、出现频率高以及考生失分率高的题目。学生应对这三类题目多加重视。

首先,学生对于高考中分值高、出现频率大的知识点应着重复习,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电解质溶液、原子结构与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其次,对于一些近年来容易失分的题目,也要多加重视。例如对化学计算的考察,一定的计算能力不仅是定量研究的前提,还是进行学习和科研的基础。考纲中虽然没有对计算能力作具体的要求,但是我们发现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经常出现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的试题,这些都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这三类题目,学生要学会进行“四归纳”——归纳试题考查目标、归纳涉及知识范围、归纳试题特点以及归纳解题方法技巧,以便在复习时达到各个突破,提高效率,抓出实效。

(6)加强信息获取、理解、汇总能力

2008年试题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试卷中出现了不少需要考生对文字、图形、表格中的素材进行分析、提取,再通过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整合才能作答的题目。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这类题目多数是考试的难点,区分度大。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适当加强对信息量较大、问题较复杂题目的练习,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信息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叙述、数字、物质模型、实物图、坐标图、物质组成或结构图谱等图形或表格等形式。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也可以是常见化学学科问题、化学前沿研究、工业生产、个人生活及健康需要或社会问题等。信息的内容有些是核心与关键,也可能有些对解决问题没有用处。信息中的问题解决可能需要推导、判断,也可能需要多方面计算。

(7)全面复习,突破重难点知识

从试卷的内容分布上可以看出,凡是考试大纲中提及的内容,都有可能考到,甚至某些在教材中不大显眼的内容,也可能在试题中出现。由此可见,以押题、猜题的复习方法来对付高考是靠不住的。学生应当参照考试大纲,全面复习,不留遗漏,对一些新的技术与信息资讯要特加留意。然而,“全”不代表“泛”,同学们在全面复习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突出重难点、主次分明。

上一篇:乡镇非法集资专项总结下一篇:高中作文我与苏轼共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