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2024-04-14

裂缝控制技术措施(精选8篇)

篇1: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关于控制砼裂缝的技术措施

砼结构属非均质材料;由水泥、粗集料(碎石)、细骨料(砂)、气体、水分以及外加剂组成,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逐步硬化,行成的具有良好抗压性能的建筑材料。砼在硬化过程中,各组分材料之间产生了不均匀的变形,如水泥石变形大,骨料变形小;两者之间不能自由变形且互相约束,由此产生了约束应力,这种约束应力以内力的方式存在于砼,从而导致骨料与水泥石之间,以及水泥石与水泥石之间产生了裂缝。一般来说大多数楼板是相对裂缝,是指楼板范围内固体材料间沿垂直于应力方向发生的不连续现象。针对本工程A栋产业大楼三层板出现的裂缝,在今后的施工中,为克服裂缝出现制定以下措施:

一、项目组织机构:

在本工程施工中采用项目管理法,成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按照公司已经取得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结合型管理体系认证的相关文件,建立起项目部的贯标体系框架,并进行严格运行,通过技术、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成本、进度、合同等的全面管理,严格履行合同,实现对建设单位的承诺,确保公司的质量目标和方针在本项目中贯彻落实。

以土建为主,水电、机电、通风、设备安装工程配合施工,协调建设单位指定的分包单位配合施工。本工程为项目总承包项目施工,凡建设单位分包的项目均纳入总承包单位的施工管理范围。

二、商品砼的质量

见新达砼裂缝预防措施。

三、施工中主要技术措施

重点加强楼面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钢筋在楼面砼板中是受拉力,起着抵抗外荷值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收缩的双重作用下,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楼面下层钢筋在受到垫块依托下,保护层较易正确控制,楼面上层钢筋要有效保护,施工中受到人员踩踏后容易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过去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版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这样就要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的交叉作业时间,在底板筋绑扎后电工水工及时配合。以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数。在楼面双层钢筋设置小马灯蹬Φ8@1000,在浇筑砼前铺设临时性通道,以供施工人员通行。其次加强教育和管理,不得随意踩踏钢筋。对预埋管线集中处固定一定要牢固,模板支撑严格按施工方案执行。

四、在浇筑砼过程中的人员配备

项目部在砼浇注前盘及后盘各配备管理人员1名,试验员在后盘抽查砼坍落度及水灰比。前盘工长负责随时监督砼班棒手振捣情况、标高控制情况、二次收面时间控制情况、塑料薄膜覆盖情况及监督后期养护情况,钢筋工及木工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不按规范操作及时进行制止。后盘实验员在抽查到场砼坍落度及水灰比的同时,不定时随车到搅拌站抽查实际配合比与设计配合比是否统一,对后盘罐车是否给车内加水进行严格监控,一经发现立即停用。

五、砼质量控制、材料准备

提前将准备好的薄膜运至砼浇筑部位,由我方砼工长与劳务方砼工长严格控制覆盖时间,覆盖时间为最后一次收面后半小时内,将养护用水管等材料提前准备到位,具体养护时间气温等因素现场决定。

六、砼养护

应在砼浇筑完毕的12h以内对砼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保证在塑料薄膜覆盖后且终凝后开始洒水养护7天,浇水字次数应能保持砼处于湿润状态,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d。

七、责任落实、共同监管

项目部决定成立以项目总工赵海荣为首的砼裂缝防治小组,由项目副经理、各土建工长、质量员、实验员进行砼浇筑24小时无缝监管,对各项防裂措施进行监督、落实。在砼浇筑过程中出现振捣不到位、收面时间过早、覆盖不及时、养护不到位、养护的频率及周期不够等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严格控制。并在现场配合监理和甲方及时到搅拌站随时抽查砼水灰比、坍落度、粗细骨料添量、外加剂添量等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砼坚决予以退货。

八、科学管理 合理安排

砼浇筑完毕在加强养护的同时,可做一些放线、定位、弹线的准备工作,对砼浇筑完后终凝前,严格控制楼面堆载及上料时间、项目部由质量员监督砼浇筑完后材料上料时间。砼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对堆载的区域进行指定并由质量员监督落实,防止由于集中堆载及上料过早引起裂缝发生、规定时间内不允许吊装大宗材料,避免冲击负载。在正常吊装过程中,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少冲击振动力,并分散就位,减少楼面集中荷载。

陕西华山建设有限公司 龙旗科技园项目部

2009年10月1日

篇2: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口口葛华辉(福建联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

摘要:从控制混凝土温升、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值、改善边 界约束和构造设计等方面,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控 制温度裂缝的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温度裂缝;施工;温差;收缩 中图分类号:TU 528.07 文献标识码: 引言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温度裂缝控制 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体积较 大的混凝土,如较大规模的地下室底板、大截面的转 换梁等,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和温 度应力的剧烈变化,是导致混凝土发生裂缝的主要 原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和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本文结合笔者 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的实践经验,从控制混凝土温升、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值、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 等方面,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控制温度裂 缝的施工技术措施进行探讨。1控制混凝土温升 混凝土结构在降温阶段产生温度应力的原因在 于降温和水分蒸发等导致的收缩,而外在约束使其 不能自由变形。因此,对水泥水化热导致的温升进 行控制,可以减小降温温差,从而降低温度应力,防 止温度裂缝。控制水泥水化热产生的温升可以采取 下列措施:(1)选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混凝土升温的热 源是水泥水化热,在施工中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 泥,并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为此,施工大体积混 凝土结构多使用P・S 32.5和P・S 42.5水泥。(2)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每m 的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每增加或减少10 kg,混 凝土温度会相应地升高或降低1℃。因此,为控制 混凝土温升,减小温度应力,降低温度裂缝产生的可 能性,可根据结构实际的荷载状况,用 √'酏或 替 代,28作为混凝土设计强度。这样可使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减少40—70 kg/m,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也 相应减少4—7℃。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时,要专 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通过试验证明28 d之 后混凝土强度能继续增长。(3)掺加外加剂。为了满足送到现场的混凝土 具有一定的坍落度,若单纯增加单位水泥用量,不仅 多用水泥,加剧混凝土收缩,而且会使水化热增大,容易引起开裂。因此,应掺用适当的外加剂。木质 素磺酸钙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水泥颗粒有明显 的分散作用,并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而引起加气 作用。在混凝土中按水泥质量的0.25%掺人木质 素磺酸钙减水剂,不仅能使混凝土的和易性明显改 善,同时减少10%左右的拌和水,节约10%左右的 水泥,降低了水化热。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型外加 剂(如UEA、AEA等),掺用后可使混凝土空隙中水 分表面张力下降,从而减少收缩40%一60%。但 能否有效地控制收缩裂缝,还应注重其应用条件和 后期收缩。(4)掺加粉煤灰外掺料。粉煤灰具有一定的活 性,不但可以替代部分水泥,而且粉煤灰颗粒呈球 形,具有“滚珠效应”,可起到润滑作用,能改善混凝 土的粘塑性,并可使泵送混凝土要求的0.315 mm 以下细粒含量增加,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降低混凝 土的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的初期强度增长较快,而到后期则增长缓慢,其原因是混凝土在初期处于 高温条件下,水化作用迅速,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 长,水化作用慢慢停止。掺加粉煤灰可改善混凝土 的后期强度,但会使其早期抗拉强度和早期极限拉 伸值少量降低。因此,对早期抗裂要求较高的工程,粉煤灰掺入量应少一些,否则表面易出现细微裂缝。(5)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注温度。混凝 土原材料中石子的比热较小,但其在每m 混凝土 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水的比热最大,但在每m 混凝 土中只占小部分。因此,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 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 影响很小。为了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最有效的

篇3:浅谈施工裂缝的控制技术措施

1 设计措施

1.1 大板四角放角筋问题

在某单位制定的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 中有以下内容, 即"单向或双向端跨板的阳角处 (包括嵌固于承重墙内或支承在框架梁上) , 在1/4短向板跨范围内, 需另加板面角筋, 其双向面筋之间距为100mm, 钢筋直径与端角板之负筋相同 (比如板负筋Φ8@200, 则需要加ф8@200钢筋) 。跨度较大的内跨板, 其角部由于嵌固作用产生变形易出现斜裂缝, 其板角的面筋也需同样配置。"该做法值得商榷。既然跨度较大的内跨板因过大的变形而易出现斜向角裂缝, 倒不如加大板厚或板底筋等措施更合理。因为板厚增大, 如取至短向上LO/30-LO/35, 则跨中挠度减小;板底筋增大, 钢筋应力减小, 板作为受弯构件的长期刚度也增大, 从而限制了板角变形。对于端跨板的阳角处, 因温度变形及混凝土梁柱对板的收缩约束均较大, 容易出现45O斜向剪力裂缝。故很有必要配置长而密的双向面筋或与最大主拉应力方向一致的斜向角筋。特别是异形角柱, 因其肢长较大, 以楼板形成强约束, 故端跨板的板厚、钢筋 (底、面) 要酌情加大。

1.2 井式楼盖板角裂缝问题。

井式楼盖梁的高度整齐划一, 给人一种力量和美感。现行规范按弹性理论结算井字梁的内力挠度, 而钢筋混凝土梁受力开裂后其长期刚度只有其弹性刚度的0.20-0.35倍。井字梁及其支承梁过大的变形使端角板出现斜裂缝。要避免角板斜裂缝, 一是井字梁截面不宜小, 二是角板面筋双向通长布置, 从而防止或限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在房屋设计时, 采光井附近两向梁跨度相近, 中间次梁往往布置成十字形井式楼盖, 若井式梁高度较小或支承梁截面不足, 则极容易在四角出现角裂;加上采光井削弱了楼盖的整体结构且该处温度应力最大, 亦容易出现板跨中裂缝。

1.3 楼梯、采光井附近板裂缝问题。

楼梯、采光井使楼盖在水平方向上断面突变, 削弱了楼盖的水平刚度, 使该处板应力集中现象较严重且温度应力较大。以两梯四户条形建筑为例, 北梯南厅布置时, 厅的短向跨度较大, 设计时板厚及钢筋不小, 温度应力的影响不显著;南梯北房布置时, 因房的进深及跨度较小, 按强度设计时板厚及钢筋均较小, 故较大的温度应力常常导致在该房中间出现通长的横向裂缝。较深的采光井对楼板的影响亦有类似情况。因此, 结构设计时板钢筋不仅考虑竖向荷载的作用, 便要考虑温度应力、收缩应力及水平传递时应力集中现象, 使结构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1.4 外廊式房屋走廊裂缝问题

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89) 规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 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为55mm, 露天条件下为35m。外走廊长期处于太阳暴晒下, 温度变化较大, 故应视作露天条件。从已建成的房屋来看, 外走廊短向裂缝即非竖直荷载引起的裂缝较多。特别是楼梯出口处, 一方面仅靠走廊联系, 楼板严重削弱, 应力集中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楼梯口居中时该处温度应力最大, 故梁板裂缝较集中且宽度较大, 个别达1-2mm。故建议设计时外走廊板要适当加大板厚、配置通长面筋 (纵横向) 及加大构造钢筋面积。楼梯口支承梁也要加大截面及配置通长面筋、腰筋, 从而提高结构构件的抗裂能力, 及控制裂缝的扩展。

2 施工措施

2.1 板厚问题。

前几年采用油桶板, 模板相互重叠, 板厚减小太多, 加上不良承建商偷工减料, 使板厚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另外, 设计时板厚偏小, 小板板厚采用50, 60, 70, 80mm的比比皆是。板厚不足, 楼板刚度减小, 则其变形加大, 容易造成大跨度板角裂。现在采用钢模板且用钻孔法检测板厚, 情况已大为改善。

2.2 钢筋位置问题

按现行的施工工艺, 要完全保证钢筋特别是面筋位置确有困难。面筋被踩低后, 意味着保护层过厚, 楼板有效高度减小, 钢筋面积要增大。一旦面筋踩得过低, 通常在梁边附近沿纵向板面开裂。故设计时采用形如, 的固定筋, 布置成Φ6@800×800, 且考虑板面筋部分失效, 板跨中钢筋宜适当增大, 另施工时指定专人抽起面筋。

2.3 混凝土配比问题

工地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偏少, 捣制混凝土时对大楼上下的管理经常是顾此失彼, 而靠临时拼凑起来的外来工搅拌混凝土时随意性较大, 水灰比难以控制。过大的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加剧, 极易引起楼板开裂。现在采用商品混凝土、从原材料、制作、运输严格管理, 上述问题有所好转。

2.4 早期加载

一般施工单位在捣制楼面1-2d后即在上面进行扎柱筋, 立模板及其它野蛮操作。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较小, 抗拉强度小于28d龄期强度的20%。过早加载, 势必造成混凝土出土出现大量微小裂缝。

2.5. 前期养护问题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d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混凝土的浇水养护的时间, 对彩霞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 不得小于7d,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 不得少于14d。房屋特别是屋面角板经常出现45斜向裂缝, 除了温度变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混凝土养护不良, 使得水化热降温引起的收缩拉应力大于其极限抗拉强度。故混凝土楼盖必须做好保湿养护, 从而提高其极限拉伸及抗拉强度, 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

2.3.施工超载

针对捣制楼面时施工荷载大于竣工后使用荷载的情况, 现行施工规定要求二层模板支承。但是, 在进入楼台面饰装修及砌砖时, 施工超载现象就十分普遍, 表现为灰浆及地板装饰材料、砖块乱堆乱放, 有时远远大于设计及使用荷载, 导致楼板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要控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有害的裂缝, 必须双管齐下, 一是结构设计人员要有刚度及温度变形的概念, 在温度应力较大, 应力集中处, 要适当增大板厚。提高配筋率, 特别是构造方向配筋率。二是砼的选料, 捣制保养等方面提高砼的主拉力、均小于极限抗拉强度, 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及扩展。

摘要:建筑施工裂缝对房屋安全危害巨大, 其成因也比较复杂, 主要从设计及施工两个方面探讨房屋板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施工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唐岱新, 龚绍熙, 周炳章.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唐岱新, 龚绍熙, 周炳章.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李继业, 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6, 1.[3]李继业, 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6, 1.

[4]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4.[4]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4.

[5]混凝士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结构构造.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浙G16-91.[5]混凝士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结构构造.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浙G16-91.

篇4:浅谈施工裂缝的控制技术措施

摘要:建筑施工裂缝对房屋安全危害巨大,其成因也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设计及施工两个方面探讨房屋板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施工裂缝 控制技术 措施

0 引言

在建筑施工中裂缝,对房屋的安全造成危害。大部分的裂缝现象无法用荷载的原因加以解释,事实上有很多原因,如支承梁刚度较小,温度、湿度变化,地基变形等都会导致钢筋混凝土板出现裂缝。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般只进行强度计算,普遍缺乏刚度概念及温度应力概念。笔者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解决裂缝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简要总结分析国内外砌体裂缝的性质、裂缝控制原则和措施的基础上,从设计及施工两方面探讨房屋板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

1设计措施

1.1 大板四角放角筋问题。在某单位制定的(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中有以下内容,即“单向或双向端跨板的阳角处(包括嵌固于承重墙内或支承在框架梁上),在1/4短向板跨范围内,需另加板面角筋,其双向面筋之间距为100mm,钢筋直径与端角板之负筋相同(比如板负筋Φ8@200,则需要加ф8@200钢筋)。跨度较大的内跨板,其角部由于嵌固作用产生变形易出现斜裂缝,其板角的面筋也需同样配置。”该做法值得商榷。既然跨度较大的内跨板因过大的变形而易出现斜向角裂缝,倒不如加大板厚或板底筋等措施更合理。因为板厚增大,如取至短向上LO/30-LO/35,则跨中挠度减小;板底筋增大,钢筋应力减小,板作为受弯构件的长期刚度也增大,从而限制了板角变形。对于端跨板的阳角处,因温度变形及混凝土梁柱对板的收缩约束均较大,容易出现45O斜向剪力裂缝。故很有必要配置长而密的双向面筋或与最大主拉应力方向一致的斜向角筋。特别是异形角柱,因其肢长较大,以楼板形成强约束,故端跨板的板厚、钢筋(底、面)要酌情加大。

1.2 井式楼盖板角裂缝问题 井式楼盖梁的高度整齐划一,给人一种力量和美感。现行规范按弹性理论结算井字梁的内力挠度,而钢筋混凝土梁受力开裂后其长期刚度只有其弹性刚度的0.20-0.35倍。井字梁及其支承梁过大的变形使端角板出现斜裂缝。要避免角板斜裂缝,一是井字梁截面不宜小,二是角板面筋双向通长布置,从而防止或限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在房屋设计时,采光井附近两向梁跨度相近,中间次梁往往布置成十字形井式楼盖,若井式梁高度较小或支承梁截面不足,则极容易在四角出现角裂;加上采光井削弱了楼盖的整体结构且该处温度应力最大,亦容易出现板跨中裂缝。

1.3 楼梯、采光井附近板裂缝问题 楼梯、采光井使楼盖在水平方向上断面突变,削弱了楼盖的水平刚度,使该处板应力集中现象较严重且温度应力较大。以两梯四户条形建筑为例,北梯南厅布置时,厅的短向跨度较大,设计时板厚及钢筋不小,温度应力的影响不显著;南梯北房布置时,因房的进深及跨度较小,按强度设计时板厚及钢筋均较小,故较大的温度应力常常导致在该房中间出现通长的横向裂缝。较深的采光井对楼板的影响亦有类似情况。因此,结构设计时板钢筋不仅考虑竖向荷载的作用,便要考虑温度应力、收缩应力及水平传递时应力集中现象,使结构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1.4 外廊式房屋走廊裂缝问题 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规定,现浇钢筋混凝土连续式结构,处于室内或土中条件下的伸缩缝间距为55mm,露天条件下为35m。外走廊长期处于太阳暴晒下,温度变化较大,故应视作露天条件。从已建成的房屋来看,外走廊短向裂缝即非竖直荷载引起的裂缝较多。特别是楼梯出口处,一方面仅靠走廊联系,楼板严重削弱,应力集中现象较严重;另一方面楼梯口居中时该处温度应力最大,故梁板裂缝较集中且宽度较大,个别达1-2mm。故建议设计时外走廊板要适当加大板厚、配置通长面筋(纵横向)及加大构造钢筋面积。楼梯口支承梁也要加大截面及配置通长面筋、腰筋,从而提高结构构件的抗裂能力,及控制裂缝的扩展。

2 施工措施

2.1 板厚问题 前几年采用油桶板,模板相互重叠,板厚减小太多,加上不良承建商偷工减料,使板厚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另外,设计时板厚偏小,小板板厚采用50,60,70,80mm的比比皆是。板厚不足,楼板刚度减小,则其变形加大,容易造成大跨度板角裂。现在采用钢模板且用钻孔法检测板厚,情况已大为改善。

2.2 钢筋位置问题 按现行的施工工艺,要完全保证钢筋特别是面筋位置确有困难。面筋被踩低后,意味着保护层过厚,楼板有效高度减小,钢筋面积要增大。一旦面筋踩得过低,通常在梁边附近沿纵向板面开裂。考虑板面筋部分失效,板跨中钢筋宜适当增大,另施工时指定专人抽起面筋。

2.3 混凝土配比问题 工地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偏少,捣制混凝土时对大楼上下的管理经常是顾此失彼,而靠临时拼凑起来的外来工搅拌混凝土时随意性较大,水灰比难以控制。过大的水灰比使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加剧,极易引起楼板开裂。现在采用商品混凝土、从原材料、制作、运输严格管理,上述问题有所好转。

2.4 早期加载 一般施工单位在捣制楼面1-2d后即在上面进行扎柱筋,立模板及其它野蛮操作。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较小,抗拉强度小于28d龄期强度的20%。过早加载,势必造成混凝土出土出现大量微小裂缝。

2.5 前期养护问题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应在浇筑完毕后的12d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浇水;混凝土的浇水养护的时间,对彩霞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小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房屋特别是屋面角板经常出现45斜向裂缝,除了温度变形的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混凝土养护不良,使得水化热降温引起的收缩拉应力大于其极限抗拉强度。故混凝土楼盖必须做好保湿养护,从而提高其极限拉伸及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

2.6 施工超载 针对捣制楼面时施工荷载大于竣工后使用荷载的情况,现行施工规定要求二层模板支承。但是,在进入楼台面饰装修及砌砖时,施工超载现象就十分普遍,表现为灰浆及地板装饰材料、砖块乱堆乱放,有时远远大于设计及使用荷载,导致楼板达到承载力极限状态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控制钢筋混凝土楼板有害的裂缝,必须双管齐下,一是结构设计人员要有刚度及温度变形的概念,在温度应力较大,应力集中处,要适当增大板厚。提高配筋率,特别是构造方向配筋率。二是砼的选料,捣制保养等方面提高砼的主拉力、均小于极限抗拉强度,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及扩展。

参考文献:

[1]唐岱新,龚绍熙,周炳章.《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李继业,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6.1.

[4]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5]混凝士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结构构造.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浙G16-91.

篇5: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1)、选用低水化热或中水化热的水泥品种配制混凝土,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等。

2)、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根据试验每增减10kg水泥,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

3)、使用粗骨料,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细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或掺加相应的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4)、在基础内部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却水,强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5)、在厚大无筋或少筋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总量不超过20 的大石块,减少混凝土的用量,以达到节省水泥和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6)、在拌合混凝土时,还可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得到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压力。

7)、改善配筋。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可建议设计人员将分布筋做适当调整。温度筋宜分布细密,一般用 8钢筋,双向配筋,间距15cm。这样可以增加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应在浇筑完下层混凝土之后进行。8)、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以减小外应力和温度应力;同时也有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B、降低混凝土温度差

1)、选择较适宜的气温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尽量避开炎热天气浇筑混凝土。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搅拌混凝土,可对骨料喷冷水雾或冷气进行覆盖或设置遮阳装置避免日光直晒,运输工具如具备条件也应搭设避阳设施,以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温度。

2)、掺加相应的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等。

3)、在混凝土入模时,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模内的通风,加速模内热量的散发。

C、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1)、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夏季应注意避免暴晒,注意保湿,冬期应采取措施保温覆盖,以免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发生。

2)、采取长时间的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察与管理,实行信息化控制,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25 以内,基面温差和基底面温差均控制在20 以内,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至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4)、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均匀上升,避免混凝土拌合物堆积过大高差。在结构完成后及时回填土,避免其侧面长期暴露。

D、改善约束条件,削减温度应力

1)、采取分曾或分块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合理设置水平或垂直施工缝,或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以放松约束程度,减少每次浇筑长度的蓄热量,防止水化热的积聚,减少温度应力。

篇6:建筑墙体裂缝的控制措施

【论文关键词】裂缝 原因 措施

【论文摘要】建筑墙体裂缝是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质量通病。墙体裂缝的出现,轻则影响房屋的美观、适用性和耐久性,严重的将影响到整个房屋的结构承载力及使用寿命。本文总结分析了建筑物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和裂缝控制原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筑墙体裂缝控制的施工措施。

1.建筑墙体裂缝概述

1.1 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

在不同建筑材料间极易出现规则的裂缝,尤其是框架结构的工程在框架与填充墙之间经常出现这种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这种裂缝的特点是沿与梁、柱与墙触面之间出现,裂缝较宽而深,如果梁宽大于墙体宽度则在梁底最易出现空鼓现象,严重时可引起梁底抹灰局部的脱落,很难全面预防。

1.2 应力集中裂缝

此类裂缝多在砌体结构相对薄弱部位出现,如门洞口上部、窗洞口上、下部及砼大梁下部的墙体上。其裂缝多为斜向,少部分为竖向和水平方向裂缝。

1.3 墙面抹灰龟裂

墙面抹灰完成后,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细而密呈龟裂状的裂纹,这种裂纹细而深度浅时危害不大,可不做处理,但开裂较深时往往伴随着空鼓、脱落等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大面积空鼓、脱落,唯一的办法是返工重做,但返工重做部分就象在墙面打了一块“补丁”,很难恢复原貌,易在返工面周围出现收缩裂缝,返工的效果既不经济也不美观。

2.建筑墙体裂缝形成原因

2.1 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出现的原因

2.1.1 对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把握不准或很难把握。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吸水后膨胀较大,失水后体积缩小,导致这种裂缝出现。

2.1.2 施工原因:组砌不合理,砂浆的饱满度小于85%,或者由于拉结钢筋漏放甚至不放,浇水过多,施工一次砌体高度过大,砂浆标号低,都可导致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的频频出现。

2.1.3 温度的影响:由于各种墙体材料之间的膨胀系数的差别,必然引起结构热胀冷缩及内外胀缩不一致的变形,因此也必然会将抹灰面层拉裂。

2.2 应力集中裂缝形成的原因分析

2.2.1 在荷载、收缩或温度作用下,门窗洞口处,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共主拉应力约呈45度斜向方面分布,该处拉应力最大值往往超过弹性均匀分布拉应力2~3倍,当此局部应力集中产生的拉应力超过砌体的主拉应力极限值时,而出现了应力集中裂缝。

2.2.2 门窗洞口上部砌体砂浆强度不符合要求,砂浆末充分搅拌,和易性差,操作时,饱满度不够,水平灰缝厚度不均匀,砂子含泥量较大,不均匀,不严格计量,配合比不准,造成砌体强度下降。等等诸多原因都能造成应力集中裂缝的出现。

2.2.3 此外还有一种应力集中裂缝出现在钢筋砼大梁下的砌体上,由于未设梁垫或设置不当,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砌体出现裂缝。

2.3 墙面抹灰龟裂出现的原因

2.3.1 抹灰砂浆配比不合适,水泥用量过大致使水化热大,干缩严重从而造成龟裂。

2.3.2 基层表面平整度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垂直度超标,造成抹灰层厚薄不均或抹灰层过厚,从而造成表面龟裂的发生,这也是引发龟裂现象较常出现的原因之一。

2.3.3 中高级抹灰应该分层施工,有时施工时为了赶进度或为了省工图方便,从而抹灰基层、中层、面层分层不当,分层厚度不当,压不密实,从而引发龟裂。

3.建筑墙体裂缝控制措施

3.1 不同墙体材料之间裂缝预防措施

3.1.1 对于加气混凝土和粉煤灰砌块而言出厂时含水率较高,以后砌块会因逐渐干燥造成体积的不稳定,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建材应该提前组织材料入场,杜绝边进料边砌筑的施工方法,材料入场后不要随意堆放,堆放时底部应垫起并防潮,雨天还要覆盖以防吸水过大而引起体积的膨胀。

3.1.2 砌块在组砌时不应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而减少工序,将填充墙一次性砌至梁底,用砂浆塞实框架梁与填充墙之间缝隙后即进行墙面抹灰。

3.1.3 砌体的胀缩,不同的部位是不相同的。往往是两头大而中间小,因此在柱、梁与砌块接触的部位易出现裂缝,因此在抹灰前宜在框架柱、梁与砌体接触面上用胶泥粘结玻纤网,每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

3.2 应力集中裂缝预防措施

3.2.1 在门窗洞口两侧增设抗裂柱,或钢筋砼门窗框;对于砼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则在洞口两侧设芯柱。

3.2.2 如为混水墙也可在门窗洞口处,设置45度斜向焊接网片或加强钢筋,并用U形筋将斜筋固定在墙体上,再做外抹灰;在门窗洞口上部墙体中采用水平砌缝配筋的办法,加强砌体抵抗水平变形的能力。砌缝配筋是由预先埋设在水平砂浆砌缝中的纵向和横向钢筋构成的,砌缝配筋的间距,最小为20cm,最大为60cm,或者在墙体中部设置3Φ6的通长水平钢筋,在墙体转角和纵横墙交接处宜设置拉接钢筋,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竖向间距官为500mm。

3.2.3 支承在墙上的钢筋砼大梁下部应设置梁垫。

3.2.4 在砂浆中掺入纤维,即采用纤维砂浆抹面。具体做法是将短纤维(聚合物纤维)按一定比例掺人砂浆中拌和即可制得。短纤维在砂浆中的作用是提高基体的抗拉强度,阻止基体中原有微裂缝的扩展并延缓新裂缝的出现,提高基体的变形能力和改善其韧性与抗冲击性。在工程中常用的是聚丙烯单丝纤维。

3.3 墙面抹灰龟裂的预防措施

3.3.1 严格按配比拌制砂浆,尤其要控制水泥用量,水的用量也要控制,拌制砂浆前要进行试配,使砂浆的和易性与保水性达到最佳。搅制设备要用专用的砂浆搅拌机,杜绝使用混凝土搅拌机(滚筒式)拌制砂浆。

3.3.2 在砌体施工时要严把砌体施工质量关,控制好砌体表面的平整度,尤其要控制好砌体的垂直度,这样便能有效控制抹灰的厚度,杜绝出现抹灰厚度不均匀,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龟裂情况的发生。

3.3.3 抹灰应分层进行,严格控制抹灰的总厚度和分层的厚度,中级抹灰平均总厚度宜控制在20mm内,高级抹灰宜控制在25mm内,外墙抹灰宜控制在20mm内。

4.结论

控制裂隙,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刀,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践证明,过去许多工程凡是采取了控制裂隙措施的,一般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陶粒砌体表面抹灰裂缝控制措施

相联处抹灰后产生裂缝的防治措施

目前,在剪力墙结构工程施工中,非承重墙均采用轻型材料如陶粒砌块墙体,然而在剪力墙与陶粒砌块相联阴角处抹灰后时间不长就出现竖向裂缝及横向裂缝、空鼓,严重影响墙体的美观,并且影响工程度的竣工验收,制约着工程的创优。

在齐齐哈尔市锦湖雅居纯水岸一期、二期工程中,项目部通过开展QC小组攻关活动,总结出一些防治陶粒砌块墙体抹灰裂缝问题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

1、由于混凝土剪力墙与陶粒砌块是两种不同的材料,其线膨胀系数不同(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是砌块温度线膨胀系数两倍),温度应力超过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的抗拉强度时出现裂缝。

2、混凝土与陶粒砌块墙体吸水程度不同(吸水率不同)。陶粒砌块孔结构基本上是分散独立的多孔结构,此多孔结构“嘴小肚大”,阻碍了水分渗透速度,吸水速度慢,而砼孔隙率小,吸水率低。

3、粘结力不同,混凝土与陶粒砌块为两个不同的基层砂浆与它们的粘结程度不同。

4、混凝土剪力墙与陶粒砌块墙体拉结未按规定要求做拉结筋未设或伸入陶粒砌块墙体长度不够。

5、施工工艺不当,施工人员对陶粒砌块的操作工艺了了解不够,砌筑方法不得当,上下砌块出现通缝,横竖向灰缝不饱满,灰缝厚度各密实度不均匀,墙面不平整、不垂直等质量通病。砌体横向变形时砖和砂浆的交互作用,竖向灰缝应力集中使砌块的整体强度和刚度降低,造成墙体裂缝。

6、抹灰砂浆表面收缩(水化收缩、干燥收缩、温度收缩)引起的裂缝。

7、陶粒砌块自身的因素(干缩值、收缩值、吸水性能等原因)。

二、防止裂缝产生的措施

为了有效地控制陶粒砌块墙体表面抹灰裂缝的产生,在施工中需采取如下措施:

(一)材料的控制:

1、严格控制陶粒砌块的出厂存防时间,砌块的出厂停放时间宜为45d(不应小于28天),保证陶粒砌块在使用前已基本具备较小的实际干缩值和较高的强度。

2、陶粒砌块进场后,因砌块存在“吸水后难挥发”的不足,必须对其砌块进行防雨覆盖。陶粒砌块吸水后膨胀,脱水后又会收缩,砌块的含水率越高相应的收缩值就越大。砌块上墙后,在完全约束的状态下,极易在表面出现拉应力使墙体开裂。

(二)砌筑工艺控制

1、砌筑时必须严格按施工图和标准图集要求进行施工,加强操作工人技术培训,熟练操作。

2、墙体拉结钢筋采用后植筋方法(植筋抗拉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拉结钢筋根据砌块的模数进行植筋,使拉结钢筋与砌块水平灰缝在同有水平面上。避免预埋拉结钢筋与砌块模数不对,拉结钢筋与砌块水平灰缝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使拉结钢筋与砌块连接失去作用。

3、砌块与混凝土剪力墙接槎处竖缝预留20mm,采用1∶2水泥砂浆捣制至密实。

4、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低于95%,竖缝不低于85%,灰缝厚度控制在8~12mm之间,并随手原浆勾缝,勾缝时间控制在砂浆初凝前,深度约5mm。严禁出现瞎缝和透亮缝。

5、对设计规定的预留孔洞、管道沟槽等在砌筑前采用切割机按尺寸预先在砌块上切割,避免砌筑后开凿导致砌块松动、位移。切割的管道沟槽、孔洞在线管、盒放置后采用C20混凝土补浇。

6、砌块在墙顶与楼板或梁底交接处应用混凝土砖斜砌,敲紧、挤实,空隙处用砂浆填满(下部填充墙砌筑完7天后方可进行)。

(三)抹灰工艺控制

1、砌块与混凝土交接处均挂2φb4钢丝网片(梁、剪力墙与填充墙),混凝土墙、梁每边不少于150mm,砌块填充墙满挂钢丝网。

2、砌块与混凝土墙表面采用界面剂进行毛化处理,用1∶1.5水泥砂浆内掺胶,喷或用扫帚将砂浆甩到墙上,其甩点要均匀,终凝后浇水养护,直到水泥砂浆全部粘到基层表面上,并有较高的强度,有手掰不动为止。

3、砂浆的和易性与保水性:和易性良好的砂浆能涂抹成均匀的薄层,而且与底层粘结牢固,便于操作和能保证工程质量。抹灰用砂浆稠度一般应控制如下: 底层抹灰砂浆为10~12cm 面层抹灰砂浆为10 cm 砂浆的保水性是指在搅拌、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砂浆中的水与胶结材料及骨料分离快慢的性能。保水性不好的砂浆很容易离析,如果涂抹在多孔基层表面上,将会发生强烈的失水现现象,变得比较干燥,不好操作。这样不但影响砂浆的正常硬化,而且会减弱砂浆与底层的粘结力,降低砂浆强度产生空鼓、裂缝。

4、砌块墙体抹灰必须分层抹灰,一般每次抹灰厚度应控制要8~10mm为宜,当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应待前一层抹灰层凝固后,再涂抹后一层;石灰浆应待前一层发白后(7~8成干),再涂抹后一层。这样可防止已抹的砂浆内部产生松动,或几层湿砂浆合在一层,造成收缩率过大,产生空鼓、裂缝。

5、加强养护,防止抹灰层干燥过快产生龟裂,养护应在抹灰层表面已完全硬化时开始,一般在抹完1天后进行,养护时间不少于5天,特别应重视门窗洞口四周和阳光直射部位的养护。

(四)各工序时间的控制

为了从根本上控制裂缝的产生,项目部对填充墙砌筑(陶粒砌块)、顶部塞缝、抹灰进行了施工时间的控制,专职质检员绘制表格记录,对各工序施工的时间、部位进行记录,没有质检员的允许,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控制程序如下:

陶粒砌块进场时间(出厂宜为45d,必须有28天)→墙体砌筑的时间→墙顶部塞缝时间(墙体砌筑后7天)→抹灰时间(顶部塞缝10天)。

三、结束语

篇8:控制和减少填充墙裂缝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填充墙,裂缝,技术措施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不断增多, 剪力墙、框架结构形式越来越多, 但是在钢筋砼结构与填充墙之间极易出现规则的裂缝, 成为建筑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质量通病。本文就控制和减少这类裂缝的技术措施作进一步的探讨, 并且部分技术措施已用于多个工程实践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最近几年, 枣庄地区使用最多的填充墙砌体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煤矸石多孔砖和粉煤灰砌块、GRC墙板以及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心板等等。温度因素、材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技术上的不成熟或者是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主要发生在钢筋砼梁、柱 (剪力墙) 与不同填充墙砌体之间交接部位、填充墙的临时施工洞口周围以及填充墙内敷设穿线管的部位等等。概括起来这种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1 温度原因

由于各种材料之间膨胀系数的差别, 必然会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结构的热胀冷缩及内外胀缩不一致的变形造成结构之间产生裂缝, 也将造成抹灰层的拉裂。

1.2 材料本身的原因

例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性之一是吸水率高, 不仅吸水后体积膨胀较大, 而且失水后又体积缩小较多, 因此体积的不断变化就容易导致干缩裂缝的出现。

1.3 施工方面的原因

填充墙砌体的施工质量差、组砌方法不正确, 灰缝不均匀, 砂浆的强度或饱满度不足;或者由于拉结钢筋没按设计设置, 在施工时砌体材料湿润时浇水过多以及砌体施工时一次性砌筑太高等等, 都可能导致裂缝的出现。

2 技术措施

(1) 对于加气混凝土和粉煤灰砌块出厂时含水率较高, 以后砌块会因逐渐干燥造成体积的收缩, 因此这类建材应该提前组织材料入场, 对于蒸压 (养) 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类的墙体材料至少养护28d后方可用于砌筑。材料入场后现场堆放时底部应垫起并防潮, 雨天一定要覆盖以防止吸水过多而造成的体积膨胀。

(2) 砌体在组砌时不应为了加快施工进度, 将填充墙一次性砌至梁底。每次砌筑高度不超过1.5m, 日砌筑高度不大于2.8m。填充墙施工至接近梁底时要保留小于一皮砌块高度的空隙, 至少间隔7d后抹灰前1-2天, 用侧砖或立砖斜砌顶紧, 或者采用梁 (板) 底预留30-50mm, 用干硬性C25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塞 (防腐木楔@600mm挤紧) 方法。灰缝砂浆应饱满密实, 嵌缝应嵌成凹缝, 严禁使用落地砂浆和隔日砂浆嵌缝。要避免砌块因体积收缩而产生裂缝, 砌筑时要提前1~2天浇水湿润, 严禁大量的浇水, 这样既保证砌块不致含水率过高, 又可使砂浆有良好的硬化条件。

(3) 在施工砌块墙时, 往往忽视立缝砂浆的饱满度, 尤其是砌块与框架柱 (剪力墙) 之间的竖向接缝, 甚至出现瞎缝、透明缝, 结果导致砌体容易变形、墙体出现裂缝。

(4) 砌块有两种类型分为有底和无底的。在使用时要优先选用有底的砌块, 无底的砌块施工时砂浆很容易漏入洞中, 即浪费了材料又增加了自重。为确保砌块砌体的砌筑质量, 砌块应底面朝上反砌于墙上, 易于铺放砂浆和保证水平灰缝砂浆的饱满度。

(5) 施工规范是按照每500高设置一道拉结筋, 虽然该构造措施能减少竖向裂缝的发生, 但裂缝还是时有出现。在工程实践中, 通长是在砌体中间部位设置一道通长120高钢筋混凝土腰梁, 这一措施达到了对墙体形成有效约束的效果, 从而有效减少了竖向裂缝的发生。

(6) 填充墙砌体的胀缩数值的大小, 是随着部位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 通常是中间胀缩较小而边缘胀缩较大, 因此在梁柱与砌体接触的部位极易出现裂缝且难以避免。为减少结构裂缝对抹灰层的影响, 抹灰前在填充墙与梁柱 (剪力墙) 交接处采取钉钢丝网、玻纤网等抗裂措施。通长钢丝网宽度为200mm以填充墙与梁柱 (剪力墙) 接缝处为中心每边搭接宽度为100㎜。一般采用的网孔尺寸为20mmх20mm、钢丝直径不小于1.2mm的热镀锌电焊钢丝网, 并宜优先采用强度较高的先成网后镀锌的后热镀锌电焊网。钢丝网一般应用钢钉或专用铁片固定, 固定件间距为300mm。为增强抹灰面层抗拉能力, 在抹灰面层增设一道复合耐碱玻纤网格布, 其位置和宽度同钢丝网。

(7) 在填充墙上剔槽或开凿洞口时, 首先确定位置并在墙上弹线用切割机沿边线切开, 然后将槽内多余砌体轻轻剔除或凿除, 确保砌体完好无损, 如有砌体因剔凿造成松动或者损坏的, 应进行补强或加固处理。线管的剔槽深度以管壁外表面距墙面基层15mm为宜, 线管安装固定后用M10水泥砂浆抹实压平, 抹灰前在剔槽部位钉钢丝网每边压墙不小于100mm以增强抗裂能力。

(8) 在填充墙上预留施工洞口时, 应在洞口上设置钢筋混凝土预制过梁。施工洞口补砌应用水润湿连接处已砌筑的墙体, 补砌砌体应与原墙顶实, 并在双侧钉挂钢丝网以接茬处为中心每边压墙均不小于100mm。

(9) 配电箱、开关箱等各种箱体预留洞上的钢筋砼预制过梁, 应在线管穿越的位置事先预留孔槽, 严禁过梁安装就位后剔凿, 箱体背面的砌体在补砌完成后, 应在预留洞口外侧100mm范围内满挂钢丝网。

(10) 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心板是最近几年采用较多的新型建材, 但是由于这种材料在现场堆放时容易造成板面翘曲, 导致在施工时为了整平使板材预先受力, 最后造成板与板、板与柱墙之间出现裂缝。另外聚苯乙烯夹心板材吸水率差很容易造成抹灰失水过快, 导致墙面出现裂缝。为此根据板材的特点在施工中应采取如下措施:

1) 根据设计要求和填充墙的尺寸, 要先排板后施工, 力求板材尺寸一致, 尽量减少板材和接缝的数量。2) 为了防止板面变形, 板材在运输时要尽量放平和减少振动, 板材在进场后则要立排堆放和直立搬运, 禁止平放和水平搬运。3) 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心板的内墙抹灰宜采用混合砂浆抹灰, 不宜采用水泥砂浆。在抹灰前应涂刷专用抗碱界面剂, 要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分层施工抹压密实, 抹灰完成后要及时湿水养护防止砂浆失水太快。

3 结语

综上所述, 填充墙裂缝的控制重在预防。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通过对设计和施工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按设计和专项治理措施施工, 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能够最大程度的控制和减少裂缝的发生, 给住户一个满意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上一篇:钢框架设计总结下一篇:李雪萍——批评与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