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满分作文参考

2024-07-31

初中生满分作文参考(精选10篇)

篇1:初中生满分作文参考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她最喜欢那生活在沙漠中的胡杨树,因为那树生命力顽强,且木质很好。我的反应是淡淡的一笑,那样的树木确实能满足她那种与众不同的人生追求,可未免有些遥不可及。当时的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会有哪种树让我对它情有独钟。

直到我渐渐长大,我才隐约地感觉到我喜欢的树一直在身边——杨树,从挺拔的角度来看,它的确没有松柏挺拔,从材质上说也没有朋友口中的胡杨树的好,那感动我的是什么呢?我也在思考。

随便爬上一个大的土坡,两侧密密麻麻的全是杨树,站在山坡上向下看去,各个村庄的庄前庄后也都是杨树。夏天时心形的树叶间偶尔会泻出三两道阳光,照在村中儿童稚嫩的脸上,此刻的杨树好似他们健康的小身体中涌动的对未来的激情。

秋天时,叶片也累了,它不想像松柏那样时刻把最坚强的一面留给外人,让人觉得不可触摸,它飘飘洒洒像极了那村妇在忙完农活后在门槛边小憩一会的身影。到了冬天,它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但仍然会有一群老人在树下享受冬日暖暖的阳光。待到春天来临时,枝叶吐绿,一切又有了生机,整个世界都明亮起来。

有时候,人的追求就像各种各样的树木。世间树木千万种,我只愿安静地坐在杨树下去享受它那种平实,质朴,有规律的一季又一季生生不息给我带来的安全感。

人的一生总有太多的追求,儿时的梦想是考上大学,等大学毕业时又梦想着找一个好工作,或许有了一个好工作后又想拥有什么汽车,豪宅,名誉等等,有追求总是好的,就像杨树从未放弃过坚强地向上生长,可是有时倦了,累了,能否像杨树那样,给自己一个休息的时间,一直以淡淡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也从不寻找。

我想我思考出了原因,走出土堆,留下身后一棵棵苍翠的挺拔,身上还有残留的杨树叶独特的味道,这样真好!

篇2:初中生满分作文参考

车厢里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乘客的四肢却无法像火柴一样排得平平整整,人们交肱叠股,摩肩接踵,互补着虚实。而那个胡子拉碴的男人,此刻正在我身边打着鼾。他那一身已经洗得褪了色的青绿色军装里,微微夹杂着点汗味儿。大概是刚从工地上赶过来的吧,我想。

渐渐地,天黑了下来,窗外的光景不断改变。窗内,邻座的男人也醒了,他从陈旧的斜挎包里拿出了一片闪着寒光的小刀片。我顿时心里打了一个寒战,天啊,他该不会是要抢劫吧?

我正呆在那儿不知所措,哪料他熟练地把肥皂抹在了脸上,对着火车上模糊的玻璃窗户一刀一刀细心地刮起了胡子。他一边刮,一边露出一丝欣慰的眼神,就像一个正在揽镜自照的青春少年。看着他那自我陶醉般的表情,我心里暗暗好笑: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浪漫的打工仔。

快要到终点站了,环顾车厢,人们的脸上好像也都明亮了起来。这其中,一定也包括我。是呵,归家了!那个中年男人的脸跟之前比起来也光鲜了不少,他那原本乱蓬蓬的头发现在已经梳得整整齐齐,甚至连他那件绿军装也换成了一件干净的羽绒服。

他贪婪地望向窗外,眼神里交织着欣悦和沧桑。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或许曾经有属于他的农田,他曾经年轻的母亲背着他在田野上劳作,奶奶把饭菜送到田头。成熟的谷粒、泥土的气息……哦,挥之不去。无论游子漂流到何方,家乡,永远是他的岸。

篇3:2008年河南中考满分作文

(1) 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要求: (1)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

(2)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然后作文。

(1) 一花不成春, 独木不成林。

(2) 如果你想走得远, 请和大家一起走。

(3) 一只蚂蚁来搬米, 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 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 (1) 根据材料寓意作文, 题目自拟。 (2) 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导引]

2008年的河南中考作文仍然是选题作文形式, 试题题型有继承也有变化, 继承了去年的命题作文, 而把去年的半命题作文变成了今年的材料作文。

第一个题目“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此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命题作文。写作此题须注意:

一、只能选叙事性体裁。此题限制比较大, 体裁上已经明确不得使用诗歌形式, 除此之外根据题目特点也不能写成议论文和说明文, 而是只能写成叙事性的文章, 比如记叙文、小说、剧本等。

二、内容需有故事性。既然题目中出现“故事”二字, 那么文章的内容就必须有故事性, 情节曲折生动为佳。

三、注意“我”在文中的地位。“我”是主角, 所以在文中安排“我”的位置时要注意, 自己不是配角不是导演也不能只是故事的线索, 而是主角。

第二个题目是一个材料作文, 所给三则材料都是以“团结”或者“合作”为话题的材料, 要求中提示根据材料寓意作文, 所以此题就相当于以“团结”或者“合作”为话题的作文了。此题所给材料可以用, 也可抛开不用, 文章扣其寓意即可。写好此题, 同学们可以进行如下构思:

一、扩展其中一个材料, 写成童话故事。三则材料都是有着深刻哲理或寓意的材料, 扩展其中任何一则材料, 写成一则童话故事, 将会是一个不错的构思。

二、运用所给材料, 写成议论文。所给材料可用其中一则或者几则, 然后再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论证, 以证明“团结”或者“合作”的意义即可。

三、取材料寓意写成寓理于事的记叙文。把团结或者合作的道理寓于一件生活小事中, 写成一篇记事小文, 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河南中考考生

在故事发生时, 他还是个七八岁的孩子, 他常常做些让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恶作剧。但是, 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 所以大人们除了偶尔斥责几句之外, 都不把他做的那些调皮捣蛋的事放在心上, 就这样, 他的胆子越来越大, 闯的祸也越来越大。

那天, 他带着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小孩子, 先是来到几棵小树下, 噼里啪啦一阵响声过后, 小树没了, 小孩子们手中每人多了一根斩妖除魔的“金箍棒”, 然后, 他带着那帮小孩子, 挥舞着木棒, 呐喊着直奔目标。

他们的目标是坐在河沿上的一个傻子, 傻子傻乎乎地吮着手指, 眼中闪动着品尝美味的神情。

只见为首的那个小孩子拿着木棒指向傻子:“妖怪!”然后猛地打向他的屁股, 傻子被打得躺在了地上。他看着突如其来的敌人, 无可奈何地睁大眼睛看着那群孩子。为首的孩子好像觉得这样还不够有趣, 就转身跑到河里抓了一条鱼, 强迫傻子吃下去, 使傻子享受了一顿“活鱼生吃”的“美餐”。看着傻子吃生鱼的傻样子, 孩子们都快活地笑起来, 他们觉得太有趣了。

突然, 笑声消失了, 只见傻子正用手向张成“O”形的嘴里乱掏, 脸色发紫, 眼里泪水乱滚。孩子们有些害怕了, 都你看我, 我看你, 最后把目光都投向了为首的孩子。为首的孩子显然也有些害怕, 但他为了保持“首领”的风度, 就大模大样地一挥手说:“没趣, 走吧!”其他孩子如获大赦, 作鸟兽散, 疯狂地沿着回家的路跑去。

为首的孩子刚跑到家, 还没来得及喘息, 就有人拉着傻子找上门来了, 那人一迭连声地喊:“干吗欺负一个傻子, 他只是个傻子啊。”傻子嘴里噢噢地叫着, 看到小孩, 吓得直往那人身后躲, 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肮脏的面颊淌下来。问清了原委后, 孩子的爸爸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木棒, 狠狠地打向孩子, 边打边说:“要是你是这个傻子, 别人这样欺负你, 你会怎么想?”那人慌忙拦住爸爸, 说:“他只是个孩子, 教育教育就行了, 别那样打他。”傻子也不哭了, 悄悄地拿过爸爸脚边的木棒, 扔出老远。

孩子哭了, 那泪中有深深的忏悔。从那时起, 他再也没有捉弄过傻子, 他明白了, 傻子也是人, 而且是个应该受到特别照顾的病人。

那个为首的孩子就是我, 那些孩子是我当年的小伙伴, 那个傻子真的是个傻子。这是发生在我童年的故事, 我, 就是那个故事的主角, 可惜是一个不光彩的反面的主角。

【简评】

选材新颖独特, 情感坦诚感人。

文章选用自己童年的一件傻事。“我”无知地毁坏小树、愚弄傻子, 他让人感到可气可恼, 这是一件小作者专有的材料, 可谓事例独特, 因此写出的文章不但引人而且感人。

文章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做了深深的忏悔。本文的主角是一个反面角色, 不过这个“主角”也是一个勇于自我解剖的人, 作者敢于把自己的丑事拿出来, 与读者坦诚相见, 并且细致剖析自己。文中的这份坦诚让人感动。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

河南中考考生

现在请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在一个贫穷的乡村里, 有一对夫妻, 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 夫妻俩倾尽了自己的心血。后来孩子大了, 上学了, 成绩还不错, 夫妻俩很高兴。南

夫妻俩开始拼命地干活挣钱, 因为, 孩子要上学了, 需要花费的地方更多了。他们暗下决心, 一定要倾尽全力供养孩子上学, 考上大学, 别再像他们那样, 过着苦日子。

到了初中, 原来学习成绩挺好的孩子学习却变差了, 精神也越来越萎靡不振。夫妻俩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他们更加关心孩子, 他们怕孩子学习太累, 身体出了毛病。

终于有一天, 老师把孩子的父母叫到了学校:“你把你的孩子领走吧, 他老是上网吧, 打游戏, 已经没得救了。”明白了真相, 孩子的父母惊呆了, 他们简直不相信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孩子青黑的眼圈告诉他们, 这一切都是真的, 真的!

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领回家, 一路上, 他们三人谁都没说什么话。回到家, 父亲拿起铁锹狠命地向那棵大树根下刨去。孩子茫然地看着父亲, 不知道他这是要干什么。父亲终于刨累了, 他蹲在地上, 大口地喘气。母亲拉着孩子, 让他看父亲刨过的地方:那里, 埋着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奶粉瓶子。“看, 这些都是你喝过的奶粉啊。你现在大了, 可你这样对得起谁啊?!”母亲忍不住抽泣起来, “我们养你, 指望你能像这小树一样, 越长越高, 越长越直, 最后长成可用之材, 没想到你……”母亲哽咽着说不下去了。父亲猛地站起来, 拍着孩子的脑袋说:“没想到, 你长成了歪脖子树, 你说, 你对得起谁?”孩子低下了头, 悔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

孩子转学了, 孩子用功地学习。每当上网的念头在脑海里打转时, 他就会想起那棵大树, 和树下的那一堆奶粉瓶子, 还有母亲的泪眼, 还有父亲忧愤的神情。终于, 他忍住了, 他让父母欣喜地看到, 他正像那棵大树一样, 努力地向着蓝天生长。

——故事讲完了。最后我要告诉你, 那个故事中的主角就是我。另外, 我还要告诉你, 我要把父母的希望在以后故事中一一实现, 我要做父母渴望中的故事的永远的主角。

【简评】

故事感人, 主旨深刻。

父母都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从这篇文章中, 我们可以体会出父母之爱的无私、伟大。子女都是怎样成长的?从这篇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长的曲折。故事在父母大爱和子女堕落的对比中,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文中记叙了一件父母教育孩子的小事, 在父母之爱的感召下, “我”最终醒悟, 并决定“要做父母渴望中的故事的永远的主角”, 是爱, 唤回误入歧途的少年。这个家庭教育无疑是成功的, 也是值得很多家长深思的。

小蚂蚁的故事

■河南中考考生

在森林中, 住着很多小动物, 它们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其中, 还有一个蚂蚁家族, 它们在一棵枯树上找到了一个温暖安逸的家, 也在森林中住下了。

有一天, 一只小蚂蚁偷偷地跑出了家。它来到小溪边, 在小溪边尽情地玩耍, 它玩耍了很久, 玩累了, 就躺在树下休息。过了好久, 它睡醒了。但它感到肚子空空的, 它就想:现在已经是中午了, 爸爸妈妈该饿了, 我现在就去找东西去, 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夸我了。

于是, 它就开始找食物了。它跑了很多地方也没找到食物, 它脑袋迅速地转了一圈, 想:狐狸伯伯家里应该有很多食物, 也许可以找到一些。它于是就又加快了步伐向狐狸家里跑去。刚好, 狐狸刚吃过午饭, 地上掉了一些米粒。小蚂蚁看到后非常高兴。于是, 它就抱了一粒最大的米粒。但是, 那粒米粒对于小蚂蚁来说是太重了。小蚂蚁无论怎样抱它、背它、推它, 但它还是安如泰山, 一动也不动。

小蚂蚁非常伤心地坐在了地上。刚好有一只小蚂蚁在这经过要回家, 它看到小蚂蚁非常伤心的样子, 就跑去问它出了什么事。于是小蚂蚁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它。它听后高兴地说:“你不用伤心, 我帮你搬!”于是它们两个就搬那粒米粒, 但它们的力量还是不够, 那粒米粒只稍微动了动。它们累坏了, 坐在那休息。这时, 小蚂蚁的一个朋友来找小蚂蚁, 小蚂蚁的朋友把事情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它上前也帮助小蚂蚁搬米粒。嗬, 那米粒竟然动了。于是, 它们三个同心协力, 终于把米粒搬到了小蚂蚁的家里。

小蚂蚁的爸爸夸了它们三个, 并把米粒分开让它们吃。然后爸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你们团结的成果, 你们要记住只有团结才能把事情办好, 也只有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它们郑重地点了点头。

【简评】

拥有丰富想象力, 材料改写也改出了一篇妙文。

从本文中, 我们看到了小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素材本来是短短的三句话, 作者素材中的人物、事件丰富上许许多多生动的成分。这是与作者平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分不开的。

经过改写后, 原文中的童谣变成了一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蚂蚁”经历三次, 最终和朋友合作成功搬米,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文章最后作者借蚂蚁爸爸的话点明主旨, 使得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内涵丰富了。

制胜绝招

■河南中考考生

愉快的寒假过后, 可能是我们假期中懒散惯了, 在开学的头几周里, 我们步调总是谐调不起来, 以至于我们班的纪律、卫生、文明等一系列的分数都被扣掉不少。

班主任看到这种情况可急坏了, 很想赶快改变这种局面。奇怪的是, 班主任什么也没说, 只是让我们出去拔河, 这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拔河比赛前, 她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两组。不知道是班主任有意还是无意, 其中一组有好几个瘦弱的学生, 相比另一组力量悬殊很大。幸运的是, 我被分到力量强大的一组。看着毫无信心的对手, 我高兴地想:“对方这下输定了, 他们没我们力量大。”

比赛要开始了, 老师把垂头丧气的弱队叫到一边, 说了几句话。老师的安慰不会给对方增加力量的, 我想。

随着班主任一声令下, 比赛开始了。双方都使足劲儿朝自己的方向拉。我看得出对方明显站得比我们要整齐, 他们的队形差不多成了一条线。他们口中还喊着整齐的“一二三”, 最后猛一拉, 我们竟然被拉了过去, 他们赢了。

“老师教给了你们制胜绝招。”我们大声喊。老师笑了, “我的确教给了弱队制胜绝招, 不过, 这可是个非常简单的绝招啊, 我只是让他们站在同一条线上, 把劲用在同一点。”我们仍然疑惑地看着班主任, 班主任看出了我们的疑惑, 然后又解释说:“不错, 你们队看起来比对手强大, 可你们拉绳子的时候用的是蛮劲, 有的向左偏有的向右偏, 力量就分散了。而对手则劲往一处使, 合力力量就大了。”老师接着又说:“我们这个班相对于其他班, 本来还算是一个‘强队’。可是为什么我们班近来的得分下降了呢?原因是大家平常团结得不够, 办事不能站在同一条线上, 没有把劲凝聚在同一点上啊!”

我们恍然大悟了, 我们的落后, 原来是团结合作得不够啊。由此, 我又想到, 这个“制胜绝招”还可以扩展到一个大的群体, 甚至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者民族只有团结一心了, 它才会强大起来啊。

【简评】

巧设谜局引人读, 寓理于事点题巧。

题目为“制胜绝招”, 是什么绝招呢?作者在题目中就为大家设了一个谜局, 引得我们不由得想要读下去。文章最后, 作者才亮出谜底:制胜绝招就是团结。

篇4:初中生满分作文参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科书;忌

初中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典型教学材料、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编写而成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首先应该独立自主地去认真钻研教科书,领会教科书意图,吃透教科书精神. 但由于教科书文本是静态的,教学现实又是纷繁复杂的,加之教师本身在数学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教师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下面以新修订的华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为例,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我们发现:抛掷两枚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频率稳定在25%附近. 怎样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求抛掷两枚硬币时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呢?

教科书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列表法和画树状图的分析方法.

这里,教科书的意图是向学生介绍通过列表法和画树状图的方法寻求等可能的所有基本事件,在列表的基础上分类,反映的是分类思想,与高中要学习的加法原理紧密联系;画树状图的基础是分步,反映的是程序思想,与高中要学习的乘法原理紧密联系. 如果这个时候去讲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显然超过了《标准》要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于是不如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去阐释这两种方法,然后留下一句话: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应着高中要学习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正等着你们去探索!这样就为学生留下了思维的触角,播下了继续学习的根本动因和希望的种子.

因此,如果在不明编者意图的情况下随意增加某些教学内容,看似好心,实则办坏事.

二忌:迷信教科书,忽视教科书

的瑕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教科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但它也是人编写的,因此必然受编者的社会阅历、认知结构、知识贮存、现实的客观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编写过程中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有些地方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现举两例.

案例3?摇 八年级下册“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最后一节课的练习第1题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4,BC=5,AC=6,BD=8,求△AOB的周长和△BOC的周长.

教科书的本意是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得出AO=OC=3,BO=OD=4,然后求出△AOB的周长和△BOC的周长. 但是,这个题目是错的. 因为,在△BOC中,BO=4,OC=3,BC=5,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易知∠BOC=90°,所以∠AOB=90°. 又在△ABO中,AB=BO=4,AO=3,显然,∠AOB≠90°,因此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案例4?摇 八年级上册“12.2?摇整式的乘法——3.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如何引导学生建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如图2,教科书体现的教学设计是: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地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用两种方法表示现在这块林地的面积. 先从整体上看成一个长为(m+n)米、宽为(a+b)米的长方形,面积为(m+n)(a+b)平方米,再把这个大长方形看成4个小长形的组合,面积为(ma+mb+na+nb)平方米.

教科书的做法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毫无弹性地直接得出(m+n)(a+b)=ma+mb+na+nb,然后硬生生地来一句:“实际上,把(m+n)看成一个整体,有(m+n)(a+b)=(m+n)a+(m+n)b=ma+mb+na+nb.”这样的处理方式不能很好地契合“七、八年级学生正是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交替期,部分学生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即已经有能力处理假设,能对命题进行运算,并系统逻辑地进行推理,但另一部分学生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具体对象进行操作,形式和内容还不能分开”.

实际地想一想,将一块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林地的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应得到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 这个图形为学生探索、建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这一教学片断可设计如下:

(1)在图3中,长、宽分别增加n米和b米后的长方形面积如何用a,b,m,n表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表示,完成后,在小组中比一比,看谁的表达方法多. 由此你们能得出怎样的等式?

(2)若学生有困难,可启发性提问:若看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面积表达式是什么?看成两个长方形的组合呢?想一想,你还能看成几个小长方形的组合?相应地,得到了怎样的表达式?

(3)探究:①你们得到如下等式了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请小组汇报.

(m+n)(a+b)=(m+n)a+(m+n)b=m(a+b)+n(a+b)=ma+mb+na+nb

②上式中的a,b,m,n都是正数,对任意的实数,上面的式子还成立吗?

三忌:按部就班,缺乏深度挖掘

教科书体现的教学设计往往具有“教学通法”的特征,适合普遍情况,因此,很多教师常常遵从教科书的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失去了教学个性和生机.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不断深化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不断总结数学教育的教学规律,获得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东西,时刻带着一份爱,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正如一位教授所说:“当知识、能力和智慧远远超过需求时,就产生教育机智和幽默.”

案例5?摇 九年级上册“24.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堂引入设计

nlc202309082354

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之前,我们先来探索和归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下面我们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探索 如图4,画Rt△ABC,并画出斜边AB上的中线CD,量一量,看看CD与AB有什么关系.

这是教科书的设计. 事实上,回顾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与探索的性质并无实质联系,而且安排学生做的操作活动目标指向过于直白,对于初三学生而言,缺乏挑战性和探究性. 分析教科书的知识编排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逻辑基础是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认知基础是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因此,新课导入时可设计如下:

(1)如图5,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那么AD______BC,∠BAD______∠CAD.

(2)问题(1)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性质?我们还学过哪些特殊三角形?类比一下,你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

(3)今天,我们来研究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刚才提出的其他问题以后再研究,现在你打算怎么做?

……

这样的设计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动手操作、测量和猜想等合情推理,再到演绎推理,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忌:脱离现实,缺乏大胆创新

奥苏伯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不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不找到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生长点,教学是困难的、低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熟悉教科书的知识网络,仔细分析教科书的教学建议,领会编者意图,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现实经验和客观条件,大胆创新,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同时,教科书中的例题、习题都是教科书编写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典型题目,具有示范性、典型性,一些题目还有很好的探究性,是教科书的精髓. 它一方面起到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复习并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教科书例、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对教科书例题和习题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创新例、习题,使其源于教科书,高于教科书;源于陈题,推陈出新;源于生活,而又数学味十足,对其深化和发展、全方位探索,挖掘其内涵及外延,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化认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案例6?摇 八年级上册“13.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 边角边”最后一个“做一做”

如图6,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长的线段为已知角的邻边,短的线段为已知角的对边,画一个三角形.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此时,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多少种?

这个“做一做”引导学生画图确认“边边角”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 这样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都知道“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若让他们举出反例来加以说明,则基本上都不能举出.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后得知,之所以出现“错用”或“举不出反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对该结论理解不够透彻,或对几何图形的构造不够清晰.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为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的等腰三角形是关键,因此,能否以等腰三角形为基架构造反例呢?想到这一点,眼前赫然一亮,原来构造反例如此简单!

请学生完成如下题目:先作一个等腰三角形ABC,AB=AC.

(1)取BC的中点D,△ABD与△ACD全等吗?

(2)当点D为边BC所在直线上任意一点(两底角顶点及底边中点除外)时,△ABD与△ACD还全等吗?请画出图形进行说明.

对于问题(1),容易证明是全等的,对于问题(2),有如图7和图8两种典型情形,易知△ABD与△ACD满足“SSA”,但不全等.

本题让学生经历从“三角形全等”到“三角形不全等”的过程,在运动中感受到图形变化引起的图形结构变化,从而认清“SSA”的结构本质.

教科书使用有法,但无定法. 只要我们时时留心,勤于思考,就随时都可能从教科书中发现数学教育中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就是我们专业成长的阶梯,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篇5:满分英语作文真题参考

假定你是李华,自制了一些中国结(Chinese knot)。给开网店的美国朋友Tom写封信,请他代卖,要点包括:

1. 外观(尺寸、颜色、材料)

2. 象征意义

3. 价格

注意: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 开头已为你写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

Dear Tom,

How are you doing?I wonder if you could sell some Chinese knots for me. I made them myself with red silk threads, cloth and other materials. They look really beautiful in the shape of a diamond, about 5 inches long and 4 inches wide. In China, these knots stand for friendship, love and good luck. People can either give them as gifts to friends or hang them in their houses. They are only 12.99 US dollars each. If anyone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knots, let them write to me. Also, do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further information. Thank you!

满分作文(重庆卷)

看图作文,一定要仔细看清楚,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把整个照顾生病的妈妈的细节记录清楚。

【提醒】考生们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的积累英语句型,这样才能让英语作文有高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文】

I must say that I have been behaving this way to some degree. Though I know Mu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my world, I just can not do what she likes me to do. It seems that I quite often stay away from my dear mum in playing my phone, sleeping, hanging out with my friend, or just shutting out my mum in my room.

篇6:2022高考满分作文参考

可为之事与有为之心,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

在过去,是一种;在现在,是另一种;在未来,又是不同一种。在如今,想要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辈应在这三种“可为与有为”上而上下求索。

知可为而有为。这是过去一百多年里我们中华民族为洗刷耻辱而不懈奋斗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有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也看破了黑雾的封锁。正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他们以只身燃灯,点亮了中国的未来。也正是他们的“可为之举”成就了那一个时代的“有为之士”。《新青年》的火光身后,站着的是一代大师鲁迅,胡适等人;新文化运动的背后,是一代有为青年对思想,文化碰撞所作的可为之举。“知可为而有为”,这也正是一代中华儿女如明镜一般的反射。

知不可为而有为。在时代的浪潮之下,个人的微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的真实写照。“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战火的硝烟弥漫在边境,威胁到祖国的安危之时,在面对敌人压倒性的武器与技术优势之下的“不可为”之情形,总有人挺身而出——“最可爱的人”。“中国总是被他们当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听到鸭绿江畔的嘹亮军歌,体会到平津湖的刺骨寒意,更不会忘记人民志愿军为我们所做出的一切。而在和平年代,激励我们的是那一声“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在面对技术封锁的“不可为”之情形,铁人王进喜给出了更好的答案。正是这一代代人的“知不可为而有为”之精神,才给了我们如今的美好家园。

知可为而必有为。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眼见高楼大厦起起落落,在如今这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我辈应笃定必胜之信念,以绝对的毅力与努力去“大有作为”。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之飞速发展,我们也应该好好学习改革开放中的深圳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果在如今这个伟大时代,加以这样的“老黄牛”精神,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人能阻止我辈中国青年,也绝对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拦我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应好好把握这三种精神,让他们化为我们的精神动力,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

篇7:2022高考满分作文参考

弱者锤炼可变强,强者滥用以致为弱。强弱可以转化,弱者变强,强者变弱。唯有强者守强,弱者变强,强强出镜,乃为真正的强者,从而无惧任何风雨。

强者守强的策略在于,保持清醒的认识,不为暂得的名利蒙蔽了双眼。即便身处高光,也绝不高调。纵然前行遇阻,也要独立思想,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看看今天的华为公司,早在1987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创立华为,历经三十年艰苦奋斗,使得华为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领导者和世界500强,可谓一跃成为时代的强者,成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标杆。

而发展强大的华为无形中动了世界霸主美国人的奶酪,故而遭受了来自以美国为首的一帮啰啰的疯狂打压。拒绝给华为提供芯片,终止任何领域的科技合作。华为面临生存窘境,一群为实现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华为人,致力创新,追求卓越。他们凭借多年汇聚的人才、雄厚的资本和技术支撑,坚持以奋斗为中心,实施转型,构建ICT生态体系,拥抱新的商业文明,立志打造万亿级科技公司,并继续领跑世界。

华为堪称当代商业史上的传奇,它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家拥有17万名员工,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的强大通信帝国,之所以在时代的激流中,面对风浪而能立于不败之际,全凭一颗初心,自强不息。

弱者变强的途经在于,正视现实,不汲汲于外在的东西,杜绝“躺平”,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让神灵都来相助。

在我所在集镇有一所学校,一所扎根乡村的农村高中,曾几何时历经波折,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几乎沦为这个世界遗忘的弃儿,被要求拍卖,可谓是一个弱者。可世上就是有人不信神仙不信邪,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同在蓝天下,原本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新任学校掌门人,竟然带领众人发起了教育教学的集团冲锋,誓做教育领跑者。如此宏愿,唯有梦想者敢为天下先。经过全校上下几个年头的坚守奋发,硬是凭着一股子毅力,响鼓用重锤,趟出一片农村教育的高地,并将学校的事迹成功地搬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的舞台,为更多的人熟知,从而发挥着农村教育的辐射与引领作用,俨然成为教育的强者。

有人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原来由弱变强,只要你有想法,并伴随着恒久的努力即可。

篇8:2015广州中考满分作文参考

广州风格之广州美食

爱上一座城市的理由有很多种。一条古旧小巷里散出的淡淡乡愁,一个暖风轻拂的艳阳天里恍然醒悟的陈年旧事,甚至街角边一块风中摇晃的食肆招牌——多年以前,曾和心仪的那个人一起在临街的窗边喝下午茶,往事就在这时候急促地撞到眼前,举箸间,竟有欲语还休的惆怅。

生活其实很简单,你不能否认,许多事情都和吃吃喝喝有关。

广州是一个奇怪的城市,现代与古旧纵横交错,前卫和保守相安无事,庸俗与典雅相得益彰。这个忙忙碌碌车声喧嚣的城市,更充斥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广州的女孩子可以不靓,却以不会煲靓汤为耻;“一日三餐”应该是打发日子的常规方式了,广州人却是“三茶二餐加夜宵”,许多大事小情必得在餐桌边吃吃喝喝才能皆大欢喜。

外地人可能认为广州人繁复琐屑的餐饮文化有些小题大做,把一个简单的“吃”字搞得十分复杂,不就是吃吃喝喝这点事么?那么,你须得在广州住上个一年半载,才会对此心领神会:因为广州的饮食业在全国首屈一指,更拥有一大批历经百年而不衰的老字号。广式月饼、叹早茶、吃蛇早已全国各地开花,更不用说广州酒家的满汉全筵、北园酒家的时果美点、泮溪酒家的点心宴、南园酒家的潮州菜、大三元的红烧大裙翅、大同酒家的金牌化皮乳猪等等历经岁月而不衰的传统招牌菜式了。“食在广州”早已名满天下。

当然,你也可以说“食在成都”,“食在北京”,或“食在上海”之类的,可随着粤菜纵横南北,你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里众多的酒家食肆,仍以粤菜为尊。只要你会点,你敢点,广州的酒家总能做出让你瞠目结舌的菜式来。

广州人的确没什么是不敢吃的。曾在街边茶肆看两个淑女把一盘水蟑螂嚼得津津有味,惊恐之余,却不知:人家吃得香着呢!一道大菜就像一出戏的高潮部分,煎炒烹炸煮,各有绝招,亮相的瞬间总能引来惊呼,相比之下,类似水蟑螂般街头巷尾的小吃可能就有些上不了台面和排场。试想,长沙的臭豆腐干是有名气,但如果宴请宾客时在正餐前后端上来这么一盘子,一定会大倒胃口。

小吃只能是小巷子深处的一缕乡愁,是妈妈做的手擀面,是寻旧怀古的附着物,是不期而遇的故交旧知。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每个小吃的后面还铁定有一段故事,在都市钢筋铁骨的丛林里,小吃就这样成了寻旧的代名词,更成了都市文化的一部分。

广州的小吃似乎已经被粤菜的盛名所掩,没了光彩。殊不知,广州人一样也可以把它吃得跌宕起伏,满嘴留香,难弃难离。而能将“食在广州”的精髓演绎得精彩的惟有广州西关的上下九商业区了。

广州西关美食全国闻名,当年走街串巷的云吞、飞机榄、糯米糍、糖沙翁„„只能算做小菜一碟,蔚为大观的是无处不在的茶居和数不胜数的老字号小吃。岭南饮食上的称谓和时尚,许多都来自西关或与西关有关。

“寻春饮案何处去,食在广州第一家”———西关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清晨,上下九步行街的人还不算太多,在茶香氤氲中信步迈进街边骑楼下的一小店,可能就是陶陶居,或莲香楼,或荔湾名食家,这些去处就在街边,须知,上下九骑楼街的每一座宅子可能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几乎所有的西关小吃都能在第十甫路的荔湾名食家品尝得到。如荔湾艇仔粥、伍湛记及第粥、南信姜撞奶、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等都是上上之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荔湾艇仔粥,此粥品还有一段典故:旧时广州西郊,河道两旁遍植荔枝树,每逢夏日黄昏,不乏文人雅士及各方游客来此游玩,其中有些小艇专做粥生意,每有客人需要,便摇艇送粥上门,因此得名“艇仔粥”。艇仔粥以新鲜的河虾或鱼片做配料,后来还增加了海蜇、炒花生、凉皮、葱花、姜片等,吃前当即煮粥滚制,芳香扑鼻,热气腾腾,十分鲜美。现在荔湾名食家的前身即是广州老字号欧成记的所在,小店只有一层,常常客满,也常见食客固执地站在桌边等位。

西关具有代表性的小吃还有银记肠粉;广州酒家的灌汤饺、虾饺、烧麦、萝卜糕、芋头糕;泮溪酒家的马蹄糕、炸芋角;莲香楼的鸡仔饼、老婆饼、龙凤结婚礼饼;顺添记的凉拌鱼皮;林林的牛杂、猪红汤等等,当然,这些好东西你在上下九路一走就可大快朵颐——只要你有一个好胃口。

穿越上下九路古旧的骑楼街,绕过店门口精细的镂空酸枝屏风,选定一个靠窗的紫檀木桌,这往往是一张老桌子,已经擦得油黑净亮,这还可能是康有为、孙中山、鲁迅、许广平、巴金用过的桌子,上面分明浸淫着沧桑岁月。

就这样,一碗粥面、二块点心、三杯淡茶,光阴就在这时停顿了。不是寻旧,也可能你只是初次来到广州,你满脑子还是人民路高架桥下逼仄的生存空间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恼人心事,人生有时候需要放松或放弃,那么,不妨就在此地、此时——坐下来,看窗外。

篇9:浙江卷满分作文参考赏析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满分作文参考: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篇10:走与停高考满分作文参考

——题记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增长,人们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每天都在压力下忙碌地工作和生活着,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竞争力。因此,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拼博着。正因如此,人们平均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就少。也许他们经过自己一番不懈的努力,登上了事业的高峰,但是沿途走来,由于他们没有暂停前进的脚步,错过了身旁很多优美的风景。

所以说,人活在世上,除了不停地向前出发,也要适当地停下来。

晚上工作累,泡一杯热茶,靠窗坐下,任凭微风抚摸脸庞,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或皎洁的月亮,还有周围的风景,体会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情感。这何尝不是一种惬意。工作遇到困难时,不要总是想着它,以致于使自己心烦气躁。这时放一段柔美的音乐来舒缓沉闷的气氛时最恰当不过的了。工作量过多时,可以先看一段时间电视,一方面可以放松紧绷着的神经,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近期的社会热点。在紧张的工作中适当停下来,做到劳逸结合,不是很好吗?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有味道,更有色彩!

我们在求学之路上一路走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为了远大的目标而努力着,但我们也不应该一味的“埋头苦干”。一天下来,你有停下来想过你今天是否过得充实吗?你有停下来想过今天你收获了些什么吗?你有停下来计划好明天要做的事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有”的话,那么你这一_天才过得真正的有意义。

时光荏苒,一眨眼我都到了花季雨季,这十几年来我们都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我们最终还是顺利地走到了这一步。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一路走来,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谁在帮助我们?是父母、老师,还是同学?也许,你都忽略了。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也许我们都认为,父母养育子女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你有没有想过,父母一直照顾我们,一点一滴地教育我们,他们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我们曾经因为自己的幼小无知而令他们操心,甚至伤了他们的心,但他们都没有因此而生气,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我们。时间在走,你有没有停下来静心想一想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你有没有在父母辛勤工作中停下来欣赏他们的背影,感受他们为了这个家真的付出了很多?你有没有在父母的唠叨中停下来,细腻体会他们对你真挚的爱?如果你做到了,你就会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感动着,温暖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细节都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都能使我们的心灵颤动,关键是你是否停住了前进的脚步,用心欣赏、体会这些生活中的细节。莫等你蓦然回首时,才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被岁月流走,只流下浅浅的波痕。

上一篇:谈创新作文下一篇:教务科科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