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05-20

《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精选13篇)

篇1:《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用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演示、体验、探究。

让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既从现象

(1)温度计在水中和酒精中谁的变化较大来认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2)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几秒钟让学生用手来体验,感知谁升温快?

第二课时通过比热容的数据:C水=4.2×103J/(kg°c)。进行讲解分析比热容的意义从而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演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没有注意控制变量。如:质量的大小、横截面积大小是否相同,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改进器材:换用长短、粗细相同的木筷子和铁线。

(2)在探究水和酒精的吸热能力时,也没有注意质量是否相同,只强调看温度计的示数,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也存在着缺点:如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升温较快,学生有些说成是吸热快。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是否吸热相同,还是吸收温度。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教学教程中不能只强调现象还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2:《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比热容》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讲得还可以,我感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也都学会了——老师非常需要学生这样鼓励和赏识的表情。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篇3:《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

《比热容》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第1课时。下面我将从内容和内容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设计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 内容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2. 内容解析

“比热容”是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热容是物质的诸多特性之一,这一概念的建立再次体现了比值定义法对于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在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之前,需要先在理论上分析清楚“如何比较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过程体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科学方法是实验及其结果是否科学的关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比热容”概念对于后续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比热容”的现象及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 目标

(1)理解“加热时间”的作用,会用停表记录“加热时间”,体会转换法的思想。

(2)经历“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设计过程,理解控制变量法。

(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通过对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建立“比热容”概念。

2. 目标解析

达成(1)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分析“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方案时,知道要用“加热时间”来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达成(2)的标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要探究的问题是“物体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探究步骤。

达成(3)的标志:学生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分工、有条理地记录数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分析、组间交流,找出数据间的联系,发现同种物质的共性、不同种物质的特性,并最终用相关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出来。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物体的吸热能力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吸热能力的强弱如何比较,以及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等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不易直接得出结论。而且,“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涉及加热时间、物体质量、温度变化等三个物理量间的运算,即使顺利完成实验,实验数据间的数量关系也不明显。

克服第一个难点:教师结合学生的烧水经历,并借助学案,帮助学生理清这五个物理量(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物体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间的逻辑关系。

克服第二个难点:先回忆“密度”定义的得出,然后铺设台阶,循序渐进,将讨论变量的个数由一个逐渐增加到三个,最后借助Excel表格处理数据,通过数形结合,深化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比值定义法的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离开教师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因此需要用合理的教学设计,一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二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本节课的教学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去过海边吗?炎炎夏日,站在海水里的小女孩与站在沙滩上的小男孩感受相同吗?为什么同样在太阳的照射下,海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不同呢?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对海水与沙子的温差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环节二:明确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在这个情境中,沙子与海水都吸收了热量。在物理学科中,如果物体吸收热量越多,我们就说物体的吸热能力越强。

提出问题:物体的吸热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以烧水为例,来研究同种物质的情况。结合情景(1)烧一壶水与烧半壶水;情景(2)将一壶水烧至100℃与50℃。完成学案上的问题: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得出:物体的吸热能力与质量、温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为了降低难度,首先引导学生研究同种物质的情况。学生普遍都有烧水的生活经历,对加热时间、水吸收的热量都有亲身体验,不难找出情景(1)和(2)中要凸显的影响因素———质量、温度变化。学案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体会转换法的作用,明确相关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为后面的实验探究打基础。

环节三:明确实验探究方案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加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吗?你有什么猜想?

学生合理猜想: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引出新的实验探究问题。

提出问题:怎样探究物体的吸热能力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设计方案。

各小组踊跃发言并相互补充,在实验器材(尤其是测量工具及其作用)、实验步骤(尤其是控制变量法如何体现)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学生阅读教科书,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材上的表格,利用的是哪个方法?如何利用这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进一步明确了实验分工、步骤以及需要收集的数据。

【设计意图】联系上课之初所举的例子,引导学生步入本节课的主题———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离不开控制变量法。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不但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部讨论出实验方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交流,使实验方案得到补充、完善,在分享中收获到学习的快乐。本实验涉及三个测量工具,较为复杂。为了在后续实验中利用好实验记录表格、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实验表格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实验铺垫,确保实验探究有序、有效地进行。

环节四:分组实验小组汇报

【教学内容】大屏幕展示“温馨提示”,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一致得出“水比铁砂吸热能力强”的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为了节约时间,教师事先调试好实验装置,同时对水和铁砂进行加热,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借助投影设备随机选取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学生更容易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也更能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环节五:定量分析建立概念

【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水的吸热能力比铁砂强”。那么,水的吸热能力究竟是铁砂的多少倍呢?你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哪些数据得出结论的?

学生发言并相互补充。学生们发现,可以选取不同组数据进行比较,方法较多,但是不同组数据对应的数量关系相似:质量相同时,加热时间与升高温度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升高温度相同时,加热时间与质量的比值,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你还能比较水的吸热能力是铁砂的多少倍吗?

想一想,要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密度,它们的质量也不同,体积也不同,我们怎样处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无论通过理性思考,还是数据验证,都不难发现,可以比较,即使质量和升高温度都不同,对于水或铁砂而言相同,水与铁砂相比则不同。

提出问题: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什么性质?

大屏幕展示excel表格,教师输入数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张口就答:“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分析图像,学生进一步发现,以加热时间T为纵轴,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m·△t为横轴,水和铁砂对应的图像分别是两条经过原点、且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为两个正比例函数。学生在确认了答案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拟合出的图像仍感到惊叹。

【设计意图】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是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由于初四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强,为了从定性分析顺利过渡到定量分析,教师可以换用一个数据成倍增加的实验表格,降低思维难度;在理性分析过程中,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变量个数,将已学过的“密度”的定义方法迁移过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吸热能力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比较。通过数形结合得出正比例函数,直观地体现这一比值对应着物质的一种特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

环节六:引出概念了解内涵

【教学内容】给出概念:这个比值对于不同种物质是不同的,对于同种物质是相同的,但是不要忘了,加热时间并不是我们的研究目的,而是为了反映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于是,我们就把这样一个比值定义为“比热容”,符号c,公式。

提出问题: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什么?

学生张口就答:“物质的一种吸热能力。”“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

教师补充: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与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是相同的。因此,比热容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吸放热能力,即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

大屏幕展示比热容表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表格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并补充:“水的比热容最大”“比热容与物质种类有关”“比热容与物质状态有关”等。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的计算、比较比值的过程,为比热容概念赋予了个性的理解和感悟,使它不再是一个空洞而生硬的物理概念。学生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流利阐述为之前的科学探究过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一环节也拓展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评析】

立足教材适度挖掘大胆创新

这节课是执教者在深入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基础上,选取并组织适合的课程资源,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准备以后,呈现在我区教研活动上的一节展示课。

1.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本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验探究方案

(1)从实验装置上看:新教材用2支相同的试管替代了2个相同的金属盒,用铁砂替代了沙子,去掉了铁板,用同一个酒精灯先后直接对装有水和铁砂的试管加热;

(2)从设计思路上看:新教材更为具体,不但指出了温度计的作用,而且明确地将实验需要收集的数据以文字、表格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2)比热容的定义

新教材改变了原来“文字”定义的形式,凸显了“比值”定义法。

2. 备课中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比热容》第一课时,主要涉及新教材在“实验探究方案”“比热容的定义”两方面的变化。执教者在设计本课时遇到的困难,也不外乎这两方面:

(1)实验真心难做

困难(1):铁砂难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沙子随手可得,但是铁砂却不好找,学校也来不及配备,只能放眼器材市场与铁制品工厂。难道放弃铁砂?查一下比热容表格,铁砂的比热容是沙子的一半,用铁砂做实验,现象肯定更为明显!而且,由于金属的导热性好,即使不搅拌,也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铁砂值得寻找……

困难(2):实验数据毫无规律。教者采用新教材的实验装置和实验表格,在办公室里亲自动手实验,加热试管中的水时,发现火苗左右摇摆,热源极不稳定,根本无法保证试管底部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导致一定质量的水在升高温度成倍增加的情况下,所测得的加热时间也毫无规律可言;而且,温度升高得很快,在记录数据时非常不方便。

困难(3):实验在短时间内无法重做。执教者对数据很不满意,打算重新实验,结果发现试管中的水温度降低得很慢,除非借助冷水降温或者在试管中重装等质量的水,否则要等待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实验时,一旦实验失败,很难有时间或机会重做实验。这无疑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挑战。

困难(4):使用秒表难。本实验涉及天平、温度计、秒表三个测量工具,其中秒表的使用最为困难。体现在:如果累积计时,就会遇到分、秒及后两位数字间的单位不同的麻烦;如果连续计时,就要迅速读数、迅速复位,得眼疾手快,并且配合协调。

这些实验操作困难,(1)、(3)、(4)属于人为因素,可以解决,但是(2)则是由于新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本身不完善导致的,需要执教者加以改进。

对策:为了解决热源不稳定、加热时间短的困难,执教者与同组老教师(李臣老师)交流后,借鉴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增加了一片石棉网(如图2),立刻得到了令人振奋的实验效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升高5℃、10℃、15℃、20℃所需的加热时间稳定地成倍数变化!

(2)比值法难定义

新教材在实验探究结束后,直接给出了“比热容”的定义式。比热容涉及了三个物理量的运算关系,是初中阶段最为复杂的物理概念之一。

新教材一改旧教材用“文字”定义物理概念的方式,显然是要凸显比值定义法对建立物理概念的作用,并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用比值来描述物质特性的意识。也就是让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能知道“为什么”。

因此,执教者须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运用比值定义法比较同种或不同种物质的过程。

但是,初四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强,直接用物理符号进行理论推导是行不通的。又由于升高规定的温度(5℃、10℃、15℃、20℃)所对应的加热时间不是整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很难直接看出,所以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也很困难。

怎样才能降低思维上的难度,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个比值的来历,明白建立“比热容”概念的意义所在呢?教材没有指出,这显然需要执教者对新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表1)。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执教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到:物理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努力用新教材的新理念、新要求来指导教学,应该尽量贴近新教材,用心体会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却又不能完全依赖新教材,执教者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认知习惯,对教材做必要的改进和补充,正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 教学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

(1)亮点

(1)分组实验.学生们都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直观体验,又锻炼了实验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手段丰富。本课采用了实验、定性分析、比值定义、图像等多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比较不同种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办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难度,调动了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同一个物理问题的兴趣,将生硬的物理概念加入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可以说,在这一节课的时间内,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更学到了物理方法,并且收获了鲜活的生命体验。

(3)学案引领。学案帮助学生梳理各物理概念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将知识与方法加以落实,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物理学习注入持续动力。

(2)不足

(1)由于借班上课,教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了解不足,没有在课前让学生对秒表的使用加以练习,导致部分学生对加热时间的数据收集和处理不准确。

(2)在定量分析时,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有些复杂。如果能够分别对水与色拉油进行分析,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对于水或色拉油而言,是定值,比较水与色拉油,却是不同的。既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又能大大降低难度。

篇4:如何上好“比热容”这节概念课

一、关于新课的引入

在讲授《比热容》这节课时,可以从讨论下边两个问题引入新课。问题一: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里,各盛着200g水。若甲杯里的水温度升高10℃,乙杯里的水温度升高20℃,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是否相等?哪杯水吸收的热量多?多吸收多少热量?问题二: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甲杯中盛着200g水,乙杯中盛着100g水,若温度都升高10℃,哪杯水吸收的热量多?多吸收多少热量?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得出:水在热传递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跟水的质量和温度的变化量两个因素有关。接着继续讨论:若200g水温度升高10℃需要吸收2kJ的热量,如果200g煤油温度升高10℃,吸收的热量是否也是2kJ呢?为了把问题提得更具体和便于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1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1J,1g别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不是1J呢?当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把这两个具体问题归结成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大家讨论。问: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除了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是否还跟别的因素有关呢?这就为学习新的概念《比热容》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新概念的建立

《比热容》教学中在完成“引入新课”之后,关于1g煤油温度升高1℃是否也是吸收1J热量的问题,教师可以指出:这个问题让我们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就突出了下面即将开始的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开始的时候,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实验步骤。通过上述引导学生很容易确定本次实验的目的:研究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除了跟物体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外,是否还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实验设计时应提醒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水、沙子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相同,测量两者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并提示学生,如果加热方式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加热时间的长短就反映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即观察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所需加热时间长的意味着吸收更多的热量。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玻璃棒的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认真观察的学生不难发现沙子比水需要的时间长,由此得出,“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沙子比水吸收的热量多”的结论,从这个结论上升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普遍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这时学生意识到,不同的物质在这样一个热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即相等质量、升高相同温度的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不同,这样就能顺利地引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字母c表示。

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以后,还要考虑如何给出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由热量、质量和温度变化量三个物理量组成的复合单位,初中学生掌握这样的单位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清楚为什么质量单位“克”在分数线的下边而不在上边。这可从“比热容”的定义出发,用算术进行推导得出比热容的单位J/(kg·℃)。

三、关于巩固和深化对新概念的理解

在比热容概念初步建立以后,要组织学生做下面一些练习和讨论。如查阅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找出比热容最大和最小的物质,给出某种物质的比热容数值,让学生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10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J。又如提出一些问题:质量相等的水和沙石吸收相等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上升得多?放出相等的热量时,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铝块若使它们都由0℃上升到10℃,哪块金属吸收的热量多?若将它们浸没于相同质量的冷水中,不考虑热量损失,哪个金属块使水的温度升高得多?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热烈讨论,将帮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关于比热容计算题,要知道相关的公式:(1)当物体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为:Q=cm(t-t).(2)当物体温度降低时,所放出的热量为:Q=cm(t-t)(c为比热容,m为物体的质量,t为初温度,t为末温度。)。接着可通过一两个例题达到课堂训练的目的,如例1:质量为10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30℃,求水吸收的热量Q。例2:炎热的夏天,小丽将装有0.6kg水的塑料瓶放入电冰箱冷藏室,待水降温后饮用,水由35℃降至5℃的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是多少?(C=4.2×10J/(kg·℃))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补救。

四、关于新概念的实际应用

当比热容教学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联系实际的问题。比如:靠近大水域的地方为什么不像内陆地区气温变化那么显著?农业上培育秧苗的时候,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向秧苗里多灌一些水,第二天早晨再把田里的水放出一些,在阳光照射下可以提高地温,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液体温度计测温泡内装的测温物质为什么都选用水银、煤油和酒精而不选用水?汽车发动机气缸外面装有水套,想一想为什么用水进行冷却?等。

篇5:比热容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 ”,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比武课让我收获颇多。过去的教研活动,以专家开讲座、名师听课、评课居多,采用了各种高难度的信息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真正参与,问题很难暴露出来。讲者总是想方设法“给观众讲点什么”,“让观众学会点什么”,教师们“听得感动,想想激动、回去想动动不了”,教学实践依然故我。而本次“课内比教学”工作以“裸课”为主,从最初的组内集体研讨---组内说课---执教比武课----打分评课-----提出建议、谈谈听课感想与收获-----选拔参加校级说课比赛----集体评议打分,这一个完整的系列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到实际效果都与以往的教研活动大为不同,在暴露了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热容教学反思2

课讲完了,却留下更多思索。对照着课前备课及课堂效果再回味,总感觉着课堂中总是缺少些什么,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多或少都体现种种不足,于是再思考: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的问题:

1.本节课根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烧水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将认识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若能明白这一点,将会为建立比热容这一概念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个探究实验的复杂性、要注意的方面较多,于是把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出现的问题是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讲台来观察的学生能观察清楚现象,多数学生由于未经历实验过程,不清楚实验发生的现象,因此对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谁强谁弱并不了解,很难过度到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比热容的意义,这使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6:比热容教学反思

(二)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展开教学,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形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三)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机》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概述

《热机》是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内容,该节是本章的一个开始节,学好了本节才会更好的学习第二节《内燃机》。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_九_年级学生;

(2)学生熟练掌握_部分数学知识___;

(3)学生对_科技活动_兴趣浓厚;

(4)本班学生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运用_物理__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故本次教学应从生活常识入手,可做适当拓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内能来加热或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3、理解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老师辅导,学生理解和动手掌握本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社会的进步车轮,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对蒸汽机的理解

(2)教学难点:对热机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本节内容选择自主学习策略的方式教学

六、资源的选择

教材、习题册,多媒体

实验器材: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小风车,水等。

七、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火箭发射升空、飞机起飞、汽车启动和行驶的画面,

问:飞机、火箭、汽车是怎样获得动能?是因为它里面装有一颗心脏——热机?

(三)、新课学习:

同学们先浏览(3分钟)

1、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操作:图2-1-2实验。(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演示:书中图2-1-2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分析过程:燃烧(化学能)――供给水和水蒸汽――水蒸汽驱动叶轮做功(内能转化成机械能)。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用来对物体做功

热机: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2、蒸汽机

(1)瓦特设计了通过活塞直线运动带动飞轮圆周运动的连接装置,解决了动力传输问题。

(2)讨论交流:蒸汽机是怎样工作

对图2-1-4的图例演示(多媒体播放)

讲解工作原理

提醒学生着重对蒸汽机工作原理的理解,体会。

3、形形色色的热机

蒸汽轮机、内燃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

4、查阅资料

指导学生在网上查阅热机资料,观看动态热机图像(视频)

八、作业

1、看书,练习册相应部分基础题;

2、观察生活中的热机工作情况,并预习下节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教师指导的学习模式,在本节教学中用简单的事例、形象的动画展示、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同时又点明主题。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能力得到了展示。探究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注重学用结合。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一些不足的:

第一:flash的制作,借鉴了他人的成果,如果能自己制作flash就更加好了。

第二:本堂课实验不多,不能体现物理课作为一门实验性课程的课程特色。

第三:通过学生实验来观察、探索、分析、总结。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然后指导讨论小结。

《热机》反思

1.从本课教学目标出发,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用酒精灯给密闭在试管中的水加热”,问学生会看到什么现象,分析活塞飞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再问学生“水的内能从哪获得?”,酒精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传递给水。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向学生介绍了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2.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引入新的知识,热机,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用热机获得动力的交通工具,汽车、飞机、轮船、坦克、摩托车??使学生明白热机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他们的`求知情趣。

篇7:比热容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我提的“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感受?”就不明,应改为“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有什么不同感觉?”,这样学生易于回答。

篇8: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个人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篇9:《比热容复习课》教学反思

水的比热容是4.2³103j/。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³103j。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说明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篇10:比热容教学方案

A 一物体切去一半后,剩下部分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后,温度高的物质比热容大

D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过测定比热容可以鉴别物质

1.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小

B 吸收的热量越多,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大

C 温度的变化越大,物质的比热容就越小

D 比热容跟热量、温度的变化、质量等因素无关

2.对一桶水来说( )

A 温度高时,比热容大 B 倒掉一半后,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C 结成冰后,比热容与水还是一样大

D 液态水的比热容是一个确定值,是水的基本特征之一

3.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它的物理意义是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大小

B 只要温度升高相同,比热容小的物体一定比比热容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小

C 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D 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的比热容大

例2.试利用地理和物理知识解释我国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的原因.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反映了我国新疆的某些地区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较小的( )

A 热量 B 密度 C 比热容 D 内能

2.水的比热容较大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哪个不是应用这一性质( )

A北方冬天,用热水循环来供暖 B 初春傍晚在秧田里灌水可防止秧苗冻坏

C 用水冷却汽车的发动机 D 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3.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比热容一定都比固体大

B 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后,煤油温度变化大

C 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D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热量多

例3.一室内游泳池注入质量为6×105kg的水,水温从18℃提高到28℃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1.电热器因清洁卫生,无污染等优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电热水器水箱内装有40kg的水,温度从25℃升高到75℃,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1kg,温度是20℃的水,吸收8.4×103J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

3.质量为500g的铁锅中放有3kg水,把它们从15℃加热到85℃,吸收了多少热量?

(c铁=0.46×103J/(kg?℃),c水=4.2×103J/(kg?℃) )

4.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与燃气式热水器的初装费,使用年限见下表

热水器名称初装费使用年限可能发生人身事故吗?对环境有污染吗?

太阳能1500元15

燃气式800元5

(1)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填写上表的空白处

(2)在内,使用哪种热水器更经济?

(3)若由你来帮助家长选购,你认为应选上述哪种热水器?简述理由

篇11: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食用油),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食用油;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食用油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食用油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食用油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食用油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食用油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课堂小结

篇12:比热容教学设计

问:是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问:将一壶水烧开还是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问: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的多少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高吸收热量越多。

问: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我们都有过在沙滩上玩耍的经历。当我们光着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浅水中行走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问:你能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回答学生的提问然后板书课题。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2、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回答、得出结论。

结论一: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结论二: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3、当老师提到美丽的青岛海滨,同学们热情高涨,讨论热烈,都会抢着回答。都有“脚在水中感到凉,在沙滩上感到暖”的生活经验。

经过思考、讨论后提出:物质吸热,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吗?

问:同学们能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吗?同学们能谈谈猜想的依据吗?

老师在充分肯定同学们的意见后继续引导:对于不同的物质,我们就以水、沙子为例,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暖量是否相同?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呢?

1我们如何保证所取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呢?怎么样确定它们升高了相同的温度呢?通过什么比较它们吸热的多少呢?

2上述的方法是我们物理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3大家如何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写出实验的步骤,并设计表格。

4请小组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

5分析同学们设计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哪些更优秀?应选哪个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时注意:尽管方案的设计者已考虑到了两盏酒精灯的火焰要尽量一样大,但实际上难以控制。最好用同一热源,要求用开水。万一水不开,也可考虑把这一装置固定到铁架台上,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还有此实验玻璃仪器较多,要求同学们安全使用仪器。

师问:

1、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若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怎么办?

3、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暖量后,升高的温度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

4、通过探究,现在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它们吸暖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5、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呢?

6、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比较不同。

7、物质的吸热能力。

8、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给密度下定义的?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怎么办?

篇13:比热容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在比热容的第1课时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但是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本节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动手练习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比热容的含义,并能利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

(2)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二)教学难点

(1)会进行热量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通过练习与应用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练习法、讲授法以及讨论法。利用比热容求热量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突破难点,教学当中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讨论得出吸热和放热的公式。得出公式后主要通过练习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物质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物质的种类

2、比热容的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提出问题:

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

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

(二)自主学习,培养能力,讲练结合

1、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1)提出问题:根据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可知,1千克水温度升

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那么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应是:4.2×103J×2

(3)那么2千克的水,使它的温度由20℃升高到100℃,水吸收的热量是:4.2×103J×2×80=6.72×105J

推导出公式:Q吸=cm △t

提出问题:同时提出吸收的热量是如此多,那放出热量一样吗?

推导出公式:Q放 =cm △t

修正公式: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应用公式,练习:

例题1:质量是10千克的冰,温度由-20℃升高到0℃,冰吸收多少热量?[c冰= 2.1×103J/(kg?℃)]

解: 根据Q=cm△t得

Q吸=2.1×103J/(kg?℃)×10kg×20℃

= 4.2×105J

答:冰吸收的热量是4.2×105J

例题2:2千克的开水,使它的温度降低到40℃ ,水放出多少热量?

解:根据Q=cm△t得

Q放=4.2×103J/(kg?℃)×2kg×60℃

=5.04×105J

2、深化公式,变形

由Q= cm△t 有:1、△t=Q/ cm 2、m=Q/ c △t 3、c=Q/ m △t

练习:

例题3.质量为2千克,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末温是多少?

解:△t= Q吸/ cm

= 1.68 × 105J÷[4.2×103J/(kg?℃)× 2kg]

=20℃

因为△t =(t-t0)

t= △t + t0 =20℃ +20℃ = 40℃

例题4.温度为20℃的水,吸收1.68 × 105 J的热量,温度升高到60℃,水的质量多少克?

解: m= Q吸/ C △t

= 1.68 × 105 J ÷[4.2×103J/(kg?℃)×(60-20) ℃]

=1kg=1000g

3、生活 物理 社会

(3)利用比热容鉴别物质

例题5、小明在家拿一金属球玩耍时,突然想:这是一种什么金属呢?假如现已测出该金属球的质量是100g,当它的温度从85℃降到15℃时放出的热量为3.22 ×103 J,你能否帮小明得出:

(1)这种金属的比热容是多少?

(2)通过查找资料可知,这是什么金属?

(2)拓展视野:通过课后查询资料,说说什么是热岛效应。

例题6、小丽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她家,这激发了她探究城乡温差原因的兴趣。她利用双休日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在中午同一时刻测量了各个测试点的气温,并 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区域—温度”坐标图。

(1)从图中你发现_______________的温度比较高,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2)请结合图中数据以及你的经验,找出一个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减少城市环境的热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例题7、小明家住一座七层宿舍楼的五楼,他家在楼顶上安装了一台电辅助式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总有效面积1.2m2,能把接收的太阳能的50%转变化为水的内能。求:天气晴朗时,若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在1小时内得到太阳辐射能平均为2.8×103J,这台热水器每天能将初温为20℃,质量为100kg的水加热到多少度?(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以10小时计算,水的比热容4.2×103J/(kg.℃)。

电热水壶

型号:91150

额定电压:220V 频率:50Hz

额定功率:1500W 容量:1L

例题8、有一电热水壶,铭牌如右表所示。现将质量为1kg、温度为20℃的一壶冷水,加热到100℃。求:

(1)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若不计热量损失,电热水壶需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三)课堂总结

公式:Q =cm △t

吸热:Q吸=cm(t-t0)

放热: Q放=cm(t0-t)

六、教学资源

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

(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这节课主要是对上节课比热容探究规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一种物质的比热容,那么在知道这种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后,就能计算它吸收的热量吗?引导学生深层次分析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从定性分析进而定量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培养物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成功之处

1、从生活例子出发,用控制变量法列举不同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例子,逐步引学生思考,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公式应该如何描述。

2、在猜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都是很聪明的.,只是却了引导的方向,缺乏引导的学生是麻木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公式,引导学生研究这三个点热量、比热容、质量、温度差的关系,积极思考,因为他们都渴望自己能够猜对,渴望运用自己的努力通过相互讨论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3、在实际题目中,往往学生的运用能力不够强,因此,选择合适的经典题目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层次,从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4、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举出生活的例子不多,但是都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能具有生活应用的范例,但却让学生不知不觉步进生活的联系。

5、实现发展性评价,以鼓励的手段贯穿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体会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形成积极参与、热烈的学习氛围。

(二)有待完善之处

1、时间方面可以再压缩,再精炼,让学生做一道自主设计题,体现成为生活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

二、体会

1、学生分析:比热容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把公式进行变形,加以讨论。

2、教学分析:本节课虽然内容少,但却比较无趣,学生体会不到教材带给学生的乐趣,这是教师要发挥创造精神,可以通过设疑、猜想、实验、归纳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3、本节课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良好、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

上一篇:灯谜:地名类一下一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心得体会-0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