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2024-07-25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通用10篇)

篇1: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实 施 方 案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化呈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曾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将学校正规课程和学生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

首先,我们要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只有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现状,对教师进行分层次的培训。通过有计划、分层次、逐级的培训学习,开展中老年教师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力争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课件等资源,并能进一步加工、整合成课件以适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如:投影仪、视频展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丰富并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倡导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字化技能。另外,要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学校特色、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整合活动。一次成功的活动,其实就是学校各部门间相互默契配合的体现。学校教务处及相关领导在整个活动中应该积极地参谋,指导部门负责人合理选用信息技术,充分恰当体现学校的信息技术特色,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问题是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这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常态性工作,为了能够获得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促进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主要领导牵头、教研主任、电教负责人、电教人员、学科教研组长组成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领导小组主持开展此项工作,以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把学校信息化资源内容分为专题资源和教材资源两各模块。专题资源模块是指教育教学中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学科的系列专题等。教材资源模块是指各学科每章节的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习题、微课(针对章节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相关材料(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字、图片、媒体等拓展材料)等。资源类型分为:课件类(含多媒体课件和 CAI 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教师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整理、教材配套资料、教师开发制作等方法来获得这些资源的建立。专题资源由专题负责人收集整理上传到网站指定目录,教材资源由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学科教师搜集整理,通过集体备课后上传到相应的科目、版本、年级、章、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促进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优化教学设计的方案

优化教学是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打造高效课堂办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打造高效课堂要求要进一步精细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上少、慢、差、费的局面。而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是必然的选择。

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明确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尽可能多的以活动为载体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又要体现灵活性,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何时用讲解,何时用启发,何处用训练,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多元化评价,多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自信培养,激发热情,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近几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成为了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这就对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尽快提高教师操作技能,借助教育技术工具来完成教学工作,我校采取“以校为本”的培训方法,充分利用专职计算机老师,在本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从而快速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使计算机为教学服务,达到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的目的。

学校以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以建设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重点,全面开展我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组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小组。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确实体现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之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在计算机操作知识的培训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般操作与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应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教学信息的综合处理;文稿演示软件的使用;因特网的信息服务;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素材的编辑与制作的基本方法,能制作简单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软件;掌握中牟县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使用方法和校本资源库的浏览、上传和下载的操作方法等。另外,教学实践是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能力,都必须落实、融化在教师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学校分别采用专家讲座电视学习、专题讲座,学科骨干教师讲座,教学示范(包括上课与说课)研讨,案例分析,问题沙龙六种形式,对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学校利用每周二、周四晚自习时间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平时教师互帮自学或者在学校局域网内进行网上培训。培训结束后,学校要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起钩来。学校为全体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把培训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评比、竞赛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更多地争取提供、推荐让教师展示自我的各种机会。

信息化对现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教学的尝试实践则能加快现有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能为教师进修和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便捷的工具与场所,使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上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时效性能和作用。

篇2: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宋建军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上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教育信息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在未来的三年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目标:继续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学校网络小组在进行网络建设的同时,将逐步把工作重心移向资源建设,办好网站,办出特色,不仅及时的反映校园的新人新事,展示全校师生的风采,而且能充分反映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就。

学校建有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6个多媒体教室,模式一教室一个,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所有计算机均通过局域网,接入互联网,有良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我校学生从四年级起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将网络资源与多媒体课件用于各学科教学,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自制课件用于教学实践。近年来,学校始终重视抓好队伍建设。

1.进一步做好校园网的改建与扩建工作,并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校本部与三点一园信息化配套设备,不断完善老师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的设施,为师生获取信息制作课件提供便利。

2、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多媒体教室适时地维护与改造,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

3、每个教室和专用教室配备电视机、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逐步形成“班班通”的良好格局,真正体现信息化进入教室,深入课堂的目的。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方案

资源建设目标: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在资源建设上以引进、购买、自制等渠道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库内容。重点要加快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改科研提供条件。要积极开发、推广、应用各种经过审定的、优秀的音像电子教材。根据课题的进行和教学改革实验的需要,设计、编制一批具有特色、使用效果显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料,并加以修改,编撰各种电子化、数字化资料。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我们学校实现了“校校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和关注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一开始的微机装备、局域网建设,到后来的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再到现在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信息化的含义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辅助教学手段逐渐发展成教学资源。

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3、通过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他的特点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四)、培训方案

1.加强对全体成员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全体成员观念更新,从行为上提高全体成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

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

4)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5)学术沙龙。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通过以上方式培训,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员培训,并持证上岗。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机构,夯实责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信息化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2、落实经费,加大投入。落实县局经费投入制度,规范管理使用信息技术教育经费。

篇3: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阶段,课题组针对学科教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分管领导和地区主管领导,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问卷在全省1 2个地市发放,并集中访谈了30所学校的106位教师。截至3月中旬,共发放教师问卷260份,回收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发放学校领导问卷8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60份;发放市、县主管领导问卷30份,回收4份。由于市、县主管领导的问卷回收数量较少,课题组主要针对教师和学校领导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地区主管领导问卷只作为参考。课题组还根据问卷数据和首次访谈的结果分析,利用网络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回访。同时,还与聊城大学36位教育硕士(主要构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师、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座谈和单独访谈。

调研结果表明,山东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稳步推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已经基本进入硬件建设后期,今后发展重点在于应用系统的完善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西部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信息化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建设。

一、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

谈及信息化建设,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始介绍,部分教师涉及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情况,大多数农村校的访谈对象都会重点介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和农远工程三个方面概述山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结束,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1.“校校通”工程基本完成

目前,山东省各地市都已经建立了教育城域网,完成了市、区县教育信息主干网建设,大部分地区“校校通”工程已基本完成,部分学校实现了“班班通”。乡镇级以上的学校大部分通过校园网或其他形式接入教育城域网。

2. 校园网建设存在区域差异

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有47.4%建立了校园网,但地区之间拥有校园网学校的比例差别较大。威海市100%的初、高中和76%的小学已建成了校园网[1],而西部某市只有35.3%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在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异,地级或县级直属学校中拥有校园网的比例远远高于乡镇、农村学校。

3. 多媒体教室已经普及

在山东,中小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配备已经相当普及,仅在数量和形式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如,部分市直属学校所有的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条件较差的学校只有1~2间多媒体教室。在形式上,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采用了计算机+投影+银幕的形式,特别好的学校还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沿用了原来配备的电视系统;还有些学校在电视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配套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4. 计算机教室数量有待增加

为了满足信息技术课的开设需要,山东省乡镇以上的中小学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虽然参与访谈的学校中,条件较好的学校的生机比已达到5:1 (个别条件较差的学校生机比依然高达30:1),但教师仍普遍反映计算机教室的数量不足。一位来自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教师谈到:“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只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使用,但这两年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开始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计算机教室就明显不够用了。”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山东省非常注重教育资源建设,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多方协作,共建资源

通过学校购买各种资源库、开发校本资源,各地市统筹安排购置教育教学资源,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市、县、学校三级资源库。各地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建设了从试题、教案、优质电教课、论文到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等多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环境,并通过城域网实现共享。

2. 专题网站成为资源建设的热点

专题学习网站适应了新课程理念,在很多地区受到重视。各级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比赛与评选活动,促进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涌现出一批不同形式的专题学习网站,如:提供学科资源和相关链接的资源型专题网站,在各个地市得到普及;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新课程学科主题资源学习网站,在潍坊等地得到大力推广;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专题学习网站,在青岛、烟台等地彰显特色。

3. 工具软件资源建设逐渐受到重视

在重视各种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山东省各地也开始重视工具软件、平台软件的建设。如淄博地区先后购置了Blog、Wiki、课堂录像分析器、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敏特智能英语学习系统等教学工具软件。

4. 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

尽管从整体来看,山东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据调查,8 7%的地市及县市直属学校拥有多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只有1 0%的农村学校拥有数字化资源,且类型单一。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青岛、淄博、潍坊等地,基础教育信息网中的数字化资源数量较多,更新也较及时,但西部某市的教育城域网中只购买了2~3种资源库,本地资源也只有少量的教案和试题,更新速度慢,甚至有的栏目只有链接,无实质内容。

(三)农远工程

山东省于2006年启动了农远工程。到2007年底,省内各地农远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基于“三种模式”的教育信息化配备。如聊城市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2 0 0 7年以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几乎是空白,现在该校已配备了1个多媒体教室、1个有3 0台计算机的网络教室、1个有5台计算机的电子备课室和1台服务器,所有计算机都能接入教育城域网,可以直接使用教育城域网的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卫星接收远程直播的教育资源。农远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由于各种配套措施的不足,一些学校远程资源的接收存在问题,还有学校不能及时保存远程直播的资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资源依然比较缺乏。

二、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方式

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上。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也是我们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重点。通过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情况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有74.4%的教师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络教研,促进自身专业发展,37%的教师利用网络与家长沟通,85.8%的教师经常制作课件,75%的教师经常下载资源,60.3%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访谈中,很多教师还向我们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学生管理、教务管理、远程办公中的应用实践。可见,山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逐渐延伸到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等多个领域。由于各地教育信息化水平不同,软硬件设施、资源配置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应用领域日益广泛的同时,应用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

(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同的学校在教学条件、教师水平和教学需求上各不相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协助教师备课

据调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备课在山东省已经非常普遍,但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备课的层次不同:有的教师仅限于打印Word格式的电子版教案;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下载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有些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如淄博地区基于“Wiki”的网上集体备课模式、寿光地区基于城域网的网络集体备课模式。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1)基于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演示

访谈中大多数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网络资源。有的教师谈到:“我所有的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大多数课通过演示课件教学,有时也直接调用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程的内容演示给学生。”

(2)基于网络课堂的自主学习

在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或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工具软件开展自主学习,如淄博地区开展的基于100e的英语网络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另一种是基于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程的自主探究学习,如,某语文老师在讲授作文课《心中的大海》时,让学生进入“中国海”专题学习网站自由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形成感性认识,进而激发表达的欲望。最后,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作文,还进行了互评,收到良好效果。

3.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性学习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有教师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研究性学习。访谈中,烟台一位小学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基于“中国海”专题学习网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情况。这位老师指出“教室里有联网计算机,学校在地理位置上又靠海,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学生通过浏览网站资源确定各小组的研究主题,通过网络、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并将资料整理后发布到相应的目录下,再通过讨论、交流,不断地修改和整理资料,形成作品,最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板块,不断丰富网站内容。在此网站应用的基础上,该校师生还一起建成了“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等专题学习网站。

4. 农村学校基于“三种模式”的应用有待成熟

由于大部分地区农远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刚刚结束,配套资源和教师队伍没有跟上,很多农村中小学利用计算机、卫星接收远程教育资源或播放光盘资源的频率并不高,效果也并不理想。某乡镇小学教师谈到:“通过卫星接收资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节目单且无法回顾,不知道什么时候播放的资源对自己有用,这样,如果教师不守在机器旁选择有用的资源进行下载,很多资源就错过了。”另一位教师说:“大多数老师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所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很少。”

(二)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各地市都搭建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并把数字化资源的管理作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中心工作。有的地区还在各县区和直属学校安装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远程办公;有的地市购买统一的视频会议系统,也有的学校利用原有的电视改造成独具学校特色的视频会议系统;正在进行的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家校合作形式。2007年1 2月,省教育厅要求全省中小学按照《中小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采集和报送学生信息,使学生信息化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有的地区还在城域网上安装了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三)在教研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各种信息化资源、反思空间及与他人交流的便捷方式。当前,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山东省各个地市网络教研发展迅速,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有的教师通过教育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不断反思教学并与他人交流,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的教师通过参加论坛的主题讨论,促进深度思考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有的学校建立教师QQ群,实现教师之间即时多向交流,满足了学科教研的需要;有的地区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开展区域性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活动,并进行互动讲评、研讨,实现校际间的即时交流,并将现场直播的节目保存在教育信息网的VOD视频点播系统中,便于广大师生反复观摩、学习,促进区域内教师整体发展;也有的教师经常上网搜索并阅读一些论著或文章,开阔自己的视野等。

参考文献

[1]山东基础教育资源网.www.sdbern.cn.

[2]孟庆军,董玉琦,解月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调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52—54.

篇4: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与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小金教工程是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具有基础性地位,包括“建立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国家级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项建设内容。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是其中的基础和重点。

二、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以提升教育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为依据,根据教育事业管理业务的需求,整合教育基础信息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健全教育基础信息管理与运行机制,为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建设目标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对象整合分散在国家、省、学校等各级教育机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设计结构、统一制定技术架构,建立健全教育基础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业务上:形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概念模型,确定覆盖业务范围、内容组成、层次结构,以及与关联信息系统的关系。

技术上:设计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逻辑架构和部署架构,提出海量数据存储、并发访问等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管理上:建立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体系,形成管理、业务和技术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规范。

三、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规划

1.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信息,按照教育服务和监管业务的三个对象:学校、教职工、学生为线索进行组织。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除对教职工统筹管理外,对学校、学生的管理在学前、中小学、中职、高校四个教育层次中各有特点。因此,形成学前教育学校、学生,中小学教育学校、学生,中职教育学校、学生,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以及教职工九个教育基础信息主题数据库。同时,基于教育事业管理业务的需要,还有若干业务管理主题数据库。图1描述了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逻辑架构。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各主题数据库通过统一的学校编码、教职工编码、学生编码建立联系。纵向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层次形成全局集成的学校、教职工、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横向打通学校、教职工、学生关系形成全面整合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的若干逻辑数据库如图1虚线所示。

2.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内容

在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中,学校、教职工、学生三个管理对象的基本信息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关联、业务衔接和数据分析、挖掘的基础。因此,重点对这三类信息进行了详细设计。

(1)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

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经费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资产信息等,不同教育阶段内容依据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具体如表1所示。

(2)教职工基础信息数据库

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四个教育阶段的教职工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任职信息、异动信息等,不同教育阶段内容依据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具体如表2所示。

(3)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

学生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学籍信息、结业信息等,不同教育阶段内容依据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具体如表3所示。

3.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关联关系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其数据来源还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因此需要明确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关联结构。重点解决数据由谁生成、由谁维护、由谁管理、由谁使用等问题,满足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

表4采用C-U矩阵描述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四、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技术架构

1.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数据架构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架构要考虑数据构成、数据标准、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存储和数据安全等内容,如图2所示。

(1)数据维护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数据只能在一处进行维护,必须保证提供唯一的数据管理和访问接口。

(2)数据采集支持开放的、标准化的文件格式,并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汇总。

(3)数据交换时充分考虑海量数据交换的方式和效率,尽量在数据库层直接进行传输;在不能实现数据库访问的情况下可通过服务层进行交换。

2.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部署架构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基础信息,数据量较大、数据交换频繁,在实际部署上,采用“物理集中、逻辑独立”为主的方式:结构化数据集中在国家(教育部)、省(只含本省数据)两级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服务器平台集中物理部署,非结构化数据由内容管理软件统一管理。即形成国家级、省级两级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其中国家级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实际物理部署,省级可以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单独部署。图3描述了国家、省两级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部署架构。

3.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关键技术

目前全国有70万左右的教育机构,每年在校学生3亿多,毕业生超过3000万,数据量比较庞大。在部、省两级的部署模式下,在建设中需要考虑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共享交换、海量数据存储和并发访问控制等问题。

其中,针对海量数据采用“化大为小、活跃分级”的基本思想。将数据分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并对数据活跃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策略处理。在此基础上,充分应用并行计算、负载均衡等技术手段,同时配套高性能的硬件基础设施做保障。

五、结束语

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成将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然而,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完成的基础上,还需要落实、遵循规划指导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机制对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

本文是作者根据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规划与建设实际工作总结提炼的粗浅认识,怎样做好这项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希望同行专家不吝指正。?

篇5: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告》

提纲

第一部分:十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2000---2010年)

一、常规数据统计

学校性质及轨制、教师数、学生数

二、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台数:总台数

教师机学生机

师机比生机比

网络建设情况:是否有校园网

其他: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电视台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开课情况、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学生参考率(高、初中毕业水平测试)

教师培训:

项目培训: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农远工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微软携手助学项目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验、研究和教研

课程整合评出的教学能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能手

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国家级、省级(含13150工程))立项

数、结题数及题目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学生参与数经费投入情况: 投入:学校自筹、政府投入

使用:硬件、资源、培训、维护。

三、教学资源建设

四、电子政务和各种管理系统建设

学校办公系统、档案、人事、资产、学籍、图书等

五、本学校政策决策与行政推动

产生影响的主要政策

行政推动的主要措施

六、管理和教学应用的成果(亮点)

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

信息化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信息化与素质教育

信息化与学生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管理

七、问题、策略与建议:

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如:观念、管理、教学、应用、经费、机制等。)

篇6: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其的逐步重视,加速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幼儿时期,重点开发幼儿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针对学前教育活动进行优化,非常有利于幼儿的成长。目前为止,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经费的大量投入。学前教育不属于政策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中,仅仅为1.3%,与国际水平的3.8%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在,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总数的占比中,达到了68.7%,尤其是农村开办的,基本上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一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都承受不住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根本接触不到。地区性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就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幼儿园内部多媒体活动室、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部分幼儿园甚至实现了100%的网络接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配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就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息化硬件装备,教学设备仍是以录音机、电视机为主,30%左右的幼儿园甚至任何设备都没有。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差异。城市与乡镇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失衡现象尤为严重。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区域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12月颁布时,明确要求了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这一要求并阐述的不是非常具体和明确,但是已经充分表明了我国政策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幼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以无法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个别地区有的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涉及面比较狭窄,培训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国外学者霍兰德就指出,目前幼儿教师之所以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将信息技术当成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其的看待眼光不是发展性的。她强调,整体的幼儿教育应该适应“适宜性”原则,只有从幼儿的身心角度出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模式,设立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与游戏,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合在学前教育中。

二、科学地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建设的基本措施

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建设网络设施时要采用辐射小的网络技术设备,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保型的学习环境,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园内接入无线网络,并且可以在班级上网。示范幼儿园以及信息化实验幼儿园可以尝试园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尽可能地为幼儿园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同时配备电子白板以及教学投影仪,适当增加园内的电脑设备,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充足的网络媒体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核心,就是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认知与学习,帮助幼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语文、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使它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只有在学科中融入了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幼儿对于计算机以及其他信息设备的感性认识,提高计算机在幼儿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如中小学以及其他高校。其次,就是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发展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君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2):113.

篇7: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发展规划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校园网硬件设施:学校现有机房二个,多媒体教室一个,65台电脑,45岁以下的教师达到人手一机,服务器1台,笔记本电脑1台。校园局域网出口统一管理,学校所有计算机都实现物与internet的联接。

学校信息化建设光有硬件设施还不够,就象建了铁轨还没有在上面跑的火车一样,校园网上还要有相应的软件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校现有1台服务器,实现在校内文件传输共享。我们还在其上建立了教师资料库,存有图像、动画素材、老师的课件、教案和教科研资料等各种资源,老师通过自己的帐号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另外,我们还有远程接受服务器一台,进行卫星接收,并有远程教室一个。我们随时为老师接受并下载有关的教学资源。

学校也已逐步实现了一些无纸化办公,如每周工作安排及相关通知,不需要再打印出来,大家通过办公室电脑随时上网查询。校内发布的通知,如一些要求及时、内容简略的通知,通过软件进行即时通知,而对于内容较多的一些通知,可以通过“信使”进行点对点的发送。

学校网站可以作为学校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窗口,我校领导也非

常重视。我们一建立了学校网站,它的栏目齐全,内容广泛、并做到更新及时。老师都有自己的网站帐号,在网站上进行讨论、研究。我们还建有学校办公系统,是一个校内发布信息的平台,把学校的一些重要信息放在上面,供校内老师浏览。

学校电脑房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场所,让机房的电脑上internet,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电脑房里安装了极域网络教室,做到有效地控制所有的学生机的上网行为,保障学生上网的安全性。

二、学校近期目标:

主要是学校网站的建设,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对网站上的“留言本”做到及时审核和回复,成为他们与学校进行沟通的一个平台。对校园网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和,提高信息化给教育教学的便利。

三、学校中、远期目标:

真正实现学校无纸化办公,实现学生学籍、财务、档案、校产等信息化管理,学校网站使用流媒体技术,学生在家可以点播视频课等,实现远程教育。

中心小学

篇8: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适当配置

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一些较为基础的设施,很多时候设施的建设需要注意很多内容,既要确保设施的建设是安全的,也需要保证幼儿能够在安全的设施中健康成长。在选用设备的时候要尽量去选择一些辐射小的来使用。因为学前教育针对的都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本身对于外界事物就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只有采用安全的设施进行建设,不仅如此,幼儿园还应该至少配备多媒体活动室,让孩子的身心在其中得到更多的保护,这就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采用合适的配置,才会促进儿童内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模式,因为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能够让孩子有着更加深刻的记忆和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孩子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并不够深刻,认为学前教育主要就是看护孩子的场所,这种想法时期上是错误的,具有效数据统计显示,学前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往往是最强的,如果能够在这一时期将信息技术充分的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就必将会对幼儿的教学起到促进性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一般会将信息化技术与实际的课本知识进行融合,这样会更有助于孩子学习,让学前教育发挥出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3、对幼儿园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是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而言,无论是学习任何的内容都是零基础,要想能够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幼儿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对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严格的要求,无论是从自身的素质方面还是在对幼儿教师专业技术方面都应该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严格的要求,也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做法。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而学前教育则是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奠定基础,只有聘请专业性较强的幼儿教师来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习,才会将信息化建设与我国人才培养紧密的融入到一起。

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信息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信息化教育是近些年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发展中,必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性作用,因为对于很多的孩子而言,传统式的教育形式会存在枯燥无味的感觉,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实际的教育中,必将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现如今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学前教育的信息化,但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落后的思想,还没有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可见信息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现如今影响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

2、信息化设备的设计落后,缺乏一定的高质资源

很多人们对于学前教育存在着一种忽视性的心理,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必要学习过多的知识,幼儿教育主要的责任也就是看护孩子,实际上这种心理是错误的,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设备设计落后,缺乏一定的高质资源,这些都是影响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我国而言,与幼儿相关的教育软件很少,这方面明显落后于发达的国家,所以加强该方面的软件开发,并且在设计理念和设计质量方面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高质量的资源才会为幼儿教育的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3、幼师的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幼师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博士或者是研究生都不愿意从事幼师行业,认为不能够将自身的才华真正的发挥出来。所以幼儿教育行业在招聘幼师的时候不得不将自身招聘的标准降低,久而久之,幼师的整体素质存在偏低的问题,例如英语语法掌握存在问题,虽然能够说出简单的英语单词,但是却不能够给予孩子学习英语的正确方式和方法。缺乏专业的幼师素质,不仅知识面窄,还不会将现代化的设备与实际的教育行业进行紧密的联系,这些都是能够影响我国幼儿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举措

1、推进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言,不仅不适用于普通的义务教育,还不利于幼儿教育的长期发展,推动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让学前教育引领新的时尚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教育行业而言,创新式的教育形式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只有注重对幼儿的教育,才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开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现如今信息化的教育形式,能够更加吸引幼儿的眼球,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2、加强学前信息化技术的软硬建设

很多时候硬件设备的建设与软设备建设同样重要,信息化技术需要科学的理论创新以及一定的硬件设备才能保证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我国而言,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幼儿教育进行有效的联系非常重要,很多幼儿教育界的专家都曾经说过,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幼儿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人群,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人群,只有采用适当的技术才会引领学前教育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3、增强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力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增强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力度,让孩子在学习信息化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现代化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多媒体技术中虚拟的情景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会让幼儿喜欢上这种教育方式,无论是对于孩子而言,还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教育方式。在信息化的教育发展中,我国也在不断的研究新的教育形式,希望能够让信息化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我国现如今幼儿教育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信息化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军平,王家辉,李东明.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013(09):134-145.

[2]吴文涛,赵冬冬.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6):121-127.

[3]朱海燕,孙东岳.对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6):121-127.

篇9: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关键词:学前教育 教育信息化 现状 措施

一、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1.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是经费的大量投入。学前教育不属于政策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的占比中,仅仅为1.3%,与国际水平的3.8%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在2012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在所有幼儿园总数的占比中,达到了68.7%,尤其是农村开办的,基本上都是民办幼儿园。这些一般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都承受不住太多的资金投入,与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根本接触不到。

地区性的经济发展,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就我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来说,幼儿园内部多媒体活动室、投影仪以及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全,部分幼儿园甚至实现了100%的网络接通,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和配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就比较低下,很多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信息化硬件装备,教学设备仍是以录音机、电视机为主,30%左右的幼儿园甚至任何设备都没有。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差异。城市与乡镇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教育失衡现象尤为严重。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改善区域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路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

2.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在幼儿园得到充分发挥,其关键点在幼儿园的师资队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2011年12月颁布时,明确要求了幼儿园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这一要求并阐述的不是非常具体和明确,但是已经充分表明了我国政策目前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幼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以无法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个别地区有的进行了教育培训,但是涉及面比较狭窄,培训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国外学者霍兰德就指出,目前幼儿教师之所以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整合,主要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将信息技术当成了传统的教学工具,对其的看待眼光不是发展性的。她强调,整体的幼儿教育应该适应“适宜性”原则,只有从幼儿的身心角度出发,开展适宜幼儿的教学模式,设立一些合适的教学活动与游戏,这样才能将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融合在学前教育中。

二、科学地探讨学前教育信息建设的基本措施

1.配备适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要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建设网络设施时要采用辐射小的网络技术设备,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环保型的学习环境,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在幼儿园内接入无线网络,并且可以在班级上网。示范幼儿园以及信息化实验幼儿园可以尝试园内的无线网络覆盖。尽可能地为幼儿园配置一个多功能活动室,同时配备电子白板以及教学投影仪,适当增加园内的电脑设备,为教师、幼儿和家长提供充足的网络媒体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核心,就是在幼儿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增加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技术手段,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立更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幼儿的全面认知与学习,帮助幼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将语文、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这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实现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使它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的结合,培养幼儿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情况来看,其发展过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度不如中小学以及其他高校。其次,就是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使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而且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以及发展策略,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会一直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1]邓君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J].管理创新,2014,(22):113.

篇10: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划

我校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之一,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校,向建设国内一流名校的目标迈进。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教改与创新,重视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的应用,学校制作的电教片曾在全国公开发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浪潮在全球兴起,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又给我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两级市教委的关心指导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部分工作已经走在了省内学校的前列。

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学校确立了“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思想,学校决定:以教育的信息化为突破口,抢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结合学校的实际,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实施,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滕州一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下:

1、审时度势,提高认识,增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化的紧迫感、使命感

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相对滞后的教育教学手段将成为制约教师教研、教改和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再就是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生源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把学校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学校,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临重大抉择。我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贡献之大。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学校信息化成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高效推进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目前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已趋向完善,并在努力提高应用及管理水平。

2、科学规划,集约投资,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针对教育发展新形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决策,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升级、改造、新建多媒体教育环境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及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学校于2002年投资近100万元对网络进行扩容升级改造,实现楼宇楼层间光纤千兆连接,百兆到桌面。其次,对教室多媒体升改造。一中的多媒体教室于2003年建成,原有投影机、计算机、视频展台等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经过了多方考察、反复论证、比较,于2010年8月对全校117口多媒体教室全部升级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所有教室建成多媒体,宽带网接入教室,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网,可实现有线电视播出、卫星电视播出和现场直播等。学校于2003年开始为所有一线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于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进行了笔记本升级换发工作,保证了教学的需要和满足了教师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需要。学校建有自己的网站,社会各界可以通过Internet访问学校主页,注重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目前有设施完备的金石学术报告厅及两口多媒体阶梯教室,报告厅灯光音响设备完备,高清晰LED显示屏可以满足大型会议、报告及演出的需要;每口阶梯教室配备多媒体计算机、双台高亮度55寸液晶电视、中央控制系统、视频展台、音响设备等,并具备丰富的接口,可接入其他设备如笔记本电脑、DVD机、录像机等设备,可满足上公开课和中小型会议需要,山东省化学优质课、语文优质课在我校举办,我校提供两个会场并实现多机位录像编辑,得到了省专家的一致好评。

建有校园电视台、120平方米自动录播系统两套、编辑控制室,配有灯光设备、音响设备、特技台、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可以满足学校制作教学片、专题片、新闻片、现场直播和网络视频之需要。学校还以高考听力考试为标准,建成有线广播系统,建有班级监控系统、校园监控系统和校园楼道监控系统,满足电子巡考和教学评估的需要,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是多媒体建设、网络应用的核心内容。硬件建设就像是高速公路,而软件建设就是高速公路上的车。在软件建设上,学校不断购置软件,充实、完善教学资源库,建有电教教材资料中心,配有充足的教学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光盘、录象带等,电教资料中心资料齐全,基本满足教学、学习、管理的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有重点、有计划的配备教学软件,所有软件均按省级电教资料目录分类管理。另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和实际,自制和开发课程软件,学校重视校际交流和购买高水平的教学软件。

3、规范管理,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效益 为充分发挥设备效益,学校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强化责任管理。学校统一制定了《电化教育工作制度》、《中心机房管理人员职责》、《机房工作人员纪律要求》、《电教资料保管制度》、《电教器材保管制度》、《电教资料(器材)使用借还制度》、《电教器材(资料)损坏赔偿制度》、《电教器材、资料维护保养制度》、《电教科研及成果奖励制度》等;班级张贴多媒体使用管理规定,班主任是教室多媒体管理责任人,每班指定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专门管理,并加强与电教中心的联系,教务处负责记录统计每位教师多媒体使用情况,一周一汇总发布到学校网络办公平台,学校对教师使用情况进行通报,并将使用情况纳入教师业务量化考核。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保障了我校信息化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各电教设施设备均有使用记录,保障了电教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一直在99%以上。

高水平的设备需要高水平的师资,才能发挥最佳效能。教师的实践能力、操作实验能力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知识水平,对教师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制订规划,加大措施,加强对广大教职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学会文字处理,学会使用、制作教学课件,学会智能组卷,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加工信息。经过培训和教学实践,目前全部教师能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绝大多数的教师掌握了基本的课件制作技术。目前学校各科学普遍使用多媒体,教改课、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更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范。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经常开会研究信息化工作,督导学校信息化工作全面开展工作。

二、滕州一中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如下: 案例: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应用

为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推动全校教师深入开展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东西两个校区全自动录播教室安装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教室从采光和采音效果等方面精心装修,能立体式、多角度摄像和录音,将录播室内教师现场讲课或讲座的实况进行录制,与班班通网络服务器对接,可现场直播到每一个教室。

1、此套录播系统,用于教师日常课堂录制,授课教师可通过观看视频,加强教学反思,就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改进,促进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此套录播系统,用于录制精品课程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3、此套录播系统,用于此套录播系统,用于两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科优质课展评活动录制,为评课提供技术支持,打造全市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此套录播系统,用于学校法制报告会直播、滕一杯辩论赛等活动录制,全方位服务好学校的教育工作。

5、此套录播系统,用于全市评选的优秀教案课堂录制,为全市的优秀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提供视频资源。

目前,学校要求各种公开课都在录播教室开设,准备充分利用该教室,让教师享受到录播教室这个资源平台,实现多场景录像、课堂教学直播等功能,充实和丰富学校课程教学资源库,让先进的技术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上一篇:集训营工作心得下一篇:富民县农业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