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024-07-24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精选6篇)

篇1: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杨龙,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课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学段课程目标l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l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l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说教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学好本章内容,有助于后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但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地球的运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教材将“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内容放在第一章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首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章主要有以下四节内容组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这几部分内容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首先讲述宇宙,然后讲述人类生存的地球,着重讲述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宇宙空间来看,太阳只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太阳通过放射能量和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活动,给地球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前两节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地球作为极普通的行星,属于天体行列中的一员,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一定天体运动规律下形成的重要特征,因而本章各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由于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等都是建立在热量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能是气流、水流运动形成的基础,而太阳辐射及其与地球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直接影响时空上太阳能量的多少,如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周长的日变化年变化直接导致纬度上的热量差异和海陆间的热量变化从而形成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所以说本章对之后课程的影响也非常大。

说教学对象:

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行教学,力求在不额外增加知识难度的情况下,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并且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在具体授课过程安排上可以通过运用对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学习中,就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地球运动模拟图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运动状况,并由此建立起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考点: 本章知识考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的高考命题规律上来看,本部分内容侧重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和日界线的计算,晨昏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侧重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光照图,几乎是必考的内容。本部分内容从考查形式上,有两个规律:一是直接以光照图或结合区域地理知识来考查,二是联系实际,以热点问题或现实生活情景作为试题素材,或提供隐形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地球光照图、经纬网、太阳直射点、晨昏线、季节与时间计算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说建议:

本章前两节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后两节课程内容则较为复杂和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本章前期应当适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主,建立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好奇意识。使得他们想要学习地理。接着通过简单概念的介绍,如宇宙、星云、恒星、天体系统,太阳辐射等等地理名称的引入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学习地理。再然后就是通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与地理学之间的联系,如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的关系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只要让学生感触到地理就在身边,能够通过所学来发现并且解释地理现象,自然就能极大的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我看来地理的第一语言应当也就是图,学生学习地理最需要锻炼的能力也就是读图能力,中图版教材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的配图设计,这样能够让学生掌握到更准确的地理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也将以课本插图作为基础,同时配套相应的媒体延伸图片,flash视频以使课堂充实有趣,并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第一章的地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像地球是太阳系中极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就可以培养学生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以让学生建立起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而地球的运动则能树立起学生运动与静止时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等等。

篇2: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3. 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4.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如.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如:(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山区到平原

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

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分离的圆形服务范围 相切的服务范围 六边形的服务范围

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 10

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篇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的内容

1.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通过切身体会,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2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3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空气环流?4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5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6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等。

二、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地理必修一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地理大纲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而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热情;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必须经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建构掌握知识。因此,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例如,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读图思考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可从以下二个方面提问来点拨学生的思维:1《两小儿辩日》中第一个小孩子的问题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第二个小孩子的问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冷,而中午的时候热。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我们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能回答上面的问题,请思考讨论。2引申问题:为什么在远日点北半球却是夏至日,而在近日点北半球是冬至日,从这样来设计地理问题来展开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对待学生“突发奇想“”异想天开”的问题。

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

四、总结

篇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特色;中图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色是教材编排呈现二元化特征,即在编制正文系列的同时, 还精心设计了一套课题系列,形成双系列的教材编排体系。正文系列与课题系列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既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笔者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该套教材的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谈谈自已的拙见。

一、课文系统

1.版面形式新颖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版面由主栏和辅栏、页眉、页码等组成。主栏约占三分之二的版面,是教材的正文系统,辅栏约占三分之一的版面,设置众多小栏目,名称有“学习指南”、“名词链接”、“思考”、“讨论”、“读图”、“读表”、 “实验”、“活动”、“填表”和“比较”等。主栏中一级标题为紫红色,二级标题为绿色。奇数页页眉为本节标题,偶数页页眉为本章标题,奇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右上角,偶数页页码标注在页面左上角,页码紧挨着章节标题,便于学生翻找与定位。目录系统也是一大特色,每册总目录分三部分,即章节目录、课题目录和案例研究目录。此外,每一章都有详细的内容目录,从中可以浏览各节标题及各节一级标题。例如,必修一第二章内容目录如表1所示。

2.双系列有机结合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正文结构严谨,富有个性。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如“探索”、“学习指南”、“实验”、“名词链接”、“阅读”、“思考”、“讨论”、“活动”、“读图”、“案例研究”。“探索”扮演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角色;“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于知识层面;“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例如,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提出了“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风带和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有什么移动规律?锋、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同时提示,在阅读本节内容时,写一个提纲,并用标题表明主题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课题系列落实了“满足学生不同地理学习需要”的课程理念。地理学习的需要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要的侧重点主要分三类:侧重生活的地理、侧重文化素养的地理、侧重科学的地理。课题系列的设计对学有余力、学习需要侧重科学的学生大有裨益。中图版每一章都有课题,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课外研究。例如,必修二第一章课题“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绝大部分学生都兴致盎然,乐于研究。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发展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

3.内容呈现富有弹性

在内容的呈现上,中图版地理教材并没有铺得太满、面面俱到,而是保留了一定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预留了一定空间,并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一定提示。例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寒潮”在最后的复习题中提出问题:除寒潮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气象灾害。这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图像系统

在当代地理教材中,图像系统已经成为教材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插图,而是成为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重要成分。图像系统也为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增添了一抹亮色,可谓锦上添花。其图像系统具有类型多样、原创较多、地图编制质量较高、随图设问、多图结合等特点。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

地理景观图在中图版教材图像系统中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景观照片和景观素描图。地理景观图对于学生感知那些不易亲眼见到的地理事象来说意义非凡。景观照片在介绍地理知识时既形象,又便于理解。景观照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同时也有局限性,有时无法完整展示地理事象于一张图上,素描图的优势便显示出来。例如,“欧洲的三圃制” 景观素描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图1-2-15)就比照片效果好。

地理示意图按所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示意图。它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和原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必修一图2-1-9 “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示意”、图2-1-10 “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2-1-1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这三幅图逐步叠加,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步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复杂知识。

地理统计图能将枯燥的数字形象化,直观说明数量问题,是概括程度很高的图形,其在必修二第一章占比最大。如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图1-1-1 “欧洲与中国人口增长的比较”折线图,图1-1-11 “中国人口变动曲线”图等。

行政区划图对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及解答相关题目如虎添翼。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中国行政区划图只记得大致轮廓,更不用说某省行政区划图里的地级市了。针对学情,中图版教材提供了很多行政区划图。如必修三图1-1-13“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及名称标注得一目了然,图2-5-2“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中不仅有地级市,还有部分县级市,必修二1-2-1“当今世界主要移民路线”大致反映了世界政区。

地理漫画以其可爱的卡通形象、幽默感、趣味性,通过夸张、拟人、比喻、影射等表现手法,反映地理现实问题,揭示人地关系,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等特点。每幅地理漫画都反映了特定的地理问题,一般可从漫画标题及画面中的内容解读出来。以漫画导入新课,新颖别致,效果显著。例如,利用中图版必修二图4-3-1“自绝生路”,可引发学生思考:画中人物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他们意识到了吗?利用漫画的感性材料,创设独特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作业系统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系统的特色主要有作业引导形式多样化和作业出现的位置灵活多样。作业分布在“探索”、 “学习指南”、“阅读”、 “思考”、 “读图”、 “读表”、“活动”、“复习题”等栏目。以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为例,“探索”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现象,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习指南”中布置了三个任务:弄清大气的受热过程、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及其移动规律、锋面和气压系统的特征。阅读 “天空的颜色”提出问题:为什么火山喷发出的颗粒物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红?思考1:为什么晴朗夜晚后的早晨,比多云夜晚后的早晨更凉一些?思考2:降水的多少与气压带及各气压带空气运动方向存在什么联系?思考3:冬季从海洋移向大陆的气团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夏季呢?思考4:冷锋过境后为什么会出现降温天气?思考5:大气环流怎样影响全球水热分布?读图1:读图2-1-6,分析空气形成热力环流时,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气温有什么关系。读图2:读图2-1-10,分析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分别由哪几支气流构成。读图3:读图2-1-13和图2-1-14,分析北半球高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活动:通过看电视、读报纸或上国际互联网收集天气预报的资料。记录天气预报中所提到的锋,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同时认真记录各种锋带来的天气状况。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各种锋所伴随的天气是否总是相同。节尾复习题与节头的学习指南前后呼应、互相补充,对主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大有帮助。

篇5: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特性: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易侵蚀)2.地貌特征:地表破碎,千沟万壑(不稳定)3.气候特征:降水集中多暴雨 4.植被特征: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滥用土地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书P36)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农业技术措施

(2)生物措施(根本):植树种草

(3)工程措施:兴修水库、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4)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要相结合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一、自然概况

(1)水量丰富(2)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流域内降水丰富,降水量大(冬季早春)(3)地形起伏大,比降大(落差大),水能丰富(4)煤、磷、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

二、开发治理过程

三、开发治理的措施

(1)从防洪入手,梯级开发,兼顾航运[蓝](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红](3)农业上因地制宜[绿](4)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橙]

四、开发经验的启示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自然资源条件

1.土地:土地肥沃、耕地广阔、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工业)(肥阔连)2.气候:雨热同期,热量差 3.森林:丰富 4.草场、农产品:兼备 5.渔业资源:淡水、海洋丰富(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体系完整 2.机械化水平提高,成为粮、豆、甜菜基地(3)布局特点的变化

1.往东占三江平原,开垦沼泽破坏湿地,会引起沙漠化治理:退田(耕)还湿 2.往西占呼科(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草原比重下降,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牧,治理坡面、沟壑,植树种草

二、农业开发中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湿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黑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5.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一、区位条件 1.离铁矿近2.煤炭资源丰富3.水资源丰富 4.水路交通便利5.市场广阔

二、衰退 1.“煤炭危机”: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变化。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2.“钢铁危机”: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内在原因)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根本原因)

三、可持续发展的探索(1)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1.改造传统工业2.发展新兴产业3.重视发展第三工业(2)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3)建立发达的交通网(4)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指标(标志:工业产值)1.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2.农业就业人口/全国就业人口<20% 3.城镇人口/总人口<70%(2)城市化指标 1.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 2.城市人口比重(最主要指标,标志)3.城市用地面积大小(3)城市化内涵 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工业化。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江苏:工业化先于城市化,工业化中期,在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行

三、存在的问题 1.生态:环境污染(水体)2.经济: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特大城市少)3.社会:对城市化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忽视以人为本

四、主要措施 生态:1.治理污染 经济:2.调整行政规划3.发展城市群(组团式)4.建立小城镇(工业)提高集聚力和辐射力 社会:5.保证农民利益附加:

一、洞庭湖洪水调剂能力降低的解决措施 1.退田还湖2.平垸行洪

篇6: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选择题

1.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氢 B.氢和氮 C.氢和氦 D.氧和氮 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完成2~3题。

2.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A.红外区、紫外区、可见光区 B.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C.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 D.可见光区、紫外区、红外区 3.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地震、火山喷发的主要能量来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是()A.黑子和耀斑 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日珥 D.耀斑和黑子

5.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呼机、移动电话等会失灵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008年3月20日前后,北京、杭州等地受到“日凌”的袭击,广播电视通信信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北京天文台介绍,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后,太阳、地球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将会呈一直线排列。这时,通信卫星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较强的电磁波辐射就会进入接收系统,干扰通信信号,产生所谓的“日凌”现象。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日凌”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凌”产生时,地球位于太阳和通信卫星之间 B.“日凌”是太阳本身的一种异常活动 C.“日凌”是太阳对卫星通信的干扰现象 D.“日凌”是太阳黑子爆发的结果

7.下列有关太阳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活动 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 ③太阳辐射强度是影响气温高低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④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没有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有关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B.利用太阳能发电是西藏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C.利用太阳能发电,连续性好,投资少,收益大

D.太阳能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近日,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出现了这样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太阳活动十分必要。据此回答9~11题。

9.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

B.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C.太阳黑子的多少,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

10.有关太阳风暴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 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

D.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

11.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二、综合题

12.根据有关地理知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C、E、F、G四地中,年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地。其中,年均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地,据此判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

(3)在A、B、C、D、E、F、G七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使用。请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及其局限性。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_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这些区域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而暗黑。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______________的标志。

(2)B是_______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________。它的爆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显示。

(3)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________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__________层,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____”现象。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哪些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研究的预报?(多项选择)()A.通信部门 B.航天部门 C.冶金工业部门 D.气候研究部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于1996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__层,它的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年是第23个太阳活动峰年。(3)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太阳风暴对地球气候和地球运动有长期影响,对于人类社会的高技术系统有无危害?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答案

1.C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2.B [太阳辐射的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是可见光区,比可见光波长短的为紫外光区,比可见光波长长的为红外光区。] 3.C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促进了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磁暴是太阳活动产生的。地震、火山喷发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4.A [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各层都有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其中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5.D [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引起“磁暴”现象,使地球上的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6.C [“日凌”是由于太阳活动对通信信号的影响,当卫星在日地之间时最明显。] 7.B [太阳影响地球的主要途径是太阳辐射;太阳活动与大气降水变化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8.D [世界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是撒哈拉沙漠。利用太阳能发电受天气影响大,且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目前,太阳能发电技术还未完善,在西藏地区不是主要的能源利用方式。] 9.B 10.D 11.D [第9题,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第10题,地壳内部的运动与太阳风暴无关。第11题,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代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 12.(1)B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晴天少

(2)E G G(3)A A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4)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易受天气影响,能量不稳定

解析 第(1)题,一地获得太阳辐射多少与该地的纬度位置、地势起伏、天气状况有关系。B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云、雾、雨天气多,晴天少,所以年太阳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均少。第(2)题,结合我国气温和降水特点可判断出:E地年均温较高,G地年均降水量最少,即可推出G地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故在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第(3)题,年太阳辐射量多,说明太阳能资源丰富。A地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能资源的优点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能量分散,并且受天气影响大,能量不稳定。

13.(1)光球 黑子 比周围温度低 太阳活动强弱(2)色球 耀斑 太阳能量强烈释放

(3)黑子 电离 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磁暴(4)ABD 解析 太阳活动会产生磁暴、极光,使降水异常,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太阳活动强弱与通信部门、航天部门、气候研究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图上看,A为太阳大气的最内层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B层为色球层,该层太阳活动为耀斑,C为日冕层。

14.(1)光球 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1 000多摄氏度,所以看起来比较黑(2)2000(3)耀斑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上一篇:我的裁判心得下一篇:小学英语说课稿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