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2024-07-22

小学社团活动资料(共11篇)

篇1: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谢子长希望小学社团活动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 长:李建岗

职 责:组建社团,制定实施方案,定时组织社团开展活动,进行活动评比及总结,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

副组长:马晓峰 景军林 贺明明

职 责:协助组长制定方案,审核社团成员,进行活动时的安全教育,提供活动的物质保证。

成 员:各班班主任、社团辅导教师、各班少先队中队长

老师职责:听从社团组长的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社团活动,对相关活动做好辅导;负责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的纪律和安全教育;及时推荐有特长的同学参加相关社团,并培养他们参加各种比赛的素养。

学生职责:听从班主任和相关辅导老师的指挥,协助相关教师搞好相关活动;负责相关班级学生纪律和安全的监督和提醒;及时协助老师上报资料。

谢子长希望小学学生社团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现代人素质工程,塑造学生们的领袖气质、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引导孩子们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成功。

二、组建目的:

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满足学生学习的权利,提供多样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协助老师安排组织课余活动。

三、社团定义:

依据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的团体性、系统性的活动课程,由专业的老师指导,由学生自己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训练研习的学习团体。

四、社团内容:

社团活动包括艺术类、学科类、游戏类及其它类。

五、办团原则:

1、学校组织引导原则;

2、专业教师指导原则;

3、学生发展需求原则;

4、学生全员参与原则。

六、业务内容:

社团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其业务如下:拟定实施计划、自主训练计划、参与比赛活动。

七、参加对象:

本校学生,自愿参加,并经过家长同意。

八、活动时间:

自习课、大课间、活动课。

九、社团要求

原则上每个学生社团至少5人,最多15人,特别优秀社团可适当增加社员。

十、推荐项目:

1、计算机社团

2、花样跳绳社团

3、古诗背诵社团

4、小作家社团

5、爱天文社团

6、戏曲表演社团

7、儿歌社团

8、趣味数学社团

10、小主持人社团

11、故事大王社团

12、羽毛球社团

13、航模社团

15、舞蹈社团

16、声乐社团

18、剪纸社团

19、书法社团

9、绘画社团

12、花样篮球社团

14、象棋社团

17、器乐社团

20、乒乓球社团

组建小学生社团的意义

一、社团是小学生素质拓展的载体

参加小学生社团的是分散在学校校园中、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同学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同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激发小学生不断去创新知识。

二、社团能增强小学生的社交能力

1、社团能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小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情感,寻求理解,建立友谊,切磋学问。小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在社团组织中,由于参与的自由性,吸引了有共同志向和爱好的学生,打破了年级的界限,对小学生来说,社团提供了多角度、多侧面的信息来源,使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并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他人的交往方式,学习有效的沟通方法。

然而小学生仅有交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因为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群体动力学研究表明,民主式的群体气氛,使成员之间充满信任,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发成员的创造力,而且群体的内聚力能提高群体成员的士气,明确活动的目的,使大家自觉合作,努力完成群体目标。

2、社团能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社会实践,社团组织正是为小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模拟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平台,社团就像一个“微型社会”,迈进社团,犹如走进社会。他们还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学会了承担责任,理解信誉,尊重承诺,协调人际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困难等,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了准备。

篇2: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河西小学,现有2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50多人。近年来,面对教育教学的迷茫和困惑,特别是语文教学的封闭保守和高耗低效,在校长的大力倡导下,我校把读书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书香校园,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现将我们的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图书配备。

教师层面,我们购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人文类书籍供教师阅读。学生层面,我们安排了师生共读活动。低年级四轨,每个学生花一本书的钱读四本书;中高年级三轨,每个学生花两本书的钱读六本书。近两年我校还接受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捐增图书3000余册。

二、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和管理。

我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室明显不足,因此原来的图书室和阅览室都改成了教室,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们在各班都建立了“图书角”,配备了书架和数量充足的图书,还倡导学生将家中的图书拿到班级,进行图书“漂流”。

三、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书香氛围。

我们通过读书展板、黑板报、文化橱窗等图文并茂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香氛围。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读书。

1、上好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以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阅读要求分层推进。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低年级主要是摘抄或根据阅读主题绘画、讲故事等,中、高年级则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读书笔记。

五、开展活动,让读书成为习惯。

1、诗文诵读。每班黑板左上角设立“每周一诗”专栏,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2、亲子共读。让父母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交流读书的内容与收获。

3、校园读书节。读书节期间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大型学生课外阅读展示活动。有话剧表演、手抄报展示、美文诵读、读书笔记展览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读书使我们有了丰硕的收获。学生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玉田县第一届作文大赛中,我校共有17名同学获奖,获奖数量名列全县前列。在全县小学生“家乡美”主题活动中五三班王小月同学荣获征文三等奖。

篇3: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关键词:老年,活动义齿,牙缺失,修复

伴随经济发展及医疗保健技术进步, 人类寿命相对延长, 老年化比例增加, 而老年人口腔疾病问题对其正常生活也造成严重影响, 需应用合理方法予以治疗。本文选取240例老年活动义齿患者, 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治疗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240例老年活动义齿患者, 其中男136例, 女104例, 年龄57~76 (69.5±3.7) 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分析, 统计其文化程度、牙缺失状况、失牙因素, 并在治疗中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措施, 主要有心理护理、体位护理, 治疗中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良好针对性护理, 观察其修复效果。

2 结果

在本文所选取的240例患者中, 其学历情况有小学40.0%, 中学46.25%, 大学及以上学历13.75%。患者导致失牙因素主要有龋病152例, 占63.3%, 龋病兼牙周疾病80例, 占33.3%, 外伤者15例 (6.5%) , 肿瘤5例 (2.08%) 。所有患者经修复效果明显, 6~25个月随访后, 未出现复发病例。患者缺牙情况按照肯氏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如附表。

3 讨论

老年人往往缺牙情况较严重, 当其缺牙情况超过四分之一时, 通常会导致口腔无法保持正常咀嚼能力, 所留存牙齿颌面会有大范围磨损, 且出现龋病、松动、残根等症状。而在牙缺失后, 患者牙槽骨通常会有缓慢萎缩现象, 导致上下颌关系无法均衡, 对美观及其功能造成较为严重影响[1]。

在治疗前, 医生应先让患者能够详细了解治疗中、治疗后有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 使其得到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能够积极配合进行口腔义齿修复。临床修复前, 患者应详细确定口腔材料, 而且明确修复材料及修复体结构能够让患者了解治疗花费, 降低其对费用所产生的误解[2]。

在本文所选取的240例活动义齿的资料分析中可以发现, 学历越高, 出现老年义齿几率越低, 老年人的卫生知识及卫生习惯与之有着较为密切相关性, 龋病, 龋病兼牙周病导致的义齿占其发病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 由此可知龋病、牙周病是义齿出现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应定期对口腔进行保健检查, 使其了解口腔保健知识, 确保有病早治、无病预防。合理进行膳食, 增加机体免疫力, 避免一些不良习惯, 坚持戒烟戒酒。提高义齿应用信心, 让病人增强信心对其练习使用, 尽量将义齿戴于口腔内予以练习应用, 义齿在应用过程中, 需保持一定耐性, 逐步适应, 此过程中出现的不适症状通常会在数日内消除。在进行复诊前患者应将义齿持续佩戴半天以上以便能够较为准确的寻找疼痛点, 合理调磨[3]降低复诊次数。

总之, 根据老年人活动义齿缺损时间情况进行修复, 在此过程中予以有效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成功率, 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吕红安.老年人活动义齿修复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4) :30-31.

[2]谭永焕.120例老年活动义齿修复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 2012, 6 (6) :19-20.

篇4: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关键词:综合实践;收集;整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体验。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那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搜集需要的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孩子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

一、资料收集途径多元化

曾经看过一本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懂得去什么地方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并能把有用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应用于自己的需要。但在中国,很多成年人至今不知道怎样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这让作为教育者的我大为惊叹。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指导学生学会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

1.利用网络资源

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它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根据课题,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资源,指导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学生积极上网,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学习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学生通过检索、阅读、思考、讨论、自主探索以增长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感受。

如,在“春天,我们放风筝去”这一活动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风筝的图片,绚丽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风筝最早是由谁发明的?风筝的历史有哪些?风筝之最有哪些?风筝世家有哪些……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地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学生可以通过雅虎、百度等搜索引擎自主收集问题答案。

2.利用图书馆资源

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是很丰富的,不但馆藏数量大,而且每年还要新购大批的图书资料,但是这些图书资料名目繁多,又分为多个书库,以至孩子不知如何下手进行图书资料的检索,甚至有的学生花了大量时间,还找不到要借阅的图书。对此,我和图书馆的教师沟通协调,对孩子进行图书馆有关知识的介绍,介绍图书馆概况和参观各个书库,同时介绍各书库的功能、分类。学生学会了借阅图书后,就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图书馆里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资料的撷取。

3.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式,如何进行问卷设计是关键。如,在开展“我的零花钱”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调查问卷的一般格式,它通常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结束语等部分组成。卷首语包括自我介绍、调查目的、回收问卷的时间及方式,接着让学生明确了调查问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一定要根据活动主题需要调查的问题精心设计问卷内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得到更多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二、资料分类方法合理化

资料的整理是从调查阶段过渡到研究阶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步骤,直接关系到资料分析和研究结论的可信性与准确性。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整理资料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经过自身实践活动与摸索,我认为实施资料整理选择分类标准是关键。事实证明,目标明确、计划合理更便于顺利地开展活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整理资料前,应制订出一个资料整理的纲要,而选择分类的标准是重中之重。如,在整理“小学生近视情况调查”的资料,从资料的形式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从资料的内容可以分为:近视的成因、近视的危害、预防近视的措施。课堂上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划分见解,学生集合共同智慧分析、评价了两种划分标准的利与弊。最后,经学生的共同讨论,大家都认为从资料的形式来划分更好,更便于资料的分类。

和其他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而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建立丰富体验的过程。想想,在活动中敲打键盘,看着屏幕上自己需要的大页大页的资料出现时,学生是怎样喜悦的脸庞;调查近视眼小组到高年级的班上请陌生的学生完成调查表时,如何涨红了脸,鼓足了劲……这些,都让学生对活动本身,对搜集资料的过程,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充满了好奇心和挑战性,而这些比教师反复的叮嘱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搜集整理资料是研究过程的主体,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证,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终身受用的本领,学生也能真正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8.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1.

[3]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01.

(作者單位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篇5:下新庄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资料.

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2013年3月25日是全国第十八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增强师生安全避险能力,强化和普及师生的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下新庄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唤醒同学们对安全的重视。

本届教育日,我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普及安全知识,确保生命安全”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日主题讲话、在班级张贴安全宣传标语、进行了安全疏散演练、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中高年级管制刀具收缴、学生接送车辆检查等系列活动。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我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形式大力宣传普及了安全知识,增强了我校学生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从而加强了校园安全管理和校园安全保卫,为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做法如下

3月25日安全教育日启动仪式上,张冬梅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了我校安全教育日的活动安排。

启动仪式上,负责安全的马大力老师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提出争做“家校安全小卫士”的倡议,向同学们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在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防震演习中,学生们在就近避险。

防震演习中,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有秩序地撤离到指定

地点。

对中高年级学生利用金属探测仪进行管制刀具的收缴。校领导班子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把发现的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对接送学生车辆进行每日检查。

各班张贴安全宣传标语。

篇6:新西小学博物院社团申报资料

一、社团简介

新西小学博物院社团是我校长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的一个产物。自2001年以来一直是教改的主力军,更是省级综合实践基地校。自2005年,我们便将孩子们带出校园,在校外开展各项实践体验活动。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博物院,开始了对博物院的了解和学习。

从2007年开始,博物院社团开始启动,最先开始的是利用假期开展的社团成员小讲解员活动,接着,我们又引入了动手类的活动,如青铜器仿制、碑拓、文物泥塑等等。

2013年3月,我们正式将博物院资源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开展常规社团活动,每周进行一次,除了文化历史类的讲座以外,还增加了体验类的社团课程,并让学生可以依次进入社团体验活动,并依托这一社团活动开展了“博物院展示周”等校园活动。

现在,这一社团已成为我校的品牌活动,并且建立起了与博物院的长期合作机制,从相关的课程研发到专题活动“时光飞船”,全校已有近1000人次参与。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拓宽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等等,都有了让家长们欣喜的变化,也真正体现了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社团宗旨

我们充分借助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窗口的宣传教育功能,将课堂搬进博物院,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究,大胆实践,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实践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为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拓宽了学习的领域,也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构建了平台,真正做到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校、博物院实现了优势互补、彼此受益,是课堂走进社会的一种新的尝试。

三、组织机构 社团团长:窦雅丽

指导教师:常媛 王艳萍 周皓华 社团成员:

1、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学期每班推荐五人;

2、每学期通过考核的学生下一学期升入博物院精英班社团;

3、每学期参加博物院社团的学生不能重复,即在三至六年级的四年中,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参与博物院社团开展活动;

4、一、二年级以每学期集体参观的形式进行社团前教育。

四、精品活动

1、历史文化讲座

每学期定时开展3-4次博物院相关主题的文化历史讲座和知识问答活动,如:晋国故事会,梦幻古蜀,“浩瀚沙漠中屹立起的王朝”西夏文化专题、契丹趣味知识、陇右遗珍、木雕里的秘密、印度的世界等等;

2、动手体验活动

我校博物院社团一直开办有“我与古人比技能”为主题的动手体验类活动,每学期3-4次,主要结合一些博物院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技艺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学圣贤,拓名言”中体验碑拓制作过程,“软陶制玉”中感受玉石的色泽,“识文刻字”中学习篆刻名章,“中国结课堂”中学习编制中国传统结扣,都是博物院社团孩子们喜欢的内容。

3、小小讲解员活动

小小讲解员是我校博物院社团最早的活动内容,也是一个最为成熟的社团主题。每学期我们都要对社团成员进行小讲解员的培训和考核,在几次讲解员的专业培训之后,学生要自行完成讲解稿,并接受初试、复试、实地讲解三步考核,考核通过的同学会在下一个学期进入到“博物院精英社团”。

博物院精英社团的活动内容侧重于讲解,也结合有动手体验活动,并要求精英社团的成员要按照一定要求定时定点的在博物园内进行讲解服务,并在校园内也要进行每学年一次的讲解展示活动。

至今,我校已经培养出博物院志愿小讲解员32名。

五、社团影响及意义

博物院社团开展几年以来,通过趣味讲座、动手活动、实地参观、小讲解员培训等多种授课形式,我们将把博物馆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从更多角度了解博物馆,走入博物馆,学习课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

随着“时光飞船”进校园系列教程的广泛开展,学校与博物院的合作也渐渐步入正轨。博物馆的各类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知识讲座和体验活动逐渐成为学校教材的拓展和老师们教学内容的延伸,体现着教育理念的融合与创新。

篇7: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资源环保节约型校园,增强青少年环保节约意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我校结合实际,认真部署,合理安排,详细制定活动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节约实践活动,并取得了积极成绩,现将我校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我校强化师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以实际行动清除地球上的污染”等内容,使节能减排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开展“做环保小卫士”、“我爱我校园”、“废品变宝”“垃圾分类”等班队主题会;组织开展“我爱地球村”收旧利废活动,学生将废旧物品收集起来,制成一个个精致的小工艺品,使废品变为可再用品,或送到收废站,所得到的款项用作班队活动经费;开展“美化校园从我做起”、“我为校园添光彩”等美化校园活动,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爱校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养成了环保的良好习惯。

2.加强节能环保教育,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教

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利用板报、广播等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校园文化氛围。

3、开展“带环保回家,倡绿色生活”创意体验活动。通过“我的低碳生活”、“爸爸妈妈听我说节能”等体验与创意活动,让学生把简洁、节能、文明的绿色生活理念带回家。引导学生个人及家庭能源使用方式对节能减排的意义和作用,树立节能环保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一度电等点滴小事做起,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辐射社会。

4.开展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我校倡导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递教科书、学习笔记等,引导学生在节约、环保使用学习用品的同时,培育团结友爱的道德素养和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5、组织开展加强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教育宣传活动。在放假初,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并特别强调了春节期间的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

6、开展了“创新素质实践行”、“安全过马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我和爸妈过新年”感恩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着重道德规范和做合格小公民思想意识的教育,教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作社会人。

总之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硕的果实,我校师生在这项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有些作法还不够成熟,有些活动还落实得不够扎实,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吸取前车之鉴,着眼于教育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具有开拓创新和求实奉献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开创教育活动工作的美好前景,探索出一条符合新的教育理念,更为科学全面的教育方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火烧寨中心小学环保节约

社会实践活动资料

篇8: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综合评价调查问卷以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论为支撑, 主要调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意识态度、情感体验、问题意识等3个大方面的体验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程度在每项二级指标后面做出A (100-80%) 到E (20-0%) 的选择。因为此项调查问卷为不记名问卷, 所以学生基本能够根据每一项指标认真考虑、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为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数据统计与描述

此次参加活动的学生共285名, 上交调查问卷280份, 其中有效问卷276份。经过整理与统计, 选择各项的学生比例如下表: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1、意识态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端正。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活动时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 能够作为一份子积极地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一点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先自信, 才能更主动的去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

学生超越的意识普遍较强。少数学生有极强的超越意识, 极少数希望停滞不前。这意味着学生会希望自己所搜集、编辑的资料比其他组员更有特色, 完成的质量更高。这一态度能促使学生在健康的竞争意识下追求上游,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终养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态度很端正。数据表明他们认为本次活动还是能够从前人的成果当中学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必要地扩展。只有带着想学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在课后有更多自己探究的可能。

小组任务能否顺利、出色地完成, 协作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表明80%的学生协作意识较强, 能够很好的利用小组的力量去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学生不会在遇到问题时独自困惑而会选择与组员协作沟通, 这样的知识探索过程才会有效率和有效果。

2、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能够获得明确而印象深刻的情感体验, 他们进行建构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被有效激发。因此一项活动是否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作用, 情感体验程度是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此次活动能够较为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 并树立起独立自主学习的自信, 能够带着热情和执着去坚持完成任务, 并密切关注组员的动向以及该知识领域的发展动向。

3、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果学生在遇到新知识、新问题时能够正确的作出假设, 并且按照假设去提出问题, 感知自己的困惑所在, 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真实知识水平, 他们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有的放矢,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但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 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 仍需要教师给与及时地指导与监督。

结论

综上所述, 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还是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此类教学实践活动仍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仅希望通过这种尝试, 高级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得以改善。

摘要: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一直是高级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以学习资料库建设这一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为检验实际效果, 学生在活动后完成了自我评价。通过对评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笔者力求证明这种自主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从而为高级英语课程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级英语,学习资料库建设,综合评价,问卷分析

参考文献

[1]Edge, J.Cooperative Developmen.ELT Journal, 1992.46:62-70。

篇9: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关键词:档案员工;收集和管理;创先争优;资料

档案是人们各项活动的知识和信息的真实记载,通过对档案的收集,人们可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既可以获得新知识和技术信息,又可以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于自身及后人著书立训、撰写文章、从事研究、传承文明、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创先争优活动档案收集管理的重要意义

“档案能起到保护历史、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作用,是相当珍贵的信息资源。”笔者认为,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该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活动中产生大量的资料,包括文件、讲话、总结、声像、图片、媒体发稿等,是记录活动轨迹的有效载体。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档案材料齐全,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是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基础工作,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各单位开展活动的成效和过程,对指导、检查和验收各单位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活动健康有序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有利于为整体工作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作为一项主题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为我们的工作科学务实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载体支撑。活动的许多经验都可以为整体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由此来看,在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档案中所反映出的信息,进一步提炼出对整体工作科学发展有参考性的建议,作用很大;

三是有利于为编史修志打下坚实基础。对于编史修志来说,首先要具备资料全面和真实这两个条件,才能满足要求。而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要全面和真实。因此,切实做好创先争优活动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杜绝虚假材料进档,保证归档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以后的编史修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先争优活动档案收集管理的基本要求

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也是档案收集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加强创先争优活动活动档案收集管理必须领导高度重视,狠抓落实,专兼联手,跟踪服务,努力推进档案收集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到工作中应该努力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及时。要求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及时收集创先争优活动中产生的文件资料,做到随办随归,归档的文件应字迹清晰、真实准确、齐全完整,影像资料要保证载体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规范。由于创先争优活动内容相对独立完整,档案应以单独类别进行管理,这样可以客观地反映活动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一些与其他类别交叉、密不可分的,应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应按阶段步骤进行归档整理,努力实现规范严谨、真实准确、完整有序。重要活动要一事一卷。同一活动归档文件的排列,最简单的方法是按形成活动的先后时间排序或是按文件的重要程序排列,对文件进行分类保存。应写好归档文件的编号,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包括发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及文件的保管期限,将文件装入专门的档案盒饭内保管,填好档案盒脊。存放档案必须科学编排,排列整齐便于查找,关于活动的文字材料、照片、录像等要分类归档。为进一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档案的完整规范,档案整理初步完成后,还要做好检查工作:首先,应检查全宗材料,看是否齐全完整,防止装错、装漏现象;其次,应检查明细分类,防止混淆;再次,应检查页码填写是否与目录相符,防止掉页或多、漏写页码。

三、创先争优活动档案的收集管理的基本内容

创先争优活动中产生的材料很多,为确保材料收集工作到位,应确定归档管理的内容。按照用途不同,可以纳入归档范围的资料有:一是上级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各类文件,本单位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各种活动文件;二是阶段性总结、汇报材料,制定的创争目标,整改落实方案、设岗定责、公开承诺等活动资料;三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各种会议材料,包括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会议及动员会、民主生活会、座谈会等相关记录;四是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信息、典型材料,通过简报、媒体宣传的材料等;五是对本活动开展的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工作台帐、满意度测评表等;六是党员个人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在民主生活会上发言材料等;七是创先争优活动的学习材料、党员必读篇目和有关书籍等;八是有关活动的录像、照片等影像材料。除此之外,其他一些有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材料也应该收入档案、妥善管理。

档案收集工作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管理基础性的、信息资源性的工作,我们应有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精神,扎实有效地开展收集管理工作,使档案资料信息资源建设与时俱进,确保完整,不断丰富,为各项工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收集管理创先争优活动资料进档案,对于促进活动开展、推进整体工作以及今后编史修志有着重要作用。收集管理创先争优活动档案要做到及时、规范,并切实明确收集管理的具体范围,确保收集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1]谭丽云.基层档案馆(室)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篇10: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我健康我成长”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红领巾心向党

我健康我成长”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有健康的心态去生活;才能做好祖国强有力的后备军,使他们成长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人格的阳光少年。

二、活动主题:

红领巾心向党

我健康我成长

三、活动时间:

2011年3月9日下午

四、活动地点:

学校操场

五、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

六、各项比赛裁判员

拔 河:王兴洪

窦兴武

集体接力:陆

莫树先 集体跳绳:曹桂荣

何芝花

六、活动内容:

拔河、集体接力、集体跳绳

七、活动要求:

各中队要充分认识开展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做到在活动中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成功与失败,做到在名利面前坦然、淡定并以此作为加强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活动扎实开展。

八、活动过程:

1、准备仪式:

①全体起立,各中队清点人数,并报告人数。②出旗、敬礼。③唱队歌。

④黎明坤校长宣布“红领巾心向党,我健康我成长”主题活动开始。

2、开始比赛

①拔河比赛

②集体接力 ③集体跳绳

八、颁奖

低、中、高年级组各取第一名奖励

简 报

高星小学少先队大队部(2010-2011)

第14期

2011年3月9日

高星小学开展“红领巾心向党

我健康我成长”主题活动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春风吹绿了枝头上的嫩芽,吹绿了地上的小草,也吹动了高星小学少先队员们想舒展舒展筋骨的激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少先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的精神。3月9日下午,高星小学开展 “红领巾心向党

我健康我成长”主题活动。

此时的校园内,队旗飘飘,人声鼎沸。随着哨声响起,拔河比赛开始了。比赛的两个中队互不甘示弱,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绳子中间那个红色积塑(标志)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会儿朝这个中队跑来,一会儿又朝那个中队跑去。瞧!三年级中队的队员,人人扎稳脚步,一二三,齐用力,向后拉。三年级中队的其他队员也拼命地呐喊着:“加油!加油……”在三年级中队队员的团结努力下,黄色标志终于“站到”他们这边——这一轮三年级中队战胜了四年级中队!

在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中,比赛项目(集体接力、集体跳绳)依次进行。不管哪个中队输,哪个中队赢,少先队员们在比赛中、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活动最后,黎校长为获奖的中队颁发奖状,并鼓励没获奖的中队不要气馁,只要加强锻炼一定会会取得好成绩,获奖的中队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篇11:小学社团活动资料

培训资料有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使用指南,简单介绍了我们编写的初衷、思路、背后的基本理念,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等等;

第二部分是资料的重点所在——班主任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理论基础。包括法理学意义上对自身的定位,这是所有班主任老师都必须明确的工作界限,社会学视角中的班级认识,心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角色解读,工作中需要确立的基本理念及策略选择等等。第三部分是问题解决。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班主任》的经典栏目“我该怎么办?”。四年来的累积虽不至于浩如烟海,但也足以成煌煌巨言。结合本届基本功活动的方向,我们重点选编了其中的三个问题:新入职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和建设?怎样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班主任如何获得职业幸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一部分,我们依然强调的是理性思考意义上的问题解决,而不仅仅是策略汇总。因而在三个问题之前,首先呈现了一篇文章——问题,从日常到本质,概述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而这三个问题的原版呈现,大家也能从中看到,多角度的思考,专家视点的分析所起到的引领作用,较之“怎么办”,更加重要的其实是“为什么”?。第四部分是拓展阅读。包括必读文件和推荐书目两个部分。政策指引的是方向,书籍丰厚的是心灵。鉴于此,我们整理和链接了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相关文件,推荐了一些跟班主任工作密切结合,表述方式又相对接近实践偏好的书籍,供大家作为拓展阅读资料。

编辑这本资料时,我们确立的基本原则是“能用”“够用”“好用”。所谓“能用”指的是这些理论都是与当下实践密切结合的,而且理论本身并不是特别艰涩难懂。根据我们的观察,优秀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其实都是与理论高度契合的,只是老师们尚未明确察觉到而已;

所谓“够用”则是筛选的一个基本衡量。理论何其浩瀚,我们既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全景式呈现,只是选择了大家工作中最为常见和需求最为强烈的那些部分。这一原则在教育策略部分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习惯养成、榜样示范,价值引领、有效沟通、活动设计这些工作几乎涵盖了班主任的大部分内容,一些细节性的,或与实践不是特别密切的,都没有入选。所谓“好用”则是指编写的基本体例。班主任老师疏离理论的重要原因常常跟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关。因而我们整体采用了案例或者现象加上理论评析这样的写作体例,试图通过这些常见的现象引导大家真正理解理论,并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当然,这本资料里呈现出来的理论,并不是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综述。更像是“索引”和“概要”的综合。或者说,我们希望做的事情其实是带领大家推开理论的那扇窗,而背后的无限风光,则需要大家去沿着这条路自己去领略和发现。

参与本培训资料编写的作者是我们这次基本功活动的项目工作团队,他们绝大部分来自于各个区县,是大家熟悉的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者和培训者。他们是侯玮、李秀萍、李颖、蔡春梅、甘铁军、高伯武、邱立君、韩玲、皮立芳、赵月敏、刘建、杨静、辛计伏、朱洪秋、关京、谢志东、张红。在此恕不一一对应他们负责的具体内容。尤其要感谢侯玮、朱洪秋、李秀萍这三位老师,她们每人承担了两个部分的工作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因每个区县只能1人参加的名额限制,关京老师和朱洪秋老师并不是工作团队正式成员,但依然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智慧,令人感动和钦佩。法理学部分因非常专业,故而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的谢志东老师执笔这部分内容。全书的统稿任务由项目负责人张红承担,文字编辑的工作主要由项目秘书孙佳嶷老师承担。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专家团队的大力关怀和专业指导以及《班主任》杂志社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为时间和水平所限,资料里难免存在着疏漏和错误之处,因而我们希望各学校和各位班主任老师在使用的时候,秉承的基本态度是“用资料学”而不是“学资料”。更不是“背资料”。资料手册各个部分的目标有所区分。使用指南是希望给大家一条学习的路径,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这次活动的意义在于“培训”而不仅仅是“展示”。理论基础部分的学习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班主任老师能够比较全面地初步掌握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为班级管理与建设提供理性的基础,克服经验的局限与部分盲目。这里的重点不在于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或者法律条文,而是学会寻找实践背后的理论基础。毕竟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思考和应用,您可以通过它了解相关理论,并沿着它进一步去探索资料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涉及到的理论观点。这一部分的掌握程度将会在校本培训部分收尾工作——笔试卷中得到较为自我检测,笔试的重点不是考察理论的识记能力,而是如何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部分的学习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老师们能够建立起来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刻和理性地分析问题,善于在原理和价值层面深入思考。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在区县和市级层面展示活动情景问答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老师们面对工作中真实的问题情景。有了清楚的诊断和深刻的思考,才有科学的解决。至于资料中选录的众多教师观点跟贴,则是为了让大家开阔眼界,同时也提供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供参考的解决方式。最后一部分是为了打开大家的眼界,您的阅读可以以它为基础,但肯定会远远超越这个范围。总之,这本册子可以成为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习和培训的参考资料之一,但肯定不会也不应该是“唯一”。它的价值是一块大家合力抛出的“砖”,您自己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和收获才是我们共同渴望的“玉”。

本届班主任基本功的主题词是“实践智慧、专业理性、教育情怀”。这三个词汇的提出借鉴了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素质模型”。根据这一观点,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否胜任或者取得好的成绩,除了拥有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根植于心灵的人格特质,动机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特别强调的方向。智慧是最为外显的,情怀是最为内隐的。两者之间是理性。我们追求智慧,但并不愿意过分雕琢和强化技巧,而是希望更加突出专业理性和教育情怀。著名的教育家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工作中所能达到的高度与我们人生中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站在人性的高度,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有坚定的学生立场,同时用理性的思考指引行动,才能真正成就爱与责任的教育。

理论基础 政策法规 ——如何从政策和法理的高度来认识自身工作?其中,专业人员和承担教育教学职责是班主任教师法律地位的重要体现。了解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明确和保护好学生的基本权益(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生命权和健康权,人身权及财产权等等)。坚持正确方向,依法执教和带班。

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方略,也是教师在工作中应当树立依法执教意识的最重要的依据。随着我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依法执教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根据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学校工作的实际,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如何从法律的角度认识自身、如何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对待学生以及如何保护学生的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学习如何依法执教的核心。

一、班主任如何从法律上认识自己 (一)教师的法律地位 《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其中,教师是专业人员和承担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法律地位的重要体现。

(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外,教师作为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权利和义务,是教师法律地位的集中体现。

法律上的权利: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或资格。

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法律上的义务:依法承担的责任。

教师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教师权益维护途径 教师与学校发生纠纷后,从现行法律的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目前,教师合法权益的救济途径应有以下几种:

1.信访: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书信、走访等形式,向国家机关和单位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并由有关机关单位负责处理的活动。

2.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法》第39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3.调解:各方当事人在第三人主持下,查清事实,促使当事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互谅互让,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一种方法。

4.人事仲裁:由仲裁机构对人事争议进行调解或裁决的行政司法活动。人事仲裁的处理遵循先行调解、及时裁决的原则,对调解未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及时裁决,使双方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5.行政复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向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6.诉讼:由人民法院做出裁决 (四)班主任的法律地位 2009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2条: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五)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8条—第12条 1.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3.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4.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5.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保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是依法执教的关键。学生是未成年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公民,所以在教育法律法规中都要求教师不能以损害学生的权利作为教育的代价。

(一)班主任应当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主要法律依据:《教育法》第9条;

《义务教育法》第4条;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8条等。

(二)班主任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主要法律依据:《义务教育法》第29条;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等。

(三)班主任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主要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

(四)班主任应当保护学生的安全,保护学生的生命权和身体健康权 主要法律依据:《教育法》第44条;

《义务教育法》第29条;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22、23、24条;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3条;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33条等。

(五)班主任应当保护学生的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不得搜查学生的物品和身体;

不得没收学生的私人物品后不予发还;

不得侵犯学生的表达自由;

不得侵犯学生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

主要法律依据:《民法通则》有关条款 三、班主任如何保护学生的安全(一)学生伤害事故的界定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

(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主要依据 1.法律:《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

2.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3.教育部规章文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

4.地方性法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2004年)(三)班主任应当掌握的责任分析的方法 1.过错责任: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第一款:对未成年人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9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2.过错推定:

《侵权责任法》第38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四)班主任应当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 主要法律依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1.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合理预见、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

2.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运动和活动,应当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身体健康状况;

3.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或排除;

4.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低年级学生、幼儿上下学时接送的交接制度,不得将晚离学校的低年级学生、幼儿交与无关人员。

5.加强晚间的管理,学生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6.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抢险等应当由专业人员或者成人从事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与制作烟花爆竹、有毒化学品等具有危险性的活动,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活动。

7.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的人员不能担任班主任或者教师。

8.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不得侮辱、殴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

9.对已知的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况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关注和照顾。

10.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在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新生入校后,应当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学校安全制度和安全规定。

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班级 ——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背景,班级这个“小社会”具备什么样的功能?它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路径。具备社会化、选择、个性化、保护四大功能。怎样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妥善处理集体建设与个体教育的关系?平行教育原则告诉我们,要通过教育个体形成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影响个人。在集体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和伙伴关系价值影响,建立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的社会功能 班级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单位。班级是由学生、几位学科教师、班主任组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集体。

很多研究者和专家认同一个基本说法: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最直接的发挥、最集中的体现在班级这个小的社会系统中。

如:班级中都会有班干部,班干部会有各自的职能,而且根据班主任的带班理念,会有对班干部的评价标准、管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班干部上任机制,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镜头一】:某小学四年级班级里,早晨,各学科的课代表分别收各科的家庭作业后,负责领读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带着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节课后,负责擦黑板的同学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负责检查室内卫生的同学认真地检查每位同学课桌下是否有纸屑并提醒拾起纸屑。……放学前,班主任老师组织同学一起总结这一天每位小干部的工作成绩并表扬做的尽职的小干部。

如:在班级中,班主任会组织相应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养成集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让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同兄弟姐妹、如同朋友,相互关心、帮助、鼓励,一起成长。用活动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

【镜头二】:某初一班级,班主任老师正在组织学生们就合作问题展开讨论。

再如,班级就像社会,班级中也会有班规等班级制度。因为制度是建立正常秩序的手段。通过制度的调控,可以创立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秩序,以保证班级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行。

【镜头三】:某高一班级,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制定本班的班规。

诚然,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在班级中学会关爱他人、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合作、学会知识、学会调节情绪、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和学习生活等等。

所以班级的功能之一就是社会化功能。

(一)班级社会化功能 班级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其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和交往、人际关系中,以班级的组织目标为导向,借助课程、集体规范、班级文化等载体,使学生从一个自然机体转化为社会成员。主要内容有:

1.传递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4.培养社会角色。

使学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教育情境,积累交往经验,学会承担不同角色。总的来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注重培养学生足够程度的社会同一性。

在社会化功能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引领,让学生受其感召,在行为和思想上产生认同。

(二)班级的选择功能 【镜头四】:某老师的班级活动非常丰富多彩,班级里喜爱打篮球的学生们选择篮球训练,喜爱美术的学生有美术小组,喜爱文学的学生有班刊编辑部等。

对于班级的选择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功能是指班级在学生的社会地位选择中的职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功能主要指职业的选择功能;

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化的整体含义上来解释选择功能的,即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交互作用中发挥班级的选择功能。

鲁杰和吴康宁教授提出,班级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班级文化环境、全面的培养目标、多样的课程和教学形式等,为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多重社会角色及不同职业结构等方面提供选择的可能性和条件。

很多学校现在非常重视课程的多元化,就像镜头四中呈现的老师们开发了适合学生们发展的多种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应他们不同兴趣、爱好、才能和职业倾向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

(三)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的因材施教最好的体现了班级的个性化教育功能。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实践,逐步形成观念、态度、性格、习惯,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

班级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功能表现为,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学生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班级在教学、交往等活动中,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中实现个性化的功能。

按照班级社会系统理论来看,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其要素主要有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培养自尊心和成就动机、发现每个学生个性的潜在差异及其成因,并根据差异确定可能塑造的方向与个人特质的发展。

班主任老师应在班级目标、班级管理、班级评价以及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班级保护功能 【镜头六】:某班的班主任老师在课外活动做了精心的安排。按照学生的喜好和身体素质分组,出于活动安全的考虑,每组都有邀请学科教师参与组织其活动,尤其是班里比较胖的学生,有老师陪伴他们在操场跑步,希望他们通过多多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

鲁杰和吴康宁教授认为,班级不仅仅是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提供良好的班级学习生活环境、合理的课业负担,适当的生活指导,承担对学生身体保健、心理保健和生活服务的教育任务。

在中小学阶段,班级保护功能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保证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育,如要关注为什么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双眼无神,为什么一些孩子瘦弱、面色苍白、早餐厌食?如镜头六中呈现的一样,关注肥胖学生的体育锻炼,组织学生户外活动,增强身体素质,注意学生的个人卫生和教室的环境卫生,关注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等。

上述四方面功能是作为一个整体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反映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涵义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班级则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因素,通过发挥班级社会功能,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也就是说,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内化社会主流文化,展示与锻炼个性,从而成为个体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平行教育理论 组建班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这个“小社会”中获得个人的成长。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呢? 【镜头一】:班里有一个总是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每次学生犯错误,班主任都给予及时的批评和纠正。可是,班主任越是对其关注,这个孩子越觉得老师是跟他作对,不服教师管理。

【镜头二】:小明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不太善于6同伴沟通,总是因为一点小事与别人发生冲突。班主任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文明礼仪评比。为此,小组的成员竭力帮助小明。小明偶尔与他人发生冲突,班主任也不直接找小明谈话,而是找小组交流,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来教育小明。

【镜头三】:小张最近痴迷于电脑游戏,作业马虎。刘老师并没有直接找小张谈,而是找小张特别要好的朋友谈班上的一些事情,随后很自然地谈到了小张,说了小张最近的状态,并相信小张能够管理好自己。随后,老师又转移到其他话题上。谈话之后,好朋友找到小张,把刘老师的期望告知小张,小张明显得到了转变。

上述现象表明:教师虽然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但在教育个体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时候,教师直截了当的指正、纠错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在班级管理以及学生教育工作上,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集体、同伴的力量来教育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原则”要求班主任在教育中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坚持两者的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马卡连柯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都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的。

对于什么是“平行教育影响”,马卡连柯是这样论述的:“什么是平行教育影响呢?我们只和分队发生关系,我们和个人不发生关系,这就是正式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尽量避免与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应该与集体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生只能选择参与共同的活动,在参与共同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个人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影响着集体。

平行教育影响最大的优点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会使学生总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教师利用集体对个人施加影响,给予了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同伴和集体的教育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实施好平行教育原则,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认识到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把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整个集体的同时也在教育着单独的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应把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教师应把集体教育建立在对个体学生的研究基础之上。教师对集体施加教育影响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针对个体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展开的。比如:如果班级出现学生痴迷于网络的事情,教师首先应该通过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痴迷网络的心理、现状以及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对个体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召开班会、主题教育等形式来共同探讨什么是健康的业余爱好和活动,通过集体的讨论来引导个人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教育的效果更好。第三,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对个体和集体产生的影响。当教师在对一个人施加影响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种影响对这个人所在的集体的影响。比如:在镜头一中,尽管教师是本着教育的原则来批评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可是当教师与这个同学发生一次次的交锋之后,集体中的其他同学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会认为教师对这位同学持有偏见、斤斤计较,不够宽容与大度,这无形中会在班级中形成不良的氛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希望老师把自己当成孩子,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他们,因此,教师当面批评学生会遭到学生的抵制。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教育策略应该是不针对某个孩子进行教育,而是针对集体来进行教育。同样的,教师在对一个集体进行教育的同时, 也需要注意对个人的教育。比如:在镜头二中,班主任希望通过文明礼仪评比活动来带动个别孩子的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在文明礼仪评比活动中,应该发现好的榜样,并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让全班的同学都来关注。同时,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会得到表扬的,从而在集体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明确的教育引导会使个别孩子有意识地抵制那些不好的行为。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既体现出了教育者对个人的教育与影响,又体现出了集体对个人的教育与影响,而这种教育与影响对于集体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同时的、平行的。

团体动力学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教育单位,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化群体,其间蕴藏着巨大的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潜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多元,独生子女现象凸显,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镜头一】:初一刚入学,x老师接手这样一个班:学生们不会站队,直到所有的班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外边站着,因为总有几个人站不直,进了教室又交头接耳说小话,搞小动作,根本谈不上课堂纪律;

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基础差,有个孩子想写:祝亲爱的老师生日快乐!还要班长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有个孩子,看到一个女生书包里有5元钱,他竟然和另一男生打赌拿出来分了,而且还连续两次跑来告诉老师说:某某拿了女生的钱......诸多现象,让老师很无奈!据说是小学的“精英”都在这个班。班主任老师选择了分别谈话,各个击破的策略,但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班内问题不断。(班级管理解冻)【镜头二】: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老师改变了策略,严格管理。先后制定了许多班规,贴在墙壁上,加强了评价,违反了规则,就扣分,想以此转变班内懒散的习气。刚开始还好,一周过去后,他们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根本不在意扣分,更有甚者,破坏公共财物,还说,自家有钱,赔得起!(管理作风民主)【镜头三】:某美术老师在学校急缺班主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学生对科任老师本来就不买账,她该怎样发挥自己的长处,迅速让学生接纳呢? 以上三种情况,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经常遇到。也可能不自觉的就在采用上述的方法。面对个性愈发张扬,责任心、爱心略显不足的学生,若班主任以完成计划、便于管理为目的,把学生视为管理中的客体,自上而下地强加给学生,本质上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也阻碍着班级的健康发展。改变班级管理现状,亟需实施高品质的先进的班级管理。即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扬弃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建议大家多学习团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 “团体动力学”,是一种对团体本质的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对团体形成发展的影响等。卡特·勒温Kurt Zadek Lewin(1890,9—1947,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是第一个研究群体动力以及组织发展的研究者。

一、领导作风与团体发展 勒温认为:团体的本质在于其所属成员的相互依存,而不在于他们的相似或差异。也就是说,团体的结构特性是由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单个成员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中,他对从事团体领袖领导风格类型与团体作业绩效关系有着如下研究。他以类似童子军群体作业的方式进行研究,将被试分为条件大致相似的三组,各组作业活动相同,惟各组领袖的领导风格分为三种类型:

独裁型领导(authoritarian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领袖个人决定,群体中所有成员只能依令行事,不容许有任何异议。

民主型领导(democratic leadership):群体的一切活动,由领袖和群体成员共同讨论后决定。在讨论过程中,领袖以群体成员之一身份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力求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放任型领导(laissez-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所好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

在独裁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生;

在放任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当实验中故意对各小组展开攻击时,专制小组显得士气低落,并有分崩离析的倾向,而民主小组则比受攻击前团结得更紧密。

由此我们想到,在【镜头二】中班级建设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在与任课老师、学生充分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分阶段制定个性化的班级发展目标和方案,一起讨论与建构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学生一道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从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团体与行为改变的研究 通过对团体对其成员行为改变的影响做得系统研究发现,团体决定比单独做出的决定对团体中的个人有较持久的影响。如果首先使个体所属的社会团体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通过团体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这样做的效果远比直接去改变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更好。反过来,只要团体的价值观不发生变化,个体就会更强烈地抵制外来的变化,个体的行为就不容易发生变化。

勒温在这种实验研究的启发下,提出了改变团体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解冻”,即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与团体过去标准的关联;

第二阶段引进或制定一个新标准;

第三阶段是“再冻结”,这是建立在新标准之上的一种重新建构。在所有的这三个阶段中,个体都要参与团体的决定,这样比只是向每一个个体提出改变要求要好得多。

由此我们想到了【镜头一】中的情形,面对这样一个新构成的班级,班主任老师与其煞费苦心的分别交流,还不如加强对全体的管理,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尽量不提孩子们曾经的不好表现,而是与他们一起畅想初中的生活,商议新的规范,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三、团体凝聚力的产生 团体动力学认为: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分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团体内各成员间交往的障碍或团体内每个个体的目标和团体目标间的冲突;

内聚力则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间的正效价或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求得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进行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勒温及其学生通过系列性的研究发现,团体的内聚性是由以下三种基础而形成的:一是个体由于对其它团体成员的喜爱而喜爱团体;

二是由于团体成员资格能赋予成员以一定声望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

三是由于团体是达到个人目标的手段而使团体成员喜爱团体。他们发现,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越能够力求意见一致,越是密切结合的对象也越受团体讨论的影响。

基于此,我想在班级形成时期,我们可以花大精力营造团体小组。遵循小团体原则,人数在4-6人之间,自愿组合为主、教师安排为辅,男生女生相搭配,“优生”“差生”相搭配。小组讨论诞生组名、组徽、甚至可以是组歌,将小组照片张贴在明显的位置,从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在小组活动中,每位小组成员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的分工明晰化、具体化,从而将每个人的目标与小组目标建立联系,由此,凝聚力就会逐步提高。

如果【镜头三】中的美术老师,能够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创设美好温馨的班级,营造小组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效果会更加凸显。

总之,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的目标是通过行之有效和形式新颖的活动促进班级组织的构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精神,树立良好的班风,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进而为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打下基础。

科学了解学生的理论基础 ——班主任科学教育观的基础是学生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完整的人;

要保持坚定的学生立场。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人;

不要问学生是否聪明,而要观察他们在哪个领域表现出了聪明;

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的发展矛盾及主要任务。艾里克森的人格阶段发展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发展路线图。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这样的场景恐怕不难看到:

【镜头一】:父亲对刚刚上小学的儿子明明说:“如果你不再跟小朋友打架,我会更喜欢你。” 【镜头二】:初一年级各班在征集班徽,小林同学画了一个猪头交了上去。班主任认为他的态度太不严肃了,很生气。心理老师建议班主任先询问一下小林“为什么这样做”。

让我们看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会如何理解类似的事件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不同于心理动力学与行为心理学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强调人类自由和个体独特性的价值。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

马斯洛需要层次示意图(见下页):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个体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才成为动机的有效力量。第一类“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生长需要个体会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倡导“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这个疗法中,治疗师对来访者采取“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机能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学中,罗杰斯倡导师生关系中的真实、信任与移情理解,认为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处于决定地位。

真实 “成为真实的自己”是罗杰斯理想的人生。对教师而言,真实意味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个人;

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个人。教师既能接受学生成功时的喜悦,也能接受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的彷徨和害怕;

既能接受孩子的自律自觉,也能接受孩子偶尔的分心、叛逆。这种心理环境可以给学生以充分的安全感,从而成为真实的自己。

信任 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不附加理由的珍爱和关怀;

把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人;

并相信学生内心具有自我完善的意愿和能力。在这种态度指引下,教师积极地、不带成见地面对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从而发现他固有的意义。

移情理解 教师按学生的真实个性接受他,能够依据学生自身的情感逻辑来理解他。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有真切而全面的体会、理解,能够做到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和他(她)自己。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从来不怀疑,并以合适的方式告诉学生他有充分的能力与意愿分担学生的感情。

罗杰斯指出,这三种态度的核心系于一个信念,也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向积极的、善的、强大的、建设性的方面发展的能力。“如果我信任人类个体具有发展其潜能的力量,我就会给予他(她)大量的机会,允许他(她)在自己的学习中选择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路线。”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做一名人本主义者,怀有一种积极的人性假设,才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真诚、坦白,给学生发展的自由。

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开始提供的案例,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镜头一中的父亲,对孩子的态度附带着一个条件:“不再跟小朋友打架”。这样的附带条件不是绝对地不能提,但是一定要格外注意: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孩子的关怀与尊重总是,一味地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儿童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被迫放弃自己的评价而用外来的标准进行评价。但儿童的经验与自我之间很有可能出现不一致,这时会产生焦虑;

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自身来处理经验,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面具后面走出来”,从而“变回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因此,我们强调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或许我们可以说:“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学生),所以我们爱你;

但对你打架这个行为我们不喜欢。” 镜头二中,心理教师没有像班主任那样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做出道德判断,而是关心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动机”和“目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肯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才有可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当然,学生会否说出真实的想法,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足够安全。

积极心理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班主任们在工作中也面临很多困惑,一些过去常用的方法现在不太管用了,在班级教育中付出了很大心血,但有时收效甚微,让老师们常有挫败感。

【案例一】:某小学王老师新学年担任了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一个学期即将过半,但班级存在的一个问题让这位青年教师很头疼,具体表现在每天从早上一进教室同学们安静不下来,从早晨到中午吃饭,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同学之间高声交流、说笑。让人感觉这个班总是很热闹。作为班主任他多次强调纪律,但始终不太见效,于是他对学生由耐心的教育逐渐变成了高声的制止,但是随着他声音的增高,学生们的声音更大了…… 王老师不禁感叹,这个班学生的能量太大了,这让他这个年轻的小伙子都有点招架不住了。

【案例二】:担任小学低年级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喜欢找老师告状,于是课间无论是在教师办公室还是楼道里,老师们常会被学生围着来告状。张老师这个学期担任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她让学生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每天记录班级同学的不良行为。这个方法施行了一段时间,问题并没有很好得到解决,反而告状现象更严重了。

【案例三】:某示范校,新学期刘老师担任了高一某班的班主任,一个学期后班级状况让刘老师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班级汇聚了从不同学校考来的尖子学生,个个都很优秀,班级的学生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

忧的是这些优秀的学生们都很有个性,对周围同学为人处世的方式比较挑剔,因此,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够和谐,班级缺乏凝聚力。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刘老师陷入了思索…… 【案例四】:某中学青年班主任赵老师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她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表扬学生,没想到学生们反而不领情,对她说:老师您别拿我们当小孩了,这对我们来说太小儿科了,没用。赵老师很困惑:批评不行,表扬也不管用了? 面对上述现象老师们会有不同的思考与解决方式,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会有很大启发。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

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要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积极力量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它不仅是一种静态的人格特质,还是一种动态的心理过程,能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做出合理选择。

二、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寻求问题的积极意义,一是多方面探寻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二是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

首先是多方面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个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原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看它,即我们心理上怎样去归因。如果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暂时的,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反之则会出现消极的态度。

其次,所谓消极向积极转化,很多时候更主要的是指人们要从消极(不幸或困境)中寻找到某些积极意义。

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们再来重新分析上述案例:

案例一中年轻的小王老师面对学生在教室中始终不能安静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关注学生的积极力量。对于学生们的表现重新解读,这个班的学生们性格特点以外向居多,因此表现得热情好动。同时刚刚进入学校,规则意识尚未完全确立。这样去认识,教师需要做的是接纳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分清场合,发挥优势。比如,不久后的年级拔河赛中,鼓励同学们积极投入,为班级鼓劲;

告诉学生在中午吃饭后大家可以到操场上尽情放松。教室是学习场所,要保持安静。一段时间之后,王老师欣喜地发现,自己和学生说话的声音变小了,学生反而能安静下来了。

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能够发现并多与孩子交流其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孩子才能真正克服自己的缺点,并取得进步。

案例四中赵老师的困惑,这个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发是,它所倡导的“积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整天拍手称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良好祝愿,甚或是一种光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社会成员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为全体成员寻找或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的社会氛围),使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力量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并进而培养全体社会成员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发现并培育学生积极力量对于老师来说既是理念也是一种能力,老师们在表扬中是否关注了真正属于每个学生的积极品质(甚至是他们自己忽视的)。

案例二中张老师的困惑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关注什么,我们又引导学生在关注什么。以往我们教育者常常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以纠正这些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归宿。这样在教育者的眼中就没有人,只有去而又生的人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使教育表现出典型的非人性化特征,把人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只会对外界强化刺激做出反应的物,也即只有当你指出并纠正了他的缺点和问题,他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改正并取得发展。

这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关注人的积极力量,这既是对人性的尊重和赞扬,更是对人性伟大的理智理解。教师从自身做起,引导学生关注积极,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一个方法。

案例三中的刘老师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没有简单地批评学生,而是召开了一次“性格与人际交往”的主题班会,通过性格的分类使学生了解每种性格各自的特征,以及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现实生活的行为特点,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积极品质,激发学生完善自我,接纳他人的愿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总之,积极心理学促使我们思考,仅仅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促进人的成长显然是不够的。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无能为力时,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方式试试呢?我们至少还有解决问题的希望。

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就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要将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但学校在培养社会公民的过程中又呈现出多种形态。

【故事一】: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内学生各个学有所长,各有特长;

班级内也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集体使每名学生都得到了个性化发展。

【故事二】:某研究人员到一所普通初中校的初二年级,请任课教师找出年级里最淘气、最难管、最没出息的学生。老师们一共找出来十二名学生。研究员让老师们为每一名学生找出一条优点,然后全体任课老师都去有意无意的去提示、暗示、发挥这名学生的优点。一年后,这十二名学生中九名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三名有网瘾的学生中两人戒除了网瘾。

【故事三】:一名政治学科老师发现某男生在课上偷看卡通画故事书,他并没有在课堂上当众批评该生,二是课下将其请到办公室,了解了情况,让学生帮他画几幅教材上的漫画,留作讲课用,学生欣然答应。又过了些日子,老师又让该生将后面教材内容画出漫画并讲给同学听。慢慢的,学生的绘画水平提高了,更主要的事,上课注意听讲了,学科成绩也提高了。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育者就是要发现、发掘、发展其智能优势,实现其个性化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这背后所依据的,就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宗旨是在研究人的智能功能的多元结构,创建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人类心灵全面而充分地发展。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方式。这使现代教育可能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和音乐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坚定地认为: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区分的只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八种智能表现出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

有人显现得较早,有人显现得较迟。受到良好的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开发,反之,遭遇不良教育,某些智能得到压抑,甚至摧残。

多元智能会随人类文化发展而演变,所以将来的多元智能可能不止八种。

传统的教育侧重的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开发和评价,使相当多的学生潜能被忽视、被压抑,而“多元智能”理论为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开发潜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指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空间智能。所谓空间智能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智能,具有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且能把所知觉到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能力。

3.身体运动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一个人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去创造出或改造出一些事物。

4.人际交往智能。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能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就是人际交往智能。

5.内省智能。内省智能作为多元智能中的一种,就是指认识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6.自然观察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包括观察、反映、联结、条理化、综合以及联系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知觉。

7.逻辑—数学智能。指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

8.音乐智能。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许多个别差异,个人的智能光谱就各如其面,人人各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人类创新进步、成功、快乐的因素,都可从发现自我多元智能的可塑性开始。

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心灵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由于这些智能都是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社会所高度重视的,多元智能培育正是适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其目标是真正考虑到个别差异,进而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一旦我们有多元智能的观念,便可以学会用较为宽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来发觉孩子的不同潜能,同时增强了人们对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可能的信心。

了解多元智能,教师就不会落入过去传统的“只求考试成绩好”的桎梏中,而忽略孩子的其他能力;

甚至也不会因此给自己和孩子过多的压力和期待。因为懂得适才适性,不仅让孩子能尽情探索和发挥,也让自己成为快活轻松的教师(或班主任、家长)!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也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它告诉我们:仅仅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智能是不全面的,“差生”是那些其它优势智能没有得到重视的学生,“差生”的标签使学生有更少发展智能的机会。

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也让我们为转变所谓的“差生”多了几种策略。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差生”的智能,处理好优势智能发展和一般智能发展的关系;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此引向成功的有效的教育教学;

变“学生适应学校”为“学校适应学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正如袁贵仁所说:我们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的学校,就会多一批好的老师,多一批好的学生。这应该是对多元智能理论应用的最好的诠释。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案例: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学生的身体会发育,同时他或她的人格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这些6—18岁左右学生的内部世界,究竟面临着什么?又需要教师做些什么呢? 【镜头一】:晶晶升入小学中年级后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家长严厉地批评了她。晶晶觉得自己很笨,不如同学们,很不开心。

【镜头二】:初二学生小张很想有更多的朋友,但是同学们都不太爱与他一起玩,认为他太爱出风头。原来小张在课堂上,总是抢着发言,有时一道题老师刚说完,他就把答案说出来了,害得其他同学都不能很好地思考。可是小张本人却认为自己很积极,很爱学习。小张对“为什么大家会这样看待自己呢”这个问题很困扰。

【镜头三】: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最近接待了一位高一新生志鹏。他在原来的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但是升入新学校后,志鹏突然发现身边的同学都那么能干,不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他们,而且在一向自鸣得意的体育比赛中也很难拿到好名次了。志鹏觉得自己很苦恼。

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站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三位同学都面临着同样的课题,即解决自己的心理社会冲突。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强调社会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种危机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完成这些发展任务,去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

但是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完成,就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下表简单描述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 大致年龄 发展阶段或 心理社会危机 有意义的事件和社会影响 出生 ~1岁 基本信任 对 基本不信任 婴儿必须学会相信别人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照顾者表现出拒绝或前后不一致,婴儿可能认为世界是危险的,这里的人是不可信或不可靠的。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照顾者。

1~3岁 自主 对 羞耻和疑虑 儿童必须学会“自主”——自己吃饭、穿衣、讲卫生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儿童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父母。

3~6岁 主动 对 内疚 儿童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责任。有时候,他们的目标或行动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是冲突的,这些冲突可能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地解决这个危机要求达到一种平衡:儿童保持这种主动性,但是学会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利益和目标。主要的社会动因是家庭。

6~12岁 勤奋对自卑 儿童必须掌握必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在这一阶段,儿童经常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如果很勤奋,儿童将获得社会和学习技能,从而感到很自信。不能掌握这些技能会使儿童感到自卑。主要的社会动因是老师和同伴。

12~20岁 同一性 对 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他们必须建立基本的社会和职业同一性。否则他们就会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社区中的同伴。

20~40岁(成年早期)亲密 对 孤独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与他人结成爱侣或同伴关系(或共享同一性)。没有建立亲密关系会使个体感到孤独或孤立。主要的社会动因是爱人、配偶或亲密朋友(同性或异性)。

40~65岁(成年中期)繁衍 对 停滞 在这一阶段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衍。他们要承担工作和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责任。“繁衍”的标准是由文化来界定的。不能或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或自我中心。主要的社会动因是配偶、孩子和文化准则。

老年期 自我整合 对 绝望 老年人回想过去的生活,认为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或者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个体的生活经验,尤其是社会经历,决定着最终的生活危机的结果。

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我们再来重新看看上述三位同学面临的情境以及他们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镜头一中的晶晶,正处在小学阶段,心理社会危机是“勤奋对自卑”。小学生的自我认识主要依靠外部的重要他人的评价。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学生时要“表扬努力”,即关注过程,肯定学生的付出。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就要无条件地肯定;

不要仅仅关注结果,尤其不要在学生的不理想结果出来时简单地批评他们,否则可能会造成他们“我这个人不够好”的自我认识。一些退缩的行为可能跟这样的认识有关。

教师、家长不是不可以指出学生的不足,但一定要肯定学生作为“人”本身和其他学生同样好;

指出不足的同时,还必须给予学生有针对性帮助,比如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或在学生能理解的基础上对其学习方法、做人处事的原则进行具体指导。

如果给予晶晶具体的学习指导后,晶晶的学习成绩有提升,就会极大地提高她的自我效能感,使其愈加自信,并不断在学习上努力。这样的积极体验也有助于她形成并保持对待生活的勤奋态度。即使晶晶的学习成绩短时间内无法提高,或是因其他原因,造成她的学习成绩的确不如他人,教师、家长对其付出努力的肯定,对其发展过程的关注,也会使学生不片面地依据结果评价自己,能够形成较为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把“我的学习成绩不够好”和“我(这个人)不够好”区分开,同样可以顺利完成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有信心成为“最好的自己”。

镜头二中的小张同学面临着“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致。能够开放性地面对他人对自己的不同评价有助于个体形成较为全面的自我认识。有些班主任或心理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同学眼中的我”和“父母眼中的我”的小调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间的异同,并思考面对不同的评价是选择坚持还是适度调整自己,有助于帮助学生积极地探索自我,更好地完成“同一性”这一发展任务。

镜头三中的志鹏面临着的既是一个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是一个完成“同一性”任务的问题。不过和小张不同,他需要做的是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予以整合。教师和家长如果能适当提前进行一些辅导,如和学生提前探讨“新阶段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前的学生有什么经验可供借鉴?”以及“如果你有疑问,谁会帮助你”等话题,会有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志鹏选择了去心理老师那里求助,是非常积极、科学的对策。如果能够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梳理淸,找到新的自足点,志鹏还可以畅想“未来的我”。在这样的自我探索中,志鹏的人格会得到完善。

面对着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更关注的是“逆反”或与“异性交往”的问题。实际上,此时同一性的获得是更为深层次的成长话题。在探索同一性的过程中,青少年对自我更加关注,会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

可能出现对自己过高的估计,因此抗拒家长和教师的约束;

与此同时,也会在其他方面过低地估计自己,在一瞬间体会从无所不能的高亢到一无是处的沮丧。在如此“疾风怒雨”中,青少年必须整合有关自我的种种信息,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在这个位置中,青少年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如果青少年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一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也有一类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这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这是一些骚乱和攻击的内在原因。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对中小学教师的启发,主要有:

一、要关注学生现阶段心理社会发展的任务或危机 小学教师要扶助学生完成“勤奋对自卑”的任务,培养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和学习充满兴趣、肯于不断努力探索的学生。

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允许、鼓励学生的探索与尝试,借助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帮助、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成长。

二、要关注学生的过去与未来 学生现阶段的某些问题有可能是上一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未能很好地完成所造成的。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着学生的不足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和耐心。既然不足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并且大部分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作为教师,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能做的事”。既要最大限度地“弥补”过去阶段的缺失又要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局限,避免教育“万能”和“无能”的极端态度。

同时,教师要放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尽最大努力促使学生完成好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下一阶段顺利发展做准备。

三、给予学生温暖的支持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十分强调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很容易被接受。在教育实践中,这一理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而且有利于教师、家长自觉地对学生采取更加理性、更为科学的教养方式。

道德发展阶段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道德思想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案例1】:小华和小齐是同班同学,在学习上是老师给结的一帮一的学习对子。下午放学时,小华的作业没有写完,老师让小齐监督小华写完作业交了在走。天快黑了,小华作业写得很慢,小齐很着急。小华对小齐说:“要不然你替我写吧,不让你白写,写一道题我给你一元钱。” 【案例2】:某中学门口经常有社会青年和学生要钱,不给就采取恫吓及打骂等手段,使得个别学生心神不宁。下午第一节课后,周杰告诉刘全说:“晚上门口放学时有人劫你要钱,说不给和你没完”。刘全说:“我也别等放学让他们劫我,我现在就去和老师请假,说肚子痛,这就回家。” 【案例3】 :职业学校的几个同学休息时在学校门口附近的小巷内抽烟,被本班的班长看到了,几个同学围着班长说:“千万不许告诉老师我们抽烟了,班长说我肯定不告诉老师,一个同学说,那也不行,给你点上一根烟,跟我们一块抽,抽几口再走。” 【案例4】:为了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60周年,班级组织义务劳动,到长途汽车站做卫生大扫除,创造清洁的卫生环境。当明明同学和妈妈兴高采烈的讲述明天不休息,参加义务劳动时,妈妈和他说,明天咱们全家去春游,你就和老师说;你发烧,去不了,星期一上学我给你写假条。

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于这样的道德选择两难问题,而学生正是在经历和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班主任老师作为同学们的贴心人,在指导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是,就应该掌握一些相关的道德理论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科尔伯格首推道德两难法(两难故事法)很好的阐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规律。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科尔伯格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芝加哥大学,2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问。科尔伯格终其一生专注于研究道德认知发展问题。因此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发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

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对发展性辅导在道德和人格辅导上是一个极大的支持,为教师增添了信心并指明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发展性辅导乃至整个学校心理辅导、咨询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1 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熏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教师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孩子)对道德价值上互相冲突的两难故事进行讨论,使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他们的道德陈述中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他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考虑到儿童是选择服从,还是选择需要,还要看儿童对这种选择的说明和公正性。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和倡导这一方法,是科尔伯格早期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科尔伯格确定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主要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

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是从行动的结果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的。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阶段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首选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他们道德判断的理由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他们凭自己的水平做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并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的就好,不利的就不好。好坏以自己的利益为准。

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上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这一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3,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意识到了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儿童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3.后习俗水平(原则水平)。这一水平上的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理会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阶段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在前一阶段,个人持严格维持法律与秩序的态度,刻板地遵守法律与社会秩序。而在本阶段,个人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一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上、道义上较辨证地看待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道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

教师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是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的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树立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是优秀班主任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班主任应当确立的教育观念 ——学生是真正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是自主建构和有效引导的过程。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因而班主任老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尊重学生,建立关怀性关系。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教育意义的学校生活,在生活中促进学生真正的道德成长。

主体教育 元旦就要来临了,一班的张老师为了给学生过一个新年真是煞费苦心,不仅准备了很多的游戏节目,而且准备了很多的果品,元旦庆祝的那天同学们高高兴兴吃得好也玩得好,六一活动有序且没出什么事,张老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满意。二班的情况是这样的,班长过来请示王老师元旦的过法,王老师说:“这是你们的地盘,你们是主人,主人自己说了算”。“如果过火了,您不会怪我们吧?”“放心吧,你们大胆的组织,不过一定要有意义呦。有什么事有我顶着呢,我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出色。”同学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家共同为庆祝六一而忙碌,他们自编小品、相声,极富感染力。元旦那天教室丰富多彩,节目异彩纷呈,同学们全心投入到节日的庆祝活动中,王老师看着他们由衷的高兴。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里,张老师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普遍,尽管我们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保姆式、灌输式的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导。因此主体性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素质的过程 ,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以学生为本 ,把主体性发展作为教育首要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主体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并承认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视为真正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旨在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活动,从而使他们成为自主的、能动的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主体性教育理论首先是对教育的可能性提供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本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观念,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发挥和发展人的主动性观念等,其次是对教育实践的一种价值选择,这种选择就是教育成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把人发展成为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

主体教育策略:

作为班主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

一、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是主体教育的基础 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依靠内驱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情,独立、完美的人格,使每个学生成为优秀的自我。在班级的管理上,班主任要把重点放在“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学校中得到最好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品尝成功的快乐,创造机会让他们脱颖而出,在班级的自主管理中茁壮成长。

在教育中教师必须弘扬主体性教育思想,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信念。

二、构建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主体教育的关键 传统的班主任是这样的:班主任角色定位是班级这个小家的家长,无论任何事情、任何决议都由家长来决定,凡是事必躬亲。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学生就成了听任安排、缺少主观能动性的“顺民”。

现代班主任是这样的:真正视学生为班集体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让自主教育唤醒和发展人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的主人——在班级民主管理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级是每个学生的,他们才是班级的主人,因此,要让每个学生进入到班级决策当中,无论是班级目标的制定,还是班干部的产生;

无论是贯彻执行,还是检查评比;

无论是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还是每人应该承担的义务,都要通过民主决策,让他们体味到自身的价值。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的意识,成为名符其实的班级主人。

每个学生都为班级承担责任——在承担责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魏书生的从教经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他的班级实行岗位责任制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主体发展的可能。学校的每一件事都应该具有育人功能,实行“事事有人做”,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还应注意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调控。自主管理并不是意味着老师什么都不管,一切听任学生。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宏观上整体把握班级的发展方向。在宏观上指导学生,使班级朝着一个明朗而又进步的方向发展。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方式是主体教育的有效手段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旨在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在教育主体的和谐共生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培养学生对话兴趣和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活动情境,加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人格尊严的人,通过积极参与对话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沟通,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师生之间不是自上而下的“授——受”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坦诚说话的勇气,放弃专制的要求,让学生有安全感,教师给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学生是一个独特而真实的人,把他们看作有着丰富潜能和极大发展可能性的人。另外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师生交往中教师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学会耐心的倾听,不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第四,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世界的批判性认识,形成原创性观点,不人云亦云。

作为班主任,我们只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有个性、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并且,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生命焕发活力,我们的教育才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尊重教育 【案例】:电视连续剧《九班的故事》是根据马铭同志的长篇小说《四十八颗星座--九班的故事》改编的。剧里讲述的是班主任宋祖慧与九班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初一•九班因考试成绩全年级倒数第一,被教导主任称之为“杂牌军”,外班学生都不愿意与他们班的学生交往,甚至不少老师和家长也对九班的学生有偏见。宋祖慧老师接手这样一个班以后,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因为不能忍受七班学生对九班的“侮辱”,李胜利同学一脚踢坏了七班教室的门,教导主任要处分他。而宋老师认为,这件事情应该与故意损坏公物有区别。在处理这个问题的事情上,宋老师通过班会发动全班同学一分为二地分析此事。通过班会,李胜利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了深刻的检查。通过家访,宋老师发现李胜利同学爱好足球,并且脚的爆发力还特别强,于是,宋老师就把李胜利同学当成自己的儿子托人送进了业余足球队,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正是由于宋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学习成绩不足与其他方面的表现区别开来,细心呵护积极向上的因素,让全班同学正确全面看待自我,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经过宋老师和全班同学的不懈努力,九班在拔河比赛中取得了胜利;

在文艺汇演中赢得了喝彩……这一系列的变化推动了整个班级的全面发展。最后,九班不但取得了学习成绩的大幅提高,还取得了许多其他方面意想不到的巨大进步和成就。

分析: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既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也要按人的个性特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培养。

由于在以前的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生学率,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从心理上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基础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普通中学变成了“升学工厂”。它不仅阻碍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损害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升学教育”的指挥棒下,过早专业化与片面发展,造成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的严重缺陷。

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全人类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挑战。社会不仅需要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

恩格斯曾这样赞叹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这是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推动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的那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为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由于遗传因素、成长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等方面会有所侧重,这意味着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对我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尊重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爱的诠释。谁懂得了尊重,谁就将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尊重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因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需要,时时处处以促进发展为目标。

尊重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心智和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充分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

尊重教育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班主任工作既要针对所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共同点展开普及性的班级管理,又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各自的特性调整班级管理的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智力、需求。在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综合发展的大前提下,也要认识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班主任不能把所有学生看做完全一样的人,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否则,会使许多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失去信心,缺乏积极主动的主体参与意识。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差异;

没有尊重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我们来说,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把握这样一条原则: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接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

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

沿着学生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只要用心大家都可以掌握,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英才。

生活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教育的主战场,讲授是学生教育的主要方式,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小学这种教育现状,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逐渐湮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镜头一】:参加兴趣小组是不务正业 张老师是某城市高中的班主任,非常爱岗敬业,教学水平和带班水平都很高,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深受广大家长的拥护和爱戴。但是,他们班却又一部分同学不买她的账,经常给张老师出些难题,制造些麻烦,学生评价老师时也给打很低的分数。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张老师不支持学生参加学校和校外的兴趣小组是重要原因之一。张老师始终认为,高中是学生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文化课学习和学业成绩是主要内容和硬性任务,学生必须集中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否则就是不务正业。具体表现是,学生中午吃完饭必须马上回教室休息,绝对不能去参加合唱团、街舞社之类的活动,也不能在体育场打篮球、踢足球,周末参加艺术班的同学也经常被找谈话,希望能够回归学业发展。

【镜头二】:社会实践是安全的隐患 按照国家课程改革文件精神,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纳入了国家必修课程,但是,很多学校和班级不能完成社会实践和必修课程的时间要求。因为社会实践不是国家考试的内容,因为社会实践会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因为社会实践还可能挤占学生发展学业的时间……但是,经过学生问卷广泛调查,社会实践是学校多种教育方式中最受学生欢迎的类型。

【镜头三】:学生道德是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的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是在人际交往和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但是,学校和班级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主要方式是灌输,主要艺术是讲道理,因此,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差。可是,这种现状我们早已习惯了,适应了,麻木了。交往和活动在学生道德成长中的作用始终不能收到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镜头四】:学校应该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处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学校组织结构内容,班主任是专门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师。但是,一种客观现实是,学校和班级天天都在讲道德教育的大道理,天天都在处理各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事件,天天关注这些细枝末节,而最受关注的价值观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没能得到重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和家长群体没能成为道德的榜样。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从价值教育、榜样教育、体验教育、氛围教育入手,积极创设有道德的榜样、舆论和生活,让所有人都在有道德的生活中学会道德,形成品德。

以上几个教育镜头和视角给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巨大的启发,生活应该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方式,交往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积极践行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其核心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

教育寓于生活之中,生活之中蕴含着教育;

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生活教育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张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生活是好教育;

坏生活是坏教育;

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

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

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

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

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

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因此,教育要回归生活、创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好的生活。

第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整个的社会都是生活场所,也即是教育之场所;

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回归社会,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

要把学生从鸟笼里解放出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任意翱翔;

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

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认为,做是教学的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反对理论脱离实践,反对填鸭灌输,反对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中小学教育工作有深刻而深远的指导意义。从班主任的视角,班主任老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社团活动;

班主任老师还要积极推进班级小组合作管理,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学生价值教育和班级舆论教育,努力让班级生活成为有道德的生活,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充分发挥班级生活和学校生活的教育价值。班主任老师还要带头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建设民主的课堂、尊重的课堂、平等的课堂、活跃的课堂,让课堂生活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巨大教育力量。

关怀教育 关怀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专业品质,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教师的育人活动中。关怀往往以各种形式表现在关涉千百万个体学生的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镜头一】: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是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镜头二】: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关怀等品质的养成,并通过积攒分数的多少给关心者划分等级,学生为荣誉而竞争关心,他们的注意力从被关心者转向他们自己。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截然相反。

学生最能真实、直接地感受到教师关怀的存在。但上述现象表明:在现实中,教师的关怀是十分难把握的,凡是不能被学生感受到的关怀都是无效的关怀,无效的关怀会直接导致无效的教育。提升教师的关怀品质和关怀能力并非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现实中进一步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关怀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学会关心”这一具有国际意义的教育思潮而备受关注。诺丁斯在她的理论里围绕着“学会关心”这一中心主题,对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建设性的主张,其中就包括教师素质的变革和提升。针对目前现实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伦理精神的残缺,诺丁斯强调了教育的人性,指出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是教育的核心内涵与迫切所需。作为今日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在教育上有关怀能力的人,才能赋予学生在学习中成就关怀能力的人。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从关怀理论的视角来看,道德教育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这四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者缺一不可。

1.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并非关怀教育所独有的教育方法,在很多道德教育体系中,榜样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教师是最好的教材,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在诺丁斯看来,榜样在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诺丁斯认为,教师不需要告诫学生去关心,只需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关怀关系,从而演示如何关怀。

2.对话 对话不仅仅是双方在一起随意聊天,对话是无固定答案的、开放性的,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作为教师,不能先做出了决定,然后才来与孩子们对话。对话要给学生问“为什么”的机会,帮助师生相互探索以达成一致。对话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有可能建立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要使对话保持畅通,当事人必须充分了解对方。

3.实践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关怀的机会。关怀不会自然发生,它需要我们去计划去准备。譬如开展社区服务或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都必须是一种倡导关怀的实践。关怀能力(包括关怀的态度、品质和技巧等)要在实践中锻炼。正如民主的品质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中才能培养一样,关怀的品质也只能在关怀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4.认可 认可即对他人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当我们证实一个人具有某种品质时,我们就是看到了这个人人性中的闪光点,并且鼓励它的发扬光大。只有当我们对这个人非常了解,知道他的行为方向的时候,才能做到这一点。诺丁斯认为我们要力争在每一个遇到的人身上发现也许不能被轻易发现的可取之处和可赞美的优点。当我们认可一个人的行为时,我们要努力确认他如此行为的真实动机。认可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本质。

关怀理论以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它主张关注的重点是关怀关系的建立,而不是将关怀仅仅作为人的美德。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在师生的关怀关系中,教师要淡忘自己的职业角色,更多地把自己作为关怀者,主动付出关怀。只有当教师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这时的教育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有关怀的意愿,同时还要具备关怀的能力。

1.做好关怀者的榜样,非选择性地关怀学生 诺丁斯认为关怀者并不必然是教师,但是教师则必然应成为关怀者。教师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关怀使孩子们有安全感,觉得自己重要和有价值。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一种非选择性的关怀,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一对多的关系中,每个学生都有被关怀的需要。教师关怀学生应尽量超越个人好恶,教师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形成关怀学生的日常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2.尊重和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关怀的质量常常可以归结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质量。在教师与学生的关怀关系中,教师更多情况下是主动关怀的一方,学生是被关怀方。在与学生对话中,教师也要成为主动对话的一方,而不应等待学生主动找自己谈话。同学生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的关键环节。没有对话,教师就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行为,也就无法关怀学生。为此,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

3.善于培养学生的被关怀者的品质,保持教师关怀的持续性 有位教师曾问道:“我们知道应该关怀学生,可是我们不知道如何保持关怀的持续性?毕竟我们不是学生的父母。”这个问题也问出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困惑。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淡化自己的职业角色,强化关怀者角色。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被关怀,培养其被关怀者品质。正如诺丁斯说:“我是否能成为一位关怀者并维持关怀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被关怀方对我的回应。”因此,被关怀者是否懂得接受关怀、回应关怀,直接关系到关怀关系的维系,也关系到教师关怀的持续。学会被关怀也是学会关怀的基础。学生只有能体验到、能接受他人的关怀,才会懂得感谢、感激甚至是感恩。被关怀是关怀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关怀被学生感受到,使自己的教育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关怀品质、提高关怀能力,善于与学生建立一种能够被感知到的关怀关系。

班主任需要掌握的教育策略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养成背后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如何进行行为强化?榜样示范如何做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思潮,班主任在思想引导中如何借助价值澄清的技术来做工作?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的形成有赖于沟通的有效策略。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路径,活动设计背后有什么样的基本原理,面对危机,如何科学理性应对? 代币强化技术 在中小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行为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很多班主任对此感到非常头痛,也有些班主任在实践中探索了很多好的行为管理办法。

【案例一】:小明改掉了吃手的不良习惯 小明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最近养成了一种吃手的不好习惯。他也知道吃手不卫生,教师和父母也一再提醒他,妈妈甚至为此在他吃手的时候打过他。但是,吃手的习惯一直都没有能改掉。

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妈妈和孩子商量了一个矫正吃手习惯的方案:开始时,每天孩子吃手次数在5次以下就给予奖励,以后逐渐对孩子提出较高的要求,每天吃手次数在4次以下时才给予奖励……直至孩子不再吃手为止。

小明现在已经不吃手了,完全戒除了这个坏习惯,同时孩子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提高。【案例二】:淘淘能够按时上交数学作业了 淘淘是二年级三班的学生,平时好动、贪玩、不爱学习,各种作业也很少按时上交,这件事给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带来很多烦恼,和淘淘做了很多次沟通也没有效果,他们只好求助心理老师。

心理老师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通过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奖励机制,来帮助淘淘养成写作业并按时交作业的习惯。他们一起和淘淘开了一个联合会议,决定从按时完成班主任老师的数学作业开始抓起。

开始时,淘淘能够完成数学作业的一部分,家长就奖励孩子一种喜欢的物品,班主任也经常对孩子的行为给予鼓励,有时还在班级郑重其事地表扬淘淘;

以后逐渐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并且给予孩子一些更高级别的奖励,直至淘淘基本能够按时完成并上交数学作业。

家长和老师还准备把这种做法逐渐向其他学科拓展呢。

【案例三】:运用君子协议转化后进生 赵老师新接手初二(3)班班主任就遇到了一个教育难题,他们班有三名同学是管理的老大难,主要的毛病有上课睡觉、课堂讲话、爱耍小聪明等,时常在课堂上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他们还有吸烟和打架等不良行为,都有学校给予的纪律处分。

开学一个多月以后,三名学生一起来找赵老师开条子,希望老师同意他们参加篮球队训练(以前因为他们表现差,班主任不让去)。赵老师灵机一动,经过协商,和他们三个同学签订了一个君子协议,主要内容有“ 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说话、起哄,不能发生吸烟、打架等严重违纪行为”。发生上述行为,扣除1-10分;

如果上课表现好,获科任老师表扬,每次加1分;

每周累计扣分超过10分,停止参加篮球训练1周;

超过20分,停止训练2周…… 随着君子协议的不断实施,“三大金刚”在班中的破坏性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小了。两个月以后,赵老师还利用周末时间带他们去爬了一次山,和他们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和会谈,增进了师生情感,为进一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了铺垫。

【案例四】:运用代币制系统培养孩子好习惯 子昂是一年级新生,上课坐不住,下课爱打闹,作业完不成,卫生状况差。针对子昂的表现,心理辅导老师张老师为子昂制定了一个代币管理方案,旨在培养子昂的良好习惯。

首先,张老师和子昂商量,制定了以下代币价值单。获得一个小红花的五项行为表现为:课桌上学习用具摆放整齐;

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

课间做正当游戏,不追跑打闹;

语文作业错误较少,批改得良;

数学作业错误较少,批改得良。获得两个小红花的行为表现为数学作业批改得优,语文作业批改得优,保持座位四周卫生良好。获得三个小红花的行为表现为连续三天课堂上纪律好。

然后,张老师根据子昂的喜好,和子昂及家长一起制定了以下代币强化方案。一周为考核单元,获得5个小红花,可以玩一次电脑游戏;

获得10个小红花,可以去一次肯得基;

获得15个小红花,可以看一场电影;

获得20个小红花,可以买一张自己喜欢的光盘;

获得30个小红花,可以去最喜欢的地方旅行一次。

经过两个月的代币管理,子昂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案例五】:运用行为银行实施班级量化管理 为了实施班级学生行为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刘老师通过班级讨论,建立了系统的班级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内容涉及迟到管理、校服管理、饰物管理、手机管理、发型管理、作业管理、卫生管理、课堂管理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要求和考核标准,实施小组和个人双线量化管理。

为了强化小组合作的管理,刘老师把班级均衡划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每周统计小组成员的量化考核分数,并进行小组间的评比活动。凡是小组分数获得第一、第二名的,每个成员个人分数在自己分数的基础上加3分;

小组获得第三、第四名的,个人加2分;

小组获得第五、第六名的,个人加1分。为了强化每一位同学的行为习惯,刘老师每周对学生个人的成绩也进行统计。

为了建立班级学生行为管理的激励机制,刘老师建立了班级银行,实行学生行为代币储蓄制度。班级每个月为每位同学发放500元的自制代币,学生行为管理的考核分数按月转化为代币,1分相当于1元代币,月底进行代币结算,期末进行代币学期结算,学年末进行学年代币结算。学生代币数量,可以作为月度、学期、学年各种评选表彰的依据,也可以定期获得班费支持的代币强化物,或者班级设计的专门的奖励活动。

上述案例表明,学生行为是可控可管的,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流程和理论指导。行为主义管理理论与行为矫正技术对于学生行为管理和行为矫正有现实的指导价值,代币强化技术就是行为主义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代币强化技术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种行为疗法,后被广泛应用于指导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正和塑造。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赋予一定意义和价值的“代币”来强化目标行为,进而达到促进良好行为养成和不良行为改进的目的。

代币的作用类似于货币的作用,可以替换一些现实的物品、活动或表扬(代币强化物),因而对学生改善行为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代币是一种对恰当行为积极关注的简单而有效地手段,代币还可以实现延迟强化功能,培养学生改善行为的意志力。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可以是纸牌、硬币、小红旗、小铁牌、小红花,五角星、记分卡、点数等等,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代币强化物是代币重要支撑力量,我们应当通过访谈、问卷、试验等方法调查学生的偏好,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需要的高偏好强化物,以提高强化的效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采取文具、玩具、食物、杂志等实物强化,也可以口头赞扬、通知家长表扬、公开表扬、一日之星、拥抱、轻拍背部、等社会性强化,还可以采取和老师在一起、阅读故事、看电影、听磁带、喂养班级宠物、使用电脑、执行差事、解决数学题、授予岗位等偏好性强化。低年级相对较适合实物强化,高年级适合精神性强化。

观察学习理论 【案例】:有时候班主任很头疼,为什么自己讲的很多道理就装不进学生的耳朵里呢?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呀!其实,教师讲解是学生学习的渠道之一,学生通过很多其他途径在不断学习。

【镜头一】:班级卫生问题令老师头疼不已。虽然班主任三令五申,但学生随手乱扔纸屑的现象仍然不断。班主任决定身体力行,当他看到地上的纸屑时,总是随手捡起。在班主任的带动下,地上的纸屑逐渐消失了。

【镜头二】:为了提升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班主任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讲座,请好家长讲自己教育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同时,定期编印“家长交流”报,下发给家长。无形中,家长们学习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也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了。

【镜头三】:班级里总有一些热心服务集体的学生,班主任把这些精彩的画面用相机及时捕捉下来,并粘贴在班级里。这些画面时刻激励着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

上述现象表明:学生学习的渠道是多元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权威性逐渐下降,学生向同伴、他人、榜样学习的越来越多。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应重视学生以及家长间接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班杜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他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此相似的行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一)注意过程。榜样行为有一些重要特征引起观察者的注意,观察者通过有意注意抽取一些重要信息。一般来说,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比如:在镜头一的案例中,当班主任身体力行随手捡起地上的废弃物时,就会引起很多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就会认真观察班主任是如何做的?班主任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是很自然地捡起呢?还是带着怒气?学生也会判断,教师是演示给学生看呢?还是教师的一种道德习惯?不同的学生就会从中抽取不同的信息。(二)保持过程。如果人们只观察到他人的示范行为而没有把这些示范行为在大脑中保存下来,就不会对观察者产生影响。正如上述案例中,如果学生看到教师的示范榜样,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或者内心很冷漠,没有触及自己的心灵,教师的示范行为就不会在观察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也就不会有观察者随后的模仿行为。(三)复制过程。即在适当的情境中,把保持在大脑中的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使榜样行为再现。比如在上面案例中,当学生看到教室里的纸屑时,就会想起老师是如何做的,并在此指引下,像老师一样捡起地上的纸屑。(四)动机过程。任何人都无法复演所学过的所有动作,给予学生正面的强化非常重要。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由于面子问题而模仿教师捡纸屑的行为,但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这个行为的道德内涵,也并不能体验到这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的体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表扬与鼓励,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就会使学生的行为从外部模仿走向自我追求。

班杜拉也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对观察者具有不同的效果。班杜拉把示范分成如下几类:(一)行为示范。即通过榜样的行为来传递行为的方式,此方式在对榜样的观察学习中占重要地位。行为示范无论是对动作技能的习得,还是对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镜头一中的案例就是班主任典型的行为示范。(二)言语示范。即通过榜样的言语活动传递行为、技能的方式。言语示范在人的学习中应用范围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比如:在镜头二中,好家长通过讲座或者文章交流的形式向全体家长讲解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他家长正是从示范者的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中学习。(三)象征示范。即通过幻灯、电视、电影、戏剧、画册等象征性中介物呈示榜样的行为方式,提高感染力,扩大教育范围。(4)抽象示范。即通过榜样的各种行为事例,传递隐藏在行为事例背后的道理或规范的方式。比如:在镜头三中,教师通过照片捕捉到学生服务集体的画面,这些形象画面背后隐射了为他人、集体服务的乐趣,对学生会产生无形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比语言描述更有效,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观察学习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学习现象。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在镜头一的案例中,教师虽然三声五令批评学生乱扔纸屑,但效果并不理想。但当教师身体力行捡起地上的纸屑时,学生就会看到眼里,反思自己的行为,向教师学习,做爱护环境的人。

当然,通过观察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学到不良行为。比如:很多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打架,就在他们斗殴时打他们,这样做往往使孩子间的格斗变本加厉了,这就是消极示范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但自己却不能做到言而有信,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消极示范。这也提醒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价值澄清技术 【案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及文化意识形态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出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

【镜头一】:为响应学校组织的为“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活动,沈老师特意利用班会课时间组织了一次募捐活动。同学纷纷慷慨解囊,现场令人感动。忽然,沈老师听到了两个不一样的声音:“怎么老让捐钱?我们自己又不挣钱?”。“就是,就是,再说,这钱真的能到灾区吗?不会给郭美美买包了吧?” 【镜头二】:转眼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为了留下同窗数年的美好回忆,一本本精美的同学录在班级里悄悄流传。甚至在上课的时候也有人奋笔疾书,这天班主任王老师“截获”了一本,翻开一看大吃一惊,除了常见的祝福话语之外,还有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话,比如“早生贵子,钞票纷纷往下掉,美女脑子都坏掉”等等语言。

【镜头三】:某学校开展向雷锋学习的活动,班主任老师做过动员后,班里有同学公开表示反对,其理由如下:雷锋精神是一种几乎不可能存在的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还叫做正常人吗?符合人性的自然规律吗? 上述现象表明:面对新的形势,以教师为道德权威,忽略学生在道德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灌输和训练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统德育方法日益不符合时代和青少年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与通讯技术飞速发展,大量的信息与思潮扑面而来,各种不同的观念强烈冲击着青少年学生,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判断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改革传统德育方法,引入价值澄清技术。则显得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价值澄清学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产生较大影响的道德教育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拉思斯和西蒙等。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一个转折关头或者处理每件事情时都会面临选择。创造条件,利用一些特别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对他们今后进行正确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值澄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价值观的形成。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形式,价值观既不能也不该被硬性传授给某人,价值澄清模式的具体操作策略包括三部分七阶段。

1.选择 (1)完全自由地选择。

(2)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3)对每一个可选择路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再进行选择。

2.珍视 (4)喜爱自己做出的选择并感到满足。

(5)乐于向公众宣布自己的选择。

3.行动 (6)按做出的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只有这七个阶段完全被经历之后才算真正澄清并获得了价值观。

价值澄清应注意避免道德说教,澄清问答并不是试图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不应该按时学生迎合教师的想法回答问题,问答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独立地做出决定。澄清问答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把它自然地融入平常的谈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而不仅仅是被流行的观念及信息所影响。

以赫尔巴特和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德育模式同样也分为三个步骤,他们分别是管束(抑制儿童先天的野性)——训练(教授正确的行为)——陶冶(使其更具礼貌和智慧)。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体现在理念差异上,价值澄清的行为主体始终是学生,而传统德育模式的行为主体始终是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看到他们的不同。

某个班主任老师想解决班级中学生手机的使用管理问题。若采用传统德育模式,则相对简单,宣布相应的管束规则并找人进行监督执行即可。若采用价值澄清模式,则需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通过给手机下定义的方式,引导学生澄清内心深处对于手机功能的定位——使用工具还是娱乐工具?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讲述自己和手机之间的故事来了解不同的使用带来的不同后果,澄清私人物品带入公共空间的基本界限及相应的行为后果,明确工具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等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问答,学生就能够更为清楚和理性地做出选择。

使用价值澄清模式指导德育实践,要突出德育内容的生活性,使用性以及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价值澄清模式题材广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策略需要学生动纸笔进行,有的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还有的需要通过讨论和争辩来进行。种种策略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置于发展主体的位置。

使用价值澄清模式,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在道德成长中,学生不是被动等待接收的容器。只有真正被学生认可的道德情操,才能被学生内化。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道德教育要从“教会学生顺从”转向“教会学生选择”。因而教师有效的引导或者质疑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前面的例子中,学生说因为自己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不打算捐款,并且质疑善款的去向问题。教师不可轻易进行道德意义上的指责——说学生没有爱心。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表达爱心和经济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关系?究竟是因为经济而不愿意捐还是因为担心善款的流向而不肯捐?如果不捐款,是否可以不受其他同学的影响等等。捐款是自愿的行为,应允许孩子保留个人的看法,同时也允许孩子有思想上的斗争,这种做法的价值是引导学生做出真正意义上的选择,促进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使用价值澄清技术还要注意不能步入价值相对主义的泥潭,不能放弃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对雷锋精神的解读,既要肯定其合理性,如对世俗意义上成功生活的向往及人性固有的某些特征的理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懂得:纯粹生理意义上的生命可能会因为欲望的满足而又短暂的快乐,却难以拥有长远的幸福。人性固然有利己的因子,但也有利他的情怀,况且,我们对雷锋的判断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次“我所知道的雷锋”主题活动,让大家来探讨真正的雷锋精神的实质,新世期赋予他的新的理解等等。

总之,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采用价值澄清技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具体事件来进行相应的引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不触及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尊重个人选择的多样性,坚持道德成长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有效引导的统一,发展学生的道德选择、批判和实践能力。

有效沟通策略 【案例】: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传递并理解信息、知识的过程,是人们了解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双向的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沟通尤为重要,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着重要意义。

【镜头一】:语文课班里的小明同学被语文老师请进了办公室,班主任很是恼火:“你这个学生,一点也不让我省心,好好地又给轰出来了,又出什么事了?”小明轻描淡写的说:“其实没什么大事,是语文老师太过敏感!我就是接了几次嘴,她就气得把我轰出来了,本来我不想出来,但是她说我要不出来,她就要出来,我怕她气出好歹来,又怕耽误班里其他的学生听课,所以就乖乖出来了!”班主任看着一脸淡定的小明顿时火冒三丈,却又无言以对…… 【镜头二】:早自习,某班教室门口,班主任正在询问屡次迟到的学生迟到原因。班主任:“说说吧,怎么又迟到了?”学生一脸的不在乎:“不就是个迟到吗?您至于这么兴师动众吗?”班主任歇斯底里:“你怎么能这么不在乎呢?迟到难道是小事吗?这关乎咱班的集体荣誉,关乎咱班的总体形象,关乎……”学生早已不耐烦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打断了班主任的话头:“我知道,迟到是大事,关乎我的习惯、成长、未来……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我保证以后会尽力早起。”但在过后的一段时间里,班主任与这个学生的谈话还在如上所述上演着。

【镜头三】:班会课上,班主任正在为“雷锋纪念日”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班里学生有的低头不语,有的满目茫然,还有的一脸不屑,好不容易听完了老师的滔滔不绝,义正词严,于是几个平日里调皮的孩子接过了话头:“老师,雷锋是好,您都跟我们说了好多了,自打我们上学开始,就知道雷锋是个好人,我咋没遇见一个‘雷锋’呢?”听见同伴如此说,其他几人便开始附和:“是啊,前几天在公交车上,一个人大喊抓小偷,其他的人纹丝没动,丢钱的人一声不吭,本来小偷被一声大喊吓得够呛,这回倒好,对着大喊的人质问起来,‘雷锋’被吓住了,您说咋办?”……一时间班会课想起了一片唏嘘,班主任一脸怒气的说:“你们现在的孩子咋都这样呢?气死我了,雷锋多好一个人啊,都让你们给糟践了……” 上述几个场景,想必有的班主任并不陌生,而且曾亲身经历,本以为“说话”即为“沟通”,“沟通”也就是“说话”而已,有什么难的?在我们的班级日常管理中,在我们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持这样几个观点,其一,沟通不是太难的事,我们不是每天都进行沟通吗?其二,我告诉他了,所以我已和他沟通过了。其三,只要当我想要沟通时,才会有沟通。正是我们曲解了沟通的含义,才会走入沟通的误区。其实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市场发展的风起云涌,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多变,要想自如应对,就必须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为班级的良性发展扫除障碍,为学生发展创造契机。

PAC理论是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简称,将人分为三种心理状态:父母、成人、孩童。其中P(Parent State)表示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其言语和行为往往是支配性的、评价性的、批评性的;

A(Adult State)表示成人状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其言语和行为往往是不卑不亢,充满自信和理性,具有平等精神;

C(Child State)表示儿童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其言语和行为往往是不成熟和自发性的,表现为急躁冲动和缺乏主见,遇事盲从。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哪种心理状态占优势,在沟通中就会出现哪种心理状态和行为。

这三种状态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则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成人自我状态的特征是客观与理智,一般能与人平等交往。儿童自我状态以冲动、偏执为特征。由于“成人”心理状态表现为客观的和理智的,它不受“父母”“儿童”心理状态干扰。因此,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理想的相互作用应该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相互作用有时是平行的关系,也常常会遇到交叉的相互作用。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培训,目的在于让教师了解与他人交往中,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出自哪一种心理状态,然后争取消除信息交流中的心理障碍,避免发生交叉性交流沟通,使信息畅通无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过程中,要让班主任首先了解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尽量以成人的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姿态和行为对待别人,同时作为管理人员,要鼓励和引导对方进入成人的自我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应该有,由于成人处事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我们班主任在平时多与孩子打交道,人际改善策略之一就是与学生进行“平行型交往”,避免交叉型交往;

策略之二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形成AA交往,策略之三先采用平行型交往缓和矛盾,再以自身的A状态激发对方的A状态。正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自说自话、自想自事的现象了? 每一种心理状态都不是绝对的好或绝对不好。父母心态有权威、主观的一面,也有关心、爱护的一面;

成人心态有客观、理智的一面,也有刻板、冷漠的一面;

儿童心态有幼稚、冲动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人的心态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调整的。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班主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有直接影响、也是最大的影响。良好的心态结构和恰当的行为表现有利于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应当以PAC理论为指导,根据工作内容和场合的变化,随时进行心态转换,并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以成人心态为主,用成人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扮演教师角色。班主任作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评定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此时,班主任必须客观、理智,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在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中,班主任应当以父母心态为主,用父母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扮演父母角色。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应当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把学生的饮食起居、吃穿住行挂在心上,尤其是在学生生病时,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自觉的、普遍的、持久的、细致的。

在活动过程和娱乐环境中,班主任应当以儿童心态为主,用儿童心理支配自己的行为,扮演朋友角色。这里所说的儿童心理特指天真、活泼、真挚、可爱的一面。在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中、在远足路上、在自然界,班主任应当像儿童一样天真、活泼,暂时放弃教师角色和父母角色,把自己融入到广大学生之中,使自己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大朋友。此时,班主任应当跟学生一起玩、一起乐,一起“放纵”,使自己和学生的心理都能充分放松,玩得尽情尽兴。

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僵化的心态结构都是不可取的。如班主任对学生关心、爱护固然是正确的,但爱而不严,就会袒护学生。正确的做法是从父母心态过渡到成人心态,爱严相济。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正确的,但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却要求班主任要批评从严,处理从宽,即从成人心态过渡到父母心态,严爱结合。班主任与学生交往密切、打成一片并不是坏事,但如果班主任在与学生同玩、同乐的过程中,丧失原则,严重违章违纪便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儿童心态和成人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总之,班主任不应当固守一种心态结构,以不变应万变,而应当始终保持动态的心态结构,以变应变。

综上所述,班主任应当善于自我调节,因人、因事、因时、因地,随机制宜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和氛围,能适应对方的心态和需求。这是班主任提高工作绩效、提高威信系数、提高魅力指数的有效途径,也是班主任应当掌握的沟通艺术。

主题活动设计 【案例】:齐齐的单元测试卷答得很差,放学时我找来了齐齐的妈妈。齐齐妈妈一看卷子急得落下泪来,可齐齐却在一边若无其事,捅了妈妈一下,低声嘟囔着:“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齐齐对妈妈的态度使我感到既气愤又惊讶,于是我让齐齐先去上英语班,准备和齐齐妈妈好好聊一聊。没想到齐齐刚一走,他妈妈就哭着对我说:“老师,不怕您笑话,我下岗后,为了孩子的学习,就没有再找工作。我天天晚上陪着他学习,一陪就是九十点钟,可是这孩子却一点儿也不争气,还总是跟我顶嘴,我让他倒一趟垃圾,他都会说:‘你天天不上班,凭什么让我干活?’我们俩每天就是在‘战争’中度过的,我对他嚷,他也对我嚷……”说着,齐齐妈妈又止不住落下泪来。——摘自郑丹娜《好班会要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齐齐妈妈的诉说使郑丹娜老师的心里很难过,觉得教育齐齐的关键不是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先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和孝敬父母。于是,郑丹娜老师设计了这样一节主题活动课——《与爸爸妈妈真情交流》,在郑老师精心巧妙的设计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了孩子的情感,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孩子们深深理解了父母的爱。成功的主题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品格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要设计能够打动孩子情感的环节,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成长。

主题活动设计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因为一个好的主题是主题活动的灵魂,他反映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班级热点,是班会实施的核心。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基于对班级存在的教育问题、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的分析所做作出的判断。所以,主题选定的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教育,也可以是基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常规教育。主题选定首先是来自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主要是由观察、调查及他人转告等其他渠道得来。其次是来自发展性、预防性的需要。发展性、预防性主题的确定依据是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工作经验、理论成果等。如中央8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等。发展性、预防性的主题活动,可以更好地起到引领、促进的作用。

对班主任而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决定主题活动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关注主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依据,它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原理,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及教育教学中的现实依据。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方法上的强制与灌输、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助于我们研究学生态度改变和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在设计规划主题活动时运用自如,游刃有余。

活动主题切入点要小,即大主题小入手,主题有新意,主题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主题词小,指的是主题词要具体,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不要大而空。主题要明而精,就是主题词的导向要鲜明、不含混,对班级活动和学生有凝聚力和鼓舞力。一次主题活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有一个长期计划和设想。因为教师的影响力有限,主题活动的承载力有限,只有通过长期的系列活动,才能达成活动目标。主题活动目标是主题活动目的的具体化,是主题活动实施后要达到的具体效果。在活动设计中,班主任应注意对活动主题的把握和理解,明确活动的目标,对所要完成的主题教育进行全面了解和充分设想,经过充分分析和综合,把主题活动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主题表达不仅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更要涵盖全面,予以深刻,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具有一定时代感。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反复进行优化和修正,才能把一个主题活动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展示出来。

主题选定后,班主任根据选定的主题并围绕主题选取与主题活动相关的内容,还可以动员学生进行材料准备。信息化时代,资源的丰富化为主题活动选材提供个很好的途径,选取的材料很多。但需引起注意的是,选材要勇敢取舍,一节主题活动不是所选素材的堆砌,而是通过对素材的分层有序的展示,来突出主题,引导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素材是为主题服务的,多余的、不合适的要勇敢舍弃,否则就会出现材料罗列现象,甚至会影响主题活动的效果。

主题活动材料的安排和设计活动环节和过程。主题活动的材料安排要合理有效,能充分说明主题和主题富有的教育意义;

活动材料安排的顺序、形式、时间安排、材料间的承上启下等等都需要技巧和智慧,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需求。同一素材在主题活动过程的安排顺序及表现的形式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会迥然不同。主题活动的形式应服务于其内容,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因此,选择和设计主题活动的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到主题活动的内容要求,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符合其年龄特点,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班主任要深刻领会把握好主题活动的主要精神实质和脉络结构。(主线、知识结构、设计意图)。即主题活动流程设计要清晰紧凑,层次清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问题解决途径清晰。

班主任要充分运用各种校外资源来丰富活动内容。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有效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挖掘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社区资源,信息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等协作资源。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提高了主题活动效果。

后续和活动延伸是主题活动内容的补充巩固和强化。一节主题活动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到此终止。作为班主任在设计这主题活动时要思路清晰,有长远规划。活动结束后,如何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班主任要有规划和打算;

班主任要根据这节主题活动的内容写出活动反思,这不仅利于活动目标的最后落实和解决,同时也为今后活动成功开展提供经验借鉴。但许多班主任忽视了活动延伸这个环节,活动的系列化体现不充分,活动反思没有针对性,内容也不够深刻。

活动设计完成后,班主任要仔细通览方案,作最后的审视和自查,进一步确认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硬伤”。所以班主任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活动的内容是否过多?学生的活动参与面是否太窄?主题的导入是否太慢?主持的形式是否灵活?主题的脉络结构是否清晰?主题的案例素材是否切题?等等。

对班主任来说,把关于主题活动的零散的设想和构思以书面文字的规范形式书写出来,是把自己丰富生动的默会知识变成严禁准确的明言知识的过程。在这个知识形态转变过程中,班主任的研究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把关于主题活动的理念和知识变成一个规范的实施方案以后,班主任可以把同他人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进而获得很多改进意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智慧。

危机管理应对 【案例】:近些年,我国中学校园安全问题进入了多发、易发阶段。学生自杀、校园暴力、师生冲突、安全事故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被称为“校园危机”的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师生安全。

【镜头一】:2002年10月7日至8日,短短18小时内,一场特大校园暴力事件连续3次在D市某卫校校园内上演,百名学生分成两派—新生和老生在操场上殴打,部分学生用砍刀、铁棍和木棒混战一团,多名学生受伤。

【镜头二】:2006年10月25日晚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寄宿制学生晚自习结束后,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镜头三】:2013年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上述现象表明: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种潜在的危机可以说时时伴随着我们。由于危机是潜在的,对其不好掌控,这些无疑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危机是必然的、客观的,也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正确的认识危机、接受危机。正如危机管理大师诺曼奥古斯丁所说“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简言之,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危机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的是政治危机,包括政治制度变迁、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危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找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或促进政治变革的方法,研究方式主要是学院式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研究方法则是定性或思辨性的。另外,自然灾害从古至今困绕着人类社会,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可是,从抗灾实践到灾害学理论却是上个世纪的事,而从灾害管理到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更是在此之后。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一阶段科学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应该说,危机管理的古典理论诞生于中国。“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是中国古代危机预防思想的精典概括;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中国古代对危机两面性的辨证思考;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是中国古代危机总结学习思想。

20世纪前页,中国开始了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这其中包含政治危机。真正的现代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却是近两年在美国“9·11 ”事件特别是2003年的SARS危机之后。

危机管理是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是专门的管理科学,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在某种意义上,任何防止危机发生的措施、任何消除危机产生的风险的努力,都是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力避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并且能够缓解矛盾,变害为利。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多元化进程的加快,校园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身为教育工作者,对校园危机更应有清楚的认识和作为,积极全面的建构安全的防护知识,开创性的思维面对校园危机。

校园危机特性从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特性,从事件发生的成因观点层面分析,其特性即聚焦于突发性、阶段性,即:隐伏将发→迸出星火→瞬间引爆。从事件本身特性分析,则校园危机具有紧迫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惊异性、非常态性等特性,既是不确定性,又复杂,且发生时又会有令人惊异的震撼感觉。从事件发生处理过程分析,校园危机具有双面效果性、优先性、立即性反应、时间压力性、关键性等特性,从此分析结果给予很好的学习与启发,校园危机事件发生时,如何掌握关键流程事件,厘清重要优先待处理事件;

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分工负责,善加管理时间,拟定最佳因应管理策略与措施,使损害降低,化危机为转机,这就是我们该学习的智慧知识。从事件影响层面而言,校园危机具有威胁性、重大损失性、连续性等特性,因此如何对事件发生成因、影响层面做有效掌控、分析、归纳、整理与安排,运筹帷幄,使危机发生时,处理得有条不紊、得心应手,甚至沉着稳健、化险为夷,就成了了解校园危机特性首要的认识观念与行动作为。

了解校园危机的特性后,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知道危机管理的几个类型。

校园危机管理历程因不同观点有不同的主张,大致而言有三种类型,三阶段理论:危机爆发前的预防和准备活动、危机爆发时的解决活动、危机解决后的评估复原活动。

四阶段理论:依不同的观点主张有不同的主张:

1.事件爆发前中后观点:事件爆发前的舒缓阶段、事件爆发前的准备阶段、事件爆发中的回应阶段、事件爆发后的复原阶段。

2.危机管理程序观点:预防、控制、抢救、复原四阶段。

3.危机有渐进与发展的特性观点:潜伏期、爆发期、后遗症期、解决期。

五阶段理论:依不同的观点主张有不同的主张:

1.整合式危机管理观点:评估、预防、准备、回应、恢复。

2.一般式危机管理观点:(1)危机警讯侦测阶段(2)准备\预防阶段(3)遏止灾害(回应)阶段(4)恢复阶段段(5)学习阶段。

尽管主张不同,但深究其解决问题的逻辑性思考是一致的,如从预防、解决、善后复原与学习观点来看,五阶段理论是较为完整,但如以简化危机有效处理流程则以三阶段理论较佳;

四阶段从危机渐进与发展的特性观点来区分,则提供了另类创新思考,具参考价值。不管如何分类,危机管理历程应是系统性与整合资源的策略作为观点,除了当危机发生时,当机立断的明智决定,更重要的防微杜渐,预防胜于治疗、事后的复原疗伤,汲取教训避免再犯,增长智慧等等,都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正确认知与省思作为。

面对纷繁复杂的校园危机管理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已经爆发的危机,准确快速地认识、评估危机,为下一阶段的危机事件处理做好先期准备工作。因此,在危机预防阶段的工作基础之上,在危机事件处理阶段,学校可以而且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发现危机:危机的发生一般有其征兆,因为任何事物均有其潜在、多重的危机,甚至彼此的互动间也会产生相对的危机。因此,如何在多重、复杂的关系上,找出真正危机因子加以预防处理,实为危机处理的关键。作为学校应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建立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旨在发现危机,予以立即处理或防范,进而完成各项应变计划,以备不时之需。

2.隔绝危机:危机可视为社会一股会传染的“疾病”,必须隔离传染病病人,才能防止传染病的肆虐流行。阻止危机的扩散速度,只有隔绝危机的病源。因此,隔绝危机潜存因子,是危机管理的必要手段。

3.减缓危机扩散的速度:危机处理要隔绝危机与冷冻危机,防止危机的扩大与恶化,不致引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另一场危机。

4.消灭危机:处理危机为危机管理最重要的一环。不过要先知先觉及早处理危机,并非一般人所能完成,必须在诸多条件与时空因素配合下,才能有效进行;

在危机爆发后,必须做有效迅速的处理,才能将危机化为转机。

总之,随着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危机管理的形式更加严峻,任务也趋于多元。作为教工作者要把危机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实现自己专业更好的发展。

问题解决 从日常问题到本质问题 佛家有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教育生活也是如此,一节课能够展示出老师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一个问题的解决,除了能够反映出班主任老师的不同教育智慧之外,往往还能看出隐藏在策略背后的教育哲学。而问题本身的不断变迁,又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我们对教育工作思考的基本轨迹与思想深度。

一、问题的提出:从表象到深层 截止到2012年岁末,“我该怎么办?”栏目已然走过了四个年头。如果我们把这四年探讨的所有问题都一一列举出来,根据时间画出一个序列表格。相信大家一定会略带惊奇地发现:变化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栏目开办之初,讨论最多的大都是“不交作业怎么办?”“不穿校服怎么办?”“总是迟到怎么办”等聚焦于点的具体行为问题。而今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习习惯不良怎么办?”“集体荣誉感淡薄怎么办?”“学生缺乏责任心怎么办?”等概括成类的模型化问题。换言之:过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表述为这样一句话“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而今大部分问题其实都隐含着一个疑问——“究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出:日常的琐碎渐渐淡去,本质的思考浮出水面。

班主任的教育生活世界其实就是一个问题丛生的世界。然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一般来说,困扰新任班主任的问题大多是操作技巧问题,盘旋在成熟班主任脑海的问题则通常是教育理念问题。

2012年,我担任了国培计划——高中骨干班主任研修班的指导教师,在设计研修方案的时候,我一直问自己两个问题:学员希望获得什么?我们能够给予他们什么?我们是否仅仅满足于学员在总结中几乎千篇一律地表达:“通过此次培训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这可以称之为培训的收获甚至是最主要的收获吗?我断然否定了这样的想法。因为培训的效果不能用这样一句不带感情色彩的套话来衡量。首先,信息时代的今天,开阔眼界并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学习,其次更新观念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甚至冠冕堂皇的说法经不起更为仔细的推敲。这里面隐藏着一些根本的疑问:“观念一定要更新吗?新的一定是好的吗?每个人都能了解并且清晰表达出自己教育行为背后真正的教育观念吗?” 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得我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不断深入追问,透过日常表象直达本质核心。我发现,班级建设中形形色色的实践问题背后其根本是理论问题的困惑。如班级管理的度究竟如何把握?太严似乎不符合民主和自由的现代价值,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但太松却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具体麻烦,如行为失范,集体松懈等等。这样的困惑在我们2012年的“我该怎么办?”中也再一次被提及。专家黄正平老师给予的基本观点是“收放自如,管理适度”。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渐渐修炼的智慧。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就会发现依然还是有疑问:度的确立单纯跟班主任老师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联吗?度是否还存在着一个理论意义上的边界?沿着这条线索往下思考,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说,班级究竟是什么?是组织还是群体?”如果我们将其界定为组织,似乎严明的纪律,严谨的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将其界定为群体,良好的氛围,浓郁的情意又是其根本特征。这两者之间,究竟如何取舍呢?这是否就是最为本质的那个问题呢?有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索,度的确立可能就不会那么随意或者仅仅是因人而异。这样的问题,就是有很大价值的问题,只是,它层层包裹,隐藏在现象之后,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一样去耐心寻找。

记得一个学员在学习总结中这样表述:“我带着对小问题的困惑而来,带着对大问题的追寻而去。”毫无疑问,小问题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日常教育生活的表象问题,而大问题,在她的理解中,无外乎三个:第一:学生是谁?这是对自己的学生观的本质拷问,第二:我们将要带他们去哪里?这是对教育目的的探寻思考,第三:我们怎么达到那里?这里所追寻的其实也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也可以打一个比喻,“我该怎么办”这个栏目其实更像是一个向导,它真正的价值其实不是提供日常问题所有的答案,而是带着我们,一步步接近班主任工作的本质核心。

二、问题的解决:从技巧到理念。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参加学校的班主任研讨会。这样的研讨会往往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班主任更具备实践智慧,从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相比较而言,我们也不难发现,年轻的,新任的班主任老师在解决问题上往往不如成熟的,骨干的班主任更加得心应手。通常我们将其解释为缺乏经验的缘故。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因为教育本身是实践智慧。必须得通过实战来积累相关经验,这是在修炼成为问题解决高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缺乏问题解决的技巧和智慧,仅仅是因为缺乏经验的缘故吗?我认为,它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原因,最为重要的,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而路径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讲,其实是教育理念的选择。

一次参加一所学校的班主任研讨会,有个年轻的班主任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班里有个学生不写作业怎么办?从表面上看,这是个老生常谈的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代又一代学生总是会出现的问题。但情况特殊在这个学生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后进生,他成绩优秀,在年级名列前茅。而且很有个性,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据班主任老师自己说,她在这个学生身上先后采取了两种方法。首先是谈话,但令老师想不到的是,学生反问老师:写作业的目的是什么?老师回答说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马上回答:那我不写作业是有理由的,因为我的知识都已经巩固了。老师说可以继续努力更牢固,学生说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老师继而采取了第二种方法,扣量化管理的积分。最多的一天扣了15分,但学生依然不为所动,老师说我真是毫无办法了。

听完老师自己的描述,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写作业对这个学生来说是必须的吗?老师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其实他写不写根本没有意义,但如果他不写,别的学生纷纷效仿怎么办?现在班里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有这个动向了,甚至还有学生起哄说,人家为什么学习这么好,就是因为不写作业的缘故。”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就这个学生而言,不写作业其实是可以的,但此风一开,万一刹不住怎么办? 我告诉老师,困扰她的主要问题其实并不是经验缺乏,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诚然,这个问题从表象上看不同于以往的情况,不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不写,恰恰相反,是学习好的同学不写,属于新问题。然而这个问题的根本是一个教育理念的选择: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育还是创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所有问题的解决一定是改变学生吗?我们可不可以尝试改变管理? 拿这个学生的例子来说,老师受制于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学校里的管理制度是不能变的,要改变的,只能是学生的行为。这是过去教育问题的常见处理方法。有了问题,通常都是学生的问题,我们一直不审视教育本身的问题。所以,她纠结的就是:我已经软硬兼施了,为什么还不能让这个孩子写作业?这个问题是否无解?或者现在的孩子真的这么不服从管理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写不写作业的问题,而是什么样的教育要求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不写作业是一个违反常规的错误行为。但写作业的目的或者价值是什么?是控制学生时间的管理手段还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措施?如果是后者,那这个学生是可以不写作业的,至于老师的担心,我们其实可以通过另外的方法解决。现行的常规管理制度过于刚性,没有给特殊的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我们应该调整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常规管理的制度。如在现行的班级规则中增加一项叫做:作业免写申请制度。制定具体的资格指标,凡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均可申请免写常规作业,一次期限为1个月。也可以通过作业分层制度得到有效解决,而不必非要去挖空心思地让学生非得去写他心里抗击且无实际意义的作业。

有一句话经常被提及:思路决定出路。然而思路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不难发现,思路其实就是理念的选择。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是以改变学生行为为思路,而不是调整教师行为或者管理规则,倘若我们连这一点都无法做法,又何谈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呢? 借用心理学的知识层次论,我们就会发现,教育问题其实是一层层出现的。最表层的问题显示的都是技能技巧的缺乏,中间层的问题都是对理论或者概念的本质理解,最深层的常常是教育理念的选择这样的根本问题。只有对问题的探询达到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真正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和发展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存在着道、理、法、术四个层面。

首先确立的是道。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问题。比如我们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发展的理念,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等等。也就是说我们都意识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平息事态,而是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然后选择的是理。理论在分析问题中至关重要。每一个情景都是由现象组成的。参差百态却又符合规律。理论最重要的功能是解释现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问题的基本判断和定性,对问题原因的列举。理论提供了一个分析的基本框架。,如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是仅仅将其定位为道德意义上的行为失范。还是站在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及个性特点角度来理解呢。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单一用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如果说道和理呈现出来的共性比较多,在问题解决的策略或者叫做法和术的上面,则是个性纷呈的。我们看到的最亮的答案往往都是在细节上以技巧取胜。

这一部分,也恰恰是教育智慧中慧的集中展示。日常教育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仔细区分法和术,通常把它们联合起来成为策略系统。两者之间略有不同。法更强调类型化,术更强调个人化,法常常体现的是综合能力,术显示的是技巧。比如“以事说理”是沟通的一种方法,但用什么样的事如何巧妙地说什么样的理则又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术也常常被称为“招数”。小妙招多了,工作中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技巧形成技能,单项的技能发展为综合的能力,班主任老师的专业智慧就渐渐发展起来了。

新入职班主任不会带班怎么办? 初生牛犊,为何遭遇拦路虎 1.80后班主任遇到90后学生。现在新任职的班主任绝大部分属于80后,自身就是独生子女,做学生时,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受到特别关注的一代,所以个性普遍很强。而90后学生是个性更加突出的一个群体,他们所受的教育与80后已有很大不同,其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当这两个群体碰到一起时,难免会出现比较激烈的碰撞,引发一些教育难题,新班主任不会带班的问题更加凸显。(李红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2.对学生的管理过于理想化。张江刚从大学毕业,在平时的班务工作中,他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他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去做。刚开始,班上情况看起来还可以,但没过多久,学生觉得压力过大,不能适应,有些人出现了反感情绪,班级管理逐渐陷入混乱……一些新入职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过于理想化,往往是由于他们心太急,什么都想抓,对学生要求太高,制定的班规太严,无法落实,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抓好。(庞小东 四川省大竹县石子职业中学 635106,金延宏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730100)3.对角色转换不适应。一些新入职的班主任,面对全新的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在心理上有些不适应,遇事仍习惯于以学生的角色去看待自己、要求自己。然而,虽然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不久,但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大学里,他们是学生,是孩子,而做了班主任,就是成人,是班级的负责人。一个在学生面前哭鼻子、为学生的一句话就大动干戈的班主任是不可能有威信的,更难以带好一个班级。(周建洋 江苏省清江中学 223001,魏淑兰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中学 256100)4.与学生的关系定位不准。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班主任刚刚告别学生生活,难免会与学生走得过近,缺乏必要的距离。新班主任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是对的,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尺度,和学生关系过密,甚至“称兄道弟”,正规场合不注意老师的尊严,让学生没有敬畏感,过于随意,这样就很难把班级带好。(李红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李新峰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周家中学 256411)5.工作缺乏规划,顾此失彼。不少新入职的班主任对自己所带班级缺乏明确目标和规划,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就会很被动,做事没有头绪,手忙脚乱。另外,新班主任要接受的新东西很多,往往不能一下子吃透和融会贯通,导致在工作中,一方面多种教育理念并存,对学生要求时而严格,时而又宽松;

时而学习这个老师的管理方法,时而又学习那个老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知所措,对班主任的管理是雾里看花。另一方面,新班主任如果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一开始往往会顾此失彼,不仅不能齐头并进,甚至陷入恶性循环。(金延宏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 730100)6.学校缺乏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有些学校对于新班主任只提要求,不做培训;

只是一味地强调管理,强调“爱”学生,强调奉献。有的学校则是班级评比工作太多,对于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文字性要求太多、太细,造成班主任特别是新班主任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无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一旦班级工作出现纰漏,学校又是批评施压多,指导帮助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新班主任工作压力大,整天战战兢兢,情绪非常容易急躁,工作更难以开展了。(李红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新手上路,老手有话说 ★“新班”上任之三把火 1.见好第一次面。新班主任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印象非常重要,既有助于树立本人的威望,又能为以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新班主任要做到:(1)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包括穿戴得体、干净整洁,充满热情与激情,对带好班级有充足的自信,等等;

(2)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自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可亲可敬、值得信赖的;

(3)适当地向学生展现自己的专业才能、文化水平以及特长爱好。总之,要尽可能使学生相信:这个班主任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在今后管理中即使教师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不会过于影响管理效果,因为学生内心的信服、认可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张富群 陕西省丹凤中学726200,林德华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八中 271409)2.当好第一天家。怎样当好第一天的班主任呢?除了用自身形象和开场白给学生留下良好印象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1)让学生自我介绍,增强相互信任和了解,形成班级亲和力和凝聚力。(2)选定临时班委,明确各自职责。(3)布置学校统一安排的工作,由指定的临时负责人带队分组完成任务。如领(发)校服、课本,领取卫生用具,打扫教室和清洁区卫生,安排座位,等等。(4)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如结合学生自我介绍情况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先进行总结,表扬开学第一天积极肯干、乐于奉献的学生;

简明扼要地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带班理念;

让新生了解本校校史以增强爱校爱班意识,并进行校规校纪教育。(5)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新学期打算和心目中的好班级、好班主任的形象,为以后班级建设提供依据。(6)放学后,把临时负责人留下谈话,总结今天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为今后班干部的培养积累经验。(李军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3.上好第一节课。“打铁先要自身硬。”学生评判班主任的第一个角度就是课上得怎么样,如果你的课很棒,学生就会钦佩你、信任你,同时也会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新班主任切不可只抓班级管理,而不去钻研所教学科,那样会使班级管理成为无源之水,早晚要出现问题,而且是大问题。精彩的课堂会彰显班主任的内在美,这种美恰恰就是一种向心力,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课上好了,随之而来的是班级管理也会更加得心应手。(王福祺 甘肃省灵台二中 744404,陈瑞红 河南省内黄县田氏镇第一初级中学 456361)★ 发动“班车”之三脚油 1.重中之重——常规管理。新入职的班主任工作常常没有头绪,落实好一日常规可以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抓好常规管理,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制定出具体、合理的班规,尽量减少管理的随意性。班规的制定可以先由班主任提出方案,让全班学生讨论通过,然后逐条确定负责人,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班规制定后,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就是检查落实并以身作则,按一日常规严格管理和训练,晨读、课间操、清扫卫生等环节班主任必须参加。落实好一日常规,贵在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常规管理的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常规反复得到强化,就会演变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个体得到正常发展,班级整体工作正常运转。(张团国 甘肃省酒泉中学735000,张国东 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 301913)2.当务之急——班干培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入职班主任要想将一个班级带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乃重中之重。怎样选拔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班干部呢?首先要搞好试运行:如果可能,班主任在暑假就要研读学生的资料,并有目的的进行家访,选出几个有经验的学生担当临时负责人,或者用自荐等方式确定临时班委。之后认真培训班干部,详细说明工作职责和方法。通过班委会的试运行,发现班级管理人才。在最终选定第一届班委后,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并以勇于负责、乐于沟通、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为目标,着力培养。(肖学军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26561,范艳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 221300,李军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3.核心工作——班风打造。创造良好班风,是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新入职班主任在忙于事务性工作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良好班风的打造。首先,新班主任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管理班级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同时,要着手让学生尽快地融入新的班集体,产生班级归属感、荣誉感,以形成班级凝聚力。为此,新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送给”学生一个目标,让学生有追求,有动力,为形成一个团结向上、乐学友爱的班风迈出第一步。(郭万俊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 225800,王国伟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七中学 463000)★ 成就“老班”之三心法 1.不了解学生不能叫“老班”。新班主任接班后要对学生情况作周密的分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来源、年龄结构、家庭状况以及特长生状况等,以便心中有数。因为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思想、认识等都不同,如果不能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教育对象,班主任就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如果班主任上任一个月,连班级的学生都不能全部认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必败矣!所以,新入职的班主任应该多花点时间来了解学生,多与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不定时地进行家访,与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意见,进一步了解学生。只有对班里的每个学生都熟悉,以后的班务管理工作才会比较轻松、顺畅。(温丽鸿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 657000,张隋全 安徽省含山县仙踪中学 238181,庞小东 四川省大竹县石子职业中学 635106)2.不勤于学习难成就“老班”。(1)向书本学习。新班主任除了要读专业书籍外,还要读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专著和杂志。读了不一定当时就有用,但读得越多,遇事就多一分清醒,处理问题时就多一分睿智。(2)向身边人请教。学校往往会为新班主任搭配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刚入职的班主任要积极抓住这样的优质学习资源,主动地观察和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实践。要知道,很多身边的经验更有可行性、应变性、实践性。“好问则裕,自用则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最重要的是,向前辈学习,互相鼓励,能战胜焦虑不安的心理,平复烦躁的情绪,坚定做好班级工作的信心。(3)向网络求助。在网络里,人们可以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也可以找到同病相怜的知己。新班主任应让网络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当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的大力帮助。(王忠良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333000,付永根 广西柳州市铁二中学 545007,陈韬 江西省宜春中学 336000)3.不习惯思考无以为“老班”。新入职的班主任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必做之事要想想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已做之事想想做得如何,可不可以做得更好;

对每天的工作想想得失所在,想想同样的事老班主任和其他班主任会怎么做。思考学生反映的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使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一天下来,忙里偷闲,写一段班级管理纪事,就可以少走弯路。反思会使我们避免陷入教条和僵化,反思会萌生教育的智慧和灵感,反思可使班级管理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王忠良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333000,杨磊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116031,张国东 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 301913)初为人师,我的制胜妙招 1.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初做班主任,有时候心里想了很多,可是一忙起来,总是丢三落四。吃了几次亏后,我买了一个小笔记本,随身携带,随时记录一些事务性工作,比如什么时候该交回执了、第几节调课了、临时通知的事情等;

记录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便有时间去请教老教师;

也记录一些自认为处理得比较好或者不好的事例,以备反思时用。我还会用它来记录一些自己的“突发奇想”,比如明天可以让学生试试接力读书;

自习时借故走开,看看小干部如何管理……到了晚上,我一定抽出时间翻看这个本,把没有解决的事情用荧光笔画下来,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写上去。现在我已经非常习惯这种工作方式,也开始培养班里的小干部这样做,既可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刘畅 北京市朝阳师范附属小学 100102)2.建立值日班长制度。我让全班学生轮流做值日班长。我把每天要检查的项目,如迟到、校服、值日、交作业、仪容仪表等,以表格的形式固定下来,交给值日班长检查完成,并要求值日班长在第二天早读前10分钟进行总结,针对问题发表感言。这样,每位学生在轮流担任值日班长后,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一员,既增强了责任感,又培养了能力。值日班长制度的实施,在锻炼学生管理能力的同时,教会了每个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去审视个体行为,进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姜雷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102600)3.巧用周记了解动态。班主任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关注班级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但学生很多时候不愿意和老师进行面对面交谈,这时周记就会很有用处。周记可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写写班级存在的问题、自身近期状态,包括自己在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等方面遇到的困惑或思考。老师在批阅周记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班级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反馈指导。这种师生聊天式的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成长,也是新入职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的好帮手。(丁书通 江苏省太仓市太仓高级中学 215400)4.花时间与学生在一起。作为一个刚入职的班主任,我们没有任何经验可言,但我认为,尽可能多地与学生在一起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尤其是在开学初期、上课前、上自习这些特殊的时间段,多进教室与学生在一起,既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又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方法虽然有些笨,但对于新入职的老师来说确实很有成效。(田文举 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四中学 061001)5.尽快与家长建立联系。家校沟通对于开展班级工作非常重要,新班主任要尽快跟每位学生家长见一次面,即使很忙,也要挤出一定时间跟学生家长认真、诚恳地交谈一会儿,这将有助于赢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减轻未来管理班级的压力。但与家长联系要适度,不要动辄就请家长,以免给家长留下班主任工作能力有限的印象;

反馈问题时要客观公正,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否则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王国伟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七中学463000,丁书通 江苏省太仓市太仓高级中学215400)6.心中有责,常谋带班之事。责任心就是自觉地把分内之事做好的心绪与情怀。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谈到多年的带班经验时感慨地说:“只要心中想着学生,胸中常谋带班之事,肩上想着责任,就没有带不好的班级、带不好的学生。”仔细琢磨,深以为然。如果没有责任心是搞不好班级工作的,所以要以负责的态度带班。要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负责,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带班人的职责。(王宾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221111)7.抓好常规,再谈创新。新任班主任对未来充满万丈豪情,总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所创新,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常规工作没做好,班级始终没走上正轨。所谓常规,就是很多前辈在同样的环境中,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可能不是最好但却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班主任连常规工作都做不好,班级的稳定都维持不下去,谈发展就毫无意义。(冉茂涛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中学 563000)8.正确理解学校的制度与要求。作为新任班主任,要正确理解学校的制度,不能认为制度是和自己过不去。如学校每周安排一次班会课,是为了给班主任固定时间来对学生进行群体教育;

要求班主任家访,是为了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实现家校合作;

要求班主任“几到位”,是为了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使养成教育得以实施。校领导为了管理学校,理所当然要对教师的任职情况作评价,对一些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进行批评教育。班主任作为学校工作的实施者,首先要摆正心态,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在工作中可向领导多汇报交流,以争取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刘慧 江苏省铜山县郑集实验小学 221143)“心理效应”助你开个好头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班主任经历的老教师,提几点心理学方面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新入职班主任开个好头。

1.名片效应——用心沟通,做自家人 在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价值观等相同,就会比较容易使自己成为一个对方能接受的、感到亲切的人。这就是“名片效应”。

一位高中班主任在跟全体学生见面前,先让几个学生给自己的初中老师写信。然后,与全班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就从读这些信开始:“老范:很想你。刚离开你几天我就怀念你那充满快乐的课堂……”“老师,还记得学农时我们饿了,你用自己的钱给我们买的面包;

还记得元旦庆功会上你给我们的礼物,我会永远珍藏……”“王老师,遇到你做我的老师,我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人!老师,我想你……”几个学生深情的朗读勾起了所有学生对以前老师的思念,有些女学生忍不住哭出了声。在这样的氛围中,新老师说道:“同学们,我看到了你们对老师的感情,你们是有情有义的好孩子,有你们这样的学生是老师的骄傲。老师也是重情义的人,虽然我做的可能不如你们原来的老师好,但我一定会努力去做,让我们的新家充满浓浓的情意,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的新家园,好吗?”该老师用心设计的开场白使学生们感到很亲切,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2.破窗效应——落实规则,做护法师 一位教师第一次做班主任,他的班级不例外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位老师并不理会,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急,等学生把“尾巴”都露出来时,再大刀阔斧地一刀切掉,那样印象更深刻,效果会更好。但两个月过去了,别的班级已经基本成型时,他却被学校换掉了。因为他的班级已经涣散到让他无力收拾残局了。正是“破窗效应”导致了他的失败。“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所以,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矫正和补救。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假如某人出现了“破窗”行为而未受到处罚,其结果就会暗示其他人,规章制度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不必承担任何后果的,久而久之,其他人自然就可以视规章为虚无。所以,在工作初期,小题大做的处理往往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各位年轻班主任,如果你的班级有班规,就请不折不扣地落实它。

3.标签效应——贴对标签,做引路人 一个教师在某班级上课时,学生总有偷吃东西、喝水、乱讲话、趴桌子等现象出现。老师很生气,觉得学生对他不尊重,于是脱口说了一句:你们班的学生做人有问题!没想到,这个“标签”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反感,从对该老师不在乎发展到了仇视,在他的课堂上更加肆无忌惮起来。这就是标签的威力。

“标签效应”一说源于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森汉恩1972年进行的实验。罗森汉恩博士招募了8个人假扮病人。实验的结果是,他们8人中有7人被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另一人被诊断为狂躁抑郁症。当假病人要求出院时,由于他们已经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医护人员都认为这些病人“妄想症”加剧。

这个心理学实验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是: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标签时,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可能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坏孩子”或“笨蛋”。

初做班主任的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犯的错误大大超乎自己想象,满腔的工作热情经常被冷酷的现实打击得一塌糊涂。于是,“迟到大王”“懒汉”“自私鬼”……各种各样的标签就贴在了学生身上。更可怕的是,有些班主任还把这些标签告诉其他教师。其实,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带来更多的苦恼。但是,反过来看,“标签效应”同样会起到神奇的积极作用:如果你能从每个孩子身上找到他们的优点,给他们贴上“好孩子”的标签,这个“好”标签会给你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相信巴尔扎克的那句话吧:“对心来说,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心灵能将一切放大。” 班主任的旅途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如果你用心去开始,踏实走好每一步,你将发现越来越美的风景!祝福你,年轻的班主任!(张岩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116600)新手,扶着走三步 指导新入职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年,是一个需要“扶着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能帮助新班主任恰当处理好动机激发、做与学的关系,将有助于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班主任。

一、我要干——解决态度问题 众所周知,班主任工作异常辛苦,要总管班级几十人的大事小事,要协调家长、学生、学校,学科老师、教学、职能部门等不同主体之间方方面面的关系,要策划、落实几十个孩子的发展要务,这将会对一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提出持续的挑战。因此,在聘任之初,首先要解决的是新入职班主任的主动性、态度及动力的问题。

要了解新班主任是否有意愿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并探寻教育的幸福;

帮助他们从自身的性格、工作思路、素质结构、以往经验、已有认识、工作态度、学校要求以及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自我优势、劣势的分析,共同寻找今后开展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点、落脚点、突破点;

帮助他完成职前的自我客观分析,减少对班主任工作的过分担忧与盲目乐观。

二、学中做——加强自信心建设 实际工作起来,一旦面对学生、家长、其他老师,面对各职能部门的各种具体工作要求,面对无数的第一次,新班主任很快就会感到疲惫不堪、穷于应付、心力交瘁,无力感、失落感排山倒海般涌来,如不注意调整,年轻人昔日的雄心壮志、豪情万丈就会被淹没掉。为此,帮助新入职班主任树立信心,激发持续的热情,是前期“扶着走”的工作要点。

“新老结队”“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的指导和帮助能够给新手可观摩、可请教的机会。实践证明,我们学校长期坚持的系列“同伴沙龙交流”活动,一个问题一次主题,超前一天、一周、一月的思考、交流、碰撞,在较高密度、强度的智力冲浪中,为新入职班主任具体的“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实习基地。

在“同伴沙龙交流”活动中,我们有一些“游戏规则”:

1.布置命题“作业”,一视同仁。为了避免回到那种“听得激动,行动被动,最后一动不动”的传统培训状态,在交流前,我们向所有与会班主任,无论是新手,还是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都布置同样的命题“作业”。如,如何培养学生干部?如何处理困难学生?在要求一致的前提下,骨干教师总结过去好的经验,提升自身;

新入职班主任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实际,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在思考中,才能进一步明晰真正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这和学习中的“预习”环节有相似之处。

2.交流新思想,新手“打头炮”。“打头炮”需要胆识。根据经验,如果发言秩序置后,将会增强新手的挫败感,使他质疑自己的想法和能力,难以破解畏难情绪、仰望权威的意识。因此,根据不同的交流主题,如怎样产生临时班委,我们结合新手的不同思考情况、遭遇问题的不同难度,安排不同的新入职班主任首先发言,大胆交流见解和预想,坦诚交流迷惑与不解。骨干班主任发言顺序置后,将更能结合经验和前面新手的发言,增强同伴互助的针对性。

在这个互助互学环节,还可以收集、归类、整理新手的诸种问题,形成日后新入职班主任交流的其他备选主题,使培训指导工作更切实际。

经历了此番交流环节,新手对于即将开展的工作能初步形成清晰的思路,对即将遇到的问题也增强了预见性,能够着手准备应对办法,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

3.既避免一刀切,也要有“规定动作”。新入职班主任工作热情高涨,希望实践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但由于缺乏经验等,有时也容易使工作简单化、短视化。所以,为了保证工作达到基本规范和顺利进行,在尽可能地尊重他们自由创作空间的同时,可以提出一些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如,第一次学生见面会,可以对班级文化营造提出部分统一标准;

在小组合作学习建设中,可以对小组评价制度、小组“同组异质”组织制度等做一定程度上的统一要求;

在第一次学术奖励上,规定三个必表彰项目。

三、做中学——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 “最近班级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主要的一项班级管理措施是什么?”这是一次常规班主任交流的主题。我们认为,帮助新手提升反思能力,养成思考习惯,善于在做中学,是指导新入职班主任的工作落脚点,是告别“扶着走”阶段的重要特征。所以,指导新入职班主任的工作,除了做前的指导与培训外,更要持续开展做中、做后的悉心交流和培训指导。

如开展自主学习方式的课改工作:9月的做前学习,骨干教师唱主角,质疑提问,介绍经验,描绘蓝图,激发动力;

10月,交流制度建设及试运行情况,是一次做前、做中、做后的交流,此时,新手可汲取他人优秀做法,解惑、修正不足之处;

11月,交流课改全面展开后的喜人变化与新问题,反思班主任理念与实践运行的效果。研讨中,新班主任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成功点,也能触摸到下一步工作的清晰起点。

交流的问题切入点更具体,交流的节奏更紧密,交流的形式更“随意”,将更有利于新班主任的成长。如面对如何解决学生抄作业的问题,如何就青春期的萌动与学生对话,如何更好地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影响学生……这些都是新班主任在做中经常遇到的具体问题,除了集中交流,分层次、个别化、小组化的交流更是做后的常态性指导方式。

“哎呀,早晓得我该早点来找你嘛!”和一位新入职班主任交流完毕,她顿觉豁然,也无限感慨。其实,这是一次早已“预谋”的对话。观察她和她的班级的困难、问题、成功,寻找机会,“无痕”对话,启发思维,激发斗志,这是无数次“随意”交流中最普通的指导形式之一。

“心情如何”“班级‘本月一事’开展得怎么样”“最近遇到什么烦心事了”……每每“遇到”一个新入职班主任,聊聊这些话题,倾注力所能及的扶助、关心,是后期“扶着走”的另一种暗度陈仓式的指导方式。

(易琼 李桂兰 杨小平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610043)【案例1】:做班主任的第一天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也是我真正做老师的第一天,更是我实实在在做一名班主任的第一天。

对今天的安排,我早已做了充分准备。6点起床,6点45分左右到达学校。本想去食堂吃早饭,但看见教室外已有家长和学生等候,我就直接去了教室。

第一项工作是收取费用。我把这学期学生须缴纳的各种费用项目罗列在黑板上后,便开始收费。我是一名新老师,许多家长都不认识我,也不了解我。收费的同时,我与家长进行着简短的交流。随着手上的钱越来越多,我与家长的交流也渐渐增多。将近一个半小时后,学生基本到齐,费用也基本缴齐。看着教室里五十几张陌生而稚嫩的小脸,我的心里多了一丝安慰。

为了使班级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对班级的组织建设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和规定。我向学生提出了该遵守的规则与原则,并初步确定了班委名单。通过家访、以前任课老师的介绍以及对期末成绩的了解,我对班委分工做了具体部署,对班干部提出要求,并讲明一个月后正式举行班委选举。在对班干部的选拔上,我不敢轻视,因为我深知:一旦班级组织不完善,班干部不能以身作则,累的是自己,坏的是班级。

接下来分发新书较为顺利。刚刚任命的几个班干部热情而主动,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看到学生们拿到新书乐滋滋的表情,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也为几位班干部的出色工作而满意。

第三节课语文老师来讲评暑假作业,我得到了休息机会。这时候我才发现早饭还没吃。幸好父亲给我买了两个包子,权当早饭了。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坐定,才忽然意识到自己已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了。一时心动,不知为何竟涌起一阵酸楚。

中午的就餐相当繁忙。幸亏有沈老师的帮助,不然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带着这么一大群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子,指不定在第一天会闯出什么祸来。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按秩序坐着,十分懂事地吃着饭菜,我坦然了许多。但还是发生了意外:一个学生盛着菜的碗不小心被碰落了,汤洒在了旁边学生的裤子上,幸好汤不烫。这似乎是一个插曲,也给了我一个警示:做任何事情都得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

下午的广播校会,全班学生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着。我则名正言顺地以班主任身份在教室里监督与记录。没有得到学校表扬,大家有点不甘心,我便因势利导地进行了教育并提出新要求。学生们的集体荣誉如此强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尤为欣喜的。我似乎看到了我们班的前景,一个闪耀绚丽色彩的前景。

在班级规章制度与新学期新计划的制订上,我提出了新要求,学生也认真完成了他们的计划。我没来得及阅读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希望从中也能够找到一丝令我欣慰的地方。我觉得这个班将给我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大扫除工作进行得也较为顺利。昨天我已让一些学生帮忙打扫了,因此教室的卫生情况并不是很差。在几个班干部辛勤付出后,教室显得尤为整洁。看着地上学生洒下的一滴滴水,我似乎看到了56双脚印成长的足迹。我衷心地祝愿学生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多姿多彩,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傍晚回到家,和我一样刚刚当班主任的同学发来短信,说她好累。我也有同感,但我相信她跟我一样,在劳累的同时,有一分满足和欣慰感。因为我们同样拥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一群让我们累但给我们带来欢乐与笑声的孩子。

一天的班主任工作结束了,这将是我今后千千万万个班主任工作日的开始,因此它是值得记忆的一天。相信即使再过几年甚至几十年,只要回想今天,所有的事还会历历在目。我会永远保持这份年轻的心态,为自己的成长也为孩子的成长留下美好而长久的记忆。(吴月斐 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庆同小学 313012)【案例2】:一个新班主任的幸福 担任班主任已有8个月,一路走来,踉踉跄跄、酸辣苦甘。

起初,抹布洗不干净;

擦墙裙上下左右毫无章法;

扫地留有死角;

自行车乱摆乱放;

队列不够整齐;

自习课有人窃窃私语;

作业总是交不上来;

预习案丢了,课本找不到了,水桶摔烂了,考试坐错位子了……这就是我那43个学生组成的班级。

伯克说:“时间是伟大的导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已经不再为上述问题而烦恼了,我也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充实班主任的经验与理论。

(1)腿脚一定要勤。多到班里走走、看看,不仅可以与学生增进感情、发现一些苗头,还可以禁于未发。(2)怒气一定要沉。冷处理或者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都比盛怒之下的做法效果好。(3)爱护学生一定要真。学生虽然年龄还小,可是纯洁的心灵一定能辨别真假,从而给你以积极回应。(4)严格管理不断出新。只有新鲜的适合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作用,老一套要求只能让其感到厌倦。招数实在是算不上新鲜,却很实用。不管是在课堂、集会上,还是在劳动卫生、自行车摆放上,总会出现我以身作则的身影。因为我相信潜移默化,更相信日久生情!现在,昔日那些分不清笤帚与扫帚的学生打扫起卫生,已经是有模有样;

那些平日里看似没心没肺的身影,会主动借助贺卡为生病住院的同学送去温馨的问候;

作业还是会有人完不成,但已由原来的二十多人缩小到个位数;

课堂上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是渴望求知的主旋律已然高亢激昂。

当看到学生们因为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欢呼雀跃时,我也会同样大声欢呼;

每个清晨听到教室内传出那整齐有序的朗读声时,我的心中顿生豪情;

在实践基地餐厅里看到小组长给同学分餐时那份认真与专注时,我的眼睛被打湿了;

远足活动中学生相互帮助时透射出的那份亲情,一个个依偎在我身边的那份依恋,令所有的劳累与辛酸荡然无存……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幸福”吧!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慢慢地成了他们的依靠,成了他们信任的朋友;

在与学生们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也慢慢地进驻我的心里,令我一走出办公室就会不自觉地走向教室。辛苦与辛酸逐渐被快乐与欢笑所代替,一种别样的幸福溢满心头。

这就是我,一个新班主任的幸福。

(刘玮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二中 255100)【案例3】:新班主任的成长捷径 任何优秀班主任都是由青涩一步步走向成熟,进而出类拔萃的。我认为新入职的班主任快速成长的捷径是:从学习到超越,从实践到反思,从模仿到创新。

张老师一踏上教师岗位,就光荣地成为一位肩负神圣使命的班主任。立志要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张老师,从书店、学校图书室抱回了一大堆报刊、书籍——《班主任》《德育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班主任兵法》……并认真地研读起来。他边读边思考边做读书笔记,然后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他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运用到班级工作中——从进入班级与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演讲词到班名、班徽、班规、班歌的确定,从学生座位的编排到教室环境的布置,从班委会的组建到主题班会的设计、组织,从与学生的个别谈话到良好班风学风的营造,从作业的批语到学生的评语,从偶发事件的化解到学生违纪的处理……都是模仿书籍报刊上介绍的成功经验或借鉴本校优秀班主任卓有成效的做法。嘿,模仿他人的成功做法真有效!张老师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班级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但是,张老师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模仿,他将别人成功的做法剪接、拼凑、改头换面后,融入班级管理中,并随时根据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特色、心理动态进行调整,使班级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张老师坚持每天撰写班级工作日记,对自己每天的工作得失进行总结和反思:今天班级工作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工作存在问题,如果那样做是不是更好?明天的工作怎么做才能更有成效?今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明天的转化工作应该怎么做?今天哪些学生的精神状况良好,哪些学生的状态欠佳,原因是什么,怎样使每个学生都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怎样让每个学生都热爱学习,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进步和发展……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后,张老师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张老师把他人成功的做法烂熟于心以后,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大力推行自主管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能力和合作意识;

积极实行赏识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不断采用激励方法,让日常教育内化为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积极探讨个别谈话的艺术、开好主题班会的方法、挖掘学生潜能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愉快学习、高效学习。同时,张老师把自己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提炼,他撰写的多篇有关转变后进生、主题班会、转变班风等方面的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

今天,只有五年班主任经历的张老师已经成长为一名十分出色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游刃有余,他所带的班级有极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班风纯正、学风浓厚、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学业成绩有了大幅提升,得到了其他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好评,所带的班级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张老师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优秀班主任。

(曹新民 安徽省安庆市慧德高中 246500)【案例4】:讲给青年班主任的故事 面对新入职的班主任遇到困惑求助,我总喜欢说故事。其中有三个故事是我常说的,因为它们对小学班级管理有着较强的启发性且非常实用。

“倒霉”的老板 有个建在机场旁的电影制片厂,常因为飞机起降的噪音而影响工作。于是某员工建议老板在房顶上写条标语:“请注意,这里是电影制片厂,需要安静!”没想到,这条标语却带来了更大的噪音。原来飞行员为了看清楚条幅上写的是什么而把飞机开得更低。这个倒霉的老板最后破产了。

同样,在班级管理中,也有一个因为方法错误而导致失败的真实案例。某高年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渐长,对异性产生了好感,喜欢私下谈论这类话题。这本是正常的事情,但班主任“谈虎色变”,决心在班里杜绝此类“有伤风化”的言论。于是,他规定:谁再说这样的“下流话”就要请家长来校,并且将所说的话誊写多遍以作警示。没想到“规定”颁布后,很快就出现了屡禁不止、越禁越欢的怪现象:班主任不仅频繁听到了更多的“小道消息”,还有人乘其不在时直接将此类言语刻在课桌上,涂写于黑板上,而他又查不到“现行”,无法按章办事。一时间,似乎全班都陷入了“喜欢门”,而班主任却无法兑现规定中的惩处条例,威信骤然下降。

该老师的失败就在于方法选择错误。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找到恰当的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如果方法不对,不仅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前要三思后行。

算命先生的“预言” 许多人都说村里算命先生算得很准。有个人不相信,他把算命先生请到家里,拿出一把名贵的茶壶,问:“请给我算算,这把茶壶什么时候碎!”算命先生说:“明天中午。”“我倒要看看你的预言灵不灵。”第二天,这个人把茶壶放在桌上,坐在一边看着,生怕别人碰着。他的妻子准备好午饭后,喊他吃饭,他没动。妻子又喊了一遍,他还是没动弹。妻子怒气冲冲地从厨房出来,见丈夫正盯着茶壶看,更加愤怒,冲过去,一把把茶壶扔在了地上。此时,钟正好敲在了12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事盯得太紧,看得过重,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有一则报道说某班学生十分调皮,新任班主任发明一种“盯人战术”,就是将每两名学生组成“对子”,互相监督,互相检举,并且在班会上公开报告。但这项制度很快就失效了。由于盯得过紧,同学之间关系极度恶化:肆意编造同学违规现象成了家常便饭,班会课成了狡辩大会,课后同学则三五成群地分成派别相互攻击……班级陷入混乱中。这项现代版的“锦衣卫”制度被迫在两个月后废除。

该案中的班主任就是过于注重“调皮”现象,采用了过度管理策略。这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12点”的预言,然后死盯不放,导致“壶”碎——最害怕发生的事情“果然”发生了。班级管理中制定的制度应当松紧适度,既能制约孩子的不当言行,又要留给孩子空间,让其不失儿童应有的活泼,甚至有时应该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在纠错中促其成长。

“不幸”的蚂蚁 一名男子被判刑12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于是开始训练一只蚂蚁。几年后,蚂蚁不但会倒立、翻筋斗,还会跳舞。后来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去酒吧,准备炫耀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向酒保点了酒,然后把蚂蚁掏出来放在桌上,大声对酒保说:“看这只蚂蚁……”酒保过来,一掌把蚂蚁拍死,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我马上换杯新的给你!” 误会,很多时候产生于表达不清、不畅,或是根本没有给对方表达的机会。死了一只蚂蚁事小,如果关闭了一条沟通的渠道,或是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那真可谓一种罪过。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课堂听写过后,老师安排同桌互相批改。巡视时发现一个孩子刚拿到对方的试卷就在上面画上一个大对勾。这位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后来才知道,孩子只是习惯于先为对方画上对勾,然后再仔细寻找差错。她认为这么做能够给对方以鼓励,让同桌有一种成功感。事后,老师满怀愧疚地说:如果当时给孩子陈述、表达的机会,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那次的批评,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批评。

确保师生之间畅快的交流表达,沟通倾诉,这是班级民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请牢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同,表达水平也有异,但都应该享有表达的权利。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保证孩子的权利,多一分耐心。特别是在调查一些事件经过时,不能霸占话语权,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后再做决定。

上述故事中的“倒霉”“预言”“不幸”都带着双引号,这些让人发笑的“意外”结果,其实都源于错误的处理方式。希望所有的青年班主任看到这三则故事后能有所警觉,注意自己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让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自己的班级中。(胡元华 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350001)幸福生活从这里开始——写给新入职的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项普通平常而又充满幸福的工作,没有什么玄妙之处,只要用心,任何人都能做好。那么,新入职的班主任,该怎样开始您的幸福之旅呢?我有几点建议。

一、抱定一个信念——我行 刚刚大学毕业走上讲台的您,一定带着一些惶惑不安,担心自己知识不足、方法不多,担心不受学生尊重、不被家长信任,对怎样开始工作有一些茫然无措,这些担心很正常,每一个初为人师者都经历过。而这些担心恰恰是您成功的基础要件——您有做好工作的愿望、责任感和上进心。而且,您还具备以下优势:

您的知识结构新、教学理念新,没有旧有经验的影响,较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像一张白纸,能够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耕耘讲坛的宿将求之不得的。

您年轻美丽、英俊潇洒,能够顺利地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知心姐姐、邻家阿哥,做到沟通无障碍。这是您独有的优势,是很多老教师望尘莫及的。

您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家庭负担较轻,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这是您后来居上的资本,是令很多中老年教师羡慕的。

您要抱定一个信念:我能行!只要努力,我就能成为最棒的班主任!二、培养一个习惯——思考 年轻教师最容易盲从,别人怎么做自己就依样画葫芦,其结果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适合您的学生、适合您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这个方法在哪里呢?不在理论家的书本里,也不在专家的报告中,而在您自己的思考实践中。所以,您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思考什么呢?您要思考:我的学生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会出现什么问题?该怎样应对?还要思考: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将怎样管理学生?我从哪里入手开始工作? 什么时候思考呢?做事之前想一想: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就能够减少盲目性,摆脱“陀螺式”“消防员式”被动应付的工作状态,从而做到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做事之中要思考:这种方法恰当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做事之后还要思考:我做得怎么样?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在哪里?只有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才能达到“智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最具潜力、最值得开发的是自己的大脑。您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让思考贯穿工作的始终。

三、管好一个自己——情绪 班主任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学生不配合您的工作,当学生故意让您生气时,您首先要提醒自己:“我是教师,我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成长;

成长中的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

教学相长,这是我锻炼成长的好机会,我要冷静地想办法。”如果这样的自我暗示还不能使您怒气平息,您就再提醒自己:“我是成年人,受过高等教育;

他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不理智,我不能不理智;

孩子不懂事,我不能不懂事。” 如果您仍旧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那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都很激动,这种情绪不利于解决问题,我们先上课,明天再谈。”师生冲突,往往因为搁置而冷却,因冷却而自然化解。第二天,心平气和地沟通,问题很容易解决。

如果学生拒不认错怎么办?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教师要学会放下,不要抓住一个问题纠缠不休,否则,就会把“急症”拖成“慢性病”,使问题复杂化。我们批评学生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错,而是让学生改错;

不是把学生制服,而是让学生成长。学生一时想不通没有关系,暂时搁置,再寻良机就可以了。拿得起是聪明,放得下是智慧;

拿得起需要能力,放得下需要魄力。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和学生生气,更不要和学生赌气,千万不要和学生斗气,绝对不能拿学生撒气,永远不要对学生泄气。

四、认准一个定律——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是生活的定律。具体来说班主任要做到五勤:脑勤——多思考,腿勤——多进班,眼勤——多观察,嘴勤——多提醒,手勤——多示范。

“腿勤”就是多进班。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管理学生。“遥控”班级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那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班主任要有足够的魅力和威力,班干部要有足够的领导力和责任感,学生要有足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年轻的班主任暂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那就脚踏实地多进班,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

“手勤”就是亲自去做。推荐给大家一个“七步训练法”:第一步我做给你看,第二步你做给我看,第三步讲评,第四步我再做给你看,第五步你再做给我看,第六步再讲评,第七步你去做。

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行动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行动才能够牵引出行动。班主任既要做指挥员,更要做战斗员;

您给学生的口号不应该是“给我上”,而应该是“跟我来”。

五、端正一个态度——虚心 对于班主任而言,经验很重要。没有经验怎么办呢?那就要虚心学习,把别人的经验智慧化为自身茁壮成长的营养。向谁学呢?向书本学,向专家学,更要向身边的老教师学。

也许老教师其貌不扬、学历不高,甚至知识有些陈旧,方法略显老套,但他们了解学生,有实战经验,所以当您遇到难题时,要主动向他们请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初登讲台的您来说,除了抱负和汗水,还需要经验和智慧,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老教师就是有经验和智慧的人啊!六、把握一个原则——公正 班主任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要坚守一个原则——公正公平。

班主任要努力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后进生不歧视。尤其在安排座位、分配任务、选拔干部、上课提问、批评教育等环节上,要做到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小座位是个大问题,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很关注。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民主决定排座位的方法,决定之后严格执行。选拔班干部也是如此,班主任要出以公心,唯才是用,这既是对班级负责,也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处理同学矛盾更是如此,班主任要实事求是,秉公处理,不能偏袒一方,苛责另一方。

学生不怕批评,怕的是不公正的批评。只要您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地处理班级事务,学生就会支持您,尊重您。

七、选准一个视角——欣赏 赏识导致成功。班主任既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批评指正;

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鼓励,借此推动班风建设。

有一年新生入学报到,一名学生主动帮助我打扫教室。在第一次班会上,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同学,他自觉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感激,记住他的名字。”从那以后,学生们都争先恐后主动为班级做事,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就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师的表扬就像一个鼓风机,学生就是那满园花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所以,您要学会发现,善用表扬,让班级的航船在顺风中起锚。

八、坚守一个支点——真诚 教育的支点应该是“真”,而世界上最难做到的就是“真”。

班主任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取得教育的成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年轻老师第一天登上讲台,点名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的名字不认识,他非常尴尬,红着脸问大家这个字怎么读;

他懊恼极了,怪自己事前没有做好准备,觉得学生们一定会看不起他。但是结局恰恰相反,学生们非但没有看不起他,还为他的真诚所感动。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刚刚走上讲台,经验不足,顾此失彼,在所难免,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虚荣,用一个错误掩盖另一个错误。如果死不认错,就多了一个错误!年轻的朋友们,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的沟通。我想告诉您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只要用心去做,班主任这点事儿很简单;

只要用心去感悟,您最终的收获一定是幸福!祝贺您,您的幸福生活开始了!(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第42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做班主任缺乏幸福感怎么办? 我做班主任工作已近七年,现在越来越不想做班主任了。一是因为班主任既要承担繁琐的班级管理工作,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付出和收获很难成比例;

二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管了,动辄出走、自杀,让班主任的神经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可是,学校总是安排我做班主任,我心里极其厌倦。我该怎么办呢?(重庆邓公明)谁动了我的幸福 外部重压,已然身心俱疲。日复一日,工作负担过重。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包括:早(晚)自习巡视、作业收缴情况检查、两操与课堂情况了解、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开展思想教育、检查卫生、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备课等。除此之外,一周至少开一次班会,业余时间要家访,平时还要参加各种业务和政治学习、与学生家长沟通、统计分析学生大小考试成绩、录入学生资料、填写个别生档案等等。需要上交的材料除了教案、教学计划之外,还有班主任手册、与学生的谈话记录、学习笔记、论文、案例、年终总结等等。学校每个处室的工作都要班主任来落实。这样过重的工作负担,长年累月下来,班主任的身心怎能不疲惫?(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230039,朱学尧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214431,刘善泽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西地中心校 067102)考核评比,神经时刻紧绷。学校每学年、每学期、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对班级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诸如班级一日评比、卫生检查、纪律达标、成绩排名、各类竞赛等,并排出一二三等。有些考核还直接和班主任的津贴奖金挂钩。这些评比排名表面上是班级间的比较,其实更是班主任之间的竞争。同时,班主任又要接受来自家长和学生的多方位评价,教师的神经始终如紧绷之弦。因此,每位班主任都不得不面临人人“争先”、个个“恐后”的工作压力。(杨伟元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广场中学 733006,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230039)圣人标签,内心承载过多。教师自古位居“天地君亲师”之列,又被贴上诸如“蜡炬”“春蚕”“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标签,承担起教书以外过多的社会职能、太高的社会期待和要求。此外,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就业难的现实,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种期望最终寄托到了教师身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期望与要求使教师不得不承载比其他职业更沉重的精神压力。(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230039,郑立平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262700)应试余孽,背负双重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在现实中,用分数来衡量一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特别是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改变。这就使得广大教师为了学生的前途、学校的声誉和自己的名声,不得不一再自我加压。与此同时,学校通过给学生、班级排名,反复强调升学率等方式也在频繁地给教师施压。在这种背景下,一些班主任即使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能力,也很难做到,心里的痛苦可想而知。如此双重压力,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谈起?(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 230039,刘强 河南省济源一中454650)责任太大,时时如履薄冰。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成了“高危”职业。一些孩子的心理太脆弱,家庭教育又相对滞后,社会大环境的育人功能也几近于无,而教师的责任却是没有边界的。因此,学生发生了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是教师的责任。加之媒体又过多报道那些负面事件,导致教师在育人时如履薄冰,生怕不小心的一句话就成了悲剧的导火索。但教师又不能不履行职责,为此,一些教师陷入矛盾和无所适从之中。在如此心境下,职业幸福感就成了一种奢谈。(何新英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吉利中学528200,李红波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 071000)内力不强,难以恒久坚守。缺乏职业认同,甘做“教书匠”。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乐趣。教师如果只把教育教学当成一项任务,仅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工作,就会失去幸福感。因为任务自然是越少越好,而现实却是任务太多,当然会觉得不幸福。缺乏职业认同感的教师会把职业当饭碗,终身甘做“匠人”,麻木、机械地传授知识,管理班级,这样,他们自然感受不到来自学生的信赖,更体验不到做教师的幸福。(刘令军 湖南省宁乡县煤炭坝镇煤城中学 410609,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230039,韩文庆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初级中学 262119)工作能力有限,理念未能跟进。由于工作能力不足,部分班主任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如何组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如何协调好与家长、任课教师的关系。一些班主任没有随着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当旧的教育理念不足以应对新对象、新矛盾和新问题时,他们工作起来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于是就出现了焦虑、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等心理状态,体会不到游刃有余从事教育工作的幸福感。(朱学尧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214431,郑立平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262700)昔日权威不再,内心失落茫然。在强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时代,教师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尊而生卑,这种心理定势由来已久。而现代教育中,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成了主体,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角色转换带来的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使一些教师无所适从。(郑立平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262700)价值取向动摇,心态出现失衡。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嬗变,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职业理想很难用名望、权力和金钱来衡量。如果我们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与他人攀比,受世俗偏见左右,必然会增加烦恼,难以心平气和地面对这项职业,收获教育特有的幸福感。失衡的心态会使得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始终处在抱怨声中。(鲁义香 安徽大学附属学校230039,陈宝利 江苏省连云港市西苑中学222042)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对事业的挚爱里 幸福关键词:事业、信念。梁启超曾写道:“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与乐之于工作犹如爱情之于婚姻。教书育人工作既是一份职业,又是一份事业。职业是用以谋生的,事业则是精神寄托,是执著追求信念的活动。研究表明:班主任只有不把班主任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人生追求,才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共鸣、理解与尊重,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上升到职业幸福的高度。(牛道明 江苏省江阴临港新城实验学校中学部 214443,华震艳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214116)幸福关键词:责任、价值。班主任担负着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当我们选择了教师这项职业时,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份责任的重大。不管是雪域高原的疾驰巨龙,还是太空行走的神舟奇迹,追根溯源,哪一桩哪一件没有教师的功劳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培养一批具有优秀素质的学生,就等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公民。我们的工作是何等光荣而艰巨。这样想着,我们就会热爱教师职业,认可教师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价值,逐步感受到职业带给我们的幸福。(沈慧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214116,龙福莲 贵州省丹寨县南皋小学 557506,张晶玥 吉林省蛟河市庆岭九年制学校 132524)幸福关键词:奉献、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社会性注定了每个人的工作都具有奉献的性质,如果我们享受这份工作,就不会从奉献中感到有什么损失,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奉献,而是能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幸福。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有责任感的班主任,我享受着我的生活,也享受着我的工作。有人说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幸福的活动。我不敢说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但我确实因自己从事教育工作而感到幸福!(花霞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214400)幸福,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我全能,我幸福。魏书生老师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站在讲台上我们是演说家,在各种活动中我们是编剧、导演、主持人,班级事务中我们是管理者,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是心理咨询师,学生间发生争吵、学生与任课老师有冲突、孩子与家长出现隔阂时我们又是调解员,家访时我们还能做家庭教育的“参谋”……是班主任工作让我们成了“全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幸福就伴随着成就感、自豪感向我们走来。(厉广新 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林业一中 157100)我研究,我幸福。如果把班主任工作仅看做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幸福可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只有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才会活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长期坚持开动脑筋、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使自己从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大源泉。(花霞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214400,程亚娟 河南省济源一中454650,葛贞 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 430051)我成功,我幸福。职业倦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成功的感觉。作为教师,我们的幸福感更多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抱怨不会减轻我们的苦恼和负担,我们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当一个乱班因你的努力而成为一个优秀班集体时,你怎么会不快乐?课堂上,你与学生配合默契,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走下讲台的那一刻,你的心情怎么会不愉悦?随着一次次成功的到来,幸福感便会油然而生。(洪丰乔 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 231360,康素琴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五中学456750)幸福,在感知幸福的心态中 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面对职称、荣誉、成绩,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总会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看到学生成绩不好就心急火燎,看到学生成绩好便得意忘形;

即使在工资或名誉上有不如意,也不会怨声载道。如果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就不会让自己的心灵被各种欲望和幻想所左右,从而失去过一种幸福生活的可能。内心平静的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会缺少追求,反而能积聚起满腔热血,以强烈的责任感去追寻幸福。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幸福和快乐对我们来说还远吗?(王敏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五中学 456750,王玉海 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064106,薛茂红 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学校 225723)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班主任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困难和麻烦,但不仅仅教师是这样,事实上,其他行业的人也不例外。所以,把教师职业没有幸福感归咎于客观因素是片面的,其实幸福就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高尚、崇高只是一种外在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所以我们要放宽心态,全面审视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用心感受、发现和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刘学文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362802,俞亚辉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214400)幸福,是一种自我选择。班主任工作确实很累,但快乐享受与痛苦忍受是有天壤之别的两种境界。许多工作既可以让人觉得无趣、无意义,也可以感到有趣、有意义,关键在于做事的人选择以怎样的角度去看待、以怎样的心理去感受。与其每天盯着、唠叨班主任事务的繁忙,搞得心情极差,不如转换视角,积极做事,从做事中发现真善美,享受成功的喜悦。既然我们渴望幸福、呼唤幸福,那么不如主动向幸福出击,寻找幸福,以幸福的姿态去创造幸福。(倪忠春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东部分校225003,贺华义 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 236000)幸福,在陪伴学生成长的每一天 看到学生进步,我就是幸福的。培养孩子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他们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不就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吗?作为教师,我的幸福蕴藏在学生不断的进步中,盛开在学生自信的笑脸上,谱写在学生优异的成绩里,累积在学生良好的习惯中。看到一个柔弱胆小的孩子变得活泼勇敢,一个内向自卑的孩子变得开朗自信,一个自私霸道的孩子变得心胸开阔,一个逃学厌学的孩子变得想学乐学,班主任内心会比喝了蜜还要甜。(王芳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 214415,曹新民 安徽省安庆市慧德高中 246500,李春芳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 214442)享受纯真童心,我就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来自师生的共同生活,真心去享受孩子的快乐童心,在和这些独特而美好的生命体交流中,你会幸福无限;

作为教师,最大的财富就是整天能和这些最富有朝气的一族为伍。自己虽在变老,但因为终日和学生在一起,也会自感年轻无限。特别是当看到学生们稚嫩的小脸上时常漾着幸福的光泽时,我们的幸福就会从心底源源不断地溢出。(华震艳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214116,洪丰乔 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 231360,王维 河南省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455000)拥有真情回报,我就是幸福的。教师之所以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比如教师的报酬除了物质的,更有精神层面的,这是多数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当我走进校园,看到一张张笑脸,听到一声声问候,我很幸福;

每天放学送孩子们出校门时,每个孩子和我的深情拥抱,让我幸福;

每一个生日、每一个节日,孩子们以不同方式的祝福,令我幸福……所以说,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是学生的真情回报。(陈小鹏 河北省吴桥县吴桥中学 061800,伍满玲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 541200,华震艳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 214116)幸福,在与他人的和谐互动中 关系和谐,提升幸福指数。要消除职业倦怠,提升幸福指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假如人人与我们为敌,自己即便再努力,也是孤独、寂寞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太幸福。所以,为了赢得更多的幸福,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要学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要特别注重与同事间的友好合作,注意与领导、家人、学生等和睦相处。遇人遇事要心胸豁达、大度,相信没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动的山,更没有钻不出的窟窿及结不成的缘。只有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使自己拥有幸福的教育人生。(曹建英 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063022)分享交流,提升幸福指数。习惯于与他人积极地分享交流,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分享交流本身就能让我们心态更开放、幸福感更强。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同事、论坛上的朋友等,都可以是我们分享交流的对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不同的教育经验,积极地影响着我的学生观、教育观。办公室里,和同事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有时她的一个小方法影响着你;

有时是你的做法改变了她。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还可以写在论坛上,让更多的班主任一起想办法。大家一起“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这个过程足以让人享受。(赵霞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214400)幸福如是说 ★班主任可以选择一个乐观进取的自我。(魏书生)★生活在孩子中间,本身就是幸福。(李镇西)★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裴斯泰洛奇)★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你奉献出来的东西,是属于你的;

你隐藏起来的东西,你将永远失去。(苏霍姆林斯基)★感到自己是人们所需要的和亲近的人——这是生活最大的享受,最高的喜悦。(高尔基)★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快乐;

喜欢自己做的事,就是幸福。(“心语”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

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0540)★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她不会被金钱所左右,更不会被权力所操控;

幸福就是一种心态,她不会被困境吓跑,更不会被劳累奴役。(曹新民 安徽省安庆市慧德高中246500)★教师的幸福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足,也不在于精神上的膨胀,而在于一颗平淡、豁达、坦荡的心,以及心中那股爱的暖流。(侯守斌 安徽省六安市第九中学237008)★教育的酬报永远在教育之中。(刘洪领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234000)★只有用了心,学生才会把班级当作自己的家,班主任才会体验到家的温馨与幸福。(雒会龙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龙园中学 741020)★幸福是什么?永远没有一个划一的界定,相同的生活境遇,在一个人眼中会倍感幸福,充满感恩,在另一个人眼中或许充满沮丧,深感痛苦。(王维 河南省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455000)★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这个职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这就够了。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抑或多么无奈,只要这个职业最适合自己,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葛亚美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东部分校 225003)★作为教师,你应该知道自己的位置,当世界捧你时,别真的把自己当成燃烧的蜡烛;

当别人诋毁这个职业时,你也别随波逐流,得有自己的活法,就是从这个职业中找到快乐幸福。(于爱君 黑龙江虎林市实验高中 458400)★班主任的幸福感应该源自于责任感,责任感所带来的归属感、成就感、稳定感的综合即是我们要的幸福。(卜新尧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东部分校225003)★“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潘旭东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210008)★幸福和幸福感不是从天而降的,获得幸福和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花霞 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 214400)★我想只有灵魂触动灵魂的时候,幸福也就降临了。(郭米娜 江苏省无锡市顾山实验小学 214413)★虽然班主任工作的确很累很苦很繁琐,但我心中总是会涌起其他职业无法体会的那种满足感,还有一种不是同行都不便和他分享的幸福。(刘溯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中东部分校 225003)★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使自己幸福,培养幸福的学生。那么,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都是一件幸事。(牛道明 江苏省江阴临港新城实验学校 214443)【案例1】: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朋友,幸福在运动里。6点,一阵急促的电铃声带出一阵响亮的号角,我和妻子从六楼连蹦带跳下到一楼,奔跑在马路上,耳边仿佛萦绕着成龙浑厚的歌声“站起来,我的爱连着山脉,奔跑才有了期待……”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争先恐后地向我们问好;

路边的稻花飘香,和着清新的晨风,一阵阵沁人心脾…… 朋友,幸福在美味里。7点,饭堂大姐笑容可掬地招呼我们这些“劳苦功高”的班主任:晶莹剔透的粉条爽滑柔韧,滚烫的骨头汤散发着诱人的葱姜味,新鲜的瘦肉烹制得恰到好处,鲜美嫩滑,再来几块爽口的榨菜,脆脆地嚼在嘴里——享受,实在是享受。

朋友,幸福在课堂里。8点,舒活了筋骨、享受了美味早餐的我满面春风走进教室,与喜欢我的孩子们一起吟诵杨朔的《画山绣水》——描画漓江的美文。大屏幕上展示着我畅游漓江的照片和录像,引领孩子们领略真实的漓江山水,感受老师们倚船赏景时的欣喜雀跃、持篙撑船时的“优美姿势”、对唱山歌时的放浪形骸。孩子们的求知欲空前旺盛,我沉浸在自己“精彩的演绎”当中……两课时的内容,一节半课就轻松搞定——成就感油然而生。看着这群求知若渴的孩子,我笑得合不拢嘴。

朋友,幸福在评语里。午睡起来,精神饱满的我让悠扬的《天鹅湖》陪伴我备课、批改作业。看到叶鑫写下的“风雨磨炼,挫折迎来,勇往直前是我秉持的精神。”我兴奋地点评道:“强者风范,王者气派。‘少年强则中国强’,你是我的骄傲、国家之栋梁。”翻阅陈文坚的作文,这一次终于写够字数了,我高兴地写道:“我深知,你一直在努力。你的进步,就是我的快乐。”打开廖桂香的作业,字字工整,页页清秀,我写道:“翻阅你的作业,实在是一种享受;

欣赏你的作业,确是我的幸福。” 朋友,幸福在兴趣里。晚上稍有闲暇,便是我惬意之时。握住得心应手的狼毫,蘸满乌黑发亮的墨汁,一阵提按顿挫、行云流水,雪白的宣纸上便龙飞凤舞了。搁笔、退步、直腰、俯视自己的创意:浓淡相间、枯润相生,左顾右盼、浑然一体。正得意于孤芳自赏,同事前来求一副对联“墨宝”,我欣然允诺。手起笔落,瞬息而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他纳闷:“不是‘苦作舟’吗?”我胸有成竹地解释道:“古人悬梁、刺股的做法让孩子们‘听而生畏’,我们做老师的既要敢于否定早已过时的做法,又要勇于推陈出新。告诉孩子们,读书是快乐的,在求学中成长,其乐无穷啊!”同事心领神会地笑了。

朋友,幸福在美梦里。学生们安睡了,校园内外静悄悄的,我也踏踏实实地进入梦乡:大大的客厅挂着一副对联“桃李满天下,栋梁遍五洲”;

大大的书桌前,我正在挥毫泼墨,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在观赏切磋;

电话铃响起,是几位年轻班主任要来“求取真经”,我欣然答应;

电话又响了,是得意门生从美国打来的,说冬季回国时约同学们一起来看我,我手舞足蹈地告诉朋友们:“如果有来生,下辈子还当老师!”(陈均梅 广西灵山县化龙中学535424)【案例2】:职业幸福来自生活感悟 师范毕业后,虽然我被分配在一所山村小学当老师,却像刚入学的孩子一样激动。买了一套新衣服、一辆新摩托车、一支新钢笔、一个新笔记本。一想到我的新身份——教师,我似乎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准备“大展身手”,做一个“像样的老师”,教出几个“像样的学生”。那时,我觉得自己最幸福。

可是,现实似乎有意与我作对。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学生考不及格;

无论我怎么劝说,总有学生辍学;

无论我如何申请,总是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的生活被固定在家与学校之间。看着在城里工作的同学买车买房,听到在镇上工作的同学被提拔重用,我的心里满是妒忌与不服。当初的幸福感早就烟消云散。我每天都在过着重复的生活:应声虫似的签到和签退,复印机似的抄写教案,流水线似的批改作业,机器人似的应付学生的请教,橡皮泥似的应对工作压力。“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甚至使我没有办法区分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

当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幸福时,实际上也是在思考教师这个职业是否适合我。我一直在思考是否要离开这个让我倍感压抑的职业。就在我举棋不定时,一个“差生”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离开的念头,同时也使我感受到了为师的幸福。

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样踩着点去上班。谁知,摩托车竟然在半路熄火。我傻眼了,还有几分钟就上课,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没有修理铺,也没有手机。就在我一筹莫展时,一辆摩托车在我身后戛然而止。

“朱老师,怎么啦?是摩托车坏了吗?”我听到了一声关切的问候。

回头一看,原来是小峰。因为成绩太差,他六年级时读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巧的是,他在学校的最后一学期恰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学期。凭着刚开始工作时的热情,我多次给他补课,为了劝他不要辍学还和他谈过好多次话。但最终他还是回家帮爸爸开收割机了。

“是的。你去哪里?”我怀疑他在看我的笑话。

“家里的收割机没油了,我去买油。老师,你骑我的车去上班,我把你的车子推到修理铺去。修好后我再到学校和你换,怎么样?” “这样不是耽误你的时间了吗?”我有点感动。

“不要紧,我耽误一点时间也就是少挣几十块钱的事。如果老师耽误了时间,一个班学生都要上自习了。虽然我学习不好,但还是非常感激您对我的帮助。” 我骑着小峰的车子赶到学校,上课铃声正好响起。那一堂课我十分投入,因为我又找到了为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朱广兵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38200)【案例3】:“老大”对“老班”说幸福 日前,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在央视热播,由著名笑星范伟饰演的剧中人物“傅老大”傅吉祥,用他那朴素的人生哲学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幸福课。“老大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好好过日子,好好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范伟这样阐述自己的幸福观,他以自己和哥哥的故事为原型,历时三年创作了这部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还有“秘诀”!剧中的“傅老大”自创一套“快乐养生操”来进行日常的“幸福锻炼”。第一节:走猫步。脚是人的第二心脏,后脚跟儿着地即是就地推拿自己的心灵。第二节:想美事儿。我年轻,我漂亮,我心里老美了,我老幸福了!第三节:唱幸福。(唱)幸福就是毛毛雨,只要心里高兴就会掉下来!第四节:开口笑。我美,我开口笑,哈哈哈哈……由此可见—— 幸福是人内心里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是内在的,而不是外表的;

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而且还是人所特有的。

幸福是人内在的愉快和充盈。“知足者常乐”,只有知足,才可能获得幸福;

“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不知足,永远也不会有幸福。

幸福是可以经过操练培养出来的。很简单,只需会笑就行,笑口常开就好。现在的人们是越来越不会笑了,越来越吝啬笑了。据统计,平均每天孩子要笑上30多次,而成人只笑7-8次。你笑对人生,人生便笑对于你,一点没错!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一种人生态度。

幸福感和幸福指数是近些年来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普遍关注。幸福感是人建立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之上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通常用幸福指数这种主观指标数值来衡量幸福感的具体程度。“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先生说:“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感受,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你个人觉得生活有意义,你个人觉得活得有价值、有尊严,那你就会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我们觉得来自于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的职业尊严就是教师的职业发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理念。

“老班”心语:做教师不做班主任简直就是一种缺憾。不做班主任的教师人生,是不完整的教师人生;

不做班主任的教育生活,是不完整的教育生活。不做班主任,就无从真切地体验到完整教育生活的幸福!咱要做就做一个快乐的老班、阳光的老班、幸福的老班,如何?(贾书建 哈尔滨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 150046)【案例4】:挺直脊梁追寻幸福 2009年12月,一篇名为《这才叫为人师表》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帖子照片显示,一位中年男教师打着点滴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讲解数学题,台下学生认真听讲。帖子一出,网民纷纷回应:这样的画面真让人感动,这样的教师真让人敬佩,这才叫为人师表!无独有偶,我的一个同事,动了一小手术还没痊愈就回校上课。一进教室,全班孩子掌声雷动。有的说,老师,我们天天想您回来给我们上课。有的说,老师,我有好多问题不懂,就等您回来问呢。有的说,老师您不在,我们的课全耽搁了,您回来就好了。那同事告诉我,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重要、很幸福……我同意,被需要是一种幸福,可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站出来问老师一句:“您病全好了吗?要不要再休息几天?” 说到此,我又想起一位老师曾说起的一件事。在模范教师表彰大会上,一位模范在事迹报告中说道:一天上课时他被告知女儿让车撞了,得赶紧送医院。模范说:我的岗位在这里,我怎么能把课停下来去送女儿呢?他忍住悲伤,继续声情并茂地上课,等到下课去看女儿,女儿已经永久瘫痪。还是这位模范,老父亲患病,盼儿子能在病榻前陪伴几天,模范还是一句:我的岗位在这里,孩子们离不开我!终于,老父含“恨”而死……我听后满肚子疑惑:学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女儿的抢救不重要吗?老父的临别不重要吗?在这样的示范下,我们又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呢? 是的,作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光荣、骄傲的。然而,我们首先是人,是有人性有感情的人。试着挺直自己的脊梁吧,真正教会孩子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仰,我们的目标要让孩子们拥有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气质,拥有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精神,拥有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拥有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唯有如此,我们才算真正无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享受来自灵魂深处的愉悦,享受为人师者真实的荣光与幸福!当我站在讲台上踌躇满志时,现实又常常让我不自信。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有时还得面对一些异常顽皮的学生和难以沟通的家长。这时,你会感到身心俱疲,挫败感牢牢占据着你的心。当人们在谈论教师时,或者誉之过度,或者嗤之以鼻。“教师”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你所做的工作最终还要通过他人来评价。这时,你感觉不到作为教师的价值和尊严。寂寞的是你,迷茫的是你,怅然若失的也是你。

教育如此,到哪里去寻找幸福? 当学生们用崇敬的眼光看着你,当学生们积极地回应你的每一次讲解,当学生们用一张张小纸条,饱含深情地写道:“老师,我们喜欢你……”你从他们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幸福。

教育如此,夫复何求!即使微弱,我们也有崇高之感。

没有什么能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

没有什么能让人泪流满面,除了真情。总有一种力量,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割舍不下;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

这就是“爱与责任”,这就是“憧憬与梦想”,这就是无怨无悔的教育之路。教育是一种“爱与责任”,历代的教育先贤们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直到今天它们仍然熠熠生辉。

这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之爱。当你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时候,当你无法压抑心中怒火的时候,当你心灰意冷想要放弃的时候,你应好好看着讲台下的学生,面对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享受着当下,更有着值得期待的未来。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要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这种爱会让你填满心中所有的沟壑。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智者之爱。因为我们知道“爱”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只有从我们自身出发,然后才能推及他人。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分担学生们的风雨,他们才能够敞开心扉,邀请你共享属于他们的灿烂阳光。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播种下一粒粒爱的种子,让它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让它接受烈日和风雨的考验,才能收获绚丽的爱的绽放。

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者之爱。教育总是能够“开天下之先河,树天下之新风”,而教师正是这种先河和新风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做到正直、善良,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做到坚毅、果断,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做到在群议汹汹时坚守自己的一份良知,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你也一定能够感受到,“在他们的呼吸里,也有你的气息”。

“仁者无敌,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教师这份职业,让我心里有了一份坦荡,更让我多了一份理想。

教育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守护学生的“憧憬和梦想”。在学生们的课本上,你会发现这样的话:给我一个憧憬,我会创造一个奇迹;

给我一片梦想的蓝天,让我自由地翱翔;

给我一点鼓励,我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他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执著。此时此刻,即使我们的力量微小,也要汇聚无数的荧荧之火,为他们点燃“憧憬和梦想”的火炬,去照亮前行的道路。

从来没有像这样,深爱着这份职业,尽管它不会让你富甲一方;

从来没有像这样,眷念着这份职业,尽管它不会让你高人一等;

也从来没有像这样,牵挂着这份职业,尽管它不会让你胜人一筹。为什么我的眼睛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能够始终如一,因为我们爱得深沉。(戴宗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25000)专家视点 同伴互助与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 ◆ 齐学红 2010年7月底,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社、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在江阴华士实验学校举办了“首届中小学班主任高层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定位于“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旨在说明,仅仅依靠班主任物质待遇的提高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改善,仍然不能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热爱、不喜欢班主任工作,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内在动因问题。探寻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内涵以及获得的途径和方法,引领班主任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是此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本文尝试从班主任的团队合作、同伴互助的角度,探索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一、班主任的幸福观 幸福观关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哲学命题。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难以用一个外在的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如工资待遇、各种物质的精神的奖励等。例如:班主任津贴提高到什么标准,生活质量提高到何种水平,班主任得到多少名誉、荣誉,才能获得幸福感呢?无疑,班主任的幸福感不能与上述标准画等号。

1.人生幸福、教师幸福与班主任幸福的关系 班主任幸福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人生幸福、教师幸福与班主任幸福。

所谓人生幸福,是指班主任作为一个人的幸福,作为一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成员,班主任在与自己的家庭成员、周围人的相处中获得的幸福体验;

教师幸福,是一种职业幸福,源于教师职业特有的幸福,即每一个教师(包括班主任)从教书育人活动中收获的特有的幸福体验;

班主任幸福,即区别于非班主任的教师幸福,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的专业性中,具体表现在班主任的角色内涵与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班主任幸福不等同于教师幸福,而是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人生幸福与教师幸福,兼具人性的美和教师职业的美,是一个充满着人性光辉的职业。在人生幸福与职业幸福之间,我更加看重的是人生幸福。

这里,就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十分尊敬的班华教授为例,分析一下我眼里的班老师的人生幸福与幸福人生。我眼里的班老师是一个我可以随时打电话求助的人;

一个给人以安全感、幸福感的人;

一个可以开玩笑的长者;

一个拥有童心的智慧的人;

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一个人生幸福高于职业幸福的人;

一个充满着人格魅力的人。

2.班主任幸福的若干命题 周国平曾说过,幸福是关乎道德的事,与人的灵魂有关。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日渐苍白的时代,一个普遍缺乏幸福感的时代,探讨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显得尤为重要。80年代潘晓提出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追问仿佛就发生在今天,包括她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仍然在拷问着今人;

或者说这是一个价值缺失的时代。

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班主任幸福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或者说,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三个角度来理解:

(1)过程观:认为幸福不是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幸福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追求过程,而幸福的体验往往是片段的,时断时续的;

幸福与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人生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幸福。

南京市建邺高中的袁子意老师将班主任幸福归纳为三重境界:即功利心、功名心、公德心。班主任的幸福应该超越功利心、功名心,追求一种更加远大的境界。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的探索者黄正平提出,班主任幸福的三重境界是从职业到事业,再到专业。幸福教育论的提出者刘次林教授提出,幸福是我们一同走过。班华教授提出,辛苦即幸福,幸福即辛苦。班主任幸福是“痛并快乐着”。

(2)成长观:认为幸福是一种成长,成长即幸福。这里的成长既包括教师自我的成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更包括学生的成长;

既包括班主任的个体成长,更包括群体成长。班主任幸福应该是放大了的“我”,是一个超越了个体幸福,不断放大、扩大个体的幸福体验进而成为一种群体性情感,即幸福在于不断地分享个体的智慧和情感。班主任幸福还应该从班主任个体走向班主任群体,进而影响到全体教师。让班主任职业成为人人羡慕、乐于从事的一项事业。

班主任职业幸福的特殊性表现在,作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他人,他可以见证并亲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成长,在学生的成长进步中收获幸福。如果说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班主任可以经历若干个人生,就像演员饰演各不相同的角色,即体验各不相同的人生一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都需要我们用一生来阅读、品味。

(3)情感观:幸福是一种情绪情感体验,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正如刘次林教授所说,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快乐、愉悦),而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鲁东海老师提出:酿造幸福,幸福就像一杯酒,各有不同的滋味。幸福感的获得就是不断唤醒过去生活的幸福体验。幸福感不完全来自当下,而是存在于过去的美好记忆中。幸福感往往是边界模糊的,人类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任何体验都与幸福相贯通。因此,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体验越丰富,他对幸福的理解与认识也愈深刻。

二、班主任职业幸福的关键词 关于职业幸福的关键词,在班主任的笔下,常常用以下词语来表达:爱心、付出、心态、坚守等等。幸福与否,与班主任的心态紧密相关,班主任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能够超越功利心、功名心。超越了功利心、功名心后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份普通人的情感,如班主任对学生的牵挂、尊重、理解和陪伴。所谓坚守,就是教育需要等待。南京市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提出教师要有“花苞心态”,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它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和变化。

而很多班主任不幸福或缺少幸福感的原因,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大的工作量和社会责任、社会压力。这主要是社会原因。黄正平老师归纳了班主任的“三无状态”:职责无边界,专业发展无阶梯,职业无生涯。尤其是在责权关系方面,班主任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无形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是许多人不愿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这可能要从班主任自身找原因,可能是缺少教育技能与工作艺术导致的。第三是报酬低、待遇差,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称,班主任的劳动得不到尊重与认可,这主要与社会及学校的评价制度有关。

三、提升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仅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提出提升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1.从学生的成长进步中寻找幸福 班华教授提出:教师的职业境界之一,即教师幸福来自学生。一位班主任在教育随笔中写道:“回味自己这两年多的变化,其实还要归功于学生的培养。”(齐学红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2.提升班主任自身的幸福品质(1)体验、分享、成长,做一个性情中人。班主任要学会感动、感恩、感激,要成为一个情感世界丰富的人。(2)学会倾听。班主任要做观察员,不做评论家。(3)真爱孩子。班主任要有真爱心。所谓教育无大事,事事是教育;

班主任要做孩子的启蒙老师,要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在人生幸福、教师幸福、班主任幸福之间寻找平衡 在自己的职业与事业、性格与人格之间,在作为教师的社会角色扮演与自我人格完善之间寻找平衡点,做一个内在和谐的、人格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一个人格健全的班主任,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全的生长环境,给学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系统中,收获一份平凡人的普通情感,如良好的家庭氛围、友善的同事关系等。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应是英模报告会上让人声泪俱下的慷慨悲歌,虽高尚却不近人情;

更不应是一味地强调奉献、付出与牺牲,如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也不是国旗下的讲话和向党宣誓的誓言;

职业幸福感不应是教师职业自我合法化的借口,而应具体化为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是不是幸福与教师的成功与否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职业幸福感不应成为“皇帝的新衣”。班主任尤其需要正视教育中的问题,关注现实,直面人生。

学生眼里的幸福班主任是这样的:“老师,我们不希望你只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喜欢的班主任是这样的……闲暇时,看到我们班主任和他的家人悠闲地牵着小狗在公园里散步。”(齐学红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教师笔下的幸福生活是这样的:“看着学生慢慢成长,让我幸福;

和学生一起感悟生活,让我幸福;

和学生一起努力的过程,让我幸福……”(扬州大学附中东部分校 李春)4.确立职业理想与信念 班主任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信念。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不仅仅因为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不仅仅因为它的神圣与崇高,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基本的职业操守。

5.持续不断的自我追求,把班主任工作从职业变成事业 树立班级经营的理念:把班级作为学生的自治组织,而不仅仅是实施管理和控制的对象。从治理之术到经营之道,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艺术,克服狭隘的管理主义取向。为此,班主任需要不断地读书、反思、分享,通过教育科研,记录自己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

6.营造幸福校园,构建学校和谐文化生态 江阴华士实验学校吴辰校长提出,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并作为办学理念书写在学校教学楼的显著位置。我提出,让班级生活成为师生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南京市13中的潘旭东老师提出,班级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班主任是学生的代理家长。

四、班主任职业幸福感的辩证法 1.付出与回报 班主任幸福感的前提是付出,但付出未必一定都能收获幸福;

付出后的收获不是即时回报(功利化的追求),而是需要等待,需要坚守。班主任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对自己的教育信念不离不弃,才能最终收获幸福与快乐。

2.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消极心态的自我排解,职业操守与健全人格的统一 班主任的心理成长比专业成长更重要。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学校文化、教师文化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印刻和影响作用。因为我们长期受到它的熏染,对于文化给我们的人格、心灵造成的影响往往视而不见。

3.自我成长与同伴互助——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班主任要克服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丁如许老师的魅力班会课,强调班会课要向教师、学生、家长借力;

改造教师文化,构建新的人际互动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南京市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对于“班级教育小组制”的实践与探索,让“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理想变为现实。

学生的幸福得益于遇到一位好老师、好班主任;

班主任的幸福决定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为此,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因为在班主任的职业生涯中,还有许多制度性的障碍(外部因素),因为我们自身还有待不断地成长、成熟和完善(自身因素:情商、智商、人生境界、人文情怀),今天,成为一个幸福的班主任,我们一起走在路上!(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怎么办? 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

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对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不理不睬甚至唱反调;

还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那样的个性,自己也没有办法……面对家长的不配合,班主任该怎么办呢?(吉林杨姗姗)不配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A家长: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啊 小传是一个让我极其头疼的学生,作业不好好做,整天在班内打闹,不但自己不学习,还影响班级秩序。我找他谈过多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他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很快就把我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无奈之下,我只好联系家长,谁知家长却说:“老师,我太忙了,没有时间啊!教育孩子你比我专业,我把孩子交给你,你放手管就行,打他骂他都没事。”(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实验中学王燕提供 251600)B家长:作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其他都不重要。我班有个学生,学习还可以,但做卫生时,常常没有时间观念和责任意识,不能按时认真完成值日,导致其他同学对他意见很大。与其家长沟通时,家长不但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老师和同学在刁难孩子,甚至说:“作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了。”(甘肃省酒泉市南关小学杨铁花提供 735000)C家长:别人都不捡,你捡什么呀 我时常教育学生劳动是光荣的,要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仍有不少学生不以为然。一次发生在家长和孩子间的对话让我找到了原因:放学铃响了好一阵子,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才背着书包走出教室。他的爷爷说:“动作这么慢,其他同学比你快多了,你是最后一个。”孩子开心地告诉爷爷:“刚才老师表扬我了!”“为什么呀?”“刚刚教室地上垃圾很多,我把垃圾都捡起来了。”孩子亮晶晶的小眼睛看着爷爷,期待着爷爷的表扬。可没料到爷爷却说:“你是傻瓜啊,别人都不捡,你捡什么呀?你看手都脏了!”听到这话,我一愣,不难想象,下次孩子看到教室里的垃圾还会去捡吗?(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南麻中心小学顾美华提供 215226)D家长:我不抱任何希望了 小良去年转入我班,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不仅成绩差,学习习惯也差,已经转了三所学校。他经常拖欠作业、迟到、逃课、上网吧……各科老师都找我诉苦。鉴于小良的种种表现,我觉得该与家长沟通了。但当我打通电话,告诉家长孩子近期表现时,他父亲却张口就说:“这孩子,我不抱任何希望了。”然后表示感谢我肯收下小良,说不行明年再转校,让我以后别打电话烦他了。(四川省仪陇县金城小学王莉提供 637600)E家长:我家孩子没有任何过错 上高中不到两个月,阿洪已是第三次打架了。每次阿洪的父亲都说:“我家孩子没有任何过错,是学校管理不到位。”“别人犯错在前,阿洪只是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打架也是正当防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是不能吃亏。”他拒绝认错赔偿,声称“要赔偿就走司法程序”。家长蛮不讲理的态度导致我每次的教育都无果而终。(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段云成提供324400)F家长:做家长的总归是要保护她 班里有个女生家境优越,家长对她宠爱有加。学校有大课间跑操的惯例,可她母亲却打电话说孩子身体素质差,不能参加这项活动;

她经常不交作业,她父母却总将完不成作业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她经常迟到,但每次她姗姗来迟时,她父母总会设法联系到我,为孩子进行解释……上次家长会后,我特意和她父亲单独谈话,希望和他联手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谁知家长却说:“女孩子嘛,我们做家长的总归是要保护她,让她生活得快乐。”(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段香转提供 234000)G家长:中国人学什么英语 小亮对学习英语缺乏热情,总是提不起劲来。无奈之下,我请他的家长来学校,想就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好好沟通一下,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谁知道家长到学校后,没等我开口,就在教室门口大声嚷嚷:“中国人学什么英语?大家都上大学了,那以后谁来种田啊?”(浙江省湖州市环渚学校吴莹珏提供 313001)不轻慢, 尊重家长是合作前提,相信家长都会为孩子前途着想 作为老师,遇到过分溺爱孩子又特别护短的家长是很头痛的,我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是“相信每一个家长都会为自己孩子的前途着想”。

高一开学不久,学生A的家长就来学校大闹一场。当我到办公室时,A的家长正对着年轻的班主任和几个老师发威。经过了解,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上体育课打球时,学生A被学生B撞了,两个人发生了冲突,当时被同学拉开了。事后A从校外找朋友教训了B,B不服气,也找了几个同学来警告A,结果A害怕了,就告诉家长自己被人欺负了。家长很生气,找到班主任,要求处理B,还批评班主任工作做得不到位,让她的孩子安全受到威胁。听到家长的指责,班主任把有关情况向其做了解释,对她的孩子也提出了一些批评。家长一听老师说她孩子不好,就与班主任大吵起来。别的老师过来劝解,她就和劝解的老师吵。班主任还告诉我,A平时表现就不好,开学时间不长,已经多次出现上课说话、不交作业、迟到、欺负同学等问题,而家长很溺爱孩子,每次班主任向家长反映情况,家长都护着孩子,不是说别的学生不好,就是批评班主任做得不好,对班级管理造成很大影响。

见此情形,我把家长请到我的办公室坐下,为她倒了一杯水,让她慢慢说。在她说话的过程中,我除了偶尔询问外,只是认真倾听,不解释,更不反驳。这对问题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人需要的就是倾听。等她的情绪发泄出来,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在她叙述的过程中,我也知道了她家的大概情况。原来这个家长能力很强,年轻时就出去打拼,和丈夫一起创下不小的产业,后因丈夫感情出轨,两人离婚。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为了要到儿子的抚养权,她放弃了财产。离婚后,她带着儿子经过几年打拼,又做出一番事业。由于整日忙于工作,顾不上关心儿子,所以她对儿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在她叙述的过程中,我发现只要谈起她儿子好的表现,或者说起别人夸她的儿子,她就很开心,而只要别人说她儿子不好,她就不高兴。

等她叙述完,情绪安定下来,我心中也有了底。我对她说:“您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也是一个很爱孩子的母亲,我很敬佩您对孩子的爱心。我知道您对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为孩子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我希望您能够认真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委,我们再从中找到解决方法,并且这个方法一定要对您儿子以后的发展有好处,特别是能让您的儿子学会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万一您的儿子被人打伤甚至打残废了,就算您能够找到说法,那又有什么用?如果您的儿子打伤了别人,那也要赔偿人家呀!您肯定比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您的儿子发展好,也只有您会真正关心您的儿子。” 看到我耐心地听她叙述,听到我赞扬她的事业心和对儿子的付出,感受到我是真正关心她的儿子,家长慢慢消除了抵触情绪,还主动说了儿子平时的一些问题,和我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后她十分高兴地离开学校,还表示以后会向我请教孩子的教育问题。后来,每当这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困惑时,就会给我打电话,节假日还会发来短信问候我。

其实,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遇到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孩子不好的家长,我们老师要耐心倾听家长叙述,不要急于反驳,对孩子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要急于解决,特别是要相信家长,要让家长感到老师确实是为他的孩子好,这样大多数问题都会得到妥善解决。(周建洋 江苏省清江中学 223001)理性“四问”赢得家长心 在我的工作中,很少遇到家长不配合的情况。我是靠什么赢得家长们的热情支持呢?一句话,理性“四问”赢得家长心!一问该不该 家长有义务教育好孩子,但他们是否尽到义务、怎样尽义务,我们没有监管的权力。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家长呼来唤去,没有理由让家长无条件配合我们的工作。如果说教师有那么一点高出家长的权威的话,那应该只是在教育专业方面。

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我们才能够要求家长必须配合:一是学生问题发生的地域主要在校外;

二是问题发生的时间在学校教育时段之外;

三是问题发生在老师没有失职而家长有失职的情况下。除此之外,我们要想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配合,要靠平时多在家长和孩子身上进行情感投资,要靠修炼令家长信服的专业素养,这些才是与家长建立真正合作关系的基础。

所以,当我们要求家长配合时,要先问一问自己:这件事中,家长真的有责任吗?我有充足的理由麻烦人家吗? 二问有必要吗 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即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请家长配合,也要再问问自己:有必要麻烦家长吗?离开家长,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解决吗?如果自己再努把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就不要麻烦家长了。我宁可借助学生的力量、同事的力量和学校领导的力量,也不轻易麻烦家长。因为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也都挺不容易的。

当遇到困难需要家长配合时,我们要扪心自问:到底是为了教育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工作省力抑或是推卸责任,甚至是为了出一时之气? 三问有效果吗 如果情况特殊,有理由也有必要请家长来,我们还要再追问一下:家长来了,能够解决问题吗?让家长参与进来之前,我们要根据家长的身份、文化素养和其他客观条件,对教育的效果做初步判断。有的孩子,当老师都拿他没办法时,家长早就没办法了。有的是敏感问题,家长可能产生很强的排斥情绪,这时只要家长不来“添乱”就行,如果主动邀请家长参与,有可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当我们判定,家长的参与对问题的解决确实有效时,才能做出请家长来校的决定。

四问怎么办 在做出请家长来校的决定后,也不要急于通知家长。我们要先考虑具体怎么做,就像上课需要备课一样——请家长也要备课:通知家长时的语言、家长来学校的时间、会面的地点、陪同人员、学生的资料等,都要充分考虑和准备。更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便给出令家长满意的专业建议,切实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当然,让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要与请家长到校区别开来。家长配合我们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要将其单一理解为请家长到学校来;

不要把能够请来家长当成家长配合,把不能请来家长视作家长不配合。

总之,请家长,要在理性思考之后,而不是感情用事之时。(靳增果 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任村小学 467534)观点跟帖:

李戬:自尊尊人,一视同仁 教师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时,首先,要尊重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拍马逢迎,弄虚作假;

切忌谋求私利,收受财物;

谢绝宴请招待或变相招待;

规规矩矩教书,堂堂正正做人,用人格魅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赢得家长的尊重。其次,要尊重家长,对每位家长以诚相待,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找出孩子的闪光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并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观点,提出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化建议,让家长从思想上认同我们的观点,从而理解、支持与配合我们的工作。第三,还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位家长,不能厚此薄彼,亲疏有别。教师的坦荡无私、光明磊落会赢得家长的尊重,进而得到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安徽省太和县三塔中心学校 236624)张晋杰 徐永晨:感情到位,欲抑先扬 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表面上看是家校沟通受阻,实则是“感情”不到位。如果老师与家长“感情”到位,即使是问题生的家长,一般也不会对老师表现出不理睬、对着干、反感、厌恶等情绪,家校沟通就会比较顺畅。因此,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感情沟通。需要家长配合时,不妨先说说孩子的优点,表扬孩子就是在表扬家长,他们听后会很高兴的。然后,再视家长的性格和情绪,恰当地指出孩子的“问题”。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不是在告学生的状和推卸责任。最后,要切实帮助家长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家长会认为教师确实是在帮助自己和孩子,如果不配合,于情于理都过意不去。(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 162408)曾建洪:胸怀宽厚,冷静包容 家长的学识、人生阅历、修养等不尽相同,在一定的情境下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配合老师工作甚至冲动的举动,这是正常的。对此,我们应有预见性,胸怀要宽厚,要学会包容,冷静对待家长的举动。毕竟冲动只会使情况更加糟糕。冷静才是化解矛盾的一剂良方,更是教育者应有的人格品质和教育智慧。千万不能对家长无礼甚至发火,更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尊严而转嫁矛盾,将矛头对准学生,变本加厉地处罚学生,打击报复,从而激化矛盾,使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紧张,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342300)苑少岩:换位思考,以诚相待 在遇到不配合的家长时,班主任要多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我是家长,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我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心理?这样去想,就会让自己和家长站在一个平面上。在平等的交流中,你所说的话,哪怕是十分严厉的批评,家长也能听得进去。班主任还要多从主观上剖析自己,多找自己存在的问题;

多把自己的困惑和家长交流,真诚地向家长征求意见,这样不仅不会失掉威信,反而会让家长感到你是一个真实、可靠的朋友,也会更加信服你,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就不成问题了。(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唐家庄第四小学 063100)不放弃:改进沟通方式和技巧 我曾教过一个叫陈强的学生,在学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他父亲是某单位老总,手下几百人。我几次给陈爸打电话,他都说自己忙不开,草草说上几句就挂,一直不肯面谈。

我仔细分析后得出,他确实很忙,但不至于连见一面的时间都没有。不想见面主要是因为“面子”问题,在单位能管几百人却管不了自己的孩子,可能是羞于见老师或以前因为孩子的问题挨了不少批评,受刺激了。

怎样才能让他愿意和我见面呢?灵机一动,我想到,作为老总,找他办事的人一定很多,我何不“求”他一回?于是,我打电话给他称有事相求,电话中不便说。听说我有事相求,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定了个双方都合适的时间在学校见面。陈爸的言谈举止很有派头,一见面就豪爽地表示,有什么需要尽管说,他一定尽力而为。我也开门见山,说只有一事相求,就是和他一起教育陈强。一句话,他就明白我请他来的意思了,情绪一下子变了,刚刚那自信的神情一扫而空,一副打了败仗的样子。

我并没有列举陈强在校的种种“劣行”,而是挑出他的优点和进步的方面向陈爸做了汇报。比如陈强积极帮助同学,为班级作贡献,生物学得还不错等。我的表扬显然出乎陈爸的意料,他的紧张情绪和防御神经慢慢松弛下来。我的沟通初战告捷。

听了我的表扬,陈爸有些不好意思,坦诚地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或看到孩子的优点了,以前每次和老师见面都是受一顿批评教育,很丢脸,可孩子又说不听,打不得,后来自己就只好逃避了。接下来,陈爸敞开心扉地把苦水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我也不失时机地把陈强最近在校表现向他通报了一下。同时指出,逃避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学习可能很难跟上来,但做人一定要跟上。如果放任自流,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对于这一点,陈爸也表示十分担心。我趁热打铁,给他提了一些教育建议,告诉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于陈强肯定不会有效果,只有多关心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心才可能教育好他。孩子都上高中了,还能在身边待几年?一定要陪孩子走好这关键的一段。”听了我的建议,陈爸很是感激,紧紧握住我的手,表示一定按我的方法,用心教育孩子。(赵莹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 158100)在“变”中赢得家长支持 新接手的一年级班里有个叫雨洁的女孩,每次作业她都写得最慢、最费力、错误最多。

于是,心急的我一发现她有家庭作业完不成的情况便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要求家长加强辅导,可家长每次都是嘴上答应得好好的,行动上却没有改变,孩子的情况也总不见好转。到后来,电话打多了,家长不是不耐烦就是抱怨:“我又没有读过什么书?那些拼音我自己都弄不懂。再说,我也实在没时间辅导她。我们家这样的条件,我只能天天起早摸黑地干活,让她吃饱穿暖。至于学习好坏,就只能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原来,雨洁的家庭极为特殊——父亲在她一岁时去世,哥哥现在读高一,两个孩子都由打零工的母亲抚养,生活确实不易。

面对懵懂无知的孩子和无奈又无助的家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并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改变沟通方式:

1.变要求为帮助 一天放学后,我随雨洁来到她家,先向她母亲表达了自己的关心和理解,然后推心置腹地和她讲一年级起步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讲良好习惯的养成,讲学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讲雨洁的特点以及适宜她的教育方式…… 那次谈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临走时,我们约好——我每天抽出20分钟辅导雨洁的拼音,家长负责辅导课文朗读和生字默写。

2.变告状为祝贺 我不再等雨洁出现问题才联系家长,而是每当雨洁有一点进步,就通过短信以祝贺的语气告知家长:“洁洁今天举手回答问题了。”“洁洁今天上课没有被点名。”“洁洁的作业独立完成,只错了一道题。”“其实小洁洁很聪明呢,加油啊!”…… 3.变死盯成绩为关注成长 我不仅和家长谈孩子的成绩,还在生活上更多地给她关爱。天气变冷了,我送给她衣物;

迟到了,我主动向家长询问;

遇到困难,我热心帮助……这些令家长深受感动。

渐渐地,雨洁母亲成了最支持我工作的家长,雨洁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能完成。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雨洁有了一些进步。逢年过节,我也总能收到来自她母亲的祝福。(陈迎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岳城小学 414000)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 聪是我班上一个不引人注意的孩子,性格内向、学习拖拉、随性散漫、比较贪玩,父亲长年在外,母亲每天晚上都出去打牌,可能是丧失了信心,对儿子的学习基本不管。然而有一次,我在批改聪的周记时发现他这样写道:“这两天心情好极了,特别是星期一晚上,平时天天出去打牌的妈妈破天荒地为我做了几个爱吃的菜,吃饭的时候还问这问那的。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今天老师打电话表扬我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几天聪课堂作业做得不错,我一时兴起给他母亲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却让母子俩开心了好几天。难道老师的一个报喜电话对家长和学生能有这么大的作用?能不能利用这件事,让聪的母亲有所改变,多花点时间陪儿子呢?说干就干,我立刻拿起电话打给他母亲,向她讲了聪近日在校种种好的表现,最后委婉地建议她晚上少出去打牌。听到聪的母亲爽朗的笑声,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一个多星期以后,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我和几个家长电话商量决定开一个小型家长会,地点就设在聪的家里。那天晚上,大家围在一起共商教育孩子大计。期间,有的家长或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有的家长向我和其他家长讨教教育孩子的经验。在讨论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聪的母亲,说她教育孩子很有一套。聪的母亲有点不好意思,说这都是老师的功劳。我也不失时机地说了一句:“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家长会结束后,聪的母亲拉着我的手一直在说着感谢的话,我也当着大家的面高度赞扬了她对孩子的付出和对我工作的配合。最后我又把聪叫了出来,当着他的面表扬了他母亲,并让他母亲晚上好好监督他。聪的母亲爽快地答应了,聪的脸上也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之后,一发现聪有进步我就会用不同方式向他母亲报喜,表扬她,并且给她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我也一直通过和聪谈话了解她母亲的最新动向,一有问题就马上想办法解决。

渐渐地,他们母子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聪在期末考试中一下子进步了十几个名次,人也比以前活泼多了,还变得关心集体和同学了;

他母亲也很少出去打牌了,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家里陪着儿子,开始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学期末,全班同学一致同意评聪为“学期进步标兵”,于是我拨通电话,让全班同学给聪的妈妈报喜…… 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徐忠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215628)观点跟帖:

代明亮:首次亮相,展示自我 家长不配合老师工作最容易发生在新接班的时间段,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新接班的老师不了解。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自己。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随性而至的几笔简笔画……再加上大方的衣着打扮、得体的谈吐,这都能让自己在家长心中加分。当然,也可以适时向家长汇报自己过去的一些成绩,让家长更加信任你,对你有信心。家长信任老师了,自然就配合老师的工作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西街小学 610500)王咏:表扬优秀,创造氛围 班主任在班上要大力表扬积极配合的家长,鼓励有进步的学生,造成正面的舆论氛围,使家长和学生产生配合班主任的动力。班主任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时机,奖励“家长之星”,颁发奖状,让优秀家长介绍经验;

可以播放课件宣传一些成功家庭的教育案例,也播放一些失败家庭的案例,形成对比,让家长清楚该怎么配合学校。(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225002)张晓静 姜晶:组织家长,参与教育 现在不少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他们交流时,一味地说教,不但不会改变其想法,有时还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活动,让家长观看孩子的表现,自己发现问题;

可以组织亲子游戏,进行家庭内部的合作、家庭之间的竞争,促使家长找到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区别,从而改进提高;

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到学校听课,感受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拳拳爱心,体验教师工作的艰辛。这样,家长会对老师多一分感动和理解,体验到参与教育的乐趣,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学区后北宫小学 101207,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225101)赵行凡 许织云:未雨绸缪,征询在先 当班主任有工作需要家长配合时,在做出决定前,先要有针对性地与以往那些难配合的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比如,学生外出活动需要收费,就要耐心、细致地说明本次活动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告知其他学生及家长积极参与的情况。在征询其意见、建议和看法后,如果家长有不同想法,也可以据实解答,目的是让这样的家长能够愉快地认同班主任的工作安排。(安徽省五河县新集中心小学 233314,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 200240)王晓洁:拿出证据,让事实说话 有个学生总是偷拿同学或学校的东西,他的妈妈还帮他隐瞒,说是自己买的。经过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他爸爸却大闹校园,说是栽赃他的孩子。我取出他孩子半年来的记录,一桩桩、一件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是孩子亲自记录的。他爸爸终于明白了真相,配合学校教育起孩子的妈妈来,孩子也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上烧锅初中 024415)不独断:巧借外力转变家长 班主任难免会遇到家长不配合的情况,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磨炼自己的契机。笔者的实践经验是借助“外力”达成目的。

记得那是三年前,通过全体学生投票,班级成立了一个摄影兴趣小组,目的是用镜头记录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当然也包括一些“阴暗面”。陈同学对此积极性非常高,报名参加了兴趣小组。

没想到,陈同学的爸爸却反对他参加,理由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不好,其他一切都是枉然。而搞摄影是歪门邪道、不务正业,参加兴趣小组会耽误孩子学习。所以他极力让陈同学退出摄影兴趣小组。见状,我没有直接与陈爸爸申辩,而是以班级同学的实例和家长的现身说法,让他口服心服。

在随后的家长会上,我请两名参加摄影兴趣小组的学生及其家长分别谈了自己的体会与感受。一位家长在发言中说道:自从孩子参加了摄影兴趣小组,不仅拍摄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照片与同学、家人、老师、朋友分享,还参与了“春节里,我眼中的农民工”“难忘的世博会记忆”“小眼睛、大世界”等摄影比赛,获得了市、区级金奖和二、三等奖,有的还被报刊采用,这对他的学习,特别是写作帮助很大——参加摄影活动增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比一般同学见多识广,一些新颖、鲜活、耳闻目睹的事情成了他写作的素材。可见,参加摄影兴趣小组,不但不会耽误学习,相反对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这位家长的话使陈爸爸深受触动,在思想认识上有了较大改变,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陈同学参加摄影兴趣小组活动。

在老师与同学的指导、帮助下,陈同学进步很快。一学期后,他拍摄的反映班级生活的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原本写作一般的他,已经有2篇文章发表在省级报刊上,还有1篇获得了区级二等奖,由此也带动了他的语文成绩的整体提升。

实践证明,让身边的真人真事现身说法,会增强教师工作的说服力,也是转化家长态度,进而使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的法宝之一。所以,当家长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时,不妨借助“外力”,用好学生家长的资源,就可以很好地达成目的。(程彩娟 安徽省蚌埠市第八中学 233000,蒋美丽 安徽省五河县张集中学 233334)观点跟帖:

曾建洪:巧借孩子力量,做好家长工作 学生在疏通家长与老师关系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遇到家长不配合老师工作时,充分发挥学生作用,会减小老师工作的阻力,使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而有效。首先,老师要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知识涵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可接受老师,从而积极主动地说服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

其次,开展某些工作前,老师应向学生详细解释,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深入全面了解老师工作的性质、内容、意义等。这样,学生向家长说明时,也更能信手拈来,不至于因吞吞吐吐、敷衍了事等而使得家长生疑、误解而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342300)赵行凡 许织云:发挥同伴作用,说服不配合家长 遇到少数不配合工作的家长,可以充分发挥班级同伴的力量来转变家长态度。例如,对偏袒自己孩子、不配合老师教育转化工作的家长,可以让班干部打电话、写信或亲自登门拜访(必要时,可以是两个学生或班主任与学生一起),以有理有据的事实,指出孩子的不足,让家长信服。毕竟,作为同班同学,耳闻目睹了班级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他们最有发言权,说的话可信度与说服力比较强。并且,家长也不好意思和学生“一般见识”而与其争辩。经验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挺不错。(安徽省五河县新集中心小学 233314,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 200240)丁学松:采取“迂回”战术,联系亲属帮忙 李悦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学生,每次犯错后,我给家长打电话,他父亲都说:“这不是什么大事,我又不指望他考大学。”我感觉这样不是办法,于是采取“迂回”战术,联系他母亲及祖父母,结果也不太如意。后来,我打听到李悦一家人比较尊重他大舅。于是,我联系到他大舅。他大舅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与我一起对李悦父亲进行劝导。我们重点强调,李悦的问题不是考不考大学,而是会不会堕落的问题。他现在已经开始顶撞老师,撒谎,若不及时纠正,很可能走上歧路。为了强调危害性,我还举出了几个真实案例。最后,李悦父亲终于认可并表示愿意支持老师的工作。他父亲确实说到做到,一直到李悦高中毕业,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而李悦的品行也变得端正多了,还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238341)杨瑞青:束手无策时,请同事帮忙 我班有个学生整天卫生不打扫,作业不做,上课睡觉。我多次批评都没有效果。为了帮助他改正缺点,我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联系,但家长总是借故推脱。无计可施之下,在周五的“班主任沙龙”活动中,我把这个案例拿出来讨论,以寻求援助。一位老班主任说:“家长不配合你的工作,那是他们在孩子身上已经看不到希望;

学生不认真学习,行为习惯差,那是他们从心底里已经放弃自己。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一定要尊重学生,挖掘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重塑家长的信心。”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决定重新为这个学生找到自尊,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我抓住他绘画方面的特长,不断给他创造表现的机会。在我的鼓励下,他的美术作品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了一等奖,其他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到学期末,不用我请,他的家长自己就主动来学校找我交流了。(河南省安阳市第十一中学 455000)王月晓:与专家面对面,改变家长观念 家长不配合老师工作说到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当老师的能力不足以转变家长观念时,可以请专家来帮忙。今年我市教育局先后举办了两期家教知识讲座,还邀请了卢勤教授作专题讲座。虽然名额有限,但我还是极力为5名“问题家长”争取到听课机会,使他们能够面对面地与专家对话、交流,解开心中的困惑。对那些未能到场的家长,我也从网上下载了讲座视频和文字资料送给他们,让他们也能领略到专家的精彩观点和丰富智慧,得到有益的启迪。在与专家的对话中,拔苗助长的家长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声,推诿责任的家长开始反省自己的失职,溺爱、错爱孩子的家长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山东省文登第三中学 264401)不讳错:积极改正挽回家长信任 “咚咚咚”,教室里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习惯性地说了声“请进”,推开门的不是学生,而是小伟同学的家长。只见他怒气冲冲地说:“徐老师,你出来一下。”我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看到家长的态度,估计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于是,我安排好学生上自习后,就去见家长。

我还没开口,家长就生气地说:“你的班规合理吗?” 我一愣,说道:“您说说,有什么地方不合理?” 家长说:“中午小伟没有佩戴胸卡,被学生会查到了。听孩子说,你们班的班规规定,不带胸卡,每次要给班级每个学生买一个雪糕。这一算,最少得25元钱。” 我连忙解释说:“我们的班规是经全班同学表决通过后执行的,你儿子也举手了。” “这是要花家长的钱,我怎么不知道?”家长生气地说。

我刚想顶他一句,可转念一想,家长的话也不无道理,学生违反班规的惩戒,需要家长出钱啊!想到这里,我连忙微笑着说:“也是,这个真应该跟家长说一声。您先回去,晚上我再和您联系。至于雪糕嘛,先不用买了。” 送走家长后,我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班干部谈论了班规的惩戒方式问题。他们也感到惩戒的确有些“苛刻”,表示同意修改、完善。我们便利用一节自习课,修改了班规中不够人性化的地方。

当天晚上,我与家长通了电话,把修改班规一事向家长做了说明。家长听后非常高兴。在随后召开的家长会上,我又组织家长讨论了班规。

在执行班规问题上,家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但仔细想想,家长不配合是有原因的:一是班规制订得不合理。班规是班主任管理班级常用的抓手,但在制订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可执行度。对于很难执行,让家长感觉很为难的,甚至是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就应该取消。二是要做好家校沟通。班主任要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就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做好班级管理的参谋。如,在制订班规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给家长逐条讲解制订目的以及对培养孩子的好处等,这对于修改班规、执行班规、教育学生、家校配合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家长不配合班主任工作时,我们要多从自身找原因,看一看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如果的确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家长的不配合,我们必须向家长坦诚地承认错误,求得家长的谅解,获得他们的支持。问题解决了,以后的家校配合就会更加顺畅,“坏事”就会变成好事,家长的配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徐永晨 黑龙江省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 162408)观点跟帖:

李建英:给家长留面子,不让家长难堪 遇到不配合的家长时,可以先想想是不是自己以前和家长交往时让他们难堪了。如果有,一定要及时纠正并向对方致歉。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家长不愿意见老师,主要就是担心老师给他们难堪。我们了解了家长的心理,工作时就要注意不要让家长没面子,甚至还要学会当着孩子面有意替他们解释、开脱。毕竟“出气”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争取家长做我们的“同事”,做我们的帮手。(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广场中学 733006)曾建洪:反思自身失误,勇于承担责任 遇到家长不配合老师工作甚至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家长或学生,或者将包袱甩给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此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思考,认真而细致地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自己有没有过错,反思自己的宣传、解释是否到位,反思自己日常工作是否尽责,反思自己与家长及学生的沟通是否欠缺艺术等等。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导致家长不配合,应该勇敢主动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诚恳地向家长致歉,争取家长的谅解,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家长的配合,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342300)特别推荐:赢得家长配合,功夫下在平时 ◆ 彭佳兴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高级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有的甚至来自很偏僻的山村。学生家长中既有事业有成的老板,也不乏在家种地和外出打工者。但每次我带的班家长会出席率都很高,有一次甚至一个都不少。同事常说:“你运气真好,家长都这么配合!”其实家长这么配合我的工作,运气好也许是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我平时在家校联系上做了大量工作,想了很多办法。

我赢得家长配合的第一个办法是经常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注重平时的沟通。每接手一个新班,拿到学生名单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了家校联系工作,第一时间将所有家长的手机号输进手机,并发出第一条短信:“您好,我是您孩子的新班主任,名叫彭佳兴。这一年,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努力引导教育好您的孩子,期待您对我工作的配合、支持与帮助。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先谢谢您了。”还没与学生和家长谋面,我就能收到不少家长的回应:“谢谢彭老师!”“您真有心!”“您一定是位好老师,孩子在您的班上我们放心。”……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会利用家校通、手机短信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交流孩子在校表现,交流我的带班理念,汇报班级成绩、动态,给家长一些教育建议等。遇到节假日,也不忘主动给所有家长送去问候与祝福。如果有家长应邀参加了班级活动,事后我总不忘发条短信表示感谢。正是有了平时的铺垫,到了必须家长配合的时候,我班的家长一般不会拒绝。

每个班上都会有一两个学生时不时迟到,自习课说小话,导致班级被扣分。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有些班主任很看重这些分数,却又缺乏教育这些学生的耐心和方法,所以就频繁请家长。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会用十分的耐心、足够的宽容、充足的时间去引导与等待,当然,我也会及时向家长沟通汇报,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请家长到校。

教好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也是分内之事。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家长逢年过节会向班主任有所“表示”。这些人中,有些是真心表示谢意,但也不排除孩子调皮,家长先备个案,到了需要他配合的时候让你开不了口,或是有了不配合的底气。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坚决拒绝,或用其他办法回馈学生。日久见人心。教师真心对待孩子,关心孩子的发展,最终一定能赢得家长的配合。

让家长感受到配合教育的甜头,也是赢得家长支持与配合非常实在的办法。在实践中,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家长的配合热情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而下降,随着孩子学业的下降而下降,随着孩子的纪律观念、习惯下降而下降。这时,家长的不配合其实是对孩子教育失望后的绝望和绝望后的回避。面对这种情况,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找机会让家长感受到配合教育的甜头,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重新树立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决心。比如,我会邀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家长在学生球赛、运动会时参与班级活动,甚至特意为此举行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大加表扬肯定;

在特殊学生偶尔取得进步时,我会力邀家长来班级参加隆重的表彰会,让家长亲手给自己孩子颁奖,然后请家长、学生分别发表获奖感言。这些活动常常让一些平常很难得到肯定的孩子激动得泪流满面,家长感慨万分,甚至父母子女相拥而泣。这样的活动既教育了孩子,也鼓舞了家长配合我工作的热情,又使全班学生都受到教育,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在与家长联系过程中,还有一些小节也值得我们注意。家长工作单位、文化层次、思想观念、离学校远近各异。面对这样的差异性,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采取便利家长的沟通方式。我与家长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家校通,但也会写信。每带一个班第一次放假,我会写一封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一年的班级计划、班级发展目标、期待家长哪些方面的配合等,由学生带给家长,听取家长意见。有的也通过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发送,一切以方便家长为出发点。

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没有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家长永远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同盟军和坚强后盾。只要我们工作得法,一切为了孩子,就一定没有不配合老师教育的家长。(彭佳兴 湖南省浏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410300)拓展阅读 必读文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http://)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http://)5.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年)(http://)(见另一word文档“必读文件”)推荐书目 《班主任理论与实务》 作者:田恒平.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出版 推荐理由:就目前的视野范围而言,有许多班主任工作的研究通常都把注意力放在班主任工作的实操上,而对基本理论研究甚少。

其实,虽说对班主任工作基本理论的分析隐含的是反思,对班主任工作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隐含的是行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班主任工作及其研究总是受某些观念支配的,总是以基础学科的某些观念为理论依据的。《班主任理论与实务》一书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科学的角度阐释了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支撑,是班主任工作的必备用书。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 作者:檀传宝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学校教育尤其是关于心灵成长的道德教育是一门看起来门槛低,但实际上庙堂深的学问及实践智慧。仅仅依赖体力付出或者爱心感化远远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结果。本书以“专业”为追求目标,囊括了学校德育的理论与实务,打破学术意义上的逻辑架构,从现实出发,以问题的方式组织,几乎涉及了实践的方方面面,是班主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简明使用百科。

《男孩成长的秘密》 作者:[美]迈克尔.汤普森博士.中信出版社 2011年9月出版 推荐理由:男孩与女孩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上,而且表现在心理和文化上。很多时候,男孩和女孩都达到了成人期望的终点,但他们到达终点的路径却完全不同。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我们男孩与女孩的差异。班主任阅读此书,可以对男孩有重新的认识,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班主任开展活动、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举措。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作者:王晓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推荐理由:这本书是写给班主任朋友的,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怎样当好班主任。本书从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几个方面解读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来启示班主任做专业、明哲的班主任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作者:郑英.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6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是优秀班主任郑英老师的工作艺术和工作能力的最佳诠释。这本书不是无病呻吟式的口号堆砌,而是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的描述和一些特色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在熟悉的地方寻找美丽的风景。当然,班主任工作还需要有自己的“绝活”。在书中,郑英也毫无保留地把绝活亮了出来,值得一线班主任学习与借鉴。

《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 作者:迟希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作者迟希新老师不仅有较深厚的学术背景,教育学博士、心理学硕士,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年面对全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专题的讲授与指导。因此,该书即有对主题班会理论上的解读,又有实践真实案例的剖析,特别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当前主题班会存在的“真”问题并进行逐一诊疗,为班会“治病”,因此该书是一本即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的主题班会指导用书,或说是班主任提高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必读书。

《如何做最好的班主任——影响班主任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 作者:魏书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推荐理由:该书引用了32位中外教育家的经典感言,并将感言凝炼成32个鲜明的主题,分别从教育家简介、感言品析、典型案例、深刻启示四个部分,逐层对感言进行剖析,帮助班主任理解感言的深刻内涵及对班主任工作的启示,并指导班主任如何应用到实践,对于班主任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大有裨益。

《好教育 好人生》 作者:肖川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从他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本书中精选出一百来篇编成本书。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害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本书的主线和灵魂,宇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教育的故事》 作者:怀沙.海潮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推荐理由:本书辑中外教育故事200多个,故事内容精彩,短小精悍,极富趣味性,又耐人寻味,不同于枯燥的理论说教,但是教育故事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堪称是:小故事、大道理。特别适合新任小学教师阅读,能够启发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的学习和领悟,对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有启迪作用。

《杜威教育名篇》 作者:赵祥麟 王承绪 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继皮尔斯、詹姆斯之后,把实用主义哲学加以深化,并结合自己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长期实验,具体加以应用,形成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教育名篇》包括了杜威从1897年到1952年的24本(篇)主要论著,其中既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等一些重要著作,又有《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芝加哥实验的理论》《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等一些重要文章。从《杜威教育名篇》中,读者可以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

《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开复.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 推荐理由: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并不容易。李开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感悟诠释了人人都能实现的成功,那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能最好。一元化的成功是条狭窄的路,多元化的成功才是阳光大道,个性化的成功是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李开复的成功观对班主任自身成长和改变班主任的学生观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上一篇:小学同学聚会下一篇:贯彻《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执行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