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7-26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共8篇)

篇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关键落实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上,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也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及教师观念落后的影响,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和陈旧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课堂学习低效。有的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教育的现状,体现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

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等。

国内,受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和教授也着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叶澜、裴娣娜、余文森、黎奇、崔允漷等。从研究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

方式及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相统一。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积极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构建者。

3、叶圣陶全面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一堂课的微观设计,要照顾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发展滞后的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教师传授知识应符合学生需要。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

教学因此诞生。

5、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为接收器,“填鸭式”课堂教学仍旧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没有生气,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寻找能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长期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促进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向课堂教学研究者转变,让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

生互补”,这样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性教学研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学习的探讨者、研究者,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幸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

高,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能够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就会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能够着力从三维目标上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学校教育就能得以

长足性发展。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教学中大多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出现的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缺是昏昏欲睡的情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把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社会、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上,更主要的是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优质、高效、高境界的教学要求,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思路重在课堂,分别从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去实施研究,进而去构建融合新观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是为了找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影响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弊端,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及存在的主要问

题,能有针对的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2、重点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教师有效性“教”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及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策略(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

思和评价。

3、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要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性教

学的目的。

4、研究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研究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及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探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其次,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来指导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力争有创新,有突破。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分析边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同时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方法和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料建设。

2、研究方法。(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式的观察分析,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途径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

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

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3、研究的过程及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方面因素,分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和无效性教学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确定子课题,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开展下列具体研究。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和编辑。③建立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成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编制。④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可行性报告。⑤根据研究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有效性学习评价制度。⑥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月——6月)总结、结题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县进行推广。

七、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为了加强本课题的组织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工作领导组及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

课题工作领导组:

组长:权循熙(校长)

副组长:冯立龙(分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

成 员:李广宏(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邵永连(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和彬(政教处主任、课题组成员)、王朝政(教导处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忠华(教科

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冯立龙: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的调查研究,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

李广宏:负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工作实施。邵永连: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工作实施。

王和彬:负责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研究的工作实施。

王朝政: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

王忠华:负责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工作实施。

吴化运、谈宗淮、张勇、陈多廷、方良淑及各教研组长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工作。

八、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给予充分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 的顺利进行。学校先期投入一批经费购买相关资料、文献书籍,再者在具体研 究中投入经费作为研究人员津贴,对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

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预期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可能形成下列预期成果 a)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实录。b)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总结报告。c)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e)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f)课堂有效性教学优质资源库。g)阶段性经验总结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篇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洪久香

立项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继续教育中心

(南通广播电视大学如皋市分校)

邮政编码:226500

联系电话:***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简介

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研究》;项目类别: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07年10月;项目编号:FKB070281;子课题立项时间:2009年6月;子课题项目名称:《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子课题编号:BJ08122288(注:在立项通知书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孙国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价值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研究》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对教师自学、成长所提出的要求,对完成当前教育改革是一个根本性关键问题。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关键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因此把“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作为我组的子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研究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就教师的学习与成长途径和方式而言,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技能以及思想和政治素质;其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即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在教学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在以上两大因素的促成和推动下,通过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因素的有机合成,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大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不断反思,得到提炼、升华,并不断克服教育改革前进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把自己锤炼成为一个新形势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用自己合格的教师身份培养出能适应变幻无穷的国际新形势的一流人才。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祖国教育的未来作出贡献。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 通过调查,了解认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中存在问题,如何克服教师学习与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和阻力,寻找出一条适应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的正确途径。

2.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学校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有利

于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计划、措施,为有利于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 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制定出一个适应于一般教师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学习与专业成长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总结出近年来我们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成长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初步了解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培训,使之成长发展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可查阅南通市教育局近年来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等相关文件),了解优秀的同事在工作实践中如何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典型经验。从中找出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坚持学习,使自己快速成长发展的优选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过程设想

1. 由课题组成长于所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本单位在教师的学习培训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

2. 研究组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以往的工作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成长发展的方法、措施,制定出本人近、中、长期的学习与成长规划,并在研究组成员内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顺利达到个人成长发展目标。

3. 各人将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加以书面总结,并撰写具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力争在公开发行的省级或省级以上的有关教育刊物上发表。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实践

围绕选题,分别确定不同的调查对象,了解有关学校或个人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比较研究

将所调查单位的结果与国家及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

把自己和身边的同事在学习与成长发展方面的速度与效力进行比较。把先进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与较滞后的个人学习与成长典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法,从中找出既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形势,又能适合自己自身学习与成长发展的合理、有效的途径。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

洪久香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策划,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组织撰写研究报告,协调研究组各成员的分工合作等工作。张秀峰等分别负责有关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调查,负责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并加以总结。

各成员围绕课题主旨撰写一篇教师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虽然我们的科研经费自筹,开展活动受经济制约而十分窘迫,但有各级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和精神上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深信我们一定能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阶段及预期结果

本课题计划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于2010年11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2009年6月~2009年12月

1.确定研究目标,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

2.进行课题分工。

3.按计划进行第一阶段研究和实践。

4.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5.制定好第二阶段实施计划方案。

(二)2010年1月~2010年6月第二研究阶段

1.开展第二阶段课题研究。

2.参加总课题组科研活动。

3.进行社会调查、总结、对比、收集、综合整理材料。

4.围绕总课题题旨,撰写有一定质量和价值的论文,并争取在公开发行的教育刊物上发表。

5.总结该阶段工作,计划下阶段工作。

(三)2010年7月~2010年11月

1.对各研究组成员撰写的论文进行交流。

2.申请中期成果鉴定。

3.继续联系研究成果(论文)公开发表。

4.参加总课题组活动,做好完整结题工作。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以研究报告、论文或其他相关形式出现。研究成果主要供学校中小学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教师学习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作参考依据之一。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与成长研究》课题组

撰写人:孙国红

篇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由3+3+3+3+3+3=3×6, 等式的左边是6个3相加, 等式的右边是两个数相乘, 它把相同加数的加法转化为乘法, 使得等式右边在表示方法和计算上都比较简单。那么对于式子3×3×3×3×3×3有没有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 能不能转化为其它更为简单的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 (板书)

(课题的引入比较自然, 把教师讲授, 改为师生共同探求, 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知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方法。)

2.出示自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目标: (1) P72细胞分裂的规律是什么?

(2) an读作什么?意义是什么?哪是底数, 哪是指数?

(3) 乘方如何运算?

(4) 例2可得什么规律?

3.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研究

(1) 由电脑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完成问题1的回答:

第一次分裂后细胞个数:2

第二次分裂后细胞个数:2×2

第三次分裂后细胞个数:2×2×2

第四次分裂后细胞个数:2×2×2×2 (共有四个2相乘)

……

第十次分裂后细胞个数:2×2×2×……×2 (共有十个2相乘)

学生的结论:第几次分裂就是几个2相乘。

教师提问:当多个相同因数相乘时, 在书写上比较麻烦, 如何快速准确的表示呢? (由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过渡到对乘方的定义及应用。)

(2) 对问题2的回答:

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记作an, 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次幂, 其中a叫做底数, n叫做指数。

由学生完成对细胞分裂结果的表示以及引例中6个3相乘的问题。为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设定学生口答练习。

(对乘方概念的分析、研究是对学生已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法特例的一种推广, 这样做是顺理成章的, 学生不会感到突然, 也为完成对问题3的回答作了铺垫。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有理数乘方的实质, 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并在得出乘方概念的过程中, 学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3) 对问题3的回答: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实质上还是转化为乘法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 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 这也是辨认底数的方法。针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让学生板演例1、例2、随堂练习, 出现错误的地方由学生自己纠正, 起到强化运算的作用, 并为探索例2反映的规律作好准备。

(4) 例2的规律:

(1) 10n指数是几, 1后面就有几个0; (2) 正数的任何次幂还是正数; (3) 负数的偶数幂是正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4.反馈练习, 巩固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教、学、做合一”, 教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 要通过精选的习题对有理数乘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学生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而且还注意从中发现规律。

5.学生总结及评价

由小组推荐三名同学, 引导他们对本节课进行分析总结:从学习知识的角度;从数学思想方法上;从学习方法上。教师通过课堂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指明优点, 找出不足,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 更加主动地学习。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在一个非常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汲取知识, 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 在倾听中学会了尊重。

分析后我感觉成功来源于:

一、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改一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做好这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呢?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还真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细心斟酌、精心设计。但不管怎样, 要记住---相信孩子。

二、重视交流, 培养合作精神

1.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营造心理相融的学习气氛。教师是学生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及时鼓励和评价, 同时注意引导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提升。3.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课外学习也是学生课堂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提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都为学生课堂上的展示打下基础, 使他在展示中充满自信。所以家长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的。

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在变, 教师更要变, 新的课程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教师有敏捷的思维, 较强的应变能力, 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 使其燃烧发光。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汲取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篇4: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点有关体现“新”的体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体现“三位一体”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究、思考、观察、想像、辩论、讨论和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强化自主探究能力,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达到实现知识内化,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新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努力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景,由以前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言教学中,我采用《一封家书和两份清单引发的思考》导课:

案例一:导入语:消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懂得花钱吗?我们是理智的消费者吗?

教师:发放教学辅助资料《一封家书》,同时播放《一封家书》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学生:情感式朗读《一封家书》

教师:幻灯片展示《两份清单》,见证两份清单后面父母的辛酸

学生议论:《一封家书》和《两份清单》中大学生儿子、颖的消费观。

设计意图:用《一封家书》和《两份清单》导课,可以马上置学生于问题源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一封家书》背景音乐下,烘托出探究的范围,在矛盾冲突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求得释放。

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合作交流、活动模拟等形式的亲历过程,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健康的人生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注重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等榜样作用来引导学生正确的领悟情感。加强情感的培养。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努力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策略要求“灵活多元”

新课程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单一的讲课模式,运用了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评价激励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师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如在学“消费心理面面观”时,我采用创设平台,角色探究的方法。

案例二:教师:组织协调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角色探究,全班分4组,每种消费观由各组学生表演,学生可以自我创意表演,也可以根据提供素材表演。

课件展示:

幻灯片一:

女儿:“妈妈,过节时,同学之间相互送礼,不送的话就觉得不好意思,抬不起头”。

女儿:“妈妈,听说咱们温州人最近都大兴吃酸菜鱼和水煮鱼,我也要吃”;妈妈:“女儿,你吃了会上火的”。

幻灯片二:

甲:“你什么时候也文身了?”

乙:“前两天,没啥特别意思,就是觉得好玩。”

甲:“切,我身上的这个图案可是爱情见证。”

乙:“爆强啊,我还想戴个超大耳环。”

幻灯片三:

学生一:哎,你真是的,都啥时候了,还不买只手机。

学生二:你的手机什么牌子的,可以下载音乐和拍照的吗?我的可是诺基亚彩屏N90最新款的。

幻灯片四:

学生一:你的运动鞋是什么牌子的,我的这双“耐克”鞋可是我老爸花了1200元买的;

学生二;我还是喜欢穿“康奈”鞋,质量好又耐用,穿得也舒服。

学生角色扮演:第1组角色扮演《母女对话》;第2组角色扮演《时尚族的一段典型对话》第3组角色扮演《手机对话》;第4组角色扮演《耐克与康奈之争》(可能会按教师提供的素材演绎,也可能会表演一些教师是始料不及的动作)

学生合作探究:四张幻灯片中各属于何种消费观,并解读出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缺少的是一种发现。通过角色探究,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成功对接,使书本知识内化为能力。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也可以感受到同学间的合作精神,领略展示自我的精彩。学生的角色扮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在积极运用新课程教学策略时,并不全盘否定和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自主地选择最适合的策略与方法,既采用“引导——发现式”、“情景——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保留了“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等传统模式,充分发挥其在落实“双基”、适应书面检测方面的优势,实现从老课程到新课程的顺利过渡。

三、教学过程注重“互动生成”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应的教案,也往往是非常详尽的。如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准确计算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课堂上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很难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新教材知识点灵活,拓展空间大,富有弹性,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灵活的进行调整。显然,弹性化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合作探究”成为新课堂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课堂因探究而鲜活生动。在合作探究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平等对话,既有思想的碰撞,又有情感的交融,更有观点的生成。当课堂由“一言堂”走向民主开放,由单向的灌输走向多向的互动参与,动态的因素和“意外”的成分便不时出现,部分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现场的复杂多变,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对预设教案进行动态调整,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鼓励即时新的生成,让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因“不同声音”而丰厚。课堂的精彩离不开课前的准备,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的“过于自信”和“定向思维”往往会导致课堂生成的牵强刻意,坦言:要学会弹性备课和课后反思,培育教学智慧。

四、教学时空凸显“延展开放”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空变得延展开放,它突破了课堂就是教室的局限,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狭小,突破了学生眼界仅限于教材课本的籓篱。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参与”,增加很多活动课,以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教材每册书中安排了4-5个“活动课”,占教材内容的重要比重, “活动课”体现了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要求,改变了以往只重结论,不重过程与方法的弊病,侧重于“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要充分利用好探究课。上好探究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综合探究要求课时为一节课,但准备时间远不止于此,需要教师及早构思,设计一定环节,同时还要准备可补充的资料。综合探究活动还可分解到各个单元其他课时中。

2.探究活动没有淡化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3.探究问题的设计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学生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生成问题。

4.综合探究活动并非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由于探究会受到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等条件的制约,以及与学生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有关,有时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会更好。

上好综合探究课,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但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探究的设计——实施——评价的每一环节,让学生都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因而教材中有关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在交流各自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共享资源、拓宽视野,提炼和生成观点。有关开放的探究式作业,使学生在学习任务驱动下接触社会,投入实践,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课外学习成果,在课外学习中“知、情、意、行”的提高在课堂上得以反馈和表现。并且小论文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学习心得的撰写、主题演讲活动等成为除书面考试之外开放式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更有教师在课堂上尝试网络化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搜索浏览与本课相关的互联网站点,获取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时空超越”。

五、教师角色实现“全新定位”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站在对等的位置上与学生进行交往。这种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而在这种氛围下的教学,学生乐于接受,自然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篇5: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兄弟学校代表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参加西寺坡小学“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同时感谢西寺坡小学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我校教师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致以诚挚的问候。

课改驱走旧陈俗,教育迎来艳阳春。新课改走进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但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西寺坡小学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研究真正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贡献了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通过阅读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文献,并且上网浏览相关网站,结合多年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研究: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拟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教师要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其次,重视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精心的思考,精心的设计,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再次,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教学反思,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小学数学教育新天地,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精做实。

我衷心祝愿西寺坡小学的课题研究早出效益,早出成果,尽快地辐射到全镇的各个小学,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欢乐,祝西寺坡小学的科研专题圆满结题。

在西寺坡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仪式上的讲话

西寺坡小学副校长:桑友谦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上午好!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之际,我校申报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被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开题仪式,首先向在百忙中不辞辛苦应邀前来指导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向敢为人先获得市级立项课题的课题组成员表示祝贺。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校郑重承诺:第一,在时间、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对课题研究给予积极支持,尽最大力量提供研究条件,并承担信誉担保。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课题研究工作制度,使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第三,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管理与检查,力争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效显著,按时结题并通过专家验收。

下面,我向老师们提几点希望:第一,课题研究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充满信心,不怕困难,主动争取上级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和全校师生的支持配合,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大胆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位老师,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提高,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显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希望你们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努力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彻底改革,跟上课改的步伐,高质量的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希望我校各部门负责人,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理解、支持、配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为课题研究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和可能性的帮助。

第三,希望我校的全体教职员工,以本次开题仪式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对教科研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兴校,教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教科研是提升学校品牌的先进理念。期望不久的将来,我校有更多的课题被上级批准立项,我们更期待西寺坡小学教科研之花四季常开,教科研之果缀满枝头的可喜局面尽早出现!最后,祝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

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小学

关于市级科学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一、课题负责人

第一负责人:任之敏

第二负责人:余小莉

二、课题组主要成员:任之敏、余小莉、杜桂兰、张琦、刘辉 谷德成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

任之敏: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无效性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并撰写课题实施中各阶段的研究计划和总结报告。

余小莉:负责教师的教学观念现状调查分析及发展策略及课题方案的制定,撰写课题实施中各阶段的研究和总结。

辉:负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指导策略。杜桂兰:负责协调组织子课题的实施研讨工作。

琦:负责收集整理各项活动的文字及音像资料的分类归档。谷德成:负责学校的教学资源现状及改进策略。

在市级科学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仪式上的发言

课题组成员:杜桂兰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你们好!

我代表全体课题组成员郑重表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锐意进取,不怕困难,团结协作,勇担重任,坚决完成研究任务!

发言人:杜桂兰

西寺坡小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根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解决基础教育教学问题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下简称“教研”)所确立的研究课题,包括校级教改课题和市级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评审、变更、结题等工作,属于本办法管理范围。

第二章立项与申报

第三条 课题立项申报,按课题级别(校、市、省、国家级科研课题)填写“科研立项课题申请表”。

第四条 课题组成员6人,其中申报资助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的资格要求最低为小教高级。

第五条 申报表的内容与主题,原则上应当在当年确定的《科研立项课题指导》选题范围内。

第六条 报送“科研立项课题申请表”的数量规定,校级一式三份,市、省、国家级一式四份,由教科室统一上报审批后交主管单位。课题负责人、学校教研室各留一份。

第三章 评审

第七条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评审,由学校根据一定的组织原则聘请有关专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

第四章 事项变更 第八条 课题组原则上按照《科研课题立项申报书》的工作进度安排开展研究:中途如确因工作需要考虑有关人员变动、调整研究计划、延期结题等事项的,须填写相关《科研立项课题项目调整申请单》并按程序报批。

第九条 课题事项变更,由课题组负责人提出相应申请,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呈报上级主管单位(领导)审批后执行。

第五章 结 题

第十条 严格执行结题鉴定的程序规范。

第十一条 课题结题时应呈报结题报告书、结题鉴定表、成果附件(含原件一份,复印件4份)材料。其中,课题成果是指:课题研究期间内在各类刊物(含报刊理论版)上发表的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评论、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咨询报告,出版发行的专著、编著、教材、资料汇编、论文集、工具书、科普读物、音像制品、教学软件,以及各级各类奖励证书等。

第十二条 课题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

第十三条 结题材料用统一的档案袋包装,档案袋封面贴附的目录单顺序与内装材料顺序一致。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获得资助的课题,经费发放和使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定期召开科研工作年会,交流教研工作经验,评审优秀教研成果,表彰教育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者。

第十六条 其它未尽事项,执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解释权归西寺坡小学数学教研组。

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小学

篇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

“理想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理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说,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操作”,更要善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像演讲家一样眉飞色舞,用高金英老师的话说:“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像疯子一样。”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模仿,“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像傻子一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袖手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一味求他,否则课堂成为预设演绎的舞台,准确把握生成,体现课堂的动态变化,体现课堂的亮点,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把握四点:

1、解读文本,心中有数;

2、预先料测,从容应对;

3、关注学情,穿针引线;

4、充实自己,稳坐泰山

三、课程改革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篇7: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嘉定区迎园小学 章晓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主要表现在: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立场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在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四、新的教学评价理念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于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五、《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在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

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固做了如下调查,现将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调研对象】本区部分教师、学生 【调研方法】听课、访谈法、分析法

【问题一】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实施新课程以来,由于语文课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内容被带入课文中。一些老师面对课文,认为都是文质兼美的,什么都应该教,什么都应该学,结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标不清或者是目标混杂,搞不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多目标的理念,同时做到目标清晰,一些老师便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使其各自为政。例如把情感目标单列出来,以示重视、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应融入在其他目标的教学中。

再有就是目标的可实施性存在着问题。教学目标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或流于肤浅,或过于繁难。目标太低,学生不用努力就能达到,没有意义;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也没有意义。我想这是课堂教学低效的主因。

【对策】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三、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四、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五、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问题二】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找喜欢的地方,选择喜爱的句段,喜欢的内容来读,这虽然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但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的词句、语段还会有多大魅力?脱离课文整体,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对策】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语文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问题三】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部分老师没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个性理解、情感体验的要义,片面地认为“朗读感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点。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大多数教师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了。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那就是语文实践。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

【对策】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问题四】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却只留于形式。比如,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运而生。但部分教师片面理解,使自主异化为自流。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三四成堆坐在一起讨论。且不说讨论的内容怎样,仅讨论的过程就令人担忧。不是一个人(优秀生)说,另外几个人听,就是大家叽叽喳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时,发言者所说内容仍是个人见解,并没有概括大家的意见。讨论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再比如,多媒体进课堂本来是好事,但由于老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安排的环节不恰当,结果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占了不少时间,但到下课的时候,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两遍。

【对策】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由于我们的认识偏差或一时还达不到应有的认识深度,从理想主义或经验主义出发,有意无意地给语文蒙上了一层炫目的铅华,遮蔽了它的自然本色。近来,“本色语文”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是本色语文?开宗明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语文就是本色语文,辨证地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就是本色语文。科学地把握本色语文并使之得到落实,就体现了语文的本色,也体现了语文的本体、本貌、本质、本真,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摈弃功利。功利,会让教师走向自我展示,走向哗众取宠;让教学走向飘摇肤浅,走向华而不实;让语文迷失本貌,消融本体,丧失本真。

二、删繁就简。崔峦先生曾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学内容要精”“教学环节要简”“教学方法要活”的教学主张。张庆生先生也倡导“简法”,他认为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

三、强化训练。训练要铆定学生母语的发展;训练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训练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问题五】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削弱了学科特点。

在听课中,我们常发现有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现象。虽然教师的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素质,体现人文性、开放性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但结果却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语文教师俨然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语文味缺失了。

【对策】

语文姓“语”名“文”。《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材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防止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其次,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对作品、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相关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篇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从学生学的层面来说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愿写作文, 因为写作文消耗得时间太长, 费力却收效不大, 明显提高的痕迹很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 花费很长时间去写作文, 远不如做对道数学题有成就感。鉴于学生有这样的认识和表现, 根据平时教学中总结, 现在学生在作文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 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校园

这片小天地和家里的两点一线, 生活模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来完成, 而生活和学习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外无休止的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 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 去品味生活的内涵。除此之外,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的中等生, 还有很多学生住校, 信息的摄取更是雪上加霜, 这样, 学生的大部分作文就表现得空洞且言而无物。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也许因为太过于熟悉和习惯了, 学生在提笔写的时候, 基本就是泛泛之谈, 没有更深的体悟, 更无法谈及充实。

2. 套板反应严重, 缺乏新意。

学生的生活圈子小, 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阅读面狭窄, 阅读面狭窄了, 积累就少, 导致的后果是他们会将仅有的材料反复用, 没有新意。一写议论文, 论据常常是古代的司马迁、项羽、李白;今天的张海迪、雷锋、霍金等。论证方法只懂得举例论证, 其他的都不会用, 还有更糟糕的是议论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个例证, 就是一个四五百字的故事, 不是从《读者》上看的, 就是从电视上看的, 纯粹成了复述故事。一写记叙文, 没有六要素的布局, 有的只是一些流水账式的叙述, 既无章法亦无结构。例如:必修1表达交流部分第二节《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大部分同学, 只注意前半部分“园丁赞歌”, 而忽略记叙的角度和要求, 那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他上小学或上初中时的一位老师或班主任, 大部分的叙事情节都是起初他如何的不好好学习, 通过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老师如何鼓励他, 他最后学习如何好之类的套话。全然没有“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美感和新意。

3. 作文的语言就犹如我们的外表一样, 虽然,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作文也不能以语言来给分。

但是, 作文的语言往往和人的第一印象一样重要, 尤其是在考场作文中, 语言是否优美, 是否有文采, 则会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而事实上, 由于学生平时训练过程中, 并不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规范, 以致于作文中出现的语言粗糙、贫乏、稚嫩, 口语化、方言化, 缺乏艺术性。习作中的语言和那些优美语言的差距就好比稀饭咸菜之于鲍鱼鱼翅。例如:有一次作文练习中, 有一个学生在写母亲比较节俭时说:“我的母亲平时很细发。”“细发”这个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方言常用词, 我是本地人, 所以在看作文时, 无所谓思索, 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 在考试当中, 我们不能避免我们遇到的改卷老师都能解读这个词的地方音。

4. 现在的高考作文, 大部分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 面对这些题目, 审题立意准确是前提和基础。

一般情况, 不知道如何确立主题论点, 写成作文后, 往往离题万里, 不着边际。审题正确, 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 则文不对题。偏题、离题, 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 因此, 审题要慎之又慎, 千万不可粗枝大叶, 主观臆想。审题的过程, 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 也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 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但是我们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时候也是牛头不对马尾。有时候看似很明晰的角度, 他们给你生发出来的, 可以是五花八门。例如:一次月考考试的作文题是: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紫藤萝和牵牛花, 没有挺拔的躯干, 却凭借枯树和篱笆, 以昂扬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 本无美丽可言, 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 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 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标题。不限文体,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分析这则材料, 其实它所含的意思很清楚, 即美是相互的, 美需要协作才尽善, 我们可以借助外力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从而使自己的缺点变成优点。有些学生能很准确地捕捉到材料的信息, 比如《完美离不开协作》、《互补的美丽》等。但是那次考试, 大部分学生却在自信、毅力、态度、感恩等方面绕来绕去, 结果离题万里。克服学生作文时存在的这些问题, 老师虽然也使出浑身解数, 但成果甚微。

二、从教师教的层面来说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我觉得作文最关键的, 是让学生有一种写作的冲动, 然后再将这个冲动变成作文。但是, 应试制度下, 高考评卷反馈回来的信息, 已经严重干扰了中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因为学生的作文充满着舞台效应, 移花接木, 套做作文, 却不切实际的给以高分。从这些浮夸的作文中, 我看到的是装腔作势, 而不是真情实感, 这也就是学生在作文中不花费什么气力, 却能轻易拿到理想分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我前面提到的侥幸。再则, 现在学校考核制度, 也一味的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老师, 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只能在作文的分值上松了又松。在这两种困惑下, 老师在教授作文过程中, 本应引导学生如何剔除弊病, 提高作文水平, 可是那样费时耗力还见效太慢, 还不如多做一些可以提高成绩的习题来得现实一些。然后, 作文的教学就走进了郑桂华博士所说的两种基本流程:“一是四阶段指导模式, 即‘教师写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评讲——交流展示’;另一种为两阶段指导模式, 即‘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其实, 这两种模式在本质上大同小异, 即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作文的‘进行时’里缺少必要的讨论和具体的帮助———比如用哪则材料更好一些, 什么立意更有价值, 如何在作文过程中及时修正, 改进表达等等, 我们都无法做到。落入这样的模式, 我们没有教的冲动, 学生没有写的冲动, 而且我们还在作文课堂上用高考的要求来规范仅有的写得好的几个学生。现在, 我希望就是那些写作文还有一些灵气的学生, 在作文课堂上, 经过高考模式的训练, 不会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作文, 不会在作文的风格渐渐靠近训练模式以及考试分数不断提高的同时, 飞扬的作文个性也随即了无痕迹。高中作文教与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摘要:长久以来, 作文是很多同学既担心又侥幸的一道题。本文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体会, 从作文教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希望能引发我们的深度审视与冷静思考。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培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