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背后的冷思考

2024-06-05

“微课”背后的冷思考(通用6篇)

篇1:“微课”背后的冷思考

“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逐渐步入“微”时代,微课,也正在开启教育的“微”时代。随着“可汗学院”流入中国,“微课”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它的产生与流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再一次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和众多的“微课”粉丝一样,我积极地开展着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从最初的机械复制“可汗学院”,到实践过程中的“小学信息技术能否开展微课”的质疑思考,在 “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尝试,我的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

关键词: 微课;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

一、直面“微课”热潮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悄然来临,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微课程”)应运而生。①“微课”,这一概念起初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在当时并未引起国内教育工作者的着重关注。2011年萨尔曼·可汗的“可汗学院”传入中国,如平地一声惊雷般响彻了整个教育界,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 “翻转课堂”、“颠倒课堂”、可汗式“微课程”的变革热潮。人们仿佛找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教育的途径——“微课”。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课”或“微课程”呢?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的解释:微课,又称为微课程,就是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②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示平台”与“微课网”为代表,国内开始了微课的实践尝试。自此,国内兴起了“微课”热,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表达着他们对于微课的赞同,积极投身到微课教学实践中。

二、冷观“微课”热潮

与众多的“微课”粉丝们一样,我也表达了我对“微课”理念的赞同与支持,开始尝试将“可汗学院”移植到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学着像萨尔曼·可汗那样把教学知识点细 ①②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化分解,使其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知识模块,并分别将它们制作成3-5分钟的微视频,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能够自主学习并掌握那些基本知识和简易操作,课堂中更多地来提出、交流它们的学习困惑,进一步拓展补充教材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提升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由于盲目、生硬地模仿、复制可汗模式教学所产生的问题开始浮现,并越来越多。我对微课教学的热情慢慢“冷”了下来,这些实践中遇到问题使我开始对微课冷眼旁观,开始深入思考微课、追问微课。

(一)小学生能够学习微课吗?

【片段一】一次哑口无言的访谈

记得在刚开始微课教学不久,一天放学后我回到办公室,突然办公室走进一位家长,我见他脸色凝重,表情严肃,似乎不太高兴。还没等我开口,她便开门见山,直抒来意。

家长:您是信息老师吧,我是王一鸣的家长,您有时间和我谈谈吗? 师:您好,有什么事您请讲。

家:这学期您是不是让我们孩子学习什么微课,说是用手机或电脑看什么微课视频啊?

师:是有这回事,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家:孩子们现在都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您要求他们整天看这些视频,对视力多有影响啊,孩子一旦近视了,一生都受影响,现在很多军校都对势力有要求。

家:还有,小朋友哪能抵制诱惑,我们大人平时还经不起考验,喜欢用手机、电脑玩个游戏呢,小学生用手机、电脑到底是学习呢,还是玩游戏呢,我就发现我们孩子看视频时很起劲,到做语文、数学作业时就磨磨蹭蹭,学习成绩都下降了。我觉得您是不是换种方式来教学啊?

师:„„(我无言以对)

【现象提炼】这是一次突如其来的家长访谈,家长的来意很明显,小学生是不适合开展微课的,希望我放弃微课教学。家长的理由有二:一来损害视力,二来玩游戏影响学习。这位家长说的有一定道理,由于我没有证据显示一周一次的微视频学习不影响视力,不能保证小学生能够严格控制自己不玩游戏,也不能保证微课程学习有效果,何况这种效果在分数上还不体现,所以我只好无言以对。

【我的思考】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小学生能不能开展微课教学?看微视频学习会不会影响视力和学习成绩?起初我也有过这样的忧虑,既然教育部批准了在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说明电子化学习只是“量”和“度”的问题,学生们每周都有信息课,我想一周一次的微视频应该对学生的视力健康影响不大。小学生的确与可汗所教授的高中生不同,控 制能力较差,学习专注力不强,想要尽可能减少学生因违法操作规定对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的负面影响,看来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微课学习过程加强监管。

(二)微课有学科性吗?采用什么方式来学习?

【片段二】《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在家已经学习了《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微课程吗? 生:学习了。

师:那么同学们都学会了利用配色方案来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的操作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信心满满)

师:老师昨天在家做了一个演示文稿,我觉得这份演示文稿的模板很好,但是颜色不是我喜欢的红色,我希望背景模板的颜色可以变为红色,你能帮助老师完成心愿吗?

生:能,太简单了。

师:我们请苗苗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操作。

生:操作。(显得混乱,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配色方案)

师:可能苗苗同学太紧张了,这样吧,苗苗你请一位同学来帮助你一起完成操作。

生:(苗苗请了另一位学生操作,依然不是很熟练,找到了配色方案,但不知道怎么来修改颜色。在下面同学的齐声帮助下,勉强完成了任务)

【现象提炼】《使用配色方案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是教材《设置幻灯片背景》中一个知识点,我将该知识点做成了2分钟微视频,希望同学们课前通过自学视频,掌握使用配色方案来改变幻灯片模板背景的操作方法。学生们课前学习了该视频,在我提问时多数同学都表示掌握了操作方法,然而在随后的操作展示中,表现出的现象并不能让人满意,班级中不仅仅只有苗苗和小胡两位同学操作不熟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和他们一样,年级中其他班也大致如此。

【我的思考】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少数同学没有认真学习微课程,导致的操作不熟练。但是随着在平行班中的教学,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存在操作困难,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已经将教材知识点细化分解了,这2分钟的视频讲解地也十分清楚,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或不熟练操作,但是这些操作课堂上他们只要跟着我操练一遍便可掌握了。学生们也表示在家学视频时确实是可以操作出来的,但是上课就记不清楚了。这是典型的知行脱节现象,我想这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独特性有关,信息技术是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技能的学习在于训练强化,小学生的认知能相对较差,仅靠理解记忆去学习技能,是不现实的,这是造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看来微课学习不能忽视学科性,小学信息技术微课也不能只采用微视频这一种方式学习,应该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

(三)什么时间学习微课?

【片段三】《初识powerpoint》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给大家一项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第13课《初识powerpoint》的微课程,那么有哪位同学们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powerpoint有什么功能,或者来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powerpoint? 生:大部分同学不回应(只有2个人举手)。

师:大家课前都习了微课吧,没关系,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生:我们还没有学习微课。(很多学生点头)

师:你们不喜欢老师做的微课程,觉得枯燥没有兴趣吗?还是„„ 生:不是,我们没时间学习。

师:同学们可以在做完作业后花3-5分钟学习一下我们的信息技术微课程,不一定要在一天内完成,只要在每周上课前完成就可以。

生:信息老师,学校的作业做完还有父母的提高作业,我每天还要弹钢琴,我还要上培训班呢„„(学生们各自诉说着理由)

师:没想到同学们都很忙,好像真没有时间来学习微课。

【现象提炼】本学期,我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实验,要求学生们在上课前提前学习有关上课知识的微课程,我努力将微课程制作的新颖有趣,学生们对此颇为欢迎,但是在实践初期我遇到上述的一幕,学生们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各式各样的兴趣班束缚,很难抽出时间学习这种不应试的信息微课程。

【我的思考】学习时间,是个关键问题。学生们没有时间来学习,微课程便开展不起来。在升学压力日益严重的今天,小学生课后也忙碌了起来,要求学生们课后花时间来学习这种不考试的“副科”,似乎有点异想天开,想要在忙碌的课后来抢时间,恐怕我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看来我只能另辟蹊径了,那么能不能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微课呢?如此一来便不占用学生们课后时间,给他们减轻学习负担,万路皆不通的情况下,只能试试了。

三、冷思考后答案

“教有法而无定法”,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通用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 境不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同。微课,或者说微课程只是我们众多教育方式中的一种,我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给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学生们在“微课”学习方式下表现出的主动、自主、提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境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更加谨慎的看待微课程,不能盲目追随“微课”的热效应,生搬硬套,霸王硬上弓,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而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学科的特性开设更多、更具时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精品微课程。

我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开展微课”,让微课真正发挥它的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我逐渐发现要想更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用好微课,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微课的开发、使用中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因人而“微”

微课的对象是学生,我所面对是一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小学生。微课能否在小学生中开展?是微课系列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小学生不宜开展微课,这至少说明微课具有局限性,并不如大家所吹捧的那样有效。通过一段时间的微课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们在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方面还是有显著提高的,这充分说明小学生是可以进行微课学习的,信息技术微课学习是有效果的,但是微课的开展必须因人而“微”。

①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汗学院最初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通过5-10分钟的微视频来讲解知识,高中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小学生有着天壤之别,小学生学习时专注力差,很难持续学习,我们不能要求小学生像高中生那样去学习,所以在小学生中开展微课教学,首先要精选教材、精心设计,选择那些重要的,有实效的知识来学习,其次教学的时间不能太长,教学的容量也不能太大,一般选择一个知识点学习2-3分钟为宜。

②微课学习要有富有趣味性。小学生学习和中学生学习不同在于小学生更注重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师讲解或演示,那么和老师课堂上教学没有区别,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所以建议采用动画教学的方式来讲解或演示,即将真人授课视频做成flash动画,绘声绘色的动画微视频更能获得学生们的青睐。现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学生们都争抢着学习微课程。

③要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与监管。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家自己独立学习微课程,需要对学生微课学习的过程进行关注,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监管。例如,提醒学生微视频学习时间不能太久,避免影响视力;学完微课后,不能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玩游戏等等。

(二)因地而“微”

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需要特定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媒体设备,软件环境主要指学科特性。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我们都要因地而“微”。

①硬件环境。首先,提到微课,大家一定联想到了“可汗式”微课程教学中的微视频,而中国学生普遍还没有自己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体播放设备,那么他们要想学习这些微视频将很困难。黎加厚教授曾表示,微课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③可见微课程不等于微视频,视频只是我们微课程学习中的一种方式而已,我们还可以通过录音、图文等其他方式来学习,很多时候一个mp3、一张纸都能进行微课学习,所以不要将微课的形式固化,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方式。其次,很多人会联想到在线网络课程。美国有较为发达的通信网络,学生们登陆可汗学院下载学习课程进行学习很便捷。但在中国,中小学刚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很多家庭也不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所以我不建议老师们将学习素材全部网络化,要给学生提供线下的学习途径,考虑小学生的特殊性,最好选用简单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课程提前保存到自己的存储设备里,我在教学中给每位学生的电脑都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学生们可以简便地进入自己空间,获取学习资料,开展学习。

②软件环境。微课程的学科特性很重要,一门好的微课要充分体现学科特性。在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开发中,你就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实践性,我们大量的课程在于教授学生操作技能,所以很多微课内容都是在演示操作方法,那么除了讲解有趣、演示清楚外,还必须注重停顿,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讲个不停,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时间,给他们随即比划比划、操练操练。有了留白时间,学生跟着做了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升。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有,小学信息技术微课中理论知识不能涉及太多,很多理论知识即使老师讲了,学生们也不是一时间便能接受的,小学生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所以利用2-3分钟的微课来阐述理论是行不通的。

(三)因时而“微”

什么时间来学习微课?是微课能否取得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无论微课程设计得多么完美,如果学习者没有时间或精力来学习,那么这样的微课程便显得毫无意义了。很多微课程都采用 “颠倒课堂”的方式——课前学习,但是现实情况是小学生课前很难或很少有时间 ③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用来学习信息技术,所以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要因时而“微”。

①以课堂学习为主。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学生在课后较少有时间去“可汗学院”逛逛,放学后等待他们的是大量的作业和各式各样的兴趣提高班。在现今的教育状况下,要求小学生在家来学习信息技术微课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学生的身体成长还是前途发展都会招致家长们的反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小学生学习微课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监管,还有许多家庭不具备学习微课所需的设备,我们何不在信息课堂中开展微课?在课堂中,先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微课,待学完后,根据他们的学习疑问状况,进行答疑解惑,剩余时间还可用来拓展提升。这样做好处有四:

一、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及时获得学情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能解决学习设备问题。信息技术通常在专用微机教室内开展教学,机房中配有大量可以访问因特网的计算机。

三、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管。机房内的电子教室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学习时间,防止学生们玩游戏,降低视力受损的可能性,这样也解决了家长们的担忧。

四、不给学生增加课后负担。鉴于此,微课应当回归课堂的“主阵地”。

②以课后学习为辅。众所周知,微课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例如,“可汗学院”中的课程无论你看多少次都可以,当某个知识点不理解或产生遗忘,或做作业遇到了困难都可以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微课同样如此,如果学生有条件的话,完全可以将微课随身携带或带回家中,当他们需要学习时,即可再次学习这些微课。鉴于设备问题,我们只建议课后辅助学习。

四、结束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正开启着教育的“微时代”。很多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微课吹响了教育改革的号角,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课堂,审视师生关系,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了微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中。透过这股“微课”热潮,希望教育者们都能够“冷眼”旁观、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正是经过了这番冷静思考,在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指导下,我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的分析,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 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5] 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6] 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7] 吴靖等.微课程建设的装备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8] 任红艳等.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9] 胡铁生等.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篇2:“微课”背后的冷思考

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他人。

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学生急于表现自我,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让老师喊自己。可是老师一次也只能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表达,更多的同学未能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于是有的同学一屁股坐下不高兴地噘起了嘴,有的却仍不甘心地一个劲儿喊“我”。至于那位发言的同学讲了什么内容,恐怕除了老师外很少有人认真聆听。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交流与对话,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话题而展开交流,以便思想流动形成心理资源的互补共享。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不光要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正确评价别人的说话,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氛围,真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二、学生思想浮躁,思考不深刻

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大多数学生未经认真思考便举手发言。如果不是建立在精读文本,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这种交流只能是低质量的,浮于表面的比较肤浅的,这样的交流与对话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养成浮躁、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为了提高交流的质量,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朝着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等方向努力。

三、语文双基的失落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仍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课改首要的关注点。它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掌握,为学生在本学科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服务。如:书写端正,整洁、美观、正确;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积累优秀诗文等。然而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尺度,在过分关注人文性的同时,造成了学生语文“双基”的失落。造成的后果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但写文章却漏洞百出,错别字连篇。读好书,练好字,写好文章,这些可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硬功,是实实在在的真知识,真本领。因此教师应该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双基,使学生夯实基础。

篇3:高校“微课”热的冷思考

1高校“微课”的本质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本质性要求在于“微课”要摆脱 “流行色”的浸染,“微课”应是长期的。正如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王竹立教授[1]认为“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若过分夸大它的作用而失之理性,从而将这一新生事物浸染上流行的色彩,则必定会“潮”来“潮”去,难免不能保持长期的热情。尽管高校“微课”实践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但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当滞后,深度抑或广度均显得比较匮乏[2]。至今“微课”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一种观点是对“微课”作顾名思义的附会理解,即“微课”就是“微型的课”、“微小的课”。其实, 这样一说,“微课”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本质区别就被无端地抹杀了。还有的将“微课”视为一段截短的教学视频或呈现为课堂录像的直接切片[3],有研究者针对“微课”的定义粗粗一算,荦荦大端者就不下十余例,这显然不利于“微课”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4]。为此,凡热心于“微课”的人士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至少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甚至艺术学的角度对“微课”展开深入研究,以期对它的认知更全面、更彻底、更科学。“微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微”或“课程”的问题,对它进行单轨性的阐释本身就不妥当。“微课” 固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多视角理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譬如,若从课程资源建设的角度看,“微课”是一种重要的、适合现代需求的学习资源; 若从流媒体形态来看,它又是一种以新兴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教学视频; 若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微课”不仅是于教师而言的新颖的教学方式,而且是于学生而言的新颖的学习方式; 若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微课”还同时是一种教学科研手段; 若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微课” 更是一种发展潜力无限的综合教学技术。只有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认知“微课”,才能增加人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若满足于对“微课”的肤浅认知, 则一定会阻碍“微课”的正常发展。

2高校“微课”的结构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结构性要求表现为“微课”不 “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构词法来讲,“微”是个形容词,只起修饰之用; “课”才是核心词,蕴含了 “微课”的本质性特征。一节课所必备的结构单元, 如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等都是少不了的,而这些都要统领于一定的教学问题之下。“微课”设计者清晰的问题导向性会促成其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条理的教学环节以及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反思,从而保证“微课”实践的成功。拈出教学步骤以示例说明。一般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五大方面: 导入、新内容的呈现、练习、巩固和作业布置。一节短至3 ~ 5 min,长不过10 ~ 15 min的“微课”,要同时具备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 此可见其虽“微”而不“小”、虽“微”而不“简”,虽 “微”却很“全”的特征,正因如此,真正做起来,恐怕会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45 min一节课更繁、更难。 没有了充裕的时间,各个环节还要紧凑连贯,步步相随,环环相扣,有轻有重,谈何容易。这就要求“微课”设计者在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思考,精心处置,方能炼制高质量的“微课”。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黎加厚教授[5]结合全国各地教师“微课”教学设计培训的经验,系统总结出17条“微课”设计的建议,大到原则性设计规划,小到技术性设计细节,点面俱到, 可视为“微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明证。因此, 比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微课”的制作则更显得艰难不易,通常非教师一人之力能完成,它往往需要多类型、跨学科、跨专业的多个人士“协同作战”, 原因很简单,“微课”不只是技术,它还是科学,更是艺术。

3高校“微课”的适应性要求

高校“微课”的出现,正是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然而对“微课”的适用范围并不能作一概观。高校“微课”的适应性要求体现为因材施教。刘赣洪等[6]认为“微课”的适应性要求不仅体现在学段、学科、课型方面,还体现在知识的传递方式以及知识的类型方面。滕秀梅等[7]发现不同的“微课” 教学对象要求不同的语言规范、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不同的教学应用。梁乐明等[8]指出应立足于现实课堂来分析“微课”环境中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确立“微课”设计的适用对象。还有众多的“微课”理论与实践研究者都强调了在进行“微课”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对象的重要性。然而,现实背景下,不少人借势对“微课”肆意炒作,一哄而上,让人不消承受。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学活动永恒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微课”教学活动。有了适用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教学评价的制订才能有的放矢,才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可能得以保证。另外, 在构建“微课”的适用对象时要非常细致,通盘考虑, 既要考虑对象的性别特征、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及民族在内的文化属性,还要清晰地认识教学对象的年龄、智能、学习或认知风格等个体属性[9]。

4高校“微课”的技术性要求

高校“微课”依赖技术,但“微课”不是“秀”技术,技术应为内容服务。无论是制作水平较高的如混合式“微课”和软件合成式“微课”,还是制作水平较低的如摄制型“微课”和录屏式“微课”,都离不开一般技术的支撑,如视频编辑、音频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合成等。甚至一些更为细节性的技术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电脑分辨率、图文、声像、时长、画面感、格式转换、上传管理等。技术可以说是录制“微课”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确保“微课”的技术支持已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5]。然而,不幸的是,当前的“微课”录制技术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士足够的重视,甚至视频拍摄和制作技术还有待加强[10],大部分一线教师在“微课”制作时所遇到的头号难题仍是技术层面的[11],“微课”资源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显然,技术因素已成为制约当前“微课”质量的一个重要瓶颈。

而与之相比,另有一部分“微课”却把技术发挥到极致,以致成了“秀”技术了。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嵌入大量的动画、跳转、字幕、图景、音频等,有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技术固然是“微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因为必要的技术支持,可以更好地凸显主题,活跃气氛,创设赏心悦目的学习情境,增强“微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技术毕竟不是“微课”的核心要素,而充其量是个形式要件,是为内容服务的, 是“微课”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因此,若将主要精力投放到技术表现上,则势必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另外,过分追求“微课”的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 也无疑会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微课”的内容吸引到 “微课”的呈现形式上,降低了“微课”的使用效果。 再者,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来看,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使其向相关认知负荷转变,从而优化认知活动。无关信息过多,往往会剥夺学习者有限的认知资源,进而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5结语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不仅要对高校“微课”保持极大的热情,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微课”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与发展; 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以维护“微课”持久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9):79.

[2]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119.

[4]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我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现状研究:对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95个微课作品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8):20-27.

[4]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6]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1-14.

[7]滕秀梅,林亦平.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中的需要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85-87.

[8]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9]张生,王丽丽,苏梅,等.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2-77.

[10]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篇4:“微课”热背后的冷思考

思考一:改变思维定式

提起微课,很多教师观念上就觉得是小课件形式的微视频,是教师用于教学的。大部分教师已经形成了长期以讲授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维定式。所以,开发出来的微课基本上都是外表华丽、中看不中用的精美“视频式课件”“课例片断”“微型讲座”或者是“浓缩课”。

可实际上微课开发的重点不仅仅是用于教学的视频录制,它更多的是一种学的资源。教师只认识到微课的“外表”(微、短、小),而没有掌握其“本质”(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

对教师来说,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微课。从使用主体来看,微课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教”的资源”,课例的时间长、内容多,容量大。这种完整式的课例实录适合老师的观摩研讨。微课,则是一种最佳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短过程聚焦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因为其干扰少、效率高,学习价值大、移动性好,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优质丰富的微课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从设计理念来看,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摆脱了班级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课从内容选题、表现方式、教学策略、实施方式、活动设计、评价体系都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否喜欢、容易学、学得懂、感兴趣。因此,认识到了微课的定位(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数字化的可视化学习资源),教师就可以改变思维定式,不再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学生角度思考,只有学生说好的微课,才是真正的好微课。

所以,微课虽“微”,但却要“精”而有用。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应该不仅有助于教师教,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

思考二:合理分配时间

当前,微课建设存在着“重技术,轻设计、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许多中小学教师仅关注技术和比赛,希望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做出好微课的核心本质是教学设计。

许多微课仅有“微”的外表,而无“精”的实质。笔者认为微课最大的精妙处,还是在于教学设计策略的变化,创意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微课的内涵与灵魂。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需要教师要有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和制作。

而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大部分时间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忽视了微课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如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拍摄(强调双机或多机拍摄,甚至采用昂贵的智能自动录播系统、视频技术),注重视频声音和画面的精美,后期编辑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甚至把教师的讲解、师生活动全程对话都打上字幕,而对微课的内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核心环节却重视不够,时间投入不足,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并不佳。

所以,教师在设计微课时,为了使微课的使用更加常态化,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微课教和学的设计,即使牺牲一些展示的技术品质,笔者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部分地区的微课建设正在重蹈十多年前比赛做课件的覆辙。如果赛而不用、为了比赛而做微课,用不了多久就会面临新一轮的微课产能过剩,造成新的金钱和精力浪费。

思考三:把握最佳时机

关于微课运用的最佳时机,很多教师受到翻转课堂的影响,认为微课运用的最佳时机是在课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教学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微课有时并不能在课前播放。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有其重要作用。微课用在课前,可以结合学习任务单实现导学功能,即帮助学生预习重点、难点和需要事先学习的内容,例如回顾先前知识,唤醒已有经验,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等等。微课用在课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和易混淆点,完成知识内化,保持和强化学习兴趣。微课应用于课后,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引出后续学习内容。笔者认为,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准则下,应由教师制定整体方案并掌握微课推送的最佳时机,从而在整个学习进程中,教师能够跟踪控制、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进程。

篇5:拓展热背后的冷思考论文

一、拓展,是语文课堂的“规定动作”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基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拓展教学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渐成燎原之势。尤其是在对特级教师窦桂梅“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教育理念极力推崇以来,“拓展”几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备课时就有了这样一个定势:不做“拓展”这一“规定动作”,就无法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于是,为了体现阅读教学中拓展迁移的训练意识,上课伊始,有的教师就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从作者生平简历到其代表作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到其思想历程,乃至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一而足;行课中,有的教师就像贴标签,处处“嫁接”拓展,搞形式主义;课结束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交流拓展,热烈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自己准备的课件完整地展示一遍,进一步加以补充讲解……这一系列所谓的拓展训练,耗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又因为是完成“规定动作”,“拓展”都是生搬硬套的,大多脱离文本,使听课人不禁茫然、担忧……记得有位教师上《三顾茅庐》一课,整堂课拓展了三个内容,而且均以半白话和古诗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内容,学生读通顺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了。相反,教师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解释这些拓展的内容。尽管教师的愿望是好的,想努力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真心诚意地希望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但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因此,不必每节课都非得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选择,并且在操作时,要紧密联系文本,有目的进行。从知识到教法、学法,以及情感态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一块、每一层都应聚焦文本、瞄准教学目标而拓展,放得开收得住,这才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不至于架空。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我就充分挖掘文本中包蕴的许多空白处,让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并自觉地走近《史记》。尤其是第3节寥寥数语,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设计了很多补空问题进行拓展: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感到耻辱甚至自杀?之后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通过了解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直面酷刑,有助于理解“发愤”,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利用“空白”拓展优化了教学。课后又布置拓展作业:搜集资料说“司马迁故事”、说“《史记》中的故事”等。通过交流,这一拓展让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句进行重锤敲击,使我的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当然,除了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外,教师还可以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情境迁移处拓展、在问题生成处拓展、在挖掘主题处拓展……拓展可以出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但前提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学好文本。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二、拓展,究竟是为了把文本读厚,还是读透?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学生单靠课堂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两倍甚至更多的文字内容,并从课内拓展,引发学生对大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层面理解,教师引领着学生与文本相遇,再与文学相遇,构成了一条阅读链,增加了文本的厚度。拓展是为了把文本读厚,但其实这是对“厚”的曲解。“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不是海纳百川,凡语文信息皆为我所用,那样很有可能落个狗尾续貂的结果,这里应是文本内涵的丰厚。我认为,拓展对于研读文本来说,并不在于读厚,而在于读透,它的成效就在于拓展内容与文本构成的张力上。把拓展“挤进”课堂较容易,但如何有助于文本的细读,值得研究。拓展的基点是文本,拓展的时空也是文本,只有在立足文本、回归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超越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比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文本中捕捉到拓展的信息,几次重组教材,把原本简简单单的文本读得透实、饱满,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断换位与思考,使学生在已有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和提高。拓展一:教师巧妙地发挥多媒体的直观作用,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让学生多种感观和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为了读好“滔滔的洪水”,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拓展二:教师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禹”的“科学治水”,在“堵、塞”与“引、导”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在强烈的对比阅读中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禹”的伟大——智慧。拓展三: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就此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挖掘文本隐藏的内涵,更好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从一组数字中来体会“禹”大公无私的精神。拓展四:在课文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练习”,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这是为了提升“禹”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让“禹”这种勇敢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永久沉淀,也让文本的人文气息静静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四次拓展,都是为了把文本读透。教师利用拓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学生的思维情感也有了一次又一次梯度的发展,“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地“大”起来的!拓展与文本,彼此交叉、相互契合,学生的朗读不是“浮光掠影”,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温度”;学生的阅读不是“蜻蜓点水”,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深度”。

三、拓展,如何变“画蛇添足”为“锦上添花”?

篇6:艺术品收藏全民化背后的冷思考

“盛世兴收藏”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的理财之道。然而,当收藏演变成大众投资,一时兴起全民收藏热,不少人“一夜暴富”的心态更加强烈,民间收藏市场乱象纷纭。这一轮敛古博富的全民收藏热,究竟是“盛世收藏”还是“浮世乱象”? 一夜暴富梦搅动收藏热

9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会首日就吸引8.9万人次参观,成交额达97.6万元。

近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人们开始大规模地涉足文物艺术品收藏和投资领域,甚至出现“井喷”现象。有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收藏爱好者队伍超亿人。

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去年全国共举办788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拍563915件(套)拍品,成交额高达288.52亿元。

富人争相购买拍卖行的高价艺术品,普通老百姓对艺术品收藏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以“鉴宝”、“寻宝”为主要内容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且收视率不断攀升,各类艺术品收藏广告频繁见诸报端,街头古玩店也异常火爆。

“现在北京的古玩市场比菜市场还多”,瓷片卖家赵明亮常年在北京报国寺、潘家园摆摊,“从天不亮开始就有人打着手电筒在摊上淘宝捡漏,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交易市场永远都是人山人海的,赶上周末人多到迈不开步。”

记者了解到,收藏也是目前很好的投资手段,可以规避通货膨胀风险,还能实现一定的收益。收藏现已成为中国人继储蓄、股市、房地产之后的第四大投资方式。十几年前几千块买的收藏品,如今却能翻涨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古玩市场成赝品江湖

民窑充官窑,越南黄花梨充海南黄花梨,现代仿品充明清古物„„记者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走了一圈,发现“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东西都不好淘了,几乎都是赝品,人人都当真东西卖,你可千万别当真东西买。”市场上一位卖家对记者道出了实话。

古玩市场充斥着赝品,收藏者难免“打了眼”。面对高价买到的赝品,一些收藏者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伺机再转手,这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

长春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高立鑫是国内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他对记者坦言,高端拍卖行中也不乏赝品,“拍卖前往往都会先展出几天让人们看样,看完样进行拍卖,即使拍到了赝品,买家也没地方讨说法。”高立鑫介绍,近年来,因为拍卖行拍出赝品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

高立鑫表示,各种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层出不穷。只要肯出钱,就可以获得一张艺术品鉴定证书,不但可以立刻包装成宝,身价倍涨,甚至还可以“指鹿为马”。类似“汉代玉凳”的荒唐例子举不胜举。“没有鉴定标准,没有鉴定专家,老百姓凭着自己的经验和‘伪专家’忽悠,市场怎么能健康发展?”

“证出一门”规范鉴定机构

据收藏界专家表示,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投资者比例大约是20%,80%是真正的收藏者,一旦过度偏离这“二八”比例,就可能导致市场过热或者泡沫的出现。然而,业内人士指出,真正的收藏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收藏爱好者抱着投机的心态,从中捡漏,跟风盲从、求富心理现象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炒家,心态都显得十分浮躁。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施立学认为,政府应牵头建立专业的民间收藏评定委员会。施立学说:“目前还没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发出权威的声音,政府应该组织成立权威的评定委员会,由正规专家组成,提高市场上收藏品品质,让‘证出一门’,取缔‘证出多门’现象,促进收藏品市场繁荣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应建立鉴定机构准入机制。建立相关的法律监督约束机制,鉴定证书必须由专业机构签证,一旦存在虚假签证,可追究相关机构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艺术品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同时,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自身缺少文化修养和专业教育,社会亟待权威的评定委员会还真正的艺术品“清白”。

上一篇:《新概念》英语学习方法下一篇:交通安全简短的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