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

2024-08-2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精选8篇)

篇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

盐城师范学院04届政教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系(部):法政系

专业:政教

姓名:周树业

学号:19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主要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2、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与思考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入。

据调查,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时间才能与外出父母联系一次,有

8.7%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1、情感空虚:无人谈心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孩子只要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父母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了上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2、成绩欠佳:逃学迟到家常便饭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的迟到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经历。

3、道德危机;三成儿童经常说谎

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和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的是溺爱,江西全南一所学校曾有过爷爷奶奶到学校做作业的情况。

4、违规违纪: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经营,这类学生不仅与其父母有很大的空间距离,而且也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在学校,由于成绩普遍较差,并受到共同的厌学心理影响,极易结成各种团伙。这部分学生每人都有一笔可观的现金供其自由支配,因此,经常三五成群,集体辍学、逃课,出入电影院、录像室、游戏机房,或双休日相互串门,在一起共同“潇洒”人生。如在一些不良的传播媒介催化影响下,或在一些社会劣迹青年的教唆下,极易走上各种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措施

民工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教授在《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热点问题》报告中指出,民工流动有三大功劳:第一,没有广大民工的南下和东进,沿海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第二,民工流动繁荣了内地的市场,改善了当地生活,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第三,民工出来后转变了自身的观念,自己培养了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工潮”的出现,也给农村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青年父母的外出,使他们吸收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对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使他们明确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针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思想及态度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形成正确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摒弃那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孤岛式”教育,主动配合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使他们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近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在家庭中造成的错误是持续下去,还是被纠正过来,这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上。注重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针对当前农村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外出而造成日常抚养人存在的差异性,学校应针对各种对象,举办各类培训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抚养人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出了问题,再向家长告状的老面孔,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平时的有效指导,这必将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

3、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父母双方皆外出子女的引导和教育

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成绩较差,思想上由于受到厌学心理的影响而不思进取,加强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另外,在心理上,他们同时存在着自负自卑两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吃、穿、用不愁,自认为比一般同学活得潇洒;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温暖,也羡慕其他同学的家长经常来校与教师取得联系,加上成绩较差,自认为低人一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了解、关心、爱护这部分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让班级中的优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班级体的温暖。

另外,由于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心理,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和配合他们的抚养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加强有关的法制教育。

这些做法,关爱留守儿童值得借鉴。

成都:建立儿童托管机构

成都市财政每半年按照每个市县20万元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再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诸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在乡镇,各地都建立学生、儿童托管及公益机构,充分利用乡镇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河南: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

河南滑县在农村推广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由学校建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这些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学校和生活档案,并设有亲情电话。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和自己的子女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安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安徽和县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机制,各乡镇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镇村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了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互相沟通,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

在制度设计面前,留守儿童——一个缺乏话语权的阶层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方式,提醒着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被梗堵的危险。欣喜的是,他们的结果是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今天我们寻找典型,呈现苦难,除了重温留守儿童的困境之外,希望能引起“我们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向上。

篇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

作者:谭俊指导老师:何云辉

初等教育系07级初等教育专业文科班,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突出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着手,共同关注和解决儿童的问题,让农村的教育发展起来。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工业化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加深,城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发展经济,而农村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正好补其空缺。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又不能把儿女带在身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人年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据湘西州花垣县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花垣县吉卫镇一小学,该校52%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而且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占59%,其中5年以上的占27%。可见,在我们湘西州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留守儿童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教育残缺不全,学校教育不能到位,社会影响错杂复杂,他们面临着突出的生活,学习,心理,社会关爱不足等问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孩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

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老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当他们有困难和烦恼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跟老师说,因此常常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也会有孤单感。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留守儿童父母”的一些不良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的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面打工或者做生意,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但有些父母在外面因为机遇或者巧合赚了钱,或者认为“读书无用论”思想,对子女读书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认为子女读完初中就可以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还有一种就是一些地区的人由于成群的在外面从事不良职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就拿我自己的家乡邵东来说。在我们邵东和娄底双峰这几个地方,大量的外出务工者外出做“证件生意”,他

们打着东南亚证件有限公司的旗号,在外面做造假证件生意。他们的心里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做的是违法事情,但是他们认为这是一条赚钱的捷径。有些父母,由于自己在外面做假证赚了钱,所以认为读书无用,于是把自己家未成年的小孩也接到了外面办起了假证,让孩子做着违反法律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因为在外面做假证生意触犯法律而入狱,会让“留守儿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不良职业,会严重的影响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4.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监督好,教育好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老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乡村教育质量较差,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欠。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好好读书也可以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读书既耗钱又无聊,还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早点为贫困的家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根本观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质的解决。他们只知道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还是要靠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教好留守儿童了,必须要改进和加大资金投资。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与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首先, 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

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其次, 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马卡连柯说“学校应领导家庭”,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长培训的重任,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展开家长培训工作,建立示范家长学校,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和监护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监护人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流。引导家长尽可能调整外出方式,父母之间尽可能留一个在家里照顾孩子,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支持。

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在大中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投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降低标准,降低农村儿童的就学门槛,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柱.论留守儿童的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教育》杂志2009年第四期第57页

篇3:关于农村留守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留守子女”出现的问题

(一) 学习成绩不佳

我曾在学期中的几次重要考试后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 常与父母沟通的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子女相比, 厌学人数较少, 成绩差的孩子比例较低。成绩好的学生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成长, 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或者是比较调皮的学生, 很大一部分是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这些学生多由爷爷奶奶照顾, 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大多都是文盲, 往往只能照顾一般的生活起居, 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素质、品质、个性发展不好

青少年是素质、品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关爱,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素质、品质、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而父母的温暖与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也无法代替的。这些留守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 往往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 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 厌学甚至逃学, 或者上课调皮。不少孩子中还出现了过早与异性交往, 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 并且姐妹、哥们义气重等不良行为。

(三) 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进城务工, 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 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比如, 在对金钱的态度上, 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影响孩子。部分留守孩子觉得读书不重要, 还不如像父母一样早早进城闯荡来得实在。这些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子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违法和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 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作用下, 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 “留守子女”违法乱纪现象严重, 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的关爱而过早地谈恋爱, 寻求关爱, 甚至做出一些出轨的事情。在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 对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不良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抵抗力, 需要家长给予正确引导和教育。

二、“留守子女”问题的分析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如此严重, 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长年不在家, 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创伤, 相当多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 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关心多于对自己的关心, 父母不够重视自己, 他们感觉自己缺少家庭温暖, 即使父母在经济上给了他们不少, 但无法承受父母不在的那份孤独与凄苦, 这是什么物质生活都不能驱逐的一种体验。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心理体验中, 极易使人消沉、阴暗。因此一部分孩子的社会认识与社会评价就会偏离, 几乎一半的孩子对社会、对学校不满, 与他人不能融洽相处, 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冲突, 甚至极度仇视社会。并且社会对“留守子女”的评价也很低, 老师、同学认为他们冷漠、自私、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教育本已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无效更令“留守子女“的成长环境充满了变数。

三、改善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状况的建议

我认为, 改良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前提。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却错将手段当成了目的, 疏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 为人父母者应该掂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作出一个明智的选择。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至少留一个亲人在孩子身边, 与他 (她) 共享成长的欢乐和烦恼。如果双亲必须外出打工, 应该在精神上给孩子足够的引导与支持。如经常进行电话交谈, 信件交流, 始终做其精神上的支柱。

其次,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留守子女”的特殊性及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农村教育的实施, 当前正由外部条件的保证与改善过渡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教师应该注意教育过程的公平, 使成长环境已经不利的“留守子女”得到更多的来自老师的温暖, 以此来冲淡父母远离的负面影响, 用崇高的师爱来引导他们的成长。

再次, 政府应该加强农村基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良社会现象, 如黄、赌、毒等, 加强社会监督与犯罪预防, 创造一个关心和有利于下一代成长的健康的社会环境。

篇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思考

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他们性格孤僻,在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近年来,本人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了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1)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严重,无法很好的交流思想情况。又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2)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3)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教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在我们这儿第一、二种情况居多。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教育家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他们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孩子留在家

中。儿童需要‘营养’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1)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2)“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地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

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教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相对缺乏,乡村教育质量不太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1)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等。(2)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予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档案資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1)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2)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柱.论留守儿童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教育杂志,2009(4).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篇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

近年来,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来自中国儿童信息中心的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47.7%。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有关专家认为,“空巢、留守”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不稳定、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等,如果这些性格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会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于这些儿童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势在必行。笔者就此提出如下思考,与大家商榷。

一、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关心“留守儿童”这个孤独、寂寞的弱势群体,对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甚至于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的稳定、未来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社会应当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性原则:遵循儿童心理以及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客观、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实效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重实效。创新性原则: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注重创新,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措施

1、建立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本着统筹规划,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动态调整的原则,制定教师相关工作职责和工作评价奖励制度。

2、建立“留守儿童库”,作建卡登记,并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

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案袋(包括: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时时关注并及时处理留 守儿童各方面情况。

4、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及教师的“结对互助”和其它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以良好的教育留住学生的人和心。

5、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采用因人而异的导行效应法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6、提供“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的平台,通过打电话、上网、给外出务工家长写公开信等形式,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心有所托。

7、通过登门施教、召开监护人培训会、举行监护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切实提高监护者素质。

8、建立教师“代理家长制”,做学生的第二父母,开通“亲情电话”,确保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的及时沟通交流。

篇6: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甘肃张掖民乐三堡寄宿制小学:项秀兰

内容摘要:“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个独特的问题,思考并探寻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家庭、学校和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学校关心、社会关注、自我教育、家庭关爱

一、综合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的思考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缺失,造成他们性格内向,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有的在爷爷奶奶姥姥等老年亲人身边,由于“隔辈亲”或出于某种愧疚、溺爱心理,无形中助长了这部分留守儿童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

(二)行为偏差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我约束力较差,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及时客观的管教约束,部分留守儿童表现为行为散漫,目无组织纪律,存在着严重的行为偏差,迟到、旷课、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与社会闲杂人员纠合在一起等现象屡见不鲜,家长困惑,学校茫然。

(三)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扭曲的思考

通过调查、访问、咨询等渠道获悉,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来钱快,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多数人对孩子除了给予“经济补偿”外,几乎是放任自流。孩子暂时衣食无忧,极易养成好逸恶劳、攀比享乐等不良习惯,“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也大行其道。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进取心,视节俭朴素为“另类”,却崇尚虚浮奢华,甚至直接导致辍学——跟随父母一起“挣大钱过好日子”。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2.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

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篇7: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人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和学校、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机构正发生着改革,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就要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象,所以,教育的问题受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全校的百分之二,平均每班3人,有些父母早出晚归到镇上或外出打工,还有隔代监护的,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感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还是主要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们的学习和性格表现得比较明显,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不专心听老师讲,爱弄东西,不自觉学习,不交作业,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以牙还牙,一点儿也不礼貌,也不懂事。我在平时的测试中做了系统的发现,他们的成绩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还低很多。

二、经常向亲属要钱,如果得不到钱,就不去上学,有时偷人家钱或东西,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会出现逃学的现象。

三、上课无精打采,不关心班集体,经常打架,把老师的批评当着耳边风,我行我素。

四、他们的性格很内向,有的胆小怕事,叫他们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好像老师要骂他们一样,他们遇到困难问题不敢向老师或者家属反映,造成积压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理就收到很大的障碍。

那么,造成农村老师儿童由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下几点: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或单位长期外出打工,将他们的孩子代有长辈或亲属抚养管理,今天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打工,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有自己的老人或亲属抚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出全面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打击到学习的自尊心和信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有困难的儿童难以管理,造成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学生父母身上,对他们任劳放肆不管。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比如:我班云耳表村黎某,他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老了,他不听他们的话,经常和当地不正当、无职业的青年混在一起,学会打架,学会上网,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跟不上,老师教育他,他不接受,老师就跟他的爷爷奶奶联系,爷爷教育他,他回答说:“你们懂什么?上网时为了新技术,你们没有听说吗?现在是新技术的年代,不懂科技以后出到社会很难找到工作的。”两个老人听了,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就不管他了,对他放任自由,父母在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他回答得很好,但是他做不到。”他还说:“我爸妈都不管我,你们管什么。”后来,他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3、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一个人和社会界的关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的自身传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品格与培养,以及理想抱负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就像一匹没有僵绳的野马一样,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者成绩差了,在学校有教师的管教,可是,回到家里没有父母的管教,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单纯靠在学校的努力是无法挽够的。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由以下几点

A、做好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对

留守儿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加强家访。比如:“家访杨某同学学习和在校的情况,家访后才知道这位同学在家里负担很重,他和妹妹在家,爸爸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管教。在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写作业,学习散漫,期中考试的排名最后的一名。”老师找他谈心,他没有接受,感觉他开始变成一个沉默寡言、性格暴躁的“怪人”。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问题,通过家访或交谈等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

B、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出

发,才能打到内心深处”。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事物,我们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要尊重他们,用心呵护他们,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二是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三是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劳动素质,最终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志向的人,并有作为能独立生活的强者。

5、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孩子

对农村小学基础见识投资不断地加大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收留农村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确实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到社会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篇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本文中, “留守儿童”的界定参照段成荣和杨舸 (2008) 的方法,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外出的情况都被界定为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情况[2]。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掌握的求职技能决定他们只能从事以体力输出为主的工作, 受限的经济条件无法负担举家进城的开支。种种因素迫使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独身外出, 与子女长期分离, 无暇顾及家里, 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处于学龄阶段, 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学校、家庭、社会应合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支付受教育费用困难

父母外出打工后, 留守儿童日常和隔代监护人生活或自己单独生活, 日常生活多数靠自理, 生活水平低。欠佳的经济状况决定留守儿童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年的学费、书费等费用对于收入微薄的留守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留守儿童只能选择辍学。

1.2 整体教育水平偏低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祖辈等监管人监管不到位, 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迟到早退、逃课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科目总数增多, 课程任务难度增大, 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在一些偏远闭塞地区, 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隔代监护人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不重视其是否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更有甚者还存有“读书无用”观念, 认为对教育的投资属于无效投资, 孩子只要能长大成人, 进入社会打工就可以生活。在我国, 宪法规定,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接受为期九年的义务教育, 但多数留守儿童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就离开学校, 放弃学业, 过早进入社会。

过早放弃学业, 使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之路更加艰难。留守儿童成长阶段义务教育的缺失, 不仅仅影响其当下成长,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使其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必将处于劣势。

1.3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未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 并且获取安全教育信息的渠道少, 使其安全意识淡薄。在农村, 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几乎没有, 不明情况的山坳、废旧的枯井、暗藏危险的沟渠往往成他们的首选。在夏季来临时, 很多留守儿童会背着家里去水库和河里游泳, 危险系数极高。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在这些危险地带也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 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基数的不断增大和各种健康问题的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合群性低、情绪不稳定、冷漠少言等。刘正奎[3]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良问题, 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冷漠专横等不良习性。心理问题的存在, 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其以后的良好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 家庭成员之间 (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 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 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地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 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而主题影响[4]。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生活, 使其难以及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弱化或空缺的状态。留守生活, 使其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父母的分离感和与监护人的隔阂感, 使其平日交流较少, 变得内心孤僻。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落后

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体制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的经济、巨大的收入差距, 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留守儿童多数处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科技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为零, 多数家庭的生活仅依靠几亩薄田, 加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耕作方式, 人们都是靠天吃饭, 收入得不到保障。进城打工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 只能从事以劳力输出为主的低收入工作, 无法负担子女进城的花销, 也无法大幅度提高留守子女的生活水平。

2.2 教育投入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至关重要, 不可偏废其一。对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弱化,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便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 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 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低下,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设立了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的方向。然而, 在某些地区, 学校的教学理念有了偏差, 以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普遍, 学校的一切安排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走。给优生“开小灶”, 分配靠前的座位, 课后重点辅导;放弃差生, 对其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使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导致整体的教育水平低下。

2.3 忽视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在为数不多的学校中, 学生的成绩成了重中之重, 一味追求高分数成了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 导致留守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心理调节能力差。留守儿童众多的地区, 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 无力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 难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在安全教育方面, 缺少相关课程的开设, 学生无法从学校获得必要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得不到必需的教育, 不利于健康成长。

2.4 忽视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爱, 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父母的外出,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与父母的日常交流几近于无, 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长此以往, 使其极易产生焦躁、自卑、孤僻、敏感等负面情绪。留守儿童缺少情感的交流和关怀, 情感诉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往往会选择沉默, 减少与他人的交流, 易形成心理问题, 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经济的落后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软肋, 也会产生一系列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问题, 留守儿童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促进其健康成长, 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使其能安居乐业。

首先,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合力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劳务输出量大的地区, 政府应该转变工作思路, 从鼓励劳务输出向积极招商引资过渡, 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最大力度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 让农民不出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其次, 农村应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 发展特色经济, 打造地方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供应链, 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在当地找到工作, 收入有了提高, 生活得到保障, 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3.2 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3.2.1 多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促进教育公平, 在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在此基础上, 政府应大力改革,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 废除带有明显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的制度, 让农民工子女可以“零门槛”入学。教育部门应出台政策, 推进城乡教材的统一, 使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可以做到无缝对接。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出台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优惠政策, 通过减免学杂费、企业赞助、爱心捐款等方式, 解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

3.2.2 发展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学生集中管理, 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课后的文体活动。在寄宿制学校, 学生处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内, 大大减少了学生外出的机会, 减少了接触社会不良风气机会, 可有效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寄宿制学校中的生活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的交流, 在某些方面能减轻家庭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

3.2.3 设立留守儿童书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地处偏僻、信息来源少、通讯不畅通的留守儿童来说, 书籍往往是他们了解外界最便捷方式。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规划中, 留守儿童阅读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 可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留守儿童书屋, 将更多的课本之外的书籍, 更多的教育资源送到留守儿童身边。留守儿童书屋的建立不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课外汲取知识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它对留守儿童素质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的文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3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开设基础的文化课程之外, 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 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不能保障, 其余都为零。

检验学生的好坏不能仅凭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是判别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 要充分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 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水平, 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减少其不良心态的产生及其他问题。心理教师外, 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情况, 要及时给予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增强集体归属感, 在学校的关爱、老师的照顾、同学的帮助中健康成长。

3.4 重视家庭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 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家长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对生活充满自信和希望。对于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 应利用各种通讯手段和媒体工具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 倾听他们的诉说, 了解他们的困惑, 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爱。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否解决, 关系着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策略,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2]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3) :37-49

[3]刘正奎, 高文斌, 王婷, 王晔.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2) :177-179, 182

[4]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对数及对数函数教案下一篇:检验检测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