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2024-07-20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共6篇)

篇1: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第一节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地区差异的因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的差异;

(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

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

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首先我们来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讲授新课)

叙述:今天我们的学习方式是“问题式学习”方法(播放幻灯片)。

播放幻灯片:问题式学习方法。

叙述:问题式学习方法也就是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同学们能够阅读相关资料,逐个击破各个问题,就达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阅读图B。大家看到这幅图上又有一些红色的曲线。

学生读图。

叙述:这些红色的曲线代表的是等温线,何谓等温线,等温线就是把是将气温相同的地点连结起来的曲线,等温线之间的间隔根据需要而定。这幅图上等温线之间间隔为?

学生回答:10 提问:世界气温分布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总结:好这是世界气温分不的第一个规律。追问:气温分布呈现这种规律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能想到是热量分布不均匀。继续提醒导致热量均匀的原因,学生基本可以想到是太阳辐射。总结:地面或的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在各个纬度范围是分布不均的。太阳直射点范围内得到的能量多,而非太阳直射点,得到的太阳辐射要少。请大家看如下实验。

演示:手电筒垂直射到桌面和斜射到桌面上,桌面受光面积有差异。解释辐射在各个纬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提问:读地图册P12,P13页。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7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吗?南、北半球的等温线哪一个比较平直?为什么?

课件上打出这些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总结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差异。如果不是很准确,可以给与提示在北半球图上,同一纬度位置,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值相同吗?

总结:海洋和陆地的不同影响了气温的分布。夏天,大家度假都喜欢区海边还是内陆?

学生:海边。

提问:夏天感觉海边凉快。请阅读课本24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差异是如何影响气温分布的?

学生:阅读课本。海洋和陆地性质差异,主要是组成海洋和陆地的物质的差异影响气温分布。

提问:读地图册P12,13页同一纬度,非洲南端东海岸与西海岸的气温哪个高?原因是什么?

播放课件:问题展示

学生:读图思考。东海岸的气温高于西海岸。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

提示:请看大屏幕,补充有关洋流小资料。

播放课件:洋流小资料。洋流的概念,及根据冷暖差异对洋流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根据上述提示,猜想影响非洲东海与西海岸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暖流和寒流的差异。暖流流经的地区,温度升高,寒流则相反。

提问:为什么有如下的景象发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播放课件:图片和古诗。

学生思考:解释古诗饱含的含义,并总结影响因素。

总结:主要指的地形也就是海拔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在不断的降低。看课本26页,大家阅读第一自然段。试计算:四川成都峨眉山高峰金顶海拔3099米,请计算金顶与海平面的温差是多少?

学生计算。

总结:经过分析我们概括了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如下 气温分布规律

以赤道为中心,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夏天陆地高于海洋,冬天,陆地低于海洋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性质差异 洋流 海拔

课堂练习: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绘制方法: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各月平均气温。如何读气温曲线图: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年较差

一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 读图四步骤: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 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 温差较大还是较小?

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

学生:绘制,并分析。

本堂课小结:气温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重点分析了气温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掌握了如何从气温曲线图获取一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从而获得气候变化的规律。

四、课后总结

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学习,为世界气候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多样的世界气候时,可以积极利用前面所学习知识。如导入环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是以读图为基础,而影响因素分析是依赖前面所学习一部分地球运动知识基础。读图分析是这堂课的主要特点。

篇2: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难点: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有关地图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提问: 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

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 气温的变化

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

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读图:学生读图P69图,完成读图活动。

① 图上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 ② 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度数。③ 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读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28℃以下)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16℃以上)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4.自南向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北,气温愈低)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哪条山脉的分布一致。(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归纳:

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读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思考: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

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 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板书: 2.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板书:

三、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读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提问: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过渡:

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读图观察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温度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还形成了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垂直温度带)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课堂练习: 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最热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夏季南北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全国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积温,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自北向南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中温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还有一个天高地寒,面积广大的_________________气候区。

4.七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是()

A.0℃以上 B.20℃以上 C.30℃以上 D.38℃以上 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是()A.纬度位置的高低 B.1月平均气温 C.年均气温 D.≥10℃的积温

6.连线题,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连接起来。寒温带 黑龙江最北部 中温带 华北平原 暖温带 珠江三角洲 亚热带 塔里木盆地 热带 内蒙古高原 高原气候区 海南岛

青藏高原西北部 布置作业: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日出前后

二、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三、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

篇3: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1 资料和方法

所用资料为昌乐1961~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 气象要素有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以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3~5月为春季, 6~8月为夏季, 9~11月为秋季来划分四季。平均值采用1981~2010年平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9]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昌乐的气候变化趋势, 对气候倾向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给定显著性水平α, 若︱r︱>rα, 表明变化趋势是显著的, 否则变化趋势是不显著的。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计算得出降水量的异常变化年份。

2 气温变化特征

2.1 平均气温

从图1年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10年上升0.201℃。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说明昌乐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趋势是非常显著的。气温年际变化明显, 自1961年开始, 气温逐渐下降, 1969年下降到最低点11.5℃, 随后略有上升并呈波动变化, 1986年开始, 气温逐渐回升, 1994年开始气温变暖明显, 并于2006年、2007年达到峰值, 分别为13.9℃, 13.8℃。

从各年代平均气温距平来看 (表2) ,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平均气温偏低, 1990年代、2000年以来平均气温偏高, 较70年代分别偏高了0.7℃, 1.0℃。以1980年代末为界将整个气候时段划分为冷暖两个阶段, 1961~1980年代为冷期, 其后为暖期[10]。

从各季平均气温变化来看, 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而夏季和秋季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表明气温的升高主要是冬春季节的升温造成的。春季 (图1b) :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气温偏低, 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以来气温偏高, 其中2000年后气温急剧上升, 季平均气温以0.267℃/10年的速度上升。夏季 (图1c) :总体变化趋势平缓, 1960年代气温与常年持平, 1970年代到1980年代气温偏低, 1990年代、2000年以来气温偏高, 季平均气温以0.066℃/10年的速度上升。秋季:总体上升趋势跟春季相似, 但振幅波动较小, 季平均气温以0.124℃/10年的速度上升。冬季情况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冬季平均气温自1961年开始逐渐下降, 1968年达最低值 (-4.5℃) , 1960年代至1980年代气温偏低, 1990年代开始明显上升, 2000年代中后期上升趋势缓慢, 2010年开始逐渐下降, 冬季增暖幅度较大, 季平均气温以0.367℃/10年的速度上升。

注:*, **, ***分别表示通过α=0.05, 0.01, 0.001的显著性检验。

2.2 平均最高气温

从图1d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最高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105℃/10年, 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从四季来看,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略呈下降趋势, 其变化率为-0.017℃/10年 (表1) 。春秋两季均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分别为0.138℃/10年, 0.105℃/10年, 均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冬季变化情况则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亦呈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229℃/10年, 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可以看出, 冬季对最高气温的上升贡献最大。

2.3 平均最低气温

从图1e可以看出, 近50年来, 昌乐年平均最低气温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变化率为0.319℃/10年, 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说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是非常显著的。从1998年开始, 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大于常年平均值, 2000年以来比1980年代上升1.1℃。从四季来看, 四季变化均呈上升趋势, 春季、秋季、冬季变化率分别为0.393/10年, 0.257℃/10年, 0.462℃/10年, 均通过了α=0.001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其中冬季变化情况和全年变化较为相似, 只是平均最低气温的整体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趋势没有其他三个季节明显, 但也通过了α=0.05的显著性检验。

3 降水量变化特征

3.1 年降水量

昌乐近50年来年总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18.98mm/10年) (图2年) , 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降水量阶段性变化明显, 1960年代中前期、70年代中前期、90年代中期、2000年以来中后期降水偏多, 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以来初期降水量偏少, 1970年代开始减少, 至1980年代降至最低点, 与1960年代相比偏少161.1mm, 1975~1986年持续偏少。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降水量最多值为1 083.7mm, 出现在1964年, 最少值为357.5mm, 出现在2006年, 其最多与最少差值为726.2mm。

3.2 四季降水量

从四季来看, 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均没有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 (表1) , 表明其变化趋势在统计上不显著。春季、冬季都呈上升趋势 (图2b, e) , 春季变化率仅为0.01mm/10年 (表1) , 冬季变化率为0.25mm/10年 (表1) ;春季, 196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99.3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87.1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为12.2mm, 冬季, 199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33.5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26.9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仅为6.6mm。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变化率为-4.05mm/10年 (表1) , 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与最少差值为40.4mm, 最多值与冬季一样, 亦出现在1990年代, 而最少值出现时间与春季和冬季一样, 出现在1980年代。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图2c) , 以-15.02mm/10年的速度减少 (表1) , 196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多 (438.8mm) , 1980年代平均降水量最少 (331.4mm) , 其最多与最小差值为107.4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5%。可见夏季降水量对年降水量变化呈下降趋势贡献最大。

4 降水量异常分析

评价降水的算法标准采用中国气象局《全国气候影响评价》的标准, 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R%来划分。

近50年来, 昌乐年总降水量异常偏多有1年 (1964年) , 显著偏多有3年 (1974年、1990年、2011年) , 偏多有5年 (1962年、1967年、1970年、2003年、2008年) ;偏少有7年 (1977年、1981年、1988年、1989年、2000年、2002年、2006年) , 除1977年以外, 其余偏少年份均出现在1980年代以后。

从四季降水量极值及出现时间来看 (表3) , 最多降水量春季和秋季出现在1980年代以后, 夏季和冬季出现在1980年代以前, 而最少降水量除冬季外, 其他各季都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由此可见, 夏季和冬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冷期, 春季和秋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暖期, 而各季节的最少降水量除冬季外都出现在暖期。

5 小结

1) 昌乐近50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平均每10年上升0.201℃。四季气温变化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

2) 昌乐近50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明显, 年际变化较大。

3) 春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夏季减少趋势较明显。

4) 近50年来, 昌乐年总降水量异常偏多有1年, 显著偏多有3年, 偏多有5年;偏少有7年。

5) 四季降水量中, 夏季和冬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冷期, 春季和秋季的最多降水量出现在暖期, 而各季节的最少降水量大多出现在暖期。

参考文献

[1]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 1994, 52 (3) :261-273.

[2]林学椿.近40年来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 1990, (16) :10.

[3]刘康平, 郑自君.什邡50年气温变化特征及回归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报, 2010, 25 (1) :78-84.

[4]秦大河, 陈振林, 罗勇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2) :63-73.

[5]衣霞, 贾斌, 王健等.聊城市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6) :11457-11519.

[6]文伟, 张春江, 贺伟光等.开封市近55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90-94.

[7]孙智辉, 王春乙.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科技导报, 2010, 28 (4) :111.

[8]王涛, 陈云蔚, 孙小平, 等.临安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J].浙江气象, 2008, 30 (1) :31-34.

[9]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36-39.

篇4: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首先让学生明白,图中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不同,获得数据的方法也不一样。曲线表示的是气温,它是当月气温的“平均值”,而柱状表示的是降水量,它则是当月降水量的“总和”。在这个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图中北京七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别是多少?

2.北京每年七月的气温和降水量与图中的数据完全一致吗?为什么?

3.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武汉和上海的数据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就会明白:虽然课本上只给出了十个地区代表的十种气候资料,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气候都不完全相同,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也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画出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图。显然,课本上的图是在高度综合与概括的基础上得到的。一方面它综合了同一地区多年的气候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它是对同一气候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具体气候资料进行的综合。因此,运用此图判断气候类型时,我们要重视的是数据变化的规律性特征,即几月份气温最高?几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温是大于0℃还是小于0℃?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等等。至于具体的数据如最低温是-1℃还是-3℃或者降水是150mm还是160mm则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这些图是对各气候类型的一种“定性”描述。再如:我们用这类图来表示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上海、重庆和武汉的气候资料时,我们会发现,从图上读出来的气温与降水的具体数据即“量”一定各不相同,但这三个地方气温与降水“变化的规律性”——如什么时候降水多,什么时候降水少,则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与总结,学生们就对有关“气候”的相关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在气温的判读上,应该指导学生分别读出下面的各项内容:①各月的平均温;②最冷月及其平均温;③最热月及其平均温;④气温的年较差。对不同的气候类型,还可以比较它们的年较差以及相应季节的长短。例如,从气温的年较差来看,热带气候中,热带沙漠气候的年较差最大;在亚热带的气候中,季风气候的年较差又大于地中海气候的年较差。从季节长短上看,北京的夏季则比莫斯科的夏季长得多;至于冬季,则前者明显要短。

降水的判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各月的降水量,年降水总量,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比较不同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对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判断不同的气候类型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就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来看,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征是总量较少、雨季较长且雨季到来时各月降水量是逐渐增加的,具“渐变”的特征;而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是总量较多,雨季较短,且雨季突然来临,有“突变”的特点。这样一比较,二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就很清楚了,要区别它们也很容易。

此外,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还可以把气温与降水联系起来,还可以引导他们评价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今后的学习做一些铺垫。

总之,小图中蕴藏着大道理,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篇5: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气温的变化及其测定方法。2.了解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及其规律。

3.掌握降水、降水量的测定方法及降水的条件、类型。4.了解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分布的差异。5.掌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及应用。6.了解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1.气温的年变化、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差异。3.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内容。

讲授新课

1、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之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1)接触法

由热平衡原理可知,两个物体接触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达到热平衡,它们的温度必然相等。如果其中之一为温度计,就可以用它对另一个物体实现温度测量,这种测温方式称为接触法。

其特点是,温度计要与被测物体有良好的热接触,使两者达到热平衡。因此,测温准确度较高。用接触法测温时,感温元件要与被测物体接触,往往要破坏被测物体的热平衡状态,并受被测介质的腐蚀作用。因此,对感温元件的结构、性能要求苛刻。

(2)非接触法

利用物体的热辐射能随温度变化的原理测定物体温度,这种测温方式称为非接触法。它的特点是:不与被测物体接触,也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热惯性小。从原理上看,用这种方法测温上限很高。通常用来测定1000℃以上的移动、旋转或反应迅速的高温物体的表面温度。

(3)气温的测量

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重的温度计测得的,百叶箱离地面距离为1.5米。气象台对气温的观察通常每日四次,观察时间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

(1)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2)在横坐标上标出时间,在纵坐标上标出气温的度数,把稳与时间在坐标 上相交的点用圆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的曲线图,就是气温曲线图。

(3)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

(4)平均气温计算方法

①某日平均气温:是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平均气温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四个气温相加除以4)。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3、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

(1)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

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位于非洲的北部,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

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气温分布图:气温图是表示空气温度(0℃或°F)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及变异情况的地图。包括气温平均值、极端值、较差、界限气温等内容。常以等值线法表示各时段气温的空间分布,以定位(气象测站)图表法表示气温一年中的变化过程。等温线间距视制图范围内温度跨度与地图比例尺而定,同一幅图内间距基本相同。等温线色层的色调及色饱和度,直观地反映气温的冷暖和数量特征及相应温度条件下的地理情况。

4、降水、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可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2)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测定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承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储水瓶口径成比例的量杯。有雨时,雨水过漏斗流入储水瓶。量雨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冬季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承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水。测定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杯里,再读取降水量数字。还有另外一些测定降水量的仪器,原理和上述的一样,增加了自记装置和传递信息的装置,可以直接读数。

(3)产生降水的主要过程有

①天气系统的发展,暖而湿的空气与冷空气交汇,促使暖湿空气被冷空气强迫抬升,或由暖湿空气沿锋面斜坡爬升。

②夏日的地方性热力对流,使暖湿空气随强对流上升形成小型积云雨和雷阵雨。

③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风坡产生强迫抬升,但这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多数情况下,它和前两种过程结合影响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形成降水的条件有三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三是要有较多的凝结核。

(4)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4 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1)锋面雨是由于冷暖锋交会,暖湿空气主动抬升或被动爬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凝致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的暴雨都是锋面雨。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

2)对流雨是由于高空和地面的空气对流强烈,地面热空气对流上升冷却过程中形成降雨,一般在热带地区的午后比较常见。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

3)地形雨是由于湿润的气团遇到高大山地的阻挡,在爬升过程中冷却形成降雨,一般多发于盛行风的迎风坡,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北部的降雨、智利南部的降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降雨,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相应的,盛行风的背风坡则形成了“雨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4)台风雨,顾名思义是由台风引起的降雨,一般雨势很大并伴随着大风,常常出现“狂风骤雨”。台风雨持续的时间不一,有时很短,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有的很长,可以达到几天,这全看降雨的地方是出于台风近中心还是台风边缘。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如果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季节对台风雨的感受强烈。

5、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式,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

6、世界降水分布差异的原因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的雨极和干极: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5 位于南美洲。

7、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得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还可以总结出一个地区确定时段的变化特点,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在经常使用的场合中,主要用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月变化曲线,气温年变化曲线等。

8、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例如一个地方各月的降水量数据。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还可结合气温分配特点和降水分配特点,表达出是哪个半球的地方降水量。其形态在不同地区,结合气温分布,有不同的形态。

9、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指一天当中的8时,14时,20时和2时这四个时刻空气温度的平均值。就是把这四个点的气温加起来,除以4。

月平均气温,就是把一个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当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就是把每个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

10、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刻画一个地方气候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它一般是先充分拥有气候统计资料。再根据其数据利用坐标图进行绘制。其步骤是先绘制好横坐标刻画出月份,再绘制出纵坐标,代表降水量。再利用统计数据分月绘制出柱状图。从直观地降水量柱状图上可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等信息。

11、等温线图

(1)同线等温: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相邻的两条等温线,温差相同。(2)同一幅等温线图上,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数值差为零或相差一个等温距。

(3)等温线的数值:无论是1月还是7月,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这是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之间分布不均造成的。

(4)等温线的弯曲分布规律:

1)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冬季大陆,②地势较高;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夏季海洋,②寒流经过。

2)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若该地区在陆地上则是:①夏季陆地,②地势较低;若该地区在海洋上则是:①冬季海洋,②暖流经过。

3)如果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0-600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该地区海 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4)等温线呈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疏密程度:一般情况,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比夏季大。

2)陆地等温线密集,海洋等温线稀疏。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陆地表面形态复杂多样,形成陆地温差比海洋大。

3)温带地区等温线密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疏.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的温差比全年高温的热带地区大造成的。

(6)等温线的类型:地面等温线图、等高面上的等温线图等。(7)等温线分布图的实际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北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南半球。

2)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南(低纬)凸.南半球正好相反。

(8)分析等温线的走向及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呈东西延伸,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低;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2)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高原边缘平行,说明该地气温是受地形起伏的影响。(9)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

1)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2)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水温低处流向水温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3)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10)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0.6℃/100米。

(11)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盆地或小洼地;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山地。

12、等降水量曲线图

一般是指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就是等降水量线图。它可分日等降水量线,月等降水量线,年等降水量线。在中国年等降水量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到三条鲜明的等降水量线,代表了中国特别的地理意义。

(1)可判断地区降水分布差异

其意义是看,等降水量线密集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大.反之,等降水量线稀疏处,说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

(2)可判断海陆影响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且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说明降水量受海陆因素影响明显。(3)可判断地形作用

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说明降水量受地形(山脉)影响大。山脉迎风坡,降水量大;山脉背风坡,降水量小。

(4)可判断内陆地形

等降水量线呈封闭曲线,且降水少,再结合地理位置看,说明地形地势起作用,或者深居内陆位置。

(5)可判断洋流影响

其依据是暖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沿岸地区,降水减少。(6)可判断大气环流影响

三圈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若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大陆东岸受信风带控制,若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多;

季风环流:夏季风控制,降水多;冬季风控制,降水少;若冬季风跨越辽阔的海洋,并有地形的抬升作用,则降水也可能多。

(7)可判断城市影响

城市有“雨岛”效应,则等降水量线越往城市中心,数值越大。

城市“雨岛”效应的成因:盛行上升气流;多凝结核;高大建筑物阻滞天气系统等。

五、板书设计

1.根据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式,通常分为接触法与非接触法两类。

2.气温变化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是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的线条。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等。4.降水是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5.降水的类型根据降水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台风雨。

6.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基本有三条,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七、教学反思

篇6: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

降雨状况

小雨

0.1—9.9毫米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

10.0—24.9毫米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

25.0—49.9毫米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

50.0以上毫米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观看录像“降水的测量” (视频链接:降水量观测和记录)

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

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43.2

61.8

79.3

105.4

123.5

159.9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135.6

128

154.5

68.0

47.5

38.6

(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板书设计】

1. 降水的概念

2. 降水的主要形式

上一篇:旅游管理专科刚毕业简历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艺术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