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2024-07-09

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通用18篇)

篇1: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厦门市第三医院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病人安置与隔离原则

1、每病区的末端设1-2间隔离室,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进行相应的隔离与预防。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

5、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

6、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 床;双排不应超过6 床。

二、空气消毒

1、清洁处理

(1)日常打扫卫生保持清洁(病室、浴室地面每日各擦2次,床头柜、床栏、窗台各擦一次,纸篓满后随时倒)。每月卫生大扫除一次,包括玻璃、墙壁、吊灯及点滴架。

(2)病房采用湿式清扫如湿式拖把、湿毛巾、湿扫床套,以保持空气清洁。(3)普通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4)特殊感染患者出院或死亡后,封闭病房,行终末消毒。三、一般物品消毒

1.病室、治疗室、厕所拖把专用,并有明显标记,清洗后分开放置,悬挂晾干。如擦拭血迹、呕吐物、排泄物等用消毒液浸泡,清洗,悬挂晾干。

2.抹布一桌一巾,扫床套一床一个,用后消毒液浸泡,洗涤后备用。3.病人出院后,行终末消毒,床、床头柜、凳子用消毒液擦拭,被褥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特殊感染被服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4.体温表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擦干后备用。床边隔离病人体温表专用。

5.各种监护仪或血压计的袖带每周清洗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四、各种瓶类消毒

1.碘酒、酒精瓶每周灭菌二次,包装的安尔碘开封后有效期一周。2.连续使用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送供应室处理,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应每日消毒液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使用中的湿化液每日更换。

3、电动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洗胃机容器里的内容物满后随时倒,做到每日刷洗。用毕先用消毒液浸泡,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五、器械、敷料的消毒

1.不锈钢换药盘(碗)、镊子用后密闭送供应室高压灭菌。

2.经灭菌的各种敷料桶(纱布、棉球)、无菌包,开封后的有效时间为24小时,并注明开封时间。

六、床边消毒隔离制度 1.床头要有隔离标记。

2.操作完毕,用流动水洗手,在进行手卫生消毒。3.药杯用后放消毒液中浸泡后再刷洗。

4.病人接触过的器械,封闭标识清楚送供应室处理。5.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表要单独使用,用后消毒处理。6.手术病人需通知手术室,以采取隔离措施。7.废弃污物放入黄色塑料袋双层。

七、隔离病房制度(除床边隔离制度外)1.病房门把手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擦拭。2.进入隔离室,穿隔离衣、外科口罩。3.便器专用,排泄物倒入下水道。

4.拖布及抹布,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

5.病人出院后,行终末密闭消毒。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被服应按医疗废弃物处理。

2014年4月重修

篇2: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病室管理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卫生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应彻底消毒洗手。

2、保持室内清洁整齐,每周固定一日为卫生日,做到环境清洁,无死角。

3、病人入院时进行卫生处置,穿病员服,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4、病房每日通风、换气二次,病床应湿扫,一床一巾,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床头柜、椅、床架应每日湿擦,抹布一桌一巾,用后消毒。

5、病人被服每周更换一次,若有污染则应随时更换,病人出院后应对床单位进行终未消毒。

6、病人便器固定使用,出院和转科时作终末消毒。

7、普通病房不能收治传染病人,对收治的疑似传染病人应按疾病隔离原则进行相应隔离、经确诊,必须转科(转院)治疗。

8、病区拖布应按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固定使用,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每周不得少于一次。

9、择期手术者,应做HBV、HCV、HIV标记物检查,阳性者按血液、体液隔离措施隔离。

10、认真执行《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制度》、《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及消毒药械管理制度》及《医院废物管理制度》。

11、组织病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二)各种管道的消毒

l、非一次性胃管、吸痰管、导尿管、缸管用后分别放在清毒液内浸泡消毒半小时,清洗、晾干送供应室再处理后进行灭菌、备用。

2、雾化吸入管(螺旋管、面罩、雾化瓶)专人使用后各关节拆开,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3、一次性使用的输液器、输液瓶、注射器、针头、吸氧管、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引流管、弯盘等用后严格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三)各种瓶类的消毒

1、碘酒、酒精瓶每周灭菌二次,方法:经初步消毒处理后再冲洗干净,用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2、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并消毒一次,用250一500mg/L含氯清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用无菌水冲洗、晾干、备用。

3、药杯、药瓶用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4、电动吸引器、胃肠减压器、洗胃机容器随时倒净、刷洗干净,用毕将以上消毒液浸泡消毒半小时,再清洗干净备用。

5、密闭引流瓶用后浸泡消毒,再刷洗干净,用双层包布包裹后送供应室灭菌。

(四)各类物品规范消毒时限

篇3: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 危险因素

由于病房内空气不清洁, 人员流动又相对较大, 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 空气污染, 引起呼吸道感染。侵入性操作及医疗用品的污染:由于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污染了用于患者的药品及器械。

1.1 如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感染、输液反应都与护理操作不当有关。

护理操作所用的一些器械被污染, 也可引起伤口及穿刺部位的感染。

1.2 用品的污染

如病床的床单、被子、褥子、枕头芯等在临床上反复使用, 又做不到一用一消毒, 很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1.3 工作人员得手受污染

手是最容易被污染的,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特别是在大查房时不进行手的消毒, 手上的致病微生物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一个方面。

2 原因分析

2.1 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差

由于患者怕着凉, 门窗密闭, 病房内空气不流通, 冬季尤为明显, 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易受人流或治疗车来回运动的影响;未进行空气消毒;陪护、探视人员多, 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空气。特别住院时间长, 离家远的患者尤为明显;病房内的监护病房, 多为大手术后的患者, 由于其医护人员多、各种操作多、人员走动多、患者的治疗管道也多等特点, 再加上通风不良, 造成人员多菌株杂的严重空气污染。

2.2 医院感染意识薄弱

医护人员对控制医院感染认识不足, 无菌观念不强, 少数医务人员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忽视了无菌操作, 造成感染。如在进行消毒时, 消毒的物品未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 未达到消毒效果, 就使用于临床。

2.3 作用品消毒不严格

浸泡用消毒液有的是临床护士自己配制, 浓度达不到稳定标准。护理用品消毒后没有按规定进行检测, 反复使用造成的污染机会也多。

2.4 医务人员的手感染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最为常见, 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也是污染的重要环节, 在做各种治疗及护理中, 清洗、消毒不彻底。因此, 做好医护人员手的消毒是控制医感染的关键措施。

3 控制对策

目前, 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 有关感染知识的培训, 病房空气、护理用品、非医疗器械的消毒及监测制度的落实等, 对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管理措施为以下几点。

3.1 加大培训力度

加强教育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 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的知识培训, 同时, 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培训, 如病房内达到的配餐员、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

3.2 病房的空气消毒

临床监护室、抢救室一般都安装紫外线灯并定时消毒, 而普通病房应备有移动紫外线灯, 并定时地进行消毒;在夏、冬季要注意开窗通风, 2次/d, 0.15h/次;物体表面、桌椅、门窗、墙壁及地面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 1次/周;平时日用清水擦拭。减少或控制陪侍、陪护人员;做好病房空气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3.3 护理用品的消毒

临床上的一次性治疗用品已广泛应用, 从根本上避免了交叉感染, 但还有未被一次性用品取代的用具必须严格消毒, 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的消毒要落实到位。湿化瓶

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1次/d, 清洗晾干备用。血压计、听诊器在每个患者使用后用乙醇擦拭, 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使用后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体温表应每人专用, 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清洗后擦干备用。

3.4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用流动水清洗, 双手充分浸湿, 肥皂均匀涂抹手掌、手背、手指、指缝, 时间不少于15s, 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 最好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定期监测, 保证医务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cfu/cm2。

3.5 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其主要是床单元的消毒。床上用物如床单、被罩、枕套等用0.5%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 床头桌、床、地面等用0.5%有效率溶液擦拭, 侧地清除感染, 通风换气使空气新鲜, 然后进行空气消毒。

3.6 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有关规定, 每个科室都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 感染可按照一类、二类、三类环境, 每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检测室内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监测1次/月;紫外线灯的监测每季度1次, 对不合格的紫外线灯立刻更换。

3.7 医院内感染为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住院前获得的感染, 住院时正值潜伏期, 于住院后发病者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反之, 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 出院后才发病者, 应作医院内感染计。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 如B组链球菌感染, 为医院内感染;经胎盘传播的胎儿感染, 如先天性梅毒、弓形体病等皆属院外感染。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或发生并发症者皆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 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和发生于住院后48~72h内者, 应视为院内感染, 除非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能说明此感染系在院外获得者。

总结:综上所述, 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在建立严密的院内感染监管制度下, 综合多种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找出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采取控制对策。方法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对病房的空气、护理用具、医务人员的手等加强消毒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控制每个环节, 落实监测制度。

关键词: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2002:11~18.

篇4: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篇5: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新生儿病房(室)应独立设置,布局合理,内设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隔离室、配奶间、沐浴室、治疗室等,各区划分明确,严格管理;病房(室)入口处设置缓冲区,内设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

2.工作人员如患上呼吸道感染应戴口罩,患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暂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3.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90公分,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4.新生儿视病情洗澡,所用朴粉、油膏、沐浴液、浴布、治疗用品等,应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尿布宜柔软、清洁、消毒、勤洗勤换,保持臀部干燥。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通风、或消毒,水槽每日更换无菌水。温箱停用时,排气孔要定期擦拭、海绵干式保存。

6.配奶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奶时应实施无菌操作,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7.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桌面、床台、地面等处的清洁整齐,地面湿式清扫。

8.婴儿出院后终末消毒,更换垫子套、床围、被套、病床用消毒液擦拭,每周大扫除、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篇6: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着工作服离院外出。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建议使用洗手液,如使用肥皂应悬挂保持干燥,防止再污染。

五、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每周固定卫生日。

六、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七、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八、治疗室、换药室地面、物体表面等每日定时清洁、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及时消毒。如采用紫外线灯消毒空气,应记录使用时间,累计时间应小于1000小时。

九、抽血、输液实行一人一针一带,操作前后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手部无明显污染时)。

十、无菌镊子罐每周高压灭菌2次,戊二醛浸泡液面要求达到镊子的1/2—2/3,一罐一把,并做好使用情况的登记。如使用干罐,应每4小时更换。

十一、所有的灭菌物品均标明“科室、物品名称、包装者姓名、消毒日期、失效期”,失效期一般季节7天,霉季5天。

十二、体温表、湿化瓶、雾化器等医疗用品按要求更换、消毒。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十三、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共用座式便器每日进行消毒。

十四、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五、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六、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垃圾袋,医疗垃圾置黄色垃圾袋,感染性垃圾置黄色垃圾袋中并做好明显标识,锐器应及时置于锐器盒内,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7: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三、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四、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五、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六、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七、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八、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九、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十、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一、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二、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三、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严格分类放置,分开装运。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置双层黄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利器盒内,再用双层黄色塑料袋盛装,感染性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或有明显标示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8: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新理念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7年8月—2008年8月收治住院的新生儿1 027例,与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住院的新生儿1 421例进行对比分析。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诊断。

1.3 资料收集

由新生儿科医师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进行复核、汇总。医院感染率及部位见表1、表2。

1.4 病房消毒方法

2008年8月前主要采用0.05%含氯消毒剂擦拭台面、暖箱每日1次,拖地每日3次,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每日1次,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 min等化学、物理综合消毒法。2010年8月后主要采用清水清洁法,控制病房内新生儿住院密度,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027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平均感染1.2例次,感染率为10.50%。1 421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58例,平均感染1.03例次,感染率为4.08%。2010年8月—2011年8月医院感染率较2007年8月—2008年8月同期住院新生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4,P<0.01)。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培养2组均在规定标准范围内,两种消毒管理方法对空气、物体表面细菌无影响。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自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2)侵入性操作: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及支持疗法,故侵入性操作多,易引起感染。(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凭经验应用抗菌药物或预防性联用抗菌药物,易导致菌群失调而发生感染[2]。(4)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途径: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仍较低[3]。(5)环境因素:病室内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其次病室内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染;再次患者多、拥挤,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6)新生儿衣被混用也易引起医院感染。

3.2 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新理念

3.2.1 改善病房环境

病室入口处备手消毒液和隔离衣,任何人员入本室均需手消毒、更衣、换鞋。探视家长在探视室隔玻璃窗探视,危重新生儿可通过探视屏探视,必要时穿隔离衣、换鞋、洗手、戴口罩进入新生儿病房零距离探视。病房内分重症监护室、早产室、足月儿室、隔离间、沐浴间、配奶间等医疗用房和办公用房,新生儿床>3 m2/张,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床>8 m2/张,每张床间距>1 m。病房每日通风2次以上,每次通风时间30 min以上,病房设置有通风换气功能。

3.2.2 加强病房管理

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制度,每月清洗空调出风口1次,每月大扫除2次,包括墙壁、房顶、窗帘等,每日清水拖地5次,每日清水擦拭婴儿暖箱、新生儿复温台、婴儿床、床头柜、各种仪器的表面、台面等,做到一婴一物一布,抹布采用一次性纸巾。暖箱使用1周或患儿出院均做终末处理;婴儿衣物高压消毒,不得混用。婴儿奶现配现吃,收集母乳之前先告知如何采集母乳并保持清洁卫生新鲜,收集后及时喂哺,做到一婴一奶瓶一奶嘴,奶瓶高压消毒,奶嘴煮沸消毒。治疗用物如氧气管、注射器、胃管、吸痰管、负压球等为一次性耗材,不得重复使用。暖箱内湿化水为无菌注射用水,每日更换。婴儿按病种分类安置,隔离间每日用0.05%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做侵入性操作时注重环节管理,严格无菌操作。

3.2.3 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切断传播途径

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致医院感染约占30.00%,正确有效的洗手可去除99.00%的手部暂居菌[4]。正确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操作导致病原传播关键环节,在进行每个新生儿诊治及检查前,尤其在皮肤护理及脐部护理前,要重视手部的消毒和卫生,有资料表明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跟成人有抚摸等密切接触有关[5]。新生儿病房危重新生儿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要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强调入室前、接触新生儿前后、无菌操作前、处理污物后洗手或手部消毒,正确洗手,互相监督,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2.4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抗生素应用指征,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者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尽量避免经验性、盲目性用药。对早产儿、新生儿黄疸、一些高危儿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新生儿抗生素使用不超过80%。

3.2.5 加强新生儿的基础护理

每日进行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加强口腔、眼部、脐部护理,提倡母乳喂养。

3.2.6 提高认识,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

“患儿安全第一”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得到医院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需要科主任、护士长及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员提升对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新生儿病房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各项制度都有确实的预防医院感染循证学依据,表达清晰而准确,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并遵守制度和规程。

3.3 尽量使用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应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和空气喷雾消毒对人体呼吸道的刺激不亚于病毒侵袭,新生儿病房消毒应选用对小儿呼吸道无刺激的清水,勤做清洁工作,减少细菌数,减少感染机会。如有感染可针对性地选用消毒剂。

要想有效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不但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还要有严格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将之列入常规工作日程,做到人人重视。医务人员、工勤人员自觉执行手卫生,可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洋,邹宝兰,陈雄敏,等.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6-2428.

[2]田茂强,任洋,姚毅.儿科门诊留观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794-1795.

[3]叶茂林.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2-1753.

[4]李鸿雁,郭彦言.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563-1565.

篇9: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控制

【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92-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我院是一个县级基层医院,儿科为综合性病房,病种多样,易导致院内感染。因此要把院内感染的管理及控制工作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

医院成立三级医院管理网络,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各级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护士长要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科室中心工作之一,坚决把好医院感染这一关。医院感染管理科对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进行指导、监督、重点监控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科实行每月一次监测:物体表面监测(医务人员的手、治疗室操作台、使用中及备用的暖箱、蓝光箱内以及湿化瓶内),空气监测(治疗室、抢救室、病房),对病房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消毒液的效能、消毒效果与质量,医疗垃圾的处理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不断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是控制医院感染行之有效的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的制定必须对执行者、检查者都是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可纠。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依照新的行政法规及顺应新的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注射、输液应采用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并做好手的消毒。对置有留置针的患儿要经常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渗液等症状。

2.2环境管理:病房环境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空气保持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向陪人宣教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时间不可过久,护理人员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督促卫生人员每天0.25%的消佳净溶液一床一巾擦拭床头柜、房间门把,每日湿拖病房一次,注意清洁区与污染区的拖把分开,拖把用后悬挂。出院后病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

2.3物品管理:无菌物品有明显标志,专柜专放。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配制的药液超过两小时不得使用。开启的无菌溶液必须在四小时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并注明开启时间。最好采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溶酶。碘酒、酒精瓶应保持密闭,每周更换灭菌1-2次。治疗车摆放: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使用中的兰光箱、暖箱每日用清水从里到外一箱一巾擦拭,并更换水槽内的溶液,溶液为蒸馏水。使用后的箱用0.25%消佳净进行终末消毒,倒尽水槽内的水,晾干待备用。兰光箱每次使用均有登记入箱时间,出箱时间,累计时间 ,终末消毒者,使用超过1000小时更换灯管。使用氧气的患儿每日更换氧管及湿化瓶内溶液,用过的湿化瓶用0.5%消佳净浸泡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时应注意产品是否合格,如有破损、过期、污染、字迹模糊等均不可使用。

2.4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存放,处理进行严格的管理,严格执行回收,专人专车专线的管理宗旨,并制定了医疗废物泄露应急预案。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袋收集,输血完毕废弃血袋及时统一送回输血科集中处理,并且做到人人明确分类标准,按规定分类收集处理。

2.5人员管理:树立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遵守标准预防原则、观念,工作中特别强调: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护士长随时抽查“七步洗手法”执行情况。培训督促保洁人员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的基本内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洗手、预防针刺伤的方法,识别区域划分的标准。另外加强对实习生洗手的指导与督促,护士长和医院感染科人员不定时对科内人员进行督查。

3.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科室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医院下发的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对住院时间和使用高级抗菌药物的患者,应认真观察口腔和大便情况,及时发现真菌感染的先兆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4.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定期对科内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再教育,经常灌输医院感染的新知识和新观念,目的是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说明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每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的知识,在不断强化教育下,我科全体医务人员都树立了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工作中能主动地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配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进行各项监测,虚心接受和采纳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把关,共同把医院感染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40.

[2]石娜,徐卫,舒雪芹,等。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601-602.

[3]刘阳,郭代红,陈超,等。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00-1402.

[4]秦元梅。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06.

[5]缭素萍。医护人员标准预防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2):179-180.

[6]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篇10: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组织管理

(一)医院除传染科隔离病房外,普通病房原则上不收治传染病患者。

(二)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门诊部。

(三)住院期间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患者按以下原则处理:主管医师怀疑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请感染科医师会诊;感染科医师会诊后认为必须转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例须报告医务部,由医务部联系专科医院医师进行相应会诊,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转诊;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认为需要转院的患者应立即转院治疗;未转院的其他传染病患者在确诊或转院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四)对于某些特殊时期的特定传染病,根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执行。

二、病区环境: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分开,肝炎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收治。

(一)门诊部:工作人员应有各自出入口。设专用挂号、收款、化验、X线、取药、治疗等科室。

(二)病区:应设工作人员卫生通过间(包括更衣、淋浴)。病房要分设小病室,不同病种病人分别安排在不同隔离病室。在病室内部应按严密的隔离原则进行建筑,内设卫生间及防护门。通道走廊墙壁上设有两层传物窗,工作人员可以不进入病室而传送饮食、药品等(轻病人)。病区内需设专用消毒间。

(三)其他:如洗衣房、消毒供应室均应有符合隔离的建筑,还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如污水处理站、焚烧炉等。

(四)门诊、病区等单位均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五)感染患者的用物与传染患者用物分开,固定使用,定期消毒清洗,如治疗盘、听诊器等,病人用后的物品单独处理。

(六)病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扫床应湿式操作,物品均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用后消毒备用。

三、病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住院入病区时,除带必需生活用品外,其他一律不得带入。

(二)病人住院期间,不得互串病室,不可随意外出,病人活动最好是局限于污染区内。

(三)严格对陪伴及探视人员的管理。尽量控制不让家属陪伴及探视。特殊病情危重的患者,经医务人员允许可以陪伴,但必须遵守医院隔离规定。出院时必须经适当的卫生消毒。

四、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无菌操作

(二)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工作时,需穿工作服,隔离衣、鞋、戴帽子、口罩,接触病人前后用皂液、流动水洗手。YG—021: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 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三)医护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病人须更换隔离衣,穿隔离衣不得进入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操作前后一定要流水洗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值班室休息。

(四)进行护理、治疗操作时做到先感染后传染。

(五)污染的手不得触及清洁物品,如有可疑必须重新消毒方可使用。

(六)病人所接触的一切用物应固定专用。

(七)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集中处理。

(八)用过的物品、器械应,定点存放,传染病人的布类必须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送洗。

(九)防止和病人的血液、体液、骨髓等标本有直接接触的机会。盛放标本的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在存放、取出送检时,容器外边不得有被污染的可能。

(十)工作人员不得向其他病区借、换物品。

(十一)应特别注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在病房的溅落。需对患者进行指导防止其溅落。同时对已出现的溅落物妥善处理。

(十二)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不与标本及其容器直接接触,更不许把化验单包缠在容器外面送检。

篇11: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

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篇12: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控制和降低新生儿病房,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感染问题,是未来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院新生儿病房重点加强了医院感染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

合理的布局,流程设计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前提,我院新生儿科设有医疗区(新生儿病房、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室)、接待区、配奶区、新生儿洗澡区等,实行无陪制度,病区设施与管理基本符合目前卫生部《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床位设臵及人员配臵合理,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重视病房清洁、消毒,每天定时进行两次自然通风后空气净化器净化;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两次,床头每天采取一床一巾,湿式清扫,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国内外均提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新生儿感染传播的关键。加强在岗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健全消毒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医护人员《消毒技术规范》的学习,一般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氧气湿化瓶、呼吸机、暖箱、蓝光灯等。根据物品性能及其污染后危险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脐部和皮肤黏膜护理,减少侵入性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臵时间,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3加强对医护人员洗手的监督与管理

从严格管理入手,新生儿病房特别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而不是穿隔离衣和戴帽子、口罩。

在新生儿病房尤其NICU中因医疗护理程序多,医护人员接触患儿的机会比其他病房多,因此,手卫生在新生儿医院感染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执行率<60%,接触患者前进行手卫生的仅35.6%。在工作繁重的条件下,手卫生的依从性下降,也就增加了接触传播的机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提出了应严格执行的手卫生标准,并要求在5个关键时刻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应严格、自觉、主动地做好手卫生。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切记洗手最重要。

4提高对常见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处理能力

篇13:医院感染管理在传染病房的实施

1 组织培训, 强化意识

1.1 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 每月学习1~2次。通过宣传教育, 增强了感染管理意识,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关心环境、预防医院感染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 从而自觉执行各项操作程序。同时在晨会中随时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进行提问, 并列入科室季度理论考试的内容之一。

1.2 卫生保洁人员是培训和管理的重点人群, 她们文化水平有限, 生活水平较低, 且流动性大, 而她们接触污染的机会较多[1]。因此, 我科就传染科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专门对她们进行讲解, 并编制了“保洁员工作手册”, 使她们熟悉保洁人员的工作程序、制度和一些安全防护措施。

1.3 对住院的病人, 通过入院介绍、护理操作或查房的机会, 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 让病人做到不互串病房, 能够正确放置医疗废物, 严格遵守陪住探视制度等。

2 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

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 我们成立了以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一名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医院感染小组, 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制定了传染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考核标准, 定期考核、量化评分、及时反馈调整, 使这项工作逐步完善。

3 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

3.1 传染科区域管理

按传染科的格局划分为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 按病种的不同分室收治病人, 一切用物严格分开, 有醒目标记。做到病种隔离、床旁隔离、单间隔离。坚持每天晨间护理湿式清扫, 一床一巾, 一桌一抹布。地面用含有效氯1 000mg/L或2 000mg/L的“万福金安”消毒液每天拖地两次。拖布各区域专用有标记, 使用后消毒、清洗、悬挂晾干备用。办公室、治疗室、病房每天紫外线空气消毒1h。出院、转科、死亡病人的床单位进行彻底终末消毒。

3.2 加强医疗用具管理

各种无菌包标记明显, 按灭菌日期分类存放。止血带一人一根, 一用一消毒, 输液网套、备皮刀架、体温表, 各种管道用后全部用含有效氯1 000mg/L的消毒液中浸泡30min取出清水冲净, 晾干备用。血压表、听诊器、治疗盘等用消毒液擦拭, 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使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净, 晾干备用。

3.3 严格洗手制度

手的清洗与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科室医护人员做到不留长指甲、不戴戒指、手链等。洗手装置采用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开关;洗手肥皂用绳悬挂保持干燥, 防治细菌生长。洗手时采用卫生部规定的“七步洗手法”, 并在洗手池旁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治疗车上摆放一瓶医用型消毒液, 便于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前后擦拭消毒手及指缝, 特别注意在诊查不同病种的病人间做到严格洗手与手消毒, 从而避免病原体由一个病人带给另一个病人,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与滥用与人体微生物生态失衡和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2]。首先加强传染科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提高合理使用意识, 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 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严格限制无指征和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护士根据病人病情提醒医师及时停用抗菌药物, 向病人及家属宣传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由护士将每月传染科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剂量、疗程;是预防还是治疗用药;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以及病人的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填表, 科室医院感染小组分析后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水平。

3.5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被利器损害屡见不鲜, 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因此在工作中提倡“慎独”精神, 使医务人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操作中戴口罩、帽子及一次性手套, 穿隔离衣和鞋子;不用手直接传递锐利器物;不用手直接安装或取下锐器;用后的锐利器物立即置于利器盒内等, 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一旦被锐利器物刺伤, 须立即处理并备案、定期检查、随访半年或一年。

3.6 医疗废物的规范管理

首先每个医护人员掌握医疗废物的概念和分类, 明确传染科病人日常生活中所弃物品也属于医疗废物。所有医疗废物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 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的3/4时, 及时扎口密封, 并注明传染科及日期。用专用的印有“污染性医用利器”字样的硬质黄色塑料桶收集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由病房专人负责送至回收点 (不得由保洁人员运送) , 并由回收点人员检查登记废物数量, 精确到每袋数量, 双方签字。最后由东营市环保局认可的维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按国家卫生统一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我院设有专人保管医疗废物, 设有专门房间存放, 从而保证了医疗废物不流失、不扩散。

3.7 认真作好监测

科室每月对治疗室空气、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 不达标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紫外线等每3个月监测1次, 其辐射强度小于70uw/cm2以下, 累计使用超过1 000h时, 给予及时更换并作好记录。

4 小结

通过对传染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施, 加强了全科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及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使我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但笔者也深深地感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任重而道远, 需要医护人员坚持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 从而从源头上切断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病房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方法:对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和病人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成立质控小组, 制定考核标准;规范医护活动, 落实管理措施。结果:传染科的院内感染率从2004年的7.09%下降至2006年的3.36%, 期间无爆发感染病例流行。结论:通过在传染病房实施各种有效措施, 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传染病房

参考文献

[1]张淑芬, 赵长福, 邓秀坤, 等.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调查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90.

篇14:普通病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控制和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1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国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反应目前我国医院内新生儿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现对2010年1~12月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患儿1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对2010年1~12月部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史诊断结果,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医院感染进行综合汇总。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 果

医院感染率:2010年收治新生儿620例,早产儿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率16例次,感染率2.6%,其中早产儿4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0.25%,占早产儿总数的3.9%。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10例(62%),呼吸道4例(25%),皮肤感染及口腔各1例。

讨 论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内感染[2]。2010年新生儿感染率2.6%,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除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与抗菌素的应用及护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抗菌素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广谱抗菌素应用广泛,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机械通气、引流管、吸痰等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吸痰管道、氧气湿化瓶不及时更换,不能达到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的感染率极高,而且医生对细菌的特性及药物特性不太了解,也是导致抗菌素滥用,所以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素的耐药分析,合理应用抗菌素。②护理方面: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士,应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消毒灭菌观念,重视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该相对固定,医护人数与病床患儿人数比例应适度,人员不足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③空气污染:由于资金不足,医疗设备简陋,如病室少,床间距过窄,不同病种患儿不能分室居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没有可视系统等设备,家属担心患儿病情,需要探视,造成外来人员流动,医生查房与治疗护理集中在上午进行,也造成内部人员的集中流动,以上因素使空气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医院感染。④手及物品: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用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检查、护理完一个患儿都要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检查、护理下一个患儿,护理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儿接触频繁,而且涉及喂奶、注射、沐浴以及大小便护理和各项污染操作,如果不规范洗手,也会造成病原传播,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部的清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⑤静脉注射或抽血:新生儿头皮嫩薄,穿刺时间长,头皮针、注射针头暴漏,长时间黏贴胶布,反复去脂,都可以引起患儿局部皮肤过敏或皮肤感染。

参考文献

1 韩梅.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40-941.

2 蒋玲,廖和平,龚瑞娥,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9(18):2413-2414.

篇15: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室内清洁、通风布局合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洗手设施,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健全,坚持湿扫。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患者的安置应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锐利器械用后进入防渗漏的锐器盒,不得重复使用。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健康教育。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垃圾至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进行焚烧,不能焚烧的进行深埋达到无害化处理。

篇16:产房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产房严格划分非限制区、限制区,标志明确。非限制区应设在最外侧,包括更衣室、产妇接诊区、污物间等,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刷手间。限制区在内测,主要包括正常分娩、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

(二)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三)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2次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地面湿式清扫;产妇分娩后及时清洁地面、台面和仪器表面等,遇有血、体液污染,必须立即消毒。

(四)凡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换鞋。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要求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

(五)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一灭菌,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篇17:换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无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先手消毒液浸泡,再刷洗、擦干由中心供应室下收下送高压灭菌消毒。

(3)每日整理、刷洗各种器械、弯盘、保持室内清洁整齐。

(4)其他同《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2,有菌换药室

(1)换药室的清洁、一般物品及室内消毒制度同治疗室。

(2)器械使用后的消毒方法同无菌换药室。

(3)特殊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所用器械敷料固定专用,器械用毕浸泡在消毒液后,再刷洗、擦干,由供应室双蒸高压消毒。

篇18: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隐患因素及管理

儿科患儿由于自理能力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卧床及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极易发生院内感染[1]。当前院内感染仍是困扰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做好感染管理及预防工作, 减少小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保护儿童身心健康, 就我院儿科2008年1月—2009年6月患儿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历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08年1月—2009年6月儿科共收治患儿680例, 其中36例符合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登记备案, 并统计上报院感科, 男21例, 女15例, 年龄3个月至5岁, 平均院内感染发生率为5.0%。

1.2 感染比例

在全部院内感染病例中, 肠道感染24例, 上呼吸道感染8例, 下呼吸道感染4例。

2 结果

感染率: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患儿680例, 发生医院感染36例, 感染率5.0%, 高于医院平均感染率 (2.4%) 。

3 隐患因素

3.1 患儿自身因素

小儿由于自身的特点, 母体抗体逐渐减少, 而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需在学龄期才能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免疫功能差、抵抗力低, 缺乏卫生意识及生活料理能力, 极易发生各种感染, 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感染发生率不同, 其中新生儿及婴儿更容易发生。有文献报道, 新生儿免疫系统存在缺陷, 防御机能未成熟, 对一般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易感性[2]。

3.2 客观因素

现在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住院后陪护、探护人员较多, 至使病房陪探视制度执行较差。其次我院儿科为综合病房, 病种复杂, 环境拥挤, 为导致医院感染埋下了隐患。

3.3 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医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医务人员在无菌技术操作时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接触患儿前后是否能够认真洗手, 患儿使用的奶具是否清洗并消毒, 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3.4 环境因素

病室内有一些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 如新生儿暖箱、高频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等, 污染的上述物品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3.5 抗生素使用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受地方经济因素和传统观念制约,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仍比较多见, 而细菌培养和药敏分析开展不够理想, 由此可能导致医源性的菌群失调, 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 而未抑制的细菌、真菌、厌氧菌得以大量繁殖, 加之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更易导致二重感染的发生。

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4.1 进一步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建立有效的院内感染监测管理体系, 制定医院感染控制计划, 加强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进一步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意识。工作中一旦发现有感染迹象, 及时采有效的应对措施, 防止感染的蔓延。

4.2 规范管理程序

调整布局, 儿科与新生儿病房及重症监护室标识明显, 与综合病区独立分区。

4.3 加强对患儿探陪视的管理

严格执行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流程等, 重症病房坚决实行无陪护制度。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4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据文献报道[3], 30%的院内感染是由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我院规定工作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及接触患儿前后均应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用一次性纸巾干手。每位患儿床单位均有手专用消毒液可再次进行手的消毒。为了提高洗手质量, 护士长组织全室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洗手六步法, 使每位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提高洗手效果, 护士长不定期监测手消毒效果。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4.5 加强儿科病房的消毒管理

儿科病房应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室温控制在24 ℃~26 ℃, 相对湿度55%~65% , 每日进行通风换气, 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 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室内的地面、医疗器械 (新生儿床、监护仪、呼吸机等) 、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液盒、病历夹、门窗等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 并有醒目标志。每位患儿床单位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包被、枕巾等, 每日先高压灭菌后再使用, 保证一人一套, 不得共用或挪用。早产儿使用的暖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严格按规定进行终末消毒, 消毒前后做细菌培养;暖箱内的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4,5,6]。

4.6 做好生物监测

每月监测物体表面 (暖箱消毒前后、奶具、监护仪等) 、工作人员的手、一次性物品、空气培养等, 如发现不合格者, 找出原因重新进行消毒处理, 再次进行监测, 直到合格为止。

4.7 加强院内感染的隔离控制

当发生有个例院内感染时, 将患儿安置单独病室, 用物专人专用, 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隔离区做明显标志, 根据不同细菌定植情况采取不同隔离措施。

4.8 合理使用抗生素

4.8.1 致病菌未明时的初始经验性治疗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患儿的个体特征及医院当时有关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药敏资料, 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 但应力求尽早、尽快明确病原菌。

4.8.2 病原菌明确时的抗生素选择

在应用抗生素前, 正确收集合适的临床标本送培养、鉴定病原菌、确定其药敏是合理用药的最先决条件。致病菌明确后, 可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达到感染部位的有效浓度来选择合理的抗生素, 从而降低细菌耐药性, 杜绝抗生素滥用。

5 小结

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 因此, 监测和控制患儿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 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还要有严格的管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抗感染意识, 医护人员自觉地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手卫生规范, 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家人的经济负担,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茵, 刘雅婧.11769例住院新生儿疾病构成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551-552.

[2]杨志援, 罗文英, 林春婵.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8, 8 (1) :33.

[3]黄德珉, 章笑梅.进一步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881-883.

[4]房秀梅, 史小花.加强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8, 22 (suppl.2) :222.

[5]张素萍, 郑晋华, 顾星.强化基层医院感染管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7B) :1854-1855.

上一篇:山东教育初中化学教案下一篇:八年级一个充实的我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