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植树问题

2024-07-08

公开课植树问题(精选9篇)

篇1:公开课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1)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

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师:大家先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显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 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大家真聪明,就是我们的手。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在我们 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 : 5个手指)

老师也从中得到了一 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4个空格)对了,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

个间隔,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

手指数与间隔数其中的关系你发现了吗?(手指数比间隔多1)

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同学们连手上都有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

二:情景教学

现在,学校为了改变校园环境,要在校园内种上一些树,在操场的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

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 米种

一棵)每隔5 米是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 米),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设计植树方案,把设计好的方案记录下来并向老师汇报。师:设计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我们把20÷5=4(个)就说明有4 个间隔,为了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我们在两头都种上树,所以我们再用4+1=5(棵)

(板书: 两端都要栽

棵 树=间隔数+1)

20÷5=4(个)

4+1=5(课)你们设计的方案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方案二:我们是把20÷5=4(个),有4 个间隔,我们只种一头,另一头不种,所以我们只用4棵树。

20÷5=4(棵)(板书: 只栽一端时,棵数=间隔数)方案三:我们也是把20÷5=4(个),有4 个间隔,我们想学校的树已经很多了,为了让我们的活动范围更大,所以在两头都不种树,所以把4-1=3(棵)

20÷5=4(个)

4-1=3(棵)

(板书:两端都不栽

棵数=间隔 数-1)

师:同学们设计的真不错,来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三个设计方案中棵数与间 隔数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今天我们就用植 树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新课教学

例1:(课件显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大家一起把题读一遍,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分组讨论一下,怎么计算?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种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找间隔数,(两端是大象馆和猩猩馆不能植树)这是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小路两旁要栽应该怎么办 ?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四:练习

(1)工人叔叔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6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

一共有()个间隔。

(2)一排同学之间有7 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3)闯关练习(出示课件)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

教材第109页

练习二十四

第3,4题

板书设计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5

8例1: 100÷5=20(个)

例2:60÷3=20(个)

20+1=21(棵)

20-1=19(棵)

两端都要栽:

棵树=间隔数+1

19×2=38(棵)

只栽一端时:

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 :

棵数=间隔数-1

篇2:公开课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两端都栽。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关系。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学“间隔”的含义和间隔数。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5个手指,4个手指缝。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4个手指,3个手指缝。

师:再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 生:3个手指,2个手指缝。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师:其实这个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属于我们数学上非常有名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

(一)课件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师:说一说植树都有什么要求? 预设:生:每隔5米种一棵。

师:这个要求很重要,那么5米指的是什么? 预设:间隔。师:间隔指的是什么? 预设: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师:指数间隔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别的要求吗? 预设: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谁来比划一下? 生:„„ 师:还有要求吗? 生:在一边植树。

师:在一边植树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在一行。

师:那能帮我算算一共需要多少树苗? 生:能。

师: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教师巡视,寻找不同方法)(1分钟)师:谁愿意把你的算式下在黑板上。

师: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学校到底买多少棵树苗呢?这样吧!四人小组可以探究这个问题。听要求,你们可以画一画,模拟种一种,可以吗?(教师巡视,抽取学生说一说讨论结果)师:同学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我们探究出的结果是5棵。

师:你们同意这个结果吗?(生:同意)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探究这个结果的? 生:我们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探究的。(学生汇报展示)师:你是把什么当做小树?(线段上端点。)。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请仔细观察5棵树几个间隔?(4个)师:还有其他方法吗?(摆小棍)

预设:生:我发现2根小棍有1个间隔,3根小棍2个间隔,所以20÷5=4个间隔,因此4个间隔就要5棵树。我们在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时一定要用间隔数加1就是植树棵树。师: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再摆的过程中发现了规律,解决了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思想和可贵,让我们把掌声送给爱动脑经的同学们。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规律发现的过程,这就是这条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栽一头。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栽一棵,几棵树几个间隔? 生:„„(继续出示幻灯片)

师:现在呢?生„„师:现在呢?(生„„)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23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呢?15个间隔多少棵树?18个间隔多少颗树?20个间隔多少棵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树少1。师:在什么情况下?

生: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比棵树少1.棵树比间隔数多1。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一起看大屏,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读一读。师:要求间隔数呢? 生:间隔数=棵树-1.师:真棒!数学家发现的规律,我们也发现。看我们多棒!刚才写出这两种的算式的同学是不是也想改一改?(学生纠正错误,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加“1.师:我们现在算一算100米小路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在多少棵树棵树苗。如果还是这条小路,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需要多少棵树苗?(口答)怎样列式? 师:假如这条小路延长到1000米,还是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生:1000÷5+1=201(棵)。

三、巩固练习

师: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安路灯。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汇报。

2、出示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1)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栽的情况,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

师: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况?下节课我们再探究吧。作业布置:教材109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第3题和第4题。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要栽

篇3:以学定教:“植树问题”磨课有感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次实践:常态设计, 喜忧参半】

课前慎思:1.学生能从字面理解“两端都种”的意思吗?2.有几成学生没有掌握“平均分?如果没有怎么会类推出:间隔数=总长÷间距?”3.学生能通过解释理解“间距”?4.小组合作学习他们交流会如何?5.找朋友游戏他们能否按规则来找?

带着一系列的疑问, 在理解“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这课时教材的用意后, 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并点明课题:工人叔叔要在一个正方形的四周植树, 如果每边种5棵树, 一共要种几棵树?

2.小组合作画图探究新知。教学例题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m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在理解“间隔”、“两端要栽”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3.完成做一做习题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至3题。

4.以找朋友的活动方式完成数量关系并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

5.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学生纷纷说是20棵, 在直观演示下明白要种16棵, 有继续探讨的念头。但是所用的是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引入, 和本课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是否切合?是否越位?2.结合本班环境理解“间隔”、“两端”效果较好。3.找朋友游戏, 学生非常喜欢, 还要求再做游戏。4.没有从本质上突破1棵多在哪里?体会一一对应。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基本没有体现。

磨课真是一件既痛苦又幸福的事, 总是在磨课的痛苦中读懂学生, “以学”方可“定教”。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联系教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合理又适度地突破难点, 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学的愉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 教学设计改了又改, 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n次实践:转变新路, 另辟新径】

教学设计导入题改为考考你: (1) 一条20米的彩带, 如果每5米为一份, 一共可以分成几份?[20÷5=4 (份) ]; (2) 一条100米的小路, 如果每5米为一段, 一共可以分成几段?[100÷5=20 (段) ]。

板书设计改为:

教学反思:较之先前的设计, 学生参加游戏的兴趣不减。课件呈现上的改进, 将立足学生的常规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通过把大数转化成小数, 画图, 找出数学模型, 倒着发现这些数量关系。就设计的板书可以一目了然, 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5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表面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从而推导出数量关系, 每一处都是成功的。但是, 总感觉“学生明白了棵数总比间隔个数多1, 可是为什么棵数总比间隔个数多1呢?”难点没有理解, 意义上没有突破渗透, 也正因为如此, 可见教学目标的落实也不是很乐观。经过反复思考分析原因有:1.教师的引导只是把大数100m转化成20m。2.从第5棵树开始提问引导体现棵数总比间隔个数多1。我应该这样引导:一个间隔可以种几棵树? (两棵) “为什么一个间隔不是种一棵树而是两棵树呢?”, “因为题目要求两端都种。”

【赛课实践:有始有终, 概括类化、

之后几轮的试教, 教学设计在一遍遍的修改打磨中日臻完善。板书设计更是再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棵数=间隔个数+1、间隔个数=棵数-1的等量关系;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植树造林, 保护环境和在学习生活中要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4.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难点:棵数与间隔个数的数量关系推导过程及用公式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点明课题

课件1 (考考你)

一条20米的彩带, 如果每5米为一份, 一共可以分成几份?20÷5=4 (份)

一条100米的小路, 如果每5米为一段, 一共可以分成几段?100÷5=20 (段)

课件2 (再考考你)

每隔5m种一棵椰子树, 从第1棵树到第5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m? (猜25m20m)

二、探究新知, 建立模型

课件3理解两端动态演示

课件4猜一猜画一画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m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0棵21棵)

想什么办法验证一下谁说的对呢? (画线段图100米太大了, 可以把100米化成小数找规律, 再进行计算)

(例题改成) 同学们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m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阅读与理解:你读到什么信息?要求什么?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指明一名学生上黑板画线段图种树。)

课件5说一说

(两端都种) __个间隔_2棵树

课件6 (小组合作)

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m栽一棵 (两端要栽) 。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师引导:你是怎么想的?

三、变式练习, 巩固内化

课件7 (把100m改成300m)

列式间隔个数:300÷5=60

棵数:60+1=61 (棵)

答:一共可以栽61棵。

课件8-17介绍生活中和“间隔”有关的现象在数学上统称为“植树问题”。

课件18练习二十四第3题

课件195棵椰子树中间种一棵景观树

课件20练习二十四第1题

课件21我会选

课件22请你当小法官

课件23-28德育植树造林的好处,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课件29-30找朋友

课件31布置作业

四、全课小结, 畅谈收获,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学会两端都种的情况下, 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为了将难点化简, 探究新知前, 我以“考考你”的形式复习总数÷每份数=份数, 为接下来的学习求“间隔个数”做好准备。以考考你的形式复习, 孩子们很感兴趣, 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 加以提炼, 建立数学模型, 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 创设愉悦氛围, 让猜想验证走入情境。

2. 注重自主探索, 让体验走入方法。

3. 倡导知识运用, 让建模走入生活。

4. 以“找朋友”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而不腻, 整节课也活了。

以“找朋友”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复习棵数与间隔个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得不腻, 整节课也活了, 这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篇4:公开课问题之我见

关键词:公开课 问题 反思

从公开课的类型来说,大致可分为示范课、研讨课、考评课和竞赛课四种。为了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举行公开课是不少学校使用的常规手段和方法。不可否认,在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公开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笔者结合各级各类学校举办的优质课竞赛情况,发现了不少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以近期某校举办的优质课竞赛为例,参赛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物理、化学、信息、体育等共25节课,涉及面广,氛围很浓。从整个竞赛情况来看,全体参赛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课件的制作及运用新的教育技术等方面看,都有所创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评委和听课教师乍一看,好像参赛教师的课例整个环节很完整,过程设计也流畅,但仔细推敲,会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没有关注所有学生,表演的成分太浓,没有“平实”的教学品格

所谓“平实”,是指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的,即不掺杂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花拳绣腿式的虚假,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论与研讨。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如果失去了这几点,则公开课就失去了研讨的意义。公开课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是仅仅展示教师好或学生好的一方面,却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教师们要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有的教师课前彩排过,以至于课堂上需要阅读材料(不是课本上的材料)思考的问题,学生马上会给出答案。试想一下,如果是平常的教学,学生的反应会如此吗?还有的教师就像评委们所评价的,教学进度和课堂提问只关注少数优秀的学生,而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显得无所事事,造成的结果就是懂得就是懂得,不懂永远不懂。从新课改理念来说,教师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那就是一种伪教学。

二、时间安排欠妥

从这25节课来说,有的教师没到下课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一看表,还有几分钟,于是安排学生读课文、写课堂作业等,给听课教师的感觉就是在“凑时间”,于是,整节课的效果就打折扣了。还有的教师下课铃响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但为了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急急忙忙地讲完了剩下的内容,同时也影响了下一位参赛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我认为,此举实在是不可取。现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但凡举行说课、优质课比赛,都不允许选手拖堂,时间一到,马上停止,否则就要扣分。这也是对每位参赛选手的负责。所以,参赛教师一定要事先准备,把握好教学进度,具体要细化到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一旦完不成,也要立即下课。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合理,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因完美而“完整”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该课的重点是“读—品—议”。学生刚开始读时,是简单诵读。但经过“品”后,学生“读”出来的韵味大不一样,再经过学生的“议”后,效果就更好了。而且在此阶段,评议的学生评得也很有水平,学生已经进入状态了。如果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展开教学,那么,这节课在促进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面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评委们也会一致喝彩。可惜的是,该教师没有抓住,因为她还要完成下面的很多环节。上完课后,有评委问她:“你为什么要问学生全文的结构?你这样设计目的是什么?”该教师无语以答。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记得突出重点,突出亮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整个教学环节,不重要的要舍去。

四、提问缺乏创新

从大部分课例来看,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的教师提问很简单,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的提问过于深奥,以至于学生答不上来,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来提问,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因为学习者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其发展和提高的强大原动力。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尽管目前公开课的现状出现了“异化”,但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公开课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公开课必须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挑战。因此,认真地学习新课改的理念与思想,主动地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发生碰撞,进行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继续发扬公开课的优势,同时也要凸显公开课的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使公开课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诚.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G632.4.

[2]李康耀.新课改问题之我见.河北教育:综合,2010(6).

[3]王森.公开课效应及其提升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G242.

[4]赵岩.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公开课.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2(6).

作者简介:

徐继元(1975— ),女,汉族,广西灌阳县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毕业,工学学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桂林灵川县大圩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篇5: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公开课

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由生活引入新课

三月,暖风习习,春日和煦,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大家来说说植树节的意义和来历,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改善生态,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

为了美化我们的环境,同学们决定在路边种植一些樟树,绿化我们的环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设计意图:精心设计生活情景,联系生活中事例,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①课件出示图片。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问: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猜一猜)。③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 +2=202(棵)方法三:1000÷5=200(棵)200 +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我们数学不能光靠猜,还需要用事实来验证。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办法。(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现在请大家动手验证你们的猜想对不对。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 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 +1=201 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都要种”要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都要种” 要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发现等数学探索的过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运用解决问题的规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 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 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 ”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 ?会做吗?赶紧做一做。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请仔细想一想,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栽花、排队、走楼梯、锯木头等)(说不出来:相信通过下面的练习,你会想到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情况)1.练习:

A、老师从一楼底层去某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老师去了几楼教室?(48÷24+1=3(楼))

B、一根10米长的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5-1)×8=32(分钟))(独立解答后反馈,并说出理由)

2.自主练习(任选一题练习)

(1)绿化队要在150米的小路两旁植树(两端都要种),相邻两棵数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150÷3+1=51(棵)51×2=102(棵)(2)在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盏,共安装了20盏。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估计条天街的全长吗? 20÷2=10(盏)50×(10-1)=450(米)

3.发散练习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7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中间再挂了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7-1)×2=12(只)(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植树中的学问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继续研究。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100÷5+1=20+1=21(棵)

100÷4+1=25+1=26(棵)棵数 = 间隔数+ 1=全长÷间隔长+1 100÷2+1=50+1=51(棵)

5×(21-1)=100(米)全长=间隔长×(棵数-1)100÷(21-1)=5(米)间隔长=全长÷(棵数-1)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依据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法教学为主,同时采用问题解决法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学法上归纳为:

1、由生活引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探究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富足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篇6:植树的季节公开课教案

1、认字15个,写字6个。

2、能用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植树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植树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到哪个季节最适合植树吗?(生:春天)导出课题,(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春天适合植树的原因,并汇报;

2、理解“一场一场”,“湿漉漉”

3、“暖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憋气小游戏,把握“呼吸”的感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或齐读第二段

(二)了解植树的过程

1、范读课文第三段。多么美好的季节啊!我和少先队员们一起到郊外植树。

2、想和老师一起植树吗?拿出铅笔,自读该段,一边读,一边勾画表示植树动作的词

3、汇报,了解植树的过程

4、理解比喻句“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5、结合图,把握植树的心情,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6、看课件:做填空题

(三)分析、理解植树的原因

1、少先队员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植树,课文那些段落告诉我们原因(生:找到4、5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4 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植树

3、理解“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引读该段第二句

4、感受生活的美好,凸显父辈种树,后人受益的道理,激起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小组合作学习

假如爷爷、爸爸没有种树,或者从现在起我们就不植树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充分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7、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灾难呢?你有哪些好办法?(生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孩子们都深知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而我们现在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9、引读第5自然段。“所以,一定到春雨的声音……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四)感情升华,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

1、孩子们,明年春天,明年植树节,你们想干什么?

2、你想对自己亲手种好的小树说什么?

(五)看课件动手制作护树牌或做张宣传画

三、总结

篇7:《植树问题》观课有感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也是学生探索新知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宋老师这节课主线明朗,由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轮滑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本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间隔”“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进行渗透,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之后宋老师从生活中的数目之间有间隔导入,再拓展到植树问题。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自主探究,最后验证,得出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应用于生活实际,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中涉及的素材,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轮滑障碍间有间隔,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有间隔?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请看(课件)钟面的刻度之间、水龙头间、晾晒的衣服间、咱们同学之间都有间隔。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我们统称植树问题。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植树问题》。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宋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充分质疑,充分猜测,充分操作,最后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导入生活化。教师出示生活的数目,这样的展现方式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生活。接着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的问题。之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接着,利用画图来深入研究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引出公式。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本课从始至终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8:公开课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 即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形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 (间隔数) 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和“两端都不种”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化为“植树问题”, 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一引导”“二放手”分别完成两个例题的教学。

学法: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学习例1, 在教师放手下“自主探究”学习例2。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学校开运动会, 主席台前跑道长100米, 每隔米站一位同学举彩旗, 两端都站同学, 共需多少名同学当彩旗手呢?

(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数学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引导发现, “两端都种”的规律

1.引出间隔。教师直接用两人之间的距离5米揭示“间隔”的含义, 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植树也是同样如此, 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出示例题1,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反馈答案。

2.动手实践。①“种”:把线段当做小路, 种上几棵小树。 (将复杂问题变简单。) ②画:自己画线段, 标上刻度当小树, 观察观察。③讨论: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 分组讨论: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3.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发现, 教师板书规律:当两端都种树时, 棵数=间隔数+1。

4.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算式解答, 并说一说①“100÷5”的含义②为什么要“+1”呢?

5.小结。

三、自主探究, “两端不种”的规律

取走线段两端的两棵小树后, “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放手通过以下环节完成例2的学习。

1.独立探究, 完成表格。可以利用学具画一画, 摆一摆。

2.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把自己和同桌的数据收集起来填进表格。

3.适时评价, 感受成功。教师可将“小树”作为书签奖励给学生。

4.解决问题, 再现喜悦。提醒学生, 发现规律是很了不起的, 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仔细审题, 哪位同学愿意温馨提示大家这道题容易疏忽的地方? (注意题目中的“两旁”)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说一说你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植树问题”情形。

2.完成1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

3.回到最初, 帮老师解决“旗手”问题。

说板书设计

答:略

篇9: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问题分析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武汉大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44-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学习的方式和途径都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师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也跟传统的课堂不一样了。终身学习也被大众接受了,但是教师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缺乏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怎样利用有限的师资和学习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效果,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提出视频公开课来解决这个问题,将学院的全部课程资源都在互联网上共享。耶鲁、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先后在网上对外公开校内课程。我国的视频公开课是指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线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1]由教育部建设的“爱课程网站”作为课程的发布平台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些课程重点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到目前为止爱课程网站上的视频公开课有原来的20门课程增加到现在405门课程,现在课题的选择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光有人文社科类的,也有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的课题。武汉大学从12年起开始制作视频公开课,目前有10门上线。

到目前为止,武汉大学上线的视频公开课总共有十门:赵林教授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潘迎春教授的《西方历史的源头》、李工真教授的《德国大学现代化》、尚永亮教授的《唐诗艺术》、李建中教授的《中国文论经典的诗性魅力》以及孟勤国教授的《生活中的物权》、汪小凡教授的《校园中的植物世界》、陈向东教授的《微生物的世界》、测绘学院的院士及知名教授讲解的《走进测绘殿堂》。在爱课程网站上,这几门课程里面,尚永亮教授的《唐诗艺术》点击率是最高的,达到四万多人。笔者作为视频公开课制作的一份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公开课要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审核,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主讲教师方面

视频公开课,主讲教师要把知识点用自己的言语和肢体语言透过摄像机镜头传递给观众,那么教师就不能只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在在讲台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2]因此主讲教师本身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事前要做好准备,分配好时间,把知识点讲清讲透彻。武汉大学的赵林老师在他的论文中说由于讲完希腊悲剧还要讲希腊的喜剧,占用了希腊哲学的课时,希腊科学的发展史更是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讲。因此在视频公开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准备,知识点怎么讲,花费多少时间都要心中有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3]

中国视频公开课是给电脑面前的学生学习的,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会比较少,这跟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不同,怎么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完整个课程,这就需要教师方面要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表情或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讲堂上要放松,事先和拍摄人员沟通好,不要有紧张的情绪,这样可能会影响公开课的制作效果。教师讲解的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兴趣学下去。如武汉大学汪小凡教授的《校园中的植物世界》,以校园作为天然的课堂,采用课堂教学与户外考察相结合,带领学生领略武汉大学的美丽风景,认识校园中的植物,学习鉴别植物的方法,了解武汉大学百年校园的植被变迁。这样的课程会使很多人有兴趣,一方面可以学到知识,一方面可以了解武汉大学,领略武汉大学的风景。并且这门课不仅有课堂内的理论知识讲解,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

从武汉大学的十门公开课来看,中国高校的视频公开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建设的四百多门的视频公开课,教师传授知识的形式大部分依然是师讲生听,教学的形式相对比较刻板。教师比较依赖于PPT,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国外的公开课在世界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视频公开课采用的事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启迪学生去思考。比如哈佛大学的《公正》,教师不断的给学生选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4]武汉大学目前的十门公开课有九门是采用传统的这种教学方式,只有汪小凡老师的《校园中的植物世界》里面的三讲是在户外拍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学习校园中的植物。因此在摄像机前面怎么样让自己的课能够吸引观众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教学方式上要有创新,不能仍然停滞在传统的师讲生听的状态。这是笔者认为目前视频公开课的核心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视频公开课的利用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交互性差

这里的交互性包括课堂上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以及学生与平台之间的交互。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缺少交互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不完整,是对视频公开课的一大诟病[5]。视频公开课的受众是全社会大众,而社会大众的差异是很大的,从而使师生交互以及交互环节的设置都很困难。学生与平台建设之间的交互是从课后教师答疑这部分来说,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并没有及时的就学生的提问做出回答。因此想要视频公开课的利用率提高,课程的交互性就要提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提高交互性。

二、公开课视频的制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1.视频的制作过程

武汉大学视频公开课的拍摄是由教育技术工作室完成的,场地选在一个小型的报告厅里面,报告厅里有设置好的灯光,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讲课的背景是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巨大的图画,背景能够跟灯光很好的配合。在拍摄前会跟讲课的老师讲解一下录制的流程,一方面使老师放轻松,克服面对镜头的紧张感与焦虑感;另一方面使我们拍摄人员了解教师的上课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要提醒下面听课的学生,关闭手机或静音,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精神面貌要饱满。endprint

拍摄的器材选用的松下的P2高清摄像机,有五个机位。全景、右机位、左机位、学生场景以及主场景。全景是作为交代镜头,并且作为备用镜头,右机位、左机位以及主场景的摄像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记录老师的上课过程,学生镜头是捕捉学生上课时的状态以及学生 回答老师问题时的状况。这时总共有六路信号,还有一路专门记录教师的PPT,在多机位视频拍摄的时候,镜头需要切换最终输入到一路视频信号中。我们采用的是ESP的多机位现场切换,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后期视频的编辑。在拍摄的过程中最好对教师的口误或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进行记录,便于后期的剪辑。在教师准备好以及摄像机开始工作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摄像,一位工作人员在切换台进行视频信号的切换,根据教师讲课的内容选取六路信号中合适的信号作为最终的视频信号,并对不同的教师角度进行切换,以免显得画面内容单一呆板。工作人员再对录好的视频进行剪切,对不好的或出错的镜头进行后期编辑。

视频制作完成以后交由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视频公开课的内容进行审查,主要是审查教学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逻辑性等方面,特别是版权方面。如《走进测绘世界》里面涉及到的每一张地图都要标明出处。审查合格以后上传到爱课程等网络平台上。

2.视频公开课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视频制作完成送到教育部审核,之后会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要改掉的小细节,现总结如下:

(1)版权的问题

视频公开课的成片的版权归属应该很清晰,在录像中所使用的图片及视音频等素材要避免版权风险,要在片中明确注明出处。在视频公开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视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需要在视频中插入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这些图片都需要注明来源和出处。如《走进测绘殿堂》里面的每一张地图都要很清楚的标明出去,在后期修改的时候很多有一大部分就是要在图片中添加图片的出去,因此在前期准备PPT的时候要注意明确标明PPT中所用图片的来源。

(2)准确性的问题

在后期修改的时候,有部分错误是上课时老师没注意有讲错的地方或者是所准备的PPT中或者是唱词中有很明显的错误,如错字或用词不当等等。在前期制作PPT时没有认真检查PPT中的文字,导致送上去审查以后才发现有很多的低级错误。PPT如果出现错误修改会很麻烦,因此主讲教师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对PPT进行认真的检查,以确保其准确性。图片与真实的情况不符,如国家地图的比例不能随意更改,因为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所用的图片要慎重考虑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宗教及对外关系等问题,地图上涉及到的领地一定要标明的很清楚,避免产生政治误会。

(3)涉及机密问题

由于公开课是开放的,任何想看的人基本上都看得到,涉及到国家安全和不宜公开的地理坐标数据被标注在地图上,不适合在公开课上对外发布的,这些是不能在课上讲的,即使拍成了录像,后期也要减掉。因此在拍摄之前,主讲教师要搞清楚哪些是涉密的,不适合对外公开,则将此知识点不录像或者不讲,以减轻后期的剪辑工作。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教师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要仔细,仔细检查看看有没有不科学的地方,对于所用的PPT里面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检查。二是在拍摄时要与拍摄人员及时沟通自己的想法,如什么时候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好让拍摄人员把镜头切换到学生。三是在教育部的修改意见下来以后主讲教师应及时与后期的编辑人员沟通,哪里需要修改,该如何修改,这些沟通以后后期的编辑人员对视频进行修改。

视频公开课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想要有效地推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做大量的工作,因此中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闫艳凤.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软件导刊,2013(3):43-44.

[2]李益,范雅琳.对中国视频公开课的几点建议——基于逃课族的视角[J].软件导刊,2012(2):79.

[3]赵林.视频公开课“古希腊文明的兴衰”建设浅谈[J].中国大学教育,2012(3):17.

[4]傅吉艳,陈仕品.哈佛大学视频公开课《公正》设计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8-21.

[5]刘颖,王向军,嵇斗,单朝龙.国内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研究与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3(2):104-105.

上一篇:售后经理岗位工作职责下一篇:河南省男子篮球项目人才资源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