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2024-09-11

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共9篇)

篇1: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2004年4月26日,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对其颇有口碑的<超级震撼>栏目予以改版,全新推出一档日播型直播综艺栏目--<震撼一条龙>.这个以普通观众参与竞赛为最大卖点的“一条龙”节目集竞猜、互动、娱乐于一身,开播一个月即吸引当地观众逐步追捧,成为继“电视民生新闻”后电视节目形态上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作 者:孟建 刘华宾  作者单位:孟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华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刊 名:现代传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COMMUNICATION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4月26日,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对其颇有口碑的<超级震撼>栏目予以改版,全新推出一档日播型直播综艺栏目--<震撼一条龙>.这个以普通观众参与竞赛为最大卖点的“一条龙”节目集竞猜、互动、娱乐于一身,开播一个月即吸引当地观众逐步追捧,成为继“电视民生新闻”后电视节目形态上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作 者:孟建 刘华宾 作者单位:孟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华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篇3: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平民化走向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总结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综艺节目, 它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综艺节目, 这台节目主持人是舞台上绝对的操控中心, 而且改变了观众只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许多明星的状况;四五年之后, 娱乐节目迎来了第二个阶段, 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出现, 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鸿沟开始退化, 明星可以带着观众在舞台上表演, 主持人也不再是绝对的中心;第三个阶段, 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博彩类节目, 这个时候观众已经和主持人有了一种平视的态度, 用平视的眼光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去对待节目;第四阶段是《超级女声》、《星光大道》、《非常6+1》等造星类节目, 帮助平民实现明星梦想, 并且成为偶像。

对电视娱乐节目平民化的几种认识

互动参与是平民化电视娱乐节目的基础。现代生活节奏快、强度高, 人们的身心需要放松与调剂, 电视节目平民化、娱乐化, 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现代人的生存压力。平民化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受众对此类节目的心理需求, 在现代消费主义环境中, 受众在对电视节目的使用过程中, 必然选择平民化的娱乐节目。作为参与者来说, 有可能通过参与过程使其家喻户晓, 并能实现自己的舞台梦、明星梦。而作为观众来说, 这类娱乐节目吸引他们的一是真相, 因为大家都希望看到每一个人在镜头下的自然状态;二是真实, 参与者是有真实姓名的人, 有真实的表现;三是互动, 让观众亲自参与一个偶像的诞生过程。这也是受众对主动参与电视娱乐节目的企求, 在此过程中, 受众的选择参与成为整个传播过程的核心。

贴近生活是平民化电视娱乐节目的手段。这类节目为何在一段时期内受到观众的喜爱, 必然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运用电视传播手段, 并得益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且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语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相呼应。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应该记住民众是生活的灵魂。所以, 节目的内容应该贴近受众生活, 让受众有亲切感, 并让其对节目中的一个个凡人小事或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产生共鸣, 再现生活原味。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节目有两个内容:过程和亲情。而“过程和亲情”正是电视娱乐节目走向平民化的手段和标志。个体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 或者说在一个预先设定的时间空间内, 并在游戏规则下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中的优缺点、个人素质、情感流露和差异性, 可以说是节目参加者真实的展现, 因而台上比赛者和台下观众更能找到一个契合点, 并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促使观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现实, 并为此作出选择。这就使得整个节目更具人性化, 通俗讲就是贴近受众生活。

以人为本是平民化电视娱乐节目的主题。众所周知, 电视娱乐节目曾一度“自娱自乐”, 没有顾及观众的感受以及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 媒介经营者也在不断反思娱乐节目的自我定位, 并找到了“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念。“以人为本”中“人”所指的就是媒介受众, 电视娱乐传播要赢得观众, 就必须建立“受众本位”的传播观念, 换句话说, 就是电视娱乐节目的策划、定位和节目运作要向受众本位方向回归。真正地给予受众话语权和参与权, 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使受众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享受到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这就是“以人为本”传播观念的终极目标。

对电视娱乐节目平民化路线的误读——娱乐节目难免庸俗化

当前, 有学者以及观众认为, 电视娱乐节目平民化路线的提倡实质上是娱乐节目低俗化、庸俗化的修饰。这只是对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的认识, 是对真正平民化路线的误解和错读。尽管当前各大电视台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泛滥成灾, 且大多数娱乐节目有低级化的倾向——大多数娱乐节目所表现出来的炫目的包装, 精美的片头片花, 俊靓的主持人, 以及个别主持人油腔滑调的语态、媚俗煽情的动作, 等等, 都是导致人们对平民化路线误解的因素, 这不得不引起电视人的反思。有人可能会反驳说, 娱乐节目难免体现出低级趣味, 或者有“趣味”, 没品位。其实这种认识只是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错误认识, 他们把品位和娱乐对立起来, 并深受港台地区电视娱乐节目的影响, 尤其是像台湾娱乐节目《综艺大哥大》、《我猜猜猜猜》等节目的影响。平民化不等同于庸俗化、低级趣味化, 电视娱乐节目完全可以做到娱乐和品位的和谐。正所谓娱也娱得高尚, 乐也乐得坦然。也就是说, 电视娱乐节目应该把从简单的寻求表层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乐趣, 升华到更里层的对高尚志趣的追求。去掉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的煽情、媚俗的语态和动作, 提高主持人的幽默内涵, 而不是哗众取宠式的娇羞。让大众参与到娱乐节目中来, 而不是几把椅子、几个人坐在那儿不笑而笑式的对答, 自娱自乐式的娱乐节目早已不是电视娱乐节目的出路。而且, 娱乐节目没有必要迎合一些观众不良的偷窥隐私以及猎奇心理的需要, 这样的节目只能增添观众的厌恶情绪, 最终是没有市场和不能赢得观众的。正如U&G理论研究者认为, 受众是情绪化的, 但同时也是理性化的。

篇4: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透视

关键词:电视传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

中图分类号:G222.2;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2.0014

在中国传媒文化的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严谨为基本特征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受到影响。新闻娱乐化的现状,究其原因是电视媒体为追求收视率而刻意迎合观众,从而导致了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虽然该现象确实为各个电视媒体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娱乐传播会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使得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发生偏移。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媚俗化、节目庸俗化,娱乐新闻中的偷拍、炒作现象层出不穷。

在世界信息化潮流中,传媒和娱乐以席卷全球之势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电视传播同样启动了娱乐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广电总局曾明确提出:“应该积极地推进除新闻类的节目外的其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与制作的分离,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基础作用。”[1]“制播分离”能够加快中国电视产业化进程,因此电视节目俨然成为各家电视台互相竞争的核心。各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为争夺市场占有率逐渐开始走向市场化,导致电视的娱乐功能日渐加强。以1997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综艺节目为先锋,中国电视娱乐化浪潮一夜之间迅速蜂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电视台都开始制作和播出各种具有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根据2005年对我国某发达地区某城市进行的调查[2],在1000份调查问卷结果中,娱乐节目与电视剧节目受欢迎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6%和49%,而时政类、经济类、农业类等类型的节目受欢迎程度较低,从这一调查结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今各种类型电视节目中,娱乐节目是当前宠儿,各大电视台通过娱乐节目拉动收视率,进而吸引广告客户以获取经济效益。娱乐加广告成为电视传播普遍选择的盈利模式,娱乐节目的份额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娱乐化趋势正向所有类型的节目蔓延,这种现象即是过度娱乐化的表现。

所谓过度娱乐化,就是泛指在电视传播过程中,节目定位、主持人形象以及节目类型等要素的选择,都是为围绕受众的感官刺激需求而展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娱乐应该给予人健康的感性愉悦的真实目的。就我国现有电视媒体而言,电视娱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综艺娱乐节目中大肆发展,二是逐渐蔓延到其他类型节目中。从文化咨询到访谈节目娱乐化,从文艺节目娱乐化到科技节目娱乐化,甚至发展到最严肃的新闻也开始娱乐化包装。电视娱乐化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其在节目中的主流地位。中国电视媒体在娱乐节目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被娱乐主宰的狂欢时代。如我国电视剧在20世纪尚追求经典和艺术,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则逐渐转向了追求消遣与娱乐,电视娱乐化在电视屏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从而也使得过度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

一、国内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之表现

(一)娱乐节目大量涌现,电视走向媚俗化

国内各大电视台为了争夺收视率,不断地寻找和探索新的节目类型,力求在媒体行业中一鸣惊人。新的娱乐节目模式极易受到热捧,如湖南卫视首先推出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平民化的造星浪潮。该节目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为湖南卫视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与粉丝,一时之间,收视率与经济效益都迅猛增长。选手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使得大量观众慕名而来,随即便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和收入,其节目的投资商和制作人自然为之乐此不疲,对这些报道不断推波助澜,而这些行为使得选秀不仅仅是在为参赛者本人的才能选秀,而是在为这些选手贴上标签进行品头论足,从而使选秀节目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选秀价值。然而,国内各个卫视竞相模仿,推出了类似的众多选秀类节目,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用导师加队员的形式进行选秀,其本质与《超级女声》基本类似。

除此之外,婚恋交友类的栏目也逐渐登陆到各大卫视平台,这些节目本是以解决单身男女的婚姻问题为出发点的,以帮助单身男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然而,随着节目形式的多样化和各大电视台之间收视率竞争的激烈,一些电视台开始寻求一定的噱头以提升此类节目的收视率,却违背了节目的初衷,不少节目逐渐演变成为一场毫无意义的价值取向个人秀。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捧红了女嘉宾马诺,这位嘉宾标新立异的一句“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经典语言使她红极一时。此外,还有部分的女嘉宾语言尖酸刻薄,故意放大别人的缺点,为了显示个性而无节制地去伤害别人等等。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娱乐节目上的画面,它给电视娱乐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向媚俗化方向发展。

(二)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出现八卦化,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

随着现今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借助电视媒体平台获得了便捷、快速、广泛的传播,并且电视媒介消遣和娱乐的本质也在不同程度地感染着电视新闻。新闻最先在电视屏幕以正经严肃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现今开始逐渐以多种娱乐化的形式出现,部分学者把这类变化称之为软新闻[3]。所谓软新闻,是指一种具有人情味的社会性的新闻,其形式比较通俗且具有趣味性,并且没有时间界限,其报道的内容多数是滞后性的社会事件,且与人们自身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它更多的是向观众提供一种娱乐,帮助观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信息时代下的观众来说,这种轻松和谐的传播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娱乐化的手段也有助于信息的主动表达。比如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采取了“说”新闻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使其新闻类节目一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但是,软新闻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新闻的严肃性逐渐被娱乐的八卦性所代替,如明星隐私等猎奇性话题大量出现;部分电视新闻为了吸引观众,还利用粗俗的内容以及戏谑的语言来博取观众青睐。新闻类节目的此类倾向,严重危害了电视传播业的良性发展,对社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国内电视过度娱乐化现象的突出表征

(一)内容庸俗化

当今娱乐类型的节目中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过度娱乐化的编排者刻意排斥高雅文化,用粗俗露骨的语言以及动作去编排录制节目,其目的明显是为了博得眼球、提高节目收视率。例如与性有关的话题也在电视节目中层出不穷,黄色笑话、具有隐含性的性词语频出,甚至连国外的AV女优也开始在各大电视综艺节目中粉墨登场,这些现象堪用污秽来形容。更有甚者,为迎合娱乐化的倾向及收视率,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中常常刻意以性感的面貌出现,乃至挑逗嘉宾,打情骂俏,这一切都使得电视娱乐化节目呈现出庸俗化趋势。

(二)感知肤浅化

娱乐节目不同于一般严肃性的新闻节目,只需给观众带来感性层次上的浅表性认识与思考即可,因此为了迎合各个层次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它允许一定程度的肤浅化。作为公共媒体,其节目内容的传播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选择传播的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呈现,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指引,可以称之为一种对观众认知的影响。因此,高雅的娱乐文化不仅影响媒体自己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中国的电视传媒在娱乐化的节目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就是娱乐内容传播的肤浅化。而造成这一根本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各个电视台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而没有底线地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从而使得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庸俗化。

(三)形式雷同化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可供人们消遣的节目,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日渐增强的压力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释放。但是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大多都是抄袭他者的仿制品,没有太多的创意,不仅不能使观众缓解自身的压力,反而还带给人压抑的感觉。就当前国内的娱乐节目来说,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层出不穷,一旦某种娱乐化节目以高收视率打开市场,紧接着就会有许多相类似的节目群起而效之。电视相亲节目的鼻祖是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后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异军突起,创下娱乐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于是,各种类型的相亲节目便在各大地方卫视纷纷包装登场,较为著名的有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和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各个卫视平台开始纷纷上演“相亲”大战,不仅炒火节目和嘉宾,甚至也把相亲的话题重新推到了人们面前。虽然各大卫视的相亲节目的相亲形式与节目互动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大同小异,同属一种类型。因而,这些节目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雷同现象。

三、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带来的不良后果

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各种问题,这令电视节目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都受到了不良影响。从现今我国电视娱乐化的实际情况来看,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及其恶性发展,虽然短时间内能吸引部分趣味不高的观众,但从长远来看,反而会使观众出现“审美/审丑”疲劳,最终将缩小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空间。

(一)导致电视媒体道德关怀的缺失

电视节目过度的娱乐化,使得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及利益而盲目地去进行节目的摄制及录制,忽视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义务。如对严肃问题的轻率调侃,对个人生理缺陷的渲染放大与嘲弄,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哗众取宠的娱乐效果。许多访谈类节目,为了获得高收视率,常常以揭露他人的伤疤和隐私为噱头,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视媒体丧失了对人的道德关怀。另外,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还使得电视媒体开始追逐和聚焦社会的边缘人群与特殊群体,如乞丐、犯人、残障人等,而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以及增加笑料而已,而媒体本身应有的对这些群体的道德关怀却荡然无存。这就说明,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会使得电视节目缺失应有的道德关怀,进而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以杨丽娟追星事件为例,这位原本的花季少女,本该拥有自己的正常生活,却让自己的父母卖房卖肾帮助自己去追星,最后逼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一事件折射出了一种社会现象——娱乐节目的过度膨胀。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故意炒作明星、甚至把明星神秘化和高尚化,使得众多的追星族为追星而狂热,最终脱离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轨道。甚至可以说,杨丽娟事件的发生,电视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大量电视媒体介入该事件,甚至公开表示用金钱来协助杨丽娟追星,这类行为明显有违道德。媒体利用该故事的悲情为自己炒作以扩大营销,实际上早已经丧失了媒体本该具有的道德关怀。

(二)导致社会深度信息价值的消解

电视节目传播的过度娱乐化,使观众开始迷恋节目的感官刺激,內心理性思考让位于视觉感受。从单纯的层面来看,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生活中面对越来越多压力,电视节目的娱乐化给人们紧张、烦躁的生活增添了乐趣,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与消遣。但是,如果这种娱乐节目不加节制地占据电视频道,将会令人在迷离麻醉的娱乐节目中忘却自己的积极生活目标。就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现状来说,大部分娱乐节目制作粗糙,内容粗俗、肤浅,长时间浸淫在这种娱乐环境氛围中会使得人们的审美与评判能力下降。个人的社会道德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从理性道德转化为感性道德,甚而至于使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改变甚至扭曲。此外,过度娱乐化的结果会导致观众盲目地追求娱乐化的生活,以至于为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而浪费时间和生命。娱乐化本来是帮助人们消解生活中的疲劳,给日常枯燥的生活增添乐趣,但是肤浅的娱乐节目消解了深度信息的价值,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将会误导人们放弃原有的正常价值尺度而执迷于外表的崇拜。

(三)导致电视新闻可信度的降低

在过度娱乐化的背景下,炒作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画面。不少人为了名气或是出于某种目的来炒作自己,网络红人频繁出现,如芙蓉姐姐走穴、凤姐征婚、郭美美炫富这些媒体炒作事件及其在电视中的娱乐播报,使得人们在娱乐之余开始质疑媒体的信息可信度。媒体娱乐的过度,使得娱乐转向媚俗化,以至于现在一提起娱乐首先进入人们脑海中的便是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受众的判断力,使受众对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

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类型的媒体充当着对信息分类的工作重任,过度的娱乐化使信息的组合被人的价值取向所左右,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深思的内容往往会因过于理性而被娱乐节目拒之门外。我们从新闻娱乐化的倾向中便可以看出,新闻栏目从过去的严肃性逐渐向娱乐性靠拢,对事件的报道常常淡化其严肃性、简洁性,而是开始注重故事性、强调刺激性、聚焦情节性,甚至常常对事件设置故事性悬念。

四、我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改进之道

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包括商业化的操作、流行文化的熏染以及时尚思想的影响。电视节目娱乐化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逻辑。面对当前的现状,我国的电视媒体亟需冲出过度娱乐化的困境与重围,以打造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生动活泼、令广大电视观众喜闻乐见与耳目一新的节目为目标,通过提升文化传播内涵、注重内容创新、重视受众心理等举措,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电视事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一)提升文化传播内涵

如今,媒体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但也是公益性、政治性的信息传播向导,如果过分地屈从于市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职责,势必会导致电视节目的方向出现扭曲。电视节目过分追求娱乐消遣价值而忽视认知和教育功能,不仅会降低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会将电视文化以及大众都推向单调与平庸。当然“公众性的艺术情趣也需要媒体的有益引介,媒体宣传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取向。观众的欣赏情绪和口味并不是自发而形成的,而是可以被提高与引导的”[4]。迎合性的东西通常是没有思想蕴含的,它只是简单地给观众带来感官的刺激。电视媒体作为多元化信息传播的一种渠道应该立足于媒体的专业定位,其专业的发展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而取悦讨好观众,而应该走向观众与贴近观众。

即便是娱乐节目,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流行于肤浅才能生存,它同样可以被制作成精良的、具有高雅艺术品味的娱乐节目,在给予观众审美愉悦的同时,还能够让观众体会到高尚的审美趣味。如央视的《开心词典》,就很好地把娱乐趣味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设置一些步骤将正确的节目理念贯穿其中。虽然节目中仍然存在浓厚的商业色彩,但毕竟打破了娱乐节目的庸俗化套路,保持了自己的高雅立意和健康的格调,具有独创性,深受观众喜爱。

(二)创新娱乐节目内容

文化可以分为雅文化与俗文化,它的构成犹如一个金字塔,站在塔尖的是巨人,但是也不应该忽视基底文化的作用。电视节目同样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这就要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该把受众视为有区别的不同群体,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层面,来实施相应的传播策略,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制作和播出不同电视节目。这就需要电视媒体在制作节目时,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节目内容的报道和编排手段上注重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抓住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就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来说,电视媒体首先应该重视节目的内容创新,在避免低俗、庸俗、媚俗“三俗”的情况下,坚持“以人为本,走亲民路线”,在此基础上对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求变。电视娱乐节目若想得到好的传播效果,还应该与纸质及新媒体等密切合作,使受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继而通过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去分享信息。

五、結 语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形成的,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合理地调整电视节目的内容;应要求传媒行业立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良好道德指引下自警自律,应立足于以节目自身的专业水准而不是噱头来提高收视率;对于电视观众而言,应提高自身对电视娱乐节目的观赏品味,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

[参考文献]

[1]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内部管理改革座谈会纪要[J].广播电影电视参考,1998(8):8.

[2]黎 明.娱乐致死:我国电视传播娱乐化现象评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3):34-37.

[3]张 喆.浅析我国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J].美与时代(下),2011(6):65-67.

[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来社,1999:263.

篇5: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例数这几年有口碑的真人秀节目,从《超级女声》《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到最近火爆的《爸爸去哪儿》,虽然都曾引发观众的追捧热潮,但在国外真人秀节目先行一步的环境下,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是从国外引进或模仿而来,我国原创真人秀节目如何前行亟待答案。母亲节当晚,一档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来吧孩子》在深圳卫视播出。直击产房的大胆创意,令其在首播当晚就创下了话题点击率的新高。

这是我国一档首次把生孩子的过程搬上电视的节目,以记录的方式拍摄了母亲怀孕至分娩的全过程,角度新颖。节目受众囊括了所有孕中、期待怀孕的女性及其家人、朋友,甚至包括对生命起源好奇心浓厚的孩子,辐射面相当广泛。与前一段时间歌唱类、选秀类的节目形式有所区别,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但是,节目播出后,一方面准妈妈为迎接宝宝经历的辛苦让不少网友为之动容;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节目将生命诞生的艰难直白呈现、粗糙裸露,因为太过真实,导致原本诗意的母爱光辉、生命奇迹往往会在这样赤裸的琐碎中被消解。就在观众对此褒贬不一时,该节目仅播出一期后便宣布为了确保节目内容充分符合礼赞生命、传递正能量的主题而延后播出。

2《来吧孩子》的创新之处

从拍摄角度看,《来吧孩子》是我国首部以固定摄像头拍摄的大型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安装64台远程遥控摄像机,以产妇、产妇家庭和医护人员为主角,通过真实反映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庭共同迎接新生命这一过程为线索展开拍摄。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曾提出3B原则,即“Beauty,Beast,Baby”。他认为以此为表现手段的广告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最容易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和喜欢。《来吧孩子》节目以Baby为切入点和卖点,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在性教育方面,中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过于保守,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和生活水平提高,孩子的性发育年龄提前和我国的性教育滞后的矛盾已经日益明显。从创新角度上来看,《来吧孩子》打破了以往真人秀节目以引发“笑”为目的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科普教育意义,减小了受众在该方面的知识鸿沟,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注,映射出母爱的伟大。

从人文关怀上讲,节目中本是天生柔弱的女人因生产变得强大而勇敢,等待中的丈夫则变得细腻而坚韧。尤其是在一位产妇生产之后,丈夫对妻子的深情一吻,成为一幕经典镜头,感染了无数观众。节目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关注和思考母亲的辛苦与伟大,映射到现实生活中,起到对真实社会的建构效果。

3 全民化娱乐背景下《来吧孩子》的传播效果与意义

3.1 文化工业下的全民化娱乐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有这样一个论断:“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分娩行为本来是极其私密的事情,是只能和家人一起分享和分担的喜悦或痛苦,但是节目却把这种场景赤裸裸地搬上银幕,供全民对此进行消费和狂欢。这在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的同时,助长了观众的窥视癖。此外,批判学派阿多诺和霍克海姆提出的“文化工业”,批判了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和程式化,反对用平庸代替高雅、低俗代替崇高的文化现象。《来吧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将妇女生产过程透明化、娱乐化且不加修饰的制作手段,正是文化工业的产物,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

3.2 女性主义

社会文化在进行着转型,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趁虚而入,消费主义观念开始渗透到电视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女性形象在大众传媒中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商业成了消费品,女性被物化和商品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广。电视用声画并茂的形式呈现和传递女性形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导或误导现实中某些潮流和倾向的助推器,造成转型时期的中国女性价值观取向的迷失。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来吧孩子》的节目是对女性身体的消费,表面上看,这是社会的一种对女性的开放,但正如《非诚勿扰》的节目中一样,女性话语权的彰显只是表象,在国内的综艺节目中“男权”的思想仍未完全消减。而对观众中的妈妈而言,如此痛苦的镜头可能会唤起她们的集体记忆,一定程度上使她们再次感受了当时的痛苦。是一种二次伤害。

4 结语

作为舶来品,真人秀节目引进国内时间并不长,要想发展成熟就必须找到适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的道路。如果仅是从吸引眼球的角度出发,以着力“真实展现”生活中的隐私,或者所谓的“原始状态”,必然会遭遇道德质疑。

今天的中国更加文明和开放,观众也更加具有审美力和判断力。《来吧孩子》能够被公开播出,事实上就是一种难得的进步。但礼赞母爱本是“美”的题材,却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分歧,问题在于这档“真人秀”节目所强调的“真”。作为一档赞美生命的节目,即便是“真人秀”,终是要传递爱的信息、美的感受,而这不是将机器架在产房里粗糙直录就可以的,需要制作者用心展现爱之美丽。

摘要:《来吧孩子》是我国首次把生孩子的过程搬上电视的真人秀节目,角度新颖且具有教育意义,但拍撮手法粗糙裸露,消解了原本母爱光辉。我国真人秀节目需要在学习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尝试更多探索。

篇6: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探究

【关键词】电视节目 娱乐化 议程设置

一、当下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大体可分为综艺类、游戏类、益智博彩类、真人秀节目四种类型。①如今,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让平民走上舞台,一改以往只有明星才能上娱乐节目的传统。本部分以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为例探讨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在《非诚勿扰》中,所谓的“相亲”已经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隐私,而是可以公开在电视观众面前的公众性话题。这一创新改变了人们传统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类互动性的游戏类娱乐节目中体现了自我价值。因此这一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收视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引起了其他电视台的纷纷仿效,如浙江电视台《爱情连连看》、山东电视台《爱情来敲门》、吉林电视台《全城热恋》等等。

这类娱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娱乐平民化、娱乐公平化,但是任何形式娱乐都要讲究适度。各大电视台在收视率的诱惑下相继推出相亲节目,已造成了此类节目泛滥的现象,严重“强暴”了观众视觉,给受众造成了一种错觉:找对象,只要上相亲节目即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娱乐的低俗、社会的浮躁。

二、电视节目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节目中的传播符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声音语言;二是画面语言。现从符号学角度对《非诚勿扰》节目中使用的部分声音与画面符号进行解读,从微观上分析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

1、以“can you feel it”和“可惜不是你”等声音符号为代表的娱乐形式

伴随着“can you feel it”激情迸发的节奏,男嘉宾入场。24位女嘉宾的审视、现场所有观众的瞩目以及电视机前所有观众的注视,平日里默默无闻的男嘉宾在“can you feel it”之后俨然感受到自己已经成为众人的焦点;而在男嘉宾未能牵手成功后响起的“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塑造了男嘉宾失望落寞的形象。

2、以女嘉宾的服饰、妆容、姿势以及舞台、灯光等画面语言配合下的娱乐形式

时髦的服饰(以裙子尤其是短裙居多)、高跟鞋、浓重的妆容、优雅的姿势,加之舞台和镁光灯的配合,女嘉宾的魅力展露无遗,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大概是所有女性追求的,更是男性所喜爱的形象。

所有的这些符号编码了一个观众从未接触过的虚拟环境,无论是场上的男女嘉宾还是场外的电视观众,都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得到了精神的享受。万众瞩目的焦点、“金光闪闪”的舞台、镁光灯下的闪亮形象,使观众自发地将这些能指的符号上升为“美好”的所指意义,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符号世界里不能自拔,造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生生不息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电视娱乐节目与传播学理论结合进行研究的案例较少,笔者结合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根本原因及其内部运行机制。

1、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议程设置、节目制作常从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布热津斯基认为:在现代经济和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正在减弱,“主权论”的观念正变得无足轻重,“一个全球的政治进程正在出现。它正改变着又取代这传统的国际政治。在这一进程中,美国不仅是主要角色,而且是一个内部结构和动态使之有机地与这一正在出现的进程协调一致的角色。”这种角色使美国可以在全球起一种“催化作用”,即凭借它所提出思想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②

美国的文化侵略正悄悄地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植入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在跨国大众传媒的影响下,美国正在利用各类媒体手段,打造属于美国的殖民文化,试图变美国的娱乐标准为普世的娱乐标准,进而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和文化霸权的地位。据了解,今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将由20部增加到34部,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3%提高到25%。③除此之外,我国娱乐节目中有很多来自对美国的模仿。例如在我国大受欢迎的《爱情公寓》就是对《老友记》的模仿,更有许多脱口秀、达人秀节目也来源于美国。因此,由于客观上美国文化的“催化作用”加之主观上对美国文化崇拜和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娱乐化走向的原因。因此,我国媒体体制本身加之美国文化的影响成为电视娱乐节目议程设置的主体。

2、媒介本身的操纵

媒介本身同样参与了议程的设置。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的问题。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直接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因此人只有借助媒介来认识整个世界,同时,人们了解的并非现实社会本身,而是通过媒体的选择、加工、编码之后形成的拟态环境。人们通过这种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并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人和现实物质环境之间存在的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媒通过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结构出的一个信息环境。④《非诚勿扰》就给观众构建了一个从没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在传统的相亲现场,只有男生和女生,而《非诚勿扰》构建的相亲现场,有主持人、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的媒人;有男嘉宾和女嘉宾,他们相当于传统相亲现场的相亲主体,不同的是,男嘉宾一次可以与24位女嘉宾相亲。随着它的热播甚至泛滥,它逐渐颠覆了受众心里对传统相亲形式的印象,而被一种新的印象替代。媒体正是通过构建一种人们似曾相识又从未接触过的拟态环境,利用人的好奇心来进行议程的设置。

3、观众心理的需求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心理化的需求。大众媒介要获得成功,就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为什么感兴趣。几乎每一个媒体人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宣誓:我们只给人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⑤当下中国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媒体人窥见了受众的这种娱乐需求,为了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推出各种形式的娱乐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受众也参与了议程的设置,但绝不是议程设置中最根本的主体。

三、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内部运行机制

以上探讨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原因,从议程设置的角度看,分别代表了议程设置的三个主体: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笔者认为议程的议题总是从政策议题流向媒介议题,再流向公众议题,当然不可能是完全单向的流动,如下图所示:

①: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担当了党和国家宣传机关的角色,长期以来被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发挥着宣传教育、舆论导向、信息传递的功能。因此就算是娱乐也在无形之中被一种“寓教于乐”的思想牵附着,人们在享受快乐的过程中总能得到一定的知识和启发。但自从90年代起,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电视媒介议题也发生了从“教化”向“娱乐”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经济体制的变化,另一方面原因正如上面所述的来自美国文化的“催化”和影响。

②与④: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互动转变

“教化”阶段媒介议程的流动是从媒介向公众的单项流动,媒介将其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大众,观众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自从我国的电视媒介功能从“教化”走向“娱乐”之后,互动性的节目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追求。这正好迎合如今草根阶层要求精神解放、渴望话语权的强烈愿望。正如陈力丹所言:“我国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的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情感。”⑥这同时带来了电视娱乐节目议题失控的问题。在如今草根文化兴起的时代,电视媒体越来越关注受众的需要,并且在“收视率”的诱惑下,一味地追求大众化、通俗化和娱乐化;而受众为了在这种新型的娱乐节目尤其是互动类节目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盲目地选择和消费这些节目。于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媒介议题正在失去控制,并在慢慢地走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结语

娱乐,是一种生活态度。所谓“存在即合理”,娱乐节目的出现有它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任何形式的娱乐都要有个度。因此,要求媒体、政府在议程设置中既要充分重视公众议程的作用,又要把握好度,做到娱乐节目的“教化”与“娱乐”并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邵培仁,《走出电视娱乐节目庸俗化的困境》,《新华月报》,2006(3)

②[美]布热津斯基 著,潘嘉玢、刘瑞祥 译:《大失控和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③人民网,2012.2.19,http://media.people.com.cn/GB/17152162.html

④[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

⑤[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⑥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告系)

责编:姚少宝

篇7: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随着大众对于精神食粮的要求变得更高, 我国各类电视娱乐节目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 在各地省级电视台上卫星之后, 民众在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 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晚上黄金档观看电视娱乐节目几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我国民众对于工作和闲暇之余精神食粮的品味和格调正逐步提升, 九十年代盛行于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 从刚开始的全民皆关注, 到后期的无奈停播, 乃至于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收视率远低于同类的《超级女声》, 很好地印证了娱乐节目的发展真正开始遇到了瓶颈。观众的需求日渐增长与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停滞, 这个矛盾已然非常的突出。文章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江苏综艺频道的《非常周末》、上海娱乐频道的《相约星期六》, 来透视国内省级电视娱乐节目的问题和出路。

二、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基本现状和瓶颈 (案例分析)

首先, 由于欧美、日韩发达的娱乐产业体系, 出现了很多原创并得到大众认可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 而我们的周边, 基本上都是港台模仿欧美、日韩, 内地再模仿港台, 内地沿海省份开始照搬, 直至形成恶性竞争, 直接导致节目开始变样变味了。实际上在缺乏经验和节目策划实力的前提下, 学习借鉴港台和外国的一些节目样式无可厚非, 但是一味的模仿, 换汤不换药, 将嘉宾和娱乐形式简单的融合, 这样的“克隆”会直接导致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 去吸引属于自己的一批铁杆粉丝。我们的娱乐节目并没有在借鉴中成长, 形成自己独特的品格, 只是不断将简单克隆发挥到极至。时至今日, 事态已经发展到了只要打开电视, 处处可见克隆作品;只要细细查找, 各个都有模仿原形的地步。台湾本土天王吴宗宪在入主陕西卫视的《周六乐翻天》之后, 虽然改节目并未作过多的宣传, 但是基于吴宗宪在国内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个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走红于大陆的娱乐节目中, 自此港台的一线主持明星也就纷纷开始走穴, 各大省级卫视娱乐节目都开始步其后尘, 诸如, 重庆卫视黄子佼主持的《娱乐星工场》、浙江卫视曹启泰主持的《太可乐了》、湖北卫视明道绍伟参与的《综艺奇兵》等, 虽然说港台主持人的主持功力确实不错, 反串、模仿、牺牲形象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但是这样同种类型的娱乐节目蜂拥而至所带来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节目形式雷同、主持人风格雷同、播出时间撞车等等, 都限制了它们的健康发展, 甚至于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限制港台主持人过多参与大陆娱乐节目的禁令, 这些节目只能被动地要么改版、要么直接消失。

其次, 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变得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涵, 愈发地变得粗俗化、低俗化。打开电视不难发现, 娱乐节目的都有着统一的风格, 泛滥的插播广告、炫目的栏目包装、精美的片头片花、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持人、港台腔十足的神情语气, 这些反倒成了他们关注和挖掘的重点。大多数电视台出于对利益的追求, 放弃了其对于节目品牌内涵内容和形式的打造, 忘记了他们本身的宗旨是为了积极健康地娱乐大众。抱着对商业利益的无限追崇, 谁都急于分享国内这个庞大的娱乐电视市场, 在经济利益面前, 人文内涵、文化传播都成了二把手。在非良性发展的娱乐电视市场中, 各类参差不齐的娱乐节目正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眼睛和耳朵。可能节目导演想着转型, 也许观众的口味似乎发生了变化, 《非常周末》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栏目里面让人捧腹大笑的《无敌小宝贝》, 曾经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宝宝们有多厉害, 他们敢说敢, 让大人们自愧不如, 这个栏目引起过强烈的轰动, 以至于其他省级电视台也在争相模仿。但是越往后面, 主持人们跟小宝宝的对话, 就显得越来越不那么高明和高雅, 不断地追问五六岁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面有没有女朋友, 时常让几个小朋友装扮成一些人物, 表演出他们那个年纪所曾为经历过的动作和话语, 甚至去扮演黑社会的角色等等;另外一个栏目是新增的, 叫做《今天谁中彩》, 实际上就是整你没商量, 邀请过来的明星嘉宾们被整得是一个比一个狼狈, 尖叫已是最轻度的, 不让你惊慌失措也是最大的宽恕。我曾经看过一期的嘉宾是台湾的明星吴宗宪, 在《今天谁中彩》节目中不断地被主持人戏弄, 甚至多次被电椅电击, 直到最后嘉宾生气, 节目无法进行下午, 在网上也引起了颇多的争议。这样的例子有不少, 长期这样的格调下, 节目自然会流失掉许多的观众, 整人这样的方式, 并不是拉拢观众的好方法, 低俗的内容对收视率只会带来消极影响。

三、良性发展对策

当然以上是最典型的目前国内娱乐节目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实际上还有很多。那么怎样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 聚焦在节目本身的精彩内容和风趣的表演上, 确实对任何电视娱乐节目来讲, 都是件困难的事情, 也是很多娱乐节目制作团队所关注的问题。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 电视娱乐节目本身它是为观众闲暇之余放松心情, 消遣娱乐的服务平台。如果能在娱乐的同时, 尽到电视媒体的重要职能, 去解决实际问题, 传播城市文化的信息, 打造为一个值得信赖的服务品牌,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当然如果要有这样的口碑和受欢迎程度, 这是需要花一番功夫和心血的。上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上海娱乐频道, 有个经久不衰的真人秀节目, 叫做《相约星期六》, 这是一档既受上海年轻人一带喜欢, 也赢得许多年长的长辈不少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城市青年男女进行电视相亲的娱乐节目。虽然它比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开办晚了一些, 但是由于其特有的城市现象和城市文化, 给这个节目带来了更多的优势和受关注程度。在上海, 因为较快的城市工作生活节奏, 在那里打拼的年轻男女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感情方面的问题。《相约星期六》的出现, 让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有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平台, 在节目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 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 真心话大冒险等环节, 会让每期的男女嘉宾, 虽然来自各行各业, 虽然拥有着不同的性格, 都能在游戏中彼此认识, 彼此了解, 这些嘉宾的后援团, 作用就不止是加油鼓劲, 还充当着见证人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在这个节目中成功配对, 并事后结成连理的不在少数, 这样的节目在上海乃至全国, 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效应。并且它的营销策划也是做得非常到位, 它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很多行业, 比如说, 2008年1月, 《相约星期六》将迎来开播10年的纪念日, 文广集团娱乐频道将推出精心策划的大型活动“相约十年”, 除了邀请《相约星期六》历届嘉宾出席举办多场纪念性晚会外, 还将推出“中国电视情感节目高峰论坛”, 邀请业内专家共同回顾《相约星期六》的十年历程、展望该节目的发展方向, 还计划与专业调研机构共同发布《1998-2008上海青年人婚恋观调查报告》, 帮助青年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婚姻观。

其次, 在国家广电总局的严格监管下, 促使优化各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市场氛围, 在此基础上, 还可通过良性的市场竞争, 促使电视台制作娱乐节目形式的提升。2004年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它的出现适应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 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往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受众对象都是以社会精英群体为主体, 试问九十年代末期, 《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有多少普通民众在关注, 并且形成收视习惯的, 那种所谓的电视精英文化已经落后, 国内如此规模的大众收视群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大众文化的发展变得势不可挡, 《超级女声》的强势传播, 很好地给了如今崇尚彰显个性、追求草根文化、大方展现自我的青年一代这个电视舞台。它所带来的娱乐平民化口号:想唱就唱, 只要你想就可以来电视上秀一把, 报名不设门槛, 年龄不限、唱法不限、地域不限、职业不限, “一夜成名”的少女梦想, 就此变成了现实。这些青年个体的参与必然会引起了周边朋友、同学和嫁人的关注, 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全名参与和全民同乐的轰动效应。《超级女声》所展现的不再是关于影视歌三栖明星、美女帅哥、富豪群体的花边新闻, 而是讲述了在老百姓身边的那些草根的代表们背后的艰辛, 乃至于成长历程, 不知道多少回, “超女”的台上台下哭成一片, 势必引起了无数有相同梦想同龄人的共鸣。在此之后, 国内迅速涌现出了各类收视率排名靠前的平民化娱乐节目, 比如说江苏卫视重金打造的《绝对唱响》、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星光大道》、《梦想中国》、《非常6+1》等。这些节目都有自己的特色, 并且都能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并不是一味地去抄袭模仿《超级女声》。像“超女”这样的可以称作是原生态累节目, 不但把以前从未关注过的海选参赛过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并且把演播室搬到海选现场, 加上专业评委的犀利讲评, 都能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真实感、冲击性, 选手们意外的表现时常也会笑料迭出, 令人耳目一新。

四、结语

由于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成本消耗相对于影视剧集的拍摄、创作来说, 要小得多, 再加上周期短, 见效快, 收视群体有保障, 所以娱乐节目的编导们一直以来都受着商业导向的影响和刺激。可以明确的是节目编导在多少程度上重视了受众这个群体, 就会在市场上分得多一份蛋糕。可以欣喜的是, 近几年来, 国内的娱乐节目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也是正常的, 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去看待电视娱乐节目的多元化, 我们才能在不断模仿克隆中, 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国内娱乐电视节目的发展道路来。中国有数以亿计的观众群体, 前景十分诱人, 发展的空间更是十分的宽广。总而言之, 节目质量是娱乐节目发展的命脉, 这既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直接缘由, 也是促使行业内部神话改革的内在因素。当然如果在发展的同时, 如果能兼顾到人文关怀的话, 我想这些娱乐节目不至于像无力的灯泡一样, 亮一会儿, 熄一会儿的。如果都能像台湾本土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那样, 拥有专业的策划团队, 幽默机智的主持人团队, 从1996年8月开播以来, 一直高居台湾综艺节目收视率前列, 其受欢迎程度多年不减, 被视为台湾综艺界的奇迹。寓教于乐的节目方式, 让国内的许多同行都羡慕不已。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指明灯, 就在身边, 怎样去寻找到属于自己发展的康庄大道, 只有正视现状的瓶颈, 才能寻求将来的突破。

摘要:在大众传播学和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 虽然电视娱乐节目的流行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风潮, 但是在“娱乐至上”的理念下, 我们应保持十分的清醒, 在表面上红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之时, 应认识到国内娱乐节目碰到的危机和瓶颈, 包括节目包装危机、节目品位的定位、观众审美疲劳危机和节目内容过于雷同等。层出不穷的娱乐节目, 必然会在市场这个指挥棒的监督下,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关键词:娱乐节目,优胜劣汰,文化品味,危机,传统文化,低俗化

参考文献

[1]唐浩:《大话超女:对一个娱乐神话的解析》.北京出版社.2005年[1]唐浩:《大话超女:对一个娱乐神话的解析》.北京出版社.2005年

篇8: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一、消除受众“刻板印象”。扩大节目收视群体

我们知道科普的传播主体主要来自于知识分子阶层,传播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这个层面看,它偏重于精英文化的范畴。然而科普的接收主体多为普通公众,因此科普最终要从精英文化步人大众文化之中。

回顾我国早期科普节目多采用科教片、专题片的形式与娱乐节目分属两个阵营。它更多的吸引了科技工作者的关注,而急需科普的草根阶层却由于传者和受者知识储备落差较大,节目形式、表现手段过于单一等原因。很容易对其产生无趣、难懂、远离生活的“刻板印象”,进而形成一种本能的敬而远之的心理,这使节目很难在受众中得到广泛的认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开始步入消费社会,文化体系随之而来发生了很大转变,表现为大众文化地位显著上升而它又是倡导娱乐的文化,其中又尤以电视为甚。著名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一娱乐的声音。”尽管他的观点有些极端,但电视确实成为了代表大众文化的典型媒体。此时在消费社会中拥有了文化消费者身份的受众对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导致远离大众文化的传统科普更加孤立,进行节目创新是必然的选择。

在媒介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抛弃了受众的需求,无论其传播目的是什么节目都难以生存。正如著名电视人孙玉胜所说:“电视节目首先要让人看进去,然后才能传播那种深邃的思想”。电视科普娱乐化正是秉持“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时代要求,意在将精英阶层隐化,尊重和贴近电视观众的既有观念,凸显大众文化的特点,扭转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使科普节目悄然的从精英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从而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扩大收视群体,这是科普节目娱乐化的第一个利益诉求点,也是节目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打造电视“积极的娱乐”,提升传播生态环境

所谓“积极的娱乐”就是让观众在轻松愉快地收看节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娱乐过程则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简单的说“积极的娱乐”就是将知识溶解于娱乐之中,使节目“知识并娱乐着”。这与科普节目娱乐化的传播理念基本吻合,通过给受众提供较高层次上的娱乐享受,包括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促使受众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接收到科普信息,即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是科普节目娱乐化的第二个利益诉求点。

当下某些媚俗、无聊乃至色情、暴力的娱乐节目虽然也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从而吸引受众的关注。但结果可能会造成电视暴力等不良影响。这不仅污染了传播生态环境,进而会影响到受众的内心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本文将之称为“消极的娱乐”。

电视科普娱乐化所倡导的“积极的娱乐”可以削弱“消极的娱乐”对传播生态环境的破坏。前者的核心内涵是适应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要求。以公众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此时的科普与娱乐是传播生态学上“共栖”的关系。将内容较为晦涩的科普信息与轻松的娱乐节目结合在一起,由于功能上的互补使科普节目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增强了竞争力,并利用其娱乐性与“消极娱乐”节目争夺受众和广告商这两个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营养生态位,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传播生态环境。

三、平衡媒介“利他性”与“自利性”。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

传播媒介其实面临自利与利他的悖论,考虑到媒介作为经济组织的自利性与作为社会组织的公益性。这种内在的冲突就更为致命[5]。纵观我国现有的许多省市级科教频道,由于资金的匮乏使其难以引进或创作大量的精品科普节目,内容资源的不足又导致受众的稀缺,使频道无法发挥科教的本质。

电视科普节目娱乐化对于媒介利他与自利的冲突具有一定的调和作用。它首先表现为媒介的利他性,把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媒介的自利性在于节目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娱乐化科普通过吸引受众带动“注意力经济”,使节目更容易获得赞助商和广告商的资金支持,以便对持续的科普节目制作提供物质保障,促使媒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这是第三个利益诉求点。

综上所述,电视科普节目娱乐化以扩大收视群体为第一诉求;以增强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为第二诉求;以平衡媒介的利他性和自利性为第三诉求。第一诉求是基础。没有受众关注,节目毫无意义。第二诉求是本质和核心,使科普节目不仅提高了收视率,更重要的是确实起到增强国民科学素质的作用。第三诉求是助推剂,为电视科普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企业、媒介和受众都成为科普链中重要的一环。

篇9:电视节目泛娱乐现象分析

一、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西方消费主义影响和大众消费需求的合力

什么是“泛娱乐化”?“泛”不是“泛滥”之意, 而是有“普遍”、“同质化”的含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中国步入消费主义社会,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消费主义现象。愿意在文化产品上消费的社会主力人群决定了文化消费品的特质。我国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方的中产社会, 80%以上的农民、工人、服务人员等处于社会结构中底部的人群是文化消费品市场的主力。他们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基础决定了文化消费品位。相对于严肃、古典、优雅的先锋艺术和精品市场, 民众更喜欢轻松、通俗、娱乐性强的电视节目, 于是看电视成为他们最经济方便的休闲方式。他们享受娱乐的需要导致电视节目通俗娱乐化的趣味走向。

(二) 电视行业竞争与经营利益最大化的合力

为了和美国老牌电视台NBC、CBS、ABC竞争, 美国福克斯公司用充满娱乐气氛的搞笑谈话、游戏竞技、情景喜剧节目为频道设定了基调, 并靠着这种主打娱乐平台的方针很快崛起, 成为美国第四电视网。这股潮流同样席卷中国传媒业, 电视传播中的娱乐内容激增, 电视节目深深地烙上了娱乐化的印记。娱乐化是电视节目抢夺观众、提高收视率的有力法宝, 给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广告创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各电视台都绞尽脑汁推出具有娱乐共性的节目为泛娱乐化推波助澜。

二、泛娱乐化的传播能量

自泛娱乐成为大众审美文化新议题之后, 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 可这丝毫没有影响它对行业的正面影响。它给中国电视传媒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使电视传播不再仅仅起到教化功能, 更将娱乐像氧气一样输送到各个节目中去, 促进电视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娱乐节目也成为千家万户享受娱乐、体验快乐、获得信息、寄托梦想的最佳平台。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2004年的改版, 以“快乐家族”的形式突出“全民娱乐”新概念。不论草根或者明星, “快乐家族”为其打造了一个展现个性的乐享舞台, 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去时尚、新奇的文艺秀场。它秉承“娱乐天下”的媒体定位, 传递“快乐至上”的精神追求, 将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快乐原则有机结合在一起, 寓教于乐, 传播正能量。这种泛娱乐化的普遍意义成为其他电视娱乐节目的学习榜样。

泛娱乐化在电视传播中的一些消极作用制约着电视业的发展。首先, 它导致了中国娱乐节目原创精神的缺失。这几年, 大多数娱乐节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 直接照搬国外节目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粗放式模式, 在短期内可能成效显著, 但从长期看,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舶来的电视节目中, 能打动观众的作品不多。很多斥巨资购买的国外节目模式引进后石沉大海, 一些被多家电视台看好的节目模式一引进就形成同质化竞争, 使观众产生抵触厌恶感。媒体人在娱乐节目中, 为追求收视率、博眼球和迎合低俗口味, 让美女频繁出镜, 增加血腥、暴力场面, 过度揭露明星隐私, 挖掘百姓生活灰暗面, 打造选秀“乌托邦胜景”等, 哗众取宠。原创力弱化, 制约了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创造力, 公众在电视娱乐节目中收获的是肤浅的屏幕垃圾, 导致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

三、娱乐节目的价值导向和传播理念

1.娱乐崇真。真实是娱乐节目传播的基本要求。过度包装和弄虚作假, 节目失真, 人物变形, 受众不接受, 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爸爸去哪儿》掀起收视热潮, 这档亲子互动节目构建了一个公共舆论空间, 再现了私人领域下的真我状态。“娱乐崇真”的传播理念应当成为娱乐传播的落脚点。

2.抓住“痛”点。检验一次传播行为的效率高低, 受众有绝对的发言权。为观众提供媒介产品和服务, 根据他们的需求推出的娱乐产品要有针对性。《爸爸去哪儿》给观众很强的情境代入感, 与观众情感互通共鸣。媒体内容生产者应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抓住社会“痛点”, 才能得到公众认可, 成就媒体的有效传播。

3.绿色收视。一直以来, 收视率是电视媒体评价体系的硬指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不讲营销、不看收视率行不通。但随着“绿色收视率”理念的倡导和大数据的应用, 娱乐节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 坚守品位, 抵制低俗, 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才能有收视率的积极响应, 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将随之持续增长。

上一篇:交通文明劝导倡议书下一篇:奶茶店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