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2024-07-26

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精选6篇)

篇1: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四川铁投瑞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17年安全生产、职业健康

工作要点

随着公司各项生产经营任务的全面展开,安全生产的基 础保障作用日益凸显。根据目前安全形势,公司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从严落实责任、狠抓制度执行、大力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氛围,切实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为公司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2017年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目标,确保我公司2017年实现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一般事故,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控制目标。现将2017年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国家、省铁投集团及城乡集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有关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二、目标任务

(一)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一般事故,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

(二)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预防一般事故,推进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三)全面推行农民工夜校工作,建立健全农民工夜校管理制度。

三、工作措施

(一)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一是公司各项目按照行业标准,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并争创各自区域省、市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二是建立健全公司标准化体系,完善公司安全生产档案管理。

(二)层层分解安全目标指标,责任落实到人。公司及各下属公司、项目部进一步辨识评估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在层层分解目标、逐级制定措施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部位、重点岗位和重点时段,明确各级责任人员和考核标准,完成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承诺书的签订工作,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位。

(三)持续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与宣传工作。一是积极参加省铁投集团及城乡集团开展的各项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培训。二是开展新入职员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培训。三是开展全体员工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培训。四是开展一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技能培训。五是各下属公司、项目部组织各施工单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及常规安全生产教育。六是结合事故案例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四)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处罚机制。公司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全生产出发管理制度,除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瞒报事故的项目或个人进行处罚外,对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力、拒不整改、整改作假的项目及个人进行处罚。

(五)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今年公司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每季度组织由总经理带队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每月各项目组织全面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参与各项目每月安全生产检查,做到安全生产检查全覆盖。

(六)开展专项排查整治工作。一是继续开展“今冬明春”、“安全生产月”、“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等专项安全生产大检查。二是开展专项方案整治工作。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集团公司要求,开展对各项目安全专项方案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方案的编制、审批、评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工作。

(七)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开展。一是要求各项目及各施工单位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二是进行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三是组织各施工单位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工作,通过演练提升员工应急救援处理能力。

关于印发《2017年安全生产、职业健康

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下属公司、项目部:

《四川铁投瑞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7年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现已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下属公司、项目部请结合实际,制订各自项目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安排布置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下达

篇2: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一、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目标

(一)重伤以上事故为零;

(二)重大以上交通事故为零;

(三)恶性爆炸事故为零;

(四)急性中毒事故为零;

(五)重大火灾事故为零;

(六)千人负伤率控制在1以下;

(七)新增职业病发病率为零。

二、环保工作目标

(一)较大环境污染事故为零;

(二)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320吨以下;

(三)厂区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控制在1万吨以下;

(四)烟尘年排放总量控制在30吨以下;

(五)实现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污染物综合排放达标率98%;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100%;

(六)主要环保设施完好率99%;

(七)绿化饱和率92%。

三、职业健康安全环保工作要点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以职

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为平台,以强化安全环保责任制落实为核心,以建立安全标准化为主线,全面开展员工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环保检查,加大安全环保考核力度,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及反“习惯性违章”,全力做好施工项目安全、环保监管,持续推进减排工作。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

各级领导要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工作落实到位。要将目标、指标层层分解,逐级签订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安全管理网络。要继续开展走进员工家庭活动,与员工及家属签订安全承诺书。公司将在不断完善安全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强化责任追究,严格量化考核,把日常安全管理、违章违规以及事故等情况纳入对单位领导的考核,把对领导干部的安全工作考核结果与本人的绩效直接挂钩。

(二)完善环保绩效考核,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

公司与地方政府就总量及污染物达标率等指标签订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要完成总量及污染物达标率的目标指标,“严”字当头,以公司特征污染物100%达标及完成总量指标为环保考核“红线指标”,将公司的排污指标分解到各个厂,与各厂一把手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实施环保责任制,将环保指标纳入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加强现场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检查,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检查维护力度,确保环保设施运转率98%,确保环保设施的高效运行,防止较大环境事故的发生。对各单位的卫生绿化责任区加大考核力度,实现废水回用绿化灌溉。

(三)认真开展全员安全环保宣传教育,稳步推进安全标准化工作 各单位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通过完善制度,强化落实,严格考核,规范操作,真正实现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做好全员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要利用板报、报纸、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法律法规,认真组织职工学法规,学制度,学案例,学安全知识。要继续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安全技术操作标准达标活动,着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要继续组织开展好 “安全生产月”及公司三个“百日安全无事故”等活动。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各单位要营造强大的安全舆论声势和安全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职工中形成“学安全、会安全、用安全、带安全”的良好氛围。在每个“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开展前,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重点,要通过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消除隐患、减少违章、杜绝事故的目的。

2011年分公司三个“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时间为:

(四)扎实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提高公司安全环保绩效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知识培训,做好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工作,结合生产实际,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要制定有效的、完善的、适宜性强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应急动态管理,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通过演练,总结、评价预案的有效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修订、完善预

案,使预案真正能达到应急救援的目的。各单位要按照体系要求,结合安全标准化建设,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工作,通过检查、考核、监管等手段,全面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环境职责,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控制各类安全、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取得最优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绩效。

(五)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减排技术进步,努力改善作业环境,强化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结合地方环保部门开展的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工作,对存在问题深入探讨研究,探索污染物按新标准达标排放的途径。

同时,各单位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卫生工作方针,做好职工劳保用品的计划、发放工作,并督促检查职工的劳保用品佩戴情况。积极组织接尘接毒岗位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按时开展接尘接毒人员职业病体检工作,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六)强化现场检查,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狠反习惯性违章 各单位要继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根据安全标准化考核标准,完善、规范安全点检的内容,对基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安全点检记录,继续推行每月集中批阅制度,并将相应情况纳入考核。要深入开展反习惯性违章专项整治活动,把制度的落实及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安全检查的重点。对检查出来的违章违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实行责任连带。与此同时,要继续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细化、完善隐患排查制度,规范各项记录,使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隐患整改要坚持“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对需要立项解决的隐患,要按照隐患分类,及时报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应及时给予答复意见,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相关单

位要制订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七)深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车辆管理专人负责制,严格执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及公司有关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扎实做好出车“三检”,对出省车辆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对司助人员要做好安全培训。要重点查处酒后驾车、超速、超载行驶、人货混装、无证驾驶等违章违规行为,对违章违规现象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对多次违章者要严惩不贷。同时要加强对私家车司机的交通安全教育,督促私家车职工定期维护保养车辆,杜绝违章驾驶。

(八)强化外来施工队伍的安全环保管理

继续抓好外来施工队伍的安全环保管理,除对外来施工单位继续做好安全施工方案的审批、安全、环保协议书的签订以及缴纳安全风险抵押金、绿地占用审批外,项目组织实施单位在签订安全环境协议时,必须有针对性地签订本项目的专用约束条款,并对施工单位做好安全交底,施工单位要根据危险源辨识、环境因素识别结果,认真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方案必须细化,实用性和操作性要强。同时要求项目施工所在单位必须监督施工单位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并组织做好施工队伍施工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施工作业现场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明确施工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注意事项。项目组织实施单位、项目实施所在单位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环境监督检查力度,对由于监管不到位而造成事故的部门和单位,将追究相应的监管责任。

(九)加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安全、环境评价工作

根据建设项目安全环保“三同时”的要求,对投资额小不需进行安全

环境评价的项目,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要编制安全评价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需要进行安全和环境评价的项目要按分公司《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办法》要求,在初步设计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出具安全预评价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篇3: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和资源等要素构成有机的整体。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运行将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管理体系。对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定企业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手段防止其发生,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它强调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建立和实施EMS和OHSMS管理体系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实施

企业建立EMS和OHSMS管理体系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做好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EMS和OHSMS管理体系管理体系面对的是企业的各级员工,所有目标要靠全体员工来实现。所以,这两个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和宣贯要普及到管理层、高层和基层的每个员工。尤其在管理体系建立的初级阶段,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如集中办班、印制宣传册、在生产作业现场培训等普及EMS和OHSMS管理体系知识。

2. 识别与评价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为建立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对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制度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清理、收集、评审。结合管理体系要求,编写出符合企业实际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以及规范、规程和制度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在充分满足标准的前提下,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

3. 做好初始危险原和风险评估

收集、识别、评价、确认企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包括相关红头文件、行业标准、地方法规等。按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根据以往的生产作业经验和伤亡事故的统计,对生产作业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及评价,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企业各单位各岗位应根据各自生产作业的环境、工艺、流程等特点,对风险和环境因素清单进行筛选,补充识别自身特有的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初始危害和风险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和费力的工作,它对于整个体系的建立却具有重大意义,一旦确定了企业重大的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就能根据这些风险制定组织的方针、目标、指标、方案,订立相应的运行程序、紧急情况的对策等。

4. 策划EMS和OHSMS管理体系框架

通过收集企业内部有关资料,结合本企业在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与方面存在的客观现状,确定EMS和OHSMS管理体系框架。制定出建立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的策划方案,对收集资料、体系设计、文件编写、教育培训、体系试运行、内审及管理评审等各阶段进度进行安排。

5. 编制EMS和OHSMS体系文件

企业根据策划出的管理体系框架,组建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按照ISO14001-2004和GB/T28001—2011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和管理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体系文件。经过评审后,从企业管理层、职能层和执行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确保管理体系在各层次上的有效运行。

6. 通过内审及管理评审评价EMS和OHSMS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运用内审、管理评审这种自我检查手段,找出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据此来修正管理体系的偏差和增强管理体系的适应性。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作用。评审的范围应全面、有针对性,要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进行全面评估,要全面覆盖着两个标准的所有要素和初始评价中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用评审的结果来判断,企业建立实施的EMS和OHSMS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完成了企业制定的环境与健康安全的目标和指标,管理体系是否能够与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达到企业自我检查、纠错、验证、评审和改进各项管理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耀俭,范慎荣.关于石油管道企业HSE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整合探讨和建议[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12(4):1-4.

篇4: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1.机制创新。突出“责任关怀”,推动职校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纳入课程体系,细化技能安全操作规程,形成融企业安全文化的6S教学管理模式,改进评价体系,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被省教育厅纳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五课”教研、“两课”评比范围,为全省职校大面积普及与应用提供了保障;《关于制定江苏省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条例的建议书》被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为“地方立法方面的提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架构创新。系统构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授课计划、教学组织到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了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全覆盖,即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教学全过程、覆盖职前职后。绘制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教育“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全图,从科学性和教育性双维度构建内容体系。

3.内容创新。成果汇聚19所职校群体智慧,组建跨校际、跨专业教科研团队,主持完成了5项省级课题研究,发表了88篇专题论文。构建“防—控—治—护”“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研发首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立项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建立全国首个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网站学习平台。

2008年6月,项目组结合江苏省公民教育项目课题“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问题实践研究“,率先开展职业伤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学生在实习岗位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调研。2010年8月,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教职成司函〔2010〕130号文件)。同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方案》,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牵头学校)组织19所职业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一、二年级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课程教学实践,每周1~2课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情景体验、互动对话,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基于工作情境的实践训练实现安全操作无缝对接,完成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知、情、意、行”的完整学习过程。近4年来的职校毕业生、安全培训学员、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反馈表明,学生在企业安全意识强,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认可满意度超过90%。培训基地依托国家安全二级培训资质,每年为企业、社区开展安全技术培训8000余人次,累计培训5万余人次,近三年连续获“江苏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称号。

项目组围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通识意义、行业意义、岗位意义,紧扣岗位特性和职校实际,根据2012年最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知识、技能、思维、习惯、文化”五要素内涵,构建岗前“预防”、岗位“控制”、事后“应急”、权益“维护”的“防―控―应―护”“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研发教材《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个人防护4个模块29个话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和岗位实际,还开发了补充教材《珍惜安全,远离危险》、专业教材《矿井通风技术》《矿井瓦斯防治》等。开发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精品课程资源。搭建了全国首个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目前,全国有16所职校正使用该资源,发挥了课程示范辐射作用。

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和实训基地为阵地,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依托“人人通”“云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突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方面的“前知识”“前概念”,强调“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将“事故案例”“情景导入”贯穿“探究与实践—知识拓展—综合演练—综合评价”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预判、分析职业岗位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自觉遵守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职业健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成立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制度、细化实习实训安全规范与规程,开发符合行业、专业岗位特点的安全实习手册。引进企业安全文化,在实训教学中形成了“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的6S管理模式。建立安全体验馆、自救器训练室、创伤急救训练室、电气安全实验室等9大安全实习实训基地,每学期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安全技能体验。还将行业安全标准融入课程,推进职业安全资格证书准入制度,安全上岗证年通过率达98.8%,提高实习生的安全修养,让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融入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该项成果着力破解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

一、破解为何教:明确方向,列入方案

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涵盖职业健康与安全法律、职业病预防、生理性伤害防控、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等层面。亟须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关口前移,进入课堂,融入活动,渗透专业,引入岗位。

二、回答教什么:研发教材,开发资源

根据国家最新《职业病防治法》和教学实际研发教材,内容包括职业健康与安全法规、职业健康、职业安全及个人防护4部分29个模块,既有通用模块,又有结合专业大类的专业模块。建立全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知识点积件数162个,PPT162张,测试习题205道,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精品视频、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设计等原创性资源,服务教学。

三、落实如何教:全面覆盖,校企合作

以学生为中心,以强观念、教知识、学技能、活应用为重点,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观念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教知识以课堂为载体,侧重通识知识讲授;学技能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安全技能;活应用以仿真模拟为载体,强调通识安全知识、专业安全技能和职业安全素养的综合训练。构建校企合作多元评价体系,既强调对通识理论、操作技能的考核,又重视对专业能力的评价,实现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教学全过程,覆盖职前职后。

篇5: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铁十建安„2015‟24号

关于印发《中铁十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5年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项目经理部(中心): 现将公司•2015年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发布,请各项目经理部(中心)结合工程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铁十局建筑公司 2015年1月30日

中铁十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5年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要点 2014年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股份公司、集团公司有关安全质量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和“零事故”理念,以确保公司安全质量形势稳定可控为目标,以落实安全管理六项机制为抓手,以强化重点高风险工程和现场管控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质量基础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了“安全生产月”、“质量月”、“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以及营业线施工安全专项检查等活动,安全质量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得山东省泰山杯奖1项、中国中铁杯优质工程2项;市级优质结构主体2项;省级优质结构主体2项;局级安标工地2项,省级安全文明小区1项。工程质量创优、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工作有序推进。2015年,公司目前在建项目14个,区域涉及地铁、营业线、桥梁、深基坑等高风险领域施工,呈现分散管理难、施工环境复杂、高风险项目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安全质量形势严峻、管理压力巨大。为坚决落实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对2015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努力实现2015年公司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工作目标,特制订以下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国家新•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坚决贯彻四部委•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坚持依法治企、依法治安,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强化“红线”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零事故”理念,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任务。以深化改革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主线,以全面启动各层级、全方位、大规模的安全质量知识培训教育活动,促进与提升一线员工自防自控能力为主攻方向,用“强化培训,规范监管,两手抓、两手硬”的方法,在治本措施上狠下功夫。结合国家要求,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继续加强执行力建设,促进保障体系有效运行,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程项目基础管理;继续深化“六打六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体系运行考核评价机制,有效管控风险,防范各类事故,促进公司安全质量形势总体稳定和根本好转,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二、管理目标 1.生产安全。杜绝责任死亡事故,重伤率控制在0.3‰以下;杜绝铁路交通一般C类以上责任事故;杜绝较大交通责任事故、较大火灾和较大机械设备事故;杜绝隧道瓦斯爆炸事故,杜绝锅炉、压力容器及其他爆炸事故。2.工程质量。杜绝较大及以上工程质量责任事故和严重影响企业声誉的一般工程质量责任事故;交验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行

业质量验收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并满足业主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1项,局优质工程1项,市级及以上优质结构主体2项。3.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杜绝环境污染事件,实现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及施工所在地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新建工业项目的环境保护做到“三同时”,实现公司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4.职业健康。加强作业场所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噪声的检测和治理,达到国家和行业卫生标准,强化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监督,为作业人员提供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控制职业病,杜绝急性、大范围、群体性职业中毒事件。

三、工作要求 2015年,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地铁施工风险大:厦门火车站轨道交通土建预留工程是公司第一次承建地铁施工,施工地质情况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安全风险高。二是铁路营业线(临近)施工安全压力大:菏泽南运转场扩能改造工程、济西整备场工程、新建重庆枢纽小南垭站工程、厦门站改扩建工程、杭长客专工程、包头车辆段综合改造工程、济西调度中心指挥楼工程施工环境复杂,营业线(临近)要点施工多,安全风险高、安全压力巨大。三是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项目风险大,石济客专8标跨308国道连续梁、厦门站轨道交通地铁站盖挖逆作、重庆小南垭站工程中的土方爆破、济南大型养路机械存放及维修保养设施改造工程新建检修库屋架吊装、蚌埠汤和路住宅等高层建筑大型起重设备多、吊篮数量庞大。因此,公司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以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继续抓好风险项目评估预警和分级管控,严明工作纪律和责任追究,坚定不移抓好项目安全专项方案审批、安全教育培训和领导干部带班盯岗等管理制度落实,切实提高对现场施工管控能力,恪守红线,死守底线,进一步夯实项目安全质量基础管理,筑牢防线,努力实现安全质量工作目标。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一)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全面推进安全质量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按照•中铁十局关于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全面推进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的通知‣(中铁十安„2015‟1号)要求,认真贯彻新•安全生产法‣和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安全质量工作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强化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力建设,强力推进工程项目安全质量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以严格执行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配备、重大方案评审、安全生产例会、风险评估、稽查检查、红线管控等六项刚性制度为主线,强化安全管控手段和现场监控力度,切实提高工程项目自身的风险管控和事故防范能力。同时持续加强对地铁、营业线、桥梁、高层住宅等高风险项目的隐患

排查治理,切实巩固“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成果,规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活动,按照•中铁十局集团企业安全、质量和职业健康、环保综合奖惩办法‣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二)全面启动各层级、全方位、大规模的安全质量知识培训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和深化教育培训工作是保证安全质量的治本措施,是提升一线员工风险识别与安全自控能力是当务之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增加检查频次和规模覆盖,再好的监督检查绩效也无法抵消点多、线长、面广、成千上万个作业岗位的动态风险产生的危害。必须打破常规,各级联动,迅速展开对一线员工快速补偿知识的行动,提升作业者自身风险识别及安全质量自控能力,以达到夯实基础、筑牢防线、实现本质安全的目的。公司将做好和阶段性培训计划、统一部署安排。公司和项目部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教育培训工作,培训要做到入脑入心。新开工项目部必须规范设置教育培训场所,满足一线教育培训工作需要。一是对作业层的培训要紧密结合工程特点、环境变化和进度情况和工程施工各个阶段存在的安全风险,全面、细致、分阶段、持续性做好作业人员培训工作,将设计标准,规程规定、方案和交底内容、案例警示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员工,持续不断的把变化的安全风险信息、防范知识、岗位技能知识传递给受教育人员,不断提高一线作业人员对岗位风险的辨识和防范能力,从源头防范“三违”行为;二是抓好现场管理人员培训。利用举

办专职安全质量管理人员、施工技术管理、建筑业“三类”人员、工程创优及质量骨干等培训班,对项目总工、工程部长、安质部长、施工技术等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安全质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安全技术与管理、施工工艺及工法等的培训,提升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达到和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实际要求。

(三)发挥稽查效能,加大安全质量检查稽查力度。公司将制定安全质量稽查管理办法,明确稽查的方式方法、稽查重点和考核奖惩标准,实现稽查对项目的全覆盖监管,确保无盲区。季度对公司范围内项目进行全覆盖稽查,月度对列入集团公司一二级风险项目进行稽查,计划外的项目进行抽查。公司稽查队进行分析总结。公司稽查队要严格执行稽查计划,对稽查出的问题“必跟踪、必销号、必分析”。公司将配合集团公司稽查大队开展片区联合、交叉稽查工作,提高稽查工作效率和实效,不断提升安全质量监管能力。

(四)严肃重大隐患和安全质量事故问责制,坚决落实铁腕治安全。继续秉持将隐患当作事故处置的原则,加大内部监管体系作用。对于在稽查检查中凡发现的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在新制定的•中铁十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安全、质量和职业健康、环保综合奖惩办法‣中,不仅明确的界定了等同事故的处理原则,还在追究上程序更为规范、力度更加严肃,充分体现了公司坚决遏制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整治力度和铁腕治安全坚定决心,也将让各项目经理部(中心)进一步了解在施工生产中触碰红线、踩踏

89101112

篇6: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工作要点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上一篇:作文:如夏天微笑的小丫头下一篇:我的同桌范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