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24-07-12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共6篇)

篇1: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2015四川特岗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是()。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制度化教育

2.在世界教育史上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实验教育学》

3.提出“教育即生长”思想的是()。

A.苏格拉底

B.杜威

C.康德

D.斯宾塞

4.学生是以系统学习()为主。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生活经验

D.实践经验

5.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6.教师和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班级组织

D.集体

7.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的()。

A.班级管理能力

B.终身学习能力

C.学生管理能力

D.教育教学能力

8.学校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A.课堂教学

B.个别教学

C.小组教学

D.活动教学

9.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的依据是(。)

A.综合发展的理念

B.优先发展的理念

C.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D.快速发展的理念

10.教师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反映了教育()。

A.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B.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C.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D.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11.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陈鹤琴

D.陶行知

12.个体心理发展遵循着颇为一致的规律.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共同性,但又表现出相对特殊性。这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A.阶段性和连续性

B.方向性和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3.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7—1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生要区别之一是()。

A.学习使人类获得了经验

B.学习使人类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C.人类学习以语言为中介

D.在人类的整个活动中都贯穿着学习

15.“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贝尔

C.布卢姆

D.加涅

1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学习迁移现象的是()。

A.举一反三

B.触类旁通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17.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现象,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根据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规律,学生的复习应做到()。

A.及时复习

B.短时复习

C.过度复习

D.集中复习

18.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掌握道德知识

B.陶冶道德情感

C.锻炼道德意志

D.训练道德行为

19.在认知风格研究中,威特金认为,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生更可能选择的学科是()。

A.语言学

B.建筑学

C.艺术

D.数学

20.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的研究中发现,要使学习效果最佳,一般而言,动机应该维持在()。

A.最高水平

B.较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较低水平

21.处于基本法地位的教育总法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2.与道德和宗教相比较,现代法律以什么为本位?()

A.权力

B.约束力

C.权利

D.义务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这条规定属于()。

A.禁止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权利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

24.教育法规的调整对象是()。

A.教育活动

B.教育行为

C.教育关系

D.教育法律责任

25.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

A.追究民事责任

B.追究刑事责任

C.进行行政处罚

D.给予行政处分

26.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公民属于()。

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27.在学术著作中对教育法规所做的解释是()。

A.司法解释

B.行政解释

C.地方解释

D.学理解释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权在()。

A.国务院

B.教育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9.从教育法律关系上来看,教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允许或要求的限度行使教育职权属于()。

A.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

B.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C.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

D.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

30.“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哪项要求的具体体现?()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二、判断分析题。请判断每小题的正误,在答题卡题号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无论正误,均说明理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1.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32.义务教育的享有具有非自愿性。

33.技能是通过感知而自动化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

34.学校对学生负有监护责任。

35.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的影响更具深广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37.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至少列举三个)

38.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39.简述在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实现过程中道德因素的影响。

40.简述学校事故的基本内涵。

4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四、论述题(10分)

42.联系实际谈谈影响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五、分析说明题(10分)

43.老师问:“由两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学生答:“11。”老师又问:“由三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学生答:“111。”老师再问:“由四个1组成的最大数字是多少?”学生答:“1111。”第三个回答显然是错的,因为11的11次方要比1111大得多。

结合案例,谈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是哪一因素造成了这一错误。

篇2: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97年旧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其中考频较高的是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廉洁从教。08年改版后的新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考查形式一般来说包括三种:第一,以简答题的方式考察该知识点的记忆,如:请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二,以单选的形式考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如:教师收受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贿赂,此行为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哪一条;第三,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每条规范对应的地位,如:师德的灵魂是什么。

对于新版教师职业道德,需要重点把握每个小点的内涵,爱国守法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热爱祖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爱岗敬业要求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努力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关爱学生要求教师要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心和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教书育人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品德。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自觉抵制物欲诱惑,不收家长红包礼品,不违规私自办收费的补习班。终身学习则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业务水平。

下面就放上常考的真题。

【2016年安徽省真题】【简答题】简述现阶段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识记。对于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口诀帮助记忆:三爱两人一终身。“三爱”包括宏观的“爱国守法”、中观的“爱岗敬业”和微观的“关爱学生”;“两人”包括“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一终身”对应的就是“终身学习”。

【2015年四川省真题】【单选题】师德的灵魂是()。A.关爱学生 B.加强修养 C.认真教学 D.提高业务水平

篇3: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关键词: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体系,高校教师

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传播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知识经济向广度、深度发展,具有高知识性、高创新性的员工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高知识型员工以其独特的知识性和创新性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构成了挑战,其中绩效评价是最大的一项难题。高校教师作为高知识型员工的典型代表,其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研究将对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研究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本文阐述了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和管理特点,并主要针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柔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主要遵循原则和此体系的主要构成指标等。

一 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和管理

(一)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指出,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并把知识型员工分为两类:高知识型员工和知识型技术人员。[1]

高知识型员工主要从事知识型工作。知识型工作可以分为三类:①知识创造/生产,②知识共享/传播,③知识利用。高知识型员工往往在某一领域专业经验丰富,他们负责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高价值性和稀缺性,是营造组织核心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

(二)高知识型员工管理特点

高知识型员工从事的知识型工作特殊,可替代性差,而其在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方面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高知识型员工的成果,同时其在工作中还会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或传授给他人,尤其是在以高校为代表的公共事业单位工作的教师此特点尤为显著。因此,对高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对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具有如下功能:1.管理导向功能;2.激励高知识型员工;3.引起人们重视及保护高知识型员工;4.对组织人力资本扩充;5.提高组织绩效。[2]

二 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

(一)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马克卢普(1981年)认为知识型员工“既可以承担知识的‘创造’工作,也可以承担知识的传送、转变、加工、解释或者分析工作”[3]。维娜·艾莉指出“做知识工作的人将会受到与那些非知识工作者不同的待遇。”这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提出了挑战[4]。在公共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高校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渊博,并且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工作。方俐洛等人[5]认为绩效是行为也是结果。但是公共事业单位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一种脑力劳动,尽管程序和步骤有一定规律性,但劳动过程往往无形。因此,很难对劳动过程实施监控与控制。从工作成果方面看,公共事业单位高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成果评价标准不一,测量与考评的难度很大。他们靠其自身的科学知识与智力发挥,其成果常常体现为技术发明、管理创新或创意等形式,这些均为柔性产出,不能单纯使用刚性指标来衡量。因此,建立公共事业单位高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要求。

(二)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的基本思路

高知识型员工自身特点以及绩效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对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因此,对其绩效评价应具有一定的柔性。

首先,时间上具有柔性。高知识型员工有很强的成长性,在不同的时期工作表现和履行职责范围可能并不相同,虽然绩效评价中可以设定时间界限,但界限过渡不明确,即在不同时期高知识型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表征不清晰。另外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时效性长,绩效表现滞后,并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地发挥效能,因此时间选择上应具有一定柔性。

其次,过程选择应具有一定的柔性。对高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需要准确定义方能产生评价效果,例如“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这样的模糊集合,本身没有清晰外延,不能简单判断是否属于此类集合,假如依靠评价人的主观印象,又有可能造成个人偏见、严格化倾向等问题,这对于被评价的高知识型员工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甚至使其产生情绪。

最后,方法选择应具有一定柔性。各种常见的绩效管理方法特点不同,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对象。高知识型员工也分为不同种类,绩效评价时应结合其工作特征选择方法,所以在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须具有一定的柔性。[6]

(三)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李志敏(2007年)对非营利知识型组织员工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7],高知识员工尤其是高校教师工作单位多为非营利性组织,因此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应按照以下原则:

1.客观、科学性原则。结合高知识型员工独特的特征,必须在绩效评价中真实、准确地对高知识型员工进行绩效评价,尽可能地将原有指标与管理者期望目标结合,使评价结果真正地对高知识型员工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导意义。

2.抓主要,避重叠原则。本文构建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体系包含多个指标。因此,在保证指标体系有效的前提下,应当避免各指标之间出现重叠和简单罗列,并尽可能地找出关键指标,加以分析。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高知识型员工所工作的组织在规模、性质、功能上千差万别,在设计柔性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工作、不同职位的高知识型员工,既要考虑其成长性,又要考虑其发展阶段。不同的公共事业单位,例如大学、公益性医院、科研院所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不尽相同;即使类型相同的组织,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发展时期,指标体系也不应完全一样。

4.动态发展性原则。高知识型员工虽然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其工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对高知识型员工应当采取动态过程评价,随时根据其工作环境和条件对柔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出必要的调整,加强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5.沟通反馈原则。在柔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保持与高知识型员工沟通顺畅,被评价的人员期望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以及结果明确、公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三 高校教师柔性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柔性绩效指标与刚性指标的柔性评价

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传统方法考虑的首先是刚性指标的建立。我们不可否认刚性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具有直观性和公平性的优点。但高校教师具有高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对高等院校内外部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即对环境变化会产生有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属于柔性方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管理不能仅考虑基于绩效和业绩的刚性指标,也要综合柔性内涵的指标体系。当然,这种柔性的内涵不能只是被动接受环境,而且还要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高校教师评价管理系统的输出中创新环境和影响环境。在高校教师和谐评价体系中,柔性与刚性联合组成了关键维度,可以客观有效、全面地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教师和谐评价体系中的两种关键维度——柔性指标与刚性指标。

柔性能力主要反映高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结构和业务素质结构。柔性主要体现在:①柔性能力体现在与竞争环境的高度适性应,其指标有较大弹性;②柔性能力的最终体现多是无法直观测量的软性成果或无形成果,与刚性能力的最终体现多是有形的成果或直观可测的硬性指标。

刚性能力主要是指高校教师的绩效结构和特殊贡献。刚性能力主要体现在:①高校教师从事工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内部积累和学习知识为基础的积累性学识,以及较长时间的正规教育途径,不能通过短期交易迅速获得;②与柔性能力多数无法直接观测对比,它多数体现在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指标中,一般可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衡量。

(二)高校教师柔性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般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上面所述的思想素质结构、业务素质结构、绩效结构、特殊贡献四方面。

思想素质结构指标职业操守、工作态度两个二级指标。职业操守包括教师品德一个三级指标;工作态度包括负责程度一个三级指标。

业务素质结构指标包括学识程度、职业技能两个二级指标。学识程度包括学历、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知识覆盖面、外语能力、电子工具使用能力六个三级指标;职业技能包括授课及写作水平、学习性、研究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想、领导力、其他技能七个三级指标。

绩效结构包括工作数量、工作效果两个二级指标。工作数量包括工作完成度、获得专利数(不含申请)、学术交流、课堂教学、论文专著数量、教辅工作工时数、负责科研项目数量七个三级指标;工作效果包括学术获奖、论文专著水平、教学评价、专利转化经济评价值、专利成果推广应用的社会效益、学术兼职、管理水平七个三级指标。[8][9]

而特殊贡献指教师对社会作出明显影响的非职务贡献。

根据知识结构,利用职责功能分析法从刚性和柔性两个维度设计高校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根据高校教师分类指标的重要程度的认定,对指标进行筛选合并,建立高校教师分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见表1,表2)。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高校教师除了在刚性指标之外,更需要在柔性指标上加以分析。

定量指标可以通过数据统计量加以计算,而定性指标无法直接通过数量计算,因此可以根据表现其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定性等级。

1.工作数量计算:

(1)工作完成度=×100

(2)因为专利有申请过程,论文(著)有投稿出版过程,本文中专利成果、论文及专著数量不含申请中专利、投稿中论文。

(3)负责科研项目数量,以承担科研项目金额作为指标值,参与科研项目按照项目总额比例换算。

(4)学术交流量按高知识型员工计划外的经组织批准的工作日学术活动或学会兼职活动,其工作量按实际占用的天数计算。

(5)课堂教学,按实际占用的工作日计算。

2.工作效果的计算标准

工作效果主要针对高校教师在职务工作中学术获奖和成果,应由专业管理部门颁发及认定,任职期内应适当考虑原有工作的延续性。

(1)学术获奖水平评定标准分值设计(见表3),多人合作的学术获奖评定分值作用分配系数表(见表4)

各单项成果中计算个人得分值的公式为:

xi=αii=1nαiQ/ui=12n(1)

式中α为第i个合作完成人的分配系数;为合作人数;为第i个合作者的考核得分值;Q为学术获奖对应分值或对应分值差;y是考核年长。

高知识型员工在考核期内获得多个奖项,应先单独按公式(1)计算各单项成果分值,然后各项相加。

(2)专著、论文级别评定标准(如有获奖,先计算评定分值再加获奖成果水平对应分值)(见表5,表6),个人自筹出版论著如产生一定社会效果和学术效果,也可以列入考核范畴。

论著(文)为多人合作时,以作者排序计算对应分值分配系数(专著按各编者完成字数分配),如表7所示。

论著(文)个人考核得分的计算公式:

xi=αii=1nαiQ/ui=12n(2)

式中,n为编者人数;αi为第i个编者的作用分配系数;xi为第i个编者的考核评定标准得分值;Q为论著(文)对应分值;y是考核期年长。

(3)学术成果批准所获专利,在获得批准后,各专利基础分相同一致,然后参考其实施后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两者叠加计分。计分方法见表8。

表8中,每项批准专利计基础当量分“4”,在推广后每创造5万元直接经济效益累计当量分“1”,累计计算到金额为100万元时为20分,直接经济效益数量应由受益部门提供证明,并经过专业机构认定。每项专利及专利、成果推广应用成绩经济效益个人考核得分公式为:

xi=βii=1nβiQyi=12n(3)

式中:n′为专利项目主要研究人员数量;βi为表7中被考核者j的排名分配系数;Q″为根据表7中经济效益对应分值统计数(专利基础分+考核任务增收节支金额累计分);y为考核任务年长。

考核对象如在考核期内获得多项专利、学术成果推广取得成果,或与他人合作取得成果,则按式(3)分项叠加计分。

(4)专利、学术成果转化社会评价标准(以社会效益为主评定)

社会效益将三个参量作为评定标准,以用量表评定,不考虑次要效益。首先是社会效益区域规模,分为全国性、地区和行业性、单位内三个档次;其次是社会效益影响的时效性,分为长期性(5年以上)、中期性(2-5年)、短期性(1-2年)三个档次:最后是对解决问题的社会效果,分为三个档次:显著效果、较大效果、一般效果。

(5)学术兼职评定标准

(6)管理水平

3.特殊贡献

特殊贡献指的是部分高校教师在非职务内工作中对社会所作的显著贡献,如对国家重大项目的指导,产生较大反响或对社会风气产生良好反映的社会事件。对此类事项的选择应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既要考虑到是否属于教师的职务内工作,又要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使得评价体系对高校教师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

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高知识型员工对其所工作的组织最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其在科学技术为主体的公共事业单位效果尤为明显,因此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重要性。高知识型员工自身特点以及绩效评价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对高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本文在建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时引入了柔性绩效评价机制,希望能够对组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员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1-25.

[2]李磊.高知识型员工柔性绩效评价激励与流动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9:50-75.

[3]弗郎西斯.赫瑞比.管理知识员工[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315-317.

[5]杨杰,方俐洛,凌文辁.关于绩效评价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44(2):40-51.

[6]谢琳.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模糊绩效及其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31-33.

[7]李志敏.非营利知识型组织柔性绩效评价与超契约激励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80-84.

[8]易经章,胡振华.科技人才测评指标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3):8-12.

篇4: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公共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定义和作用。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则是对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反思。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他们的言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当对他们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

提起知识分子,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波兰文,后又传到俄国、法国。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最先使用它。民粹派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痛感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强烈的背叛意识。“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作为欧陆启蒙思想家在苦难俄罗斯的忠实后裔,他们的知识,是用来对公众说话的,他们所期望的,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公共生活的激烈变化。这表明知识分子从诞生初始即处于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的、反抗的、离经叛道式的存在状态。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以左拉、雨果为首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文人表达了对德雷福斯事件的义愤,他们在报刊上刊登抗议书,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他们也因此被他们的敌对分子蔑称为“知识分子”,尽管该词实际上一开始是贬义的,但是它同时也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被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重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这样一批文人、作家经常坐在咖啡馆里就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问题高谈阔论,形成了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的主体正是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从来源上多少是带有“公共性”的。

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兴起

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在西方也一直是“显学”。而“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概念到基本观点,都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其最早的提出是在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1987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随后,利奥塔、布尔迪厄、萨义德等人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与阐释。这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他们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认识或有差异,但从基本上来看,主张知识分子应在专业的背景与优势之下,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代言社会正义,在公共意识领域坚守守护者与看守人的职责,是他们对公共知识分子共同的认识。然而,在雅各比看来,二十世纪20年代出身的一代知识分子,却成为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

雅各比等人认为,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社会进入了学院化、专业化时代,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技术专家和大学教授成了知识分子的主题,自由身份的作家、艺术家退居后台,技术专家和大学教授们仅为专业读者写作,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存在成了问题,随之,“公共知识分子”就消亡了。雅各比等人在这里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消亡论”,实际上是表达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公共特性”能否在现代社会保存下来的一种担忧。他们其实还是希望知识分子能继续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对这个世界敏锐的认识。雅各比等人也正是发挥了知识分子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给广大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同样的话,波斯纳(Richard A.Posner)可能说得更为直接。

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几乎批判了书中列举的546位著名知识分子,以至于远在中国的朱苏力教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在阅读此书时也不禁“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被波斯纳给捅破了”。波斯纳说道,“公共知识分子作品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兴趣索然、以及无关紧要。”公共知识分子们“对社会争议高谈阔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超过了改革的努力,其评论质量低下,倾向于“武断性、判定性,有时显得谦逊,但大多表现为尖刻讥讽。他们是喜好论辩之人,倾向于提出极端的主张……通常以一种自我意识、有时甚至是被激怒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性之腔调而挥毫泼墨。对于事实,公共知识分子常常有些粗枝大叶,在预测方面又显得有些草率莽撞。”在波斯纳看来,公共知识分子主要是以需求和供给为特征的市场中的一个职业。公共知识分子向大众贩卖的是知识,在这个市场中,由于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使得知识分子的言论缺少必要的监督,这样一来,不少知识分子常常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正确而歪曲了事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获得了舒服的有保障的学术职位,被吸引到学术队伍中去,学术公共知识分子开始支配公共知识分子的供给,他们不再像过去的独立公共知识分子一样,全力投入公共知识分子事业。而只是在有保障的、舒适的学术职业之外“客串”公共知识分子觖乏足够的动力和风险刺激,并且他们的专业化也使他们恰恰越来越不适合切实地讨论社会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同样是由于专业化的发展,普通教育的社会公众碎裂成了不同部门的专门家,摧毁了公共知识文化,故而使得公共知识分子作品的读者没有鉴别力。由于联结专业知识分子与普通教育的社会公众的普适文化的消失,与公共知识分子市场上学术供应商的粗糙化相对应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市场上的大众顾客的粗糙化。公共知识分子作品的质量日渐衰落,比知识分子自身解答公共能力问题萎缩更根本的原因也许是公众并不关心他们说些什么,因而对于公共知识分子意见的准确性和谨慎性几乎没有施加什么市场压力。

实际上,无论是雅各比还是波斯纳,他们理想中的公共知识分子,首先是面向公众发言;其次是要为了公众而思考,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和个人利益出发;再次是所涉及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然而,正如许纪霖先生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公共知识分子要做到上面的要求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也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一方面,商业社会给公共知识分子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要保持独立性与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现代科学革命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从而使得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下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它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省与忧思,同时也明确表达了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对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思考

在今天,公共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危机。市场化、商品化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出现“世俗化”的趋势,这就有为“媚俗”而丧失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批判性的危险。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科学的进步,使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产生怀疑,进而使得知识

分子有丧失其“公共领域”的危险,“大众为一种自发的经济兴趣所左右,追求着官能的满足,拒绝了知识分子的‘谆谆教诲,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已经自行消解。”人们发现,在当代,科技知识分子往往比人文知识分子更有权威、对公众生活更有指导意义,他们可以针对公众提出的具体问题,给出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且这一答案可以明确地得到验证并以实用的方式返还给公众。而相反,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代公众的心里则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就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而这些争论在他们看来往往多是没有意义的——起码这些问题解决不解决对公众的生活短期内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与改变,更多的被人们看作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一种炒作,为了争论而争论,进而促使公众怀疑这些知识分子的真理和正义的代言者、社会良心等身份的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不断前行的。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面临重重问题,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会随着改革的深入,继续他们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批判。这也正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今天的中国引起了--大讨论的原因。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群中一个相对来说将公共情怀突出地加以发挥的群体,其身份特征表现在方方面面,但若从生活在现实中的知识人的角度来看,考察的方向无非有:一是治学,二是人世。这两方面在界定公共知识分子时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知识分子只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甚至可以说,是学究。即便这个学术本身是以公共生活为直接对象的,但站在旁观者立场、将问题经过若干次的间接阉割,再经过学斋式的理论润色之后,还期望自己能成为公共声音的代言者也许有点不切实际。反过来,忙碌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各色知识分子,我们冠之以宣传家、行为领袖等等称呼也许会更为贴切。行动的激情盖过思想的快乐,不是理性的行为,而是冲动的呐喊、鼓动甚至身体力行,其初衷虽可嘉,但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的谴责和知识分子的伤心失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谴责之声最终还是源于对他们或过度沉迷社会生活、全力介入政治乃至丢弃了治学这一第一天职;或成了强势阶层的传声筒;或流于追逐名利之徒等等行为的不满。

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注应当是一种自然的情怀,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建议具体的生活道路,若能保持这样一种品格——热心投入社会生活而不丧失其非功利性精神的远见卓识,至少在精神上就已经具备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质。由此看来,若能将二者结合,即便是能力有限不能做到两全其美,但从性质上来说,起码是具备了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

而社会也应当对公共知识分子保持宽容的态度,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只要于社会稳定无碍,还是应该虚心听之,毕竟知识分子是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的。那种上纲上线的批判“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做法,实际上并不可取。应该承认公共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当警惕那种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才是对待“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应然态度。

参考文献:

[1]许纪霖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田立年,市场、政治、波斯纳之箭——评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4)。

[4]波斯纳著,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M],徐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篇5: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A.认知规律 B.情感规律 C.意志规律 D.个性规律 2.有些学生在上课时坐不住,一会说话,一会做小动作,这是注意力的()A.广度差 B.分配差 C.稳定性差 D.转移差 3.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模型等教具时东看一下西看一下没有方向,这是缺乏观察的()

A.目的性 B.顺序性 C.精确性 D.深刻性

4.教师在新课任务完成后,必须安排学生及时地进行复习,因为遗忘的规律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均衡遗忘 D.遗忘很少

5.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篇“命题作文”,主要是借助于自己的()A.不随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6.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课文的大意或做题的方法做出归纳总结,这体现了思维过程的()

A.分析与综合 B.比较 C.抽象与概括 D.具体化

7.教教学师在中提倡和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文多写”,这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A.主动积极性 B.发散性 C.求异性 D.独创性

8.教师制定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的分布规律是()

A.智力超常的人较多 B.智力超低的人较多

C.智力中等的人较多 D.智力水平均衡分布 9.教师要帮助每一种气质的学生扬长避短,多血质学生的优点是活波敏捷,缺点是()

A.冲动易怒 B.浮躁轻率 C.固执迟缓 D.孤僻胆小 10.学校教育可以帮助每一学生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说明性格具有()

A.社会学 B.个别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1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12.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13.2011年6月8日教育局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

A.课程功能的转变 B.课程结构的转变

C.课程内容的改变 D.课程实施的改变

14.“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师表”,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7.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A.师师关系 B.生生关系 C.师生关系 D.师长关系

18.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和谐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好课

19.“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B.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 C.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结合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原则

2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C.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多项选择(4*5)

1.有的人性积极乐观向上,有的人个性消极悲观,构成个性倾向的要素有()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世界观 2.构成智力的主要因素有()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情感 3.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有()

A.心理健康课程 B.心理健康讲座 C.集体心理辅导 D.个体心理咨询

4.上好一节课的主要评价标准有()

A.教学目的明确 B.学习内容正确 C.教学方法灵活 D.学生主体性发挥充分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篇6: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和答案

1.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理在事先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万物皆备于我

D.上帝创造世界

参考答案: C

【解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A、B、D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C项认为万物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 D

【解析】题干认为人的感觉、观念、意志等是世界惟一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 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是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参考答案: C

【解析】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相交织,并从属于后两者的斗争。

4. 有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过辩证唯物主义,但在科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这说明( )。

A.科学研究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不一定有必然联系

B.科学研究有时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联系

C.科学研究自发地倾向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D.科学研究自觉地贯穿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参考答案: C

【解析】因为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研究,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5. 哲学的党性原则指一切哲学都分属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无产阶级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参考答案: A

【解析】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哲学不是唯物的,就是唯心的,总之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6. 行政诉讼判决、裁定的执行主体是( )。

A.人民法院

B.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

C.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D.行政机关

参考答案: C

【解析】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据此可知,执行主体是人民法院和行政机关。

7. 外国人甲在我国人民法院参加诉讼,依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甲与我国公民一样,可以行使起诉、答辩、辩论、提供证据、委托代理人等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人民法院不因其为外国人而对其加以限制。这体现的是民事诉讼中哪项原则?( )

A.平等原则

B.同等原则

C.对等原则

D.协同原则

参考答案: B

【解析】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第五条第1款明确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8.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权进行哪方面的监督?( )

A.只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

B.既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也对人民法院的审判进行监督

C.只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D.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进行全面监督

参考答案: C

【解析】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具体方式,是对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9. 甲法院正审理乙对丙提起的债务纠纷案件时,丙因犯罪被判刑3年,送到某劳改农场服刑,在程序上甲法院应如何处理该债务纠纷案?( )

A.继续审理

B.移送乙住所地法院管辖

C.移送某劳动农场所在地法院管辖

D.中止诉讼程序

参考答案: A

【解析】该债务纠纷案件并未因丙因被送到某劳改农场服刑而终止,在程序上甲法院应继续审理该债务纠纷案。

10.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下列哪一个法院执行?( )

A.基层人民法院

B.第一审人民法院

C.第二审人民法院

D.终审人民法院

参考答案: B

【解析】这一问题涉及执行管辖。根据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1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我国的自然资源供过于求

B.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C.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不大,但种类多,用之不竭

D.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稀少,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大

参考答案: B

[解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资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12. 以下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人口多,底子薄

B.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

C.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D.西部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东部以高山、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参考答案: D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地势以高山、高原为主,东部地区地势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13. 日本有句谚语:“要是闻着发臭,那就盖上盖子。”丰田汽车公司似乎就在以这种方式处理其急速发展的汽车安全危机。对于刹车以及油门问题,丰田起初是否认,然后想大事化小,后来又百般推脱。公司总裁丰田章男在危机发生的头两周成了失踪人员,公司对重大汽车安全问题的反应似乎不再那么积极,有负全球消费者的信任。据此,以下对危机管理的相关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努力减少对企业诚信形象的损失,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任

B.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和补偿环节上

C.危机发生后,当事人应在第一时间查出原因,找准危机的根源,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疑虑

D.沟通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消费者等利益相关群体的沟通是危机处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答案: B

[解析]企业的诚信形象,是企业的生命线。危机的发生必然会给企业诚信形象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矫正形象、塑造形象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努力减少对企业诚信形象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信任。所以A项正确。危机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所以B项错误。危机的解决,速度是关键。危机降临时,当事人应当冷静下来,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危机,要在第一时间查出原因,找准危机的根源,以便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的疑虑。所以C项正确。沟通是危机管理的中心内容。与企业员工、媒体、相关企业组织、股东、消费者、产品销售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工作。所以D项正确。

14.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____,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A.党的作风建设这条主线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题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党的组织建设这条主线

参考答案: C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15. 以下关于请示用语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以上所请,是否妥当,请指示”

B.“以上请示,请予批准”

C.“以上请示,请予批复”

D.“以上请求,请速审批”

参考答案: D

[解析]在请示的结尾,要明确提出要求,请求上级批准、指示,一般为请求性尾语。所以D项的“请速审批”不要。

16. 以下对联合行文规则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下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

B.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

C.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可以联合行文

D.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可以联合行文,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可以联合行文

参考答案: A

[解析]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1)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2)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3)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奖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4)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

以下部门、机关和单位可以联合行文:一是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可以联合行文;二是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三是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四是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五是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故应选D。

17.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例如旅游热就带动了旅游业和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这表明_____。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联系无处不在,联系无时不有

C.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D.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参考答案: B

[解析]题干表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无处不在,联系无时不有。

18. “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句农谚告诉我们_____。

A.要坚持主次矛盾一起抓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改造规律,为自然立法

参考答案: C

[解析]这句农谚并没有体现出要坚持主次矛盾一起抓,所以A项错误。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BD项错误。

19.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管理实践中,____。

A.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B.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失误和损失

C.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D.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组织的水平

参考答案: B

[解析]墨菲定律告诉我们,面对人类的自身缺陷,最好的办法是想得更周到、全面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导致灾难和损失。归根到底,“错误”与人类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狂妄自大只会使人类自讨苦吃,人类必须学会如何接受错误,并不断从中学习。

20. 以下对商鞅变法成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联合旧势力,共同策划改革大计

B.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C.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D.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参考答案: A

上一篇:下学期美术教学计划下一篇:《练习6》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