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2024-07-28

主动教育管理模式(精选8篇)

篇1: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主动教育”模式实施总结

一转眼,我校实施主动教育模式教学已经1年了,在1年的主动教育模式教学中,我们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喜欢,由模仿到应用自如……经过1年的反复实践和摸索,在教学中我有了一些收获和体会,也有一些困惑,下面就两年来实施主动教育模式教学作总结和反思。

一、经历的阶段。

1、本年组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主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使我对主动教育模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校长和书记作了动员讲话。开学后在年级的教研学习中,我们又对主动教育模式的“三三五式”进行反复解读,并就数学学科如何开展模式教学作了探讨,并初步尝试写出主动教育模式教案。6月中旬,我们观摩了部分优秀老师的主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使我们对主动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有了感性认识和参照对象。

2、模仿实施阶段。在进行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观摩后,6月下旬,我在教学中初步作了尝试和模仿,模仿写教案、模范把学生分小组,并在小组内成员分工,在这个阶段,就像在黑夜里摸索前进,盲目的模仿,使课堂教学处以一种混乱无序的阶段,课前预习达不到预想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费时而且收效甚微,此时,多想放弃主动教育模式回到以前的教学方式,可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改的浪潮中怎能拉倒车呢?再难也得坚持。

3、实施反思阶段。经过近半年的摸索、模仿后,在教学中我初步收到了主动教育模式的成果,学生的小组合作开展有序、有效,课前预习积极主动,有了课前预习生成单,使教学真正做到了学生能懂得不讲,学生能自学的不讲,教师只对重难点作点拨,由学生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伙伴,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师”、“经师”。

二、取得的成绩。

1、小组合作开展扎实、有效。实施主动教育模式以来,在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学会组员分工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渐渐加强,学生收获了合作后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课前预习和问题生成单的完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中,不再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走进课堂随意听一听了,课中的小组合作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让全体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3、师生关系的改善。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还是不可避免教师作为高高在上的“讲师”、“经师”的一面。实施主动教育模式以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中的伙伴和朋友。教师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三、存在的困惑。

1、低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课前预习生成单。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差,低年级数学知识点多而分散,系统性不强,很多知识蕴含在情境图中,一个看似简简单单的例题,学生预习比较吃力,每天抄写问题生成单也比较吃力和困难。

2、如何实现小组合作的高效。由于学生人数多,桌椅不能按小组摆放,在加之低年级学生记录、讨论等都比较吃力,通常只会各抒己见,不会汇集讨论并最终统一意见,很多时候合作只能不了了之收场,使合作流于形式,浪费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3、教师课前备课如何走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了解情况。

4、是否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应该按照主动教育模式的“三三五式”组织教学。

5、在教学中,能不能只把主动教育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应用到教学中,而不拘泥于“三三五式”的教学模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呢?

“主动教育”模式实施总结

2012.12 3年组

篇2: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刘淑玲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便是:中国的学生学的太累了!上课双手背后,让闭嘴便不能在讲话,说错了就要换训斥,回家少有玩的时间,想学的轻松,那么考试的成绩就会一落千丈,各种课外辅导班塞满了每一个周末。作为老师,作为一个妈妈,真的为孩子们心疼,心疼这本应快乐无忧充满自由与想象的童年,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心疼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就此被抹杀了。

何时能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何时能还给孩子原本属于他们的东西?何时能停止捆绑与禁锢?

我曾无数次想过,有无数次以无奈告终—我的力量太微弱了,弱到连产生这样的想法都让人觉得可笑?

篇3: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1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实质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学科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综合教学模式,这一模式( 见图1) 可以系统全面开发不同年级学生、学校老师和临床医院带教老师( 临床老师) 合作潜能,促进护理课程形成以循征实践为核心的基石,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科课程体系,创新护理教育,这是护理学校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此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形成评判性思维理念,创新护理教育。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是循证实践教学永远不变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使护理课程具有自己特色,对整合护理课程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老师( 学校和临床) 和学生共同参与这一教学模式,不同年级学生因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参加不同的课程活动,这一模式将护理课程划分四个阶段( 图1) :

第一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理论课的学习,课程设置核心是培养文献检索能力,通过文献检索培养获取信息能力和应用信息能力。学生与老师分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理论,借助文献培养学生获取恰当的相关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完善护理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护理技能的学习,确认护理技能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关证据,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确认问题能力,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彼此帮助和指导,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完善护理技能知识。

第三阶段,高年级学生进入临床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 社区实践、临床实习)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实践阶段临床老师和学生合作密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临床专业知识,增强获取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一方面老师选择案例帮助学生确定临床问题,学生根据案例中涉及的临床问题寻找相关证据,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确认问题能力,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培养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己选择特定的临床问题,对特定的问题寻找证据,评判性评价这些证据。学生对一些基本问题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提供评判性证据[1]。

第四阶段,主要是管理课程和综合课程学习,完善前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完善新知识体系,师生共同合作,创新护理教育和开发科研课题。学生会评判性评价一些研究报告和一些研究文章,临床适应性方面的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护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查找文献、评价文献和研究文献,能力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综合评分,分数高的显示能力发展优秀,这是创新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

2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核心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对所设护理课程的循证实践,创新护理课程体系和护理教育。哈佛大学医学院院长Burwell博士说过: “医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10年后其中有一半可能是错误的,而可悲的是没有人能预料哪一半是错误的。”为了不被错误的知识所误导,需要不断地查找新的文献资料,掌握护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新知识结构。以循证实践引入护理学科课程体系,创新护理教育。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新知识讨论组和师生合作( 图1) ,新知识讨论组的建立可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师生合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团队协作精神,形成有意义的一种社会关系。构建此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护理课程,通过实践来设计课程模式,创新护理教育。以循征实践为核心的护理课程分5个步骤: ( 1) 寻找并确定问题。( 2) 检索问题的最佳证据。( 3) 分析和严格评价证据。( 4) 指导和实施决策。( 5) 分析和评价效果。通过不断的循征实践,护理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医院、社区、托儿所和老人院是循征实践的场所,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活跃的师生团队是加快推广循征实践的一种手段[2]。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培养了学生循证实践能力,在护理决策中将现有研究证据融入临床实践,是当今护理教育的方向。循证实践使护理活动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培养学生循证实践能力是护理教育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学生循征实践能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培养,历经4个渐进的过程( 见表1) 。

高年级学生在新知识讨论组中( 图1) 可担任组长,她们分享和研究理论知识,帮助确定、评价和整合护理技能实践指南,提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教学和实践方面帮助师生查找证据和评价证据。此外,她们也为师生提供一些研究文章、相关信息和研究报告,通过这些教育辅助活动,确立了对循证实践理论和过程的理解和评价[3]。

3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评价

护理学校应用此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收集证据,给予评估,促使教学和实践不断改进,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新知识讨论组提供了师生间合作交流和探讨研究结果,建立和维持长期而有意义的社会关系[4]。讨论组定期探讨一些研究文章或感兴趣的文章,一般老师选择主题,学生寻找与此主题相关的4篇文章,每次讨论会阅读和探讨1篇文章,约1小时/次,2次/月。

师生阶段性总结显示讨论组参与者的热情,一位学生写道“讨论组作为促进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表现出重大意义,希望继续合作下去”。另一层面反应讨论组提高了老师对研究的热情,一次,讨论组阅读完一篇文章,一位老师说“这篇文章对我们疗区有很大帮助,我要把它带回去,让每个人都来阅读”,这种热情和讨论是将研究付诸于实践的重要保证[5]。师生讨论活跃,互动良好,分享看法和观点,师生的总结常常提及这样的话,“有趣的讨论,增长知识,谢谢你”。

总结反馈体现了师生间形成一种真正而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见表2) ,老师把学生看做具有特殊专长的“引导者”[2],讨论会中老师经常会问学生怎样找到这些资源的,虚心学习。老师讲述临床实例时,学生会专心聆听,提出问题。一名学生写道“我与老师们讨论问题时,他们总是微笑,让我们也享受了欢乐,我很想与他们一起工作。”

总结反馈也提及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通常会根据讨论的文章进行学习评论。讨论组成员经常会说,“我不了解它”、“这个建议很有帮助”或“这真的非常有趣”。有时讨论组成员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提出质疑,通过共同寻求证据来解决问题。

新知识讨论组成员的阶段性总结反馈信息概括二个方面,即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深入学习( 见表2) 。

新知识讨论组成员的反馈论证了学生有影响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潜能( 见表3) 。学生的反馈体现创新护理教育学生参与的重要作用,一名学生向别人讲述她在讨论组的经历时说: “我被看做与老师有平等的权利”和“参与构建循证实践的看法”。

针对老师调查概括三方面: 形成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深入学习和实施实践改变的决心( 见表4) ,老师对这一教学模式表现出热情,体现在社会参与、学习和实践改变潜能的优势。老师对专题学习作出报道,对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4 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创新是一个理念和实践,创新被认为有较大的相对优势,具有相容性和试用性,具有可观察性和较少复杂性,它就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6]。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是对护理教育的创新,对促进护理学校创新教育有积极的意义。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阐述基本理论知识,强化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根据社会对行业的需求及行业发展的动向,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7]。利用此模式在循征实践实施中,学校对课程教学模式做出重大改变,创新护理教育,提升老师积极进取,开发科研课题。学生通过申报科研课题、运用PPT演示研究报告、提交研究论文和实施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了获取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先前收集资料,显示学生和老师构建了长期而有意义的社会联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刺激护理课程进一步完善,从而系统而全面地扩展整个本科护理课程体系。这种教育模式所体现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知识教学”对护理教育和循证实践至关重要,为学术与实践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新视野,为学生和老师从事循证实践提供了新动力。

高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顺应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护理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集体力量,认真总结过去的护理教育经验,吸收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化护理教育改变,真正把创新护理教育落到实处,为祖国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护理学人才[8]。不断完善这一模式,遵循循征实践进一步完善护理课程体系,创新护理教育。

摘要:探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创新护理教育的影响。通过对学校老师、临床老师和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回顾性分析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的循征实践。结果显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护理教育循征实践的发展,创新护理教育。

篇4: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一、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为最终目标

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颁布后,北京市广大干部教师针对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针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针对消极腐朽现象给青少年学生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反复强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分析青少年学生在新形势下成长的特点、条件和环境,改进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

目前,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纳入《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整体化工作纲要》和各类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中,并把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

在接受国家教育部实验任务之后,我市启动了三年实验规划,开展了调查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在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培训队伍、总结经验,为实现教育科学化做着不懈的努力。

北京市教委德育处明确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既要克服其他各育取代心育的倾向,又要克服心育顶替其他诸育的倾向。

二、深入调查研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据可依

为了了解北京市十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提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改进办法,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北京市教委德育处依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对3000多所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一是调查了中小学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二是了解了学校实际工作的状况。

据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樊富珉、杨蕾、边保旗等专家的调研分析:年级高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于年级低的学生,说明学生的自我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各学校的重视,75.3%的学校开展了工作,72.3%的兼职教育工作者不计酬金,努力工作。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半数以上的学生走出了误解时期,敢于面对自己的心理情况,全面完善自己,近半数的中小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开展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以德育工作者、心理教育专职人员为骨干,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协同参与,从实际情况看,多数人员还需有计划地接受培训……

调研报告就已经取得的基本经验和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进行了客观论证。它既是市教委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培训骨干队伍的生动教材,更是深化实验工作的参考方案。市教委将把宣传调研报告作为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动力,把转化调研成果作为改进工作的载体,使科研、管理融为一体,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三、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增强时代性和实效性

首先,全市将试行《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工作规律及特点、模式和技能进行了指导,《纲要》具体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分层次的规范要求、整体性的规范目标;《纲要》对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出了提示,鼓励各中小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纲要》在师资队伍和组织管理上制定了相应措施,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转,《纲要》对考核与评估提出了建议,讲求工作实效。

篇5:什么是三三五主动教育模式

“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的“主动教育”课堂模式,其宗旨是“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能动性,促进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旨在“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提出“我的课堂我做主”,为每位学生创设最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忙活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三三五”主动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操作

教学环节“三环”:课前、课中、课后。

篇6:主动教育心得体会

陈国琴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多年以来,一直在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越来越辛苦,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来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怎么办呢?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我们在思考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过程的同时,往往不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却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身份。教师总是按自己的意愿、模式、目标、要求引导或塑造学生;而学生亦非静态地等候、期待,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志趣,甚至梦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教师教的手段,都只服务于学生“学有所成”这个惟一的目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执教者都明显地感到两个误区:一是从儿童启蒙开始,日渐形成的一种包办代替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教学过程的演进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而只是告诉学生按要求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另一个是受“笨鸟先飞”等观念的影响,以时间加汗水的苦学模式引导学生达到教学要求。前者是不想念学生的表现,执教者不辞辛苦,将一切知识咀嚼了多遍后再喂给学生,其结果是学生越学越笨;而后者则反映出对自己的不信任,执教者并不去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而是将一切接触到的手段一股脑地塞给学生,盼望学生自己以勤补拙,结果也只能是使学生越“飞”越近。

事实上,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自身的主动学习。而由正确引导所培养的主动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则是有使学生终身受益的。那么,该怎样理解教师的正确引导呢?下面一个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是了解学生。“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样的道理尽人皆知,而教书怎么能不看对象呢!一个学生由小学而中学乃大学,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决定了执教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能力变迁情况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还必须优化教法,注重学法。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行为,它是教与学的整合;那种只研究教法而不注意培养学法的教学是残破不全的。我们不要把教法和学法人为地割裂开来。一般来说,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会习染相应的学法;教法不科学,在这种教法束缚下学生的学法就不可能科学。因此,我们就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学生从接受启蒙开始,渐次获得知识而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教师引导还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除环境的影响外,诸如建立学必有成的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加强教学中情感的交流等,都有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引导得当,定然能够使学生在一种优美、健康、蓬勃、向上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努力攻克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自觉在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使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呢?一是师生共同营造乐学的宽松环境。它要求学生不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它要求教师不把教书当作一种操作。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从师德、师艺和教学过程的优化等方面对教师划定一个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的设置、课节的安排、教具的使用、活动场所的美化乃至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的控制等,均在具体界定的范围之内。教师严教而不随意,学生精学而不觉其苦,由此才可能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愉快交流。二是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的主要手段。我们知道,任何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要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而知识的积累与贯通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学生的求知实践往往是在满足地接受新奇知识的同时,又明确感觉到弥补了自身的某些缺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所教育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上。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三是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基地,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依个性的需要继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培养动手能力,以拓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篇7:小学“主动教育”课改交流材料

影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动教育”模式下的课堂要求教师教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这就必然需要教师转变自己“教”的角色,变“教”为“导”。然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新的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在学习方式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是一种点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时间、空间、话语权上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兴趣培养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与课改的目标还有差距;怎样破解这些难题?常青实验小学给苦苦寻求教学突破的我们很大启发。他们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高昂的学习状态、“给我一个机会,还您一个惊喜”的教学理念,深深的震撼了我们,我们看到了打开课堂效益的那把金钥匙,那就是学习的“还权”和“放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课堂中尝试成功,感受快乐,激活思维,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决定结合本校实际,用好这把金钥匙,打开“自主高效”课堂的大门。通过操作“小组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们改变教学思想,转变了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实现了彻底改变,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由主演变成导演,由现成变成生成。教师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中的主角,学习有了内驱力,由不敢说不会说变得自信、勇敢、乐于表达,由不想学、不会学到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课堂上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编辑导学案,打通自主互助学习通道。

“预习生成单”是主动教育的学具之一,新型的课堂模式,课前准备至关重要。编制科学适用的“预习生成单”是实现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关键,我校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将“预习生成单”融入教师的教案之中,形成“和平镇小学导学案”,导学案不是传统的教案,它集教案、学案、预习和练习于一体,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共同文本。为了突出“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我们在导学案编写中

遵循了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设置,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巩固训练、拓展应用等几个模块。学案导学,关注学情,提示学法,打通自主互助的通道,使学生明确该学什么、怎么去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发挥了导学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作用。

任何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模式、流程,切忌天马行空,杂乱无章,但模式的应用也要灵活,切忌生搬硬套,用模式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框住、套死。2011年4月,我校确定的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流程为:“激趣导入,明确任务→汇报预情,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尝试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目标检测,评价总结。”课改之初,我们将课改的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建模上来,要求教师备课、上课都遵循这一模式,面对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建模之初,要求教师按部就班、按模式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那些观念守旧、方法落后、对课改持观望态度、接受较慢的老师更需要这样。一年多的实践下来,我校教师已能自觉地、熟练地应用模式,此时我们认为已达到预期目的,可以调整一下工作重心,加之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并不是所有课都是新授课,都需要预习,有的内容并不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解决了的,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有合作的必要,也并不是所有内容都便于检测,作文课、复习课、综合科等因课型和科目的自身特点,又该如何操作„„所以,我校决定打破模式的局限性,对我们的学案设计本进行优化,尤其在教学活动这一块,打算不再细化到每个环节而束缚了老师的手脚,给老师有更多的自我构建的空间,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内,自我构建、自行运用、自由设计和取舍教学模式中的某些环节,力争使我校的主动教育模式朝着“看似无形,实则有型”的这一境界发展。

三、优化预习,让主动教育本土化。

武汉常青实验小学“三三五式”主动教育模式下的课前预习是重头戏。提倡功在课前,精心设计“问题生成单”,以“问题生成单”导学。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提出问题不讲。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进行独立预习,获取学习的精神优势、知

识储备及疑惑问题,然后完成问题生成单,主要培养学生在预习环节中独立学习时,面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解决,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学习疑问。要求学生具备主动求知,勤于思考,学会倾听,善于吸纳,敢于质疑,自信展示,善于合作,真心赏识,积极分享等品质。

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农村,学生课前预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农村里的孩子早当家,尤其到农忙时节,高年级的同学课余时间多半要帮父母做家务,好多同学连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更不要说预习了,加之现在农村好多父母外出打工,学生的预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即便低年级的同学不会做家务,他们也因为缺乏自学能力而让预习难以进行。即使预习了,也是流于形式或应付,难以监控、检测,或者预习质量不高,不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以上诸多原因,让我校学生的预习举步维艰。学生没有自学习惯,不善于自学或自学自觉性不高,不具备主动求知的品质,已让我们的主动教育模式“主动”不起来,于是,我校决定在预习这一环节进行改革,把原来的课前、课中、课后调整为学前、学中、学后,把原来的课前预习提到课堂上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预习时间和空间,预习在教师的监控、指导、帮扶下进行。具体做法是导入新课后利用5-8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预习,教师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即预习什么内容,用多少时间,交给学生自学方法,完成预习生成单,教师巡回于学生中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获取信息,了解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交流汇报,提问板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续的自主合作探究做准备。

四、精心打造学习小组,让合作学习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主动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成为不少学校的困惑,我校也对小组学习冷静思考,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扬长避短: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的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六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摸着石头过河。”这是我们推行课改总的思路,在课改实施中,肯定会走弯路、岔路,甚或是误入歧途,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及时反馈,及时思考,及时调整。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体会:

1.还有多处瓶颈没有取得突破;我们的课改实验还处于亦步亦趋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使用好导学案的问题、如何当堂检测的问题、课改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课改与减负的问题。

2.打造“小组自主互助”课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验,我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能力:驾驭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编制有效导学案的能力;应具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点拨开悟、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科学有序的进行训练和归纳总结提升的能力。一些教师还不完全具备这些能力,所以要想很好的落实主动教育课堂模式,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课堂的操作技能技巧。

感受:如果我们教师的没有完全树立起课改新理念,课改将会落于俗套、流于形式;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完全把握住课改精髓,课改将会形近而神远;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改,课改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负效应;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不渗透更多的教育思想,一味地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课改将会一蹴而就,缺乏生命力。

篇8:主动教育管理模式

一、“柔”的管理, 勾勒诚信教育蓝图

我们认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 才会呈现诚信教育体验的理想境界。因此, 在“诚信驿站”的建设中, 我们转换角色、营造环境、创设载体, 当好学生的“服务员”“参谋长”, 采取人文柔性的管理, 引导学生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1. 营造氛围, 渲染诚信人文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 弥漫于宇宙。”我校利用走廊空间, 大力营造亲和、人文的育人环境:前大楼以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为主题, 后大楼以“健康上网”“养成好习惯”“成功从这里起步”为内容, 楼道以“文明礼仪”为重点, 疏密有致, 赏心悦目;各班在每期板报中设置“承诺园”, 展现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经典故事。同时, 学校又重点布置了“诚信驿站”:进门的黑板上开辟有“诚信之星”“诚信动态”“诚信小贴士”等栏目, 墙面上布置有古今中外名人对“诚信”的精辟阐述, 让学生一走进“诚信驿站”便能感受到强烈的诚信氛围, 奠定学生“诚信”的心灵基调。

2. 学科渗透, 整合诚信教育资源

要进行诚信教育, 首先得让学生懂得诚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通过诚信大讲堂、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等平台, 让诚信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还高度关注诚信教育的学科渗透, 对各学科教材进行梳理, 提炼出教材中的诚信元素, 落实每堂课的教育点, 并纳入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都注意了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找准知识传授与诚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地。

3. 坚守承诺, 宣扬诚信道德力量

诚信的学生要求有诚信的教师, 为此我们要求全体教师以诚立教、以诚育人。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培训、座谈访谈等形式, 宣扬诚信的社会责任和教育意义。组织全体师生在国旗下庄严承诺:从自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明礼守信、言行一致、勇于承担, “说诚信话、行诚信事、做诚信人”。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还设置了“诚实章”“守信章”“责任章”等相关奖章。每位学生设计一张“承诺卡”, 学期初进行承诺目标制定, 学期中进行项目管理监控, 学期末进行师生总结评价。学生主动参与了活动全过程, 校园诚信氛围不断浓厚。

二、“活”的体验, 感知诚信教育真谛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更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将教育与体验相结合, 其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诚信驿站”的开放, 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德育体验的有效平台, 它激发了学生的“三悟”, 即在生活中觉悟诚信、在体验中领悟感恩、在服务中感悟奉献。

1. 以多样的活动, 触发学生诚信潜质

为实现“诚信驿站”育人功能最大化, 学校预设了体验式系列主题活动。

(1) “诚信驿站”标志设计大赛。全体学生或与党员、团员教师配合, 或与父母、同学合作, 集思广益, 通过给“诚信驿站”设计标志, 感触“诚信”文化真谛。学校将入围的20幅作品, 以“诚信标识推介会”的方式, 组织学生投票, 用学生的视角进行评判, 唤醒了他们主动参与诚信活动的潜意识。

(2) “诚信伴我行”人物寻访。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走访、收看电视、阅读报纸、网络查寻等途径收集“诚实守信”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在队日课开展“夸夸身边的人”“做小事、怀大爱”“诚信在我心中”“说一句诚实的话”等寻访成果汇报会, 提升学生的诚信情感共鸣度。

(3) “诚信之花满校园”电子小报创作。以班级为单位、用电子小报的形式展现, 重点突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身边的好少年、好事迹, 并指导学生运用绘画软件或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责任为先, 诚信为本”宣传画制作, 深化学生的诚信艺术鉴赏力。

经过相关活动的“预热”, 学校适时举行了“诚信驿站”的开张仪式, 邀请德高望重的劳模和学校“诚信之星”共同剪彩, 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的方式来了解“诚信驿站”的运作:“诚信驿站”模拟超市环境, 以“无人管理, 诚信借还”为原则, 采取自助形式, 无偿为学生提供文具用品、工具用书、学习资料、公益图书等用品的借用服务。站内设生活区、休息区、学习区, 学生可在这里借用学习用品、阅读课外书籍、品茶赏乐小憩……在这里不仅能得到帮助, 更重要的是能体味“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大爱意识。

2. 以榜样的示范, 引领学生诚信实践

榜样, 因为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品质而被人熟悉和了解, 这一特征就注定了对学生教育应具有示范性的特点。学校以雷锋、郭明义及文花枝、单增等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为榜样, 号召大家“学诚信模范, 做诚信学生”, 各班通过多渠道广泛收集、借鉴、创造、改编生活中接触到的歌谣, 创作出反映学生真挚情感的“明礼守信”童谣儿歌, 并进行展播。少先队大队部还充分利用“好少年邀约党旗下”活动, 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党员、团员、队员榜样, 定期填写“好少年成长计划”实施记录表, 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以及努力方向。每学期结束进行“靖小好少年”评选, 让学生感到:诚信, 就在我们身边。

3. 以别样的途径, 固化学生诚信惯性

良好的舆论渲染,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非诚信陋习的免疫力, 形成并固化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为各班开辟了“诚信博客”平台, 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班级的博客中投稿、留言, 讲述诚信故事, 表扬诚信典型, 发表诚信感言。在每周开播的红领巾广播中, 也开辟了“诚信之声”板块, 发动各中队的小记者对校园内外突出的诚信事迹进行及时采访、报道、宣传。正确的评价, 及时的表扬, 大力的宣传, 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家风淳, 子孙贤”, 诚信家风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 家庭也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我们印发了《诚信教育家庭读本》及《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国学, 利用家长学校、家庭访问等形式, 家校联动, 双管齐下, 帮助家长认识家庭诚信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指导并要求家长做孩子诚信的榜样, 既重“言教”又重“身教”, 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其中, 巩固了学生的诚信体验。

三、“真”的成长, 践行诚信教育理想

要实现学生在诚信方面的“真成长”, 就必须给学生一个管理自我的“真舞台”, 让他们在自我锻炼中实现诚信理想。

1. 岗位竞选明责任

学生诚信责任源于岗位的要求和同学的监督。为此, 我们在“诚信驿站”的建设中实行“人人有岗, 岗岗有责”的创意, 让更多学生有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我们设立了“人才招聘处”, 除了站长、副站长外, 每月还招收督察员、节能员、护绿员、卫生员、小记者等, 实行任期制。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竞选, 发表演说, 陈述竞选理由和上任后拟开展的工作, 卸任时由驿站考核小组给予评价并存入“诚信驿站”档案。

2. 建章立制强管理

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参与和体验, 是“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实践前提和基础。我们引导学生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诚信驿站站规》《诚信度评估条例》等制度, 确保驿站管理有章可循。平时, 管理人员定期做好添置、保管、使用、维护、报废等记录, 对诚信不良的行为进行提醒、告诫、警示, 驿站的运行步入规范化轨道。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表现了管理才智, 砺炼了诚信品质, 成为诚信校园的中坚力量。

3. 参与反馈显成效

评估反馈、奖优惩劣是巩固诚信教育活动结果的重要渠道。学生依据自己制定的《诚信度评估条例》, 以“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 对学生的诚信度进行量化评估, 促进诚信品质内生发展。开辟“诚信银行”, 发给每位学生“诚信积分表”, 真实记录诚实守信的相关情况。诚信银行的积分可用于兑换小礼品, 大大激发了学生诚实守信的热情。

上一篇:《过去的教师》读后感下一篇:中国梦改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