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2024-07-20

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精选8篇)

篇1: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关键词:工业;会计;工作规范;分析会计

工作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的基础,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各企业资金链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对企业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想要工业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对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保证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进一不实现工业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对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才能使整个会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会计工作是企业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资金输入输出,对会计工作内容进行规范有利于资金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正常运转,保障企业的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所以规范工业企业会计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

2.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管理一个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直接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转状况,所以要保证企业稳定、良好的发展,必须要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规范,这也能促进企业管理更加科学、有序的展开,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

3.减少会计工作疏漏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有利于减少会计工作出现错误、疏漏。

对会计工作不进行规范的话容易出现造假、程序不透明的情况发生,如果按照统一的规范去进行会计工作的话,就能对其起到一个监督作用。

二、现阶段工业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一个有着大量资金流通的地方,有资金流通的地方就要开展会计工作,会计工作是企业能够良好发展的基础,如果会计工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势必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流转和自身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的寻找相应的措施。

1.会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工业企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在这种背景之下,很多企业将利益放在了重要位置,却忽略了会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能显示出企业资金流的动向,

而资金流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在很多企业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工作中没有一个可履行的程序,整体工作较为混乱,而且在会计工作中对原始数据随意篡改,使得原始凭证得不到保存,

财务报表的制作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些都对会计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2.财务人员和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佳

现阶段,企业中高等财务管理人员欠缺,现有的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够,无法对整个企业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内容,没有一个科学的引导,会计工作就得不到好的进展。

另外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也是局限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会计人员对财务知识的欠缺,不能满足现阶段企业日益精细的工作要求。

3.工业企业内部人员关系复杂

现阶段工业企业多为多人股东制,各个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很多股东对企业的管理也是一窍不通,这就造成了企业财务环境越发的复杂化,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者不仅要精通会计管理,还要学会面对不同股东的利益冲突。

4.规章制度没有针对性

工业企业的资金流动较大,运转起来也较为复杂,这就使得会计工作变得繁多复杂。

但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并没有制定一个专门针对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人员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去约束就会导致他们对待工作消极,工作状态懒散等,长期没有一个规章制度去约束,

就会造成财务人员出现贪腐现象,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针对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用来规范会计工作,制定出具体的奖罚政策并彻底实施下去。

三、工业企业会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重视企业会计管理

想要做好企业会计工作,企业管理人员首先要对会计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会计部门相对的独立权利。

2.财务与会计部门分开运行

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对账目进行合作,而财务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对资金进行运算和管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都是混为一体的,这样容易导致核算和管理工作出现漏洞,所以我们需要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独立运行。

3.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完善

企业的会计工作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用以保障企业内部的财务安全。

如何完善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就要严格对企业内部会计进行控制,杜绝会计人员出现做假账、漏帐等违法行为,从而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

4.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

现阶段企业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高层会计管理人才的缺口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定期进行带薪培训,并对会计实现人员定期调配的制度,防止较长时间呆在一个岗位上对工作出现倦怠情绪。

从工业集团给各企业进行会计人员的派遣,防止会计人员因企业之间股东的利益争执而受到影响。

四、总结

工业企业会计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现阶段会计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工业企业会计工作问题的分析,提出来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让企业更加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梓屹.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25):84.

[2]陈艳秋.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13(21):78.

[3]郑亚芹.关于如何加强工业企业会计工作规范化的探讨[J].知识经济,,12(21):56.

篇2: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按照11/12榨季甘蔗收购价计算,即500(按照良种甘蔗收购价)×8.4(吨糖耗蔗数量)×0.87(农业特产税取消,13%的进项税可以抵扣)+100-120(生产辅助材料成本)+100(工人工资、福利费用)+420(甘蔗运输费用50元/吨×8.4吨)+400-450(燃料费用,包括水、电、汽等)+150-190(制造成本)+120-160(每亩地的扶植费用为60-80元,包括水利、灌溉、蔗种、蔗区维护费用,按平均两亩地产一吨糖计算)=4944-5094×1.17(加上17%的增值税)=5785-5960元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费用计算如下:食糖产品应交增值税额的7%+应交增值税额的4%=(4944-5094)×17%×7%+(4944-5094)×17%×4%=93-96元

营业费用包括销售食糖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等,各企业的费用各不相同,一般吨糖营业费用在50-60元之间。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糖厂日常经费、业务招待费用等,广西糖厂的吨糖管理费用在50元左右。财务费用主要包括银行的利息支出,广西糖厂的资产负债率在60%左右,按照6.1%的贷款利息计算,平均吨糖的财务费用在180-190元左右。这样粗略计算制糖企业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合计在230-240元

这样算下来制糖企业的总的生产成本为:

(5785-5960)+(93-96)+(50-60)+(230-240)=6158-6356元

企业副产品收益分析:制糖生产的副产品包括蔗渣、桔水、滤泥、酒精等。一吨甘蔗平均可以生产0.12吨除髓后的商品蔗渣,本榨季蔗渣的售价为300元/吨,这样生产一吨糖可以生产1吨蔗渣,创造利润300元,锅炉使用蔗渣为燃料的糖厂在蔗渣这块的收入可能会减少,但他同时也节约了燃料费用,因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差别不大。平均吨糖产桔水为0.3-0.32吨,桔水的售价为1000元,还有酒精的价格一直维持在6500元左右,因此这两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如果糖厂还另外建有浆厂,纸厂,制糖产业链齐全,循环经济做的好的企业,就可以更好更低的摊平食糖的生产成本,经询问制糖企业的财务人员,得到的答复是副产品所创造的收益大概在500-600元之间。

这样的食糖平均成本为:(6158-6356)-(800-1000)=5158-5556元。

信息披露

作者:谢安仁

联系电话:*** 0755-23811805 研究范围:糖业

本人具有中国期货业协会授予的期货从业人员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勤 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 观点。免责声明:

篇3: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随着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进行, 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由产品化时代进入市场化时代, 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开始进行成本的高度控制, 管理会计由此产生。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差异分析是管理会计的雏形。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 为此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事前预测和决策。20世纪70年代又步入了重视环境适应性的管理会计阶段, 管理会计逐渐形成了自有的理论体系。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 短短几十年时间, 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 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例如方法的运用、观点的落后、信息的失真这些都对我过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管理会计对成本计量及生产控制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 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 在美、日、西欧等国广泛应用, 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入我国。按目标进行管理, 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 如利润总额、资金利润率等, 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 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克服盲目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从目标成本的制定到目标成本的管理, 我国已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有很多著名的集团公司一经采用了目标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 如万科地产、海尔集团、海信公司等都已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并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 总体来说, 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是比较落后, 企业缺乏活力, 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 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 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管理搞好了, 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2. 全面质量管理 (TQM)

TQM是六十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 而且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TQ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 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Q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 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J IT与TQM两者是相辅相成的。TQM对计量和报告员工业绩的会计来讲, 就是产生了质量会计这一新学科。但由于提高质量所产生的收益难以计量, 质量会计发展的重点就放在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上。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由五大类构成: (1) 预防成本; (2) 检验成本; (3) 内部失败成本; (4) 外部失败成本; (5)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另外, 在TQM情况下, 会计人员绩效衡量标准包括了产品的可靠度、服务的及时性等促进管理人员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非货币性指标。而传统的货币性绩效衡量标准往往挫伤了管理人员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积极性。

3. 战略管理

无论是跨国公司, 还是发展中的中小企业, 无一例外, 对战略管理问题津津乐道。所谓战略管理, 就是着眼于对企业发展有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政策, 以便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确保有效完成公司目标。像“以人为本”的人事政策;是以“差异化”还是“成本领先”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及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产品质量策略等等。战略管理思想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生产与竞争者同质产品时, 成本要低于竞争对手, 使顾客能以较低的代价, 取得同样功能的产品 (或享受到同等品质的服务) 。战略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价值链分析;市场定位;成本动因分析, 每一方面都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

三、管理会计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对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大致包含以下内容:竞争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管理目标、投资决策、存货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等, 而管理会计在这些决策方面往往会发挥出以下的特点来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

1. 突破单一会计主体限制, 注重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

财务会计仅仅是一种内向型的会计, 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所忽视, 其实也基本上不涉及企业的竞争对手和顾客群,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知识信息失去了战略相关性。而管理会计强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 以便时刻调整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引入系统观点, 既重视系统内部各种资源和条件的限制, 又充分考虑系统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企业发展与市场环境变化相一致, 以求的产业价值链的最优效益。管理会计正是以外部情况为核算重点, 重视市场, 从战略高度审视企业外部环境, 提供了超越企业自身的更为广泛、更为有用的信息。例如提供给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市场需求量、产品价格、社会购买力、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等信息,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 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

2. 更加注重跨及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提供更多与企业经营战略密切相关的财务信息

略管理会计克服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 大量提供诸如质量、需求量、市场占有份额等非财务信息, 这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也改变了传统会计比较单一的计量手段模式, 因此, 有人提出“战略管理会计已不是会计”的观点。

3. 企业业绩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 企业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 市场增长、顾客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 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 如何构造企业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 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 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 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 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 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 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 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 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

四、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应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化、实践应用灵活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化、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作用明显化。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作业成本法将得到大力推广

在适时生产系统下, 当供, 产、销各个环节实现"零存货", 且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根本性的改革, 采用作业成本法将取得明显效果。为适应新的环境, 作业成本法将得到大力推广。

2. 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青睐

从目前来看, 它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 注重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翎:战略管理会计面面观.财会研究.2007, (3) :29~30

[2]高俊峡: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践运用分析和发展趋势探讨.中国总会计师, 2006

[3]刘小明李东福:现代管理会计学.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

篇4: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生产成本 控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然而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现状却令人担忧,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导致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难以全面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现状

(一)生产成本控制侧重于宏观需要

生产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它们实施的生产成本控制,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的遵守与执行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为了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的需要。这是为美化自身年度经营管理业绩的一项宏观需要,忽略了生产成本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效用。

(二)生产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

生产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误认为简单地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增加效益,失真的信息导致生产成本控制决策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三)成本管理理论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控制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造成生产成本控制的盲目性。生产成本控制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IT技术在生产成本控制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

(四)依赖现有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全面成本控制的要求

生产成本控制方法单一,构成简单,不能深入反映经营全过程,不能提供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生产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财务成本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所需的资源、作业、产品信息。

二、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物资是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许多中小企业库存的原辅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物资的数量逐年递增,甚至是成倍增长,但物资的存储空间、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并没有按比例相应增加。材料的使用很少经过精确的计算,验收和领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量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盘存不及时,财产清查不严格,材料物资的日常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

(二)员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职工非常关心劳动的回报,对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并不关心。企业对员工的薪酬管理比较简单,很多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比较固定,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在报酬上存在平均主义,也存在部门之间的分配不公,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员工工作的被动性较强,劳动效率不高。

(三)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生产设备开工率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综合利用效果较差,闲置生产能力较大。许多企业机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缺少专人,机器设备因长期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保养,老化速度较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滞后,机器设备的超期服役现象严重,导致生产质量下降和废次品率上升。

(四)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制造的精确度较低,不合格率较高。生产流程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流程不够清晰,产品成本核算不规范、不合理、生产过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

(五)安全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企业注重生产、轻视安全,企业员工的劳动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安全生产的常识。许多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不成体系或根本没有指标,考评比较主观、随意,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

三、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在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和积极性的提高。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创造机会鼓励职工学习新技术、应用新工艺。生产环节的报酬设计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取酬。中小企业也要规范管理,与时俱进地推行人事和分配等项制度的改革,增强员工的竞争与危机意识、投入与产出意识、效率与效益意识。

(二)建立生产环节的成本分配标准

科学的成本控制,重要措施之一是设计并实施科学的控制标准,按不同生产要素对生产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并细化成本消耗标准。制定生产用材料物资消耗的控制标准时,既要制定产品总成本的控制定额,也要制定单位产品成本的控制标准。对于多步骤、多环节的产品制造,还要建立分工序的材料消耗标准,以便核算和考评材料成本。

(三)规划目标利润,分解目标成本

追求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目标。企业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等信息,首先确定目标利润率;再根据计划期的销售业绩等指标预计目标利润,并据此确定企业的目标总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上限;然后,根据以往的资料,确定产品生产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推算生产成本总额;最后,依据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具体成本项目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逐步分解直接材料目标成本、直接人工目标成本和制造费用目标成本,以此作为生产环节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的控制目标。

(四)完善生产环节的日常管理与考核控制

建立健全生产环节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制度。首先,要强化仓库管理,完善材料领用制度。其次,要模拟市场运作,推进企业内部的市场模拟机制,通过建立责任成本中心来控制和考核责任成本。第三,要加强产品的质检管理。第四,对生产设备实行责任承包,并建立固定资产承包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管理设备,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第五,要规范边角料和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成本控制的考核及分析工作

财务部门应定期与各生产单位沟通成本控制的信息,加强对生产成本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控制;生产技术部门要适时协调和监督生产,对生产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对生产环节进行平行监控,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销售部门要及时向生产单位传递市场信息,帮助生产部门改进工艺和设计,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研发部门应争取加大对产品研发、工艺制造方面的投入,通过科学的工艺设计来降低成本;考绩部门要加大成本控制的长效考核力度,设计合理的考评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调动员工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绩效评价

(一)加快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制度的建设

构建一套生产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进程,建立健全各项生产成本控制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员工的生产成本管理意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尽快拿出一套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管理指导性规范,为企业指明方向。

(二)健全和完善生产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优势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产品质量、交货效率、售后服务、顾客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成功把握。所以,应当在生产成本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内容,主要包括:1.质量;2.交货效率的评价;3.企业应变、创新能力评价;4.对雇员的评价等,优化生产成本控制绩效的评价。这一管理应自觉遵循生产时间最小化原则,机器利用率最大化原则,营运成本最小化原则,质量最优化原则。

篇5: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杨陵区人民政府,示范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7号)精神,结合杨凌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寓于生产全过程,使生产过程中的目标责任具体明晰、工艺流程精准规范、防范措施严密周到、安全检查全面细致、整改治理扎实有效,实现对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实施严格控制和高效管理,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管理“零缺陷”、隐患“零容忍”、生产“零伤亡”。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实现生产与安全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是落实隐患排查治理、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基础和关键。各类企业都必须依法依规建立健全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办法和措施,大力推进工作落实,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上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主要任务

1、建立实施科学严谨的建设项目“三同时”、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风险评估、试生产试运行、危险作业、承包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安全检查等重点环节的过程管控制度。

2、建立实施以“精、严、细、实”为要求,以管理制度、现场管理、流程管理、岗位管理、装备管理、标准管理精细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事前防范,强化事中控制,主动发现、控制和治理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风险。

2、科学规范原则。以科学、规范的制度、规程、措施实施管控,促进人、机、物、环、法等生产要素最佳结合、最优配备、最准操作、最严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为重点,在所有行业领域全面深入推进。

4、结合实际原则。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规律,把握安全生产关键部位、要害场所、主要环节、危险工序,大力开展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5、精益求精原则。坚持以精细、精准、精确为特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从生产流程细节和人的行为细节入手,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控制设备安全运行,保证危险工艺和流程有序衔接。

(三)工作目标

1、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人员无失误”。

2、企业本质安全能力和事故防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减少或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降低事故风险。

3、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材、机械等重点领域企业全面实现达标。已达标企业抓好巩固提升,争取每年5%以上的三级达标企业提升标准化等级。

4、逐步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和生产企业全覆盖。已实现标准化达标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其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要从2014年开始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其他企业要在2015年开始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三、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重点环节

(一)建设项目“三同时”管控

新设企业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按照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安全教育培训管控

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档案,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三)安全风险评估管控

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相关标准,建立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制度。要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涉及危险工艺、危险流程、重大危险源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环节、场所、部位以及生产装备装置、设施设备,都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每年至少进行1次,其他生产过程至少每2年进行1次;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进行1次评估,及时对重大隐患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用评估结论指导日常安全管理。

(四)试生产、试运行管控

项目试运行阶段,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控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五)危险作业安全管控

企业要建立健全危险作业准许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要严格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经危险作业审批人员现场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现场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必须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擅离现场。

(六)承包商管理

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承发包安全责任。要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照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进入作业现场前,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要严格审查承包商相关资质,每年要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要对承包商及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方可凭证入厂。

(七)变更管理

企业要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将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纳入变更管理。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等管理程序,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消除、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以及对操作规程的修改、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后的安全验收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

(八)应急管理

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及时完善修改预案。企业预案要和属地政府及周边其他单位的预案相互衔接,形成联动机制,并按规定报属地政府备案。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九)安全检查

企业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方可实施作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使用危险物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单位,应当在生产作业场所、岗位、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及作业现场建立安全确认制度,实行安全管理“岗位描述、手指口述”等安全确认办法,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一线。要建立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全面、持续、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应当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严防引发事故。

四、企业精细化管理主要任务

(一)管理制度精细化

企业要按照精细化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准确定位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以及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企业、车间、班组安全例会制度,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把企业领导和管理干部带班、巡检与走动式管理、夜间安全生产交接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科学、严谨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机制。

(二)现场管理精细化

要制定现场管理手册,确保对作业现场中人、机、物、环、法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审核、调度、执行、监控和检测确认。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偏差,做到准确无误、精益求精,使所有生产过程畅通有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三)流程管理精细化

要细分生产业务流程,全面梳理、细化、再造生产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有效运转。企业每年要对生产流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业务流程。要定期开展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培训考核,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和运用。

(四)岗位管理精细化

企业应结合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安全职能交叉重迭或无人负责等情况。要定岗、定人、定责、定制度、定标准,使每个岗位权责一致、合理匹配。要对岗位操作规程不断量化、细化。对特殊工种或危险操作岗位,要建立严谨、科学、细致、精准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规则。要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把岗位精细化管理与职工奖惩紧密结合。

(五)装备管理精细化

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设施建立管理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特种设备设施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要编制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规程,并至少每2年进行1次审核修订。要以落实设备设施“零缺陷”和“零故障”为目标,加强维护保养、开停安全条件

检查确认、异常工况和险情实时监测预警等全过程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减少因设备运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六)标准管理精细化

企业应坚持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科学合理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各项重要技术管理规范,以更严格、更精准、更精细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促进人的行为、设备运行、物料状态、环境保障、规章执行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安全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物料、工艺、流程等高效、可靠,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监督

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对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较差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企业要成立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开展本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

(二)落实责任,深入实施

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夯实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责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

(三)严格考核,形成机制

杨陵区政府和示范区安委办要把各级各部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评优评先、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的重要参考因素。企业要把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纳入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并与员工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形成与安全评估、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的考核机制。

铜川市印台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

为切实提升我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按照《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通知》(铜政办发〔2014〕18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预防为主、科学规范、统筹兼顾、结合实际、精益求精的原则,以“精、细、严、实”的企业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以管理“零缺陷”、隐患“零容忍”、生产“零伤亡”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统一部署、分布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本质安全能力、事故防控水平和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目标任务

按照“统一部署、分布实施、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原则,从今年起利用两年时间,到2015年底区属所有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

运输及其他工贸企业,全部实施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三、主要内容

㈠企业过程控制方面

1、建设项目“三同时”管控。新设企业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设施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按照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2、安全教育培训管控。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完善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档案,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从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相关标准,建立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制度。要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对涉及危险工艺、危险流程、重大危险源和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环节、场所、部位以及生产装备装置、设施设备,都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每年至少进行1次,其他生产过程至少每2年进行1次;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总体情况进行1次评估,及时对重大隐患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用评估结论指导日常安全管理。

4、试生产、试运行管控。项目试运行阶段,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控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工程隐患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保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5、危险作业安全管控。企业要建立健全危险作业准许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要严格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经危险作业审批人员现场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现场作业。现场监护人员必须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擅离现场。

6、承包商管理。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承发包安全责任。要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照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进入作业现场前,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要严格审查承包商相关资质,每年要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要对承包商及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方可凭证入厂。

7、变更管理。企业要建立变更管理制度,将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纳入变更管理。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实施、验收等管理程序,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消除、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以及对操作规程的修改、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后的安全验收等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

8、应急管理。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及时完善修改预案。企业预案要和地方政府及周边其他单位的预案相互衔接,形成联动机制,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

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9、安全检查。企业在作业前对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进行检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方可实施作业。矿山、冶金、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使用危险物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单位,应当在生产作业场所、岗位、设备设施、工艺流程及作业现场建立安全确认制度,实行安全管理“岗位描述、手指口述”等安全确认办法,确保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一线。要建立严格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长效机制,全面、持续、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对查出的事故隐患和违规违章行为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落实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并限期整改。重大隐患应当局部或全部停产整改,严防引发事故。㈡企业精细化管理方面

1、管理制度精细化。企业要按照精细化要求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进一步增强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强制性。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准确定位各部门和各级负责人以及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建立企业、车间、班组安全例会制度,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普遍性和突出性问题。把企业领导和管理干部带班、巡检与走动式管理、夜间安全生产交接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科学、严谨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机制。

2、现场管理精细化。要制定现场管理手册,确保对作业现场中人、机、物、环、法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计划、审核、调度、执行、监控和检测确认。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求,克服主观随意性,细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偏差,做到准确无误、精益求精,使所有生产过程畅通有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3、流程管理精细化。要细分生产业务流程,全面梳理、细化、再造生产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保证生产过程安全、稳定、有效运转。企业每年要对生产流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业务流程。要定期开展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培训考核,确保员工熟练掌握和运用。

4、岗位管理精细化。企业应结合工艺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避免安全职能交叉重叠或无人负责等情况。要定岗、定人、定责、定制度、定标准,使每个岗位权责一致、合理匹配。要对岗位操作规程不断量化、细化。对特殊工种或危险操作岗位,要建立严谨、科学、细致、精准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规则。要建立岗位激励机制,把岗位精细化管理与职工奖惩紧密结合。

5、装备管理精细化。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设施建立管理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特种设备设施管理,确保安全可靠运行。要编制设备设施操作和维护规程,并至少每2年进行1次审核修订。要以落实设备设施“零缺陷”和“零故障”为目标,加强维护保养、开停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异常工况和险情实时监测预警等全过程精细管理,不断提高设备设施安全运行水平。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最大限度减少因设备运行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6、标准管理精细化。企业应坚持以国家安全生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国际、国外先进标准,科学合理优化企业安全生产各项重要技术管理规范,以更严格、更精准、更精细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促进人的行为、设备运行、物料状态、环境保障、规章执行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保障安全设施设备、仪器仪表、物料、工艺、流程等高效、可靠,消除生产安全隐患。

四、工作安排

我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在已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及其他工贸企业中全面实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区煤炭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安监局、工信局、顺金工业园区管委会、周陵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进本行业领域企业实施工作。具体分两个步骤进行:

㈠制定方案(2014年5月9日至2014年5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本行业领域启动实施精细化管理企业名单,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将方案印发至各相关企业并报区安委办备案。

㈡全面实施(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指导监督企业单位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4年6月前)。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任务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细化任务措施,制订实施方案。

2、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对照实施方案,查漏补缺,全面整改,建章立制,加强内控。

3、固化提升阶段(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结合工作开展任务要求,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方向,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㈠提高思想认识。各镇办、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上来,全面深刻领会实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灵魂和精髓,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各镇办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配合区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工作。

㈡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要成立专门机构、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此项工作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各企业单位要成立具体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开展本企业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工作。

㈢全面深入实施。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单位要对照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9项重点环节和6项精细化管理任务,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准企业单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精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要将企业安全生产评估与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衔接、整体推进。

篇6:成本会计实训报告 (范文模版)

我们的实训时间从2012年12月10日到2013年1月6日;目的是通过做实训书上的实验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训的内容有十四个实验,这涵盖了整个成本会计教程,包括材料费用分配,人工费用分配,其他费用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归集与分配,损失性费用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品种法,分批法,综合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分类法,定额法及成本报表编制。

在实验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做实验时,因为第一次接触到实践性很强的核算题,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一塌糊涂,该怎么做呢?各种各样的表格,如何去填?后来经过老师指导和同学探讨,自己看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小门,开始慢慢的做,有的实验涉及范围很广,考察的知识很多,例如实验十,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实验主要是考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但里面还涉及到约当产量法和成本还原,这就考察了我们的综合技能,这对于我来说有点困难,但在做完这本实训,我的综合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在做这次实训中,我得到了不少感悟。首先,成本核算在企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控制着企业的兴衰。因此,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相当重要。其次,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成本核算是一个很复杂,很有技术水平的工作,需要每个会计人员细心耐心的去做。同时,不能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国的《会计法》每年都在更新变化,要时刻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最后,成本会计核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对每个企业和每名会计工作者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希望成本核算能够被重视。

篇7: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1、目的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产品、成品质量的控制,确保不合格的产品不转序,进而确保产品质量。

2、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各部门生产过程中及仓库物料、库存产品质量控制。

3、职责

3.1 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工序产品、最终产品的检验控制。3.2 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反馈。3.3 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中检验状态标识。

3.4 品质部负责编制产品质量改进计划及完成情况的验证及考核。

3.5 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品的及时鉴别、标识和记录,并负责组织其职责范围内的不合格品的评审。

3.6 品质部负责新产品及更改产品的质量检测记录,参与验证、试装、评审等生产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3.7 品质部负责提供作业指导书、产品技术条件等文件。3.8 品质部负责模具最终书面验收及模具技术状态鉴定。3.9 品质部负责检查各生产部门的日常工艺纪律执行情况。

3.10 品质技术部负责制订或组织制订不合格产品的返工(修)工艺技术方案。3.11 仓库负责不合格品的处置,定制隔离、登帐、保管、及办理相关手续。3.12 仓库负责库存产品储存、运输质量控制。

3.13 仓库、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工序间的运转储存及入库产品的转运质量控制。3.14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自检质量控制。

4、工作程序

4.1 制程控制

4.1.1 品质部负责向生产单位提供生产制造标准及相关图纸、工艺卡。

4.1.2 生产单位按生产制造标准要求调整模具或生产工艺,确保后续产品符合工艺要求。

4.1.3 各生产单位严格落实产品首件检验机制,自检合格后交品质部进行首件检验。4.1.4 品质部要严格按图纸、工艺卡、检具、样件进行首件检验,检验合格后,贴首件合格证做标识,并填写“检验记录单”。4.1.5 首件检验合格后操作者应把首件放置在首件区,然后方可批量生产。4.1.6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应随时自检,以首件架上的工序产品作为自检依据,防止批量不合格品的发生。

4.1.7在批量生产过程中,质检员一般在1小时内进行一次巡检,填写“检验记录单”。巡回检验不合格时必须第一时间勒令操作者即刻停止生产,并通知相关生产主管及技术人员处理。

4.1.8 生产过程有机器或模具维修调整、工艺改变的,必须重新进行首件确认,并在第一时间替换之前首件。

4.1.9 五金及注塑件生产时,所有工序完成后,质检员应对该产品进行最终检验,填写“产品检验记录单”,检验合格后,粘贴产品入库“合格证”,注明产品名称、数量、日期并加盖检验章(合格证应粘贴在工位器具上,并清除旧标识)。4.1.10 冲压车间生产时应尽量安排同一产品几道工序同时生产,为避免批量不合格品的发生,冲压作业员生产时必须不超过30PCS自检一次,下工序员工负责对上工序进行复检;专职质检员对末道工序使用检具检验时,必须同时对前道或前几道工序产品进行检验。

4.1.11 冲压产品首件检验时机:

a)每批产品生产开始,操作者自检合格的第一件产品。b)设备调整后,操作者自检合格的第一件产品。c)调整或更换工装后,操作者自检合格的第一件产品。d)改变原材料、毛坯、工序后,操作者自检合格的第一件产品。4.2产品运输控制

1、在制品、半成品和未入库的的成品由生产车间进行转运;库存产品由仓库负责运输。

2、在转运及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磕碰、划伤、损坏、变形并保护产品标识和有关检验、实验状态标识,防止丢掉或被擦掉。4.3 产品贮存控制

4.3.1 生产现场的在制品、半成品应建立适宜的贮存场地,设置衬物垫,产品不能落地,应码放整齐、稳定,防止贮存过程中锈蚀、变形、损坏。4.3.2 冲压车间必须使用合理的工位器具码放整齐,以便运输。

4.3.3 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由库管人员用规定的相应工位器具,码放在适宜的场地、库房、货架上。在保证运输工具通行的前提下应码放整齐,排列有序,并防止贮存过程中的锈蚀、变形、损坏。

4.3.4 库存产品应有完整的产品标识和检验、试验状态,不同状态产品要分开存放,做到储存记录清晰、完整、帐、卡、物相符

4.3.5 库存产品由库管人员每月检查一次,做好“库存产品巡检记录”,出库产品应做到先入先出。4.4 不合格品的控制

4.4.1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品质检员应督促生产作业员及时分开摆放并做好醒目标识,质检员在相应记录单上做好记录。

4.4.2评审:生产过程中以及后期挑拣发现的不合格品由品质技术部会同生产部相关人员组织评审,根据不合格品状态或用户反馈信息的产品,由质检员开具“品质异常单”,交品质技术部现场技术人员,由技术人员在生产现场提出处置意见。当批量较大,会严重影响最终产品性能,或用户反映强烈的产品,质检员开具“品质异常单”,由厂部提出处置意见,上报公司主管领导作最终处置。4.4.3不合格品的处置

4.4.3.1不合格品的返工(修),由品质技术部制订不合格产品的返工(修)工艺技术方案,由生产车间负责返工(修)。

4.4.3.2返工(修)后的工序产品、半成品,成品必须交专职质检员复检,专职质检员复检并在相应的记录上做好复检记录,返工(修)合格的产品方可转序或入库。4.4.3.3不合格品让步使用,必须经产品使用和品质部认可。

4.4.3.4不合格品有明显缺陷不能返工(修)或返工(修)不经济时,授权人员应在“不合格品通知单”处置意见栏填写“报废”,同时注明致废原因,由品质部核实后经厂长以上领导批准方可进行报废。4.5产品质量改进

4.5.1品质技术部根据用户反馈的质量指标及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分析原因,制订产品整改措施计划。

4.5.2每月初品质技术部对上月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废品损失原因分类,损失严重的产品。提报相关单位分析出致废原因(人为、模具、材料等)以便整改。4.5.3厂部针对重点品质缺陷以书面形式落实的品质整改方案,责令各责任单位要按要求执行,按期完成回执。

5、奖惩方案

篇8:会计论文范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会计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指利用账户、凭证、报表等形式, 全面、系统连续的对物流成本进行记录、核算的一种模式。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下的最终目的在于以最少的消耗, 达到效益最佳化的效果。通过核算可以实现企业合理运输, 降低企业运输、储存等费用, 协调好企业各部门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 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可以降低企业无效作业

生产企业通过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及时的发现与物流无关的成本核算, 分析出生产企业中无效作业和有效作业, 从而挑出无效作业, 使价值链和产业链得到优化。生产企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 挑出无效作业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制造企业经常会发生一些不合理的库存作业和搬运作业, 通过物流成本核算就可以剔除不必要的作业成本, 使得企业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二、我国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核算内容不全面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是涉及面较广、内容复杂、有较大的隐含性, 因此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并不确定, 这样核算管理工作就不够全面。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侧重于以下三个环节的核算:产品生产、采购、销售物流环节, 忽视了企业内部成本的核算, 企业内部人员的人工成本、储存成本、租赁等成本经常在成本会计核算中被忽视, 这样就导致了成本会计的不完整性, 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性较差, 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都不具备完善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没有单独的设立物流成本核算部门, 导致了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与其他财务工作混淆在一起, 这样不仅使账务处理上比较混乱, 而且也不利于管理者直观的取得物流成本信息。同时, 生产企业也缺少独立性的物流成本核算机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信息都不够真实。

3. 与其他成本会计核算相混淆

物流活动是整个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贯穿与整个经营过程中, 企业的物流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物流成本核算难免与其他成本会计核算相混淆, 例如将企业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要素归集到产品成本中来核算, 将企业物流人员日常的劳务工资归集到行政管理费用中核算等。与其他成本会计核算相混淆将使反映的物流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最终影响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的效率。

三、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1. 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种类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一套能够提供多种成本会计信息的会计核算体系, 能够全面的反映产品成本、物流成本、变动成本等信息。单轨制将企业财务成本会计核算与物流成本核算结合起来, 并在原有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增设与物流会计成本相关的会计科目、账簿等。企业使用单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要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项目直接的计入物流成本账户, 无关的直接计入相关的成本账户。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模式下, 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二为一的。

双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将产品成本核算和物流成本核算分开, 是一种独立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在双轨制模式下, 形成了两套相互独立的账户系统, 两套系统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运行, 分别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

2. 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标准

我国生产企业在选择什么样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时, 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 具体的可以按照以下标准来选择:

(1) 确保与收入和收益相匹配。生产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信息, 通过详细的分析成本资料, 可以进一步了解成本构成的比例关系, 及时的找出成本比例中不合理的地方, 并为改正比例关系提供意见。由于单轨制和双轨制的操作方法不同, 其反映的物流成本信息就会有所不同, 导致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取得的收益就会有所差异。因此生产企业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时候, 应该选择与收入和收益配比度较高的会计核算模式, 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2) 适应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是物流成本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 这两种核算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有所不同, 导致适合的单轨制和双轨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会不同, 将两者合理的匹配, 会给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带来简化, 如果不匹配就会使物流核算工作费时费力, 给会计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生产企业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时候要与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相匹配。

(3) 符合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主要是对物流成本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过程。生产企业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时候, 需要遵守相应的额会计制度和准则, 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4) 与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相适应。人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主体, 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不同, 使得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有所不同, 同时也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水平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物流成本模式的时候, 要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相适应, 不能盲目的选择。

(5) 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要求。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物流决策信息。因此选择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时要满足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要求。

3. 两种物流成本快核算模式的比较

(1) 单轨制较双轨制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单轨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下, 需要收集较为繁琐和大量的会计核算信息, 整理和加工这些会计信息单单依靠手工是不能够完成的, 要依靠电子计算机来完成, 因此单轨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更适合于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2) 双轨制核算模式适合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双轨制核算模式从成本核算方法因素方面出发, 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来分别反映产品成本和物流成本,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下, 分配制造费用不是很详细, 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低, 这与双轨制成本核算较低的特点相一致, 因此对于采用传统会计核算的生产企业。

四、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改进策略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生产企业为了提升物流成本管理的工作效率, 要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进行改进, 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进行改进:

1. 建立健全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生产企业实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的, 因此生产企业就要建立健全物流成本核算制度,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来完善:第一, 明确岗位责任制, 通过设立岗位责任, 使员工各司其职, 当责任发生时便于追究到个人;第二, 加强对物流成本核算的监督力度, 企业要加大对物流成本费用审批手续的审查, 严禁浪费和贪污现象的发生;第三, 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 不同的企业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的确认会有所不同, 参差不齐的确认标准阻碍了物流成本管理。

2. 树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意识

所谓意识决定一切, 生产企业的管理者要通过加强企业员工物流成本方面的培训, 来提升企业员工物流成本意识, 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人人有责, 使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渗透到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部门。

3. 设置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机构和核算科目

为了进一步完善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一方面生产企业要为物流成本设置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机构, 为核算提供一个专业化较强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企业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立相应的会计核算专项科目, 再根据物流成本的类别和内容设立不同的成本二级科目, 同时企业还应该设立关于采购、销售等物流成本的三级账户。

参考文献

[1]钟峻青.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03) .

[2]湛任远.关于企业物流的成本控制分析[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 (14) .

上一篇:在2011亳州市无偿献血者联谊活动的讲话下一篇:小组长汇报组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