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024-07-26

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通用11篇)

篇1: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规章制度在一个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一是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降底企业经营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二是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认为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领导任意性的指挥更容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三是规章制度能使员工行为规矩,不偏离公司的发展方向。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和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运作、发展、强大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对一些具体的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制度化形式管理和推动,同时进一步挖掘了员工的潜能,调动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感言

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制度只能对君子有效。对于小人,任何优良制度的威力都将大打折扣,或者是无效的。那么作为豫甲公司的合格员工;应努力使自己变成君子,而不做小人。

为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充分调动发挥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和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全体员工的行为和职业道德。结合《公司法》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促使公司从经验管理型模式(目视管理)向科学管理的模式(制度管理)转变。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运作规范化的企业组织中,体现其管理模式特性的是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调控企业行为,保证稳健、快速、健康运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公司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正如一个人要有健全的四肢及协调性,各司其职,按章办事。一个企业更是如此,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这尤其重要,制度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其发展空间是非常狭隘的,更重要的是企业形象却是在一系列看似繁杂的制度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建立一套健全并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创新是灵魂、是动力、是源泉。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套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实施。公司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一切创新的因素充分涌流。我们要遵从原则,遵从市场行为准则,遵从政策法规要求,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致力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涵盖公司组织和运行、企业文化,提供产品以及营销管理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公司内部创业、资源分配,资源吸引的有效管理办法,最大程度挖掘公司的潜力,发挥公司的效能。

篇2: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组织形式如何,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使我国会计规范制定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准则)时面临两难的境地。因此,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必要性

如果采取折中的办法,制定统一会计制度既要满足国有大型企业的要求,同时又要照顾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小企业会计人员疲于应付相对于自己来说十分复杂的统一制度而付出过高的成本。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在2001年1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将制定和发布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本文试从理论上分析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作一探讨。制定与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支持

从理论上看,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符合基本的会计原则。

1.1 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二是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来看,由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制定并发布,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的列示上大多数只是繁简程度的差异,并无实质上的差异。所以,在财政部已经制定并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再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弓;起的增量成本相对于全国几百万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看,它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成本是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另一部分是相关利益群体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角度讲,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如果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按照以大型企业为目标定位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将使中小企业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讲,业主或的股东对于财务会计不一定都熟悉,要完全看懂按照复杂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他们所需要了解的仅仅是企业的纳税情况,而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并不关心。由此看来,中小企业按照复杂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还是运行成本来看,中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财务信息都是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

1.2 从相关性原则来看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如前所述,不同的企业由于其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其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单

一、简单、总括的会计信息就足以满足其决策需要,而大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则需要更多、更复杂、更为详尽和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各个有关方面的需要。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当客观地反映这种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的不同要求以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也就是制定有差别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的决策过程紧密相关,才能更好地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1.3 从可靠性原则来看

所谓可靠性,是指确保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以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益于决策,而且,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众所周知,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难,会计人员素质比较低、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企业管理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指使会计人员做假等原因外,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我国过去和现在实行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毫无差别地按照同一个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制定执行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会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4 从可比性原则来看

会计信息的可比应当以反映真实为依据,缺少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由前述可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对比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可比只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可比,事物之间的可比应当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很难想象将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同一家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相比较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如果我们强求大企业与小企业采用同样内容的会计科目表,编报同样内容与格式的会计报表;提供详尽程度相同的会计信息,这实际上是对可比性会计原则的片面的、僵化的理解。其结果只能是“以小拖大、以大累小”,造成对大企业的会计信息揭示质量的要求因顾及小企业而无法提高;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因片面地追求与大企业可比,而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因此,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使会计信息的比较在特定的范围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是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的。

1.5 从重要性原则来看

一项信息是否重要、是否应当单独提供或揭示,应视其本身的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一些对大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对小企业来说有可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而某些对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对大企业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使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有差别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国际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早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国际上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量体裁衣的简化的会计制度,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代表是法国;另一类是会计准则(制度)的制定仍然以大型企业为标准,而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某些准则(制度)的豁免,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法国,为了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法国的“全国会计方案”将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和会计报表划分为详略程度有明显差别的三个系列:简略系列。基本系列和发展系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选择其中的一个系列。因此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特征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同情况,我们国家应当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篇3: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 制定与实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理论支持

从理论上看, 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 符合基本的会计原则。

1.1 从成本与效益原则来看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有成本的, 这种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二是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来看,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制定并发布, 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的列示上大多数只是繁简程度的差异, 并无实质上的差异。所以, 在财政部已经制定并发布《企业会计制度》之后, 再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弓;起的增量成本相对于全国几百万家中小企业所获得的收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从会计制度的运行成本看, 它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成本是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另一部分是相关利益群体获取和使用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角度讲,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 如果强制性地要求他们按照以大型企业为目标定位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 将使中小企业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讲, 业主或的股东对于财务会计不一定都熟悉, 要完全看懂按照复杂的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 他们所需要了解的仅仅是企业的纳税情况, 而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并不关心。由此看来, 中小企业按照复杂会计制度提供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会计制度的制定成本还是运行成本来看, 中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提供财务信息都是不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的。

1.2 从相关性原则来看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会计信息。然而, 如前所述, 不同的企业由于其规模和组织形式的不同, 其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相比较而言,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单一、简单、总括的会计信息就足以满足其决策需要, 而大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则需要更多、更复杂、更为详尽和全面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各个有关方面的需要。会计制度的设计应当客观地反映这种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的不同要求以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也就是制定有差别的会计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使用者的决策过程紧密相关, 才能更好地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1.3 从可靠性原则来看

所谓可靠性, 是指确保会计信息能免于错误以及偏差, 并能忠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信息如果不可靠, 不仅无益于决策, 而且, 还可能造成错误的决策。众所周知,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难, 会计人员素质比较低、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 企业管理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指使会计人员做假等原因外,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也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 我国过去和现在实行的不同规模的企业毫无差别地按照同一个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 也是造成和加剧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我们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 分别制定执行不同繁简程度的会计制度, 会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4 从可比性原则来看

会计信息的可比应当以反映真实为依据, 缺少可靠性的会计信息之间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由前述可知,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有利于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对比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 事物之间的可比只能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可比, 事物之间的可比应当建立在有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很难想象将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同一家跨国公司或上市公司相比较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如果我们强求大企业与小企业采用同样内容的会计科目表, 编报同样内容与格式的会计报表;提供详尽程度相同的会计信息, 这实际上是对可比性会计原则的片面的、僵化的理解。其结果只能是“以小拖大、以大累小”, 造成对大企业的会计信息揭示质量的要求因顾及小企业而无法提高;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因片面地追求与大企业可比, 而付出过多的编报成本。因此, 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使会计信息的比较在特定的范围获得更有意义的结果, 是符合会计的可比性原则的。

1.5 从重要性原则来看

一项信息是否重要、是否应当单独提供或揭示, 应视其本身的性质及相关情况而定。一些对大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 对小企业来说有可能没有任何实际用处;而某些对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 对大企业来说并不重要。因此, 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使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有差别的会计信息, 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

2 国际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早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国际上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为中小企业量体裁衣的简化的会计制度, 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代表是法国;另一类是会计准则 (制度) 的制定仍然以大型企业为标准, 而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某些准则 (制度) 的豁免, 采用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在法国, 为了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法国的“全国会计方案”将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和会计报表划分为详略程度有明显差别的三个系列:简略系列。基本系列和发展系列。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选择其中的一个系列。因此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特征专门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同情况, 我们国家应当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的经验, 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 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 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 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 不论组织形式如何, 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 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使我国会计规范制定部门在制定会计制度 (准则) 时面临两难的境地。因此, 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宜过分繁琐复杂。

篇4: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供电企业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能源在工农商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休闲等也离不开电能源的支持。因此,供电企业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势必要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发展。然而,内控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因此,要合理设计、积极规划、充分管理、规避弊端,进而加强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在管理中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企业之所以存在管理问题,是因为陷入了管理误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管理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章法,并不是会议越多越好、管理流程越复杂越好,而是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加强管理力度、优化管理办法,由此将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好,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电企业的发展中,鉴于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更需要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提高了内控管理的必要性。第一,有效监察企业工作,加强内控管理,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于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监察,及时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工作错误,也能为接下来的企业发展提供指导;第二,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企业发展来讲,如果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将会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加强内控管理,就可以在日常实施风险平台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摆在管理者面前,进而提高对于风险的预测和防范,保持严内控和防风险二者达到平衡。

二、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误区

搭建科学的供电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要将考察重点置于企业发展的背景之下,突出供电企业的发展前提,充分考虑到供电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发现管理弊端,避免走入管理的误区。

(一)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

供电企业的业务部门是进行市场开发、创造业绩、赚取利润的部门,对于业务部门的要求可以将企业发展速度和业务完成量作为考察前提。但是内控部门的工作却是要进行强制性的工作,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管理,规范其行为、端正其思想,使企业员工能够团结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目前的一些供电企业却将内控部门和业务部门混为一谈,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内控管理意识,要求内控部门也和业务部门一样,要用成绩来说话,这种意识是不利于企业加强内控管理。

(二)将内控落脚点放在提高员工能力方面

虽然员工能力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是内控管理的职责和义务。内控管理作为一种防御性措施,它应该强调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让员工了解工作职责,达到工作标准,完成工作任务,而并不应该将提高员工能力作为内控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这一方面比较容易存在偏误,将内控管理引向误区。

三、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一)平衡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

供电企业在建设内控管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执行制度的成本与成效问题,引入SWOT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企业的战略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到成本与成效的问题。一方面,在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时,不仅要了解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还要对竞争对手、市场环境等问题进行充分考察;另一方面,在考虑内控管理的成效时,还要考虑执行制度的成本,力争做到成本与成效的平衡。

(二)建立内控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

树立电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并重的观念,两者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风险意识对于建设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应该要求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树立风险观念、培养内控意识。内控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性的、防御性的管理制度,它会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建设内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实现电力企业构建内控管理制度的目标。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发展意识也是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需要具备的,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提高发展意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因素,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保证电力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立足提高用户体验进行制度建设

在目前的发展中,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都提供了便利,而且电能源的开发、输送、维修等一系列工作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前提,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以提高用户体验为前提,无论建设怎样的制度,都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内控管理制度也要随之更新和完善,注意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强调企业的发展,更要将用户的实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并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考虑供电可靠性等企业经营考核

在建设内控管理制度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问题,将二者分开考虑,企业自身经营考核需要管理者审时度势,能够完整地掌握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小问题,对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准确评价;另一方面,供电可靠性考核需要涉及到的部门和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安全监察质量部门、运维检修部门、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等协调发展,做好调度和配合,提高供电可靠性,也做好可靠性的考核。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经营考核和供电可靠性考核的平衡发展。

(五)立足发展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要以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为前提。首先,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以预防为主的监管体系,将物资、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涵盖进去,并尽量涵盖电力企业的每一个部门,从而保证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其次,要坚持对供电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工作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发展状况,完成体系建设任务;第三,事后检查机制也十分必要,用科学发展的思维,确保企业各项工作都有所收效,从而保证内控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四,体系建设还需要有一套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委员会,建立一个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并分设不同的权利岗位,制定工作流程和任务。

四、结束语

电力企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时至今日,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源的开发、输送,因此,要促进电力企业发展,才能进一步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对于电力企业来讲,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需要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团队,加入内控管理的方法,建设内控管理的制度。本文在研究供电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建设时,从兼顾成本效益、兼顾内控与发展、促进用户体验、立足企业经营考核以及完善内控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管理思路,回答了供电企业如何规范发展的问题,为企业进行科学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沈国忠. 供电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浅析[J]. 中国经贸导刊, 2014,26:60-61.

[2]赵媛. 浅论供电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3:37.

篇5: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面临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以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挑战。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应着力于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规章制度的体系建设

规章制度虽然是以一个个文件单体的形式存在,但是,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看,规章制度的集合是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基本可以划分为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内容体系两大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企业规章制度体系。其中,规章制度内容体系是制度建设的本体系统,规章制度管理体系是制度建设的保障系统。所以,规章制度建设要首先从体系入手,一方面要强化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内容体系。

1.强化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规章制度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对规章制度的管理需要进行系统的思考。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一个系统可以由外部环境、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组成。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等是规章制度的外部大环境;而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管控模式和组织职能则构成了规章制度的外部小环境。

规章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公司各个部门和各层管理人员。因此,在宏观层面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规章制度的规划工作是公司层面的涉及全局性的一项工作,需要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统筹规。而规划工作则要满足公司战略发展的要求,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系统的规划,推动企业整体规章制度的建设。

职能部门则在规章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职能部门为行使职能管理,往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若干存在各种关联关系的规章制度集合。这些部门需要定期对本职能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评估和修订,不断完善其管理职能。因此,在中观管理层面,需要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

在制度的微观管理层面,涉及到对具体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一个制度的生命周期要经历申请立项、需求分析、起草、审核、颁布、实施、监督、评估、修订等阶段。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要对构成制度生命过程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实现制度生命的更新或延续。

2.优化规章制度内容体系

制度内容体系与管理体系相对应同样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层面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对于内容体系的宏观层面,主要考虑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如何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相适配。不同发展战略和管控模式,意味着公司管理模式和管理重点是不一样的,必然会体现在不同的管理职能上,并最终落实的规章制度里面。例如:对于战略管理型的管控模式,集团公司管理的重点是战略、财务、人力资源和投资等方面,制度建设必须要与管理重点相匹配,才能有效保障管理目标的实现。

对于内容体系的中观层面,主要考虑构建支持企业各项职能管理的制度集合,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某一项职能,需要建立若干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制度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制度集合,即制度树。因此,中观层面的制度内容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建立职能管理的制度树体系,力求做到不遗漏、不重叠。若干项职能制度集合组合在一起,就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的制度内容体系架构。(注:关于制度优化的方法和工具,将会在后续文章中介绍)

对于内容体系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构成制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单体规章制度。单体规章制度内容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入手,一个是从形式上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另一个是从内容上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形式规范可以从格式规范、结构清晰、文字准确等几方面进行优化;内容优化可以从权责明确、内容完整、流程合理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优化。

二、加强规章制度的组织保障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对规章制度管理实行的是各个职能部门分散的专项管理体制-即一级(分散)管理体制。这种一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制度制定和监督分散在各个部门,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削弱甚至被割裂;规章制度很不规范,影响其权威性;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从部门利益考虑较多,对公司总体利益考虑较少,制度建设存在短视行为,造成制度建设不能充分聚焦并服务于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因此,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尤其是母子公司模式的企业集团,需要建立规章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即由一个职能部门对公司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公司层面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而各个职能部门行使对本职能领域规章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的职能。通过这种二级管理体制,将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与公司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形成制度的合力。

三、加强规章制度体系与其它体系的融合构成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中包括规章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内控体系、标准体系,几大体系既相互独立,又有联系。随着企业越来越强调规范管理和风险管理,企业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将内控体系、流程体系和标准体系与规章制度体系的结合,形成以规章制度体系为基础平台,几大体系相互支持、配合的基础管理体系。而不同体系间的有机结合,恰恰是我国企业目前在基础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国外企业的经验表明,只有将规

章制度体系、流程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有机融合在一起,制度的内容才能得到有效贯彻,流程的执行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四、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

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的价值在于可执行。没有执行的制度只能称之为“制度文件”。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制度制定出来,并不是下发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各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衰减,如果过程中不进行有效的信号增强,到终端信号会衰减的很厉害,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因此,对制度的教育培训工作就起到了一个信息增强的作用。保障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相关主管部门只管埋头发制度,下发之后就不闻不问,没有进行及时、有效宣贯,给下面的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工作要形成制度化、长期化和专业化,并宣贯到制度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和员工。

结束语:

篇6: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更好的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完善会计管理体系。国家发布的会计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合各企业的具体情况,虽然在制定的过程中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地区、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和特点,以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但是仍然存在局限性,因此,各企业必须根据各自条件重视和不断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和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我国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通常认为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为会计行政法规,如《企业会计准则》、《总会计师条例》等;第三层次为会计规章,比如各行业制定的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企业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面临众多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和有力挑战。面对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和难题。这一经济现象迫切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从集团公司近几年对各基层单位的审计情况 看,每年都能从审计工作中发现这样那样的违纪现象,有些单位的违纪金额达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企业走向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各项会计改革措施的逐步展开,对会计快捷、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的余姚日益迫切,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势在必行。而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行,则完全有赖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赖于会计人员严格按规则操作。

篇7: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前两天与友人聊天,谈到企业总是招不到人等等(该企业的基本情况:是一家技术型企业,管理相对混乱主要体现:许多东西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由负责人说了算。),我提出一个观点。

企业要想步入正规,必须制度化。为什么这么说,从两个方面:

一、没有制度化的危害性。

企业没有制度化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 其一:人心不稳。企业没有制度化,员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不清楚什么情况下自己可以升迁、可以获得什么报酬,该企业是否能为自己提供发展机会等等,久而久之如同酒糟发酵一般,所有员工都会感染,人心惶惶。

其二:企业目标不明确(含企业各职位的目标不明确)。企业没有正规的制度化,也就谈不上什么正确的企业目标,至少从长期的角度是这样,因为企业的战略与决策完全是由少数的领导人随便决定的,没有经过什么科学的论证,如果碰到一个英明、负责的领导人,情况是乎好些,可是再英明的人也有情绪、也有打盹的时候。企业其他职位同样如此。

其三:难以考核员工业绩。没有制度化,则很难对员工实施绩效考核,因为你都没有告诉他们考核的目标或标准是什么,即使考核也是主观的,很难伏众,让人心服口服。

其四:管理成本增加。由于无法实施绩效考核,相当多的员工必然不买力,则企业的效益必然存在问题(如:好的可以更好;差的可以提高)。

其五:企业命运容易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非投资方)。没有制度化,通常企业的技术或管理就依靠少数人,而这少数人没有制度的约束掌握着企业的前途,一旦这些人出问题,企业不是亡就是大伤元气。

二、企业制度化的好处:其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其二:便于考核员工业绩;其三:增强企业凝聚力;其四:极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命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风险。知道企业制度化的好处,如何建立与实施企业制度化也是一个难题。以下仅为本人的拙见:

1)全面建立企业制度化,起码应包括:日常工作制度、岗位制度、财务制度、培训制度、招聘制度、考核制度、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生产销售制度、工资福利制度、奖惩制度。各制度都应当有明确的工作流程与可操作性。在建立制度的时候,不能来虚的,必须务实,也就是说制度要具备可操作性,比如:所有员工工作必须尽职尽责(虚的,不可操作,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尽职尽责),所有员工必须按时完成交付的每一项任务,达到任务合格标准(实的可操作)。

2)所有员工一律平等。实施企业制度化就需要所有员工都必须在企业制度内一律平等,不能搞双重标准,否则已先失败一半了。一个企业一旦有了一个特殊,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最后则失败而告终。

3)建立由总经理负责的执行委员会,严格执行,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公开、透明的执行制度,非公开、透明的执行制度本身就是制度的特权。

篇8: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建国初期落后、效率低下的手工企业,跟着时代发展进步,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才建设出今天工业化、信息化、互联网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也许我们还沉浸在社会经济进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喜悦中,也许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几十年奋斗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时代进步的速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印发,认真研读该指导意见,收获颇多,这是一份对企业改革具有独到见解,指明改革方向的纲领性文件,该指导意见专门论述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该文件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力争形成更加符合现阶段市场经济、现阶段国企运行形势、现阶段国家内外经济形势的时代化企业制度,有助于我国市场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研读该文件也可以发现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可以找出针对烟草行业改革的建设性意见,总的来说就是“依据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采取聘任制、竞聘制等不同选人用人方式,学习国际顶尖企业,唯才是举,最大化企业管理人才价值,营造职业经理人市场化氛围,间接提高企业管理有效性,提升企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以此达到共赢”。

2 新形势

当前国企已经不能坐等国家的扶持,社会的需求,消费者的主动青睐。在国企改革浪潮中,不主动去争取,面临的只能是坐吃山空,走向衰败。烟草行业同样如此,必须要谋求改革,主动转型升级,因为当前我们面临严峻的形势。

第一,市场化的一般规律,冲击烟草计划经济体制。众所周知,烟草行业实行的是计划生产制,这本身就存在弊端,当市场供过于求时,按计划生产,则会导致大量的库存,影响存销比,增加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不符合降本增效的要求。当市场出现求大于供时,则会导致供应短缺的问题,间接催生假冒伪劣商品市场的形成,同样不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从这点看,我认为,应对当前的形势,国企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国企内部降本增效内在要求。原先的国企,完全依靠国家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在市场中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即使自身品质、效率低下也能依靠王牌军的身份分得一杯羹,也能依靠多方有利形势谋求一分福利。但如今已经不再一样,整体内外形势不佳,每一家企业都深陷困境,坐等靠喂的法子只会让自身越陷越深。市场的份额是一定的,怎样才能提高利润,怎样能保全饭碗?唯一的路子就是从自身着手,对生产各个环节实行降本增效,在同样产销的情况下,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这是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形势之二。

第三“,互联网+”革命的冲击。我们把目光回放至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帝国的强大,第二次成就了美国,每一次工业革命,哪个国家能抓住机遇,就很有可能占据世界经济头把交椅。再想想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觉得“互联网+”革命的气息已经渐渐临近。而反观我们国企,如果还是按原有模式运转,那我们仍旧处于工业化革命时代,完全没能融入信息化时代,那么,被社会淘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所以说,当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才能完成自身转型,取得再一次革命的胜利。

这些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从自身情况、外部因素统筹考虑,投入到企业改革浪潮中。

3 充分认识企业经理的人力资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参照国外顶尖企业运行模式我们慢慢认识到,要维持一个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维持烟草行业近几年的势头,需要工商业企业对人力资本持续的投入,一个是学历层次;一个是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就是聘任具备丰富管理经验和高超能力的企业家。

随着烟草行业连续多年持续高速的发展,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从烟草行业来说,可以将整个行业描述为将人力、能源、烟草物资等组合起来生产,这么看,这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首先,烟草行业企业家应该是有资深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者,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人员。传统管理人员往往自始至终都在烟草行业工作,所具备的仅仅是烟草企业的知识,局限性太强。

其次,企业家是通过各个行业锤炼,层层训练逐步成长起来,逐步掌握丰富理论与经验的专业管理者,被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并发挥自身重要作用,他们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能力和良好的整体素质,结合自己非常人的管理履历,对市场整体形势进行判断、决策,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后,企业家不同于传统经营管理者,他们仅仅是企业雇佣来的高级管理者,他们并非坐稳金饭碗,他们需要通过发挥自己能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帮助企业产生效益,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收益,只有达成了这些前提,才能说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并以此来获取自身收入。

4 职业经理阶层将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力量

专业化的管理先行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下一次工业革命日渐趋近,各行业改革处于蓄势发展的状态中,企业经济开始寻求完善与发展。一系列经济现象表明,一个企业的成功、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都仰仗于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与过硬决策能力的职业经理人所缔造的。从经济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各个学科带头人、各领域高技术人才、职业经理这三位一体是科学进步的加速机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管是良性或是恶性竞争,不管是内部或是外部竞争,归根到底是管理之间的角力,是企业经理和内部组织质量的赛跑。

5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力

5.1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催生了职业经理人

烟草行业职业经理机制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仅是片面化的需求,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经济发展现象,而是普遍面临的问题,究其原因错综复杂,有烟草自身制度的影响,有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增长压力日益增长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它涉及更深层次的改革,在烟草行业中职业经理机制的探索及建立必须要考虑各方面因素。

5.2“经理人才市场”的建立,使职业经理生存的宏观环境已经具备

目前为适应市场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企业出现了相应的人才机制,这都为在烟草行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推行做好了铺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建立,改变了由组织单一调配的硬模式,使优秀经营人才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5.3“企业报酬体系”的建立,使职业经理生存的微观环境已经具备

在烟草企业中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相关管理制度,需要实行与企业降本增效指数、企业受益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从目前的烟草行业薪酬制度发展历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卷烟工商业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公平合理的企业报酬体系,同时也使职业经理生存的微观环境已经具备。

6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迈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烟草行业更是处于改革的核心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烟草经济增长动力日益下降,以及国际国内市场整体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在烟草行业推行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越发重要,特别是占据国家经济重量主体地位的烟草企业,更迫切地需要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之姿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从而推动国有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的热点词之一,而烟草行业同样如此,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建立经理职业化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国有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缺乏活力的企业高层用人机制,即单一任命制,该制度有太多的局限性,好比中国历代王朝,世袭制度终将会被推翻,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存在诸多风险,并且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和时代背景下,在国有企业中建立和完善管理者任用制度,即职业经理人制度十分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职业经理人制度

参考文献

[1]Mel Silberman.职业经理人管理工具精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5.

[2]谢日辉.我是职业经理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篇9: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

关键词:内控制度 建设 探讨

About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Cai Yanxin

Abstract:When the economy develops after certain degree,how displays the coordination effect well which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enterprise develop,strengthens both the benign interaction,is the modern enterprise participates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the intrinsic need.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government legislation also focuses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The establishment consummatio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is a long-term duty.

Keywords:Controls from the inside the systemConstruction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43-02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是防范经营风险、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措施,是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我国首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对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此举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试就如何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一探讨。

1.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与成因

1.1 内部控制规范的目标定位存在局限性。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主要还是局限于保证企业业务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这种目标定位的相对低调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既要合理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模式,又要考虑我国国情,立足于企业实际,从改善我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即逐步形成以国际公认的内控标准为基础、特殊控制标准或规范指引为补充、行业内控监管评价为保障的内控体系模式。

1.2 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有待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直在探索建立之中,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适合于各种类型企业或单位的内部控制框架,也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指南。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难以准确地按照现有的规范体系操作。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不少高层领导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停留在行政领导的角色上,没有真正把企业当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公司制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不少上市公司虽设立董事会、监事会,聘任总经理,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董事会的作用相对弱化。

1.3 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普遍。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目前企业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企业高层盲目决策、营私舞弊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时有发生,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悖,这是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失效,乃至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企业经营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运行机制。能否搞好内部控制工作更多的是取决于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如果内部控制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就有可能错误地作出估计和判断,导致决策失误,就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1.5 企业外部监督尚未形成合力。为加强经济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税、审计、证券监管等)和社会监督(如注会、社会舆论监督等)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然而,现行的监督体系难以形成合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资源难以共享;有的监督部门未能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个别部门甚至以平衡预算或实行创收为目的,弱化了监督职能;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社会中介组织监督不力等,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2.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要想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效,就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股份制的经济杠杆作用。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通过扩股及送红股等方式,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员工有了股东意识,而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任何管理手段的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中,经济利益是约束人的基本因素,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途径。解决的对策是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避免了由少数大股东操纵,而导致决策偏向、主观臆断、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2.2 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不折不扣的制度执行者。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并实施的,因此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对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管理人员的任用,可以实施经理人员代理制,对决策的执行层人员实行公开的招聘,通过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吸引那些善于经营与管理的人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代理人实行灵活的激励与制衡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最直接、最基础的环节。如推行基层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对系统内的财务人员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运用实证或案例分析的方法,阐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3 找准关键控制点,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是指分析和辨认实现有关目标可能发生的负面风险,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必须制订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定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各种不同风险。例如,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企业应特别关注资金使用上的风险,应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评估重要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规定相关责任。同时,严格执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资金拨付、使用手续,杜绝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2.4 重视内部审计,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从目前来看,企业内审机构力量相对薄弱,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力量。一方面,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审计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内部审计有必要巩固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探索风险导向审计,赋予内部审计更大的职权,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2.5 政府着力推动,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从内部控制的责任看,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国家及其它有关各界的责任。企業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上,都会碰到许多实际困难,单凭企业的力量会力不从心。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着力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注重不同法律法规条款之间的衔接性。通过国家立法的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在全社会提高内部控制意识,防范道德风险,为企业创造执行内部控制的公平环境。发挥国家审计、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等外部监督职能优势,切实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王勇.《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中国内部审计》,2009(3)

篇10:关于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要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必须转变观念,以制度化建设为核心进行管理。

企业发展的主体是以人(员工)为中心,资金、市场客户、政策等为客体。由于本企业中的员工大多数来自于国营企事业单位,如果每个人都用过去的生活经验,过去形成的观念,去套今天面临的现实,国营企业所有的弊端都有可能对企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员工首先要转变观念,其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消除官僚作风。过去国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做事只讲布置不重落实,只讲形式不重实效,只讲片面搞好关系、不讲原则立场等,必须加以改观。

第二,认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每个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都有它的复杂性、长期性。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困难、克服问题的过程。

第三,学会建设性地工作。企业成规模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各部门和个人都有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责任义务。权力和责任必须清晰。学会办事之前与人融洽地沟通,这样办事效率会大增。

第四,认清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创建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培训事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员工要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与企业精神保持一致,这比做某些具体工作更重要。

第五,加强领导班子和部门的作风建设,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企业需要亲合力,需要一种和谐的气氛。领导者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要有“容人之识,纳人之量”。这里要强调三点:一是要相互欣赏,多看优点,冲淡缺点;二是要勇挑重担;三是要沟通。

第六,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的员工要学会提升自身的实力,认准的事,确定的工作目标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要学会集中精力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明智地放弃,不能舍本逐末。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化建设。一个现代企业有它的先进性、复杂性。仅依靠在国营企业中积累的经验是不够的,它不能把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潜质完全发挥出来。相反,它的弊端将使企业呆板、效率低下。所以,现代企业在制度管理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管理要制度化

现代企业必须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其建立的前提是,假设每个人都有违反规定的可能,每个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良好的运行状态。完善的制度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基础平台。企业的制度一定要行之有效,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不能

流于形式。企业的一切围绕制度运行,杜绝企业管理“能人”化。

二、实行表格化管理

管理表格化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流程。当工作流程明确清晰后,才能在流程中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表格化工作流程管理也是在以前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某小区一户塑钢窗漏水维修要经过以下环节:住户→物业部门→公司行政部门→技术部门→工程部→施工单位→施工维修人员。经历这么长的过程后,事情还是没有处理好,各个部门都不能有效衔接甚至出现推诿现象。但实行表格化管理以后,各部门每个参与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以及自己与其它部门相关责任人的任务,路径清晰,程序简化,效率提高。一方面,任务完整地体现在表格上,系统化、有编号,哪里出现问题一目了然,责任也十分清晰,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完整的历史档案。表格化管理也易于体现岗位职责,每个岗位都行使有限权力,负有岗位上的责任。表格化管理体现了分权的合理化,它应是制度的一部分。

三、学会在规范制度中工作

制度应有规范可循,才能解决好管理中对事不对人的问题。制度是法人体系的表现。因此管理必须制度化。要把建章立制和无条件遵守制度作为员工的工作信条。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而岗位职责来自于制度。企业的一切都必须在流程中运转。在工作流程中,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固岗定人、固需设岗、用制度规范人,就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离去影响工作的运转。

四、形成合理的干部选拔制度

决策过程完成后,干部是执行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合理的干部选拔、聘任制度对企业发展是很重要的。合理的干部选拔制度可以避免许多纠葛和矛盾。企业有它自己的特性,不能过分看重教育背景、资格经历,既要目光向外,更要目光向内,选拔能和企业一起成长的人。这样的干部才能更熟悉大家共同的事业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和自我价值。

合理的干部业绩考核使企业能在工作中发现人才,在压担子中挖掘人才的潜质,在换岗中培养与锻炼全面型人才。

篇11: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

2010年

洪淑珍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事业和经济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地

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在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方面上尝试制定新的管理控制方法,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强化关键控制点及重点环节的监督,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已成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

关键字: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由于90年代国有经济处于调整时期,我国有中小作业也在此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大多

数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业务单一,经营灵活,效率较高的优点,相对大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不断在市场经济中出生和成长起来,具有很强的生存意识,大多数采用了集中一点,寻找空白,特色经营,关健环节突破等经营策略,具备较好的经营弹性,然而或许正是这些优势造就了它们的诸多劣势:多数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有的企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有法不学,有法不依等;有的企业财务不透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处理随意性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的企业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帐外帐,乱挤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有相当一部份中小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企业将会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风险、营运

风险、、管制风险、技术风险待等生存风险,而实施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包括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管理。但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种机制,主要表现如下:

1.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业务流程也不够合理。

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它的合理有效是能否实现控制目标的关 1

键。很多企业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岗位设置存在不相职务不相分离的不合理人员的控制。

2.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一把手”的内控意识淡薄。

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企业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企业领导者的内部控制的意识和行为是关健。许多单位的“一把手”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当成付款员,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例如:江浙、广东地区等某些公司破产,都与领导者不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关。

3.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失控。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传统的集权式导致很多公司企业法人以言代法,仅仅把内部会计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按章执行。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帐目混乱,造成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账账、账实之间长期不核对,不清理。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混乱、家底不清,会计基础数字失真。还有的企业内部根本没有审计监督机构,设置内外的“账外账”套取企业资金。

三、改善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建议。

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有效地控制风险,而有效控制主要风险的方法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

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为了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问题,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机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二十九条规定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企业要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梳理并按业务类型归类,使各项经济业务都有相应的业务流程来控制,然后把每项业务流程分解成数个或几十个可控制的步骤,每一步骤都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使责任落实到责任人或责

任部门。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离的不相容职务: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和执行该项业务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决定或审批采购物资的人员与执行采购物资的人员要由不同职务的人员处理;货币资金的收付及保管应由被授权批准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接触现金。

2.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人员和审核这些经济业务的人员要分离。如经济业务的经办人不能兼任审核人员。

3.执行某项经济业务和记录该项业务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业务经办人不能同时兼任会计记账工作;会计记账人员不能同时兼任审核人员。

4.保管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人员、职务要分离,如出纳员不能兼任会计记账员。

5.保管财产物资和核对实存数与账存数的人员、职务要分离。现金盘点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实,银行对账单要由非出纳人员进行核对确认。

6.记录明细账和记录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登记总账的职务要分离。出纳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7.出纳人员应与货币资金审批人员相分离,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

8.货币资金的收付和控制货币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不得由一个人兼管。

(二)、授权审批控制

授权审批是指企业的每个部门或每个岗位的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条规定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授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权限要清晰。授权人和被授权人双方都必须清楚授权的内容和范围,被授权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力限制。授权必须明确授权的内容是什么、授权的范围多大、谁来授权、授权给谁。二是授权大小应与授权人的级别相适应,高层管理人员可以进行重大的、非同寻常的经营业务和交易事项方面的授权,而一般管理人员,只能进行较小的经营和交易方面的授权。三是权责要对应,“权”、”与“责”要相联系,机构或个人被授予了权力,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定相应岗位责任制,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四是执行要严格,各分(子)公司和各级人员要按所授的权限办事,不得随意超越权限,定期对经济业务的行权进行审查,对违反授权制度超越权限的要给予相应惩罚。五是要建立反馈控制机制。被授权人要定期给授权人汇报执行情况,仅有授权而不实施反馈控制会影响授权控制系统的有效

性,可能出现下属滥用权限的情况。六是记录要完整。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授权和批准形式,均应有文件记录,用书面授权为主。

(三)、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指企业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如公司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等,明确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严密的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包括:

1.财务报告: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管理体系,包括会计报表、成本报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对账单、经营信息快报等,并制定财务报告编制奖惩管理机制,确保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方法编制及报送财务报告,对外的报表必须有单位负责人、总会计师以会计主管人签名并盖章,并加盖公章。

2.会计政策:公司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在公司中统一颁布实施,严格要求会计人员统一使用会计科目,防止企业调控经营业绩,确保会计政策统一和企业经营业绩真实。

3.会计核算:公司应当建立账务处理体系,正确使用会计凭证控制、会计账簿控制、会计复核控制等手段,有效控制会计记账程序。在国家统一的科目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置明细科目、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确保口径统一,核算办法统一,以提高会计报表合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凭证设计、记录、传递、审核、归档等一系列凭证管理制度,确保正确记载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

4.人事管理:财务人员包括仓库人员和车间统计人员,他们都是内部控制信息管理人员(使用ERP的用户相关性更紧密),为确保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按照内部控制原则要求,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应该执行垂直管理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向心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财务人员的进出、培训、激励、轮岗等工作。

5.会计档案:会计档案主要包括财务报告、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对账资料、各种备查台帐等,必须建立会计档案信息审核机制,特别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相关数据的审核,确保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

总之,建立与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创建现代企业的根基,是有效控制财务各类风险的防火墙,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因此,应该根据企业不同发展

阶段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控制功能,只有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设计适当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中小企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家庭困难证明范文下一篇:房屋建筑学与建筑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