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2024-07-14

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精选9篇)

篇1: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项目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规定

1、目的

为加强小区生活垃圾管理,着力构建“和谐幸福绿色小区”。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进行,促进绿色节约型小区建设,最大限度的将生活垃圾纳入资源循环利用,实现末端垃圾总量递减。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开展项目。

3、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3.1、小区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3.2、可回收物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合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小区在公共场所同一位置设置分类回收箱,任何人须将可回收物放入对应的垃圾箱。

3.3、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放入专用垃圾桶。3.

4、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实验室垃圾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请按照要求投放对应垃圾箱。

3.5、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废旧织物、砖瓦陶瓷、纸尿片、烟头等。渣土等建筑垃圾承建单位必须妥善处理。3.

6、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随意投放、焚烧垃圾。

4、方法和过程控制

4.1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服务中心按照小区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和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标准,配置小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4.2小区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4.3清洁服务供方按照相关的环境卫生作业流程和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园区分类后的垃圾进行收集及清运。

4.4清洁服务供方在清扫、收运小区生活垃圾后,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需及时清洁和复位,清理作业场地,保存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周边环境干净整洁。4.5施工固体废弃物、有害危险废物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收集、运输,严禁

混入小区生活垃圾,防止环境污染。

4.6小区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在指定的位置进行处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任意处置生活垃圾。

4.7坚持巡查监督,四分类生活垃圾数量、流向要有记录。4.8加强对二次分拣的监督管理,提升分类率。

4.9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全过程的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改善小区环境卫生,为住户营造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

篇2: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垃圾分类管理介绍

中新天津生态城借鉴天津市多年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实施“源头减量—智能分类—资源再生”的垃圾智能管理新模式,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总目标,以生活垃圾分类为重点,以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为突破口,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处置设施为手段,以天津市、滨海新区和生态城各级政府政策支持及相关监管、奖惩考核体系为保障,优化部门监管鼓励为保障的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全城覆盖率为100%。

篇3: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推行办法的探讨

1 垃圾分类试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垃圾的正确投放率较低

据调查, 一个明星试点小区居民垃圾的正确投放率仅为79%, 这个数据还是在各部门强力监督和大力宣传的努力下, 才取得的结果。对于那些只发放分类垃圾袋, 而没有进行大量宣传、没有垃圾督导员和志愿者参与的小区, 垃圾分类更是无从谈起。在访问中, 有的居民表示刚开始为了保护环境自觉的进行垃圾分类, 但时间长了, 发现整个小区没有垃圾分类的氛围, 分类投放的垃圾桶经常找不到。因此, 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 寻求解决策略。

1.2 分类的行为难以持续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 在市南区已经建成的试点小区中, 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还未养成, 分类试点存在无法持续运行的潜在危险。在一些试点小区, 指导员们每天很大一部分工作, 就是将居民们未分好的垃圾重新二次分拣。社区保洁员和分类指导员的二次分拣约占75.6%, 真正正确实践垃圾分类的居民数量较少。由于市民还不能全部做到垃圾分类准确投放, 所以目前青岛市楼山河垃圾转运站仍需要进行垃圾二次分类。

2 有效推行垃圾分类的措施

2.1 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2.1.1 编制指导手册

青岛市南区免费赠送的垃圾袋上虽然写着厨余垃圾及其它垃圾包括哪些内容, 但分类不够详细, 多数居民仍对生活垃圾如何分类没有清晰的概念,

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 在日本横滨市将生活垃圾分为纸张、纸箱、塑料、金属包装、玻璃以及无回收价值的废弃物等10类, 垃圾分类手册多达27页, 共列518项条款, 通过这样的严格分类指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对于可以回收使用的垃圾, 他们会叠放整齐, 以便回收人员收集整理;对于可能发生危险的垃圾, 他们会做一些预处理。

2.1.2 培养中小学生资源意识

由于中小学生特别容易接受学校教育, 通过教育的引导,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青岛市可将垃圾分类的知识写进课本, 在中小学开设资源再利用相关课程, 进行环境教育, 在中小学内开展垃圾分类教育讲座、针对保护环境专题的征文以及环保知识竞赛等, 把中小学生培养成资源分类高手, 充当家庭资源分类的小使者, 带动他们的家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2.1.3 开展多种宣传活动

目前, 青岛市进行的宣传教育主要体现在宏观方面, 对具体某一种垃圾属于分类垃圾哪一类这样的细化教育不足。因此, 加大对电视宣传公益片的投入, 以电视为媒介将垃圾细分方法及操作步骤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报纸、宣传折页、现场说明会等方式进行宣讲等;社区管理人员和垃圾分类指导员将现场指导、入户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 提高居民分类识别及实践能力, 保障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

2.2 完善垃圾分类规章制度

2.2.1 详细的法律法规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基本靠居民的自觉行为及政府宣传的推动, 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垃圾分类及废物再利用等的立法, 要针对垃圾分类制定专门的专项法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 立法规定要细致明确, 具有可执行性。同时, 立法须考虑到垃圾的不同属性和不同的回收利用方式, 对它们进行区别对待。青岛市政府也应同步出台相应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垃圾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规范各方行为, 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进行。

2.2.2 定时投放制度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垃圾投放只是投放地点固定, 而投放时间随意, 大部分小区的垃圾桶周围都是一个污染区, 垃圾过多垃圾桶容纳不下, 大型垃圾乱堆乱放等。

我国也应校仿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实行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根据垃圾的性质将回收垃圾的时间进行分类, 每年固定时间, 社区管理机构将“垃圾清运时间表”分发给居民。在居民投放垃圾时, 垃圾分类指导员可在现场进行引导、监管。清运工按照不同性质的垃圾投放时间到小区收集, 过时拒收;居民需自行对垃圾先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垃圾分装进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避免混装, 否则清运工有权拒绝运送;如果不使用专用垃圾袋投放, 清运工可拒收。通过这种强制性措施的实施, 促使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2.2.3 惩罚和奖励制度

我国无论是全国性法规, 还是地方性法规,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但没有制定有关违反垃圾分类行为的惩罚标准, 居民垃圾分类不受约束, 对不遵守垃圾分类的个人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垃圾分类的先进个人及集体也没有奖励措施, 影响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严重制约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导致垃圾分类工作失败。

按照台北地区的经验做法, 居民投放垃圾时会有专人抽样检查居民的垃圾袋, 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定分类, 会被罚款。偷扔垃圾重罚, 举报者可以获得两成罚款作为奖金。这些切实可行的惩罚机制, 让市民明确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义务和标准。

2.2.4 按量收费制度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采用的是定额按户征收方式, 由于居民排放垃圾量与其支付的处理费用无关, 居民也就缺少对垃圾预处理的需求。激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 征收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费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实行垃圾随袋收费, 这些垃圾袋都有特定的容积, 垃圾袋的价格中就包含了该容积的生活垃圾处理费, 体现“多扔垃圾多付费, 少扔垃圾少付费”的原则。为了鼓励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及厨余垃圾免费投放, 一般垃圾须花钱买专用袋投放, 垃圾处理费的按量收取在市民购买垃圾袋的瞬间就完成了。市民有了对垃圾分类收集、减少付费垃圾的动力, 逐步达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标。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区虽然已经配上分类垃圾桶, 但是居民反映垃圾桶设计不够人性化, 垃圾桶需要手工打开才能投放, 这种做法不卫生, 导致很多居民随地乱扔垃圾。街道上的分类垃圾桶只清楚地看到“可回收”、“不可回收”之分, 小区的垃圾桶只标注“生活垃圾”、“其它垃圾”, 再无明显的详细的投放说明, 普通居民不明确如何正确投放, 难以实现垃圾分类全民化目标。政府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设施的投入, 全面更新垃圾箱的设置, 按不同性质垃圾进行分类设置醒目标识, 有助于一些环保意识较强的市民自行分类处理。

3 结语

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手段。要做好垃圾分类需要从居民的环保意识、管理方式、政府投入、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入手, 政府、企业、民众多方努力, 让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 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规矩。

参考文献

[1]卢英方, 孙向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对策探讨[J].环境卫生工程, 2002, 10 (3) :15-32.

[2]黄安年.美国的垃圾分类与垃圾场处理[J].出版参考, 2006 (14) .

[3]杨育民.浅析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及综合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6) :203-206.

[4]金熙德.极致的日本垃圾分类[J].世界知识, 2008 (11) :12.

篇4: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一、日常检查考评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发展

2011年4月,市市政市容委印发了《北京市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试行)》(京政容发〔2011〕21号),正式开始对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评。2012年8月,市市政市容委进行了修订,形成《北京市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京政容函〔2012〕597号)。2015年3月,市市政市容委再次进行了修订,形成目前执行的《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城镇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检查考评办法的通知》(京政容函〔2015〕119号)。

垃圾分类日常管理检查考评的对象为各区县及地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检查考评内容包括垃圾分类处理作业体系和管理体系。作业体系指各区县及地区垃圾分类达标单位(包括居住小区、社会单位)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运行情况;管理体系指各区县及地区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中管理措施的建立和运行情况。检查考评工作采取“日检查、月考核、季评价”的形式。

日常检查考评对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日常检查发现、梳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巩固提升垃圾分类成果,促进运行水平逐步提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有效量化全市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水平,考评结果引起市区街各级领导的重视,推动各区县(地区)在工作组织、资金投入、政策管理、作业体系等方面不断提高力度,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通过指标和权重的设定,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起到引导、指导、服务的作用,促进北京市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二、垃圾分类日常指导服务工作增强基层意识

市渣土处倡导并开展的垃圾分类指导服务工作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引导活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同时增进与街道(乡镇)、居委会、小区物业等基层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协作。二是通过进行各层级的培训指导,提高垃圾分类管理、作业等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三是通过活动建立与基层群众交流的平台,了解和掌握可以推广的经验做法,以及日常管理运行体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一手资料。四是通过培育垃圾分类绿色宣讲员、绿袖标指导员等骨干,建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巩固垃圾分类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工作效率

由上述可知,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社会化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更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那么如何引导市民最大限度地参与垃圾分类呢?宣传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对于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宣传形式,新兴的互联网具有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快的传播速度、更丰富的传播内容和更强的互动性。在这种背景下,综合考虑网络宣传的重要作用和实际工作需要,为服务公众,市渣土处建立了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网;为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信息系统。

(一)生活垃圾分类网实时展现全市垃圾分类工作

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网设有“资讯平台、分类宣传、信息公开、小区查询、他山之石、检查通报”等栏目。栏目设置充分体现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全面展示全市垃圾分类各方面工作。紧贴市民需求,彰显服务本质。

市渣土处将垃圾分类每天检查情况形成日报并在检查通报栏目向社会公示,反馈问题,督促整改。截至目前,网站已刊登检查日报800多期,公示问题40000余次。市民还可通过分类小区查询功能了解分类小区的数量、状况、地址和管理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加强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知情权。

网站自2011年11月建成运行以来,内容不断充实,功能日益完善,点击率不断攀升,成为通过互联网实时展现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窗口,普及了垃圾分类实用方法及法律法规,建立了与市民沟通互动的纽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垃圾分类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范围逐步扩大,内容越来越庞杂,急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为此市渣土处建设了北京市垃圾分类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定位为全市垃圾分类信息化网络工作平台,是供市、区(县)、街(乡镇)各级管理部门新增、收录、查询、报送、管理垃圾分类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同时拥有任务管理、信息报送及数据统计等功能,方便使用单位进行内部管理操作。系统自2011年启用至今,收录了2010年至2014年全市3000多个分类小区的基础台账信息及年度达标考核成绩,为全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建立了一本电子台账,为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三)垃圾分类信息化建设展望

1.近期展望:建立垃圾分类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网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中前进。市渣土处申报的网站完善项目已于近日获批。项目内容主要是建立垃圾分类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将网站现有静态表格类的分类小区查询展现形式升级为动态、立体、综合的地图查询展示形式,即在北京市标准地图上展示全市2400个分类小区的具体位置,市民可通过多个属性进行查询,并可查看分类小区的实景图片、管理单位、垃圾去向、日常运行情况等内容。通过全新的展现形式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开内容。

2.中期展望: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监督检查系统

中期我们计划构建垃圾分类日常运行监督检查系统。检查系统将在GIS系统基础上,通过开发手持终端和配套软件,实现基础台账及标准查询、任务派发与接收、定位和导航、检查报告制作、远程指挥调度等功能。运用该系统将大大简化工作步骤,提升检查工作效率,缩短问题反馈与解决时间。

3.远期展望:打造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GIS平台

远期我们将打造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GIS平台。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整合各业务系统资源,建立集中管理模式,展示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各环节的重要内容,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及监管。同时,垃圾分类作为贯穿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一条主线,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必将有效地支撑并强化北京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

(责任编辑:赵静)

篇5: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一、垃圾分类

1、生活垃圾:剩饭剩菜、菜根菜叶、废弃__脂等。

2、不可回收垃圾:瓜皮果壳和其它清扫垃圾等。

3、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等。

4、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废墨盒、过期药品、废旧电器等。

二、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及要求

1、后勤生活区产生的各类垃圾应按要求分类集中存放,严禁混放,生活垃圾要装入垃圾袋内封好,含有汤水的食堂垃圾要控净汤水后方可送入垃圾存放点。

2、严格履行分类生活垃圾制度,不得随意丢弃或乱扔乱放,除生活垃圾外,其它垃圾严谨倒入生活垃圾专用桶。

3、工程类建筑垃圾实行谁施工谁负责清运,禁止倒入生活垃圾回收点。

篇6:垃圾分类管理成效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生活垃圾“控增量、促减量、提质量”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分类率,提升分类质量”为重点,着力提升垃圾分类实效,在全社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垃圾分类活动工作目标

今年本街道要按照本地分类办发布的标准和要求实现以下目标:实施强制分类覆盖;扩大可回收物回收覆盖范围,推进可回收物收集网络体系建设,设立1个回收点,完成回收点建设;完善本街道强制分类制度。

三、垃圾分类活动工作任务

(一)健全完善管理体系。规范硬件设施配备,统一设置垃圾分类设施,按规定在办公室、办公楼层、办公楼或集中办公区域规范配备垃圾桶,建立投放点,设立集中回收点,积极推进可回收物收集网络体系建设。

(二)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按照国家、省、市及本地分类办的部署,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各种平台和载体,采取编印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开办宣传栏、举办培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意义和分类要求,普及分类知识,培养生活习惯,强化自觉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三)着力提升分类质量。采取示范带动、党建推动、奖励促动、督查行动等措施,加强本单位“督导员、培训员、志愿者”三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三员”队伍引导、监督、检查的积极作用,指导机关干部的投放行为,着力解决该分不分、分而不准、分后再混问题,努力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切实提升本街道生活垃圾分类质量。

四、垃圾分类活动职责分工

党政综合办公室:牵头负责本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社会事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督促检查本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指导可回收物回收点建设。

五、垃圾分类活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组织体系,确定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联络人,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牵头协调推进本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全力推动本街道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三)加强工作落实。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严格落实,逐月推进。

篇7: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就诊环境。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本中心主体责任,强化退役军人事务局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机关作用,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三、强制分类要求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1、有害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等。

(2)投放暂存。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

2.易腐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

(2)投放暂存。餐厨垃圾由物业部门专人清理,避免混入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

3.可回收物。

(1)主要品种。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2)投放暂存。根据可回收物的产生数量,设置容器或临时存储空间,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

四、强化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加强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

篇8:刍议校园垃圾分类与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应在不断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 结合垃圾分类教育学生, 提升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故本文将针对高校在实施PPP模式下的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提出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举措。

1 PPP模式下校园垃圾分类运行方式

学校联合广东拜登投资有限公司、学校后勤集团、学生工作处等多个部门采取行动, 职责明确, 各司其职。广东拜登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是结合高校垃圾种类及特点, 研发智能系统。 智能系统是由智能密封式垃圾点、后台大数据处理系统和积分兑换系统组成;学校后勤集团主要是结合智能系统的需求, 对垃圾及时分类处理;学生工作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智能系统, 确保垃圾正确投放。

智能系统与学生一卡通相结合, 可以实时身份核对和实时称重, 垃圾投放者的身份核对和实时称重可在1 至2 秒钟完成。 学生只要按照分类要求分好垃圾并装袋, 放到垃圾箱顶, 刷学生一卡通, 密闭的垃圾箱盖会打开, 将垃圾投入相应的箱体。投放垃圾后, 用户投放垃圾的类别和重量也会及时传送至后台数据处理系统。 垃圾投放后, 后勤保洁人员每天对分类的垃圾进行核对, 分类正确的可以获得与投放垃圾重量相对应的积分, 分类不正确的则通过短信等方式进行提示, 通过提醒, 提高垃圾正确的投放率。 垃圾投放正确获得的积分可以到指定地点兑换奖励。 针对投放者心理设计的积分兑换系统, 不仅提高了正确投放率, 也提升学生投放的信心度, 最终使得学生养成正确投放的良好习惯,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垃圾分类的正确运转。

2 从校园垃圾分类视角审视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垃圾分类回收在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 3R) 三种方式中属于再使用和再循环的范畴,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从校园垃圾分类视角, 客观审视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构建绿色校园, 将资源循环利用思想融入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2.1 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行动意识

曾经有学者提出, 高校师生们环保意识较高, 定点安放的垃圾桶让大家养成了不随意丢弃垃圾的好习惯, 但是多数高校在生活垃圾产生最大源头的宿舍区、饭堂, 垃圾“ 一桶装”情况异常严重。[3]这种“ 一桶装”的现象在我校也是存在的。 学生公寓在PPP模式垃圾分类之前, 垃圾的处理方式是每个楼层设置大垃圾桶, 学生直接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即可。在启用垃圾分类办法后, 大垃圾桶全部撤掉, 要求学生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 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大垃圾桶简单的投放方式, 不愿意到指定地点投放, 甚至出现直接将垃圾放在宿舍门口, 等待清洁人员来处理。

2.2 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全面

针对学生生活垃圾, 垃圾种类分为金属类、玻璃类、塑料类、废纸类、其它生活垃圾。在垃圾分类实施后, 虽然有同学将垃圾装入不同的垃圾袋中, 但是并没有分类的迹象。据智能系统的统计, 垃圾分类错误的现象经常发生。 另外, 对于垃圾分类的意义, 大部分同学仅知道“ 变废为宝”, 对于垃圾分类的其他意义了解并不多。垃圾分类标准、方法, 很多同学都较模糊。

2.3 学生对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参与性不高

垃圾分类工作的初期, 学生社团主要通过宣传纸, 手册等方式宣传垃圾分类方法、标准相关内容, 同时在垃圾回收点附近设立摊位, 为同学们解答疑惑。 但是从宣传的效果发现, 主动走向摊位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同学较少, 即使有同学拿到宣传纸后, 直接丢垃圾桶的现象也是有的。 从这些情况发现, 学生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主动参与性不高。

3 促进校园垃圾分类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在高校实施垃圾分类, 教授学生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还可以通过学生影响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也会影响周边的社会人员, 随着时间推移, 垃圾分类, 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会传播到整个民族, 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 因此高校实施垃圾分类很重要。 高校垃圾分类的顺利进行, 离不开投放者对系统的正确使用, 为了提高投放的正确率, 学生工作处在学生管理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3.1 办学理念与垃圾分类相结合,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广轻工的办学理念是“ 高素质为本, 高技能为重, 高就业导向, 创新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学校的根本出发点, 始终与时俱进, 锐意改革, 敢于创新, 寻求学校发展的机遇,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垃圾分类融入办学理念, 不断追求卓越,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曾经有学者提出“ 思想决定行为, 理论指导实践, 先进科学的理论决定理性成熟的行为”。[4]环境问题的改善, 不是仅靠一个国家努力治理就能解决的, 根源还是需要人类在意识上重视环境保护[5]。因此垃圾分类的成败, 关键是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意识层面提高, 对垃圾分类的实际行动具有指引作用。广轻工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方面主要从垃圾分类知识和文化熏陶两个方面抓起。 在文化熏陶方面, 依靠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优化实现意识熏陶, 使垃圾分类思想潜移默化进入学生意识。在垃圾分类知识方面, 主要利用校园宣传栏、展板、BBS等多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重要性以及垃圾分类方法, 同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以及社团开展知识竞猜等学习渠道加强学生在知识方面的认知。

3.2 垃圾分类思想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重视高校学生培养教育工作, 使之健康成长, 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战略性任务。以高校为依托和阵地, 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至于各项工作的首位, 贯穿整个日常工作的始终,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通过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 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外化为自觉行为。 校园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不能仅依靠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或者是惩罚性规定, 如果仅是依靠严格的管理而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 这样的管理是脆弱的, 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 德育放在优先位置,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将垃圾分类思想上升到一种品格, 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垃圾分类队伍是最重要的。学校在学生主动性方面主要是将勤工助学与垃圾分类引导工作结合。 勤工助学的同学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 利用课余时间, 加入到垃圾分类引导工作中, 这样, 在增加了勤工助学岗位基础上, 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同时由于岗位的增加, 提高学生在垃圾分类引导工作中的成就感, 使得学生思想上重视垃圾分类, 勤工助学的同学会传染给身边的舍友、同学, 慢慢的在学生间相互感染, 最终不仅提高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 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的自觉性。

3.3 通过垃圾分类, 推进民主化进程, 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

学校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培养对象的主体, 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我管理, 使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针对垃圾分类, 在学生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的基础上, 推进学生民主化进程, 启发学生自行约束, 实现自我管理。 通过不同的形式, 学生参与到垃圾分类管理和监督工作中, 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垃圾分类, 学生组织成立自律委员会、维权委员会,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参与管理。 PPP模式下的智能系统投入使用后, 学生宿舍区的垃圾桶全部撤离, 学生自产的垃圾必须自己分类并投入指定地点。 刚进入使用阶段, 学生对智能系统的使用不习惯, 以前每个楼层都放置垃圾桶, 简单、便捷的投放方式出门可以实现, 现在全部撤离, 需要投放到宿舍楼外的指定地点。有学生会有偷懒现象, 尤其是楼层高的同学, 会把垃圾装袋后放在宿舍门口, 等待后勤保洁人员的帮忙, 但是这样等来的是学生自律委员会的同学, 通过学生社团的加入, 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律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 另外一方面是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3.4垃圾分类融入校风建设工作

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是师生道德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6]垃圾分类与学生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 将垃圾分类融入校风建设中, 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借鉴。优良校风是长期积淀的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传统校风是需要学生一代代的传承。将垃圾分类作为优良校风的一个方面, 通过高年级的学生向新生传递, 使得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传承下去, 不仅提高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有力帮助。

4 结束语

将垃圾分类融入学生管理工作, 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 在高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通过成功的经验发挥高校的模范带头作用, 逐步提高国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终使人类生存的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栏芳.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现状及其关键问题[J].生态环境, 2012. (2) .

[2]王雯姝, 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2) .

[3]冼灿标, 齐水冰, 李连和, 李可, 邵琴, 李惠萌.广东高校节能减排对策研究[J].节能, 2013 (10) .

[4]程立军, 赵海燕.创新高校校风建设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 2013 (2) .

篇9: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关系研究

一、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的概念

(一)垃圾分类的概念

《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65-2004)把垃圾分类收集定义为“将垃圾中的各类物质按一定要求分类投弃和收集的行为。”我国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修订送审稿)把垃圾分类定义为“按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回收利用价值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若干种类。”

正确理解垃圾分类的概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垃圾分类是垃圾产生之后的归类、收集、投递行为,不包括垃圾分类之后的分类处理过程,否则垃圾分类与垃圾分类处理就没有界限了。垃圾分类处理是另一个概念,包括重复利用、再生利用、能量利用(焚烧处理)、安全填埋等方面,这里的每个方面又都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庞大的处理技术体系。

2.垃圾分类的主体是城市公民。垃圾分类是公民在家庭私环境下自觉的、重复的、持续性的微行为。政府和机械设备无法替代主体。政府是推动者,机械设备是辅助手段。垃圾分类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3.垃圾分类是因地制宜的分类行为。垃圾分类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可以搞多种分法,关键是要有利于后续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4.垃圾分类不等同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本身并不直接减量(有些人把可回收物部分视作是垃圾分类的减量成效),而是为垃圾减量创造一定的条件。垃圾减量的途径只有两种,一是预防产生。二是分类处理。

(二)垃圾焚烧的概念

目前,《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标准没有明确垃圾焚烧的概念。垃圾处理行业所指的垃圾焚烧是一种废物处理的方法,通过焚烧废物中的有机物质,使垃圾变成稳定的、无害的灰渣类物质。焚烧与其他高温垃圾处理系统,皆被称为“热处理”。

1.垃圾焚烧是一种古老的垃圾处理方式,并非当前应对“垃圾围城”而出现的新事物。早在1876年,世界上就建成了第一个城市垃圾焚烧炉,位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市。德国第一个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建于1892年的汉堡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化的垃圾焚烧技术非常先进。

2.垃圾焚烧是一种可以同时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处理技术。通过焚烧处理,一般生活垃圾的体积和重量可分别缩减90%和80%。垃圾焚烧是一种能源回收技术,可以发电,也可以提供热能。焚烧时的高温可以消灭各种病原体。

3.垃圾焚烧与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垃圾填埋是多元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和对立关系。垃圾焚烧不是作为一个孤立事物而存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侧重于管理,是垃圾管理的前端环节;垃圾焚烧侧重于技术,是垃圾管理的后端环节。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都是垃圾处置的必要方面。

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广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主要有机械炉排式、回转式、流化床、热解气化等4种。焚化垃圾时会将垃圾转化为灰烬、废气和热力。灰烬大多由废物中的无机物质组成,通常以固体和废气中的微粒等形式呈现。废气在排放到大气之前,需要去除其中的污染气体和微粒。其余残余物则用于堆填或资源化利用。

二、垃圾分类对垃圾焚烧的重要性分析

(一)垃圾分类有利于提高垃圾热值

生活垃圾的低位热值决定了生活垃圾是否适宜焚烧。垃圾焚烧设计热值的确定,关系到整个焚烧厂寿命期间的运行效率与成本。若设计点定得过低,当垃圾热值较高时,为满足焚烧炉的热负荷要求,垃圾处理量将下降;若设计点定得过高,导致炉膛容积热负荷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将会造成运行困难,运行成本提高。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焚烧适用于进炉垃圾平均热值高于5000kJ/kg。一般认为,低位发热量小于3300kJ/kg的垃圾不易采用焚烧处理,介于3300~5000kJ/kg的垃圾可以采用焚烧处理,大于5000kJ/kg的垃圾适宜焚烧处理。为了确保垃圾的彻底燃烧和控制二噁英的产生,《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的焚烧温度要大于850℃,停留时间要大于2S。根据热量衡算,垃圾进炉低位发热量应达到6280kJ/kg,考虑到整个焚烧工艺系统的经济性,业内人士提出7000kJ/kg经济热值的观点。

我国生活垃圾含水量大、热值低,加强垃圾分类,分离生物质垃圾,对于降低剩余垃圾的水分、提高其低位热值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杭州为例,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之前,生活垃圾的含水率约为55%,平均低位热值约为5020kJ/kg(1200kcal/kg)。在推行垃圾分类3年之后,剩余垃圾的含水量比分类前下降了20%以上,热值提高近1倍,垃圾焚烧效率和发电量显著提升。

李爱民等研究表明:剩余垃圾的水分含量会随着生物质垃圾分类率的提高而降低,当生物质垃圾分类率为20%时,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由4419kJ/kg升高到5465kJ/kg,当生物质垃圾分类率为28.6%时,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达到6002kJ/kg。如果生物质垃圾分类率达到39%,剩余垃圾的低位热值将达到7000kJ/kg,这一热值可以很经济地实现自行焚烧。可以看出,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热值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应当坚定不移地推行垃圾分类,市民更应当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仔细分离出生物质垃圾(厨余垃圾),提高垃圾热值。

(二)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焚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发电效益

nlc202309051531

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热能资源回收过程中,既要努力提高焚烧厂的发电效益,又要保证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垃圾所含的盐分、塑料成分较高,与其他燃料相比,焚烧所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氯化氢等腐蚀性气体和灰分,是严重腐蚀余热锅炉系统中各换热部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焚烧发电效益的主要因素。

余热锅炉过热蒸汽参数是影响焚烧发电效益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较多应用的生活垃圾焚烧厂主蒸汽参数有两种,一种是中温中压蒸汽参数,温度400℃,压力4.0MPa;另一种为中温次高压参数,温度450℃,压力6.5MPa。这两种技术均已成熟,在国内进行制造和设计不存在问题,这两种参数的主要区别在于过热器的材质。中温次高压的发电效益高于中温中压,但制造成本大大高于中温中压,增加了锅炉设备的投资。

过热器的工作烟温较高,管内工质为蒸汽,它是最容易发生高温腐蚀的部件。而且过热器的腐蚀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致腐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腐蚀前沿进行化学反应。主蒸汽参数的提高,必将带来锅炉烟气侧受热面温度增加,从而使锅炉受热面受到来自HCl和SOX等腐蚀性化学成分的威胁,其结果是加速过热器的腐蚀,带来管道的安全问题。2010年李坑垃圾厂发生的管道爆炸事故,就是因为长期进行垃圾混烧,没有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特别是废塑料。塑料燃烧后产生的HCl,腐蚀损坏管道,导致事故发生。

垃圾中的塑料和厨余垃圾中的盐分是烟气中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想要更好地维护垃圾焚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焚烧发电效益,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定不移推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中的氯、硫源。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焚烧安全性和资源化利用效率的最好的预处理措施。

(三)垃圾分类有利于烟气污染控制,减少二噁英产生

垃圾焚烧厂周边居民反对垃圾焚烧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担忧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等污染物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虽然现代化的烟气污染控制技术完全可以防控二噁英、重金属等污染物,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烟气污染控制的复杂性。

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生成机理相当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垃圾中本身含有微量的二噁英,由于二噁英具有热稳定性,尽管大部分在高温燃烧时得以分解,但仍会有一部分在燃烧以后排放出来。

2.含氯前体物在燃烧中生成二噁英,前体物包括聚氯乙烯、氯代苯、五氯苯酚等,在燃烧中前体物分子通过重排、自由基缩合、脱氯或其他分子反应等过程生成二噁英,这部分二噁英在高温燃烧条件下大部分也会被分解。

3.当燃烧不充分时,烟气中产生过多的未燃烬物质,在300-500℃的温度条件下遇到适量的触媒物质(主要为重金属,特别是铜等),那么在高温燃烧中已经分解的二噁英将重新生成。

针对以上二噁英的生成条件,加强垃圾分类,较大程度上能控制二噁英的排放:垃圾分类提高了垃圾热值,使垃圾焚烧更加充分,有利于二噁英的高温分解;垃圾分类减少了塑料和厨余垃圾等氯源,阻止二噁英前体物的合成;垃圾分类去除了电池、油漆、灯管等有害垃圾,减少了垃圾重金属来源,如铜等触媒物质;垃圾分类去除了玻璃等熔融物质,炉排不会发生粘结飞灰的问题,使垃圾焚烧更加充分,从而控制烟气中的一氧化碳的含量及二噁英的生成量。

三、垃圾焚烧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析

垃圾焚烧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分类处理方式之一。现今被广泛采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填埋、堆肥和焚烧,其中填埋处理作为传统垃圾处理方法占了较大比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垃圾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能源,尤其是认识到能源终将枯竭,土地资源越来越宝贵以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成功运用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逐步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这门新兴产业,并取得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欧洲可谓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的发源地。目前欧洲共有19个国家采用焚烧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共有470多座垃圾焚烧利用设施。

美国和日本也是垃圾焚烧大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为主(约占一半),生活垃圾管理以可再生资源回收为主,在垃圾焚烧厂方面注重运营,而不是建设新的设施。但近几年,美国又重新开始认识到垃圾焚烧建设的必要性。2012年,美国共有85座垃圾焚烧利用设施,其中77座由私有企业运营,8座由公共部门运营。此外,美国有20个新建和扩建项目。

日本是世界上使用焚烧处理生活垃圾比例最高的国家。不但大城市的生活垃圾采用焚烧进行处理,市、町、村的生活垃圾也基本上采用此方法。日本全国现有1200多座垃圾焚烧厂,平均规模从10吨/日到300吨/日不等。另外,日本是世界上推行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垃圾焚烧能力在减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尽管日本垃圾焚烧厂的总数在减少,但是连续式垃圾焚烧厂的数量仍然呈增加趋势,与2000年相比,2009年日本连续式焚烧厂数量增加了20%,总的焚烧处理能力并没有减少。

日本、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也是采用垃圾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两国在循环经济立法中确定了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等级顺序:首先是预防产生,少产生;其次是重复利用;再次是回收利用(包括堆肥);第四是焚烧回收能源;最终是填埋处置。垃圾分类包含于前三个技术等级之中,垃圾焚烧是垃圾分类后的第四个技术等级,垃圾分类与垃圾焚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根据《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11年)》,我国垃圾焚烧厂数量为109座,焚烧处理能力规模达到9万吨/日,焚烧处理能力所占比例达到23%,是2001年焚烧处理能力6520吨/日的13.8倍。这说明焚烧技术在我国垃圾处理中分量越来越重。从地区分布来看,2/3以上垃圾焚烧厂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浙江、江苏位居前三。但我国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热值低、成分复杂,其原料品质没有西方国家的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依靠垃圾焚烧方式。

参考文献:

[1]徐海云.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展与挑战,2012,第3页.

[2]城市建设研究院.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9页.

[3]昝文安.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思考及展望[J].环境卫生工程,2011,4(19):18-20.

[4]阿世孺、张洪波.国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进展概况[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08(6):10-12.

[5]刘波.提高生活垃圾热值的几种途径,2012,第2页.

[6]李爱民、李东风、徐晓霞.城市垃圾预处理改善焚烧特性的探讨[J].环境工程学报,2008(6):830-834.

[7]徐文龙.国内外垃圾焚烧处理与发展状况,2013,第21页、第23页.

[8]国家环保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体育课下一篇:优秀作文:童年的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