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十九大

2024-07-11

学习笔记十九大(共8篇)

篇1:学习笔记十九大

十九大学习笔记

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4个坚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篇2:学习笔记十九大

-----我的十九大学习笔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满怀热情投入到一系列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活动当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自己的思想和觉悟产生新的飞跃,让我受益匪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的谆谆教导,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的努力方向。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这正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以下两点体会:

一、学生管理方面

时刻谨记中职学生是发展中的有感情的人,具有发展的可塑性,学校是其成长的舞台,坚持“以德树人”,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会的监督作用,做好学生出勤、纪律等常规管理及检查考核;创造条件大力开展校风、班风建设,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杜绝激进式管理,“以人为本”,融情入理,重视学生改变的过程,用真心实意去感化;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大力整合学校的各种文化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提供学生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际工作中开展了:“喜迎新时代,共筑中国梦”元旦文艺汇演、“辉煌与梦想”主题演讲、“吟诵红色经典,庆祝十九大召开”经典诵读、“青春中国梦,民歌传校园”民歌大赛,与南庄路社区联合组织“喜迎十九大”主题升旗活动等,高质量完成“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家长微信群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内校外形成教育合力,共促学生的成长;联合教务、实训等部门举办多形式的技能竞赛,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思想成长和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篇3:学习笔记十九大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笔记本价格战瞄准十.一黄金周

1

目前,笔记本市场中20000-25000元之间属于超高端领域,市场规模很小。

该领域的龙头应首推IBM,其市场占有率高达35%。很多商务人士对该领域的IBM笔记本青睐有佳。其中以IBM的ThinkPad T42 23738XC和ThinkPad T43 266844C最具代表性。据了解,虽然这两款品牌今夏降价不多,但其出货量尚可。很多购買者看重的是其品牌信誉和强大的、全面的功能设置。

2

当前笔记本市场以10000-18000元之间的产品数量分布最多,竞争也相当激烈,同时这个价位的机型超过了整体数量的1/3,在该价格区间内,IBM、华硕、惠普、DELL、索尼、宏碁和华硕等厂商的产品数量较多;与国外相比,我国笔记本市场还属于低消费水平,因而出现了很多针对低端用户的笔记本产品。

国产本本与国外本本相比不论从设计理念到功能配置,均逊色几分,对于国产厂商来说,惟一可以解决市场份额的难题,也只有通过价格竞争来完成。但是,国外厂商也并非泛泛之辈,针对国产厂商的“挑衅”行为,国外品牌也纷纷打出降价的旗号,这样一来,众多商家为了争夺一席之地,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就拿惠普目前发布的售价最低的笔记本电脑Pavilion ze2202来说,该款本本是一款基于AMD平台的笔记本电脑,其各项功能之强大自不必说,就市场售价来讲,仅有5750元,而经销商的进货价格也就5699元,同时消费者在购买时还可获赠价格不菲的3M魔布和一个光电鼠标。随着这款笔记本的登场,惠普、戴尔及联想等一线厂商在低价市场也再度交手。

3

宏碁的笔记本是仅有的能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抗衡的本本,其推出的1692WLCi便是其中一款。先不说这款本本的性能如何,其12900元的市场价格,和其他一些知名品牌Sonoma新机型相比,仅在价位上便已经占得先机。1692WLCi仍然延续了宏碁典型的弗里欧式公文包设计,外壳经过了磨砂处理,摸上去手感不错,这种实用、大方的设计理念,深受商务认识的推崇。此款机器采用银、黑色搭配,更加显示出其典雅、时尚的特色。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时都是看中这款本本的实用性,本人也有幸试用了一下,觉得机身前侧的USB口,让人感觉很突兀,比较影响美观,但是感觉临时插个U盘时这个位置却是最方便的,这也许就是商务机所注重的易用性吧。这款机器还可以支持红外和蓝牙,多种无线标准给无线连接带来的极大的方便,这也许便是商务人士青睐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不过作为一款15.4寸宽屏笔记来说,2.95公斤这个重量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是在大部分购买者的眼中,这样的重量在移动上还是有些不方便,看来宏碁在这方面是应在多捉摸一下消费者的心理了。

4

篇5:十九大报告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十九大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五年来十个方面成就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五)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七)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八)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 :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

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九个方面的战略部署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建设强大的现代化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打造坚强高效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篇6: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笔记

九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高潮,我把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党的工作都是围绕人民为中心开展的,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报告中,我发现习总书记每次念到人民这个字眼的时候,全场都会发起隆隆的掌声,应该说是引起了全场共鸣。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际工作当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把人民的“小事”放在心上,做到体群众所难、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需。

二是树立创新学习的进取意识。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碰到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因此作为一名年轻干部,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实现工作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开阔视野,获取创新的灵感,不断促进工作取得新成效,把握工作主动权。三是要树立脚踏实地的务实意识。在报告的末尾,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是对我们青年干部的肯定,也是激励和要求。在我们平时的岗位中,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我们都要认真细致、脚踏实地的去干,只有把小事、琐事干好,才能积小成多、集腋成裘,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大事。

厚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涵养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的生命体验都与家国紧密相连。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令天地动容,教万人敬仰,历经沧桑,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现阶段,面对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和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要坚决摒弃“置身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错误思想,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把个人理想、个人追求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大局当中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作为、奋发有为,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彰显人生价值。

篇7:农村党员十九大学习笔记记录

一是大气磅礴。报告体现了大国、大党的大度、自信、从容的风范。特别是报告中的最后一段“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让我们切实感觉到大国领袖的大气磅礴,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二是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历时210分钟,全文3.3万多字,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党建、内政、外交、生态、改革等各个方面,对过去五年在重大改革、民生改善、经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成绩进行了客观公正的阐述,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回避,定位准,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于未来五年的工作主要通过“五位一体”和“十四条方略”的阐述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值得我们在今后至少五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去学习、去领悟、去实践、去贯彻、去执行,所以说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报告。

三是经时大业。报告中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进行伟大斗争,实施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我们要经时的大业是建立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新事情的伟大事业。

篇8:学习笔记十九大

拥抱新时代

践行新思想

实现新作为 一、十九大精神要点简述(一)开幕式的变化

十九大开幕式最大的变化是在齐唱国歌之后、十九大报告之前的默哀仪式。深深的怀念!以前的重大会议,一般是在报告开首部分提到:在此时刻,我们深深怀念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次大会,以一个独立的默哀仪式进行怀念。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提到了六个已故中共领袖,除前述四位外,还有邓小平、陈云。开国之初,群星闪耀,为什么以六人作为千万杰出共产党人的代表?我们从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可以一窥端倪。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刘少奇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朱 德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陈 云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默哀仪式强调了两个含义: 一是,历史的传承!《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一段文字描述了党的性质;第二段描述了党的行动指南,亦即传承。党章中的传承重在思想体系方面,而默哀仪式表达的传承内涵更为丰富。第一,界定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前提;第二,完整的思想体系;第三、巨大的精神财富;第四,领导集体;第五、历史性。二是,合法性的强调!一直以来,国内外有一种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质疑的来源在于依宪治国还是以章(党章)治国。这在法学界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法律最大的特征是逻辑性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为重视依法治国,十九大更是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加强合宪性审查。一个庄严肃穆的默哀仪式,很好的回答了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即中华民族广为接受的观念“打江山 者坐江山”,《宪法》序言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合法性便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共和国。

(二)报告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个主题,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有继往开来,积极进取的精气神; 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确定民富国强的奋斗目标。

(三)党章之新

十九大的重要成果写入党章,包括了以下重要方面:

1、行动指南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肯定18大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就;明确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四个自信 明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3、奋斗目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奋斗目标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5、矛盾变化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发展思想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7、四个全面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现代强国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引领发展 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10、深化改革 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11、意识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2、生态文明 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3、强军思想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14、国际外交 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5、加强反腐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16、群众路线 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7、四个意识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8、管党治党 “第五,坚持从严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要把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于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依规治党、标本兼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19、领导一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社会主义

1、经典理论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现共产主义是会经过数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把这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作用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把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并阻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在这段时期,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仍然存在。当社会主义建设完成后,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最后,人类的社会就进入共产主义的阶段。这个时候,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人类就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每个人高度自由。

2、基本特征 第一,必须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第二,必须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式。第三,必须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第四,必须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互相合作的、友爱和谐的关系。第五,必须使国家的政治职能消亡。第六,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第七,必须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创始人预期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首先会在英国实现。恩格斯曾经专门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原理和实现条件,即《共产主义原理》,摘录如下:“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因为那里的无产者现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数。在法国和德国可以 间接建立,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小资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正处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一切政治利益的实现都越来越依赖无产阶级,因而他们很快就会同意无产阶级的要求。这也许还需要第二次斗争,但是,这次斗争只能以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终。

4、具体实践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失败,随后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工人阶级运动,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可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的沙俄,却在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随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并在1922年十几个共产主义政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极大的鼓舞了资本主义并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共产主义运动,到二十世纪中叶,亚菲欧拉各大洲都成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国家,最多是超过25个。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马克思、恩格斯预想的大不一样,她们结合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以武装斗争作为共同手段,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从开始的照搬苏联模式,到结合国情,探索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从1917年至今,社会主义实践最具代表性的有前苏联、中国和朝鲜。苏联和中国国情复杂,所以一直在探索,结果是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消亡;中国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将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朝鲜国家小、意识形态相对单一,虽也有发展经济的变革,但总体上仍在按照前苏联早中期模式发展。

5、正确认识 从上述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有基本的共识,但没有一个绝对的模式。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完全按照最初的理论设想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取得成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相反,社会主义想要达到的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这也是作为创始人的马恩认为共产主义会率先在英德等当时经济最大发达的国家成功的根本原因。但实践却与理论开了一个玩笑,落后国家反倒建立起了共产主义国家。原来以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并不具备,民众的精神境界更没有达到预想的高度,所以很多措施成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是贫穷和落后。中国在探索后反思,将现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度)初级阶段,这是正确的理论突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专政、人民利益为重、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中国特色

1、中国革命 从井冈山时期,中国革命就在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中国的成功,是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重点是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思想,但基本原理,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是有共通性的。比如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合纵连横;武装斗争—改朝换代;党的建设—宗法思想。

2、中国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经受了若干挫折,但结合实际情况,在几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就。(1)人民政权建立,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民经济;土地公有制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国民经济体系、国防体系;(3)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系;(4)进入新时代。

3、中国外交 “和平共处 互不干涉内政”、”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独立自主”、“不结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4、民族复兴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康社会,源自《诗经》,在《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几千年来,多少先贤为之努力而未实现,现在,可望在几年后成为现实。更大的目标,是民族复兴,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令每一个中国人振奋而期盼。复兴,意味着与过去的辉煌对比的新的未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历代中国民众的殷实梦想,恢复曾经的国家(民族)地位。

5、威权主义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基本结束封建时期,进入威权统治时期,直到中华民国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政权更迭无数,外族入侵也建立多个朝代,威权主义都能得到延续并发展,是因为不管是具有传说色彩三皇五帝,还是夏商周;不管是平民还是贵族,都希望有一个“圣明”的人来做领袖。西方国家虽然也存在威权主义,但持续时间较短,对民众的影响并不根深蒂固。

6、包容博大 中华文明几乎同时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发育并壮大、灿烂并融合。在此基础上,不断向东西南北辐射,由此形成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她既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合为一体,又不断输出,影响周边国家,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文化圈。

7、一统思想 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而不失活力,在于国家大一统的思想时代传承。西方社会要晚得多。

8、爱好和平中华文明诞生了多个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相较而言最不具有侵略性。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以及大明和大清帝国莫不如此,蒙古族和满族融入汉文化后民族个性的丧失”更胜一筹“。

9、穷则思变 与之相呼应的是积极进取。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易经》奠定了民族根基。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清末民初是四个最为典型的时代例证。

10、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聪明、勤劳,富有创造力;而且勇敢,富有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

11、薄利多销 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是追求高额利润,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只要我国不具备制造能力的商品,进口价格都高在云端,而一旦我国具备生产能力,价格立马腰斩。我国的出口价,一般都低于国内;一旦规模足够大,我们都要将其价格拉到白菜价。中国这种定价个性,不是现阶段才都有,而是由我国传统文化所决定。我国长期以来重农抑商,商业要发展,要得到更多的认可,不能坚持高额利润,同时,儒商、义商的不断加入,薄利多销的意识逐渐深入商业发展中。

12、民贵思想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孟子便提出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一思想从此影响着后世各个朝代;比孟子早1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哲学家墨子更是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思想。这些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略是一致的。

13、国外评论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阿拉托利∙切尔尼亚耶夫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时评论说:

(1)拥有古老哲学传统、独特哲学流派的中国人民充满智慧,善于观察、思考、分析,这些特点均保留至今;(2)中国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说通中国的历史和心理特点结合起来;(3)马克思主义已同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为国献身”“尊敬长辈”“社会公正”等思想;(4)中国承认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5)承认各种所有制形式与多层次的阶级结构;(6)理性借鉴国外经验,赋予中国特色;(7)利用试点项目;(8)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创新;(9)擅于建立科技园和经济特区。

14、核心实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三)新时代

1、历史条件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建设强国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共同富裕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民族复兴

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世界舞台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牢记使命

1、宣传执行 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2、系统学习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3、党员管理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4、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5、人才管理 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6、党员发展 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7、遵法守规 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8、弘扬正气 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多种形式

1、三会一课 “三会”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一课”指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是党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是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途径。按照院党委要求,联系人会在支部上党课; 虽然没有明文要求,我们可以开展支委成员、党员干部上党课活动。党的政策、方针,党的优良传统需要更多的人认真理解、积极宣传。三会一课之外,还有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不仅要坚持开,还要开好。

2、聚焦主业 归根到底,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国有企业作为共和国的脊梁,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作为企业的基层支部,工作重心也应该在如何通过党员的带头作用,将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三会”可以多开展讨论技术方案、讨论专业规划、讨论创新等活动。

(三)干部引领

1、政治过硬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员干部政治过硬是前提,忠诚干净担当是明确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都应该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更应该成为表率。

2、党领导一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九大将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作了明确的定位。王岐山同志在《开启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一文中谈到这一定位时说:“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讳莫如深、语焉不详甚至搞包装,没有前提地搞党政分开,结果弱化了党的领导,削弱了党的建设。”我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党要发挥领导作用,定方向、配资源、出举措、管重点,而不是具体工作一把抓;二是,没有死角,全覆盖。党员干部要发挥好这个领导作用。

上一篇:三位好朋友周记300字下一篇:医生职业道德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