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2024-07-26

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精选9篇)

篇1: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时间:20XX年5月17日星期四上午15:00分~16:40分

地点:公司三楼会议室

主持:总经理

参会人员:

一、事故回顾

20XX年5月9日凌晨~1:20,水泥磨原料输送岗位工杨立峰向中控室操作员赵乾江及值班经理宁斌汇报:从熟料库下来的熟料有部分“红料”,入胶带输送机上的熟料温度较高。值班经理宁斌接到汇报后,指挥暂缓进熟料;由于水泥磨配料库中的熟料只能维持生产~2小时,在2:40左右,值班经理宁斌再次通知进熟料,同时要求岗位工加强巡检力度。在进料过程中,岗位工3次向值班经理宁斌汇报熟料中有大量红熟料且温度较高,值班经理宁斌要求岗位工加强巡检频次。在凌晨6:56水泥磨原料输送岗位工左淑琴设备巡检时发现2810输送机冒烟着火,紧急停机后立即向生产部值班经理宁斌汇报,值班经理即刻组织中控和现场巡检工共9人,赶到现场手持灭火器进行灭火处理,10分钟后公司领导、安全环保部组织了共5人赶到场参与灭火,7:35灭火结束,共使用了12瓶干粉灭火器。由于胶带和防雨罩大面积着火,虽然经过奋力抢险,最终还是造成孰料库底输送熟料的胶带输送机(2810)和防雨罩被烧损59m,导致水泥磨生产中断32小时的重大事故。

设备简介:工艺编号:2810;名称:带式输送机;型号:TD75槽型;规格:B800×121700mm;能力:300t/h;倾角:0o;带速:1.25m/s;拉紧装置:垂直拉紧;玻璃钢球防雨罩:92米;耐热胶带:CC-56、800×4(6+1.5)、全长253米。

二、事故损失

此次事故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材料费、人工费):35136元,间接经济损失:1009800元。

三、事故分析

此次事故是由于篦冷机出故障,致使出篦冷机的孰料温度较高且伴有红料,再加上孰料库中无熟料,从而造成出篦冷机的红料直接落到2810胶带输送机上。而当班值班经理宁斌在值班期间接到汇报后对此事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到现场对实际情况进行确认,错误指挥生产,从而造成此次重大设备事故。

四、事故处理

经公司经理办公会讨论通过,决定对主要责任人宁斌厂内记大过处分。杨立峰、左淑琴、施文、赵乾江四人写出书面总结交公司生产部。

篇2: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一、事情经过

20XX年8月29日1:40分左右,DDGS操作人员0发现4#离心机声音异常,随即对讲机通知当班值长0。0永军赶到现场,发现情况确实异于平常,遂要求停机,并切开启3#离心机,操作人员根据值班长要求进行停机操作,然后维修值班人员0得知后到达现场。在此过程中副电机外壳断裂掉到地上(电机4颗固定螺栓无松动)。

二、设备情况描述

该离心机为我公司相关技术人员通过技术谈判交流后,委托0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进行设备整体性能恢复。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离心机设备主要构件(包含闲置引进离心机转鼓和海申离心机的基座和主副电机、电控柜等),通过小投入方式,降低公司维修费用和固定资产费用支出。离心机分离核心构件(转鼓、螺旋)为20XX年引进alfalava产品。整个设备维修完成后,于20XX年5月份开始在0车间试运行,运行相对较为稳定,振动值一直在国家规定标准内(≤11.2)。

三、设备故障现场情况

设备事故发生后,车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拆解和故障原因分析(见车间事故分析)。生产处相关人员全程参与,设备故障现场主要表象为:

1、副电机外壳与地脚支架处断裂,检查电机前后端盖、轴承、定子,未发现其他问题;

2、差速器联轴器输入轴断裂;

3、大盘外侧与差速器连接套管裂开,紧固螺栓扭断(拉伸现象);

4、差速器输出轴花键损坏,输入轴花键轻微损坏;

5、内螺旋无积料现象。

通过检查车间设备维保记录、关键设备点检记录、设备运行记录等原始文件,车间在设备操作、维保,以及设备出现问题后的紧急处置上,没有发现设备管理制度执行不利情况。

四、事故原因分析

在分析会上,1总指示大家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找出此次离心机故障形成的关键原因,举一反三,进一步推动同类设备的维保。生产处、0车间、0车间参会人员,针对设备现场的照片,利用所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推理、演示等方法,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分析过程中,意见主要集中在设备最初故障点的发生位置,到底是电机,还是差速器与转鼓连接处是真正的核心故障点,随着分析的一步步深入,意见逐步趋向统一。同时,生产处联系此台离心机生产厂家,厂家安排技术人员到现场一起帮助检查和分析,最后的故障点集中在差速器与转鼓法兰盘连接位置。

五、事故结论

经过充分讨论,本次会议最终认定故障点发生在螺旋大法兰盘与差速器连接处,此处构件存在旧裂纹,裂纹不断扩展,承受载荷能力降低,到达临界点后,产生断裂。由于离心机转鼓转速高达3000rpm,停机存在一定过程(约30min),造成设备二次损坏,二次损坏主要内容集中在电机、差速器、大小法兰盘、轴承座等部位。

六、责任认定

此次设备事故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公司使用离心机,此类设备故障就此一例。但是作为固定资产直接使用和管理部门,0车间在设备管理、维保过程中,在设备技术能力、使用经验和对设备突发情况预判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负有管理责任。

七、预防措施与处理建议

1、车间总结此次设备事故,形成学习培训材料,对相关岗位员工进行进一步培训。

2、生产处、车间加强对离心机等类关键设备管控工作,积极与专业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沟通,及时掌握设备新技术并适时应用。

3、处理建议:

对0车间主任0进行通报批评;

篇3: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郭允冲指出, 2009年以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全局, 以深入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为主线,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大力推进建筑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三项行动”, 加强建筑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筑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建筑安全监管队伍“三项建设”,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措施的落实, 全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保持了稳定好转的态势。据初步统计, 截至2009年6月30日,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21.41%和下降21.74%。

郭允冲同时指出,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仍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较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几起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事故反映出部分地区在落实“两个责任”主体, 即政府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和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履行质量安全责任方面, 还亟待改进和加强。对上半年发生事故比较多的地区、发生过较大及以上事故和发生两起一般事故的企业, 以及比较典型的事故进行了通报,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吸取教训。

郭允冲强调,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事关社会和谐, 事关改革发展大局, 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做好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 创造良好的质量安全环境, 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当前, 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进度, 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正在全面推开的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郭允冲提出六点要求:

一要明确目标任务, 强化责任落实。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把隐患排查治理与日常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按照“排查要认真、治理要坚决、成果要巩固”的要求认真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要突出重点, 认真排查治理隐患。各地区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督察力度, 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

三要做好两个结合, 共同推进检查工作。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三项行动”、“三项建设”等活动, 深入开展在建住宅工程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四要规范建筑市场, 从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等多个环节加以把关, 将市场行为严重不规范和不符合质量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彻底清出建筑市场, 最终实现确保质量安全的目的。

五要加大查处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要重点查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发生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要依法严肃查处。

六要及时上报信息, 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将本地区开展在建住宅工程质量和建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有关情况及时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

篇4: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分析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事故;施工质量;施工事故

中图分类号:TU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037-02

一、钻孔灌注桩事故原因分析

钻孔灌注桩事故:一是发生在施工(钻孔、灌注砼)过程中;二是成桩后试验检测发现缺陷桩(离析、蜂窝、孔洞、夹泥)、断桩(全断面夹泥、孔洞)。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是多种多样的,分析其原因,除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水平外,主要是施工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因为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钻孔灌注桩的成败。

(一)钻孔施工中的事故

桥梁工程中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对不同的地质应选择相应的钻机。对第四纪河床冲击层(砂土、黏性土、黄土、淤泥),一般采用回旋钻机;对坡积层。河床砂砾石层一般采用冲击(或冲抓)钻机;对复杂的地质条件(砂砾石胶结坚硬),含大块孤石的砂土层互层,采用冲击钻与回旋钻配合钻孔,或采用地质岩芯钻机。

钻孔过程中的停钻事故,通常是选用的钻机不适应复杂的地层所致:(1)某大桥河床上层为淤积土及细砂层,下层为砂砾石层,且胶结坚硬,进场的工程潜水钻机(回旋钻),钻进淤积土、细砂层后,对胶结坚硬的砂砾石层钻进困难。每班8h只能钻进20-30cm,遇到大块孤石,回旋钻更是无能为力,导致停钻。停钻一个月后,才引进冲击钻机配合冲抓锥进行钻孔,但钻进速度很慢,经常损坏钻头、修补,每班进尺不超过1m。(2)在河床砂砾石地层中采用冲抓钻钻孔时,虽然锥抓出比钻孔半径大的孤石,但大孤石不一定正处于孔中心位置,有时大孤石一部分嵌在孔壁内,冲抓钻就无能为力了。只能改用十字头冲击锥将大孤石打碎,再用冲抓锥钻。

采用冲击、冲抓锥钻孔常见的事故及处理办法有:(1)在冲抓锥钻孔过程中,当砂卵石、碎石掉进冲抓锥身内,将内外套或滑轮卡住,使锥头不能闭合、张开而停钻,修理抓锥头继续钻孔。(2)用冲击锥抓冲孔时,由于钢丝绳断裂、冲击锥头掉进孔底,如没有塌孔,用铁钩进行打捞,更换钢丝绳后,再进行冲击钻孔。(3)在冲孔过程中,当发生塌孔时,泥土将锥头掩埋,不能提升锥头,如果塌孔不严重,先用高压射水法将孔内泥浆冲出,或用清水循环将泥浆抽出,再用钢丝绳起吊锥头,可以继续进行冲击钻孔。

(二)灌注水下砼施工中的事故

灌注水下砼是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必须做好灌注砼前的准备工作;灌注水下砼要求必须连续、迅速在砼初凝之前的限定时间内一次灌成。

在灌注砼的过程中发生停灌,造成“缺陷桩”、“断桩”事故的原因有:

1.孔底沉淤厚度大。(1)在施工中,由于缺少清淤设备,特别是采用冲击(抓)钻机成孔,经常发生清孔不彻底,沉淤厚度大于允许值。某大桥钻孔灌注桩为摩擦嵌岩桩(承受桩底反力),桩长16m,桩径1.5m,沉淤厚度最大达70cm,成桩后经超声波检测不合格,需进行加固处理。

(2)如果清孔不彻底(未用清水换泥浆循环),不公沉淤厚度大,而且钻孔内泥浆太稠,在灌注砼时,展管外的反压力增大,当导管偏离中心靠了孔壁一侧,灌注的砼上翻过程中可能有稠泥浆卷入砼中,造成夹泥层,发生“缺陷桩”或“断桩”事故。(3)孔底沉淤厚度太厚(>20cm),在灌注第一盘1:2的水泥砂浆时,由于泥浆反压力大,泥浆卷放砂浆,孔底灌注砼质量差。对摩擦嵌岩桩将导致“缺陷桩”事故。

2.导管不能“封口”(闭气)。

3.导管漏水。

4.导管人砼的深度问题。在砼灌注过程中,应定时测量孔内砼顶面高程,以控制导管在砼中的埋深,一般要求导管埋深2~6m,对于长桩(>30m),在灌注桩的下部时,导管埋深大些(4~5m,不超过6m),还要考虑到起吊能力;在灌注桩的上部时,逐渐减小埋管深度,但埋深不得小于2m。

(1)导管埋深过大问题。当导管埋深过大(>6m),达到8~10米,导管提升困难,甚至不能提升导管(导管外埋深的砼将导管卡死),导致砼停灌(断桩)事故。某大桥钻孔灌注桩长49m,在灌注桩的下部(约30m)时,砼灌注很顺利,由于施工技术人员思想麻痹,擅离工作岗位(无人测量导管深度),当导管埋深约9m,现场只有5吨电动葫芦不能起吊导管(备用的16吨汽车吊不能进场)。待手忙脚乱想法仍不能提升导管,耽误灌注砼半个小时后,工人继续灌注砼至导管埋深约14米时,部分砼已发生初凝或终凝,不得不停灌,导至断桩事故。采用旋喷防渗帷幕桩,人工开挖至断桩部位,浆水抽干,人工浇筑砼,振动器捣密实,完成接桩。

(2)导管埋深过小问题。在灌注砼过程中,砼灌注不顺畅,当砼充满导管和漏斗而不能灌注时,需要提升导管,并将导管上下蠕动,砼才能灌入(孔口能水),有时不小心将导管提升过大,使导管埋深小于2米,如果导管倾斜,孔内砼面以上的泥浆水可能反压或卷入砼中,形成夹泥层,导致“缺陷桩”的质量事故。

(3)导管提高砼表面问题。某特大桥采用冲击钻成孔,在灌注砼3米深时,由于灌注砼不顺畅,在提升导管时不小心,将导管提升砼表面,导致砼停灌,提出钢筋笼,重新冲击已灌砼(3米深)至桩底,再灌注砼成桩。

5.钢筋笼上浮问题。在灌注砼时(通常砼灌注不久),有时会发生钢筋笼上浮现象,有两种情况:(1)由于导管不居中或导管倾斜,法兰盘或吊导管的钢丝绳没有扎好,挂住钢筋笼,当提升导管时把钢筋笼提起。此时,可将导管下落一点,晃动导管,并将导管移向中心位置,使挂住的钢筋笼脱开,继续灌注砼。(2)对于摩擦嵌岩桩,由于桩长较短(<20米),灌注的砼向上翻时将钢筋笼浮起。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应暂停灌注砼,将导管提升一段距离,减小导管埋人深度以减小砼上翻的浮力。某大桥河床地质为砂砾石地层,钻孔灌注桩的桩长16米,钢筋笼长度为14.5米,当砼灌注深度大于2米时,钢筋笼发生上浮,施工人员临时想在钢筋笼顶端焊接钢梁,企图增加反压力,再重新用冲击钻钻孔。在施工中为防止钢筋笼上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钢筋笼下端坠些大块石加重;2)在钢筋笼上端(桩头处)固定加重;3)在灌注砼时,当砼面接近钢筋笼底端,而导管埋深又较大(>3米),可以将导管提升,使导管埋深在1.5~2米,以减小砼上翻时的上浮力。

6.砼的配合比及运输问题。钻孔灌注桩大多数是在水下进行砼灌注,砼配合比要求有良好的级配,水灰比大(塌落度18~22cm),砂率高,水泥用量多,保证灌注的砼有良好的和易性,足够的流动性。

某大桥在灌注砼时,没有按设计配合比拌和砼,进场的粗骨料级配很差,粗骨料未按0.5~2cm、2~4cm分级,混合料以3~4cm为主(约占80%),且超粒径(>5cm)较多(>5%),砼拌和料采用机动小翻斗运输,河床砂石路不平,

使砼离析严重,造成砼灌注不顺畅,经常要提升导管并使导管上下蠕动,才能灌注砼。一旦离析的砼进入导管,由于粗骨料堆积在一起而堵塞导管,导致停灌断桩的严重事故。

7.灌注设备发生故障。灌注水下砼要求连续,快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施工中,如果施工准备工作较差,机械设备不配套,完成率低,又无备用设备,有可能因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延误砼灌注时间而导致停灌事故,常常有以下几种:

(1)砼拌和机突然停转,又无备用拌和机及时代替,使砼拌和中断。某大桥准备2台拌和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当开灌不久,工作的拌和机故障而停止砼拌和,启动备用拌和机2个小时,在第一台故障拌和机未抢修好时,第二台拌和机又发生故障,砼拌和停止,导致砼停灌事故。

(2)外线电路停电,又无备用发电机及时发电或者自备一台发电机而发生故障停电或者工地配电装置(盘)功率小,保险丝烧断造成断电,使砼拌和机、电动起吊设备停止工作。

(3)吊车、卷扬机、电动葫芦等起吊设备突然发生故障,不能起吊砼料罐,和提升导管,某特大桥灌注钻孔桩水下砼一个小时,汽车吊突然发生故障,抢修2小时也未修好,导致砼停灌,拔出钢筋笼,重新冲击已灌砼(2米)至桩底,再灌注砼成桩。

(4)起吊导管和砼料斗的钢丝绳断裂,工地现场又无备用的钢丝绳替换,导致砼停灌事故。

(5)砼运输设备损坏,如砼输送泵阻塞,或机动翻斗发生故障,又无备用的运输设备代替,导致砼停灌事故。

以上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停止工作,待抢修、排除故障后,已延误(中断)砼连续灌注的时间,当砼停灌超过2小时,砼已发生初凝或终凝,不能继续进行砼灌注而造成停灌事故。

8.断头桩及桩头砼不密实。水下灌注砼是依靠砼的灌注压力,从下到上自行灌满桩孔,使灌注的砼达到密实的质量要求。在灌注的砼接近桩头部位(<3米)时,由于“超灌压力”太小,发生断头桩或桩头砼不密实的质量问题。所谓“超灌压力”是指导管内外砼柱之间的压力差(砼漏斗高于桩头至灌注砼面的距离),即导管内的砼柱高度与导管外砼面之间的高差引起的“压力差”,根据经验,桩头以上的超灌压力应不小于6米小柱,即导管顶进料漏斗应高于桩顶(或地面)3米,用吊车吊起砼罐进行灌注,才能保证桩头砼的质量(密实)。

当灌注的砼面接近桩头(<3米)时,因桩孔上部(导管外)泥浆增多,稠度增大,相应的反压力增大,如果超灌压力小,不能继续灌注砼,造成断头桩;或者灌注的砼面没有达到超灌高度(大于桩头设计高程的高度为0.2—0.4d,d为桩径),由于部分泥浆混入,造成桩头砼不密实,强度低的质量事故。

发生“断头桩”或“桩头砼不密实”的质量事故,都需要进行开挖清理、凿除,采用人工立模浇筑砼“接桩”的处理方案,如果“接桩”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比较容易,如果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接桩,由于抽(排)水问题将给人工接桩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结论

从以上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事故原因,可以得出结论:

1.在施工中应遵循“严格工艺、精心施工,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

2.做好钻孔灌注桩施工的准备工作,既有完善的施工方案,又有完备的应急措施。

3.施工中要保证机具设备完好,并有备用。

4.施工组织严密,要求人员配齐,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做到分工合作、统一指挥、紧张有序、忙而不乱;还要责任到人,奖罚兑现。

篇5:交通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会议传达了国务院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卧铺客车燃烧事故调查组《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卧铺客车燃烧事故调查报告》。

20XX年7月22日3时43分,京珠高速公路河南省信阳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别重大卧铺客车燃烧事故,造成41人死亡、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42.06万元。经调查认定,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卧铺客车燃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调查组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威海交运集团客运二分公司经理刘昌珍等10人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被批准逮捕;威海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连承鹏等3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会议结合公司安全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如下要求:

1、各单位认真学习分析国务院关于7.22事故调查报告,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严格履行职责。

2、认真排查站外经营车辆基本情况,各客运单位要会同运务处做好站外经营车辆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班线的要立即停班。

3、各客运公司、GPS监控中心联合运务处排查审核运营线路,重新核定线路,加强监控,杜绝不按规定班次线路营运现象。

4、进一步规范承包经营合同,杜绝站外揽客问题。

5、车站严格履行审核经营路线资格。

6、排查营运客车安全带安装情况,重点是途经高速的车辆,未按规定安装安全带的车辆严禁营运。

7、严格800公里以上班线车辆要配备3名驾驶员制度,防止疲劳驾驶。

8、严格报班制度,严格车辆营运管理制度。

篇6: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

14土木转本1班第2组

第三次会议

开始时间:2017年9月28日16时 结束时间:2017年9月28日18时 地点:2403教室

参加人员:王勇凯等全组成员 主持人:魏成 记录人:魏成 会议内容:

魏成: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的分析”,下面大家结合具体案例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案例一:

王明君:我先提出第一个案例:广东惠州市某学校教学楼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9080m2,抗震等级三级。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及主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30商品混凝土,由本地一家商品混凝土厂提供,运距约为5公里。外墙采用MU10多孔砖,内墙采用MU2.5空心砖,合同约定基础以上总工期为140天。

结构封顶之后,施工单位对第四层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用回弹法检测,发现回弹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该层柱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4~27N/mm2,不满足混凝土强度验收要求。经计算,截面为500×500mm的中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边柱承载力也不够,不满足设计要求。

李仁泽:下面我来从事故的调查结果角度分析一下事故发生的原因:(1)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于7月某日浇铸,当日气温24~30℃,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2)混凝上运输过程与施工操作规范,无异常情况。

(3)事故混凝土颜色与正常混凝土无差别,可排除粉煤灰完全替代水泥的可能性;据现场检测和厂家对该批混凝土配合比记录,该批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要求。

缪苏徽:我来补充几点:据现场的施工人员回忆,该批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强,混凝土凝结缓慢,混凝土强度发展慢,养护过程中出现异常颜色的液体。还有就是厂家反映其采用了缓凝减水外加剂,具有缓凝和减水两种效应。

王勇凯: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第四层柱混凝土外加剂超量引起了强度严重降低,柱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属于施工质量事故,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沈亮:我来说一下本案例中加固处理的原则,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是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且四层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固处理。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充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济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

吴浩洋:根据加固处理的原则,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为妥善解决好新旧混凝土接缝处的结合和尽量减少处理过程对其它部位的扰动,加固施工主要采用如下工艺:

(a)原柱表面凿毛,柱棱角凿成圆弧,用清水配合钢丝刷将柱表面清洗干净。(b)由上向下往一个方向旋转,将φ4钢筋紧紧地缠绕在柱核心上,螺距必须符合前述要求。绕几圈后,将φ4钢筋点焊在Φ25纵向筋上,要防止φ4钢筋烧熔或截面削弱。

(c)检查缠绕后的螺旋筋,发现有不紧固处,用钢楔楔紧。

(d)在柱核心与螺旋筋表面抹一层高强度水泥浆,然后自下向上按螺距填塞高强度细石混凝土,边填边仔细捣实。

(e)检查合格后,抹水泥砂浆保护层,并压实抹光。

刘李锐:在混凝土处理过程中,应该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结论:本次事故是由于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导致,因此在施工工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日后进行复杂的加固处理。

案例二

魏成:下面进行第二个案例分析,请大家自由讨论。

王勇凯: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案例,2012年9月6日,河南省郑州市航海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北100米处,富田太阳城商业广场B2区工程工地发生一起天井顶盖现浇混凝土的梁、板、柱模板支撑体系发生坍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596.2万元。是一起生产安全较大的责任事故。

王明君:我来根据资料简要的分析一下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劳务公司在没有施工方案的情况下,安排架子班按常规的外脚手架支搭,导致B2区地上中厅四层天井顶盖的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差,支撑刚度不够,整体承重力不足,混凝土浇筑工艺安排不合理,造成施工荷载相对集中,加剧了模板支撑体系局部失稳,导致坍塌。

2、间接原因

(1)劳务公司现场负责人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预兆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让工人立即撤离,现场指挥失误。

(2);劳务公司未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按规定对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培训,未向班组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建筑公司对模板支撑体系安全技术交底内容不清,针对性不强,而实际未得到有效执行。

缪苏徽:我来补充一下,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项目部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未认真组织整改、验收,安全员在发现重大隐患没有得到整改的情况下就在混凝土浇筑令上签字。

(2)项目经理、执行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等相关管理人员未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完毕后未组织严格的验收,把关不严。

(3)监理公司监理员超前越权签发混凝土浇筑令,总监代表没有按规定程序下发暂停令,对下发暂停令后,工地仍未停工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追查原因,加以制止。监督不到位。

李仁泽: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原因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教训,这是我们以后在做工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的。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坍塌的事故,近几年来应该发生的不少,从这些事故发生的情况看,不外乎是施工人员不按施工方案执行,或者没有方案就组织施工。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严格按照方案施工,基本上都能保证安全,但劳务公司负责人在没有见到施工方案就违章的指挥架子班按脚手架的常规做法施工,这是教训之一。

从事故经过看,这起事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紧急状态,从发现支撑体系变形到倒塌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但工人安全意识差,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不听从指挥,如果从发现支撑体系变形以后,人员立即撤离现场,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伤亡事故,所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这是教训之二。

在施工程序上安排不合理,没有严格的按照施工方案的程序执行,而是由工长口头上交代,先浇筑中间板,后浇筑梁的方法。造成局部荷载加大,对本已无法承受压力的支撑体系加快变形,最终导致整体坍塌,这是教训之三。

沈亮: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我们应该知道以后遇到这些事情的对策和应对方式:

1、严格执行相关的规范、标准、从新编制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编制、审核、审批制度,把好技术方案关,同时严格组织实施。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正确处置和随时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并正确的处理。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把好现场安全监督关。

4、加强特种工的培训,保证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防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发生。

5、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的操作程序,对主要部分用书面形式进行传达,对施工人员就新的施工方案内容进行培训。

吴浩洋:最后还有就是对本次事故作出的一些建议和提醒:

1、对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专项施工方案要遵守建质【2012】87号文件的规定,编制的方案必须按编制、审核、审批的程序进行严格的把关,需要专家论证的必须进行论证,并按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后实施。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必须贯彻到施工班组的作业人员。

2、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对于这类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支搭过程要指派专人负责指导,从基础垫板、布杆、间距的控制、剪刀撑的设置,螺栓的扭紧力度等细节要严格的把关,严格执行方案提出的要求,保证体系符合方案的要求,把隐患消灭在支搭过程中。

刘李锐:对于以上建议,我还几点补充:

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专项工程,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要有专项的应急预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演练。一旦发现危险,有序的迅速撤离,把损失降至最低。

2、把好最后一道关,支搭完成后一定要按照施工方案组织验收,验收过程中提出的隐患必须认真的组织整改落实,不要怕麻烦,存在侥幸心理,对隐患习以为常,事故往往就出在麻痹大意中。

3、要认真的执行规范、制度,应该说我国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善,但真正的落实到实处的不多,大都成为摆设或墙上画。特别是企业如果都能按规范、制度落实,人人都按自己的责任去做,事故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结论:从这起事故的情况看,我们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1、操作人员未见施工方案就组织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把施工方案变成了一个摆设。

2、未按要求进行验收,前面几次验收都认为合格,最后一次验收认为不稳定,需要加固,既然发现隐患,在隐患没有消除之前就进行混凝土浇筑。

3、施工管理人员对工艺不了解,盲目的安排施工造成工序不合理,施工过程没有管理人员指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4、当发现模板支撑体系变形后,施工人员不听指挥,不及时的撤离现场,表现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案例三

魏成:最后我们进行第三个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王明君:我来说明下案例,某工程为高层住宅楼,地下1层,地上22层,面积3.2万㎡,其中裙搂3层,上部为4个单元住宅,均为每单元2户,标准层层高2.9m,工程采用剪力墙全现浇结构,房屋总长85m。商品混凝土浇筑。该工程±0.000m以上主体结构施工期为2002年9月25日至2003年6月28日,共276天;楼地面C20细石混凝土(厚30mm),面层施工期为2003年8月11月初。工程质量受到好评,拟申报市级优质工程。在主体施工时检查发现,楼板结构施工后约2个月出现0.1~0.2mm的裂缝。

刘李锐:我来总结一下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表面修补(1)压实抹平(2)涂环氧浆液(3)增加整体面层(4)压抹环氧胶泥(5)环氧浆液粘贴玻璃丝布(6)表面缝补

2、局部修复法(1)充填法(2)预应力法

(3)部分凿除重新浇注砼(4)涂膜封闭法

3、灌浆法:利用压力设备将水泥浆或环氧树脂或聚氨脂等压入缝隙中,使之成为一整体。

4、增设卸荷结构法

5、结构补强法

李仁泽:我来说一下这个案例的分析与处理,经建设、监理、施工方综合分析后认为楼板的裂缝为非结构裂缝,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性不造成根本的影响,所以不必要拆除。

缪苏徽:根据分析的原因,我觉得在处理方面,只需要在楼面面层施工前凿“V”形槽用环氧树脂修补裂缝,并做养水试验,保证了裂缝被全部封闭。

王勇凯: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我来具体讲一下修补过程(1)沿裂缝走向割除楼面面层,槽宽150~200mm。

(2)若楼板结构有裂缝,沿裂缝凿成15mm×15mm “V”形槽,冲洗并使其干噪。

(3)用云石胶注满“V”形槽,其上加注30mm×3mm云石胶封闭。沈亮:我觉得上一个同学讲的非常好,我再补充两点:(1)在槽中蓄水检查楼板有无渗漏。

(2)板面湿润阴干至混凝土面刚开始发白用801胶加水泥套浆,用C25半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分两次修补(面层中部钉同宽的钢丝网),并良好养护2周。

吴浩洋:本工程的楼板裂缝经上述方案处理后,效果较好的,事后再进行多次检查即可

篇7: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2006年11月13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安全分会在京组织召开了模板支撑系统失稳事故专题研讨会。会议分析研讨了近年来模板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研究提出了遏制模板坍塌事故的对策建议。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

会议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安全分会秦春芳主任主持,建设部质量安全司、标准定额研究所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大连、贵阳、淄博等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的有关人员,沈阳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及部分施工企业的有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上,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大连市、贵阳市、淄博市等地区与会人员首先对北京2005年“9·5”事故、浙江2003年“2·18”事故、江门2004年“10·7”事故、大连2006年“5·19”事故、贵阳2005年“10·27”事故、淄博2006年“9·30”事故等模板坍塌事故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建筑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范》主编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魏忠泽教授简要介绍了规范的编制情况。与会人员针对模板坍塌事故原因分析及规范编制情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与会专家经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造成模板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一些施工企业不按规定编制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或不按施工方案搭设模板支撑体系;监理单位现场监管不力,对方案编制不审核,对模板支撑体系不验收;建设主管部门对模板工程没有实行有效的监管。

二是模板支撑搭设不规范。部分现场施工人员不按支撑体系的构造要求进行搭设,缺少剪刀撑和扫地杆,使得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无法保证;还有一些施工现场作业人员不重视模板支撑立杆底部的构造处理,雨季施工地基产生明显的不均匀沉降,导致模板支撑产生较大的次应力,极易发生垮塌。

三是模板支撑荷载计算错误或考虑不周。一些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方案荷载计算有误;荷载组合未按最不利原则考虑;对泵送混凝土引起的动力荷载在设计计算中估计不足等,造成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度大幅度下降。

四是钢管和扣件的质量低劣。目前由于钢管、扣件生产及流通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施工现场使用的钢管和扣件多为质量不合格产品,如钢管壁厚达不到规范要求,钢管的平直度较差,一些钢管已明显弯曲等,致使模板支撑承载能力明显降低。

五是安全技术规范有待完善。目前《建筑施工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尚未出台,现有标准规范中仅有《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在56节和68节中涉及有关模板支撑体系的计算与构造要求的条文,但没有关于荷载取值和荷载组合计算等条款,对模板支撑体系的构造规定不明确。

针对以上五方面原因,与会专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严格执行《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施工单位应当按规定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特别是对于高度超过8米,或跨度超过18米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监理单位应当认真审核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安全专项方案组织落实,严把验收关。

二是抓紧颁布《建筑模板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在设计计算方面要针对目前使用较多的泵送混凝土浇注方法等,按最不利原则确定荷载组合;在构造要求方面要考虑地基变形、整体稳定性等问题,保证模板支撑为空间几何不变体系;在钢管扣件质量方面要严格加以控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检测和验收方法。

篇8: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原因,综合分析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 近几年虽较以往有所减少, 但并非没有。如何才能将重大质量事故降低最低限度, 防止事故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这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重要问题。总结事故教训, 并以指导今后的工程建设, 是提高工程质量、防止质量事故的有效措施和保证。为此, 有必要对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案例:四川省某市玻璃厂1999年4月为增加生产规模扩建厂房, 在原来天然坡度约22°的岩石地表平整场地, 即在原地表向下开挖近5m, 并距水厂原蓄水池3m左右, 该蓄水池长12m、宽9m、深8.2m, 容水约900m3。该高工在其出具的书面技术鉴定中认定:“该水池地基基础稳定, 不可能产生滑移形成滑坡影响安全;可以从距水池3m处按5%开挖放坡, 开挖时沿水池边先打槽隔开, 用小药量浅孔爆破, 只要施工得当, 不会影响水池安全;平整场地后, 沿陡坡砌筑条石护坡;...本人负该鉴定的技术法律责任”。最后还盖了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予以认可。工程于7月初按此方案平基结束后, 就开始厂房工程施工, 至9月6日建成完工。然而, 就在9月7日下午5时许, 边坡岩体突然崩塌, 岩体及水流砸毁新建厂房两榀屋架, 其中的工人3死5伤, 酿成了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该高工的“技术鉴定”内容过于简略, 分析评价肤浅、武断, 未明确指出及贯彻执行现行勘察设计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原则及技术方法, 主要结论建议缺乏技术依据, 尽管其中有关地基施工中关于松动爆破和开槽减震的建议是正确的, 也是有针对性的, 但未经设计计算的有关边坡稳定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有关用条石挡墙护坡的建议也不是该工程边坡条件下能确保边坡安全的有效支挡结构技术措施, 而有关采用坡度为1∶0.05的放坡建议, 则更是没有贯彻现行规范的基本规定, 缺少相应的论证分析, 它的误导为该工程事故埋下了安全隐患。该“技术鉴定”虽然盖有县勘察设计室的“图纸专用章”, 但却无一般勘察、设计单位通常执行的“审核”、“批准”等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从技术鉴定的内容到形式都缺乏严肃性;而且这种技术鉴定缺乏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的有关目的、任务、质量要求等基本的书面约定, 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技术鉴定工作的深度和技术质量。

平基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前后所发现的漏水等边坡岩体不稳定因素的征兆, 虽然有关各方曾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与研究, 但由于缺乏岩土工程及支挡结构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 对隐患认识不足, 未能采取相应措施, 而继续盲目施工至全部工程 (人工边坡及厂房扩建) 结束和水池继续运行, 并在7月3日决定将水池蓄水至7m水深, 使整个工程的安危事实上依赖于个人狭隘的专业技术知识与经验上。

1 影响工程质量的基本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 其中人、物、自然及社会条件是四个基本因素。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物是工程建设的物质基础, 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建设工程的外部条件。这四种因素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1) 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对工程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的素质表现在思想和能力两个方面, 思想水平低、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经验知识缺乏、技能低等是产生质量事故的人为因素。为此我国目前实行了执业资格与从业资质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等一系列与人的因素有关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

2) 物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建筑材料和制品的质量、施工机械设备和工具的好坏、检测仪器的准确度等等。

3) 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外在条件。风、雪、雨、地震、滑坡等属于自然因素;施工现场条件、管理机构及水平、业主资金实力、工程设计质量、建设监督的执法力度等都属于社会环境;两者对工程质量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 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与事故密切相关的人、物的不安全行为状态。如设计人员不按规范要求设计, 作业工人违反规程操作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水泥过期失效、结构吊装中柱、屋架构件缺少必要的临时固定措施等则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些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内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现场以外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如盲目指挥施工, 现场管理混乱, 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不健全等。事故的间接原因往往会导致直接原因的发生, 而直接原因又是追查间接原因的依据。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不善:无证和超级设计、施工、有章不依、违章不纠和纠正不利;长官意识, 违反基建程序行事, 盲目赶工造成隐患;故意压低标价, 层层发包;监督检查不利, 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无证上岗等等。一旦发生了工程事故, 检查处理相当困难。

2) 勘察失误, 地基处理不当:未勘察即进行设计或盲目套用临近建筑的勘探资料, 钻孔布置不足, 深度不够, 有些隐患未能探出;地基处理不当, 如饱和土采用强夯法, 端承桩未沉到设计的持力层, 地基土受到扰动而未作处理, 基底未经验槽即进行基础施工等。

3) 设计失误:当时间紧, 任务重时, 未经结构计算就出图;套用已有图纸而又未与实际工程核对;设计方案欠妥, 结构计算模型不当, 未考虑到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不利的情况:重计算;轻构造;计算中遗漏荷载, 构件截面过小, 未考虑重要荷载组合的不利情况等。

4) 施工质量差:施工马虎, 偷工减料;技术人员素质差, 不熟悉设计意图, 为方便施工擅自修改设计;施工管理不严, 不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不合格材料, 技术人员未经培训上岗;违反工艺流程, 各工种之间不相互协调施工。

5) 使用或改建不当:使用中任意增大荷载, 如住宅变办公楼, 阳台当库房, 办公楼改为生产车间, 一般民房改为娱乐场所;随意拆除承重墙, 墙上盲目开洞, 任意用实心墙分割、夹层等。

3 防止质量事故的措施

确保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健全建筑工程的法制建设;二是提高建筑界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程质量意识及专业技术水平。而质量意识的建立, 又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具体的质量事故防止措施如下:1) 严格执行基建程序, 规范工程建设制度;2) 认真勘察设计, 努力提高图纸设计质量;3) 严把建材、构配件及制品和设备质量关, 贯彻进场检验制度;4) 学习先进施工技术,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执行职业资格制度;5) 强化政府监督、执法和社会监督力度, 不断规范建筑市场。

篇9:质量事故分析会议纪要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桩身质量事故;补救措施

0.前言

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发生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甚至断桩、桩底沉渣过厚等工程事故是在所难免的。如何可靠、快速、低耗地处理桩基质量事故,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工期及造价。

1.孔壁坍塌

无套管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由于上壤的持力层发生变化等原因,将会出现因漏水、漏浆等导致的孔壁坍塌的质量事故。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根据对此类问题的分析,发现造成施工事故的原因主要在于:

①护筒的长度不够,护筒变形或形状不合适。

②保持的水头压力不够。

③地下水位有较高的承压力。

④在砾石层等处有渗流水或者没水,孔中出现跑水现象。

⑤泥浆的容重及浓度不足。

⑥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中来不及形成泥膜。

⑦用造孔机械在护筒底部造孔时触动了孔周围的土壤。

⑧沉放钢筋时,碰撞了孔壁,破坏了泥膜及孔壁。

⑨造孔机械的机械力过大,致使护筒与土层之间的粘着力减弱。

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为:

埋设灌注桩的护筒时,护筒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保持护筒安装垂直,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当发现地基有地下水时,应密切注意是否夹有不透水层。当下层的承压地下水的水头比下层的地下水位高时,必须能保持足够的泥水压力,在施工前的地质情况勘测中,一定要求给出地下水的压力、出水量、水流方向等要素。泥浆的比重以1.02~1.08左右为宜。另外,在成孔时,如果遇到砾石层等土层产生大量漏浆时,应考虑是否改成其他施工方法。

在反循环钻孔法的成孔施工中,钻孔速度不宜过快,如果孔壁未形成有效泥浆膜,易出现孔壁坍塌的质量事故。成孔速度应根据地质情况并参照相应规范选取,对于淤泥质等非常软弱的地质,如果成孔速度过快,造孔的桩孔将很不规则,对于砂、砂砾等土层若成孔速度过快,会产生钻杆径向摆动,容易发生孔壁坍塌事故。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施工中,要求施工人员要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是确保成功施工的关键因素,塌孔的桩孔应及时回填,当地层呈现稳定状态后,应适当的停置3~5天后再度施工为宜。

在钢筋笼的沉放过程中,多采用边沉桩边射水搅拌的施工方式,然后用空气升液法、砂泵等设备抽出搅混的泥浆,同时,要注意避免射水压力过大,破坏钻孔的完整。

2.缩孔

缩孔是钻孔灌注桩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主要由于桩周土体在桩体浇注过程中产生的膨胀造成。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优质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另外,可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钢筋笼上浮

用全套管法成孔后,在浇筑混凝土时,有时钢筋笼会发生上浮,其原因及相应对策如下:

①套管底部内壁勃附砂浆或土粒,由于管的变形,使内壁产生凹凸不平,在拔套管时,将钢筋笼带上来。此时,应注意在成孔前,检查最下部的套管内壁,当堆积大量粘着物时,一定要及时清理。如确认有变形,必须进行修补。

②当钢筋笼的外径及套管内壁之间的间隙太小,有时套管内壁与箍筋之间夹有粗骨料时,会发生钢筋上浮现象,出现这种问题处理的方法是,使箍筋与套管内壁之间的间隙要大于粗骨料的最大尺寸的2倍。

③钢筋笼自身弯曲,钢筋笼之间的接点不好、弯曲,箍筋变形脱落,套管倾斜等,使得钢筋与套管内壁的接触过于紧密时,也将造成钢筋笼上浮曰。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提高钢筋笼加工、组装的精度,防止钢筋笼在运输工程中的碰撞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在沉放笼时要确认钢筋笼的轴向准确度等。

④由于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上与钢筋笼有一定的握裹力,如此时导管底端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頂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升。当此类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己浇混凝上面的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

4.桩底沉渣量过多

清孔是灌注桩施工中保证成桩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清孔应尽可能的使桩孔中的沉渣全部清除,使混凝土与岩基结合完好,提高桩基的承载力。施工中发生桩底沉渣的主要原因及处理的措施如下:

①桩底的沉渣过多主要由于施工中违犯操作规定,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造成的;施工中应保证灌注桩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

②当使用的一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时,桩底的沉渣浮起困难,沉渣将堆积在桩底,影响桩与地基的结合。工程中需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能用清水进行置换。

③钢筋笼吊放过程中,如果钢筋笼的轴向位置未对准孔位,将会发生碰撞孔壁的事故,孔壁的泥土会坍落在桩底;因此,钢筋笼吊放时,务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在钢筋笼的加工工艺上,可选用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进行二次清孔。

④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5.导管进水

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由于过量上提导管,使接头部分产生漏水等情况,将造成混凝土离析、流动等质量事故,在桩身上留下致命的质量隐患。因此要严格施工管理,不得发生泥浆水进入导管的质量事故。一旦生发上述事故,可采取如下的处理措施:

浇筑混凝土之前,若发现导管口出现漏水现象时,应立即提起到导管进行检查,对漏水部位进行严格的防水处理后,再重新放入桩孔中,浇注混凝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尽可能的将导管底部深深的埋在混凝土中,当发现导管上提明显过量时,应迅速将导管插到混凝土中,利用小型水泵或小口径的抽水设备,将导管中的水抽完之后,再继续浇筑混凝土。

6.断桩

由于混凝土灌注不连续,中间被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造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中若发生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则混凝土被稀释,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为避免断桩质量事故的发生,桩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清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上,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这就要求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

②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

③在浇注混凝土时,由于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造成断桩。混凝土浇注过程中,一旦开始浇注,一定要连续作业,确保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连续浇注,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并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7.钻孔内的有害气体

由于地质构造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灌注桩的成孔过程中,发现桩孔中产生沼气、天然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全套管施工中,当需要在孔口附近进行焊接钢筋骨架时,焊接的电火花会点燃桩孔内可燃性气体而发生爆炸的质量事故。

为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在进行焊接作业前,首先利用有害气体探测器或火绳等检查桩孔中是否存在有害气体,一般情况下,应用注水法排除孔中的有害气体;当气体量较少时,也可以利用火绳等将有害气体燃烧掉。

8.结语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协会2011下半学年工作计划下一篇:枇杷熟了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