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2024-07-20

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共12篇)

篇1: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那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下面我谈谈通过实践获得成果的一些方法:

一、以说寓意引导名著阅读

有些名著意蕴深刻。如《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故事: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它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学生读后写出了新的见解,如下寓意:

1.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2.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不要沮丧,要学会安慰自己; 3.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怕别人得到,就不要怕别人尝甜头; 4.做事应灵活,应讲究方法。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写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二、以分析形象引导名著阅读

名著中,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如何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从分析人物性格及表现手法入手。如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武松打虎”片断。“武松把一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项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学生这样分析:大虫“咆哮”“扒起”“动弹不得”“兀自气喘”。这此变化衬托了武松的勇猛。武松是一个勇敢的壮汉。

这就使学生学会了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一新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班级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选择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在学生中播放,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光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名著。因为,影视作品与小说在欣赏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小说讲究文字描绘的形象化;影视作品讲究人物的行动化和视觉化。因此,读小说要将文字转化为“意象”,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需要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需要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样,就陶冶情操,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获得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学生进入中学后,根据教师开列的书目,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通过故事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有一些很生动的、故事性很强的情节,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等。

开展读书交流。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

五、以方法指导优化经典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小学阶段读过的名著,进入中学以后引导他们再来重读,而且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一步,教师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第二步,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一般在节假里。同时对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第三步,咀嚼阅读,主要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这一遍阅读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第四步,评析阅读,一般在作文课上完成。在大体了解——初步阅读——咀嚼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题目,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小说进行评析。在学生有层次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就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前人对文学名著往往已有定论,要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定论,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通过以上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能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最终帮助学生提高各项知识水平。

篇2: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摘要】在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瑰宝。名著既可以积淀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作为教师简略分析了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并谈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地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开展些活动来营造“书香满园”的氛围。从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兴趣指导氛围名著

名著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思想内涵,展现着艺术魅力。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为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发散思维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初中生提出了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具体明确地指出课外文学名著的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这无疑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措施。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比较少去阅读名著。究其原因,社会科技发展多媒体的普及,学生习惯于网络快餐文化和青春小说。改编名著原著作品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学校为了应付考试,生活节奏加快使大家喜欢以“短平快”来阅读文章。学校、家庭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也是课外阅读难以有效实施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我们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往往视野狭窄,无时间读书,无书可读,不会读书,这些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后天不利的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和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就此简单地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育学家夸美细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发挥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一,要合理利用时间,统筹安排,持之以恒。阅读名著可以根据需要和能力来安排时间,可以分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充分利用晚修和晚晨读,每天读十几页左右,一学期下来的积累,学生可以读几篇名著。课堂上五分钟的语言接龙,每天一位同学介绍名著的作者,思想内容品评语句结构特点等,每周可开设一节阅读课,安排下午的第三节课去多媒体图书室自主阅读。通过长期安排,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体会个人情感,生活体验,价 1

值观念以及知识构建。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成就感。

第二,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学校没有间像样的图书馆,藏书不多。极少向学生开放,学生难以借到书或因经济条件买不起书,很难开展阅读教学。所以学校领导通过扶贫单位和自费购置了不少名著,学期初又在图书室增改了几台投影机,并开放校园图书室。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前,学生进入多媒体图书室。先欣赏影视片断,辩析影视作品与原著在表达方式的区别,也可适当地辩论,真正感受到原著的魅力。教室里可以设置读“名著专栏”。“图书角”,“品读栏”,动员学生互赠书,号召人人捐一本以上的书籍,由班级委员统一组织、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学生通过课堂内外资源公享、整合材料,增强阅读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阅读指导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大部头的名著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此时阅读指导尤其重要。

第一,穿针引线。即以文体做为引线,充分利用文体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据据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向学生们推荐些名著。做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教材中都有节选,可适时推荐。如在教授《美猴王》时,向学生提出你如何评价美猴王坐上宝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通过绘声绘色地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提及些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事例,说明它坐上宝座的必然性,同时也可教育学生要想取得一项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甚至代价。更有利于全面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由于文本迁移,认识事物就更全面,也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主动去找名著来看。

第二,因势利导。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会激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做到因势利导。文本的解读应有针对性,同时应关注学生的爱好,水平不同,可以进行个别指导。有的学生注重情节阅读,有的关注插图,有的只是走马观花。比如教《孔乙己》的一课时,向同学们提出评价下孔乙己的最初印象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容易批判“孔乙己”好吃懒做。这是学生比较粗心大意,忽视了一些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导致理解文本的失误。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学生阅读细节描写,学生读后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不是孔乙己的表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由此可见,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恰恰相反,不是表达坏品行,而是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略带同情,所以通过引导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且培养缜

密的思维和细心的态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去伪存真。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修养不足,再加上许多读物尤其是名著作品有意无意地遮掩现实生活或自身的看法,新华书店推荐的必读书目比较多,多少有些隐忧。这时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辨别其价值。比如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多夫》中就涉及到了许多音乐家、乐曲、理论,不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家长盲目帮助选择、购买,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取向。此外,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比较晦涩其,对隐语式的思维偏爱远远超过卡夫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学生推荐些《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通俗易懂的散文,杜绝言外之意难度高的作品。

三、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些生动活泼、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观看影片、名著专场、易中天品三国等。比如在教学《水浒传》时,就组织学生讲“落草为寇”的故事、“话说水浒人物”的演讲比赛、“论水浒的风土人情”我看《水浒》的作文竞赛、我来绘水浒英雄好汉、名著影视专场、水浒手抄报、名著知多少知识竞赛等活动。从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体悟名著韵味。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喜悦的果实。激起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主动阅读名著。

四、运用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法,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加强对比阅读的指导,圈点勾画阅读的指引,创新思维阅读的探讨。形式可以是小组读、指名读、全班读、泛读、粗读、精读等等。此外,还应重视阅读后的个人体验。写博客,将众多关于人物性格、语言、命运等的感点找出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边读书边写随笔。将你的随感可以记名著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将作者的观点,人物情感,语言表达,社会内涵等记载下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读后写读后感,观后写影评。通过这些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学生能乐学,爱学。

经典的名著蕴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能够陶治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对人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经典奠基”会严重影响人格健全发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名著不下是垫底的书吗?我们应该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

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激发兴趣,营造读经典,读名著的环境。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淀文化底蕴就应该多引导学生回归名著中汲取养分。我相信作为教师只要对阅读教学不断探索、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将改变社会观念、家庭意识,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进步。

五、营造阅读环境

篇3: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名著阅读对学生教育意义虽大, 但是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相当大.有位学生曾经这样形容她对名著的感觉:“名著都是一座座冰山……藏在水下的是78, 露出来的是18, 名著因此显得深不可测、遥不可及, 让人敬而生畏.”相当多学生有类似的心理, 他们一看到大部头的名著, 就乱了方寸, 产生了畏难情绪.更何况时下网络文学VS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明显处于下风时, 名著阅读遭遇了尴尬处境, 所以如何使名著阅读走出尴尬处境,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这一研究势在必行.

一、开展“名著阅读周”,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 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它是一种积极和能转化为巨大推动力的心理因素.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走进名著, 才会去品味名著中真情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需要激发的, 我们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紧紧围绕“名著阅读周, 激发学生兴趣”这一中心内容, 精心设计活动, 使学生既感性地了解名著阅读能够增加知识, 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 更快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 又深刻地理解课外阅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 提高修养, 陶冶情操, 学会处世, 培养良好的心态, 形成独特的风格, 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与熏陶.培养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 激发阅读的兴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怕名著, 名著阅读兴趣低迷的问题.

以“品三国看水浒话西游赏红楼”为活动主题, 通过校园广播网经常播放相关小知识, 定时播放相关影片, 出主题黑板报等氛围营造, 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比如, “畅所欲言话经典, 笑谈名著数英雄”———读书汇报会;“一路英雄写风流, 人文精神扬美名”———“最美的片段”朗诵会;“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状元的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 在这种交流活动中, 尽量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 必将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 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 并将极大地推动其阅读热情, 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 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二、进行阅读指导, 培养阅读理念

阅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 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所以名著阅读必不可少, 对于名著阅读的指导更是不容忽视.教师只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才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

开设阅读指导课, 提高阅读量, 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极为重要.那么怎样开设阅读指导课呢?

1. 阅读推荐课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中学生求知欲旺盛,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 我们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 思想状况, 年龄特点, 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 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推荐的读物注重思想性、文字规范性和知识性兼顾;内容生动有趣, 知识性强, 易于被学生接受领会.同时, 推荐的读物, 还尽可能与课堂教学相配合, 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内阅读取得某种联系, 或选择与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相关的内容, 或与课文内容、形式、写法相关的文章等, 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促进.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 造成种种不良影响.比如初一学生学了《荷叶母亲》, 可推荐他们读冰心的两本代表性的诗集《繁星》, 《春水》, 加深对冰心诗的主题的理解.

推荐名著需注意以下三点:

(1) 难度富有层次性.初中生必读的10部推荐名著有些内容相对较浅易, 语言相对较活泼, 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等;有些则篇幅较长, 思想内容较复杂, 比如《童年》等.不同的难度为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提供了空间.

(2) 有一定广度.初中生必读的10部著作涉及古今中外, 力求体现对世界范围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关注, 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同时, 文体类型多样, 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传记等各个领域, 可以使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 思想和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的情况下, 更全面地接触多类型作品.

(3) 有较高的审美和教育意义.初中生必读的10部名著多是经过历史沉淀的, 对人类精神文化影响较大的世界经典著作, 阅读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 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 提升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味, 促进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更深认识.

2. 积极开展读书方法指导活动

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 我们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 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时间, 向学生介绍阅读的一般方法: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 细细揣摩, 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可先看序言、摘要、编辑大意和目录, 以了解全书的内容, 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末句, 最后浏览全文, 综述大意;速读即一要带着问题一眼一句一行地扫读;二要看得快想得快, 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 根据需要, 自己灵活地选择阅读的方法, 使整个的阅读能迅速有效.同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做到:精读与泛读.

如果说精读是正餐, 那么仅此还不够, 还必须辅以大量泛读.没有广泛的阅读, 精读得来的知识能力无法得到巩固, 更无法得以迁移, 会“食古不化”, 而泛读有打开眼界、扩充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各种功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 抄摘相关资料.“抄书默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不但要手脑并用, 强化记忆, 而且可以促进读书向写作的过渡.我们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他们尽可能地博览, 既有指导又有相当的自主.同学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 津津有味, 其乐无穷.

3. 读写互动课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 从读到写, 从模仿到独立的创作,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读与写, 读是根本, 写是读以后自然达到的阶段.“读书如熔铁, 作文如铸器, 铁既熔, 则不难乎铸器也.”读书是学习, 摘抄是整理, 写作是创造.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难题.难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可写的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打破写作的这一尴尬局面,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记结合为强化读书效果, 让学生专备一个读书摘抄本.在学生读的同时, 随读随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段落、警句格言等,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可根据自己的文章选用, 变为自己写作的语言, 以加强语言的积累, 丰富写作的素材.

(2) 撰写好书推荐单.在阅读了一本好书以后, 让学生通过好书推荐单的形式将这本好书推荐给自己的同学.在撰写好书推荐单的同时, 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对阅读的材料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也在动笔的过程中, 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增强了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读写结合, 及时评展读书笔记, 每次阅读课后, 让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指导学生在读了文章以后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发表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表达自己的见解,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及欣赏、分析、判断的能力, 同时, 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 达到有效的思想教育, 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

(4) 定期举行“作文赛”, 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效果, 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使大量阅读课外书活动深入开展, 常新不衰.

篇4: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策略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方式方法

语文学科的考试改革已悄然来临。从过去的注重课内转向了重视课外,从注重知识转向了重视能力,从单一化转向综合化与立体化,从考查知识的识记转向了考查在语境中的理解……如此多的变化告诉我们语文学习重在日常的点滴积累。

同时,如此多的转向告诉我们学好语文,语文书绝不是我们的唯一。如此,扩大课外阅读便显得十分迫切。以名著阅读的考查为例,现在的考查无外乎包括由浅入深三个层次:一是考查对作品的基本信息的了解,如文学常识和重要人物姓名等。二是考查作品内容的理解,对重点事件、重点人物,或人物某一性格与哪些情节相关联。三是考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性格特點)的赏析。除了第一个最简单的层次以外,如果不读书,有些涉及细节的题目是肯定不会做的。这也是教师提供的一些复习材料不能解决的。既然让学生真正的读才是根本,那如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升对所读书目内容的理解呢?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的教师们集思广益想了很多方法,开设名著阅读的导读和赏析课,举办活动和竞赛,以阅读课为引子,让学生真正把名著读起来。

首先,引一引,让名著读起来。各年级根据本年级所读书目的类型与学情特点,安排了相应的阅读课课程。比如,七年级配合《繁星·春水》和《伊索寓言》的阅读,设计了诗歌朗诵与赏析的相关内容,录制了学生的诗歌朗诵,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讲解他们读的寓言故事。配合《草房子》的阅读,王娇阳老师设计了人物形象的赏析指导课。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娇阳老师从人物形象涵盖的内容人手,概括了分析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通过故事情节、正侧面描写或关键抒情议论句分析人物性格。并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锻炼能力。如此,学生在阅读《草房子》时,便有了武器,既能使小读者们更接近心中喜欢的那个人物,也有了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方法。

八年级则在学生阅读了《红岩》的基础上,安排了《红岩》的阅读课。魏伟老师从《红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引入对《红岩》一书的来历、故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回忆《红岩》中的人物,并让学生将这些人物按照地下党、特务和叛徒分成三类,张贴到白板上;接着,魏老师从提问这些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的共产党们被关押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进入对狱中环境特点信息的提取;然后再追问江姐在这样的监狱环境中受到的残酷刑罚,她为什么能够那样勇敢面对、又是那样从容赴死呢?由此上升到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可谓是水到渠成。上完《红岩》阅读课后,那些没有读完的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起来,并且和老师讨论书中的情节。

九年级学生升学任务重,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读原著了。语文组的教师们则采取了教师“讲”故事析人物或看视频掌握情节,辅之以经典试题的演练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名著内容和主要人物。

其次,演一演,再现经典,加深理解。如果说开设名著阅读课是为了激发学生们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人阅读状态,语文组组织的“再现经典”课本剧展演则是为了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阅读,并且能够经过自己的揣摩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文学阅读的魅力,但每个人读出的必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李尔王或其他。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们在编剧时必须尊重原著,合理改编,可以适当加入当下流行的词汇或语句,但不能背离原著的内容及主题方向。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完成,任课老师充当的只是帮助与支持的角色。比如七年级的《三打白骨精》、《晏子使楚》、《四世同堂》,八年级表演的《草船借箭》、《武松打虎》、《真假美猴王》和《骆驼祥子》等,表演栩栩如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恰到好处。尤其是《骆驼祥子》中的饰演虎妞的学生给我们再现了漂亮的不一样的虎妞形象,但语言与态势表演活灵活现。从剧本准备到角色表演,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经典,把握人物性格,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最后,赛一赛,让阅读有识、有趣。八年级“语林大赛”第三季的活动,以红色经典和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以名著阅读为主,用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比赛围绕“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展开。听,你来比划我来猜,猜一猜书中的人物;说,讲一个书中的故事情节;读:读一读书中的人物对话或旁白等,为视频配音;写,本学期必读书目的知识竞赛。名著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读书需要坚持。通过比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竞赛与激励相结合,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更深入地将名著的阅读进行到底。

篇5: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名家名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阅读老舍的、沈从文的、巴金的,还有西方的作家,雨果、泰戈尔、大仲马等等。

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名篇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教师无法让他们对名著名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名著的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当今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比如对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真正体会一些深奥的名著的含义。而较高年级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可引导他们读较高深的名著。

不同的要求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接触的名著,也是阅读名著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名著仅仅是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的。所以就要联系自己感想,写出读后感。如在《水浒传》中,李逵为请朱仝上梁山的时候,十分残忍地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令的孩子。这一段就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们在读了这段以后都有不同的感想。有人认为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可以壮大梁山的力量去劫富济贫,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孩子是完全无辜的.,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哪怕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命,这样做是十分残忍,甚至是不人道的。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认真思考自己所阅读到的东西,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学生为什么会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从内心处就想去读,书中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或者是其中的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人物、或者是其他什么。

而从书的开始很难将学生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吸引入的介绍和讲解能力。而在讲解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又如《老人与海》中:“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那时候不得不把各条钓索解开,系在一起。”

这些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在加上教师生动的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们提升起兴趣和耐心去品读名著。

四、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讲座。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刘备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是大胆假设赤壁之战曹操成功会如何,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会如何,等等。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必定会对原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其他名著。

五、教会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才是品读名著的重要方式。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浅阅读,即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但是却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浅阅读是无法吸收和消化名著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教导学生们如何阅读、如何品味。这样才可以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导引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6: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

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受来思维的,这一阶段,他们有着黄金般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年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但学生不知道该读哪些有益的课外书,该如何阅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心理、思想水平进行安排。我们要把课堂和课外紧密结合。比如,学了《一碗水》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珍珠泉》;学了《玻璃公公一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纸奶奶的生日》等。这样学生既有兴趣阅读,又能把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外书中,阅读效果会很好。

其次,要指导、督促学生做课外阅读笔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看书时要眼到、心到、手到,边看边划记重要语句,在书边做简要分析,摘抄警句和有关资料,读后感《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提倡写读后感,强调感的内容要真实,符合实际。

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起名叫“采蜜集”,专门用来摘抄好词好句。我还组织学生定期展示自己的“采蜜集”,看谁是个勤劳的小蜜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会记录满满的一本,也很有成就感,他们的阅读与积累兴趣会越来越高。

篇7:如何引导名著阅读浅说

湖北省仙桃市第四中学 王荣 经典名著是优秀的文学积淀,是优质的精神食粮,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的携带者。一部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必有其特殊价值。名著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均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中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使中学生掌握更广泛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来说,除了学好书本知识,还应该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国家教育部门为此也指定了不少中学生的必读名著篇目,并规定了学生的阅读总量。但大多数初中生都不能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有的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可效果极差。学生不能真正深入作品内部,名著阅读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课内到课外,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一.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教名著阅读时,仅靠传统文本阅读方式,易使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低效状态,在各类考试中阅读能力大大降低,这种传统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利用多媒体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能力,它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多媒体容量大等特点,它提供的外部刺激:图像,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初中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三.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展读写大赛活动。结合名著阅读开展读写大赛,也是推动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考查学生读写的综合素质,倡导经典阅读,引导体验生活,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考查。学生必须读完全部名著才能完成试题。比赛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赛为开卷,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展诵背,读书等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每班选出五到八名学生进入决赛。决赛为闭卷,两个年级集中起来现场竞答。由学校抽教师统一阅卷,选出两名学生参加市级比赛。随着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的不断开展,学生对名著阅读也越来越重视了。

四.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就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可以随时的借还,十分的方便。也可以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式,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保证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的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在早读时间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名著;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正课,有计划的开展名著阅读和指导工作。

五.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为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到《荷叶母亲》引导学生读《繁星春水》;学到《范进中举》引导学生读《儒林外史》;学到《杨修之死》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到《香菱学诗》引导学生读《红楼梦》,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8: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感悟一:纠结的备课, 思想的升华

在常规的绪言课中, 我们的重点往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入大量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中产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数学的学习。而对于其中的某些概念, 感觉就是讲了学生也不明白, 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让他们慢慢领悟其中的内涵了。

我的感悟是, 绪言课很重要。激发兴趣是一方面, 还要埋藏知识, 在以后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后, 要不断地回扣, 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每次学新知识的时候, 就会在大脑中检索与之相匹配的旧知识。我认为大家在备课时, 首先要找出该节课的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而且三类知识要清晰,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要设计出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知识一致性的练习。对三类知识大致的理解是, 陈述性知识可以看做“是什么”;程序性知识看做“怎么做”, 也就是对外的操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而策略性知识应该是“行不行”, 也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或思维的监控评价, 即利用自己的元认知对做法进行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 要将三类知识找出并落实到纸上就遇到了障碍, 到底怎样预期策略性知识?

要把握整节课的结构, 充分预期学生的原有知识, 找出该节课中的上位知识由哪些下位知识对其进行阐释。要埋藏知识, 让学生了解数学学科要研究的内容, 对数学有个大致的了解。其实, 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 把握住上位知识, 把看似零散的知识归纳成一个体系。对一节课、一单元、整本教材亦都如此。

总之, 要使每一节课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就要对学生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预期, 注重情绪状态的调整, 关注知识间的联系, 渗透思维方式的培养, 引导学习习惯的养成, 实现自我管理的突破。

感悟二:如何引领学生解读错误集中的题目

学生出错集中的问题, 说明这里是学生的集体弱点。此时老师把题目拿出来, 首先引领学生读题、读要求, 跟过去的知识进行联系, 寻找类同题目 (旨在举一反三) , 并提醒学生, 以后学习一定要研究一个问题就研究透彻, 这样做并不耽误时间, 而是将这个知识作为以后新学知识时进行联系的储备资料, 让已学的旧知识完全可以用来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在读题的时候, 要敏感捕捉题目中所给的信息, 寻找特征, 马上在大脑中检索与此题目有关的旧知识, 写到本子上以备用, 这是必须的;然后当意识到已经学过并掌握的旧知识与此题目有关时, 马上就会兴奋起来, 信号传输此题不难, 心理暗示自己一定会解出这道题。这样的一个读题过程会给学生带来一个愉悦的经历。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习惯。以后不管是在哪门学科的学习上, 都会在读题时自然而然地去联想与之有关的旧知识, 调动可解决此题目的信息和能量, 这样再困难的题目也能迎刃而解;之后进行旧知识往新知识的转化, 寻找差异, 进行对比, 将转化的程序书写下来进行强化, 以后就可以对照程序进行解题, 从而完成思维的可视化。

这样的过程, 是教给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达到学生完全独立自学的目的, 是高效地进行自我管理的体现形式, 效果很好。

感悟三:家长可以是孩子的良师益友

再完美的学校教育, 也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父母的耳濡目染,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从孩子一出生, 父母的教育职责就开始了。在我们用高效学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家长参与进来, 让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1.家长和孩子沟通要提前备课, 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注, 一定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到这种爱是无处不在的, 让孩子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力量。

2.一定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

3.给孩子知识, 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要善于放手, 要宏观把握, 微观不要介入。

4.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肯定,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保持积极的情绪, 给孩子足够的自信。

5.家长也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行为, 反思自己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一切, 并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方法、策略。

常言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 能交给孩子一把钥匙, 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系统中能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能自如地调控情绪, 会读书, 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摘要:要使每一节课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实现高效学习, 教师就要对教材、学生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预期, 要教给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助学习的境界。同时, 在我们以高效学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 一定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家长参与进来, 让家长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篇9: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阅读方面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明确而具体地指定了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涵养品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名著呢?笔者想谈点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名著

1.班级设立名著图书专柜。

作为文一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笔者十分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断开掘图书资源,提高使用效益。一般来说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图书角的藏书量会超过300本,人均七八本。不过对学生们捐集上来的图书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图书主要是一些卡通书、作文书等快餐式的大众通俗读物,名著少得可怜。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感性化、浅层化的趋势,学生阅读疏远经典名著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设立一个经典名著图书专柜。这个专柜的图书管理方式是私有公用,专柜对班上学生拥有的名著进行造册登记,图书仍由个人管理,面向全班同学开借。这种方法好处有三:一是名著管理方便,损毁率极低;二是专柜虽无书(书都在学生手上),但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有记录,便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三是让学生感染学生,形成一种“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读书氛围。

2.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课外阅读的时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质量观,不能急功近利,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代替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少布置课外作业,多读书(笔者近三年来,几乎没布置过书面课外作业)。与学生交谈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想读名著,原因一方面是怕影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的课业负担实在是太重了,课间看一看消遣类的书,仅是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除了引导得当外,关键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一方面要和其他科任老师多沟通,尽量少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另一方面,与家长进行书面沟通,大力宣传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让他们支持子女进行课外阅读。

二、大力营造阅读名著的读书氛围

1.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新编的语文教材,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语文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中学生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笔者统计了一下,七至九年级《语文》(语文版)节选名著篇目的有《美猴王》(七年级上册)、《空城计》(七年级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八年级上册);此外,对一些重要的作家比如老舍、鲁迅、冰心、罗曼·罗兰、高尔基等的作品也有所涉猎,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上好名著欣赏课、导读课,刺激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一共安排了四个名著引读栏目,七八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一个专题,对“课标”指定的必读经典名著进行导读和推介,教师应重视这四个专题的引读,并辅以名著欣赏课,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3.大力开展以名著为主题的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以活动促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笔者觉得一定要把班上所有同学的阅读活动开展并丰富起来。讲故事、朗诵、演讲、舞台剧、征文比赛等活动,可能要花去教师和学生的许多时间,但这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活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起来。而一旦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的课外阅读会一发而不可收,收到奇好的效果。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搞了一个《三国演义》歇后语比赛,同学们的阅读兴奋点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在引导学生读《水浒》时,我搞了个水浒人物绰号比赛,学生阅读《水浒》的热情也非常高涨。总之,名著的阅读是主题性的文化阅读,应通过有效的活动,突出阅读主题,让学生有阅读的紧迫感。

4.制定阅读激励制度,让阅读名著具有挑战性。

现在的初中生的阅读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初中生别说读名著,就是普通的课外读物,都读得很少,这与我们现阶段社会转型期,人们过多追求功利、过多追求浮躁的物质生活状态有关。在学校里,阅读不是一种主流动的学习方式,替代它的是应试和做题。因此,名著的阅读,应作为一种挑战行为,重视激励措施的落实。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阅读分组,互相挑战,每期分阶段进行阅读评比、颁奖(奖品多是书)。名著阅读除了让学生互相挑战外,也鼓励个体的自我挑战。有一个典型的个案是这样的,2007年,笔者任教班有个学生王某,基本没有阅读习惯,笔者和他约法三章,每读五回目《三国演义》送一张老师自制的读书卡片,读完一部《三国演义》奖励一部《水浒》,……在老师的激励下,到2009年春季,这位同学已读了近十部经典名著。笔者的心得是:集体的阅读氛围,会感染个人,个别的阅读指导,也会带动全体。

总之,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笔者奉行的是行动主义,有了目标,就去做,做了就务求收到最佳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最大的心得是:只要教师改变语文教育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并形成一个专门的阅读名著组织管理体系,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收到显著的效果。期望有更多的教师重视学生阅读生活的重构,通过推进阅读来撬动初中的教育改革,这会成为现实吗?

篇10: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高等学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而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与责任心更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成果, 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大学管理者进行的是大学教育管理, 他们面对的管理系统是大学教育系统, 这是一个特殊的系统, 这一系统功能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他的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功能不同, 因为大学教育系统是通过知识的传播和创造等形式进行着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而贫困生又是这一系统中特殊中的特殊, 因此, 更加突出并强调了大学教育管理工作在应对贫困生问题时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贫困生身心发展规律, 及时进行心理

贫困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 家境贫寒, 成长过程中所享受的物质基础与其他孩子相比有着比较大的落差与距离, 当来到大城市开始他们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四年学习生涯时, 各种现实问题都会渐渐浮出水面。如家庭经济负担太重, 自身压力太大, 成长环境的不利都会让其缺乏自信, 同时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差, 再加上周围环境太优越, 同学中大多数和自己不是一个层次, 衣食住行、人际交往、思维观念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日子久了, 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轻则感觉自卑、情绪不稳定等, 重则可能会逆反, 会轻生, 会对大学对人生失去信心,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出现并对其进行积极适当的心理引导, 帮助其在这个群体中找到自信, 找回自我, 并顺利地走向社会。

三、注重外界环境的引导功能

大学的教育管理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要切实了解贫困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生活态度和心理倾向。而外界环境对贫困生的影响也非常关键。因此贫困生在校园内的人际关系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 并且应该为其积极创造这样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 让其在一个相对轻松平等的环境中生活。比如在寝室人员的分配上, 在班级干部的组成中都是应该考虑到贫困生因素。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等, 让其在校园内可以有自己的朋友和交友圈子, 因为有朋友的人就不至于那么孤独。

四、建立贫困档案, 完善助学体制

从开学伊始, 就建立贫困生档案, 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然后全面合理分配国家、省市、学校等各级部门的奖学、助学制度。目前各级政府与部门有关大学生的助学、奖学制度正在逐步完善, 因此在奖学助学制度的落实过程中更是应该积极倾向于贫困生, 使他们得到经济上的帮助, 帮其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落实贫困生的助学货款政策, 解决其四年昂贵学费的后顾之忧。并且积极创造一些勤工助学岗位, 让贫困生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 这样可以让其在同学中间, 老师面前更加自信与坚强。

五、关注贫困生的社会化过程, 密切关注其就业问题

首先需要让贫困生明白, 就业困难并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当今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把目前的综合客观情况向其做出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另外, 也要给贫困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与选择,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力, 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 不要让他们对未来感觉悲观失望, 任何时候都需要给他们信心, 积极向贫困生推荐一些适合贫困生的工作岗位, 即使没有合适的, 找工作之路一直不够顺利, 也不要放弃, 也要关注其一直到最后, 因为在贫困生尚未完全在社会上扎根之前, 如果校园之片土地也过早的不管他了, 那么可能这几年的引导都会功亏一篑。

六、结语

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是校园中需要受到保护与关注的群体, 大学四年对于他们整个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校园对其的引导与帮助的作用才如此重要。另外, 要想让贫困生更好地成长, 仅仅来自大学内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需要全社会去关注、重视和积极应对的问题。最后, 任何时候都要把真诚与理解送给贫困生, 他们不需要同情和怜悯, 而是需要鼓励与肯定, 用心去交流, 用心去教育与管理, 尽量借助大学的四年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起积极乐观坚定的人生信念, 让其走出校园后就彻底和贫困脱离。

参考文献

[1]葛锁网.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

[2]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7

[3]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篇11: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

关键词: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75-01

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名篇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教师无法让他们对名著名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名著的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当今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比如对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真正体会一些深奥的名著的含义。而较高年级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可引导他们读较高深的名著。

不同的要求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接触的名著,也是阅读名著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名著仅仅是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的。所以就要联系自己感想,写出读后感。如在《水浒传》中,李逵为请朱仝上梁山的时候,十分残忍地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令的孩子。这一段就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们在读了这段以后都有不同的感想。有人认为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可以壮大梁山的力量去劫富济贫,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孩子是完全无辜的,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哪怕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命,这样做是十分残忍,甚至是不人道的。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认真思考自己所阅读到的东西,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学生为什么会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从内心处就想去读,书中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或者是其中的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人物、或者是其他什么。

而从书的开始很难将学生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吸引入的介绍和讲解能力。而在讲解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又如《老人与海》中:“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那时候不得不把各条钓索解开,系在一起。”

这些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在加上教师生动的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们提升起兴趣和耐心去品读名著。

四、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讲座。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刘备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是大胆假设赤壁之战曹操成功会如何,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会如何,等等。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必定会对原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其他名著。

五、教会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才是品读名著的重要方式。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浅阅读,即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但是却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浅阅读是无法吸收和消化名著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教导学生们如何阅读、如何品味。这样才可以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导引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12: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关键词:名著,精神食粮,阅读

经典名著不但是厚重文明的积淀, 更是优质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昭示者。众所周知, 它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文学修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直接影响一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形成。然而, 名著阅读往往因为时代、年龄、阅历等原因, 使得今天被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等主宰的初中生敬而远之。于是, 阅读名著也成了硬性的要求, 在校教师催, 在家家长逼, 大部分学生依然不愿走近这些历经世代读者淘洗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璀璨宝物, 我们为师的似乎也束手无策。如何激起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探宝的欲望、入得这座宝山而受益无穷呢?笔者认为, 不妨用这些方法去引而导之。

一、以课文为契机, 有意穿插作品人物故事或片段, 激起学生想读名著的兴趣

初中教材里不少文章都选自名著。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孤独之旅》、《山市》、《香菱学诗》等等……他们都是作品中其中一篇或是其中一节。教师若立足课例, 以点促面, 可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 学生受益多多。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穿插阿长逼“我”吃福橘讲“长毛”的趣事, 引导学生阅读《朝花夕拾》;讲《山市》时, 可插几段《聊斋志异》里面的怪异故事, 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讲《孤独之旅》时, 引出杜小康含泪辍学, 跟着病弱的父亲离开油麻地去放鸭子, 父亲告诉他只要鸭子生了蛋, 赚了钱, 他就能上学去。让学生猜杜小康后来会不会回到麻油地小学读书这个结局, 激起学生阅读《草房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故意穿插设计人物故事或片段, 巧设悬念, 只有这样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 他们才“想”去读。

二、从观看影视片入手, 提出对比要求, 引导学生产生愿读原著的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 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教学媒体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 能使学生较迅疾地接触到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荒岛余生》、《威尼斯商人》等等。这些由文学名著改拍的优秀的影片, 教师可选取其中章节片段与学生共同欣赏、评析, 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让学生观看鲁达大闹五台山、野猪林、瓦罐寺等情节,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原著评价演员水平, 看他是否将原著中的鲁智深嫉恶如仇、行侠仗义、有粗中有细的性格演绎到位。学生自然“愿”一睹原著为快。由此入手,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使学生在作品中更深切地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感受情节的跌宕起伏, 品味名著的文字魅力, 轻松达到阅读、认识和积累的目的。

三、课前五分钟讲述名著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乐读名著的兴趣

讲故事、听故事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 学生很乐意接受和参与。文学名著中一些人物故事生动有趣、有的耳熟能详。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等, 武松“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 每一个塑造成功的人物, 都有着生动的背后故事。教师可有效利用课前五分钟, 有目的、有计划地请学生上台讲人物故事, 并采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浓厚兴趣, 既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谓一石二鸟。

四、精心设计名著赏析课, 轻松实现阅读目的。

不少学校将名著赏析课列入本校课程, 这非常符合“大语文”教学观。一节好的赏析课, 是学生学习名著、了解名著、感悟名著、促成个性阅读、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最佳渠道。因此,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 以“趣”激趣, 方能实现阅读目的。一位教师在赏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 为让学生熟悉情节、感受人物, 别出心裁地采用章回体“回目”样式和学生共拟章节。如:

第一部

第一章:恶神父教室逞私威, 小保尔食堂做工作

第二章:平静小城骤起风云, 智勇少年安渡险关

……

以“回目”样式概括情节, 着眼于整体把握, 同时又对名著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 方式新颖独特, 学生热情高涨。之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相关章节进行赏析, 轻松实现阅读目的。

上一篇: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下一篇:青蛙养殖技术全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