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2024-08-31

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精选8篇)

篇1: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有效实施分级诊疗

大力推进双向转诊

——达州市中心医院分级诊疗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审专家:

按照国家医改政策,根据四川省关于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安排部署,我院在省、市卫生计生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指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社会使命为己任,积极行动,认真组织,扎实推进,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总的来看,从组织领导,成立机构,配备人员,宣传发动,建立网络,形成机制,细化措施,有效开展,促进了全体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了解、理解、认同、支持的转变,为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现将我院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四川省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等6部委《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精神,切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按省、市卫计委的要求,医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首先在领导班子内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措施,迅速在全院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经过对全市范围内的基础摸排调研,在掌握详尽的基础资料后,拟定出我院在分级医疗工作中的总体目标:

1.在院内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宣传分级诊疗政策、流程、方案,争取在6月底达到全院职工知晓率为100%。

2.对辖区内新农合患者加大宣传,争取在6月底使其对分级诊疗政策知晓率达到60%。

3.对我院的就医流程加大宣传力度,使患者知晓率达到100%。

4.对回转的政策、流程、好处加大宣传,使新农合患者回转率达到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

5.开放绿色通道,确保通道畅通。确保基层医院的上转病人入住率达到100%。

6.加强与挂号收费室、临床科室、信息管理中心的沟通与协调,做好转诊患者的信息登记和上报,信息登记准确率达到100%。

7.在3月底完成与下级医院的协议签订,6月底完成与上级医院的协议签订。

(二)实施方案

1.成立分级诊疗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2.成立分级诊疗办公室,负责具体的分级诊疗工作。3.每月考核、通报、督导一次,查找问题,及时整改。4.与协议医院、新农合办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5.制定出相关流程。包括患者就医流程、住院转诊患者

就医流程,急诊患者转诊就医流程等。

二、宣传动员及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切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医院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广泛动员。成立了分级诊疗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医疗的院领导具体负责,为了有效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医院立即成立了分级诊疗办公室,抽调强有力的骨干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并保障办公地点、办公物品及时落实到位。

同时制定了分级诊疗工作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工作流程,并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门诊患者转诊流程、住院患者转诊流程、急诊患者转诊流程。并于去年9月30日,组织全院科主任参加市卫计委召开的“分级诊疗”专题培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多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多次在周例会、月例会上对行动迟缓的部门或科室给予通报和问责。

“分级诊疗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我院贯彻工作始终的共识。因此,立足全方位的宣传,多渠道让医务人员和群众知晓,全行业形成共识,高品质树好形象,是我院对分级诊疗工作的要求。

三、实施方案及具体措施

为了真正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我院针对优质医疗资源有限,而群众对

于优质医疗的需求又非常旺盛的实际,实实抓住推进分级医疗诊治的契机,认真研究,明确了一系列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方案及具体措施:

(一)在政策宣传方面。今年以来,医院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宣传单、LED频、OA系统、微信、QQ、义诊、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全院职工及广大患者进行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宣传。印制了万余份宣传资料发放到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宣传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实施内容,向社会公布了分级诊疗办公室及工作人员联系电话,随时接受咨询。同时,组织巡回义诊,上门服务的同时,将分级诊疗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已先后到宣汉、达川、开江、通川区、万源等县市区边远乡镇进行义诊和宣传,为该项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通过积极地宣传活动,本院医务人员及广大群众熟悉了分级诊疗政策、操作流程等。目前,达州市90%以上的基层医院已掌握了相关政策,基层群众的知晓度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理念逐渐得到普及。

(二)与下级医院联动方面。首先在院内建立了以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建立了分级诊疗组织架构和相互协调的运行模式,确保转诊患者优先诊治。一是我院与达州、巴中区域的县区25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了转诊协议;二是开通了系统内的业务咨询电话,解答患者咨询,帮助基层医

院解决分级诊疗的具体问题。遇到转诊不畅的情况,分级诊疗办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出面解决;三是分级诊疗办对转诊住院病人实行跟踪管理。入院时做好患者相关信息登记,并与下级医院建立QQ群,及时核实下级医院转入患者的基本信息,跟踪回转。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1月份回转11例,2月份转入106例,回转 55 例,3月份转入180例,回转 56 例,4月份转入106例,回转67 例,5月份转入 208 例,回转83例。转入和回转例数,均呈递增趋势。医院为加大回转工作力度,将病人回转率作为各科室绩效考核依据。要求分级诊疗办以监管回转的方式带动上转,形成互动、互依、互惠的格局,逐步改变过去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大医院忙不过来,而小医院无病可看,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的状况。通过半年来分级诊疗的推行,让更多需要优质医疗资源的危重病人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回转让病人也得到了实惠的医疗服务,让各级医院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促进了各级医院良性发展。四是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川东区域医疗中心、达州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辐射引领和龙头作用。医院为了做好分级诊疗的品质工作,确保绿色通道的畅通,我院也有一些具体举措:分级诊疗办工作人员24小时电话畅通,随时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所有转诊患者及时就医;增强了院前急救力量,增加了院前急救出诊人员;医教部与全院各临床科室主任积极参与对转诊病人入院的病床统筹,以急

诊科、ICU、相邻科室对转诊病人进行优先保证。特殊情况下,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不能满足急救需要时,由医教部加派专科出诊。

四、规章制度及成效分析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行,是在新常态下医疗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问题,打破了一直以来那种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门可落雀的状况。我院通过半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和积累,修正和完善,达到了开好头、起好步的效果。

一是充分体现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为医院在高、精、尖、难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二是医院内部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医疗水平和优质服务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强化了区域内医院间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了感情,建立了信任、可靠、高效的联动机制。形成了常态化的、上下对应的、互助互恋的医疗网络。四是进一步优化了医患关系,群众的身心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群众对医院的工作认识更加透明。五是医德医风得到改进,通过适时掌握基础证据,上下形成有效监督和监控,链条式转诊层层负责,使各层面责任心不断增强,廉洁自律、“九不准”得到有力强化,实现了“零差评”。六是基本医疗保障加强更加有效。通过大力宣传和上下转诊实践,从绿色通道畅通到收费公示公开,从热情接诊和周到转诊,促进机制更加成熟和完善。

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回转工作未能全面展开。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追求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已成常态,一些患者不愿意回转到基层医院去。二是本地区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致使统计困难。针对以上不足,我院将加大对回转工作的政策优势宣传,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我院的信息平台。

篇2: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卫生系统“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鄂卫发[2012]26号)精神及“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相关要求,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院、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切实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政策引导、上下联动、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确保安全的原则,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服务规范、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运转有效的新型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三、实施时间

我院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从2012年9月21日开始启动该方案。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 加强领导 2 我院成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组

长:田 勇

组 长:胡文江 钱大智 廖洪明 蒋芙花 胡传利 常务副组长:胡文江

成员: 刘 孜

刘昌杰

黄怀吉

王红艳

朱 峰

郝淑华

黄桂华

李 俊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医务科合署办公,由医务科主任刘孜兼任办公室主任,医务科副主任黄怀吉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完善制度 加强控管

1、完善首诊制度、首接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将新农合资金支付与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挂钩。

2、确立分级诊疗标准: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已经确诊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诊疗服务,我院主要负责疑难杂症的专科诊治,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要求进行适时会诊,对条件允许的特别重大、疑难重症、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转三级医院救治。

3、完善双向转诊流程:规范我院转诊程序,明确转出、转入标准。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三级医院分别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对乡镇卫生院转入我院的病人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转入患者及时获得诊疗服务;同时协助和指导转出的病人选择合适的三级医院,并提供相关诊疗资料,方便转入医院获得可靠信息,减少重复检查。

(三)提高能力 拓展服务

1、加强专科人才培养、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医院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每 3 年选派5-8名医生到三级医院进行专科进修,提高我院医疗技术水平。

2、对乡镇医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及人员培养多种方式,提高乡镇医院技术服务水平。继托管长梁卫生院后再托管业州镇卫生院,同时逐步拓展托管范围,与乡镇医院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提高乡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在全县形成基础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

3、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我院实行二级医院辅检结果互认,完善卫生部病理远程和湖北远程医疗建设,对疑难、重症病人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及远程教育。

五、保障措施

1、医院将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进行考核。

2、将托管的乡镇医院纳入我院一起管理,对托管医院每周组织2次专家查房,每周组织1次管理人员督查,定期与托管医院召开联席会议,对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中大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定期将双向转诊情况向县卫生局报告。

3、对转入三级医院的病人实行追踪随访,病情允许情况下再转回我院治疗。

篇3: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1“分级诊疗”制度催生护理需求新分布

1.1政策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合理诊疗模式,加强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整合”,以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分级诊疗”的实施细则。其实质就是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切实解决老百姓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形成小病、慢性病在社区医院就诊和康复等治疗,大病、疑、危、重症患者在城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诊疗的分布格局,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新模式使医疗机构收治疾病种类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等状况发生改变,因此,区域医疗中心和大型医疗机构相应的护理需求亦发生改变。

1.2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需求变化

此类医疗机构在今后主要以收治疑难、急、危、重症患者为主,并开展高、精、尖技术的医疗服务。随着这些专业的发展壮大,相应的护理需求增加,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将转向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和专科护理等方向。相反,在这些大型医疗机构中以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科室将逐渐萎缩,患者回归到社区基层医院就诊后,这些专业的护理岗位将逐渐减少,出现转岗现象。

1.3社区基层医院护理需求变化

由于国内医学教育体制问题,表现为基层医院资源和服务能力不足[1], 医护人员严重缺编,业务开展受限, 甚至处于瘫痪状态。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形成基层首诊后,社区医疗机构将面临巨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将面临新的挑战,除工作量和服务范围增加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满足患者优质护理的需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双向转诊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2大型综合性医院护理发展策略

2.1护士院内转岗培训

过去以从事常见病、多发病、 慢性病护理的人员,不能直接转岗从事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和高精尖技术等专科护理,需经过院内相关科室轮转、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2.2与大型教学医院建立护理合作关系

通过两院之间的学术交流、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医院规划重点发展的专业, 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相应专业进修学习,然后再培训该专业护士,形成完整的专科护理人才梯队。这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患者进一步上转提供便利,对双向转诊制度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2.3开展护理延伸服务

与下级医 院建立友 好合作关 系。一个区域医疗中心应与周边多个基层医院建立院际合作关系,可以简化转诊流程,增加双向转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2]。主要采取对下级护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护理延伸服务。定期派护理专家下基层讲课、 护理查房、病例讨论以及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或接受下级医院护理人员进修学习,以此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甚至建立专业联盟,从而实现双向转诊的顺利进行。三级医院通过开展护理延伸服务,一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能够带动社区护理队伍的成长[3]。

2.4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和院内重症护理能力

“双向转诊”制度的关键动词是“转”字,院前转运是连接上下两级医疗机构的桥梁,其转运能力的大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关键因素。院前护理急救能力培训是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需掌握车载设备的使用和生命支持等技术,才能顺利实现 “转”字赋予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下级医院的重症患者大多因治疗失败才转入城市医院,这无疑对相关专业护理人员构成极大的挑战。因此,重症护士必须经过重症专科护士培训,提高器官功能支持和监测技术水平,才能收到更高的救治成功率,才能保证转诊可持续性发展。

2.5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护理服务是一项具有专业性、 技术性和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服务活动。目前临床护理服务的收费价格普遍偏低,不能反映护理劳动的价值[4]。 分级医疗后,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市医院护士将承担技术难度更高的护理工作,需重新调整护理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留住人才,展现区域医疗中心和城市医院的护理优势,提高患者满意度,这才是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

2.6改变国内护理教育模式

国内培养目标大多注重理论和技术操作层面的教育,随着分级诊疗和医学模式的转换,这种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和患者个体化需要。 借鉴英国教学模式,鼓励有其他工作经验的人再次择业护理专业,在校学习期间便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 如儿科护理、成人护理、精神护理等,因为做出这样的选择显得更成熟和稳定,后期人员流失少。采用多学科联合教学、讨论、模拟培训和仿真教学等形式,拓展到健康管理、社区护理、临终和老年痴呆关怀等领域[5]。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多层次的护理需要,这是分级诊疗措施的一个有益补偿。

3存在问题和对策

由于政府对各级医疗机构定位和分工不清晰、医保支付存在问题、 信息建设和政策不到位等因素[1],加之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壁垒,仍是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障碍,这将导致目前区域医疗中心或城市医院护理工作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完善监督管理和补偿机制等。

篇4:医药:政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投资要点:

1、国务院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2、板块估值位于各行业中游,整体估值较为合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要求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是我国医疗改革的一大进步,未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缺人的现状将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民营医院、远程诊疗、便携式医疗器械等个股。

节前投资者持币观望气氛浓重,加之证监会清理配资等利空因素影响,导致前期备受关注、涨幅较大的医药股相比于大盘跌幅较大;二级子板块方面,医疗器械以-10.2%的跌幅排在六个子行业跌幅首位,跌幅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疗器械行业大部分公司分布在中小板与创业板、市值较小且前期涨幅较大。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整体涨幅较好,2015年截止到9月4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整体涨幅22.18%,而沪深300指数下跌4.75%。目前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估值为40倍,位于各行业中游水平,整体估值较为合理。持续看好代表我国医药产业转型方向的医疗服务(金陵药业、泰格医药、迪瑞医疗、爱尔眼科、马应龙、千红制药)和生物医药(上海莱士、华兰生物)行业的发展前景,关注医药商业领域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个股(嘉事堂、瑞康医药、一心堂、太安堂),以及具有国企改革预期的个股(现代制药、国药一致)。

重点推荐:上海莱士、太安堂、国药一致、金陵药业和济民制药。

篇5:传染病诊疗、转诊制度

1、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做好预检分诊记录。导诊护士做好第一级预检分诊工作,并及时将发热、肠道、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其它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引致感染性疾病科就诊,感染性疾病科负责第二级预检分诊工作,将传染病及疑似患者留观,将其他病人引致普通门诊治疗。

2、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预检分诊记录。

3、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异常诊断信息反馈预警和传染病登记本,详细记录接收人姓名、时间、科室名称,以备查验,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公共卫生科,以备疫情分析,重大传染病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预警与信息发布。

4、公共卫生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5、传染病诊疗、诊断、处置遵照传染病诊断标准,按照本院传染病诊断分类、处置管理制度执行。

6、各临床包括门诊、医技科室应建立传染病护理规范,并建立传染病人处置、培训、健康教育、医疗废物等多方面的工作记录,有自查与改进整改措施。

7、严格遵守传染病诊疗与转诊制度:(1)甲类或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等急性传染病,以及其它本院不具备严密防护和处置条件的传染病,一律转往传染病专科医院。(2)肺结核及疑似病人转往结核病专科机构系统管理。(3)孕妇艾滋病感染者转往专业艾滋病防治机构,进行母婴阻断。(4)普通科室不再进行传染病的专科治疗。(5)慢性传染病确因需要在普通病区治疗的,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建立处置记录,避免传染病引起医院感染发生。

篇6: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问题

医疗单位用药配备,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虽然分级诊疗制度下, 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业务发展情况, 适当增加药品品种, 住院床位设置可在原目录基础上再增加10%, 但新增药品重点保障抢救重症用药, 只有医疗联合体单位, 才允许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上级医院目录范围内的药品 (绍政办 (2014) 121号文件内容) 。在此思想指导下, 各医疗单位配备的仍然是基药307种, 省增补150种, 而且这里还有许多常用的、廉价的药品是常年配不到的, 在用药明显限制的情况下来开展分级诊疗工作, 效果大打折扣。

大多数单位的临床医技水平难以“取信于民”, 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 (1) 全科医生总量不足, 质量不高。越城区下属医院的全科医生全部在工作后参加培训取得的相应资格, 质量并不是很高。虽然现阶段大多数医院医疗业务并不是很忙, 但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牵涉了全科医生过多的精力, 因为医院工作的不平衡性, 慢性病随访管理、全科医生签约、农民健康体检工作都离不开全科医生, 许多全科医生更是身兼数职, 从总量来说还是不足, 老越城区卫生系统没有一家医院实行双休日也间接说明这个问题。 (2) 高质量的进修学习无法落实, 影响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据了解越城区属下很少有医院能安排临床医生去上级医院进修, 同时我们越城区缺乏带教的龙头医院, 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3) 绍兴市区的几家大医院都急剧扩张, 影响越城区医疗机构的人员招聘。目前, 绍兴市几家大医院办院规模不断扩大, 如A医院刚扩建完成、B医院扩建中、C院新址正在建造中、D医院准备重新开张, 现在各大医院招聘医务人员要求明显降低, 全日制本科就为准入条件。大医院工作环境、学术发展前景、工资待遇明显优于基层医疗单位, 这不但影响越城区医院的人员招聘, 还有可能将基层的优秀人才及应届本科毕业生吸收到市级大医院, 进一步加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才短缺。

分级诊疗的机制尚未形成: (1) 到目前为止市里只召开过1次相关会议, 虽然制定了方案, 但在细节上、操作上还没有落实, 各级医院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转诊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 (2) 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 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市级大医院投入大, 发展较快, 基层医疗单位发展相对滞后, 没有与市级医院信息联网。同时市级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 “一卡通”事实上并不通, 因此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也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开展。 (3) 2015年的医保报销制度, 只是鼓励居民去基层医院看病, 对擅自区域外就诊的患者并没有多大制约。在市区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基层普通门诊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50%, 而未转诊自行到域外就诊的, 其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下降5% (绍政办 (2014) 121号文件内容) , 这个对患者来说无关痛痒, 起不到制约作用。

对策

越城区基层医疗机构现阶段进行分级诊疗制度虽然存在上述问题和困难, 但作为试点区域, 我们应该积极应对, 稳步推进, 应做好以下几点。

当务之急是越城区应建成一家与市级医院的医疗联合体作为试点: (1) 可以解决医院药品配备品种不足的问题, 绍政办 (2014) 121号文件规定医疗联合体单位, 可以允许其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上级医院目录范围内的药品。 (2) 可以解决医疗技术, 有效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联合体的建立使上级医院的医生直接进入基层医疗单位, 不但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共享, 而且通过言传身教, 直接带动基层科室人员, 使基层医生的业务技术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从而有效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3) 可以解决双向转诊问题。建立医疗联合体可以有效地解决双向转诊问题, 在目前大医院床位如此紧张的情况下, 对各基层医院向上转的患者, 上级医院是否有能力全部接收是个问题。建立联合体后双向转诊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4) “试验田”作用, 如果效果明显, 全区可以逐步推广。

要广泛宣传, 开展健康教育, 要向民众广泛宣传医改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 转变居民就医观念, 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要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分级诊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强弱, 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直接决定居民分级诊疗的信心, 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 (1) 要积极引进人才:在基层医院有编制的情况下, 放开基层医院的人员招聘, 特别是临床医生的招聘。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现在执业越来越规范、质量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作也日益精细, 为了医院发展的需要应该放开人员的招聘, 同时积极出台政策放宽医务人员特别是临床医生进入越城区卫生单位的调动。 (2) 要培养人才:作为医院领导, 也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顾眼前, 就算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 也要想方设法安排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 对应届毕业生的三年规范化培训要全力支持。 (3) 要稳定人才队伍:政府要加大投入使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与市、县不能相差太大, 对业绩特别突出, 有收支结余的单位, 允许在绩效工资基础上有所提高, 激发、调动基层积极性。 (4) 要抓好对口支援单位医生下乡工作:对口上级医院派出的医生必须在基层医院全日上班工作, 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应付了事, 真正从下乡帮扶, 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的目的出发。

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依托信息平台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各基层卫生院要成立转诊科, 与市各大医院要建立信息化互通平台, 建立绿色通道, 确保转诊顺畅, 最好能实现资源互通、共享, 以促进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篇7: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

【关键词】三级医院;分级诊疗制度;医疗改革;应对措施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我国的相关部门加强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在此过程中,作为医改事业的重头戏,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构建,对医院的实际运行状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三级医院如何高效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带动社会效益的取得,促进百姓看病问题的解决1 分级诊疗制度研究的背景

1.分级诊疗制度的意义

作为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重头戏,分级诊疗指的是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对各类疾病进行分级,并承担不同级别疾病的治疗。在分级治疗的制度之下,常见病以及多发病往往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进行诊治,而疑难病或者是危重病则在大型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2.分级诊断政策要求

为了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根据这项的政策方针,促进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的构建,并进一步促进“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的形成,

3.医院的具体作法

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四川、青海等省市也已经按照文件中的主要思想核心,结合自身地区发展的状况,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了整合,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促进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实施分级诊疗的效果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开展,使得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事实上,分级诊疗制度的实行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一方面,有效的解决了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缓解,有效的环节了社会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还缓解了我国三甲重点医院的就诊压力,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的形成。

三、实施分级诊疗后给三级医院带来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的各省市加强了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贯彻落实,并由此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促进了相关效益的获得。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三级医院的发展也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分级诊疗背景下三级医院的发展状况,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门诊业务量减少

分级诊疗的不断推进,虽然有助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渠道,但是对于却对三级医院的门诊业务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以四川华西医院的门诊业务为例,进行相关的分析。据悉,该医院于2014年10月开始推行分级诊疗,在后期的3个月中,该院的门诊业务量逐渐发生了变化,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如下。

通过对于上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得知,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进,华西医院的门诊量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不仅如此,其门诊量占全省公立医院诊疗总人次的比重也分别下降0.19%、1.41%。与之相对的是,县级医院的门诊业务量逐渐上升,上升趋势为0.84%。

2.医院收入减少

随着三级医院的业务量逐渐萎缩,其最终导致的是医院的收入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事实上,我国的财政部门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实行财政的差额拨款。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使得依赖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医院出现不同程度的收入减少问题,使其成为分级诊疗制度下的受害者。为此,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需要加强对于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

3.医务人员流动加剧

近年来,我国加强医疗事业改革、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出台了多种政策,诸如2014年底出台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通知。此外,我国于2015年上半年提出了“互联网+”战略,使得大量的资金以及人才资源涌入互联网医疗领域,并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优资医生资源成为了无互联网医疗中被争相抢夺的核心资源。而三级医院在推行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业务收入减少等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人员逐步涌入到互联网医疗事业中去,由此导致了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的流动性将逐步加剧。

4.人员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医疗事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医疗领域中的政策、技术、架构等方面的变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基于这一特性,我国的各级医院需要加强对于长期性规划的构建,继而以此为基础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组织的稳定性。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以及推行,使得三级医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医务人员的流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使得医院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并对医院的发展规划以及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三级医院面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解决办法

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落实,我国的三级医院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其需要加强对于该制度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关于三级医院面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解决办法,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完善分级诊疗政策

此外,在促进三级医院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于分级诊疗政策的完善。以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该院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服务的指导原则,对分级诊疗政策进一步完善,并在此过基础之上构建起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制度,实现急慢分治。此外,在具体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该院还加强了对于肿瘤、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分级诊疗,并独立设置的病理、检验、影像、血液透析机构相关技术标准,进一步促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

2.加强急危重症以及疑难杂症诊疗服务的发展

在分级诊疗制度推行的过程中,三级医院需要加强对于诊疗服务功能定位的明确。基于该制度的核心思想,三级医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急危重症以及疑难复杂疾病等诊疗服务的提供,并促进急诊门诊的建设以及发展,促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实现“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的建立。

3.提升医疗的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医疗技术能力

在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三级医院需要进一步提高手术人次占床位比以及手术科室的含金量,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三级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

此外,三级医院还需要依据科室手术量对外科病区床位进行合理的调控,并加强对于公立医院床位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如此,三级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促进三、四级手术量的提升,提高医疗的运行效率。

不仅如此,三级医院还需要加强对于门诊就诊速度的提升,并实现自动化的就诊模式,简化相关的操作,促进就诊效率以及质量的提高。

4.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建设

为了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需要我国的相关部门加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以及设施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国家加强财政补贴,加强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从而为百姓小病在基层奠定基础,缓解三甲医院的就诊压力,促进医疗事业的有效发展。

5.实行定向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此外,我国的医疗单位还需要加强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定向培养,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增强百姓对于基层医疗技术的信任。不仅如此,三甲医院还可以定期开展对基层医疗的一对一扶持,通过去基层医疗机构,解决百姓的看病问题,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构建和实施,促进相关的社会效益的取得。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分级诊疗的内涵,并就三级医院在执行分级诊疗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促进了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泽麟.政府职能与分级诊疗——“制度嵌入性”视角的历史总结[J].公共管理学报,2016,(3):61-70+155-156.

[2]刘钢,吴浩,李宁燕,王建辉,田爱红,张广强,韩琤琤,李玉玲,张志军,孔令伟,李卫民,刘世军,王尚才.“分级诊疗制度”主题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6):1917-1923.

[3]陈睿莹.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发展路径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10.

作者简介:

篇8:新医改背景下分级诊疗制度研究

(一) 什么是分级诊疗。

所谓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做到“小病去社区,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目标, 以促进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并逐步实现全民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上下联动, 急慢分治的医疗新格局和就医新秩序。

(二) 中国分级诊疗制度现状。

2009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旨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前中国仍然在体制机制的设计与建立、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具体的操作细则的出台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医改目标的实现, 影响全面分级诊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最终实现。

1、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与医疗机构改革严重失衡。

近年来, 中国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在体制机制与政策实施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尽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财政支持额度、报销手续等方面逐渐趋于完善。

此外, 医疗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 尤其是年度门诊报销费用的制度设计, 显然令居民的医疗消费需求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然而由于公立医院等的改革进程明显滞后, 加之广大人民传统的就医习惯未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 基层医院鲜有人问津的畸形格局。

2、三级医院排队“取药”现象急需根治。

居民医疗消费水平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伴随着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新医改自2009年推出至今, 尽管各地试点方案如火如荼地展开, 三级医院尤其是县市级以下公立医院, 以药养医的格局并未真正改变, 药价市场的不开放也造成了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病、常见病的患者对于所开的药方烂熟于胸却依然避免不了排长队等候, 专家门诊然后开出药方的冗杂环节, 其结果便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患矛盾问题持续加重。

3、社区卫生服务受信任度低, 家庭医生模式缺失。

家庭医生模式的先天性缺失, 造成中国当前的医疗格局难以复制美英等国的成功。当前中国医疗市场的现状是, 基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备受质疑, 居民由于主观担忧病情的延误原因以及客观医疗资源水平较低的原因, 患者主动基层首诊意愿并不高。

二、为什么要贯彻分级诊疗制度

新医改政策实施近六年来, 中国在减轻居民就医费用的负担、简化医疗费用的报销手续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然而, 切实缓解“看病难, 看病贵”这一老生常谈的硬骨头面前, 新医改的实施也并未能取得真真切切的突破性进展。看病难与看病贵作为困扰中国当前医疗格局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究其根本在于医疗卫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分级诊疗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这一时期, 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新医改的方针与政策, 使基层老百姓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能够切实的得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解决, 而三级医院则把主要资源与精力投入于解决各种重大的疑难杂症与需要高精尖医疗资源的重大手术中, 逐步在探索与实践中建立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三、分级转诊难在何处

(一) 分级转诊配套政策与体制机制不完善。

这里的配套政策主要是指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医保及基本药物的可及性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基层医疗与社区医院的医保在贯彻执行一般诊疗费并同步落实医保报销政策上, 未能做到普及。此外, 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上远远不能和三级医院相提并论, 这样一来患者即使在第一次选择了基层首诊, 经历这些烦恼, 再患病必然增加患者择医时的疑虑, 此外同样的困扰也会发生在面临从三级医院下转的患者;另一方面不完善的体制机制不仅使医生在遇到是否转诊问题时遇来烦恼, 同时也大大减弱了分级诊疗制度对患者的约束行为。

(二) 基层医院医疗资源欠缺。

如果说患者就医习惯以及对基层和社区医院的不信任是制约分级诊疗实现的主观方面原因的话, 那么客观方面的原因则首先在于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这个水平不应该是和三级医院相比较的, 可即使就自身而言, 医疗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值得商榷, 这个水平不仅应该体现在医生的水平高低、设备的先进程度, 同时也体现在医保、基本药物的普惠程度。

(三) 公立医院“以药养医”还未根除。

医药本质上是分不开的, 没有医就没有药。但是, 像类似某些诊断明确, 需要长期服用类似药物的慢性病 (如高血压、肿瘤) , 绝大部分时间其实并不需要医的干预, 患者可以自行购药治疗。如果把门诊药房开到群众中去, 或是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合格药师的指导下, 患者自购药, 或借助“互联网+”实现送药上门 (可以同时有效减少门诊房运营成本, 极好的情况是允许的药物完全向社会放开) 。

(四) 私立全科诊所和医院发展难题。

当前私人医院诊所发展缓慢, 不受广大人民的认可是困扰患者分流, 造成“看病难”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对策及建议

从分级诊疗现状的描述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 人们对基层首诊的认可度很低是难以实现患者分流的主要原因, 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上下转诊标准和实施依据, 以及医院处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原因, 分级转诊在可操作性上或者说技术性设计上仍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一) 体制机制引导。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实力。鉴于基层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现状, 要创新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一是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充实全科医生队伍;二是提高薪酬待遇, 建立骨干和基层卫技人员补助津贴, 稳定基层人才队伍;三是完善基层绩效分配制度, 适度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 调动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四是对大部分省属本科医学院校进行定位, 以培养县级以下医疗卫生人才为主要目的, 并探索全科医生本科化教育模式。在上述基础上, 对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学毕业生在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逐步提高基层医疗人才综合素质, 为完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 提高基层与社区医疗资源配备。

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科学配备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必要条件, 提高基层的医疗资源配备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高度倾斜, 更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国家财政给予社区医院制定相应的标准, 旨在重新定义“社区医院”, 同时各省市政府在医疗设备的配备上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此外, 重中之重是通过建立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制度, 并签署定向协议, 给予选择基层医院与社区医院的青年医生较高的薪资水平;同时, 出台硬性的医生职称测评依据, 除了专家评审外, 向投身于社区医院的青年医生给予倾斜杠杆, 并建立给以其家属相应的福利, 做到下得去、留得住, 才是长久的解决之道。

(三) 门诊药房改革。

加快推进医药体制改革, 开放药物市场, 破除以药养医格局, 同时提高医生的劳动价值回报, 回归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中国的医务人员工资是国家包付的, 而医务人员的劳务支付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的支付, 即挂号费, 这显然不能体现医生真正的劳务价值, 在医药体制改革的初期, 政府减少了对医院的, 同时开放了药品及医院耗材的市场价格, 医生的劳动价值体现几乎消失了, 此一来以药养医、以检验养医、以耗材养医便纷至沓来, 因为缺乏资金的医院需要创收。

(四) 政策上鼓励医生多点执业, 创新创业。

大力从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简化办事程序等方面推进社会办医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有关的程序审批部门可以成立私人诊所审批小组, 对有资历的医生与医护人员为第一法人或者第一责任人的私人诊所, 在材料审批与许可证的办理上做到简化程序, 鼓励办医。改革单一的医疗生态, 在公立体系之外, 搭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平台, 并最终实现医院管理服务平台系统。

(五) 医联体贯穿大医院与社区医院。

通过建立医联体为不同级别之间的医院实现分级诊疗, 逐层转诊建立绿色通道, 简化转诊手续。医联体势必首先破除两个转诊的障碍:一是进社区医院 (大部分) 需要重复支付住院起付线的问题;二是患者“下转难”的问题。可是医联体在中国的推行已有时日, 笔者认为医联体的建设不需要大刀阔斧, 其核心应该是建立起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沟通协调关系, 与资源互通以及信息沟通, 达到整合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目标。

五、结论

新医改背景下有效实现分级诊疗重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现阶段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的差距对于引导和约束患者行为力度仍然欠缺, 缺乏详细可操作的转诊标准,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 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 大医院缺乏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向下转诊的动力。

归根结底, 虽然通过医保、医疗、价格等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 但是笔者认为,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三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 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基层与社区医院的医生与医疗水平, 从而从根本上打消患者的疑虑, 使患者真正接受与信任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实现医患双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王怡.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J].投资理财, 2014.

[2]栾丽华.分级诊疗对医保总额预付质的影响[J].卫生软科学, 2015.2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分级诊疗制度和转诊】相关文章:

医联体分级诊疗制度09-05

乡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05-05

分级诊疗汇报05-26

分级诊疗宣传05-17

分级诊疗政策07-08

分级诊疗方案范文05-25

分级诊疗培训小结06-28

分级诊疗技术方案06-28

分级诊疗项目方案06-28

分级诊疗实施方案06-28

上一篇: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下一篇:网上学习操作流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