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题中小学音乐_器乐课堂_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07-30

压题中小学音乐_器乐课堂_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共3篇)

篇1:压题中小学音乐_器乐课堂_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北京“魅力教师、经典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4年3月29日和30日 ,我参加了在国防大学举办的<<北京“魅力教师、经典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认真听取了罗才军、薛法根、张祖庆、蒋军晶、虞大明五位全国知名教师的课及报告。下面就我感触颇深的内容谈一下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策略

名师薛法根老师就此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学生知道的,我们不教;学生自己读了就懂的,我们不教;老师教了学生不懂的,我们也不教。以其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为例,他的组块教学模式可谓高效。听他的课和他的报告深受鼓舞。

“有效课堂”不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自然成为中心中的中心,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核心。然而实际的情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所用的时间却相当可怜。根据学校工作的常态看,教师一天以8节课的工作量计算,上课仅占3节左右,其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备课、批改作业、看管学生、填写表册、参加各类活动,至于参加课堂教学研究,那是要挤出时间来的。由此可见,教师真正忙碌的不是课堂教学及研究这项“中心工作”,而是其他事务。由于教育的行政化趋势一时难以改观,切实减少教师的非教学类负担就很遥远,教师常常“带着镣铐跳舞”,教育,需要纯净一些!当我们将时间于精力都集中在课堂教学及研究上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效课堂”的诸多问题有可能就不成为问题了。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所谓有效,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而非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学定教”,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才是衡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二、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

于文体意识的张显,罗才军老师认为张显完全可以帮助我们坚守语文的核心价值,是教字词教篇章都高形式的语言形式的表现。低段需不需要讲文体呢?字词教学是绕不过去的,当回来字词源头——那首小诗,那篇童话时,就要教出诗歌和童话的文体特征来,教的方式也不要说给他听。像童诗就要让她感受到诗意的美好,诗歌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意象,例如他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让我听之为之一振。这是典型的一首意象群的诗。意象是什么?是诗人把一个东西的物象、把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灵性,投射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哪些意象?泪满衣裳——看得见摸得着的,妻子愁何在——什么东西在了?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都是意象,这意象的背后是什么东西,是喜悦,所以我在教时,把体现杜甫喜悦心情的言行举止划出来,学生很会划,我说有多少种喜悦呀?这里竟然有七种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喜从开降,“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叫喜极而泣,“却看妻子愁何在”这叫喜上眉梢,“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叫欣喜若狂,“白首放歌须纵酒”这是喜不自胜,“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现实之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叫想象之喜。七和喜悦在一而再再二三地叠加铺陈,但整个诗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累赘,之就是诗人的伟大这处,之所以称为诗圣原因也在于此,语文不是概念给予,而是真切的感受,即使是计文体也应该通过直观感性的手段,让学生感知到这种文体的特点,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大气,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30日下午虞大明老师让我们在《桂花雨》的香气中感受摇下桂花雨的童趣,孩子们在玩中学,乐在其中。他的课清新、实在、灵动、传神,充满童趣。《桂花雨》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风格,整节课就像桂花一般清香扑鼻,耐人寻味。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理解了文本内容,体会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累积,同时产生了阅读作者更多作品的愿望与兴趣。

针对教学的难点——怎么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教者独具匠心,巧妙地予以突破。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虞老师先是出示“满陇桂雨”图片与“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接着出示琦君漂泊一生的相关资料,在带有浓郁思乡情调的《思乡曲》中,老师进行深情述说,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与作者进行对话,进而深刻感悟到文章所反映的思乡之情其实就是乡愁。从体会“花香之乐”“摇花之乐”“分享之乐”到领悟出“思乡之情”,再到感悟到“乡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课堂正是在实现这一升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阅读的主人,并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达到了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

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对学生延伸阅读的引导。适度的拓展,可以丰赡教材内涵,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值,也让语文课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虞老师借助《桂花雨》的教学,努力洞开孩子们对琦君的了解之窗,激发起学生阅读琦君其他作品的兴趣。接着出示琦君的主要作品与部分描写乡愁的片段,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浏览、品味。这个环节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将课文与作者立体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桂花雨》的主题。

二、让学生对琦君其人与作品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这对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心灵。

三、教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十分重要

本次所有的执教名师感染学生的能力都很惊人,课堂上,鼓励表扬学生的语言特别多.其中以罗才军老师和薛法根老师最为突出。罗老师走进课堂,他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情绪,说话声如洪钟,使得学生上课激情高涨;薛法根老师上课的语言幽默,善于点拨,整节课笑容满面,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驾驭课堂的能力超群,讲课收放自如,教学的各个环节水到渠成.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这五位名师的演示课中,每位名师都会要求学生应该端正坐姿,学生练习时都到行间指导,并轻轻地用手扶正学生的坐姿,相信在以后,学生就能坐端正了,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正确书写习惯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朗读方法的指导。

我以后要学习这样备课:

1.深挖教材 即挖文本的体裁;挖作者的写作背景;挖关键的词句;挖写作的方法及表达的技巧;备战文本在教学中的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2.阅读教学重在读 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点拨,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好语文,牢固的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使其读通、读熟、读出感情,从而读懂、读透,各位名师的教学中无一不是利用这一点。

3.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来,自觉主动地、欢乐地学习,学习的效果才更好。各位名师在其教学活动后的经验交流中都谈到,他们最怕遇上的学生就是死气沉沉的,问他们无动于衷的,木讷的学生。

4.注重学生多重训练 语文的教学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只训练学生的某一个方面是不够的,应该是听、说、读、写并行,全面发展。

篇2:压题中小学音乐_器乐课堂_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引导全县七年级数学老师聚焦课堂,积极开展“xx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我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质进位。9月28日下午,由xxx县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和县教育局教研室主办,xxx学校承办的宝应县七年级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xx学校报告厅顺利举行。

本次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流程:

一、现场教学流程观摩,二、与会代表评课,三、县教研员就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活动开始时,先由xx初中韩康老师和xx学校蔡主任就《3.1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内容展开同课异构活动,在精心准备之下,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色,难分仲伯,反映了各自的教学特点,受到与会老师们的高度点评。

xx初中的xx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予了点评,盛赞她们的课堂各有风格,设计各具匠心,细节反映思考,教态自然大方。韩老师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而蔡主任则注重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方法。随后,xx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即如果在探究小正方形个数的活动中先抛出问题:第n个图形比第(n-1)个多多少小正方形?这样从一般再回到特殊,可能会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xx初中的田组长先表明了这个课题的难度,肯定了韩老师的教学质量。对蔡主任的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在课堂中加入数学史的教育这些措施进行高度赞扬。同时他还提到了由于初一学生的局限性,课堂活动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更有趣味性才行。

xx学校的李组长和xx初中的李主任也相继进行了点评,他们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等内容展开。

紧接着,由县教研员崔德玉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崔老师对于本次同课异构的两节课提出了三点看法:

一、两位老师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明白这一节课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

二、两位老师都善于调动学生,特别是韩老师将解题的不同方法板书在黑板上,给学生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

三、两位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如果韩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多停留一会儿,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就会更好了。

最后,崔老师就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本学期需要重视的几个能力,包括计算能力、符号意识、直观能力、方程思想和推理能力。

二、本学期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包括抓好中小学衔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基本习惯等。

篇3:压题中小学音乐_器乐课堂_教学观摩研讨会成功举办

XX小学 XXX 3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 “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著名特级教师余颖老师的示范课《数学游戏》以及讲座:“自主课堂应有的表征及策略”;聆听了钱守旺老师的示范课《24时计时法》和讲座“教育应该不一样”;刘伟男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正)方体》和华应龙老师的《找次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次活动中既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一流的数学大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24时计数法》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钱老师分四个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首先是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积极。24小时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都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缺少清晰的理解和数 学思考的过程。因此钱老师的课堂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单向的“说讲练”转向“生活”中,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鲜活,让学生乐于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钱老师在这节课充分依托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引出课题,体现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钱老师把数学生活化,学生利于理解24时。钱老师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联系,时时刻刻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 学生的已有经验。如“讨论”电视节目,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这样的计时方法(火车票,公交站台,肯德基的营业时间。新年钟声),还有最后练习中的“一天的活动安排”都是生活中的数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其实并不难,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方式去投入学习活动实践。主动并且乐意的理解知识、巩固时间、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接着钱老师利用课件,让学生们充分体验24小时。通过转动钟面,使学生感受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就是经过了24个小时,一 天是由2组12个小时组成的。同时将每个时间点排列成长方形并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夜晚到中午是由黑到白到红,由中午到夜晚是由红到白到黑,并有意强调表示时间的一些词语,如凌晨、上午、中午、傍晚、晚上等,特别是那个一昼夜钟面的变化过程(随着钟面的变化,夜色星星月亮逐步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在到夜色月亮星星的过程)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晰的感知并了解了24时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时刻的意义。

最后钱老师教师语言循循善诱,学生乐于接受。钱老师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形象有趣,通俗易懂,而且恰当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另外,这位老师也运用了大量的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同时,钱老师还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讲座《自主课堂应有的表征及策略》,从讲座中我们明白,一节课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才是孩子们喜欢的好课堂。正因为有钱老师这些名师们课前四十小时甚至四百个小时的付出,他们的精彩表达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华应龙老师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展示了《找次品》,本节课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体现“由易到难”的思想。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找次品”问题,对从5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难度偏大,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例1前,华老师增加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内容,以3个待测物品为起点,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能较顺利地完成初步的逻辑推理:那就是并不需要把每个物品都放上去称,3个物品中把2个放到天平上,无论平衡还是不平衡,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个是次品。当学生理解了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然后再来探究5个、9个的情况,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思想。而且从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的最优方法,是均分3份思想的基本模型,把这种情况加以研究确实有必要。只有理解了这些,后面的探究、推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教学中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就设计了认识那个学生猜想“从81瓶中去找出一瓶次品来,至少要称几次保证能找到”,这个时候学生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乱猜的,教师适时介入,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从小的数量中找次品来研究。研究3瓶、5瓶、9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均分3份来称所需的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一瓶次品只要称7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欲望。

三、体验“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试验,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上一篇:差生形成下一篇:五一劳动者主题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