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2024-04-28

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共9篇)

篇1: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全是坏事。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于消费,也就是说,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主要是要刺激和启动消费,因为持续多年的消费不足至今没有明显改观。启动消费,重点又在于农村消费。当前城市消费已相对饱和,但是农村消费则停滞不前,城乡消费反差太大。消化生产过剩,根本落脚点是要启动农村消费。农民收入增速持续4年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减少。未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是为农民兄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这又主要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国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3种主要商品下半年的全国市场供求情况的分析显示,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03种,供过于求的商品500种,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经济日报》207月16日第2版)。该分析还表明,下半年供过于求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家电商品,其生产能力仍然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当然,这项分析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所选取的600余种商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publicgoods),而这些公共物品很大程度上至今供给不足。因此,当前我国市场局势一方面是生产过剩(overproduction),另一方面事实上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不丰富,但是总的.说来,当前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产品滞销,物价下降。生产过剩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般都从“坏”的角度认识生产过剩,认为生产过剩导致经济不景气,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当然不好。此言不错,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诚然有坏的方面,但是较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短缺经济时代,你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过剩无疑是“好的”。生产过剩的“好”,理论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理论告诉我们,生产过剩危机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说,不论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古典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就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但是,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危机的原因,危机的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585页)。因此,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出现现实的生产过剩,并不有悖于商品经济的自然属性,相反,它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也说明中国经济已具有了市场经济国家的若干重要特征。这其实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从商品货币关系角度考察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率日益提高和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开拓大规模增加了供给。

当然,我并不是为生产过剩叫好,唱赞歌,既然要辩证地看待,那么在看到“好”的同时,确实还要关注生产过剩的“坏”。坏,体现为生产过剩是通货紧缩(deflation)和经济萧条(depression)的直接诱因,破坏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无疑需要克服和遏制。生产过剩的原因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生产过剩主要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论述,生产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这种对抗性矛盾,源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改革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变异,加之生产和消费之间本身的固有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愈益尖锐,进而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的根源是改革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矛盾的日益尖锐。按照这个思路,消化生产过剩,关键是要缓和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

[1][2][3]

篇2: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及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的对策

文章介绍了贵港市农村消费市场及消费信贷发展状况,分析了农村消费市场及消费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刘业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贵港市中心支行刊 名:市场论坛英文刊名:MARKET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F121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 消费信贷 制约因素 对策

篇3: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支持力度的加大,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村消费状况得到改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仍然偏低,消费质量不高,城乡差距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消费能力不强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长速度。据统计,1998~2005年,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0%和8.9%,农村比城镇低4.9个百分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仅是GDP增速的一半。二是农村消费规模偏小。199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53.4亿元,占全国的67.6%;2005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082亿元,仅占全国的32.9%,比1998年下降34个百分点。三是农村消费增速缓慢。从1998年开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放缓。1998~200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比全国约低2.6个百分点。

(二)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的欠账太多,国家补贴不足以改变农民的职业状况,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一是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出现消费断层。近年来,农村少数富裕户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二是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居民收入在较低水平徘徊,二者的差距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由2000年的2.78:1扩大到2007年的3.33:1。三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之比是2.9:1,2000~2005年连续6年保持在3.6:1左右。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697元,农村居民家庭只有2829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

(三)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从城乡居民消费率的对比分析看,城镇居民消费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在20世纪80年代初达到高峰阶段后就一直在下降。城镇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了2003年的24.8%,上升了6.3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从1978年的30.3%下降到2003年的18.0%,下降了12.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消费率将继续缓慢上升,总体趋势继续看涨,而农村居民消费率一直是下降的。而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在此期间一直都高于60%。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导致整个国家的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二、农村居民消费难以启动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

首先,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目前全国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农民还承担着其他方面的税收负担。如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以及进城务工等,都与城镇居民一样需要照章缴纳流转税、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收。同时,粮食价格上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政策性增收基本被农资涨价抵消,农民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其次,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缓慢,自我增收能力弱。目前,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三,农民工就业率下降,影响到广大农村家庭的消费升级。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农民工的就业面临多重困境,据统计2008年底有近2000万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家庭的消费升级。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短缺,扩大消费受制约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一方面,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道路、自来水、通讯、电力以及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不仅抑制了农民对水、电、气等商品的消费,也严重制约了相关消费品如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挤压了农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在中国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以及在多数家庭医疗看病还需要自己付费的情况下,教育和医疗等发展型消费,变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消费,它们没有随收入水平的改变而表现出较大的消费弹性,而是具有消费刚性的特点。低收入家庭为了保证教育和医疗等发展型消费不得不省吃俭用。这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挤压了农民其他即期消费需求。

(三)农民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扩大消费有顾虑

当前,农民面临着自然、市场、制度等多重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民消费的扩大。一是制度不确定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面临着较大的制度不确定性。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不到位,存在投入水平低、覆盖范围小、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二是自然不确定性。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灾害损失率偏高,农业“靠天吃饭”,农民“靠天增收”的被动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和大牲畜的自然灾害损失率分别高达6.5%、6%和10%。三是市场不确定性。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产品信息收集渠道不充分,农民仍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导致农业增产难增收或少增收。

三、加快启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农民增收缓慢,消费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应以扩大内需为契机,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有效引导农民消费为目标,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建立农民消费能力增长的长效机制

1、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是做好政策引导,要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白手起家”;要对初创企业在审批、用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要为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农村创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多,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缺乏,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对有意向创业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三是提供融资支持。农村中小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相比,在融资上面临更大的困难,采用民间融资的方式风险大,成本高,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除银行融资方式外,政府还应该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

2、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于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财政补贴方面: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在农产品价格保护上,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降,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

3、改革和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适当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税负;二是对企业吸纳农民工,比照企业吸纳下岗职工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予以减免税;同时对农民务工收入免税,鼓励农民务工增收;三是对新办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支农开支和来自于农业企业的投资收益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四是对农村手工匠取得的劳务收入及所得免征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二)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与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第一,在公路方面,继续抓好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管护,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在巩固“村村通”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组组通”工程。第二,在用水方面,改进农村用水设施和用水质量,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快建设和改造饮用水水塔,加快改厨改厕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饮用水自动化和安全化,促进洗衣机、热水器、卫浴设备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第三,在用电方面,加快和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积极发展小型电力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负荷能力。

2、加大社会教育事业的投入,减少居民应对未来事件的刚性支出。面对目前高中教育阶段存在的合理与不合理、明与暗的各种高收费,以及大学教育阶段的高支出,许多中低收入家长不得不节俭过日子,以积累资金应对这必不可少支出的局面。因此政府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要健全国家资助体系,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应清理整顿高中教育阶段的各种收费,适时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增加高中教育阶段的财政经费,减少对个人的收费。

(三)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的长期稳定增长。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的现状,政府应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救助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框架,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一是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让老百姓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实现全体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二是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重点是各级政府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科学调整补偿方案,搞好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帮助农村困难群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完善农村救助制度。主要是将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灾害救助、社会优抚等政策统一整合为一个制度,支持解决60岁以上农民“生有所靠”的问题。同时要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大农村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廖晓军:《财税改革纵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刘炜:“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税务研究》2008(12)。

篇4:试论科学启动农村消费

【关键词】 农村消费;实惠商品;努力应对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微观细胞的企业,要想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惑,必须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在开发消费市场上下工夫,尤其要在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上下工夫,以此为契机,走出困境。启动农村市场,笔者认为,必须在研究制约农村消费现状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

一、农村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

农民收入偏低,不确定性较强。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走势难以预料;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由于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以及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农民的工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收入低,就无力消费;收入不稳定,就不敢消费。

(二)农村消费环境差

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方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大多数农村个体商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业态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由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有力监管,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农村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较短,保障的水平、范围和覆盖面有限。目前,多数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完全由家庭承担,而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在农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未来收入不确定,预期支出却呈刚性增长,这就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当然,制约农民消费的因素还很多,不同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总的看来,影响农村消费的因素基本相同,并且,农村消费普遍处在低水平待开发状态。在经济危机蔓延的今天,企业应考虑农村这个广大市场,很好的启动农村市场。

二、启动农村市场,企业必须有的放矢

(一)针对农民收入低的状况,企业必须提供实惠的商品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也不高,靠种地和打零工挣的收入,虽然较前挣钱门路增加,收入有了提高,但由于收入不稳定,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而且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以及缺乏专业技能,致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因此,要想使农民把血汗钱花掉,还必须讲究实惠。所谓实惠,就是提供真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商品,操作简易,方便耐用,价廉物美。无需华丽的包装,只需用的住,用的久的商品,真正能给农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和实惠。企业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必须舍得让利于民,薄利多销。其次把商品做的简洁,耐用。再次,提供的商品必须讲明用处,讲求使用效果。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说道,能管理大企业的人,必定是能把利润带给顾客的人。利润无法通过追逐得来,只有持续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利润才会随着你的努力换来,利润就是你不断努力的成果。因此,企业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利润,而不能认为农民知识少,搞忽悠,搞神秘的东西。在产品销售上必须把实惠放在第一位。

(二)针对农民交通不便,购物困难的现状,企业必须搞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

目前,农民的消费水平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交通不便的影响。在农村,很多街道坑坑洼洼,出进不便,山区更是可想而知。想买东西需要到很远的县城,甚至专程到市区购买。这样不仅花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还要花费乘车费用,有的甚至根本摸不着方向。必须、必要的消费因交通问题而中止。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企业不必等道路修好才开发农村市场,而应早走一步,往往这是老百姓认可产品的关键一步。谁先早走一步,可能就会取信于民。因此,企业为了赢得农民的信任,认可自己的产品,需要考虑解决农民在消费中的困难,把服务搞上去。送货上门,电话约定,快递等,在售中,要讲清产品的运用过程,在运用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遇见问题处理方法等,有必要给消费者试用演习等等。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出现自傲,要理解农民消费者,把农民问题当成销售的大事来抓。最好不要出现因产品的使用不当而让农民受损的情况发生。售后服务要跟上,一旦出现使用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出现商品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有求必应,满足农民的需要。

(三)针对目前农民消费观念上特征,企业要做好消费引导工作

农村消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年轻家庭。这个阶段的消费明显较低。主要因为:一是因为刚成家,没有钱消费,大人为给他娶媳妇,盖房子已经穷其所有,甚至负债,很多年轻家庭需要承担家庭债务,这种因手头没钱问题明显制约消费;二是青年家庭刚刚成家不久,家里能买的在结婚时一般购置的差不多了,不需要购买。因此,在农村青年家庭中也存在着消费不足现象。第二阶段,中年家庭,挣钱增加,消费增加不明显。主要因为:有子女上学的家庭,都用于子女上学的费用,多数还处在费用紧张状态,还有一部分借钱供养孩子上学。没有供养子女上学的家庭,就需要为孩子成家做准备,不上学了,订婚就早,因此,刚步入中年,收入较多的家庭,更多的是把钱存起来为备子女成家。消费水平也不高。第三阶段,老年家庭,受老年传统习惯的影响大,能省则省,不花则不花,看病吃药的钱还紧张,更谈不上消费其他,另外老年人购买能力、识别能力、信息量有限,可以说不知道消费。

1.善于引导

根据农民消费习惯,阶段性特征以及“消费求同”的特点,科学引导消费热点。消费需要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引导消费热点。从城市示范效应、农民消费欲望、农村购买力等方面分析,目前农村消费结构面临升级,如果抓着机遇,找准农村消费热点,加强科学的示范和引导,必将大大提升农村的消费能力。

2.抓住农村集贸时间,搞好促销

每个农村每年都有庙会时间,目前来看,多数是小商贩,水果摊,个体小食品居多。并且,庙会也是亲朋见面的时间,品牌企业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大搞促销。依靠城市人在这时间串亲朋的机会,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这个机会是宣传商品让百姓认可商品的最佳时机。也是发挥城市示范的最佳时机,企业要善于掌握集贸时间,开展营销活动,繁荣农村集贸市场,提高农村消费数量和质量。

3.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消费观,形成良性消费

农村消费中存在着有了“很”,没了“忍”的消费现象,挣了狂花,花没了忍着。没有一个科学消费的习惯,也制约着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看似很节俭,实则把钱浪费掉了,收入本来就不高,再加上不会合理利用,本应提升的消费水平因此而终止。因此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农民的眼前消费,要帮助农民做一较长期消费合理规划,引导农民科学消费。不能因卖产品而给农民带来浪费,企业在产品设计上也应考虑这一点。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消费,消费就会持续。

总之,在经济危机蔓延的今天,企业不能等靠,要积极面对,充满信心。有国家的各项措施的实施的支持,强大的农村市场的开发的基础,九亿多消费者消费的启动,再加上我们积极的努力应对,困难是暂时的,曙光就在眼前。只要努力,积极开拓,启动好农村这个大消费市场,就能变危机为契机,从而走出困境,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政网河北站.《扩大农村消费——启动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2009-6-1

篇5:农村生产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的半数还要多。农村的生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居于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费则是一个永远的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在改革开放这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农村,用新的思路去发展农村。

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对我家所处地区农村发展网上资料的大量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本地区农村经济生产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最后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的生产情况

在进行农村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时,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部分地区,就春耕种植粮食面积、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春播种子价格、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等问题展开了调查。

75%的农户今年春耕种植粮食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还有30%的农户面积有所增加,面积增加的农户主要是种田大户和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53%的农户倾向于种植粮食,剩余的47%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春耕期间农资市场尿素的价格情况,60%的农户认为高于去年同期,还有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低于去年同期,剩下20%的农户认为尿素价格和去年持平,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尿素价格有一点小波动的原因;春播种子价格,85%的农户感觉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另外还有15%的农户认为种子价格与去年持平,认为价格没有变化的人主要是稻种自留或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户;今年春耕生产中水费价格,50%的人认为水费升并表示理解上涨行为,理由是电费、人工工资上涨,还有50%的人表示水费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40%的农户认为今年本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比往年多,还有60%的农户认为本村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说外出劳动力增加的主要是村干部和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说外出劳动力没有变化的是纯农户和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户以及种田大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农村经济呈现出下面的一些特点:

1、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近年来,我国实行长期稳定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有序发展,粮食最低保护价格逐年上升,农业种植面积保持基

本稳定。

2、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意愿较强。近年来,虽然粮食类价格逐步小幅上涨,但低于农户收入预期。由于种植经济类作物效益明显高于基本农业作物,部分农户倾向于今年种经济作物。

3、种植成本增加制约农民增收。当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产生了制约。在对尿素和种子价格同比情况进行调查时,调查户均反映尿素价格、种子价格同比上升。

二、农村消费情况

(一)当前农民家庭收入情况

调查显示,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1)、农民从事种植和养殖业;(2)、农民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收入为主的;(3)、农民从事农村工副业所得收入为主的。这三种家庭收入比较下来,差距较大。以第一种收入为主的农户来说,普通农户收入最低,普通农户又分两种状况:一是种田面积少,所种的粮食仅供自己消费,并且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的纯农户生活比较困苦;二是种田面积较多,自食自用外还有余粮出售,并且自养家禽生猪,从事开塘养鱼、虾等副业生产的农户,生活水平较好点,因为近年来国家一再提高粳稻、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所以这部分农户认为今年家庭收入会有所增加。以第二种收入为主的农户,只要家庭成员在外找到务工的机会,家庭收入会稳中有所增加,相反如果外出务工不太顺利,家庭收入则会有所下降。以第三种收入为主的农户人均收入较高,但产品受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在销售行情好的情况下,收入会稳步增长,一旦销路不畅,农户收入增加也就无从谈起。

(二)全县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和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总体发展良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加快,大型龙头企业向农村市场延伸,“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农民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农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支出逐年提高,此外,农村内部消费差异逐渐拉大。

2、农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稳步提高。随着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家用电器、交通工具、通信通讯等为代表的消费在我县农村市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6%以上。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在农村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成为农民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信工具,空调、电脑、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逐步走入农家。

3、生活消费支出增幅较大。蛋、奶、肉、菜等在农民饮食结构中比例大幅增加,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开始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农民衣着更加注重舒适、漂亮、时尚,名牌服装已成为很多农村青年的选择。

4、住房消费已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选择。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改善。目前全县农民大部分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少数富裕的农民住房已向别墅式发展。大部分新盖房和购买的商品房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装修,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不少富裕的农民在农村拥有一套住房的同时,在城镇又买了商品房。

5、教育支出成为农村消费热点。教育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成为农民消费结构的新亮点。有条件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择校而学,甚至家长长年陪读。教育支出约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1/3。

6、婚丧嫁娶仍是农村家庭重大消费之一。随着城市婚庆礼仪档次的提高,农村的婚庆也随之提高,带动婚嫁摄影、黄金首饰、家居的消费。

(三)促进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1、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实。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商品流通状况;免征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等,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国家制定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2、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受益增多。农产品价格比上年上涨,农产品价格提高人均增收。

3、社会保障政策稳步推进。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我市政府更加重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范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服务,各项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的消费预期。

4、消费环境改善推动消费提升。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农产品流通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家电等产品在农村的销售。同时,为净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维护农民消费权力,各级部门相继出台更为严厉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措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四)目前农村消费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农民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一大原因。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增加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总体上支撑农民持续性增长的亮点不多,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二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三是农民打工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少数低收入农户生活消费能力低,基本上还停留在生存型消费状态。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相比整体水平较差,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供水困难、交通不畅以及电视、通讯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民消费成本,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

3、农村各项政策缺位。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及政策尚未完善,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影响农民扩大消费支出。农村养老金制度和社会福利性收养制度尚未到位,乡村养老院、敬老院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实际养老需求,影响消费质量和水平。综合性消费信贷管理制度尚未形成,适合农民的消费信贷品种少。

4、农村商品供应渠道混乱。销售假冒种子、农药、化肥和劣质商品等坑农害农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消费不安心、不放心,影响了农村市场的稳步扩张。另外,农村消费品价格高,农村物流成本高,部分抵消了农民所得的实惠,不利于扩大农村消费。

5、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有的只好以路为市,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

6、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商品少。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以城市市场为中心,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缺乏能刺激农民进一步消费的代表性产品。农村商品产供销与需求结构错位,农村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致使农民本来就有限的购买力难以充分发挥。

7、农民消费观念陈旧。长期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养成了捂住“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超前消费意识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与此同时,有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隐形负担。

(五)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扩大优质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改善农民工待遇,解决农民工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三是加大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四是继续贯彻落实已经实施的农村减负政策,禁止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

2、完善流通网络,扩大农民消费。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将连锁经营、代理销售、配送服务等营销方式向广大农村延伸,着力解决农民购物“不方便、不实惠、不安全”之忧。同时,积极鼓励大型超市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地建设基地,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产销对接机制,减少流通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调整产品供应结构,适应消费新变化。随着农民收入提高、农村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家电产品如彩电、冰箱、电脑等将在农村广泛普及,农村家电市场商机无限。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农村需求和农民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和农民消费需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品种、规格、性能、式样上,务必讲求经济适用、操作简单,并提供维修、配件等售后服务。

4、改善消费环境,保证消费安全。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电”下乡提供最基本的条件;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继续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农村薄弱地区的监管,发挥农村消费维权网络的作用,依法严惩制假售假活动,营造安全放心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消费倾向。目前,农民养老、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农民不敢超前消费。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只有社会保障措施落实到位,消除顾虑,农民才敢超前消费和放心消费。当前要继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全面实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救助资金标准,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加快农村敬老养老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提升各类福利服务机构层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6、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重视城乡教育平等,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位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加强道德理念和法律知识相结合的培训,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的同时,还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和德制双管齐下,真正规范广大农民行为,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创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6:生产过剩与农村消费启动

省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

按照甘价监综函[20XX]05号《关于开展当前农村生产和消费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我局抽组人员,以5名向国家推荐的农村价格信息员为主,分别深入南湖镇贾门村、柳梁乡吊咀村、朱店镇三合村、良邑乡李咀村、盘安乡湾李村,向30户农民通过组织座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一、关于农民农业生产消费情况的调查结果

1、粮食种植情况。调查户中,60%的农户春播面积与去年持平,30%的农户面积增加,10%的农户播种面积有所减少。20XX年1月我们通过对全县农产品调查户种植面积调查,主要常规调查品种中,冬小麦种植面积预计与去年相比降低8.3%,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持平,油菜子增长60.4%,胡麻增长37.5%,洋芋播种面积增长7.3%。从种植总量上看,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小麦种植面积07年和08年比重分别为51.8%和57%,09年预计为52.3%。而油料作物、玉米、洋芋、果菜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2、农户种植意向。60%的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作物,40%农户倾向粮食作物。影响农民种植意向主要有个因素。一是价格因素。07年11月份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粮油价格的波动,主要农作物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尤其去年以来,经济作物的胡麻和油菜均价上涨达40%和43%,小麦价格上涨16%,洋芋收购价格上涨35%。农民生活主要副食品的胡油、菜籽油价格也一路上涨,主要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直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二是比较收益因素。我们统计,去年以来,我县调查玉米平均产量416公斤/亩,总产值637.7元/亩,成本利润率36.8%。而小麦产量平均仅188公斤/亩,总产值366.4元/亩,成本利润率26.7%。玉米种植收益优于小麦。胡麻种植由于气候因素,产量几年来难以增加,但由于今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因素,农民种植不降反增,作为油料作物的油菜,虽然我县群众不喜食用,但因菜油价格上涨,这几年种植产量稳定,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洋芋也因这两年秋季雨水合节,产量增加,收购价格上扬,越来越成为群众变现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道路改善和农村市场建设日益完善,玉米、洋芋等农副产品变现容易,农民现金收益增加。

3、目前市场尿素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上涨。经我们监测, 今年春播以来,尿素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4%-9.3%左右。

4、种子价格。由于春播主要种子品种中的优质玉米种子价格保持稳定,所以种子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5、农业水费没有变化。

6、农村外出务工返乡情况。73%的调查者认为没有变化,23%的被调查者认为少。认为变化大的占4%。由于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输出人数在10万人左右,但由于劳动力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属于苦力型,主要流向宁夏银川、内蒙、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太明显。

二、关于农村消费情况

1、关于家庭收入来源。认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的各占23%,养殖业和农村工副业各占26.6%。调查显示劳务输出和养殖业、农村工副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家庭收入。认为与去年相比增加的占26%,减少的占20%,持平的占54%。由于受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部分农户对今年家庭收入并不持乐观态度,特别是由于近期生猪价格下滑,养殖户对收入没有信心。

3、对家电下乡政策知道的情况:占26%的人认为清楚,13%的人不清楚,61%的人一般。由于我县家电下乡政策从今年1月份启动,受多种因素影响,群众熟知程度不高。对国家家电下乡政策不清楚和一般的比例分别达到26.7%和53.3%,暴露出农民对知晓国家政策和获取外部信息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4、本地最受喜欢的家电下乡品种:电视机占60%,洗衣机占37%,计算机占3%。电视机、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电器仍是下乡家电的热选品种,而电脑、电冰箱等却甚少有人问津,反映出广大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层次不是很高。

5、家庭收入开支:依次为孩子上高中大学支出占27%、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占25%、购买家电等日常用品支出17%、修建房屋支出占16%、就医看病和婚丧嫁娶及人情往来支出各占5%。表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农村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民基建费用高,

近年来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大力改善,但与城镇相比整体水平较差,仍然存在商品流通设施少、文化娱乐设施少、有线电视不能普及等问题,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消费。“5•12”大地震后,机红砖、机瓦、钢材、沙石等价格一路上涨,人工费也同时上涨,加重农民修建负担。

2、农资价格上涨,质量参差不齐。农资价格上涨是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的主要原因,每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资价格也“及时”跟进,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及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农资市场放开经营后,供应渠道混乱,监管难度加大,农资商品品名、规格、含量等标准混乱,尤其是我县的磷肥品种,让农户在购买时无所适从。假冒伪劣农药、化肥仍然侵害着农民的利益。

3、农业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推广有限。农民最缺的是科技,最盼的是服务,但由于农村面大量广,新技术推广、培训工作难度大。尤其我县10万劳务大军的`劳动技能培训,大范围培训有一定困难。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大部分农村市场存在着场地狭窄、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由于改制因素,供销、商业等大型流通企业在农村的销售网络萎缩,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不合格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小五金、小家电、日常用品中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扰乱了农村市场秩序,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5、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增收幅度相比城镇而言趋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业上的丰欠年和养殖业的价格大起大落,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的消费能力。

6、农民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长期的自然经济状态,使农民消费观念相对陈旧,养成了捂紧“钱袋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理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农村中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村消费的几点建议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现实购买力。促进农民消费,根本出路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在农村一些原有收入增长点的优势相对弱化的情况下,必须开辟农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一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特色,形成产业创品牌,对农民种植意向进行科学的引导;二要积极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增值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和宽度,着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收入。

2、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农民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是促进农村消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好小城镇建设,尤其是重点城镇建设和乡镇机关所在地集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建立规范的农资质量监督体系和合理的价格调控机制。首先要严把源头准入关,对农资经营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认真清理规范农资经营主体资格,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停止其经营活动,对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其次要严把市场监管关,相关部门应根据农时季节,集中力量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切实加强对种籽、化肥、农药、农机及零配件等四大类农资商品的质量监管;再次要采取一定的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稳定农资价格,控制生产资料价格任意上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避免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而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发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好处,同时要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4、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培训班等各种形式,不断加大农技知识推广、普及力度,根据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原则,积极引进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种植的优良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优化粮食产品质量,提高粮食单产效益,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病虫害预报预警制度,病虫害预报预警要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大力宣传,把科普知识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送到每一农户手中,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病虫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5、捕捉农村市场新亮点,创造消费需求新热点。农村市场商机无限,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农村的需求。为此,企业要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研究农村市场的需求结构,探索农村的收入水平、文化层次、生活环境、消费习惯以及消费的新特点,并以此来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产品更新,用物美价廉、功能简单、经济实惠、经久耐用的商品来打开农村市场。更多地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刺激农村消费形成新热点。

篇7:课堂随笔:生产与消费

原创: 书瑜

离开课堂三年之久,今天终于重返课堂,和年轻稚气的高一(15)班和高一(6)班学生构成了课堂师生关系,承担着这两个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

因为课程标准的调整,教材也要随之而调整。开学伊始,新教材不能如期到位,老师只能按照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给没有教材的学生上课。

给高一新生上第一堂政治课,首先给他们来了一个开场白,如同一本书在看正文之前先看个序言一样。

开场白要给这些带着满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讲什么呢?以往的经验告诉我需要讲两点:一点要讲讲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读书?第二点要讲讲如何看待和学好政治课?

首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来这里读书?同学们回答是为了考上好大学;为什么要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为什么要找到好工作?是为了过上好生活。我反问同学们,考上好大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吗?找到了好工作就一定能过上好生活了吗?如果没有找到好工作,就不过了吗?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生活?同学们哑然。

我告诉同学们,人生如路,而世上没有笔直通畅无阻的路。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即使不是很长,可也有众多的拐弯、上坡、下坡,还会遇到堵车、交通事故等等一系列的意外;人生如长河,会有九曲十八弯,遍布暗礁和险滩。人生一世,如意之事十之二三,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来学校读书受教育是人生的一部分,在这个年龄段上,你们的生活就是接受教育。所以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也是为了培养和提升人的独立、责任、磨砺、尊重、感恩、诚信以及形象、修养、气质、德行、能力和耐挫力。在大家为考分和排名而奋斗的时候,这些东西是不可忽视和丢弃的,丢弃了这些宝贵的东西,即使将来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也未必能过上好生活。

在短暂的高中三年学习受教育的生活中,大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困难和痛苦,但这是你们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不能因为有了困难和痛苦就逃避生活,或放弃你的生活。牢牢记住,路没有笔直的,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就会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河流不会是畅通无阻的,但只要咬紧牙关、意志坚定、勇往前行,就会到达光明的彼岸。

我们再来谈谈政治这门课。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认为,这只是一门不属于重点的小科目,且内容空洞和现实生活无关。考试前背一背,老师划一下重点就可以了。这完全是对政治课的错误理解。政治课不仅不空洞,反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记忆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入思考、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也是指导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生活观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生产与消费”,这个理论,是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发生着的。请问同学们,你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用品等是从哪里来的?买的商店里的;商店里的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人们生产出来的。那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所需的一切都是生产出来的。何为“生产”?简单的说“生产”就是劳动者――人,和生产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结合起来,通过劳动者付出脑力和体力而产生出来的对人们有用的东西。同学应该明白了,生产者生产什么?我们就消费什么。生产的种类越多,我们消费的选择余地就越大,生产的产品质量越好,我们消费的质量就越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比如,因为生产出来电视,我们才能有电视看,而在古代,就算是皇帝也无法享受看电视的乐趣;因为有了智能手机、计算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因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方式;因为有了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从而有了电商,有了网络教育、有了网络医疗和网络购物,使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有了汽车的大发展,人们有了使用家庭轿车的需求。如此良性循环,就会实现同学们所期望的好生活。由此可见,我们人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和服务都是靠生产创造出来的,人类要繁衍下去就必须靠物质资料不断的生产下去。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较骨干。生活中出现的假疫苗、有毒食品,被污染的河流、空气、土壤等等都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今即使有了好工作、有了较多的财富,也未必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反而是人们整天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这是为什么?这些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东西是哪里来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他们为什么会生产出这些对人们有害的东西?是因为作为生产者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丧失了人的良知、责任、诚信和感恩,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社会将进入恶性循环和互害模式。最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我们所期望的好生活还会存在吗?

当然,我们的消费也会对生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们科学合理的消费,也会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新的需求,指引着生产者向着我们需求的方面去生产;特别是我们不断的正常的消费,年轻人结婚生子,为整个社会不断培养出新的劳动者,让社会生产不断的继续下去,人类才能不断繁衍下去。如果我们的消费观念出现了偏差,出现奢侈浪费、虚荣攀比、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杀的极端行为,严重破坏生态,严重浪费资源,人与自然的生物圈断了链条,()我们在地球上还能生存吗?

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河流都被污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出了严重问题,社会整体陷入互害模式,焦虑中的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或者生不出孩子,社会的劳动者就会断档,久而久之,我们的国家因后继无人而自动灭亡。

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我刚才的推演过程是否有道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当我们看到问题发生时,不要只是一味的指责社会与国家,而是应该从“我”做起,让自己成为有担当的人,有独立精神的人,有责任的人,有道德的人,懂得感恩和讲诚信的人。

同学们,未来是你们的!世界是你们的!你们是未来的劳动者、服务者,也是未来的享受者。你们期盼的好生活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你们在今天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生活不是别人能给予的,而是你们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

学习了这节课你还会觉得政治课是空洞乏味无聊的吗?还会认为政治课只需要死记硬背吗?还会觉得与你的生活完全无关吗?

备注:作为起始课,所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开场白;一部分完成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开场白部分,老师讲学生听,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正确认识;教学目标部分,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课堂需要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意愿发言并有提出看法的欲望。所以老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面带笑容,及时给予鼓励。教学目标应该是两个,一个是完成理论教学目标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也是为了应对考试;另一个是真正的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认识到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实现自己的“好生活”梦。

篇8:浅析启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意义

一、制约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 农民收入偏低, 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3个明显特征:总体水平偏低;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稳定性较差, 它们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5781元和4717元, 相对差距是1∶3.34,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2008年的3.34倍, 城乡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综合历年数据分析, 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迅速, 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处下降趋势。此外, 我国农业饱受先天不足的制约, 生产方式落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易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等缺陷, 最终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极不稳定, 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疲软。

(二)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 商品买卖信息严重不对称, 导致市场流通不畅, 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目前, 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商业流通网点少、规模小、选择面少的问题, 市场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 由于农村市场缺乏有力的监督, 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假冒伪劣鱼目混珠, 大大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三) 农民消费观念陈旧, 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低, 农村的医疗、养老仍需农民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而多数农民在长期自然经济的环境下, 形成了以盖房、买地、看病、储蓄养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农民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但由于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基于对未来支出和收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重积累轻消费的观念在农村盛行。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农业人口, 却只消耗了全国1/3的商品, 高储蓄低消费的保守型消费习惯严重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

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

(一) 立足农村实际, 找准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开发的重点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覆盖面积广, 而且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消费主张, 所以农村市场的拓展空间相当广阔。目前, 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机械, 现代化加工种植栽培设施等, 也逐步成为一些地区农民消费的热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农民对建筑装饰材料、日化用品和耐用工业品等的即期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 由于农村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市场产品结构的相应调整, 截至2010年, 我国农村将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企业进入农村消费市场, 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 积极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新产品, 从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

(二) 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实际购买能力

市场经济学理论表明:潜在的市场不等于是现实的市场, 市场容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实际支付能力。结合我国农村市场现状,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增加农民收入:首先, 健全市场机制, 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贯彻最低限价粮食收储政策, 全面落实农机农资补贴, 完善补贴兑现方式, 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其次, 科技下乡, 加大对广大农民实用技能的短期培训, 鼓励广大农民科学种地, 科技致富,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最后, 运用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手段, 帮扶广大乡镇企业进行结构转换和技术更新, 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 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三) 改善消费环境, 扎实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在搞好当前“连锁商业”下乡试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农民融入市场经济, 鼓励城市大中型商贸企业采用加盟或直营等灵活运营模式, 进入村镇商超、农用生产资料经销等领域, 更好地实现城市供应与农村市场对接, 从而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和农村市场流通成本, 实现城乡互助。另一方面, 在现有的规模上, 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设施的投入, 加快电网改造, 改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脚步, 加快解决农村大部分地区生活消费设施落后的问题, 重点解决在供水、用电、电视信号接转和宽带基站等基本生活保障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使广大农民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自愿消费, 为家电下乡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培育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打下伏笔。

(四) 增强消费信心,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篇9:“家电下乡”能否启动农村消费?

全球经济尚无复苏迹象,中国政府拟以巨额财政投入家电下乡活动,进而刺激农村消费,这是继国家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后,首次对农民在消费领域进行的直补。

2月27日,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刘海泉表示,2009年财政投入200亿元补贴家电下乡,预期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

远期更为宏大的计划是,未来四年要在全国销售家电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

计划能否如愿?这需要权衡农村消费能力和家电下乡的利益分层。

被压抑的消费需求

1月15日至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CCTV2008经济生活大调查”,农村被访者的消费选择依次为:电脑、汽车、冰箱、摩托车、彩电、旅游、手机、空调、洗衣机。

农村居民对家电的这种需求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初步测算,全面实施“家电下乡”,预计到2010年可以基本消化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的中低端家电产品过剩产能,转移20%以上的出口能力,每年可减少顺差100亿美元以上,每年新增消费近1000亿元。

当前的收入水平似乎暗示着释放消费需求的可能——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这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那时正是家电迅速普及的阶段。

这个拥有8亿多人口的农村市场,在出口受阻、经济低迷的形势下,显得吸引力空前。一场由政府主导、主流企业参与的经济刺激计划被迅速放大——2月1日起,已经试点一年多的家电下乡活动开始在全国推广。

但这个旨在刺激农民消费的计划,在另外一个角度上却也再次提示了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的问题,而这正是中国农民长期“有钱不敢花”的体制性因素。也就是说,即使农村今日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当年城镇普及家电的阶段,这也并不能保证农村会有当年城市普及家电的进度。因为,在同样的经济水平下,农村居民还要考虑养老、教育、医疗等,而当年在二元体制下的城市居民则无此担忧。

商务部研究院市场建设研究部负责人唐淳风也认为,推动家电下乡能否真正提高农民的消费意愿,中国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比较而言,农民是否有能力购买下乡家电,则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眼下,虽有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些家电对于农民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彩电和洗衣机最高限价2000元,约为中国农村居民2008年人均纯收入的42%;电冰箱(含冷柜)最高限价2500元,是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

商务部研究院市场建设研究部负责人唐淳风在调研中也发现,日常消费品的下乡并不能引起农民太大的购买欲,“应该把家电下乡改为机电、建材下乡,把农用工程机械、农用加工机械、农用车这些算进去。因为这些可以给农民生财,产生新的生财机会,就是借钱也得买。”他建议增加生产型消费和生活必需品消费。

增收,任重而道远

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构建购买家电的经济实力,远比购买家电本身重要而迫切。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就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得加强流通体系的建设和管理。” 唐淳风说,“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是大家必须的,但是他们却赚不到钱,反而是流通领域经销商赚了不少钱,如果能够从流通领域把中间环节压缩到最低限度,就能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据悉,商务部正准备通过设立农家店,建设改造农贸市场,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等措施,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帮助农民增加生产性收入。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已经高达三成。外出打工是增加收入最为便捷的渠道,但目前的就业形势却颇为令人担忧。

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中国今年大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去工作。

2月2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取决于消费的不在于一般号召,而在于消费者口袋里是不是真的有钱。”

这实际上正是中国农民最朴素的消费心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经济发展,使人们就业,从而挣到钱才能真正实现消费。

中小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还要依赖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受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中小企业自身处境艰难,甚至大量倒闭破产。中小企业的复苏和发展,除了依赖政府的扶持之外,还需要整个经济环境的好转,这无疑加剧了农民工就业增收的难度。

谁是获利者?

家电下乡的目的在于消化一部分出口产能,同时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这项政策从2007年12月启动,由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在山东、河南和四川省,对冰箱(冷柜)、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按照规定,这些地方的农民购买属于“家电下乡”的上述产品,可以在当地财政部门领取家电产品销售金额13%的补贴。

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政府对于中标产品制定了最高限价,比如,彩电和洗衣机单价不得超过2000元,电冰箱(含冷柜)单价最高为2500元,手机单价也不得超过1000元。

政府制定最高限价,这使得企业部分地失去了自由定价的权利,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企业的盈利。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平台部部长邓孝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家电下乡产品中标前后基本上保持均价,“具体而言有的可能高有的可能低,很多是低一点,但是平均利润空间和前期基本相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家电行业中的彩电和冰箱产品能为生产企业留存毛利5到8个百分点。

为了抢占农村市场,很多企业做了技术改进,甚至专门生产家电下乡特供产品。例如,海信彩电针对农村电压不稳、信号偏弱、易受潮以及消费者操作不便等因素,专门增加了宽电源、超强信号接收功能、防雷设计、防潮防震功能;长虹美菱冰箱专门设计防鼠板解决了农村地区“鼠患”问题。

邓孝辉承认,这些技术改进肯定会增加成本,“但是并不会增加很多,如果能够保持销量的持续增长,则利润也会增加,总体来说是可以持平的。”据悉,成本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大概需要5到10个百分点的销量来消化。

公开信息显示,家电下乡的确有利于企业在试点地区增加销量。比如,长虹彩电在三个试点农村市场的销量提高了30%,冰箱提高了50%,手机增幅高达80%,而海信彩电销售量占有率达到69.31%,销售额占有率为71.82%。

“已经试点了一年,该暴露的问题都已经暴露出来了,我们也把账都算好了,怎么报价怎么保留利润都已经很清楚。”邓孝辉称,商务部现在也提倡给企业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中标企业基本开始良性循环,“家电下乡得利的不仅是农民,对于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而言也是一个得利的发展机会。”

尽管生产企业声称给中间环节留足了利润空间,销售环节依然抱怨利润偏低。据悉,国美、苏宁这样的销售企业在家电下乡中大概能够保留5%以内的利润空间。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有些小商家、专卖店非常没有积极性。” 成都苏宁电器连锁加盟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晓伟说,失去了讨价还价的空间,而且还要补交增值税,这将进一步压缩小规模终端销售商的利润空间。

终端销售利润空间受挤压的直接后果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向消费者身上转嫁成本。比如,有些经销商拿走家电下乡标识牌,抬高产品价格卖出去,甚至还有商家以次充好、搭售非家电下乡产品,以至于消费者无法及时获得补贴。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的窦万江就有此种遭遇,1月16日,他以1940元的价格买回一台创维29英寸电视,而且被告知该产品并不是下乡产品,后经查实商家故意拿走标识牌,并以比最高限价贵260元的价格出售此电视。

除了商家试图谋求更多利润之外,补贴手续的繁琐也让人望而生畏。

3月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商务部将与财政部门一起研究简化家电下乡补贴手续,方便农民领取补贴,同时研究完善监督办法,防止骗补。这是继2月27日商务部表示注意到补贴程序问题之后的又一次表态。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家电下乡活动中,真正可靠的实惠还是财政补贴销售金额的13%。其中,仅2009年用于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资金就将达到200亿元。

上一篇:六7数学日记下一篇:端口隔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