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2024-07-25

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共9篇)

篇1: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吴江市实验小学 王艳

摘要:作为青年教师,面对如今多元而个性化的备课模式,如何使自己把握有效备课的策略并获取收益,更好地为有效甚至高效的优质课堂服务。本文从分析青年教师存在的备课困惑着手,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改善备课误区的有效措施。关键字:

有效备课

教学主线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在新课程充分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同时,对教师的备课行为也予以空前的宽容和民主。某种程度上,备课也成为了教师的个性化行为。这就意味着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个人的兴趣、爱好、经历和生活体验浸润其中,对教材进行独特的处理,从而赋予教学个性化的展现,与此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自我成长的价值。

这样的课程理念无疑为青年教师自身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自由宽松的展现空间。但事实情况是,由于青年教师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如果只是凭借着对工作的一腔热诚和个人的喜好备课,尽管他们的某些观点新颖,但由于教学实践经验上的不足,某些零星的想法只能是一知半解,得不到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形成不了系统的认识。因此,青年教师想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从备课入手,以教学的有效性为标准,最大效度地均衡和促进个性化和规范化之间的有力融合,并在审视自己所存在不足的同时,不断追寻有效备课的真谛,从而使自己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对周围教师同伴的观察,以及自身备课行为的剖析,我以为,我们青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弊病:

一、“一盘散沙”,呼唤“磁石”的魔力。

对于课堂经验不很充足的青年教师而言,在驾驭课堂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困惑:当教师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间就某一相关主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或活动时,学生结合各自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各抒己见,面对出现百家争鸣的多元理解,教师往往容易面临“放得开去,收不回来”的尴尬境地。为了使课堂重新回到预设的环节和主旨上来,我们青年教师常常采取的应对措施,很有可能就是不加引导的含混过关。或者由于自身对文本理解的局限性,对学生不同的看法一味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也会使得课程在不经意间偏离文本固有的主旨,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以上无论哪一种应对策略都将妨碍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正确感悟,也影响了课程的流畅性,使课堂教学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之所以课堂上会出现 “一盘散沙”的困境,首先必须意识到,学生认识的混乱一定是教师思路混乱的反映。因此,我们青年教师还是应该从课前下手,在备课中下足功夫。如何让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散沙”集中起来,用“磁石”般的魔力,使得课堂集中而高效,而这块“磁石”又该如何把握,是我们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揣摩的问题。

二、“雾里看花”,亟待“明灯高悬”。

翻开许多语文老师的教案,看到“教学目标”一栏的描述,我们不禁感慨:怎么教学目标都可以用“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熏陶或感染”这三条来概括呢?

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他们对文本各方面的把握相对来说可能更多的做到了然于心。然而对于青年教师,以上的教学目标,既没有学段的区别,也没有文体的差异,自然谈不上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如此泛泛而空洞的目标,带给我们的无疑是“雾里看花”的茫然。教师不清楚要“教什么”,这就好比夜行的船只失去了明灯的指引,必然使得课堂走向低效甚至无效。

因此,很多学校倡导青年教师备详案,这个“详”是指要具体明晰。“纲举”方能“目张”,要备好详案,首要一环是先设计好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使之贯穿始终,一一落实。

三、“线性”局限,需要自由的释放。

对于课堂驾驭能力薄弱的青年教师,为了让课堂更容易掌控,我们在备课中往往倾向于将教案设计成环环相扣的线性流程,以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千头万绪,顾此失彼的混乱局面。

然而线性流程的固定和单一,不光束缚了教师课堂潜能的自由发挥,更限制了学生鲜活而丰富的秉性。再来反观我们的教材,选文大都不是线性设计的产物,而是呈现出错落有致的板块结构。

如何让教师和学生摆脱线性课堂的局限,释放各自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文本丰富独特的韵味,又能使青年教师在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网络中学会运筹帷幄,这就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在挑战和改进传统线性备课方案过程中不断思索,努力创新。

针对青年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一、巧抓主线,稳而不乱。

我们都知道,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主线必定清晰明了。只有把握了文本主线,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有条不紊地进入文本中那一处处美丽的风景线。而青年教师要想拥有成功的课堂,就必须在课前狠下功夫,对教材进行细致钻研,整体把握,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学主线,以便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沉着而智慧地去应对鲜活的学生和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既然教学主线如此重要,在实际备课过程中,针对如何抓主线,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文章题目——“文眼”入手。比如《大禹治水》就可以紧扣题目“治水”来设计教学主线:为什么要治水?治水的过程如何?治水的结果怎样?

其次,我们可以试着发现文中的关键句。比如《孔繁森》一文中开篇第一句,“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这是统领全文、揭示主旨的中心句,后面叙述全是围绕这一句,通过具体的事例展开。教学中如能抓住这样的句子设计教学主线,必能起到高屋建瓴的统摄作用。

另外,串联句也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主线。比如《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句: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从这一句,结合文本内容,我们就可以将教学主线归纳为:学艺前的情况→如何勤学苦练→学艺的结果。

二、落实目标,实而不华。

语文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字词目标、朗读目标、情意目标。备课中如何避免目标描述泛泛而谈,从而使每堂课的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并促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呢? 针对这三类目标,我们应该抓稳、抓实每一个要求。

字词目标:哪些是难写、易错的字,哪些是不容易理解的词,都要在目标中清晰地表达出来。字词目标胸有成竹,字词教学才能扎实有效。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针对目标实现的相应对策做充分的准备。比如针对难写易错的字,教师课前要认真分析或搜集相关的口诀,以便于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记忆。

朗读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目标,其中最难把握的就是有感情。“情动于衷”,要想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就必须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为文本内容所动,披文入情,与作者产生共鸣。结合不同文本的具体特色,备课中教师应该就如何对学生“动之以情”所采用的主要手段(如想象朗读、音乐渲染、回旋朗读等)在朗读目标描述中有所呈现,以便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能完全投入其中,把自己当成讲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并通过朗读,将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丰富体验传递给大家。

情意目标:教材的语言是平面的、概括的。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平面的语言构建成立体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能深入地体会感悟,并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明白道理,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意目标的落实,需要挖掘文本深层的意蕴,并使之与学生的已有认识形成链接。如何把握链接点,根据不同文本,每个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考。但我觉得在备课中必须要把握关键的字词或句子展开。比如,《军神》一文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从“人”到 “神”的变化背后对人物精神的歌颂和崇拜。再比如《狼和鹿》,文章第四小节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词“居然、反倒”,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理解变化,在思维的碰撞与激荡中建构新的意义。当然许多文章主旨的揭示,往往借助设计精妙又富有深意的板书去实现,这更需要我们在备课中精心准备。

三、板块预设,疏而不漏。

前面提到教材选文大都以“板块”形式呈现,因此课堂教学也只有充分运用好板块预设的流程,才能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海阔天空”的自由立体空间。备课时教师围绕中心所设置的不同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既有条不紊,又层层递进。师生可以在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摆出各自的观点和体会,最大程度地接触和感悟文本。板块教学的立体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交流对话的网络中,充分挖掘集体的智慧和潜能,激荡思维,锻炼语言,更好地内化新的知识和技能。

篇2: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方法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法

1. 教师对确定活动主题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 最重要的就是确定活动的主题。应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学生的兴趣爱好、社会的热点话题等开展一些思考, 让学生自主提出发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合并问题生成小主题归纳总结,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渗透一些相关学习方法的教学。如我在初二年级开展的“拒绝不健康饮料喝出健康喝出活力”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先引导学生对我校课间时学生的饮水问题进行小调查, 并走访了学校的小卖部和负责收废品的清洁工, 从饮料的问题引发思考, 将学生分组,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相同的问题进行归类, 形成小的主题, 并提炼出关键词, 将同学们提出的关键词再进行分析整理, 找出最需要解决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最贴近的, 形成一个大的主题。在此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但学会了一定的调查走访的技巧和方法, 也学会了一些归纳总结提出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可以将这些方法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大有益处。通过老师的指导, 学生不仅学会发现问题, 并且学会归纳总结将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大的主题的能力, 以便确定下一步的活动方案。

2. 教师对主题分解方面的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主题确立以后, 一般都要经历一个“主题分解”的活动环节。通过主题分解, 可以“大事化小”, 使主题活动更富于操作性, 也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更适合于自己的角色。在主题分解过程中如何细化, 如何准确地表述分解的小主题, 更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但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强加于学生, 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大主题的理解和存在的困惑和疑问, 从问题入手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自我、社会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分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延伸学科知识, 进行分解。在主题分解环节, 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 关注分解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同时要注意把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有效的指导相结合, 充分挖掘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活动小主题, 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有能力研究并感兴趣的小组进行分组。

二、教师对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适时指导

1. 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使用多种方法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所搜集资料的来源、资料的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类。收集资料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学生知识经验还欠缺,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查阅信息, 如介绍部分网站名及主要服务内容, 能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可以利用学生上阅览课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我校开展的《走近消防》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指导学生怎样正确上网查询资料, 怎样去图书馆搜集资料, 怎样筛选分类整理, 最后形成活动过程性资料。具体指导方法比如对数据的整理, 可以用EXCEL中的图表方式等进行简单明了的展示。

2. 指导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做好活动记录

在《我校学生早餐问题的调查》案例中, 我指导同学们做好调查日记、采访记录、心得感受以及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情况记录表》等。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学生必须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 这体现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活动记录是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必须针对学生活动的具体任务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 收集保留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活动记录是学生成长足迹的证明。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方式有很多, 论文、手抄报、诗歌、心得体会、调查报告、书画作品等很多方式都可以展现。在这些表达方式中学生有时是欠成熟的,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活动的一小项任务结束时, 学生肯定都会有所思所想所获, 这时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一些表面的知识, 而是应该真正触动内心, 将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方面获得的收获。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中太过于看重学生的活动方案和活动形式, 太过于看重学生文本方面的学习, 而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

2. 指导过于泛泛, 有时不能因材施教。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并关注学生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

3. 活动空间比较封闭, 活动形式难以多样化。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更是一门以直接经验获得为主的课程, 它与以间接经验获得的学科课程不同。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有效结合, 不能手把手地去指导, 不能推卸责任而放任学生。在指导学生活动时, 教师既要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又要不断地深入钻研业务,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学生活动中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 让学生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到真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整体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

篇3: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教学反思到底反思什么,这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困扰我们有些青年教师的难题。而现在针对毫无思想而言的粗略的教学反思本身更值得我们反思,反思如下:

一、反思日常教学中的“闪光处”

如果一堂课在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发现有引起教与学共鸣的做法或者能有一两个闪光之处,那就不失为一堂好课了。以上是我请教老教师后得到的关于一样好课的简单理解。应该说这种阐述还是比较中肯的,这对于我们这些有关好课的解读还不是特别清晰的青年教师给予了不小的帮助。我们也一直以此为标杆准备着每天的“备课”工作和自我评课。所以,在课堂教学后,我们也习惯于将其中的“闪光之处”一一摘下并记录在教学笔记当中作为教学反思,以便以后更好的利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也往往能从中找到教学上的自信。但这里我们忽略了一点,这堂课的“闪光处”未必是下一堂课的“闪光处”,这个班的“闪光处”未必是另一个班的“闪光处”,此时的“闪光处”未必是彼时的“闪光处”。比如在讲述到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当中的《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课文时,我将其中一个班学生的“闪光处”放到另一班去上时,效果却并不明显。原因很简单:要学生接受一个其他班级中学生的观点情感上会略显被动。果真,学生发问:“这样的回答我们也会”。这里就不免要引起我们对于这种情况的反思。这样的经历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闪光处”不是千篇一律可以套用的,很多时候贵在发现新的“闪光”。

二、反思日常教学中的“遗憾处”

从来就没有无瑕疵的课,再好的一堂课总有值得斟酌的“遗憾处”。面对“遗憾处”,我们常常会记录在案并沉浸到反思中去,在反思中找寻问题并解决使之完善。以上,常是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原因在于自信心不够,常会过分地夸大自己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陷入深深地自责,待下次课又带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上课,反倒出现更多的“遗憾”,这样就不免陷入到了一种教学的恶性循环中,越想上好越上不好。反思我们也做,但问题是越反思问题越多。原因在哪?针对这种“教学反思”再进行一番反思便能找到症结的所在:针对日常教学中的“遗憾处”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就草草地记录在案并做了反思,这种反思并不准确全面,而只是浮于表面的东西。带着这样的反思习惯不免会造成长期的恶性变化,长此以往,便出现了教学的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下的教学心理也会随之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利的。比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一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公开课时,课上一青年教师提问道:“你看完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视频后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一学生回答:“震撼,感到非常震撼……”

该学生还想继续解释下去,而这位青年教师认为她的回答有所偏离参考答案,所以立即打断了她。其实,课后反思:该学生的回答还是比较中肯的,如果再听完她的解释可能会感觉更为完整。但正是老师的打断造成了这堂课的最大遗憾,因为从打断该学生的回答之后,班上的其他同学不敢再主动回答问题了,因为其他人的回答也基本是在这个层面上,相差无几。课后的反思,笔者略显草率,第一遍的反思还是从学生身上找问题。直到上了多遍之后,对前面的教学反思本身再进行反思的时候找到了症结所在。这个经历在提醒我们:一堂课的“遗憾处”难免,但反思“教学反思”本身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教学上得到真正的成长。

三、反思公开课后同行评课时给予的评价

一堂完整的公开课一定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充分的课前准备;二是教学过程;三是同行的评课。评课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评课的环节对于青年教师的專业成长更是尤为重要。每次的公开课,青年教师都做足了课前准备并以最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教学,课后也常是迫不及待地听到同行们的评价,或褒或贬,都弥足珍贵。甚至评价里的“贬”更显珍贵。但事实上,我们在评课时听到的更多的是“褒”,而这“褒”也更多的是碍于情面而言的。这对原本就有很多问题的青年教师而言无疑算不上“忠言”。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青年教师应该怎么去做,这便成了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重要工作。我们常有的做法是将评课时每一位老师对我们或褒或贬的评价认真仔细地一一记录在案,评课后并对这些话做一个简单的判断或反思。因为多是褒奖的话,反思也便略显单薄。这个时候,我们更应静下心来反思前面记录下来的评课反思,再回顾自己所上的课做一个全面的自我评价,再反观同行们对自己或褒或贬的评价,做到反思后的“反思”,这便对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篇4: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与之相联系,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是对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思辨、逻辑演绎式探析,显现出缺乏操作性、实践性、适切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很难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及其操作策略上有整体性、直观性的把握,更难以在培训实践中灵活运用。可喜的是,由刘远胜、许泽能合著的《寻求成长突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寻求农村骨干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培训模式,在构建农村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

纵览全书,细品深析,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提出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成长研修模式

我国重视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已抓了若干年,有了不少成型的培训模式。而针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该书做了新的、非常有效的尝试,在深入分析了农村骨干教师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剖析了多种教师培训的方法和机制,集各家所长而主张大综合的培训方法,提出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新模式———成长研修模式。它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培训模式,包括成长、研修和培训三方面的内涵,其培训模式的流程是自主学习———前期培训———远程研修———行动研修———中期集中培训———深度研修———总结提升———追踪指导考察。该模式强调在教师培训中,既坚持理论引领,又注重实践操作;既邀请名师指导,更强调自主研修;既学习成熟的培训经验,更突出自己经验的建构;既有短期的集中培训,更有长期的校本研修。由此,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农村骨干教师突破成长高原期,使他们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农村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视角新颖,内容丰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教师发展也随之进入学者的视野。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发展水平决定于教师专业素质。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是提升其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关键在于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模式是否有效。

该书以新的视角,从“成长突破”这一培训目标着手,意在构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的有效模式,提升农村骨干教师专业素质,从而使其引领农村教师群体的发展。该书向我们展示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的全貌,告诉我们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的应然之道。如,自主学习是要达到反思总结的目的,为培训做准备,前期集中培训是激发专业精神和引领成长方法,基于网络资源的远程研修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行动研修是在行动研究中成长,中期集中培训是提供有效课堂教学的研修,深度研修在于总结有效教学经验,总结提升旨在提升成长品质、激励不断成长,而追踪指导考察是形成学习习惯并在培训后再提升。并且在整个学习研修过程中,网络伴随始终。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不是单维、个体与短期的,需要文化、社会、学校、团队等因素长期的和谐共振,需要社会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支撑。因此,该书在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培训模式的同时,也十分强调保障措施是成长研修的生命线。

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真正体现适应时代发展和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的实际需要,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正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教授在该书的《序》中指出,成长研修培训模式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成长的新模式,是教师培训模式的一个突破。他指出:成长研修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以人为本,以农村骨干教师为本的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充分的培训模式;成长研修模式是示范性很强的培训模式。

如果一般地讲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或许很难有什么新颖之处,那么本书新就新在突出“成长突破”的培训目标这一重大主题,加之篇章结构的合理布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论证,使全书体现出一气呵成之感,一种既有理论与思维的张力感,又有现实与实践的纵深感,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理论价值高,实践性强

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实践意义。该书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这一问题的研究奠基在传统培训精髓上,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层面来拓展农村骨干教师成长培训模式的视阈。不仅如此,本书还从社会发展宏观视野来研究农村骨干教师的发展动态,充分吸纳现代科学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整合各种资源、多种培训形式和策略,从而把研究奠基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全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学习和农村宏观社会环境下的农村骨干教师成长提供一种走向发展、走向成功的方法论指导,体现出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

该书对农村骨干教师有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尤其对培训模式设计的理论、资源、策略、实施等进行全方位、细节化的操作性研究,无疑在理论与现实上都具有实际意义。由此,它对我国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理论研究的深化乃至整个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罢该书,不难发现,作者将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立足于成人学习理论、教师专业理论和复合式学习理论等理论之上,将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置于宏观的农村社会背景之中,而又未流于一般的理论玄思,书中与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有关的实证性案例随处可见。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参与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启动、培训模式的探索,以发现教师培训规律,并在教师成长研修培训实践中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农村骨干教师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的、有效的专业发展平台,从而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语言平实精练,可读性强

该书突破常用的理论话语模式,通过对一个个平实而又生动的培训案例的描述,展现出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模式的独特、科学之处,为读者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师培训场景。此书没有晦涩难懂的论述,没有枯燥乏味的罗列,而是化复杂为简洁,化高深为平实,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学术研究与培训实践有机统整,显示出作者对农村骨干教师、教师成长培养模式等问题的恰当把握、鞭辟入里的分析及细察入微的阐述,非常适合广大农村教师阅读,能满足农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总之,《寻求成长突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一书是一种新的探索,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和充实。但是,应该看到,该书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如何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发展,比较深入地认识了农村骨干教师及其成长规律,系统分析了多种教师培训的方法、机制和模式,以引领农村骨干教师自我发展为核心,实现成长突破为目标,激发专业精神,突破学习时空界限,构建有效经验体系,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构建了农村骨干教师成长研修培训模式;该书通过大量独具特色、生动的案例对成长研修培训模式中的各个培训活动环节进行详细描述,凸显成长研修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对这些探讨无疑是可贵的、有益的。

篇5: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关键词 集体备课 园本教研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幼儿教育的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进行,随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我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师徒结对活动、课题示范课展示活动、省市级观摩交流活动等等,这些教研活动为探讨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新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幼儿教师的繁琐工作与安全压力产生的职业倦怠,使我们必须加快促使每一位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个性特长的发挥,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认为选择“集体备课”的园本教研新模式,是解决我们教学中面临的新问题的重要方式,这是我们提出“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现实背景。

1 确立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为改变幼儿园青年教师良莠不齐的现状,就必须对几十年来传统的备课、教研方式进行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逐步调整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原有的备课教研方式进行改革,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园教师发展的集体备课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我园,集体教研模式的确立是一个逐渐跟进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有效途径就是能挖掘出自身的特长,研究最能解决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最为有效。为此,我们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和个人特点,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使教师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成长。

在我园的课题研究中,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研讨相融合的园本教研模式采用“选材分析讨论——自我备课——集体说课研讨——教学实践——集体反思评课”的流程,为教师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她们在与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接纳新思想,在思想的碰撞中领悟到教学的真谛,在领悟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2 在同伴互助中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建立研训一体化园本教研模式

新的备课方式,改变了以往每个教师每周都要备三科教学六节课的局面,无形之中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自己所擅长的学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用心研究教育对象的需求和发展,使教师的教学伴随着更多的思索和研究。由于教师的工作更具有了目标性,因此教师对待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消极转为积极的态度,每个教案都是教师在认真查找资料、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所制定的。教师态度的转变,使备课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在我们的日常教研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并且帮助老师解决其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设计出具有可行性、针对性、有层次提升的创意教案。活动中老师们大胆采用同伴们的建议,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各教学环节安排得也比自己备的课更为妥当和有针对性。活动过后的反思环节大家在教研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剖析,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一一记录和进行梳理归纳,提出深入的改进意见,有时还会就改进的活动案例再上一次,直至满意。经过近年来我们对备课方式的改革,使我园的教研气氛日益浓厚,老师们的教研热情得以激发,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更好地发挥了教师个人和集体合力的作用,促进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在集体备课中使教师形成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为打造幼儿园品牌教师奠定基础

在课题组的带领下及教研任务驱动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并通过集体评课,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在这种个体与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教研活动中,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以强项带动弱项,在高起点上发展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备课作用,让集体备课成为教师自助、自主、自发、自由成长的平台。每位教师在教研中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和其他教师一起分析教材重、难点,选择并确定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能够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意图,拓展教学思路,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这样的集体备课活动与教学研讨能够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4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引领不同层次的教师共同发展

我园在集体备课时重点讨论下周教学活动的内容、环节及策略等,每个人都先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新手教师,都能够自觉地融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每次都由主备课人先进行发言,然后由大家针对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讨论,并及时把备课时研讨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最后形成电子教案。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新手教师的角色地位往往是倾听者、学习者、吸收者、思考者,她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将有经验的老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提到的重难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整合,把她们的经验拿来所用,避免走了许多盲目摸索的弯路,使她们在教学中很快能够步入正轨。而对于一些有了几年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她们在集体备课中收获的可能更为丰富,一方面她们可以将几年来积累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与大家交流分享,从而巩固和修正自己教学中的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她们趋于成熟,又年轻富于激情,更容易在说课过程中激发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使集体备课活动更有生命力。而对于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骨干教师,她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一个传、帮、带的效果,她们能够运用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准确把握孩子的能力及时地判断出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有效,从而把握整个教研过程的方向,在集体备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关键作用。

篇6:促进青年教师在课改中成长

一、提高认识

国家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确定的, 改革各科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国教改近10年;“教学目的”科学地改成了“课程标准”, “统编教材”也改成了“自选教材”, 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 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专家们认为:“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青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力量。可见, 促进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提高业务能力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我们要吸取、要传承, 如像启发式教学, 精讲精练等, 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课堂教学方法必须要发展, 必须要改革, 必须要创新;未来的教学工作需要青年教师顶天立地, 撑起教育的一片蓝天, 所以,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 要让他们在新课改中提高业务素质, 适应教育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了, 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麻旺中学现有青年教师61人, 学校规定, 人人必须参加本校创立的“6.3.1”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课改三年来, 从教学效果上看, 学生的学年统考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调查统计得知, 课改班级的学生进入高中后, 学习的潜力远大于非课改班级的学生;事实上, 麻旺中学通过“6.3.1”教学模式的实验, 学生在接受小学教育的基础上, 智力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创新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应有的提高,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进一步养成。

二、明确目标

“1.3.5”计划就是要造就一批又一批, 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群体, 素质要优良, 数量要足够, 学科要齐全, 结构要合理。凡是青年教师要争取“一年入格”, 一学年内通过备课组教研、年级组赛课、学校举办二级培训、请课改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派出到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等形式来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师德修养、和适应教学新课改, 形成教学新常态, 也通过这些形式使青年教师掌握学校教育的特点, 熟悉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熟悉教学常规中“备、讲、批、辅、考”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熟悉班务工作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和组织与领导;在课堂教学中, 中、老年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实施本校开展的“6.3.1”课改实验, 使青年教师从不会到会。届满一年, 要求凡通过考核“入格”的青年教师能独立完成学校交给的教育教学任务, 并于两年内, 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德育工作等方面成为一名学科教学达标的合格教师;凡达标者, 要求在两年内大胆探索、不断进取, 敢于创新, 在本学科教学中能担任“6.3.1”课改实验的示范课, 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在各个阶段的成长和考核, 学校制定了详细可行的要求和标准, 并如期进行了考核, 通过考核小组认真总结, 提出下一阶段的指导意见;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 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鼓励和促进他们在新课改中不断进取。

三、加强指导

教科室、教研组把课改研究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全程管理和指导, 做到实事求是, 因人而异, 选派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作指导, 制定计划, 结对帮扶, 开展互相听课、评课活动, 部门领导和指导教师分工负责, 各自发挥“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从“周学案”的编写、使用、批阅和管理以及课改工作的总结等方面加以指导, 如像对周学案的批阅, 要求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有评必补。又如像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中遇到了疑点、难点, 以及“反馈检测”中遇到了问题, 教师对其进行讲解, 内容要精要, 语言要准确, 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青年教师听同科教师的课每周至少1节, 每期至少20节, 每听1节后要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指导教师要为帮扶对象上好示范课和教研课,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活动每期不少于3次, 做到勤指导、常督查、严把关, 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全程负责。

四、措施落实

学校提出实施“1.3.5”计划, 标准要高, 要求要严, 方法要活;对进行新课改的教研组发给必要的办公经费, 对优质课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师发给适当的奖金, 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评, 把考评的结果存入教师档案, 作为青年教师晋升职称及评先选优和发放绩效工资的重要根据。凡一年不入格的教师, 延期定级, 限期入格。凡三年不达标的教师当年不得晋升职称。每年表彰一批先进个人, 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一年上好一节教学公开课等, 措施要合理, 考核要落实。

篇7: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教科研能力 个人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2.4

引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受重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群体,是高职院校潜在的发展力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将来的发展。青年教师特点一是学历层次高、知识新颖,基础知识扎实;二是接受能力强,知识结构更新快。但同时青年教师也缺乏工作经验,教科研训练少、教科研能力不足。作为踏上教学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虽然经过了职前的教育培训,也获得了教师任职资格,但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学人员,还需要一个长期稳步发展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应逐步具备的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组织和掌控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授之以渔的的能力、职业指导能力;二是自身的专业素质,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熟知专业各科目的“阶梯关系”,了解学科的相互渗透及发展趋势;三是专业实做能力,掌握专业领域的操作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高质量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训。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在教师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同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青年教师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是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教科研的新生力量。作为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通过教学、科学研究,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方向,不断提高自己教科研上的造诣,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提高实践支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教师完成正常教学、教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教师是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者,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质,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方法

1、重视岗前培训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但在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掌控课堂、如何与学生交流等方面,还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高职院校的岗前培训可以从理论上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2、重视导师传帮带

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师德高尚、業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为导师,走上岗位前,须经过半年以上的助课实践锻炼。此过程中要利用好导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观摩导师教学、及时与导师交流,从思想、教学、教研、科研等全方面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团队集中教学研讨,夯实业务基础。

3、多渠道锻炼

为提升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进修、学术会议。认真记录、及时总结、积极研讨,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理念、创新意识,拓宽教学思路。

要成为“双师型”教师,仅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青年教师应积极到企业顶岗锻炼,走进工作一线,丰富现场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参与教科研课题

进行课题研究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其自身专业素养提升的一种手段。青年教师要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的团队中,“先参与,后主持”,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在课题研究中提升自己研究水平。再用研究的思路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教学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通过教科研课题为教学提供实践支持。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5、参加各种竞赛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作为青年教师,不可避免的要参加各种公开课、优质课、微课赛、说课赛及大奖赛,挑战与机遇并存。学校设定各种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作为青年教师要勇于抓住竞争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在比赛中更清晰的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三、总结

篇8: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青年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希望,办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有生气、有活力、有志向,希望在教师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得到社会、学校、同行的认可,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以我区青年体育教师为例,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教学组织能力不强,体育的技能素质一专不多能,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薄弱,在高校所学的知识与新课改要求脱节等。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是能较快得以解决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近年来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和引领的问题越发突出。有一个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目前我县的青年教师已占到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一半以上,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县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城桥镇和堡镇两地的学校。根据统计,我县拥有29名中学体育高级教师,21名集中在城桥镇、堡镇两地的9所学校,而只有8名分布在28所农村学校中,导致大多数在农村中学任教的青年体育教师因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领,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缓慢。除此之外,由于交通以及课务等原因,大部分青年教师很少有参加市、县级教研活动的机会,能执教市、县教学展示研讨活动的机会就更少。

多年的教研工作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青年教师如果在五年内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就会影响其成长速度。因此,作为一名学科教研员,如何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做好业务上指导、感情上投入和生活上帮助,尽快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从2008年开始,通过举办青年体育教师研修班的形式,让他们在集中参加理论学习、上课磨课、课题研究、技能培训、评比竞赛以及安排专门的导师带教等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利用市、县各种关键性事件等机会,让青年教师在活动中蜕变成长。

[情境再现]

2011年11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举办,我县承办的“分析教学内容主旨,显现教学育人行为”——初中双杠重组单元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在东门中学举行。由于这次活动是单元教学展示,我县要有四名教师分别进行四个课次内容的教学展示。在执教教师人选上,我除了安排三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上课外,将第四位人选确定为东门中学参加教学工作刚满三年的H老师。之所以要安排一名参加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参加展示活动,我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H老师工作认真,谦虚好学,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这样的历练有助于其教学业务能力的较快提高;二是东门中学体育组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青年教师,教研组研究气氛不足,平时的教研活动也仅是泛泛而过,让H老师执教,既有助于带动体育组内教学研讨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其他青年教师的竞争意识增强。在一开始向H老师布置任务时,他感到很惊讶,对我说:“我能上好这节课吗?”我说:“让你执教这次教学展示课,第一是因为你平时工作比较认真,希望你能通过本次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第二是因为本次活动地点正好在你们学校,而你们学校的青年教师较多,通过你的参加可以带动其他教师。希望你能珍惜这次机会,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听到我这样说,H老师欣然接受了任务。为了帮助H老师上好课,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1.研磨教学设计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教学设计的撰写对H老师来说是要过的第一关。因此,我先对H老师作了备课指导,就怎样钻研教材内容、怎样理解教材内容在教学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知识、技能的系统结构,怎样理解教材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指导,要求H老师根据备课的相关要素写出教案初稿。然后,针对H老师的教案初稿,我组织县中心组成员和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第一次研讨活动,先由H老师向大家谈了自己的设计思路以及具体方法手段的运用,然后大家对他制订的教案进行评议和提出修改建议。大家对H老师能结合教参进行备课给予了肯定,但还存在诸如目标制订缺少可检测性、重难点不确切、教法手段安排与重点和难点解决不紧密,缺少针对性等问题,要求他在修改时能进一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实质,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将其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学生喜欢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达到内化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能、形成技能,培养各种良好品质的目标。在组织第二次备课研讨过程中,大家又让H老师重点围绕设计思路构思、教学目标制订、重点和难点确定、教法手段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要求H老师再作进一步的完善。

2.研磨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修改基本完成后,我们进入了磨课阶段。在第一次磨课时,H老师十分紧张,导致课堂组织不够严谨,课堂气氛沉闷,只是按照教案的流程将课上了一遍。在研讨时,我让他对刚才的课作一个反思,成功在什么地方,不足方面有哪些。可能还没从课中的紧张状态恢复过来,H老师所谓的反思只是将课中教了哪些内容重复了一遍。于是,我先要求参加听课的东门中学体育组的青年教师每人不能重复地对这节课提一条优点,再提一条不足,让每个听课者成为研讨活动的参与者。然后就如何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优化、教法手段运用、教学效果检验等方面作了点评,肯定了好的方面,如教学过程能注意循序渐进,教法手段安排能注意多样性等,但课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如辅助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各练习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教师的示范还不够标准等,特别指出了H老师的声音太轻,不敢大声说话说明对自己还不自信,怕说错话,如果试教时都不敢放开,以后如何面对全市一百多人的听课。最后,我告诉H老师:“你有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潜质,但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过程是艰辛的。希望你能结合大家的意见,规划好改进的措施。”

在第二次磨课时,H老师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后反思时也表现出比较满足的样子。大家对课的点评也是优点讲得多,不足提得少。于是,我首先肯定了H老师课中成功的地方,同时指出了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如教师的示范动作质量还需提高、学生到各练习点时队伍有些松散、比赛中对学生违反规则的现象没有及时指出、没有很好利用课中的生成资源等。H老师虽然接受了我的批评,但还是对纪律有些松散的问题有点不服气,说自己在课中已经指出了,但学生可能习惯了,有点改不过来。我马上严肃地告诉他:“这个习惯不是好习惯,课中学生到各练习点时的队伍松散的问题、游戏时没有严格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说明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常规执行不力,影响了整节课学生的精神面貌。细节决定成败,假如这些问题没解决,能成为好课吗?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改进。”

通过几次的备课、磨课的研讨以及H老师自己的努力,H老师在市级展示活动中的表现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他在活动后说:“我有这些进步一是得益于参加这次展示活动,在准备过程的各次研讨活动中,让我从备课、试教到最后执教,学到了很多以前大学里没有学到的东西,经历了难得的历练;二是得益于教研员的鞭策,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压力,但压力促进了我成长;三是得益于教研组团队的帮助,大家在我准备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分析与反思]

1.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研员的精心安排

让青年教师在关键性事件中蜕变成长,这需要学科教研员的周密安排。有人可能会说:“类似这样的磨课,教师只是导演下的表演者。”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整个备课、磨课过程的所有经历,都是对教师成长的磨炼,这种经历会对青年教师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正视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H老师成长的案例揭示了做好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如何做好对青年教师的关心照顾、指导引领。其实,基层的很多青年教师,不是不想发展,不是不想提高,而是给他们的机会太少了。有的青年教师,除了教研员下去调研听课时能得到一些指点,培训进修时能听到一些新鲜理论外,几乎很难有其他学习的机会。因此,必须把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多方齐心合力,加快其成长步伐。

3.教研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需不断探索与改进

篇9:浅谈青年教师如何在有效备课中寻求成长

一、 青年教师成长的“迷茫期”,为其规划注力

刚刚进入教育岗位的青年教师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教材的整体性把握缺失、教学方式方法的匮乏、课堂教学应变能力的薄弱等,可以称其为初入职的“迷茫期”。

针对青年教师的“迷茫期”,学校要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整体培训和个体规划,成立学校最具专业权威的教师职业规划委员会,对每一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职业规划,为其准确分析教育现状、校情师情、学业专长、优势特长等,合理规划,为新入职青年教师明晰和确定一条可以眺望的专业成长道路。

二、 青年教师成长的“渴求期”,为其结队注力

在明确了自己专业发展的路径后,青年教师的发展力量必将得到有“向”和有“效”的释放,这时他们在前行的道路上迫切需要“导师”的引领作用和团队的助推力量,这个时期可以称作是青年教师发展的“渴求期”。

学校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合理“结队”,即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群体中选择一位与其专业选择和专业发展相类似的成熟型教师作为导师,进行全面示范和引领;还要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师专业学科团队,获得专业力量和定项助推。通过“结队”,将有效化解掉青年教师前行中的种种困顿,满足专业引领的“渴求”,为其未来专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 青年教师成长的“初获期”,为其转化注力

顺利渡过“迷茫期”与“渴求期”之后,青年教师的成长会经历一段较快的发展时期,专业化的痕迹会越来越清晰可视,最终要在其参加的第一次重要教学赛事后,也就是职业的“初获期”做一次重要转化与调整。青年教师的第一次赛课往往是来自于教研员、教学领导和学科专业团队的智慧集成,而青年教师自身承担最多的是优秀设计的个体展示过程。但其跟随设计者们经历了教学的全部过程后,将其参与得到的体验与收获做到有效转化与再次利用是今后他们成长至关重要的一步。学校可以借助备课领导、青年教师和学科团队成员共同参加的反思交流活动,帮助其分析优点和不足,对须要重点掌握的备课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以及禁锢其前行的不良教学方式和习惯等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共同反思与提升,这样的“能量转化”势必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增速剂。

四、青年教师成长的“拔节期”,为其专长注力

在接近于成熟型教师之前,青年教师还要经历一段徘徊在自我认可和自我否定之间的“拔节期”。在这段时期里,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虽得到了迅速提升,但对于自身教育教学专长的方向感和力度感还远远不够,这时“结队”导师的职能将由示范引领作用逐渐过渡到互动互助功能,而教师团队所发挥的力量和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将会彼此共长。在研修活动中,可以加大青年教师的参与力度,让他们尝试微讲座、微课演示、班级微活动主场等,逐渐展露他们的教育教学专长,并由教研员、教学领导和学科最具专业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师团队为其梳理、总结与提升。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让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设想,彻底打通向成熟型教师迈进的上行通道和发展空间。

一路走来,其实每一位教师的青年成长之路都是艰辛的、不平凡的,都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困惑、迷茫与坚定、机遇与挑战,也正是拥有了前行中生动的故事和拔节时丰富的内省,才会令我们平凡的教育人生轨迹变得如此多彩。青年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加速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进程,更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增燃动力。

上一篇:中国辉煌下一篇:大学生奖学金申请书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