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2024-07-21

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精选8篇)

篇1: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富裕和谐美丽新清丰建设,住建局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建筑市场管理和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县城区发展环境集中整治会议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本单位职能对我县实施长效管理,特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载体,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按照综合提升工程的要求,以精细化城市管理为依托,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使我县城市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形成“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全面监督;重心下移,上下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使我县建设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全面、高效,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安全、高效运行,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三、重点工作

一是实施城乡规划执法监察,依据《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区内的各种建设行为进行监察执法,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建设,建立严厉打击违法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坚决遏止违法违章建设的蔓延势头。

二是实施建筑市场监察执法,依据《建筑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建筑市场进行检查,依法查处未办理施工许可证、规避招投标等违法建设活动,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建立建筑市场规范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我县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三是规范整治市容“六乱”,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城区内主要道路“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占、乱堆乱倒、乱扯乱挂、乱停乱放”等市容“六乱”现象进行规范整治,建立市容监察长效工作机制,坚决杜绝市容“六乱”反弹。

四是协同路长单位、包路单位严格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整治门头牌匾,努力构建和谐有序、规范统一的城区环境,使县城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长效机制

(一)建立城乡规划监察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成立规划监察中队,划分责任区域,并实行包路到人,责任到人,要求规划监察队员全天候、无缝隙、不间断进行巡查,转变突击管理方式,扎实推进长效管理,提高城乡规划制度化、法制化、常态化管理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对在县城规划区内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依法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或限期拆除,对拒不履行责令停止建设或限

期拆除的,将依法实施强制拆除,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坚决遏止违法违章建设的蔓延势头。

(二)建立建筑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对责任区域内的各类建设活动,实行不定时巡查,全面落实建筑市场管理责任人制度,严格管理标准,切实履行责任,明确责任事项,做到责权清晰、履责有为,充分发挥建筑市场及建筑质量和安全监督的职能,严格要求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文明施工,并且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对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未进行招投标和无资质的施工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加大查处力度;对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如阻挠依法拆迁、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买强卖、强迫他人接受服务、敲诈勒索,以及采取堵门断路、停水断电等方式阻挠施工、干扰施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我局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重点整治和严厉打击,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使我县的建筑市场管理工作步入规范有序的轨道。

(三)建立市容“六乱”整治长效机制。实施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成立了市容监察中队,划分责任区域,并实行包路到人,责任到人,实行综合执法,精细管理,长效整治。推行“四大机制”,一是“划片、分段、定人徒步管理机制”。坚持重心下移、全方位、AB顶岗制、无缝隙式精细化管理模式,做到各路段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解决。二是“机动巡查管理机制”。对责任路段不间断进行巡查,配合定段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通知分管责任人,并及时处理存在问题。三是“随机督导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督导考核机制,采取定段不定时、定时不定段的随机跟踪督导考核办法,实行当事人、机动负责人、责任

领导连带责任追究,提高精细化管理效果。四是“集中汇报总结管理机制”。坚持每周二、周五下午召开路段管理分析会议,各路段分包人、机动责任人、督导检查人员等进行集中汇报、点评,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及时限,总结经验,从而达到以偏带全、以点带线的良好管理氛围。

(四)建立“门前三包”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综合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配合路长单位、包路单位严格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整治规范门头牌匾,不断加强与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的配合协作,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同步执法,努力形成全方位、无缝隙、齐抓共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五、保障措施

强化考核激励。加大督导力度,将各项整治工作任务纳入各责任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逐级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评。对整治工作措施不力、效果不明显、评定不达标的责任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优先评先评优,按照相关规定给予适当经济奖励。

广泛宣传动员。重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制定宣传报道工作方案,大力宣传开展环境整治对改善城市形象和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意义,公开曝光环境脏、乱、差的店面、单位、小区和发生“六乱”行为的单位、个人,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氛围。

六、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全县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机遇,完善措施,加大力度,按照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坚持一手抓成果巩固、一手抓扩大延伸,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整治成果并长期受益。认真抓好城市管

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落实。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建设。整合与利用我县现有的应急联动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公安、交警、消防等信息资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系统、功能、信息和管理业务,建设和完善全县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构建统一的网络支撑平台、数据库支撑平台、安全系统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完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为加快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整合执法资源,实行综合执法,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较高、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队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培训教育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评议考核、竞争上岗等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教育人,规范执法程序,做到“执法全到位,管理全天候,责任无缝隙,考核无盲区”。

清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2年3月12日

篇2: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各处室,XX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为切实巩固、扩大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经区管委会研究决定,建立创建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我区建立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遵循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按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和不断提高城市卫生管理整体水平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促进城市卫生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努力把XX区建设成为最适合投资创业、发展与人居的集聚区。

我区建立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实施意见如下:

一、建立长效管理组织机制

建立以部门履职为主体,企业与居委会社区共创共建为基础,企业职工、居民群众自主管理为互补的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1、明确组织机构。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职能,XX办事处、各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健全组织网络。严格对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各项指标要求,落实区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并要求积极主动履职;区内各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实行网络化管理体系;机关与居企事业单位结队挂钩,加强社区、居民小区管理;推行住宅小区楼长、楼道长义务管理制度,使长效管理工作落实到基层、贯彻到千家万户。

3、建立例会制度。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实行例会制度,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长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4、实行目标管理。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列入区管委会工作绩效考核,并在区管委会工作综合表彰中设立专项奖。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科学制定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方案,实行目标管理。

二、建立教育引导长效机制

由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XX办事处、各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具体负责。

1、以宣传我市建成省级卫生城市的重大战略意义和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的迫切要求为切入点,广泛动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实施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2、以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通过公民道德规范的宣传、学习和典型的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广大居民的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尚德意识、文明意识,为实施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提供可靠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卫生科室的业务指导作用;以健康教育阵地为中心,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着重抓好广播宣传居委会、企业、社区、学校、行业和控烟等六大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促进全民卫生素质再提升。

三、建立区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由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XX办事处、各单位、各居委会具体负责。

1、区规划建设管理。严格执行XX区总体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按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XX区整体功能。在企业园区、居民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坚持环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的原则。

2、环卫清扫保洁管理。充分发挥XX区自身与办事处及各居委会保洁专业队伍的主体作用,实行“定员、定岗、定责,划片包干,一把扫帚扫到底”为主要内容的环卫保洁体制。环卫清扫保洁坚持做到夜间清扫,白天保洁;保洁时间每天主要道路不低于10小时,一般道路不低于6小时;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率达100%;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

3、环卫基础设施管理。加快农村改厕计划实施,改厕率不低于90%,加强住宅小区中的公共厕所日常检查、监督,做到日常卫生保洁到位、周边环境卫生整洁、设施完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垃圾收集容器管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定期清渣清垢,外壁面及时擦洗,周边无溢出垃圾,保持卫生清洁。加快建设垃圾中转站和生活垃圾处理场。确保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标准要求。严厉打击偷盗、破坏、侵占环卫设施的行为。

4、区容区貌执法管理。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严格落实区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和道路边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户外广告管理,本着“规范设置,凸显特色,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的原则,规范店牌和户外广告设置,加大“牛皮癣”治理力度。区内主要干道严禁各类流动摊点、店外店和出店经营现象。规范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管理,加强工地源头措施管理,将建筑工地环境卫生和文明施工等情况纳入建设项目管理内容。强化道路挖掘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开挖区内道路(含人行道)。加强道路及两侧综合管理。加大对乱倒、乱抛、乱扔垃圾行为的教育与处理力度。

5、集贸市场管理。依照城市管理、集贸市场管理和食品卫生管理的有关法规,加快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实行划行归市、摊位归区、划线定位、亮证经营、明码标价,坚决取缔xx路、xx路路边经营摊点,加强人口密集区的市场规划和建设管理。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检查管理,确保符合要求。

6、区内交通秩序管理。严格执行道路交通法规,加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道行驶管理;加强路段交通管理,确保道路畅通。

7、区内河道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功能,调引水源,畅通河道,不断改良内河水质;加强对涉河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及时查处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设、违规种植和各类排污行为;做好河道岸坡、水面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加强水利绿化景区的管护。

8、区内绿化管理。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要求,做好XX区绿化工作,做到区内主要干道四季常绿有花;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单位办公区和生活区等区域的环境绿化工作,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9、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卫生管理。明确卫生责任区域,落实“门前三包”、“门内卫生达标”管理责任,实行“单位内部每日小扫除、周五大扫除,区内包干范围每月一扫除”的卫生管理制度。住宅小区要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督管理。

10、城郊及城乡结合部管理。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各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居委会要强化卫生管理,达到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坑、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违章“五养”等要求。城郊及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纳入XX区目标管理的重点考核,并与创建文明卫生居委会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市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 由XX办事处具体负责。

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强化环境保护执法,以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以饮水安全和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清洁能源区建设为重点,加强烟尘控制、三产服务业油烟净化处理,严肃查处企业违规偷排污染物行为;以控制噪声为重点,加强工业企业、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声整治;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五、建立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卫生及传染病防治长效管理机制

由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XX办事处、各居委会、各单位具体负责。

加强对各类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特别是小餐饮、小旅店、小浴室和小理发店的日常卫生监督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严格审查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条件,把好卫生许可关,督促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从业单位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居卫生室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做好医疗废弃物及医源性污染的处理、计划免疫、重大疾病控制等工作。

六、建立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

由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XX办事处、各居委会、各单位具体实施。

坚持“防制结合,以防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画廊、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病媒生物的危害和防制方法,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坚持以生态防制为主,化学防制为辅,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开展环境治理,清除病媒生活孳生场所。坚持定期开展鼠、蝇、蚊、蟑螂的种群、分布和密度监测,进行孳生场所调查,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科学指导,不断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水平,抓好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不足不割的范围内。积极控制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新机制。

七、建立文明卫生单位评审与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由管委会办公室牵头,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XX办事处、各居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具体负责。

把创建卫生先进单位作为创建同级文明单位的重要条件。加强对各级文明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的经常性监督管理。文明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在复查、暗访中被认定工作严重滑波的,取消其荣誉称号。各级文明单位和卫生先进单位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健全自身长效管理制度,不断巩固提高XX区的建设和发展,在XX区建设、管理中起到先进示范作用。

八、建立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省级卫生城市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2、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卫设施建设、卫生设施建设、路边绿化、城郊和城乡结合部改造、病媒生物防制、舆论宣传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配套设施。

3、严格督查考核。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各单位内部每周检查一次卫生,各部门每月对下属基层单位进行一次卫生检查评比,各居委会每月对辖区内所有部门、单位和家庭进行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活动,并张榜公布。创卫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个季度组织一次明查暗访,对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年底进行综合考评,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依据,视考评结果进行奖惩。

XX区管委会

篇3: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1 加强领导, 提供免疫规划工作政策保障

邹城市地处鲁西南, 辖16个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92个行政村 (居) , 人口113万。全市镇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4个, 免疫规划工作人员176人。多年来, 市政府将免疫规划工作作为“亲民、爱民”工程, 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实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意见》, 转发了山东省卫生厅《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市、镇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免疫规划工作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1~2次专题会议, 研究措施, 协调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市政府与各镇 (街) 签订了责任书, 明确职能职责、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卫生部门把免疫规划工作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市、镇、村层层签订任务目标责任书, 落实分级负责制, 严格考核奖惩,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规范投入, 完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2.1 工资保障

疾控中心由差额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 人员工资财政全额拨付;镇级基层在职在编卫生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划归市财政统一管理, 疾病防控人员财政全额拨付工资, 有效减轻了机构生存压力, 解除了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思想顾虑, 极大地激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一类疫苗接种工作经费

疾控中心成立了免疫规划项目测算小组, 深入调查研究, 起草了《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所需费用预算》和基层免疫预防专项经费测算标准,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70万元, 用于开展一类疫苗运转与接种补助;2008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后, 经费增加到200万元, 保障了冷链运转、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正常运行。

2.3 预防接种门诊基础建设投入

以农村卫生“360” 和“1127”工程为契机, 将镇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纳入了镇卫生院建设统一规划。3年来, 全市新建和改建接种门诊用房6 000余平方米, 更新添置了空调、微机及消毒、接种器材等仪器设备200余件, 改善了服务环境和条件。本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购置了电视机、DVD, 玩具、木马, 张贴了活泼可爱的卡通漫画, 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轻松温暖的环境, 受到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

3 创新思路, 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运行机制

3.1 推行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

以开展示范接种门诊建设为核心, 以抓好基础免疫接种为重点, 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狠抓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统一房屋建设标准、统一设施要求, 统一运转程序、统一接种日期、统一疫苗管理, 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实行IC卡接种、统一档案管理, 制定制度化的管理程序, 划分登记咨询、接种、观察休息等多个功能独立的区域, 优化接种流程, 确保了儿童安全、有序、方便地进行接种。目前全市16处接种门诊全部进行了新建或改建, 其中12处达到了“一苗一室”的省级示范接种门诊标准, 18处产科预防接种室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制定了《邹城市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投资30余万元, 为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配备了计算机、刷卡机、打印机, 引进客户端软件, 建成了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IC卡联网接种。调整全市预防接种冷链运转时间, 由按月运转改为每旬两日或按日接种, 方便了群众, 提高了免疫接种率和及时率。

3.2 建立接种安全保障机制, 严格疫苗储存管理

市疾控中心建设了冷库、购置了疫苗运输车、运输箱, 基层单位充实配备了冰箱、冷藏包, 加强冷链设施建设。固定专人负责生物制品和冷链管理, 建立健全生物制品审核、领发和保管制度, 确保了疫苗质量和效价。规范接种流程。统一印制了免费疫苗接种登记表及报表, 接种时家长、接种人员双签字。制定了“一询问、二查体、三登记、四接种、五流观”程序标准, 配备了急救药械, 做好接种异常反应的防范。规范预防接种反应处理。调整了全市预防接种反应处理领导小组和诊断小组, 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处理程序。对出现的两例接种异常反应及时进行了诊断, 依法处理, 避免了不良影响。

3.3 加强免疫规划宏观调度, 坚持防保例会制度和通报公示制度

把每月28日固定为防保例会日, 以免疫预防工作为重点, 通报情况, 交流经验, 加强工作调度。疾控中心组织人员每月进行一次抽查, 通报各镇街免疫规划工作进度, 分析存在的问题, 及时找出薄弱环节, 提出整改措施, 并将情况报送各级政府, 促进工作平衡发展。

3.4 完善社区接种体制机制

市疾控中心接种门诊将城区一类疫苗接种服务, 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 全部划由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 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 划片包干, 责任到人, 强化覆盖面。疾控中心负责全市免疫规划工作技术指导、培训等管理工作。

3.5 实行两级包保责任制度

“市包镇、镇包村”。市疾控中心明确专业人员组成指导团队, 对各镇 (街) 分片包干, 坚持冷链运转前开会、运转中督导、运转后评价, 定期到责任镇 (街) 常规性开展指导、培训、督查和质量控制。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防保人员, 对所辖村居划片包干, 加强对村卫生室、村医的检查指导, 及时通知, 广泛动员, 确保一类疫苗规范接种, 推广二类疫苗接种工作。

3.6 完善目标考核奖惩体系

将免疫规划工作列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年度考核的核心内容, 每年组织两次全市综合考核。严格疫苗使用管理, 逐月统计上报接种情况, 依据统计结果, 结合接种率调查, 及时发放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加强了对一类疫苗接种的监督与控制。

4 加强建设, 提高基层队伍工作执行力

4.1 严把准入关

每年从大学本专科或中专卫生类专业毕业生中实行公开招考、招聘, 加强市、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向免疫规划工作一线倾斜。3年来, 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余名, 充实到预防接种工作一线。

4.2 创新培训形式

邀请上级免疫规划专家给予指导授课, 定期组织岗位技术比武, 强化模拟演练。并通过演讲比赛、理论考试、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形式, 强化业务技术培训, 提高了整体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4.3 实行持证上岗

对全市预防接种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免疫规划综合技术培训, 统一组织考试, 对合格的发放上岗证, 持证上岗。

5 加强协作, 建立预防接种工作大卫生体系

卫生、教育、广电、财政等部门加强沟通, 定期协调, 增进了解, 依法落实工作职责, 在媒体宣传、学校传染病防治、入学、入托儿童查验接种证、查漏补种、经费补助等方面建立了相互协作良性机制。卫生、教育部门定期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入校入托儿童查证补种工作。市人民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总结评比, 召开全市预防接种工作会议, 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镇 (街) 、部门、接种单位及个人给予了隆重表彰和奖励。通过努力, 全市免疫规划工作逐步纳入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法制管理的轨道, 实现了“房屋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信息化、运转程序化、督导制度化、资料档案化”的工作要求,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保持较低水平。在周边地区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局部流行的情况下, 我市疫情常年保持稳定, 未发生暴发流行。但是,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工作薄弱, 预防接种反应处理难度大, 异常反应级别判定和赔偿没有统一标准等, 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探讨解决。

摘要: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是有效预防疾病、增进国民健康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 邹城市以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为契机, 争取各级重视和支持,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经费保障, 加大软硬件投入, 健全管理考评体系, 逐步建立了运转高效、管理规范、安全和谐的基层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长效机制。

篇4: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关键词: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创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09-02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三年磨一剑”,创建无止境。一个城市要想真正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过全市干部群众多年的艰苦奋斗,2012年哈尔滨的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排名在公布的前7名省会和副省级提名资格城市中位列第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排名在公布的前26名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八,成功实现了市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争取位次前移”的目标,为2014年哈尔滨市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奠定了良好基础。回顾多年来的创建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

(一)领导重视、目标坚定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哈尔滨市提出要在2012-2014三年中扎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力争在2014年第四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作为营造哈尔滨安居乐业、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重要举措。成立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下设两个办公室和十个工作推进组,在《哈尔滨市2012-201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行动规划》的指导下,明确三年的任务、目标及责任分解,为全面做好创建工作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提供组织保证。

(二)部门合力、市区联动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每年制定《测评体系责任分解表》,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各项指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市创城办负责面上的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等,各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各区之间则既分工负责,又紧密联系、协同配合,实现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整体推进的创建格局。

(三)正能量引领,志愿者活动扎实开展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哈尔滨市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12年底,全市注册志愿者达75万余人,分布在青年、巾帼、老年、科普、红十字等18个志愿服务类别中,全市已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志愿服务体系。广大志愿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积极进行创建工作宣传,并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掀起志愿服务热潮,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

(四)全面宣传、全民参与是创建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创建中,市级媒体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同时,活动宣传、环境宣传等迅速走向街头、走入家庭,调动起干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知晓率,逐步形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共筑幸福美好家园”的全民参与创建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的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群众看到了变化,工作获得了肯定。但是参照国家测评标准,通过实地考察,哈尔滨市距离文明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呈现出的不足和问题亟待改进。

(一)城市环境易出现“反弹”,在精细化管理上有待加强

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首先要看它的市容环境。如果一个城市的市容环境靠大搞“突击战”来解决,那么它就没有找到科学的治理环境的方法。在某些城市,还在宣扬“奋战1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诸如此类的工作方式,哈尔滨市某些主要城管工作也在继续采用着突击战的形式。市容环境在综合整治后很容易出现“反弹”,城市发展“重建轻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二)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社区建设水平良莠不齐

一是社区负担加重。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许多党政部门下派的工作,仅是创城需要,就要设立四、五块牌子,且都要求设立场所、建立档案、制度上墙、检查考核;二是社区硬件水平良莠不齐,社区建设投入缺口较大。条件好的办公区域是几层楼的新建办公区,条件差的是五六个工作人员挤在十平方米左右狭长形阴暗的房间里办公,更谈不上有条件设立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三是社区工作力量相对薄弱。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三五个人的工作队伍,而要负责两千余户、万人左右的社区管理工作。

(三)市民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常态化的市民参与机制有待建立

创建文明城市,市民是主体。某些创建活动和实际工作一边组织得热火朝天,一边是市民的不屑、不知晓甚至是反感。招募的市民志愿者,在组织开展活动上也多以阶段性活动为主,管理松散,激励不足,影响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如何建立常态化的市民参与机制,如何提高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是有关部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创建工作中品牌意识欠缺,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不多

林铎同志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今年的创建工作“着力在形成品牌、打造亮点、扩大影响上下功夫”。 目前,品牌化的创建意识还没有延伸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领域。哈尔滨市的创建活动总体上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在全力推进,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品牌意识不强,总结推广不够,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不多。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也是文明创建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

(一)进一步健全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度,以制度保障规范创建

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必须建立健全创建工作各级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制,定期定点联系制、督导制;完善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来确保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得以持续推进。督导监察组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成效与各级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挂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制度、政绩公示制度、综合考核制度。

(二)创建以惠民为目的,着手构建实事惠民长效机制

针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暴露出来的城市建设管理等硬件、软件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惠民实事项目的形式,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全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保、治安、绿化、出行、帮扶救助、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等民生项目。遵循“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提高市民对创建的满意率,使为民创建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完善创建投入机制,为常态化的创建活动提供切实保障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有必要对创建投入保障机制进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常态化的创建活动提供切实保障。为此,要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和落实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各级财政投入要适当向公共管理、社会事业、基层社区倾斜,特别要加强基层社区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城管长效化机制建设

把日常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管理的每个环节,不搞大会战、突击战,从“小”入手、以“实”求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法制化、网络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完善群众监督方式;进一步探讨城管工作考评机制,深入细化考评标准,并有效进行跟踪、督办。

(五)以全社会支持为追求,着力构建全民参与的创建格局

应紧紧围绕“三优”文明城市建设,精心设计载体,着手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做谦恭有礼的哈尔滨人”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让群众充当创建的主角,使文明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进一步利用各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选择长效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新闻追踪报道、专家评论和深度调查,市民参与曝光、监督和评议环节,问题责任部门主要领导做客演播室、网上论坛,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

(六)创建要突出城市文化,实行品牌战略

突出文化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蕴涵的深刻要义。哈尔滨有特色的冰雪文化、移民文化、建筑文化,等等,特色我们不缺,关键是如何打造。当前,哈尔滨正抢抓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工作可以将“创城”容纳进来,在创城中,强化地方文化特色,创建活动中突出文化品牌,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宣传、引导,在打造品牌、扩大影响的同时,提升市民整体文明素质。

(七)创建要善于做好“结合”文章,把创城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

篇5: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信丰县卫生系统建立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的五项措施

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切实纠正医疗服务领域中收授药品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倡导和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强化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教育,营造出拒收红包、药品回扣等现象的强大舆论氛围。二是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和水平。按照《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三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行风奖惩等管理制度,推行院务公开,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工作来加强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四是强化行政监管职责,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和活动的监管,整顿医疗秩序、保证医疗安全。五是严格纠风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纠风责任追究力度。对纠风工作不力、顶风违纪、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人员将给予严惩。

篇6: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营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现就建立我市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作出如下决定。

一、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重要意义。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是构建开放南宁、和谐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手段。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高科技为手段,依据城市管理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来促进城市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长效化的过程。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有利于政府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化解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提高政府公信力程度,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利于巩固城市建设管理成果,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全力推进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工作。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树立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按照把首府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要求,以数字化城管系统为依托,坚持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以人为本、依法治市,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严管重罚,严格问责,堵疏结合,提高素质,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建设和谐有序、整洁美观的城乡环境,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升首府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下放城市管理权限,强化城市管理中的事件属地管理、部件属主管理,突出城区、街道、社区、单位、居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原则。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各种治本措施,加快形成城市建设与管理“功能互补、有机衔接、优势整合、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原则。完善城市管理的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切实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文明执法、人本执法、规范执法和严格执法。

突出重点、综合整治的原则。突出重点,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城市景观面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养分离,加快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经营进程,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城市管理新途径,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体目标。城市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监督,两级指挥;重心下移,四级联动;综合执法,全面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人财物相统一、责权利相一致、奖惩与监督落实到位的运行机制。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全面、高效,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依法管理城市的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优质、安全、高效运行,城市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推进我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营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五)明确各级职责,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分级管理、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市为主导、城区为核心、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单位和居民为主体的城市管理格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城市管理权限,科学划分市、城区两级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责,根据国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214-215)中城镇建设行业标准确定的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及其它有关设施六大类部件和市容环境、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五大类事件,以及我市新增加的30种部件19种事件,按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原则,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市级城市管理主要职责:市城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编制城市管理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城市管理计划,将任务落实到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各城区政府进行实施;拟定有关城市管理的规章,提出政策性措施;继续履行相关行政许可、设施维护等行政管理职责;对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和涉及全局性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协调;健全市容管理考评机制和经常性监督检查机制,对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完成目标任务实施考评、检查、监督,查究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行为;负责对涉及城市重大管理举措事项的资金调配;对城市管理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区域组织综合整治和实施管理。市直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承担以部件为主的城市管理工作,继续履行行政许可、设施维护等行政管理职责;在抓好制度建设、做好协调服务、开展技术检验检测和鉴定等方面积极配合城区执法;对于已经纳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行政处罚权,市直有关行政机关不得再实施行政处罚;负责全市行业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与检查考核。

城区(开发区)城市管理主要职责:主要是对辖区内的以事件为主的城市管理全面负责,落实责任;对辖区主次干道(除广告设置、市政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及绿化外)、公共场所(除市直部门主管的广场、花园、绿地、内河等外)、城乡结合部等实施覆盖式现场管理;根据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城区(开发区)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监督实施;指导街道(乡镇)搞好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工作,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协调解决城区各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有关城市管理职能交叉、管理空白区等问题;对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和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负责对生活垃圾、废弃物的收集、清运;负责辖区内环境卫生保洁、20米以下道路市政维护等作业的招投标工作;负责组织实施除“四害”工作。

街道(乡镇)城市管理主要职责:主要是具体实施辖区内相关的城市管理各项目标任务。逐项实施城区下达的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配合城区对辖区主次干道、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实施覆盖式现场管理;落实市容卫生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督促辖区各单位和居民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开展除“四害”活动,并进行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农贸市场的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行政村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服务,协助市、城区有关部门和执法部门共同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社区、村委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落实街道(乡镇)分配的有关城市管理工作;建立“门前三包”协会或小组,组织社区(村)居民和责任单位(户)对“门前三包”责任单位(户)的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对于反复出现违反“门前三包”责任制有关规定的责任单位(户),督促其整改,并及时报告街道(乡镇)。

“门前三包”责任单位(户)城市管理的主要职责:严格遵守南宁市“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有关规定,服从社区(村)管理,积极配合参与“门前三包”协会小组组织的检查评比。驻邕中直、区直单位及市直单位接受和配合所属辖区(城区、街道、社区)城市管理机构的指挥协调,按照“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的要求,切实搞好本单位及单位周边的综合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按照建立规范协调、精简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循序渐进,分步调整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管理体制和执法范围,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新格局。

第一步:2007年下半年完成调整市与城区城市管理执法管理体制。在现行执法队伍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各城区(开发区)执法大队成建制下放给城区(开发区),在城区城市管理局加挂城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在开发区管委会相应的内设机构加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牌子,执法大队由城区(开发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管理。城市管理的执法范围与现行执法范围保持一致。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对各执法大队的业务指导。

第二步:2007年底前完成局部调整综合行政执法范围。随着数字化城管运行走上正轨以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的时机逐步成熟,将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建设市场和施工管理、房产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内河管理、旅游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依法按程序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

第三步:2008年底前进一步扩大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范围。适应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将涉及城市管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人防工程建筑管理、卫生行政管理、畜禽屠宰管理、人口和计生管理、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管理、民政殡葬管理等方面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依法按程序纳入综合行政执法范围。

三、坚持城市管理依法行政

(七)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各项法规、规章、制度,推进城市管理有法可依,严格执法,保障综合执法顺利推进。重点制定农贸市场管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城市建筑工地运输车辆密闭运输管理、市容环境容貌秩序管理、市容环境卫生举报奖励、广告招牌设置管理、烟花爆竹“禁改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制度、办法,修订城市照明管理规定、城市道路车辆静态管理办法、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市政设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真正使城市管理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轨道。

(八)坚持严管重罚。按照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城市管理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及标准,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村屯、家庭、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管理,规范各主体在城市管理特别是维护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中的行为,对违反有关城市管理法律、规章及各项制度标准的行为,情节较轻的,给以教育劝诫,对屡教不改者则给予处罚;对情节严重的,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九)强化责任追究。明确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在加强城市管理中的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问责制度,对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严格问责。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行政责任与过错追究的办法,制定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实施细则,对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过错行为予以责任追究和通报。

(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素质较高、执法文明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队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观念,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杜绝借执法之机牟取私利的腐败行为。充实优化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定期培训教育制度,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证件年检制度,年检不合格者不得执法。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评议考核、竞争上岗等制度,用制度规范人、教育人,规范执法程序,做到“执法全到位,管理全天候,责任无缝隙,考核无盲区”。

(十一)加强执法监督。市、城区(开发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内外监督网络,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社会监督。通过服务热线、举报电话、投诉信箱、群众接待日等形式,随时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广泛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建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执法工作的评议工作机制;加强对执法行为的法律监督。建立执法队伍城区(开发区)内部轮岗交流制度,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十二)加快推进首府南宁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建设和完善。整合与利用我市现有的应急联动中心、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呼叫中心、数据资源中心、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平台、公安、交警、消防等信息资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系统、功能、信息和管理业务,建设和完善全市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平台、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人口、单位等各个专业应用的数据库,构建统一的网络支撑平台、数据库支撑平台、安全系统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技术支撑平台。逐步进行拓展和完善,到2008年底,建设完成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为一体的,覆盖全市各县区(开发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要制定完善的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的处置工作流程,各县区(开发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要加强对系统坐席员、监督员和其他使用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奠定坚实的信息化基础,为加快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十三)建立统一监督、二级指挥的城市管理体制。按照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要求,成立南宁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南宁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以及各县、城区、开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统一监督、二级指挥的城市管理体制。

市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职责:负责城市管理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对城市管理监督员巡查发现、公众举报、新闻媒体披露、有关部门移送、上级交办及其他渠道发现的所有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统一受理、反馈、监督、评价等工作;对在处置城市管理问题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提出问责的意见和建议,为有关部门实施问责提供参考。监督中心监督评价的范围包括城市建设、规划、园林、房产、公安、交警、消防、卫生、交通、人防、防震、市政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内河、防洪排涝、爱国卫生运动、“三无”人员救助、旅游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文物管理与维护、市场中介机构、安全生产、出租房屋、食品卫生安全、安全生产、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畜禽屠宰、质量技术、人口和计生、医药器械、殡葬管理等。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职责:负责指挥调度协调城市管理事务,负责将市监督中心转来的城市管理问题,按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原则,确定处置问题的责任单位,及时指挥派遣,并将责任单位反馈的办理结果核对后向监督中心反馈;负责组织城市管理有关课题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及管理职能调整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城市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职能调整提出建议方案;负责对城市管理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认定,指导协调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综合协调各城区、开发区及市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之间城市管理方面的工作关系;负责对各城区、开发区、市各责任部门(单位)城市管理处置情况的跟踪督促。

县区(开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职责:负责将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派发的任务按归属派发给相关县区(开发区)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市城市管理指挥中心。

建立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管理监督员发现问题向市监督中心报告情况,市监督中心进行甄别立案并将案件批转市指挥中心,市指挥中心将案件派发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开发区)二级指挥中心,部门和县区(开发区)处理完毕后,向市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市指挥中心反馈市监督中心。市监督中心接到反馈结果后及时派监督员现场核查,对反馈结果和核查结果核实一致后结案,最后的处理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形成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工作天天维护、天天检查、天天管理、天天执法、天天公布、天天评价。

五、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保障措施

(十四)多渠道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增长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相适应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根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标准、要求和成本的提高,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坚持把城乡环境卫生和容貌秩序行业内的各项行政性收费全额投入行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支持和鼓励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其他市政环卫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理顺市与城区(开发区)的财政分配体制,实现人、财、物的高度统一。市财政部门要结合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程,调整市与城区(开发区)的财政分配体制。从城管队伍成建制下放城区(开发区)之日起,将下放人员支出基数划转相关城区(开发区),并将城管罚没收入列入相应城区(开发区)固定收入范围。

(十五)突出重点深入持久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制定南宁市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五年发展规划和停车场、集贸市场、市政配套设施、户外广告整治、管廊管线整治、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垃圾中转站、建设工地专项整治等专项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治理“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五乱”现象,确保市容环境“优美、整洁、文明、有序”。大力整治城市内河,全面开展对市区18条内河进行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彻底改变“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开展清洁卫生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加强城市居住小区的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和规范居住小区物业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乡镇有环卫所、村有保洁员、户有责任制的管理体系,加强村屯公共垃圾池等环卫设施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十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加强各类停车场建设管理。要做好停车场的规划,恢复大型公共建筑、写字楼、宾馆、市场等原有停车场功能,根据城市不同地段的人口和车辆密度,逐年新建一批停车场。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写字楼、宾馆、餐馆、市场等要配套建设停车场。探索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和利用,鼓励沿街单位拆除庭院围墙建设生态停车场。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抓好市区水、电、气、广播、通信及排污管道的布局,推进市政管廊建设。严格实施城市道路计划挖掘制度,强化城市道路挖掘宏观控制,严格控制道路随意挖掘行为。做好市区户外广告、招牌设置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广告牌,加强广告设施信息管理系统的编制。完善电话亭、书报亭等市政设施。加强临街、临河建筑外墙装饰规范整治。加强城市防内涝、排涝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设施,加快对城区老化道路的维修和重建,加大对城乡小街小巷的改造。加强环卫设施建设管理。消除城区垃圾箱保洁的盲点和废物箱设置的盲段,科学规划配备垃圾车、垃圾箱、果皮箱及建设一批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县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垃圾消纳场等。按照市区、县城内人流密集区域和商业金融业区“300-500米有公厕”的要求,完善公厕布局,乡镇也要根据需要建设一批公厕。抓好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到2011年市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各县至少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推进城乡道路清扫和垃圾转运机械化,到2011年市区实现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以上的目标,县城达到20%的目标。

加强绿化和亮化设施建设管理。大力开展绿化工作,实现“城市园林化、街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家庭盆景化”目标。加快各公园、街道、广场绿化步伐,重点整治行道树树池、分车带绿地、市场旁绿地、立交桥底绿地等的黄土裸露问题。广泛开展植树活动和庭院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活动。抓好城市亮化工程,完善亮化设施,逐步建成以路灯为主线,建筑物亮化为主体,霓虹灯广告灯箱为陪衬,桥梁、广场、公园亮化为特色的城市亮化体系。探索新的景观照明建设理念,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等景观照明建设新技术的应用,使城市景观照明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建筑特点。打击破坏、偷盗城市绿化和亮化设施行为,对不法分子依法给予严厉惩处。

(十七)坚持堵疏结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就业的原则,解决好摊点乱摆等问题。加快各类集贸市场建设,根据不同地段不同区域居民密集度,从更加方便群众生活需要出发,加快超市、农贸市场、临时市场、小区便民菜店、早市、夜市六类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加强阳光早餐、临时市场、夜市、早市、便民菜店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摆卖的时间、地点和经营面积,强化经营许可。要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聘用城市管理卫生协管员、监督员、交通协管员、停车场管理员、市场管理员要优先考虑“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和有转岗意愿的原占道流动摊点经营人员,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出路和后顾之忧。

(十八)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热线,大力宣传首府南宁加强城市管理的重大意义、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宣传城市管理有关法律和法规,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引导广大市民增强社会公德和城市管理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大型广告牌、电子屏,经常性地宣传城市管理动态及城市管理有关要求。通信部门要以移动电话为载体,对来邕人员进入南宁区域后,给予温馨提示,让其自觉遵守有关城市管理规定。

篇7: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关于建立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情况汇报

为了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机制,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逐步纳入常态管理,不断夯实创建基础,提升创建质量,增强创建实效,实现创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办事处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标准,制定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现状

(一)创建文明城市,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办事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及综合办负责人组成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建立健全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机制。

(二)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来抓,开展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扎实有效的文明创建活动。经过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我办事处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档案资料经过长达近百天的整改,顺利通过验收;宣传栏及时更换,创建文明城市、未成年人宣传栏达到每个社区(村)至少有一块的目标;对破损的围挡墙体广告及时修补、更换;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逐步完善,目前,我办事处开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地有社区(村)少年之家、家长学校、乡村少年宫等,并为未成年人开设绿色上网专区、图书阅览室及益智类的活动场所;继续加强对辖区范围内卫生环境、小摊小贩的整治。

(三)充分利用市民学校和科普活动阵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和讲座,大力开展好“六送六下乡”、“科普大行动”、“百团千人万场”等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居民文化、法律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居民的发展后劲。同时,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20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城乡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形成文明行为习惯。

二、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存在问题

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在各级政府重视下,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也很突出:

(一)广大居民对创建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仍然不够。呈现领导积极性高,部分居民淡然处之的“两张皮”现象;

(二)基础设施较差,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文明、公共秩序、公共环境投入不够,欠帐太多;

(三)部分居民环境意识薄弱,文明习惯尚未养成,为清扫保洁增加了难度;

(四)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不太高,脏话连篇、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交通违章等顽症亟待治理;

(五)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氛围和舆论支持不足;

(六)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地少,活动设施不健全,活动内容单一。

三、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成立创建文明城市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项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高效有序的创建工作体系,用两套测评体系标准指导创建,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要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创建的目标任务纳入办事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完善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责任体系。重点在创建考评机制上突破,着力实现“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创建指标定量化”、“监督检查日常化”、“责任追究制度化”。

(二)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在各类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在窗口地带、主次干道、商业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段增加宣传类、公益类广告,使广大居民对创建工作人人知晓。另外,应该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和公益性活动,让老百姓有更多机会参加。

(三)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当前创建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居民是城市的主体,没有他们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创建工作就难以取得最终胜利。不能将创建工作局限于窗口地带、主干道等创建验收重点地段,更要将之深入到小街小巷、居民小区内,让广大居民切实体验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实惠”,以提高普通居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四)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健全公益性文化设施;保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服务措施;在规定时间内正常开放活动场所;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帮助的档案资料;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多设置些公益广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团队阵地建设;利用家长学校、少年之家精心组织开展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五)领导、干部在创建中要率先规范,强化服务意识。在创建工作的各方面要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感召居民,赢得民心和威望。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亲民、爱民的初衷,既要严明无私,又要兼顾以人为本,以得到多数居民的支持,减少人们的消极抵触情绪,从而真正提高创建效果。

(六)整治不文明的顽症。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再采取 “高压”治理措施的同时,也可采取一些辅助措施,如鼓励居民自带摄像机、相机等设备有奖举报对乱闯红灯、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当事者,如果无钱可罚又无单位通报的,可罚其做义工,或责令其将污迹自行清理干净。

(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注重长效管理。对一些突出的不文明现象,非常时期采取“重点”治理很有必要,但切不可忽视解决问题的根本——长效管理,否则风头一过、“卷土重来”的惯性,不仅会强化人们“临时应付”的消极观念,而且会加大今后治理整顿工作的难度,对政府管理城市的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八)注重发挥基层居委会的作用。目前居委会的作用较弱,工作做得也不够细,而基层居委会和广大居民接触最多,因此,应采取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将绝大多数问题解决在基层,使小街小巷、居民小区的环境脏乱差和不文明现象得到改观。

解决创建文明城市中的不文明问题,不能只集中在创建这一特殊时期,也不能以领导重视与否为前提,而应注重将工作做在平时。职能部门在平时要多关注民生、了解民意,对居民通过人民来信、政府信箱等各种渠道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能解决的应尽快落实和解决。对多数居民关注而又因故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绝不能推委,应认真给予答复,或在适当场合作出解释。

篇8:关于建立清丰县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措施

0 引言

农田水利工程从无到有,是我国建国后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缺失和不配套,仍然是当前农村水利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18.27亿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8.77亿亩,剩下的“望天田”占农村耕地一半以上。造成“望天收”的原因除了灌区建设、水库和干渠建设不足外,最主要的原因的问题就是小农水工程缺失或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由于产权不清晰,小农水工程有人建,有人用,但没有人管,“各人只顾自家田,不管他人灌不灌”,末级渠系损坏严重,水利系统的末端毛细血管难以全部打通,以致某些地区出现上游或水库有水,但却到不了田里的局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水利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水利保丰收的基础仍然薄弱,有必要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这与我国的提高农业收入的基础施舍条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分不开的。根据对绥阳县洋川镇的情况进行调查总结,目前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现有的工程许多年久失修,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有效的发

挥其作用,一些能够正常运转的,由于当初受设计水平的影响以及缺乏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思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农民的致富发展道路。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分布不均。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过

渡利用和对土地的不合理规划及不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者对水利对农业发展支撑程度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导致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失和与当地农业需求极不配套,有的地方望洋兴叹,有的地方弃之不用,据资料统计我国农村耕地一半以上“望天收”。

1.3 使用维护管理混乱,只知道用水,不知道维护,有的工程多

家所管,而又全不管,用水的时候大家蜂拥而上,但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又无人愿管。有的就根本没有归属,任其一直处于危病工程。导致汛期的时候不但不能拦水,蓄水,反成了洪情的重点监控对象,因为不能有效蓄水在旱情的时候又成了坝底或是库底工程。

1.4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资金,国家政策性投入不合

理。水利建设是公益性很强的工程。资金链的来源及国家政策的导向是影响地方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家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多倾向于发达的,粮食主产,土地广阔的地区,而对一些山区、人口密度偏低的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却不热衷,而这些地方又恰恰最需要。现有的把部分为村办集资或是个人出资兴建,国家财政出自的很少,尤其是地井。

1.5 申报立项程序的指导性意见不严谨、资金使用过程缺乏有

效监督。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选择项目时,不能遵循原则进行,以感情或是小观点为出发点,使得项目审批得不到公正立项,不仅影响了地方农业的发展,也破坏了国家整体农业发展规划。有的地方,国家给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有很多漏洞,很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资金呗任意挥霍或是挪用,拖资欠款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或是还没建成就形成多种矛盾对立的局面。

1.6 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不够严格,水利工程都是基础性工程,

一旦建成将担负永久使命,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价格的质量检测和验收,但是许多地方在建设过程中并不重视,或是走表面行为,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防绿灯。许多原材料的供应在质量上也因此参差不齐。

2 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长效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加强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进一

步加强在建或是今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建好的水利设施难免过几年就失修失效。要使其长期充分地发挥其排灌的经济效益,光“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长期有”。这就必须建设工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建立农民自我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成后要想长期运行,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农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建设农水工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因地制宜制定管护措施,全面推行用水户协会,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农民用水户协会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方式,顺应了农村用水改革的趋势。在小农水工程产权日益清晰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农田水利管理长效机制。按照“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配水到户、核算到亩、按方收费”等原则和要求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推行自主管理、市场运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2.3 精心选择项目,严格申报立项程序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选择项目时,要服从规划,坚持公平合理,有示范推广的作用;要突出“民办”特点,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以奖代补激励”的机制,大干大支持,谁干支持谁;项目必须有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水管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申报要严格按照《办法》要求的程序,逐级认真上报申请文件和相关材料,不得越级申报,并对本级上报报告和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2.4 明确部门职责,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建设管理

水利部门作为项目组织协调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技术指导和建设管理,加强质量检查监督。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财政部门要严格资金管理,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项目的补助比例原则上控制在项目总投资的40%以内。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原则上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直接补助给农户、用水者协会、农民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具体形式由各地视当地实际情况而定。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加强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受益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坚持项目公示制,要将资金使用情况向受益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共同推进项目的须利实施。

2.5 统筹整合,多方共建

要始终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和资金监督。为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必须科学整合涉水资金,进行多措并举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坚持“一盘棋统筹、一条龙治水、分部门实施”,开辟“政府主导、部门合力、多方共建”的大水利建设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严格监控,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同时审计、监察部门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杜绝滞留、挪用现象,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规范、安全、有效运行。

2.6 按期完工验收,规范整理档案资料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必须保证,必须进行严格的原材料、施工质量监管,对每一个立项的验收,各地水利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应在县级自验的基础上共同组织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同时,将验收情况上报省省级水利部门审核。上报材料要包括:工程位置示意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工程监理报告、工程决算报告、工程审计报告、工程验收总结、工程验收统计表,资金使用分配情况等等。

2.7 加大先进技术推广、优秀人才储备及培养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处于农村,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在难以获得人才的地方,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让农田水利建设与日益反展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相适应,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3 总结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使我国许多农田得到水利设施的滋润,但水利保丰收的基础依然薄弱。虽然全国各省份纷纷探索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投入,但是问题依然很严重,要确保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服务于民,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优质工程;同事要积极探索建后的合理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王仲江,蒲宏江,陈秀霞.关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水利,2011,(01).

[2]赵军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初探[J].陕西水利,2010,(06).

上一篇:关于与众不同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创伤外科医学优秀论文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