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7-03

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6篇)

篇1: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长方体的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用具

铅笔、课件、投影等

4.标签

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谁愿意来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教学课本第20页的正方体特征

(1)多媒体演示:一个长方体的长和高渐渐缩短,变成一个正方体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演示过程,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这个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它有长方体的什么特征?请大家认真观察正方体纸盒,想一想: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一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②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③正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④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师: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我们就把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2)完成课本第20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2、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正方体纸盒和长方体纸盒,讨论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课件出示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完成表格的汇报。

(3)提问: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小结: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正方体都具备,所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课本20页下方的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完成课本第21-22页练习五第2、4、5、6、7题。

2、下图是用边长25px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右面的图形哪一个是这个正方体的面中的一个?用“√”标出来,并注明有几个这样的面。

2、课本第32页第9题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一些练习,又加深了我们对长方体的认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习题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面、12条棱、6个顶点。()

(2)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3)正体是特殊的长方体。()(4)一张正方形的纸是一个正方体。()

(6)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选择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分米。A.48

B.64

C.32

D.96(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是a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A.6a

B.a÷6

C.a÷12

D.12a(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a厘米,它的棱长是(A.6a

B.a÷6

C.a÷12

D.12a

板书 正方体的特征

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2条棱(长都相等)8个顶点)分米。)厘米。

篇2: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并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2.2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3.教学用具

课件、题板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长方体的知识。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长方体有(8)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长方体有(12)条棱,可分(4)组,(相对)条棱的长度相等。(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说出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新知探究

1、认识正方体

(1)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正方体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小结: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探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例3。

拿出一个正方体的物体来观察,并将小组同学的发现填在下表中。

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请你也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3)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出示观察要点)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有什么特点?6个面 6个面的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有什么特点?12条棱 12条棱的长度相等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顶点(4)认识正方体的棱的关系。

12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就是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5)说明正方体的定义。

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立方体)(6)汇报概括正方体的特征。

(7)强化记忆。

师:谁能想我们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那样,把正方体的特征有条理的说一说? 指名三人说后,一齐说。

2、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与联系。

(1)师:通过制作正方体,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种立体图形,那么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师:谁能代表你们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正方体是不是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它是不是还具有长方体所没有的一些特征,可见正方体是个什么样的长方体?

生答:特殊的长方体。

师:说它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哪呢? 让学生明确正方体是一个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师:现在我们之前的那个猜测,是不是得到验证了呢? 如果我们用一个集合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画呢?板书:

(3)组织学生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点。

三、巩固提升

(一)填空。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下图是(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每条棱是(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它的棱长是(2)厘米。

(二)判断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条棱、12个顶点和6个面。(×)

3、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4、用4个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木块就可以拼成一个再大一些的正方体。(×)

(三)将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损耗不计),每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分米?

4=10×4=40(分米)(2+4+4)×答:每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分米。

(四)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分米? 24÷12=2(分米)答:它的棱长是2分米。

(五)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40厘米的小纸筒,在所有的棱上粘上一圈胶带,至少需要多长的胶带?

3=270(厘米)(20+30+40)×答:至少需要270厘米长的胶带。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并且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板书

篇3: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 认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3)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体的认识过程, 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 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 渗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回忆以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我们都叫他们为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看老师手里的这个长方体, 你都知道他们各部分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 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 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 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举例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 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 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 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 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 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 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通过看一看, 数一数, 量一量, 想一想等方法, 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

(1) .对“相对”的理解; (2) .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 而不是2条。 (3) 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一般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 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 老师很佩服, 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 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 四周压下痕迹, 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 师生合作, 抽象概括。

师小结: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课件演示:二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 ;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 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 认识长、宽、高。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 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 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 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 练习。

(1)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 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 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 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通过对比, 进一步把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沟通联系, 加深理解。

(3) 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 出示下图, 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2) 出示一组长方体, 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3) 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 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 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 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 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 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 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 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 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 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 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 面积是多少? (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以上这些有层次的练习, 巩固了特征, 发展了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篇4: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块,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12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课件演示)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下面这些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请你数一数,填一填。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数的?随学生回答板书。

小结: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问:这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能像刚才那样直接看出它们的体积吗?能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2)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切割的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脑主机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2、请同桌两人合作,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拼摆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单位数量及体积,再填入表中。

师:哪位同学愿意先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情况

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

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摆成长方体每排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学生答:

师板书:v=a×b×h 或v=abh

3、师:同学们,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方法,在今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现在我们就应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课件。

学生解题后交流。

4、探索正方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再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生:能。

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推导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板书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3

师讲解:a3读作的a立方,表示3个a相乘。

请你运用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解题后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体积计算。

2、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V=abh =2.9×1×14.7=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3、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V=abh =6×4×0.9=21.6(m3)

0.9×21.6=19.44(吨)

答:需要21.6立方米的沙子,这些沙子重19.44吨。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體积

长方体的体积=每排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长× 宽× 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篇5: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设计

1.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或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

1.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地认识。

2.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很薄弱。

3.部分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可能出现迷茫状况,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观察学生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恰当的补充。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时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正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过程一般又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强调知识迁移。

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快速准确地达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后,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

正方体的特征歌

正方体,立体型,6面8顶12条棱;

12条棱,共一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篇6: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2.2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图片,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练习。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插比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12条棱可以分成6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5)厘米。(2)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8)条。(3)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长方体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4)前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 前面是长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后面、上面、下面。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篇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10-11页的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篇8: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 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 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教学重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新

(一) 提问:出示6个长方形纸片, 老师把这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 指导观察: (出示若干立体实物)

(三)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接着列举实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四)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激活思维, 探究新知

(一) 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认识面、棱、顶点。

(1) 通过触摸,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板书)

(2) 通过课件演示, 增强学生对面、棱、顶点的感知。

2.观察操作, 发现特征。

(1) 结合长方体学具, 自学讨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2) 反馈自学情况, 操作课件验证, 学生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6个面, 各个面都是长方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 相对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12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的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3.认识立体图。

(1) 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2) 根据观察, 画出平面图 (教师指导,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然后交流, 再认识各个面、棱、顶点。

4.认识长、宽、高。

(1) 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板书)

(2) 说出不同摆放位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 探讨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1) 想象: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 这个长方体会转化成什么图形? (模型演示:长方体的宽增加, 长缩短变成正方体) (板书)

(2) 认识棱。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 所以把长、宽、高都叫做正方体的棱。 (板书)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应用学习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类推出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概括: 正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正方体有12条棱, 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 (板书)

(三) 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间的关系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提示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出示右图)

三、看书质疑, 促进提高

四、多层训练, 巩固深化

1.填空:

(1) 长方体有___个面, 都是_____形 (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____形) , 长方体相对的面。

(2) 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___, 长方体有___条棱, 同方向上的棱_____。

(3) 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______。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_______。

(4) 正方体有_____个面, 都是______形。

2.指出下面各图所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1) 它的后面的长是 ( ) 米, 宽是 ( ) 米。

(2) () 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

篇9: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①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②在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③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列举已学的平面图形及名称)

师:这些都是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出示粉笔盒、易拉罐、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大家看看,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你以前认识过,它们叫什么名称?(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除了这些立体图形,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物体,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用食指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摸一下;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请同学们也摸一摸。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棱、顶点,另一个同学说出名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教学例一:同学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这三个方面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表格内。(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找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样数的?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集体汇报。

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实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数一数等数学方法自主学习,在充分思考查找的基础上,同桌交流。使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在反馈知识点的同时反馈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地探究长方体的棱。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识长、宽、高

教学例二: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自己制作一个长方体。观察这个长方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组?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他们的长度相等吗?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后,全班反馈: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2.揭示概念,说明相对性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的,随着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对应的棱也就不同了,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引导通过不同的摆放情况,说出相应的长、宽、高)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长方体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通过课件,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参照长方体特征的探究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全班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板书。

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图1):

图1

三、巩固新知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②完成29页“做一做”和30页的“做一做”。小组内完成,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

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个顶点和( )条棱。

④长方体每个面都是( )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相对的棱长度( )。

⑤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0厘米。已知长是10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将生活和教学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0: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篇11: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长沙开福区自安小学      石将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体积的含义。

(2)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 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 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旁批:

后记:

篇12: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正方体,能区分正方体与正方形,初步感知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正方体的物品,感知立体图形。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骰子、正方体图形纸、课件

2、学具准备:制作正方体的图样纸、彩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师幼问候

2.情景导入

“今天我要带小朋友前往神秘的魔术乐园玩,接下来我们要踏上神秘的魔术之旅了,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做。”

《积木房》:积木宽,积木长,我用积木盖新房,小朋友们请进去,都夸房子真漂亮!

二、集体活动。

(1)观察图形

幼儿观看课件

师:“图形纸上有什么图形?有几个?它们一样大吗?”

师:“这张图形卡纸上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我们变个魔术,看看它能变成什么?”

(2)操作活动

教师做示范,将图纸折叠后变成正方体。

师:“今天变成的这个新图形叫正方体。”小朋友们也来试试吧。

(3)认识形体

请幼儿观察正方体

师:“正方体由几个面组成?”(请小朋友用彩笔点数)

师:“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每个图形一样大吗?”

小结: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

(4)师幼互动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

三、游戏活动:

1.游戏名称

“掷骰子”游戏

2.游戏规则

请一名幼儿掷骰子,幼儿根据骰子的数字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上台掷骰子。(骰子上标注问题)

数字1:正方体有几个面?

数字2:正方体的六个面一样大吗?

数字3:生活中有哪些正方体的东西?

数字4:生活中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

数字5:正方体的六个面是什么图形?

数字6:再掷一次骰子。

3.活动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使学生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对于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运用探究长方体的方法去观察、操作、推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探究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区别和联系,通过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求证、总结,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同时,通过生动的课件演示,展现了常见的正方体,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3: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 “支架式” 教学模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在 “支架式”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仅仅只是把需要学习的目的告诉学生,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学生在用眼、动手、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答案、自己验证答案, 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 能力。使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 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展开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一起思考、一起克服难题, 他们初步产生了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 为了克服困难, 他们会自发地取长补短, 形成初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学生以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 信心。“支架式 ”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对学生展开能力方面的培养, 故而学习过程中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学习困难, 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到更多知识,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 模式的应用

1. 情境导入 。教师拿出积木给学生玩,积木中有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分析两块积木的特点中了解 长、宽、高的知识,并能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比初步建立空间立体几何的概念。

2.引导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 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 学生经过思索,提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加起来即为总面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表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玩积木,让学生思考把四块正方体积木叠起来形成一个大正方体,该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么计算? 如果把四块积木叠成品字形,表面积又怎么计算?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到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规律。

3.相互交流。 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一起思考。如果现在用十块正方形积木,要怎么叠,能叠出表面积最大的图形? 要求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形讨论,并写出计算公式。学生们通过讨论, 分别给出自己的计算方案。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动脑动手。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初步建立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初步的抽象和形象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几何计算能力。

4.课后作业 。1要求学生计算该层楼到上一层楼的楼梯面积,并让他们给出测量的数值和计算的公式。2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手中的数学书,体积的大小。并思考现在有一百本数学书,如果你为它设计包装,要怎么设计最省包装纸?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它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篇14: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23页-2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结合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特例的规律提炼,探究一般生活中有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找相反关系的量(上对下,左对右,前对后)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收集的一些正方体和长方体包装盒

(1)看到这些包装盒你想说点什么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看工人师傅遇到了什么問题?要做这些包装盒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1.齐读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拿出自己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回忆: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些特征?

3.课件出示展开图,学生观察展开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谁知道什么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组成了形体的整个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4.从表面积的含义中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呢?只要想办法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过渡提问:如果由你选择,你想选择哪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呢?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究

1.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大胆猜想,探索求法: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猜猜: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你是如何思考的?谈谈你的想法。(先求一个面的面积,再求6个面的面积)

(2)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必须知道些什么条件?为什么?怎样求?(必须知道它的棱长,因为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知道棱长就是知道了正方形的边长,用棱长乘棱长求它的面积)

(3)出示例2,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6.5厘米,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计算。

汇报追问:6.5×6.5是什么意思?再乘6又是什么意思?

(4)学生依据计算方法汇总计算公式:棱长×棱长×6

(5)试一试

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玻璃鱼缸,棱长3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学生独立完成。(1.2×1.2×5)

评讲:为什么乘5?

(6)求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要看它需要求几个面,只要先求一个面的面积,有几个相同的面就乘几就是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1)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提问:看看它,能运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为什么?(面的大小不同)

(2)学生讨论:根据表面积的含义,能想出办法吗?说出你的想法。

(3)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会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能计算吗?说出你的想法。

具体探究: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与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上面或下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长 宽=长方体的宽 面积为:长乘宽

前面或后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长 宽=长方体的高 面积为:长乘高

左面或右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宽 宽=长方体的高 面积为:宽乘高

深入追问:知道老师为什么把上面或下面、前面或后面、左面或右面放在一起?

引导学生明白:长×宽×2、长×高×2和宽×高×2的具体含义或长×宽+长×高+宽×高等的具体含义。

(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求长方体的面积,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长、宽、高)

(5)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尝试完成作业题卡。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评讲点拨。

预设答案1:上下面的面积+左右面的面积+前后面的面积

即:长×宽×2+长×高×2+宽×高×2

0.7×0.5×2+0.7×0.4×2+0.5×0.4×2

=0.7+0.56+0.4

=1.66(平方米)

(把相对的两个面面积计算出来,再把各部分加起来就是它的表面积)

预设答案2:(上面面积+左面面积+前后面积)×2

即:(长×宽+长×高+宽×高)×2

(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平方米)

具体追问各部分的真正含义。如长×宽指什么,长×宽×2又表示什么?合起来又表示什么?或(长×宽+长×高+宽×高)是什么意思,(长×宽+长×高+宽×高)×2又表示什么意思?

(6)进一步找寻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联系。

第一种方法:都是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计算出相等的面,然后把各部分加起来。只是不能一次解决罢了。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表面积的一半,即把上面、前面、左面面积看成一个整体,再乘2求出它的表面积。

三、走向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制作下面这个长5米、宽2米、高4米的长方体的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2.如果第一题中的这个包装箱不需要盒盖,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呢?你又会如何思考?说出你的想法并列式看看。

师:评价两种方法,完成后比较他们的异同。

3.看看这种食品包装盒,它需要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已知长方体的长为5dm,宽和高都为3dm,你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吗?

要求:独立列式,认真想想,有没有什么创意发现?

重点评讲:这道题的计算更加印证了正方体的面积计算给我们启示:先看它需要求几个面,先找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找出相同的面,有几个就乘几更简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小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们从一般的长方体的特征中发觉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又从特殊的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给我们的启示中找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无论是一般到特殊,还是特殊到一般,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篇15: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三维形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关系。

2、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泡沫垫若干、骰子(正方体)、餐巾纸盒(长方体)、杯子(圆柱体)。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辨认正方体

出示实物(骰子、餐巾纸盒、杯子),请幼儿从中找出正方体的物品。

二、通过个别制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1、出示泡沫垫,请幼儿每人做一个正方体。

2、分享:用了几块垫子。

3、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无论从哪一个面看都是正方形。

三、制作大正方体,过程中深入了解正方体的属性特征

1、请幼儿两人合作拼正方体,要求:把正方体变得更大一点。

2、根据幼儿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未能成功),教师可出示完整的小正方体,边提问边演示:

---正方体有几个面?六个面大小怎样?都是什么形状?

小结:正方体是有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组成的。

---观察幼儿的正方体,说说为什么不像?六个面的大小、形状一样吗?怎么办?

---请幼儿继续将正方体完成。

第二种情况(基本成功),教师出示完整的正方体,提问:

----和原先的正方体比较,是否变大了?怎么把它变大的?用几块垫子拼成一个正方形?

----每一面都一样大吗?看不见的下面用了几块垫子?

活动延伸:

1、如果给你更多的垫子,能不能做一个更大的正方体?你会怎么做?

2、一个面,可能需要用几块垫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形体的认识不是仅仅依靠感知过程而实现的,而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联合活动,(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能促进儿童建构起关于形体更准确的认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也提供了幼儿熟悉的材料在进行活动,那么,老师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参考一下抛问一起来交流哦!

抛问:

1、你是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组织幼儿开展几何形体学习的?

2、在合作游戏中,如何兼顾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篇16:正方体 教学设计 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1、 学习内容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打下基础。依据以上的认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2、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上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

(2)经验上

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

(3)能力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课前调研,调研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能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准确地挑出长正方体,对长正方体的特征也有初步地了解,但30%的学生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认识模糊,特别是相对面是较大的正方形,如瓷砖,有68%的学生认为是正方形,或者认为是正方体。这一调研结果显示出学生空间观念的欠缺,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位为,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正方体框架、长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具:橡皮泥 小棒 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 透明胶条 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中知道名称

(1)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 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2、游戏中掌握特征---突出重点环节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举一举:将你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的举起。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感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对边都相等

摸得时候有八个角

直上直下一边儿粗的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2)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物品。思考讨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各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记录单。

顶点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个数

条数

长度关系

(3)全班交流

面:

预设:①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有3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②长方体有6个面。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正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长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面是4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指导学生按相对面有序的数)(师课件演示面的特征)

预设:①长方体有12条棱,有3组相对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②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12条棱,有8条棱长度相等(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①特殊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按长度可能分为两组。

②一般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分为3组。

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课件演示棱的特征)

③ 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为一组。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数有重复的,上面的数法更合理。

-----引出长、宽、高的概念。(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把倾斜向45°的棱叫做“宽”。

④如果学生没有按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组。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物品,换一个方向摆放,指出他的长、宽、高。

顶点:

有8个顶点。

师: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长方体有8个顶点,“三八二十四”。每个面有4条棱,长方体有6个面,“四六二十四”,可实际上一个长方体只有12条棱。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 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3、操作中深化特征----突破难点环节

(1)从老师准备的长方形硬纸片、小棒中先选择一类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框架,有时间再选择其它材料制作。

边做边思考:

①你们选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么选?

②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活动一:制作长方体的框架。

材料:橡皮泥、小棒

每个小组配发小棒如下:

4根6cm

12根10cm

10cm

8根15cm

2根7cm

预设: 各领4根,拼成一个长方体。

其中一种领取8根,拼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领取12根相同的,拼成正方体。

领取的材料拼不出长方体,可以再来换。

领取的材料多了或少了。

●活动二:制作长方体

材料:长、正方形硬纸片、透明胶条

每个小组配发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如下:

预设:一般长方体

特殊长方体

正方体

请你说一说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什么?

师: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都叫做棱,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板书:正方体)

(2)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哪种材料一定不能选?

有些不能选的,再给你几张长方形纸或几根小棒就能拼成长方体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

4、对比中沟通联系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状

相同点

不同点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

6

12

8

6个面都是长方形

(也可能有两个相

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

面的面

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

行的四条棱的

长度相等

正方

6

12

8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

的面积

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2) 长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预设: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上一篇:初中女生会议讲话稿下一篇:描写动物的好词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