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2024-07-11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通用8篇)

篇1: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使命担当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思践悟】

习主席强调,要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建设世界一流的军事科研机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高等教育院校。这“三个面向”科学回答了军队院校建设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快科技兴军步伐,构建我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军事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武警工程大学全体官兵一定高举习主席思想旗帜,坚定信心、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更加坚定有力地抓改革、谋发展、搞建设,高标准推进大学建设向一流目标迈进。

深悟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昭示目标方向,蕴含着政治考量、战略考量和现实考量,是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魂”和“纲”。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牢固树立习主席强军思想在大学建设发展中的根本指导地位,落实到全面建设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立足全局站位,始终站在推进大学建设发展、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筹划建设,绝不允许为了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绝不允许不听招呼不守规矩。要扎实推进习主席重要思想“三进入”,多措并举确保习主席思想入心入脑,切实提升“三进入”质量。要带着问题学,结合改革调整、重构重塑、正风肃纪等重大课题,主动研究探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提高思维层次和理论素养、推动工作落实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微信公众平台、铸盾文化载体、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传播新风尚,汇聚正能量,牢牢占领铸魂育人主阵地。

瞄准一流标准,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拥有一流军事人才,一流军事理论,一流军事科技。要立起科学理念,紧紧跟上习主席思想步伐,紧紧跟上信息社会新的建设理念,紧紧跟上全军乃至世界军事教育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育实践符合强军目标对院校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始终牢记习主席要求武警部队“确保完成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政治嘱托,全面推进教学训练重构重塑,积极构建与新体制新编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要坚持“教员基本队伍、高层次拔尖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切实走开“专、兼、聘”相结合的人才生成路子。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快军事指挥学、军事装备学、武警反恐作战等学科建设步伐,努力打造具有武警特色、在全国全军有影响的优势学科群。

强化使命担当,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大学创新发展,“关键少数”应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党委“一班人”要强化“教育家”意识,加强政治能力训练,遵循院校建设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努力成为办学治校行家里手。要坚定立起“大规矩”,作决策、抓建设、搞筹划都要聚焦中心来展开,切实把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保障培养合格人才上。要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程序和规矩办事,确保重大事项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确保作出的每一项决策、抓的每一项建设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做好“端盘子”“搭梯子”工作,着力解决师生官兵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改善教学条件,创建一个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坚持从党委自身做起、从“一班人”严起,做好示范,以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师生官兵立起标杆、做好榜样。

(武警工程大学政委 沈德富)

篇2: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政治站位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四种意识的升华。

一、什么是政治站位,政治站位首先表现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就是提升共产党执政能力、维护共产党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其次政治站位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高度问题,能否具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站在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高度上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二是角度问题,能否跳出个政治站位人私利,少打一些个人利益的小九九,多算一些维护人民群众的大算盘。

二、政治站位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政治站位要破除本位主义,提高政治站位,要意识觉察本位主义,破除本位主义,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尤其是有全局意识、有大局观。政治站位要破解思想束缚,提高政治站位,要求我们,不仅要会算经济账,还要会算政治账、社会账、文化账、生态账。政治站位要提供行动指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前面,要有清醒的政治觉察能力。政治站位要提升境界情怀,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把社会服务、贡献社会作为出发点,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

三、提高政治站位,关键在于实践,提高政治站位,关键在于去掉内心的私欲,激发挖掘那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就是良知。提高政治站位,就要在实践中锤炼,在事实上磨炼,养成诚敬的气质。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考研磨炼,诚心实意地去为民服务,为提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贡献价值。

如何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为统领,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新路子?新路子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防应急救援领域的具体体现,核心是吸收了现役制和职业制两方面优势的专门管理和保障办法,是党和国家专门为消防救援队伍量身定做的一套政策制度体系,变的是身份属性、政策制度体系、职能任务,不变的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为民根本宗旨、坚持战斗力根本标准、坚持24小时驻勤模式、坚持正规化管理、坚持依法从严治队。

二、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的重要意义,一是顺应了改革强军战略,二是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是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四是顺应了消防事业长远发展。展现了多方面优势:地位作用显著提升、形象更加亮丽、指挥更加便捷高效、职业保障更加有力、专业化将稳步提高、力量增长方式将实现变革、职业发展更加有利、中国消防的国际影响将增强、队伍管理更加到位、专职消防队伍发展迎来新机遇。

三、如何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新路子,坚定改革必胜信心,用于破解前进中的安替,坚决破除积弊陋习,领导干部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把对党绝对忠诚作为建队之魂,坚持把提升专业能力作为强队之要,坚持把深入推进改革作为兴队之基,坚持把严明纪律作风作为立队之本。

领导干部如何做到自身过硬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政治本领,树正用人导向,狠抓监督执纪,树立良好家风,以“关键少数”过硬带动队伍全面过硬。

一、对标提高政治力,把“讲政治、顾大局”放在首位,站稳政治立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锤炼政治本领,提高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严守政治纪律,消防救援队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只有挺纪在前、关口前移,把严守政治纪律规矩贯穿到治党治队全过程全领域,才能真正做到初始即严、一严到底。

二、对标提升学习力,把“抓学习、强本领”贯彻始终,学要有方向,党员领导干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学要有深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踏踏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要有重点,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缺什么、学什么、练什么,针对各自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带头练指挥、练应变、练谋略。

三、对标提升决策力,把“尽职责、敢担当”落到实处,把好“方向盘”,消防救援队伍尤其是基层指挥员,必须扩宽视野、提高站位,坚持基层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队伍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当好“领头雁”,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都把自己放在高位,善于从宏观层面、战略高度思考问题,锤炼提升谋划能力,真正做到站一隅而谋全局、立当下而谋长远、处局部而谋整体,做好“主心骨”,抓中心工作,坚持上下一条心、聚力抓中心,教育引导指战员牢记使命任务,围绕打赢急需和备战必需,紧盯实战抓建,瞄准实战训练,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汇聚到研战、谋战、备战上。

四、对标提升廉洁力,把“懂规矩、守纪律”挺在前面,唤醒党章意识,领导干部必须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时时处处按照党章党规的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己、鞭策自己,勤于修身、严于自律。严守制度底线,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扎紧扎实制度笼子。紧握戒尺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对本单位的工作负责,还要对政治生态负责,对指战员的安全成长负责,要始终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任抓在手里、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如何建立新型官兵关系

建立新型的指挥员和消防员关系,事关队伍长远发展和战斗力。

一、什么是新型官兵关系,密切党群关系、官兵关系,是加强部队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我们党在建军治军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依靠基层、建强基层这一条永远不能丢。

二、新型官兵关系的重要性,习主席强调指出,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治军带兵的特点规律,对于全面锻造法纪严、风气正的过硬基层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如何正确对待官兵关系,端正根本态度,说到底爱兵是干部对战士要有一个正态问题。”基层之所以出现干部离兵离位、战士不服 从管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些干部骨干对士兵的根本态度不够端正。拉近情感距离,带兵要带心。战士理解认同你,就愿意跟你掏心窝子,你对他好他就愿意跟着你干,这就是“以情带兵”的巨大效应。畅通民主渠道,民主渠道是沟通官兵心灵的桥梁,是凝聚官兵智慧的通道,坚持走群众路线,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尊重官兵意愿,最大限度调动官兵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3: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1. 解读考纲信息。

政治考纲年年变,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考点,这样就让我们在今后的一轮复习中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要有重点地复习这些常考点,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背诵,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的地步。

2。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型。

要精心研究近几年政治试卷的类型、特点,试卷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时政热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从中找出变化规律来,为做好一轮复习掌舵。

二、依托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

1. 依纲据本、逐点扫描,强化记忆、规范表述。

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更需要在一轮复习中紧扣考纲,重视教材,抓住教材,讲透每一课的基础知识,普全据点,不能水过地皮湿。

2. 区分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建立易混易错点档案。

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易混点、易错点列表比较,牢记易混点、易错点。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主导”和“主体”容易混淆,要注意加以区分。

3. 加强循环滚动复习,做好笔记,做好错题集。

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尤其要做好教材中没有、老师给予补充的特别强调的知识点。还要建立错题集,不仅要记录平时课上练的出错的习题,而且要记录周考月考试卷上出错的题,再从中找出出错频率高的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题型,为以后的复习中加强注意,着重强调。

4. 夯实基础知识, 全面掌握,不留死角。

严格要求学生强化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每一教材的主干知识,在掌握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5. 试题精选精炼。

无论是平时课堂上用的练习题,还是周考、月考用的试卷,都要精挑细选。针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做好试卷分析,进行试卷精讲。对学生做过的试卷,要采取滚动式的训练,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

6. 关注社会热点和地区特色。

近几年高考题以真实、内涵丰富、鲜活的时政材料作为素材,创设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新情境,承载知识。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一要选取展现时代风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题目,实现考点、教材中的重点、社会上的热点的有机统一。二要注重选取、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试题,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培养良好习惯,强化规范化训练,提高基本技能。

在加大基础落实的同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适时、循序渐进地进行方法指导和能力的训练和提升。有资料显示,学生高考失分的原因表现在六个方面:(1)审题不仔细;(2)书写不规范;(3)思维不灵活;(4)表达不清楚;(5)基础不扎实;(6)答题抓不住要点,不能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这六大失分因素,彰显了提高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在学生对知识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针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让学生多说多练,提高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很多同学回答问题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的同学虽然回答了,但是颠三倒四、模棱两可,不会使用政治术语。因此要把课堂多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找一些典型例题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能力,教会学生组织科学严谨的答案。

2. 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虽然每次做题训练都强化学生“审好题是做对题,得高分的关键”这种意识,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审出题的关键点而造成失分。所以,要特别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审题的训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审题最好的方法是“五限法”,即要“限材料、限范围、限主体、限客体、限角度”,最大限度从问题和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 注意做题技巧的指导。

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技巧。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条件(正向选择题),首先,题肢要正确,错误的去掉。其次,题肢要符合题意。方法有排除法、直取法等。在做非选择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关答题要求和步骤,第一步是原理知识,第二步是分析材料,第三步是结论。其次要带着问题去分析材料中与教材相联系的内容,找出对接点,列出大致提纲。再次要注意运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的知识,不能混淆四本必修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使用政治术语。最后要分点分层作答,还要注意适当结合材料。

4. 注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高考考的是什么?不仅仅是对考生知识能力的考查,更是对其心理调控水平、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政治老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减压,给予热心的开导劝慰,指点迷津。同时规定在上政治课时留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畅所欲言,让学生直接在大家面前倾诉心声,想要说的都说出来,别闷在心里,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给他们一些减压的方法和心理科学知识,将学生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另外对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篇4: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关键词】 初中政治;开放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的开放化改革,初中政治也迎来课堂模式的转变。在初中政治考题中,越来越多的开放性题目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教师开始有原来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课堂式教育,给学生塑造开放的环境,让学生享受更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认真研究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开放课堂的程度,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应用能力。

一、教师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思路

在原来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动手记下政治原理,了解政治背景即可。教师高高在上的将课本上的内容复述一遍,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补充笔记,然后进行死记硬背就好了。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没有课堂说话的地位,教师也不会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和思路,首先就是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由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政治的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政治水平,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提供的意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主动进行课堂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加宽阔的空间。教师只有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课堂学习,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政治课堂更加开放。

二、教师进行开放式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都是单向进行流动,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放课堂要求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情况,让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流动。政治本身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只能是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第一,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发言。第二,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在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政治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让学生掌握政治学习的背景。其次,教师要善于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第三,政治的开放性,体现在学生思想的开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政治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且能够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掌握政治学习的方法,提高政治课堂的开放性。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更加方便,学生的视野就能得到拓展。

三、教师要开放教学的素材内容

在开放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政治教学的素材更加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政治教材中的知识更新比较缓慢,教材的内容被学生接受已经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学生根本不能掌握最新的政治动态。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唯一的素材来源,要让学生掌握社会的最新动态。教师要随时关注互联网上关于政治的最新时事,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政治素材,让学生享受到开放的素材。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多种政治节目,让学生能够享受开放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律大讲堂》《焦点访谈》等最新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政治法律的最新动态。这些电视节目通常都是在案例的支撑下进行讲解的,不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最新的政治知识,还能够增强政治的应用,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四、将课本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大课堂加小课堂的教学模式,让政治教学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练习。教师首先在课堂上讲述政治相关的理论研究,让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验,提高政治认识。

例如在进行政治法律维权内容讲述的时候,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述肖像权课堂理论,然后让学生观看《今日说法》中肖像权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加深对肖像权的认识。然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进行社会问卷调查,让学生自己设计社会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然后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方式、调查环节等。学生在社会中得到了应用实践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整理,将结果形成理论,了解生活公众对肖像权的掌握情况,从而加深了肖像权的认识。

五、充分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创新

教师在给学生营造开放课堂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散程度,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创新。在政治教学中,有一些非常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就要进行创新,给这些知识点形象化,让学生提起政治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政治知识的讲解,教师进行相关的提问。这种形式就可以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形成良好的政治表达能力和随即应变的能力,再遇到形式多变的政治难题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手足无措了。

初中政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程度,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中掌握无限的知识拓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开放环境,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加深课堂的宽度和深度,了解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新机会,让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增强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耿喜英.谈初中政治开放课堂的打造[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52~53.

[2]张永红.新课程下初中政治开放课堂之我见[J].散文百家(下),2014(5):85~86.

篇5:提高政治站位 防止“四个效应”

提高巡视政治站位 防止“四个效应”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黎晓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领导坚强有力。巡视工作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定位越来越精准,作用越来越明显。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中央要听取中央巡视情况汇报,在一届任期内实现中央巡视全覆盖;在党委(党组)的监督一章中,对巡视制度专写一条,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巡视监督作用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保持巡视工作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全面从严的要求和措施贯穿于统筹谋划、推动工作全过程,体现在严明纪律、落实责任各方面,促进标本兼治。具体要防止“四个效应”。统筹谋划巡视工作要防止“隧道视野效应”“隧道视野效应”

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隧道视野效应”,是指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隧道视野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能缺乏远见和洞察力。提高站位,才能深谋远虑;拓宽视野,才能窥斑见豹;开阔思路,才能举一反三。十八大以来,随着实践发展,巡视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化。美国管理学教授卡斯特说,“现代管理最主要的任务是应付变化。”变化就要深化,深化就要转化。统筹谋划巡视工作要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举措等方面紧跟中央要求,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防止“隧道视野”。

一要提高站位。巡视是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体检”,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巡视的重要任务是保证全党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为标尺,对照看齐找差距,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政治上驾驭问题、归纳问题,重点看党的领导是强还是弱、党的建设是实还是虚、全面从严治党是严还是宽,充分发挥政治巡视作用,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要拓宽视野。巡视工作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认清政治巡视的新使命、新要求,坚持以政治标准而不是业务标准来衡量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行为,注意发现个性问题、找准要害问题、深挖根源问题,推动被巡视党组织真正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加强党的领导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制度,盯住问题、扫清盲区、堵塞漏洞,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

三要开阔思路。巡视工作要历史地看待问题、客观地对待问题、如实地评析问题、发展地解决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要有总体把握,搞清“树木”与“森林”、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通过层层剥笋、深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到一般,挖出深层原因,从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答案,提出问题导向参考的改革建议。推动巡视工作要防止“路径依赖负效应”“路径依赖”理论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以后的制度选择,形成路径依赖正效应或路径依赖负效应。

“路径依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创立的,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以后的制度选择,形成路径依赖正效应或路径依赖负效应。路径依赖正效应是指初始制度设计比较合理,且随着条件改变而进入良性发展路径,实现经济增长,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路径依赖负效应是指由于原初制度配置不科学,致使其沿着错误的路径越走越远,陷入“闭锁”的路径循环状态,导致社会发展迟缓,经济停滞不前。路径依赖正效应是人们所期望的,而负效应则是人们要避免的。具体到巡视工作,同样有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及时对巡视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巡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完善。中央每一轮巡视,都随着实践发展,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和方法有效管用,发挥了全面从严治党利剑作用。

现在,中央明确提出深化政治巡视。总书记反复强调,巡视要奔着问题去,哪里有问题就巡视哪里,让他们摸不着规律。这就要求巡视工作既要尊重规律,用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发挥路径依赖正效应;又要不断调整操作路径,让被巡视对象摸不着规律,克服路径依赖负效应。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善于抓住政治巡视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开展工作的突破点、形成工作方法的创新点。中央开展巡视“回头看”,就是巡视方式的重大创新,有效提升了巡视正效果。随着巡视全覆盖的推进,必须进一步研究把握巡视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创新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以利于有效防止路径依赖负效应。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要防止“衰减效应”“衰减效应”

往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子,泛起的波纹会波及到很远的地方,但波纹在扩散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消耗、速度会逐渐降低、影响会逐渐减小。

“衰减效应”,即是往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子,泛起的波纹会波及到很远的地方,但波纹在扩散传播过程中,能量会逐渐消耗、速度会逐渐降低、影响会逐渐减小。“衰减效应”也称“涟漪效应”。从落实“两个责任”来说,如果压力传导不下去,就会形成“衰减效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力,不同程度存在“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衰减”:一是巡视震慑力衰减,“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二是纪律约束力衰减,对违纪违规行为认识不到位、处理不到位,“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三是制度执行力衰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宽起来容易、严起来难,松起来容易、实起来难,软起来容易、硬起来难。责任不会自动落实,需要一定的动力与压力。动力来自担当,压力来自传导。

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从巡视看,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督促被巡视党委(党组)把巡视整改主体责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具体化,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要坚决把自己摆进去,坚持以下看上,联系责任担当找到症结,发挥“关键少数”作用,自觉为党担责、为党尽责,主动认领责任,带头落实整改,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坚决防止把整改主体责任推给下级单位,更不能把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同时,被巡视党委(党组)要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下属单位的书记。对不担当不负责、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按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严肃问责,在逐级加压、敢于承压、主动受压的层层传导中,增强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把“两个责任”落实到位,防止“衰减效应”发生。严明纪律要防止“破窗效应”“破窗效应”

如果房子的一扇窗户破了不去修补,过不了多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房子的一扇窗户破了不去修补,过不了多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环境中的不良行为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从纪律建设来说,如果对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管不顾,同样存在“破窗效应”的隐患。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其他党员干部,导致违规违纪行为升级、范围扩散。古人说,“禁微则易,救末者难”。意思是说,禁止事情于开端时容易,抢救事情于终结时困难。严明纪律,必须做到“零容忍”惩治、“零盲点”监督、“零死角”防控,切实防止“破窗效应”。

一要“零容忍”惩治。对巡视发现的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行为,及时移交纪检机构,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做到“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

二要“零盲点”监督。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把纪律和规矩挺在管党治党最前沿、正风反腐最前面。坚持严管厚爱,言出纪随,发现问题就揪住不放,出现苗头就及时纠正,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抓早抓小,就像古人所说,“过则正之,失则改之”,有了过错就把它纠正过来,有了失误就把它改正过来,防止党员从“破纪”走向“破法”,避免“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

三要“零死角”防控。不断深化巡视监督,构建巡视巡察立体监督网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让党员干部遵守更多的规矩、接受更严的约束,在党纪规范下办事、在严格监督下用权,戒尺常悬头顶,警钟长鸣于耳。既要在思想上高标准,也要在行为上守底线。始终把党的纪律要求牢牢刻印在心上,做到必知必守必行,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篇6:关于提高政治站位的认识与思考

提高政治站位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是衡量一名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

那么,什么是政治站位,为什么要提高政治站位,如何提高政治位呢?

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认识。

一、什么是政治站位?

政治站位有两部分组成,首先表现为政治意识。政治意识就是提升共产党执政能力、维护共产党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政治意识强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性要强,就是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政治敏锐性要强,保持政治上的敏感度,绷紧政治上的弦,对有损共产党执政、损害党的形象的现象要警醒,敢于亮剑;政治鉴别力要强,要有敏锐的鉴别力,对社会上的各种言论、各种现象,要明察秋毫,能够敏锐鉴别,哪些是反党的、反社会主义的,哪些是建设性的意见,哪些是图谋不轨,包藏祸心的,要有鉴别力;政治执行力要强,与中央保持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维护党的领导。

其次是站位问题,站位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高度,能否具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站在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高度上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从全局上认识现象,把握本质,从高于个人所处位置的高度去考虑、去思考、去筹划。你是一个地级市财政局的科级干部,就要善于从全省、全市的高度考虑问题;二是角度问题,能否跳出个人私利、部门私利,从客观、公正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处理事物,能够跳出私利看私利,努力克制自己的私欲,少打一些个人利益的小九九,多算一算地区和公众的大算盘。

政治站位,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四种意识的深化,关键在站位,也就是在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自觉地把四种意识融入工作中,重点在于如何做、如何想,做的怎么样、想的怎么样。

一个干部,不仅要听他如何说,如何表态,重要的看他如何去做。四个意识说的很漂亮,但做起来很糟糕,这是现实中经常发现的现象。不能像《人民的名义》里的高玉良,说的非常好听,实际做的很差,更可怕的,大话一套一套的,听起来庄严神圣,却是掩盖自己的野心和私利。

二、政治站位解决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政治站位主要解决干部队伍中的以下问题。政治站位要破除本位主义。每个人都会屁股指挥脑袋,都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想问题。提高政治站位,就要求,学会从上级的角度、从全局的角度想问题、看事情、谋思路。要意识察觉本位主义,破除本位主义。要心里有大局,脑里有中央,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尤其是有全局意识,有大局观。

政治站位要破解思想束缚。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站位不高,思路就会受到限制。提高政治站位,要求我们,不仅要会算经济账,还要会算政治账、社会账、文化账、生态账。站位高了,看的多了,望得远了,会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不仅想今天,还会谋长远。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提高政治站位,就会眼前豁然开朗,思路大开。

政治站位要提供行动指南。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做。尤其是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面前,要有清醒判断,要有清醒的政治觉察,要能迅速行动。这是重要的价值观,是重要的行动指南。会让我们认识更清晰、行动更坚定。对于那些“违背中央精神、不讲大局意识、违背核心意识、缺乏看齐意识”的人和事,要坚决做斗争。

政治站位要提升境界情怀。一名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做为工作出发点,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提升工作能力、思想水平的前提,是我们党提升执政能力的基础。没有这样的情怀和境界,就会出现精神懈怠、思想滑坡、能力下降。

三、提高政治站位,关健在于实践

提高政治站位,在于站位,如何去站?知道了,如何去做到?关键在实践上下功夫。习总书记常讲“知行合一”,提高政治站位的精髓就在于知行合一,要做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中国古代先贤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可以借鉴吸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它的学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共通之处。

提高政治站位,关键在于去掉内心的私欲,激发挖掘那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这就是致良知。

一名共产党员的良知是什么,就是服务百姓、贡献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追求和愿望。

人都有私心、私欲。私心、私欲是蒙在我们良知上面的污垢,去除了污垢,良知展现出来,我们才能无私无畏、无欲而刚,才能在实践中提升政治站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而胜。

觉察自己的私心私欲,克制约束自己的私心私欲,是提高政治站位的必经途径。

提高政治站位,要在实践中锤炼。提高政治站位是运用四种意识,指导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篇7: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就是党内政治生活要坚持党的思想原则、政治原则、组织原则、工作原则,按原则开展党的工作和活动,按原则处理党内各种关系,按原则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性的本质特征和深刻内涵,突出了党内政治生活在新形势下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人修身用权律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处理党内关系、化解党内矛盾的重要遵循,也是推动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了十二条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其中的每一条都是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遵守的重大原则。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摆进去,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对照《准则》查找政治偏差,站稳政治立场,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讲原则、平淡庸俗的倾向,努力做到时时处处讲原则、守原则、用原则,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增强原则性,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丧失理想信念、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引领,共产党人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思想原则,就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必修课,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的基本内容,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要聚焦现实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要主动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在理论学习和严格党内生活锻炼中提高政治觉悟,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面对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苦和乐的问题上,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以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高地和精神家园。要始终保持建党时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过程中,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苦干实干。

增强原则性,必须树牢“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原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统一,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体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讲政治就是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核心。党的核心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定海神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关乎国家兴衰和党的事业成败。我们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大局大势所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党心民心所盼。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西藏向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看齐,必须是绝对看齐而不能打丝毫折扣,要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思想自觉,成为党性观念,成为纪律要求,成为实际行动。要在思想上认同核心,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密切联系党史、国史和中华文明史,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全面、科学、系统、准确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学思践悟、悟懂通透,真正发自内心地拥护核心、向核心看齐。要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善于从政治上讲大局、看问题,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在行动上紧跟核心,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既报告结果又报告过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不折不扣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增强原则性,必须严肃纪律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

我们党是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原则性,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近年来,个别地方和部门以“情况特殊”为由,对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选择地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弃之一旁,个别地方甚至我行我素,另搞一套。还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将政治操守、政治纪律抛到脑后,搞“七个有之”,当政治上的“两面人”,有的在反分裂斗争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态度暧昧,有的甚至向十四世**集团捐款,参加地下非法组织,向境外提供情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战斗力。要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始终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来抓,以《准则》关于政治纪律“12个不准”为遵循,强化政治纪律特别是反分裂斗争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同一切分裂破坏言行作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加强对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反对自行其是、各自为政的行为,坚决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坚决反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坚决纠正和整治在维稳工作中的失职失责行为。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加强纪律建设,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慎独慎微,切实增强公仆意识,高度警惕被“围猎”的危险,在依法用权、正确用权、干净用权中保持廉洁,在守纪律、讲规矩、重名节中做到自律,筑牢为官从政的思想堤坝和行为底线。要加大执纪审查力度,坚持越往后执纪越严,特别是要严肃查处组织参与分裂破坏活动、对抗组织审查、搞团团伙伙等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坚决维护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

增强原则性,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篇8:切实提高政治站位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动力机制

青年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简称思政课) 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 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在思政课教学工作系统中,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工作热情, 他们就会积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爱好, 会认真准备材料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 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和打动学生, 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 就不会认真听课和学习课本知识, 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那么, 如何建设思政课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 让思政课教师在当前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仍然能够把职业当成事业, 充满激情地投身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如何让大学生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多元价值观盛行的环境下, 仍对接受马克思主义有较高的积极性?本文在对一些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 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1.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探析影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我们对135位来自20个省份、20多所医学院校的硕士新生和200位已经学完本科阶段思政课的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1.1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评价

对本科阶段的思政课, 有24%的学生表示喜欢, 27%的学生表示不喜欢, 4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1.1.2 影响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选择“教师讲得不好”的学生占24%;选择“听得太多了、听烦了”的学生占40%;选择“自己不感兴趣、不想听”的学生占15%;选择“因为专业课压力大”的学生占14%;选择“不想被洗脑, 不想听粉饰太平的东西”的学生占7%。

1.1.3 思政课的上课方式

对于“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好的上课方式是什么? (可以多选) ”, 选择“参观和社会实践”的学生有64%, 选择“专题讲座”的有30%, 选择“课堂讨论”的有18%, 选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自己找资料, 然后做报告”的有1%, 选择“其他”的有2%。

1.1.4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评价

7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很伟大, 很正确;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24%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不太关心或不太了解。

1.1.5 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情况、对社科类知识的关心情况

9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9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点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90%的学生表示喜欢听时事方面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 大部分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为马克思主义很伟大、很正确, 这令人感到欣慰, 说明思政课教学还是有较好成效的。大部分的学生 (占70%) 能基本接受思政课教学, 但事实上, 大学生对许多专业课都谈不上喜欢, 只是出于对将来专业发展的考虑而较为重视而已。而明确表示不喜欢思政课的学生有将近1/4, 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绝大部分学生希望学习政治经济知识和时事知识, 这些信息为我们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指明了方向。

1.2 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积极性的一些措施

1.2.1 好的教学内容是关键

首先, 大学的思政课应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 应该能够解答大学生的困惑, 让大学生得到思想启迪。诚如学者所说, “德育针对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等, 有力量的德育应当是深入人心, 延伸人的精神, 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人正在精神深层中经受着来自于价值秩序混乱的德育困惑。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 要求德育以丰富的文化蕴涵关怀人的精神世界、建设人的精神世界, 关照人的生活, 缓冲和降低人的生存压力, 提升人的精神能力”[1]。其次, 思政课教师应适当讲授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的知识, 以提高思政课的知识含量, 同时还应该多介绍国内外的时事。

1.2.2 恰当的授课方式很重要

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着权威主义现象, 体现在教师居高临下对待学生, 突出表现在学生对课程没有控制权, 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 德育课的话语形式是指导性、宣讲式的;德育课教学的主要举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的事实”和“正确的唯一答案”。当前的大学生比较有主见, 对于此种教学方法不喜欢甚至反感。教师的课堂话语方式应该转换为证明式、说理式和商议式;教学方式应该多采用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应该采用民主协商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进行“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的模式, 发源于美国, 目前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服务学习。它透过有计划安排的社会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完成服务的需求, 并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2.3 根据大学生个人主义较强的特点, 因势利导

鉴于当前大学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较强的特点, 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讨论社会问题。比如可从“你希望生活的国家是怎么样”的问题入手, 来探讨国家、社会与个人生活质量、人生幸福的关系;比如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社会情况、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 让学生感受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如果能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1.2.4 辅以一些必要的教学管理手段[2]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 哪怕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好, 一些学生同样不会来听课。下面是笔者觉得比较有效果的几个教学管理办法。每次课都随机点几位学生回答问题和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互动, 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考勤管理。在第一次课时, 教师就应该明确宣布, 以后每次课都会提问, 提问时没有到场的学生, 对其课程成绩会扣较高的分数, 比如一次扣10分。鼓励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学生, 每次课让学生踊跃发言, 开展讨论会等;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在课题上做专题报告;评选“最有思想的大学生”, 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加分奖励、荣誉奖励或者是一定的物质奖励。

2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1 访谈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40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较深入的访谈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是:男教师26名, 女教师14名, 分布在10所高校工作, 这些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 也有专业性学院;既有国家“211工程”学校, 也有地区性一般高校;既有普通高校, 也有职业技术学院。他们的学历构成是硕士生27名, 博士生5名, 本科生8名, 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年限都在5年以上, 大多数有20年左右的教龄。我们访谈时询问的问题主要是:您是否喜欢自己的工作?您把工作当成是职业还是事业?您对工作是否积极投入?您觉得您的教学效果如何或者您是否觉得思政课有用?您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您觉得您的同事对教学工作是否认真投入?您认为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是什么?您觉得目前国家和各省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的一些激励政策的效果如何。访谈调查的结果如下。

(1) 总体上, 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他们对工作比较投入, 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 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 对教学工作抱着应付的态度, 按照他们的话说“能过得去就好”。

(2) 绝大部分教师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和伟大的。

(3) 绝大部分教师把思政课教学和科研仅当做是职业, 是谋生的手段。

(4) 影响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一些因素: (1) 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 不受领导和其他专业教师的重视, 有的教师说在校外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工作; (2) 思政课是公共课, 学生不重视, 哪怕是准备得再充分, 讲授得再精彩, 学生仍然不感兴趣, 因此教学成就感不强; (3) 教学改革难度太大, 搞教学改革是“吃力不讨好”; (4) 教学好坏关系不大; (5) 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 (6) 对马克思主义和课本的内容不太相信; (7) 根本就不喜欢教学工作; (8) 不想太累, 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想有更高的发展。

(5) 目前国家和各省的相关部门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的一些激励政策, 有一定的效果, 对一些比较优秀或上进心强的教师来说效果较好, 而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激励作用不是非常明显。

2.2 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积极性的一些措施

现代管理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双因素理论, 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 此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最主要的成就。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 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或感到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环境或条件引起的, 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则通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 即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改善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 但不能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 也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这容易形成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而激励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如果处理不好, 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 但影响不大。

目前国家和各省的相关部门对思政课非常重视, 针对思政课教学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 比如保障教学经费、开展评估活动、设立专门的教学课题、建立学校领导听课制度、组织教学评比、评选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这些举措有良好的效果, 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两方面, 效果则会更明显:一是切实落实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有的教育部门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至少听两次思政课, 这个制度是非常好的, 但遗憾的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或者因工作太忙, 或者因不太重视而未能落实。领导亲临课堂听课能够给教师带来压力和动力, 可以较快改变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领导太忙, 也可以由教务部门、宣传部门或人事部门领导去听课, 之后再由学校领导签名上报省厅, 省厅思政处每学期公布听课落实情况。二是设立教学系列职称, 评教学型教授, 鼓励思政课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学工作。

不过, 根据双因素理论, 国家和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的这些措施大多是属于保健因素, 而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还需要大力加强激励因素。

(1)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增强他们的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甚至认为, 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有3个:一是权力, 二是资本, 三是思想。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亨廷顿教授和哈里森教授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深入研究, 探析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能成功转变成发达国家的原因, 最后他们认为, 人的价值观是关键原因[3]。阿尔蒙德和韦伯指出:“一个稳定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的发展, 不是依靠政府机构和政治结构, 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 否则, 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4]。”思政课教学就是直接进行改变人思想的活动, 并且是改变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思想的活动, 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对社会的美好和国家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同时, 我国目前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要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来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支撑。

(2) 运用哲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大力宣传工作对于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的重要关系, 转变一些教师的观念。

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女性教师, 她们抱着“工作差不多就行, 人生短短, 何必太累, 应该追求生活质量, 及时享受人生”的态度, 而且对自己的这种态度感到非常洒脱和得意。无疑, 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事业、工作和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是构成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之所以必须从事工作、劳动, 不只是谋生的需要, 事业、工作、劳动是与人的生命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工作和劳动来展示自己的内在力量、才干、勇气、谋略、敏锐等, 以此博得众人真诚的赞赏、认同和敬重。创造性是人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也是人自由本质最重要的体现。正是因为人的创造性, 正是依赖人自己的创造活动, 人才把自己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 成为活动的主体。创造性与人的幸福感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依赖事业、工作和劳动, 才使人所特有的创造性能量得以实现, 得以获得体现和释放[5]。“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 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 是休息, 是福气, 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 是倦怠, 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 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 使你心胸日渐狭窄, 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语)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了解, 被调查的这些教师平时的情绪状态事实上并不是非常积极的, 容易被激怒, 经常流露出郁闷的神情, 有时候还主动表示感觉生活很无聊。反而是那些工作责任感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情绪状态更加积极、更加平和、更加自信和快乐。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人的幸福感与工作关系非常密切。“工作可以是体现心流 (即沉醉和快乐的心理感受) 的最好场所。通常工作都有清晰的目标和要求, 你会不断收到表现优或劣的反馈信息, 工作要求你专心, 尽量减少无关刺激, 很多时候, 工作的要求与你的天赋或优势旗鼓相当, 所以人们通常会觉得在工作中比在家中投入的精力更多”[6]。当然, 一些人可能认为自己不喜欢所从事的工作, 所以无法从工作中得到幸福。对此,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我们对工作的认可, 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人们对于工作的定位,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工作及生活的满意度”。所以, 工作是否能带来幸福感受, 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工作,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意识到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使命, 我们自然会认真投入, 并乐在其中。

(3) 举办成就动机培训班, 提高教师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学习、工作、研究等活动中追求成功的内部动力。在管理心理学中, 成就动机主要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 而且力求达到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成就动机是一种社会动机,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家庭教育方式、文化背景、组织的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在工作中认为任务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时, 都不会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 只有在难易适中的情况下, 个人的成就动机才最强。所以, 要想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学校就要培养教师的高成就动机。高成就动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与训练而增强, 并影响现实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的现代困境、归因分析及其超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 :77-82.

[2]殷智红, 叶敏.管理心理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3]亨廷顿, 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 阎华江,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5]皮家胜.敲开幸福之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下一篇:丑小鸭课文的同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