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测试题

2024-07-27

《曹刿论战》测试题(精选12篇)

篇1:《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篇2:《曹刿论战》测试题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鲁庄公迎战强大的齐军的条件是: 。

⑵ 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

⑶ 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

二、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状,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⑵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⑶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⑵ 战则请从。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

⑵ 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二)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子必为政( )

⑵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1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三)

诫太子勇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合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4、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承宗庙之重。

B、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志昔时之事。

C、上以为渤海太守。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5、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我心指什么?

16、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三、写作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巳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参考答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jiàn

⑵ fú

⑶ bó

⑷ guì

⑸ shì

⑹ suì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A

⑵ B

⑶ C

⑷ D

3、B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⑵ 作战,(是靠)勇气的。

5、春秋 左丘明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⑶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阅读

(一)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参与

⑵ 同遍,遍及、普遍

⑶ 可凭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⑵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⑴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⑶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二)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⑵ 句首语气助向发语词,表示发议论

1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13、提示:子产向大叔传授的道理与经验是,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三)

14、D

15、杨坚的良苦用心,就是担心儿子奢华,而不能使其统治长久维持。历观前代帝王这一道理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有前车之鉴。

篇3:浅析《曹刿论战》

一、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 恰当运用对比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毗邻的国家, 齐强鲁弱, 齐国借故欲攻打鲁国。在“各师伐我”, 而对战争有缺乏深谋远虑的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紧要关头, 曹刿挺身而出, 要求参与其事。乡人的劝阻, 未能动摇曹刿“请见”的决心。作者通过此事的叙述, 一方面揭示了“肉食者”鄙陋寡闻,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对“肉食者”的鄙视, 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同时也暗示了他比“肉食者”要高明得多。作者在文章的开头, 就巧妙地把曹刿这个人物放在鲁国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 既突出了他的举足轻重, 又为他有“远谋”作了铺垫。

而对强敌, 究竟靠什么作战, 怎么作战, 鲁庄公是不得而知的, 但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问题。因此, 曹刿谒见鲁庄公, 劈头就问:“何以战?”这一问, 表明曹刿对战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 使文章曲折有致。在曹刿突然发问之下, 鲁庄公依次谈了靠官僚贵族的支持、神灵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迎战条件, 曹刿一一否定了前两个条件, 肯定了第三个条件。在曹刿眼里, 鲁庄公“未能远谋”, 正是由于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不能从根本上考虑“何以战”的问题:要赢得战争的胜利, 必须“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章这样叙述, 非但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而且显示了曹刿把战前准备工作放在“取信于民”这个基点上是颇有政治远见的。接着, 文章记叙了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全过程, 使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表现。记叙战争的全过程着重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在战场上, “公将鼓之”, 说明鲁庄公迫不及待, 缺乏指挥作战的才能, 曹刿用“未可”加以阻拦, 说明他沉着应战。“齐人三鼓”后, “公将驰之”, 又说明鲁庄公用兵草率, 急躁冒进, 曹刿又说“未可”, 在“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后, 才说“可矣”。曹刿的足智多谋, 沉着果断, 善于捕捉反击的有利时机的特点生动地凸显出来, 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剪裁得当, 中心突出

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 紧紧围绕“论战”进行剪裁。凡是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就详写, 枝节就尽量省略。文章花了相当的篇幅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 寓论于叙, 始终紧扣一个“论”字, 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例如, 第一段, 曹刿谒见鲁庄公, 既不写进见的细节, 也不详述如何迎战的具体事宜, 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而是通过富有哲理性的对话, 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强调政治准备的重要意义。又如, 第二段, 写战争的经过, 作者没有铺叙战旗蔽空, 杀声震天的双方酣战实况, 鲁军如何追击也只字未提, 而是详写曹刿把握战机的沉着精明。再如, 第三段, 写战争胜利后, 作者并没有写鲁军缴获、凯旋、庆功等场面, 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 用曹刿的“对曰”论述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这样, 作者把着墨落实到了“论”上, 使读者从感性认识进入了理性认识。

三、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 就把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记叙得很有条理, 这与作者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分不开的。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写作战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总结, 逐步深入, 环环相扣, 前后呼应。如地一段, 在“何以战”的问题解决以后, 曹刿仍不放心, 要求“战则请从”, 而这一句和第二段的“公与之乘”相衔接, 过渡显得非常自然。第二段, 鲁军战胜了齐军, 只讲其然, 不讲其所以然, 故意设下悬念, 又为第三段集中写曹刿“论战”埋下了伏笔。第二段末句“遂逐齐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相衔接,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 浑然一体。再如, 在第一段是曹刿询问鲁庄公“何以战”, 而在第三段中却是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不鼓”、“不驰”和“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道理了。这样写, 非但能将鲁庄公的无谋来衬托曹刿的远虑, 而且通过多次呼应, 使文章显得十分紧凑, 天衣无缝,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曹刿用“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一语道破了他之所以要参战的原因, 下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瞎指挥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战场上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 虽然话语简单, 但符合作战实情。一则在激战中曹刿不可能多加议论, 二则其中道理是曹刿论战的中心, 留待战后集中阐述。寥寥数语, 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 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篇4:《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详写长勺之战的过程和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兼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到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段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未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句子的大意。(6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

5.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5分)

篇5:收集曹刿论战的测试题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曹刿论战》测试题。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又何间焉( )

⑵ 小信未孚( )

⑶ 牺牲玉帛( )

⑷ 曹刿论战( )

⑸ 登轼而望之( )

⑹ 遂逐其师( )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曹刿请见( )

A、拜见

B、看见

C、引见

D、见到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相信

B、信服

C、确实

D、信用

⑶ 彼竭我盈,故克之( )

A、充满

B、有余

C、旺盛

D、节约

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因为

B、按照

C、用

D、把

3、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夫战,勇气也。

5、《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 时期, 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鲁庄公迎战强大的齐军的条件是: 。

⑵ 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

⑶ 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原因: 。

二、阅读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等,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状,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⑵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⑶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⑵ 战则请从。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

⑵ 曹刿肯定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二)

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左传》)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子必为政( )

⑵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13、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

(三)

诫太子勇

我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奢华而能长久者。汝当储后,若不上合天意,下合人意,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看之,以自警戒。又拟分赐汝兄弟。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今高颎赐汝我旧所带刀子一枚、并菹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所常食如此。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

14、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以自警戒”中的“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承宗庙之重。

B、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志昔时之事。

C、上以为渤海太守。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5、“若存忆前事,应知我心”。“我心”指什么?

16、既是训诫之词,就应讲一番“大道理”,隋文帝在训诲儿子的时候,为什么说要给儿子留下旧衣物服饰,一把刀子,一盒菹酱?

三、写作

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巳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

〖参考答案〗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⑴ jiàn

⑵ fú

⑶ bó

⑷ guì

⑸ shì

⑹ suì

2、为下列句子加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A

⑵ B

⑶ C

⑷ D

3、B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⑵ 作战,(是靠)勇气的。

5、春秋 左丘明

6、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⑴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⑶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二、阅读

(一)

7、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参与

⑵ 同“遍”,遍及、普遍

⑶ 可凭借

8、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的。

⑵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⑵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⑴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 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⑶ 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二)

1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

⑵ 句首语气助向发语词,表示发议论

12、因为火性猛烈,百姓看着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被火烧死的。

13、提示:子产向大叔传授的道理与经验是,管理国家和百姓的方法其一是宽政,其二是猛政。不过,前者有个条件,那就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而大叔的执政实践是,他的党政失败了,最后只有采取猛政,发兵攻打芦苇大泽之盗,将盗全部杀死,才使社会国家稍有安宁。由此看来,管理国家和百姓,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宽猛相济,灵活运用。

(三)

14、D

15、杨坚的良苦用心,就是担心儿子“奢华”,而不能使其统治长久维持。“历观前代帝王”这一道理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有前车之鉴。

16、旧时衣物服饰、刀子、范酱等,这是“实物教育”,时时使太子想起父王的教诲、自己过去艰苦的生活, 以引为警戒,最具体,更能激发人。

篇6:《曹刿论战》教案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篇7:26曹刿论战

・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古代诗文。三篇古代散文有叙有议,学习时要抓

住议论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大意;四首诗都是年代久远

的古代民歌,(诗经)全是四字句,(陌上桑)全是五字句,学习时要注意

把握诗的思想感情,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学习古代诗文要重视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句子的层次和节

奏,以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还要重视词语的积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

文言词语。

篇8:《曹刿论战》教学的三个切入口

提起带兵打仗, 尤其是以弱胜强, 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长勺之战, 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 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 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其故事性入手去研读文本。

故事讲述的是一场战争, 一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战争。作战的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战争的起因是齐国国君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 出兵进攻鲁国。战争的地点是在鲁国的长勺。战争的过程是鲁国地盘遭受齐国大军的突然来犯, 鲁庄公率军将要迎战, 武士曹刿主动进宫问战、请战, 曹刿的如此胆识和才能深得庄公赏识, 于是庄公重用曹刿, 让他直接指挥长勺之战, 战时曹刿指挥若定, 巧用战术, 敌疲我打, 敌败我追, 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 这篇文章情节还充满了趣味性, 这也是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入口。

战前, 曹刿主动进宫问战, 遭其同乡冷嘲, 武士曹刿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此语显得狂傲侮人, 不了解曹刿之人, 也许会评曹刿“有点夜郎自大”。曹刿得到庄公接见, 没有转弯抹角, 而是开门见山:“何以战?”庄公坦然告知, 庄公之意我对臣下厚爱我对神灵诚信, 凭此就可迎战, 一国之君竟如此备战, 让人觉得幼稚。可曹刿却不以为然, 他告诫庄公亲民爱民只是小恩小惠并不足够, 虔诚拜神不以少报多也只是小小诚信, 公正待人、秉公执法才是取信于民之根本。至此, “肉食者”的“鄙”, 庄公的“远谋”已初见端倪。曹刿这番有关政治民情的分析, 让庄公顿悟, 让读者顿悟:民心所向乃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这场战争是齐国最先挑起, 一想到齐国如此恃强凌弱, 庄公气愤填膺。于是, 一入战场, 公将鼓之, 齐军一败退, 公将驰之, 如此鲁莽急躁胸无韬略的统帅, 显然毫无作战经验, 庄公打仗不用兵法之道, 这样沉不住气, 不是显得有点孩子气的冲动吗?要知道春秋之战, 国无常备军, 这仓促入战的乃是临时征集的庶民啊, 如此与强敌交锋士兵会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曹刿谨慎用兵, 先作军事防守, 待齐军士气耗尽之时, 转入反攻, 结果打败敌军;敌人撤退, 曹刿不急着乘胜追击, 待详察敌情后, 方指挥军队追击溃败的齐军。如此用兵之道, 曹刿堪称卓越的军事家。

让人笑罢不能的是鲁庄公, 他竟胜而不知何以胜, 待曹刿给他详细分析先按兵不动后敌疲我打, 先详察敌情后乘胜追击的用兵策略, 庄公才拨云见雾, 恍然大悟。如此庄公真是糊涂而可爱。

此外, 从人物形象入手, 也是老师牵引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办法。

庄公身为一名国君, 面对强齐来犯, 毫不畏惧, 亲自挂帅带兵, 他的勇敢无惧、率先垂范, 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士兵们的参战热情, 但只凭一腔热情未必能使抗战稳操胜券。国家危难, 匹夫有责, 能深谋远虑的曹刿于是主动请见庄公, 他与庄公分析作战的条件是否具备, 当获知庄公平日秉公办案时, 他欣然首肯“可以一战”。

篇9:我教《曹刿论战》

学生先是一愣,但略一思考,纷纷说“有”。我说:那就把证据也一一列举出来吧?

生一:“齐师伐我”时齐强鲁弱。庄公不是怕不是降,而是“将战”。不畏强敌,可敬可爱!

生二:曹刿以一平民之身,见庄公时即问“何以战”, 单刀直入。庄公则如被老师提问时怯生生的学生,毫无君主架子,答题时的仓促,答错时的窘态,答对后的轻松,这一切,可爱!

生三:曹刿见庄公“可教”,便希望“战则请从”,而战时庄公果然“与之乘”。 如此信任一个平民参谋,可爱!

生四:曹刿说,不可击鼓。他便不让击鼓;曹刿说,不可追击,他便不让追;曹刿说,追!他便说:“追!”对谋士如此言听计从,用人不疑,可爱!

生五:战场上曹刿的种种言行早让庄公脑瓜里产生一大串问号,但是他忍住不问;胜利后,他便“问其故”。如此不懂就问,如此懂得提问的时机,如此能克制内心的好奇,可爱!

诸多可爱,令师生陶醉。我不想罢休,便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要在庄公和曹刿二人中选择朋友的话,你愿意谁当你的朋友?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庄公!理由很简单:因为庄公单纯,真诚,守信,没有架子,没有心机,如猪八戒般,易于交往。而曹刿能力强,过于精明,过于理性,不苟言笑,才能有余而情趣不足,与之交往时刻会感觉到压力。这般人,宜用而不易交,最好敬而远之。

庄公,未必是个好君主;庄公,可以成为一个好朋友!

篇10:《曹刿论战》

(放古典音乐,投影课件封面。)

师:在古典音乐中我们来复习课文。先回答我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曹刿和谁论战?

谁是主人公?

全班:鲁庄公、曹刿。

师:第二,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全班:长勺之战。

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几个阶段?

生(1):战前、战中、战后。

师:(课件一:板书学生回答内容)很好。战前、战中、战后又写了些什么?我们今天

继续学习课文。曹刿论战,我们来作战,同学们是士兵,课文是碉堡,要攻下碉堡必须过三关,敢不敢过?

全班:(大声)敢。

二、探究理解,趣味读背

师:好。过第一关。(课件二:第一关,理解背诵)

生(1):(插话)最讨厌背文言文。

师:(笑)千万别讨厌。文言文很有意思的。我们先欣赏课文。(课件三:课文录像)

(学生看录像后。)

师:课文欣赏完了,同学们自由探究一下,找出不懂的地方,谈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学生讨论约三分钟。)

师:哪位同学谈谈他不懂的地方?或者谈谈他的收获。

生(2):“肉食者”包括鲁庄公吗?

师:哪位同学帮他回答?

生(3):我认为包括。根据注解,“肉食者”指居高官、得厚禄的人。鲁庄公是一国之君,正是“肉食者”。

生(4):包括。“肉食者鄙”,鲁庄公正是“鄙”者。

师:“鄙”是什么意思?

全班:鄙陋,目光短浅。

生(5):这篇文章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写得好,语气有肯定、有否定、有赞成、有反对。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6):课后练习有这句话。(全班笑)

生(7):“彼竭我盈”是成语吗?

全班:不是。

师:应该是哪一个词?

全班:一鼓作气。

师:哪位同学用“一鼓作气”结合这次过关游戏造个句?

生(8):这节课我一鼓作气过完了三关,攻下了课文。

师: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生(9):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师:刚才也有同学说这篇课文对话写得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这篇文章的对话部分。曹刿、

鲁庄公对话最多的是哪一段?共几次?

全班:第一段。三次。

师:(课件四:板书对话内容摘要)男同学读曹刿的话,女同学读鲁庄公的话,其余我读。

(朗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男女生互不相让。)

师:(笑)读得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速。对话字最少的是哪一段?共几个字?

全班:第二段,八个字。

师:(课件五: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注意读出曹刿当时的语气。

还可以做做动作,模仿一下曹刿的神态、动作。

(学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表演读。

(一生举手,一边读一边做着摸胡须、挥手等动作。全班笑。)

师:很好。课文第三段共几次对话?

全班:一次。

师:(课件六:板书对话内容摘要)全班齐读一遍。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读了课文,我们就来背诵。刚才有同学说讨厌背古文,其实是没掌握方法。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三种方法。(课件七:背诵方法)一,熟读是基础。二,按课文线索背。如本课可按人物活动线索、战争进程线索背。三,抓住关键句子背。比如板书的这些对话。好,大家按这种方法自由背诵第二段。

(学生背诵,2分钟后声音渐弱。)

师:好,检验一下。就用类似二重唱一样的“二重背”方法来背。左边两组为一声部,右边两组为二声部。哪边先背二个字?

(左、右两边争抢。教师随意指定左边快两个字,右边慢两个字。)

师:看哪边能不受干扰,自己背自己的,真正背出来。

(第一遍,先乱后合为“一声部”。第二遍,交换“声部”,学生整齐有节奏背完)

师:请一位同学单独背一背,2分钟内背完。(课件八:计时钟)这里有一个钟,一按开始计时,站起来的同学在钟走完一圈之前背完了课文,就迅速上来按下面的成功键。如果钟走完了一圈你还没背完并上来按这个成功键,时钟就会“爆炸”,这一关就过不了。谁敢背?

(一生背,按成功键,课件传来掌声和话外音:顺利过关。课件九:第二关,评析人物。

(学生也鼓掌)

三、辩论人物、竞答总结

师:鲁国取胜,谁的功劳最大?

全班:曹刿。

师:看来大家都很欣赏曹刿。那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你怎样评价曹刿?请大家思考。

(课件十:欣赏曹刿、批评鲁庄公的同学坐左边,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坐右边)

师:想好了吗?想好了就迅速换位。

(学生换位。)

师:左边为正方,右边为反方,现在开始进行小型辩论。可以互相讨论、帮助。正方请先陈述理由。

生(正1):我欣赏曹刿,因为他有远谋,而鲁庄公鄙陋,什么都问曹刿。

生(反2):对方辩友,鲁庄公为一国之君,不懂就问,有什么不好?如果你有问题不懂,难道不问老师?

生(正3):我不同意。鲁庄公既是一国之君,却一点军事才能没有,鲁国也是个弱国。

曹刿细心、谨慎、善于指挥战斗。

生(正4):曹刿还是个爱国的人。

生(反5):对方辩友,鲁国是弱国,但可能经过这次战斗后就不再是弱国。你们以偏概全,用老眼光看人。

生(反6):鲁庄公善于纳贤,用人不疑。

……

(辩论约十分钟后,教师介入暂停。)

师:好。(笑)我再不说停,可能会没完没了。我很赞赏同学们的口才、气势,也很赞同同学们全面看问题、看人物的思维方法,我也总结了曹刿、鲁庄公的一些性格特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可能不如同学们的全面。(课件十一:曹刿、鲁庄公性格)

(学生看。课件十二:四个炸药包图形)

师: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鲁国取胜原因,尤其是军事上、政治上的原因。讲出一条原因,就可拆除一个炸药包,总结出四条原因就可过关,否则不予过关。看正反方哪方更厉害。

生(7):战前得到人民支持,获得民心。

生(8):作战时抓住了时机。

生(9):凭借了勇气、智慧。

生(10):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地点──长勺。

(课件十三:顺利过关。)

师:再看看毛主席的总结。(课件十四:毛主席《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关评论。学生看)

师:佩服毛主席吗?

全班:佩服。

师:我也佩服你们,因为你们又过了一关。(课件十五:第三关,写作训练)

四、互改互评,合作提高

(课件十六: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师:请同学们拿出昨天写的这篇作文。(随意读一位学生的作文)这篇文章有何优点、缺点?

生(1):叙述得很清楚。

生(2);我觉得想像不够,没有描绘出战争场面。

师:你们的文章描绘战争场面如何?先看一段录像,看能不能多写一些战争的场面。

(课件十七:战争场面录像。学生兴致勃勃地看)

师:好,请同学们自行修改。修改好了,互相交换着修改、分享。

(学生修改。)

师:有没有写得好的?请推荐一篇好文章读给大家听。

生(3):我推荐我同桌的。

(朗读作文。学生鼓掌。)

师:你是伯乐。你认为好在哪儿?

生(3):战争场面写得很生动、具体。

生(4):我念一篇。前半部分写我乘“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变成了一位鲁国士兵”,是我写的。后半部分是我同桌写的。

(全班笑,并听。读完后,教师给予高度评价)

师:有没有毛遂自荐的?

(生5读,学生鼓掌。仍有许多学生举手)

师:时间关系,就不念了。问问大家,自己觉得修改后的文章确实比上节课写的文章有进步了吗?

全班:(响亮)是。

师:可以过关了吗?

全班:(高兴)可以。

(课件十八:战斗胜利结束,奖励歌一首)

(学生听《打靶归来》歌曲。课件十九:课后拓展练习。)

篇11:曹刿论战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篇12:《曹刿论战》教案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上一篇:学院网站管理制度下一篇:瑞安市双学双比活动协调小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