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新闻稿

2024-07-31

蔡元培故居新闻稿(通用6篇)

篇1:蔡元培故居新闻稿

不朽的历史丰碑

——记蔡元培故居服务活动

2014年11月28号上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志愿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在门口集合,坐公交前去蔡元培故居。虽然刚下过雨,天阴沉沉的,但是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都在车上热烈地讨论着关于蔡元培故居的问题。

到达目的地后,因为老师没来,管理人员让志愿者们自行参观周围景观。走在光滑的小路上,欣赏着宁静的环境——典雅的民宅建筑,苍翠的植物,志愿者们浮躁的心逐渐静了下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在此时,大家不约而同感叹道,蔡元培一个人改变了这一方水土。

由于新志愿者不熟悉讲解流程,所以首先请学姐带领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和游客们参观一番。参观者进入屋内,首先看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方形塑像和印有他生平事迹的圆形底座,这代表着蔡先生“处大事以方,处小事以圆”的处事原则。紧接着在往里走,摆放着蔡先生出生的地方——笔飞弄的模型,跟此处的蔡先生故居同有一种安静祥和的味道;走进里间,墙上挂着蔡元培幼时住所的照片以及他曾工作的古越藏书楼。年轻时,他在这里读了大量藏书,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看到这些不禁自愧不如,更加佩服蔡元培先生!随后,志愿者和游客们又来到了蔡元培在不惑之年留学德国时的照片展示处,这里记录了他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他在德国修学了五十门课程,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民族学等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各个方面。这足以看出当时的蔡元培已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探索强国之路。随后,游客们又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展示处——由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旨在鼓励民国学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精粹报效祖国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从另一个门走出室内后,观赏着院子里葱葱郁郁的草本植物时,志愿者们不禁想到,蔡先生这一生的丰功伟绩不正如这茂盛的植物,已在人们心中悄悄发芽生长,并愈发青翠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别人的贡献!蔡元培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封建,提倡女权;为革命捍卫国土,成立爱国社,成立光复会;保障民权,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每一项成就都沉甸甸的,满载着他一生的心血;而每一个称号却是轻飘飘的,承载不起他对灾难中的中华民族的奉献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每位国民的心里,端庄而又神圣!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通过对蔡先生故居的义务讲解,感受到了其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陶冶着志愿者们,更让他们有了日后奋斗的品质基石,让他们的志愿者活动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撰稿人:秘书部

陈娜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篇2:蔡元培故居新闻稿

2011年7月21日上午,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绍兴城市的街区还是那样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私家车、公交车、运货车们在路上来来往往,穿梭在公路的中央地带。

我已无心观赏路边的风景,心中焦急地盼着能早点到达已心驰神往许久的蔡元培故居。从绍兴夜市出发,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蔡元培故居的入口处。

只见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外置字幕设备中正在闪烁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眼:“节目定时更新,雅俗共赏......高档次,低消费”。这里交通便捷,常有一些国内明星前来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助阵,出演精彩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正前方不远处,四棵貌似松柏的树木,像默默地守护蔡元培先生雕像的士兵一样,前后两排,每排两棵。

在这四棵树的中央便是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了。只见他坐在一张古式的椅子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本书籍,两眼炯炯有神,一副巍然不动的伟人风范,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雕像旁的石碑上如下记载: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越城区人......曾被毛泽东这样夸赞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绕过蔡元培先生雕像,径直往前走,便看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耀眼。

左转弯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了鶴卿传,于是便欣然前行。只见墙壁上刻着如下优美的话语:“有好湖山八载 常萦魂梦间 最羡卧逑 若有術十篇 妙绘若循环”(鶴卿传

蔡元培 二三年十二月)。

美哉,绝哉,蔡元培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啊!

拐过几个弯,便来到了颇具古式建筑风格,透着浓浓学者气息的蔡元培故居。

一进入蔡元培故居,只见前院高瓦四起,屋檐的边沿也被一些不知名的草儿“占据”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好像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知了声此起彼伏,简直热闹极了。

右转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古门,两扇门往两边敞开着,门锁锈迹斑斑,门口的石阶被一块厚厚地玻璃完好地封存着。

跨过石阶,往右转,便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史。原来蔡元培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28岁为翰林院编修。绍兴是蔡元培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著名的鲁迅先生、杜亚泉先生等绍籍人士都有着深厚情谊。

蔡元培先生从小深受父母、叔父的影响,父亲蔡光普为人厚道,母亲周氏贤能勤俭,勉励他“自立”、“不依赖”、“不苟取”、“不妄言”。而其叔父茗珊指导他读《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这些都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渐渐养成深厚的内涵休养。当然,在担任翰林期间,他还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深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而对面的便是第二展厅,以“情系桑梓,义在教育,志同道合,真挚乡情”为主题。蔡先生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大禹陵、香炉峰、石屋禅院、兰亭、山石佛寺等名胜古迹。他曾与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共同编辑并出版了《鲁迅全集序》。他曾担任过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17年1月,他上任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前,他曾写道:“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

走出第二展厅,迈过第二道门槛,正门进入便是蔡元培雕像,我在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雕像身后,“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字显得十分醒目,可以从中领略到蔡元培先生伟人的气魄。

门槛的右侧便是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蔡元培先生改革封建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英雄气魄,创建教育制度,维护共和政治的 领袖气概,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勤工俭学的领导才干。门槛的左边是第四展厅,主要以“知难而进,接长北大;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为主题。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相当于现在的分院院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同样捍卫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爱国运动。蔡元培先生真不愧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啊,佩服!佩服!

迈过第三道门槛,继续往前走,我便来到了第五展厅,主要以“致力科学事业,争取民主自由”为主题。蔡元培先生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他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民主自由,坚持抗日救校。一个个感人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从第五展厅出来左拐,便来到了第六展厅,这里主要以“功垂百世,德耀千秋”为主题。1940年3月5日,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香港病逝了。

这是一个全国哀悼,人们沉痛万分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致唁电,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致祭,港督代表罗旭、爵士、香港教师联合会前来执绋,北大同学护灵队紧随灵车,并扶柩下车。同时重庆、广东、桂林、昆明、延安、绍兴等各地相继开追悼会。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充分表明蔡元培先生的丰功伟绩让人震撼,领袖故事令人折服,病逝消息令人悲痛。

顺着走廊,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小堂前,这里是蔡元培一家省亲会客,畅叙情怀的地方,中间的一幅对联无不为这里添上了几分幽逸,生活的情趣更浓了些。对联上书写着“竹屋依花槛,松云覆草堂”,诗意浓浓哟。

小堂前的附近便是书房了,书房内摆放着一尊古钟,在门口的附近摆放着一张书柜,其对面的墙上是一块上面刻着字的书芭,书芭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文人墨客都喜好的笔墨纸砚。

书房的旁边便是蔡家的餐室了。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先生一家人正在一起吃着饭,其乐融融的。

进入餐室,沿着室内楼梯直上,伴随着吱嘎吱嘎的上楼声,已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卧室,这里曾是蔡先生自幼儿时代至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前的住处。床上没有很特殊的床具,仅仅棉被、蚊帐而已,床边的桌上也只有一面镜子,大概是蔡先生生前梳头或者整装时用的吧。

紧挨着的便是他父母的卧室了。里面有古式的挂衣杆、橱柜等家具,床的布置大致和蔡元培卧室一样。

欣赏完蔡元培先生卧室以及其父母卧室,我顺着楼梯而下,迈出门槛,往左拐,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家的灶间,里面有一口土灶,灶上除了那供奉神灵的供神龛外,上面还悬挂着碗柜。灶旁是一口水缸,因为上面盖着盖子,所以缸内是否有水,就不得而知了。水缸旁的桌子上正摆放着一只古式的饭桶、两只造型别致的水桶。整个灶间还挺有韵味的,是蔡家族族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往前走,便是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就读过的家塾。蔡先生6岁入家塾,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在这里,蔡元培先生获得了文学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在家塾的旁边,有一座许愿池,我往池内投了几个硬币,带着诚心,许下了一个特别的愿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要骑上车回家,准备好好休憩一番。在绍兴的家里,一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如下这首诗,以表我内心的点滴感触:

用尽四时游故居,心中顿觉神灵明。虽无缘见元培人,但有缘见光辉史。今日一游恰有意,心中之梦更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拨开云雾心更亮。

作者后记:(写作时间:13:30~16:30,总计三个小时)蔡元培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也是优秀的,我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的奇迹。

虞其君

篇3:蔡元培的新闻出版思想

在这三个时期和一个领域的丰富的新闻出版实践中, 蔡元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新闻和出版思想。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这些论述涉及新闻出版理论的本体论、功能论、实践性、道德性和美学观, 较为系统地反映了蔡元培的思想。

“史之流裔”与新闻本体论的提出

新闻与史学的渊源。新闻是个外来学科范畴, 在徐宝璜于1918年的《新闻学大意》将其定义为“大多数阅报人所注意之最近发生之事” (1) 之前, 中国新闻业界对之并没有成形或系统的定义。尽管早在唐代诗句中就已出现 (2) , 但与近代意义上的新闻概念无甚关联。

蔡元培在徐书序中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新闻者, 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 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 非犹今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若行动乎?由是观之, 虽谓新闻之内容, 无异于史可也。” (3) 在此蔡氏继承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史家办报思想并加以创新, 首次提出了史家新闻的思想。

1902年, 梁启超首次提出记者要有“史家精神”这一命题, 强调“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故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鉴既往, 示将来, 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也” (4) 。早在1897年, 章太炎即发现了报纸与史官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断定“夫报章者, 诚史官之支与余裔也” (5) 。

在蔡元培看来, 近代新闻业和记者职业确实有与中国古代史学和史官具有同样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格操守。中国的史家传统, 从孔子删《春秋》、司马迁著《史记》开始, 就成为社会历史的良心;蔡氏认为, 史家和新闻同样具有“上以督促政府, 下以指导社会” (6) 的神圣天职。蔡元培“新闻者史之流裔”的提法, 不但要求新闻创作能像史书一样“不掩恶, 不虚美, 据事直书”, 客观描述传播新闻事实, 而且希望新闻工作者具有史家忠于事实、不畏强权的高尚操守。

蔡元培虽然强调新闻与史学的内在一致性, 为新闻学和新闻学教育在近代中国的生长和发展寻找一个适当的参照系, 但是他也看到了两者的重大差异:“新闻之与史, 又有异点。两者虽同记已往之事, 史所记不嫌其旧, 而新闻所记则愈新愈善。其异一。史作者可穷年累月以成之, 而新闻则成于俄顷。其异二。史者纯粹著述之业, 而新闻则有营业性质。其异三。是以我国虽有史学, 而不足以包新闻学。” (7) 经此区别对照, 他提出新闻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性。

蔡元培不但指出了新闻学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学科独特性, 继承了章、梁等人的“史家办报”思想而发展形成了“史家新闻”思想, 对五四以后新闻学界的理论建树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如邵飘萍的新闻理论中对记者道德修养的强调 (8) 、史量才在办报实践中对新闻“史德”的推崇 (9) , 都源于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蔡氏关于“新闻者, 史之流裔”的观点, 表面上讨论的是单纯的新闻学与史学的关系问题, 但实际上已涉及新闻学界长期讨论未果的新闻本体论问题, 即新闻如何成为新闻、新闻的本质和来源问题。

史学新闻观的本体论内涵。新闻学研究中明确引入“本体”范畴是近些年的事情 (10) , 但对“新闻本体”问题的探索则贯穿于新闻学研究的历史, 并体现在自有新闻学以来对新闻概念的不同定义中。关于新闻的定义, 大约有200种, 而较有代表性的则有陆定一的“新闻的定义, 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宁树藩的“新闻是经报道 (或传播) 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喻权域的“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

考诸以上定义, 不难发现, 自上世纪40年代陆定一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定义新闻本质, 强调事实的第一性、报道的第二性, 作为新闻报道 (意识) 必须准确反映新闻事实 (物质) 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后, 本来意义上的新闻学逐渐演变为新闻报道学。作为“本源”的新闻事实在这种“新闻学”中似乎变成了如康德所设定的“自在之物”一样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假设, 新闻学的起点和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实际的“新闻报道”上。

经过最近新闻学界的研究, 人们发现:新闻本体并非是一种脱离于人们的对象式的存在, 新闻本体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客观的物质活动中, 新闻报道则是人类运用独特的认识手段对其进行发现、整理、编辑和传播;新闻本体是依存于人类社会但不因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社会客观存在, 新闻报道和新闻现象则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加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体的再认识和加工再创造。 (11)

蔡元培坚持的“史家新闻”思想和“事实一界, 非空言所能发也”、新闻贵在“实事求事” (12) 的新闻写作原则, 实际上是用史家精神和史学的客观性原则指导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初创和发展, 并推动新闻事业遵循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的辩证本体思想方向前进的正确发端。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分析史家新闻观, 虽然它不乏唯心主义的消极因素, 但其对新闻本质的洞见, 以及用客观严肃的手段方式来反映新闻事实、传播新闻现象的深刻思考, 却值得我们景仰和借鉴。

“以言论转移思想”与新闻功能论的阐发

1901年10月蔡元培创办《开先报》 (后改为《外交报》) , 在他所撰的发刊词中首次揭橥了这种功能:“夫思想顽钝, 赖言论以破之”, 报纸“以言论转移思想, 抉摘弊习, 有摧陷廓清之功”, 从而“将以定言论之界, 而树思想之的”。 (13)

对新闻的这种“以言论转移思想”的巨大社会功能, 蔡元培从传播新知、开启民智, 辅助教育、改良社会, 引领舆论、整合人心和保障民权、涵养民力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新闻与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对于新闻传播新知、开启民智的功能, 蔡元培在1912年担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发起创办《民国报》时, 就希望报刊能“谋军界之开明女权之发展与一般普通人民普通常识之输入” (14) ;在他出掌北京大学后, 不仅多次强调如《北大月刊》、《法政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研究学理、破除成见、传播真知的作用, 还强调它们能起到“促进进步的思想与养成非利的公德心” (15) 的功能, 有助于开启民智, 推动社会进步;在20世纪30年代探讨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方向时, 他也特别提到了新闻出版事业在“重科学, 扩民权”的问题上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强调了新式教科书的出版和民族印刷工业的积极贡献 (16) , 从出版与新文化运动及新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上, 阐明了新闻出版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社会进步意义。

新闻与辅助教育、改良社会。对于新闻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功能, 蔡元培首先从学以致用、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角度提出, 青年学生在研究学理的同时, 要“养成博爱人类的心情、服务社会的习惯” (17) 。在他看来, 报刊等新闻机构和学校等教育机关同样具有教化大众、改良社会的职责与功能, 所以他认为中国社会如欲取得和西方一样的文明程度, 就必须“开办学堂, 遍立报馆, 凡可使教育发达者, 无不竭力从事” (18) 。

同样, 蔡氏认为, 出版尤其是教育图书的出版, 对于民族素质的代际提高,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谈到小学教育与教科书出版的关系时, 蔡元培认为:“将来的世界, 完全靠儿童长大以后的活动, 我们不愿为他们养成被动的习惯, 而要引起他们自动的探求, 不可不为这预备材料, 以备参考。” (19)

在考察美国独立之父华盛顿事迹的介绍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关系时, 蔡元培特别标举了新闻出版界的巨大贡献, 说明“不但现在之小学生, 即现在之中学生、大学生, 及三十年来陆续毕业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其于受小学教育时代, 对于华盛顿, 久已有深刻之印象” (20) 。由是观之, 出版物辅助教育所传播的华盛顿的革命经历、民主思想和伟大人格, 对于包括中小学生、大学生在内全体社会群众的思想启蒙、观念改造的功能亦“可谓大矣”。

新闻与引领舆论、整合人心。对于新闻引领舆论、整合人心的作用, 蔡元培在早年的教育改造和革命宣传中即有领悟, 1900年他就认识到了“居今而欲自强, 其必自人心风俗始矣” (21) 的教训, 认为只有广开言路、制造舆论、整合人心, “灌输立宪思想于国民之脑中, 则政体改革之机, 必有影响于是者” (22) 。

1928年, 蔡元培在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 对其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补偏救弊, 赖有谠言。后知后觉, 努力宣传。严戒讦攻, 多筹建设” (23) 的指导方针, 希望以《中央日报》为代表的国民党主流刊物起到舆论引导、人心整合的作用;对国际方面, 他希望国民政府吸取“我国因工具缺乏, 宣传上遂大受障碍”的教训, 并对其提出了“设置国际宣传机构”、“从速组织国际宣传机关, 发刊西字报纸及创办西字电报通讯社” (24) 的建议。

新闻与保障民权、涵养民力。对于新闻保障民权、涵养民力的作用, 蔡元培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家和新闻出版活动家, 在其生命晚期着重强调新闻的社会政治功能, 对新闻自由的积极作用予以高度认同。1932年12月, 蔡氏在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言中, 就明确提出了“保障人类生命与社会进化所必需之思想自由与社会自由”, 为“结社集会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诸民权努力奋斗” (25) 的思想纲领, 并在致蒋介石的信中严正要求“政府明令全国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信仰诸自由, 严禁非法拘禁人民, 检查新闻”, 实现“以重民权, 而张公道” (26) 。

以上是蔡元培对新闻社会功能四个方面的系统论述分析, 四个方面均围绕“以言论转移思想”为中心, 与他对新闻本体的史家思想形成体用一源、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

“以经验发为学理”与新闻学实践应用特性的论述

新闻出版业虽是一项经验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事业, 但却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它的发展;在蔡元培看来, 新闻学具有鲜明的“以经验发为学理”的实践特性, 这种实践特性从以下四个方面得以体现:

理论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蔡元培认为新闻学的出现是新闻出版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要。在《新闻学大意》序中, 他论述道:“凡学之起, 常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 (27) , “凡事皆有术而后有学”, “外国之新闻学, 起于新闻发展以后。我国自有新闻以来, 不过数十年, 则至今日而始从事于新闻学, 固无足怪”。因为民国以后急速发展的报业, “惟其发展之道, 全恃经验”, “苟不济之以学理, 则进步殆亦有限” (28) 。

还有, 蔡氏认为各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各具经验特色, 我国新闻界发展更有与外国的不同之处, 所以他希望中国新闻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理论特点, 能够“本特别之经验而归纳之, 以印证学理, 或可使新闻学有特别之发展”, (29) 即由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总结出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

理论归于实践并将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蔡元培认为新闻学虽然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总结, 但它源于实践, 最终又归于实践, 是新闻事业发展链条上的辩证一环。他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首期毕业典礼中阐述了这一观点:“凡一科学之成立, 必先有事实, 然后有学理。以无事实, 则无经验可言;无经验, 则学理亦无由发生。”强调了事实和经验相对于学理的第一性。

在新闻学理与新闻经验在新闻事业中的轻重关系对比中, 蔡氏明确指出:“新闻为经验之事业, 非从事于新闻之人, 以其经验发为学理, 则成绩终无由十分完满也。” (30) 所以, 他认为研究期满结业, “非谓经验已经完备, 不过谓为经验之始而已。新闻事业既全恃经验, 此后从事新闻事业之人, 能以其一身经验研究学理, 而引进于学校中, 则吾所深望者也” (31) 。蔡氏虽然强调新闻学理研究的重要性, 但他更希望掌握理论的知者投身具体的新闻实践, 实现知行合一。

新闻学科的应用特性。蔡元培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修养。他认为:“新闻之内容, 几与多种科学无不相关。外国新闻, 多有特辟科学、美术、音乐、戏曲等栏者, 固非专家不能下笔。即普通纪事, 如旅行、探险、营业、犯罪、政闻、战报等, 无不与地理、历史、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等学有关。而采访编辑之务, 尤与心理学有密切之关系。至于记述辩论, 则论理学及文学亦所资者也。” (32)

蔡氏认为, 一个好的新闻人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否则无法面对如此丰富的新闻事实而游刃有余地分析报道;现代新闻学科的发展, 也正是建立在对诸多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之上,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学理论研究创新所共有的实践应用特性。

新闻传播的主客体双向互动特性。最后, 蔡元培认为新闻内容必须与读者反馈、及时互动, 新闻的目的和作用必须经过读者阅读形成共鸣后才能实现。在他的新闻出版实践中, 就一直坚持这个原则。如在他主编《警钟日报》时, 就不断根据读者需求, 相继推出一些改革报纸内容和版面的举措。1904年4月29日, 《警钟》刊出《本报大改良》启事, 宣布自次日起, 增辟“本埠紧要新闻”、“公堂案”等专栏, “以副本埠读者诸群之希望”。 (33)

蔡氏所意识到并在实践中坚持的这种编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和机制, 不但促进了报纸杂志更进一步地吸引读者、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 也体现了新闻生产机制的实践应用特色和新闻学研究对反馈效果的关注。

“新闻自有品格”与新闻道德属性的强调

“新闻自有品格”的背景意义。蔡元培对新闻道德属性的强调, 直接起因于1916年底回国后社会道德的堕落和新闻报刊界的不良风气给他的触动。1918年10月, 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 他批评道:“吾国新闻, 于正张中无不提倡道德;而广告中, 则诲淫之药品与小说, 触目皆是;此不特新闻家自毁品格, 而其贻害于社会之罪, 尤不可恕。”他义正词严地明确提出“新闻自有品格”的箴言, 要求研究者和从业人员都要引以为戒。 (34) 6天后, 在国民杂志社成立大会上, 他更进一步强调了新闻媒体的道德属性, 用“提倡实业, 发展学术, 增进道德” (35) 的要求再次明确了新闻的道德属性和社会责任。

蔡元培之所以如此强调报纸杂志出版物的社会道德属性, 深层原因在于他对新闻业和新闻从业人员崇高使命的认同和寄托。在他看来, 新闻家和史家最大的一致性, 就在对社会历史的真实客观记录和描述;没有高度的社会历史感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情操就不配做新闻家;史家必须德、才、识三者兼备才能成为良史彪炳千古, 新闻家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追求和职业操守, 所写的新闻才会“自有品格”。

如何提升新闻品格。对于如何提升新闻的品格, 蔡元培在1919年为《国民杂志》所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正确”、“纯洁”和“博大”的三项品质标准:

所谓“正确”, 就是报道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要“必灼见于事实之不诬而始下判断, 则正确之谓也”。否则, “及事实大明, 言论家信用荡然矣” (36) , 最终受损的是新闻事业本身。

所谓“纯洁”, 就是报道的导向必须有利于培养高尚人格与高洁情操, 不能“一部分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之治安策, 而一部分则杂以侧艳之诗文, 恋爱小说, 是一方面增进国民之人格, 而一方面则转以陷溺之也” (37) 。

所谓“博大”, 就是报刊的立论和视野要足够广博, 报道者的胸襟和情怀要足够宽大, “勿提倡极端利己的国家主义”, 因为“所谓国民者, 亦同时为全世界人类之一分子” (38) 。在这里, 蔡氏对媒体作为言论自由之公器, 赋予了超乎民族之上的世界主义的标准, 具有深刻的五四时代理想主义的思想背景 (39) 。

篇4: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走出一条从刻苦攻读到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辞官回乡后到上海从事教书活动,因为他接受了西方的教学思维,开始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深受民众和师生的欢迎,他们所教出的学生,到社会上大有用武之地,因此,蔡元培名声显赫,于1917年(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倡导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推行诸如延揽人才,实行选科制,建立评议会,效力学术研究,提倡社会活动,实行贫民教育等等新的举措,无一不开中国大学教育之先河,对整个教育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自1898年投身教育以来,他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教育制度,蔡元培毕生提倡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为我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开创性的贡献。1927年蔡元培担任大学院院长,提出教育科学化、劳动化、艺术化的教育方针,为推动中国艺术院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华民国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被任为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一生历经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时代,不论时移世改,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民主革命家。当研究院院长直至1940年逝世的13年中,在他的精心领导下,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者,为我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工作生活最奢侈的是外国友人送的一台打字机。

武昌起义胜利后,蔡元培先后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唐绍义内阁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高效廉洁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同时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彻底打破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自我要求非常严谨,外出开会携带非常简单的公文包。

篇5:蔡元培故居导游词

蔡元培故居坐落在绍兴城区笔飞弄13号,为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出身科举,历任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故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共三进。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厅堂和第三进楼房均坐北朝南,三进分布不在同一轴线上。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高墙深院,显得气势不凡。第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堂厅正中放着蔡元培半身塑像,颇有学者风度。

左壁悬有毛泽东撰、沙孟海书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巨幅联语;右壁有周恩来撰、沈定庵书的“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的对联。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蔡元培就出生在此处,并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从外观看,这是一座在绍兴并不罕见的台门院落。分三进,每进之间有石板铺就的天进相连,可谓“一块石板到底”。与众不同的是,这门厅坐西朝东,而厅堂和坐楼坐北朝南,三进不是分布在同一轴线上。且由门厅通往堂厅的前天井特别开阔,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周边的围墙也特别高,显得气势不凡。也正是这高墙深院,把一切喧嚣都远远地挡在了外面,只剩下宁静和清明。

第二进一堂两厅,东西两侧为厢房,前有明堂,明堂两侧也有厢房。这里原为蔡氏六房、七房子孙所住,现已辟为陈列室,展出介绍蔡元培生平事迹史料,堂厅正中高悬一匾额,曰“学界泰斗”,乃现代书界巨擘沙孟海所书。 后进为坐楼,五楼五底。为屋主蔡廷桢及其一至五房子孙聚居。蔡元培之父蔡宝煜(曜山)系长房,居东首一楼一底加骑楼,上为卧室,下为起居室。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便在这楼上出生。直至他二十六岁中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北上任职之前,一直在这里生活。在他三十一岁弃官南归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校长)期间,及四十五岁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之后屡次 返里探亲或履公,亦均居此。楼下堂前为蔡氏家族公用之会客室。19蔡元培曾在此接待来访的秋瑾女侠,共商革命大计。

篇6:孙中山故居徒步新闻稿

上午9时30分,活动参与人员在孙中山故居大门集合,由徒步协会会长以及执行会长带领下,一同从孙中山故居大门出发。今日天气晴朗,稍带清风,让人格外精神气爽。协会会员们身穿运动服,脚踩运动鞋,做好了充足准备出发。本期活动从孙中山故居大门出发,途径逸仙水库,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翠亨美术馆,从逸仙水库择路折返,全程10.3公里,历时大约2小时。一路上,徒步协会的会员们手举徒步协会的会旗,一路有讲有笑地进行徒步,向游人展现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的风采面貌,也让更多的游人对徒步这一项健康身心运动有所了解。

本次孙中山故居徒步行的一行人中,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小身影。她就是一位年龄仅为两岁多的小小徒步者。一大早就跟父母一同前来进行徒步活动,真正把徒步绿色环保这一理念从小做起了。拿着旗子的她,是否让你们更有冲动加入一个徒步爱好者大家庭。

通过本次活动,让徒步爱好者感受徒步的激情,体验徒步的快乐,强健体魄,锻炼意志。选择在孙中山故居出发的原因,除了因为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的地标,更是因为该处独有的风景文化吸引力许多外地的游人前来观望。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想通过本次在孙中山故居的徒步活动,吸引更多人一同参与该项有益并且能宣传环保的活动,从而让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更加的壮大,协会的理念能传达给更多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面实施《中山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努力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激发广大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倡导绿色环保、健康徒步,经市民政局批准成立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的公共QQ群号为:344274313,欢迎各位对徒步运动有兴趣的人事一同加入这个徒步的大家庭中。

本期活动为春节前最后一期集体活动,后续的活动将会在年后,3月8日进行。中山市徒步运动协会就现在这里向大家拜一个早年,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来年3月8日继续与大家不见不散。

上一篇:车间管理人员考核下一篇:感染管理科主任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