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语文教学行与思

2024-07-25

三十年语文教学行与思(精选6篇)

篇1:三十年语文教学行与思

语文教学行与思(转中国教师报)

“人生为一大事来”,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我常常想,我今生之“大事”是什么?

我今生就是为“教语文”这一大事而来。弹指30年,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且行且悟,回首自省,总结了语文教学四诀:读、做、写、友。这是我实践“教语文”之大事的一点思考,如能做得引玉之砖,幸甚。

读:力去贫瘠,冀希丰沃

记忆里,我在学生时代几乎没有读过课外书。唯一有些印象的就是在初中时读过一本叫《剑》的长篇小说,但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是浏览而已。由于小时侯没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当我面对厚度寸余的书时,实在没有耐心仔细看下去。

参加工作后,被推到讲台上的我才发现自己阅读能力的浅薄与贫瘠,当我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并开始阅读时,我已经在讲台上站了七八年。让我真正下决心开始阅读,源于魏书生的报告。那场报告后,我的阅读之旅才真正开始。那时,阅读主要以语文教学杂志为主,我要感谢那段时间的阅读,是它们让我快速进入语文教师的角色,熟悉了语文教学的基本技法与原理。是阅读促我反思:过去的自己是怎样无趣而无奈地站在讲台上荒废着自己与学生的光阴。

本以为,对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这样的阅读量足够了。然而,2004年暑假,我的见解发生了变化。这一年也成为我语文教学生涯的另一个重要转折。那一年,我参加了一个教师高级研修班,让我收益颇多。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不长,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知道了一个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知识。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对阅读有了兴趣,而且跃上了新的层面:开始阅读语文教学专著,如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也开始阅读语文教学之外的文史哲专著,如钱穆的《人生三论》、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余世存的《非常道》、余杰的《铁窗里的呐喊》、陈冠学的《大地的事》……这些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跳出教育看教育,才发现外面世界的精彩,才知道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

大量阅读后的成长与喜悦让我迫不及待地将阅读引入课堂,让我的学生也能在阅读中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开展课堂共读和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书单,由他们自由选择。在共读前,我会对学生进行简单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阅读。读毕,再在班级里交流研讨,围绕一些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倡导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建立班级图书室。每学期由学生出资(100元左右)集中购买图书,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就有上百本图书可供选择。学期末,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出资购买的图书带回家。这样,一个学生花100元钱,既能得到100元的图书,又有价值四五千元的图书可以阅读。

开展读书竞赛。我会按月统计学生阅读的书目,对阅读数量多的学生奖励图书;为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我在班级设立专门的读书心得橱窗,及时张贴优秀的读书心得或举办班级读书报告会;我也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校读了哪些书;邀请爱读书、会读书的家长或教师到班级里给学生讲读书的意义与方法。做法还有很多,但目的都是激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这些年来,不仅学生阅读了很多书,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也阅读了很多书,那些书已经放了满满7个书架。

力去贫瘠,冀希丰沃,让我的底蕴能够丰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必须这样做。根不深无以叶茂,膏不沃无以光晔!

做:心怀学子,守望课堂

教育学生,有爱心是前提,但光有爱心不够,还必须有具体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我得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教育思路,即始终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中心,以学生自治为抓手促常规管理、师生对话的方式促心理教育、特色活动为载体促个性发展为基本点,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

尝试一,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的足迹》档案袋。立档以尊重个性、重在激励、促进发展为准则,它是为区别“家庭报告单”或“素质报告书”而设计的。

尝试二,书信式评语。学生的期末评价以“我想对自己说”、“老师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和“家长眼中的我”等几部分组成。我只用书信的形式给学生写评语。这样更有人情味。书信式评语将学生放在了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让我与学生走得更近,易于我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交流。

尝试三,成立校园对话会。受央视“实话实说”栏目启示,我改造传统会议形式为“校园对话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思想在对话中成熟。

尝试四,设置心理聊吧。通过与学生聊天,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适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障碍,有效解决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心理聊吧成了学生心灵的港湾。

尝试五,不评“三好学生”。我坚持以激励、参与、个性、平等、民主、灵活为原则,设立不同的奖项,做到因人设奖,而不是按奖索人。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阵地在课堂,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教学。但在许多课堂上,教师总是让学生跟着自己转,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上,这样的课堂没活力,教学也就难以真正走近学生。

在我眼里,学生与课堂都是我追求语文之道的重要试验田,我的语文教学之根一直扎在学生中间,扎在课堂里。我始终以“学生多说,教师少说”和建设简约、开放的课堂为原则,还学生课堂主角的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活力。我会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充分交流,而不是越俎代庖,用我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用我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我乐于带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自由地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对话,自由地去发现文本自身的魅力。我愿意做一个勤于实践的语文教师,会为查找一份资料在南京几所高校的图书馆间奔走;我会关注其他行业的一些有意义的做法,学习并嫁接到我的语文教学上来;我会一个人披星戴月地闷在文印室里为学生印“书”;我会为一篇论文的写作而倾心倾力……

心怀学子,守望课堂,以思考与研究的姿态来教语文。我努力做“语文教学的实践者”。

写:勤笔不辍,孵化思想

时至今日,我写随笔已经有20年了,它早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从1993年开始写随笔,我就准备了两个本子,一本记录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本记录我人生的轨迹与感悟。如今,我仍然持续着同时写两本随笔的习惯,从未间断过。在第10辑随笔集《潮声有痕·樵夫日记》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年龄不言大,求是不言达;吃苦不言累,处世不言亏;笔耕不言倦,读书不言满;诲人不言弃,践行不言滞;敬业不言愚,进取不言缩。以实践、读书和思考为根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追求,以教育随笔为抓手,开始我的新一轮精神扩张之旅。”

聚沙成塔,披沙拣金。就在这看似寻常的文字里,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也在这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形成。现在,教育教学随笔、人生感悟随笔共几十本随笔本静立在我的书架上,它们是我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最真实“见证人”。

我始终觉得,教师不可不写作,做语文教师更不可不写作。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梯子,是孵化教学思想的巢。我的成长得益于写作,所以在教学中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写作,鼓励学生通过写作提升语文素养,而不是像其他教师那样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

语文素养仅靠练习是练不出来的,相反,练习不当,一来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来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三来耽误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时间。因此,我特别鼓励学生写随笔,鼓励学生通过这种自然、灵活的方式提高语文素养,这也是我班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

我要求学生每天必写随笔,并亲自给学生挑选漂亮的随笔本,让学生给随笔本起名字。学生写随笔,重点在“随”。随心所写,写什么、写多少、怎么写,由学生自己作主。每天早上,我迫不及待要做的事情,就是阅读学生的随笔。因为学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多姿多彩,让我看到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灿烂与幸福。

我班学生之所以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写作、欣然写作,多亏了这“四大法宝”。一是五角星。每次阅读学生的随笔,我都会根据学生写随笔的用心程度,用五角星的多少以示激励;我会在班级里张贴学生随笔得星数量统计;看到激动时,也会给他无数颗星星。二是我的评语激励。我毫不吝啬赞美之词,送给写得好的每一篇随笔。三是在班级里郑重其事地朗读学生随笔,评讲学生的随笔。四是每学期将写得好的随笔结集成册,这是最重要的手段。有的一人结集一册,有的多人结集一册,有的是诗歌集,有的是散文集,有的是小说集,等等。结集的这些小册子,书名亮丽、装帧精美,不亚于正规出版物。每次小册子“出版”后,我还会为学生举办一个小小的首发式,然后,由学生亲手送给自己喜欢的教师、同学或者亲戚朋友。

友:友结良朋,互动生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在当今的时代下,还要加上一句“交千位友”。近10年来,我越来越觉得,寻语文同道之人,结语文有识之士,谋语文教学之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莫大的帮助。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友结良朋,互动生慧。

上世纪90年代,中学语文界有个“苏鲁豫皖中语会”,这是一个由江苏、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四省教育人组成的中学语文研究民间组织。这个组织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我每次参加都满载而归。苏鲁豫皖中语会,成了我语文路上的又一向导。会议上,我得到了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欧阳黛娜、苏立康、程翔、刘国正等前辈的签名题词,这些都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他们的话似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前行。

我争取一切机会外出听课听报告,因为这样的语文活动总能吸引众多志同道合者。我总是主动与他们交流切磋,将他们发展成为我语文教学上的朋友。

活动期间,我们会聚在一起交流研讨,常常是“天亮说晚安”。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聚在一起,谈各自学校或地方的教育教学情况,聊各自在语文教学上的感受、体会。每次活动、聚谈,都能为我打开语文教学的一扇窗,让我一次次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天空是多么的异彩纷呈。

后来有了网络,友结良朋的途径更多了,论坛、博客、QQ群都成了同道者交流的平台,我已经不是拘囿于一个学校教研组的交流,而是与全国优秀有为的语文教师形成“共同体”,互动探讨。这样的互动研讨,对于激发教学思维,吸收最新理念,促进自身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007年3月,我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论坛上发起成立了“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初中语文网上教研组以“相互激励、你帮我助、交锋研讨”为基本姿态,以“日常交流、定期研讨”为基本模式,以“民主平等、开放进取”为基本原则,以“提升个性、共同进步”为基本追求。开放的网络时代,打破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传统,我们完全可以把专业发展的根扎在网络上,扎在全国优秀教师中间。

未来的日子,我还将以读、做、写、友为径,继续行走在追寻语文之道的路上。

篇2:三十年语文教学行与思

苍南县龙港十小 曹海鸥

这个月我选择拜读林武老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行与思》。本书分六章内容,分别从数学概念的含义解读、概念教学的独特价值、概念教学的支撑理论、概念教学的常见误区、概念教学的典型关系、概念教学的常见模式等方面阐述。林老师带领我们从纵向(数学发展历程)和横向(国内外各学科对概念的解读)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让我们全面感受数学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来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作者在第3章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三个方面对概念学习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的基础,是构造数学大厦的基石。林老师从案例描述,问题诊断、矫正策略、矫正案例等四个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概念教学。读完这本书我对概念教学有了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概念教学需重视语言概括

《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教师重视学生在“做”中学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让学生在“言”中悟。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完整地用语言叙述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逻辑推理过程中,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讨论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推理的意识。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

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从表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作者借助“循环小数”这一案例提出概念的理解不是从重复背诵中记忆的,()而是建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的。让学生经历概念生成、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概念的意义。在充分感知和多样练习的基础上梳理感念的体系。数学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学完一个新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概念纳入系统中,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概念系,建立一个“概念图”。

概念教学应重视概念中对象的本质属性的丰富外延

弄清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标准之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概念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鉴别的信息;而分析概念内部各要素的相同点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关键,明辨不同点则起到进一步厘清概念外延的作用。厘清数学概念的外延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反映的一个个、一类类的事物,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与区别。

概念教学应重视表象形成儿童思维发展的三种水平(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分析水平)对应着儿童的认知发展三个阶段(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是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要重视从形象到抽象的“中介”——表象。林老师指出,学生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表象就越清晰,想象也就越生动,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容易。

概念教学应重视学以致用

概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概念后,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概念,使其得到巩固。要以运用为基础,建构概念,巩固概念。教师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精心设计优化练习,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运用概念去判断、推理,解决问题,从而巩固概念,提高能力。

篇3: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行与思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越来越低。英语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低年级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非常积极,背诵快速、记忆牢固,在课间学生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训练。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降低,没有兴趣、怕记单词,甚至反感英语学习。

2.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越来越弱。高年级阶段阅读理解占据重要的地位,部分学生在短文分析时,遇到陌生单词就打退堂鼓。长此以往,学生惧怕背单词,尤其在单词听写与考试时,很多学生张冠李戴,乱写一通。还有些学生虽在默写前认真做了准备,但默写时仍然会写错,学生逐渐失去信心。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相对较短,不能长时间关注同一件事情。尤其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更难专心完成。小学英语每周课时较少,每个英语教师教授的班级又相对较多,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对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巩固,遗忘较快。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调整词汇教学策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脱离语境孤立地教单词;教授单词的方法单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课后词汇的巩固。在这种词汇教学环境下,学生仅局限于机械的模仿与枯燥的背诵。因此,改进词汇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三、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改进策略

词汇、语音、语法是英语学习的三要素,词汇是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基本单位,是一切英语活动的基础。学生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词汇,才能真正有效地学好英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出发,与大家分享如何改进词汇教学策略,让词汇课堂更加生动、有效。

1.课前强调预习,为词汇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前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忽视预习作业,大多只是应付。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预习活动,笔者让学生体验成功,品尝预习带来的乐趣。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引导学生预习单词,并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方法与顺序向所预期的目标迈进。(1)猜测单词的读音(高年级的学生简单的音标已教完,学生可以尝试根据音标读出新单词,也可以尝试以旧单词引出新单词)。(2)观察单词的拼写(依据读音尝试拼写单词)。(3)查找单词在文中的出处(根据文中上下文的情境猜测单词的意思)。(4)结合句型提炼单词用法。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预习过程,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译林新版)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课时,本课的目标词汇有“quietly、loudly、sadly、happily、large、strong、angry、weak、sharp”,学生通过预习已能找出形容词与副词的联系,课上的重点就落实在词的用法层面,帮助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与强度。学生通过构词法与音标,自主认读新单词“week,tea-weak;ship,car-sharp”,通过自身的体验得出新单词的记忆方法。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只有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去,才能不易被遗忘。”

2.课中强化操练,为词汇学习添砖加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感官词“cold、hot、hungry、thirsty、tired”时,笔者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借助肢体语言亲身体验感官词的魅力。笔者边裹紧衣服边教授“cold”;边扇着扇子边教授“hot”;边表演无精打采边教授“tired”……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因此,教学中应设置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让他们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将单词的学习融入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才更容易理解、消化与吸收。再如,在学习牛津英语(译林新版)六年级上册unit 7Protect the Earth一课时,本课都是有关地理资源的单词“reuse、energy、coal、oil、save、plastic”,在教学时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词汇学习中,笔者将游戏引用到教学中,通过关键词猜物品:“black、car,under theground—oil;supermarket、bag,put things in it—plastic”。用大小声、看嘴型猜单词的游戏巩固操练“reuse、save、energy”,根据不同类型的单词选择不同游戏,将枯燥的词汇变得有趣。

3.课后优化作业,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曾有学者做过统计,学生背过的单词如果不及时加以巩固与复习,时隔一天就会有十分之一被遗忘;时隔三天就会有五分之二被遗忘;时隔一个星期就会有五分之三被遗忘……因此,单词的巩固十分重要。

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我为妈妈做件事”的作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习家务活词组,如拖地mop the floor;洗碗wash the bowls;捶背pound the back。再如,学完保护地球一课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爱护校园”的海报,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发散思维,查阅资料,提出了很多出人意料但又切实可行的建议,如put the rubbish in the bin,keep off the grass,don’t run,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词汇。另外,笔者定期给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比与展示,给作业优秀且有特色的学生以星星的奖励,得到相应星星数可以兑换奖励。班级“展示角”会定期更换优秀作业,让优秀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让学困生也有赶超的动力。

篇4:三十年语文教学行与思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思想政治;教学

一、“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师的育人功能将逐渐弱化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工作。在思想政治老师面对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也将德、智、体、美的育人工作融入其中,给学生道德、艺术等层面的熏陶。然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与学生之间主要是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互,思想政治教师的育人功能被渐渐弱化。

2.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熏陶。而在“互联网+教育”時代,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他们要独自面对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凡事不懂,都问“百度”。如此一来,学生几乎可以在网上找到一切他们需要的资源。然而长此以往,这不利于学生真正对知识的加工和自身智力的发展。一些自制力差或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甚至可能沉迷网络或选择一些对自身学习不利的资源,“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让学生与他们的学习伙伴日渐疏远,没有了面对面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同时与大自然也渐行渐远,这对学生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3.碎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深度降低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分享和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丰富。这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大便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大大拓展了学习的广度。但是,与此同时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却出现了碎片化。学生常常会利用一些零散的时间学习一些零碎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加工知识的好习惯。有些学生还会凭借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这样碎片化的学习内容难以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学习到的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不是经过加工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脉络。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深度就要大打折扣。

二、“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1.重新认知教师角色

互联网+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认知要“+”点创新思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这是对教师的传统认识。在"zf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在知识、信息掌握方面的优势已经渐渐减弱。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书匠”角色,積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互联网技术,做符合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学要求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整合网络和生活等资源,做“资源的整合者”。此外,网络化的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和不适,这也要求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网络化教学过程中新问题的“解决者”,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惑,适应新方式的学习。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提高自身的互联网素养势在必行。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便于传播等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改变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讨论即将学习的内容,发放导学案,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有针对性地备好课。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做好预习,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并相互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作用,探索部分内容翻转,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可实现课堂内外互动,激发了课堂活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课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布置作业,并跟踪落实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予以评估、反馈。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分享学习的收获心得,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

3.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教育的本原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价值。在互联网思维中,与思想政治教学关系最密切的是“用户思维”,也就是建立真JE"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需要用心培育的“用户”。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知识,更要关注“用户”是否满意。因此,“互联网+教育”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遵循“体验至上”的法则。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表演、参与或作秀,而是应该让学生深度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知识,升华思想,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课堂的喜爱和信任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互联网+”改变着教育,作为一线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我们也必须学会改变自己,努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篇5:法院执行行与思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实习报告

沈 程

[摘要]2007年的暑假,在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短短两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不仅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填充了自己在法律实践能力方面的空白,还更与法院的各位老师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锻炼了我与人交际的能力,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学了不少为人处事的道理,收获甚丰。

[关键词] 法院实习受制于人 自身作风 社会风险

一、日常工作

到法院的第一天,老师们把我们在各个庭间予以分配,我和另两个法学院的同学被分在了执行庭,以前就听说过法院执行难的问题,不过没关系,我既喜欢跑又喜欢和人打交道,而这,恰恰符合执行庭工作的特点。第二天因为我去的太早了,刘庭长就在通常的出任务外,额外给了我个大工作,就是接替去复习司法考试的内勤室陈师姐的工作,每天除了有紧急任务出去外,要将整个执行庭的内勤工作做好。我心想,能多做点事,就能多学些东西,但一点也没意识到工作的艰巨和烦杂。

(一)内勤的工作有:

1.复印盖章:执行通知书、送达回证、传票、裁定等等法律文书都需要复印盖章,有很多情况要注意,例如复印,复印员要先检查一下复印的资料是否可以在法院复印,也就是说,这些资料不能是本来应该由当事人自己复印的,也不能是私人滥用公共资源来复印,而且复印裁定还要有经院长审批的原件。而盖章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文书盖章的地方不同,裁定要盖章也要有经院长审批的原件,有回执的文书要两张纸的接口处盖章。

2.填写法律文书:执行庭比较繁重的工作是填写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财产申报通知书、传票、送达回证、结案报告……虽然只是把申请人、被申请人以及案件的基本情况填写一下,但费时又费力,更不能有差错,因为这些文书都作者实习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

具有法律效力,是执行局工作的凭证。

3.帮助法官打印各种法律文书:通常是裁定书,委托函,还有一些很少用到的市外执行审批表等。在这,尤其要注意的是每一段的格式和发言法语的运用,还好手边有本法律文书范本,照着打倒没出什么错。

4.管理执行案件信息系统:有两部分,一个是在本庭的电脑上输入新交上来的案子,以便于法官和当事人查询案件和月底归档之用,一个是在全国法院信息管理系统上执行立案,我用内勤的身份登陆立好后,案件就在系统上自动转到了个承办人手中,由他们将执行过程中的各信息输入,直至结案,以便最高法院在网上查询各地方法院办案情况。每两个星期,就会积累四。五十件新案子要输入,这是内勤量最大的工作。其他的还有月底的案件归档,送信,到银行交妨碍执行的罚款等。

(二)外出执行的工作:

1.执行庭的法官们几乎每天都要往外跑,送发法律文书,贴公告,到房管局查封房屋,到国土局查封土地,拘留坚决不履行义务的被申请人,作执行笔录,寻找被执行人等等。执行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危险,例如在拘留过程中,被拘留人可能暴力抗拘,还有一些案子的判决有瑕疵,被执行人通常情绪激动,有个案子,妹妹信赖的哥哥私自把家里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贷款做生意而亏本,而银行没有作事前的调查就贷了款,因此也应有责任,结果法院将房产判给了银行,当我们去调查时(有个银行职员同去),因言语不合差点打起来。

2.亲身感受执行经过,总结出执行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1)被执行人的有意逃避,出现过某甲受托冒充某乙签订协议事后又双双失踪的情况;

(2)执行过程中有些事情确实要费一定时间,例如,要拍卖被执行人的房屋之前必须委托评估价格,拍卖也不一定是一次就可以成交,可能要两次,两次还是买不出,就要变卖,这样下来起码要几个月才执行终结。尤其是牵涉房地产的系列案件,我就经常给这些三番五次来催的当事人做解释工作。

(3)执行财产难寻。一些狡猾的被执行人,在执行人员查封他们财产之前就会把财产转移,使自己成为一个“没有能力”履行义务的人,所以说,执行有时候是一场较量速度的比赛。

(4)执行权力难运用。虽说法院是司法机关,执行庭有执行权,但是在实

际工作中,执行人员毫无优先权可言,一样要在服务窗口排队等候,协助执行的单位也不一定积极地配合执行。

(三)在日常的工作中,法官们都对我很好,他们的整体特点是乐观,幽默,认真,好耍。黄晓勇,思维活跃,胆大心细。杨春华,人称大姐,亲切和蔼。黄洪彬,永远笑呵呵的忙碌着。任国军,严肃又有风度,还有威严又和善的殷庭长等等,面对我的错误,他们总是耐心指导,从不厌烦,我非常的感激他们。

二、行与思

在这两个月实习中,有一些人,一些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受制于人

我们在学校就经常说司法独立,但这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就说我们执行庭,它肯定是要归法院领导的,而法院呢,尤其是地方基层法院,按道理说,它受上级法院如何如何,但真正和它联系密切的,还是当地政府了。为什么呢,财政,人际,就这两点,它被地方政府牢牢的掌在手里,受制于斯,自然听命于斯,下面讲一个我参与的拆迁行动:房地产开发商甲从政府那批了一块地,但该地有四户人家,于是就开始了拆迁费的讨价还价,数月之后,开发商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说当地乙,丙,丁三家拿了拆迁费却不搬,法院当庭判决甲胜诉,乙,丙,丁限期搬走,后乙的丈夫从外地打工回来,获知此事后向法院反映情况,说他妻子等人连字都不认识,审判是在不公正的情况下进行的,甲补偿的钱他们一分没拿到,而且补偿款只有两万多元,根本没按国家标准计算,搬出后无法保证正常生活。国家有明文规定,只有补偿款全部到位后,户主才能搬迁,法院在没有充分调查前判决是不公正的,因此他们拒绝执行。结果呢,一日下午五点,在本将下班的时候,执行庭突然开会,布置了明日强制拆迁乙丙丁的任务,一会就去贴公告,完全不给人家准备时间。于是第二日,数百人包围警戒了此片区,随着老人小孩的哭闹,协勤的逮捕和棒棒们忙碌的抄家,推土机也轰隆隆地开了进来,当大家都以为马上就要结束时,只见机器怪兽巨臂一伸,轰的一下将与本案无关但仍与开发商谈不妥的戊户之房一举摧毁!在场只有两个人不惊讶,一个是甲,一个是国土局领导。甲当场发话,“法院判多少,我赔多少!”在回去的路上,同行的法官们骂了一路的娘。

政府的税收要靠这些商人,法院的财政要靠政府,执行庭的拨款要靠院长,没钱万事难,因此就是,执行庭不听院长的就什么也干不了,法院不听政府的,就什么也干不了,政府不听开发商的,没有税收,没有政绩,没有经济发展,他当什么领导,但这里,就没有一个部门注意到那几个被抄家的百姓,迷茫着双眼的儿童和哭诉的老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说句废话,不就是人的发展吗,也许有人说为了几个无知的百姓而耽误整个地区的发展,不花算,是的,如果从机械物质的角度说,的确为了几个无知的人而让千百人少拿几百元工资是不合算的,但这种不合算,只是数字上的不合算,千百年后,无论多么辉煌,终将尘归尘,土归土,而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公正的权力,将永不消失,本案损害的恰是这些永不消失的东西,而得到的却是很快就消失的东西。总之,在现在的体制下,我无能为力,但对那些受害的人,我将尽绵薄之力。

(二)自身作风

某日去殷庭长办公室,里面人满为患,我见庭长焦头烂额,就叫了几个当事人去我办公室讲,甲的情况是这样的:开发商乙与国土局和政府因地钱问题没有谈妥,后来丙帮助乙将钱交齐后顺利开工建设,完工后房屋出售百姓入住,但乙丙却因所有权的问题起了争执,后又不知何原因,导致房产局不给百姓办房产证,此案由戊法官处理,他说,“你们每人给我50元,我把房产证给你们办了”无知的百姓当时信以为真,后来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法官戊是违法收费,但戊却拒不退还,还言语侮辱,这是一个情况,二是当他们搬入房屋时,乙为他们联系了装修方,但甲本身会装修,就不用乙提供的装修方,于是乙派人拉了甲的水闸电闸并不许甲打开,导致因天气过热甲的老母中暑住院,后甲到供水供电厂多次才解决。甲要求乙对他的侵权行为作出赔偿,并说乙和戊的关系如何如何等等。

看着他激愤的神情和确凿的证据,虽然我只是个法院的实习生,虽然我嘴上和善的安慰甲,但心里又热又疼,气竟然听到就在我实习的法院里有这样的败类,疼在这段时间里,我已经将自己作为法院的一份子,当群众对法院的一个人愤怒时,他对外说得,不是某某如何,而是法院如何,败坏的是整个法院的声誉和人们对司法的信任。在此,法院在人员素质上确实有一定问题:

1.半路出家多。就说我们庭,两个副庭长,以前分别是幼教和英语老师,还有几个从法警过来的,科班出来的只有新来的陈师姐。因此虽然他们熟悉发条,但缺乏一种法律的精神和思想,更多的是像在玩法律。

2.处事态度较差。对当事人,尤其是理解力差的农民,态度很差。究其原因,除了本身缺乏平等的意识外,还因为长期处于一个别人有求于他的状态,时

间长了,习惯了这种状态,就形成了一种傲气,这点我也有体会,刚来执行庭时,我看见一个当事人都有点紧张,后来接待了许多当事人后(他们一般都是拜托我查案子找人的,不免都很殷勤),我发现对有些当事人,好像是有一种惰性在促使我说“等会儿,忙着呢”之类的话,才两个月我就有这种想法,更别提被人求了十几年的那些老法官了,看来,一直用理性约束自己平等待人真是困难。

(三)社会风险

工作中,有很多当事人到法院来诉苦,大多数是被执行人失踪,或者是转移了财产,使得他们被损害的权利得不到补偿,他们觉得法院是万事通,只要找来,就一定能解决,说俗点就是“还一个公道”,但法院又不是神仙,能满足当事人的一切愿望,碍于人力,物力和许多自然因素,受害人的损失是无法补偿的,这时,很多当事人就来法院闹,抱怨。殊不知,这是一个生活风险的问题。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即人与人的交往和大自然的不可预料之事的交错中,自然的事我们不说,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欲求,更有自己的手段,因此,一个人干一件事,可以解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在自然和他人的必然或可能的影响下,实现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的想法总是很难了解清楚的。别人在你欲求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与自己的欲求混在一起,这就有两种情况:

1.正好相符和,那么皆大欢喜。

2.相矛盾,如果双方不能协商妥协,就会有一方吃亏或两败俱伤,这种情况就叫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损失与冲突,那么受损的一方如果按着现有的法律对他的情况有章可寻,且挽回的条件充分,自可得到救助,而若无法可依又没有挽回的其它条件,怎么办?只有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你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你实现了和人的交往,得到了你生存的物质和精神材料,甚至你幸运地中几百万的彩票,那么同样与之对应的,没有痛苦就无所谓幸福,没有损失就不存在获取,社会生活也能让你在无意中丢失一百万或瞬间失掉一切,这是你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参与生活前就应该预料到的,很多人的损失,明明就是缺乏自己的注意,反过来却抱怨法院如何如何,社会生活,本就如此,不能任由自爱产生的激情冲毁理智,做出名为报复社会实则伤害无辜者的罪恶行为。

三、简单的总结

这次实习,无论是人还是事,都让我开阔了眼界,深化了我一个旧想法,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旧想法是,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那些痛苦的人,当一个两

个儿子都不养他社区又不给他办社保的老人向我哭诉时,当十万火急的当事人让我帮他作联系时,当那些被抄家的人们无奈的坐着时,我的心里作为人类的普遍同情心在激荡着,所以,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为他们跑来跑去,掏出二十块钱给老人作路费,虽然这些物质不算什么,但,一个人,应永远有一颗体会别人的善良的心。新想法是,当事人就两种,造成损失的人和受到损失的人,来到法院后,自然有个判决,不是你胜就是他胜,接下来的就是执行了,可你如果以为这样就公正了,就平衡了那就错了,一刀砍下去就会永远留下伤痕,拿不到补偿的就不提了,对于受到了补偿的人呢,那曾经的伤害也永远像一个心结阴影一样存在,令他每次想起都不寒而栗,加害方呢,或者有意,或者无意,法律的判决,虽然是在社会的强压下强制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实现自由的完整,但终究是一种暴力,不考虑别的,只考察被执行人的话,就会得出法院仅仅是在用暴力给另一个人造成伤害,扩大到整个司法部门,实际上就是在从事一种仅以物质来为受害人聊以慰藉的补偿,平民愤,和伤害另一个人的系列行为。我们暂且不讲头顶上的星空(它永远切实的存在),那离在衣食住行上挣扎的百姓太遥远,只讲幸福的话,整个司法是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因为它仅仅做到了表面上的一点点。

篇6: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的行与思

——我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唐晓勇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第10期

唐晓勇,1973年9月生,深圳南山实验学校麒麟分部教导副主任,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报》特约撰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深圳南山区教科中心教育技术兼职教研员。

多年来,致力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先后获得90余项各级奖励,撰写40余篇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网络科技时代》、《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辅导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网络》、《广东教研》等刊物上发表,主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行动标准》,参编《网络教研》已出版发行,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其中主研的6项课题已揭题,并有8项科研成果正式出版发行,并多次应邀在上海、成都、威海,以及深圳宝安、龙岗、南山等地进行讲学。

2003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校园博客群”的实践研究,并独立主持省级课题:《基于教育博客(BLOG)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与探索》,国家级课题:《教育博客运用的实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对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信息化深度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南方都市报》、《晶报》、《深圳商报》、《现代教育报》等媒体对研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却带走了岁月,迈进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大门已有9年的光阴。9年,在人生的长河中并不算一段很长的时间,但这9年所给予我的却是一生的财富,它让我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踏上教育信息化大道开始追寻我的梦想。

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在教育信息化大道上,我探索,我体验,我收获,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行走,在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挑战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l 学技术:在数字化生命环境中完善自我1999年8月,怀揣梦想,我踏上了深圳这个开放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当年仅二十六岁的我第一次迈进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大门时,这里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陌生与充满压力。在这以“信息技术”为教育“制高点”的教育改革前沿阵地,我突然发现自己数年的积累在瞬间停滞了。此刻,学习几乎是一种本能的觉醒,我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是我接近这些具有超前意识、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决策者,融入这“前沿阵地”梦开始的地方。

面对信息技术我却一窍不通,怎么办?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我便开始埋头苦学Authorware、Photoshop、Flash、FrontPage等应用软件。因为学习信息技术不知道买了多少本书籍,多少张光盘,占去了我多少业余时间。那时,我常常照着书本和光盘一步一步地跟着做,把其他老师的课件源程序拿来反复琢磨,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我很快掌握了课件制作技术,克服了技术门槛的难关。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常常会为了课件中的小技巧或者课件中图片色彩搭配不协调而忙到深夜。经过我长时间的精雕细琢,于是就有了《荷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颐和园》(前后修改6次)这样的经典课件。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我无比快乐!因为有了自己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收获。

看到自己的成果是欣慰的,这是我挥洒汗水的结果。学习让我从信息技术的门外汉,变成一个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行家里手。融入数字化生命环境中,感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体验生命的价值,那是何等的愉悦!

但,我常常想,我花长时间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问题。花了一个月制作的课件就在一节公开课中运用,这样的代价是否太高?因为一张图片的不满意就花长时间去修改,而在课堂中却一闪而过,这样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我们的关注点是课件制作,还是课堂运用?再好的资源,再精美的课件,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因为课件、资源的运用而变得高效,那还有必要进行课件资源开发吗?我想,课件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得怎么样,如何运用?才是我真正需要关注的焦点。

l 用技术:在轻松高效的学习中体验快乐

学习信息技术,走近数字化生命空间,感受着数字时代的无穷魅力。那么,如何把这份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如何让孩子们也能感受到数字时代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开始关注课件、资源在学科课程、研究性课程中的运用。

在课件、资源的运用中,我也曾“迷路”。由于技术的先入为主,在教学中我常常优先考虑技术的运用。于是我的课堂常常被技术牵着走,被技术带着兜圈子,在技术的牵引下,我的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学科的本真。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将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将留言板、BBS交流、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那么学科的特点在哪里去了呢?一句话“都是技术惹的祸”。

信息技术在课程学习中究竟是作何用呢?我想,技术的运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推动孩子们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其目的也是让学科课程的学习变得轻松高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学科的特性,要达成的学科目标,然后再想想,技术在完成这些学科任务有何作用,怎样运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自己教学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于是,我开始重新认识技术的作用以及技术应该如何运用。在备课时,我首先忘掉技术,优先考虑学科的特性和学科的任务,回过头来,再考虑技术的运用。如果因为技术的运用而让我的教学变得更高效,孩子们的学习会更精彩,那就运用,否则就坚决不用。

《圆明园的毁灭》是当年我上得比较成功的一节整合课。在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这一课应该通过怎样的语文活动来完成课程任务。在经过反复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课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悟、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理解、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又如何让学生的感悟更到位?如何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又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从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广泛搜集资料,将活生生的事实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制作了资源丰富的网页课件,课堂上在学生朗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资料。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表象资源的启示下,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学生不仅对国之魁宝了如指掌,而且

对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义愤填魇。于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愫油然而生。朗读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把技术真正地运用到课程学习中,让技术真正作用于教学过程,我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更精彩。但,我们一定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作用。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仅仅是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学科课程服务而已。

l阅读-书写-思考:在专业提升中感受生命的精彩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加快,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自己更多关注课程,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学科底蕴的浅薄。面对未来我怎么办?于是,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成长及团队成长。

2003年末,初次接触Blog,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找寻的进行自主研究的学习的平台。在Blog中记录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在不断地阅读、书写、积累、交流、反思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于是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开始了我的教育Blog之旅。

自从拥有了自己的Blog,我便开始阅读、书写、思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的头脑才不会干涸,也才可能永远做一名思考者。在Blog上我把自己平时所思考的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反思,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对学生的指导等记录下来。有了自己的Blog,心里便开始有了一种对学习的渴望。五年多来,我已经在自己的Blog上书写1000多篇主题文章,并有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在Blog中我不断地阅读着、书写着、思考着,在阅读书写中释放心情。原来,学习竟如此快乐。

2004年1月,我初尝Blog的“味道”后,便开始在学校推动“校园博客群”的实践研究。随着“教师博客联盟”“班级博客联盟”“学生博客联盟”“校际博客联盟”的成立,老师、学生、家长也开始了快乐的博客之旅,在“写-录,思-享,品-学”过程中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5年多来,随着“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家长博客—专题博客—教研博客—管理博客”几个阶段的发展,博客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的常态,迄今为止学校博客注册用户已达4000余

人,有近2000人加入到“教育博客联盟团队”中,在博客上发表日志最多的老师已经超过2000篇。

2005年2月,为推进教育博客的深度运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我在学校推动“教师读书工程”。3年多来,我们在个性阅读、分层阅读、主题阅读、专题研读、经典诵读这些不同形态的阅读中丰富着教师们的专业内涵,完善着老师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身的完整。在年级读书会、科组读书会、课题组读书会、校级读书会等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阅读交流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阅读的行列,感受着阅读给自己所带来的变化。3年多来,我们伴着阅读一路走来,温馨而快乐。我们因阅读而美丽,我们因阅读而专业,用书香浸润我们的心灵,做一名有思想、有尊严的老师。

改变需要勇气,坚持需要毅力。回顾这近9年的心路历程,我为自己喝彩!我挥洒了汗水,收获了快乐!

最后以庄秀丽博士在3年前为我写的分析报告:《生命舞者——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教育信息化的故事:

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不一样,人的生命长短并不只是用时间来度量,更富意义的是思想,思想宽度与深度的延伸发展才是生命组成的色谱,网络能够让我们思想彼此不断地丰富、放射光彩,舞出各自生命的旋律。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去把握你自己,做你自己,去探索,去追求,去成为你自己思想的主人!

上一篇:表达母爱的句子简短下一篇:我校的课改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