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2024-07-15

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共9篇)

篇1: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每一个人在真真正正收获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以前,都需要经历一个自我认识的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才能够正确的了解到自己身上所拥有或欠缺的问题,也能够正确的了解你这个人的品性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充分的明白这一些东西,有了充足的自我认识,你才能够去收获真正的人生的真谛。

关于自我认识的人生感言,第一点就是说,你需要做好觉悟去面对真正的自己。很多情况下,因为工作或者说是在社会中关系的原因,很多人会因此而戴上一层面具,久而久之,连你自己也会被骗。正视自己,就需要你做好心理觉悟让自己去把这层面具撕掉;如果说面具下的你和你心理预期不太一样,就有可能导致你心理的崩溃。

自我认识的人生感言,另外一点就是说,它确实是真正意义上能够帮助你去实现生命价值的唯一途径。唯有正确认识了自我,你才能够把握未来的方向和未来的打算,让自己在剩下的生命里来选择怎样过活,以及怎样来拓展自己的道路。

在这人生的感言中,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阶段面临这样的选择。愿人们在这个选择中不会迷茫,也不会害怕;在这人生的感言中,愿每一个人都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也能够正确的面对自己,然后来让自己有一个超越,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自己的生活。

篇2: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在我们追寻自我目标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对于这些艰难险阻,我们没有办法每一个都是避开,我们总有不得不硬着头皮面对的挑战。也许,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些无数的挑战已经渐渐地消磨了我们的锐气,让我们感到疲累,让我们几度想要放弃。在这个过程之中,希望我们能够激励自我,在激励中,继续勇攀高峰。

关于激励自我的人生感言,是在我不久之前所经历的高考之后才产生的。那一次在高考前的几个月,我因为身体上的一些问题,休养在家。那个时候我经常这样劝慰自己,我说我还有时间,等我明天病情稍微好一点,我再来奋斗。可是谁知道,一晃就是一个多月。但当我再次想要努力追赶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落下的不只是一大截。

如果当时,我能够激励自我,激励自我就算是身体上有一些小毛病,每天稍微看一点书,做一些习题,那也是能够慢慢地赶超距离。但是我却在贪图安逸,最终导致了我在高考时的失利。因此,之后我才有了对于激励自我的人生感言。同时我也希望,我所产生的对于激励自我的人生的感言,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借鉴,尤其是拼搏在高三一线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够从我的人生的感言中收获到一些东西,为了能够更加刻苦地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希望你们在这最后的一年时间,好好奋斗,创优争先。

篇3: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诺贝尔奖金在不断变化, 2012年是800万瑞典克朗, 约750万人民币。虽然数目不菲, 但“诺贝尔奖”的价值要远远高于800万瑞郎。如果用金钱可为, 有人会付出高于十倍百倍的代价获取他。获奖者没有一个是看中奖金, 而是把诺贝尔奖这个称号看得高于一切。世人的普世价值也是如此, 认为诺贝尔奖是对那些勇于发明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维护社会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杰出的几个人士的奖励和激励。

诺贝尔生前拥有巨额财富, 但在他之前、在他之后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很多,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后人中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本身就说明了世人看重的不是财富, 而是诺贝尔的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即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 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 即人在社会结构中和社会群体中具体的位置和关系, 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等。个人在社会和群体中的地位, 与他人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社会权力和责任以及个人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同的程度, 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 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从事劳动, 这也是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动力所在。这只是劳动的低级层次, 这和动物为了生存、繁殖也要进行寻找食物的活动一样, 是动物因自身需要而由自然所决定的本能活动。但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要所有人除了满足自身需求之外还要为社会创造公共财富, 这是劳动的高级层次。高层次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 决定了人的自我价值。

篇4:教师自我发展与人生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自我发展;人生价值

国家进入“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奋斗目标。作为办学最重要的条件——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是尤为重要。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

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其内涵的主要旨意:

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素质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在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1.教师职业理想

(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献身教育事业。

(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5)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教师职业责任

(1)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2)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家长负责。

(3)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教师集体负责。

(4)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社会负责。

3.教师职业态度

(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2)教师应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

(3)教师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

(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

(4)从一点一滴做起。

(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5.教师职业技能

(1)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

(2)要懂教育规律。

(3)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

(4)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6.教师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7.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8.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1)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职业素质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褒扬。

(2)教师必须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是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

二、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为什么需要发展?又应当如何发展呢?

1.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信念。在主观上,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成功,追求发展;在客观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也不断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提升教师发展动力的指导思想。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充分调动和满足每个教师积极主动发展自己的高层次“需要”。既要引导教师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又要引导教师实现其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教师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是普通教师发展动力的源泉。

2.发展动力的激发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个人成就动机基础上的,是一种个人的主动发展,如果没有个人的成才动力,真正的教师发展就无从谈起。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使得社会并没有将教师作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工作人员对待。教师自己往往也缺乏对岗位成才的认识,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参加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的动力不足,教师成才动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教师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一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量。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个人内驱力,才能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发展品质,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不竭动力。鉴于此,提升教师发展动力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一所学校只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才能拥有持续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学校精神文化是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传统的教师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日益成为新课改推进的制约因素之一。我们必須研究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改变角色认同神圣化、行为方式封闭性和价值取向保守性的传统教师文化,构建出以民主、合作、开放为特征的新型教师文化。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文化系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与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的职业文化。可见,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般包括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三个层次。它不仅代表着教育者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蕴涵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观念,而且还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趋向和价值取向。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文化内隐于教师心灵,外显为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良好的教师文化建设,对于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的人生价值

1.什么是教师的人生价值

教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教师也是社会当中的自然人,他们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同样的问题,如:是否也如某些国人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发展了,教师的人性需要回归呢?如果答案是“不”,那教师的人生有何价值,如何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呢?是否也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是否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恰当地把握好自己的道德底线呢?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该如何进行人生定位?也许对于这个看似“古老”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它的内涵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人会认为自己“桃李满天下”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人生价值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教师发展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教师发展就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強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制订发展计划呢?

笔者相信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这里给出制订的发展规划如下:

(1)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研究自己的不足(盲点),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并授之以渔。

(2)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所以我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同组教师学习,不耻下问。把握组内开展的研究课、交流课、邀请课的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在开学初,尽量积极准备研究课,在同事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3)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探究出一种新的课型。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争取一学期下来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反思和教学设计。

(4)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用计算机制作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5)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要设置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6)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这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需要比其他职业付出更多的劳动,需要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育人,即教师劳动之中。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贡献和满足、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5:父亲的人生感言人生感悟

我不明白父亲的含义。后来听他娓娓道来,我才知道,原来当初父亲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心向往着大城市的。但是他在西镇看到了热闹的早市,他以为这里就是大城市,然后就在这里安居乐业,一晃就已经十几年过去了。

之后他才知道,西镇如果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小镇子,真正的大城市,就在我现在上学的地方,可是我的父亲他现在你早就已经没有了向往大城市的热枕。

父亲的人生感言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正是因为当初他的误以为,就决定了他的后半生。我当然知道这不是无知,这是一个年轻人热烈的幻想。父亲的人生感言看到了在这个社会中很多有着父亲身影的年轻人,其实他们也是这样子想的,一意孤行得去闯荡,总是把一片湖泊当做一个海洋,然后,让他们明白的总需要时间慢慢的消耗,他们才会懂得。

篇6:人生过程的感言人生感悟

那是我所无法预料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关于人生过程的感言,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我,能够想到的。但是我也清楚的明白,为了能够让我之后的人生感言不至于那么多的感慨,就需要我的现在就打好基础,才不至于让之后的过程有很多的苦难,有很多的艰辛。有因就有果,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充分的思想觉悟,就有充分的计划和安排,之后才不会乱了阵脚,才能够有备无患。

篇7:不断积累的人生感言人生感悟

正是因为人生感言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就把人的一生都串了起来,每一个时期对于整个人生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正因如此,在你的人生的感言中,你才会不断的经历过去的事情,在过往的记忆中不断的沉迷,同时不断的发现新的看法。

篇8: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体验性教育,发展性教育

2015年7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由于各大媒体的纷纷转载, 一时间逐渐被人遗忘的劳动教育又重新回归教育话题中心, 许久不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再次被大力宣扬。只是与以往不同, 劳动再也不是德智体美的附属品, 而成为各项素质的基础,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这一文件几乎令所有劳技教师兴奋不已, 认为劳动与技术的春天就要到来, 而我认为, 这一文件虽描绘了一幅劳动教育的美好前景, 但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甚至是更苛刻的要求。下面我从背景和内容两个方面对文件进行解读。

一、文件出台的背景———重视劳动教育, 靠劳动创造生活

1. 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2013年六一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指出, “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强调“生活靠劳动创造, 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希望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自己的事自己做, 他人的事帮着做, 公益的事争着做”。2015年五一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 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 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01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先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 再次强调“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 并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的殷切希望。因此,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努力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2.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 由于各种原因, 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 出现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 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例如, 很多学校就为午餐浪费严重的现象感到头疼;家长也会因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用品的大量浪费而揪心;社会更是为青少年的独立生存自理能力而担忧。其实, 我们需要的是全面渗透性的劳动教育, 而不单单是劳动与技术课堂, 这样才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可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可促进学生强健体魄, 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可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因此,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能够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劳动教育现状亟待改进。

文件特别提出“总体上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 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会中被淡化”。近年来,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 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来讲, 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 师资、场地、经费缺乏, 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 劳动多教育少, 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 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只要学习好, 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 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 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 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 并让其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连接的枢纽, 真正靠劳动创造生活, 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是坚持立德树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件精神解读———多样性劳动为基础, 综合性体验是关键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大脑, 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能把儿童的功课表排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而教基一【2015】4号文也从目标、原则、关键环节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强调了多样性体验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了一个综合性体验性的劳动教育模式。

1. 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最终目的。

《意见》既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 又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 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 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 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这比2003年《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的劳动目标中多了“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以发展的眼光, 做可持续性的教育, 让每位孩子成为劳动的终身受益者, 这一提法为现有的劳动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

工作目标:一是在宏观目标上, 提出用3-5年时间, 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二是在微观层面上, 提出具体工作路径, 加强示范引领, 推动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 推动地方创建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带动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这些工作目标对所有老师特别是劳技老师提出了要求, 只有所有教育工作者先动起来, 搭建好劳动教育的平台, 培养目标最终才能实现。

2. 搭建多渠道体验性平台, 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爱上劳动并养成习惯。

这次《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劳动再也不是口号, 不是动嘴, 不是惩罚, 而是切实贯穿于学习与生活中的多种体验性活动。

其一, 落实好已有的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 积极开发新的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体验。

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 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 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 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意见》的“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中提出劳动教育资源本身是很丰富的, 工厂、农场、商店、田园, 到处都可以是劳动教育的场所。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因地因校制宜, 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青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 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 建立各行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从而满足劳动教育需要。其实, 身处南京的我们真的有太多资源可以利用, 如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 (甘家大院) 就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供参观与学习, 我们完全可以广开渠道, 开门办学, 聘请相关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此外还有部分小学将相关人员请到学校开设课程, 让学生不仅能睁开眼睛看, 更能够动手体验。

除了充分利用劳技课堂外, 其他学科也可以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如语文作文《一次劳动的体验》;德育劳动之星的评比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与成就感;而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如生物课中利用《种子的发芽》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不易, 让学生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历程。充分利用每个学科的特点, 具体挖掘学科中的劳动教育潜质, 在所有课堂中贯穿劳动教育, 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各种滋味, 是《意见》跨越以往一切文件的一大亮点。

其二, 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从细微处着手, 让学生养成习惯自觉劳动。

我们可以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 不再让校园保洁成为惩罚学生的工具是本次《意见》重点提出的。其实, 发挥学生的主人公精神, 让学生自主美化布置教室, 进行班级最整洁课桌评比, 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劳动的魅力, 这样的班级保洁和个人内务整理就不会是负担, 反而更好地促进了劳动习惯的养成。其次, 我们可以普及校园种植, 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 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 予以精心呵护,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如南京江宁的龙都中学就利用学校的优势开设了食用菌栽培的特色课程;更有乡村学校根据当地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景观植物为生的特色开设景观植物扦插课程, 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于一体, 为很多学校提供了一个校内资源开发范本。再次, 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 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师特长, 例如有的教师擅长编中国结, 有的教师擅长绣十字绣, 这些教师都可以开设相关兴趣小组或组成社团活动。南京十三中的中国结社团就在青奥交流会上一枝独秀, 吸引了众多外国运动员, 让参与的学生感觉特别自豪。最后, 学校还可以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 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如利用特色节日进行主题劳动教育:母亲节教孩子制作手工纸花或为母亲做家务, 以此评选最优母亲节礼物;端午节制作粽子和鸭蛋篓子, 元旦或中秋制作花灯, 让学生切身体验传统节日的魅力。

其三, 结合校外资源, 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用体验性服务劳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劳动责任感。《意见》的这一提法极大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宽度, 将劳动教育直接引入社会。当今社会各部门发展日趋完善, 因此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不再仅限于街道边拣垃圾, 社区老年公寓服务、公共交通引导服务、免费参观讲解服务等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向更多的志愿者敞开了大门。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此类服务活动, 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稳定的社会责任感, 获取自我认同和社会价值;还能帮助学生找到个人兴趣爱好, 形成一定的职业规划。

其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 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 家里事情帮着做, 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许多家长反映, 孩子在家和学校判若两人, 在校积极劳动, 而在家则高高挂起, 家务活碰都不碰。按《意见》的要求, 需将家务劳动纳入劳动教育的考核范围。只有让家庭和学校对待孩子的标准高度统一, 才能真正让劳动融入日常生活, 既有利于孩子养成自觉的劳动习惯, 又充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

3. 化体验为量表, 全面综合性评价促成长。

所有教育, 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内容再丰富, 也是纸上谈兵。因此, 《意见》这次虽没有提出劳动教育具体的评价体系, 但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它“要求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劳动教育督导, 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同时要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过程, 因此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劳动评价可以说和德育评价类似, 重体验难量化,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设计相应的评价表, 结合家庭、社会, 对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 (含技术设计) ;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如:志愿服务单位填写服务时间并对服务态度和质量给予评价;通过创建“家政服务表”让家长对孩子的家务时间和质量做出统计;在学校, 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及其他课程对相关作品进行评价;这些过程性评价表格的累计, 最终形成完整的评价。有了这样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才能真正做到靠劳动创造生活, 在劳动中发展自我。

综上所述,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文作为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 为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构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抽象的, 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师积极参与, 不断充实;这个体系也是明晰的, 将劳动作为生活的基础, 从基础教育抓起, 让每个人都在劳动中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试用) .江苏省教育厅, 2003.3.

[2]教基一[2015]4号: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全文附答记者问) http://www.freezl.net/jiaoshiyd/jsbl/201508/53799.html师友资源网.

篇9:自我发展的人生感言

选择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思考;规划意味着对自我要有认知,对社会、职业要有了解。进入高中,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课程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关联?怎样让今天的努力成为明天发展的起点?

一、 学会选择 规划精彩的人生

纵观人的一生职业进程的发展、人生角色的变化、组合和建构,无不充满着选择,而这个选择必须以规划为前提,没有规划,选择就会没有指向。

目前,选修课程众多,各种社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活动琳琅满目,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规划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文理分科和专业选择的关键点上,更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选择,初步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案例]

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刘丁这样回顾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高一下半学期,我开始有计划地设计人生。由于爱好化学,并希望通过化学竞赛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我有目标地开始自学大学化学的有关内容。买书、看书、做题,无论是抽象的原子轨道还是繁琐的元素化学,我都慢慢地让这些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高二下半学期,我开始慢慢把重心从正常的学习内容彻底转向化学竞赛。在这段时间里,我用两周的时间重新完成了对元素化学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和整理,并坚持每天完成10个化学竞赛练习题。而有时一个小小的问题就会让我苦思冥想2个小时。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两套6个小时的竞赛模拟题是每天的必修课。除此之外,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及熟悉有机化学中的一百多个方程式和元素化学中的数百个方程式以及各种化合物的颜色、状态等性质。

刘丁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他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并获得保送大学的资格。凭借着对化学“天生的爱好”,刘丁成功规划了自己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并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很重要的维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如果兴趣特点与职业(专业)匹配,就能增加职业满意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人生幸福感。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知识、学术研究、对美的事物的内在的追求和向往,并把这种对事物的激情和热爱延续到对职业的选择上,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所有教师需重新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感悟』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有些高三文科学生,填报志愿时经常问老师——“我能报考环境工程专业吗?” “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是建立在对自己和社会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还是随着潮流走?”“老师,管理就是管人的吗?我想接我妈妈的班,毕业后我得管理家族公司,所以我想去学管理”等类似的问题,在生涯规划理论上我们称其为“非理性信念”,正是这样的“非理性信念”造成学生在作选择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误区。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兴趣、热爱,学生要主动去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加深与拓宽,学生会不断完善或修正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人生并不是说规划好了就一定有好的结果,没有规划就一定没有结果,这里面有很多偶然的、不可知、不可控的因素,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盲目和浪费,是为了找到一个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这个过程是受教育者自我探索、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过程。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创新学习是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具体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利用多种形式的课程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勇于创新 彰显独特的个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自身与外界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种信息,由此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在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更高、更强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判断、选择、实践的承担者,既可以看作是知识被动受体,更可以看作通过思考、实践、创造,成为知识的贡献者。因为,每个人的这一过程都是独特的。高中生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和发展。

[案例]

获得今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于洋认为,他的成功缘于自已一直秉持着“将完美进行到底”的理念,勇于积极、主动寻求发展自己的机会。高一,他刻苦学习,参加了“翱翔计划”,成为了北京市首后“翱翔计划”成员。“翱翔计划”是北京市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于洋有机会进入了位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并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顺利通过了实验答辩。为了完成课题,他需要自学大学课程中相关的化学知识,需要学会独自操作实验室的先进仪器,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来指导选题,同时作为高中生,还要完成繁重的校内课程。他每周日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由于实验室离家远,每次往返路上就要5个小时,坐地铁去化学所时,看见同龄人兴致勃勃地聊着正要去的公园,或是刚看过的电影,心里真的很羡慕,但他从未后悔过他的选择。为了准备实验答辩,他每天只给自己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演示文稿、发言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写了改,改了写,到了第十遍时导师才满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实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的答辩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并且凭借这个课题,获得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及安捷伦科技英才创新奖等,还因此被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评为了通州区榜样青年科技创新之星。胡适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把自己这块材料打磨成器”,于洋即是如此。

确定发展目标是对自我、环境及社会不断加深认识,不断修正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审慎指导、真诚协助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承担起学生人生导师的作用,对学生在专业发展上、学习方法上、价值观选择等问题上给予有效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索,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借此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和态度,而不是仅仅应付一次考试,是教师所亟须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

『感悟』高中新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有了学分要求,活动的选择和开展,实际上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了解自己性格、气质特点提供了良好平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很多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难能可贵的“舍我其谁”的自信和积极主动的态度,他们展现出的创新才能令老师刮目相看,在活动中所进发的激情和才智令老师感叹。很多指导社团活动的老师说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奇妙融合”,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这些活动的重要性,随大流,没有自己的计划,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白白将机会和时间浪费掉了。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对学生来说,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以及选择和决策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具备的,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过去我们是要学生学习,今天,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今天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去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的课堂效果、学科知识,今后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职业的变化。

职业发展不是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良好的环境和机会可以促进学生成才。同时,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也是自己创造的。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伴随学生未来一生,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幸福是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和谐。自信源于对自我的深刻认知。怎样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与社会、与自我的最佳的契合点?

三、理性认知 成就最好的自己

学校里我们总能见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因为排名不那么靠前,总喜欢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喜欢趴在桌子上,和老师说话时眼睛闪烁不定。其实,这部分学生中有的对计算机非常有悟性,有的语言方面很有天赋,还有的非常善于交往、协调和组织,仅仅是因为总分不高,不被学校重视,自己也失去了求知、发展的自信,这种不自信甚至会伴随整个职业生涯阶段。

[案例]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 Cor~cepts and ApPlication》是美国高中化学的主流教材之一,该教材在每课后面设计了“化学职业中的人(PeopleinChemistry)”专栏,一个专栏一个案例,分别介绍一位成功人士的职业生涯。这些人士分别为法医、园艺专家、化学家等,在每个专栏后设置有“相关职业”的小栏目,向学生展示了指纹鉴定员、园艺家、化学工程师等24种职业类型,并且列出这24种职业所需要的条件,例如学历、知识水平、基本技能等。每个案例围绕3个访谈主题展开:①工作、②早期影响、③个人感悟。主题①由3个至5个问题构成。问题是探讨在各种类型的职业中具体应用到的化学知识。比如:采访园艺专家的问题——“您的工作中用到哪些高中化学知识?”受访者答道“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储存物质时必须要知道哪些物质能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哪些物质需要加大湿度,哪些物质需要做防腐处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了解和获得了职业信息。这些化学知识迁移至职业信息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建构与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职业意识,深化对职业的认识,积极地学习和发展知识技能以胜任将来的工作。

在“早期影响”的主题中,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职业。首先,通过成功人士择业的实例,告诉学生个人兴趣和追求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中设置的问题是“您是如何步入这个行业的”和“您儿时是否对这个职业感兴趣?”。如采访法医史瑞通博士时,他谈道:“在七八年级时,我着迷于当时著名小说“侦探”,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今后要做什么。”……通过一些成功择业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兴趣和个人追求是择业的重要依据。其次,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介绍,也是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需要中正确择业的重要方面。比如采访药剂师约翰.克雷西的问题“您认为在21世纪,药学领域里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我想病人将自己的处方和医疗卡(内有个人的病史、年龄、身高和体重等)经机器辨识后,机器就会给出病人所需要的药品的清单。”…… 这些问题的设计满足了学生对职业的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前景和就业去向的前景,树立自己的职业意识。

而这种对职业前景的畅想,培养了学生发现、处理、评估、整合、呈现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学习中发现或创造机会,并把这些机会和个人目标联系起来,在经济运行中找出发展趋势,为将来在复杂、变革的世界中生活做好准备。

『感悟』生涯教育不是在传统的课程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将职业发展的理念融人到所有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融人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课程起源,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还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生涯教育起源于个人对职业的诉求和社会对不同规格的人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人总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定职业的,而每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倾向、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让一个长于形象思维的人去学逻辑,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让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去做销售,可能很难取得成功。有一句谚浯一一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废物。成功不是弥补不足,而是发挥长处。

重要的是,生涯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学生与专业做匹配。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学生初人高中时,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同学、老师、学习方式的变化,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茫然失措的感觉,而学习的不适应,学习难度的增加会让学生有挫败感,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蹶不振。生涯教育就是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优点,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对自己有深刻的认知,对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体察,从而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使自己和环境能够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

上一篇:公益劳动制度下一篇: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分类定级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