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2024-07-10

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精选6篇)

篇1: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03-04 20:49 共 27人浏览[大] [中] [小]

北京《青年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小朋是北京某市属大学学生,20岁,是个超级网虫,每天都要在网上泡10多个小时。他和一个17岁的女孩在网上认识半年后,两人很快就发生了“网恋”,并在某网站进行了“结婚”注册,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一个共同的网页。他们这个网上的“家”真的太像家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片堆砌的家不但有像模像样的家具和房间布置,而且有每日三餐的菜谱,甚至还有他们虚拟的“夫妻生活”的描述!当小朋和那个女孩“结婚”不到3个星期时,网站通知他,他的“爱人”怀孕了,小朋大喜,每天抱书痛读孕产妇注意事项。6个星期后网站通知他,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朋更是兴奋得睡不着觉。15个星期后,网站又告知小朋,他的“妻子”、“儿子”均病重,小朋于是整头愁眉苦脸,无精打采。直到第18个星期,网站宣布:因医治无效,他的妻儿双双“去世”,他的婚姻宣告结束!此时的小朋沉浸在痛苦之中,因为太投入,他竟然受不了打击,一病不起。到现在,好好的大学上不了,每天起床要做的第一什事就是到网上的墓地去悼念他的“妻小”,然后垂头丧气,喃喃自语……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青少年上网的人数日益增多。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北京中小学生假期上网比例高达81.3%,比成人高出22个百分点。七成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在中学生群体中,34.8%的人上网目的是游戏,只有16.1%的人是为了完成作业。在小学生中,56.4%是为了游戏,27%的人是为了学习。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的内容人人都可随处可得,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鉴别能力和自制力又比较差,如果不对青少年上网加以正确的引导,许多青少年容易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从而成为“网络成瘾症”的患者。

上网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分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上网成瘾会对人的工作、学习、社交、身体、身心等方面有严重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可获得性强,许多学校和家庭都给他们提供了上网的条件。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上网。再者,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恐惧倾向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转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也是一个与发展性相关的问题,即同一性的建立。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因素的能力。有的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种积极的自豪感,在虚拟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得更加积极,他们甚至相信这些虚拟的东西会变成现实。鉴于以上原因,青少年很容易卷入网络中。一旦他们上网成瘾,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严重的还会导致抑郁、焦虑、肩膀颈椎疼痛、头痛、视力下降等心理和生理疾病。

心理学家把上网成瘾主要分成了五种类型:

1、网络色情成瘾:指强迫性地从网上获取色情作品等。

2、网络关系成瘾:把过度卷入网络关系中。

3、网络强迫行为:指强迫性地进行网上赌博、网上购物或网上交易活动。

4、信息超载:指强迫性地网上冲浪或资料搜索。

5、计算机成瘾:指强迫性地玩计算机游戏或编制计算机程序。文中的小朋属网络关系成瘾,他痴迷于网上虚拟生活,把通过网络手段结交的朋友替代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他的心情和心态都随着一个虚幻世界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他已身不由己地被控制在由网络虚拟的社会中了。

一旦上网成瘾,患者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一段时间停止上网后,会产生失望、焦虑、忧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强迫性地思考有关网络的事情或手指不自觉地做敲击键盘的动作;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想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没有成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与网络有关的事情上;为了上网宁愿承受身体、社交、工作或学业上的损失等等。专家研究指出,有情绪问题,性格自闭、社交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或患有注意力缺损症的人更容易患“网络成瘾症”。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青少年预防上网成瘾呢?以下几点不妨作为参考:

1、不要一味简单地制止青少年上网,不要压抑他们上网的欲望,以免促成逆反心理。

2、将电脑摆在家中明显位置上,例如书房,不要让青少年闭门单独上网。

3、适当地控制上网的时间和方式。如制定上网的时间表,避免深夜上网等。

4、经常了解青少年上网情况,与他们共同讨论网络趣事。

5、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不良网址的软件,删除信息垃圾。

6、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鼓励他们平时多参加各种活动,如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体育锻炼等,培养他们对某种活动的兴趣,防止陷入“非上网不可”的泥潭。

7、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不要让网友代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8、在饮食上应注意多吃些胡萝卜、豆芽、瘦肉、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这些都有利于电脑操作者的健康。

9、更重要的是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关心他人产的成长,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避免他们去寻求网络上的帮助。

10、一旦发生“网络成瘾症”还应立即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篇2: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青少年上网成瘾具有多种严重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外部激发因素和内部心理机制分析青少年为何迷恋网络.

作 者:岳欣 韦玫 李宏翰  作者单位:541004,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刊 名: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ISTIC英文刊名: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 年,卷(期): 6(6) 分类号:B84 关键词:网瘾   青少年   心理分析  

篇3: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何谓“赌博”?赌博, 原本是一个中性词,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赌博是指具有明确的欲求目的, 但其全部成果或部分结果是以机会来决定的任何人类行为, 它包含所有博弈成分。狭义的赌博, 《辞海》解释为用财物作注比输赢, 目的是财物上的输赢, 即以偶然的事实决定输赢而博取财物。美国内华达州 (1999) 定义赌博为:任何一种为了赢得金钱、不动产、支票、有价债券或其他有价物品, 而以扑克牌、骰子、任何机械或非机械装置、电机、电子设备或机器所进行的比赛。[1]综合多种界定, 我们认为赌博是指以赢得钱财为目的, 参加由机会决定其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的活动。从性质上看, 赌博包括合法与非法两种, 合法性质的赌博是政府认可的博彩业;非法性质的赌博是指触犯违反了我国法律法规的赌博行为, 主要指以营利为目的, 为赌博提供条件或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法性质的赌博行为。

赌博成瘾, 又称病理性赌博, 是指参赌者对赌博活动产生向往和追求的愿望, 并产生反复从事赌博活动的强烈渴求心理和强迫性赌博行为。因为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 故根据美国心理学会于1980年正式界定, 下列十条标准中若符合其中五条即可诊断为赌博成瘾: (1) 为赌博而出神。 (2) 赌注逐步升级, 借此追求兴奋。 (3) 不断尝试过控制赌博或停止赌博, 但最终未获成功。 (4) 控制赌博时出现躁动或易怒。 (5) 把赌博作为摆脱问题或减弱不适情绪 (如内疚、焦虑、抑郁) 的方式。 (6) 赌输后迫切等待第二天回到赌台上去想翻本。 (7) 对家人、朋友或其他人撒谎, 隐瞒自己参赌的程度。 (8) 从事违法活动, 如伪造、偷盗等, 以便搞到钱来赌博。 (9) 因赌博而削弱或丧失了重要的人际关系, 甚至丢失工作、教育或职业机会。 (10) 用各种方式骗取钱财, 借以缓解因赌博而导致的经济拮据处境。[2]

二、赌博成瘾的心理成因

1. 好奇心与从众心理。

人之初, 性本善。赌徒并不是天生就好赌, 每一个人在婴幼儿时都不知道什么是赌博。可赌徒是怎么“炼成”的呢?第一次接触赌博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有了第一次赌博经历便会有第二次参加赌博的可能, 长此以往, 就有可能赌博上瘾。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第一次参加赌博呢?从心理角度来说, 是受好奇心和从众心理驱使的。 (1) 很多人闲来无事喜欢观赏别人赌博, 看见别人赢钱而眼红, 于是很好奇, 受不了诱惑产生了尝试的心理, 此时若有朋友再怂恿一下, 他就很可能参与赌博。倘若他在赌博中赢了钱物, 则更有可能迷恋赌博。 (2) 一个人从来没有参加过赌博甚至没有产生过参赌的念头, 但是他的交际圈里的人全是赌博爱好者, 由于从众心理, 为了获得群体归属感, 他很有可能和大家一起赌博, 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

2. 贪欲、投机与侥幸心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 过去政治标准是人们评价社会成员的主要标准, 而现在经济标准则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标准, 成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人们的行为也普遍受到“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有的人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而采取不正当的行为或手段, 赌博行为就是获取非分财富的一条捷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深受称道的, 而赌博正是以较少的投入侥幸获取较多财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刺激一部分人冒险、侥幸、投机心理的膨胀, 使他们不想通过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坚韧不拔克服困难、通过勤奋诚实的劳动致富, 而是把致富的希望押在不劳而获的赌博上, 梦想投机取巧一夜暴富。于是很多人放弃了家庭、事业, 冒险聚众赌博, 最终陷入泥潭, 难以自拔。

3. 娱乐、消遣和寻求刺激心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 生活水平提高, 手头钱多了, 一些人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休闲方式, 转而追求刺激, 寻找快乐, 消磨时间, 赌博刚好可以满足他们, 于是他们总抱着“小赌怡情”的心态经常赌博, 久而久之, 对赌博痴迷上瘾。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变革, 下岗或无业人员增多, 许多人感到困惑、无奈和迷茫, 有强烈的被剥夺感, 他们因无所事事而精神空虚, 情绪消沉, 迷失方向。而聚众赌博既可以消磨时间, 娱悦心情, 又可以寻求刺激, 还可能不费吹灰之力侥幸赢得钱物, 赌博对于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

4. 获取自尊, 追求满足感心理。

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 有些人现实生活不如意, 遭受挫折, 为了逃避现实, 获取满足感, 他们很可能寻找其他途径。而赌博这种以概率获胜的游戏使他们找到了公平与满足感。 (2) 一部分赌徒在赌博中输了钱, 心里很痛苦, 觉得没面子, 为了找回自尊, 增强自我效能感, 不服输, 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赌博;另一部分则相反, 赌博赢了钱, 由于贪欲无穷, 长期“奋战”在赌场上。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赢了想多赢, 输了想翻本”的心理。

三、赌博成瘾的干预措施

正是以上各种心理因素使得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参加赌博并痴迷上瘾。赌博极易诱导各种犯罪危及社会稳定, 酿造悲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我们该如何远离赌博, 戒掉赌瘾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利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消除赌瘾的方法。

1.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 又称厌恶条件反射法, 认为行为异常者的不良行为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若要戒除赌瘾, 就应阻断赌博与愉快情绪之间形成条件反射, 建立赌博与厌恶、恐怖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该疗法主要有两种。

(1) “厌恶性条件反射”法。该法是把要戒除的成瘾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 使成瘾者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成瘾行为。如让赌博成瘾者服用催吐药物后去赌博, 赌博时因药物的作用便会发生强烈的恶心、呕吐等厌恶反应;或当其参赌时, 施以电击, 最终使赌博行为与厌恶、恶心、难受之间建立固定的条件反射, 以此戒除赌博成瘾行为。

(2) “想象厌恶”法。即用令人厌恶或恐怖的想象替代药物, 即每当嗜赌者产生强烈赌博欲望时, 引导他立即闭上眼睛, 想象眼前有一个令其恐惧的人、动物或恐怖的电影情节等, 最终使赌博行为与恐怖情境之间建立固定联系, 达到矫治赌博成瘾的目的。

2. 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沃尔普 (J.Wo lpe) 认为:人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恐怖状态是相对抗的两个过程, 一种状态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的产生, 即交互抑制。赌博成瘾者虽知晓赌博行为的危害, 但因自控力薄弱又频繁参赌, 赌博时兴奋异常, 离开赌场后又常感觉焦虑、烦躁。系统脱敏就是诱导他们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 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 从而达到消除日常生活中焦虑习惯的目的。整个治疗过程就是让赌博成瘾者在心理放松状态中逐渐适应新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 最后从思想上发生转变, 从而巩固良好的行为。

3.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的一种。暴露疗法就是病人发生恐怖反应的某事物或某刺激在其面前再次呈现、猛烈刺激, 从而使病人对此事物或刺激的恐怖反应逐渐消退。借此理论用到戒掉赌瘾上, 可取消赌博的强化物 (一般是金钱) , 控制赌博成瘾者连续强烈的长时间参加赌博, 直到让其产生恶心、呕吐、厌恶感, 这样多次治疗, 让赌博成瘾者厌恶赌博, 进而戒掉赌瘾。

4.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 (cognitive therapy) 由美国学者贝克 (A·Beck) 创立。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是导致赌博成瘾的决定因素, 因此用正确的理性思维取代功能失调的错误认知, 矫正嗜赌者错误歪曲的或功能障碍的思想, 可以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当代认知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 (Albert Ellis) 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 而是由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评价造成的, 即引起赌瘾的直接原因并非赌博行为本身, 而是个体对赌博行为的迷恋和精神寄托。由此, 应该对赌博成瘾者进行领悟指导, 使他们意识到赌瘾的产生并不在于赌场或赌博活动本身, 而在于他们对赌博的偏爱、迷恋和依赖, 然后动摇他们对赌博的依赖信念, 使他们认识到沉溺于赌博的危害性而远离赌博。

5. 阶段性变化疗法。

阶段性变化疗法是有计划、分步骤地使赌博成瘾者成功戒赌的方法。它由五个阶段构成: (1) 前沉思阶段———为试图改变的赌博成瘾行为提供某种特定的思想; (2) 沉思阶段———引导赌博成瘾者开始考虑改变自己的行为; (3) 积极考虑阶段———对戒赌做出周密而严格的计划; (4) 行为改变阶段———赌博成瘾者不再恋赌参赌; (5) 巩固和维持阶段———以期达到戒赌成果的巩固。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治疗专家应准确把握赌博成瘾者的心理状态处于哪个阶段, 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引导推动他们逐步通过上述五个阶段达到矫治赌瘾的目的。[3]

6. 改变环境, 戒掉赌瘾。

人具有社会性, 一个人的交际圈可以影响甚至可以改变这个人。为帮助赌博成瘾者戒赌, 我们可以给他换一个新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里, 每个人都积极向上, 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财富, 他们讨厌赌博, 生活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下, 赌博成瘾者会认识到自己价值观的扭曲, 从而努力改变自己, 戒掉赌博。

上述心理学的治疗方法与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 它必须在赌博成瘾者自愿配合下或有专人监控下实施才能达到矫治目的, 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心理干预措施的负面影响。另外, 赌博成瘾的矫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标本兼治, 即在对赌博成瘾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 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 创设一个有利于禁赌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Lei Kong:Gambling A Economic View[M].澳门:传媒工作者协会出版社, 2003.

[2]Lesieur, H.R, &Rosenthal, R.J.Pathological gambl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991.7:5-39.

[3]刘琪.赌博成瘾及其矫治[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1) .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第二版) 第五、八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刘琪王成义.赌博问题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5, VOL22, (3) .

篇4: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关键词] 青少年 上网成瘾 对策

互联网以其传输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和形式多元等特点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已达到2.53亿,其中青少年占14.9%。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许多青少年因迷恋游戏、聊天、黄色视频等而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探讨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成因及对策就十分必要。

一、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

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英文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虑和情绪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上网时间长且难以自控,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虽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仍在继续,不能自拔。通过对青少年进行开放性访谈,发现导致他们上网成瘾的原因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诱惑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网络的特点密不可分。首先,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深深吸引着青少年。在“网络社会”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形人,其身份、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蔽。正如Davis,R•A所说:“一个半老徐娘可以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女,强盗亦可自称超人”。在隐蔽性和匿名性的保护下,网民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其次,网络还具有平等性。当你在网上进行交谈、讨论时,即没有专家与平民之分,也没有作者与读者之别,只有网民之间的平等交流。你的性别、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的话语是否受欢迎只是看你的话语本身是否吸引人,你的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因此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心目中展现自我的理想平台。心理学家杨新华通过调查发现:“7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能使他们找到迅速成功的途径,并让他们的种种幻想成为可能”。

2.社会原因

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管理不善。目前,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包围学校,经营者不仅不劝阻学生上网,而且还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的优惠服务,游戏开发商更是趁机赚取黑心钱。针对这种不良现象,尽管我国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网吧进行管理,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对网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管理上的漏洞为一些青少年上网提供了方便。二是新闻媒体的不正确宣传。与传统社会主要依靠家庭、学校完成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相比,现代社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大肆渲染各种网络传奇、网络神话和网络精英的一夜暴富。这样的文字连篇累牍,充斥着各种报刊、杂志,使他们成为这个时代最受推崇的对象,成为无数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并对青少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庭原因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如果父母抚育子女的方式不当,如缺乏和孩子的理性沟通,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子女的心理教育,过多地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对孩子管教严厉等等,就会造成子女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而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可以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使得他们一方面作为社会化人有渴望参与、合群的本性;另一方面,由于感到恐惧、孤独、自卑和无助,不敢与他人交往,使他们的需求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于是便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乐趣、觅知音。

4.青少年自身原因

首先,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的特点及其丰富的信息对他们很具吸引力。其次,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还未定型,生理与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因此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游戏常常抱着好奇心去看、去玩,结果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第三,由于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际交往常遇困惑与障碍,于是上网聊天、交友、网恋成为他们宣泄、释放压力的最好方式。第四,目前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二、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Subrahmanyam.K(2001)等人指出,由于青少年期正是身体发育时期,其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对其思维和情感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上网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方面

Crosnoe.R(2000)研究发现,如今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与虚拟的数字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带来的一个危险因素是,他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太大,就容易给他们带来压力,使他们学习时记忆力不集中、不持久,逻辑思维活动迟钝。另外,网络提供了匿名性以及扮演其他角色的可能,这也给青少年带来人格上的干扰。因为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将会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之间差异很大,将可能给他们带来长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独处、敏感、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孤僻的青少年,一旦他们发现在网上寻找知己比现实更容易,就会沉溺其中,下网后就变得更加失落,远离周围的伙伴,不愿与人交往,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出现双重人格,甚至有可能导致独立人格的丧失。

2.身体方面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长时间无节制地上网会使他们逐渐陷入情绪低落、视力下降、眼痛、怕光、夜盲、食欲不振的状态,进而阻碍他们的身体发育,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3.行为方面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逃课、辍学、偷窃和抢劫等不良行为。Wan,C.S(2006)等人研究还发现:那些长期进行在线聊天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并满足于在游戏中扮演英雄形象的人,更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因为与他们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相比,回到现实世界会感到非常枯涩、失望,产生心理压力,某些人可能由于不能克服这些压力而最终出现极端行为。据2005年5月29日《新京报》报道,5月15日,天津市一名沉溺网络游戏的13岁男孩,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他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标准飞天姿势,带着笑脸,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等。

三、网络成瘾的防治

从以上诸多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他们内心世界的宣泄、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有对新鲜事物、新鲜生活尝试的冲动。我们应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立体防治机制,引导青少年健康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成才服务。

1.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矫正不良的上网习惯,确立远大的理想、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因此,上网时,要明确自己上网的目的,要控制好自己上网的时间,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好奇心和欲望,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的工具,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工具,积极寻找有助于学习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处理好上网娱乐和学习的关系。

2.注重家庭培养

首先,作为家长不仅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还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多拿出时间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发现他们所遇到的障碍,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其次,家长还应学会健康、适度地疼爱孩子,而不是溺爱,更不是将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健康的亲子关系应建立在自然、适度、稳定、一贯的基础上。第三,父母也应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尊重孩子的隐私,按规律办事。第四,家长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并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引导孩子浏览一些有意义的网站,多接触一些爱国主义、自强自立、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又不失家长的监督作用,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总之,父母不仅要在经济上资助他们,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思想上引导他们。

3.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其次,学校要开展性知识教育课程,消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苦闷,让他们对性有正确的认识,以消除他们对黄色网站的热衷,从而减少网络成瘾的可能性。第三,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少年的假期和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降低网络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专注,而且还可以改善他们与同学的关系,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此外,对于已经存在网络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诊断和疏导,帮助他们控制上网时间,提高他们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不良上网的免疫力。

4.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002年我国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了对网吧的管理规则。如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对网吧进行综合治理,控制网吧总量,关闭无证无照的非法网吧,规定营业时间,限制通宵营业,禁止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网吧,推行实名上网制,同时规范对游戏、聊天交友软件的管理,大力开发内容健康、情节生动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子游戏产品,以取代那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游戏。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按照互联网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从源头上约束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青少年喜欢的网络作为切入点,提供一些有益的网站。对于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就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疗他们,如可以在网上设置“网上论坛”、“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给予他们正确的咨询和引导,为他们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良好上网环境。

总之,面对网络科技的汹涌到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位一体,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摆脱网络成瘾。为此,我们必须保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努力做好上网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运用立法手段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尽可能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调查报告.2008.

[2]张海涛,苏苓.高职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75.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0-133.

[4] Davis,R•A. Acognitive2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Compute Human Behaver,2001,17(2):187-195.

[5] Subrahmanyam.K,Greenfield.P,Kraut,etal.The impact of computer use o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1,22:7-30.

[6]Crosnoe.R.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The Life Course and New Directions.Social PsychologyQuarterly,2000,(63):377-391.

[7]Wan,C.S.&Chiou,W.B..Psychologieal Motives and online Games Addietion:A Test of Flow Theory and Humanistic Needs Theory for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6,9(l):317-324.

篇5: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不论物质条件好坏,人都是需要精神的。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关系着生命历程的幸福与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物质条件的飞速好转,必然带来精神供给滞后,精神产品和消费不能得到满足,也必然导致某些简单有效甚至是低级趣味的精神产品泛滥。精神生活的质量要得到保证,有时需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或者需要很高的文化修养,这些往往是普通百姓和普通学生不能做到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大潮,显得束手无策。这也是整个社会在发展进步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人的智力水平总体提高,也会导致精神生活的贫乏。福尔摩斯在没有遇到有挑战性的案件侦破的时候,就只能依靠毒品来麻醉自己,就是这个原因。教学上说的“吃不饱”的学生也就很容易去寻找新的刺激,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学业压力太重导致精神贫乏。逆反的心态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是学业压力的直接后果。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所有的一切要求都离他们非常遥远,所有的物质都能得到很好的供给,所需要承受的希望是他们觉得不能完成,逃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沟通交流的问题

师生、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直接原因。不了解、不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去理解学生的甜酸苦辣、不去尝试或者不去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不能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拿着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去套学生,只知道他们在这个时候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那时候就是这样的”,“这孩子怎么这样阿”的话语只能表现出理解的苍白和教育的无力。不能或者不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人为的制造师生、亲子的隔阂,甚至制造一些理由只为自己开脱,不给孩子们解释和改正的机会。沟通都无法实现,教育何从谈起。

交流与沟通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更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单个自然人是无法面对复杂而强大的自然界的。因此,缺少沟通与交流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现实中缺少交流与沟通,学生当然会到虚拟的世界里去寻找,而两者相比较而言,虚拟世界里面的沟通更容易实现。教师和家长缺乏交流、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使交流与沟通简单化,反而不能看到效果。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是他们的情感已经初步具备了健全人的特征,甚至在很多时候,比成年人更加敏感。简单的交流不仅仅使他们感觉到轻视,更让他们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并不能立即奏效的时候,恼怒和焦急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几乎肯定会把学生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根本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3)思想上重视不足

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认识不足,对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的偏差。寄希望于一两次谈话,几次大力度的惩戒就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是极不负责地。教育从来都是长期性,没有任何一个习惯上问题或者思想上的问题能够这么迅速的解决。“罚得重一点,让他记得一辈子”已经被肯定是天方夜谭。教育学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与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此消彼长,甚至可能是永无尽头的过程。优秀的教育者总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看到一个孩子的转变。充分认识这一艰巨性是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的前提条件。

(4)网络的诱惑难以抗拒

网络信息非常丰富,而只要付出时间,网游是很容易获得成功的。网瘾的内容不外乎聊天和游戏,都有易学习、上手快,能带来刺激与快乐等特点;虚拟性又可以帮助参与者逃避残酷的现实;便宜的上网方式使得更多得人能够轻易的沉迷其中。网游的开发者想尽千方百计使之具有更好的普及性和娱乐性,这都能很好的激发人的惰性,特别是对于身心没有成熟的学生就更具诱惑。

(5)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求新、求异,好交流、好学习,自我意识成长,两性意识萌动等,所形成的需求都能在网络上轻而易举的找到。对于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事情,谁都会乐此不疲,更何况自控能力还不完善的学生呢?

二、解决思路的探讨

(1)提高认识

认识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不要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包括对网络的新认识,特别是对网游要有新的认识和看法。网络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生存方式的一部分,而电子游戏的产生之初是为了检验电脑的性能和计算机工作者工作之余的调剂,但是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产业,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众多的高等学校都没有认真重视这一产业的前景,放任大笔的利润流向国外;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专业的电子竞技大奖赛,产生了一大批以电子竞技为职业的新人类;即使只是练级卖装备都能成为专门的职业,甚至是我们的电脑老师在我们初学电脑之时还要求我们学会一些游戏,以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的电脑和网络技巧。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玩游戏呢?

(2)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和知识

努力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和知识动态,学习网络游戏的有关技巧,形成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基础。培养锻炼利用网络的各种技能,熟练的使用电脑和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特别是亲自实践来体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使电脑和网络成为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3)应用心理学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学会善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切忌简单、粗暴。陶宏开教授每次他与孩子交流,都首先是请坐下来,倒杯水,慢慢的谈。他能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孩子的生活,为孩子的未来考虑,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的后果,自发的解决问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多种文体活动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挤占他们的课余时间,培养健康向上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5)开展学习方法辅导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方面的帮助,让他们觉得付出努力能够看到成效,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都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具体的方法包括辅导学习、降低目标、修改成绩等。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各学科教学的本质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比如语言类的学科,就是要开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开口,对能够做到的学生予以及时、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上进心。

(6)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网瘾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和教育。要告诉家长,你的孩子没有学成,那么你的一切生命的意义就将失去。不能以自己工作太忙为借口,忽视对孩子的关注与教育。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更不能指望学校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篇6:浅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心理

最近,姚强的家长打来,说姚强今年上高一,有网瘾,为了上网,有时连学校也不去,只想在家玩游戏。不过,这孩子有个好处,就是说好了玩多长时间的游戏,能够说到做到,到时候真的能刹住车不玩了。这就有点奇怪了,说不玩就不玩,这还是网瘾吗?

我跟姚强的家长约好第二天见面详谈。第二天,他们带姚强来了。经过沟通,我发现姚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网瘾,他逃学上网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其网瘾背后的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据姚强家长介绍,姚强听话、内向、不善交际,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到了初三下学期,他的学习开始退步,考试名次一再下滑。就在这时,他有了厌学心理,不想上学了。有了厌学心理之后,他的名次下滑得厉害,更加不愿意去学校了。

姚强说,每次被迫走进教室,他的心里都会想不知同学们怎样看他,谁说点什么他都特别在意。一次,老师说他弓腰缩背的姿势不好看,他认为老师轻视他,看不起他,久久难以释怀。之后,体育老师也说一个人要是总弯腰缩背的,干什么都难以成功,他更是耿耿于怀,还气愤地对妈妈说,他将来一定要当大官,好好修理一下这两个老师。由于担心别人说出伤害自己的话,他平时在学校总是躲着大家,以至于后来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

姚强除了和父母说话外,很少和别人交流,包括跟我对话时都是吞吞吐吐的。姚强的父母说,这孩子后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喜欢自己一人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姚强说,自己上网时最舒服,不用担心与人打交道的问题。

上一篇:低年级防踩踏安全教案下一篇: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十三章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