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

2024-07-08

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精选7篇)

篇1: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

已经是深秋时节了。

暗黄的树叶轻轻地从枝头飘落,打着旋儿,如一只只轻盈的蝴蝶。缤纷的落叶给过道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踩在上面碎碎地响。这声音使我想起了初中时期的好友与同学,于是,一个少年在这落叶飘零的季节里微笑。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在这样金黄的季节里,也是在这校园的过道上,铺满落叶的过道上,追逐打闹,不小心便把欢笑声洒了一地,还有那碎碎的声响。

过道的一侧是一个池塘。池塘里面的水很绿,很静,整个池塘看起来就像一块巨大的绿翡翠。偶尔有几片叶子落到水面,细细的水纹一圈圈地漾开去,好像美丽的绿翡翠上多了些许细致的纹路。

因为放假的缘故,学校里的人很少。我趁机去了趟校舍。走到以前住过的宿舍,我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宿舍的门已有轻微的脱漆了,却不显破败。从窗往里看。既陌生又熟悉。这曾经是我们住了一年半的地方,大家在这里笑过、闹过、吵过、打过,然而这再也不属于我们了。我们一共有10个人,相对于这宿舍而言,显得有些多,因为它的确很小。但我们并不计较这些,因为友情,所以快乐。

去了趟教室。因为重新粉刷了一遍的缘故,教室没有了往日陈旧的气息,却怎么也抹不去我心中的那份熟悉感。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一同坐在这间教室。早读、上课、晚读、自修,每天我们都重复着这一道工序。同学之间的友情以及竞争意识却样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有多么无聊。

不知不觉走到运动场,这里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那样的简单而朴素。只是由于风雨的侵蚀,篮球架显得更陈旧了,但它依然那么结实地挺立在那里,似乎并没有受多大影响。

“加油!加油!加油!”校运会的时候,田径场上震耳欲聋的加油声仿佛还萦绕在耳畔;参加长跑的同学朝着终点奋力冲刺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重又走到了铺满落叶的过道上,一片落叶从我的头顶飘落,轻轻地,无声无息。那过去的时光也正如这落叶一般,最终会变成干瘪的枯叶,然后被踩碎,继而无声无息,只能成为回忆。

噢,那逝去的时光。

篇2: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

岁月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容颜,还有我们那颗曾经年轻的心。每每想到此情此景,心中难免惆怅,可能成长的代价就是我们失去纯真的微笑,而多了一份离别的伤感。大四、毕业、工作、离别或许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才是我们现在的真实。

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短暂岁月,有欢笑,有泪水,但我们却那么珍惜逝去的时光,是因为过去的学习生活有你陪伴,我的朋友!

魂 断梦牵的岁月,留在记忆里永不褪色,多少甜蜜和苦涩,变成多少悲欢离合……青春似火,岁月如歌。无论我们有多少眷恋,有多少不舍,都唤不回逝去的时光。但 我们无须失落,无须感伤,心是成长的力量,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我们依然可以一路高歌,策马奔腾,让八月的骄阳永远见证我们的无悔友情!!!

篇3: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

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寻逝去的时光》 (1) 的主角是一位未知姓名、未知年龄、在深夜中辗转反侧的旅人。小说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这与其是一部小说, 不如说是主人公的梦境, 在梦境中不断地追寻, 追寻那段早已逝去的时光。在小说的结尾, 他发现了一个伟大的主题———时间, 之后就开始了书的创作, 开端与结尾遥相呼应。时间是已经失去了的, 是需要被找回的, 它是以梦为开端, 以在清醒状态下找回失去的时间为结尾。而找回的标志是主人公在品味茶泡玛德莱娜小点心时突然涌起的感觉, 一种他一直以来都模模糊糊的感觉, 这时他方才发现, 时间从未溜走, “只是无法用记忆和才智找到”。[7]180

这个有意识的记忆、才智、概念、逻辑所无法触及的东西, 这个逝去的时光, 可以被视为无法被符号化的东西。一个物 (La Chose) , 可以说普鲁斯特所想要找回的、且已经丢失的就是与大他者 (母亲) 相连的客体, 也是因为进入语言、符号化后而失去的客体。

从全书开篇的梦过渡到幼时盼望母亲睡前一吻的心情, 再到结尾时重现的、代表母亲终于能上楼吻他的铃铛声, 这是个重复, 但是意义已经截然不同。如果说开篇他面对的是父亲的不算严的禁止造成的焦虑, 那么在结尾他才发现铃声早已成为他生命的支点。

……它就是此时此刻在德·盖尔芒特亲王府里响起的我父母送斯万先生出去的脚步声, 宣布斯万先生终于走了、妈妈很快就能上楼来了的小铃铛尖厉、清脆、丁丁冬冬连绵不绝的金铁声, 这些声音依然萦绕在我耳畔, 它们虽然在过去那么遥远的位置上, 我却听到了它们。

……

贡布雷花园的铃声, 那么遥远然而又在我的心里, 我谛听这铃声的日子在我并不知晓为我所有的那个广阔领地里是一个基准点。[7]

这些突然冒出的声音是登陆在拉康所说的实在界中的客体a, 普鲁斯特终于部分地找到了失去的东西, 属于实在 (réel) 的东西。

二.找回的客体

实在, 拉康的其中一个定义是:“不再是一个客体的本质的客体, 但是这个东西面对着所有话语的终止以及所有范畴的失败, 它是最卓越的焦虑的客体。”[3]196在这部作品中, 最重要的铃声是代表她母亲出现的铃声, 也代表着与母亲融合的时刻, 母亲作为不可能的客体, 也就是从根本上丢失的客体, 也就是一直以来追寻的客体。追寻逝去的时光, 确切说是追寻不可能的客体丢失的那个时刻。丢失的客体造成去追寻这一客体的欲望。

我听到大人们送斯万出门的声音;门铃告诉我斯万已经走远。......我很快就听到她上楼关窗的声音。我蹑手蹑脚走进过道, 心怦怦乱跳, 激动得几乎寸步难移, 不过这至少不是难过得心跳, 而是提心吊胆, 是过分兴奋。......为了避免父亲训我一顿, 她急得呼哧呼哧对我说道:“快跑, 快跑, 别让你爸爸看到你象个疯子似的等在这儿!”[5]

主人公不断地期待与被禁止的客体、不可能的、丢失的客体相遇, 然而父亲的禁止一直威胁着他。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中, 同时也意味着有被父亲惩罚的危险。

三.普鲁斯特的追寻———另一条俄狄浦斯之路

凡德伊去世已经太久了, 但一个形象却在我心头躁动, 一个形象保存了多少岁月, 我甚至可以想象出来, 因为过去我把它储存在记忆里, 即使这一形象有一种有害的能力, 但我以为, 久而久之, 它的有害的能力已彻底消失了;这个形象活在我的内心深处———犹如俄瑞斯忒斯, 众天神使他免于一死, 让他在共谋的日子里回故里惩罚谋杀阿加门农的凶手———来折磨我, 来报复我, 谁晓得?因为我让我的外祖母死去了;……[6]504

俄瑞斯忒斯是阿伽门农的儿子, 为报父仇杀死母亲。那么, 在这里, 主人公将自己放在哪个位置上呢?杀死一位父亲的凶手, 还是杀死母亲为父亲报仇的人?《追寻》中的凡德伊先生包含普鲁斯特父亲的形象, 而小说中的外祖母包含着他母亲的形象, 因此, 这里涉及到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 反映出他对父母双亲的双重负罪感。

1905年9月26日, 普鲁斯特的母亲去世。几天后, 普鲁斯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在这个世界上, 我只爱一个人, 那就是我妈妈。……她带走了我的生命, 就像爸爸带走了她的生命。”[2]89

普鲁斯特的父亲Adrien Proust是名医, 在预防流行病方面作为政府顾问, 1903年去世。双亲的去世, 尤其是母亲的去世令他悲痛欲绝, 同时极度内疚, 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直用虚弱的身体和懒惰来折磨他母亲, 直至去世。……我毒杀了她的生命……”[2]90普鲁斯特本人, 正如《追寻》的主人公, 一直无所事事、流连于上流社会声色犬马之中, 身体脆弱、神经过敏, 令父母非常担心。既然他如此爱他的母亲, 为什么一直令她如此伤心?正如弗洛伊德关于亲人死亡的梦的分析那样, 我们可以认为, 表面的悲痛情感深处掩藏的是作者童年起就被压抑的那些欲望。[4]250

在《追寻》中, 主人公对于父亲的描写很少, 书中其他的角色分担了他对于父亲的看法。首先, 前文所述“夜晚的吻”那一段, 主人公在母亲必经之路上心惊胆战地等待她路过, 他觉得这样做, 父亲会惩罚他。然而, 结果出人意料:

他绷着脸奇怪地看我一眼。后来妈妈尴尬地解释几句。他说:“那你去陪陪他吧。你不是说还没有睡意吗?你就呆在他房里好了, 反正我不需要你照应。”

“可是, 亲爱的”母亲不好意思, 回答说, “这跟有无睡意无关, 总不能惯孩子……[5]38

“反正我不需要你照应”, 显示出普鲁斯特的父亲晚上不需要自己的妻子, 把她留给儿子。在这里, 父亲本身没有站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 让孩子觉得法律、规则是可以被违反的, 违反之后还能得到奖励!反而是她妻子试图坚持规则———总不能惯孩子。

这仅仅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 最终结果是这位父亲给孩子留下了没有原则的印象。普鲁斯特一生疾病缠身, 也找过很多医生, 却又不遵守医嘱。这里的矛盾根源正是他对父亲的情感。普鲁斯特最爱的母亲最爱的人是他的父亲, 但同时, 他母亲又在某种程度上贬低这位父亲, 他的内心历程究竟如何我们难以详细了解, 毕竟他没有躺在分析家的躺椅上, 仅留下了一些文字和好友的一些追忆。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作品中找到痕迹———普鲁斯特强烈的内疚感, 不仅仅源于自己一事无成、醉心于上流社会的生活, 还包括他的同性恋关系对家人造成的强烈伤害。《追寻》一书中凡德伊先生的境遇就体现出普鲁斯特对父亲所受到的伤害有所了解, 凡德伊先生的女儿就是一位同性恋。凡徳伊先生去世后, 凡徳伊小姐就和女友在自己父亲的肖像前作势要羞辱他:

“你知道我想给这老怪物来点什么吗?”她拿起肖像说道。......

“我不能啐?往这上面啐?女友故意恶狠狠地说道。[5]

这是对父亲的攻击。可见, 普鲁斯特具有对父母双亲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一直缠绕着他。随着双亲的去世, 在哀悼的时刻, 这种极度的悲痛、内疚袭击了普鲁斯特, 令他近乎崩溃。然而最终通过书写一部伟大的作品, 他找到了令他痛苦之源, 找回了一直回响在他身上的那种脱离了时间、永恒存在的时光, 走出另一条俄狄浦斯之路。

摘要:本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经典著作《追寻逝去的时光》进行精神分析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联系《追寻》一书的内容和普鲁斯特的现实经历, 将逝去的时光与精神分析中有关客体的概念, 以及作者童年阶段所经历的俄狄浦斯情结连接在一起。分析显示出普鲁斯特一生所承受的巨大矛盾和困苦是与其父-母-子的三元关系密切相关的。父亲未能承担起自己应该在的位置, 母亲对于丈夫的矛盾情感, 都对普鲁斯特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 通过书写, 普鲁斯特最终理解了心中不停振动的俄狄浦斯时刻。

关键词:普鲁斯特,俄狄浦斯情结,精神分析

参考文献

[1]Gabrielle Rubin.Ambivalence et défi, Marcel Proust et son père[J].Revue fran?aise de psychanalyse (paris) , 1999, 63 (2) :637-645.

[2]Haruhiko TOKUDA.?La victoire des Intermittences du c?ur sur l’oubli—Proust et sa mère?, Journal of Liberal Arts, no.120, l’UniversitéWaseda, mai2006.89-107.

[3]Jacques Lacan.Le moi, le LE S?MINAIRE DE JACQUES LACAN.Paris:DITIONS DU SEUIL, 1978.

[4]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5]马塞尔·普鲁斯特[法].追忆似水年华 (1) 在斯万家那边[M].李恒基, 徐继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89.

[6]马塞尔·普鲁斯特[法].追忆似水年华 (4) 索多姆和戈摩尔[M].许钧, 杨松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989.

篇4:作文:留恋的时光

六年的光阴飞快却又缓慢。我接触并交结了许多人或物:有和蔼却不失威严的黄老师;有与我分忧解难的郭素洁、张琴;有让我们笑声起伏不断的周科、张宗;有校园里那一排婀娜多姿的杨柳……

今天,就要离开这些良师益友了。曾以为今天将会是我人生中对小学的“解脱”,曾对那些小学离校生的哭泣而感到不解与不屑,曾以为自己不会对的同学们产生留恋之情。可那毕竟是我“曾经”无知的想法。毕竟生活了六年,怎么会没有一丝留恋呢?只有经历之时才会产生的感觉涌进我心头,同学们把桌椅摞在一起放在教室中间,我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教室里,孤独和恐惧感随之而来。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教室吗?

篇5:留恋的作文:难忘的时光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妈妈携着我的手,第一次走进这扇大门时,我觉得这里是那么的神秘。如今,我将要走出这校门了,我的心中很不是滋味,酸酸的。当我最后一次望着这扇大门,凝视着老师的目光时,相信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水晶”将会滴滴答答地掉在地上......童年迷人的时光,让我难以忘怀。

再看一眼操场上那殷红的跑道,每天我们从它身上踏过坚韧有力的步伐,洒过努力的汗水。记得那次校运会,随着“砰”的一声枪声过后,女子150米比赛开始了。各个运动员都像离弦的箭,脱缰的马一样向终点奔去。前操场我们班的啦啦队喊声震耳欲聋,给运动员们鼓足了勇气,当时在拼命飞奔的我更加使足力气,任凭汗水渗透衣襟,任凭它大汗淋漓。跑道上的运动员还在奔驰着......我,因为有了同学们的助威声,夺得了年级组第3名的好成绩,给班级的分数又加上了4分。接下来,名次一一向我们射来,大家的欢呼声、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再看一眼那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在那里,老师教我们要品德高尚;在那里,老师教我们读书学习;在那里,老师教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记得,我们手牵着手,共同唱起童年的歌:“自从踏进学校的门槛,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爱哭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的少年......”

冬天,我们走在铺满雪花的小路上,留下一串串童年的脚印......如今这些都将成为我人生中的美好回忆。此时此刻,这时光中的每一件事都涌上心头,使我感到百般留恋。有时候,我真的幻想,能不能永远不长大......

篇6:那值得留恋的时光作文

现在,我们共同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已经所剩无几了。还剩差不多一个学期,我即将要离开母校。一想到要离开母校了,我的心就像撕心掏肺了一样痛。

在这千千万万个日子中,我仿佛像一个无知的小家伙,在老师的哺育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大道理;使我懂得了时光值得我们去珍惜;使我在知识的世界中沉睡。每一位老师都竭尽心力,勤勤恳恳。老师像园丁,桃李满天下;老师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老师像蜜蜂,勤恳又勇敢;老师像妈妈,美丽而善良;老师像一本书,教给我们很多知识。

在这五年半的时光里,我不但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更美好的是,我交了许多冰雪聪明的朋友。

朋友的眼睛是最好的镜子。

在这五年半的时光里,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她们眼中是个什么样的女孩。但是,无论我做对或做错了什么,她们并不会埋怨我,只是尝试地去理解我,让我明白,友谊那么的可贵。

在这些时光里,感谢老师精心地栽培我,感谢理解我的朋友,也感谢我们一起相遇的地方——母校。

用心灌溉下,茁壮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回报帮助过我们的人。

篇7:留恋逝去的时光作文

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两部协奏曲——《道情》《逝去的时光》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题材上的“相似性”、体裁上的“统一性”及创作时间上的“连续性”。第一, 从音乐题材上看, 两部作品都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并很好的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第二, 从音乐体裁上看, 两部作品都是协奏曲形式, 并且都是西方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结合;第三, 《道情》创作于1995年5月到8月, 而《逝去的时光》创作于1995年9月到1996年1月, 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是连续的, 同时也能集中反映作曲家这段时期的音乐语言及创作思维。本文从作品标题的东方文化意蕴等方面对陈其钢两部协奏曲《道情》《逝去的时光》进行解读, 从而揭示陈其钢作品中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

一、两部作品标题的东方文化意蕴

(一) 《道情》标题的东方文化意蕴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 “东方神韵”无疑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审美范畴。它最先出现在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之中, 作为当时士人群体性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 是一种标识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文化性质的审美时尚。1东方音乐文化中对于情感而言的不是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 所以东方音乐文化中感情形态更加倾向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碰撞, 并且以这样的形态而成为描写的重点。

在情感音乐美学流派中所提到的在音乐的表现上最为得以强调的便是情感。情感音乐美学流派在东方音乐文化中很早便得到了体现。中国古代音乐著作《乐记》便是情感音乐流派的代表。同时, 东方音乐文化中情感成为了最为普遍的命题之一。情感命题中会以多种形式出现, 如思念、哀怨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性格。《道情》这部作品在上一章节中笔者就有提到所谓“道家唱情”这一说法。《道情》在标题上所包含的东方文化意蕴与下文中会介绍的《逝去的时光》这一部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蕴是截然不同的。《道情》标题所表现的东方文化意蕴是来自于民间的文化意蕴, 并且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下以情感作为命题以体现东方的文化意蕴。《道情》本身是一种源于唐代的宗教艺术体裁, 在衰落以后与民间艺术相合, 形成了现在这一民间曲艺艺术。首先我们在标题本身就可以看到东方文化的作品中的体现, 不仅如此, 其中的情感命题也是东方文化意蕴的体现。作曲家陈其钢的一席话中也可以看出其创作《道情》时候所想表现的感情。他说道:“《道情》顾名思义, 当然借用了陕西的民歌形式。所以一语多关。写《道情》使我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要表达, 这和以前不一样, 因为我这个人以前比较内向, 多愁善感, 《道情》一反常态, 写了生活的另一面, 甚至有些粗野, 但那是优美的粗野, 当时我把所学的技术放到了一边, 毫无顾忌地写了一些感受。”2从作曲家的叙述中可以看到, 情感是居于首位的, 音乐作品也是以感情的描写而存在的, 当然作曲家也会借用《道情》这个标题来描写感情, 这样的双重描写将作品的感情命题这一形态发挥到了一定的程度, 同时体现出了也是东方文化意蕴的典型形态。然后, 作曲家在曲调的选择上也就是运用了《三十里铺》这一陕北民歌, 正如作曲家所说的《道情》的情感正是陕北音乐所特有的粗犷嘹亮、热情奔放及悠扬高亢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东方文化的另外一个意蕴, 一种来源于民间的美、来源于生活的美, 同样也是一种来源于“人”真情的美。众所周知, 音乐是表现情感最为直接的艺术, 同时也是表现情感最为深入的一种艺术。《道情》当中的情感命题证实了这一选题的东方文化意蕴, 使得作品拥有了具有表现“东方意识”与“东方神韵”的先决条件。

(二) 《逝去的时光》标题的东方文化意蕴

文人音乐指代的是由各个时期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中国传统音乐。他们的命题的选择上很重要的形态就是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 当然, 以这样的手法, 作品的标题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诗情与画意。在艺术作品中也会自觉的体现出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与世无争、不拘一格的审美品位。孤高飘逸的文人气质和格调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态度和人格的真实写照。琴曲《梅花三弄》这一部作品就是典型的中国文人音乐的典型代表。在命题中来看《逝去的时光》这一标题是一种文人的形态, 运用了诗意性的写法, 并且在其中有中超凡脱俗之感。《逝去的时光》在标题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对《梅花三弄》的引用, 作品标题上运用的是一个文人音乐的典型手法就是隐喻与象征, 作品中借用了《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来象征所谓“逝去的时光”, 而用这样的方式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将《梅花三弄》的主题隐藏在《逝去的时光》当中, 使得《梅花三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逝去的时光》的代名词。换个角度来看, 《逝去的时光》所承载的意蕴主要是强调中国文人之风骨、雅士之名节。这样的意蕴并不是直接在标题上能够读出的, 《逝去的时光》这一提名本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初衷, 就是对逝去的时光的感怀和对未来的憧憬。那感怀在哪里, 作品的借用《梅花三弄》的标题就不难看出作者感怀的本意。明代杨抡《伯牙心法》解题曰:“以梅为花之最清, 琴为声之最清, 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 宜其有凌霜音韵也。”3这里作曲家也同样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中国文人之风骨, 尤其是借题表现魏晋文人之风度。魏晋风度放弃了东汉时期繁琐、迷信的汉儒, 开始对人文的思想、哲学上进行解放, 而其间所提起的“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魏晋风度这一中国人文形态在命题上也是非常崇尚东方人文命题的另一形态, 便是花鸟命题。东方文化中的花鸟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表现的不是外部视觉形态的描绘, 而是借用花鸟作为载体来描绘一种精神、气质、神韵。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提到所谓:“‘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是当时确立而影响久远的中国艺术——美学原则。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的这个主题, 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4所以我们在这里不难看出, 《逝去的时光》在作品标题上所蕴含的并不是只在表象上的意思, 而是在深度上讲魏晋风度中的“言不尽意”的美学原则进行了运用, 并以此在表现一种深度, 以借用《梅花三弄》中“梅花”的性格来表现其作品中真正的主题——人。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逝去的时光》所蕴含的东方文化意蕴在命题上的多重性。作品在命题上不仅仅运用东方文化意蕴中特有的诗意性的抒情文学作为标题, 而且运用隐喻的形态去抒发情感, 并在其中借用东方文人特有的花鸟命题来隐喻真正描写的主体, 所以说《逝去的时光》在命题的使用上具有非常浓郁的东方文化意蕴。

二、“东方神韵”及“东方意识”的体现

(一) 《道情》中“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的体现

《道情》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上主要是体现在乡土文化, 地方的文化与地域的文化性格当中。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上都有着每个地区不同的特色。《道情》这部作品中借用的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主题音调, 音乐中带有的就是陕北音乐的独特魅力。陕北属于黄土高原, 这一地区干旱少于, 在古代是较为荒凉的地区, 风沙过后的黄土高原给人以苍茫的感觉, 也使得这一地区的人们以深沉质朴的性格, 其音乐同样带有了这样的性格。陕北地区的音乐悠长深远、高亢嘹亮带有着几分苍凉。《道情》中完全使用了《三十里铺》的主题音调, 所以整部作品当中也带有这陕北音乐的乡土特性, 这正是《道情》这部作品当中的“东方神韵”。“东方意识”在《道情》当中体现不是文人精神的优雅, 而是世俗生活当中的真实, 世俗生活当中的娱乐性格。这样的“东方意识”来源于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 他们表现的是喜怒哀乐, 而且不加掩饰的直接表现, 是怎样便是怎样。这样的意识是真实的, 中国几千年来有多少皇帝下令禁止传唱民间音乐, 为什么?正是因为民间音乐真实, 民间音乐敢言, 民间音乐不献媚。这样淳朴的“东方意识”在《道情》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连作曲家在谈到创作的初衷的时候就说到了, 抛弃技术, 义无反顾的表现自己的感受, 表现自己的思恋之情。这就是真实, 这就是东方人最为淳朴的意识。

在乐器的使用时“东方意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唢呐是陕北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其音色高亢明亮宜于表现粗犷、豪放的陕北民间音乐的独特风情。在《道情》中作曲家选用的乐器确是向来以音色甜美著称的双簧管, 作曲家在创作研究中发现双簧管在高音区具有如同撕裂般高亢明亮的音色, 作曲家也以此为契机运用西方的乐器来变现一种东方的情感, 这样使得双簧管这个乐器以宽广、豪放的音色来表达了作曲家想表现的“死去活来”的情感体验。《道情》这部作品所具有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正是在作曲家的创作中被完全地体现。

(二) 《逝去的时光》中“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的体现

《逝去的时光》所体现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和前文中提到的《道情》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是不一样的。《道情》的“东方神韵”体现在乡土文化方面, 而《逝去的时光》中的“东方神韵”体现在东方山水文化方面。《逝去的时光》当中在“东方神韵”当中首先体现在对东方山水文化中的体现。“东方神韵”很常用的一点便是运用“山水”来衬托“人格”。而在山水文化当中“花”则是一个常用的命题, 这是东方神韵重要的一种描写形态。对“花”的描写只是其创作的形式, 在神韵上更重要的就是描写一种精神, 一种人的精神。《逝去的时光》借用的《梅花三弄》的主题核心音调, 也就是借用《梅花三弄》的主要表现的目的来进行创作和表达。作品将梅花的品格放在了一个高点, 以此用来展示其东方固有的神韵。在“东方意识”上, 《逝去的时光》中循序了天人和谐的美学境界。在东方的审美意识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和谐, 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主题。东方意识当中自然的美不能单单存在, 他必须要结合人才能得到升华。所以东方人更喜欢将自然与人的和谐作为创作的根本, 这样才能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理想审美境界。《逝去的时光》这部作品从本体上是以感怀过去与描写未来, 其中引申的意义当然有着对人本身的情感描写, 《梅花三弄》的主题进入以后达到的不仅仅是在音乐上的画龙点睛, 在审美上同样如此。《梅花三弄》主题音调的加入, 将更多的对自然的描绘予以增强, 使得《逝去的时光》不仅仅在主题上描写人的形态, 同样有了描写自然的形态。而且本身《梅花三弄》这一作品是一部借以描写自然来描写人的作品。所以在《逝去的时光》的高度融合之下, 整部作品将“东方意识”描写的恰如其分。

《梅花三弄》的主题没有完全的运用, 而是变化地运用, 在变化上正是将《梅花三弄》的主题音调进行横向的展开, 这样的手法也可以看作“东方神韵”的一种体现。散板是东方音乐中特有的形式, 它强调的是“形散而意不散”的典型“东方神韵”。如:非均分律动在《逝去的时光》中的运用。这样的非均分律动的运用与散板是极为相似的, 《逝去的时光》中也继承了这样的“东方神韵”, 使得作品的“东方神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东方意识”层面, 作曲家尤其注意乐器的使用, 东、西方的音乐审美意识在乐器上也是有差别的。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就提出了“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5的说法。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东方音乐中人声是比较重要的, 同时各个乐器都在发挥其特点尽可能的表现人声的音响色彩。《逝去的时光》中, 作曲家运用大提琴这一西方乐器作为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 但是在创作中使用了“东方意识”, 尽可能的表现出人声的效果, 使其达到一种人声的“呻吟”感, 这样的手法使得作品中的“东方意识”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逝去的时光》中大提琴在音色选择上使用得较多的便是泛音的使用, 其原因在于《梅花三弄》主题音调便是由古琴的泛音所奏出的, 作曲家选用了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了自己所想让作品所承载的“东方意识”。

结语

“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在《道情》这部作品的创作形式上也有着深刻的体现。首先在“东方神韵”的体现上, 作品运用了五声性音群的形态来进行创作, 使得作品在这一层面发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特有魅力。不仅如此, 在横向的线型展开上, 作曲家依然使用了主题音调逐渐发展的手法, 将《三十里铺》的主题音调一步一步展现了出来, 这样渐变的横向线条使得“东方神韵”得以展现。在非均分律动的使用上, 这样的情况仍然出现了, 这一独特的东方风格被作曲家展现, 《道情》中的非均分律动体现的是一种民间音乐的世俗性格。《逝去的时光》这部作品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美学上, 同样在作品创作的形式上也有“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的体现。在调性的安排上《逝去的时光》的调性主要是建立在五声性音群上, 突出中国调式特有的五声性, 作品中不是单单运用五声音阶进行创作, 而是以五声性音群作为主体, 在横向上进行拓展和变化。在东方音乐中调式的五声性正是“东方神韵”的体现, 也是“东方神韵”中单纯、简洁、返朴归真的审美韵味。

摘要:著名旅法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两部协奏曲——《道情》《逝去的时光》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题材上的“相似性”、体裁上的“统一性”及创作时间上的“连续性”。本文从作品标题的东方文化意蕴等方面对陈其钢两部协奏曲《道情》《逝去的时光》进行解读, 从而揭示陈其钢作品中的“东方神韵”与“东方意识”。

关键词:陈其钢,东方神韵,东方意识,《道情》,《逝去的时光》

参考文献

[1]郑长铃.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志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2]罗天全.中国古代音乐之源与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4]周建萍.论“神韵”范畴的审美指向[J].徐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 .

上一篇:2020物业客服经理工作计划模板下一篇:元旦祝福短信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