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

2024-07-06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精选3篇)

篇1: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

关于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说明

陈小虎

1.办学指导思想 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

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因此,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支撑和印证。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仅要看办学指导思想下的二级指标,而且还要看《评估方案》的其它指标(如师资队伍、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

1.1 学校定位。只有一个主要观测点,即:学校定位与规划。但含有三方面内容: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学校定位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第三是学校发展的潜力。考虑到新建本科高校的特点,本指标强调了“学校办学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旨在引导新建高校以区域(行业)经济社会为服务面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发展规划:主要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应该体现学校的定位,规划中提出的措施应该是为了实现这些定位。

特色培育:考虑到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没设特色项目,但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应当注重特色发展,扬长避短,通过长期培养项目培育和积淀,最终形成自己办学特色。

1.2 领导作用。两个主要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领导能力:这里的领导能力是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尤其是校级领导班子的能力。考察领导能力,一是看战略思维能力,能否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看待学校的发展,立足长远,使政策和决策具有前瞻性,从而掌握主动。二是看谋划发展的能力,看能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促进规模、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看能否把主要精力真正放在教学工作上,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 中。三是看凝聚人心的能力。要看各级领导能否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新的发展,用事业发展鼓舞人心;要看是否能“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广大教职工;要看是否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使广大教职工切实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调动教师研究教学投身教改的积极性。

教学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否经常研究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教学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职能部门是否都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师生对教学中心地位的感受等。

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估结果统计;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1.3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思路:人才培养思路主要是回答高校办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如何培养这样的人?要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思路,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所谓教育思想观念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充分认识多层次、多类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成为现阶段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更是现阶段本科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形成清晰的培养思路并切实付之实施。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的有效措施。新建本科高校要充分认识密切与业界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具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紧密、互动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合作教育既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也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 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要将合作教育逐步深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共建教学资源与实践环境,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2.教师队伍

一级指标: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主要观测点:生师比;队伍结构。

生师比:生师比是指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是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一半之和。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业教师数量:在分析生师比时,专家将分专业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以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师资结构:队伍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结构: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院(系)分布状况、师生比状况、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教师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是专业发展状况:如:专业带头人数量与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尤其是“科班出身”人员数量等。

三是要考察三类教师,即: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主干课教师和实践教学队伍(含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结构。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是指大部分专业有带头人且有足够的胜任力,已初步形成教学团队,并有数量满足要求的骨干教师。

2.2 教育教学水平。主要观测点:师德水平;教学水平。

师德水平:“履行岗位职责”是指教师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 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考核制度,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坚守严谨和诚信原则,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教学水平:教学水平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主要考察学校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政策、措施以及效果。如: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成绩分布,学生满意度等;教师教学成果统计;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的试卷质量及分析等教学环节所反映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2.3.教师培养培训。主要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力量相对偏弱,因此教师培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二是看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在编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

教师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一般就可认为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累计达三年及以上;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教学条件与利用 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经营思想,考察投入产出比,考察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3.1.教学基本设施。主要观测点:校舍;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运动场所及设施。

教学基本设施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所谓“基本达到”或“基本”是指数据适当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黄牌警告”的标准,一般指二者间的中间值(以下“基本”的含义同此)。

3.2.经费投入。主要观测点:生均拨款;教学经费投入。

生均拨款:要求“上一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须达到5000元并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省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其中两种含义,一是经费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二是要逐年增加。

教学经费投入:足够的教学经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要注重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并实施优先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是考察学校投入维持教学运行最基本经费的数量有多少。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四项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2%是合格的最低标准。这里沿用了原水平评估时C级标准的要求。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一指标重点是看学校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改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4.1.专业。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新办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要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注重特色专业培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能否遴选优势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新办专业:新办专业指评估时毕业生未满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是考察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新办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服务面向,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教学条件(如实验室、设备、实习见习、教学资料、师资队伍等)是否基本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培养方案要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执行情况要良好。考察新建高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是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在培养方案中,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或学时有明确的规定。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的要求,人文社科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的不低于20%。而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这是目前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4.2.课程与教学。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并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要求,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参与面;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课堂讲授是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是否方法科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

4.3 实践教学。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是教学系统中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位和学时,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设置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既要看全校平均实验开出率,也要抽查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要考察实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提倡实验教学安排课表化,确保实验时间,避免走过场;本指标体系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意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的合理融合;实验室要开放,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内容包括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实验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阅实验报告、现场测试等方法考察。

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障实习和实训的时间,是否收到好的效果。这里强调要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和效果,要科学制订实习与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紧跟行业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考察方法为: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考察合作教育实习、实训现场。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 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能反映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非常重要。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等情况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按指标要求,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不是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学生成果,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关于“一人一题”的问题。“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对于几位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题目的总体设计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5.教学管理 一级指标:教学管理

二级指标:管理队伍;质量控制。5.1 管理队伍。主要观测点:结构与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的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专指本专科教学管理人员,不包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

结构和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同时要考虑到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其教学管理秩序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在考察教学管理队伍时要考察任职时间。要考察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对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要考察教学管理工作,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要看教学管理人员 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要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实施改革状况。

5.2 质量控制。主要观测点:管理制度;质量标准;质量控制。

管理制度:学校重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调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等基本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文件完善;采用了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质量的高低。学校要制定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这些质量标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所谓主要教学环节是指: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考核等),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有了标准和考核办法,就应严格执行。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贯彻质量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执行情况。最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学生的试题、试卷、报告、论文、设计等,判断是否严格执行和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质量控制: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包括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几个环节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一级指标: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服务与指导 6.1学风建设。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它是学生在学校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作用的结果。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政策与措施:学校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 展。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6.2 课外活动。主要观测点:课外科技活动;课外文体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组织的各项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多半,即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3 指导与服务。主要观测点:组织保障;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性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满足人才成长需求。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7.教学效果 一级指标:教学效果

二级指标: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体育美育;声誉;就业。7.1.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面广、学生收获大。主要考察: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观测点: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指标主要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培养方案),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学生进校后的学习情况、校内外专家调查情况的比较;(2)学校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情况和效果;(3)对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4)学生在省、市、全国性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5)学生参与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及获取证书情况;(6)专家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7.3 体育美育。主要观测点: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

美育: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7.4 校内外评价。主要观测点:校内评价;校外评价。

校内评价: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和评价。

校外评价:该指标的目的是看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是看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反映,校友的反映,家长、中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媒体对学校的评价等信息反映学校在社会声誉中所处的地位。

7.5.就业。主要观测点:就业。

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70%,初次就业率统计到8月31日前。就业毕业生数指签约人数、升学人数、自主创业人数、出国出境 留学人数的总和。二是看学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取得的效果。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三是要适当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趋势。

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 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 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 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

● 升学。

● 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2010年3月20日

篇2: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学校定位。

观测点:学校定位与规划。

内涵解读: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恰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专家将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1.2领导作用 观测点1:领导能力。

内涵解读:领导能力是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其内涵是校级领导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教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观测点2:教学中心地位。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结果统计;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1.3人才培养模式 观测点1:人才培养思路。

内涵解读: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观测点2:产学研合作教育。

内涵解读:这项观测点的针对性比较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除自评报告外,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二、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该项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队伍包括3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2.1数量与结构。观测点1:生师比。

内涵解读:在考察总生师比外,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能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生师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观测点2:队伍结构。

内涵解读: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能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有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情况。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2)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3)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4)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5)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 先进水平。

2.2教育教学水平观测点1:师德水平。

内涵解读: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观测点2:教学水平

内涵解读: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个体个别教师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满意不满意,多方面了解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2.3教师培养培训 观测点:教师培养培训。

内涵解读: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教学基本设施。

观测点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观测点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 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校园网建设与利用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及在本科教学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观测点3: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内涵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

3.2经费投入

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内涵解读: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太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新校区建设又会背上债务负担,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专业与课程建设有3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专业建设

观测点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内涵解读: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观测点2:培养方案 内涵解读: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是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4.2课程与教学

观测点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内涵解读: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或规划不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基本要求未强调必须使用获奖教材而强调了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其目的是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指标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测点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内涵解读:本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参与改革的参与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观测点1:实验教学

内涵解读: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要注意了解每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本观测点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发考察的内容包括开发的范围、开发的时间、开发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观测点2:实习实训

内涵解读: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观测点3:社会实践

内涵解读: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观测点4: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内涵解读: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五、质量管理

因新建高校办学历史短,多校合并,组建前教学管理模式不统一等原因,导致存在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二级管理模式,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主体作用尚未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不足等问题。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5.1教学管理队伍 观测点:结构与素质

内涵解读:教学管理队伍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关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5.2质量监控 观测点1:规章制度

内涵解读: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观测点2:质量控制

内涵解读: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

6.1 学风建设 观测点1:政策和措施 内涵解读: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观测点2:学习氛围

内涵解读: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和政策,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鼓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观测点3:校园文化活动

内涵解读:课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在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的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2 指导与服务 观测点1:组织保障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观测点2:学生服务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5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7.1 德育

观测点1: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观测点2:思想品德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 专业知识和能力

观测点1: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

内涵解读: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观测点2:专业能力

内涵解读: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3 体育美育 观测点:体育美育

内涵解读:其中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7.4 校内外评价 观测点1:师生评价

内涵解读: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观测点2:社会评价 内涵解读: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5 就业 观测点1:就业率

内涵解读: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观测点2:就业质量

篇3: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

关键词: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整改;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4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1]。合格评估一般分为自我评估、专家组进校评估和整改三个阶段[2]。这三个阶段是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一个完整过程。怎样才能巩固评建成果,解决问题,科学发展,形成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是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需要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问题。

一、整改是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重要措施

(一)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针来看,整改是评估必要手段。“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我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方针。“以评促建”就是以评估带动学校各项建设和发展;“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学校改革与创新:“以评促管”就是要通过评估更新学校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评建结合”与“重在建设”是手段,通过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目的。而整改是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从评估的过程来看,整改是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重要环节。整改是对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进校评估的拓展和延伸。自我评估是被评学校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总结学校教学工作经验,找出办学中存在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撰写自评报告。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通过深度访谈,现场听课,座谈走访,查阅资料,校园实习实训基地考察等形式,对被评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现场考察,向学校反馈,提出办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建议和意见。根据专家组提出办学中存在问题及建议和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实施有效的整改,这个过程需要一年时间。由此看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三个阶段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构成了本科教学评估的全过程。

(三)从评估的目的的作用来看,整改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意见指出,合格评估的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3]。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实践来看,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促进了政府对学校投入,生均经费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12 000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管理水平,是推动学校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一)被评高校对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目前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实践来看,不少高校存在认识上偏差:一是评估工作已经结束,没有存在什么可整改的,有“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二是认为教学中有些问题已在自评自建阶段解决了,剩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可以留待以后解决。三是认为整改阶段主要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走过场、做表面文章。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的结果,工作懈怠,整改工作摆不上重要位置,整改工作任务不明确,或有整改方案,但过于笼统,避重就轻,拐弯抹角,没有具体的安排和实施。

(二)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整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2000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地处省辖市,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两个阶段,尤其是对专家进校评估十分重视,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本省市专家预评估,一旦通过专家组评估,不仅仅是高校松口气,而且地方政府一些承诺大打折扣,把是否通过评估作为一种荣耀,对整改不仅难以列入工作计划,而且很少有人问津,甚至束之高阁,不予理睬。

(三)在顶层设计上,缺少评估整改工作制度体系。由于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实践在我国历史比较短,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也尚待完善。高校自身教学评估实施的时间更短,相关规章制度更少。2011年至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对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评估、评估内容、基本形式、结论使用规定的比较详尽,操作性比较强。但对如何整改,仅在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第10条,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分工组织管理中,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所属高校的审核评估工作,一笔带过,对学校评估整改工作一字无提,教育部评估中心仅规定了在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考察结束后两个月内,学校将整改方案寄达评估中心,整改时间为一年,结束后将整改报告寄达评估中心,学校整改评估作为下一轮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重要内容。从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体系上不难看出只重视前期,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评估,淡化了评估整改,与本科教学评估的宗旨不相符合。

三、整改工作主要措施

(一)要充分认识整改工作必要性和艰巨性。整改具有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特点,具有提升评估内涵、巩固评估成效的重要作用。整改是一个参照标准,是逼近标准化过程,没有整改,想一定程度上评估工作就失去了意义。从评估整改实践来看,专家进校考察评估一结束,根据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梳理,认真分析,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召开整改动员会议,明确提出要像抓评估一样抓整改,做到不懈怠、不动摇、不做表面文章,做到评建班子不散,评建力量不减,评建力度不降,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通过多种形式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宣传教育,达到了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自觉,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整改办统筹协调,院系整改主体,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广泛参与的整改机制,切实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整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理清问题,明确思路,突出整改工作重点,注重针对性、实践性、长效性。从学校层面来看,整改主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以及教学工作总体思路等方面进行剖析,形成管理层面上整改思路,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教学条件和基础课程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更加科学合理,使得顶层设计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从院系层面来看,整改要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使得各教学环节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到位,将人才培养任务落到实处。从每个人的整改来讲,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立足岗位做贡献,在点点滴滴中体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规范行为,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

(三)建立整改机制,使整改成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常态。整改过程是一个不断规范办学规章制度,不断发展办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条件的过程,不断将评估中形成的丰厚成果、思想观念成果、制度成果、校园文化成果固化下来,传承下去的过程。要建立整改机制,破除行政系统主导学校办学,还教学院系和师生管理学校的主体性,让更多的师生能参与到学校的日常运转。通过整改,使师生的人心真正凝聚在一起,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在阳光下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声誉一旦建立,他就是一所大学独一无二的最大财产[6]。从而使学校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

(四)整改要统筹兼顾,注重四个结合。整改是一个解决问题、寻求发展的过程,不是为了整改而整改,从我校整改工作实践来看,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重点整改与全面建设相结合。逐条研究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推进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利用,从总体上推动本科教学工作上新台阶。二是坚持阶段性整改与教学规范化建设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要抓住整改契机,解决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同时,把整改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与巩固评建成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建立、完善教学工作规范、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整改工作与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实现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通过一年的集中整改,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后2年的工作,进一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扩大评建成果,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坚持领导分工负责与全体师生广泛参与相结合。继续实施评建工作校级领导分工和负责院系制度,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度和全员参与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任务上和督查督办、责任追究等方面,确保领导到位、任务到位、工作到位。

(五)加强制度建设,将整改工作纳入评估有关的制度法规建设之中。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三个阶段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建议国家在制定本科教学评估相关规章制度时,不但要规定本科教学评估的组织程序、评估方法和专家纪律,还要将后期整改工作的有关问题纳入其中。为了达到整改效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切实实施对整改工作的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将整改纳入到本科教学评估的工作计划之中,加强对整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同时,还要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和表彰整改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对于忽视整改的高校应提出批评,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评判和监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http://www.heec.edu.cn/modules/wenjianfabu_d.

jsp id=3090.

[2]季平.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搞好合格评估工作,2012-4-27 http://www.heec.edu.cn/modules/news_detail.jsp

id=1501.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http://www.heec.edu.cn/modules/wenjianfabu_d.

jsp id=1107.

[4]黄娅.整改: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环节[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21.

[5]吴梅兴.在扎实整改中推进教学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42.

[6][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 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7.

上一篇:集团银行保函管理办法下一篇:职工辞职信格式-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