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感悟

2024-08-02

延安颂感悟(精选9篇)

篇1:延安颂感悟

歌曲《延安颂》:延安精神的象征

这首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日的歌曲,原唱:李双江,翻唱:薛浩根创作背景《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延安颂 - 李双江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篇2:延安颂感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延安的人文地理知识。了解主体性儿童画的基本技法,能运用各种纸质媒材表现一幅以赞美延安为主题的儿童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师生对话、作品欣赏、教师演示,让学生学习拼贴画的步骤和线描的表现技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延安的了解和描绘,感受延安精神的时代启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运用线描和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主题性儿童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选择符合创作主题的绘画元素,并表现在画面中。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结合课前预习的知识,请学生简要介绍延安。

通过欣赏图片,感受延安 “三黄一圣” 的特点。带领孩子们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延安的奋斗光辉历程,了解延安精神,激发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歌颂革命圣地——延安。(导出课题)

(二)新授

分析美术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欣赏《毛主席和我们心连心》、《南泥湾》、《普通一兵》,分析美术作品内容。总结出主题性绘画的特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多样。

分析美术作品形式:

教师提出疑问:延安丰富多彩的革命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学们思考一下,画家是怎样安排画面的,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次要物体,主要物体安排在哪个位置?

归纳出主题性绘画作品的表现技法,构图巧妙,主题突出,色彩、造型为主题服务。

(三)讲解步骤

1.教师结合本课新授知识,演示绘画步骤。

2.先构图后构思,利用简单并列、重叠分割画面。3.选取创作的主题,根据主题选取创作的要素。

4.运用线描的方法在卡纸上刻画主体人物。并用黑色记号笔描绘暗部,白色修正液描绘亮不。

5.用剪刀剪下人物形象。

6.在另一张卡纸上描绘场景。

7.将剪好的人物,黏贴在画有场景的卡纸上,根据画面需要添画次要物体,丰富画面层次。

(四)学生创作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卫生。

(五)作品点评,总结

作品的主题是否突出。作品的构图是否突出主题,构图是否合理。用线是否有粗细、疏密变化是否运用不同工具表现人物形象的明暗变化 总结拓展:

篇3:郑律成的《延安颂》及其音乐创作

关键词:延安颂,郑律成,音乐,创作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这就是1938年产生于延安的歌曲《延安颂》那雄壮豪迈、气势磅礴、激动人心的歌词, 这充满战斗气息令人鼓舞的歌曲内容, 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激昂旋律, 在那个民族危亡, 血雨腥风的特殊历史年代, 不知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战场, 去和日本侵略者做殊死的拼搏。就是这样一首激励过千万中华儿女, 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英勇奋斗的优秀音乐作品, 却出自一位朝鲜籍的音乐家之手。他就是在少年时代从朝鲜来到中国, 并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的伟大音乐家郑律成。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 后因酷爱音乐, 改名律成。1918年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一个贫苦的革命家庭。他父亲是个爱国者, 三个兄长先后为朝鲜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受亲人的影响, 他自小就仇视日本帝国主义。1933年, 年仅15岁的郑律成随着一批进步的朝鲜青年来到中国, 在南京参加了朝鲜人在中国的革命组织“义烈团”, 后又加入“朝鲜民族解放同盟”从事抗日活动。他从小就酷爱音乐喜爱唱歌, 因此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 刻苦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声乐。抗战爆发后他在上海大众电影戏剧读者会第五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在这个时期, 他创作了平生第一首歌曲《战斗妇女歌》。1937年10月, 年仅19岁的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奔赴延安, 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校学习与工作。这个时期, 他的音乐才华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和广大革命军民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938年夏日的一个傍晚, 当时还是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生的郑律成和同学们刚刚参加完一个群众大会, 在回校的路上, 他们看到散会的群众依然兴致勃勃, 精神振奋, 谈论着国家大事,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们英姿勃勃、步伐整齐, 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 响彻延安城头。革命圣地欣欣向荣的的动人景象, 激发了郑律成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他鼓动身旁的文学系同学莫耶:“给我写个歌词吧!”同样心潮澎湃的女诗人当即拿出纸笔, 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名为《歌颂延安》 (后定名为《延安颂》) 现场即景的歌词。拿到歌词的郑律成兴奋异常, 表示一定要为歌词谱出最好的旋律。几天后, 在有毛主席等重要领导人参加的一个晚会上, 作曲家亲自弹琴, 成功演唱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他令人振奋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演唱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 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就这样, 一首歌颂革命圣地延安的时代颂歌诞生了。

《延安颂》的曲调气势恢弘, 委婉流畅, 它将抒情性与战斗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由于采用了首尾与中间乐段对比的不同风格, 也可以看作是带省略再现的复三部曲式。歌曲的开头曲调优美抒情, 在妩媚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节奏, 同前后抒情性的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两者又同具雄健豪迈的气势, 使得全曲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是一首具有奋发向上、明亮有力特点的大调式歌曲。全区情感的爆发点是在“啊, 延安”这一句上行大六度的大跳上, 倾注了曲作者对革命圣地的无比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尤其是歌曲结尾时的“灿烂辉煌”一句, 上行的四度大跳使歌曲达到最高潮, 给听众的心灵以强烈震撼, 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延安颂》表达了千百万革命人民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感情。歌曲一经产生就像长了翅膀一样, 很快从延安飞到前方, 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 直至海外。当时, 很多革命者正是唱着这支歌, 寄托着对毛泽东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思念;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 披荆斩棘, 冲破艰险, 奔向延安, 投入革命洪流。在延安, 哪里有人群, 哪里就有《延安颂》的歌声。很多人知道郑律成的名字, 都是从听他的《延安颂》开始的。

郑律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音乐家, 终日不停地忙于创作。由于他努力工作、成绩卓著, 1939年1月在延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一年, 他又创作了一部在中国革命斗争和人民军队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大型音乐作品《八路军大合唱》组曲。

1941年8月, 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刊号”上, 刊登了一则“五四中国青年节奖金委员会启示”, 公布了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捐助奖金的授奖决定, 其中列于“音乐类甲等奖”首位的, 便是由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它共有6首歌曲包含其中。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原名《八路军进行曲》) , 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影响最大的一首。这首歌曲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 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歌曲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开头是冲锋号似的引子, 表现了人民军队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第一、二部分音调坚实、节拍规整, 主导节奏型和切分节奏反复出现, 使曲调具有坚韧的性格、胜利者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心, 象征着人民子弟兵刚毅沉着地行进在祖国大地上。当乐段变化反复时, 出现了连续上行的自由模进, 把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听, 风在呼啸军号响”, 是戎马倥偬中的抒情, 使歌曲具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色彩。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 结合引子的节奏和音调, 出现排山倒海般的豪壮曲调, 在奔腾向前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歌词内容,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 坚毅豪迈, 热情奔放, 词曲浑然一体, 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 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 是全军和全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一首不朽名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 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 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 以后它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抗战胜利后, 1945至1950年, 郑律成回朝鲜工作了5年。1950年在北京定居, 并且加入中国国籍。新中国成立以后, 郑律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大地, 到处寻找新的创作素材。至1976年12月病逝, 他为人们留下三百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都是他谱写成的。两个国家的军歌, 均出自一位作曲家之手, 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郑律成的创作量极大, 内容也比较丰富。作品包括歌曲、大合唱、歌剧、电影音乐在内的各类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歌曲《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为毛主席诗词谱曲合唱《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图们江》、歌剧《望夫云》、儿童歌曲《我们多幸福》等都是经典之作。他的音乐充满激情, 旋律朴实流畅优美, 富有特色;结构简练, 朗朗上口, 易于演唱, 因而深受中、朝人民的喜爱。

篇4:《延安颂》背后的人和事

许多人只知道曲作者、“军歌之父”郑律成,而词作者莫耶因为特别的人生经历,则少为外界知晓。

当年的词曲作者不曾想到,这首激情澎湃的颂歌仿佛长出了翅膀,从延安飞向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甚至飞到海外,传唱至今。

在韩国光州有条郑律成路,两侧是五线谱音符造型的路灯,路一侧是长长的纪念展示墙,墙上除了用韩文介绍的郑律成生平事迹,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黄铜材料制成的《延安颂》五线谱。

《延安颂》诞生于1938年,充满着对圣地延安的满腔热爱。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唱着这首歌投身革命洪流,更有人因为这首歌而奔赴延安。

郑律成这个名字很多人是知道的,但对《延安颂》的词作者莫耶却是闻所未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声乐教员

与文学才女的激情表达

1914年, 郑律成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现韩国光州),原名郑富恩,因为喜爱音乐将名字改为“律成”。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三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1933年春,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于1937年10月奔赴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起,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

据郑律成的女儿郑小提介绍,父亲去延安的时候,“是背着小提琴、曼陀铃和《世界名曲集》去的,到了延安,给他一个全新的感觉,他说自己的家乡已经是沦亡的国家,延安那个氛围就完全不一样了。”

延安从早到晚充满歌声,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是歌咏运动的主力,每逢听报告、开大会,大伙儿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学唱抗日歌谣和组织抗日歌谣大合唱。诗人贺敬之回忆说:“当时延安是一个歌唱的城,大批的青年、学生和战士包括开会啊、包括业余啊、生活啊,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唱歌。如果开会的话,那么就是互相拉歌。整个的延安那个时候的革命生活非常生动,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年轻、很热情。”

虽然延安的生活很苦,但青年们精神上的浪漫让延安沸腾起来。起初,只会唱外国歌的郑律成显得有点不合群。可没过多长时间,郑律成在延安似乎发现了巨大的能量,那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他的乐思毫无预告地降临了。

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也曾用笔名“椰子”、“沙岛”。1918年12月,她出生于福建省安溪縣溪傍村,自幼聪颖好学,被乡人誉为才女。

1932年,莫耶随父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在校时,其习作散文《我的故乡》,曾被国文老师推荐在《厦门日报》上发表,由此引发她的写作热情,开始向上海《女子月刊》投稿,作品多被采用。

1934年秋,16岁的莫耶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而恰在这一年,20岁的沈醉化名为陈仓,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在上海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醉结识了正值妙龄的莫耶,不禁一见倾心。而在莫耶看来,“记者”陈仓也是文采风流、潇洒俊逸。两人随之热恋起来。

但是,这桩婚事遭到戴笠和沈醉母亲的极力反对。不久后的一天,沈醉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摔伤,左眼差点失明。莫耶不顾一切,到沈醉身边进行照顾。一年之后,莫耶为沈醉生了一个男孩。但两人仍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莫耶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国民党特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莫耶在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救亡演剧第五队”任编剧,投身抗日宣传和救济难民工作。当年,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莫耶也动员沈醉一起去。沈醉此时才向莫耶说出他的秘密职业。不过,他没有说出他的真实姓名。

一天,莫耶扔下儿子,趁丈夫外出时,离开了他们的爱巢,于1937年10月顺利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在延安,她以《搜神记》和鲁迅小说《铸剑》中那一锋利的宝剑为名,更名“莫耶”。

莫耶的同学路林曾回忆说:“记得她(莫耶)刚来延安时的模样,中等身材,一身灰色的棉军装,加上一顶带耳的棉帽,一双大棉鞋,一副手套,把她装扮得圆鼓鼓的。她是南方姑娘,不大会讲普通话,加上她文静的性格,一进门未开口先笑,脸上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算是对全班同学热烈欢迎的回答……”

1938年春,莫耶进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夏天转入文学系。沈醉当时在四处寻找莫耶,最后通过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刊载“寻人启事”,竟与正在鲁艺文学系学习的莫耶通上了信。但沈醉的姐夫、特务头子余乐醒知悉后严厉禁止,至此两人终于割断情缘,不复相见。

这年夏日的一个黄昏,延安城里召开大会。散会后,青春洋溢的同学、战友成群结队地走出,一时间,激昂的歌声、嘹亮的口号响彻城内外。

夕阳余晖里的这样一幅景象,深深地打动了青年音乐家郑律成和女诗人莫耶。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写个歌颂延安的歌词吧!”

《延安颂》

既是一首颂歌又是一首战歌

莫耶与郑律成是通过音乐相识的。在此之前,莫耶写过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歌词,由音乐家向隅谱曲,后来也给郑律成写了个《肉弹勇士》的歌词。

郑律成让莫耶写歌颂延安的歌词,莫耶痛快答应了,说:“我对延安感情很深厚,我可以把这种感情写出来。”

莫耶文思泉涌,顿时掏出笔来,将所见美景尽收笔下,恣意挥洒满腔的激情:“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写着写着,莫耶说:“天色暗了,无法写下去了。我现在不给你看,待我完稿后给你,如何?”郑律成微笑着点头。

据莫耶的同学路林这样回忆莫耶创作《延安颂》的细节:“熄灯号一响,同学们敏捷地钻进被窝,不久便睡着了。然而莫耶却不入眠,而是借着残烛,以凳当桌,面对墙角写着什么。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可能给她南国的恋人在写情书。莫耶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等同学们都睡熟了,我把桌上的烛头送到她的面前,看见她两眼含着泪花,情绪很激动,那粗糙的稿纸上有着一行诗歌形式排列的字迹,为了不打扰她,我没看写的内容,只是轻声地嘱咐她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操。 对此,她总是微笑点头,又写到三更鸡鸣。直到第三次为她送过烛头,她把手稿递给我,并要我提点意见。接过她的手稿,这首歌词映入我的眼帘,情感立刻被其中的诗句所感动。一首广为流传的《延安颂》的歌词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土窑洞中诞生的。”

这首《歌唱延安》歌词,事实上是莫耶的所见所感。郑律成次日读完后,兴奋地说:“很好!我去谱!”

郑律成一气呵成,谱好全曲。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开始时是绰约多姿的优美曲调,在妩媚之中蕴含着豪迈的激情;中段转入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同前后抒发性的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两者又同具雄健奔放的气势,使全曲浑成一体。整首歌曲抒发感情的集中点,是在以六度大跳的颂歌性音调起首的部分,在这里倾注着对革命圣地无比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特别是在歌曲进入结束段落,颂赞性音调再现时,加入了二部合唱,使全曲达到高潮,仿佛把人们带到了歌声四起的宝塔山下。

几天后,延安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音乐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出席。当时第一个节目就是《歌唱延安》。鲁艺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这首歌,郑律成弹曼陀铃,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毛泽东也连连点头称道。最后的部分两人一起唱,唱完之后,掌声再次响起,毛泽东也站起来鼓掌。

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歌唱延安》的歌片。不久,鲁艺秘书长魏克多拿来一张铅印的《延安颂》给莫耶,并转达中宣部对歌名修改的意见。莫耶高兴地说:叫《延安颂》好!

《延安颂》不胫而走,在延安传唱,并被广泛流传到各抗日根据地,甚至流传到国统区和海外华侨中去。当年在纽约每次为八路军募捐,总要演奏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郑律成的《延安颂》。

孟于,歌唱家,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音乐系,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1945年后演出《白毛女》《血泪仇》等歌剧,建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歌唱队队长、独唱演员,中央歌舞团独唱演员、艺术处副处长、副团长、党委副书记等。当年《延安颂》曾感动了无数爱国青年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唱着《延安颂》奔向革命根据地延安,这其中就有孟于。

“我记得一次读书会请了一位從延安回来的一个男青年,忘了他的名字了。他就给我们讲延安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地方,很多人都投奔到延安。我们一听他讲,特别向往。他在临走之前,也教我们唱了《延安颂》这歌,一句句跟着他唱,真是‘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孟于回忆说:“1940年5月,我进的鲁艺,进去以后就认识了老师郑律成先生。”

《延安颂》气势昂扬,又不失抒情细腻,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革命圣地延安的赞颂。歌曲不仅塑造出了延安作为革命中心的光辉形象,而且表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到1940年初,约有4万名知识分子涌到延安。对他们来说,将抒情性与战斗性完美结合的《延安颂》既是延安的象征,又是一首青春、自由、希望与爱国之歌。

硝烟年代不变的赤情

从《延安颂》开始,郑律成的音乐天性逐渐显露出来。这年夏天,郑律成与莫耶多次合作,创作出《肉弹勇士》《抗战周年纪念颂》《儿童进行曲》等歌曲,与其他词作者还合作创作有《大武汉保卫》等歌曲。

1938年夏季的一天,鲁艺在中央大礼堂演出新编京剧《松花江》。马上就要开演时,有人坐到了郑律成的身边,郑律成扭头一看,原来是毛泽东。

“你是郑律成吧?是朝鲜人吗?”毛泽东握着郑律成的手,边问边称赞他的音乐才能,并说:“你可能不了解京剧,我给你讲一讲吧……”郑律成非常感动。

这一时期,郑律成正为陕北民谣的魅力所陶醉,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信天游。一晃延安已经进入到了冬季,郑律成又创作了歌曲《延水谣》。贺敬之说:“《延水谣》很有民歌风味,反映了延安、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很抒情。”

郑律成性格开朗积极,走到哪里都能很快交上朋友。夜晚,延河岸边散步的鲁艺学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女生们见到郑律成走过来,都一下子围过来。指挥过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合唱的郑律成在女生面前很腼腆,但他发现,女生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这个女生就是丁雪松。

1918年5月,丁雪松出生于重庆巴县,1938年1月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二大队女生队学习。丁雪松回忆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郑小提讲:“母亲当时见我父亲好像穿的是皮夹克什么的,挺精干、挺帅的。我父亲是音乐指导,到各个大队去教歌,我母亲是女生队队长,次数多了就都认识了。”

1939年7月,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开学,丁雪松入高级研究班学习,任学生会副主席、俱乐部主任。就在这年秋,郑律成同公木合作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和《八路军军歌》成为广为传唱的人民军队战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歌词略有改动;1988年,这首歌被中共中央军委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1年,对郑律成来说是难忘的一年,这年12月,他与丁雪松成为终生伴侣。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8月被派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工作,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育长。

郑小提说:“我父亲不在,我母亲摔了一跤,早产生下了我,她又没奶水,就把我父亲当年千里迢迢背到延安的小提琴去给卖了。”

丁雪松卖掉小提琴,买回了一只母羊和一只小羊,挤羊奶喂孩子吃。为了纪念这把小提琴,便给孩子起名叫“小提”。1944年1月,郑律成离开太行山,重新回到延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莫耶参与并执笔编写了三幕剧《丰收》、儿童歌剧《到八路军里去》和《荒村之夜》。她还经常写些反映战后生活、战斗场景和工农兵事迹的作品,主要有《伤亡簿上的第一名》《敌人悬赏一千万元的女人》《战斗没到时候》和《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晋西北劳动英雄检阅大会》,这些作品在军队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郑律成返回朝鲜工作,历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国立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等职。1950年回到中国,随即加入中国国籍,定居北京,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歌舞团从事音乐工作。

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先后出使过荷兰和丹麦王国。她曾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洲、欧洲、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掌声和荣誉。

抗战名曲少为人知的“被掩盖”

1941年,时为晋绥文联常务理事的莫耶因为写了一篇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小说《丽萍的烦恼》,受到审查批判。所幸的是,她所交代的在上海与陈仓的那段婚恋史,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陈仓就是军统大特务沈醉,所以没有被深究,逃过一劫。

1944年春,在贺龙等中央领导的关怀和保护下,莫耶被调到晋绥军区政治部《战斗报》当编辑、记者,1948年秋随《战斗报》调回延安,不久随第一野战军进军大西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总编辑,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老战友、时任《人民军队报》社长方唯若结婚。方唯若是兰州军区有名的“笔杆子”,军区的许多重要文件都是由他参与或亲自主持起草的。

1955年,莫耶转业到《甘肃日报》任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1957年,在“反右”扩大化中被定为右派,受到批判和降级处分。1962年临时主持《甘肃日报》社工作。1965年“四清”运动中,因所谓的历史旧账,再一次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文革”开始,莫耶被人怀疑在上海加入过特务组织,有人还找到沈醉核实,沈醉否认,并未谈及二人关系,但莫耶还是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反革命分子”,受到严厉批斗,并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

1979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怀下,莫耶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随后,她担任了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重新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晚饭之前》《生活的波澜》等作品。花环与荆棘交替戴在莫耶头上,历史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留给后人的却是未尽其才的无限扼腕。

莫耶一生坎坷,但那不屈不撓的顽强作风和创作实践,则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丰碑。著名作家杜鹏程说:“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

1986年5月7日,莫耶在兰州军区解放军总医院病逝。直到这时,她也并不知道她当年的情人竟是沈醉。

莫耶去世后,她的丈夫方唯若为她写下“五十年岁月倥偬为斩关猛士摇旗一曲延安颂歌今犹酣,任凭它雨骤风疾怎失却眼底霞绮直到皓首凝霜死后已”的挽联。莫耶的老战友王洪甲撰写的挽联是:“延安初颂见风华,怎奈雪压霜欺,坎坷未竟班昭志;文苑几番腾浊浪,纵使心灵笔健,委屈难抒道韫才。”而莫耶的同乡、著名诗人林家英送的挽联是:“生南国走天涯巾帼英雄名青史,颂延安歌抗大浩然正气壮中华。”三幅挽联,都将《延安颂》看作是莫耶一生关键词。

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访韩期间,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了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演讲。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出生于韩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曲者郑律成,以此来印证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传统源远流长。

而在莫耶的老家福建省泉州市安溪,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则是莫耶纪念堂所在地。纪念堂里陈列着莫耶各个时期的照片、遗物,以及纪念她的文集。

2014年底,闽南师大芗涛剧社主创带领剧社成员一同前往安溪,进行课本剧《延安颂》的展演与交流。新剧《延安颂》讲述的是以韩国青年郑律成和中国姑娘莫邪结识于革命年代,一群进步青年同谱《延安颂》的故事。

篇5:延安颂感悟

——电视剧《延安颂》观后感

上个世纪前的那一段时期,无数的有志青年从全国各地往一个地方去;外国媒

体报道中国时,也总会提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延安。共产党的根据地,红色革命的中心。在这里,毛泽东用智慧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

电视剧《延安颂》以延安为背景,多角度、细腻地展现了共产党从长征后到建

国前的经历。四十集的篇幅讲不完十几年的事,却把最真实的历史呈现给每一名观众。

看《延安颂》之前,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共产党在长征后几年的时间就打败

了敌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实力相差悬殊的共产党夺得了政权?是上天的眷顾?是历史的必然?《延安颂》以最客观的态度给出了答案。

红军到达延安后,党的中央机关就在延安成立了。当时的延安经济极其困难,因为大西北气候不好,本来经济就比较落后,加上国民党最初的包围、封锁,经济困难也就不足为奇了。可共产党到了延安,延安便出现了朝气蓬勃的状况。为了战胜困难,挑战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采纳了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管是一般士兵还是领导干部,甚至连毛泽东、朱德这样的最高层领导都要种地、纺纱、织布,所以内地知识分子到延安一看,跟国民党统治体系完全不同,也就在延安留了下来,入了党。共产党就靠这种方式融入民众,获得了最大支持。当民众生病,毛泽东送母鸡补身体;民众不理解时,接受群众责备;与病后的周恩来举行趣味乒乓球比赛等等,都展现了领导的平易近人,从而使共产党在抗争时有了最雄厚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

在延安的山洞里,毛泽东以其独有的智慧掌握着千军万马,用最有效的战术打

得敌人落花流水,处处被动。最多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牵制日军达60%以上。到后来的解放战争前,毛泽东更是以天大的勇气飞抵重庆,给蒋介石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了政治先机。至于战场上,共产党更是以水银泻地般的攻击使国民党处处败退,潜逃台湾。究其根本,共产党依靠智慧,勇气与决心打垮了腐朽的国民党。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延安中央大礼堂,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致开幕词:

“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

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现在的中国还没有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种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抉择是重要的,也是必须做出的。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引下,中国人民必然将走向光明和胜利,这就是延安精神。

篇6:延安参观学习感悟

巍巍**山,清清延河水,神秘的土窑洞,是过去我对延安的印象。可是,随着今年8月初到延安干部学院简短的几天学习,使我对延安又有了新的印象和认识。通过听老师对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讲解,初步了解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取得辉煌业绩。通过参观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以及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使我对老一辈无产革命家产生了无限敬仰和无尽的怀念之情。深深感受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取得了如此辉煌业绩确实不宜。学习时间虽短,但感受很深。

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民宗旨,是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力量源泉

1935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爬山涉水来到延安,投身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甚至白求恩等许多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支持帮助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条件艰苦的延安,为的是什么?他们为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在杨家岭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前我思绪万千,就是在这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指挥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就是在这里写就了一系列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着作。在凤凰山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墙壁上挂着白求恩病危时的遗言,这位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来到中国而且直奔抗日前线并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抢救伤员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遗言没有豪言壮语,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不仅充满了对革命战友的深情的爱,而且也饱含对中国人民无限的同情和关心:“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读完全文我已无法控制住自己的眼泪,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理想信念是何等的崇高啊!

理想是人的灵魂,没有理想,人只是一具苍白的躯体;理想是人奋斗的动力,没有理想,就会贪图安逸、安于现状。而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一生才会有意义。有了远大理想他才会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才会有不畏困难的勇气。中国革命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正是由于有一大批富有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共产党人,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由一个革命的党变成一个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执政的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使共产主义事业一代代永远传承下去,必须坚定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当今的形势已与六七十年前的延安时期大不相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多元化,我们共产党人面临巨大的考验。毛泽东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何使我们的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事关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事关共产主义事业能否得到永远传承。

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早在1938年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的确,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延安时期,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我们党排除教条主义的干扰,找到了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以雄辩的事实彻底否定了“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谬论。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准确地得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懂得,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正是基于此,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系统总结我党过去18年的革命斗争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得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三个法宝的科学结论。

延安时期,毛泽东等党的领袖注意对中国革命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人深知:“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着作,形成了完整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有力地指导了中国革命。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面临新的形势,更加需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从宏观上说,要研究科学的发展思路;从微观上说,要具体研究不同时期每一个领域的工作规律,准确把握提高工作质量与效果的途径。包括科学发展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就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三、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是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

篇7:感悟延安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

怀着激动与期盼,踏上了这一片红色的热土。初到延安,便已感受到这个处处的革命气息。延安,课本上学过,电影里看过,听老一辈的人们讲述过。如今终于开始了期盼已久的红色之旅,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了亿万华夏子孙对这里的热情与崇敬: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我们看到的,是土窑洞,是粗布衣,是小油灯,就是这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所在地。

王家坪,中央军委十年的所在地,站在会堂之中,遥想当年,不禁一阵缅怀与敬仰;

凤凰山,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热忱的投入到了我们的革命中来,抛弃名与利,不计富贵与荣华。不管条件的艰苦,依然有他慈祥的面容和坚定的身影;

杨家岭,中共七大在这里召开,伫立其中,闻见的仍是革命的气息,听见的仍是铿锵有力的回音;

枣园,看着眼前这一位平凡战士的塑像,平凡人家的孩子,做到都是平凡的事,一心向往革命,一心听从组织安排,一心兢兢业业工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是对他崇高的评价,也是我们在心里立下的铮铮誓言;

烈士墓前,镌刻在心的几个大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为革命烈士献上我们胸前的白花,寄托我们的哀思之情。红色之旅,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眼眶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了,感受延安精神,我们的灵魂接受着洗礼:

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精神,要求我们走实事求是的路线。

重览革命圣地,重温革命精神,对于我们准军人来说,是如此的必要和有意义。我们会将此次的感悟铭记心中,并将激情带到切实的军校学习训练生活中,认真践行延安精神,以实际行动缅怀革命先烈。三天的红色之旅很快的结束了,但是红色精神将在我们心中流传,永放光芒。

感悟延安

篇8:《延安颂》词作者的传奇爱恋

莫耶原名陈淑媛,生于1918年12月25日,福建安溪县人,自幼聪颖好学。1934年秋,16岁的莫耶离家出走,到上海女子月刊社当校对、编辑,后来曾一度任主编。而恰在这一年,20岁的沈醉,化名为陈仓,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在上海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醉结识了正值妙龄的莫耶,不禁一见倾心。而在莫耶看来,“记者”陈仓也是文采风流、潇洒俊逸。两人随之热恋起来。

然而,这桩婚事却遭到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反对,沈醉的母亲也极力反对。不久,沈醉在一次追捕行动中摔伤,左眼差点失明。莫耶不顾一切,来到陈仓身边照顾他。一年之后,莫耶为陈仓生了一个男孩。此时两人仍然不知道彼此的真实姓名,莫耶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国民党特务。

抗战爆发后,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莫耶也动员沈醉一起去。沈醉此时才向莫耶说出他的秘密職业,不过,他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莫耶坚定地要离开在上海租界里的小家。一天,她扔下儿子,趁丈夫外出时,离开了他们的爱巢,最终顺利到达了延安。沈醉也在四处寻找莫耶,最后通过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刊载“寻人启事”,竟与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的莫耶通上了信。但沈醉的姐夫、特务余乐醒知悉后严厉禁止,至此,两人终于割断情缘,不复相见。

在延安,莫耶的文艺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创作了《歌颂延安》,并由朝鲜籍著名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在延安礼堂为中央领导演出时,毛泽东带头鼓掌。之后,这首歌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更名为《延安颂》。莫耶也因此红极一时,声名远扬。

在延安期间,因为写了一篇抨击当时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的小说《丽萍的烦恼》,莫耶受到审查批判,所幸的是,莫耶所交代的在上海与陈仓的那段婚恋史,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陈仓就是军统大特务沈醉,所以没有被深究,莫耶逃过一劫。1950年,莫耶任西北军区《人民军队报》主编,后转业到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文革开始后,她被人怀疑在上海加入过特务组织,有人还找到沈醉核实,沈醉一口否认,而且并未谈及二人关系。

1979年,莫耶冤案得到平反。遗憾的是,直到1986年5月7日,莫耶在兰州病逝,她也不知道自己当年的情人竟是沈醉。

历史终于尘埃落定。如今看起来似乎惊世骇俗,其实在那时仅是广大新女性追求自身幸福一个普通的例子,只因二人身后的历史地位才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当然还需略微交代的是他俩的孩子。莫耶走后,沈醉将孩子送给下属作为养子,并让他们迅速撤离上海回老家避难。孩子长大后,沈醉又将其送入国民党的航空学校。大陆解放前夕,沈醉因率部起义留在了大陆,孩子则随学校一同转至台湾,从此杳无音讯。乱世的爱情恰如乱世的英雄,华丽的帷幕落下,竟是这般苍凉。

篇9:延安精神之感悟

暑期实践对延安的参观,不仅加深了我对延安的了解,更使我感悟到了一种延安精神。

伟大的时代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造成了伟大的业绩。“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积累,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够得以熊熊燃烧,归根结底得益于延安革命摇篮里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包涵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始终追求和坚持的。

无数革命青年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共产党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武器、外援和资金,却依然很快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他们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革命信念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这种追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一起构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它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参观学习,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心灵深处受到了震撼,让我对延安精神的本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的伟大。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的热情。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深入思考。我深切感悟,延安精神确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今天的时代虽然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年代,但延安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样,延安精神在今天也具有极为深远和现实的意义。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心浮躁,享受主义、金钱主义、铺张浪费等现象泛滥。此时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忘为人民服务,牢记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我们要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导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抓住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以丰富的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以良好的文明素养保证和谐稳定。

上一篇:第39号漂流瓶第6站梁丽升读后感下一篇:怎样做好卫生计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