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24-07-28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文章作者]沈阳市第二十中学 焦玉琨[文章来源]中国园丁网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造力?创造思维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与探索,讨论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造教育是最佳选择,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在开展创造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PS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出对DOS学习无兴趣,认为这部分内容“不象游戏那样好玩”。我送给他们一句话:“生活中不只有糖和蜜,还有茶和咖啡。”糖和蜜吃得过多,就可能觉不出甜,甚至会感到苦,而茶和咖啡初尝时可能觉得苦,细品后却会体味出甘甜与清香。学习也是这样,贪图安逸舒适,是难以学到真本领的。对此,我要求学生“向追求安逸的思想挑战,增强学习能力。”与此同时,也提醒自己承担起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收获!三、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得过一等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实习时,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Basic语言,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怎样让学生去迎接学习上的挑战?怎样培养他们勇敢地去面对和熟悉一个复杂、令人迷惑不解、始终变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深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参考资料:《美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示范中学” 》?牛道生?《比较教育研究》?.4《电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吕?钊?《中小学电教》?1998.5

篇2: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激情。

创造力包括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品质和创造技能。创造思维品质是重心。而创

造思维过程大体又可分为4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检验阶段。关键在顿悟阶段。产生顿悟要有必要的心理环境。如对计算机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计算机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对计算机问题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等。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可以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我们接着问:“计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产业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件大事是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公司与我国软件业巨头金山公司联手合作。大家都知道联想集团是我国信息产业界硬件领域的骄子,而金山公司则在我国软件业一枝独秀。这一“硬”一“软”相联合,必将推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借这件事,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信息产业与某些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强调了美国微软试图垄断我国软件业的企图及金山公司的W作为唯一与微软的WORD抗衡的汉字处理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经历的艰难,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信息产业要赶超世界,需要包括他们在内的全体国人努力拼搏。由此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篇3: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 一般是指在破坏和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 首创前所未有的思想 (理论) 或重新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一种活动。创造应该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先进性、变革性等特点。

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创造力不仅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而且人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实践而不断被激发出来和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决非轻而易举的事。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般人在5岁时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时具有70%的创造力, 而在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本质上是因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的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种抑制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现象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尤为突出。

一、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关于学生创造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混淆了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只知提高学生的智力, 不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般说来, 创造力并不等于智力, 创造除了需要知识和智力因素外, 更需要判断能力和意志力。美国创造学基金会主席丁·帕内斯教授说:“创造力包括了知识、想象和评价的能力。”因此, 创造力可以包括智力, 但智力不能与创造力划等号。

(二) 忽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意想进行联想和想象, 而不是象逻辑思维那样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例如,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 就是运用太阳系的恒星-行星结构的联想而创造的一种新意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每一重大进展中都可以找到想象这种思维方式的踪迹。爱因斯坦曾经深刻的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培养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三) 忽视与创造力有关的个性特征的培养

大量的心理学调查表明, 创造力的培养与个性特征培养关系密切。爱因斯坦曾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一个人的性格与其创造力的关系。可见, 一个人要想更有效地开发创造力, 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与创造相关的个性特征, 如坚定的创造动机、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独立性等等。

二、针对以上提到的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目前在我国要进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应注意的方面

(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必须破除学生的思维惰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 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 而在于求有效。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 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 各抒己见, 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二)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个人对某一事物和现象优缺点的评判, 他要求人们对周围的任何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就创造性思维而言, 批判性思维是破除人们思想认识中功能固著和思维定势的关键。对学生从小培养这种批判精神十分必要, 要鼓励学生对理论、对教材、对老师提出异议,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师应因势利导, 使他们的批判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要给学生讲述科学史上科学家犯过的错误或走过的弯路, 注意引导学生从反面、从错例中得到教育。善于批判的头脑是创造性人才的必备要素。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前所述, 创新个性对创造力的开发非常重要。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 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创新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 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 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赛玉.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2]王芳.浅谈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2) .

篇4: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不同于别人的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一些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当然也会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

研究表明,创造意识来自于一个人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只有敢于质疑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在他们的学习上产生创造的冲动力。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好现象。在学生的这种举动中,所产生的结果,有时是正确的,有时却是错误的,两种现象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的方法,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很多的一线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看中学生对的一面,为学生对的一面感到高兴,而忽略后者,对学生错的一面感到失望。如在一堂以计算为主的教学课中,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其实,这种想法也并不错。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问教师说,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呢?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地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也许会提醒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是怎样的呢?其实,这种提醒,是否定学生的一种表现,这就使得提出如上想法的学生开始感到有点羞涩,于是,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便被教师的这一否定而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的这种想法,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造意性, 然后再提出他的那种想法是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除此以外,还会有其他能解决方法没有?随着教师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少学生的积极性都被激发起来了。他们提出了很多种比较有创新意识的思考方式:如:

1. 原式=7.5×17+17×2.5+7.5×1l=(7.5+2.5)×17+7.5×1l;

2. 原式=(7.5+2.5)×28—2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

二、相信和信任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比内在动机更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用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造精神。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我及时地鼓励学生,用赞许的眼光回报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理解。即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抓住一切契机,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切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思维。 一个国家,没有思维就没有创造发明,国家就永远落后;一个学生没有思维,学习就没有进步,数学就不能学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因循传统,而由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思维在行为上有以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所以我们的教师同仁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忽略了学生聚合思维的培养。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而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老师们要知道这个常理,在教学中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来挖掘右脑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四、教师要做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教师要做知行统一,既然明白了创造思维的重要性,没有创造思维学生就不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那么在自己平时的数学中就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用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去人们在教学中较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觉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或为人处世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人的创造力还要与他的情商有关。美国一研究机关对全国富豪中的前500名人员进行剖析研究,从中发现他们的智商大致相差不大,但成功的大小却与他们的情意有关。事实证明,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而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所以决定人的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的另一个方面就决定于人的情商。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上来,我们则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我们除了认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即在学生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上狠下功夫。

篇5: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中职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成为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职美术教学的现状,指出中职幼师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中职幼师美术课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职幼师;美术课教学;创造能力;现状;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中职教育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教学理论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以及教学条件有限等原因,中职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较低,给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形势下,了解中职美术教学的现状,不断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质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中职美术教学的现状

美术是一门艺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职美术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未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导致学生的思维形势固定,创新能力较低。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美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讲解美术知识,忽视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导致美术教学的质量较差。另外,在教学评价方面,许多中职美术教师没有根据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科学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使得学生缺乏创作的自信心,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中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良好的学校环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构建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评价美术作品时,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创新点,根据美术作品的独创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等,评价学生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中职美术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画展,让学生互相欣赏作品、评价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

2.提供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模仿创作是美术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选择美术作品,不断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中职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实物模型或者优秀作品,让学生观察之后,进行模仿创作,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看作品的色彩、线条和布局等特点,促使充分感受艺术伟大魅力,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意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中职幼师专业带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取得最佳化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引导学生理解幼儿的心理和学习特点,促使学生能够自觉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教学特点,适当讲解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艺术学科,美术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鹏志.浅谈中职幼师美术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126+128.[2]谭小东.浅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18:342.[3]陈夜珠.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98:178+177.[4]夏金凤.浅谈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美术大观,2014,01:14-15.作者简介:

篇6: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刘保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家具设计的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把他们年轻时最原始的、最淳朴的、最基本的思维状态保持越久是越好,能否保持好就决定了学生的艺术创造生命力。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是家具设计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关键词:创新 引导 体会

家具设计是建筑设计环境陈设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属产品设计的学科范畴。家具设计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是人类生存的状态和方式,它经历了实用——审美——装饰——功能化的过程,逐渐向符号化设计语言转换。所以现不仅是设计者技能水平,而是创造性设计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创造是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创造性的设计,根本谈不上设计。

设计就像是带着枷锁或者镣铐在跳舞,如果限定的太多,则会束缚人的创造力。学校不是社会,应该尽可能晚让学生进入社会状态,把他们年轻时最原始的、最淳朴的、最基本的思维状态保持越久实际是越好,能否保持好就决定了设计者的艺术创造生命力。

但在社会的状态上却不是这样的,社会的状态往往是有很多的限制,主要有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基本技术层面,这个矛盾是我们真正进入设计的一个很大障碍,能把概念转化为方案设计状态,始终我们设计从一个概念设计到最终最终完成方案的最大难点。

怎样把设计的概念和设计的想法最终落实成一个可以执行的方案,学校把学生的想法不受任何约束地发挥出来,也摆在我们家具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目前家具专业的教学状况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中设计专业教学形式,不论是专业性职业教育的设计教学,还是综合类职教中的个体设计专业教学,各有不同之处,都在随着国家整体设计教育改革在探索和实践中。可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市场化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即使个别专业性的设计教学单位取得较为良好的社会性教学效果,也还没有形成和推广普及统一的教学模式。

职业性设计教育中,既然存在设计专业的学科与发展,培养的目标和成果就应该充分体现职教的特色和内涵。也就是说,培养的设计实用性人才,不单单是体现在传统的操作技能上,而是要使其既要有“匠”的才能,又要具有“师”的品质和素质。

在专业设计教学中,怎样充分挖掘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质,对职教中的设计教育来讲,更具有现实的、长远的、有利于本专业学科存在发展的深层意义。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

(1)家具设计的核心是创造,设计的过程就是创造过程

家具新功能的拓展,新形式的构想,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开发都是家具者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应用创新方法的过程。一个有创造力的家具设计师应掌握现代家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现代设计方法,应用创造性的设计原则,去进行的新产品的开发工作。随着我国房地产的兴盛为家具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然而就在家具业发展的同时,与家具制造一脉相承的家具设计却远跟不上家具业的发展。

(2)家具设计教育是一种综合性创造力的教育

首先家具是以生活为媒介,反映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家具设计实质上是对于生活方式的设计。通过对家具这种生活用品的规划、满足、限制与向导,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行为和态度,理解生活的真谛,进而认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家具设计是以室内外环境作为切入点,关注人和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自然。

其次家具设计有时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形式一样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再次家具设计在当代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工业产品设计。功能、效用、艺术、技术、经济、市场成为衡量家具设计价值的主体。

所以完整概念上的家具设计是一种集多种设计类型于一身的综合性设计,家具设计的性质决定家具设计教育本身也必然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力的设计教育。、对于家具设计教学的几点体会(1)草图构思前期想象思维启发引导

构思阶段,让学生思维无限制,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是产生新形象的前提。这种把思维对象和己掌握的家具的中外风格、造型方法、构造材料等知识相联系,从而获得创造性的设想。每一个设想要求用较为直观的草图给予初步确立。形象即使模糊的,不明确的,凌乱的,都具有参考价值。联想的越多,获得的创造性突破就越大。

其次,要求学生确立设计构思目标。例如,有的同学选择座椅类家具。那么构思前期就让其充分了解椅子古今中外的发展风格特征,结构造型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性造型相类比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2)草图构思中,灵感思维的启发、引导

灵感思维是借于直觉启示而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的思维形式。是设计活动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体验灵感所带来的设计趣味,先指定一大师的作品为想象参照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用草图形式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一种形象思维具体表现出来。然后总结灵感产生的思维轨道。(3)草图完善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启发

多张复杂、杂乱无章的草图出来以后,这一时间内比较凌乱的思维和模糊的形态概念需要一个明确的新形象来确立。除了要运用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的启发引导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形象思维是一种从表象到意象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培养,应当是作为设计专业教学的一种主导模式。因为形象概念中,涉及对设计方法的引悟问题。运用形象思维启发教学时,需要结合其他的思维形式,如创造性想象、发散思维等相结合,引入到概念设计中去,辅助于家具造型和设计原理的分析,以综合多种思维形式参与帮助其确立每个最优化可行的设计方案。

总之创造性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核心,同时也是家具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一件家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家具设计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因此家具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于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教育体系本身也应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7: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本文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善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来,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四、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①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②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③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⑤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⑥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⑦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篇8: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美术的创造力的构成

1. 美术知识与技能。美术知识有美术语言 ( 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 、美术史的知识、不同流派的创作理论与方法等; 美术技能包括观察能力、各种美术表现技能和实践经验。

2. 创造性思维。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记忆表象; 表象的运作就是想象和思维。美术创作需要运用丰富的表象进行构思、构图、调整和完善等思考。

3. 创造人格。即发现的意识、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或创造的精神等。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的策略

1. 激发创作动机。美术创作活动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创作动机是由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所组成, 外部诱因是由情景 ( 活动、创造的评价、奖罚的压力) 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拉力。所以, 美术教学就需要为创造能力的产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外在的诱因应以激发内部的动机为目标, 如经常施以肯定的评价,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放大, 会激起自尊的需要; 鼓励学生自评, 为自己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 则会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欲望; 降低难得的实践, 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逐渐激起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大量对美术作品的释读, 会激发起求知和审美的需要, 等等。为此, 我们首先或重点要做的是, 增强学生创造的内驱力, 激发创造的欲望。基于这种认识, 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创作环境是极为必要的, 除了个体创作外, 小组创作是个可取的活动形式。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个被陈规禁锢的个体来说, 具有开启心智的作用; 减少失败的心理压力。创作环境的设计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这种环境要具有信息化、审美化、开放性、新奇性等特点, 如在墙上轮流发表学生作品、背景音乐的播放、桌子的不同摆放、学生角色不时的互换等。

2. 加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橘子”一课的教学中, 我们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 “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会回答: “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 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 教师就剥开桔子, 请学生吃, 同时问: “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 “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 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 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赞可夫说: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3.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活动, 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 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说明创造能力的产生需要学生们建立稳定的心理倾向的人格特质, 我们认为人格是知觉、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因素的整合。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们健全的人格, 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4.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 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 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 挖掘这审美的奥妙, 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 并发挥学生想象的创造活动, 在教学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运用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 来培养学生们的美术创造能力。

例如, 小学四、五年级正是学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阶段, 小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感兴趣, 而且又十分好动,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正在形成, 他们对于美的概念较为模糊, 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 六年级学生在心理的感受正走向适应阶段, 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因此, 美术教师在教学时, 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 在掌握学生美术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相适应的美术教学方案, 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 科学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应材施教, 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使学生建立起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 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合理利用, 积极开发, 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 深入研究教材, 改进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方位的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美术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今社会, 需要创造形的人才, 而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必须先有创造型的老师, 因此也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多学习多思考, 不断地创新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 使学生敢于进行美术创造, 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也许是美术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一味临摹、简笔画、单一的评价标准都有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以, 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既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值得研究的教学难点。

篇9: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如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12小时。如果改从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行90千米,只需几小时?学生提出质疑,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相等吗?若改为同一条公路的慢车道和快车道就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就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应该符合实际生活。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在我们中国,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多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篇10: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 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强弱。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之前的“满堂灌”、“先教后学”现象,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时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又要重视基本方法,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营造探究氛围,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会学生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字 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 探究思维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知识探究、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探究精神和探究人才的摇篮。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立足于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注重探究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强调发现规律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实践制作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设疑激趣,培养探究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要想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进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发散思维是创造活动的起点,这一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形成下面探究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直接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探讨“压力作用效果是否与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通过从学生经历或看到的现象进行情景创设。情景一:我们平时都用刀切菜或削苹果,每个人都懂得用刀口而不用刀背工作。针对

这一情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刀口、刀背进行切菜、削果效果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情景二:组织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压住铅笔的两端,让学生自己体会:压笔尖处的手指比压笔尾处的手指疼。学生感受后,老师引导:(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发学生猜想:①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②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制订计划设计实验。(3)收集数据。(4)分析论证。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可根据情况多加采用。

三、注重启发,调动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探究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成果。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运用直观启发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对于“响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究中,我给学生做了乒乓球被振动音叉弹起的实验时,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响度时乒乓球的弹起幅度不同的物理现象,抢答出影响响度的因素是振幅,效果良好。

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水面上浮着一块冰,⒈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⒉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冰露出液面的体积如何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问,使学生思维从单一性向多

元性、灵活性发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生疏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在电学这一部分教学中,刚接触串联、并联电路时,以往教学只按定义讲解时,学生能记住,但连接实际电路时,很容易出错,不会连接实物图,画不对电路图,但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课堂上我列举了学生上体育课做游戏时,站成一横排,同学手拉手,即第一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二位同学的右手,第二位同学的左手拉第三位同学的右手,以此类推,这种手拉手可以理解为串联;另外,两名同学面对面站立,两人双手互拉,可看作是并联。每位同学相当于一个用电器,两个肩膀相当于用电器的接线柱,两条胳膊相当于连接导线。这些形象的实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电路串、并联的连接方法和实物连接,所以学生在做题或练习时,就很少出错。

通过上述种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重视物理实验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对演示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把握本质。

物理演示实验,常常是要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对此学生的观察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

同层次的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过程,分清主次,明确观察目的与对象。例如在透镜成像实验中,不仅要观察几种特殊情况下的静态成像规律,还应由此推之并观察物距变化过程中的动态成像规律。

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一个富有创意的小实验,能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还能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导出教学重点。

2.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实验室里,常有些学生爱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实验,教师一定不要单纯地批评制止。因为喜欢探索异常现象,不循归蹈矩,正是“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教师要克服偏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要载体,在安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不局限于教材中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实施探究创造有利条件,以利于探究能力的 培养。

五、开展课外活动,陪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建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活动,参加各种物理知识竞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励学生确立献身物理科学,推进人类文明的远大志趣,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间接兴趣,这样

他们的学习和钻研就有了一种经久不衰的自觉动力。此外课外科技活动还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是激励探究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组织九年级学生进行自行车的拆装活动。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大多数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的话题特别多,思维也积极调动起来了,对没有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也敢于提出大胆地想象,说刹车块与轮圈那里是滑动摩擦,刹车时是有益摩擦,应使它增大而不能减小,说有滚珠的地方是滚动摩擦,它是有害的应尽量减小而要加润滑油;手刹车把是变形杠杆能省力,一些学生还指出脚踏是轮轴,座垫较宽是为了减小压强,轮胎、脚踏上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自行车的尾灯则是角反射器,电动自行车的后视镜则是凸面镜……学生们分别指出他们所使用的自行车有哪些物理上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老师则到处走动,指导他们拆装,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考核评分。这样一来,学生就更觉得物理有趣有用,有成就感。又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如:制作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

上一篇:入党自愿书填写范文下一篇:语音教学材料